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伏魔者10月19日 激活完得天龙八部账号激活 不玩的 给我 谢谢了 急..急..急

伏魔者10月19不删档测试要激活码吗?_百度知道
伏魔者10月19不删档测试要激活码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参加官方的拼图小游戏可以预定激活码哈~,需要激活喔,,
其他类似问题
不删档测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6月19日三大证券报头条新闻汇总_焦点透视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h1 id="artibodyTitle" pid="31" tid="1" did="" fid="日三大证券报头条新闻汇总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证券时报】
  IPO最快将于7月底重启
  证券时报记者从投行人士处获悉,在昨日举行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培训会上,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要求券商7月底前做好首次公开发行(IPO)准备。基于此,参会人士普遍预期IPO最快将于7月底重启。姚刚还表示,对发审会制度改革已有安排,但现在还不方便透露。
  据参会投行人士介绍,姚刚在会上向在座的券商投行高层提问“要是7月30日重启,你们怎么办”参会人士据此做出重启IPO时间表为7月底的预期。姚刚还表示,目前社会对新股发行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审核权还在证监会;没有涉及发行条件修改;发审委制度没有改动。
  对此,他回应说,核准制、持续盈利能力作为发行条件、发审委制度都是由证券法规定的,在证券法未修改之前不能违背,现阶段只能在法律原则下尽最大努力增加各环节透明度。
  谈及新股发行面临的问题,姚刚说,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十分令人担扰,造假不是个案,部分中介机构不够勤勉尽责;发行人上市与圈钱冲动、大小非高价套现等现象突出,而投资者则把新股发行与二级市场涨跌捆绑在一起。
  此次会议上,证监会发行部门负责人还明确指出,IPO重启首批公司会在已过会企业中产生,但需满足以下七项条件:财务资料在有效期内;履行完会后事项程序;落实新意见中对发行人、股东等的要求;无未办结信访事项;纳入财务专项核查的企业完成反馈答复;不涉及被处罚调查中的保荐机构;财务资料虽有效但已过完整财务周期的需补充说明、披露。
  此外,根据征求意见稿,在审企业在提交发审会之前会进行底稿抽查。下一步将出台专项规定,基本设想是比照本次财务核查的做法,在每个月初提供即将上发审会企业的名单给证券业协会,由协会组织抽签,抽查完之后企业才能上发审会。下一步,证监会将把财务核查12项重点核查内容以专项指引的方式出台正式文件,目前正在进行梳理,成熟一项出台一项。
  另据创业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创业板设置业绩标准在目前来看对企业成长性要求过于激进,也增加了企业财务造假冲动;同时,第二套指标与第一套重合率高,且少有人采用,应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发行条件的弹性。此外,证监会将研究推出创业板再融资规则,其方向也是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小额快速融资将不准备再审。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人事风暴席卷券商资管 十数家总经理被换
  券商资管正刮起猛烈的人事动荡风暴。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申银万国、银河证券、国信证券、、、、东海证券、民族证券、中邮证券、中航证券等资管业务掌舵人均告被更换。业绩不佳、绩效激励不足、高层动荡牵连、经营理念不统一、个人发展等五大因素成为高管变动的主要原因。
  风暴始于去年中
  此轮人事风暴从去年下半年即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年4月。
  2012年6月,因两只产品被清盘,长江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义波递交辞呈,由风险控制部总经理聂祖荣接任。在长江证券内部,聂祖荣一直大有“救火队长”的表现姿态。当年,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张岚离职,聂祖荣也兼任过这一职务,并曾放言中国A股结构性牛市已到来。
  目前,长江证券旗下多个产品业绩排名靠后。截至17日,长江证券“超越理财趋势掘金”在222只同类资管产品最近1年回报率排名中位列第200名,亏损超过8%。
  与此同时,因内部动荡及改革遇阻,银河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王恒在同一时间递交辞呈。随后,银河证券于去年7月启动资管总经理招聘。据悉,接任人选早已确定,将在近期公布。“银河证券将成立资管子公司。”该接任人选告诉记者。
  同样,因高层震荡,招商证券资管部总经理柳星明也在去年递交辞呈,此前,该公司分管资管业务的副总裁汤维清先一步离职。
  此后,几经波折,招商证券终于在去年末选定旗下香港子公司副总经理何钟接任。何钟可谓是招商系老班底。在进入招商证券前曾在ING投资管理公司亚太地区任职经济学家,进入招商系后曾担任招商基金投资经理、招商基金投资委员会委员及固定收益委员会主席,招商证券香港公司研究部主管、招商证券国际部董事、招商证券香港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
  去年发生人事变动的还有东海证券,此前该券商资管因前资管投资决策委员会“铁三角”分崩离析而一蹶不振,产品业绩排名垫底。随后,东海证券从某地证监局聘请一位处长担任公司副总裁分管资管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东海证券管理层近乎清一色的监管系统背景,从董事长、总裁到副总裁,多位高管此前曾任职监管部门。东海证券现正试图走出一条资管自我救赎之路,公司管理层也颇为重视,总裁刘化军还兼任了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一职。
  截至6月17日,东海证券旗下东风2号、东风6号在最近1年回报率排名倒数,在222只同类资管产品中,双双进入倒数后10位,亏损幅度超过15%。
  今年风暴愈演愈烈
  去年人事风暴仅仅是个开始,今年起,券商资管的高管动荡更为猛烈,不少大型券商卷入其中。
  颇为曲折的是中信证券。该公司资产管理部董事总经理吕涛已不再负责资管部管理工作,转而由刘军重返资管部主管大局。刘军曾在2006年前担任过中信证券资管部总经理一职,后因中信入主金通,遂调入中信金通证券担任董事长一职。
  与刘军类似的是,吕涛此前担任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并从刘军手中接任总经理,随后赴中信基金担任总经理,再返资产管理部任董事总经理。
  紧随其后的是海通证券资产管理公司。记者获悉,公司总经理卢文伟业已离职,返回海通证券任职。海通证券资管虽然早早独立成子公司,但旗下产品业绩一直没有起色,多个产品业绩不佳。截至17日,海蓝量化增强在最近1年回报率位列222只同类产品的207位,亏损超过11%。
  据悉,海通证券曾制定今年资管规模跃增计划,而这一计划似乎并不被资管子公司管理层所接受。据悉,卢文伟卸下的资管公司总经理一职将由海通证券分公司总经理李井伟接任。李井伟曾是海通证券经纪业务功勋元老,在公司内部深得各方认可。
  与海通证券类似,国信证券资管帅印也由旗下分公司老总接任。据悉,国信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徐敬耀也在今年一季度离职,其接任者为国信证券浙江南分公司总经理洪宵。据悉,洪宵曾长期担任国信证券营业部总经理一职,对经纪业务颇为熟稔。
  大券商震荡还远未结束,就在上月,申银万国证券资产管理部也刚刚经历震荡。总经理单蔚良率队离职。目前,资产管理部由研究所副所长强立调任资产管理部任副总经理并主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申银万国总裁储晓明对于资产管理业务颇为重视,自身还兼任中证协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一职。
  此外,广发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陈阳业已不再肩负部门日常管理工作,该部门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李延刚随后接手主持日常工作。而去年广发证券的资管业绩也颇不如意。
  中小券商多因业绩变动
  除却上述大型券商外,不少中小型券商也卷入其中。
  以东吴证券为例,该公司资管因业绩波动,总经理一职已经三易其手。因产品业绩较差,该公司资产管理部李纯刚、王位、陈强曾分别轮流主持过资产管理部工作。今年,这一帅印则交到了冯恂手中。
  据悉,冯恂曾担任国联证券副总裁,分管研究所,并兼任华英证券董事一职。跳槽至东吴证券后,冯恂即负责主持东吴证券研究所工作。
  除业绩波动以外,中航证券高层动荡不休,导致资产管理分公司总经理陈天虹带队离职,这也使得旗下金航系列集合理财业绩一蹶不振。截至17日,中航证券多个产品业绩排名靠后,以近1年回报来看,金航1号以亏损11.66%在222只同类产品中排名210名,金航2号更是以亏损19.45%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倒数第二。
  此外,也有因个人发展际遇引发资管帅印交接的案例。一季度,民族证券资产管理部董事总经理金葵华升任公司副总裁,分管经纪业务,其帅印则交由原中邮证券资产管理分公司总经理李沈军接任。据悉,李沈军在进入中邮证券前曾任中投证券证券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华融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昆山纯高案”一审判决为受益权信托拉响警报
