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共1条 人间真情满乾坤,天堂作秀惊鬼神 我的回答 满意么 回答者: 广州三业科技盟主

求爱情诗句、对联,里面要有“坤”、“秀”两字_百度知道
求爱情诗句、对联,里面要有“坤”、“秀”两字
提问者采纳
坤山情意重秀水爱河长
其他类似问题
对联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今生今世只爱秀,他年他月不忘坤。
人间真情满乾坤,天堂作秀惊鬼神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合集】印光法师文钞简编|六,对治烦恼篇 - 饮水思源
饮水思源 - 文章阅读  [讨论区: wisdom][][][][][][][][][][][][]
发信人: (道), 信区: wisdom
题: 【合集】印光法师文钞简编|六,对治烦恼篇
发信站: 饮水思源 (日23:21:5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Daoism (道) 于 日21:40:44 星期四 提到:
六,对治烦恼篇
示净土对治等义(正.卷四)
复邓伯诚书(正.卷一)
复高邵麟书二(正.卷一)
与卫锦洲书(正.卷一)
复陈慧超书(正.卷一)
复甬江某居士书(正.卷二)
复宁波某居士书(正.卷二)
寿康宝鉴序(正.卷三)
☆──────────────────────────────────────☆
Daoism (道) 于 日21:52:50 星期四 提到:
            示净土法门及对治_恚等义
如来出世,原为令诸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直下成佛而已。但以众生根
性不等,以故如来曲顺机宜,为说一切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等法。法虽种种不一,
皆为成熟众生善根,令其究竟成佛耳。然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岂易言哉?若非宿
种今熟,及法身示现二种人。纵有修持,亦非即生,及一生二生所能顿了。根机钝
者,则久经长劫,尚难了脱,以其唯仗自力故也。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于
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虽
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极重罪人,尚得往生。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乎。
况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之佛弟子乎。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
下之流。愚人每每辟为浅近小乘,总因未阅大乘经论,未亲具眼通人。以己颠倒执
著之心,测度如来原始要终之道。如盲睹日,如聋听雷。彼固不见不闻,宜其妄相
评论也。须知信愿念佛一法,乃如来普度众生,彻底悲心之所宣说。唯观音、势至、
文殊、普贤等菩萨,能究竟担荷。彼见愚夫愚妇,皆能念佛,便目之为浅近小乘。
是何异见小星悬空而小天,小虫行陆而小地耶?若于此法,能生信向,即是多劫深
种善根。若能以深信愿持佛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即凡夫心,成如来藏。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现在与佛气分相接,临终有不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者乎?其
摄心念佛,并随分修持、随缘化导等法,及禅宗、净宗之所以然,佛力、自力之大
小难易,详示印光《文钞》中。祈息心详阅,则自知之,此不备书。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
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
时,预为堤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
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
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
者,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也)。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_
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若能
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
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生贪爱?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
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
_者,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富贵之人,每多_恚。以诸凡如意,需使有人。
稍一违忤,即生_怒。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杖直扑。唯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
心。又_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
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昔阿耆达王,一生奉佛,坚持五戒。
临终因侍人持拂驱蝇,久之昏倦,致拂堕其面。心生_恨,随即命终。因此一念,
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门,为说归戒。即脱蟒身,生于天上。是
知_习,其害最大。《华严经》云:一念_心起,百万障门开。古德云:_是心中
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_心。如来令多_众生作慈悲观者,以一切
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
岂以小不如意,便怀愤怒乎?既是未来诸佛,当必广度众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
彼来度脱。岂但小不如意,不生_恚。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_恨。所以
菩萨舍头目髓脑时,皆于求者,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
观《华严?十回向品》自知。又吾人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只因迷背本心,坚执我
见。则一切诸缘,皆为对待。如射侯既立,则众矢咸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
佛心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森罗万象,无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众流,无不纳受。
如天普盖,似地均擎,不以盖擎自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_恚。岂非自小其
量,自丧其德。虽具佛心理体,其起心动念,全属凡情用事。认妄为真,将奴作主。
如是思之,甚可惭愧。若于平时,常作是想。则心量广大,无所不容。物我同观,
不见彼此。逆来尚能顺受,况小不如意,便生_恚乎哉?
