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站在读巨人的花园有感肩上》的十个小笔记!

美国周光真的日志
站在巨人肩上/美国求学记(41)
已有 437 次阅读&
周光真和斯坦.威尔希
周光真作品
3.41先攻学术界
&&&&& 一九九一年春季,我在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分校获得陶瓷专业硕士学位。离开学校以后,我为生计所迫,一直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的陶艺工作室。没有泥巴,没有电窑,精神上好像受着折磨。忍不住对泥巴如饥似渴的欲望,我曾经瞒着房东,关着门做了几件小雕塑,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 自从我太太在硅谷找了一份工作,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女儿,我就失去了原先的“机动性”。原计划买了房子以后就可以将车库改成陶瓷工作室,但是请来的电工却告诉我:这里无法安装电窑所需的二百四十伏的电源!费了不少周折,我最后
决定到附近的圣荷西州立大学去修课,借此可以使用学校的设备。
&&&&& 我做了一些体育、舞蹈、爱情和母子等题材的半抽象人体作品。我喜欢人体的动感,但又感到这些作品中缺少了某些当代美术的内涵。我意识到自己的创作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 圣荷西州立大学美术系教授斯坦·威尔希是一位身材高大、留着胡须、个性活泼的中年男子。从他的眼神和嘴角之际,一个洛杉矶街头顽童的形像依稀可见。
&&&&& 「你掌握了很好的技术,这是许多学生都没有的。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形象」,斯坦·威尔希教授看了我目前的陶瓷雕塑和以前的素描人物画以后严肃的对我说。「但是你的作品太理性,太逻辑化。你需要破!破除你自己!我曾经破除了五次,改变了五次!你和我年龄相近,出生在婴儿潮。但是我俩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成长。我经历过越战,嬉皮士等等。。。」最后他建议我考虑一下超现实主义,与心理学相关的创作。
&&&&& 提起心理学题材的作品,自然要追溯到二、三十年代在欧洲兴起的超现实主义。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的影响,脱胎于「达达」画派,超现实主义曾经盛极一时,其代表人物有描绘梦境的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i) 和颇有插图风格,玩耍,游戏观念的比利时画家让内·马格里特 (Rene Magritte)。超现实主义自六、七十年代渗人美国陶艺界。从安纳森的「恐怖美术」吉荷利的「青蛙世界」到理查德·萧的「步行者」,这些陶艺家及其作品均在现代陶艺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旨在捕捉和发掘人的潜意识,例如:梦境、幻觉、错觉、恐惧、淫猥、迷惑、挫折、异端、暧昧等反逻辑、不合理的思想过程,表现来自非理性世界的生机蓬勃的场景。这些彼岸世界的「真实画面」无疑唤起观众的「异床同梦」的共鸣,减轻人们在现代生活里的心理压力,尔成为现代社会的一服有效的「心理解毒剂」。
&&&&& 从童年到青年时代,我长得十分瘦小,并患有很严重的哮喘病。白天终日忧郁悱恻,夜晚则恶梦缠绵。
&&&&& “不知为什麽,我一丝不挂地坐在教室里,试图用双手盖住自己的耻部。我想奔跑,却不能移动两腿;我想叫喊,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我坠入了无底的深渊,身体不着边际地往下坠落····我死了,许多人在围观我的尸体。他们高声谈论者我。一个巨人站到我面前。在他的面前,我好像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他的一个脚
趾比我整个身体还大。他的身体高耸人云,只要他一伸手,就可一摘下太阳。我不知道他将把我碾得粉碎,还是把我救回人间····。”
&&&&& 自一九九五年春季,我开始创作「手和脚」系列。「恐怖美术」的领袖安纳森是我最推崇的现代陶艺家之一。我喜欢他那富有机智的构思和幽默、荒谬、嘲讽的创作风格,欣赏他那「震撼术」魅力。在我创作的「手」系列中,我将手指改变成四肢或脑袋。例如,交叉着中指和食指原意为「祝您走运」,可是,两条高举的小腿和隐隐约约的脑袋,却隐喻着挫折或挣扎。「大众语言」是众所周知的「世界语言」。在那高耸中指下面躲藏着一颗夹在两腿中间的小脑袋,见不得人的行为,见不得人的脸。我的「脚」系列作品,即是我梦中的「巨人」的翻版。他的脚是那麽巨大,身体高耸入云,所以头显得很小。我竭力捕捉过去残破的梦境,在陶泥世界中继续叙述我那荒谬的梦,寻找异床同梦的观众。
