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萨缪尔森 19《经济学》谁有完全版的 可以发一下网址吗 谢谢

查看: 336|回复: 8
看上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有买的必要吗?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在线时间66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首先,本人郑重声明,这将会是我以后长期使用的号,拒绝马甲,拒绝小号
正题:今天在网上看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英文版的(一直想读读英文原版书),想买回来放置于案头悉心钻研,各位意下如何,觉得有必要不?或者说推荐指数有多高?要六十多大洋,要是买了将会是继牛津高阶之后买的第二贵的书。。。{:3_101:}
在此先行谢过!
高级战友, 积分 6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54 积分
K币4122 元
在线时间635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6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54 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63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54 积分
K币4122 元
最近我也在看他的书,不过是从图书馆借的,嘿嘿,好书还是值得买的
比我快了六秒&
中级战友, 积分 10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33 积分
在线时间142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0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33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0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33 积分
你发错地方了吧
买吧,好好学习,做不了学霸,一定要做回伪学霸&
K币24629 元
在线时间23915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K币24629 元
如今上课用的各种英文版经济学教材都被我抛弃,换成中文版的了,可是我还是看不懂(&_&)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在线时间66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爱伺机摸人 发表于
你发错地方了吧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在线时间66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瑞雪酱菜 发表于
如今上课用的各种英文版经济学教材都被我抛弃,换成中文版的了,可是我还是看不懂(&_ ...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在线时间66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1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2 积分
年糕很甜 发表于
最近我也在看他的书,不过是从图书馆借的,嘿嘿,好书还是值得买的
中级战友, 积分 10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33 积分
在线时间142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0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33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0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33 积分
年糕很甜 发表于
最近我也在看他的书,不过是从图书馆借的,嘿嘿,好书还是值得买的
明明记得我是占沙发的,怎么变成占地板的了
哈哈,这你可把我问着了,可能是爱斯基摩人穿的比较厚,行动没我灵敏吧!&
资深会员, 积分 195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432 积分
K币15802 元
在线时间1608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资深会员, 积分 195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432 积分
资深会员, 积分 195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432 积分
K币15802 元
可以噻& &经济学版本的都好好看看
天灵灵,地灵灵~
我,俗称大版版
考研论坛2013年下半年优秀版主
考研论坛2013年下半年优秀版主
Powered by Discuz!& 萨缪尔森真的错了吗?
萨缪尔森真的错了吗?
——回宋丙涛、谢作诗两教授的质疑
许成安(南京审计学院商学院)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我们在第一堂课一般都会和同学们讨论学习《经济学》的主要目的以及经济学的真谛或精髓问题。我始终认为,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我们不仅仅能学到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学到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分析问题的思路,即学到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所提出的“合成谬误”命题,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先有河南大学宋丙涛老师的“‘合成谬误’之误”一文见报(载《经济学消息报》日),后又有沈阳师范大学谢作诗老师的“‘合成谬误’之谬”发表(见《经济学消息报》日和“经济学家网站”, ) 。考虑到《经济学消息报》和“经济学家网站”的影响面相当广泛;特别是宋、谢两位老师的文章又涉及到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对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正确的理解及进行是非评判等问题,所以笔者期望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来澄清是非,以避免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以讹传讹,做出一些贻笑大方的事。
我的基本观点是:萨缪尔森在书中提醒我们要注意“别犯合成推理谬误”的忠告是没有错的,是有必要的,他所提出的一些例子也是形象而生动的,是很有说服力的。宋、谢两位老师对&萨缪尔森的指责完全没有道理,实际上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合成谬误”命题的实质与核心,没有理解萨缪尔森的真实用意。
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何谓“合成谬误”以及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一章指出:“对于部分来说是对的事情,对于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一错误的概念就是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经济学》第十四版,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第11页)。萨缪尔森紧接着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合成谬误”问题:“1、个人在经济萧条时试图多储蓄一些,可能会减少社会的总储蓄;2、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变好;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没有一个人的境况会变好;3、即使其他国家拒绝降低它们的关税,减少进口物品的关税也可以使美国得益;4、如果所有的农民都获得了丰收,那么,农民的总收入可能将会下降。”对这四个例子,宋丙涛老师认为至少有两个(即“农民增收”和“增加人们的货币”)是“有问题的”。
&至于谢作诗老师则对以下“合成谬误”之例全部表示质疑:1、精彩的足球赛中,球迷们为了看的更清楚而站起来,可是当所有的人都站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看得更清楚。2、为了增加收入,农民辛勤劳作,老天也作美,风调雨顺,但如果所有农民都辛勤劳作,农业将获得全面丰收,谷多而贱,谷贱伤农,结果农民收入反而减少。3、经济不景气,个人理性的选择是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但这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加剧经济不景气,使个人处境变得更坏;4、企业理性的选择是减员,但这也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加剧经济不景气,使公司和企业处境变得更坏。
萨缪尔森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合成谬误”话题的呢?我们应该要看到,他实际上是在提醒初学经济学的人要注意:当我们在分析“总体”现象时,不能犯“合成推理”时的一个错误,这就是:我们不能以为“对个体来说是对的,那么对总体而言也必然地正确”。如果我们将分析“个体”时所得出的结论简单地照搬到“总体”中来,则我们就会犯“合成谬误”! 萨缪尔森在这里提出问题的思路是强调下述经济学基本原理,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或日常生活中,对个体来讲是正确的事物、事情,对总体来讲则不一定正确”。其原因在于:得出“对个体来说是正确的”结论是存在前提条件的,而这一前提条件在总体情况下却不一定也存在。正是由于前提条件的不同,所以我们在分析“总体”事物或现象时要小心谨慎,不能简单地将“个体”分析中所得到的结论照搬过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萨缪尔森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在“合成”时犯“推理错误”,而不是他自己在合成时犯了错误。
在足球比赛的例子中,萨缪尔森的意思是:当一个人站起来时,他是可以“看得更清楚”的,因为,这里的前提条件是“其他人并没有站起来,而是继续坐着”。这样,对这一个人来讲,站起来看足球是可以看得更清楚的。但是,如果“合成”时,上述“能看得清楚”的结论就不成立了。因为大家都站起来时,“能看得清楚”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即“其他人并没有站起来,而是继续坐着”)就自然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在下结论时不能简单化,特别是在“分析总体问题”的时候,切不能简单地照搬“个体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
再以农民增收的例子来说,在进行个体分析时,如果一个农民“辛勤劳作,老天也作美,风调雨顺”,则这个农民的产量是会增加的;另一方面,由于农业近似于完全竞争行业,一个农民的产量增加并不会导致市场上粮食价格下降,因此,该农民就会因粮食产量的增加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辛勤劳作、风调雨顺”带来了这一个“农民收入增加”的结论(这属于“个体分析”)。但是如果我们分析总体情况,则上述“农民辛勤劳作会带来农民收入增加”的推论就不一定成立了,因为大家都辛勤劳作且风调雨顺,将会导致粮食总产量增加,进而使粮食价格下降。而粮食又属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商品,因此谷贱伤农会使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农民增收的例子同样说明一个基本道理:我们在“合成”时千万不能犯“不顾前提条件变化”的错误,即犯“合成谬误”。
萨缪尔森的提醒有没有道理?有无必要?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将问题简单化,以为只要对个体来说是正确的,那么,对总体来说也必然是正确的。或者说,现实中确实有人没有注意到“个体正确”的结论是有前提条件的,而这个前提条件在总体时并不存在。所以将个体中的结论简单地放到总体中来,就属于“合成谬误”。
正在读取...