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所招,现行所
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无有慧目。不是执断,便是执
常。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气而生,未生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
魂亦飘散。有何前生,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执常者,谓人常为人,
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现身
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随业牵之转变乎。是以佛说
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
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耳。生死循环,无有穷极,欲复
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
贪_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
三得力,彼三自灭矣。数息一观,可不必用。以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其摄心与数
息相似,其力用与数息天殊也。念佛一观,但看印光《文钞》,及净土著述,自知。
问:若如所云,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_恨。设有恶人,欲来害己,
将不与计较,任彼杀戮乎?
答:凡修行人,有凡夫人,有已证法身之菩萨人。又有以维持世道为主者,有
以唯了自心为主者。若唯了自心,及已证法身之菩萨,则如所云。以物我同观,生
死一如故也。若凡夫人,又欲维持世道。则居心固当如菩萨深慈大悲,无所不容。
处事犹须依世间常理,或行捍御而摄伏之,或以仁慈而感化之。事非一概,其心断
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耳。前文所示,乃令人设此假想,以消灭_恚习气。此观若
熟,_习自灭。纵遇实能害身之境,亦能心地坦然,作大布施。仗此功德,即生净
土。较彼互相杀戮、长劫偿报者,岂不天地悬隔耶。
☆──────────────────────────────────────☆
Daoism (道) 于 日22:01:53 星期四 提到: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相晤已来,忽满六年。不但星霜屡更,即国历已非其旧。世相无常,诚可叹悼。
接手书,知不废净业,洵足嘉美。而云身心不安之至,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
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
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
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
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
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
谁肯于得意@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
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
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
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
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
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
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
也?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
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
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
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
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
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
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
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
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
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
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凡遇知交,当
谆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
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
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
臆断乎?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此书乃q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采其菁华,
妙契时机,最为第一。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
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
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
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
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
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
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
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所谓:“善
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
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令弟去秋复来山,亦曾以恭敬相勉,
但未知伊以余言为是否也?
☆──────────────────────────────────────☆
Daoism (道) 于 日22:11:03 星期四 提到: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接手书,读之令人心神畅悦。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将
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
念处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
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
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
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
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
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
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
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
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
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
光之日。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
德,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
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
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
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
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
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
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
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
益。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
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
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
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
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
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
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
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
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
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
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
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
勉旃勉旃。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
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
