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我国)的属性是啥么?

您现在的位置:>>
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与治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日第480期
作者:周光辉
&【核心提示】从认同政治的角度分析,多民族国家发生的国家认同危机,尽管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有其内在逻辑。
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性族裔冲突和民族矛盾更加凸显。随着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主要意识形态对立的褪去,民族主义正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运动的新意识形态。当今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正面临着国家内部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多民族国家的国家主权与宪法秩序正在遭受严重挑战。
&国家认同危机发生的逻辑
&从认同政治的角度分析,多民族国家发生的国家认同危机,尽管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有其内在逻辑。
首先,对于民族成员而言,当民族认同僭越其文化认同领域,进入政治领域向国家权力提出诉求时,就意味着谋求民族的特权。这种特权的存在,使得公共领域内的政治平等不复存在,民族之间的歧视与反向歧视将不可避免。
其次,现代社会把文化生活问题留在社会领域,使得个人的生活样式成为了基于自身意愿选择的产物。当民族认同僭入政治层面,必然导致民族认同中有关民族社会习俗与相关的宗教教义等方面问题,与公共权力相结合进而演变成为具有强制力的规范。这对于其他民族成员而言,意味着个人生活方式自主性选择的丧失。
再次,当民族身份进入公共领域,公民身份被质疑,进而对于建立在公民政治共识基础上形成的宪法权威,以及以宪法权威为核心所构建的普遍性法律秩序产生威胁。这必将导致人们尤其是不同民族成员彼此之间的社会行为的预期不复存在,公共秩序遭受到挑战。
复次,现代政治文明以公共理性代替物质暴力来协调人们的社会交往与冲突,这一观念早已成为人类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民族认同的特殊性,以及身份上的封闭性,以公共理性为原则的法治协调原则一旦缺乏,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既不可妥协也无法调节,暴力冲突必然不可避免。
最后,否弃国家认同的民族成员,容易将民族认同上升为主权政治形态,要求&族性&与政治诉求的绝对统一。这就意味着民族主义能够从政治合法性中寻找到政治支持,否弃中央权威,进而致使国家面临分裂的危险。
&国家认同危机问题根源分析
&在认同政治视角下,国家认同危机的发生逻辑在于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政治属性的挑战。那么哪些基本因素促成发展中国家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进行挑战?
在一定意义上,认同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国家认同的有效维持,是建立在现代国家能够有效满足公民的基本权利需求之上的。这包括安全需求满足和社会基本权利的保障,同时还涉及为维护公民自尊提供条件。所以,从社会认同的需求角度看,公民个体对国家的认同程度取决于国家公民基本社会需求,保护与发展公民基本权利的程度。而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根源于发展中国家尚未较好满足部分国民的相关需求。这是由于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尚未完成,社会转型阶段出现了发展的结构性失衡,从而降低了国家的整合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性。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长期处于赶超状态。而寻求&跨越式发展&的努力,使得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历时性解决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却以共时性方式予以解决。这种&压缩式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一方面&既加强了风险的生产,又没有给风险的制度化预期和管理留下时间&;另一方面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往往表现出&结构紧张&特征。这种失衡状态,使得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治理,催生了比传统国家更多的矛盾和问题&。这种失衡突出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呈现出结构性失衡。而结构性失衡是一种整体性失衡,即发展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整体性失衡往往与民族和地域的边界契合。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的建构而言,全球化所引发的这种巨变改变了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对国家主权已经形成冲击,从而限制了国家对国内各方面社会事务的影响力。
&以现代国家制度建构强化国家认同
&全球化进程本身不可避免,而且国家依然是当下全球社会中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单元。因此,多民族国家要克服国家认同危机仍然要从完成自身的国家建设为宗旨,以现代国家制度的建构强化国家认同。具体包括:
一是培育公民人格实现身份认同。公民身份在法律中的确立,既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法律表达,也是体现国家&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称谓,而且是现代国家中的成员身份与法定地位,是规范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关系与确定公民在国家中的主体性地位的制度安排。具有公民身份的社会成员应当在包容与超越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树立起对国家的认同与忠诚。因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将公民身份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养成公民人格,表现为公民能够在心理上认同公民身份,并将相关的法律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将服务于公共利益与公民权利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二是以树立宪法权威实现权威认同。多民族国家已不再是一个血缘共同体,而是通过相互承认结成利益的共同体,不同族群之间在利益上不仅具有共同性,同时也具有差异和分歧。所以,强化国家认同的根本途径是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实现权威认同。