  多位接近此案的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证实,备受业界关注的“昆山纯高案”一审判决出炉。在关键的定性问题上,安信信托先失一城。法院已经将本案经济纠纷初步定性为“营业信托纠纷”,而非安信信托此前一直期待的“信托贷款纠纷”。
  据记者了解,安信信托此前一直强调该案是“信托贷款纠纷”,原因在于这关系到双方所签订的抵押协议是否有效,乃至安信信托是否可就抵押物优先受偿。
  一位接近本案的律师称,法院近日定性的结果,已经使得“昆山纯高案”中作为抵押物的“80370.23平方米在建工程”未来归属成疑。因为根据定性结果,法院实际上否定了该案存在抵押关系。在此前提下,尽管安信信托可以要求法院查封以保全财产,但由于抵押关系无效,也就无法就抵押物拍卖所得而优先受偿。
  近两年信托业内有接近三成的房地产信托项目使用了类似的受益权投资方式,业内人士担心,此案例一开,将导致更多房地产信托项目陷入耗时费日的类似法律纠纷中,令本已承担较大兑付压力的信托公司雪上加霜。
  定性争议
  证券时报记者获取的庭审资料显示,日,安信信托与昆山纯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昆山纯高)签署《“昆山&联邦国际”资产收益财产权信托合同》(简称:《财产权信托合同》),该合同第二条载明本信托目的系“委托人为实现基础资产财产价值的流动化,以其合法享有的取得基础资产收益的权利设定的同时向投资者发行信托收益权份额的财产权信托,受托人按信托文件约定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财产,向受益人分配信托利益。”
  后双方根据上述合同,由昆山纯高作为该信托计划的委托人将其合法拥有的“昆山&联邦国际”项目的基础资产收益权作价6.27亿元交由安信信托设立财产权信托。其中优先信托受益权规模为2.15亿元,由社会公众投资人投资取得,等投资资金在信托成立并生效后一次性支付给委托人即昆山纯高。
  为了将资产收益权信托的风险控制在最低,信托公司一般都要求委托人将资产收益权的基础资产抵押给委托人。在该案中,安信信托同样是要求将昆山纯高将“昆山& 联邦国际”项目的基础资产抵押给安信信托。此外,双方还约定昆山纯高按照《财产权信托合同》约定的时间节点将一定数额的资产收益价款及时支付到信托财产专户,如资产收益价款不足的,则昆山纯高有义务以自有资金补足。
  但是,双方在为“昆山&联邦国际”项目基础资产办理抵押时遇到了阻碍。据悉,当时房地产登记部门拒绝受理,因为对房地产登记部门而言,房屋及在建工程的抵押一般担保对象为“贷款”,特别是对于在建工程,但《财产权信托合同》却很难被理解成“贷款”。
  实际上,“模糊”债权关系,也恰恰信托公司此前采用受益权方式的主要原因:这使得信托公司在向信托监管部门报批时,能够以“非贷款”信托的名义获得发行的批文。借此,信托公司将规避《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因为在《办法》中,贷款类信托需要计提较高的风险资本。
  在房地产登记部门不承认受益权方式的情况下,为保证资产收益权,安信信托又与昆山纯高另行签订一份《信托贷款合同》,贷款金额正好为安信信托出售优先信托收益权并支付给昆山纯高的款项即2.15亿元,在《信托贷款合同》签订后,双方顺利完成抵押办理。也就是说,该信托项目实际存在《财产权信托合同》和《信托贷款合同》两份合同。
  但在该信托成立一年后,昆山纯高并未能按《财产权信托合同》约定的时间节点在信托专户内存入最低现金余额,在原定的信托计划期满时,也未能兑付资产收益权款项。多次交涉无果后,安信信托最终将昆山纯高状告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并向法院申请查封上述抵押的“昆山&联邦国际” 项目和在建工程,并通过拍卖等方式收回债务。
  然而,也恰恰就是“阴阳合同”(上述两份合同)的同时存在,令此案从一开始就显得扑朔迷离。安信信托方面始终认为,从双方所签订的协议、收款后交付的收条及之后的抵押协议中都确认是2.15亿元是一笔“贷款”。 该案应为“信托贷款”纠纷。但昆山纯高在庭审中辩称,其在签约时对信托流程并不熟悉,误认为两份合同需要同时签署。以此为由,昆山纯高否认2.15亿元资金为信托贷款,认为双方之间并不存在借贷关系。
  因此,双方在争议的焦点中,一开始就是关于此次纠纷的定性问题。
  一审判决低调出炉
  日前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结果终于低调地出炉,而在关键的定性问题,安信信托先失一城。
  证券时报记者获取的庭审资料显示,上海第二中院认为,“《信托贷款合同》的还款方式采用信托合同中对信托专户最低现金余额的约定方式,该合同依附于信托合同而产生,原告发放贷款的又有违信托合同约定。故原告将2.15亿元以贷款方式发放给昆山纯高公司,现以被告未偿贷款为诉由,显属不当,本院认为,本案纠纷的性质应定为营业信托纠纷。”
  一位接近本案的律师称,法院其实认为安信信托主张贷款合同法律关系是错误的,双方的法律关系应为资产收益权信托合同关系。
  这一结果令不少该产品的投资者感到不安。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有投资者对于安信信托能否获得抵押物强制执行权表示关注,亦有投资者对于延期到9月份的受益权份额是否能正常兑付表示担忧。
  对此,安信信托内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诉讼进展都在公司此前的预料之中,我们希望能够彻底地解决好此事再做相关披露。”
  上述内部人士称,可以肯定的是,这款信托计划并不存在兑付风险,可以保障受托人收回优先信托受益权对应信托本金及预期收益。
  受益权兑付进入高危期
  截至记者发稿时,此案的一审判决结果尚未生效,安信信托仍有一段时间的上诉期。
  某中部某信托公司业务经理称,公司内部最近一直在讨论该案件,并相互转发相关资料学习,希望在今后的业务中能够规避其中的风险点。但在获悉该案目前进展时,该人士却颇为忧心。“阴阳合同的问题在受益权信托中普遍存在,法院仲裁案例的出现,很有可能令往后此类纠纷层出不穷,整个受益权信托市场的兑付情况将进入高危期。”他说。
  “如果开发商想赖账,有这一案例在前,信托公司就很难直接将抵押品进行冻结拍卖处置,反而会被轻易拉入耗费时日的诉讼当中,从而无法依约及时向信托投资人进行兑付。”上述信托人士称。
  而北京某信托研究人士也认为,该案可能导致过往的受益权信托陆续爆发司法纠纷,信托公司在饱受损失后可能最终摒弃受益权模式,因为该模式的诞生,本来也是为了应对监管的特殊产物。
  用益信托统计显示,2011年及2012年,信托公司发行的数以千亿计的房地产信托中,权益类投资占比分别为26%和31.5%。
  资深信托人士唐琪表示,复杂的信托产品交易结构设计所带来的法律风险不容小视。正视国内的司法现实,以信托业务操作及控制风险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做到信托产品交易结构设计的简单化及清晰化,对控制信托项目风险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某信托人士则称,“没有经过司法检验很难发现其中的瑕疵和风险,相信这一经过充分辩论纠纷案能够给业内更多的启发与思考,也会对信托登记制度的建立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A股增持潮涌 背后玄机重重
  汇金近日的增持在给疲弱的A股市场注入强心剂同时,也使增持概念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粗略统计,今年以来,有89家A 股公司发布了大股东增持的相关公告,具体内容包括首次增持、增持最新进程以及增持完毕等。这些受到大股东力撑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深沪主板与中小板,创业板仅有、两家公司。就公司性质而言,既包括央企国企,如、、、等,也不乏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如、、、等。
  内在动机不一
  大股东砸出真金白银增持,当然是为了提振股价,但究其背后的具体动机却是五花八门,归纳来看,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一、实施增发融资。如为了顺利实施定增方案,实际控制人浙报控股及浙新干线在日届满后,仍延长增持期3个月。 日,浙报传媒在经历对定增方案追加业绩补偿承诺、大股东延长增持期限保驾护航后,公告称3月6日收到证监会的核准批复。就在当天,浙新干线即增持公司股份 25万股。
  二、加强控制权。这类例子不少,如、、等,都是大股东因持股比例较低而进行增持。6月17日武商联增持中百集团近5%,使持股比例达到15.138%,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汉商集团大股东汉阳国资也是为了狙击卓尔系而在3月12日至4月1日连续增持,增持后的持股比例达27.86%,并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至29.99%。在2012年末仅持有飞乐音响14.91%的股权,在飞乐音响发布2012年年报的当天,仪电电子就宣布在未来12个月内进行增持,期间买入股份数不低于100万股且不超过总股本的5%(约3695万股),而一季报已显示仪电电子已增持1330.02万股。
  三、对冲短期利空。典型如在3月质量门导致股价大跌后,4月1日宣布增持473万股,并拟续增不超2%。还有些公司大股东增持是为了降低其他股东减持的潜在影响。第二大股东&&利德科技于4月15日至4月17日累计减持 2817.43万股,而控股股东方正集团则于4月16日至4月17日增持235.76万股。
  凸显多个问题
  这些公司大股东增持方式不一,有的多次连续增持,有的却只做一笔买卖。增持时间也各异,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时间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常见,也有几天或两个月即告结束。增持数量差异更大,多的如汇金,单日增持额度动辄就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亿元,也有些公司大股东的增持象征意味浓厚。
