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1600攻略怎么练省钱'''我卡在330上不去了'要好对钱的还有一个专业是附魔满级'''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9课】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9课】
2012年5月25日星期五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我们今天再继续共同学习《楞严经》。
经文【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对阿难说,世间一切诸修行学法之人,一般都落在分别、执着和妄想当中。纵然不去搞那些分别、执着和妄想,即使能够修成九次第定,那还属于是错误的。这个地方,阿难只是得初果,还属小乘,要证到无漏大阿罗汉、大菩萨,那才是圣果。
我们对前面作一个总结:佛对阿难说,你一定要坚持认为你的意识分别觉知所能了解到的性能,就是你的真心,那么这个心就应当离开了色、香、味、触等一切你所面对的境界之外,单独有一个完全独立的性体存在。前面打过比喻:“比如你现在听我说法,这是因为你听见声音,你才有分别意识的知觉产生。”
你说我不胡思乱想了,不去搞分别、执着、妄想了,但即使你现在能够灭掉一切引起见闻觉知的外在境界,在内只守着一个幽闲空洞的境界,这也不过是意识分别心所造作的一种影像而已,还是着相,还是一种“有”,不是无为。我并不是强迫你认为这些都不是真心,但你对这个心,应该自己仔细揣摩一下,假如离开眼前的一切境界,仍然有能分别的自性存在,那么这就是你的真心了;离开了能、所,还有一个能觉能知的心,那才是你的真心。假如这个能分别的性能,离开了眼前的境界就没有了自己的体性,那就不过是外境显现的一种影像而已,还属于是念头。外在的现象不是永远存在的,当现象灭亡的时候,你的心就等于是乌龟身上的毛、兔子头上的角,这样你自性的本体也就同时断灭了,又有谁来修证本心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呢?
此处是总结阿难堕落淫室,佛陀赐咒,命文殊去救拔,阿难回来以后,非常悲悔,(悲伤惭愧,叫悲悔。)于是问佛陀:“十方诸佛是怎么修成如来大定的?”释迦佛便问阿难:“你为什么要出家?”阿难说:“我眼睛看见佛陀的三十二相,心生欢喜而随佛出家。”佛陀就问阿难:“何者为心?心在何处?”
(经文【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我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使你轮回生死的根源,就是心与目。你认识的那个心与目是错误的,我今天问你,心与目何所在?于是阿难作出回答:“目在面上。”那么心呢?阿难说出了七处:心在内、心在外、心潜在眼根、心分明暗处、心随有则有、心在中间,最后心在无著处;阿难说出了这七处,这也是代表一些修行人所执着的【心何所在】,于是如来一一给予呵斥,把大众修行人认为心在内、心在外等等所执着的对心的七种认识给予分析、判定——这七种认识是错误的。
既然一般人对心的认识是错误的,是什么原因呢?错又错在哪里呢?错在不知两种根本。
经文【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这一段经文先说出了修行人对心的错误认识,然后又告诉大家为什么不能够得成无上菩提,原因是不知道轮回的根本和根本的真心。于是佛便说出了二种根本,轮回的根本是什么?轮回的根本就是因为用的攀缘心——分别、执着、妄想、攀缘,生生灭灭的念头、思想,大家认为它是“心”,于是取取舍舍,不归净本。二则说明了菩提涅槃本来清净,『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也就是能所双亡,那才是真心本性。
说完了两种根本,大家还是不明白,于是佛又对阿难说『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这个地方是根本。你想知道不起心不动念是怎么修的吗?你真正的愿了脱生死吗?也就是换句话说,你有出离心吗?你想找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的真心,想脱离生死,于是佛陀第二次向阿难征心。
