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吧牛武寺庄拆迁什么标准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6
《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 专题研究报告(六)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题 目录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 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及生态承载力 13 三、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4 四、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研究 17 五、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20 六、区域生态景观体系建设 30 1 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延安地区位于黄河中游, 地处北纬 35°21′~37°31′,东经 107°41′~ 110°31′之间,北连榆林地区,南与渭南、铜川、咸阳市毗邻,东临黄河与山 西省吕梁地区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庆阳地区接壤.延安地区东西宽 256 公里,南北长 236 公里,总面积 36712 平方公里,其行政公署驻地延安市距 陕西省省会西安市 371 公里. 延安地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 1200 米,大地构造属鄂尔多斯 台坳之陕甘宁盆地的一部分, 经古代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侵蚀轮回, 逐渐 演变成黄土塬、梁、峁与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 延安地区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因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 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 年平均气温 7.7―10.6,月平均气温,1 月低,极端最低气温-28.5;7 月最高, 最高气温 39.9.昼夜温差大,气温升降快,季节变化明显.年均降水量 490.5 ―663.3 毫米;年日照时数
小时;全区无霜期可达 179 天,北部 155 天,南部 188 天. 延安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全区有木本植物 540 余种,草本植物 370 余种,农作物 360 余种,饲养畜禽 28 种,野生动物 106 种,野生中药材 300 多种. (一)自然资源 1、水资源 延安地区河流以北洛河、延河、清涧河、仕望河及汾川河为主干,形成树枝 状的水系网,其均属黄河水系,年平均清水径流总量 13.38 亿立方米. 区域内河流具有以下特征: (1)河流顺应地势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渭河,或由西流向东注入黄河,全 部属于黄河水系. (2)区域内河流分布特征为"干流深切、支流密布" .以洛河、清涧河、仕 望河及云岩河为主干,支流及支毛沟纵横交错,形成树枝状水系.其中长度 0.5 2 公里以上的沟道 4.4 万条,流域面积 2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毛河流 59 条. (3)河流季节性强,年流量变化大.在雨季,毛、支流起水,干流流量增 大形成丰水期,遇大面积降雨或暴雨,发生洪水;在旱季,毛、支流干枯,干流 流量剧减,出现贫水期,甚至断流. (4)多弯曲河段.洛河、延河、仕望河及葫芦河、沮水河弯度大而密. (5)中游河谷宽,水流缓慢;下游河谷窄水流急速,形成峡谷,坡降增大. (6) 河流小, 但含沙量高. 每年 7、 8、 9 月丰水期输沙量占年总输沙量 70%, 最高达 90%. (7)地表水质以重碳酸盐水为主,其次为硫酸盐水和氯化物盐水.地下水 贫乏,总量 34501.4 万立方米,可采量 5677.74 万立方米.在河川谷底,地下水 较为丰富;丘陵山区,沟壑塬区较为贫乏.基流补给 1.09―5.61 万立方米/平方 公里?年,低值区在吴起、志丹一带;高值区在黄龙山柏峪、白马滩一带. 2、矿产资源 延安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已探明的有石油、 煤炭、 天然气、 油页岩、 铁矿石、石英砂、石膏、紫砂陶土等 10 余种.其中煤炭储量 71 亿吨,石油储量 4.3 亿吨,天然气储量 33 亿立方米,紫砂陶土储量 5000 余吨,铁矿石储量 71.1 亿吨. 本区煤田是陆台型内陆盆地中生代煤田. 北部和中东部煤层存在于上三叠系 延长群,统称瓦窑堡煤系,以开采的有子长、延安矿区;西南和西部煤层存在于 侏罗系延安群,称为衣食村煤系,已开采的有黄陵店头矿区.区域内煤炭储藏相 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子长县栾家坪、冯家屯、玉家湾、余家坪、史家畔、涧峪岔、 南沟岔;黄陵县店头、腰坪、双龙、仓村;延安市东北部李家渠、川口、冯庄、 姚店、碾庄、蟠龙、元龙寺;富县牛武川. 本区石油丰富,在汉代已发现利用.建国后,陕北地质勘探大队和延长油矿 地质队初步探明,从无定河至富县,从延长到黄龙县石堡河一带,有300 余油苗 露头.主要分布在延长油矿油区、吴起油区、安塞油区、甘泉油区、直罗油区这 五个区域. 3、植被资源 (1)植被分布 3 上新世纪晚期(约200 万年前) ,本区气候温暖湿润,发育亚热带植物,以 辽东栎、蒙古栎、古栓皮栎为主的落叶林大面积分布;大约到晚更新世末期(约1万年前) ,森林植被演替为灌木草甸草丛群落,广泛分布;全新世中期以后(约5000 年前) ,地形、气候发生显著变化,干旱环境逐渐形成,亚热带植物基本绝 迹,疏林草原逐渐成为草原景观. 秦汉时期,屯垦庶边、人口增多,耕恳伐木,气候和基质旱化,植被生长环 境恶化.明清时期,奖励垦荒、林木被砍,流沙入侵,草地锐减,川原秃秃.建 国后,植被破坏受到遏制,梁峁绿化,园林扩大. 延安以南梁山山脉、 西部桥山山脉分布落叶阔叶林,分别为黄河沿岸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区和黄河高原丘陵沟壑落叶阔叶林区,分布在宜川县集义、寿峰、新 市河――延长县雷赤、张家滩、安河――延川县稍道河、贺家湾联线以东和延川 县马家河――安塞――志丹――旦八联线以南地区.东部自然植被为灌木草丛, 生长稀疏,而枣树、花椒树成林成片.南部自然植被属华北落叶阔叶林向西延伸 部分,分布不均匀,稀树灌木草丛面积较大.本区北部白于山南侧形成地带性森 林灌丛草原, 分布在延川县马家河――安塞――志丹――旦八联线以北包括吴起 县全部地区,自然植被稀少,河谷山坡有零星小片块状山杨林、白桦林、杜梨林 及山杏林,大面积荒山为草本灌木. (2)植物资源 延安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本境内木本植物有 6 纲19 目,83 科,202 属,540 种,其中乔木 214 种. 乔木有毛白杨、银白杨、小叶杨、北京杨、新疆杨、箭杆杨、加拿大杨、大 关杨、蒙古栎、辽东栎、白桦、黑桦、山杨、侧柏、杜梨、槭树、漆树、椴树、 山楂、油松、月芽、楸树、榆树、柳树、椿树、桑树、刺槐、中槐、白蜡、山榆、 杞柳、火炬、杜仲.其中山杨、白桦、辽东栎较多,分布面积广;山杨在子午岭、 五里墩、劳山、黄龙山、白于山大面积生长;油松、侧柏分布在子午岭、黄龙山、 劳山等山地. 灌木有山桃、柠条、枸子、柱材子、白棘梢、母猪刺、马茹刺、黄柏刺、狼 牙刺、紫 穗槐、虎榛子、黄蔷薇、紫丁香、马蹄针、沙棘、柽柳、乌柳、杠柳、酸枣、 4 胡枝子、枸杞子、剪子、连翘、文冠果、水楸子.其中狼芽刺、杠柳最为多见. 果木有苹果、梨、桃、杏、山楂、枣、葡萄、沙果、红果、楸子、李子、梅子、核桃、毛栗,其中苹果在延安、洛川、富县、黄陵大面积栽植,成为当地优 势经济园林.