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游戏初始最大出兵量是多少?

出兵问题!_二战风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693贴子:
出兵问题!收藏
12司令,100级官,大集结 出36万 有没有办法出更多兵?
来人啊,快来解决
可出70万  ﹍﹍﹍﹍﹍﹍﹍﹍﹍﹍﹍﹍﹍﹍﹍﹍﹍﹍我敢说你绝对不敢点我的小尾巴      
密令,军官打针,可以出兵一百万左右你是俺的洗衣妹(¯『¯)口水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二战德国军事体制建设
在拿破仑战争之前,世界各国军队从来没有参谋部的编制,各国军队仍然普遍采用&直线式&管理体制,即所有作战计划和安排都由一线作战部队最高军事主官直接做出,向下属直线传达,师长命令团长,团长命令营长,营长命令连长,所有军队的管理模式都是一种&上下一对一&模式。在这时,军队缺乏整合功能、策划功能、情报分析功能、协调功能、战时组织动员功能。
与古代战争相比,近代战争和现代战争在规模和影响上都要大得多,随着武器的进步、军兵种的增加、军队规模的扩大、作战模式的改变、战争复杂性的增强,传统的那种仅仅只靠最高军事主官的大脑进行判断和作出决策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战争的需要,军队如何动员、如何集结、如何迅速调遣、如何有效地后勤保障、三军行动如何协调、如何制定统一的三军作战计划、如何达成战争的突然性、如何进行战前周密的军事组织,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具有高度整合协调功能的组织策划机构,传统的军事统帅&上下一对一&孤家寡人式领导模式已经远远落伍。
总参谋部就是这种具有高度整合协调功能的组织机构。1795年,拿破仑手下的贝尔蒂埃元帅创建了&参谋长办公室&,后改为&总参谋部&,这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第一个&参谋部&。但是,个性极为强势、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拿破仑并没有很好地运用法军的&总参谋部&,法国军队所有的重大决策仍然来自于拿破仑的大脑,总参谋部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总参谋长贝尔蒂埃在1807年3月1日给一个下属军官的信中写道,&我在军队中的地位等于零,我以皇帝的名义接受元帅们的报告,我也代表他签署命令,但是,我个人是不存在的。&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普法战争,法军总参谋部的功能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根本没有起到组织协调中心和最高军事幕僚长的作用。
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评述:&战争双方的强弱不在于他们的兵器方面,而在于他们的参谋本部方面。法国军队缺少一个有效的参谋本部,实为拿破仑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真正将&参谋部制度&发扬光大的是德国普鲁士军队。1803年,普鲁士军队模仿法军的总参谋部,将过去的军需总监部改为&总参谋部&,由总参谋部编制作战计划、协调三军行动、进行情报分析、下达作战命令。
毛奇被任命为普鲁士陆军总参谋长之后,对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部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总参谋部被划分为三个战区,并在普鲁士军队各级单位中均设有&参谋科&。普鲁士军队的情报收集、军队体制变更、各军兵种协调、作战计划、日常训练方案、后勤供给计划、武器装备更新计划、编制军队作战手册、部队部署计划等都由总参谋部一手负责。在1864年以后,总参谋部在普鲁士军队指挥中的地位变得极为重要,参谋长具有仅次于军事主官的绝对权威,在军事主管请假、外出或生病期间,往往由参谋长代行其职权。现代各国军队广泛运用的兵棋推演(图上作业、沙盘演习),就是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发明。最初它是两名普鲁士参谋军官闲遐之余发明的战争游戏。总参谋长米夫林看到以后非常赞赏,便正式向普鲁士全军推广。