相关阅读《批判》连载五:为什
商学院推荐课程
赞助商广告  听人劝吃饱饭。:)  由于是第一次到这里发帖,不知道“类别选择”里各项目的意思。因为是读书笔记,不知道算不算对大师经典的介绍,放到“大师经典”一类里是不是合适,如不当,请斑竹帮忙安置于合适的类别吧。谢谢。    这版《经济学》在大陆出版于1992年,我大约是93年购买的。算算至今,已经17年了。但一直没读完。两年前曾经开了个头,由于急切,反而没能坚持下去。今天,突然又起了这个年头。    可为什么起了这个念头呢?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感觉急切已经没有了。也许正因为没有了急切,恰恰能够坚持读完。不过我的工作与经济学毫不沾边,所以不妨先声明很可能会随时弃楼,也好使自己的阅读更加从容不怕。    还需要声明的是,我并没有提前通读一遍,写在这里的,确确实实是读书笔记。若有朋友愿意与我一起学习、思考,是我们之幸。    正如两作者所说:“首次远航去经济学的世界从事激动人心的探险。这种惊心动魄的经历你一生中只有一次。”    假如我能顺利完成这次美妙的航程,那么正如保罗所言:“我们所夸的是自己的良心,见证我们凭着神的圣洁和诚实,在世为人不靠人的聪明,乃靠神的恩惠,向你们更是这样。”        序    “本书是为时间为半年或一年的经济学课程所写的入门教科书。”很感慨,原来美国人的“入门教科书”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即便我很认真地读完了这部书,也只相当于美国人中对经济学“入门”了的水平。    但愿不会有从没有读过这部书的爱国者跳将出来,说这部书如何浅显易懂。    “尤其注意要作一个积极的参预者。要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或者‘这一点有什么例证’?”这个很难。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己从没有参加干预经济活动的经验。基本都是被动地“参加”,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活动中基本就是任人宰割。如今要我积极的“干预”经济活动,真是信心不足。只这一点,我想就已经连个入门的美国人也不如了。    至于还“要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或者‘这一点有什么例证’?”这个更难。因为我所接受的思维训练,就是接受而已,何尝能有半点疑问?也罢,就把这次阅读,当做是对自己思维的一次训练吧。        第一编 基本概念        第一章 绪论        “作为一个选民,你不得不对通货膨胀、失业或保护主义等问题作出决策,而这些问题只有在你掌握了经济学的初步知识后才能够理解。”我当然不是“选民”,当然不能作出“决策”。那我为什么还要学习一个选民应该学习的知识呢?唉,因为我觉得人即使是死,也要死个明白。总不能下了地狱,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推入地狱的人吧?“没有经济学,你简直非吃亏不可。”这话是对选民说的,对于非选民来说,有或者没有经济学,都不影响其是否吃亏。        “亚当-斯密的奠定基础的著作《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那也是以美国独立宣言而著称的一年。两者都出现在同一年并不是偶然的巧合:从君主专制下得到政治自由和从国家法令的干预下解放出来的价格和工资,这两者是密切相关。”难道这两者的“密切相关”,也是经济学的入门知识吗?真不敢相信。假使这是真的,我只能认为那些在专制体制下仍得意洋洋地阐述、论说、引用非专制体制下的经济学以解说、解决专制体制下的所谓经济问题的专家教授们不是白痴就是骗子。唉,或者人家本身就是专制集团的一分子,我又何必自作多情地误以为他们的独立立场呢?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这个定义里的关键是“选择”一词,通过这个词,经济问题就和政治问题密切相关了。现在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比如你从商场里买回一件商品,假如你可以很容易退货的话,它的一些瑕疵会不会变得使你更不容易忍受?但假如你退货很艰难,那么原本你不能忍受的瑕疵是不是就会变得无关紧要?而你的退货是否容易,由法律制度来决定,这个属政治问题。想想看,“政治”问题是否影响了你的“经济”选择?那么当你毫无政治自由的时候,探讨你的经济选择,还有意义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居然没人抢沙发?    楼主,坚持就是胜利哈
  现在还是别忙着批判谁吧!先看书要紧。
  【那么当你毫无政治自由的时候,探讨你的经济选择,还有意义吗?】    是呀。所以我看大陸的有些經濟學家的討論,往往是覺得,啼笑皆非。    基礎、制度根本不對,那您的經濟學觀察,沒可能正常的!    歐洲能演進爲……時代,封建制時代的制度基礎是甚末?!    這箇,很多人是看過了馬克思都沒認真想過。    一歎。
  猛懂,  谢谢鼓励。:)    中东南西北,  看多少书就可以批判谁了?:)    郁離,  握握手,你说的是我写这个东西的最直接原因。:)      GNP,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因为我经常接触的是GDP,所以就翻看了一下本书的目录,没有GDP,但有GNP。我搜索了一下,把维基百科的解释列在下面。        國內生產總值(英語: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或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個領土面積內的經濟情況的度量。它被定義為在一個國家地區內一段特定時間(一般為一年)裡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市價。它與國民生產總值(GNP)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也就是說,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生產性收入。        大家注意到两者的差别了吗?