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豪侠官网 不可丢弃不可售店的东西 怎么去除掉

来自子话题:
iPad 销售额下降,是数个因素的连锁效应。&br&&br&&b&首先是产品发布与上市周期原因。&/b&&br&&img src=&/7eed723f7903cef56df5a00_b.jp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5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7eed723f7903cef56df5a00_r.jpg&&&br&第 3 代与第 4 代 iPad 的发布仅间隔 230 天。我理解第 4 代 iPad 更新的必要性在于与 iPhone 和 iPod Touch,以及新发布的 iPad Mini 等 iOS 设备在工业设计上保持一致性(Lightning 接口)。第 4 代 iPad 与第 3 代同是 Retina Display,仅在硬件上有小升级而没有体验上的本质区别。&br&&img src=&/b0eee1e0ba386d298ba6ff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0eee1e0ba386d298ba6ff2_r.jpg&&&br&&br&第 3 代与第 4 代 iPad 发布时间相近,若苹果在 2013 年前两个季度又进行 iPad 产品的更新,整个产品的周期会发生改变,变成半年度更新,这并非苹果的策略。因此,苹果无法再通过新产品发布,提振销售。另外,而在 WWDC 2013,苹果发布了大幅度改变风格的 iOS 7,但正式版本可能还需等到 2013 年 9 月,在系统有新升级发布(尽管是 Beta)时,推出仍然搭载 iOS 6 的新一代 iPad 也会显得诡异,这也可能是苹果没有在 2013 年 3 月发布新一代 iPad 的原因。&br&&br&&br&&b&然后,iPad Mini 对 iPad 销量的蚕食。&/b&&br&&br&iPad Mini 的推出,一说是为了应对以 Nexus 7 为代表的 Android 7 寸平板。但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7 寸规格拓展了平板的使用场景。这在问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iPad mini 的使用场景跟 iPad 如何区分,有何不同?&/a&」上有论述。&br&&br&尽管目前有 2 种不同尺寸的 iPad,但绝大部分的用户不会买一个 9.7 寸 iPad 放在家里客厅,再买一个 iPad Mini 随身携带。这就使 iPad Mini 蚕食了 9.7 寸 iPad 的市场。2013 年 2 月高盛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conference 大会上,库克也承认了这一点,但他认为这并非恶性:&br&&blockquote&The truth is the first time I got asked about cannibalization was when Apple came out with the iBook. Portables went on to be three quarters or more percentage of the Mac and Mac did an all-time record last year. If you look at when we came out with iPad, what did people worry about: they worried, oh my god you're going to kill the Mac. The cannibalization question raises its head a lot. The truth is, we really don't think about it that much. Our basic belief is, if we don't cannibalize, someone else will. In the case of iPad particularly, I would argue that the Windows PC market is huge and there's a lot more there to cannibalize then there is of Mac, or of iPad. I think if a company ever begins to use cannibalization as a primary or even a major factor of what products to go to, it'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blockquote&&br&既然苹果一直在强调 iPad mini 的「full iPad experience」,那用户在考虑购买 iPad 时,将更倾向于 iPad Mini,而非 9.7 寸 iPad。非官方的消息也有所体现:台湾《电子时报》称,苹果在 FY13年 1 月至 3 月)期间,共销售了 1950 万台 iPad,而其中的 1250 万台为iPad Mini,占近 65%。&br&&br&另一个消息源也称,LG 也因此在年初降低了对 9.7 英寸 iPad 显示面板的出货量,但同时增加了 iPad Mini 面板的出货量:&br&&blockquote&LG Display’s panel shipments for the 9.7-inch iPad dropped to 600,000 units in January 2012, down from six million units in the previous month, according to industry sources.&br&&br&The sources said the drop is largely due to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iPad mini as well as to increasing demand for low-priced tablets.&/blockquote&&br&&br&&b&与销量蚕食相关,iPad Mini 的推出降低了 iPad 产品线的平均售价,影响销售额与毛利,并因此产生大量库存。&/b&&br&&br&从问题上列出的数据可以看到,iPad 销售额下降比销量下降更快。&br&&blockquote&对比去年同期,销量下滑 14%,销售额下降 27%;&br&对比上一季度,销量下降 25%,销售额下滑 27%。&/blockquote&&br&我在问题「&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诺基亚是故意把价格定得那么高,还是控制不了成本?&/a&」的回答的补充部分中,提到过苹果精明的产品定价策略:新一代产品发布后,前代产品降价出售,这帮助苹果在保持新产品饿高端定位,也让老产品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保持了优秀且统一的体验。&br&&br&iPhone 每一代产品的推出都能引起市场积极的反应,从而维持较高定价,这使 iPhone 的平均售价(ASP)一向相对稳定。但反观 iPad,平均售价却一路走低。&br&&img src=&/7aea5b443c1dddf293dec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7aea5b443c1dddf293dec_r.jpg&&&br&这实际上是跟第 1 点,产品发布与上市周期的原因,有着紧密联系。2012 年 10 月突然发布的第 4 代 iPad,使上市半年的第 3 代 iPad 非常尴尬,消费者也愤怒,于是苹果才有了诸如「第 4 代 iPad 发布前 30 天购买的第 3 代 iPad 可到当地 Apple Store 免费更换新产品」的新闻。&br&&br&第 4 代 iPad 的发布后,苹果也因此降低前代产品的售价。问题是,发布周期的缩短,破坏了这一定价策略在市场上一贯以来的良好效果。&br&&br&另外,这也产生了库存问题。