1866年6月,普鲁士国王颁布命令,授予总参谋长毛奇以指挥军队的全权,宣布总参谋长与作战部长保持平行的工作关系,从而使总参谋部第一次成了全军具有实权的指挥协调机构,成了国家首脑的名副其实的军事顾问,开创了普鲁士第一次正式由总参谋长指挥作战行动的先例。&&&&
在毛奇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普鲁士军总参谋部成立了一个&铁路协调组&,专门负责制定《战时军队动员运输计划》,针对不同的假想敌,制定出不同的军队集结地点、预备役军人动员方案、前进路线和运输计划,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到。计划制定完成之后,普鲁士军队每年都要针对不同的假想敌(法国或奥地利)按照《战时军队动员运输计划》进行秋季演习,用铁路把整军整师的武装部队运到法国边境和奥地利边境的未来战争布署区,以检测整个战时运输系统的有效性,发现问题立即校正。这样,一旦战争开始,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把部队送到指定地点。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军队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参谋本部,没有专门军事部门建立一套有效的战时动员系统,没有一个专门部门去统筹军事动员工作,而且,平常不设&军、师&两级编制,只是到战时才仓促整编,因此,法军组织动员工作一片混乱,军队集结地点错误百出、完成集结的部队没有枪支弹药、军需物资没有着落、军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武器和被服、铁路系统没有足够的车匹将军队和武器弹药按时运到前线,法军在战争爆发后10天仍然没有完成军事动员工作。而普鲁士军队在总参谋部的统一指挥之下按照早已制定好的预案迅速进行动员及铁路运输工作,战争爆发后3天之内就完成了全部军事动员及运输工作,所有部队全部用铁路迅速运到德法边境布署地点。
法国军队在战争准备的第一步棋上就已经输了。以后的事实证明,法军第一招输棋的后果是致命的。
在普法战争爆发两年前的1868年,普军总参谋部就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制定了详细的《对法作战计划书》,规定在战争初期就要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发动猛烈进攻,歼灭法军主力,将残部驱赶到比利时边境,然后进军巴黎。于是,战争一开始,普鲁士军队就在一种意图明确的战略思想和详细的战争计划指导下展开军事行动。1870年普法战争过程中,每天上午都由总参谋长毛奇主持召开由普鲁士各部队最高司令官参加的作战会议,讨论战争状况,制定下一步作战计划,提出建议呈报国王批准,然后再颁布给各部队司令官执行。总参谋部成为普鲁士军队的核心领导部门,而各部队最高主官转化为执行者和附议者。
荒唐的是,作为宣战方的法国,由于总参谋部功能严重弱化,战前并没有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没有明确的作战思想和战争计划,战争开始后,法军最高统帅部的各种决策不切实际、错误百出、自相矛盾、朝令夕改,不断陷入被动。在整个战争期间,法国军队的所有决策都由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一人作出,因此,决策质量大打折扣;而普鲁士军队的所有决策都由总参谋部提出全套方案,报普鲁士皇帝批准,决策的质量极高。色当一战,法军大败,法国皇帝被俘,普鲁士战胜法国,法国投降。
在普法战争期间,普法两国在文化形态、工业发展、国民素质、军事实力、兵力数量、综合国力上并没有根本差别(而且,在半个世纪前的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就战胜过普鲁士),最大的区别在于军事组织系统和管理体制。普鲁士军队有着一套优良的参谋本部制度,进而具备良好的军事动员机制和军事指挥科学性,而法国人虽然创造了参谋部制度,却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军事体制仍然沿袭传统的直线模式,缺乏整合功能和专业化职能化取向,在军事动员机制和军事指挥科学性上存在着重大缺陷。法国的失败在于决策的失误,而决策的失误在于军事体制的缺陷,这就是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进入二十世纪,战争的规模和复杂性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作战指挥机构必须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减少内耗、提高指挥效能,于是,世界各国参谋部设置日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例如,奥匈帝国军队的总参谋部就设有作战署、地理署、情报署、电讯署、交通署等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欧洲远征军参谋部就设有作战处、训练处、协调处和情报处等机构。
