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压制战的目标是让庞统死的地方吗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所有组织概莫能外,国家如此,企业也一样。当今世界,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之争。
对于组织来讲,人才有一般与核心之分。核心人才往往是决定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所以尤其应引起领导者的高度关注。
一家企业的经营需要两类核心人才:战略人才和执行人才。所谓战略人才是善于提出或制定目标(使命)、目的、战略或称策略、政策、程序和规则、方案等的人员;而与之相应的执行人才则是指能够高效率地实施战略人才各项构想的人员。
为什么说需要这样两类人才呢?企业经营的根本问题就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也就是方向和效率的问题。在企业内,优秀战略人才的存在保证了企业在“做正确的事”;一流的执行人才呢?则保证企业在“正确地做事”---两者均不可或缺。
为了更好地理解战略人才、执行人才的概念和他们对组织的意义,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刘备的故事以及与他相关的一些人物跟事迹:
诸葛亮、庞统、法正就是刘备集团的战略人才,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则是其执行人才。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乃“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谋画策”;“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昭”。
刘备在没得到诸葛亮等人之前,投公孙瓒、依陶谦、附曹操、奔袁绍、寄刘表,基业常得而复失,极其狼狈,被人们称为“孤穷刘备”。但刘备起初并未意识到是自己身边缺乏战略人才所致,而是对水镜先生叹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认为是自己命不好。水镜先生则一语中的:“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很疑惑:“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佐,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也就是说,水镜认为这时刘备身边的关、张、赵云都是绝佳的执行人才,但却没有真正出色的战略人才制定好的战略,所以他们的作用并未发挥充分,刘备也就只能处处碰壁了。
果如其言。刘备在得到诸葛亮、庞统、法正之后,局面就慢慢打开了,最终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基业。
开始是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首先分析了天下大势“操计国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诚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随后替刘备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这一策略由关、张、赵云等实施,先取得了荆州。
其次是庞统。庞统极力劝说刘备“逆取而顺守”,占领益州,还提出了攻打刘璋的上、中、下三计:“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守住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刘备得益州,虽赖张飞、魏延等人死战,亦赖庞统谋略之高明。
最后是法正。法正在刘备取汉中之前,对刘备等人说了一番极有见地的话。他说:“……今策渊、颌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疆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正是因为有了法正的筹划,加上黄忠、赵云等人的冲锋陷阵,刘备才终于抚有两川之地。
《人物志》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企业家们也必须善于掌握和使用好战略人才与执行人才,方能让自己的企业基业长青。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个人觉得有以下两种原因:1、庞统当时刚刚到刘备帐下不久,需要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能,而他和诸葛亮的计划如出一辙都是要取西川,所以这次凤雏出马取西川也是展示庞统才能的机会。2、古代军事都有一手神机妙算的技能,而且讲究机缘,落凤坡正好是庞统最好的安息之地。也正是军师被杀才让刘备师出有名。3、诸葛亮此时镇守荆州一方面是因为东吴虎视眈眈,另一方面也是怕关羽孤傲的性格让荆州失掉,而且能保证刘备集团在如若取西川不胜的情况下有路可退。
锁定演义的话。。我认为主要是这几点。。第一,卧龙凤雏是竞争关系,诸葛虽然对刘备忠心无二,但毕竟庞统对他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放出去打西川赢了,只是不负凤雏盛名,输了可以借力打压,死了简直是太完美了。。第二,以庞统其人的性格,由于太过自傲,本来也属于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类型。。拿着其他公司高管介绍信去刘备那儿都不肯借光。。这样的性格,不可能忍受诸葛跟着一起走。。而刚到蜀汉集团必然是要做点事儿的。。西川的事儿非他莫属。。卧龙凤雏名望上毕竟齐名的,诸葛如果过于阻拦,显得心胸狭隘了不是。。。第三,从三国演义创作上讲,庞统毕竟在历史上戏份就少。。老罗需要考虑怎么样安排剧情才能与三国志吻合又不显唐突。。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西川戏单给庞统,这样既可以凸显其水平可以像诸葛一样独当一面。。然后写死了又刚好符合事实。。简单来讲,人家非要去,你又拦不住,他去了对你又没坏处。。。干嘛不让他去呢。。。至于为啥后来诸葛同意让二爷独自镇守荆州,第一是因为二爷地位,没法阻拦。。第二也是了解二爷的性格,独镇荆州对自己威胁也不大嘛。。。。我正写答案的时候你邀请了我。。。你说我是谢还是不谢呢?笑。。。蟹妖。。以上
锁定到《三国演义》,就很难说这个事了。不过也能琢磨琢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一切以《三国演义》为准。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于是随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孔明应允。这里,一切正常。荆州北连曹魏,东接孙吴,确实是需要人坐镇。不过可以玩味一下的是,庞统先和刘备讨论入川,随后请孔明一起来商议。随后也是刘备进行的人员分配,万人敌的关张,闯曹营的子龙,算无遗策的孔明,全留在荆州了。可以讲刘备是想让荆州这块好不容易有的一亩三分地,稳当一些。所以,题主的问题是不太恰当的,整个人员分配是玄德公策划的,而非孔明。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和诸葛亮没有关系!且看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的两段文字。玄德设宴管待彭羕,忽报:荆州诸葛亮军师特遣马良奉书至此。玄德召入问之。马良礼毕曰:“荆州平安,不劳主公忧念。”遂呈上军师书信。玄德拆书观之,略云:“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凶多吉少。切宜谨慎。”却说孔明在荆州,时当七夕佳节,大会众官夜宴,共说收川之事。只见正西上一星,其大如斗,从天坠下,流光四散。孔明失惊,掷杯于地,掩面哭曰:“哀哉!痛哉”众官慌问其故。孔明曰:“吾前者算今年罡星在西方,不利于军师;天狗犯于吾军,太白临于雒城,已拜书主公,教谨防之。谁想今夕西方星坠,庞士元命必休矣!”言罢,大哭曰:“今吾主丧一臂矣!”众官皆惊,未信其言。孔明曰:“数日之内,必有消息。”是夕酒不尽欢而散。 诸葛亮给玄德公送信,说“主将帅凶多吉少”。星星掉下来了,诸葛亮断言“不利于军师”,死的必是庞士元。这就有问题了,主将帅凶多吉少,那星星掉了,诸葛亮不猜刘备出事,断言是庞统殒命,可见孔明给玄德公第一封信说的不是实话,或者讲,没把话说全。而后来在筵席上说的“不利于军师”,才是他在观星之后的真正所得。如果孔明在信里没把话说全,那么那封信的另一个信息就也很可疑了,诸葛亮是什么时候算出来,今年西方不利于军师的呢?张松献图,可在隆中之时,孔明便曾给刘备看过西川之图,虽详略有异,但终究差异不大。可见孔明迟迟不肯提议西进,必是早已由天象获知此次西去,队中军师必当殒命。只不过,之后玄德公没要求他去,所以才默不作声,点头应允。要注意《三国演义》一书,天象就没出过错,诸葛亮看的天象就更没出过错。同时,天象也不可改变。欲保全自己,必须让天象应验到他人身上。依书中所言,此时玄德公身边只两位军师,孔明和庞统,孔明若想逃出天象,庞统必须顶雷。因而 诸葛亮不去,让庞统去,只是让其代自己应验天象罢了。随后,孔明痛哭……孔明上一次在书中痛哭,为的应该是周公瑾吧?啧啧啧~~~———————————————————分割线————————————————————以上都是扯淡……完全是因为《三国志》里孔明没去,庞统去完挂了,罗贯中才不得已如此胡诌嘛…………这这这……这提的是个什么问题嘛……