  具体来看,大股东增持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增持“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这样例子比比皆是,大多数公司的大股东增持都只是此前承诺的数量下限。如,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首次增持45.25万股, 并表示未来6个月内累积增持比例不超过已发行总股份的1%。6月15日贵州茅台公告,截至6月11日,控股股东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累计增持公司股份 53.485万股。不过,在首次增持45.25万股之后,至日期间,茅台集团仅增持了8.23万股。
  还有一家被媒体质疑业绩造假的中小板公司曾公告截至3月14日,大股东累计增持总股本的1.04%,并表示将在规定期限内继续增持。此后公司股价一度在4个交易日连续下挫25%,但直到日增持计划终止,大股东仍仅增持总股本的1.04%,这意味着大股东在之后的约3个月中并没有继续出手。
  二是减持量大增持量小,或高位减持低位增持。这样的例子在中小板中屡见不鲜。如某中小板公司董事长在2012年股价高点之际,在两个交易日内即套现逾2亿元。在2013年5月,彼时股价尚不足2012年高点的一半,该董事长则增持几十万股,花费不足20万元。另一中小板股的控股股东曾在2010年减持 600万股,减持金额达1.7亿多元,在2012年11月底其股价约为此前减持价的三分之一时,控股股东表示拟在6个月内增持100万~150万股,其后在接近6个月截止期时,控股股东才出手快速增持100.08万股。
  此外,有部分公司在大股东增持后发布诸多利好,甚至有公司在实际控制人增持后立即停牌披露重大事项,从而引起市场对于大股东增持质疑。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欧洲股神折戟中资股 投资3年黯然退场
  据最新消息,素有“欧洲股神”之称的安东尼&波顿,将不再执掌富达中国特殊情况基金。在欧洲股市所向披靡的他投资中国3年后,最终退出这个舞台。
  富达基金于伦敦时间17日发布消息,该基金旗下太平洋基金经理Dale Nicholls将接替波顿,于明年4月1日起上任,成为富达基金投资中国的新掌门人。富达基金称,目前投资中国基金的方法和策略将会一直延续。
  明星基金经理波顿曾掌管多只几十亿英镑的政府基金并取得很好的收益。其中,最出名的是在管理英国的富达特殊情况基金28年中,在1979年~2007年间,年复合回报率达19.5%,相当于每年回报跑赢英国富时指数6个百分点,这也让他享有“欧洲股神”的称誉。
  然而,波顿在英国的成功并没有复制到中国。2010年他主动请缨成立并经营专注于中国的信托投资基金&&中国特殊情况基金,当年4月在伦敦证交所上市时,募得了4.6亿英镑资金,后期规模又扩大至6.5亿英镑。
  去年波顿曾在香港表示,他会延迟退休,以挽回购买其中国基金的中小投资者损失。最近几个月,该基金表现的确有所改善,从2012年9月的每股71便士低点曾反弹到发行价1英镑之上。英国卫报消息称,大约有10万投资者发行时以每股1英镑的价格购入,在3年之后亏损了14%,目前最新的价格在每股86便士(1 英镑等于10便士)。
  富达基金官网数据显示,富达中国特别情况基金成立至今的年化收益率为-4.62%,过去3年年化收益率为-4.93%,今年至今回报率为1.78%,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亏损幅度高达19.01%。而MSCI中国指数过去3年年化收益率为-1.72%,过去5年年化收益率则为4.34%。
  上述业绩让波顿面临众多质疑,两次延迟退休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实质性的回报。选中资股频踩地雷、受累民企造假风波和A股港股低迷等因素,使得波顿转战中国后,最终没有让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更上一层楼。
  关于波顿的个人财富很少为人所知。作为富达的雇员,他的个人收入共享于所掌握基金的表现,如果中国基金价值500万~600万英镑,个人收入会从中分流一部分。但是更多的个人资产是和整个集团相关,富达基金是被乔思顿家族所掌握的一间私人公司。波顿在1979年加入该集团时,作为屈指可数的基金经理被允许购买该公司的股票,现在这些股票的价格可值上千万英镑。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四大类创新ETF6月集中获批
  6月,正是新《基金法》实施的元月,新基金审批节奏也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特别是黄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债券ETF、跨境ETF、行业ETF在6月份以来集中获批发行,在让投资者目不暇给之际,也使得新基金数量大幅增加,截至上周,拿到批文等待发行档期的新基金总数保持在一百只以上,积压十分严重。
  据证监会网站本周公布的最新一期新基金募集公示表显示,包括联接基金在内,6月份前两周共有35只新基金拿到“准生证”,而整个5月获批的基金数量为43只。
  在 6月密集获批的新基金中,多只创新ETF最受关注,其中包括黄金ETF、债券ETF、跨境ETF和行业ETF四大类,国泰基金和华安基金同时拿到黄金 ETF发行批文,成为基金业首批黄金ETF。易方达、博时、汇添富、大成基金则拿到了债券ETF发行批文,显示债券ETF开始呈现大扩容势头。
  此外,博时基金申报的跟踪美国标普500指数的跨境ETF也在6月首周获批,成为继国泰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之后,今年第三只美股ETF。和该跨境ETF同时,汇添富申报的4只行业ETF&&中证主要消费ETF、中证医药卫生ETF、中证金融地产ETF、中证能源ETF也拿到批文,成为继华夏基金之后,第二家推出行业ETF的基金公司,而易方达基金和嘉实基金也有行业ETF上报。
  上周还有多只分级基金和普通产品获批,新基金的密集获批使得待发产品总数增长迅速,并造成严重积压。据天相投顾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309只成立或获批,其中已经成立162只,24只上柜发行,已经获批等待发行档期的新基金达到了123只之多,如果按照前期每月发行成立30只基金的平均速度计算,这些基金需要4个月才能消化完毕,渠道争夺将会十分激烈。
  实际上,一些基金在拿到批文后长时间没有要发行的意思,其中有18只从批文下发至今已经超过6个月,这些基金全部是偏股基金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上海证券报】
  券商赴京接受新股发行培训 新股发行条件修改正在研究
  对于市场关注的IPO开闸时间,监管层人士指出,在《意见稿》正式实施后,若在审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完成审核进程,并已符合《意见稿》规定的各项内容,就具备了获得核准批文的条件。第一批恢复发行的企业,将从目前已过会未拿批文的企业中产生。
  昨日,证监会组织各大券商在京召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培训会。会上,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强调,进一步深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推动新股发行体制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据参会人士透露,修改新股发行条件正在研究之中,并有望由创业板率先“破题”。
  “宽进严管”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
  姚刚指出,证监会在月初下发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稿》),自公开征求意见以来,社会反响积极,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审核权还在证监会、发行条件修改没有涉及、发审委制度没有改动。
  同时,监管层对新股发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也表示了担忧,一是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令人担忧;二是部分中介机构勤勉不足;三是大小非高价套现现象突出。
  据参会的投行高管人士透露,监管层表达了将通过“宽进严管”的方式推进新股发行走向市场化法制化的意图。具体的措施可能会涉及以下几条:一是不再调控发行节奏,中介机构可自主择机选择发行时点,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核准文件的有效期放宽至12个月;二是改革新股定价方式,优化询价流程等具体要求;三是放开新股发行价格限制,取消25%的上限规定;四是改革新股配售方式,加大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权。
  对于市场关注的IPO开闸时间,监管层人士指出,在《意见稿》正式实施后,若在审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完成审核进程,并已符合《意见稿》规定的各项内容,就具备了获得核准批文的条件。第一批恢复发行的企业,将从目前已过会未拿批文的企业中产生。
  创业板发行条件有望率先修改
  在培训会上,进一步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也被重点提及。据券商投行人士介绍,根据《意见稿》,其可能的“组合拳”包括:保荐机构需公开披露辅导工作报告、上会前抽查工作底稿、加强发行监管与稽查部门的联动机制等。
  据了解,发行条件修改也在监管层研究之列。创业板部主任冯鹤年在会上表示,创业板开设之初设立的财务标准有利于其平稳推出,但相关指标对成长性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财务造假冲动。某沪上券商投行内核负责人也表示,以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为例,未来就有望进行适当调整,以进一步提高创业板公司发行条件弹性。
  另据了解,创业板再融资规则也在探讨之中,未来改革方向是放松管制、加强监管。