在德国总参谋部体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世界各国军队纷纷效仿,如今,世界各国已经找不出一支没有总参谋部的军队了。那么,总参谋部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纵观天下,世界各国军队的总参谋部具体工作一般都有以下这些:
1、制定军队编制及军事部署计划;
2、制订武器配置计划及后勤计划;
3、制定战争动员计划并组织实施;
4、提出军事作战计划并监督实施;
5、提出国防工程建设计划和方案;
6、制定每年的国家整体征兵计划;
7、组织战略及战术军事科学研究;
8、制定军队训练条例及军事制度;
9、进行对敌情报收集和敌情分析;
10、协调陆海空三军统一军事行动。
由于普法战争期间德军总参谋部的卓越功能发挥,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德国军队更加重视总参谋部的职能建设,德军总参谋部汇集了德国武装部队中最优秀的高级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陆海空三军的所有作战方案全部来自于德军总参谋部。1938年,德国军事体制又进行了调整:原国防部下属的国防军局改为国防军总参谋部,原国防军局局长就任国防军总参谋长,与国防部长同级。德军总参谋长与国防部长之间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德军的所有军事部署及作战计划全部由总参谋部制定,国防部负责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三军部队的统一指挥达到空前的程度,&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北欧战役&等德军典型成功战例的作战方案均出自于德国总参谋部之手,体现出德军总参谋部进行统一战争策划的卓越能力和总参谋部体制的巨大先进性,德军总参谋部将参谋部体制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
我们对德国总参谋部体制的特点和性质进行总结:
1、在国家军事战略总体目标确定之后,国家最高决策者不再负责军事战略目标的策划实施工作,而是由总参谋部全权负责战略目标的实施策划工作,总参谋部是国家军事战略的核心执行部门,负责对最终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2、武装部队的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并不由一线作战部队自身制定,而是由总参谋部根据军事战略总体目标予以制定,在一线作战的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只是纯粹的执行部门,在作战计划决策权上,总参谋部具有最终的权威;
3、 总参谋部并不是哪一个军兵种的代言人,而是对陆海空三军进行统一指挥协调的&中枢指挥机关&,其所有作战决策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唯一性和最终决定性。因此,全国武装部队的军事行动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在德国总参谋部体制的基础之上,盟军和美国部队进行更加富有创意的改进,1941年1月,为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统一军事行动,盟国成立了&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为了适应这一组织,美国也成立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安全法》,正式规定参谋长联席会议为美军常设机构。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最主要功能就是&用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一切重大军事事务也全部由它组织实施,比如制定军事计划、战斗训令,制定后勤供应计划,制定动员计划,对军费预算、军事科研项目和武器装备改进提出建议,组织诸军兵种联合演习等。