&&&&& 美国的美术界与科技界、商业界一样,发展迅速,变化万端。要想把握这种变化,获得各类资讯,就必须与高等学府建立密切的关系。要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要进入美国现代陶瓷艺术的主流圈,就一定要找到一所高等学府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根据地」。
&&&&& 经过几番权衡得失的思想博斗,我终于决定申请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
&&&&& 我在约百分之十的竞争中获得了录取通知单。校方分配给我一个将近二十平方米的陶瓷工作室。我领到了整套钥匙,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学校创作或烧制我的作品。此後,我又了助教的职务,帮助威尔希教授给那些大学生上陶瓷课。
&&&&& 我的目标是:先进入学术界,建立主流美术圈的人际关系;第二步,进军商业画廊。有了知名度,就较容易在经济上获得效益。
3.42建立“根据地”
&&&&& 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驱车将两件入选作品送到距家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奥克兰的一家画廊。此後,我又将另一件作品寄到了南加州,参加了加州-纽西兰陶
瓷艺术交流展。
&&&&& 在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的美术画廊,我展出了我的「手和脚」系列。学校的校刊也作了专题采访报道。
&&&&& 有一天,我在自己的学校布告栏里看到一份旧金山州立大学美术画廊的彩色宣传招贴,我的作品「左脚」赫然印在上面。我的那件作品被选入「赤脚行走」展。
&&&&& 某陶瓷艺术公司资助的「泰斗全美陶瓷艺术竞赛」是陶瓷艺术界知名度很高的展览。入选作品还被印成了《最佳陶瓷艺术新作》一书。不少熟识的艺术界同仁向我庆贺:〖我看见你的作品被印在书上了〗。
&&&&& 〖我看见你的作品印在「圣荷西水星报」上了〗。满头金发,长的颇丰满的玛丽特地将剪报送到了我的面前。那是一个〖开放画室〗组织将我的资料寄给了报社。这件事有点喜出望外。
&&&&& 九七年奥勒冈全美陶艺竞赛展我早就稳操胜券了!那位评委曾邀请我去参加他的个展开幕式。我曾写过一篇介绍他的论文发表在台湾的《艺术家》杂志上。我知道他的「口味」。
&&&&& 加州陶瓷艺术家协会已有五十年历史。协会经常主办一些集市性展览。这类展览有时可以获得一些经济效益。我曾参加过几次。
&&&&& 位于圣荷西市中心的方氏画廊是当地最佳的一家画廊。圣荷西州立大学的不少美术系教授在这里举办过个展。一九九七年二月,我的个展在那里揭幕。画廊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并将我的个展的彩色邀请卡寄给了许多美术界、新闻界及相关人士。
&&&&& 不断地将自己的姓名、自己的作品通过各种媒介曝露给美术界的相关人士,今天的艺术家必须面对许多课题。买材料、生产,或许叫作创作,包装、运输、谈价以及宣传促销等等。在美国,许多艺术家就像在经营一家小型商业公司,并且应该知道一些经营之道,否则只能做「饥饿的艺术家」。
&&&&& 记得我赴美之前,曾经读到《美术》杂志上的一篇报道,大意为:一个美术家的成功与否,有六大要素。第一,作品的风格,第二,画廊支持,第三,专家评论,第四,购买收藏,第五,展览获奖,第六,出版宣传。
&&&&& 其实,真正要获得成功,也许还有许多微妙的原因。诸如:身居要职,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等等。这也就是为什麽大学教授容易被社会推崇,为什麽许多艺术家争先恐后地想标新立异,做前卫、先锋艺术派人物,以获得媒体的注意力。有了知名度,身价自然可以带动作品的价格。
&&&&& 我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蓝图:以旧金山湾区为圆心,然后发展到整个加州、全美国、海峡两岸,到全世界。用作品为武器,攻城克地。不光要作品参展,我还每年印制一种明信卡,就自己的作品形像邮寄给那些重要人物。我还在美术专业杂志上化钱登广告。& 许多人相信:二十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回顾历史,从西班牙、葡萄牙到英国、法国、日本,到苏俄、美国。国际列强此起彼伏。假如能够凭借美国的经济、文化上的各种优势,结合中国的国情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3.43擒「贼」先擒王
&&&&& 当我第一次跨进美国高等学府的陶瓷创作室,看见美国学生的陶瓷作品的时候,我的那种感受、那种震惊是无法形容的。我的心里即刻冒出一个想法:我要把美国的现代陶瓷介绍到中国去。
&&&&& 离开明尼苏达大学以后,我暂时失去了陶艺创作的条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专业,阅读与写作又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学习这些资料既可提高专业修养,又可以增进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我经常出没于一些社区或学校的图书馆,并和一些评论家建立了通信联系。