  发行部主任刘春旭在会上表示,在发审会之前进行底稿抽查的意义重大,年初提出的财务核查12项重点核查内容目前正在一一梳理之中。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相关方各执一词 “壳费”诉求或是重组流产主因
  在上交所的“撮合”之下,此前各执一词的ST宏盛重组相关方首度聚首直面公众,会场上火药味依旧浓烈。
  昨日下午的上交所交易大厅内,ST宏盛高管、重组方代表、独立财务顾问三方对重组终止的原因分成鲜明的两大阵营&&ST宏盛将终止重组的原因归结为国企、民企间的“性格不合”;后两方的说辞几乎一致&&ST宏盛在框架协议之外提出了“壳费”等新的利益诉求,是导致重组“破裂”的根本原因。
  高潮出现在最后半小时。当重组方念出一条ST宏盛索要“壳费”的短信后,ST宏盛代表立马爆料“机构股东欲绑架重组”。
  “壳费”问题引发争执
  说明会定在昨日下午3时30分召开。根据会议安排,参会的三方代表先进行陈述,随后是提问时间。尽管ST宏盛发布过多个公告,但外界对其重组失败的原因始终没有得到清晰的答案。因此,各方对于此次重组说明会能否“还原”出重组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首要关注的问题。
  从双方的陈述看,第一个争议“焦点”发生在重组方陈述的时候,即山西天然气提出,ST宏盛存在关于“壳费”等利益诉求。但ST宏盛的代表,获得董事长马婷婷授权、代替其参加会议的鲁智勇则认为,所谓一些口头谈判的事项,“对重组不构成必要条件”,言谈之中并未否认“壳费”的存在,但其认为该条件并不构成终止重组的原因。
  记者注意到,作为交易的双方,ST宏盛、重组方国新能源的陈述时间一共大约30分钟,前者只占去三分之一的时间。ST宏盛董秘谢斌的陈述中,包括了媒体关注报道内容、亦详细交代了股东张金成减持、高管辞职、财务造假等质疑,内容与之前的公告并无两样。
  焦点是关于“重组终止”原因的陈述。根据之前公司公告,重组预案披露后,“其中包括对于重组预案披露后山西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方面的相关工作具体进度公司一概不知”。在昨日的陈述中,谢斌进一步表示,“在后续推进过程中,交易对方未提供任何书面结果性材料。公司于4月20日向山西天然气发出工作联系函,向其询问工作进展情况,但仍未以书面形式回复。”ST宏盛表示,考虑到时间风险,公司对此次重组进行了重新论证。理由有二:“首先,公司认为目前需要中介机构入场进场工作,但该要求一直未果;其次,公司同山西天然气价值观存在严重差异。”
  鉴于以上情况,双方在5月13日进行了重组终止前最后一次“面商”,但仍然无法挽回重组破裂的结果。尤其是,ST宏盛在说明会中表示,在重组预案推出后,“公司确实提过合作建议,但该建议仅仅是催促交易方尽快签署重组协议,以便中介机构推进重组进程。”
  相比ST宏盛并无新意的陈述,重组方山西天然气董事长李晓斌显然有备而来。其不仅仅出具了10份附件,且对每次商谈的时间、地点、内容、出席人员都有详细记录。他还指出,在2月7日,ST宏盛发出邮件提及在尽职调查前需解决好壳费问题,这是双方签订框架协议之外的要求;双方在3月20日继续就上述壳费问题展开商谈,上市公司方面提出对重组方案修改,要求增加发行股份,要求宏展房产和田森物流各将1000万股股份转赠给其指定的第三方。
  “上述要求完全在双方签订的框架协议之外,该要求有损上市公司其他股东利益,对此,我方不能接受。”李晓斌说。
  对于此附加条件,ST宏盛方面予以否认。“公司方面从未正式以书面形式有这么一个条件,这只是口头商谈的内容,这一条件并不构成重组协议的必要条件。”鲁智勇说。
  终止真正原因仍不明
  关于“壳费”是否构成对重组无法推进的实质影响,双方存在严重分歧。ST宏盛方面认为“只是随便说说”,而作为国企的山西天然气认为就是因此导致重组难以为继。
  出席此次会议的独立财务顾问海际大和证券“站队”明显:“若非一方有更新的利益诉求,按照客观判断,此次重组应该可以完成。”此言一出,获得了在场机构投资者的掌声。
  ST 宏盛在否认上述壳费事项的同时,一直强调的理由在于,双方沟通不畅,预案推出后无法知悉重组进展。但这一说法,也遭到了中介机构和重组方的“联合”否定。山西天然气控股股东国新能源的总经理助理孙丽斌表示,重组开展以来,山西天然气三个股东按照框架协议开展工作。双方的面谈一共有8次,其中4次是重组方和中介机构主动前往西安,来往函件20余次,多次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说,不存在对方和我们沟通联系不畅的情况。”
  ST宏盛则反复强调 “中介机构”未入场,其要求交易方提供财务资料,未得到答复。但海际大和在发表的终止重组声明中,却表示“ 海际大和证券与交易双方保持有效沟通,并积极对交易双方展开尽职调查。截至重组终止前,本次重组涉及的尽职调查、重组草案报告、审计、评估、盈利预测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昨日,海际大和副总经理陈永阳进一步明确表态:“独立财务顾问一直协调谈判,进场早就进场,包括两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都已进场,并且按照职责义务进行工作的。”
  “我们在重组期间,不断向ST宏盛发出山西天然气近三年审计情况、财务报表、子公司经营情况等一系列信息,而且双方聘请同一家审计机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而且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初稿在2月底前已经完成,对方已经看到,我们与对方的沟通是即时、明确的,而且我方在收到公司发函询问进展后,在4月25日详细告知了进展情况。”孙丽斌补充说。
  但ST宏盛对于上述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根据我们的理解,根据一般重组惯例,上市公司签署中介机构协议,由重组方付费,但重组方没有付费,所以我们拿不到中介机构提供的确信材料,可能人家工作已经做了,但不提供给我们就视同没有。”
  此后,双方继续对上述焦点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阐述,会议在两个小时后准时结束。会后,记者采访了参会的几位机构投资者。“感觉双方其实都没有谈透,我们还是不知道重组终止的真正原因。”一位机构投资者告诉记者。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趋紧资金面亟待逆回购开闸 降准争议渐起
  17日央行向公开市场进行了正、逆回购需求询量,但是让市场失望的是,18日包括7天期、14天期逆回购,28天期正回购均再度“询而未发”,仅进行了20亿元3月期央票的招标,发行参考收益率持稳于2.9089%。
  资金面趋紧逆回购呼声高
  受资金面紧张影响,市场利率持续上行。SHIBOR隔夜期限上涨78.30BP至5.5960%,其余各短端期限则下行。而本周公开市场只有320亿元到期资金,若央行不展开逆回购向市场放水,资金面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记者采访的多位交易人士均认为,相比于下调存准率,尽快开启逆回购是当务之急。
  北京一位股份制银行交易员指出,监管层正着力于资金面的去杠杆,但是他认为应该使用监管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一味地使用总量手段解决,“央行不能用总量政策代替结构政策。若长此以往,极度紧缩的市场资金或许会破坏债券发行机制。”
  他建议,央行应该保持流动性的适度平稳,将7天回购利率保持在3.5%左右。
  而对于期盼中的逆回购的量,上述人士认为,“其实量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央行要及时地展开逆回购,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
  市场人士表示,现在市场整体资金量“勉强”够用,关键是很多银行有强烈的谨慎动机,不愿意融出资金,导致资金流更趋紧张。
  存准率使用概率不大
  鉴于资金面的紧张现状,市场也有声音呼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0%,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6.5%。
  近日也有外媒报道,我国大型国有银行正向央行施加压力,要求其释放更多资金,以缓解现金周转困难的状况。报道中甚至称,大行高管呼吁央行在周三前降低存准率。
  但是分析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目前下降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并不大。降准将增加整个市场上的流动性,但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资金总量的问题,而是资金的期限匹配问题;不是信贷供给不足的问题,而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目前面临的流动性结构性趋紧并没有实质性改善。
  而且,目前监管层对资金去杠杆化的要求明确,以期降低金融体系内的资金空转,“刚要有所显效,央行不会在这时候降准的。”一位交易员预计,目前对于流动性不会盲目放开。
  申银万国18日发布的报告也认为,目前政府对经济的容忍度提高,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意味着货币政策继续放松的空间并不大,可能使得央行并不会很快重新回归宽松的货币政策。
  下一阶段资金或难现宽松
  申银万国认为,7、8月依然是财政对流动性的紧缩周期,后期资金面的压力更大。记者初步统计,未来的一个月内,仅有约1000亿元的公开市场资金到期。
  而从国内政策态度和国际资金流动两个角度预判,下一阶段的资金面不会宽松,M2增速将逐步回落,货币市场利率较上半年走高。
  监管政策方面,前期规范理财业务、债市监管风暴等已凸显监管层的态度,即资金去杠杆化,禁止资金玩“空转”游戏,下半年这个态度必将延续,也会影响到信托、债券、票据的新增量;货币政策方面,目前市场资金面已异常紧张,央行却并没有出手,18日反而进行了20亿央票操作,收紧流动性或者至少说不扩大流动性的意图很明显。