苹果 CFO 奥本海默在季报发布后的分析师会议上也承认了这一点:&br&&blockquote&On the iPad front, Oppenheimer notes that inventory again played a factor, with the company reducing inventory in this year’s June quarter and increasing its inventory in the year-ago quarter.&br&&/blockquote&&br&在 2013 年 1 月,库克在前述高盛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conference 上表达了对低毛利的产品(可能是廉价 iPhone、iPad Mini 或其它产品)的信心:&br&&blockquote&I don't want to get into projecting margins beyond what we do in conference calls. Here's the way we look at it: you can always, we've done this many times, you can go in and accept a lower margin on any product for a strategic reason. That strategic reason might be our entry into that area. At the background, we always know that this halo effect play, we had confidence in our ability to execute the supply chain and walk down costs. In the area of tablets, we think the market is huge and it makes sense to have another product there. People wanted a full iPad experience, but in something smaller and lighter. We have other ways to make money and reward shareholders.&/blockquote&至于他目前心态如何,iPad Mini 能否真正再创一个巨大的市场,还需要观察。
iPad 销售额下降,是数个因素的连锁效应。首先是产品发布与上市周期原因。第 3 代与第 4 代 iPad 的发布仅间隔 230 天。我理解第 4 代 iPad 更新的必要性在于与 iPhone 和 iPod Touch,以及新发布的 iPad Mini 等 iOS 设备在工业设计上保持一致性(Lightnin…
来自子话题:
目前有效的互联网流量变现手段,数下来就那四种:广告、游戏、电商,以及与产品内生性有关的增值服务。&br&&br&看看新浪企业气质和微博尝试货币化的历程:品牌广告看不到希望,完全不懂游戏,产品增值服务一塌糊涂。目前,也就只剩下电商一条路。&br&&br&如果只是浅度介入电商,等同于只是在品牌广告之外开辟CPS业务,不单可能对既有的品牌广告业务产生负面影响,更可能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但,若和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合作,这件事情的定性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资本市场看来,微博货币化的想象空间瞬间不一样了。&br&&br&再回来看看新浪管理团队从2009年9月MBO,到2010年9月~2012年12月四次售出最近一年来的连串动作,我可不会天真到认为他们会认真思考『新浪微博在挣电商佣金的商业模式上,会有怎样的机会?效率会比得上 Pinterest 或 Facebook 吗?』这个问题。&br&&br&他们怀念的,只是那一刻的高点而已:&br&&br&&img src=&/5fdf8a7cef6c614aa94f0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5fdf8a7cef6c614aa94f0_r.jpg&&&br&别认为我在吐槽新浪,我其实是在羡慕马云。有什么比和具备这种心态的管理团队谈交易更容易达成交易呢?&br&&br&&br&对我而言,我只为一点扼腕叹息:新浪微博本有机会做得更多、走得更远、影响更大——假如他们的拥有者和管理者不是一帮投机者。&br&&br&&br&我就是「&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新浪微博和阿里巴巴之间会有怎样的协同效应?&/a&」那个匿名回答者。
目前有效的互联网流量变现手段,数下来就那四种:广告、游戏、电商,以及与产品内生性有关的增值服务。看看新浪企业气质和微博尝试货币化的历程:品牌广告看不到希望,完全不懂游戏,产品增值服务一塌糊涂。目前,也就只剩下电商一条路。如果只是浅度介入电…
来自子话题:
纯引用&br&&br&2012年&br&719万部小米手机&br&126.5亿含税销售额&br&&br&然后经过计算得知126.5/1.17*0.17=18.39 (这个计算为单纯的用含税销售额计算应缴税额)&br&得出其未抵扣前的增值税应缴数为18.39亿元但是和19亿元还是有差距啊所以我们推算其应该还有其他随征税种一并计算了两者的差额为0.61亿元&br&经过查询目前随征税及所得税大致有如下:&br&1:城建及教育附加 7%市区 5%县镇 3%其他 其计算方式为当期(增值税+营业税)X(0.07或0.05或0.03)&br&2:个人所得税 累进税率&br&3:企业所得税 所获利润的20% 如其有外资背景或者高新企业背景 可能会出现多种税率&br&其他还有土地增值税之类的因为受控当期经营情况所限,所以不纳入考虑范围。&br&因此就有以下情况&br&1、假如他真交了18.39亿增值税 那其随征&br&A城建及教育附加为市区1.29亿(超过纳税总额,与实际不符) 县镇0.92亿(超过纳税总额,与实际不符) 其他0.55(还没有超过,可以继续推测)&br&B个人所得税太烦杂不纳入推测项&br&C企业所得税19亿-18.39亿-0.55亿=
0.06亿元 反推得知其利润为3000万
&br&也就是雷老板吆喝了一整年只赚了3000万.......你觉得可信吗? 不可信就继续看下面&br&&br&首先我要科普一个概念&br&增值税抵税链条&br&增值税究竟交多少是按照销项税-进项税=应缴税额&br&这里销项税是他的整体销售额除以1.17乘以0.17得出(仅限一般纳税人中销售手机类目计算)&br&而进项税这个有点神秘的东西是什么呢?进项税就是购进货物时所发生的税金,如购进手机CPU 内存之类的 他找上游厂商要了发票这些就可以抵扣了&br&所以这里就要加入一个计算&br&每台小米手机的成本包括:高通平台费分摊2.2元、模具认证等一次性费用0.33元、BOM含税成本1180元、制造费用50元、高通知识产权费65元、物流20元以及售后服务计提41元,每台共计成本1358元人民币&br&这个都是可以抵税的所以我按照17%统一计算实际情况可能有差别&br&/1.17*0.17=14.19亿&br&所以其进项税金计算为14.19亿&br&所以其应纳增值税税金应该为18.39-14.19=4.2亿&br&其随征1为4.2*0.07(总部在北京)=0.3&br&加到一起为4.5亿&br&用19-4.5=14.5亿(忽略其他小基数税种这应该是其所得税缴纳税额)&br&假设利润14.5/0.2=72.5亿&br&而其销售毛利率为:126.5(亿)-元)=28.86(亿)这个数字远小于其假设利润&br&&b&因此可以得出小米科技宣布的纳税总额为19亿 是为了博人眼球&br&用销项税+上随征其他税种来混淆视听!&br&其纳税总额最多是19-14.5=4.5亿 具体情况需要雷老板公布2013年1月份的纳税申报表&/b&&br&&br&欢迎各位会计战线上面的朋友来相互探讨。。。如有过错属于本人学艺不精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纯引用万部小米手机126.5亿含税销售额然后经过计算得知126.5/1.17*0.17=18.39 (这个计算为单纯的用含税销售额计算应缴税额)得出其未抵扣前的增值税应缴数为18.39亿元但是和19亿元还是有差距啊所以我们推算其应该还有其他随征税种一并计算了两者的…