三是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认同。由于社会认同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所以强化国家认同要求国家必须履行两项基本政治责任:从积极的方面说,国家应当承担平等地尊重、保护与善待不同族群的政治责任;从消极的方面讲,国家应当承担不得对不同族群实施任何制度性歧视的政治义务。这意味着,强化国家认同,客观上要求国家要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提供保障,使他们能够分享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通过分享,使不同族群成员都能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才能形成对共同体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是以构建民主协商机制实现程序认同。对具有差异的不同民族实现有机的整合,强化国家认同,必须通过构建民主协商的政治整合机制来实现。通过建立公开透明、平等参与、民主协商的政治整合机制,体现程序正义,实现程序认同。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陆畅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组织官网12月10日报道,该组织近日与毕马威会计…
欢迎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新闻邮件产品
为会员可免费享受更多新闻邮件中国扶贫标准拟提至2300元 更显发展中国家属性不变
  中国贫困线上调接近世行名义标准 人数扩大更显发展中国家属性不变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 中国29日宣布,进一步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2010年不变价)。
  此次80%的上调幅度为历史罕见,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世界银行2008年宣布,将国际贫困标准从每天费1提升至1.25美元。
  按照29日市场汇价1美元兑6.3587人民币计算,中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1美元。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考虑未来人民币的变动上调,以及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的继续动态提升,中国国家减贫行动更与世界接轨并将超过国际名义基准。
  改革开放33年来,中国政府多次上调国家扶贫标准,最近更是连续3年上调。2009年,中国国家扶贫标准从2008年的1067元上调至1196元,2010年随CPI上涨而再上调至1274元。
  中国国家扶贫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家贫困标准线相当于“吃饭线”,是以卡路里计算得到。而目前中国国家扶贫标准已经发展到了多维度,不仅保障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使贫困人口获得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指出,中国国家扶贫标准上调反映了其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中国政府努力让更多低收入人口更大程度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上一页
任沁沁 罗鑫 王建华】 (责任编辑:周迎颖)
  “钱荒”效应已迫使银行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了。
[简介]崇尚中长线波段交易,善于把握股市节奏,每日送出热点个股!
[简介]实盘交割单100%真实发布,连续5年盈利,年平均收益高达40%。
[简介]看大盘最精准最前瞻最直接,对个股非牛不战,出手必攻直击涨停。
关于的相关新闻您的位置:>>>>正文
学者和媒体人士研讨我发展中国家属性
06:46来源:
  内容摘要:
(记者黄培昭)外交部新闻司17日召开会议,邀请一些知名学者和主流媒体负责人,就“如何认识我发展中国家属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策划。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数十名资深学者以及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单位的一些媒体人士与会。
  人民网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黄培昭)外交部新闻司17日召开会议,邀请一些知名学者和主流媒体负责人,就“如何认识我发展中国家属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策划。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数十名资深学者以及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单位的一些媒体人士与会。
(编辑: crawl)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广州日报大洋网()
随时随地畅享资讯
订制《广州日报》手机报:发送AA到
订制《信息时报》手机报:发送AB到
一键分享: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用户名: 密码:
赞助商链接&|&&|&&|&&|&&|&&|&
外交部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未变
日 04:57来源: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15日表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据报道,2010年中国的()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马朝旭在当天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近年来,中国GDP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要看到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他说,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指标。不能忘记,中国有13亿人口。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在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他说,按照每人每天1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马朝旭表示,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推动地区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无论中国如何发展,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madj]
用手机登录
随时随地看新闻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温家宝总理告诉世界一个什么样的“真实中国”_时政频道_新华网
温家宝总理告诉世界一个什么样的“真实中国”
日 08:26:08
【字号 】【】【】【】
  核心提示:当地时间9月23日,温家宝总理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了题为《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讲话。他说,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他强调,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
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也许会更加清楚。……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国家,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西部地区发展还比较落后。……中国超越日本只是形式上的领先,其人均GDP目前与阿尔及利亚处于同一水平。
) 【字号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