枣树在延川县黄河沿岸一带广布,核桃、栗子在黄龙县多见. 天然草类有 370 多种,野生杂草主要有地椒、野菊花、野豌豆、黄背菅、老 鸹草、冰草、白草、披碱草、仙马草、鹅冠草、寸草、羊皮草、茜草、棘豆、冬青、铁杆蒿、艾蒿、茵陈蒿、臭蒿、冬青、针茅、萎陵菜、紫苑、胡枝子、芦苇、 百合、地丁、沙蓬、铁扫帚、玄参、车前子、天竺、白头翁、飞廉、羊厌厌、骆 驼莲、羊茅、莠子、抓地龙、扫笺. 人工种植草有草本樨、沙打旺、苜蓿、柠条、小冠花、红豆草. 野生药材植物有 300 多种.主要有甘草、枸杞、远志、黄芩、生地、车前、 大黄、当归、党参、人参、贝母、羌活、黄连、黄芪、黄柏、天麻、苦枸杞、连翘、五味子、牵牛花、枳实、山楂、芍药、菟丝子、薄荷、黄花、毛莨、大蓟、 牛蒡、蒺藜、苍耳、侧柏、木瓜、槲寄生、白芨、菊花、冬花、紫荆、冬青、仙 鹤草、猪鬃草、金盏花、水仙、夹竹桃、凤仙、红花、杜仲、玄参、山芋、夏枯 草、蒲公英、穿地龙、马兜铃. 观赏植物有鸡冠花、牵牛花、牡丹花、萱草、大丽花、石榴花、太阳花、兰花、紫花苜蓿、观花、菊花、葵花、令箭荷花、蜀葵、龙葵、百合、野百合、虞 美人、紫丁香、紫薇、紫荆、月季、海棠、天竺葵、水仙、石竹、文竹、马兰、 吊兰、君子兰、木凿兰、虎皮兰、凤仙、仙人鞭、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柱、仙 人伞、夹竹桃、冬青、美人蕉、玉簪、雁来红、万年青、玻璃翠、四季果、倒吊 金钟、夜来香、山丹丹、忘忧草、一串红、含羞草、满天星、并头莲. 4、野生动物资源 本区内鸟类有 14 目28 科77 种,多生长在林区,少数栖息在川道坡塬,其 中海拔 800―2000 米的低山、中山带植被茂密的地方,雉类、鸠鸽类、杜鹃、啄 木鸟、燕鸦、画眉类、鄂山雀多见.海拔
米的山塬上,出没赤胸啄 木鸟、星头啄木鸟、环颈 、寒鸦、松鸦等. 食虫鸟类有中杜鹃、四声杜鹃、棕腹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大班啄木鸟、灰 掠鸟、北掠鸟、沼泽山雀、银喉长尾山雀、普通野鹰、戴胜、家燕、金腰燕、大5苇莺、寿带、金眶行鸟、红尾伯劳、红嘴兰鹊、北红尾 、绣脸钩嘴 、灰喜鹊等. 食谷鸟类有石鸡、岩鸽、灰斑鸠、山斑鸠、大嘴乌鸦、喜鹊、寒鸦、麻雀等. 本区内兽类有 5 目11 科29 种.黄土川、塬、丘陵沟壑中,啮齿类动物松鼠 和野兔最多,穴居在耕地附近或沟谷灌木草丛中,对农作物危害很大.其中海拔 800―1000 米中、大河谷地带常有水獭出没;浅山丘陵,狼、狐、豺、猪獾多见. 在南部森林区有野猪、豹、豹猫、豺狼、狐、狗獾、棕背鼠、褐家绒鼠、大仓鼠、 普通刺猬、大灵猫(山猫)等.珍稀动物有石貂、艾虎、林麝、鸳鸯、天鹅、水獭、金钱豹等. 本区内爬行类有红脖游蛇、黑脊蛇、黄脊游蛇、白条锦蛇、菜花烙铁蛇、乌 捎蛇、黄链蛇、蝮蛇、麻晰、大蟾蜍、花背蟾蜍、无蹼壁虎、中国林蛙、蚂蚁、 虾、蟹、鳖. 本区内昆虫类有蝴蝶、蜻蜓、蟋蟀、七星瓢虫、蚱、蝉、蚊、蝇、麦蛾、菜蛾、螟蛾、牛虻、斑虻、飞蝗、蝈蝈儿、蜜蜂、胡蜂.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7 种:金雕、金钱豹、黑鹳、白鹳、褐马鸡、丹顶鹤、 大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长耳^、豺、石貂、秃鹫、水獭等 17 种.省 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豺猫、狼、赤狐、狗獾、狸、苍鹭、大白鹭、绿头鸭等.国 家保护的有益,有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野猪、草兔、黄鼬、灰喜鹊 等. (二)生态用地 2005 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 3703045 公顷.其中:农用地 356282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96.21%, 建设用地 63281 公顷, 占1.71%, 其他用地 76944 公顷, 占2.08%. 林地面积为 184222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9.7%,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 57.23%.主要分布在富县、黄龙县、宝塔区和甘泉县. 园地面积为227520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6.1%,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7.06%. 主要分布在吴起县、洛川县和延川县. 牧草地面积 1072111 公顷,占土地总面颊的 29.0%,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 33.3%.主要分布在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县和子长县. 6 其他土地面积 76944 公顷,主要分布在延长县、志丹县和富县.其中水域面 积为 26611 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 34.58%,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 0.82%. 自然保留地面积为 50333 公顷,占65.4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 1.56%. 近年来,由于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使大量的耕地变为林地、园地,正在 推进的"山川秀美工程" 、培植果园用地,使生态用地得到保证,生态效益显著. 表1延安市现状生态用地一览表 生态用地类型市县 林地 园地 牧草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延安市 520 11 50333 宝塔区 15
162 延长县
15100 延川县
5165 子长县
2 636 安塞县
8 572 志丹县 6 2 11091 吴起县 68 0 859 甘泉县 3
3726 富县 97
7493 洛川县
85 宜川县 81
1891 黄龙县 5
811 黄陵县 6 5 生态用地各类型所占比例图 7 (三)水土流失 1、侵蚀形态 本区的片蚀, 一是林 区和无侵蚀塬地的土壤 剖面尚保存完整并有较 厚的熟化层,呈轻度片 蚀, 二是出垦林地大部分 地面保有土壤剖面, 呈中 度片蚀; 三是大部丘陵耕 地的土壤剖面被蚀去呈 强度片蚀. 片蚀主要发生 在延安北部大面积梁峁 坡耕地和撂荒地. 2、侵蚀分布 基本不流失区 (侵蚀 模数 200-300 吨/平方公里?年) ,主要分布在黄龙东部、大南川的上游、宜川南 部的白水川、猴儿川的上游,以及葫芦河上游等地的林地. 轻度流失区(侵蚀模数 300―1000 吨/平方公里?年) ,广布于各林区.具体 范围为黄龙县境内石堡川上游、仙姑河上游、小南川、洛川县境内界子河上游, 宜川县境内西川河中、上游及鹿儿川、白水川和猴儿川的中、下游,延安市境内 汾川河流域和南川中、上游,延长县境内旦八及其北洛河以南的林区. 中度流失区(侵蚀模数
吨/平方公里?年) ,分布在甘泉境内北 洛河两岸各支流中、下游,富县、洛川和黄陵等县的塬区. 次强度流失区(侵蚀模数