佛陀第二次向阿难征心:如来举拳问阿难:『汝何所见?』阿难第一番答:『我与大众同将眼见。』如来再问阿难:『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你的眼看见我的拳,那什么是心呢?阿难回答:『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个地方他把思想当成了心。于是佛陀呵斥:『此非汝心。』阿难再问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你说我的思想、起心动念不是我的心,那它叫什么?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用现在话讲,你的思想、起心动念,那属于六尘缘影,你把思想和真心混淆不清,认为思想就是心,所以『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于是阿难便向佛说:“一般我都是用思想啊,我出家也是因为我喜欢佛陀三十二相,我供养十方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这也是我的思想,行一切善事,做一切恶事,都是思想在把关呀,有什么样的思想才去做什么样的事,纵令谤法,退失善根,这也属于思想认识的问题啊。你要说这不是心,那我不就同于土木顽石没有什么区别了!”实在想不通,又害怕,包括在座的大众,他们都搞不通,都有疑惑,你说那个思想不是心,但是,都是思想在左右人的行为,离开思想,我还能有什么,不同土木一样了吗?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念头。
于是世尊开示大众,世尊为什么开示大众呢?为了让大众修行,让他们的心入无生法忍。于是如来说出了:『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后面接着又说:『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体性,那我们的真心,当然离开了思想、起心动念,它还有一个真正的体性存在。于是又作了总结:『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真心是什么呢?真心是一切心,是自己具备的性能,就叫自性,自性是一切心,所有的心。怎么可以说离开了思想、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和妄想,就没有心了呢?一切的思想,分别、执着和妄想都是自己具备的性能——真心所生起,怎么会没有心了呢?这个地方着重强调,是为了让大家再进一步的明白妄心是什么,于是说『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这个地方,“若汝执吝”,你非要坚持你自己的看法;“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就是起心动念;『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它离开了心没有?没有。但是它是纯自性吗?不是,它是起心动念,它不是纯自性,它是自性发起的功能。你非要认为『分别觉观。所了知性』——自性所发起的这个功能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那离开了六尘,它还有分别吗?分别是接触六尘的时候才有分别,不接触六尘时候就没有起心动念了。于是佛陀为了让大家明白,作了比喻:『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比如你现在听我说法,我讲什么,你听了以后,你才有分别。我不讲了你还有分别吗?那你这个生生灭灭的分别心啊,离开事物它就不存在。你不要老拿着这个分别心认为是真心。老是去对于好坏、对错、美丑去分别、去执着、去取舍,这都落在第六意识里面。比如现在的人,好大喜功,读了多少遍经,念了多少句佛号。
修行读经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为了了解经的意思,作为我们修行人的一个路标去落实。第二个是一心读经,不起念头,这是为了训练心清净。念佛也是这样,为了把这个心,让一句佛号占住,一念代万念,妄念不生起。念咒也是这样,磕大头、拜佛也是这样,也是同一个道理。但是现在一些人呢?念经他是追求什么呢?追求遍数,我念了多少遍经了,念了多少遍佛号了,他不是修清静,而是赶时间凑遍数,搞数字佛法。磕头也应该安然地礼拜,修恭敬,得清净心。但是现在一些磕大头的也是为了记遍数。所以说现在这些读经、念佛、礼拜的人都是在修取舍,舍了一种错误,又牢牢的抓住另一种错误,修行都没入门。以生灭心,去修不生不灭,何时能做到呢?