Growth 团队主要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成为Facebook的活跃用户。我们有很多的小组,负责的产品包括 建立好友(friending), 邮箱找人&a href=&/find/f?type=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contact importer), 消息(notifications for email,sms,push), 注册,i18n, 低端手机 (Facebook for Every Phone),游戏等。 同时数据分析师(data analyst)也是属于 Growth。在很多的用户成长中的国家(日本,韩国等)还有增长经理(Growth Manager)负责本国的发展。在日本我们还有专门负责日本的engineer。&br&&br&每个产品小组都有1个pm, 1个designer,1个数据分析师和3-5个engineer。一个小组在每个季度开始前都会集体研讨一些可以测试的产品修改。然后,engineer会把代码写好,然后给1%的用户使用。然后我们会和数据分析研究这个修改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然后把这个修改打开给100%的用户或者直接删除测试。&br&所以每个产品的修改都是通过大量的a/b testing 来决定的。&br&&br&以前很多的修改和测试都是在www上进行,但是现在很多的engineer也开始在android 和 ios 上进行修改。&br&&br&问题有一点广,如果有什么具体的问题还可以再问我 :)&br&&br&这个视频也讲了很多facebook的growth team&br&&a href=&/watch?v=raIUQP71SBU&feature=shar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at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v=raIUQP71SBU&feature=shar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Growth 团队主要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成为Facebook的活跃用户。我们有很多的小组,负责的产品包括 建立好友(friending), 邮箱找人contact importer), 消息(notifications for email,sms,push), 注册,i18n, 低端手机 (Facebook for Every Phone…
来自子话题:
职场社交,无限想象空间。按照猎头平均每猎一个人可以获得1万美金佣金做标准(事实年上美国的猎头佣金是年薪的1/3-1/2,应该至少有3万美金),只要这个平台上每年能够帮助猎头猎到30万人,则总的盘子为30亿美金,如果linkedin分成30%,则对应10亿美金营收,当然利润还要再乘比例。但现实一点看,10亿美金的营收linkedin在2012已基本实现(参照Q3数据),而其成长尚无法估量,基本上,实现5-10亿美金左右的利润并不是梦想,所以100亿的估值就很合理了。 &br&&br&当然也要看后续商业模式,其实最简单的,google希望全球招聘最优秀的人才,linkedin可以帮助google通过匹配算法进行最佳推荐。当有了海量个人简历后,后续的数据挖掘将帮助商业产品包装以及商业模式的建立。&br&&br&一些当前数据供参考:&br&&ol&&li&2012年Q3 LinkedIn营收达到2.52亿美元,同比增长81%&/li&&li&%的美国网民拥有LinkedIn账号&/li&&li&LinkedIn会员数达1.75亿每秒有2人注册&/li&&li&LinkedIn内幕:每用户营收为Facebook 20倍&/li&&/ol&
职场社交,无限想象空间。按照猎头平均每猎一个人可以获得1万美金佣金做标准(事实年上美国的猎头佣金是年薪的1/3-1/2,应该至少有3万美金),只要这个平台上每年能够帮助猎头猎到30万人,则总的盘子为30亿美金,如果linkedin分成30%,则对应10亿美金营收,…
来自子话题:
这个必须要匿了,满足你们。&br&1,有一次文森特来我们城市视察,我那会儿刚进搜房没多久,座位靠过道,正在埋头苦干,突然感觉有人站在我旁边,抬头一看,一皱巴巴西服的乡镇企业家气质的中年人笑眯眯的站在我面前,我直接问您有事儿吗?然后总经理从后面跑过来说这是莫总。&br&2,据说文森特40个亿身家,开的是辆老款雅阁。&br&3,搜房上市后,文森特在华尔街买了一栋楼,刚巧那天我在搜房总部开会,文森特正在上边说啊啊公司上市了大家是很有希望的一定要好好干之类的,然后电话响了,文森特就出去接电话,然后又回来,然后刚准备说电话又响了,然后又出去接电话,这样反复N次,他终于接完电话了,跟我们说:股东们追着问我那楼买来干啥,我们做赔笑状。&br&4,文森特在北海有个5星级酒店这事儿我会乱说么?&br&5,对了文森特在美国什么什么洲还买了一个庄园。&br&6,你们去搜一下搜房上市时的照片,文森特左边那个白色衣服的女人是他女儿,没错,在纽交所敲钟是他送给他女儿的生日礼物。&br&7,新鲜热辣补充一条,小道消息说文森特在XXX拿了块地开始当开发商了,据说本来是和别人合伙结果别人坑了被迫出来挑大梁。PS:文森特找了一帮搜房的员工过去当销售总监、策划总监。
这个必须要匿了,满足你们。1,有一次文森特来我们城市视察,我那会儿刚进搜房没多久,座位靠过道,正在埋头苦干,突然感觉有人站在我旁边,抬头一看,一皱巴巴西服的乡镇企业家气质的中年人笑眯眯的站在我面前,我直接问您有事儿吗?然后总经理从后面跑过…
来自子话题:
肖潇关于出口的部分讲的很详细,完美在东南亚和北美的出口都算成功,在欧美市场上的一些收购和代理如火炬之光2、无冬之夜OL也有一定的影响,业务拓展的国家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几大网游公司里国际化做的最好的。但是那个答案整体却很难让我点赞同,所以单开一个回答。&br&&br&在我看来,完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和美术,在《完美世界》刚出的时候,祖龙引擎和国风美术在一开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而后这一引擎和美术风格被其公司内后续的很多游戏所沿用,包括《诛仙2》,这是完美能够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完美的自有引擎技术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国内最强的,这里不是说画面表现力,而是说稳定性和易用性,在国内的话之前这两点比画面表现力更重要,更何况画面效果也不算差——记得北京某电影同名网游就是用之前完美上海的一个流出引擎改的。完美的游戏本身也有一些创意设计,比如双人坐骑就是很早引入的,加上画面偏国人审美的风格和不算差的游戏体验,所以初期很能抓住用户,加上最开始完美的营销做得也很好,刘亦菲和丁贝莉代言、武林外传、诛仙等几个事情都让游戏短期内吸引了一些眼球,算是锦上添花。&br&&br&在《完美世界》之后完美做了很多游戏,但是一直到去年最赚钱的还是两款”祖龙“引擎的游戏《诛仙2》、《完美世界国际版》,《武林外传》、《神鬼传奇》等游戏虽然各有其特色,也不是没用户,但是用户和收入都略差,更不用说一些被淹没的游戏。这样的结构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过于依赖单款产品,比如去年《诛仙2》用户和收入下降对财报和股票的影响应该也有很直接的体现,唯一的亮点算是影视上的收入,以及一款有点意外成功的回合游戏《神雕侠侣》。&br&&br&今年到现在完美主要上了两款游戏,《圣斗士星矢OL》和《笑傲江湖》,前者虽然品质一般收入超高(据说已经成为公司内收入第二的网游),后者目前来看人气和反馈也都不错,在很多人看来都有些超出预期了,产品本身和营销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果这两个游戏能够稳定,那么这样的产品线就相对稳定了,后续如《圣王》、《射雕ZERO》(这个游戏我看过,素质很不错)等几个游戏也都能有所成那么整个公司实际上可以更进一步——国内的网游公司多数依赖单款产品,所以产品线上成功游戏越多,价值和发展前景越大,目前除了腾讯做得最好的就是网易,再没有其他公司了。&br&&br&很多人都关注DOTA2,不过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很难做到DOTA那样的全民流行,但是对一些死忠用户来讲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这个数量在国内来讲想对也是很庞大的,所以如果完美其他游戏的收入能够有保证其实对DOTA2也是一个利好——这样的游戏根本不是用来做收入的,不考虑收入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不伤害死忠用户的体验,多少还有些可为。圈用户的时代已经结束后,后面端游市场会越来越向精品化发展,所以如果想要有长远的发展,一些饮鸩止渴的事情能少做一些,游戏生命周期就能相对长一些。&br&&br&完美也在做页游和手游,页游据了解走的是跟国内游戏不太一样的路数,大都是U3D引擎画面超好的一类,在国内的市场和网络环境会不会有市场还要再看。至于手游,自研基本也都是画面流,至于代理我就呵呵一下不发表啥意见了。纵横和178不评论。至于该公司内的派系和八卦什么的全是道听途说来的,还是交给匿名用户来吧~(完)