吨/平方公里?年) ,包括次强度流失 区以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全部.延河干流中、下游,志丹县东南部林区以北的 小部,是该流失区的水土流失低值区,侵蚀模数在 1 吨/平方公里? 年之间;其高值区在子长县境内的清涧河流域和无定河源区,侵蚀模数 16000― 18000 平方公里?年. 根据水土侵蚀的区域分布, 延安又分为五个不同强度的侵蚀治理区, 由南至 8 北分别为南部中度侵蚀固沟保塬区,黄龙、桥、崂山轻度侵蚀综合利用区、东部 强度侵蚀综合治理区、中部强度侵蚀综合治理区、北部极强度侵蚀坡沟兼治区. 具体包含区域如右图所示. (四)生态建设 1、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 延安地区目前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个 (子午岭保护区、黄龙山褐马鸡保护 区) ,省级自然保护区 4 个(桥山自然保护区、劳山自然保护区、桥北柴松保护 区、黄龙山天然次生林保护区) ,全市的自然保护区基本上均以森林为主和黄土 高原天然次生林为保护重点,总面积为 216477 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的 21.54%,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5.8%.具体情况如下: (1)子午岭保护区:总经营面积 40621 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黄土高原稀 有的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2)黄龙山褐马鸡保护区:总经营面积 81753 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 一级珍稀鸟类褐马鸡. (3)桥山自然保护区:总经营面积 24650.8 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保护陕 北黄土高原地区次生林和珍稀动植物. (4)劳山自然保护区:总经营面积 20317 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为保护陕 北黄土高原地区次生林和珍稀动植物. (5)桥北柴松保护区:总经营面积 17640 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柴松及其 森林生态系统. (6)黄龙山天然次生林保护区:总经营面积 35563 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 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 延安地区有 3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延安国家森林公园、劳山国家森林公园、 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和3个省级森林公园(桥山森林公园、桥北森林公园、黄 龙山森林公园) . (1)延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延安市境内,总面积为 5446.67 公顷.森林 覆盖率为 55.6%,是国家惟一的城郊生态型森林公园. (2) 劳山森林公园: 位于甘泉境内, 总面积 34684 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 85%. 9 以森林资源为主体,以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为依托,是集森林旅游观光、娱乐休 闲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3)蟒头山森林公园:位于宜川县东部,总面积 2120 公顷,森林覆盖率 89.1%.区划为圣母殿、石华山、王蟒寨三个景区,是游览观光、消夏避暑、休 闲度假、朝山祭祀、沐浴戏水的好去处. (4)桥山森林公园:位于黄陵县西南部,总面积 4505.17 公顷,以黄帝文 化为核心,自然风景为依托的综合型、山岳型森林公园. (5)桥北森林公园:位于富县桥北林区.属桥北林业局管辖. (6) 黄龙山森林公园: 位于黄龙县境内, 项目总面积 3201.6 公顷, 以古树、 古墓、文物、名寺、革命纪念地、野生动物、自然风光保护管理设施为建设主题 的省级森林公园. 2、生态示范区建设 延安地区现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三处,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强水土 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管理保护,实施"清 洁井场建设、污水回注、原油管输、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等. 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实施, 将积极推动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实现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和谐优美的家园的建设. 延安市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分布图 10 延安地区生态示范区名录 序号 名称 级别 主要保护、建设内容 备注 1 宝塔区国家级生 态示范区 国家退耕还林;流域治理;生态农业;生态旅 游. 2 吴起国家级生态 示范区 开展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 理和植被恢复;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 态旅游、生态村镇. 3 洛川生态示范区 突出"洛川苹果"这一世界品牌,推动了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生 态校园等. 待考核 验收 (五)城乡环境 1、水环境 (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延安地区河流水质总体上支流好于干流,南部好于北部.全市 13 条主要河 流中,云岩河、仕望河、葫芦河和石堡川的水质比较好,年平均值等于或优于Ⅲ 类的河长比例均为 100%;而清涧河干流、永坪川、延河干流、北洛河干流和周 河没有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 污染监测分析评价表明, 除了一些无机物本底高外, 延安市河流主要受石油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染,主要污染物包括:石油、氨氮、BOD、高锰酸盐指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氯化物、总硬度、溶解 性固体、六价铬、铅、硒、锰等.河流有毒物质和石油类污染总体呈下降趋势. 有机类污染和卫生学指标呈上升趋势, 如大肠菌群、 氨氮、
等呈上升趋势. 各河流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总体变化趋势一致, 只有周河和西川河的挥发酚和石 油类是上升趋势. 根据 2005 年水质普查结果,选取总磷、总氮和高锰酸钾指数等 3 项指标作 为水库富营养化评价参数.在评价的 15 座已建水库中,均处于不同程度富营养 化状态,有3座水库处于富营养状态,占20%,其他属于中营养状态. 11 (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 2005 年对 26 个地下水井点(饮用水源井为主,涉及 10 个区、县、镇 的部分自来水公司、单位自备水源井和村级自备水源井)的监测结果,所有监测 井点中均没有Ⅱ类水质;年均值符合Ⅲ类水质的水源地有 11 个,占监测总数的 42%;Ⅳ类水质的水源地有 11 个,占调查监测总数的 42%;Ⅴ类水质的水源地有 4 个,占调查监测总数的 15%.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溶解性固体、六价铬. 2、大气环境 延安市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而近年来建筑施工、道路扬尘、汽车尾气、燃 煤排放造成了多重污染, 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该市环境 空气污染较重的月份集中在第一、四季度,二氧化硫浓度在第四季度超标,可吸 附颗粒物的第一、二、四季度均值均超标.其中可吸入颗粒物是延安市的首要大 气污染物.该污染物浓度呈现逐年降低趋势,但由于背景值较高、干旱风沙天气 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距离达标仍存在一定差距.
