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计的任务是什么型教学法相对的教学法是什么

长沙市南雅中学校园网-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熊小强时间:日点击: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步伐,从2001年新学期开始,我省已将中学计算机课程定为必修课,更名为《信息技术》,并采用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新教材。在新教材中,编者强调采取了&任务驱动&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运用,既注重科学性,又讲求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来讲,是一种新颖的教与学的方法,那么,如何深入理解&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法,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就是我们广大中学计算机教师所要面临和思考的新问题了。下面,我根据自己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些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一些尝试,把一些个人的体会和看法提出来,以求同行指教。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俗的说,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每一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子任务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
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把一个公文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子任务。
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以&知识点&构筑的知识体系,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各门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以前称之为&双基&的部分。但信息技术学科情况却有所不同,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或技术点的分布是网络型的而不是线性的,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一点入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并没严格的规定性。这就使得它的知识体系较难把握。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又在飞速发展,不仅是原有技术、知识的更新,还伴随着技术门类的不断增多。
另外,信息技术课程又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新换代很快,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更少地偏重学术化的理性知识传授,淡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更多地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课程的功能在于更多地关注学生经验性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符合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也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教师在上课时,总是需要分析每课的主要任务,怎样来执行任务,这实际上就是课前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来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在本课上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实际上是给学生布置任务。有时教师事先把总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一个个的目标,然后把一个个小目标细划为一个个较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知识、了解掌握、熟练应用四个层次,&知识&是指识记名词的概念;&了解&是指初步感知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是指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应用&是指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操作,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这些目标,我认为,&任务&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创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教育心理实验中发现:学生情绪高昂,则思路敏捷;情绪低落,则反应迟缓;在教学过程中,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象、图形、视频、声音、动画、文字、文本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生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高二教材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中的&影像采集和播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把事先收集的一些精彩的影像或游戏演示动画播放出来,学生就会注意力集中,认为自己学了也可以去采集和播放那些视频文件,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有一种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强烈欲望。
2、可操作性强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教师讲、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讲解后,演示操作后,一定要留一半以上时间去让学生操作练习,动手实践,这样才能更加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特别注重它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讲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班报&等任务;讲声音的采集和处理时,给学生布置&配乐诗朗诵&的任务;讲程序设计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成绩管理系统&的任务等等。这样让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学生也很有成就感,提高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针对性要强
本学期我对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基本调查,其中,家庭已配置有计算机的学生达到了72%,会上网,能利用互联网在网上查资料的学生也达到了47%,而对计算机还比较陌生的学生也达到了9%,所以,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一,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的能力、兴趣等,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及能力的不同来设计任务,让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的执行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考虑,&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例如:讲&多媒体技术基础&时,不直接给学生讲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发展,而是向学生展示用计算机播放音乐、电影,随后解释播放音乐、电影用的播放器,可用WINDOWS自带的,也可用豪杰超级解霸进行播放,这样学生立刻表现出兴趣,想自己试一下;在讲POWERPOINT时,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给学生布置设计自己的个人简历或设计一套广告演示文稿等等。
4、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在设计&任务时&,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5、要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这一步是非常关键而必要的一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非常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肯定,产生成就感。所以,在每一节课里,都应安排5至10分钟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要当场进行表扬,并通过投影仪或机房管理系统广播给所有的学生欣赏,或让做得好的学生给其它同学讲解他(她)是如何完成这幅优秀作品的,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至于每一次上课他们都想尽快尽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争取让老师把他们的作品作为成功的范例展示给其它同学学习。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的技能,这一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当然,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将&任务&设计得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要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等等。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并终生受用。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不能按以前的老方法设计,而应设计成符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案。下面我就以高二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章《多媒体及其应用》中的&声音的处理&一节为例,设计一个简单的教案,来谈谈如何设计&任务驱动式&教案。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受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有几年,计算机水平相对来讲较高,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大,所以在上课时首先应充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用精彩&任务&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计一个稍微有点挑战性的&任务&去让学生完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作能力,也可以由多个学生一起完成一个作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课名:声音的采集与处理
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目标:学会声音的采集方法,掌握声音的处理
技能目标:掌握用录音机录制声音及用录音机对声音进行简单处理。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使用电脑过程中体味多媒体作品的艺术美。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做好的配乐诗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八首背景音乐文件。
设计与思考:用&任务&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任务&。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把声音录制、声音处理、音量调节等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分析任务、讨论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新、旧知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结构。另外,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人人都能完成&配乐诗朗诵&。而如何获取最佳效果,则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思考、设计、创新。
一、提出任务。
1.展示作品。
这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在悠扬的轻音乐中,诗人充满感情的朗诵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好的境界。
2.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教师的导语:这是谁的诗?你觉得效果怎么样?你也能完成这样一首自己朗诵的配乐诗吗?