以我目前的水平,我只发现GDP是“产品价值”,GNP是“生产性收入”。那我们再来看看GNP是什么,还用维基百科的解释。        國民生產總值(英語: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GNP),亦稱國民生產毛額或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即一國之國民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包括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是國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經濟學上,由於不同角度,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式也有多種。如:    • 產品流動法(Flow of Product Approach)     • 所得收入法(Earnings or Income Approach)     • 部門法(Sector Approach)     從理論上說,上述3種方式最後統計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國際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為FPA,並將它得出的數據作為標準。    計算公式:Q1•P1+Q2•P2+……+Qn•Pn = 國民生產總值    其中:    • Q代表各種勞務與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中重複計算的部分。     • P代表勞務與最終產品的價格。     老实说,这个解释我不是太懂,那我们看看两作者是怎么说的。    “它(GNP)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以及教育程度。”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GDP有什么作用呢?我不知道。    面对批评者对经济学家过分关注数量的责难,两作者说经济学家“能够像关注数量问题那样关注质量问题。”可以矫正传统的GNP的数值。把现代城市生活中令人不愉快的特征作为成本减去,“例如肮脏的空气、拥挤的人口。”还“可以加上公民们现在享受到的、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夫妻们在自己家庭中所提供的劳务。”于是就有了一个新的尺度,叫作经济净福利(NEW)。    “但是,NEW的增长比GNP的增长更慢。这证实了我们的直观判断,即市场上的美元美分数值忽略了经济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        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的GDP,忽略了什么没有呢?当我们追求GDP,并为其数年的高速增长而欢欣鼓舞自豪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仅仅需要逻辑推理。”“仅仅”,问题是对我们这个号称具有悠久诗意传统的民族来说,缺乏的恰恰是逻辑感。  
  呵呵!老实说我什么都不懂。    你很谦虚我信以为真了。    我只是看你自己说还仅仅是读书笔记。我就在想如果我还处于这样的阶段那一定是连理解书本恐怕都很困难,哪有那条件去批判。更不用说去批判未必完全同意萨缪尔森经济学观点的了。    当然批判和读不读书没有什么关系,难道一字不识的文盲就不可以谈国家大事了。
  中东南西北,  抱歉,是我小心眼了。:)      “为了解释历史的资料,必须要有分析的工具。事实对于经济学这样一门经验科学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事实是绝不会自己说话的。事实必须通过建立和验证经济理论来加以组织和整理。”这段话,在上面那段话的前面。第一遍读的时候觉得可以忽略,但再读时,觉得还是有几个概念需要强调一下。    其一是分析的工具。面对同样的资料,由于所使用的“分析的工具”不同,往往陷于争吵。但什么是“分析的工具”呢?是逻辑吗?问题是,假如一个人没有逻辑感,你又如何能让他承认他的说法不合逻辑呢?    其二是经验科学。是用逻辑对经验进行总结的科学吗?看来其基础是经验,那么问题就是,我们如何使不同的人对于“经验”达成共识呢?    其三是事实是绝不会自己说话的。是啊,一切都是人的工具。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进行解释,结论很可能截然不同。问题的关键,还是人如何做决定,人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    于是,假如不经过传教士的时代,假如不经过律师的时代,直接进入经济学者的时代的话,这些经济学者,凭什么被我们所信任呢?        “今天,对经济学的运用有两个重要方式。首先是对生产、通货膨胀、收入进行描述、解释,并且预期其行为。但是,对许多人而言,这种劳动的成果体现在第二个任务上,即改善经济运行状况。”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匈牙利有个经济学家,叫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的作者。据说80年代的中国经济学界言必称科尔奈。已然位居庙堂的厉以宁,那时也写过一本体例极似《短缺经济学》的书,名字我忘了。不过现在,我国主流经济学界似乎已经忘了科尔奈,似乎已经不需要对任何经济现象的描述了,难道这种描述,与和谐不符吗?问题在于,没有完成这第一个任务,“改善经济运行状况”的方案是可行的吗?或者,我们的经济只需要一个办法,就是政府大把地花钱。    “因此,我们首先是试图描述贫穷的困苦,然后,可能提出可以减轻贫穷状况的方案。”这里的“我们”,当然不是我国的经济学家们。因为在我国主流的经济学家眼里,没有需要描述的贫穷的困苦,因此我国也不需要“可以减轻贫穷状况的方案”。我国需要的,是和谐。        “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首先是用实证经济学,然后才是规范经济学。”呜呼!  