年延安市自然降尘量年均值呈现较大波动,全年中以第二季度的 降尘量最大,这是因为该时段风沙天气频发的缘故. 年延安市硫酸盐 化速率呈现波动态势,先下降后上升,2008 年全市硫酸盐化速率平均值超过国 家推荐标准 0.34 倍,降水监测结果显示, 年间延安市均未出现酸雨, 降水 pH 值在 5.80-8.24 范围内. 3、固废排放情况 延安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
年间保持上升趋势, 工业固体废物 的主要成分是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和其它废物;2008 年延安市环境统计的医 疗机构共有 25 家, 医疗废物产生量为 192.1233 吨; 城市垃圾主要以居民生活垃 圾为主.延安市主要产生三种工业危险废物,分别为:含油污泥,废碱渣,钻井 泥浆、岩屑.2009 年产生含油污泥 22.71 万吨,产生废碱渣 1792 吨,产生钻井 泥浆、岩屑 36.41 万吨. 4、声环境
年延安市区域环境噪声基本保持下降趋势,声环境质量持续改 善.延安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历年监测结果显示, 年间,该市城区交 通噪声等效声级逐年下降. 12
年间,除了混合区的夜间声环境质量无明显改善外,其它功能区 的昼夜间等效声级的年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2008 年居民文教区与 混合区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的年均值全部超标, 特殊住宅区与交通干线两侧区昼 间等效声级的年均值全部未超标, 工业集中区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的年均值均未 超标. 5、污染控制与防治 (1)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新突破.以"转换煤种、集中供热、天然气工 程" 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模式, 在城区人口急剧增长, 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原煤消耗量持续增加以及汽车尾气污染日益突出的情况下, 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仍 得到逐年提高.2009 年,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为 313 天. (2)石油煤炭污染治理稳步推进.石油污染治理一直是延安市环境保护重 点工作, 按照省、 市政府治理工作要求, 认真落实清洁文明井场建设等多项措施, 全力推进"原油管输、污水回注、生态建设"三大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治 理成果.2009 年底,累计建成清洁文明井场 30142 个,建成率达到 95.1%;建成 废水处理及注水站 298 个,废水经处理后回注 1434.2 万吨,回注率达到 90.8%; 建成输油管线 6289.6 公里,年管输原油 580.35 万吨,管输率达到 45%;绿化油 区面积达到 12176.85 亩, 绿化油区道路 3295.65 公里, 油区生态逐步得到恢复. 打井岩屑、泥浆和油泥、石油伴生气治理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同时, "十一五" 期间,全市建成油泥处置企业 7 家,全年油泥处理量达到
吨;石油伴 生气利用量达到 54396.8 万立方米;岩屑制免烧砖技术开始推广利用. (3)流域水污染和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主要河流水质有所改善,均达 到功能区划标准, 特别是延河综合污染指数实现持续下降. 建立和完善了饮用水 源保护预警制度、月报制度、挂牌督办制度. 2006 年关闭了王瑶水库一级保护 区内的 102 口油水井,对王瑶水库流域 3 座集油站、26 条集输油管线进行了搬 迁,二级保护区和污染控制区内的 331 个井场、1003 口油井全部建成了清洁文 明井场,并进行了建档管理.王瑶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中的Ⅲ类标准,完全符合饮用水要求. (4)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显著.2009 年,全市削减化学需氧量 1411 吨、较 上年下降 2.81%, 比2005 年削减 4.13%; 二氧化硫 1788.79 吨、 较上年下降 8.7%, 13 比2005 年削减 9.17%.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为完成"十一五"目标任 务赢得了主动,为经济发展扩大了总量空间. (5)生态创建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一是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工作.继宝塔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洛川和吴起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后,黄 陵县、 志丹县也提出了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的申请. 吴起县吴起镇被命名为省级 环境优美乡镇,楼房掌村等 3 个村被命名生态村.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开 展村容村貌整治. 在宝塔区河庄坪等乡镇开始试验推广集镇垃圾、 污水处理处置 工程. 三是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桥山、劳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6)环保系统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市区监测站整合升格,黄陵、子长监测 站升格.新成立了吴起、志丹、安塞、洛川、延长 5 个县级环境监测站. (7)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延安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 2009 年6月建成, 实现稳定运行; 吴起、 志丹、 安塞县污水处理厂通过环保验收投入运行, 黄陵、子长县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其余各县也都开工建设;多数县垃 圾填埋场已建成进入试运行阶段.投资 1200 万元的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已完成 土建工程,市区第二垃圾处理厂已开工建设. 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及生态承载力 自然状况下的每个生态过程通常维持着某种相对稳定的偶合关系, 以保持自 然系统相对稳定.而外界的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这种耦合关系就会被打破, 某些生态过程会趁机膨胀,诱发或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中,往往采用生态敏 感性的高低来表示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生态环境敏感性越高, 越易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越低,该区生态系统越稳定,不易发生 生态环境问题. 而生态环境敏感性高的区域, 也往往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 点区域. 延安地处陕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 163 万亩,木材蓄积量 308 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 为主的中药材近 200 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 100 余种. 延安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划分有两种,为环境极敏感区与中度敏感区.其中 14 环境极敏感区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为处于陕西省生态环境极敏感区的陕北黄土高 原从府谷县向西南至吴起县的以土壤侵蚀为主的第一板块, 另一部分地区处于子 午岭、黄龙山、黄河湿地的第三板块,敏感对象主要是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珍稀动 植物, 这些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中度敏感区主要为黄土丘陵沟 壑区南部和黄土塬区. 延安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研究采用预警法, 对延安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 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用"生态不安全度"来指示生态不安全状况.各指标不安 全度:P(0-n=wi?P:(i=1,2,3,?,12).式中:Wi 为第 i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只为第 i 个指标的不安全指数.总体生态不安全度:P=芝:wi?Pi(i=1,2,3, ?,12).不安全指数越大,区域的"生态不安全度"就越高.拟分 3 级警界值确 定其"生态不安全度" .(1)稍不安全等级:0.00≤P<0.25;(2)较不安全等级: 0.25≤P<0.5;(3)很不安全等级:0.50≤P<1.00. 