肖潇关于出口的部分讲的很详细,完美在东南亚和北美的出口都算成功,在欧美市场上的一些收购和代理如火炬之光2、无冬之夜OL也有一定的影响,业务拓展的国家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几大网游公司里国际化做的最好的。但是那个答案整体却很难让我点赞同,所以单…
我特意又跑去看了一遍完美世界2007年给SEC的招股说明书;第50页:&br&&br&In the three months ended June 30, 2007, our revenues increased to RMB129.7 million from RMB15.9 million for the same period in 2006. The increase was primarily attributable to our operations of three MMORPGs launched after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6, namely Legend of Martial Arts, Perfect World II and Zhu Xian. In the three months ended June 30, 2007, our games recorded approximately 446,000 average concurrent user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rom approximately 44,000 for the same period in 2006. The increase in our revenues was also attributable to our overseas licensing revenues of RMB18.2 million in the three months ended June 30, 2007, as Perfect World II was launched in several overseas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last quarter of 2006 and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br&&br&实际上直到2006年1月,其第一款网游才开始商业化运营。换句话说,在上市前一年,完美世界依靠他的创业游戏完美世界,季度营业额不过1600万人民币左右。而随着2006年第二财季后发布的三个MMORPG游戏武林外传,完美世界国际版和诛仙,仅仅用一年时间,该公司就成为月入过亿的游戏巨头。同样的完美世界的平均在线人数也从2006年第二季度的44000人,增长到2007年第二季度的44.6万人。&br&&br&完美世界发展起来的最核心因素,游戏出口。在2007年之时,该公司每季从海外授权中可以获取费用约人民币1800万元,占据总收入的六分之一,重点在于,海外授权费用如你所知,营收几乎都可以算是净利润,这对于当季净利润数额不过4000万人民币左右的公司而言,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前面也有人提到,完美世界可以说是中国网络游戏出口第一公司。在QQ收购LOL之前,完美世界一直是中国游戏出口收入最大者。在该公司海外业务日趋缩减的今年,第一季度,完美世界仍然可以从海外授权收入中获得人民币约3000万人民币,而在巅峰时期,每季度海外授权收入甚至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2009年海外授权总收入占据当年中国网游公司海外授权收入份额的30%强。&br&&br&从游戏概念来说,完美世界作为一家本土公司,摒弃了一般本土公司习惯性的以传统武侠风格为主的游戏开发,而着力点在随着网络小说兴起而愈来愈具影响力的东方玄幻概念上。完美世界和完美世界国际版是对东方玄幻最好的体现,这一概念使得他的游戏在起初不仅受到中国玩家的欢迎,也更容易获得国外玩家的接受。同时,对曾经的网络小说界扛鼎名作诛仙的改编算是为东方玄幻火上加油。完美世界前期的坚持原创性,也基本保证了该公司的游戏品质。&br&&br&另外,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统计,巅峰期该公司按道具收费的网游的ARPU值高达323元人民币,比同期的盛大游戏、畅游等道具收费游戏,差不多高出100元。另外在上市不久后,该公司开展的多元化战略收到奇效,纵横中文网的转会风波一度闹的沸沸扬扬,投入影视制作诞生的婚姻保卫战也一度是荧屏热点,另外收购&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的股权也让他们在游戏媒体方面走在前列,因此大概在2010年Q3前后,该公司的股价达到峰值,市值一度达到20亿美金以上。。&br&&br&我本来想写一段关于完美游戏现在的看法的:虽然笑傲江湖的公测成绩很好,但这个游戏的变现能力还未知(而这部分对于股价的影响已经表现出来了)。现在外界对于完美世界的期待,更多的还是来自Dota2,而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至少今年之内,也许第三季度退出的梦入神机原著改编的《圣王》和一系列页游对于完美的营收贡献会更大。另外,把影视产业从上市公司主体中移除,如今看来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选择。我更期待的是完美游戏在移动端游戏的表现。作为传统网游公司,由于腾讯网易和盛大三大巨头的存在,他一直只能处于二线的位置;而算是比较早布局移动端战略的他们,不知道在移动端表现能够如何。&br&&br&短期内对于完美世界还是中性观望的状态,但是中长线而言,这家公司未尝不值得看好。至于匿名用户所爆料的管理混乱,感觉在每个游戏公司都正在发生么……
我特意又跑去看了一遍完美世界2007年给SEC的招股说明书;第50页:In the three months ended June 30, 2007, our revenues increased to RMB129.7 million from RMB15.9 million for the same period in 2006. The increase was primarily attributable to …
来自子话题:
京东以前的发展,是通过3C数码大品类,拉起了零售百货的全面增长,3C毛利虽低,但百货、平台的利润却非常可观。这在京东之前在香港公布的财报上已经体现。&br&&br&京东为什么能做起平台而当当不能?因为3C是个大品类,可以拉动小品类发展;而图书是个小品类,根本无法拉动3C、化妆品等大品类。&br&&br&京东接下来的目标是千亿规模,正面迎战淘宝、天猫阵营。怎么做?跟随淘宝发展服饰鞋包?这是条死路。京东最优的战略选择仍然是找到线上缺乏的大品类,做强大品类、拉动小品类的发展。大家电正是支撑京东千亿战略的最佳品类,而且恰好是淘宝、天猫的短板。&br&&br&京东价格战的第一枪,是瞄准了国美、苏宁的线下渠道,包括京东价格监督员。可是事实上,京东本来就比国美、苏宁线下便宜10%甚至更多。与其说这叫“价格战”,不如说这是京东在培育和教育线下用户上网买大家电的习惯。显然,谁教育市场,谁收割市场。&br&&br&京东看上去在打苏宁,其实是要过千亿门槛、超淘宝、天猫。&br&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 你难道没发现,电子商务第一阵营的淘宝、天猫竟然缺席、失声、根本说不上话吗?