  呵呵!    我还是读书要紧。
  中东南西北,  正在读。:)    柳下跖,  en:)    关于事实,我们有句老话,叫:“事实胜于雄辩。”再想想两作者说的:“事实绝不会自己说话的。”那么我们的“事实”,是如何胜于“雄辩”的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我们的雄辩,不是针对分析事实的工具进行的辩,而是对事实的雄辩。再进一步的思考就是,事实是客观的吗?如果是,为什么需要雄辩呢?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还有什么恒定不变能使我们有所信靠的吗?    基督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出于什么“恶者”呢?出于那掩盖、伪造事实的恶者。于是,我们其实还生活在事实不能被完全显露的时代,我们的精力,还需要主要用于揭穿谎言。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著名旗手鲁迅,记载过一个铁屋子的比喻。说是我们生活在密不透气的铁屋子里,喊醒大家使大家在绝望中死去好呢,还是任大家沉睡在虚幻的美梦中死去好呢?这其实需要的是价值判断,即我们愿意死也要死个明白,还是愿意沉浸在虚假的美好中呢?感觉不到上帝的爱,真实其实是残酷的。不相信上帝之爱的人,只能用各种手段来掩盖自己对真实的畏惧。    但是,“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对于在神的爱里的人来说,只有神造的一切才好。而那些试图掩盖神所造的谎言,无论外表多么华丽,也必然是恶的。    雄辩,当用于对事实的分析。  
  “价值判断和事实陈述之间的区别是经济学这门科学中至关重要的界线之一。在此,我们区别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是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现在的失业率是多少?较高水平的失业率如何影响通货膨胀?汽油税又会怎样影响汽油的消费量?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诉诸事实才能解决。”    “规范经济学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通货膨胀的容忍限度应该是多少?是否应当向富人课以重税以帮助穷人?国防开支每年应当增长3%,还是5%或是10%?这些问题涉及根深蒂固的价值和道德判断。”    经济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提出可以减轻贫穷状况的方案。”那么,如果我们不承认我们中仍然存在“贫穷状况”,经济学还有意义吗?而且这里的“承认”与否,不是态度问题,而是事实问题。不是说我们想承认就有,不想承认就没有。而是事实究竟怎样的问题。    是否存在“贫穷状况”,看一个国家的GNP或者GDP没有用处。看的是每一个国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比如两作者所在的美国,GNP、GDP比我们高很多吧,但其经济学界,不是仍然把“提出可以减轻贫穷状况的方案”当做自己的根本任务吗?    因为收入的不平等,自然永远有“穷人”与“富人”之分。再看看实证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首先要做的,是揭示“贫穷状况”。这也意味着作为经济学家,必须要有人文关怀精神,必须需要言论的自由。否则,经济学需要的事实从何而来。    没有实证经济学的规范经济学,是空中楼阁;没有人文关怀的经济学是打着理性旗号的冷血。    事实被揭示之后呢?才是如何做的问题。    关于如何去做,假如我们必须使用“国家”这个概念,那么,任何一个国家,既是这个国家中“穷人”的,也是这个国家中“富人”的。因此,一个国家的政权,既应当为其“穷人”服务,也应当为其“富人”服务。    那么如何体现一国之政权既为其“穷人”服务也为其“富人”服务呢?唯有辩论、争论,然后投票。但没有言论自由,如何辩论、争论?没有选票,如何投票呢?    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通货膨胀应该多高,什么程度的贫穷是合乎正义的以及我们需要多少国防开支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正确或者错误的答案。这些问题是由政治上的抉择来解决的。”    政治上的抉择,由枪杆子决定,还是由选票决定,这还是个问题吗?        “对当今经济学中意见分歧状况的合理的概括应该是这样的:经济学者对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特别是货币的作用意见很不一致。对价格和市场的微观经济理论却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但是,对经济学所涉及的广泛的政治和伦理问题,经济学者们就和他们的父母兄弟一样意见分歧。”    然而我们,是不是恰恰“对价格和市场的微观经济理论”很不一致呢?看来,我们并不生活在两作者认为的“当今”社会里。  
  凯华,  欢迎读。:)
  我就在想如果我还处于这样的阶段那一定是连理解书本恐怕都很困难,哪有那条件去批判。更不用说去批判未必完全同意萨缪尔森经济学观点的了。  -----------------------------------------  这个是说得非常好的。
  下面是《经济学的方法》,我先大概看了一遍,感慨良多,慢慢道来吧。    “作为一门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的一致意见。”    “演化的学科”,这个概念不是很懂。从其对进展方式的表述来看,似乎是随着“经济运行情况”的演化而演化。并且,这一学科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只有也许能“勉强”取得的“一致意见”。比如前文提到的:“价格和市场的微观经济理论。”但把中国算进去,就连着一点一致,也是尚未达成的。    唉,我得提醒自己:时刻保持谦卑。    “让我们来看一下在理解经济学的内容时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其他条件相同。    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借助于控制下的实验。”看来,“借助于控制下的实验”这种方法,其前提是承认经济运行情况的极其复杂,复杂到任何人都不能在一种理论中穷尽所有因素。那么,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比如在思想、言论、行为都必须统一到某种范围之内的社会内,经济运行情况还会复杂到没有任何人能穷尽其所有因素吗?比如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就计划经济体制来说,我想起描述已经十分清晰、完备了。很显然,作者所说的极其复杂的环境,只是市场经济环境,并且该市场环境越少受政府权力的干预,就越复杂。    “控制下的实验是指除所研究的对象外所有其他事物均保持不变的实验。”这种实验在经济学领域显然只能通过假设来实现。那么正因为是通过假设来实现的,对于其结论更应当谨慎。毕竟其他事物是不可能保持不变的。    这真是个复杂的问题。其他条件相同的对立面是个事实,即其他条件不相同。也就是说,在每一个通过假设其他条件相同而得出的属于经济学领域的理论中,都会存在被忽略的其他被假设为相同的事物。那么这些被假设为相同的其他事物,如何避免自己的利益因为被假设为不变而被忽视了呢?    唯有发声。    因此,言论自由,是每一个非权力掌握者的人的共同权利。无论你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需要言论自由。左中右,无论什么派,在这一点上,应该达成一致。        前几年忘了,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一篇行走于南书房的大学者的话,大概是南书房遇到新问题,总喜欢问他们外国是怎么做的。这其实很典型地忽视了“其他条件不相同”的实际情况,犯了误以为“其他条件相同”的错误。    还有打着维护市场经济自由的所谓自由派知识分子们,在强调富人权利时,喜欢引用自由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殊不知,在那些理论所得出的国家,穷人有足够的联合的权利与富人对抗。一人一票的政治现实,使居于多数的穷人总有可能影响政府权力做出对他们有利的事情。而我们呢?因为不是一人一票,且镇压或至少压制穷人的联合。一味追求GDP的政府更可能忽视穷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引用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为自己撑腰,是不是也犯了误以为“其他条件相同”的错误呢?  