首先,刘备是否真心相信诸葛亮这一点,我们可以不必深究,《三国志·蜀国书第七·庞统法正传》:“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不管刘老兵痞这个时候是不是真心信任诸葛亮,至少庞统和诸葛亮的待遇是差不多的,只是“亲待亚于诸葛亮”,但是官职都是军师中郎将。刘备当时不过也就是一个左将军,有权任命的不过就只是一批非朝廷常置的杂号将军及以下,军师中郎将地位不能说不高,但是庞统初来乍到,何德何能得到如此高官呢?加上庞统本来名声就不好,“每所称述,多过其才”他推荐的人经常没有说的那么好,之前又在耒阳县搞得一塌糊涂,总之,这时候突然加官进爵,跟赤壁立下大功、总览军资的重臣诸葛亮平起平坐,别人很可能就会议论啊,说这个丑胖子(YY的,并没有史料说庞统是个丑胖子)不就是当年跟咱们的诸葛先生有点旧交么,啥事没做就一路青云直上啊blablabla。这种情况下庞统跟刘备脸上都挂不住啊,不趁打西川立功服众,这两爷们都堵不了下面的嘴啊。加上诸葛本来就一直总管荆州粮草军实之重事走不开,加上诸葛多明白这套政治逻辑啊,所以顺水人情推荐庞统去了。庞统之后进的也多是冒进急功之策,“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不管是演义里面想要自己率众从小路压制雒县中伏,还是三国志里面的亲自率众攻城而死,都是他急功近利的体现,其实一句话,庞统就是太急于立功了。————————————————————————————————————————另外还有阴谋论说诸葛就是知道庞统急功所以让他去,急功必走险,只要庞统一死自己就稳坐第一谋士的交椅了,所以力荐庞统。
感觉自己在知乎有脑残黑崇尚智慧和人生改变的人请来这里_天涯博客
这里是陈安博士的网上第一个家。
智慧+理性+多情是我永恒的希望。我的第二个博客在/?53483,电子邮件地址: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551位
(3925)(401)(19)(157)(165)(193)(187)(121)(628)(736)(889)(349)
(20)(40)(36)(39)(83)(158)(39)(110)(142)(84)(44)(45)(19)(62)(47)(48)(70)(41)(50)(92)(48)(64)(79)(50)(58)(70)(111)(59)(49)(44)(51)(31)(35)(56)(38)(64)(49)(35)(70)(75)(65)(45)(47)(55)(25)(48)(27)(36)(50)(22)(22)(38)(28)(27)(35)(41)(47)(45)(39)(29)(39)(33)(28)(27)(33)(31)(31)(28)(26)(31)(32)(33)(39)(26)(30)(30)(27)(31)(30)(20)(27)(41)(41)
博主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成员
昨天,我正和王海军以及刘佳、李田田吃饭,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已经去美国1年的陈春光,让我惊喜万分。去年春光就是从我这里走的,到北京还在我家住过一天,并将我家的房门钥匙带到了美国,昨天还给了我,这把旅行到美国接近一年的钥匙又重新回到了祖国和主人的怀抱。春光的老婆刘慧萍从青岛过来带着六岁的女儿来接他,女儿大概是对爸爸比较依恋的,我们从办公室到饭店的路上小姑娘坚持让爸爸背了一段路,真是其乐融融的感觉了。分类: |
| 让我非常吃惊的是,他居然在一个月内基本读懂了刘佳写的那篇关于模糊分类分级的论文,并对电力行业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给出了自己的使用AHP进行评价的想法,并落实到了纸面上。让我非常感动,作为一个2006级集中班的学员,多次不辞辛苦地前来北京参与讨论,并且先于任何人写出了电力行业应急管理的一章内容,虽然还需要修改,但是基本形状都已经具备了,这相当地不容易。这次他提出的论文我又把刘佳、李田田都叫来讨论了一下,觉得有一些深入做下去并写出一篇象样论文的可能性,就基本给出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够在之后的时间里把论文做出来,并且发表在相关的学报、行业杂志或学术会议上。我本来也已经准备给同学们讲一下怎么把本行业的应急管理思考变成论文,可是我没有想到第一个把此事思考这么缜密的会是远在威海的王海军同学,这样,其他在北京的同学更没有理由做不到这个地步了。他还拿了一首不知道是网上哪位牛人翻译的翁帆写给杨振宁的情诗,我又想起来以前我也翻译过一首,本来要发给他,现在先贴在这里吧,我知道他是每天关注这个blog的,肯定可以看到。我翻译的翁帆写给杨振宁的情诗
  我最初在网上发现的是一位网名叫“BerkeleyWolf”的翻译,应该说非常到位,也让我感慨网上牛人之多,但是我总觉得应该再有一个版本,就试着再将其翻译成现代诗,不对的地方肯定很多,您就勉强看吧。    春天到来的时候  我至爱的  我却要离你远去了    自然界的生命之花在盛开  而爱的气息却在消亡着  我深深地吸一口气  却被这清新的气味击溃  也许,  我真的应该离开你......    我们之间有着太多的藩篱  你的心也总是高不可即  当我试图看进你的眼底  却总是感觉那灿烂的笑意永远无法企及    在乌云渐次遮掩了整个天空  进而覆盖了眼前所有的道路  我至爱的  到了我应该离开的时候了吧?    我至爱的  我小小的家在风中摇曳  我看见  阳光投射在在海面上的艳影  海鸥鼓动它的羽翼  发出一声呼喊  我的心岛也开始晃动它小小的身躯    然后,海浪奔涌向礁石  轰鸣着被碾碎、发出巨大的声响  而希望,也一样地变成泡沫  我也该离你而去了    我至爱的  夜已深,不会再点燃璀璨的星光  我也不能再听闻到你的话语  眼神却依然停留在电话机上  寻找着再也不会出现的你的痕迹    就在星星一眨眼的瞬间  奇迹就此从我手上滑落  就象瓷器掉落在地面上  被摔碎、发出脆响  再也无法重圆  我至爱的  我也早该离你而去......    I Have to Go[原诗]   翁帆    I have to go, my darling.   Spring arrives.   Life in nature blooms but breath of love dies.   I take a deep inhale, depressed at the freshness.   I have to go.    Darling, too many walls have been built between us.   Your heart is up where I cannot find.   I look into your eyes and see nothing inside.   Your smile is no longer here to shine.   When clouds abruptly darken the sky,   when turns suddenly occupy the road,   I have to go.    Darling, my shelter shatters.   Sunshine glitters on the sea.   Light stings my eyes.   Uttering a cry, the sea gull flaps its wings.   My island sways in the wind.   The waves run onto the rocks – crash, boom, bang.   When hope turns into foam, I have to go.    Darling, night no longer lights fire.   Access to your voice has expired.   I glare at my phone, catching no trace of your name.   As stars twinkle, magic slides from my hands.   It falls to the ground like china -- crash, boom, bang.   When the pieces could no longer make a whole,   I have to go.     翁帆致杨振宁的英文情诗,恐怕咱天下的老百姓过不了四六级的大都欣赏不了,以致引起诸多巷议,让人非常遗憾。BerkeleyWolf者译成中文古乐府诗,老少咸宜,非常不错。    妾当道别离(美国BerkeleyWolf译于2004年岁末)    春来是佳期 妾当道别离 清风清泪饮 和爱葬青泥  君心高难企 君眸影虚迷 殷殷凝四目 累累有樊篱  乌云忽翳日 道路骤逦迤 浮光耀空明 庇所独摇曳  鸥鹕长凄凄 恨不同比翼 逐浪长锵锵 心岛无所系  夜阑星光稀 妾当道别离 久不闻私语 鱼素沉踪迹  玉碎谁人惜 星星眼迷离 破瓯难再聚 妾当道别离分类: |