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
知也。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
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
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
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
Daoism (道) 于 日11:07:55 星期六 提到: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来书言礼《法华经》,摄心念佛,及欲寡其过而未能,拟欲依《功过格》日常
检点。足见汝近来操修,实属为己之学,非如今人之唯欲沽名邀誉、自欺欺人之可
比也。幸甚幸甚。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
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
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
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当以此意普告同侪,俾修须真修,行须
实行。则其利溥矣。
所立拜经规矩,理固无碍。若依事相论之,若笼统通拜,当念:“南无大乘《
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拜下想《礼经偈》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
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想全经放光,及经中所说佛
菩萨,各各放光,照触自身,及法界有情。若逐字礼拜,当念:“一心顶礼大乘《
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某字则念某字。从“如是我闻”,至经尽,皆如此念。
然观想一法,大非易事。若理路不清,及心识纷乱,或致起诸魔事。但以至诚恭敬
为主,能观则观。否则竭诚致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无量。若汝所立章程,对经
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
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
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
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
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
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
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至于止恶修善,刻实检察,虽莫善于《功过格》。然使心不主于诚敬,纵日记
功记过,亦是虚文。《功过格》,此间未有其书。若约予所见,但当主敬存诚,于
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
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倘或宿习所使,偶尔忽生。而诚敬忠恕在怀,自能念起
即觉,觉之即失。决不至发生滋长,举三业而随之矣。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
者,意谓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间凡夫耳。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知。
而天人鬼神,虽未得道,以报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
他心道眼,圆见三世,如视诸掌者乎。欲无知者,唯己不知则可耳。己若自知,则
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矣。若知此义,虽暗室屋漏之中,不敢
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恶。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纵不知惭愧者,知
此亦当惭愧无地矣。况真修实践之士哉!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
起。“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犹是约世间情见而浅近言之。实则我心与
十方法界,觌体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于一身。彼十方法界圣人,彻证自心本
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何以故?以同禀真如,
自他无二故。若知此义,自能战兢惕厉,主敬存诚。初则勉力息妄,久则无妄可得
矣。(恶念原属妄想,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倘能觉照,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
☆──────────────────────────────────────☆
Daoism (道) 于 日11:21:22 星期六 提到:
              与卫锦洲居士书
(因邻火延烧,物屋一空,其妻惊骇病故,遂心神迷闷,如醉如狂)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天之所以成
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
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
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者,现在也。
“行”者,优游自得之意。富则周济贫穷,贵则致君泽民,尽其富贵之分,是之谓
素富贵行乎富贵也),素贫贱行乎贫贱(若家无余财,身未出仕,则守乎贫贱之节,
不敢妄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尽忠被谗,贬之远方,如云贵、两广、黑龙江等,
则心平气和,不怨君上,不恨谗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样),素患难行乎患难
(或者不但远贬,且加之以刑,轻则楚打监牢,重则斩首分尸,或至灭门。仍然不
怨君上,不恨奸党,若自己应该如此一样。人与之患难,尚然如是,何况天降之患
难,岂有怨恨者乎?如是之人,则人爱之,天护之。或在此生,或在后世,或在子
孙,决定有无穷之福报,以酬其德矣)。居士虽有好善之资,未明儒佛至理。以故
一遇逆境,便发狂乱耳。
今谕之曰:世间最博厚高明者,莫过天地日月。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高岸
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古今最道高德备者,莫过孔子。而且
绝粮于陈,被围于匡。周游列国,卒无所遇。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
有一孙,得绵世系。降此而下,颜渊短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丧明,左丘明亦丧
明。屈原沉江(屈原尽忠被谗,后以怀王被秦所留,不胜忧愤,而力无能为,五月
五日沉于汨罗江中),子路作醢(醢音海,肉酱也。子路仕卫,卫蒯Z与其子辄争
国,子路死于其难,遂被敌兵斩作肉酱)。天地日月,犹不能令其常然不变。大圣
大贤,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唯其乐天知命,故所遇无不安乐也。而且千百世后,
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景仰。以当时现境论之,似乎非福。以道传后世论之,则福
孰有过于此者。
人生世间,千思万算,种种作为。究到极处,不过为养身口、遗子孙而已。然
身则粗布亦可遮体,何必绫罗绸缎。口则菜羹尽可过饭,何必鱼肉海味。子孙则或
读书,或耕田,或为商贾,自可养身,何必富有百万。且古今为子孙谋万世之富贵
者,莫过秦始皇。吞并六国,焚书坑儒,收天下兵器以铸大钟,无非欲愚弱其民,
不能起事。谁知陈涉一起,群雄并作。一统之后,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国灭,
子孙尽遭屠戮。直同斩草除根,靡有孑遗。是欲令子孙安乐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欲令自身一
死,子便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篡。而且尸犹未殓,丕即移其嫔妾,纳于己宫。
死后永堕恶道,历千四百余年,至清乾隆间,苏州有人杀猪出其肺肝,上有“曹操”
二字。邻有一人见之,生大恐怖,随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
事载《净土圣贤录》。夫曹操费尽心机,为子孙谋。虽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国
便灭亡。而且日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何曾有一日安乐也。下此若两晋、宋、齐、
梁、陈、隋,及五代之梁、唐、晋、汉、周,皆不久长。就中唯东晋最久,仅一百
三年。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灭亡。此乃正统。
其余窃据伪国,其数更多,其年更促。推其初心,无非欲遗子孙以富贵尊荣。究其
实效,反令子孙遭劫受戮,灭门绝户也。且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孙世
受其福。况区区凡夫,从无量劫来,所作恶业,厚逾大地,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
兴,有福无殃也耶?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水
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乾闼婆城(梵语乾闼婆,此云寻香,乃天帝乐神。
其城乃幻现非实,世俗所谓蜃楼海市即此也)。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
不坏。虽不变坏,而常随缘。随悟净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
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下。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
鬼、堕地狱。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若不知佛法之人,则无可如何。汝既
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舍迷染缘,随悟净缘。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从兹永出六道之轮回,高证四圣之果位。岂不是因此小祸,常享大福耶?而乃昧昧
不了,如醉如狂。倘若焦思过度,或致丧身失命,则长劫难出轮回矣。而且弱妾孤
