梦幻西游130武器医巫闾山区130女晶清衣服多少钱?

【健忘游记】北镇名山医巫闾·观音阁(上)
  坐小客离开青岩寺,目的地是北镇市。这小客车就是往返于北镇与青岩寺之间的公交车一样,车费7元,车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不过小车沿途还要搭乘许多乘客,加上路途中路况颠簸,从山上游览完毕下山的人,一定要找个座位,不然会很辛苦。
  小客车一直沿着医巫闾的山势向北行驶,巍巍的医巫闾一直在左窗相伴。医巫闾山的海拔虽不高,但是山脉有许多处绝壁悬崖,加之在平原仰望,还真自有一番雄伟气势。怪不得自古锦州一带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呢。这样险要的地势,真是用兵的好地方。尤其是明代,为阻关外日益强大的满人,历代辽东总兵都要在锦州兴城一代布置重兵。这正是因为锦州北边的医巫闾山是天然的屏障,而在锦州一代形成了天然的地理通道。不管是满人入关,还是近现代的辽沈战役,都以锦州、兴城一代作为争夺的重点。
  为什么医巫闾会有这么奇怪的一个名字呢?当然,这名字一听就知道不应是从汉语而来,它是古代东胡语的一个译音。汉朝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被汉人称之为胡人,而匈奴族处于东部的一个支派被汉人称为东胡。当时东胡民族有一部分就居住在医巫闾山附近,他们用东胡语称这座山为“医克敖拉”,是大山的意思。后来东胡被蒙古族所灭,“医克敖拉”转变成蒙古语就是“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在古代就享誉全国了。相传在舜时,曾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而闾山就是北方幽州的镇山。到了周朝时,医巫闾山又被封为五岳五镇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将四镇与五岳并举,并记有祭祀镇山之制,表示安定四方。这样闾山就与国内五岳名山齐名了。而到了清代,又有多位皇帝东巡时前来祭山,更使医巫闾增色不少。
  我今晚的目的地——北镇,正是因为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而得名。北镇的历史悠久,在西汉时就已置县,县名叫做无虑,此二字正是从“医巫闾”后两字音译而来。到辽代盛极一时,因为辽代九帝之中有三位葬在了北镇,并升格为“显州”。金灭辽以后,又升辽显州为广宁府。到了明朝,广宁成为东北最高的军政机关驻地,成为辽东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广宁府,统宁远州、锦县、广宁县。第二年,移府治所于锦州府。从此,广宁县为锦州府所辖。民国时一直为县级,到1995年,撤消北镇县,设立北宁县级市,到06年,又更名为北镇市至今。
  北镇正座落在医巫闾脚下。而高耸的医巫闾正好成为北镇和相邻的义县的天然界碑。但是老天眷顾,医医闾的绝佳的景致,十之七八落在了北镇这侧。所以离开青岩寺,我就选择到北镇市区之内去住宿。
  小客车到北镇之后,先到的是老客运站,从车窗望出去,周遭还算繁华,但是却没看到客运站的身影。于是问过售票员之后,选择到北镇的新客运站再下车。新老客运站其实距离不算很远,从老客运站只一拐弯就到了。可能是新建了客运站之后,老客运站就被拆除了吧。不过老客运站处在102国道之上,道路宽阔,加上时间已经不早了,站前的广场上无车无人,倒显得有点空旷了。
  进客运站询问有没有明天去闾山风景的班车,服务人员说市内什字街有公交直接通往就到景区。问了半天也没问明白去什字街的路怎么走。不过想来北镇县城也不应太大,来之前也看过北镇的地图,了解大概的方向,加上时间还早,才四点半,于是决定自己走路去寻找住宿和车站,也可以随便去游览一下北镇市区内的两处景点,