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延安地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表现为人均水资源严重匮 乏,地面水质恶化,污染治理投入强度及劳动者素质较低等方面.综合各评价指 标,延安地区 2002 年生态不安全度达到 0.404,属于较不安全状态. 延安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02 年延安地区人 均生态足迹为 1.233 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0.758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 0.4746hm2,这说明延安地区在区域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三、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一)生态区划的体系构成 根据此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确定的生态功能区域原则, 运用主导因素分析 法,根据规划区域地形地貌,森林植被资源分布特征和生态功能定位,以及水土 流、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将规 划区域具体划分为 2 个功能区,8 个功能亚区. 所划分的生态区及生态亚区的具体体系构成如下: 1、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控制生态功能区 (1)黄土梁峁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敏感区 15 (2)黄土梁峁沟壑水土流失控制区 (3)白于山南侧水土保持区 (4)宜延黄土梁土壤侵蚀敏感区 (5)黄河沿岸土壤侵蚀敏感区 2、黄土塬梁沟壑旱作农业生态功能区 (1)子午岭水源涵养区 (2)洛川黄土塬农业区 (3)黄龙山、崂山水源涵养区 延安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图 16 延安市生态区域体系中的各生态区及亚区的基本情况表 生态区 名称 生态功能 区名称 范围 生态环境 敏感性 主要生态 功能 生态建设的主要 任务与措施 Ⅰ.黄 土丘陵 沟壑水 土流失 控制生 态功能 区Ⅰ1.黄土 梁峁丘陵 沟壑水土 流失敏感 区 子长县东部、 延川县的西 部. 沟壑纵横,土 壤侵蚀极敏感 ―高度敏感. 土壤保持功 能极其重 要. 建立基本农田、 坡地 退耕还林还草, 开展 流域综合治理, 控制 水土流失. Ⅰ2.黄土 梁峁沟壑 水土流失 控制区 志丹县东部、 安塞县全部、 子长县中西 部、宝塔区大 部、延长县西 部、甘泉县东 北部. 土壤侵蚀极敏 感―高度敏 感. 土壤保持功 能极重要. 实施不同尺度流域 的综合治理, 控制水 土流失, 发展以旱作 农业和林果为主的 特色经济. Ⅰ3.白于 山南侧水 土保持区 吴起县全部、 志丹县大部、 甘泉县大部分 地区. 延河、洛河的 上游,土壤侵 蚀极敏感―高 度敏感. 水源涵养功 能、土壤保 持功能重 要. 沟谷さ亟ㄉ杌 农田, 坡地退耕还林 还草, 发展人工草地 和特色经济林木. Ⅰ4.宜延 黄土梁土 壤侵蚀敏 感区 延长县中部、 延川县中部、 宜川县东北部 及宝塔区东南 部. 河流切割汇入 黄河,土壤侵 蚀高度敏感. 土壤保持功 能极重要. 梁顶建设基本农田, 梁坡退耕还林还草, 沟坡种草种树恢复 植被,控制土壤侵 蚀. Ⅰ5.黄河 沿岸土壤 侵蚀敏感 区 延长县、延川 县的东部. 土壤侵蚀极敏 感. 土壤保持功 能极重要. 封山封沟、恢复植 被、营造护岸林带. Ⅱ.黄 土塬梁 沟壑旱 作农业 生态功 能区 Ⅱ1.子午 岭水源涵 养区 富县和黄陵县 中西部. 山区生物多样 性及水土流失 敏感. 水源涵养和 生物多样性 维持功能重 要.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 程,封山育林,提高 森林覆盖率, 建立自 然保护区. Ⅱ2.洛川 黄土塬农 业区 富县和黄陵县 东部、洛川县 大部. 土壤侵蚀中度 敏感,是重要 的农业区. 土壤保持与 农业生产 塬面发展旱作 农业, 塬坡和沟谷营 造人工林和经济林, 固坡保塬, 防止溯源 侵蚀. Ⅱ3.黄龙 山、崂山水 源涵养区 富县、洛川县 东部山区,黄 龙县大部. 水源涵养功能 中等,分布有 珍稀濒危动 物. 水源涵养与 生物多样性 维持功能 实施天然林保护, 封 山育林, 扩大森林面 积,建立自然保护 区. 17 四、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研究 延安地区生态功能区域研究是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规划的重要基础. 本专题研 究在实地调查与踏勘、 文献调研分析和参考已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及 有关部委对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规定要求,针对规划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等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确定规划区域的生态功能分区, 明确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 任务和 措施以及各功能分区的主要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以期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指导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 的依据, 最终实现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 推动延安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 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延安地区位于陕西省的黄土高原农牧生态区, 该区域地域广阔, 人类活动频 繁,水土流失严重,是陕西省生态环境较敏感的地区. 该区属鄂尔多斯台地的一部分,地貌以黄土塬梁丘陵沟壑居主导地位,总地 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的白于山为全区最高处,海拔 m,东部地 区海拔在 m,南部的子午岭、崂山、黄龙山一般海拔在 m. 受地形控制, 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或直接注入黄河. 在长期的流失侵蚀切割作用下 等地,在黄河沿岸还分布黄土覆盖的石质梁峁丘陵.土石低山主要是子午岭、黄 龙山,较,是黄土高原发育成为千沟万壑和多种类型的沟间地,仅少数地方保留 一定面积的高原面. 区内主要地貌类型有黄土塬、 黄土梁状丘陵、 黄土梁峁丘陵、 土石低山等. 黄土塬主要分布在洛河中游的洛川、黄陵、富县,在延川、延长、宜川、铜 川以及泾河流域的长武、 淳化等地分布大小不等的黄土宽梁残塬和破碎塬.黄土 梁状丘陵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南侧、洛河上游、吴起的西北,志丹的西南、甘泉等 地,以梁状丘陵为主,沟壑发育.黄土梁峁丘陵分布在志丹、延安、子长、延长 四周黄土塬梁高出 300―500m,植被覆盖较好. 以下就专业规划所做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18 (一)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控制生态功能区 位于甘泉――云岩河一线以北,包括白于山南侧吴起、安塞、志丹等以黄土 梁、塬、の鞯那褰Ш印⒀雍印⒙搴雍釉吹厍,以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地貌为主 的甘泉、延安、延长、延川、安塞和子长的东南部,该区梁峁起伏,沟壑发育, 河网密度大,土壤结构疏松,梁峁坡面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自然植被几乎破坏 殆尽,沟壑主要以稀树灌木草丛为主,植被覆盖率低,人口压力大,加之该区多 暴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属土壤侵蚀极敏感-高度敏感区. 洛河,无定河,延河、窟野河,秃尾河等均在本区,水土流失严重是该区的 首要生态问题,该区的土壤保持对控制和减少黄河的泥沙量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应以实施生态建设为主,主要方向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设基本农 田,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开展中尺度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 1、黄土梁峁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敏感区 范围:包括子长县东部、延川县的西部. 生态敏感性特征:沟壑纵横,土壤侵蚀极敏感―高度敏感.土壤保持功能极 其重要. 生态保护对策:建立基本农田、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控 制水土流失. 2、黄土梁峁沟壑水土流失控制区 范围:志丹县东部、安塞县全部、子长县中西部、宝塔区大部、延长县西部、 甘泉县东北部. 生态敏感性特征:土壤侵蚀极敏感―高度敏感,土壤保持功能极重要. 生态保护对策:实施不同尺度流域的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发展以旱作 农业和林果为主的特色经济. 3、白于山南侧水土保持区 范围:吴起县全部、志丹县大部、甘泉县大部分地区. 生态敏感性特征:延河、洛河的上游,水源涵养功能重要,土壤侵蚀极敏感 ―高度敏感. 