子,何以自立?本欲自利利他,反成自害害他(他谓妾与子也)。何愚痴一至于此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
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
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
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
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
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
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
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
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
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
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即转变由心之义也。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
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
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
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
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
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倘能日日
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
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具超格知见。岂可使身外之物,累坏自身。譬如金珠满屋,
强盗来抢,只宜舍之速逃,岂可守财待死。良以金珠虽贵,若比身命,犹然轻贱。
既不能两全,只可舍金珠而全身命耳。且汝财物已烧,空忧何益?惟宜随缘度日,
竭力念佛,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如是则由此火灾,成无
上道。当感恩报德之不暇,何怨恨迷闷之若是耶?祈以予言详审忖度,当即释然解
脱,如拨云雾以见天日。从兹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矣。倘犹执迷不悟,
势必发颠发狂。则本心已丧,邪魔附体。纵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
Daoism (道) 于 日14:10:46 星期天 提到:
              复陈慧超居士书
接手书。知居士慕道之心,极其恳切,不胜欣慰。但以校定《安士书》,及诸
冗务,不暇裁复,故迟至今。贪_痴心,人人皆有。若知彼是病,则其势便难炽盛。
譬如贼入人家,家中主人若认做家中人,则全家珍宝,皆被彼偷窃净尽。若知是贼,
不许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必须令其远去净尽。庶财宝不失,而主人安泰矣。古德
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_痴一起,立即觉了,则立即消灭矣。若以贪_
痴为自家正主,则如认贼为子,其家财宝必致消散矣。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
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
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
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
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
比喻也。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
之谓也。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是以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
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
在家人不随众,各人念佛。坐立绕跪,皆无不可。但不可执定一法,若执定,
则人易劳而心或难得相应。当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工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则有益
矣。若常途通行,宜先绕,次坐,次跪。绕跪皆觉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
宜绕念,或立念。昏沉去,当复坐念。宜按钟,不宜掐珠,以掐珠难养心故。
《安士全书》,实为末世最胜良导。尤惜阴居士极欲全国流布,俾大家同开眼
界。由兹挽回世道人心,止息天灾人祸。现已募得一万余部,尚难广布。今寄上通
告,并办法一张,祈阁下阅之。随分随力相助,随缘随机相劝。无力出资,则以言
赞叹,令人发心,亦是功德。务使迷昧之流,闻晨钟而梦醒。贪恶之辈,见因果而
心惊。人心若转,天灾自息。此系正本清源之道。即世谛浅近之法,而直达乎出世
深远莫测之法之最胜方便也。凡在知交,当为劝发。无信心人,亦勿强劝,以系结
善缘故。若一强勉,便杂烦恼。虽有小功,实获大咎。未能令彼得巨益,有碍自己
利人心故。
☆──────────────────────────────────────☆
kitae (造化阴阳论五行?九月人物?邹衍) 于 日14:16:48 星期天 提到:
这个作者成天吃饱了光写信么……
【 在 Daoism (道) 的大作中提到: 】
:               复陈慧超居士书
接手书。知居士慕道之心,极其恳切,不胜欣慰。但以校定《安士书》,及诸
: 冗务,不暇裁复,故迟至今。贪_痴心,人人皆有。若知彼是病,则其势便难炽盛。
: 譬如贼入人家,家中主人若认做家中人,则全家珍宝,皆被彼偷窃净尽。若知是贼,
: 不许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必须令其远去净尽。庶财宝不失,而主人安泰矣。古德
: 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_痴一起,立即觉了,则立即消灭矣。若以贪_
: 痴为自家正主,则如认贼为子,其家财宝必致消散矣。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
: 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
: 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
: 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
: .................(以下省略)
☆──────────────────────────────────────☆
Daoism (道) 于 日14:21:02 星期天 提到:
              复甬江某居士书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
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
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
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
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
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
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
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
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
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
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
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花
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花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
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乾惕,痛除此习。则唯见
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
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
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
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
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
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
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_恚、愚痴,亦然。是知能至诚念弥陀、
观音圣号者,贪_痴三惑,自可消除也。又现今乃患难世道,须于念佛外,加念观
音圣号,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转回。庶不至宿业现前,无法躲脱耳。更宜常阅戒
淫因果报应之书,远离狂荡匪鄙之友,则内志正而外诱绝,净业自可成就矣。勉之
☆──────────────────────────────────────☆
Daoism (道) 于 日14:25:31 星期天 提到:
印光法师文钞,往来书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法,本不宜随便宣传;但若有人诚心咨问,不作答的话亦有罪过。
【 在 kitae (造化阴阳论五行?九月人物?邹衍)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作者成天吃饱了光写信么……
: .................(以下省略)
☆──────────────────────────────────────☆
kitae (造化阴阳论五行?九月人物?邹衍) 于 日14:28:47 星期天 提到:
我到苏州看过印光的小屋,真不简单哪……
【 在 Daoism (道) 的大作中提到: 】
: 印光法师文钞,往来书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 佛法,本不宜随便宣传;但若有人诚心咨问,不作答的话亦有罪过。
☆──────────────────────────────────────☆
Daoism (道) 于 日14:30:22 星期天 提到:
是指苏州灵岩山寺旁边,供奉印光法师骨灰的地方?