| 第20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信息社会的科学数据与知识”。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和国际CODATA主席Shuichi Iwata教授共同担任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由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际科学院组织(IAP: Inter-Academy Panel on International Issues)联合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协办,由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届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ICSU前主席Jane Lubchenco教授以及微软公司技术计算副总裁Tony Hey教授等近10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将作大会主题报告。 一、征文内容  ● 数据归档和存贮  ● 数据质量  ● 数据共享政策和法规  ● 数据可视化和多媒体技术  ● 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 信息技术  ● e-science和网格  ● 数字图书馆  ● 元数据和互操作  ● 科学数据与科普  ● eGY和IPY(电子地球物理年和国际极年)  ● 科学数据在教育、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的应用  ● 科学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服务    - 天文学和气象学    - 能源和环境    - 物理学和化学    - 地球科学    - 材料学    - 灾害减轻和预防    - 天然气水合物    - 神经信息学    - 生物信息学    - 生物多样性    - 医药卫生 二、征文要求 1.会议论文提交方式:论文和摘要须编辑成WORD文档,通过会议网站(/2006/)以附件形式在线提交。 2.论文和摘要格式要求:
撰写论文和论文摘要语言要求:英语。
摘要请按如下顺序撰写:题目;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城市、邮编;英文摘要(一页以内);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职务、研究领域、联系方式)。
论文请按如下顺序撰写:题目;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城市、邮编;英文摘要(一页以内);英文关键词;正文(英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职务、研究领域、联系方式)。
页面设置:纸张大小A4(21*29.5厘米)、上下页边距3厘米、左右页边距2.5厘米;字体:Times New Roman;行距:单倍行距;字号:标题使用西文14号,摘要正文使用西文12号。 3.参考文献书写要求如下: 书: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 刊:作者名,文章名,刊名,卷号,期号,年月。 三、注意事项 1.论文摘要征集截止日期:日。经审查合格决定录用的论文摘要即发录用通知,作者在3个月内未接到通知,稿件可自行处理。 2.全文可以在日之前提交,优秀会议论文的全文将在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主办的电子期刊《Data Science Journal》上刊登。 3.有关此次学术会议的具体事项,将根据论文入选情况另行通知。 4.请务必在联系方式中注明email地址和联系电话 5.会议注册费:RMB1200元(学生RMB600元),注册费包括所有会议资料、会议出版物和会议用餐等。 联系人:王闰强 刘磊 联系电话:(010)812544  传真:(010) E-mail:ic. 会议网站:/2006/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 分类: |
| 第四节:做好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配置最重要诸葛亮在兴复汉室这一项目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就是埋头于北伐而忽略了后方和人才梯队的建设,虽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且事无巨细一概亲自处理,失去了从实战中锻炼后备人才的机会。而在自己离世之后,造成了蜀汉人才青黄不接的不利局面。虽说后来找来了一个姜维继承他的衣钵,但对于这样大的一个项目,仅有一个姜维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在平时就注意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配置,让不同能力的人在不同的层次和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启动后备人才梯队体系建设,构筑源源不断的人才潮,这比只拥有一两个出类拔萃的人才还要重要。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即使它拥有再高的学识和能力,也只可能对重大事务和战略性问题作出思考和决策,其涵盖的事务和笼罩的范围也只是项目繁杂任务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妄想单凭一人之力掌控全局的思想是大错特错的,否则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的领导者,只会将项目带向失败。因为绝大部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都是下属按照分工和职能的不同分层次一步步干起来的,因此每一层次的具体操作人员完成分内工作能力的大小决定了项目的进度和效率以及最终成败。这是领导必须研究的,如果诸葛亮能提前换下不适合的人选,就不会有“挥泪斩马谡”的悲剧。从这一层面上讲,不同层次人员的配备与项目总监的人选可置于同一重要地位。积跬步而行千里,放到项目管理的概念中同样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构筑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首先要注意选用贤能,应当注意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所长,不可求全责备,因其犯了一两次错误就将其打入冷宫。在这点上应以诸葛亮为戒。如李严,与诸葛亮同受刘备托孤,为两大辅政大臣,资历才能可与诸葛亮相比。但偶有过失,便贬为平民,流放终身。其次要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德能兼备者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刘备在时,诸葛孔明立法施废,整理戎旅,诸般事宜皆井井有条,刘备死后,却事必躬亲,出将入相,独力支撑,辛辛苦苦,反而压抑了人才的发展。萧何荐韩信,管仲举城父,都是用他们的长处来补救自己的短处,而诸葛亮终日劳碌奔波,一旦撒手西归,他培养的接班人蒋惋、费祎因缺乏实际工作的全面培养和锻炼,终难支危局。在蜀国的战将中,借用NBA术语,魏延就是“最佳第六人”。最让后人遗憾——而魏延本人至为不满、不服的是,他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曾献计“取道褒中,出秦岭,取长安”,后来连司马懿也对此计后怕不已,但当时诸葛亮却一笑否决。不仅如此,我们几乎看不到诸葛亮对魏延的赞美,屡屡将其放置于偏将角色,假使魏延一直得到诸葛的重用,而不是被压制和打击,后诸葛时代绝对是个独挡一面的得力干将,也就不会出现“廖化做先锋”的痛苦局面。放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还要注意对其的正确使用和监管问题。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因其权力较大,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刘禅缺乏战略思想而没有对诸葛一味的穷兵黩武采取任何的控制措施和监管,使得蜀国国力日益衰微,同样,诸葛也没有对大后方的高级秘书黄皓和一干文臣实施很好的控制,使得在北伐过程中处处受到阻碍,甚至白白葬送大好局面,不得不说诸葛的监管责任没有做到家。而对于能力稍有欠缺者应根据项目组织结构的不同需求而择适安排。第五节:常态化人力资源培训以避免人力资源短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对蜀汉糟糕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讽刺。人才后备队伍的缺乏或者大的工程上马或者公司业务的迅速扩大都有可能导致现实中有人力资源匮乏、人手短缺的情况出现。在短期内要想迅速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达到“短平快”的效果,实际中我们经常会采用公开招聘或者通过猎头公司解决,但是这样的人才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才能逐步与企业或者工程项目相适应。后诸葛亮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甚至最基层操作人员——士兵都出现了断档,一度仅有老弱残兵来支撑局面,诸葛亮考虑到了高层人力的培养,但忽略了中层和基层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人力资源的分析做得十分不成功。人力资源培训本身也可视作一个大项目的子项目进行考虑和进行,因此也可将其具体分为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五个阶段。人力资源培训的实施是一个实时与适时相结合的过程。