生态保护对策:沟谷さ亟ㄉ杌九┨,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人工草地 和特色经济林木. 19 4、宜延黄土梁土壤侵蚀敏感区 范围:延长县中部、延川县中部、宜川县东北部及宝塔区东南部. 生态敏感性特征: 河流切割汇入黄河, 土壤侵蚀高度敏感, 保持功能极重要. 生态保护对策:梁顶建设基本农田,梁坡退耕还林还草,沟坡种草种树恢复 植被,控制土壤侵蚀. 5、黄河沿岸土壤侵蚀敏感区 范围:延长县、延川县的东部. 生态敏感性特征:土壤侵蚀极敏感,保持功能极重要. 生态保护对策:封山封沟、恢复植被、营造护岸林带. (二)黄土塬梁沟壑旱作农业生态功能区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和中南部,包括洛川、黄陵、富县、黄龙、以及宝塔 区南部、宜川的西南部以黄土塬和残塬为主,沟壑纵横.塬面平坦,坡度在 5℃ 一下,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粮食作物和多种经济作物及果树,沟坡地带光热资源 丰富,适合发展经济林果. 子午岭以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为主,海拔 m,是黄土高原上少有 的几处绿岛之一,保留相当数量的梢林和草灌.该区水热条件较好,作物两年三 熟,一直是陕北黄土高原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近 年来果树面积发展较快,是陕西省主要苹果生产区.子午岭,黄龙山是陕北地区 森林集中分布的地区, 以天然次生林为主, 具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 保育功能.洛河的主要支流葫芦河、仙姑河、沮水河,以及黄河支流仕望河、汾 川河等均发源于此. 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塬面土地利用过度, 土壤质量下降, 农业水资源紧缺; 塬边、沟坡和现代沟谷重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严重,溯源侵蚀强烈.发展方向是以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目标,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各种防护林,固 坡保塬.推广各种旱作农业实用技术,培肥力度,提高单产.林区的主要生态问 题是森林长期砍伐后面积急剧减少, 成熟和过熟林比例大但质量差, 生态效益低; 林区开荒现象仍比较突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积极植树造林, 提高林分质量, 积极植树造林, 扩大林地面积, 发挥对周边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20 利用丰富灌草资源发展养殖业,提高效益. 延安市域范围内该区可划分出以下生态功能小区. 1、子午岭水源涵养区 范围:富县和黄陵县中西部. 生态敏感性特征:山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重要. 生态保护对策: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自 然保护区. 2、洛川黄土塬农业区 范围:富县和黄陵县东部、洛川县大部. 生态敏感性特征:土壤侵蚀中度敏感,是重要的农业区, 生态保护对策:塬面发展旱作农业,塬坡和沟谷营造人工林和经济林,固坡 保塬,防止溯源侵蚀. 3、黄龙山、崂山水源涵养区 范围:富县、洛川县东部山区,黄龙县大部. 生态敏感性特征:水源涵养功能中等,分布有珍稀濒危动物. 生态保护对策:保护天然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面积,建立自然保护区. 五、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一)水源地保护 水源地保护区分布表 水源地所在县市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类型 志丹县 志丹县 1-5#地下井水源 地下水 延长县 延长县王家河 河流型 甘泉区 甘泉区岳屯水库 水库型 富县 富县莲花池大申号水库 水库型 黄陵市 黄陵市郑家河水库 水库型 安塞区 安塞区饮用水源地 河流型 子长县 子长县中山川水库 水库型 子长县 子长县红石峁沟地表水源地 河流型 延川县 延川县文安驿川地表水源地 河流型 延川县 延川县南河沟地表水源地 河流型 吴起县 吴起县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地下水 21 黄龙县 黄龙县尧门河水库 水库型 宜川县 宜川县木头沟水库 水库型 洛川县 洛川县拓家河水库 水库型 延安市 延安市王瑶水库水源地 水库型 1、地表污染综合治理 治理地表污染是防止地下水污染、 改善地下水水质的根本措施, 规划应根据 地下水污染状况和形成原因提出地表污染综合治理的措施. 由于浅层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渗漏补给, 地表水污染治理是地下水质保护的 前提和根本. 在地下水保护区范围内加强点源和面源的污染防治措施, 制定污染 物总量控制方案,实施地表水体水质净化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地表水质量. 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地表水体污染. (1)重点治理工业废水污染源 工业废水治理宜采用点源 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办法, 点源治理是通过行政、技术、经 济及法制措施, 进行节水技术改 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 率,完善污染处理设施、控制污 水排放标准及排污总量. 集中治 理是在城市及工业区通过建污 水处理厂、氧化塘、污水土地处 理系统等措施,使污水资源化, 减轻和防止对地下水的入渗污 染. (2)加强农村化肥施用管理 加大对土壤特性、作物养分利用情况的研究,增强施肥的针对性,在雨季提 倡氮肥的少量、多次施用.同时,为有效禁止滥施氮肥,防止硝酸盐污染地下水 和饮用水源,各地应专门组织专家,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水文、农业生产条件 制定适合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施肥标准. (3)加强畜禽养殖业综合防治 延安市域水源保护地分布图 22 要控制畜禽养殖的发展规模,建立隔离带、推广沼气技术、利用生态工程净 化污水,建设高效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推广节水型农业和生态示范村建设. (4)健全垃圾收集、处理与处置系统 对工业废弃物、 生活垃圾要建立集中的固体废物处置场, 设置完善的防渗层, 进行卫生填埋. 2、地下水污染治理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应根据污染状况、范围、性质和使用要求,通过经济技 术比较确定治理措施. (1)建立卫生防护带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可设立卫生防护带, 在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 污水灌溉、严禁使用化肥、农药,严禁采用渗坑、渗井向地下排污.在准保护区 内科学控制污水灌溉用水定额、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建筑 物施工必须做环境影响评价, 不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一律不得动工建设. 严禁 通过渗坑、渗井向地下排污,清除无用、损坏的或者不合理的开采井,防止地下 污水管道出现的渗漏现象.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应根据污染的状况、范围、性质和使用要求,选用合适 的治理措施,如采用人工补给的方式,稀释和净化受污染的地下水,或采用防渗 墙或者防渗帷幕进行拦截,防止污染的进一步扩散. (2)加强管理,科学利用污水灌溉 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灌溉,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地下水,因此,应加强污水 灌溉管理,制定污水灌溉政策、制度、对灌溉方式、灌溉水价及不同农作物的适 应指标进行研究,科学合理指导污水灌溉,减缓对地下水的污染. (3)利用人工地表水回灌 地下水水源地采取人工回灌和拦蓄等工程措施, 可增加地下水储量,改善被 污染的地下水水质. 根据区域环境水文条件、 覆盖层厚度岩性和实验结果及长期 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 符合地面水Ⅲ类标准的水适用于各种形式和水文地质条件 的回灌水质, Ⅳ类水适用于一定的回灌方式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回灌水源. 严禁 污水回灌, 同时, 也不允许回灌水污染地下水和引起地下水区域性恶化现象发生. (4)防止污染扩散 23 在已经查明污染源和污染物分布范围的前提下,对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分 析,结合水源地所处的位置,制定地下水源地的污染防治措施,在水源保护区内 及附近发现污染,应立即查明污染源,及时采取措施,用抽水井和注水井相结合 的办法改变地下水位形态, 防止继续污染及限制污染带扩散. 当污染一时难以清 除时, 应采用构筑暗坝的方法将污染源或者含水层污染带封闭起来, 防止污染进 一步扩散. 对已经污染的地下水, 在采用上述方法仍无效的情况下, 可采取人工地表水 回灌或加大抽水量,增加地下水的循环速度,进而消除污染.若污染难以治理, 可将水源地迁至污染源上游或地下水补给地段. (5)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根据含水层系统结构和含水层的特点, 禁止在地下水容易被污染而又难以净 化的区域内设立污染较重的工矿企业,已经设立的要关、停、并、转、迁.