【 在 kitae (造化阴阳论五行?九月人物?邹衍)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到苏州看过印光的小屋,真不简单哪……
☆──────────────────────────────────────☆
kitae (造化阴阳论五行?九月人物?邹衍) 于 日14:37:51 星期天 提到:
报国寺的印公关房
【 在 Daoism (道)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指苏州灵岩山寺旁边,供奉印光法师骨灰的地方?
☆──────────────────────────────────────☆
Daoism (道) 于 日14:40:34 星期天 提到:
报国寺,路过但没去拜过。
苏州名寺,还是不少的。
【 在 kitae (造化阴阳论五行?九月人物?邹衍) 的大作中提到: 】
: 报国寺的印公关房
☆──────────────────────────────────────☆
kitae (造化阴阳论五行?九月人物?邹衍) 于 日14:44:59 星期天 提到:
别上二楼,纯算命骗钱。
【 在 Daoism (道) 的大作中提到: 】
: 报国寺,路过但没去拜过。
: 苏州名寺,还是不少的。
☆──────────────────────────────────────☆
Daoism (道) 于 日14:49:29 星期天 提到:
强制算命?在市区还算开明吧,可以只远观,不算命。
当然,有些小地方、偏僻的地方,有半恐吓、半强迫式的算命,应远离之。
【 在 kitae (造化阴阳论五行?九月人物?邹衍)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上二楼,纯算命骗钱。
☆──────────────────────────────────────☆
Daoism (道) 于 日06:50:46 星期一 提到:
              复宁波某居士书
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
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
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
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
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
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
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
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
为解脱。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
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得之无余涅之寿者相,方为真行菩萨道。若见有我为能度,
生为所度,及无余涅之所度法者。虽则度生,实于一乘实相之道,未能相契。以
不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平等。妄起凡情圣解。致无为利益,成有为功德矣。
何况声色货利之贪恋粘着乎哉。
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
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
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
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腊月三十日,乃一岁之尽日。倘预先未曾打叠得好,则债主怨家,群相系缚,
哪容你过。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愿行资粮未具,贪_痴恶习犹
存。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统来逼讨,哪肯饶你。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无可奈何,
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实修者,亦复如是,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中,永永轮回去也。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
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内之
根身,外之器界,五蕴包含净尽。能见其是空,则即五蕴,离五蕴。法法头头,皆
是大解脱法门、大涅境界矣。
☆──────────────────────────────────────☆
Daoism (道) 于 日07:04:08 星期一 提到:
              《寿康宝鉴》序
人未有不欲长寿康宁,子孙蕃衍,功业卓著,吉曜照临者。亦未有欲短折疾病,