首先,培训必须是实时的,不要出现马上需要用人的时候才知道培训的重要,培训应该贯穿于企业和项目运行的过程,应尽量避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培训也必须是适时地,培训的具体内容和需要培训的相关人员应该根据企业和项目具体的运行情况来判定,而不应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针对性地培训只会白白消耗过多的人力和物力,反而得不偿失。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说没有任何国家的人会比我们中国人的理解最深,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形成理性的、规范的、系统化的人力资源学科,而是一些高度概括而没有操作性的个案,为什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西方人提炼出来而又返回中国的?我们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究竟应该怎么找到一层一层可以不断上升的规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却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家肯定都有想法,那么,谁能完整的回答这个问题?刚才谈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应当用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来思考和研究它。我们的先人在人的使用方面具有着古老的经验和方法,在人力资源的理解方面也很是深刻。诸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尽其才,悉用其力”等古语无一不显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刻内涵。但笔者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习惯于对某一具体事务和问题进行思索和考虑,而没有对其本质和内容进行系统思考的习惯,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西方的研究是先分解后综合,反而可以更加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也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由西方最先提出并形成体系的原因。分类: |
| 此回作者为唐锡鹏,这里发布的版本经过大量删改。前几天尘埃落定的“汉芯”丑闻让人很难释怀,上海交通大学错误地从海外引进了一个项目经理——陈进,然后陈进又错误地管理不好自己的项目,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更是一塌糊涂,居然因为内部有人告密而使整个丑闻充分外露,想盖都盖不住了。这是项目经理本人的失败。以至于有人这样想:如果陈进能够摆平自己项目组里的成员,也不至于败得这么彻底,毕竟,在中国大学里纯粹在为人民币服务而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学者多了,从著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到一般的大学教授博士都又,怎么就他倒霉到这种份上呢?我认为,不懂得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方法是很重要的原因。经验常常告诉我们:牵涉到人的问题往往是最为复杂的问题,也是最最关键的问题。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牵涉到搭架子、选人员和如何将人员按合理的顺序码到架子里使之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项目管理中最容易在开始时就被打倒的弱点,起初的不经意很可能导致后面的严重后果,甚至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这时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只是徒劳一场。人力资源管理是贯穿项目始终的东西,因此,掌握比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一个项目得以及时完成的关键,那么,寻找最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在以成都为三大项目基地之一的《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个国家的领导者在建设国家这一大项目中使用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这已经成为现代学者所研究和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各种说法和言论层出不穷,这也足以说明三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确是各有特色。下面主要从蜀国刘备做复兴汉室项目中在选材、聚才以及诸葛亮用才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优缺点阐述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以期望读者能有所感悟和思考。一:复兴汉室的重要人力资源哪里来?一个好的项目本身就是一面富有吸引力的活字招牌,它可以吸引到各方面的“蝴蝶”和“蜜蜂”来萦绕其中。好的人力资源环境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另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但这个外部条件是由内部条件决定的。作为蜀国这一后来的实业主体董事长的刘备要匡复名存实亡的汉室,除了要拥有必要的物力、财力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力。通常人们都认可这样一种说法,曹操依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建立魏国,孙权依仗长江天险这一地利建立吴国,刘备依仗四通八达的人际关系建立蜀国。由此可见刘备所营造的良好的“人和”环境的分量有多重。当然,也可以说“人和”这一因素在三个国家的建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所谓“人和”其实可以认为就是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环境、人员有所要求,也对团队内部的合力有所要求。刘备在运筹兴复汉室这一大项目中,利用其礼贤下士的特长,获取了重要人力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拔任用亲信或亲戚中较有能力者。包括关、张,以及刘备的两位舅哥糜竺、糜芳。(2)亲自聘请关键人物——项目经理诸葛亮,并及时得到了来自四川的关键人力资源张松。(3)挖人及招降,赵云是刘备从公孙瓒手中挖来的,黄忠、马超都是被战败而招降的;之后,刘璋手下的济济人才也都归顺了刘备,使得人力资源的储备极大地丰富,像李严、法正、蒋琬、费祎等都是足智多谋之士,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稳固后防做出了突出贡献。(4)内部培养和提拔。包括张飞之子张苞、关羽之子关兴等。(5)公开招聘。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获取人才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方法。但在刘备甚至到后来诸葛亮时期,大规模的公开招聘聚揽人才的举措似乎少之又少,仅仅在刚刚取得西川和汉中时似乎稍有提及,也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涌现。反倒是曹操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在曹操成功的“挟天子已令诸侯”之后,屯田之余,广泛开展了招募活动,于是郭嘉、程昱、荀彧等谋士和典韦、于禁、乐进等武将纷纷慕名而来。第二节:孔明是不是完成汉室复兴项目最需要的人力资源?毫无疑问,诸葛亮在整个蜀汉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很多人认为是诸葛孔明一手开辟了蜀汉的基业,他无疑是汉室复兴项目需要的人力资源,但是不是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值得商榷和探讨的问题。如果说刘备是蜀汉企业的董事长,那诸葛亮就是蜀汉这个庞大企业的当之无愧的项目经理。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诸葛亮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没有致力于人力资源的持续性开发,构建人才梯队,致使蜀汉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蜀汉建国初期,可谓人才济济。