&&&&& 中文专业的几年书总算没有白读。虽然我早年写的「文学作品」稿子寄出去都「全军覆没」,但是我的「专业论文」却发表了不少。从一九八五年的一篇文章在《美化生活》杂志上发表以后,我的文章又先后在《中国工艺美术》、《上海工艺美术》、《中国美术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赴美以后,又有一些文章在台湾的《雄狮美术》、《艺术家》等杂志上发表。我先后大约发表过三十多篇专业论文,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也刊登在英文的《陶瓷月刊》上。但是,我经常因得不到第一手资料和作品照片的版权而烦恼。
&&&&& 一九九五年春季,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威尔希教授邀请了他以前的老师、著名陶瓷艺术家苏特纳赴校讲学和创作示范。那天,我带了照相机、摄像机在一旁代为作「文献性」记录。威尔西教授特别把我介绍给苏特纳。与苏特纳闲聊间,我向他说明:我想把他介绍给中国艺术家们,我请求这位大师寄五张作品照给我。
&&&&& 台湾《艺术家》杂志是我较理想的「用武之地」。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上海见过这本杂志。这本像书一样厚的月刊印刷精美,容量颇大,周期又快。记得有一次我从美国将稿子传真过去,仅一个多月,我手上已经捧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寄自台北的杂志了。约二个月以后,刊有《西方乐烧之父苏特纳》一文的《艺术家》杂志就寄到了苏特纳的手中。
&&&&& 美国现代陶瓷的奠基人范克斯的回顾展在距我家一小时车程的奥克兰美术馆揭幕。我携带着几本有我文章的杂志,找到了美术馆公共关系部。那位主管塞给我很多资料和幻灯片。当我和威尔系教授去参观范克斯的创作室的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发表在《艺术家》杂志上了。
&&&&& 范克斯、苏特纳和安纳森都是美国现代陶瓷界的巨擎。研习过这几位巨擎以后,应该说模到了美国现代陶瓷的发展脉搏。安纳森以于一九九二年过世,有关他的评论文章比比皆是。文章完成后我一时无法获得照片。安纳森生前的画廊代理人拿梭拉斯先生表示愿意提供相关的照片或幻灯片,使我的文章得以顺利发表。
&&&&& 完成了三位国家级大师的报道以后,我决定采取第二波的行动,撰写一个《当代美国陶瓷艺术家》的系列报道。我拟就了一份邀请信,请求一些著名艺术家寄给我一份履历表、五张幻灯片以及其它资料。我并附上了一份“版权转让书”请他们填写、签名以后寄还给我。我从《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的通讯录上找到了一些大师们的地址。
&&&&& 我开始滚起了雪球,不甘心于在普通的书刊资料上寻章摘句,我写信给那些大师们,希望从大师们手上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听到大师们的亲口述说。我逐渐获得了一些大师们的资料:诺金、萧查理、奥梯欧、内格尔、卡纳斯、达克伍思等等。
&&&&& 最困难的是那些曾经在六、七十年代产生过历史影响,而如今已进入“睡眠状态”的重要人物了。这些艺术家年事已高,他们既不回信,也不接电话,有的甚至已搬了家,找不到正确的地址。少数信件被退了回来。邀请信的回收率约四份之一。幸亏有些画廊还保存着他们的幻灯片。为了获得安纳森的另外两件作品的版权,我费了不少周折,总算找到了一个专事代理他版权的商业公司,结果花去了我不少的钱。
3.44你是一个“危险人物”
&&&&& 介绍鲁迪·奥帝欧大师的文章在台湾的《陶艺》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作品还被因作了彩色封面。奥帝欧主动写了一封感谢信给我,并将我推荐给其他一些艺术家,“我已建议其他艺术家寄资料给你,假如在任何地方需要我帮助,请你告诉我”。我将奥帝欧的来信及以发表的部分文章附在邀请信一起寄给相关的艺术家、画廊和美术馆,有的画廊同时代理好几位名家的作品。
&&&&& 收到部份艺术家的回信以後,我又采取了第三波的行动,决定将徵集资料的用途改为撰写《今日美国陶泥家》的专著。我计划以一篇文章介绍一位艺术家并附一至三幅图片的形式。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技法,观念,风格及其影
响等等。全书将收录全美最佳的五十位陶瓷艺术家。为避免因文化上的差异或个
人的偏好而遗漏了一些大名家,我请威尔希与我合作,共同列出了一份五十多人的名单,威尔希还为我改写,并一起签署了邀请信。&&&&
&&&&& 在遴选名单时, 我们着重于三个因素。第一是近半世纪以来的现代陶瓷艺 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第二是创作群体,流派,技法或美学观念上有代表性的艺术家, 第三是综合平衡各种创作风格,形式,力求本书能全面反映实用性 和非实用性,容器类和雕塑类,工艺美术和纯美术等美国现代陶瓷艺术的丰富多 元的繁荣面貌。