  北镇的路其实很好认,基本上都是横平竖直的,。新客运站在北镇的南部偏东,向北进入市中心,再和东折,就是什字街,所以叫做什字街,可能这里原来是市内最大的十字路口吧。在什字街的北面,就是北镇最繁华的步行街了。
  沿步行街一路向北,可在街心看到一处古旧的石牌坊,那就是明代的“东北王”——李成梁的石牌坊。李成梁在明朝的中后期,曾经两次出任辽东总兵,总领东北地区的军政大权,在当时有“南戚北李”之称。正是李成梁和戚继光的出现,使积弱的明代,又苟延了几十年。可能由于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更为后人所知晓,但是在将吏贪懦,边备废驰的明代,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屡破强豪,力压各方北方游牧部落,拓疆近千里,其声望可是要远超戚的。明万历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李成梁的功绩,特命辽东巡抚周咏等人在李的驻地北镇修建了此牌坊,以兹褒奖。
  整个石牌坊是用淡紫色石料仿木牌坊所雕,为四柱五楼庑殿顶式,其后明朝为祖氏弟兄在兴城古城立的两个牌坊与这形制是一模一样的。牌坊通高9.25米、宽13米,柱前后各有夹柱圆雕石狮,边柱前后有鼓心雕花公形抱鼓石一对,其外侧各有石兽一只,柱上置龙门坊,坊下置额坊及华板,坊上浮雕镌有“一品当朝、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龙、五鹿、海马朝云、犀牛望月、喜禄长寿封侯、鲤鱼跳龙门”等浮雕。寓有吉祥如意,加官进爵,富贵绵长之意。坊额竖刻“世爵”二字,横额刻有“天朝浩劵”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字样,下刻“万历八年十月吉日立”。石坊错落有致、造型古朴典雅、镌刻俊美秀逸、做工细腻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但现在的石牌坊的保护却非常不到位,周遭扯满了电线,停满了车辆,在坊身上还有多处的乱写乱画。这可是历史文物啊,看着真让人心疼。
  石牌坊往北不远,就是步行街的终点了,那里有一座古城门式的建筑——北镇鼓楼。说它形似古代城门,原因是它在辽代时,就是显州城的南城门。到了为李成梁修建牌坊时,将它改建为点将台。李成梁和后继辽东总兵马咏曾先后在此点将。到清代,改为鼓楼。
  鼓楼的台基为砖砌,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高8米;楼的上部有女墙,中有券门,门洞高6米,宽4.5米;台上正中为两层阁楼,高8米,有梯可攀。清末民初曾屡加修葺。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南北两面新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八个大字。
  拐过鼓楼之后,沿路再向北走,有些越来越荒凉了,人也见少。北镇小城的生活区和商业区还是偏重在南部,北边发展稍差一些。但是我继续向北,是为了寻找北镇的另一处古迹——崇兴寺双塔。
  向北走出很远,向右拐进一处小胡同,才可以看到崇兴寺的大门。从墙外看,似乎里面除了两座古塔之外,没有什么建筑。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进门需要5元的门票。
  进门之后才发现,院内的环境比较杂乱,除了高高耸立的两座高塔之外,还堆放着许多柴木,有多处还被开辟成了菜园子。角落里还有许多的生活垃圾。古塔很美,但是环境确实差了些。
  院内的古塔后边,还有一处院落,那里才是真正的崇兴寺。原来的双塔是建在庙外的。崇兴寺与古塔一样,都是建于辽代,古塔经历代维修保存了下来,寺庙却于文革的时候被彻底毁坏了,现在所见是近几年又重新修建的。
  崇兴寺内环境的破败,反倒使它增加了许多古风,建筑上面的仿古也做得很好,只在某些小处,能看到其新的一面,象这些亮晶晶的琉璃。