佛法就两个字,一个是“净”,另一个是“定”。
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住持三宝、自性三宝都要“净”。你看看你的修行符合净吗?搞分别、执着、妄想,对对错错、取取舍舍,那都不是修净,那是修“染”。还有现在的拜忏,(唱:)“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现在不是拜忏,都是拜唱了。拜忏的意思是自己错了,向菩萨申明:“我这个地方错了!” 求佛菩萨加持,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不能再错了。
拜忏是拜的自己的心!用这份恭敬,用这份坦诚,让自己的心牢牢记住,同样的错误永不再犯,犯了错误自己的心是十分的惭愧,十分的哀怜。现在都成唱佛歌了,真拜忏不是这样的。我告诉你,你要跟我拜忏啊,你要准备好毛巾——擦泪就行了。那个拜忏也是这样宛转悠扬的唱,但那完全唱的是悔腔,忏悔的悔,你的心是不是真正的升起了忏悔?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现在人唱的完全是道腔,成了表演似的,这一堂下来觉得挺好,那是一种激昂的高兴,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拜忏不是要你的这种轻松愉快感,而是要让你真正悲悲切切的感到内心的一种惭愧,这个错误,我犯了,我真正的感到惭愧,它是一种悲切感,这种教训永远记在心里,错误永远不再犯第二次。现在有些人到处赶经忏,还有一部分人,到处结缘名僧大和尚;这个庙里朝拜了,盖个三宝印;那个庙里朝拜了,盖个三宝印……那不是修行。“我往这个庙里捐款了……”“我往那个师父兜里投了多少钱……”那不是修行,只能叫种福。大家都落在了自我认识当中,自以为是,还认为自己是修行人,每天要读多少经,“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啊,普门品、金刚经啊,我今天全都读了一遍了。”
还挺高兴的。你累不累阿?你天天这样搞下去的话,你这一辈子还是得不到清净,只是跟佛法结个缘,你被经转,你不是转经。
你看藏区拿的那个用手摇的转经轮,“……”,那个转经轮里有很多的经、咒,那个经、咒是管什么的?是摄心;你只要把心摄住了,你就是转经。《六祖坛经》里面有『汝名法达,何曾达法』『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现在的人差不多都落在分别、执着、妄想和取取舍舍当中,丢去了一种执着,又抓住了另一种执着,不会观心。最起码这个小乘佛法里面的“观心无常”都做不到,四念处都没落实好。
佛祖涅槃的时候交待弟子们,以四念处为住。『观身无常』,我们这个身体是无常的,总会有生死的,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我执了,人生就是几十年嘛。『观受是苦』,在这个生活当中一切所受都是苦;“乐”,乐也是苦,乐极生悲啊;乐和苦是相对的,落在相对里面都是苦。『观心无常』,你观观这个心啊,心念、思想,都是起起落落、生生灭灭。一些修行人落在分别、执着里面了,怎么再谈观心无常啊?『观法无我』,真正的法,万事万法都是无我的,都是在身外的,都跟我无关,都是和我相对的。这个四念处,佛学基础课,大经我讲完一遍,我再系统的讲一遍佛学基础,基础打不好是不行的。你看看修行人不是落在这个念头上,就是落在那个念头上,不是真正地修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不是修清净,也不是修正定,都是在修生生灭灭。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本来『性净明体。』不知道本性本来清净、不动。『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到这个地方呢,佛陀在此地总判,用妄想修,修的都是贪嗔痴。
那么此处又说『一切诸修行人』,包括凡、外、权、小,错用妄本而修者。九次第定:由一定一定次第而入,故名九次第定。前八即四禅四空八定,凡位所修,四禅八定属于凡夫位,最后一位灭尽定,是圣位所成。这个地方,灭六识,名“无心定”;兼灭七识,名“灭尽定”,又能令染识(末那识)相应之受想,伏而不行,亦名灭受想定。既得此定,于小乘法中,已为漏尽,即是罗汉。大乘法还没学好呢。这说明什么呢?你用第六识,修分别,不是正修,纵然屏蔽外缘,修四禅八定,修无心定,修灭尽定,这个灭尽定,还是有漏,还是有为,还不究竟。你看看,用分别心修不对,屏蔽了,不去分别了,修定,四禅八定,无心定,灭尽定,这还不行,还不是正修呢。