但后来诸葛亮穷兵黩武,忽略了人才梯队建设,致使五虎上将先后故去后,竟无再有可独当一面的大将,直到他觉得时日不多,才刻意选择了姜维作为他的接班人,可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是已经无法改变的了,蜀国的迅速败亡与这点有极大的关系。别的不说,就连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也并没有得到他的真传。可惜诸葛亮一心灭魏,专著于军事,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白白浪费了蹼玉。虽然后来诸葛瞻、诸葛尚都能领兵抗敌,但其谋略却远逊于魏军的邓艾和钟会之辈,被打的落花流水。而反观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他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司马懿几乎每次出兵都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事实也证明,司马昭和司马师基本继承了父亲的绝学,并且后来为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做主,丧失了给下属充分锻炼的机会。三更而睡,五更而起,上至军务粮草,下至厨房杂务,他都一手包办,如此操劳,身体又怎能忍受?任你再点多少盏“续命灯”也无济于事。作为项目经理,应将目光锁定在关乎项目生存发展的大事上,再出色的人才没有经过实战的锻炼也终究不会成其大事。诸葛亮只想让部属老老实实地按照自己说的做,从未想过去发挥部属的主观能动性。姜维当年锐气十足,活力四射,本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才。但自被诸葛亮收服后,经过一番洗脑,姜维被训得循规循矩,没了一点创造性和改革意识,成了一个被诸葛亮安装了一些程序的机器人,唯诸葛之命是从。高明的领导不仅能使差的变为好的,更重要的是使好的成为更好的。诸葛亮却使好的变成了差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除了一堆奴才、应声虫之外,诸葛帐下几乎没有一个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幕僚。如此这样一支只靠一个人打仗的队伍,焉能不败!因此,诸葛亮可以说是兴复汉室项目需要的人才,但并非是最需要的人才。第三节:项目中两个人才同时出现时怎样优化配置?“伏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这是水镜先生说出的颇让刘备耿耿于怀的话,于是刘备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得到了“卧龙”,“凤雏”庞统在刘备得到荆州后也慕名而来,于是“伏龙、凤雏”皆归刘备,可谓人才鼎盛,天下大势似乎已尽在掌握。在《三国演义》庞统其人出场不多,似乎也没有显示出其高人一筹的地方,但在仅有的几次机会中,庞统可以说充分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手段。典型事件乳献连环计,以及在耒阳县理事期间不到半日就将百余日之事尽皆了断,是个讲究效率的干才。议取西蜀献了上中下三计,充分体现了其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与诸葛齐名的人物,假使不是过早离世,与诸葛共侍一主,又当如何安排和优化配置资源呢?实际上,二人是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如何让二人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是摆在刘备面前的较为棘手的难题。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内讧,在计取西川之时刘备就有意拆开二人,让诸葛亮镇守荆州,而让庞统同自己攻取西川。假使庞统不死,诸葛、庞统二人分守荆州和西川,互为犄角之势,恐怕关羽也就不会大意失荆州,蜀汉形势一片光明,顺利兴复汉室也未可知。庞统之死,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人事安排,从而也为兴复汉室战略的继续实施埋下了隐患。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眼光看待人才矛盾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调节和安排矛盾双方的工作和职责的问题。这类的问题通常都是非常棘手的。国外的做法通常都是选其一而伤其他人,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先生在选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候就采取了三选一而让另外两人离开的办法。但是,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们看看柳传志在杨元庆和郭为之间选择事业接班人的事情,假如没有“二马分槽”的大智慧而只保留一个旗手……那么另一个肯定不会愉快地留下,那个时候就有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后果。因此,当两个大人才同时出现时,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法应该按照赋予二人同样的职责和任务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类: |
| (听众:来自80所大学的约200名教授和管理人员)(地点:南开大学商学院一楼报告厅)(时间:5月21日下午2点20分——2点40分)讲演者:陈安(根据记忆整理)各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大家好!很高兴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来自全国的各位专家学习《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的经验。所以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对于我个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今天也是我的女儿陈热闹满月的日子。当然,陈热闹的满月很重要,这次会议也很重要,所以我既要积极参加会议,聆听各位专家的指导和经验,也要在会后抓紧赶回家祝福陈热闹。我讲演的题目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进行《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因为之前南开大学和来自其他几所大学的教授在这门课的内容、逻辑从比较完整和全面的角度进行了阐释,所以,我的讲演想着重从为项目管理工程硕士讲过两轮《项目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谈自己的几个体会。关于《项目管理学》课程的背景我想不必多说,就是最初始于2004年多所大学开始招收“项目管理学”的工程硕士,工硕委要求各学校拿出该门课的教学大纲并将其作为专业核心课来上。当然,这门课并非因为工程硕士才有的,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了《项目管理学》的讲授,只不过多是对本科生进行的罢了。那么,这里我想进入这门课程的第一个感受,本科和硕士的《项目管理学》应该有什么不同。一、对于本科生的和对于研究生的《项目管理学》课程应该体现怎样的不同?我们大家都知道,《项目管理学》并非是一门从“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开始的课程,而是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的一门传统课程,当然,之前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南开大学获得全国百门精品课程称号的《项目管理学》其实就是从本科开始上起的。但是,每个人都知道,即便是同样的课程,即便授课对象都没有上过这门课,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也是截然不同的,从内容的深度、内容的组织和授课形式都应该有比较大的不同,对于已经有至少3年工作经验的工程硕士们来说,则应该更加不同。那么,我是怎样理解研究生的《项目管理学》课程呢?是这样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非常不同,我觉得需要花大力气讲清楚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项目管理知识的传承脉络,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历程。这必须让研究生们建立自己的观点观念,就如当年基础教育界魏书生的改革一样,他认为学生完全自己有能力思考课程中的哪些内容重要,让学生能从老师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会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即便这样的理解有偏差也没有关系,我对于工程硕士生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比如,在课程中间,我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就是把项目管理的若干知识体系的关系让同学们论述清楚,具体做法是,每个组选择其中一个知识体系,论述其与其他几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作业做了十组。