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辖作战、计划与政策、人力与人事、指挥与通信及后勤等职能部门,人员分别从三军抽调。此种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发挥三军各自特长,又有利于协调彼此行动,从而实现统一指挥。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参谋长联席会议实际上就是美军的总参谋部,是一个整合功能极强的中心指挥协调机构,是美军的心脏。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就是美军的总参谋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总参谋部实际上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中心功能整合部门,是一个非直线型的职能部门,其作用和意义不仅仅只是充当&军师幕僚长&的角色,而是一个集中心计划、组织统筹、制定方案、协调整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职能部门,它实际上起着一个国家武装部队的指挥核心作用。一支军队的总司令官可以撤换,但是,这支军队的总参谋部却不能撤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军事的发展,军队的参谋部所发挥的功能会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当代大部分中国企业仍然是传统的&上下一对一&的直线型管理模式,企业里没有&总参谋部&,军队参谋部设置及作用对中国企业建立科学的现代职能型、整合型管理体制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明朝的中日战争
1937年至1945年的中日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其实早在400多年前的明朝,就发生了大规模的中日战争,而且以中国军队以少胜多,日军大败而结束。
日本从唐朝开始就从中国学习陶瓷、造纸等技术,对遥远的大国充满的向往。经过了多年的内战,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上台任太阁,他从不断骚扰中国沿海的倭寇口中得知原来强大的中国,现在是衰弱的,是可以征服的,所以就制定了欲征服中国,先征服朝鲜的战略。
于是在明万历20年日本出兵十五万,分九路攻打朝鲜,朝鲜军不堪一击,不到三个月就攻下汉城,抵达平壤,二十万军队全线溃败,朝鲜国王李V逃到了鸭绿江边,派遣使者向明朝求援。
万历皇帝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朝鲜。派遣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兵五千出征,在平壤与日军交战,伤亡三千多人,大败而归。日本军队乘胜追击,抵达鸭绿江边。万历皇帝万分震惊,决心派重兵抗倭援朝。
明朝派以经略备倭大臣宋应昌、备倭提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首的明朝军队约四万人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首先碰到的是驻守平壤的小西行长带领的日军先锋。同时明朝又派遣游击将军沈惟敬与日军商谈议和之事,来拖延时间,以达到突然袭击敌人的目的。日军也怀疑明军的议和诚意,派遣20名士兵护送明朝议和大臣到明军驻地,想刺探明军实情。到驻地后,明军想俘获20名日本兵,但是日本兵拼死抵抗,死伤多人后冲杀回去报信。议和失败,于是明朝突然围攻平壤。
同时明军又分兵3500人攻击平壤城外的牡丹峰。牡丹峰驻有日军2000人,日军也想下山偷袭明军后方,与明军在山坡相遇。明军用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法,打败了日军,日军慌忙龟缩回山顶的土堡工事。明军用虎蹲炮轰击山顶,砍树作为云梯攻击土堡,不久就攻下山顶,日军2000人大部分战死,主将后藤加义切腹自杀。