&(学生反应:学生欣赏《雨巷》后,对这样一首熟悉的诗所达到的效果很有兴趣,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自己来完成这样一首配乐诗朗诵)
&二、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
&(点评:这个过程是教学的高潮阶段,是学生活动最热烈的时段。这里我采取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来分析、解决任务,讨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并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
预计学生会围绕如下三方面的问题讨论:
1.如何录音
高二的学生,大多知道如何在录音机中录制声音了。
2.如何把轻音乐混入到录音文件中
学生对这一点不太清楚,所以学生对这里也有着强烈的兴趣。
3.如何调整录音效果。
&(自我点评: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空,鼓励并提示学生开启想像的翅膀,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创新。学生观察力之敏锐、探索能力之强,惟有教师下功夫去挖掘才会被发现。)
三.教师简单示范。
因为高二年级的学生知识面广,吸收能力快,所以可以快速地给学生示范一下如何调整录音的音量,如何录音,如何混入背景音乐文件,以及调整录入的人声的大小与轻音乐声音的大小使其协调等。
四.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有八个背景音乐可供选择,让学生尽可能做出最动听的效果。
&1.学生在明确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很快开始进行创作。
&2.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因为录音音量没有调节好,而导致录音效果差等,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组织交流,对完成作品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几个人一起合作完成创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点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协助学生完成任务,组织好课堂秩序等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1)作品奖励。
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完成了配乐诗朗诵的同学,口头进行表扬。
&(点评:学生的成果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会很有成就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提高)
(2)欣赏优秀作品。
选出一至三个做得好的作品播放给全班同学听,让同学来进行评价。
(点评:创设同学间互相学习、欣赏的氛围,树立榜样,开拓视野,刺激新的兴奋点,让学生不断激发和保持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经验介绍
让同学们选出刚才听到的最优秀的作品,让做这个作品的同学在班上进行简短的经验介绍。
(点评:学生的表示欲很强,让&任务&完成得优秀的同学做经验介绍及示范,将带动班上所有同学的学习兴趣,每位同学都想争取有这样的机会,并且,也能从学生的示范中发现操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这是老师示范所达不到的效果,所以每堂课都应有选择地安排少数同学进行示范。)
五.教师总结
针对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原因,鼓励没完成或完成得不成功的学生下次继续完成作品,并且,可以将下堂课的精彩任务先让同学们知道,激起他们课外获取信息来完成任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及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
这堂课的实施表明,引人入胜的&任务&,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兴趣,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省开设时间不长,很多学校才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模式,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而努力吧!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3]&&&&&& 北大附中,李冬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步伐,从2001年新学期开始,我省已将中学计算机课程定为必修课,更名为《信息技术》,并采用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新教材。在新教材中,编者强调采取了&任务驱动&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运用,既注重科学性,又讲求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来讲,是一种新颖的教与学的方法,那么,如何深入理解&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法,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就是我们广大中学计算机教师所要面临和思考的新问题了。下面,我根据自己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些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一些尝试,把一些个人的体会和看法提出来,以求同行指教。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俗的说,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每一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子任务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
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把一个公文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子任务。
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以&知识点&构筑的知识体系,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各门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以前称之为&双基&的部分。但信息技术学科情况却有所不同,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或技术点的分布是网络型的而不是线性的,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一点入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并没严格的规定性。这就使得它的知识体系较难把握。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又在飞速发展,不仅是原有技术、知识的更新,还伴随着技术门类的不断增多。
另外,信息技术课程又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新换代很快,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更少地偏重学术化的理性知识传授,淡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更多地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课程的功能在于更多地关注学生经验性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符合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也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教师在上课时,总是需要分析每课的主要任务,怎样来执行任务,这实际上就是课前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来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在本课上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实际上是给学生布置任务。有时教师事先把总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一个个的目标,然后把一个个小目标细划为一个个较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知识、了解掌握、熟练应用四个层次,&知识&是指识记名词的概念;&了解&是指初步感知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是指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应用&是指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操作,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这些目标,我认为,&任务&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创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教育心理实验中发现:学生情绪高昂,则思路敏捷;情绪低落,则反应迟缓;在教学过程中,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象、图形、视频、声音、动画、文字、文本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生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高二教材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中的&影像采集和播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把事先收集的一些精彩的影像或游戏演示动画播放出来,学生就会注意力集中,认为自己学了也可以去采集和播放那些视频文件,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有一种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强烈欲望。
2、可操作性强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教师讲、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讲解后,演示操作后,一定要留一半以上时间去让学生操作练习,动手实践,这样才能更加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特别注重它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讲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班报&等任务;讲声音的采集和处理时,给学生布置&配乐诗朗诵&的任务;讲程序设计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成绩管理系统&的任务等等。这样让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学生也很有成就感,提高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针对性要强