经过对某两个知识体系之间关系的思考,再从整个组里对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的关系进行探讨,应该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观点。经过老师的讲解,应该对项目管理从全景式的角度有一套看法。二、关键性、核心性内容在项目管理学和其他课程中重复出现是否是不必要的?一些后续可能不再涉及到的内容是否需要在这门课程中更多着墨?有些老师认为如果同一个知识内容如果在以后的课程里也会涉及到,那么本门课就可以讲得少些,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项目管理学里的时间管理与进度控制技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网络图。我不这么认为关键性核心性的知识的重复是不对的,往往可以看到,一门课乃至一个学科体系里最本质的、核心的东西就那点玩意,这点东西会在多个课程里出现,但是,对这些东西进行反复强调还是必要的,事实上,在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不同的老师宣讲的角度不同,深度和广度都会有所不同,这样,从不同老师不同课程里学到同样的东西其实会加深印象,完成把本质性的知识常识化的过程。我谈到的网络图技术在项目管理学、管理学、项目计划与控制以及项目管理软件里都会提到。当然,如果授课老师能够事先对这些内容有所协调就更好了。三、在《项目管理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是否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审视式”的学习模式,抑或还是应该以“接受式”为主?这是一个大问题,是真个教育界的大问题,关于是非问题我不想说太多,我认为,对于一些基础性的课程,我们并不适合用审视式的学习方法,很多知识需要慢慢地进入学生们的心,然后才是融会贯通,而审视式的学习在讨论班上尤其是论文阶段我认为更合适些。在某些知识上,学生可以本来就比老师强,但是这并不是说老师对这些学生讲授这些内容就是不合适的。比如说沟通管理,我在课堂里就会一再强调在学生里沟通能力比我强的人多的是,但是,沟通作为一门专门的知识体系,仍然需要先了解了其所有内容然后再说到和自己的结合上,也许这些东西学生都存乎一心,用到自如了,但是也就存在一些东西是学生希望得到而平时积累达不到这个目标的,也就是说,作为老师,我仍然有资格来讲这个内容。四、在《项目管理学》课程中应该怎样体现案例教学?是否需要体现?这一点往往会是学生难以理解授课老师的关键地方,我们大家可能都遇到过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能不能多讲些案例。对于这样的情形,我是遇到过的,我曾经专门对学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是想被告知1万个不同的案例之后去理解什么是项目管理?还是想知道了项目管理的内容之后再去理解那1万个案例为什么看上去都那么不同?我觉得案例说为了说明不同,而知识更多是为了说明相同共性的内容,基础课对于案例我认为是不宜过于强调的。当然,我也知道,对于有经验的硕士生来说,案例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对于《项目管理学》这门课来说,我不认为案例应该占到多大分额才是可以的。当然,其实有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理解什么叫案例教学,有的甚至认为讲写故事来说明项目管理的内容就叫案例了,这样的想法是很狭隘的。事实上,因为市面上了有了太多的《水煮XX》《肢解XX》等作品,让人觉得管理学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我在中国科学院的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班上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我说对于一个硕士来说,写本《水煮XX》是件太简单的事情,如果不相信我们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就完成一本书,有三个同学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于是,我们在2-3个月的时间内写完了《项目管理通俗演义》这本书。我后来对同学们说,你们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自己来分析一些故事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分析案例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如果听了我的课还要佩服别人谁谁谁的《水煮XX》写得好的话,你以后就不要说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出来的学生,因为你完全可以写得比那更好。五、在《项目管理学》课程中怎样向本培养单位特色课程和研究方向上引导?《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除了要担负将项目管理学的基础内容对学生进行概要性说明的任务之外,还应该向着本单位有特色的方向引导,这样也为论文阶段的工作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是我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特色方向,我们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确实注意到了向这个方面积极引导,比如在课时里增加内容,强调风险管理,并把应急管理的概念率先导入,将应急管理作为一类特殊的项目管理教授给学生,这样,可以为下一步的专业课教学以及之后的研究比较早地奠定好基础。事实上,我已经开始带着十几个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写一本三卷本的《应急管理行业应用》,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出非常漂亮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而且这样的工作可以影响到自己所在的行业。此外,怎么理解《项目管理学》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延续关系?是否应该建立起一个一条龙的课程传承关系?都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因为今天只有20分钟的讲演时间,我就不再一一细说了。总之,对于项目管理学的教学,已经有很多教授在很多大学的多个教学版本,我想在座的各个大学也都有各自成功的经验,这里,我只是简单地给出了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进行这门课教学的几点简单的思索,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经验,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谢谢工硕委,谢谢南开大学,谢谢大家!分类: |
| 我和宋元涛博士开完天津的会议后准备坐火车回北京,17点30分左右到火车站的时候发现最近的车是19点20分的,就有点失望,然后就有拉客的男子,说坐桑塔纳2000吧,每人50元,等坐满四个人就走,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了。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试试,就过去了,里面确实已经有了一个河南的女孩,要回丰台,然后我们就等最后一位乘客,过了几乎15分钟才有人被拉过来,这样,凑齐了一起出发,到了车上,说如果从最近的高速走,则还要多交10元钱,摊到四位乘客头上是每人2.5元,为了早回家,大家也就同意了。路上听几位聊着也倒不寂寞,司机说他一个来回车主给他50元报酬,而平均一天大约就两个来回,其他费用包括高速的费用20元,在北京火车站附近停车收的“保护费”每次50元。听到保护费这样的词让我吃了一惊,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司机说很正常,火车站附近往往是黑社会聚集的地方,黑社会有自己的规矩,所以,老老实实遵守着也不觉得十分难受。车走了1小时20分钟左右,我们在还没到火车站的地方就下了车,三个人因为都是向北走,所以又凑了一辆出租车,于20点多的时候顺利返回家中。分类: |