  说实话,楼主的批判那真可以说是东拉西扯。    就算你那理解是对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没有强悍到可以支持你的批判的程度。而且,看不出来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大概是南书房遇到新问题,总喜欢问他们外国是怎么做的。这其实很典型地忽视了“其他条件不相同”的实际情况,犯了误以为“其他条件相同”的错误。  ----------------------------------  这里如何得出(犯了误以为“其他条件相同”的错误)的结论,问一问参考一下,也没什么问题吧!人家也没说照办。    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借助于控制下的实验。”  -------------------------------  这里说的是探索经济规律,并不足以成为“言论自由”的坚实基础,言论自由也不需要从这里推导。    “作为一门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的一致意见。”  ----------------------------------------------------------  经济学只是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新的经济现象将推动经济学的进步。应该说中国的经济现象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们是不一致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就预测中国经济要完蛋,但是现实恰恰证明中国的经济现象是成功的,至少不能说是失败的,因此,这种不一致恰恰应该是一些顶尖的经济学家应该反省和思考的问题。    “为了解释历史的资料,必须要有分析的工具。事实对于经济学这样一门经验科学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事实是绝不会自己说话的。事实必须通过建立和验证经济理论来加以组织和整理。”  ------------------------------------------------  仅仅看这一段,也不会把分析工具等同于逻辑吧。    这话是对选民说的,对于非选民来说,有或者没有经济学,都不影响其是否吃亏。    那么当你毫无政治自由的时候,探讨你的经济选择,还有意义吗?  ----------------------------------------------------------  这更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萨缪尔森这样说仅只是个人意见,或者至多说是认同他的人的意见。又怎么会得出“都不影响其是否吃亏”?  你不能说中国没有经济活动吧!象投资股票的,国家都已经宣布4万亿刺激计划了,你还不知道入场,这就是有没有经济学知识的差别了。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还是读书要紧,大家一起学经济学多有趣。但楼主好象是要从“萨缪尔森”那里找到坚实的批判基础,这是很困难的。    就是“萨缪尔森”本人站在中国经济这个现象面前,也只有佩服的份,虽然他批评中国模式有很严重的“带资本主义”现象。
  中东南西北,  求同存异吧,我说不出绝对真理来。:)    由于存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可以说,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都是片面的。这种认识到“其他条件相同”的观念,基本杜绝了自认为掌握唯一真理的可能,使经济学者们面对不同观念时,不得不保持谦卑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是:后此谬误。    “观察到事件A在事件B之前的事实并不证明事件A是事件B的原因,认为‘在此事件之后’便意味着‘因为此事件’就是犯了后此谬误。”    造成“后此谬误”的重要原因,是“不能使其他条件保持相同”。那么,我们能“通过收集更多的资料避免后此谬误吗”?答案竟然是,不能。“我们必须进行仔细的分析”,以使其他条件保持相同。    但基于上一点的分析,我们知道面对社会的丰富多彩,这是不可能的。    有了这个关于“后此谬误”的认识,我们又进一步发现绝对真理的不可能,以及在理论领域谦卑的必要。    真的,无论我们怎么分析,我们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三个问题是:总体和局部:合成推理的谬误。    “由于某一原因而对个体说来是对的,便据此而认为对整体说来也是对的,这就是合成推理的谬误。”    作者举了以下几个例子。    第一个:即使所有的农民努力干活而大自然又给予合作以致得到一次丰收,农业总收入很可能要下降。    这个我理解:因为这样的话,农产品的供给很可能大幅度超过了其通常是比较固定的需求,导致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总收入很可能下降”。再不理解,可以想想叶圣陶的那篇《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写的吗?    第二个:一种行业的价格较高可以有利于该行业的厂商,但如果每样东西的买卖价格都同比例地上涨,那就没有人能获得好处。    这个我也理解:其关键在于“同比例”,涨了和没涨一样。    第三个:即使其他国家拒绝降低它们的关税,减少进口货的关税也可以使美国得益。    这个我不敢确定我理解的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有个前提,即美元是世界货币。由于美国的进口关税较低,那么其他国家都会愿意将其商品出口的到美国。美国当然是花美元购买。那么,那些将其商品卖给了美国的其他国家拿着挣来的美元干什么呢?又怎么能保证美国持续地有钱购买其商品呢?只能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把挣来的钱再借给美国,或者购买美国商品。前者,使美国人可以花别国的钱,后者,也没有阻碍贸易的自由。更别说美国人能使用价格较低廉的商品了。    嘿嘿,这好像是美国共和党信奉的主张。    第四个:当卖价低于全部成本很多时,厂商也可以在经营中获得好处。    这个不太理解:赔钱赚吆喝,“吆喝”声被更多的人听到,算好处吗?可这好处如何转化为厂商的实际利益呢?不太懂,所以不太理解这一条。对了,是要合成的。当所有的厂商都这么做时,就和所有的厂商都涨价一样了吗?还是不懂。    第五个:个人在萧条时期企图多储蓄一些,可以减少整个社会的储蓄额。    这个不敢说理解的正确:个人越不花钱,就越需要社会的投资吗?社会投资增加,储蓄额自然就减少了。是这样吗?    “这些例子都来自于经济学领域,而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对于个人来说是对的东西,对整个社会说来并不总都是对的。与此类似,对大家说来是对的东西,对任何个人说来可能是十分错误的。”    唉,这个判断也是常识。问题是,如果自认真理在握,没有一个谦卑的态度,且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差异,还会把这个当做常识吗?  
  第四个问题是:主观性。  “理论是组织事实的基本工具。但是,即使在所谓精确的自然科学中,我们如何领悟观察到的事实也取决于我们所戴的理论眼镜。”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脑子很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遗憾的是,当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很快就变成自己知识的俘虏。生长在地球上面,我们可能以为宇宙的其他部分都围绕着我们旋转。或者是,由于我们体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活,我们可能发现要赞同甚至理解其他经济制度都很困难。”  “他们(科学家)也像其他人一样,是自己先入之见的理论的俘虏。”  “说科学是属于年轻人的,其原因就在于此。老年人‘知道’的东西太多,以至难以舍弃这些东西。”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以发现革命的量子论而著名的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说:“这一经历也使我知道了一件事实——在我看来还是一件不平凡的事实:一项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说服它的对手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了这一真理,而是由于它的对手最后都死了,而熟悉这一真理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了。”  然后是一张图,但我不会将图弄到帖子里,只好描述一下:是一群也可以说向左看,也可以说向右看的鸟。“并不存在正确的答案。两种说法都可以是正确的。”  “同样情况也存在于一般科学事实和理论之中。当你采用一套新的经济原理时,你就以新的和不同的方式去理解现实。这一重要的见识将使我们理解,为什么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们会产生基本观点的分歧,------”  “因此,让我们对自己的主观性和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假设条件事先有所警惕。”    我一边摘录着上面的内容,一边想:“难道人真的没办法掌握客观真理?甚至关于事实,也是只有共识,没有唯一的真相吗?”这很让我绝望和沮丧,但我找不到推翻该结论的理由。但我又无法心平气和地接受,很复杂的感觉。似乎骄傲还是不肯离我远去,我还在固守着。可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明知这是错的,却还不肯放弃呢?    第五个问题是: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在今天的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知道,------。即使是在最精确的自然科学领域,也存在着无法预料的成分。------。佛洛依德告诫说,我们的潜意识会出乎意料地冒出来,造成令人吃惊的举动。我们会发现,仅仅是注视人们便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在过去三十年里,经济学在发展说明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工具方面一直处在最前列。”  “经济学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宁可说:经济学的规律只是在平均的意义上才是对的,它们并不表现为准确的关系。”  “消费和收入的这一关系说明,即使是看起来非常准确的经济规律仍然只是大致正确,并不精确。”  “经济规律是概率规律,不是准确的关系。”  “平均数规律陈述的是,预计各组的平均行为要比预计每一个别行为容易得多。”  “即使在个别行为存在着巨大差别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常常看到社会总体行为有很大的规律性。这是因为经过了平均数规律的作用。”  确定,还是不确定,对人的心理及行为有多大的影响,不好说。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实在没想到是经济学处在最前列。  平均数规律,其实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一个规律。在这个规律下,我们放弃了难以预计的“每一个别行为”。而这,本来应该是任何科学的目的。    第六个问题是:可信性假说。  “一个新出现的学派认为,‘可信性’是最重要的:只要政策制定者宣布一项坚定可信的反通货膨胀政策,通货膨胀就会在很少增加失业的情况下降下来。”  但是,“可信性假设从历史事实中得到的支持很少。”  突然想起“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说法。是“可信性”学派在中国的复苏吗?在自由的社会里没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很难说不会被专制的社会证明是正确的东西。但“正确”或者“错误”,其衡量标准是什么呢?    最后,鉴于目前将进一步改革的阻力归结于既得利益者,我把一大段凯恩斯的话摘录在下面:“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者的俘虏。在空中听取意见的当权的狂人,他们的狂乱想法是从若干年前学术界拙劣的作家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我确信,和思想的逐渐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过分夸大了。诚然,这不是就当前而言,而是指一段时期以后;因为,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领域中,在25岁或30岁以后还受新理论影响的人是不多的,因此,公职人员、政客、甚至煽动者所应用的思想不大可能是最新的。但是,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好!  
  这一章到此就结束了。  在这一章的“总结与复习”中,两作者这样总结到:“和其他社会科学或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有互相重叠之处,经济学使用逻辑和几何学的演绎法以及统计推断和经验推断的归纳法。由于经济学者不能像物理学家那样进行控制下的实验,他面临着必须解决的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力图把描述和价值判断区别开来;避免后此谬误和合成推理谬误;认识到观察和理论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主观性。通向正确思维最可靠的途径是分析、假设、验证和综合的科学方法。”  若拿这些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学家,统计方面,我不知道他们从什么地方获得真实的数字;经验方面,我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能说出所有的经验;描述方面,我不知道他们谁能描述所有的真相;价值判断方面,我看不到他们谁以个人权利为价值观的核心。  书上还列出了9个“供讨论的问题”,原来美国的大学生是这样进行学习的。受这样训练出来的公民所组成的国家,会被我们这些人所组成的国家赶超,真是一个天大的白日梦。  也不是白日梦,我们都是瞎子,白日和黑日,本就没什么区别的。  
  书上还列出了9个“供讨论的问题”,原来美国的大学生是这样进行学习的。  -----------------------------------------------------------美国小学生就是这样学习的~      作者:郁離
回复日期: 23:00:00 3#       【那么当你毫无政治自由的时候,探讨你的经济选择,还有意义吗?】  ------------------------------------------------  哈耶克在这二者中非要选择的时候,认为应该选择经济自由。  (我反对,不过我是民粹的自由左派,有人说这基本就是绝对的民主对立面)    
  魔鬼股市词典,  什么叫“民粹的自由左派”?我是真不懂。:)      附录1:如何阅读图形    关于这一部分,我本不想写什么。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在word文档里画图形,所以我的笔记将肯定没用图形。但仔细看了看,觉得还是介绍一下的好。  “你必须具备足够的图形的知识才能够掌握经济学。图形对于经济学者如同榔头对于木匠一样必不可少。”能够重要的这种地步吗?我持怀疑态度。毕竟图形是为了简化文字的描述,或者使文字的描述更直观。不过换个角度,当绝大多数经济学者都会使用图形的时候,作为一个经济学者,即便只是为了交流,也应该掌握图形。另一方面,数学分析,或者模型的建立,都离不开图形。这样看来,我的怀疑态度显然建立在我只是个爱好者之上。作为爱好者,我感觉知道如何阅读图形,就足够了。就像喜欢看木匠工作一样,我不是木匠,当然不需要榔头。  “图形是说明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资料或变量如何相互联系的图示。它的优点在于,在很小的空间里汇聚了大量的资料并且易于理解。”  以“生产可能性边缘”为例。  生产可能性图形“这个例子准确揭示了一个图形总是说明的那类情形:一系列成对数值全部按某种规则联系在一起。”  “一系列成对数值全部按某种规则联系在一起。”这句话中,几乎每个词都需要注意。“一系列成对数值”,我们知道,图形有横轴、纵轴,横轴与纵轴上的数值,是成对的——一个横轴上的数值,对应一个纵轴上的数值。若无对应,便不在我们的图形中,或者我们的图形便不予表示。不是“一系列”,便只是一个点,只有一系列,才能构成图形。  “某种规则”,正是需要我们揭示或说明的。我们图形中的数值,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为什么会如此联系呢?是通过“某种规则”联系起来的。图形的不同形状,便说明了不同的规则。  “图形通常是一条完整的曲线,充满表中所示各点之间的空间。”  “各点之间的空间”,开始我有点疑惑:空间,不是立体的吗?各点,是由曲线连接起来的,这各点之间,如何是“空间”呢?其实不拘泥于“空间”这个词通常带给我们的立体感,就好理解了——各点是由一条完整的曲线连接起来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用曲线而不是直线呢?直观地看,那么多点,本就不在一条直线上。思考一下,和斜率有关。  生产可能性图形画出来,“就给出了一个社会所能生产的东西的外部界限,或者叫边缘。”界限或者边缘这个词,容易让人觉得在其“内”。但可能性显然在其“上”。可再想想呢,曲线内的点,是不是正说明“浪费”的存在呢?理论上,生产一个投资品时,所对应生产的消费品数值在该曲线上,若实际不在该曲线上,不正说明了“浪费”的存在吗?