后嗣灭绝,家道倾颓,凶神莅止者。此举世人之常情,虽三尺孺子,莫不皆然。纵
至愚之人,断无幸灾乐祸,厌福恶吉者。而好色贪淫之人,心之所期,与身之所行,
适得其反,卒至所不欲者悉得,而所欲者悉莫由而得,可不哀哉!彼纵情花柳,唯
此是图者,姑勿论。即夫妇之伦,若一贪湎,必致丧身殒命。亦有并不过贪,但由
不知忌讳(忌讳种种,详示书后,此不备书),冒昧从事,以致死亡者,殊堪怜愍。
以故前贤辑《不可录》,备明色欲之害,其戒淫窒欲之格言,福善祸淫之证案,持
戒之方法日期,忌讳之时处人事,不惮繁琐,缕析条陈,俾阅者知所警戒,其觉世
救民之心,可谓恳切周挚矣。而印光复为增订,以名《寿康宝鉴》,复为募印广布
者,盖以有痛于心而不容已也。
一弟子罗济同,四川人,年四十六岁,业船商于上海。其性情颇忠厚,深信佛
法,与关N之等合办净业社。民国十二三年,常欲来山归依,以事羁未果。十四年
病膨胀数月,势极危险,中西医均无效。至八月十四,清理药帐,为数甚巨,遂生
气曰:“我从此纵死,亦不再吃药矣!”其妾乃于佛前恳祷,愿终身吃素念佛,以
祈夫愈。即日下午病转机,大泻淤水,不药而愈。光于八月底来申,寓太平寺。九
月初二,往净业社,会关N之,济同在焉,虽身体尚未大健,而气色淳净光华,无
与等者。见光喜曰:“师父来矣,当在申归依,不须上山也。”择于初八,与其妾
至太平寺,同受三归五戒。又请程雪楼、关N之、丁桂樵、欧阳石芝、余峙莲、任
心白等诸居士,陪光吃饭。初十又请光至其家吃饭,且曰:“师父即弟子等之父母,
弟子等即师父之儿女也。”光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汝病虽好,尚未复原,当慎
重。”惜未明言所慎重者,谓房事也。至月尽日,于功德林开监狱感化会。彼亦在
会,众已散,有十余人留以吃饭,彼始来,与司帐者交代数语而去,其面貌直同死
人。光知其犯房事所致,切悔当时只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未曾说其所以然,以
致复滨于危也。欲修书切戒,以冗繁未果。九月初六至山,即寄一信,极陈利害,
然已无可救药,不数日即死。死时关N之邀诸居士皆来念佛,其得往生西方与否,
未可知,当不至堕落耳。夫以数月大病,由三宝加被不药而愈,十余日间,气色光
华,远胜常人,由不知慎重,误犯房事而死,不但自戕其生,其辜负三宝之慈恩也
光闻讣,心为之痛,念世之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以致殒命者,其多无数。若
不设法预为防护,殊失如来慈悲救苦之道。拟取《不可录》而增订之,排印广布,
以期举世咸知忌讳,不致误送性命。一居士以母氏遗资千六百元,拟印善书施送,
光令尽数印《寿康宝鉴》,以拯青年男女于未危,则以罗济同一人之死,令现在未
来一切阅此书者,知所戒慎,并由展转流通,展转劝诫,庶可举世同享长寿康宁,
而鳏寡孤独之苦况,日见其少。如是则由济同一人之死,令一切人各得寿康,济同
之死,为有功德。仗此功德,回向往生,当必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
作海众之良朋矣。
孟子曰:“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
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康健时尚宜节欲,况大病始愈乎?十年前一巨商之子,
学西医于东洋,考第一,以坐电车,未驻而跳,跌断一臂,彼系此种医生,随即治
好。凡伤骨者,必须百数十日不近女色,彼臂好未久,以母寿回国,夜与妇宿,次
日即死。此子颇聪明,尚将医人,何至此种忌讳,懵然不知,以俄顷之欢乐,殒至
重之性命,可哀孰甚!前年一商人,正走好运,先日生意,获六七百元,颇得意。
次日由其妾处,往其妻处,其妻喜极。时值五月,天甚热,开电扇,备盆澡,取冰
水加蜜令饮,唯知解热得凉,不知彼行房事,不可受凉,未三句钟,腹痛而死。是
知世之由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以至死亡者,初不知其有几千万亿也。而古今来福
最大者,莫过皇帝,福大寿亦当大,试详考之,十有八九皆不寿,岂非以欲事多,
兼以不知忌讳,以自促其寿乎?而世之大聪明人,每多不寿,其殆懵懂于此而致然
乎。光常谓世人十分之中,四分由色欲而死,四分虽不由色欲直接而死,因贪色欲
亏损,受别种感触间接而死,其本乎命而死者,不过十分之一二而已。茫茫世界,
芸芸人民,十有八九,由色欲死,可不哀哉?此光流通《寿康宝鉴》之所以也。
愿世之爱儿女者,以及为同胞作幸福、防祸患者,悉各发心印送,展转流传,
俾人各悉知忌讳,庶不至误送性命,及致得废疾而无所成就也。彼纵情花柳者,多
由自无正见,被燕朋淫书所误,以致陷身于欲海之中,莫之能出。若肯详阅,则深
知利害,其所关于祖宗父母之荣宠羞辱,与自己身家之死生成败,并及子孙之贤否
灭昌,明若观火,倘天良尚未全昧,能不触目惊心,努力痛戒乎?将见从兹以后,
各乐夫妇之天伦,不致贪欲损身,则齐眉偕老,既寿且康。而寡欲之人恒多子,而
且其子必定体质强健,心志贞良,不但无自戕之过失,决可成荣亲之令器,此光之
长时馨香以祷祝者。愿阅者共表同心,随缘流布,则人民幸甚,国家幸甚。
※ 修改标题:?Taoism 于 10月20日13:09:02 修改本文?[FROM: 125.119.190.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三业科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