京东以前的发展,是通过3C数码大品类,拉起了零售百货的全面增长,3C毛利虽低,但百货、平台的利润却非常可观。这在京东之前在香港公布的财报上已经体现。京东为什么能做起平台而当当不能?因为3C是个大品类,可以拉动小品类发展;而图书是个小品类,根本无…
互联网公司比较喜欢用Dual-class share structures,其他行业的则比较少。而香港联交所则禁止这种投票结构,认为不利于保护小股东。&br&&br&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a href=&/nod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ode/1898&/span&&span class=&invisible&&8938&/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在2000年时美国总共有482家公司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2002年下降到362家,2010年有12家公司在IPO时采用该结构。&br&&br&采用牛卡计划的公司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创始人对公司的个人影响力非常大,这种N:1的投票结构可以使他们拥有大于持股比例的投票权。公众股东愿意接受这种更“独裁”的治理结构,实际也是给创始人投下信任票。&br&&br&说几个有名的公司吧&br&&br&国外:Google、Facebook、News Corporation、LinkedIn、Groupon、Zynga&br&国内:百度、人人、优酷、土豆(均在美国上市)
互联网公司比较喜欢用Dual-class share structures,其他行业的则比较少。而香港联交所则禁止这种投票结构,认为不利于保护小股东。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在2000年时美国总共有482家公司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
来自子话题:
&b&审核制度本来就不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是被审核的对象。审核制度是为小白投资者服务的。&/b&审核标准越严格,企业质量相对就越好,小白投资者买股票的风险就越低。&br&&br&&br&小白投资者金融知识不足,没有企业经营经验,对各个行业了解有限,自己也没资源去做专业的调查研究。比较肯钻研的可能还看看上市公司的公告,懒的基本上就听一嘴消息、看看电视股评节目就买了。&br&按照传说中互联网企业极致服务的精神来琢磨,针对这样的小白用户,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不是就是那种法律问题查得清清的、财务数字抠得细细的、管理层承诺得杠杠的、行业前景看得明明白白然后股东董事监事高管投行会计师律师和监管机构一众人等胸脯拍得啪啪响说你买吧出了问题我包赔的服务?咱们的审核制度对小白投资人的服务就是这么贴心。现在的审核标准挺适合小白投资人的,再配合上现在的发行制度,投资人啥也不用管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买,正好符合互联网产品“千万别让用户动脑子”的思路嘛。&br&&br&审核制度饱受诟病,但是又多年改不动,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有这么多小白投资人、有这么大的刚需,有需求不能不满足。现在的审核制度其实相当接地气和符合市场需求,至少很符合小白用户的需求。&br&如果是腾讯公司来设计一套规则,通过QQ和微信销售IPO股票,它会怎么设计审核和发行制度?它会如何修改现行的IPO审核规则?它会搞注册制吗?它会容许企业上传一点儿数据几个文件开个支付接口就嗷嗷卖吗?&br&基本不可能。如果真的把这事儿交给互联网公司来做,审核比现在必须更严苛,因为腾讯的用户比股民更加小白,需要的服务更全面、更精细。&br&&br&当然继续改进的空间也有,只不过改法不太一样。市场上的投资人多种多样,小白投资人之外还有初级投资人、高级投资人、私募、公募、保险、信托、产业投资人。不同的机构需要的产品、服务是不是应该有差别?如果真的要改的话,得先做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投资人设计不同的股票发行审核标准,或许还能改改。&br&现在这样所有的投资人一锅烩,改进空间极小。
审核制度本来就不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是被审核的对象。审核制度是为小白投资者服务的。审核标准越严格,企业质量相对就越好,小白投资者买股票的风险就越低。小白投资者金融知识不足,没有企业经营经验,对各个行业了解有限,自己也没资源去做专业的调查研…
来自子话题:
有变化的,刘强东的动态放在了门户新闻的娱乐频道,奶茶的动态放在了科技频道。
有变化的,刘强东的动态放在了门户新闻的娱乐频道,奶茶的动态放在了科技频道。
IPO永远都是一件实施成本最高的事情,而且特别容易崩溃的事情,也是没有备用方案的事情(你总不能A股上不了马上去美股,美股上不了再杀回港股)&br&&br&并购的好处在于:&br&1. 变相上市,尽管不是实际控制人,但自己的股份变成了可流通的上市公司股份&br&2. 公司是上市主体一部分,融资能力和对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br&3. 可以逐渐长大,在上市主体中越来越强势&br&4. 操作简单,现金并购只需要上市公司董事会审批,无需股东会和报证监会。重大资产重组未来也会简化手续,就目前来说手续也不算复杂,一般连头带尾一年就搞定了。&br&5. 借壳上市是目前最快的主体上市方法,就是代价不菲,还要接壳公司的烂摊子,但争取了时间。&br&6. 退路比较多,我经常要面对三四家上市公司的offer,在里面选最合适的&br&&br&难点在于:&br&1. 毕竟是找婆家嫁人,两家人能不能过到一起去这是个核心问题&br&2. 交易架构和交易条款直接决定了标的能否有一个光明的未来&br&3. 业务整合和管理架构整合这是个很难的事情&br&4. 企业文化整合也很难&br&5.寻找的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股价的泡沫程度,换股之后的溢价空间的评定,其实主要的是股价的溢价空间,重组不能随便找个上市公司就搞,那种上百倍PE,股价好几十块甚至100的,并不是什么好对象,溢价空间太小了&br&&br&杠杆收购的难点在于:&br&1. 如何找到融资方&br&2. 并购完成之后如何管理资产和把资产做大&br&3. 如何按照既定计划在某个时间IPO或者装进上市公司&br&&br&并购里,最简单的是现金收购,其次是增发股份装进上市公司,然后是借壳,最难的是杠杆收购,KKR收购纳贝斯克,堪称神之一击,被传颂二三十年。
IPO永远都是一件实施成本最高的事情,而且特别容易崩溃的事情,也是没有备用方案的事情(你总不能A股上不了马上去美股,美股上不了再杀回港股)并购的好处在于:1. 变相上市,尽管不是实际控制人,但自己的股份变成了可流通的上市公司股份2. 公司是上市主体…
来自子话题:
所谓反向并购上市,引用Wiki的解释:&br&&blockquote&A reverse takeover or reverse merger (reverse IPO) is the acquisition of a public company by a private company so that the private company can bypass the lengthy and complex process of going public. &br&&/blockquote&简而言之,就是一家私有公司走捷径,通过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进而控制该公司,再通过配股等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的优良业务和资产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有个好记的名字,叫买壳上市。&br&&br&说几种主流的上市融资方式吧:&a href=&/a/5.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赴美上市不等于融资
