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基础教学是怎么传下来的

张国良:北京空竹只剩我还在做
 来源:北京晨报 
  张国良说,等我干不动了,就让儿子来接班,“空竹张”的名号传了三代,不能断。
  通州六合村是个连公交都不通的村子,村民出行要走至少半小时才到316的始发站,老天桥人张国良插队后便一直留在这里,村子里平日多半寂寥,只有他这儿访客不断。他是“空竹张”第三代传人,10岁跟着父亲学习空竹制作技法,34岁才重操旧业。
  有着千年历史的空竹,“文革”期间一度绝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面上仍然鲜有它的身影。为了把“空竹张”的技艺传下去,他瞒着家人辞职“下海”,早市上摆过摊,出国打过工,窘迫时连吃饭都成问题。在一穷二白的日子里,他坚信“我喜欢干,这事就肯定能干成”。如今,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把老北京空竹抖到了悉尼的市府路,把市井人家健身的玩意做成了高档收藏品。
  曹植《空竹赋》现今无从考证
  空竹别名很多,响葫芦、嗡子、地铃、响铃、转铃、天雷公公等,这些别名都显示了一个特点:声音独特。
  据说,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它的历史至少有1700年了,可惜现在我们对曹植《空竹赋》的内容已经无法考证。
  在《水浒传》一百一十回里,宋江作过两句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讲的就是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空竹的情景。当然,小说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所著,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比较官方的记录是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述了空竹的制作方法及玩法。
  从小生活在天桥
  我是1956年生人,原来家住老天桥一带。那时候的天桥,都是胡同和小破平房,门口只要有块地方,就有摆摊、打板儿、摔跤、拉样片、卖大力丸的,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热爱这些民间手艺。
  我爷爷张瑞如是制作空竹的高手,年轻时琢磨出了双轮空竹,在北京的庙会上特受欢迎。父亲张宝全继承了爷爷的手艺,又对传统空竹的外形进行了创新,制作出双轮多层空竹和异型空竹,发出的声音效果各异,老北京抖空竹的都爱买我们家的,慢慢地“空竹张”就叫开了。
  “文革”时,父亲怕我出去会惹事,就让我在家学做空竹,截板、锯竹筒、内粘、缠麻、车轴等17道工序都是那时候学成的。过去做空竹就是份养家糊口的手艺,只要能挣钱什么都做,木雕、根雕都做过,这也为以后空竹的创新打下了基础,现在这时代,很多事都比这来钱,只有特别喜欢,才能一直干下去。
[责任编辑:产婉玲] 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韩师傅空竹对传教学 北京中山公园双轮空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抖空竹基础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