《楞严正脉疏》说得很清楚,修行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者。《正脉》云:『当知彼所谓无漏圣位,皆一时权许,诱进而已。』当知修灭尽定,成了所谓无漏圣位,这是佛权巧方便教化的一种,诱导大家生精进心,总比落在分别执着里面要好得多。《法华经》里面就告诉大家了,《法华》破云:『汝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灭尽定虽然不受六道轮回了,但是得的这个涅槃不是究竟涅槃。即非真涅槃,岂名真(漏)尽乎?故《长水》经说:『十地为漏尽罗汉,余谓不得漏尽。』到十地菩萨才算是漏尽大阿罗汉,其余的不到十地菩萨不算是漏尽。
阿难是初果阿罗汉,此与前文『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句相照应。现在好多人,特别是南传佛教,认为成阿罗汉便是佛,这是错误的。初修禅定,下手都是一样的,但是是修行路上的层次不一样。阿罗汉有大阿罗汉,四果是大阿罗汉,但是大阿罗汉再往上登地,十地才是真正的大阿罗汉。『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意思是依识心修,纵成九次第定,超出三界,沉滞化城为止,不能成佛,沉滞化城意思落在灭尽定里面,还不能成佛。我们现在修行人,这个化城是如来权巧教化的一种方便处,就叫化城。这个权巧方便的教化处就是灭尽定。
现在的修行人,皆由执着生死妄想第六识,误认为真实常住真心,都落在“用思想”里面。《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说得多清楚啊,大家还未得四果大阿罗汉,就不能相信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意识是什么呢?是妄想,是不真实的。现在的人都是依着自己的意思这样修行、那样修行,不依着佛经道理去落实。话又说回来了,现在真正懂修行的人很少了,都是表面修点福结个佛缘,“老菩萨,你修得很好了。”都是这种,也难怪,法变得面目全非了,『迷人修福不修道』,现在的人都是修福,拿着修福当修道,修道是什么呢?修道是修净、修定。修福呢?是布施、持戒;这世间法的东西都是修福,在佛法里面种点福,执妄为真,故枉受轮回之苦。为什么修来修去没有真受用呢?因为他还是落在妄想当中,佛教的总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还没搞清楚;佛陀的嘱托『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也没去落实;他没有去观,只是搞功德无量了,这里搞布施啊、那里搞读经啊,哪里拜忏啊,赶法会啊、朝山拜庙啊,他是搞这些,还自以为是:“哎呀,有功啊。”有什么功啊?功是心定,功是功夫。这个定,你纵然是不搞这些福报上的分别、执着,你去修定去了,还要认清楚正定、邪定,落在邪定里面,还是成不了佛。
《楞严经》我既然跟你讲,我就跟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楞严经》是修经,理论讲得特别清楚。阿难现具初果,初果阿罗汉已经位次不低了,但是『而谓非圣者』,还不能称为圣者,以九次第定,还未得漏尽,还不是漏尽罗汉。九次第定,四果大阿罗汉还不是漏尽阿罗汉,而初果怎么能说成是圣人呢?佛陀最初呵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这里是佛陀明确的指出,我们修行人分别、执着、妄想的这个妄心,依自己的种种思想,种种认识去修行,都是错误的,都是落在自我的分别范围里了,你要依佛经,依经不依人。要依什么经呢?要依《楞严经》。
《楞严经》第一卷全部是纠正错误的。从《楞严经》开卷到这里,佛陀告诉修行人,不要用我们自己的思想认识去作修证的标准,我们的思想认识属于第六识,我们要依经不依人,经典上告诉我们要修“净”、要修“定”。我们思想上一般都有取舍,我们不是自净其意,而是对自己口味,符合自己心意,于是便去追求,便去落实。就象我在群里面开除总务长是一回事,开除她的时候,她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觉得自己很对:“我没有错呀!”没错我就不会清理你出去了,清理你出去你肯定是有错。既然没有错,为什么心里会难受呢?无错心自安啊。总务长被清理了,那段时间心里斗争特别严重,斗争严重,那就错上加错。师父不会害你,你没有错,师父考验你应该高兴,为什么烦呢?有错也是高兴,应该更尊敬师父、更感恩师父才对!师父给了我警惕,促进我的修行,那为什么心里还存有委屈呢?你的意识不对,所以说我们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意识对。
我到现在都没有真徒弟。我现在又重新发愿,讲经和大家结缘,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供养师父生活费的,你打在卡里,多少我也不管,有什么开支,让我身边的人去办,你来钱也好,不来钱也好,我不管这些。没有钱,有个馒头吃就行,大不了挨门托钵,这有什么呢?管人很累,你管他,不如他的意,他还起烦恼,他不知道你对他好,是为了使他成就,他甚至反过头来诽谤你,辱骂你,管他干什么?