新项 目必须严格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论证. (6)营造水源涵养防护林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也是控制污染、改善地下水水质的重要对策与措施.规 划应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城市、农村尽可能地扩大林地、绿地面积. (二)石油开采区环境治理 1、油区分布 延安地区共有五大石油开采区. 延长油矿油区包括延长县七里村、延川县永坪、延安市青化砭及甘谷驿和子 长县子长油田;吴起油区包括吴起、志丹油藏富集带地段,分布在吴起薛岔北罗 坪及志丹永宁等地; 安塞油区主要分布在安塞县北部坪桥和西南部王窑一带; 甘 泉油田主要分布在桥镇、雨岔、下寺湾以及石门北沟一带;直罗油区主要分布在 富县西部葫芦河一带. 勘探表明,石油地质储量 4.30 亿吨,储油面积 1325.5 平方公里;探明储量 1.93 亿吨,面积 502.5 平方公里,其中安塞油区、志丹油区、吴起油区、子长 油区、延长油区、青化砭油区、下寺湾油区、甘谷驿油区、直罗油区地质储量分 别为 1、、、、1743 万吨,储油 24 面积分别为 270、154.6、51.2、45.8、108.9、84、64、36.7、132.9 平方公里. 据统计,全区累计开采石油储量近 5000 万吨,面积 110 平凡公里.1996 年开采 原油 191.00 万吨. 石油开采钻井固体废物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的污染物, 处置不当会造成地表水 和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 2005 年延安市环境保护局的调查资料,延安市钻井固 体废物产生量 6.7 万t,处置方式以防渗、固化、掩埋等为主.在各区县中,吴 起县的钻井固体废物产生量最高,达到 3.75 万t,占全市总量的 56%,其次是延 长县,钻井固体废物产生量 1.00 万t,占全市总量的 15%.由于吴起位于洛河上 游, 钻井固体废物处置和管理不当, 对当地地下水, 以及洛河下游水质影响巨大. 延河流域内现分布着 5000 多口油井,占全市油井的一半,王瑶水库 820 平 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井场 260 多个, 油井近 700 口; 库区周围有农民简易储油坑上 千个.流域内分布着众多石油工业企业,近年来,随着延安石油工业快速发展, 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 导致延河的石油类污染比较严重. 各石油开发企业 根据《延安市石油开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以清洁文明井场建 设为中心,污水回注、原油管输、生态建设三大工程措施并举的石油污染治理工 作,积极开展油田伴生气地回收利用. 2、石油开采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1)继续加快清洁文明井场建设 延安市各石油开发企业以清洁文明井场建设为中心,推动石油污染治理工 作.2005 年全市所有"三边" (水边、路边、村边)油井已建成规范的清洁文明 井场;2007 年底前吴旗、志丹、安塞、宝塔区、子长、甘泉等县区已经基本完 成清洁文明井场建设; 2008 年共建成清洁文明井场 28075 个, 建成率达到 90.4%. 规划其它各石油开发县在 2009 年底前清洁文明井场建成率要达到 95%以上.所 有井场都必须严格按照《延安市油田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并由环 保部门统一验收. (2)进一步加快实施污水处理与回注工程. 在主要的石油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联合站或污水处理厂. 另外,大力落实市域 内采油厂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 经处理后的采油污水回注可减少污水外排造成的 环境污染,同时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为油田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延安 25 市应继续推动石油污水回注,开展污水回注井建设工程. 与此同时, 应继续加强对石油污水处理和回注设施的运行管理, 制定出台延 安市《石油污水处理及设施运行管理办法》 ,对污水回注不达标的企业,实行限 期治理或停产整顿.同时,强化日常监督,确保设施稳定运行,达标回注.另外, 应大力落实市域内采油厂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 (3)稳步推进石油企业输油管网建设 通过建设延安市输油系统工程包括站场、调度中心、主干管、支线输油管道 等,推进延安市石油企业输油管网建设. (4)生态恢复的内容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 建 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 开展土壤污染修复示范. 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 厂址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 理". 通过微生物修复法和植物修复技术, 对石油化工企业污染后的土壤需进行 生态修复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物的浓度, 使污染土 壤恢复到健康状态. (三)煤矿开采区环境治理 1、煤田分布 延安煤炭资源赋存与中生界的三迭纪地层, 垂深在 600 米以内. 三迭统延长 群瓦窑堡组含煤地层和中、 下侏罗纪延安组含煤地分别赋存于陕北斜坡和渭北挠 褶带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当中,将煤田自然分割为陕北三迭纪和黄侏罗纪两大煤 田,在本区称之为:子长、延安三迭纪煤田和黄陵侏罗纪煤田. (1)子长、延安三迭纪煤田 煤田位于延安地区东北部,从子长、延安到富县东部至黄龙一带,南北长约 180 公里,东西宽约 50 公里,分布面积约 9000 平方公里,有效单元面积为 5120 平方公里.地质储量 44.37 亿吨,包括甘泉侏罗纪煤点 1650 万吨,占全区储量 的59%. 从地理位置和煤层赋存条件,将煤田划分为子长矿区和延安中段开采区. 子长矿区 26 矿区中心及子长县城, 主要有子长县和延川县西北部白家河至延安市北部的 贯屯井田,可采煤层 2 层,即自下而上的Ⅲ号和Ⅴ号煤层,Ⅲ号煤层厚度为 0― 1.73 米,Ⅴ号煤层厚度为 0―2.93 米.矿区东西宽约 50 公里,南北长约 50 公里,分布面积 2500 平方公里,煤田有效单元面积为 2306 平方公里,地质储量 28.98 亿吨.矿区东以Ⅲ号煤层露头线和勘探区东界为界,西以Ⅲ号煤层分布边 界圈定(垂深为 300―600 米) ,北与榆林分界,南以Ⅴ号煤露头和 0.7 米可采厚 度为界. 延安中段 延安中段主要分布于延安(从北部蟠龙起) 、延川(从永坪起) 、延长、安塞、 甘泉、富县、黄龙等县(市) .煤层厚度均在 1 米以下,在延安蟠龙、富县牛武、 黄龙小寺庄的开采煤层煤俗称尺八煤. 从延安的川口至蟠龙到延川永坪一带Ⅰ号至Ⅵ号煤层普遍赋存多处连片可采. 在延长可采煤层主要赋存于郑庄、 石马科一 带, 富县主要分布在牛武地区; 黄龙主要赋存于小寺庄. 延安中段的分布面积广, 资源丰富, 煤质极佳, 埋藏浅开采技术条件与自身环境较好. 南北长约 130 公里, 东西宽约 50 公里.分布面积 6500 平方公里,煤田有效单元面积为 2814 平方公 里,地质储量 15.39 亿吨(包括甘泉侏罗纪煤点 1650 万吨) . (2)黄陵侏罗纪煤田 黄陵侏罗纪煤田,亦称黄陵矿区,以店头镇为中心,南与铜川焦坪接壤.北 部延伸至富县张村驿至直罗辖区的葫芦河以南区段; 东从马连口至隆坊到富县寺 仙一线;西至上畛子移动林湾.东西宽约 40 公里,南北长约 60 公里,分布面积 2600 平方公里,有效单元面积 1990 平凡公里.地质储量 30.14 亿吨,占全区总 地质储量的 41%. 2、延安矿区的生态治理建设 (1)及时调整矿区产业结构,走综合发展的路子; (2)开展土地复垦与矿区绿化,结合高产高效低耗农业建设,有计划地实 施生态农、林、牧业工程和矿区生态重建工程; 矿区通过对露天矿周边植被自然恢复,内排土场生态防护重建, 外排土场生 态重建以及工业场地绿化区的绿化和整体矿区道路绿化防护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来有效地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 27 (3)矿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包括找水扩源、矿井水资源化等; (4)建立矿区合理的废弃物利用链,把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 结合起来. (四)化工园区的建设 1、化工园区分布 延安市化工园区分布表 序号 名称 位置 发展方向 1 延安杨舒化 工新区 延安市南部洛川县的杨舒乡 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业 2 延安姚店工 业新区(省 级工业园) 延安市宝塔区东郊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特色轻工 业、油气精细化工、热电联产、新材料产业和国家 油气检测 3 富县工业集 中区 富县吉子现乡重点围绕华能延安电厂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新型 建材循环经济工业、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现代物 流和服务等产业 4 黄陵店头煤 电化工循环 经济园区 黄陵县店头镇构建煤炭资源开发及洗选、煤焦化、煤化工、煤矸 石发电等,建成为国内最大煤矸石发电基地 延安市域油区、矿区分布图 28 5 子长能源化 工园区 子长县瓦窑堡镇、 史家畔 