  进入寺庙院内,最醒目的就是正殿前面树立着的大杆,杆上置一锡斗,这就是满族建筑的标志之一——索伦杆。它是满族喂饲乌鸦祭祀祖先用的。但后来可能装饰的作用要大于实际的功用吧,不然正规的满族祭祀是需要杀猪,用猪肉和猪的内脏的,这肯定与佛教的信仰是相悖的。
  崇兴寺正殿5间,进深3间,内塑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像。整个大殿黑砖黑瓦,显得十分的古朴庄重。
  站在崇兴寺大殿前的台阶上,回望庙门外的两座古塔。
  崇兴寺的前殿山门供有有弥勒和韦陀像。殿顶的绿色琉璃瓦,区别于中原寺庙的金黄色,这也是东北少数民族的特色。
  出了寺院,返回到双塔所在的院落,此时夕阳已经西沉,光线正是拍照的最佳时机。
  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古塔旁伴着一弯新月。是不是很有些诗意的味道。
  崇兴寺的双塔,从造型上说,是典型的辽代古塔。据专家考证,应在辽代清宁、天庆年间(年)所建。它与锦州、义县的辽塔一样,同建于州城之内。但是清代有典籍说它为唐代贞观时所建,但是贞观以后,唐朝的军事势力逐渐内收,东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不断角逐,广宁一带已成为不安定的地区,因此,在这里修塔的可能性较小。
  而崇兴寺内的建筑也充分体现了草原民族的特色,加上辽代北镇一带的显、乾二州下统14个州县,地域大约在阜新、锦州一带的广大地区,并且这里还有皇帝的陵寝——显陵和乾陵,另外还有皇妃和王公的墓冢,因此可以推断,在崇尚迷信的辽代于显州修建双塔的可能性较大。
  双塔都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塔基为石条砌筑。每边长7.3米,高3米。是明代李成梁镇守辽东时,为增加塔身安全而包砌的。塔座上有砖砌斗拱、曲水万字栏板和仰莲。底层檐下有仿木砖雕斗拱,为双抄五铺作。往上为十三层塔檐,各层均用砖砌迭涩出檐,逐渐内收。在八角攒尖式的塔顶上建有莲座、宝瓶、刹杆,顶端装宝珠,是为风磨铜所制,色泽如金而其价贵于金。传说“风磨铜可减弱高空风力。故皇家高大建筑上的顶端饰件和塔顶的宝珠多用之”。
  细看塔身,八面都供有拱龛,中雕坐佛,龛外两旁各立一胁侍,上有宝盖、飞天等装饰图案,每角刻一力士,作负重形态。另有腾龙、舞凤、伏狮、游鱼等纹饰陪衬。
  在崇兴寺院墙内的荒草里,还矗立着几尊石俑。不知道原来应是站在哪位王侯将相坟前的。现在立荒草夕阳下,确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
  离开崇兴寺,回到什字街附近,找了一处宾馆住下。由于是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了,宾馆的房间还算好找,一般标间都在百元左右,还算可以接受。住在什字街还因为出门就是3路公交车,可以直达明天要去的医巫闾山。
  第二天一早,坐上公交车,直奔医巫闾山风景区。由于医巫闾山景区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的医巫闾山风景区,指的是闾山的大观音阁风景区。同样是3路公交,据说还可以到达闾山森林公园,那里就是另外的一处景区了。
  市区离景区很近,我住的地位在市中心,车程也就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到景区的正门了。从正门向里望,闾山观音阁风景区的一众景观,都可以先提前瞻仰一番。在正门右手还有景区的微塑区,那里的的模型,把景区内的建筑都微缩到一个沙盘之上,也可以提前先饱饱眼福。
  闾山的正门是四座柱式建筑。在中间两根门柱顶部各饰有一只神兽——“啸天吼”。吼的形状有点象麒麟或者貔貅,它本为龙之第三子,本名蒲牢,常出现在华表之上。医巫闾山作为北方镇山在此把吼作为功能门柱的饰物,也有威震四方之意。