  国际资金流动方面,首先,国内经济的运行情况弱于预期,“热钱”流入根本驱动力减弱;其次,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NDF市场甚至出现贬值预期,吸引“热钱”的汇差收窄;再次,美国退出量化宽松预期上升,美国债券利率回升,吸引“热钱”的利差也收窄。多重因素导致“热钱”流入减少,下半年流动性难现宽裕。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人民币升值影响企业接单 外贸形势严峻复杂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8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人民币升值和外需不振不仅直接影响了5月份出口增速,预计还会对接下来几个月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从全年外贸趋势看,总体上形势是比较严峻的,要实现预期的宏观目标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人民币升值不利影响仍将存在
  海关统计显示,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451.1亿美元,增长0.4%。其中出口1827.7亿美元,增长1%;进口1623.4亿美元,下降0.3%。
  “5月份外贸增速大幅下降,这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也是当前外贸形势严峻复杂的真实反映。”沈丹阳给出这样的评价。
  据沈丹阳介绍,商务部近日就当前外贸形势向其重点联系的1000多家企业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到1015家企业反馈,这些企业的出口额大约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8%。此次调查受访的1000多家企业平均出口利润率不足3%,其中26.8%的企业出现出口亏损,“这样的情况不仅直接影响了5月份出口的增速,预计还会对接下来几个月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普遍反映,近期出口形势不佳,其中,人民币升值和外需不振是制约出口的两大主因。在回答当前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中,多达73.4%的企业认为是人民币升值,而选择国际市场需求不振的企业也占了72.6%。
  外贸企业有单不敢接
  实际上,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前几个月就已经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接单。沈丹阳说,由于出口利润空间大幅收窄,企业经营信心不足,前几个月有订单不敢接的现象就已经很突出,接的主要是短单、小单。
  国际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是影响出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几个月,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趋于严重。世界贸易组织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分别同比下降0.44%和0.03%。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欧盟、日本进口都是负增长,分别下降了2.6%、6.2%、7.2%,而且这一趋势目前看来还在延续。
  除上述两个因素外,企业还认为,成本上升、资金不足、订单外流、贸易摩擦也是影响当前出口的重要因素。这次调查中,企业选择要素成本上升、资金短缺、订单分流至周边国家以及贸易摩擦影响出口的,分别占53.9%、23.1%、18.9%和15.2%。
  “应该说,前4个月中国外贸的增长相当程度得益于去年以来实施的外贸稳定政策和部分外需市场的回暖,但是这些有利的因素到了5月份就基本消化殆尽。”沈丹阳说,从全年外贸趋势看,总体上形势是比较严峻的,要实现预期的宏观目标需克服很多困难。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FDI连续四个月实现增长
  商务部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92.56亿美元,同比增长0.29%(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连续第四个月实现增长。
  综合来看,前5个月累计FDI金额47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虽然前5个月的FDI比前4月略有下降,但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从全球大背景来看,中国吸收外资的走势还是表现较好的。
  “中国吸收外资连续4个月保持正增长,虽然其中个别月份增速略有下降,但这都是非常微弱的起伏变化。这种连续四个月单月吸收外资正增长的情况,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环境的认可。”沈丹阳说。
  分类别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持续保持增长。前5个月,服务业FDI金额229.95亿美元,同比增长4.03%。其中,房地产业实际使用外资96.5亿美元,同比下降4.9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05.05%、水上运输业同比增长146.58%、环境管理业同比增长119.22%,增速较快。而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8.82亿美元,同比下降1.39%。
  在主要国家中,前5个月,欧盟、美国对华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2.62%。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4.52亿美元,同比增长24.13%。亚洲十国/地区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08.88亿美元,同比增长0.57%。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预测,今明两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仅略有改善或者将出现恶化,外资复苏会进一步放缓。今年以来,发达国家对外投资仍然没有起色,部分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出现下降。相比之下,中国外资能够保持正增长相当不容易。商务部预计,今年全年的外资仍将保持平稳态势。
  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今年1-5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49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
  沈丹阳说,我们对今年对外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充满信心。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涉及的行业面也越来越广,投资结构总体上趋于优化,也趋于更加合理。
  统计显示,今年1-5月,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近90%流向了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和采矿业这五大门类。除了对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投资有所下降外,今年我国企业对其他行业的投资增长也都是非常强劲的。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5月楼市高烧不退 下半年调控或再加码
  尽管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有所减少,房价涨势略有减缓,但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仍超过九成,楼市热度不减。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房地产调控再次加码预期增强,未来各地或将通过更严格的市场监管措施引导市场预期。
  多数城市5月房价维持涨势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新房和二手房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5个和64个,均比4月份减少2个。从同比来看,新房和二手房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9个和67个,比4月份分别增加1个和3个。
  “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5月份房价涨势继续减缓。”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指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个数减少,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增加;二是环比涨幅收窄。
  其中,新房价格环比涨幅比4月缩小的城市有34个,福州、郑州、广州、成都的新房价格环比涨幅缩小幅度均在0.6个百分点以上。
  不过,刘建伟也强调,房价环比和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仍然较多,房地产市场调控还需继续抓好政策落实。