本学期我对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基本调查,其中,家庭已配置有计算机的学生达到了72%,会上网,能利用互联网在网上查资料的学生也达到了47%,而对计算机还比较陌生的学生也达到了9%,所以,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一,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的能力、兴趣等,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及能力的不同来设计任务,让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的执行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考虑,&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例如:讲&多媒体技术基础&时,不直接给学生讲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发展,而是向学生展示用计算机播放音乐、电影,随后解释播放音乐、电影用的播放器,可用WINDOWS自带的,也可用豪杰超级解霸进行播放,这样学生立刻表现出兴趣,想自己试一下;在讲POWERPOINT时,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给学生布置设计自己的个人简历或设计一套广告演示文稿等等。
4、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在设计&任务时&,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5、要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这一步是非常关键而必要的一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非常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肯定,产生成就感。所以,在每一节课里,都应安排5至10分钟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要当场进行表扬,并通过投影仪或机房管理系统广播给所有的学生欣赏,或让做得好的学生给其它同学讲解他(她)是如何完成这幅优秀作品的,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至于每一次上课他们都想尽快尽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争取让老师把他们的作品作为成功的范例展示给其它同学学习。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的技能,这一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当然,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将&任务&设计得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要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等等。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并终生受用。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不能按以前的老方法设计,而应设计成符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案。下面我就以高二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章《多媒体及其应用》中的&声音的处理&一节为例,设计一个简单的教案,来谈谈如何设计&任务驱动式&教案。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受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有几年,计算机水平相对来讲较高,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大,所以在上课时首先应充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用精彩&任务&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计一个稍微有点挑战性的&任务&去让学生完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作能力,也可以由多个学生一起完成一个作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课名:声音的采集与处理
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目标:学会声音的采集方法,掌握声音的处理
技能目标:掌握用录音机录制声音及用录音机对声音进行简单处理。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使用电脑过程中体味多媒体作品的艺术美。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做好的配乐诗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八首背景音乐文件。
设计与思考:用&任务&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任务&。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把声音录制、声音处理、音量调节等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分析任务、讨论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新、旧知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结构。另外,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人人都能完成&配乐诗朗诵&。而如何获取最佳效果,则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思考、设计、创新。
一、提出任务。
1.展示作品。
这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在悠扬的轻音乐中,诗人充满感情的朗诵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好的境界。
2.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教师的导语:这是谁的诗?你觉得效果怎么样?你也能完成这样一首自己朗诵的配乐诗吗?
&(学生反应:学生欣赏《雨巷》后,对这样一首熟悉的诗所达到的效果很有兴趣,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自己来完成这样一首配乐诗朗诵)
&二、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
&(点评:这个过程是教学的高潮阶段,是学生活动最热烈的时段。这里我采取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来分析、解决任务,讨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并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
预计学生会围绕如下三方面的问题讨论:
1.如何录音
高二的学生,大多知道如何在录音机中录制声音了。
2.如何把轻音乐混入到录音文件中
学生对这一点不太清楚,所以学生对这里也有着强烈的兴趣。
3.如何调整录音效果。
&(自我点评: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空,鼓励并提示学生开启想像的翅膀,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创新。学生观察力之敏锐、探索能力之强,惟有教师下功夫去挖掘才会被发现。)
三.教师简单示范。
因为高二年级的学生知识面广,吸收能力快,所以可以快速地给学生示范一下如何调整录音的音量,如何录音,如何混入背景音乐文件,以及调整录入的人声的大小与轻音乐声音的大小使其协调等。
四.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有八个背景音乐可供选择,让学生尽可能做出最动听的效果。
&1.学生在明确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很快开始进行创作。
&2.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因为录音音量没有调节好,而导致录音效果差等,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组织交流,对完成作品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几个人一起合作完成创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点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协助学生完成任务,组织好课堂秩序等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1)作品奖励。
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完成了配乐诗朗诵的同学,口头进行表扬。
&(点评:学生的成果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会很有成就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提高)
(2)欣赏优秀作品。
选出一至三个做得好的作品播放给全班同学听,让同学来进行评价。
(点评:创设同学间互相学习、欣赏的氛围,树立榜样,开拓视野,刺激新的兴奋点,让学生不断激发和保持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经验介绍
让同学们选出刚才听到的最优秀的作品,让做这个作品的同学在班上进行简短的经验介绍。
(点评:学生的表示欲很强,让&任务&完成得优秀的同学做经验介绍及示范,将带动班上所有同学的学习兴趣,每位同学都想争取有这样的机会,并且,也能从学生的示范中发现操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这是老师示范所达不到的效果,所以每堂课都应有选择地安排少数同学进行示范。)
五.教师总结
针对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原因,鼓励没完成或完成得不成功的学生下次继续完成作品,并且,可以将下堂课的精彩任务先让同学们知道,激起他们课外获取信息来完成任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及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
这堂课的实施表明,引人入胜的&任务&,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兴趣,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省开设时间不长,很多学校才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模式,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而努力吧!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3]&&&&&& 北大附中,李冬梅,《教材程序设计部分设计思想与教法研究》
梅,《教材程序设计部分设计思想与教法研究》
【】【】【】【】【】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下一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的任务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