因此,使用“界限”、“边缘”这样的词汇是恰当的。  “在图形中,两个要素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曲线的斜率。”这句话不是太懂,无法继续推敲下去,先记住吧。  “斜率取决于图形的标度。”标度,通过书上举的例子,我感觉是轴上两整数值间的距离。不知道对不对。  “曲线是其斜率发生变化的线段。”这个定义很清晰。  曲线上两点间的斜率,叫狐斜率。“有的时候,狐斜率就足以解决手头的问题。有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曲线在一点,其斜率是多少?”  对于某点的斜率,“注意两种计算斜率的方法(极限和切线)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  还有某些特殊图形:  时间序列图“表明某个特定的变量如何随时间而变动。”  “散布图通过表现数值点是密集还是松散分布在直线周围,使我们看出一种关系(例如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是否可靠。”  不止一条曲线的图像,“在同一图形中作出两条曲线从而得到一个‘多曲线图’,------通过比较不同的变量组如何如何对类似的影响发生反应(例如企业和家庭如何对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反应),我们可以确定这两个变量组之间如何相互发生作用。”    我以为我学会如何读图形了,但显然没有说清楚如何读图形。至于我以为的会是不是正确的,看以后对图形的理解吧。  
  作者:只是常识
回复日期: 18:48:00 20#       魔鬼股市词典,    什么叫“民粹的自由左派”?我是真不懂。:)  -----------------------------------------------  民粹,就是民意为先,投票好过不投票(即使知道阿罗不可能定理);  自由,就是支持言论等基本自由;  左派,就是注重弱势群体利益,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优先性。
  作为经济学史上一本伟大的著作,它的伟大就在于用一种非常浅显的方式讲述了高屋建瓴,原本只属于高高庙堂的知识。  还没开始看,先顶起来。
  作者:只是常识    其實用 GDP 指標,一句話就能說明白:    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思路。生產出來就好,完全不管需求。    到現在,蘇聯的經濟增長甚末樣,還是箇大難題呢。    同樣的道理,大陸的經濟增長是多少,我以爲:無解。    沒人能說清楚。
  这一篇附录后面的讨论题,前五道都是引导学生计划自己的时间,所谓劳逸结合的。第六道是货币供给和GNP的关系,特别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后此谬误。联想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对于GDP的实现,似乎大多仰仗货币供给的调整。手段太单一了吧。不过也难怪,让政府把收上去的钱再花出来,如果和政府官员没有直接的“货币供给”方面的好处,他们又怎么舍得呢?    第二章 经济组织的基本问题    “在不同社会的基础方面,总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经济情况。某些基本问题,在现在和它们在荷马与凯撒大帝时代是同样极其重要的。这些问题在将来的新社会也仍然会是极其重要的。”这个很重要,它建立在承认有些东西是“普世”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就不会承认“在不同社会的基础方面,总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经济情况”。那么,不同社会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问题是,究竟什么是“不同社会的基础方面”呢?  还是避免不了主观性。  比如,是一个个的个人,是社会的基础方面呢,还是社会的某一部分是社会的基础方面呢?假如一个社会以其中的一部分为其基础方面,而另一个社会以其每个成员为其基础方面,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其经济情况有共同之处吗?  中产阶级,只是一个表示某阶段某些人经济状况的名词。我觉得,如果我们承认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作用的话,(不干预也是一种干预。)赤贫者手里的选票,将使权力不可能在其干预经济时不考虑赤贫者的权利。  以人为本,还是以国为本,其经济情况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而荷马或者凯撒大帝时代,与现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之处,恐怕远远大于现今资本主义社会与现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之处。说到底,一面不承认人的根本平等,一面引进以人的根本平等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无异于为了给对弱者的掠夺披上一件“先进”的外衣而已。  “任何社会,不论它是完全集体化的共产主义国家,南洋群岛的一个部落,资本主义的工业国家,道教群体,甚至是一群蜜蜂,都必然要遇到三个基本的和相互关联的经济问题。”问题是作为经济学家,任何组织在他们眼里都是“经济组织”。但假如每当他们讲经济时,都会被勒令“讲政治”呢?  换一个角度,明明是经济组织,却偏要政治优先;明明该讲经济,却偏偏要讲政治。这恐怕是“讲政治”的经济组织最终破产的根本原因吧?那么为了避免一个“讲政治”优先的经济组织的破产,恐怕还是得先讲政治,一直讲到经济问题只讲经济不讲政治的时候为止。  但讲政治是有风险的,还是先看看讲经济该怎么讲吧。  这么做的唯一好处,是权力打着讲经济的旗号讲政治的时候,你能知道他们确实是在讲政治而不是在讲经济。  
  作者:股市魔鬼辞典
回复日期: 21:08:00 21#       作者:只是常识 回复日期: 18:48:00 20#           魔鬼股市词典,      什么叫“民粹的自由左派”?我是真不懂。:)    -----------------------------------------------    民粹,就是民意为先,投票好过不投票(即使知道阿罗不可能定理);    自由,就是支持言论等基本自由;    左派,就是注重弱势群体利益,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优先性。    ----------------------------------------------------------  那么,我也要向“民粹的自由左派”努力。:)
  作者:大鹏有志
回复日期: 23:12:00 22#       作为经济学史上一本伟大的著作,它的伟大就在于用一种非常浅显的方式讲述了高屋建瓴,原本只属于高高庙堂的知识。  --------------------------------------------------------  它的伟大就在于告诉我们被故弄的玄虚其实是违背常识的。:)
  作者:郁離
回复日期: 3:04:00 23#       作者:只是常识        其實用 GDP 指標,一句話就能說明白:        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思路。生產出來就好,完全不管需求。        到現在,蘇聯的經濟增長甚末樣,還是箇大難題呢。        同樣的道理,大陸的經濟增長是多少,我以爲:無解。        沒人能說清楚。    --------------------------------------------------------  你说出了七寸何在。:)