最著名的弘一大师,你知道怎么成就的吗?严师才出好弟子啊。现在没有师徒关系,现在都是客气的朋友关系。“你讲课,我尊敬你;你是出家人,我尊敬你。但是你也要尊敬我。”尊敬你什么?尊敬你的贪嗔痴!不是学佛法的,是学贪嗔痴的。“你讲经,我听经,但是你别触犯我的习气哦,触犯我的习气我是跟你过不去的哦。”他不拿你当老师,他拿他自己的贪嗔痴叫做尊严,你冒犯了他的尊严,他会给你猛烈的攻击、摧残,而不认为自己有贪嗔痴。
弘一大师,当时是地方很有名气的才子。出家以后,他师父看他既然把仕途名利都舍弃了,又是个才子,重点培养他,就象那个雕塑师一样,精工细雕。但是他的贪嗔痴犯起来以后,就觉得师父怎么唯独对我苛刻呢?别的师兄弟有点什么错误都可包容,唯独对我什么事情都不包容,并且处处都是错,我这一个大才子,难道就没有做对的地方吗?棱角太明显了,就因为他是一个大才子,所以他的棱角才很明显啊,我执、烦恼执特别重。因为在社会上,别人都是顺着他的,恭敬他的,到了庙里,一切的贡高我慢都要改了。师父对他管教严格,就是磨去他的棱角,灭去他的第六识,让他能够细心清净。到最后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我不在这个庙里,我要下山,我看你这个师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除了找茬,还会什么呢?老是觉得自己对,对照佛经上,你的贪嗔痴还没去呢,老是看外人,而不照已。”于是下山了。
下山遇到他的大师兄牵着毛驴到市场买盐,驮着一口袋盐回来。大师兄问他:“师弟你怎么下山呢?”
“我在山上我受不了了,老和尚专和我做对,看我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他就不照照自己成佛了没有!老是往外看,这样的师父我跟着他有什么用呢?我没有出家的时候,我到山上去见他,他用世间法跟我套近乎,说是以后把我当亲儿子对待,现在我出家了,反而跟我过不去。他嫉妒我的学问,嫉妒我的才能,我跟他学,能学出什么来呢?”把他的师父说得一文不值,什么修行都没有。
他的大师兄对他笑了笑,然后趴在地上给他顶了个礼。这一个礼下去,吓得他魂不守舍,他知道他的大师兄很有修行,五神通样样俱全。“师兄你怎么这样对我呢?”“我跟你的贪嗔痴下个大礼。你下山是拿刀子挖师父的心啊!就是因为你的贪嗔痴太重,自认为是大才子,自认为有学问,自认为经教论都通。老是往外看,不看自己内心里的贪嗔痴和棱角,老是在取舍对比当中,你老是用第六识,磨不去棱角,你的第六识消不下去。师父处处对你关爱有加,处处挑你的毛病,处处在大众面前批评你,都是为了让你不往外看,不生分别执着,为了让你明白,对错是有标准的,自己心里有数,要懂得尊师,要懂得尊敬别人,不要用自己的贪嗔痴,觉得自己有才,要把第六识第七识给磨灭,证得自性清静。为什么别人犯了错,他可以容忍,你犯了错,不是打板子,就是跪香,就是因为看你是个人才,你倒好,觉得师父贪嗔痴,没觉得自己贪嗔痴,你这样一下山,师父一定会很难受。在俗家来说,把你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在出家来说,把你当成菩萨来供,你反而不感恩,反而纠过。你下山你还不如回去把师父杀了再下山,你比杀了他还令师父还难受。”