乡和杨家园则镇 主要发展煤焦化、兰炭生产、煤制甲醇、煤矸石发 电、热电联产 6 延长盐煤气 电化工园区 延长县周家湾和杨家湾 主要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 进行天然气制乙炔、 乙炔尾气制甲醇等,配套建设煤气化装置制取一氧 化碳,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业 7 永坪炼油化 工园区 延川县永坪镇主要发展原油加工 8 延川盐化工 园区 延川县贾家坪、永坪 主要进行聚氯乙烯生产及下游化工项目 9 安塞化工园 区(省级工 业园) 位于安塞县 重点发展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生物医 药、物流配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10 志丹县化工 园区 县城以南8公里处、 双河 乡政府驻地以南 农副产品加工业 11 吴起县金马 科技产业园 县城南部 石油产业、现代农业技术产业、现代草畜业、现代 生物技术产业等,分为陈濠湾、金佛坪后台石油产 业区,金佛坪中台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园区,马湾台 现代草畜业科技园区,金佛坪前台现代生物技术产 业园区,杨青川口服务产业区,陈湾台预留高科技 产业招商区六个产业发展区 12 甘泉县麻子 街工业园 位于县城以南豆制品及石油设备加工 13 宜川县秋林 化工园区 仕望河的河漫滩上 能源化工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分三个功能区: 即秋林镇以下至龙湾村为能源化工区,秋林镇政府 所在地为综合服务区,秋林镇以上至古土村为农副 产品加工区 14 延安深圳轻 工产业园 以纺织服装、电子电力、物流、创意设计、包装加 工、商业贸易、建材家居等为主. 15 陶瓷工业园 主要进行中高档陶瓷产品生产 16 石材工业园 主要进行石材产品加工 2、各化工园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延安市化工园区以重煤、电、化、高载能工业为主体,存在着区域占地面积 较大,工业企业类型多,污染源及污染物复杂,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化工 园区开发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环境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认真落实"节能减排" 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构29 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工业体系. 针对延安市域现状水环境容量较小, 水资源短缺, 各化工园区在引进项目时候要严格限制 "高耗水、 高排放" 地企业, 并开展各化工园区地规划环评工作. 各化工园区环境保护措施: (1)化工园区必须严格控制煤场、道路、生产性 粉尘和禁止排放有毒有害 气体,区域内空气环境质量和特征污染物必须达到环境质量指标要求. (2)工业废水实行零排放,经处理达标后回用,同时必须对煤、焦、工业 原辅料堆场实行硬化或仓储,严防淋浴、渗透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 (3)工业废渣实行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危险废物及 时送处置中心. (4)每个化工园区及企业都必须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领 导机构,配置必要的污染事故应急装备,尽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事故影响. (5)各化工园区必须建立环保监督中心,配备自动监测站监测化验设备和 人员,定期监测上报数据. (6) 各化工园区必须按规划要求 1-2 处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并和环保 部门联网. (7)化工园区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行业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指标,按年度实 现规划指标并接受清洁生产审计. (8)集中区污染物总量排放指标必须按规划要求,控制在允许排放总量范 围内. 延安市域化工园区分布图 30 六、区域生态景观体系建设 一、生态景观建设策略 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脆弱, 生态环境敏感的生态特征及产业分布特征,延安市 的区域生态景观建设要"以生态保育、水土保持为先" ,在全面遏制水土流失的 基础上,构建符合延安特色的绿色景观体系. 首先, 划定市域层面需要严格保护和禁止开发的地区, 作为空间的开发的边 界,有政府统一管理.范围包括 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5 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14 个区域水源保护地,以及森林公园核心区、 风景名胜区、河湖湿地、文物遗迹、公益林地、基本农田等法律、法规确定的禁 止建设区和生态高度、极度敏感地区. 其次,加强产业集中分布区域――石油开采区、煤炭开采区、化工园区的环 境整治与生态建设, 以产业分布区的生态景观营建带动周边市县镇的综合环境整 治与绿地建设. 第三, 通过产业区的环境景观整治、 生态示范区建设及联动的周边城镇的绿 地建设构成区域中的绿色生态节点,依托河流、道路、林地、生态保护区等形成 联通整个区域的生态廊道,拓展城乡生态景观空间.构建区域绿色网络. 最后,从纵向和横向方面加强延安市的生态补偿力度.纵向补偿方面,加强 国家层面对延安生态补偿的力度, 明确生态补偿范围与试点对象. 横向补偿方面, 依据生态功能区划,按照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 环境保护这四个方面加强延安市内部的生态补偿. 二、生态景观空间模式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结合城乡空间发展理论, 确定延安城乡景观生 态空间格局为:构建"环―楔―网"的网络化生态景观空间模式,具体为: 1、 "绿源保护 + 生态通道" 识别延安潜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水库保护 区为"源" ,结合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将子午岭国家级保护区、 黄龙山褐马鸡保护区、延河湿地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水源涵养林 31 囊括其中,让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发挥其特定的生态效应; "源"周边的森林覆盖 区,包括果园和农田,均为"缓冲区" ;由"源"通过山脊线和河流线向外围辐 射的带状组成部分形成 "辐射道" ; "辐射道" 之间的联结促进了生态走廊的形成, 是生态流的高效通道和联系途径.多条生态廊道的构建,打通了纵贯南北的"生 态通道" ,这对"源"的保护和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绿环建设 + 绿楔渗透" "绿环建设"主要指本次延安城乡统筹的重点区域(宝塔区、子长、安塞) 周边的生态隔离绿带的建设,该绿带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包括生产防护、绿化 隔离、景观等多种功能. "绿环"的设置对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控制其蔓延发 展形成重大的影响. "绿楔渗透" 主要指较大范围的生态绿地结合山体、河流等生态空间由各个 县城外围以楔形的绿地形式向县城内部延伸的空间形式. 其通过内外贯通的生态 空间的连通, 将县城中密实的建设区与外围的生态空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平衡. 结 合城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规划提出退耕还林的建设任务, 对中心城区形成一个 "森林包围圈" . 延安市域生态景观体系一 32 3、 "绿网交织 + 绿核点缀" "绿网交织"主要指有沿黄河、延河、洛河等水体廊道两侧的防护绿地和带 状公园绿地和区域内对外交通主干线两侧防护绿地交错形成的连续而统一的网 络体系. 其将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分散的生态斑块进行连接和均衡, 形成 网状的布局体系. 黄河、延河、洛河等河道是沟通各个生态区的廊道和生物迁徙的通道,对促 进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建设和保护沿线绿带, 利 用滩地资源,建设防护林,同时结合堤防绿化,在保障堤防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前 提下,沿堤坊建设绿化带宽度在 30 米以上.通过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减 少和污染物量,增加河道生态用水. 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干线两侧防护林带宽度控制在各 30 米以上,穿越城 市片区的铁路线两侧防护林带控制在各 10 米以上.各个绿化隔离带保留原有自 然植被、地形地貌或农业生产用地,有条件的地段可进行人工绿化种植. "绿核点缀" 主要指将分散在市域内的各个县城区域作为景观绿化的核心点 延安市域生态景观体系二 33 进行建设,各类绿地合理布置,最大化提高人均公园绿地率,为居民提供休憩场 所. 延安市域生态景观体系三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县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