反向方式基本不被考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b&主板+融资=IPO&/b&(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这是目前最为常见也是获得融资额最高的方式,企业从递交招股书到接受SEC问询,到进行路演定价直至交易所挂牌。&br&&b&主板不融资=介绍上市&/b&:中国手游在2012年上市采用了这样一种方式,也就是其上市时候并不发行新股,所以只需要完成对SEC备案和规模符合交易所标准这两个要求,不需要进行路演。目前国内暂时没有这种方式。&br&&b&场外不融资=RTO&/b&(Reverse Takeover),借壳上市。这个阶段只标志企业进入境外证券市场,期间没有任何新的融资进入。所以这里企业需要做的就是与境外壳公司签署反向收购协议,然后将旗下拥有相关股份或者资产直接注入到上市公司中。&br&&b&场外+融资=APO&/b&(Alternative Public Offering),也就是替代公开上市。更多人将其翻译成融资型反向收购,也就是在进行RTO的同时完成融资,这种方式在过去一些年被很多中国企业使用主要的优点在于速度快、成本低。&br&&b&RTO+转板=Re-IPO&/b&,也称“重新上市”。这种情况是一家已经在柜台交易市场挂牌,通过向美国证监会改变注册地点,由美国本土上市公司改变为一家外国公司,然后重新向美国SEC递交F-1表格,在获得证监会批准后,发行股票,完成融资后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挂牌上市。&/blockquote&&br&采用反向收购的多数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无法达到IPO上市标准的公司;一般优质企业不会选择反向收购上市的方式。采用反向方式,等于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而鲈乡小贷选择的是VIE结构的IPO方式,其实是中国公司在北美上市比较主流的方式。&br&&br&然后根据题意简单的比较一下RTO和IPO吧:&br&&br&1. RTO不需要企业满足IPO条件,且无须IPO窗口开放。&br&众所周知美国NYSE和NASDAQ市场上市的门槛一点不低,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IPO机会渺茫,窗口会关闭。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不一定能达到IPO的标准;或者即使能够达到标准,在市场上的估值也未必很高或者运作难度大,这时候就可能寻求RTO(也可能是ATO)。&br&&br&2. RTO的流程简单,操作时间短&br&IPO从筹备到成功上市的过程复杂,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而RTO通常只要3~6个月,而且上市审批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无需漫长的登记和公开发行手续。关于上市流程,请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一个公司的上市要走哪些流程?&/a&&br&&br&3. RTO费用更低&br&RTO的买壳费用可以事先谈好,现在市场上,一个普通的壳公司的购买费用只要几十万美金。再加上审计所、律师和财务顾问(中介)的费用,所有费用加在一起可能也就百来万美金。&br&IPO由于周期长,操作难度高,涉及面广,各方面费用都十分高昂。例如一份优秀的招股说明书,可能就要花费上百万美金;此外还有承销商的承销佣金,审计所和律所的服务费用也收的更贵。通常而言,没有数百万美金下不来。&br&&br&4. RTO更为可控,管理层更省力&br&IPO,从最初确定承销商的谈判过程,到审计和尽调的复杂程序,再到路演等等,这一年下来,公司的管理层大部分精力都得花在上面;这还得期盼承销商最后不会因为某些原因推迟过程,从而导致额外的费用支出。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可控性不高。&br&而RTO连路演都不用,管理层雇一个能干懂行的CFO,找到合适的壳,再花钱请律师和审计师,整个过程十分省力,而且不用担心承销商方面因为种种原因延迟或者取消上市。&br&&br&5. RTO的过程受市场条件的影响更小,可能让公司的股价更高&br&如上一点,IPO过程中,市场环境会影响最终的融资额和估值;而公司在期间的任何负面消息也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上市价格;而RTO的过程中,很多对价其实是在壳公司的买卖双方之间谈妥的,这个价格的可操作性不小。&br&&br&但是呢:&br&&br&1. 反向并购的成功并不等同于公司完成融资。如果公司上市后的股价无法上涨,公司前景不被看好,造市商影响力不够,这些公司通过二次发行,定向发售或者转版进行融资的难度不低;即使融到钱,金额也通常低于IPO的融资。当然,很多公司选择RTO上市的目标并非是为了融资,而是为了上市的名头。&br&&br&2. 反向收购近年来臭名昭著,2010年之后中概股的做空风波中,被做空的中概股绝大多数都是RTO上市的公司;在市场环境下,RTO的股票很难获得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经常会面对交易量过低,股票活跃度不够等等问题。&br&&br&3. 很多反向收购上市的公司,管理层可能对资本市场一无所知。因此很多反向收购上市的公司,容易在公开上市之后表现的很幼稚和不专业。因此这些公司为了做好投资者关系可能要因此间接付出很多成本甚至教训。」&br&&br&4. 反向收购买的壳很多是在OTCBB市场,即所谓的柜台交易市场;这其中股票的交易量和关注度都相对较低。有很多RTO的公司在OTCBB浮沉了好几年才最终成功转版。&br&&br&另外题中提到的S1文件是美国境内公司上市时提交的申请表,而F1指的是境外申请上市公司递交的申请表。
所谓反向并购上市,引用Wiki的解释:A reverse takeover or reverse merger (reverse IPO) is the acquisition of a public company by a private company so that the private company can bypass the lengthy and complex process of going public. 简而…
投资银行部说白了就是一种营销工作,向企业推销自己的人力资源,向市场推销企业的股权,只是这个产品比较特殊,买房和卖方间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br&&br&
用我师傅的话说,市场上有很多种白菜,有菜场收摊前有点发烂的尾货,菜场里堆起来的白菜,到大超市里用红头绳扎起来美其名曰“胶菜”,买方对白菜的好坏、大致的价位、自身的需求有很好的了解。但是卖股票的时候,好股票、一般股票、差股票放在一起,既看不见摸不着,做假货坑人的也很多。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在IPO中最本质的职责就是让所有IPO前的企业都保持清晰透明,让消费者看到这些企业究竟是烂白菜、普通白菜还是胶菜。至于愿意出多少买,这是各个消费者各自的不同想法。&br&&br&
但是现在的IPO上市主要是核准制,本质上还是行政审批,有很多的要求,最根本的是盈利能力和信息披露。盈利能力分为当前的利润和成长性,信息披露主要有公司制度、历史沿革、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等。如要做到全部证监会的要求需要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大量的工作,因而投行在目前的时期,主要是为审批服务,将公司的法律和财务制度修正到合乎要求,而不是本应该从事的销售工作。&br&&br&
很多企业刚刚起步或者干脆编一个投资故事,将投行引进来,而投行人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很好的考虑这家企业是不是真的能赚钱,做出来了股票是不是能卖出去,就在这些企业身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等到做到一半发现这企业其实并不如当初的故事那么美好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路线。前者是果断撤出问题企业,后者是继续耗费精力,操纵一下财务数据(即所谓的“包装”)去证监会搏一把。而迫于公司业绩考核的压力和中国特色的无奈,后一种选项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所以有了如此之多的还未上会即撤材料的企业。作为一个投行新兵,我个人觉得,国内投行的职能变异,主要还是来自行政审批为导向的审核制。&br&&br&
审核的时候有不少潜规则,盈利成长性是其中之一,创业板逐年增长30%以上才比较有戏。也导致企业为了上市不得不通过会计手段和业务安排控制利润节奏,这也是导致上市后业绩变脸的直接原因之一。&br&&br&
会计调整利润分期尚情有可原,但是会计操纵虚做利润就不可饶恕了,目前的板子大多打向保荐人及中介机构,但是对于企业负责人造假上市的行为,惩罚恐怕还不够严厉。证监会也有很大的维稳压力,但是不管是由于腐败还是确实造假水平太高,总有可能出现漏网之鱼,证监会的办法就是一个拖字诀,拖着拖着,调整好的会计利润无以为继了,业绩造假的、偷税漏税的被人举报了,自然就撤材料了。&br&&br&
但是这样下去总归不是办法,有很多好的企业正在苦苦等待融资。有人说上市企业都是圈钱,那么各位可以想想上市企业那么多,出现道德风险的比例有多少?媒体常常通过上市公司、欺诈来吸引眼球,然而这个比率相对全社会的企业来说是很低的。&br&&br&
所以说到底,如果说企业上市实现备案制,并以严厉事后监管处罚措施作为保证机制,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br&1. 发行节奏问题:经济好的时候市场好,企业股票容易发行,激励企业上市,增大的供给有助于抑制IPO价格过高。经济差的时候企业股票不易发行,企业考虑价格问题,减少发行,减小市场压力。&br&2. 无论什么企业,只要达到了最最基本要求都能上市,这其实是上市变难而不是变简单,因为严厉的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烂白菜只能卖烂白菜价格,那么从一开始投行人就得考虑发行,项目就得更仔细的挑选。投行的主要价值在于如何将股票卖出去,而不是前端本来属于会计师律师的工作。&br&3. 投资者也能得到成长,备案制下,供应肯定会在短时间内增大,投资者也必须更加谨慎仔细的挑选。证监会虽然本意想要保护投资者,但是过多的保护使得投资者永远长不大,“赚了钱算是我的,亏了钱是证监会的不对。”这样的投资者永远不会成熟,证监会永远有维稳压力。&br&&br&至于二级市场的春天,这两天似乎已经有点暖意了,但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永远有春夏秋冬,不是说规范了,股市就能起来。但是只有一个规范的市场,才能将资源正确的分配和利用。