  根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对比近4个月数据也发现,自3月调控以来, 70个大中城市中,有65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连续上涨三个月,67个城市二手房房价环比连涨三个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房价仍保持较高涨势。数据显示,5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新房同比增幅仍超10%。从环比看,北京、上海和广州房价环比涨幅分别降至1.3%、1.4%和1.5%,而深圳环比则上涨1.9%,略高于4月的1.8%。
  专家认为调控加码预期增强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分析称,楼市热度不减,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诸如实施20%差额个税的城市仅北京一个。更重要的是各地政策细则的出台,无法在短期内增加市场有效供应,即便供需双方出现暂时观望,但多数城市购房需求依旧旺盛,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
  “房价继续环比上涨,势必引来政策的继续干预,北京6月初在资金监管与预售证发放方面均出台执行细则便是最好的说明。”胡景晖说。
  据了解,在“国五条”出台后,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多个重点城市均在细则中明确“楼盘销售价格偏高且不接受政府指导者”将不予发放预售许可证。近期北京主城区已有万科、保利、龙湖等知名地产商的数十个商品房项目因定价偏高而未被“放行”,调控已从限购、限贷进一步转入限价。
  胡景晖指出,压抑近三个月的购房需求近期集中释放的可能性较大,未来各地将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措施引导市场预期。
  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财苑)也认为,下半年房地产调控再次加码预期增强,否则房价可能出现报复性上涨。
  他指出,虽然5月房价环比涨幅暂时放缓,却无法掩盖房价实质性上涨事实。4月至5月楼市掀起一波“地王潮”与“地价上涨潮”,说明楼市调控面临前所未有压力,若无后续政策跟进和落实,房价会延续上涨趋势。在调控不放松的基调下,楼市将迎来新一轮“博弈潮”。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中短线资金离场避险 RQFII A股ETF赎回潮加剧
  RQFII A股ETF赎回潮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端午小长假过后,资金加快出逃,不仅赎回对象蔓延至所有RQFII A股ETF产品,而且赎回越来越密集、金额也越来越大。
  上海证券报采访的多家RQFII A股ETF发行商告诉记者,目前赎回的资金还是以中短线为主,长线资金仍按兵未动,赎回原因包括内地经济数据欠理想,以及A 股持续走弱等。
  赎回现象加剧
  港交所最新披露的资料显示,RQFII A股ETF端午小长假复市后继续遭遇赎回,其中此前颇受各类资金喜爱的南方A50ETF,继6月7日首次出现750万个基金单位的赎回后,上周五(14日)再遭赎回8000万个基金单位,资金流出逾6亿元人民币。
  而华夏A 股ETF则在13日复市当天被赎回390万个基金单位后,17日再被赎回135万个,近3个交易日累计流出资金也超过1亿元人民币;易方达中证 100ETF则于14日、17日遭遇连续赎回,基金规模累计减少640万个基金单位,净流出资金超过1.5亿元人民币。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6月份以来,截至18日,由于基金持有人赎回以及基金价格下跌,南方A50ETF、华夏沪深300 A 股ETF、易方达ETF、嘉实MSCI中国指数ETF资产规模已分别缩水约19亿、13亿、13亿及2亿元人民币,缩水幅度分别为10%、 9.3%、26.9%、11.5%。与此同时,包括新上市的嘉实MSCI A50指数ETF在内的所有RQFII A股ETF,基金市价全线低于每单位资产净值。
  赎回主体多为中短线资金
  对于RQFII A股ETF近期持续遭遇赎回,发行商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普遍表示,在热钱撤离新兴市场的大环境下,内地股市走势不佳,使得追踪A股相关指数表现的 RQFII A股ETF基金净值不断缩水,一些中短线资金选择了离场避险。但是出于全球配置考虑持有RQFII A股ETF的长线资金,暂时还未看到赎回的情况。
  “受近期日元反弹影响,日本机构投资者的赎回占了相当大一个比例,不太清楚基金持有人赎回资金后是否将资金调离了香港。虽然目前RQFII A股 ETF都处于折价状态,但由于RQFII投资额度有限,投资者顾虑赎回后买不回来,所以即便赎回比较划算,大部分投资者仍不愿选择赎回。”有发行商告诉记者。
  但是,市场分析人士认为,RQFII A股ETF的赎回潮可能还会持续,因为全球流动性收缩将继续抬高股票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避险情绪。“海外市场目前最大的反向投资策略是投资与中国相关的资产。” 美银美林全球研究部首席投资策略分析师Michael Hartnett称。
  美银美林最新发布的6月基金经理调查显示,在全球受访基金经理中,25%表示新兴市场是他们在未来12个月最有可能减持的地区,这是有史以来最悲观的看法。而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是最大的尾部风险,6月份预期中国经济在未来12个月将走弱的基金经理,占比从5月份的8%提升至31%。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传统产业股有资金加仓迹象
  昨日两市大盘双双高开,全天呈探底回升态势,最终双双以小幅上涨报收,两市在昨日共成交1435.8亿元,量能相比周一小幅萎缩,资金净流出额也随之萎缩。据SuperView数据显示,昨日两市大盘资金净流出18.33亿元。而本周一两市大盘资金净流出32.75亿元,资金减持压力有所缓解。
  这也得到了个股资金流向数据的佐证。昨日两市有近900只呈现资金净流入,资金净流入超千万的个股有61家,资金净流出超千万的个股有87家。本周一两市仅有800多只呈现资金净流入,且资金净流入超千万的个股也只有55家,但资金净流出超千万的个股却达到111家。由此可见,短线空头能量有所减弱。
  这一方面是因为汇金公司增持四大行的信息进一步增强了多头的底气,另一方面则因为保险、通信、交通设施、教育传媒、医药等板块出现了资金净流入态势。其中,保险板块居资金净流入首位,净流入最大个股为,净流入额为0.63亿元。通信板块居资金净流入第二位,净流入0.37亿元,净流入最大个股为、、中国联通,分别净流入0.38亿元、0.12亿元、0.11亿元。交通设施板块净流入0.36亿元,净流入最大个股为、、,分别净流入0.14亿元、0.10亿元、0.10亿元。
  不过,电子信息、交通工具、化工化纤、机械、有色金属等板块出现了资金净流出态势。其中,电子信息板块居资金净流出首位,净流出2.79亿元,净流出最大个股为、、旱威视,分别净流出0.37亿元、0.29亿元、0.28亿元。交通工具板块居资金净流出第二位,净流出2.14亿元,净流出最大个股为、、,分别净流出0.39亿元、0.33亿元、0.18亿元。化工化纤板块净流出2.10亿元,净流出最大个股为、、,分别净流出0.40亿元、0.33亿元、0.13亿元。
  综上可见,市场热点在逐渐转向。电子信息股等一直是存量资金云集的热门板块,但周二却出现了一定的资金净流出格局,说明获利盘在回吐。与此同时,银行股、保险股等传统产业股的资金加仓迹象较为明显。此外,抗癌药物、云计算、 3G、水泥、智能电器等题材股获得了资金青睐。其中,抗癌药物板块净流入1.50亿元,净流入最大个股为、、,分别净流入 1.40亿元、0.24亿元、0.10亿元。云计算板块净流入0.71亿元,净流入最大个股为烽火通信、、,分别净流入0.38亿元、 0.25亿元、0.16亿元。此类个股短线或将进一步强势。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中国证券报】
  京深等地房产税试点方案已上报
  房价上涨压力增大,可能将倒逼房产税试点扩围。中国证券报记者18日从权威人士处获悉,近期北京、深圳、南京和杭州等多地房产税试点方案已上报,多数方案已接近“最终版本”。房产税试点可能在近期扩围。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6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不含保障房)同比出现上涨,上涨城市比上月明显增多。其中,广州、北京、深圳、上海四个一线城市成为领跑者,涨幅均超过10%。
  数据显示,在这70个大中城市中,仅有温州一个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有所下降,其余城市房价纷纷上涨。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年来,广州和北京房价分别同比上涨15.5%和15.2%,位居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榜之首;深圳和上海房价同比涨幅分别达14.0%和12.2%。
  从环比看,虽然在这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上涨城市比上月有所减少,但仍达到65个。
  多家机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得出,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平均环比上涨0.91%,涨幅比4月略降,但自去年6月以来,这一指标仍保持连续12个月上涨。
  多家机构分析人士认为,5月房价环比上涨城市数量减少,是由于“新国五条”出台之后,市场需求和供应双双受到抑制,市场出现较为明显降温。从短期看,有关部门加强调控的信号,使市场预期受到一定影响。
  对房地产供需形势严峻的一线城市来说,由于目前需求规模较大,新政的出台仍不足以扭转市场对房价长期上涨的预期。链家地产分析人士认为,在经过短期调整后,房价仍会保持上升趋势。近期一线城市普遍出现的高价地和商品房短期供应不足状况,将强化这种预期。
