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爱心好吗?3000lol点卷比例74区孤魂大面人注意是大的不是小面人

北京娱乐信报数字报刊平台
第15版:特别报道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时事摘要
第03版 广告
古都文脉寻踪
小泽征尔有他的面人儿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系列报道9
汤夙国说,要想继承衣钵,“人品、艺品,缺一不可”。 信报记者 张学军/摄
汤夙国作品——屈原像
“汤氏面塑”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质信报记者 张学军/摄
汤夙国作品——杜甫像
汤夙国作品——黄宾虹像
小小的陋室,一面墙是摆满了藏书的书柜,一侧墙上是摆满了面塑作品的展柜。李白、杜甫、屈原、黄宾虹甚至“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琳琅满目的小小面人儿,表情各具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就是“面人儿汤”第二代传人汤夙国教授的家,而他的面塑技艺目前已经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汤夙国先生“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他给小泽征尔捏的面塑,至今,这位大指挥家还珍藏着。
最早源于“图腾崇拜”
对于面塑的起源,汤先生曾经从沈从文先生处了解到,面塑艺术最早起源于“图腾崇拜”,那时候人们“用面粉做鬼头,顶在头上舞蹈”。
到了唐宋时期就和戏曲结合起来,一直到明清民国就成了儿童玩具,“孙猴、猪八戒、关公、穆桂英”都是最常见的人物形象,尤其以山东菏泽一带的“大面人”最负盛名,随处可见走街串巷现场制作的面塑艺人。那时候的面人儿技法简单,一根细木棍举着个小人儿, 面人体大、粗糙、技法简单,观赏性差,俗称“怯面人”。而技法精湛的汤氏面塑,人物形态生动传神,被誉为“细面人”。一般面塑艺人几分钟可以完成一个作品,但是“面人儿汤”要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捏的面人是哄大人的”
第一代“面人儿汤”汤子博先生身为居士,诗书画兼具。有一天,老先生突然对“大面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突发奇想地将自己的国画艺术与面塑技艺相结合,创作成小面人很有趣。于是,他把“大面人”师傅的面买下来,开始钻研并最终成为传至今天的“小面人”。
研制成功之后,汤子博把这门技艺教给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成了当时著名的“面人儿汤三兄弟”。汤夙国先生认为自己的父亲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将民间玩偶“大面人”纳入了文人文化的“诗书画”和“儒佛道”内涵,在形式上大刀阔斧地改革,将原先“签举式”发展成“托板式”和“核桃微型面人”,提升了品位,受到上层人士以及文人雅士的关爱并生存于民间。
汤子博强调,别人捏的面人是哄孩子的,我捏的面人是哄大人的。从最早的民间玩偶到如今的工艺品甚至美术作品,汤子博功不可没。香港导演李翰祥原先也是出自中央美院,对于面人儿汤的作品评价很高:“中国的面人儿,从南到北我都见过,别人的面人儿是个玩意儿,充其量是个工艺品,汤家的面人儿则是高档的艺术作品。”
汤家面塑走进高等学府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面塑艺人进了工厂和合作社,而中央工艺美院请了一些艺人到学校准备开设相关项目课程。在众多的民间艺人中,最终只有“泥人儿张”和“面人儿汤”留在了高等学府,专门从事制作教学参考资料、美术展览、艺术收藏以及制作国家礼品。
而“面人儿汤”第二代传人汤夙国也紧接着考进了中央美院雕塑系,本科六年毕业。接受了高等美术教育的汤夙国在面塑创作上又上层楼,在承袭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他创作的“诗经面塑”“时装人物面塑”等作品也与时俱进地加进了时尚内涵,他的“李白”“杜甫”“屈原”甚至“顾拜旦”“蓝天野”“《茶馆》三老图”等人物面塑形神兼具,同时与他的书法、绘画结合在一起,散发着“汤氏面塑”浓郁的学院派文化气质。
从小“熏”出来的功夫
在人们的印象中,作为非遗传承人一定是“起五更爬半夜,从小练就童子功”。但是汤夙国先生却摇摇头说,他的面人技艺没那么复杂,也没那么传奇,用他父亲汤子博的话说:“面人儿这东西你甭学,熏也给你熏会了。”他的父亲汤子博是一位国画家,同时精通书法、古琴、考古、历史、医学等多门知识,也修复出土文物,面人儿技艺只是他平生所学的一小部分,当时只是为了生计才上街给人捏面人儿。“如果我父亲只是会捏面人儿,那他与其他面人艺人就没什么区别了,他是一位学者型的民间艺人。”他说自己从小就是从一种特殊的气氛中“熏”出来的,虽然面人儿没有童子功,但是在绘画、书法等艺术教育方面却是下足了力气。小时候他也玩儿面团,而直到初中时为自己老师捏了一个霸王别姬,这当属他平生第一件面塑作品,同时也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徐悲鸿赞为“中国罗丹”
汤子博和汤夙国两代“面人儿汤”曾经为众多政要、文化名人创作过面塑作品,其中民国总统黎元洪、京剧大师梅兰芳、国画大师徐悲鸿都成了汤子博手中的作品,其中徐悲鸿盛赞汤子博是“中国的罗丹”。
到了汤夙国这一代,他曾为华国锋、伍修权、沈雁冰、英若诚等领导人和文化名人创作过作品,此外他还与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有着一段面人儿的缘分,1979年他和吴冠中、韩美林、郑于鹤在美术馆举行四人联展,当时汤夙国的一件展品就是这位日本指挥大师。事实上,在那之前,汤夙国并没有见过小泽本人,他是在家里看着电视将小泽画成速写,然后选择了一个他吐着舌头、张开双臂激情指挥的瞬间做成了面人儿,其张狂可爱的性格表露无遗。后经过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引荐,汤夙国在音乐会后台见到了小泽征尔,同时把这件作品送给他,令小泽欣喜不已。数年后,二人在美国再次相逢,小泽征尔说,那个面塑他一直珍藏着。
目前只有两个传承人
使得民间工艺登堂入室进入高等学府艺术殿堂的当属“面人儿汤”开心鼻祖汤子博,而其子汤夙国则子承父业成为第二代传人。日,90岁的汤子博在弥留之际嘱咐儿子汤夙国:“我一生做面塑,这一辈子的成绩恐怕会随着我的生命而告终了!可是,我相信,它将来对国家还是有用的。希望你能接着我,把它研究下去。”事实上,“面人儿汤”在汤夙国之后本来会有一位传人顺利成长并接过衣钵,他就是第三代传人、汤夙国的侄子汤沛。不过,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却因积劳成疾,48岁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
汤夙国先生说,目前“面人儿汤”有两个传承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天津,“两个学生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不过说到传人,汤夙国表示,前来拜师求教的人为数不少,但是他认为要想继承“面人儿汤”衣钵,要“人品、艺品,缺一不可”。汤先生说,首先是人品,要真心热爱面塑艺术,不能拿它当跳板,更不能以此去赚钱。其次就是艺品,要看对方是不是有悟性、有没有美术功底、有没有文史知识。
自1980年至今,汤夙国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加拿大、秘鲁等20多个国家作学术交流,为近千人讲解过中国面塑艺术。他的作品被国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大学以及众多国家领导人、名人收藏。如今,“面人儿汤”不仅名扬四海,同时在它的发祥地通州还设立了北京市通州区档案馆“面人儿汤”艺术馆。
信报记者 张学军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 北京娱乐信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盛大点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