  天公不作美,到景区的时候下起了小雨。说雨还不算准确,因为滴到身上可以看出来,都是一个个小泥点。医巫闾应该算是辽宁中部与西部的分界了吧。辽西北一向是以贫瘠干旱著称的,再往西北,基本就是内蒙的沙漠草原地带了。所以下“泥雨”应是空气中沙含量大的原因吧。还记得上一次在2007年到义县(医巫闾的西侧)游闾山老爷岭、万佛阁时,也遇到了沙尘天气,天空中一片黄蒙蒙的,呼吸都是黄土的味道,那就应该是从大风把内蒙沙地里的沙尘吹到辽宁来了吧。
  天气预报报的天气是晴,所以冒着小雨也进景区了。进入正门之后,就是山门广场。广场地面上镶着四面镇山铜鼓,上书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广场两侧树立着到东北巡边祭祖、考察民风、巡游祭祀时,曾到闾山观山览胜、题诗吟咏、刻石立碑的六位清朝皇帝的雕像,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山门广场的一端矗立的悬臂交叉剪影式建筑,就是闾山的标志门。四根悬臂立柱再现了著名辽代建筑的风格。山门中剪影部分为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剪影(独乐寺座落在天津蓟县,为唐代木制建筑典范,有机会应该去看看)。
  在辽宁境内的丹东、朝阳两处凤凰山,都有这种镂空式的山门,但是象闾山这种四柱交叉式镂空的,还是第一次见到。在标志门的底部还刻有八幅壁雕:《舜封医闾图》、《屈子吟哦图》、《历代尊封图》、《太子写志图》、《辽帝冬猎图》、《楚材幼读图》、《三贤抒怀图》、《清帝览胜图》,记叙了从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闾山文明史。
  过了标志门,是一处水坛。水坛喷泉之中,端坐着一位头戴大拉翅,身穿旗服的满族少女。雕塑名叫玉女洗头像,是为了纪念仙女吞服神鹊留下的果子而生下满族祖先的神话而塑立的。
  水池后边矗立的石刻“医巫闾山”四字可大有来历,据说这是乾隆的御笔。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巡游闾山,这是他历次中规模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这一次,乾隆留下的碑刻诗文也最多。“医巫闾山”这四个字正是据乾隆皇帝于十九年亲自题写的御笔,后人按照其碑记临摹而成。此碑高11.2米,宽2.9米,厚1.9米,重196吨,碑座深2.4米,价估40万,于2010年重建于此。
  在乾隆御笔碑旁有一条小路,通向闾山山神庙。山路很陡,从下面就可以看到朱红的山门,过了山门之后,有一通医巫闾山山神的石牌位。从古代舜封五镇名山开始,医巫闾就与五岳齐名,尤其是辽、清两代,曾多次受到皇家级别的祭拜。
  再向上,就是山神庙的主殿。里面供奉的就是北镇医巫闾山的山神——丹朱。丹朱是古尧帝的嫡长子。因出生时全身红彤彤,故取名为“朱”,又因其封地在“丹水”(今河南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所以被称为“丹朱”。《世本·作篇》中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所以丹朱又是围棋界的始祖。尧禅位于舜时,舜曾让位丹朱三年,但丹朱因“心既顽嚣,又好争讼”而不得人心,终人心归于舜帝。另据《太平御览》记载:“尧禅位于舜,封其子为北镇之神。”所以北镇的医巫闾山,奉丹朱为闾山之神。还有一种说法,元初的耶律楚材死后,被追封广宁王,而医巫闾山封为贞德广宁王,因此,耶律楚材理应享祀医巫闾山香火,故此耶律楚材应为医巫闾山的山神。
  山神殿前的平台,是个天然的观景台。向下可以看到刚刚来处的山门广场和远处大片的梨树林。我去的时候,正值五一,正是闾山梨花节期间,梨树上都绽满了雪白的梨花,因为时间的关系,没在山门外的梨园里多多的停留,有些遗憾。