平壤当时日本驻兵2万人,而明朝和朝鲜联军大约有5万人,联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日军想趁明鲜联军立足不稳,晚上出兵800人偷袭。但是联军已经预想到日军的偷袭行动,设有伏兵,日军损兵折将,战死600多人。次日明军发动攻城战役,明军配有大将军炮120门,威力无比,连番轰击,炸得日军人仰马翻。明军趁势攻城,日军拼命抵抗,给明军带来巨大伤亡。李如松将军发布命令: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城,先锋营将领一律斩首,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其中一路由明军穿朝鲜军服攻城,抵达城边后,突然脱掉朝鲜军服,变成了勇敢的明朝军,日本兵胆怯,不久就先攻城得手,并把明军军旗安插在城墙之上。其他几路深受鼓舞,不久攻下城池。日兵退守在街巷、土堡,明军全力追击。
日军在平壤城内建有数座土堡。土堡是修建三道或者四道高矮不同的石墙,堡内存有大量武器、饮水和粮食。日军约有7000人主要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内。明军用虎蹲炮,轻佛朗机炮轰击城东练光亭土堡,土堡非常坚固,虽有破损,但是不能完全被轰塌,而且日军还组织敢死队不断冲出土堡进行反击,战争异常惨烈,土堡周围躺满了明军士兵的尸体,仍然久攻不下。有将军建议:日军为保命,不为守城,如让出一条通道,待日军出城后追杀,效果更好。李如松采纳了建议,派兵送信给日军说:&我军有能力灭你,但是不忍杀你,放弃平壤,让你们一条路逃命。&日军虽有怀疑,为保命同意了明军的要求。明军按照约定,撤出军队,留出南门。日军整顿军马,将信将疑地撤出平壤城,向城南大同江方向撤退。天气寒冷,大同江结冰,日军渡江,明军以重炮轰击江面,坚冰裂开,不少日军掉入江里,有渡过江的,猛然又碰到明军埋伏,日军只能趁黑夜,全力突围。逃过明军的包围,在不远处又碰到朝鲜军队和朝鲜游击队的打击。日军总算退回到黄海道,然后退回汉城,清点人数,死亡失踪1万多人。1593年1月在中朝联军的共同努力下,收复平壤城,日军退守汉城。
明鲜联军在庆功之时,计划在正月十五跨过大同江继续向汉城方向进兵。日军也撤出其他驻守城市,已在汉城集结约4万人,另有约4万人也正奉命来会合,准备与明鲜联军决战。明鲜联军轻易的收复了开城,认为日军新败胆怯,决定乘胜追击日军。联军派出3000人搜索前进,在离汉城约50公里的迎曙驿与日军2000人的搜索队伍相遇。日军一面迎战一面派兵回去报告。日军以步兵为主,联军以骑兵为主,而且以多打少,日军留下约700名尸体后,向汉城方向撤退。联军搜索营主将查大受轻敌冒进,在跟踪追击后不久,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日军包围,包围他们的是来接应撤兵的日军第三集团军,加上撤退军队大约9000人。明鲜联军万般无奈向碧蹄馆进发,准备居高防守,同时派朝鲜兵回报。
已是夜晚,明军依据高坡,在月光中,修筑防御工事,将70辆战车结成环状车阵。
日军第三军团主将黑田长政通过千里镜观察,联军不过3000人,想一举拿下。日军先以三个方阵各1000排成鱼鳞阵在夜色中发动猛攻。鱼鳞阵是日本人学习诸葛八卦阵,加以演变而来。嚎叫着冲到明军阵前,但是受到鹿岩、拦马桩以及壕沟阻挡。查大受大喊:&把倭贼打下去啊!开火!&明军战车上装备佛朗机轻炮两门,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日军纷纷倒地。日军踩着同伴的脚印仍然奋力排除阻碍,把联军设置的拦马桩砍除、壕沟填平。然后改变攻击阵形为鹤翼阵。不久明军报告弹药不多,明军火力顿时减弱,让弓箭手和长枪手上前迎敌。日军乘机爬上明军铁甲车,但是迎接他们的是利箭和长矛,纷纷摔了下来。第二波日军又举着火把呐喊着扑来,由于障碍已经扫除,所以很快就进入到明军阵前,一齐将火把掷入明军阵营之中,引起数辆铁甲车着火,明军把着火的铁甲车顺坡推下,祖承训率骑兵跟着铁甲车杀入日军。日军骑兵也仗着人多,想包围明军。明军不敢恋战,且战且退战死300多人后,退入阵营。日军同样损失惨重,死亡1000多人。日军整肃军马,战场暂时平静。
日军小早川隆景带领着第六军团10200人军队,也向碧蹄驿进发,准备阻击明军的救援部队。
快一天了一直没有搜索军队的消息,李如松决定带1000士兵,1000家将连夜出发打探消息接应查大受。明军疾驰90公里,稍休息,李如松带领1000家丁前进,副帅杨元带领1000明军修整后行。
碧蹄驿的日军重新发起攻击,骑兵、铁炮队,士卒同时攻击。待到日军接近联军阵地,明军佛朗机炮、火铳一齐开火,日军死伤无数,但是仍有日军爬上战车,跳入明军阵营。明军放炮,放的是轰天飞炮,可以飞到日军队伍中然后爆炸。攻击的日军被炸得人仰马翻,慌忙撤退。突入联军军营的日军70多人很快就被消灭。