投资银行部说白了就是一种营销工作,向企业推销自己的人力资源,向市场推销企业的股权,只是这个产品比较特殊,买房和卖方间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 用我师傅的话说,市场上有很多种白菜,有菜场收摊前有点发烂的尾货,菜场里堆起来的白菜,到大超市里用…
补充一些在美股投资领域的活跃用户,以及融资、法务、财务、审计等领域的专家。&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7e65d2ce65d& href=&/people/7e65d2ce65d& data-tip=&p$b$7e65d2ce65d&&@陈思荣&/a&&br&此君的金融学基础十分扎实,擅长美股市场分析。往往能从复杂的股票信息背后抽离出简单、清晰的逻辑;此外,语言风趣、表达能力强。常有一语中的之惊喜。&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148b0aa95b520d225d3435acc0c6ba57& href=&/people/148b0aa95b520d225d3435acc0c6ba57& data-tip=&p$b$148b0aa95b520d225d3435acc0c6ba57&&@余亦多&/a&&br&斯坦福硕士。先后在纽约投行、国内外资投行、外资 PE 工作,现任中投资本投资总监。此君不仅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在美股投资领域亦有独到见解。&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cd273a8ef3e577b10b012fcc& href=&/people/cd273a8ef3e577b10b012fcc& data-tip=&p$b$cd273a8ef3e577b10b012fcc&&@简江&/a&&br&SK 电讯创投基金副总裁。善于从宏观层面进行公司分析和行业解读,中概股投资高手。对电商领域尤其关注,对零售业同样认识深刻。&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587bc1f6fdf95d& href=&/people/587bc1f6fdf95d& data-tip=&p$b$587bc1f6fdf95d&&@碧波&/a&&br&又一名美股投资与互联网研究跨界达人,对网游公司更是情有独钟。传闻,此君正是一名网游从业者。偶尔也在雪球社区出没。&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f2bf92f2ce1db6ff935fa5& href=&/people/f2bf92f2ce1db6ff935fa5& data-tip=&p$b$f2bf92f2ce1db6ff935fa5&&@Raymond Wang&/a&&br&知名律师。关于创业法务、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的难题,你一定得找他。&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61ba7d0d87c9185bcb542adeee9393a7& href=&/people/61ba7d0d87c9185bcb542adeee9393a7& data-tip=&p$b$61ba7d0d87c9185bcb542adeee9393a7&&@王维&/a&&br&投行审计专家,在金融和 IPO 审计领域拥有 10 年丰富经验。对于审计相关的职业发展问题也会耐心解答。&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547f818559baffd86f27e61d51c7b972& href=&/people/547f818559baffd86f27e61d51c7b972& data-tip=&p$b$547f818559baffd86f27e61d51c7b972&&@MrToyy&/a&&br&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专家。投资公司,必须要看懂财务问题。学习财务问题,可以向 Toyy 请教。&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52d859fe2edb2f0abf3ef3& href=&/people/52d859fe2edb2f0abf3ef3& data-tip=&p$b$52d859fe2edb2f0abf3ef3&&@沈一冰&/a&&br&供职于上海花旗证券。自称「投行农民工」,然其对投行 IPO 工作却有深刻理解。爱好广泛,在物理学、政治学、法律领域亦有涉足。&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c8d67ac697& href=&/people/c8d67ac697& data-tip=&p$b$c8d67ac697&&@weizhi pan&/a&&br&知乎新人,供职于新加波某对冲基金。积极活跃、见解专业、态度认真,值得关注。&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25ebbf8afe4b44da491bd0baa06f2100& href=&/people/25ebbf8afe4b44da491bd0baa06f2100& data-tip=&p$b$25ebbf8afe4b44da491bd0baa06f2100&&@田牧&/a&&br&投行工作,关注「另类投资」,擅长宏观经济分析。&br&&br&未完待续......
补充一些在美股投资领域的活跃用户,以及融资、法务、财务、审计等领域的专家。此君的金融学基础十分扎实,擅长美股市场分析。往往能从复杂的股票信息背后抽离出简单、清晰的逻辑;此外,语言风趣、表达能力强。常有一语中的之惊喜。斯坦福硕…
谢谢邀请,请参考我这个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03&/span&&span class=&invisible&&3475/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比如UNdata,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业余需要,而且是免费的。&br&付费的就多了,bloomberg和CEIC都可以,方便可靠,我一般都用CEIC。&br&免费的统计数据网站是不可能达到“&strong&一个网站查询所有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strong&的程度的,而且看楼主的意思还要查阅跨国数据。除非他在搞开业大酬宾。
谢谢邀请,请参考我这个回答(),比如UNdata,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业余需要,而且是免费的。付费的就多了,bloomberg和CEIC都可以,方便可靠,我一般都用CEIC。免费的统计数据网站是不可能达到“一个网站查询所有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的…
来自子话题:
我认为提问者带了很明显的偏见,问题非常不公正,没有认真了解过相关情况就自以为是的提了出来。&br&1、木屋烧烤的店面数量不是10家,即使是题目中给出的新闻中说的10余家是错的,也不该简略成10家。实际上木屋烧烤已经有几十家门店了。&br&2、单店开店成本100万这种话请问提问者依据在哪里?深圳我不了解,但北京的几家木屋烧烤,单店成本如果就100万你就是在开玩笑。说明你对餐饮业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也缺乏最简单的调查。&br&因为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提问本身就是对相关情况毫无了解而提出的臆测。我认为没有更多回答的必要。&br&——————————————————————&br&将后面评论中的内容补充进来:&br&我没有专门问过木屋烧烤,具体费用可以咨询其管理公司应该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数字。&br&一般单店成本包括了加盟费、装修费、设备费、培训费、物资准备费用以及租金等等。除了租金之外,其他费用对于加盟型餐饮企业来说都会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范围。而租金要看地段、面积等等。&br&可以给你一个参考数字:&b&&u&2010年&/u&&/b&时候巴贝拉在北京的单店开业成本&b&&u&(不含租金)&/u&&/b&约为200万元,这是最低400平米面积的情况。算上租金可以计算一下大约要多少钱。加粗部分是为了给下面那位匿名人士作重点提示。