  除了山下的美景。向上望,山上的一众景观,也可以一收眼底。只是这时天还阴着,还伴着点小雨。但是拍出来的景致倒显得浓郁了许多。
  山神殿后面有山路可直通圆通殿,然后上山。但是我还是选择重新返回到登山的主路上去。山神庙山门外的小桥上,可以远眺到闾山上的观音阁和白云关。
  我开始正式登山的时候,小雨停了,象来是天公作美啊。刚刚开始的一段上山路,都是大块的石头铺成的,很少有石阶。想来这路还是蛮原滋原味的,应该是从古时留下来的原物吧。现在许多名山的路都由青色的条石铺成,一点没有野味了,但是闾山好象不会。
  沿山路上行不远,有一座独孔石桥横跨山中溪流两岸,这就是“圣水桥”。此桥得名,是因为桥下流淌的溪水是“圣水”的缘故吧。
  圣水桥端,就是一大整块巨大的岩石,石面光滑,显得十分的硬朗。
  沿路向上,就到达了闾山的财神殿和菩萨殿。此二殿为一个整体的二层式的建筑。这里的财神殿内供奉着两文(比干、范蠡)、两武(关羽、赵公明)加上土地公公,共五位财神。财神殿上面的菩萨殿原名土谷祠,在1996年改建菩萨殿。殿内正中供有观世音菩萨,东侧是文殊菩萨,歪脖老母;西侧是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菩萨,包括大势至菩萨,与观音一殿供奉常见。把歪脖老母一同供奉,可能是因为青岩寺的香火太过旺盛,闾山也希望分一杯羹吧。
  财神殿对面有一座四角黄琉璃瓦顶,饰以苏轼彩绘的凉亭——观艺亭。传说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来闾山游览时,途中曾在此亭休息和观赏武术、歌舞表演。凉亭的后面就有一块长12米、宽10米的巨石,平坦如舞台一般,那就是比武和表演的“习武台”。乾隆所用的古亭已经毁坏,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5年重建的。亭柱上题有乾隆留下的对联:“地静避凡尘,问景堂深山曲抱;处幽宏造化,旷观封矗水飞流”。字是由现代书法家辽宁省书法协会主席沈延毅所书。
  离开财神殿时,游人渐多起来。其实闾山的山路很平缓,没有惊险之处,在路上就遇到一群七旬老人,也如我们一样登山。
  名山一般都有许多名人题刻。再向前就有一块“从善如登”。之前好象在青岩寺的从善亭内也有一块同文的题刻。不过闾山的这块应该才是本源。“从善如登”,语出左丘名著《国语·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行善如登山艰苦困难,作恶如山崩,容易轻取。这一题刻出自乾隆朝时广宁知县爱新觉罗·庆铃的手笔。据说庆铃在任期间非常公正廉明,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广宁遇大旱,他上书朝廷,并亲自到医巫闾山的观音阁许愿。当时观音阁的主持请他题写“从善如流”,意为赞扬他做好事犹如流水,而他却题写了“从善如登”四个大字,寓意深刻。
  继续上行,走不远就到达闾山的一处重要的景观——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个大石洞,石棚东西长43米,南北底宽10米,上宽20多米,可宽纳5、6百人。由于契丹国(后改称大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耶律倍曾经在此隐居读书,所以又被称为“道隐谷”。耶律倍虽贵为皇长子,并被封为辽太子,但是最终没能当上皇帝。在阿保机去世后,皇位被手握军事大权的耶律德光夺去。作为兄长的耶律倍最后连他的封地,辽的属地“东丹国”也没能保住,只能秘密的逃往后唐,投奔后唐明宗避祸,却不幸在明宗死后的太子叛乱,石敬瑭围城中死于非命,年仅39岁。虽然耶律倍身世坎坷,但其子耶律阮后来却登基成为辽世宗。世宗即位后即尊耶律倍为帝,以后的辽代诸帝除辽穆宗耶律璟外都是他的子孙,其中的世宗,景宗,天祚帝更是埋葬在了闾山。