  房价持续上涨正在对调控政策提出更多要求。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房价环比和同比上涨城市个数仍较多,房地产市场调控还需继续抓好政策落实。
  市场人士认为,现有的调控政策效应正在递减。多位专家建议,应对调控政策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平衡市场。其中,作为楼市调控长效机制之一,房产税试点扩围已迫在眉睫。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污染环境罪定罪量刑门槛降低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8日公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问题,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新规定。
  据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在2006年7月就制定了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明确了1997年刑法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已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对1997年刑法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作了进一步完善,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降低了入罪门槛。
  为确保法律准确、统一适用,依法严厉惩治、有效防范环境污染犯罪,两高制定了这部司法解释。最高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说:“鉴于当前环境形势和污染情况非常严重,甚至在某些地区是非常严峻,所以我们在制定司法解释时着重考虑了从严惩治。”
  这部总共12条的司法解释主要规定了8个方面的问题:界定了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认定标准;依法严惩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环境监管失职罪;对于环境污染犯罪的四种情形应当酌情从重处罚;从严惩处单位犯罪;加大对环境污染共同犯罪的打击力度;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从一重罪处断;明确界定了“有毒物质”的范围和认定标准;规范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的鉴定机构及程序。
  胡云腾认为,司法解释首先降低了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的门槛,比如过去污染环境造成一人以上死亡的才能定罪,现在一人以上重伤就可以;过去造成三人以上死亡的,才能加重处罚,现在只要造成一人以上死亡的,就可以加重处罚。其次,过去认定环境污染犯罪的每一项标准都要有个结果,现在不少标准规定只要有相应的行为,就可以定罪。第三,相应的降低了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这一司法解释自日起施行。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大前海”概念辐射效应正显现
  尽管利益的博弈仍在继续,但前邯发的大方向已经势不可挡。由于受益于多项先行先试政策,这块填海区域在规划建设之前就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围绕前邯发建设以及可能涉及土地权属处置而受益的上市企业更成为资金关注的重点。
  随着前海土地改革的日益临近,土地的市场潜力也被逐渐放大。今年5月,有香港券商以3倍容积率、3万元人民币/平方米对前海拥有土地的三家企业进行估价,总估值高达4700亿元。分析人士指出,在前海及周边有土地和项目并有望参与前海基础设施和土地一级开发的国资企业与上市公司,也有望因前海辐射效应而直接受益。目前,不足15平方公里的前海规划区可谓寸土寸金,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都对相关地块的升值潜力寄予厚望。
  “因为拥有前海规划区内的土地,我们这家子公司在市场上的价格已经是当初收购时的近三倍,这还是在前海土改政策尚未出台背景下的价格。”一家公司负责人表示,尽管前海的开发带来了子公司的股权升值,但公司并不急于通过转让兑现这部分收益,因为公司预计未来前海土改政策落地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受益空间。
  事实上,相关前海“涉地”上市公司大多数已经进行情况说明甚至澄清公告,中集集团称“未来该幅土地是否转为商业用地具有不确定性,尚待政府有关前海规划的最终确定”,表示“本公司没有改变广聚亿升土地使用功能的计划”,深赤湾则解释相关地块“不属于储备及开发项目土地,不可转让获得土地收益,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开发”。但市场人士认为,在政策细则尚未完善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基于目前情况给出澄清公告合规合法。但是,前邯发是一盘“大棋”,并不以上市公司意志为转移。
  “以广聚能源为例,其全资子公司广聚亿升的7.1万平米土地全部位于前海规划区内,即使公司没有改变土地功能的计划,但前邯发是政府规划,如未来相关规划细则涉及到该地块,上市公司也只能‘被迫’增值。”一位资深市场分析师表示,随着前邯发的推进,这一地块的整体价值都将不断上涨,即便目前多数上市公司拥有的还是工业用地,其升值空间仍不容小觑。
  事实上,为了真正在前邯发中“分一杯羹”,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开发方案。消息人士透露,按照中集集团提出的前邯发初步方案,未来中集拟将前海打造成为具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航运金融中心,并引入中行及建行等金融机构,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这也对应创新要点中提出的“试行建设项目用地预申请和公告出让”,“提高单元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水平,深化规划控制要求,实行有条件的‘带设计方案’出让。创新产业用地用房管理,实行‘带管理方案’出让”,令上市公司参与前邯发更具可行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前邯发区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土地也变得炙手可热,“大前海”概念辐射效应正在显现。据某大型地产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现在已经有不少开放商在蛇口港、妈湾区域拿地布局,并将以高端商业、住宅项目为主的“城市综合体”战略作为布局前海周边区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尽管前海内部的开发空间受到严格限制,但前海整体金融中心概念仍然可以发挥磁场效应,吸引企业入驻,这也无疑抬升了前海周边土地的整体价值。”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前海土地难题待解 政企博弈或升温
  在深圳前海这片不足15平方公里的填海区上,一场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角力已进行多年。由于历史原因,前海区域内存在一批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企业。针对土地确权、土地性质改变等问题,前海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谈判一直在进行之中,最终形成何种土地开发模式,牵动着利益相关方的神经。
  深圳前海管理局日前正式公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土地管理改革创新要点()》,建立差别化土地供应模式、施行弹性年期、公告出让等土地管理创新措施备受关注。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政策细则仍不具体,前海土地难题的最终解决将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对企业而言,土地出让方案背后的开发价值,才是核心利益所在。
  政府掌控未出让土地有限
  一直以来,前海土地开发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现存土地权属问题的处置。资料显示,由于历史原因,前海片区因为靠近港口,有约4.8平方公里的土地划拨给招商局、中集集团和深圳国际三家企业,三者合计占据前海总体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从目前前海的规划图看,整体规划区域仅为15平方公里,若剔除一些水廊道、道路及公共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由政府掌控的未出让土地非常有限。这也意味着,前海土地大规莫发建设很难绕开已在前海规划区的“地主”们。
  实际上,在前海土地新政出台之前,多家企业已先后通过公告形式公布现有前海土地情况。去年12月12日,中集集团就拥有前海土地情况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南方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的集装箱生产工厂的土地使用权,因租约到期而重新选址于深圳市南山区前海物流园区。公告显示,中集集团的这块面积为52.42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在2007年取得土地权属证书,未来该幅土地是否转为商业用地具有不确定性。