人对一个人真正的培养,把他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来团结、来爱护,有些人觉得是有企图,有些人甚至有想法。佛陀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以法施人。』对于一部分不明真修行的人,要以人的欲望、需求来满足他,来团结他,然后用佛法来教导他;要和他打成一气,成为一家人的圆融,他对你所说的话就重视。用俗家的话来说,因为有爱,所以他才关注你,他才在乎你;因为有恨,所以他才会伤害你。要慢慢地和众生要做到友爱,先是以情来摄受,然后再以法来度化。“你没出家的时候,师父表扬你,赞叹你。师父指导你的书法,声称把你当成象俗家的亲儿子一样看待,但是你出了家以后,为了要成就你,必须要一个‘严’字,来破除你的习气,来消除你心里上的棱角,要做到心平气和,心平何劳持戒,对错能够分明,能够正确对待了,你现在反而对师父产生逆反、抱怨,你走吧,一个不成器的东西。你以为你多伟大,你这个不知恩报恩的卑鄙小人,最好别活在世上。”
他听了他师兄这番话,十分的羞愧,于是跪在地上,求师兄带他,领着他去向师父忏悔。师兄说:“你既然知道错了,解铃还须系铃人,你去看师父吧,师父一定是伤心痛绝,赶快上山向师父表明心意,以后好好学,再不辜负师父。”于是上山到了方丈室,进了方丈室,一看他的师父,正坐在那里两眼落泪。于是跪爬代步,头磕在地上求师父原谅,他的师父非但没说什么,还赶紧上前把他搀起来:“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弘一法师发心严持戒律,学律,成为了一代律师。弘一法师是一代律师,在佛教规矩方面落实得十分严格,这是对他老师的真正尊敬。
师父真正的想培养个徒弟很难,因为不争气的太多,挑羊头卖狗肉,喊着修行落实贪嗔痴。你想学到真正的佛法也很难,为什么?现在这个世上真正通宗通教的修行人很少,即有理论又有修行,论理论、论实证,功夫都有的很少。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何况现在这个时候斗诤坚固,拿着修福当修道,近道者比牛毛还多,得道者比牛角还稀,连错误都不知道,拿着错误当修行,他怎么能够走向正修呢?所以佛在《楞严经》第一卷里面就告诉大家,一般人对心的认识是错误的,这个错误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分别心,如果对分别心认识不清楚,你就会老是落在错误里面。修福和修定是两码事,你落在修福里面:“我读了什么经……”那都是修福。
修定才是正修,修定又怎么去修呢?必须要认清楚妄心和真心,必须要懂得真心和八识。八识是真心自性变现的,八识“三转七变”要搞清楚,你就知道第六识、第七识不是真心,它属于是妄心,那么妄心产生的东西,我们不可以去依赖。我们要依真,真是什么呢?真是般若智慧,我们要依般若智慧,不要依我执、我见,般若智慧对、错、分别,处理事情无有我执、我见,随缘应物,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用分别心那就变了。
我也想了,把《楞严经》我讲完这一遍,我再讲一遍《金刚经》,我本来是想教几个徒弟的,但是我觉得也教不出来,我还是不要被这个世缘所左右了,安心讲经,不问世事,你要是想好好地学,就按照我讲的内容去落实,我们是同修;你要是不按我讲的内容去落实,只能说你是我的有缘人。我管不好你们,反而落一身错误,我觉得没有必要,那样弄得你们烦恼,我心里也不安。
这个地方呢,既然把妄心说清楚了,下面必须要显真。前面佛陀把认识上的错误和错误从哪里来说清楚了,下面必须找出一个真心来。再往下,下个环节就到了十番显见,十番显见的前两番还是带妄寻真,真心没遗失,似遗失,是带妄寻真。我们下一课再继续学习,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
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53172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