  大石棚附近的悬崖上,摩崖石刻很多。有“水石奇观”、“高山流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云壑”、“思岩”等,字形大小不一,字体各异。尤以明朝嘉靖年间辽东分守道张邦土所书“医闾佳胜”四字最为醒目。
  在大石棚的右边山崖上有一佛龛,龛内雕古佛一尊。此尊佛像刻于辽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整个佛像摩刻艺术精湛,体态丰满,端庄慈祥,目视前方,神态自然,被称为护山佛,是医巫闾山的保护神。据说文革期间造反派要把他砸了,当地百姓用黄土和白灰把他抹起来,文革后才又使它重现天日。
  大石棚的东面,有一个四角亭。亭内有石碑,碑上刻有清嘉庆皇帝于乙丑年(1805年)仲秋,来游医巫闾山所写《观音阁歌》一首。西侧还嵌有道光皇帝《观音阁歌》石碑一块,是道光依其父嘉庆的原韵而作。
  从左右两侧都有石阶可以登上大石棚。右边的台阶是笔直而上的,正好是七十级。
  登上石阶。在大石棚的右侧,建有佛堂建筑。那里是十八罗汉和胡仙堂,供奉和十八罗汉尊者和历史上唯一一座受皇封的仙堂(清太宗皇太极曾亲封为“天下第一仙堂”)。后来在2009年,又有沈阳杨姓信徒献一尊歪脖老母石像,现也供于殿内。
  大石棚的左侧有泉水从棚顶流下,形成天然的飞瀑景观。我去的时候水量稍小,据说到雨水丰沛的时候,气势还是极为壮观的,被誉为“北方的水帘洞”。瀑流之下,有一雕刻精美的石盆作接水状。水流入石盆内,碎玉飞溅,叮咚作响。乾隆游闾山时,见此奇景,改名为“圣水盆”。
  飞瀑的泉水从圣水盆中泻出,汇入到下面广场的一个石潭中。从大石棚上往下看,好似一轮满月一般。
  石棚下面的水潭叫作“圣水龙潭”。在泉水出口处建有一个龙头,游人到此处,总有好事者愿意用硬币向龙嘴里投,以示祈福之意。
  离开大石棚,有左右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左边通向索道站和南天门,右边的则通向观音阁。有带团的导游带领一群游客从右边观音阁上山了,为了清静,我选择从左侧上山(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有问题)。
  向上攀登几步之后,可以回头再看一眼大石棚,也可以看到大石棚上的白云关。
  沿山路向上,路边可见一陡壁大石上雕刻着“游目天表”四字。这字与大石棚上的“医闾佳胜”同出明代张邦土之手。“游目天表”来源于汉班固的《西都赋》。原句为:“排飞闼而上出,若游目於天表,似无依而洋洋。”它的意思是说登上闾山远眺,可以望到云天之外,用来形容闾山的雄伟高大。
  再向上行,路左有一块平地,建有几座小石塔。这石塔又被称作和尚坟,塔下埋葬着观音阁几代住持和尚,为首的一位是清乾隆十九年圆寂的觉玺和尚。
  往前转过通往缆车站的叉路口,山路就有陡了。路旁石壁上有摩崖石像古佛三尊,分别坐于上下三个佛龛中。这三尊造像形态各异,端庄静坐,神情严肃,目视前方,被称为“罗汉三贤”。从此攀上去,就是南天门了。这三位罗汉像是南天门的守护神,注视着每一位登山者。
  再踏石磴向上攀登,就到南天门了。南天门,是天然形成,东西两大石壁夹立,形如门,仅可通行人,居高临下,形势险要,气势磅礴。南天门前的石壁上有一摩崖石刻群,其中以明嘉靖丙戌状元、翰林修撰龚用卿,题刻在石壁上的“北镇名山”四个大字最为醒目。右侧还有明代嘉靖十四年的辽东总兵马永题刻的“瞻忆皇都”四字。瞻忆,瞻望回想;皇都,帝都,指的是明朝都城北京。从闾山的地理位置看,是明朝边关的屏障,山脚下的古城广宁,是“卫中扼外”的“冀北岩疆”,“幽州重镇”。马永登临闾山,亦不忘皇都之安危。旁边的两字应为“桓齐”二字,不知何意。
  南天门可以从两块大石间翻过。但是还有一条小路从山崖边穿过。我爬山从来都喜欢走外侧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外侧的视线都特别好,风光当然也更漂亮些。
  从南天门悬崖上的小路向下望去,可以看到大石棚右侧的观音阁座落在山窝之中,宛若遁入世外的仙境。