| 看到一条新闻的题目:“传王菲出现‘宫缩’,昨日已于协和医院分娩”,就又想起陪陈宁生产那几天的其他产妇的情况来。焦秀岩比陈宁进入病房早一点,那是一个小房间,三张床,当时她是第一个,倒确实是因为感觉到宫缩才到医院来的,可谓来的恰到好处,不早也不迟,下午的时候就见她开始肚子疼,她的老公一边不断安慰着,然后晚上我回家睡觉,不到九点陈宁给我发短信就说小娃娃已经出来了,是个7斤左右的男孩。焦秀岩是个四川的女子,中专毕业后到北京打工,现在在清华大学的一个实验室工作,现在才25岁,真年轻,她的老公则比她大10岁,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做事。凌丽来的则比陈宁晚一点,她和焦都是在过了预产期1周后才来的,不过,年纪已经到了36岁的凌丽显然遭受到了比较大的痛苦,开始宫缩但是老不见动静,医生说打催产针吧,就打了,还是没有动静,医生又说,人工破水吧,就破了,结果还是没有动静,最后只好剖腹,我想应该是年龄稍微大了点的缘故,她疼得满地乱滚,简直是不忍卒读。奇怪的是,怀孕都费了很大劲才成功的她,居然老公说实验室太忙而不能前来看她,这样的老公真是应该休了他——还以为实验室没有他就要崩溃的吧,应该好好读读张五常的这句话:世界上缺少了大多数经济学家,世界经济不会有任何变化,其他的人物也是,世界缺少了也许会更好也未可知。生完几天,老公才过来,提了一个保温饭盒,结果还找错了房间。小焦生完孩子的当天就下床过动,没事人似的了,年轻真是好,接着她就张罗着出院,结果一算帐,才花了1000多块钱,可以说是比较节约了,然后病房又住进了一个叫周丽丽的女人,是生后才住的院,也显得很有信心。陈宁在动手术之前确定了换房间,手术后就直接推到了另外一个房间,有卫生间,房间也大些。里面也已经住进了两个产妇。一个来自四川,她四川的妈妈来照顾他(开始居然以为那来照顾她的是她姐姐或者妹妹,显年轻),她的老公有时候也在,另外一个叫于清华的则热闹些,婆婆、妈妈、老公都在,婆婆是东北人,典型的东北老太太的样子,说话也是那样,于清华生完儿子后她乐得不断说,“我就喜欢生儿子,真好!”等等,刺激了旁边的另外一个生女儿的,问,“你们家这儿子以后结婚不还得和女人结婚吗?”好象很有点很不屑的样子。这又是一个女人看不起女人自己的例子,让人很无奈。这几个女人里,四川女人出院最早,她的床旋即被另外一个女人占据,名字我不记得了,是个肚子大到可怕的女人,且肚子上的疙瘩无数(据说也是因为怀孕造成的,孩子出生后会逐渐消失),可谓“疙瘩妈”了,还说他们特意选定了第二天的10点这个黄道吉日来生,请了外科主任主刀,结果,晚上不到12点的时候突然破水,就见已经回家睡觉的丈夫很快匆匆赶来,然后安排手术旋即进行,把睡梦中的外科主任叫了起来到了病房,最后,生下8斤9两8的大胖儿子一名。之后,我们就出院了,因为医院里要生孩子的产妇太多,所以符合出院要求的都建议出院,我在7000元押金里取回接近2000之后就打了个出租车带着陈热闹和她妈妈一起回家了。分类: |
| 周五的上午,我和来自四川自贡的小姑娘陈靖一起游了武侯祠。本来约的是9点,结果她跑到我身边的时候已经是9点20分了,之前打电话给的时候她说车有点堵,想着陈宁在成都临时工作的师兄谭红星对成都人的评价:没有时间观念,太过悠闲。我也就没有觉得有啥不好,作为一个做IT的人,谭红星说和原来在上海和客户打交道时间都是很准确紧张的,而到了成都,项目什么时候做到什么地步,竟然就没有人去真正关心,而有些需要客户协助的东西,客户也说不出什么时间能完成,最后,“只能服了成都的悠闲感了”。不过,看到陈靖的时候倒是没有悠闲感,因为她是个长的很紧凑的小姑娘,一双显得过于机灵的眼睛和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其他脸部部位,让人感觉到青春和稚嫩。这是我第一次见她,之前虽然在MSN上看了她的照片,可是照片有点漂亮,具体的人则生动一些。我之认识这个小姑娘是因为她向我约稿,因为一直负责着她们公司的刊物——《润信通讯》,她觉得也许我的笔法适合这个刊物的风格,就让我给她们写一些连载的故事来讲IT的项目管理,还特意为我出了题目,在她的热情之下我也就顺从了,答应每个月的10日前把她需要的东西发给她。就这样一来二去的熟悉了,说话也慢慢地按着调侃戏谑的方式说而非很客气地说了,我告诉了她来成都的事情后她说愿意陪我去武侯祠玩玩,而且她自己也没有逛过,我也很快乐很感谢地和她约了具体的时间。她还问了我接头暗号,我说不需要,在成都的天气能够穿着一件显厚的西装的人不太多,应该一眼就认出我。进入武侯祠前,我还诧异地注意到门匾上是“汉昭烈庙”的字样,就估计是个君臣合庙了,进去后听导游解释,果然如此,而且,据说明朝的朱元璋因为看到成都居然把“诸葛之亮”和“关云之长”(韦小宝的说法)放在了刘皇叔之上,很是震怒,然后责令将这里改名为“汉昭烈庙”,但是,一道行政命令怎能让成都人把自己心目中最尊敬的人给替代呢,所以,虽然匾额上是这个字,大家还是将整个庙称为武侯祠。我想人做一个角色做到极至之后就是这种情况吧,之前我就有过一个说法,皇帝是不稀罕的,因为从古到今已经有了数百个皇帝,有的在老百姓心里连个痕迹都没有,也就无聊的历史学家会关注一下,但是著名的宰相和大臣却很多,而宰相和大臣的数量肯定比皇帝多很多,这仍然不影响他们的名声胜过皇帝老儿本人。此外,其他领域内的也是这样,比如,历史上的书法家,只要能够自成一体,一定可以流传下来。这让我思考了很多,认为人追求的东西不应该是单目标但模式的,而应该认准自己的长处而去尽量发扬它,这样的长处发扬到极至一定比官做到最大有价值的多。象木匠里做到鲁班的份上,科学家里做到爱因斯坦的份上,等等,都比做一个平庸的皇帝和总统要好得多,尽管后者在当时赢得了最集中的目光,但是,时光消失得太快,而人记忆的特征是只记特点,而遑顾其他。诸葛亮是让这种事实显著的关键人物,我想只能怪诸葛亮太优秀了,而刘备和阿斗爷俩又相对平庸,所以只能使其能力更加昭显。所以,想着白帝城托孤的一节,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也不去抢班夺权当那个无聊的皇帝,当个基本可以当全部家的宰相是件多幸福的事情啊,何必要抢那个并不更舒服的座位来。陈靖很想跟着旅游团走,说可以听到导游的讲演,我笑了笑,随她了,跟了一个小伙子导游听了几个景点,但是这些故事实在是太熟悉了,所以我没有听到一个在我知识之外的讲解,看着陈靖听得津津有味,我就远远地跟着,有时候也出来自己看看。这样,不同风格的《出师表》就看了几个,也有岳飞写的,开始是楷体,写到后来就变成了狂草。也看到了三义殿里供奉的几位人物,除了桃园三结义的几位外,还有各自的孩子们,刘禅被刻意的回避了,他的儿子,那位国破时杀妻自杀的家伙则被立在了刘备边上。关羽和张飞家的孩子都是英雄儿女,所以都配享三义庙。有趣的是,关羽的著名部将周仓也在里面,看来他已经成为关羽的一部分了。再向里走,就是武侯呆的地方了,诸葛亮的故事人人知道,是不需要多费笔墨的,需要说到的是,中国的楹联实在是太丰富了,外国人真是难以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例如,这里就有一副特别有名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一位被贬官至此的赵藩题写的,确实很好,被称为武侯祠三宝之一。还有其他很不错的楹联,都是名家笔迹。包括杜甫《咏怀古迹》里的几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分类: |
| 上次(去年10月)去成都的时候是最后一天在三星堆发烧了,这次去成都则是第一天开始高烧。和我的朋友李玎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说了一句:“看来成都是你的不祥之地了。”其实,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发烧总次数的80%是扁桃体发炎造成的,而扁桃体有时候是因为太疲劳引发的,再吃点辣椒就更加增加了发烧的可能性。上次去四川应该说是收获特别丰富并会铭记终生的一次,是一次甜蜜和知识之旅,去了青城山、都江堰和三星堆,是我一次能够见到多个奇迹的唯一一次,那些景观让人心醉。但是,旅程中我太累了,换了三次旅馆,每次都没有睡太好,住在都江堰附近的宾馆时又有点冷的感觉,也没有睡好,睡眠的严重不足和过于兴奋让我的身体提出了抗议,表现就是在三星堆开始发烧,仔细一感觉发现还是扁桃体的老问题。我记得在三星堆边上的小店里最初要的那碗面条是辣的,我有些吃不下,吃了几口只好又让店老板娘新上了一碗不辣的。这次则是因为知道去成都而有些兴奋,所以周一的晚上没有睡好,周二晚上和学院的几个朋友去唱歌,回家后又没有怎么睡好,周三早晨起来就觉得有点不对劲,还特意吃了几片药。结果,一到成都的宾馆还是觉得有问题,到了楼下的药店一量温度,39.2度,相当高了,我自觉也不是特别娇气的人,感觉难受到没一点精神肯定是有道理的。这么一量果然如此。这些都是疲劳带来的问题,所以,弄得我不敢特别疲劳,一旦发现自己有疲劳的迹象就要立刻进入休息状态。但是成都是个特别的城市,害我不得不无眠了。中午在成都宾馆吃的,但是不是在宾馆的饭店,而是在宾馆职工的食堂,这个有点奇怪,是我的朋友肖肖带我过去的,点了三个菜一个汤,包括著名的也是我最爱吃的麻婆豆腐,一碗面条和一碗米饭,才花去22元。麻婆豆腐我吃得有点勉强,但是因为一直号称自己喜欢这一口,也就使劲地吃着,我想这是造成高烧问题的重要诱因。上次去杜甫草堂让我带回了四卷本的杜甫全集,还没有时间好好读读,本来想写一篇长长的杜甫诗论的文章也就始终没有准备太好,但是我还记得浣花溪畔婆娑的竹影,和影子间隙里懒懒的阳光,那些美好的感觉仿似昨天。所以,我给李玎回了一句,“看来你还挺迷信。”我想,也许是因为对成都的过分喜爱使我太用心了吧,所以才会容易疲惫而不自觉。分类: |