  深圳国际2012年中期报告显示,其位于深圳前海湾物流园区、全资拥有的西部物流企业土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营运面积11.1万平方米。
  而拥有土地面积最多的招商局,则在更早之前便已经参与到前海的开发建设进程之中。据悉,2003年,深圳市政府与招商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政府决定将前海湾3.5平方公里的土地出让,由招商局集团统筹开发。日前海湾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复,招商局通过成立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对保税港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与运营。
  除了上述三大企业之外,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也间接进入前海的土地版图中。资料显示,深赤湾公司与招商局国际合资成立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深赤湾持有该公司40%股权,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在前海湾保税港区内拥有土地约33.8万平方米。
  利益难平衡导致谈判陷僵局
  用地属性是在前海“有地”的上市公司最为纠结的问题,因为这些地块多数属于工业用地,不能用作商用。而对于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海政府部门来说,将这些如今仍是工业用地的地块收回则是最好选择。正因如此,政府相关部门多年前就与企业接触,希望收回有关地块。然而,基于前海地块所拥有的增值潜力人所共知。
  早在2010年,中集集团主要负责人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就曾表示,公司在前海的50多万平米土地存在变更使用用途的可能性,政府部门找到上市公司希望收回该地块,但企业更希望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
  高层今年5月27日表示,招商局与当地政府关于前海土地的谈判一直在进行中。因有关协商仍未尘埃落定,招商局更倾向在今年首批前海土地出让后,再对旗下土地作进一步规划。
  深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高雷在近期公开透露,集团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前海的土地权益确认,并期望这些土地的平均容积率可提升到4至5倍,其中10%至20%的土地将用于酒店及高端公寓等配套基建。
  企业对前海区域土地价值及预期较高,既不会轻易退出在前海的地块,又希望与政府谈判形成合理的差价补偿或综合开发方案。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在前海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前期投入资金、变更土地性质后的土地价值变化、企业损益变化都是各方博弈的重点,各方利益难以平衡也是造成前海土地谈判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分析,前海被赋予了类似于当年蛇口的历史使命,但前海与当年的蛇口却有着根本不同,就是前海存在“土地难题”,而当年的蛇口主要由招商局一手打造。当然,前海如果能够以创新的方式顺利解决这一难题,也可以作为一条改革经验。
  首批出让土地
  或不涉及三家企业
  按照前海管理局2013年初提出的构想,今年前海将开展27个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其中新开工项目22个,实现总投资80亿元,预计全年启动400万平方米建筑工程。对于前海而言,解决上述土地的“历史遗留问题”无疑将拓宽前海自身的开发空间,从而顺利推进整体开发进程。
  分析人士表示,前海土地难题能否解决,关键在于各大利益主体对谈判方案能否达成一致,但这并非易事。与“涉地”公司期望的独立开发不同,深圳市政府以及前海管理局管理层多次强调,不愿将前海土地开发房地产化,土地转让并不会成为前邯发的主要模式。根据《深圳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前海将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采用独资、合资、合作、特定项目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开发。
  针对未来开发模式,前海在最新出台的土地政策中明确提出,将面向资本实力雄厚、开发经验丰富、综合招商能力强、运营成效明显的企业,探索成片开发、定制开发、带资开发、一级开发等多种开发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
  参与前海土地政策规划的蕾奥城市规划公司提交报告建议,前海管理局可以通过国有土地作价出资或入股,与开发商共同组建公司。从最新出台的前海土地创新要点来看,前海通过多项创新措施对土地实行严格的监管控制。创新要点中明确在前海通过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的土地,原则上不得转让;确需转让的,前海管理局拥有优先回购权,对于拟转让物业,前海管理局也有优先回购权。
  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前海首批土地出让将于今年上半年启动。“前海首批土地出让,与其说是政企博弈达成共识的结果,不如说是博弈明朗化的开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人士表示,前海首批出让土地具有标志性意义,但很可能并不涉及前海“三大地主”,而是本就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地块。前海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尚在制定过程中,这也为涉地企业参与到前海建设留下空间。“现在土地市场热度不减,这也意味着越往后拖,前海的地块越值钱,利益越大,政企双方博弈也会越激烈。因此,前海土改需要尽快出台更加细化、创新性和操作性更强的政策。”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06月19日讯
  借道大宗交易 大小非疯狂减持
  端午节后的6月13日、14日两个交易日,沪深两市共发生83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2.3亿股,成交金额31.4亿元,日均成交1.65亿股、15.7亿元,日均成交量和成交金额超过5月平均水平。
  6月14日,遭到股东深圳市长飞投资有限公司减持,长飞投资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聚飞光电1085万股,占总股本的4.9862%,减持均价 13.66元/股。减持后,长飞投资仅剩下2.8982%股份〉得新则在6月13、14日通过大宗交易成交4182万股,金额近9.8亿元〉得新在6 月5日恰有一批近1.54亿股的定增股份解禁,解禁股东不乏知名机构投资者,同时康得新在二级市场的成交规模也明显走高,部分解禁股或已完成大宗交易,并逐渐流向二级市场。则出现一笔5200万股的大宗交易,成为自该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大一笔大宗交易,一季度股东名录显示,持股数超过5200万股的股东仅有第一、第二大股东。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5月大宗交易市场共有395只A股发生交易高达1306次,累计成交26.47亿股,涉及总金额334.54亿元,5月份大宗交易市场涉及的上市公司数量、发生交易次数、累计成交量及成交总金额均创出了2011年以来之最。
  大宗交易成交量激增与大小非减持量上升几乎同步,反映出其中的密切联系。Wind资讯统计显示,5月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共计减持18.4万股,套现约 253.2亿元,而4月减持套现市值仅为66.5亿元。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大小非减持愿望更为强烈,5月共有143家中小板公司发生交易569 次,103家创业板公司发生交易358次,全月累计成交14.3亿股、216亿元,成交金额达到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的三分之二。
  涨势如虹的科技股与新媒体板块更是遭受了股东的猛烈抛售。旱威视5月被减持套现19.77亿元,5月2日至22日,公司累计发生大宗交易27次,其中第二大股东龚虹嘉减持了1900万股,套现逾7亿元。6月14日,旱威视再次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成交1000万股,成交均价36.95元/股,套现金额3.69亿元。5月25日公告,控股股东威创投资于5月24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3206.99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套现4.44亿元。5月以来股价累计涨幅37%,然而5月却发生了13笔大宗交易,累计成交金额5.37亿元。其中,二股东减持了510万股,合计套现2.85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中小板、创业板的大小非选择近两个月大举减持,主要因为5月创业板指大涨超过20%,大涨近15%,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同时随着2012年年报和2013年一季报双双披露收官,长达两个多月的“暂停抛售窗口期”结束。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yhotboy 账号密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