歇息了3个时辰,日军继续发起第三次进攻,并悬赏黄金200两。明军集中剩余的所有火器在正南面,400骑兵集中在阵营准备策应。400名弓箭手、长矛手分守在东西北三个方向。明军佛朗机炮猛烈开火。虽然日军损失了大约200多名骑兵,但是还是有1800名骑兵冲击到明军铁甲车阵前。绕着车阵转圈,不断向车内开枪。有的离开马,爬上车攻击。危机时刻,查大受大声下令:&拉开车阵,骑兵出战!&明军400骑兵冲入日军步兵之中,把敌兵阵营冲乱。这时日本忍者组成的士兵,也从后方冲入明军阵营。明将查大受亲自杀入,带兵终于把日军杀退。
李如松带领1000家兵疾驰,不久受到了日军100名忍兵的伏击。这些日本兵先是截杀了查大受派出求援的朝鲜兵,然后等待这里伏击增援的明军。明军打退了日军忍兵,在丛林中发现朝鲜兵尸体,预感到离战场越来越来近,于是明军继续前行。不久见到官道上行进着一支一眼看不到边的庞大的日军,这是小早川隆景带领的第六军团主力。李如松果断命令,从倭贼中间冲过去,直插碧蹄驿。日军措手不及,行军的长蛇阵被明军穿透,从中间冲了过去。日军清醒过来,看到明军只有区区1000多人,命令日军尾随追击。
这时,壁蹄驿的明鲜联军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死伤2000多人,只剩下900多人能够战斗,弹药全部用尽。日军又发起新一波进攻,渐渐逼近明军阵营。突然日军后方喊杀声震天,李如松带领的近千名家兵,杀入日军大营,日军挂军旗的绳索也被箭支射断。被围联军看到援军到来,士气大增,集合200名骑兵杀出。日军虽有六七千人,但是背后受敌,主将黑田长政慌忙逃窜,士兵都四处逃窜。明军也不敢追赶,急忙清点军马,大约有2000人,急忙往回撤离。日军逃窜了六七里收拢军队,与第六集团军汇合后才知道原来明军只有1000人的援军,于是决定兵分五路,分守在明军撤退的官道上,派出骑兵700人追击,彻底消灭这股明军。并召集羽柴秀胜第九军团近2万人增援,防备明军大部队的增援。
日军骑兵不久就追击上了明军,第六军团的立花宗茂也率军从正面杀到。前军由查大受指挥明鲜联军迎战第六军团,日军以逸待劳,联军疲劳迎战,渐渐不敌日军。后军由李如松带领明军骑兵迎战日军700骑兵,由于日军骑兵护甲大多以竹木皮革为材料,而明军骑兵都是铁甲防护,明军斩杀日军骑兵300多人,杀退日军骑兵后疾驰到前面支援步兵。日军看到明鲜联军之中有一个奋勇杀敌的明军主帅,组织忍者直扑李如松,明军力保主帅,奋勇杀退日军。在两军交战之时,日军15000人已经对明鲜联军形成三面包围,把联军压迫在一个叫惠任岭的山丘下。联军退入山丘之上,把仅存的三十几辆战车排成弧形战阵,日军围而不攻,等待铁炮军来消灭敌人。正在这时,杨元带领的军队,杀入日军后方,日军不知道有多少明军来袭击,被围明鲜联军也杀出,日军大败,明鲜联军趁机追杀日军,从容撤兵。
李如松回到军营后,苦思击溃日军的计策。一日李如松忽然问朝鲜防御史高彦伯:&汉城日军粮仓建在何处?&高彦伯说:&建在汉城北20里龙山,有13座粮仓,每仓存有粮食大约10万斤。&于是计上心头,命查大受带领500士兵,其弟李如梅带200家将,在高彦伯的引导下夜袭龙山粮仓。龙山脚下有日军驻兵2000人,粮仓内每仓驻由士兵100人。由于日军认为刚刚打败了明军,放松警惕。明军在进攻粮仓之前把马留在了森林之中,趁黑夜摸入粮仓,四处点火放箭,13座粮仓迅速燃起熊熊大火,日军守粮仓主将切腹自尽,明军见任务完成马上撤退。驻守山下的日军骑兵首先追上明军,明军拼死跑入森林,上马击溃了日军骑兵。日军步兵又喊杀着加入战斗,朝鲜防御史高彦伯战死。日军主要是步兵,追击一阵,追不上明军骑兵,便退兵收队。
日军粮草被烧,海上补给线早已被朝鲜全罗道李舜臣领导的水军切断,士气低落。为了达到拖延时间和试探明军意图的目的,日军派出使者向明军求和,并表示议和不成将决一死战。
这时,明朝的皇帝已经由万历变成了神宗,考虑到打仗要花很多钱,而明朝国库不丰,朝鲜是一清二白,所以决定议和。仍然派出沈惟敬前去议和,与小西行长和宇喜多秀家达成协议:四月初八之前,日军献出汉城,送还朝鲜王子,明朝罢战,让日军渡海东归,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日军于4月17从汉城撤军,明军派兵尾随,但是日军步步为营,交替掩护,一直撤退到海边,渡海回归日本。不久明军除留下小部分帮助朝鲜守城外,大部分班师回国。明朝的第一次中日战争,以明军以少胜多,日军大败而结束。
根据高拙音所著的《龙战三千里》缩写。
百战经典二战人物志沙漠之狐—隆美尔
一身戎装的隆美尔
青年隆美尔