| 前天下午7点整,我来到成都双流机场的时候,还没有觉得饿,但是经过烦琐的Check-in的手续后,我终于落座于C7号候机口,觉得高烧开始加剧,头疼欲裂,也许这和我刚才刚在新城市影城看了两小时的〈达芬奇密码〉电影有关系,不得不斜靠在靠背椅上体会难受。这样,过了30分钟,当我再看登机口那边发现还是没有登机动静的时候有点绝望,而当大喇叭通知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CA4115班机因为还没有来到成都而需要大家延长40分钟的等待的时候,我感到饿了。只要气喘吁吁地去了登记口找服务员,告诉说我觉得很不舒服,看能够帮我提供一份盒饭,他说请示一下,我说:好,我就在那边等着,等决定了请告诉我。不到3分钟,就有另外一个小伙子过来,和登机口的服务员对话几句后就走向我,告诉我让我提上行李跟他走。我有气无力地跟着,还好,他帮我拿了一个包,告诉我说本来20点起飞的飞机是没有正餐供应的,不过因为我情况特殊,可以单独考虑,说先请我去医务室看一下,到了医务室一量体温,38度9(我还担心了一下万一体温低是否就不提供盒饭了),他迟疑地看了我一下,我说没关系,我有药,只是有点饿,也许吃完饭就好了。他就说了一句多注意身体的话把我领了下去,我想也许他不好意思说给我进行更多的检查的话,希望我能够坚持回北京。我下楼去领盒饭,小伙子在楼下的C2处领了一份盒饭,然后示意说最好就在C2吃,别让我的同机者看到,我明白他的意思,就乖乖地在下面吃,吃到20点整,虽然米饭有点过于干了,而且菜有点辣,并不适合于正在扁桃体发炎的我,可是,想着四川的饭就是辣的,也就坦然了。其间,我还告诉过小伙子我知道你应该是国航西南分公司的人,我当时为你们国航集团做过班机正点率的评价,那时候西南航空公司最大,所以正点率总是最低,于是每次都被罚款很多,我独创的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使你们每次的罚款减少了好几万,甚至还有几次得到过集团的奖励。尽管正点率在所有分公司中基本每次仍是倒数第一,但是,因为我的方法科学性明显,考虑因素周全,最低时得到些奖励也是合理的,并没有其他分公司对此提意见(有的小分公司比你们高但却受罚)。当然,其实他并不懂这个,也不太想懂,他也不一定知道一个北京的学者对于一个遥远的成都机场的服务员的价值,不过,当时我还是想让他明白,这个5块钱的盒饭和一瓶1块钱的矿泉水我用着是很坦然的。不过,总是享受了并非100%应该的特殊服务,所以,我还是非常感谢这两个小伙子,在登机的时候又特意谢了登机口的小伙子。此外1:盒饭里的菜是猪脚、海带丝和蒜苗炒肉。两个肉菜,也许是10块钱的盒饭。此外2:当时国航所以请我们来做正点率评价的新方案是因为他们不想每次给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和天津分公司这样的小公司每月发10万,20万的正点率奖金,而非为让西南分公司少受罚,国航西南分公司属于间接受益者。分类: |
| 在天津“项目管理学”师资培训和教学研讨会上的讲演(概要)(听众:来自80所大学的约200名教授和管理人员)(地点:南开大学商学院一楼报告厅)(时间:5月21日下午2点20分——2点40分)陈安(根据记忆整理)各位专家,大家好!很高兴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来自全国的各位专家学习《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的经验。所以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对于我个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今天也是我的女儿陈热闹满月的日子。当然,陈热闹的满月很重要,这次会议也很重要,所以我既要积极参加会议,聆听各位专家的指导和经验,也要在会后抓紧赶回家祝福陈热闹。我讲演的题目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进行《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因为之前南开大学和来自其他几所大学的教授在这门课的内容、逻辑从比较完整和全面的角度进行了阐释,所以,我的讲演想着重从为项目管理工程硕士讲过两轮《项目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谈自己的几个体会。关于《项目管理学》课程的背景我想不必多说,就是最初始于2004年多所大学开始招收“项目管理学”的工程硕士,工硕委要求各学校拿出该门课的教学大纲并将其作为专业核心课来上。当然,这门课并非因为工程硕士才有的,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了《项目管理学》的讲授,只不过多是对本科生进行的罢了。那么,一、对于本科生的和对于研究生的《项目管理学》课程应该体现怎样的不同?我们大家都知道,《项目管理学》并非是一门从“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开始的课程,而是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的一门传统课程,当然,之前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南开大学获得全国百门精品课程称号的《项目管理学》其实就是从本科开始上起的。但是,每个人都知道,即便是同样的课程,即便授课对象都没有上过这门课,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也是截然不同的,从内容的深度、内容的组织和授课形式都应该有比较大的不同,对于已经有至少3年工作经验的工程硕士们来说,则应该更加不同。那么,我是怎样理解研究生的《项目管理学》课程呢?是这样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非常不同,我觉得需要花大力气讲清楚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项目管理知识的传承脉络,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历程。这必须让研究生们建立自己的观点观念。二、关键性、核心性内容在项目管理学和其他课程中重复出现是否是不必要的?一些后续可能不再涉及到的内容是否需要在这门课程中更多着墨?三、在《项目管理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是否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审视式”的学习模式,抑或还是应该以“接受式”为主?四、在《项目管理学》课程中应该怎样体现案例教学?是否需要体现?这一点往往会是学生难以理解授课老师的关键地方,我们大家可能都遇到过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能不能多讲些案例。对于这样的情形,我是遇到过的,我曾经专门对学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是想被告知1万个不同的案例之后去理解什么是项目管理?还是想知道了项目管理的内容之后再去理解那1万个案例为什么看上去都那么不同?我觉得案例说为了说明不同,而知识更多是为了说明相同共性的内容,基础课对于案例我认为是不宜过于强调的。五、在《项目管理学》课程中怎样向本培养单位特色课程和研究方向上引导?《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除了要担负将项目管理学的基础内容对学生进行概要性说明的任务之外,还应该向着本单位有特色的方向引导,这样也为论文阶段的工作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此外,怎么理解《项目管理学》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延续关系?是否应该建立起一个一条龙的课程传承关系?都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因为今天只有20分钟的讲演时间,我就不再一一细说了。总之,对于项目管理学的教学,已经有很多教授在很多大学的多个教学版本,我想在座的各个大学也都有各自成功的经验,这里,我只是简单地给出了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进行这门课教学的几点简单的思索,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经验,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谢谢工硕委,谢谢南开,谢谢大家!分类: |
| 当我前年夏天去长春的时候,同去的5位除了我不会开车之外,其他四位全会,但是路途上开得最长的是四人中最年轻的江川老师,他一到长春说看到以数字显示的红绿灯持续时间很不习惯,因为在北京的不少地方,当绿灯的时候,显示的持续时间的颜色也是绿色;反之则也跟着灯一起变成了红色,而长春的则总是红色,让他一下子感觉特别不习惯。因为我自己不会开车,所以对北京的红绿灯感受不太深,但是对人行道上的红绿灯(一般为人形)是很有感觉的,一旦可以行人通过,绿灯是稳定的,只有时间所剩无几的时候才开始闪。成都人行红绿灯的模式稍有差异,其实这样的模式其他城市也是有的,那就是,那个闪烁着的小绿人是有胳膊腿的,而且咋看上去是行走的样子,我一下子有点晕判断就有点失误,一闪的时候自己觉得好象时间不足以让我过马路,之后再观察一下才发现奥秘,不过这样就没有显示出缓冲时间了。此外,成都的人行红灯是一只手掌。分类: |
| 发现结尾改动了不少。推理过程自然也不可能象小说那么细腻,很多内容都一闪而过了,让观众知道他破译出来了就是,所以总觉得有点不太过瘾。小说里有个浪漫的尾巴,说到两个人在一天的逃亡和破解谜底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从此成为夫妻,倒很有好莱邬电影的味道,但是电影让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甚至连个爱慕的眼神都有点吝惜出现。我想也许电影倒是出于想逃出以往那些俗套的考虑吧。我不太记得小说里是否有石棺终于被找到的结局,好象是有的,而电影则给出了石棺在卢浮宫贝聿铭设计的透明金字塔之下的结果。还有其他的一些感想,也回头写吧。分类: |
| 三星堆是去年的事情了,但是,我却依然记得清楚。这里的痛苦有两个意思,分类: |
页码:210/262
暂无更新博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庞统死的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