以现在的行情虽然没有再去问巴贝拉,但实际在北京再开一家应该前期投入不会低于300万(这次含房租,省得又被断章取义)。&br&——————————————————————&br&针对那位说&b&对我十分不齿&/b&的答案,我还是决定反驳一下,顺道丰富我的答案。&br&&br&&blockquote&&i&1、即使它的店铺是不只10家(我相信题主是把文中的”十余家“看成了10家),但哪怕是20家,30家。尽管如此,这也改变不了几十倍重置成本的估值。&/i&&/blockquote&&br&答:10家和30家是3倍差距,如果真做PE,我不认为会忽略“3倍”这个数字差异,而说出“改变不了几十倍重置成本的估值”这种愚蠢的话。我找不到准确店面数量,所以就&b&暂时按淘宝查询结果来当作本题中使用的数字&/b&:在淘宝官方店可查到北京9家,深圳23家,&b&共计32家&/b&。这远多于题主所说的10家,我认为这是巨大差异,而不是什么改变不了结论的微小差异。7亿估值,32家门店,平均下来单店2187.5万元估值,和题主所说7000万差异巨大。后面我来说值不值。&br&&br&&blockquote&&i&3、烧烤店的重置成本我不知道,但即使不是题主估计的100万(题主也承认自己不清楚是多少),也肯定不是1000万,也肯定不是500万(霜叶大人估计的200万差很多么?)&/i&&/blockquote&&br&答:第一,巴贝拉的200万是不含房租水电的初始投入,且为2010年,不要告诉我物价是不上涨的。第二,我来给算算到底需要多少钱开一家木屋。&br&加盟费、装修、培训、设备、物资等前期成本,我认为会低于巴贝拉,但不会低太多。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对比差异,前期投入应该也要150-200万左右(&b&不含水电房租&/b&),按150万来算。&br&房租及水电费,在北京我也按400平米算,一年需要约80-100万(按郊区算),就当80万。&br&运营后的工资开支,按单店30人算(从实际观察应该超过),人均2500元月薪,一年为90万。&br&因此要开一家木屋,即使就开一年,你估计也得预备320万来做这事儿。这和100万差距同样巨大。&br&&br&巴贝拉毛利约65%,一年至一年半收回成本。木屋烧烤作为烧烤餐饮,毛利率应该高于把贝拉。但我也按一年半收回成本考虑。一年半的成本为150+(80+90)*1.5=405w,那么一年应该是270万利润。我们打个折扣,就当一年200万利润。如果单店200万年利润,估值2187.5万元,相比较不到11倍,我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值的。这和题主所说的70倍同样差距巨大。而实际上单店年利润应该是超过这个数字的。&br&&br&(注:以上数字除巴贝拉相关数据外,均为自行推断,不一定准确,但可作为参考)&br&&br&&blockquote&&i&4、题主所说的&b&规范经营成本高、没有护城河、估值太高、缺乏退出途径等不利于投资因素,才是需要真正懂得连锁餐饮业投资的专业人士回答的问题&/b&。关键点完全不是它究竟是10家店还是30家店就有根本差别的。&/i&&/blockquote&&br&答:现在我应该不需要再说10家和30家&b&有没有根本差别&/b&了。&br&&br&&blockquote&&i&如果觉得题主的提问不准确,请协助修改问题,霜叶同学仅仅就他那两点论断便说题主存在“恶意偏见”,说出“没有回答的必要&这样滑稽的论断,反倒让我觉得,这次天图的线上推广的活动难道是找霜同学做的?&/i&&/blockquote&&br&提问者对于自己随便猜测的数字没有任何哪怕稍微认真一点的考证,直接瞎猜。问题带着明显的恶意,我不觉得自己的论断有什么问题。而我如果有这么多钱的话,我也会愿意投资木屋烧烤。至于说&b&“这次天图的线上推广的活动难道是找霜同学做的?”&/b&这种下三滥的挑拨,倒觉得更让人感觉不齿。&br&————————————————————————&br&我并非餐饮和投资行业中人,所以回答的更多是经验和推测,肯定不太准确,有不少错误。欢迎指正,我对餐饮很有兴趣,也想多学习一些。
我认为提问者带了很明显的偏见,问题非常不公正,没有认真了解过相关情况就自以为是的提了出来。1、木屋烧烤的店面数量不是10家,即使是题目中给出的新闻中说的10余家是错的,也不该简略成10家。实际上木屋烧烤已经有几十家门店了。2、单店开店成本100万这…
人生有所不为才有所为,为了大目标,就要舍弃一些波动,诸如考研过程中同学叫你出去旅游啊,这就是需要止损的。交易中八成的止损都是复杂无序的波动造成的。人生和投机一样,大部分都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止损要止得惊天地,泣鬼神才是成功的止损,否则频繁的止损只会让人一点点步入失败的泥沼。&br&
有人说,女孩子们不要找优秀的基金经理当男朋友。因为他会把你当成他人生中的一个仓位,如果向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会果断止损掉你。确实这样啦,一个情感动物的男人变不成优秀的投资(投机)人。如果优柔果断,早早就会被残酷的资本市场淘汰。&br&
恋爱中如果频繁止损,他还表现优异,只能说这家伙本金多(二代),玩得起。这家伙遇到重仓目标的,一个重仓的收益顶得上百八十次止损。&br&
或许有一天,我会遇到深爱的人,宁肯冒着爆仓的危险也要坚持,在快到平仓线的那一瞬间,向我持仓方位狂奔~如果说要多少点,我希望是一万点。
人生有所不为才有所为,为了大目标,就要舍弃一些波动,诸如考研过程中同学叫你出去旅游啊,这就是需要止损的。交易中八成的止损都是复杂无序的波动造成的。人生和投机一样,大部分都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止损要止得惊天地,泣鬼神才是成功的止损,否则频繁的…
来自子话题: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和双重股权结构的区别&br&来源:华尔街见闻 发布时间:日 08:15 作者:tree&br&&br&&p&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与双重股权制度不太一样,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p&&p&  在上市之初,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内部人士可以控制整个董事会,公众股东不会获得任何实质的权限。&/p&&p&  而阿里巴巴28个合伙人将有权力任命董事会的大多数成员,如果董事候选人遭到股东反对,合伙人可以重新提交候选人名单。阿里巴巴的少数董事将由除了合伙人之外的大多数股东推选。&/p&&p&  如此一来,合伙人如何退出和更新便相当重要,有知情人士称,阿里巴巴的合伙人是“自我更新的(self-rejuvenating)”。&/p&&p&  推选新的合伙人需得到所有合伙人75%的投票支持,而罢免合伙人则需要得到所有合伙人51%的投票支持,而这些多数董事的更新都不需要与股东进行商议。&/p&&p&  Ronald Barusch在华尔街日报撰文分析认为,&/p&&p&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将抑制积极投资者出现的可能性,积极投资者可能以获得公司董事会少数席位为目标,但如果少数董事的权限较小,积极投资者夺取董事席位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p&&p&  在合伙人是否可以出售控股权套现的问题上,有消息称,在涉及到阿里巴巴控制权变化的交易中,合伙人将无权获得任何特殊的补偿。不过这一协议可以在75%的合伙人投票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修改。&/p&&p&  从对股东的影响来说,合伙人制度与双重股权结构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从某些角度来说合伙人制度对于股东更有利。&/p&&p&  Ronald Barusch也提到,双重股权结构的一大优势是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列出了控股股东的身份,同时,拥有超级投票权的股份转让后一般会自动转化为低投票权股份。因此随着股权交易的增多,超级投票权股份的数量可能会下降。&/p&&p&  总而言之,合伙人制度和双重股权结构各有其利弊,就阿里巴巴采用合伙人制度上市来说,至少在其IPO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股东都将无权更换管理层或强制出售公司。&/p&&br&&p&---------&/p&&br&&p&不用谢,黄sir&/p&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和双重股权结构的区别来源:华尔街见闻 发布时间:日 08:15 作者:tree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与双重股权制度不太一样,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在上市之初,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内部人士可以控制整个董事会,公众股东不会获得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唐豪侠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