"沙漠之狐" 隆美尔,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更主要的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世界各国研究和介绍他的著述甚多,其军事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在军界具有广泛的影响。隆美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任连长。战后,曾在军事院校任教,著有《步兵进攻》(1937年)一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1940年任第十装甲师师长。在入侵法国的战争中,他的师虽然不在主要突击方向上,但却始终冲在德军装甲兵的前列,完成闪电式的突破、割裂、合围、追击等任务,高速突贯法国全境,最后攻占法国西海岸的瑟堡要塞,在一个半月的作战中,该师以较小的代价(伤亡2600余人,损失坦克多辆),俘获法军多人,缴获奖辆坦克和装甲车及大量物资装备。隆美尔装甲师取得显著战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法联军作战思想落后,无充分的战斗准备和士气低落等因素造成的。1941年2月,为援救意大利在北非之危,隆美尔率领德国非洲装甲军到达利比亚,并统一指挥意大利军作战,他成功地在战斗中,采用兵不厌诈的手法,借助坦克的高度机动性,实现奇袭,从而在沙漠地区的恶劣环境和缺少制空权的条件下,常常以少击众,出奇制胜。他广泛使用机动战术攻占著名的划兰尼加地区,攻克托卜鲁克要塞,多次击退英军反攻。1942年5月隆美尔在比哈凯姆坦克会战中击败强大的对手,把英军逐回埃及境内。隆美尔因战绩卓著而连升两级,成为德军中最年轻的元帅。1942年7月,隆美尔及其疲惫的德、意军团成了强弩之末,11月在阿莱曼坦克会战中, 被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第二集团军击败。从隆美尔方面来看,除了后勤技术保障遇到严重困难伤亡与疾病造成大量减员,缺乏制空权,隆美尔将战线拉得过长也是一大因素。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隆美尔任驻法国西线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在指挥诺曼底抗登陆战役前,他主张将装甲师靠前配置,以利于歼敌于海滩的意见没有被采纳。1944 年7月20日,隆美尔因希特勒被刺事件受牵连而被迫自杀。隆美尔在指挥装甲部队作战方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善于利用战场空间和时间因素,指挥部队快速机动和集中兵力。在进攻中, 以装甲部队为突击群,趁敌犹豫不决和混乱之机,冒着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危险, 大胆穿插迂回,攻击敌人翼侧和后方, 从而瓦解敌整个防御,而步兵则在正面实施牵制行动,在抗击敌优势坦克的反冲击时,常以防御行动并使用高射炮平射打坦克的手段挫败对手, 而后转入反攻,在城镇攻坚战中, 一般以步兵先行突破, 而后投入坦克。当敌溃退时, 即以坦克不停顿地追击来发展胜利,在防御战役中, 通常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 对突入之敌实施反冲击或反击。在退却时, 则以机动防御阴滞对方追击。(2)惯于身临前线,靠前指挥,他经常乘装甲指挥车或坦克甚至飞机来指挥。他常常出现在最紧张,最紧要的时间和地点,临危不乱, 一再死里逃生,对下属要求严格,倡导勇猛无畏的尚武精神。虽然常有轻率鲁莽之举, 便却在士兵中享有较高声淮。(3)主张在战役战斗斗中使用一切欺敌手段和伪装手法,使敌产生错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入侵法国的进军中, 他多次令坦克乘员坐在坦克外边摇动白旗,开得敌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竟忘掉了抗击。某些历史学家企图将隆美尔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这是徒劳的,其实隆美尔早在1938年就以十分赞许的口吻引述过希特勒的话:"今天的军人必须有政治远见,因为他必须随时准备为我人瓣新政治而战斗"。此后,隆美尔就一直是德国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急先锋。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小站!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金弹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