  从大石棚通向观音阁的路,好象登仙的路径。观音阁也似仙阁。
  平视,则可远望到一处城关建筑和远处雄奇的岩石。
  从小路下来,是老爷阁。老爷阁里面,供奉的就是关老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帝庙。庙系座北朝南的两间小木架结构建筑,灰瓦顶盖,庙内原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和赤兔马像,现已无存,据说,此庙址原是元代广宁王耶律楚材幼年读书之所,老爷阁便是在其遗址上改建的。
  老爷阁上可以看到山下的财神殿、观艺亭、脚下大石棚前的广场和两条上山道路的全景。
  老爷阁的后面就是白玉关了望台。这建筑有些“长城”的味道呢。
  从老爷阁的殿内穿过,后墙上有“忠义仁勇”字样,以示世人关公的品德。但是最醒目的还是中间巨大的“财”字,这也是在提醒游人,关公也是财神的化身吧。
  老爷阁旁、南天门下边有一块大石悬于一斜壁之上,四边都已经裂开,仅有上边一点点连接着山体,石上有字“闾山第一险”,名符其实。
  从阁后的台阶下来后,才发现其实老爷阁的地势也很险峻。它三面都是直上直下的陡壁,仅有一面与山体连在一起。
  老爷阁、白云关与南天门之间,有一处平地,这里成为一处天然的广场一般。在广场的正中间,有一株松树,傲然独立,高耸挺拔,枝叶繁茂。据传说这是辽太子耶律倍在闾山隐居时与爱妃高云云亲手所栽,算算距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所以它才有了“万年松”的美称。
  乾隆巡游闾山时,见其冠盖如云,遂题诗:“云巢真可号,龙种是谁栽。”故此松树又被称为“云巢松”。
我的更多文章:
( 15:44:49)( 08:52:40)( 09:41:0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医巫闾山大芦花风景区门票】医巫闾山大芦花风景区门票1张_团800锦州团购网站大全
浏览历史||
¥53原价¥108|4.9折
¥16.8原价¥23|7.3折
¥2998原价¥4998|6折
¥25原价¥70|3.6折
¥199原价¥350|5.7折
¥3.3原价¥5|6.6折
¥4998原价¥9888|5折
¥9.9原价¥538|0.2折
消费提醒:有效期: 至 (周末、法定节假日通用)使用时间:08:30-17:00预约提醒:本单无需预约,咨询请致电商家使用规则:请于有效期内到店兑换门票,门票的有效期截止至日,接待时间内皆可兑换; 凭美团券到店消费不可同时享受店内其他优惠; 每张美团券限1人使用,无论是否儿童均计入人数,儿童无优惠; 美团券密码一旦验证即代表消费成功,不可申请“随时退款”和“过期退款”,请您合理安排验证时间;
门票郊游的相关团购
¥85原价¥125|6.8折
¥70原价¥80|8.8折
¥98原价¥137|7.2折
¥89.2原价¥100|8.9折
¥3480原价¥3780|9.2折
¥25原价¥70|3.6折
¥26原价¥33|7.9折
¥110原价¥128|8.6折
¥16原价¥23|7折
¥75原价¥88|8.5折
¥75原价¥88|8.5折
¥129原价¥174|7.4折
¥25原价¥70|3.6折
¥38原价¥153|2.5折
¥25.8原价¥60|4.3折
¥7.9原价¥10|7.9折
¥200原价¥493|4折
¥49原价¥138|3.5折
¥148原价¥254|5.8折
¥26.8原价¥60|4.5折
¥28原价¥48|5.8折
¥159原价¥219|7.3折
¥78原价¥178|4.4折
¥75原价¥88|8.5折
门票郊游热门品牌
本团购暂无晒团体验
正文长度应在5到20000之间
电影票:&&
锦州今日团购22364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幻西游130项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