  这本书,我竟然又放了将近半年,惭愧啊。就从第二章重新开始吧。    第二章 经济组织的基本问题  两作者将包括国家在内的社会,都划归经济组织——显然,经济学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了。  不过,在考察国家的经济行为或者经济目的时,我们需要牢记,西方的经济学已经有了经济净福利(NEW)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专门用来矫正国民生产总值(GNP)对物质生产的过分强调的。  这里,再次提醒大家想想上面那位网友所列举的GDP与GNP的区别,再想想NEW对GNP矫正。我强调这些,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政府的作用——在不同的目标下,政府的作用是不同的。    任何经济组织的基本问题,都是以下三个:  1、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物品?  3、为谁生产物品?  这三个问题,也是经济组织的中心任务。“用经济学的语言复述三个经济问题,一个社会必须决定:(1)生产何种产出;产量多少;(2)如何生产它们——即用何种技术组合投入来生产所要的产出;以及(3)为谁生产和分配产出。”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人,都必须面对并解决这三个问题。    一、投入和产出  “投入或生产要素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商品或劳务。投入被结合起来用以生产产出,而产出是由或者用于消费或者用于进一步生产的各种系列的有用物品或劳务所构成。”  “一般而言,投入分成三个部分: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而资本,“由社会经济为生产其他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组成。”  我突然发现,投入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其实也是国家、劳动者、资本家从生产中分别获利的经济原因——土地和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所以国家可以征税;劳动,属劳动者所有,所以劳动者可以获取报酬;资本,属资本家所有,所以资本家可以因股份取利。  再进一步,国家土地和自然资源属所有的国民共有,因此国家所征收的税收,应用于所有的国民。  二、习惯、本能、命令和市场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决定因素,有习惯、本能、命令和市场。两作者从社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实具体到个人,也是这四个因素。  想想看,习惯或者本能,就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了。  两作者说:“许多习惯在局外人看来不论是多麽起卦,他们在履行组织经济的三种职能方面,却往往很有效。然而有的时候,习惯可能如此顽固,以至于社会由于维护其传统而灭亡。”其实,社会不会灭亡,灭亡的只是拼命维护传统的“机构”而已。  三、稀缺规律  稀缺总是存在的,或者,稀缺总是会存在的。我们承认这个前提吗?我们承认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稀缺都会存在这一事实吗?  这个很重要。  想想我们多少次因为找不到完美的方案而放弃了改变。  每当我们说,目前不好的时候。代表目前的总会说,那你说该怎么办?每当我们说出方案后,代表目前的人总能从中找出缺陷,并因这缺陷使我们放弃改变。  我们的目标不是完美,是公平;不是人人都有,而是公平分配。这个区别是很重要的。  
  强势留名
  本章的第二个大问题,是“任何社会的技术上的选择”。  “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一基本经济事实:能够生产各种商品的全部资源的有限性,迫使社会在各种相对稀缺的商品中间进行选择。”而进行选择,就需要进行选择的“技术”,也就是需要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缘  书本中,开始使用图表、曲线,但我不会在电脑上画出,因此只能尽量用文字去说明。  “考察一个经济社会,它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程度的技术知识,一定数量的工厂和工具,一定数量的土地、水力和自然资源。当这个经济社会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去生产时,它在实际上一定要决定这些资源将如何被分配于千百种可能生产的不同商品之中。多少土地应该用于小麦种植?或用于畜牧?多少个工厂将生产刀子?多少个技术工人在机械工厂工作?  即使去讨论它们,这些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解决它们更是如此。”  经济学家们简化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假设我们只生产两种物品,这两种物品,又往往用“大炮和黄油”来表示。  套进上面的叙述,选择就简化成:我们分别生产多少大炮和黄油的问题。下面我们先看一下一个基本事实:    “充分就业的经济在生产某一种物品时总是必须放弃某种其他物品的生产。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替代乃是必然规律。  生产可能性边缘是描述可供社会选择的各种做法的清单。”    注意,在这个“事实”中,“充分就业”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会发生变化。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在生产某一种物品时总是必须放弃某种其他物品的生产”,于是“替代乃是必然规律”。  唉,没有曲线,解释起来确实麻烦,我尽量吧。  这个“边缘”,指的是曲线的边缘。在一个分别以大炮的数量和黄油的数量为轴的坐标系中,不同数量的大炮,对应不同数量的黄油,将各个不同对应的点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缘”,“ 是描述可供社会选择的各种做法的清单。”    假如实际情况在这条曲线的内部,说明实际上充分就业未能实现。而当实际情况在这条曲线的外部时,说明投入总量发生了变化。我以为,这个投入总量,包括效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效率”是如何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缘”的。  
  昨天我是大概看了一遍这一部分,因此有了上面最后一段对“效率”的论述。今天又仔细看了一遍,我上面最后一段关于“效率”的论述是错误的。至于错在什么地方,我们慢慢随着学习的进展再讲。现在,我们先来了解经济学“效率”的概念是什么。    “效率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许是唯一的中心问题)。效率意味着不存在浪费。”  不存在浪费,就是有效率的。那什么是有效率的呢?“即经济是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缘上的,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想想看,经济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缘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每当增加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必然要减少另外某种物品的生产。也就是说,  “当社会不能够增加一种物品的产量而不减少另一种物品的产量的时候,其生产便是有效率的。有效率的经济位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缘之上。”    想想看,这里的“效率”,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效率”概念,是一个意思吗?当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见《现代汉语词典》)。  我们要记住:当一个经济学家谈到经济的效率问题时,他所表达的意思,通常是指经济是否存在浪费的现象,是否存在失业的现象。或者,是指经济的浪费或失业的程度。    在这一部分的一个注解中,两作者又给我们做了另外的区分:“经济效率与工程或热力学效率不同。采用科学上效率较低的方法,而不采用技术效率较高的方法,这从经济上看也可能是合理的。例如:物理学教科书告诉我们,在;C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效率比在;C的转换效率更高。然而,如果耐高温的金属稀缺,而且价格昂贵,那么,对工程师和企业所有者来说,使用在热力学上效率较低的方法就在经济上更加可取。”看看,我们又多了一个“效率”的含义。  当我们听到“效率”这个词时,一定要明白说这个词的人,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误解,往往是因为对词语的含义没有共识所导致的。    “我们的生产可能性边缘似乎假定社会总是处于边缘之上的。随意观察现代生活就可以知道,经常有大量资源未被使用:失业的劳动者、闲置不用的工厂、荒废的土地。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暗示,当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时候,经济规律可能有所不同。”  除了上面这些因素,“当一种经济以缺乏效率的方式组织起来时,它也可能处于边缘之内。”我想,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基本就是什么是最有效的组织经济的方式吧。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 萨缪尔森 19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