&&&&& 对于做陶者来说,最大的时刻莫过于打开窑门的瞬间。整批的作品,多少个日夜的心血就在那一瞬间揭晓。或令人欢呼,或令人沮丧。近来,我的重大时刻却是打开信箱。我从信箱中取到过许多美国最著名的陶瓷艺术家的书信、照片、作品幻灯片、履历、自传、印刷精美的展览邀请卡、目录及亲笔签名的版权转让书。
&&&&& 我逐渐获得了不少艺术家、画廊和美术馆的支持,一些最初没有回信的艺术家也主动写信或打电话给我,有的邀请我去参加他的展览开幕式,或参观他的陶瓷工作室,我甚至收到了一些当初没有列在名单上的艺术家的资料。此后,一切就势如破竹了。
&&&&& 用一个陶艺创作者的眼光和思维去写作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学习,取舍和综合的过程。在整理,分析这些第一手资料以外,我还
阅读了大量相关的陶瓷艺术书刊。遇到有些难解的疑问,我还必需打电话给艺术家
本人,作进一步的电话采访。在文章中,除了阐述艺术家的教育和创作背境以外
,我还以不少笔墨发掘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借此找出他们的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由于被收录的艺术家绝大部份是颇有知名度的大学教授,因此,罗列一大堆展览,获奖或被收藏的成果就成了一件乏味的事。相反,我尽可能发掘艺术家的风格特点
和美学观念及其在陶瓷艺术史上的地位,影响和贡献。
&&&&& 此外,我在写作过程中还将某些创作流派或风格作为引子,结合在那些具有 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作品一起介绍。
&&&&& 为了使得本书适合于大多数非陶瓷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兴趣,我在 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兼顾并存,避免过分深奥的专 业词汇和内容。为了使得本书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特邀请著名陶瓷艺术评论家,《美国陶瓷史》的作者依莲。勒芳( Elaine Levin ) 撰写了一篇一万余字的前言,简述美国现代陶瓷艺术史。
&&&&&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共收到了寄自全美二十一个州的许多艺术家的资料,其中包括四百多张幻灯片或反转片,以及大量的剪报,展览邀请卡和展览目录,画册等等。至今我的其中二十篇文章已发表在台湾《艺术家》和《陶艺》杂志。两度回中国大陆,我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宜兴等地做了幻灯讲座,以听取各方面的 反应。一九九七年四月,我和威尔希教授在拉斯维加斯的全美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 的年会上,主持了“通向东方”的专题讨论会,以进一步促进中美陶瓷艺术双向交流。
&&&&& 看着我收到的大量幻灯片和资料,看着一大堆刊登着我的文章的杂志,威尔希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一个危险人物!”
3.45站在巨人的肩上
&&&&& 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中国大陆赴美国学习绘画的人不少,但是,学习陶艺的人却很少。一九八九年赴美,我也许可以算是赴美学陶的第一人。一九九四年春天,我兴冲冲地携带了许多美国陶艺资料,由旧金山飞抵上海,北京。我想:假如我能牵线搭桥,组织一次美国现代陶瓷作品赴中国展览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走进一家家美术馆,得到的却是惊人的数目:场租费,宣传费,运输费,保险费,等等,等等。也许我太天真了!&& 然而,“纸上谈兵”却是一介书生的专长。我一边在台湾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一边到中国大陆联系出版事宜。一九九六年夏天,一九九六年冬天,直至我第三次回中国,此事才算有了眉目。
&&&&& 一九九八年五月,《今日美国陶泥家》一书终于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今日美国陶泥家》的样书在当地推出以後立即受到许多中外专家们的肯定。美国来宾温。喜比和理查德。诺金是被收入此书的两位艺术家。诺金表示:如此广泛,具有代表性地介绍美国现代陶瓷艺术家的专著在美国也可以算是第一部。他建议我将此书改写成中英文对照的版本,以打入美国市场。
&&&&& 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秦锡麟以及许多中国陶艺家们都表示:“中国现代陶瓷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正需要海外的这方面讯息。你为中国陶艺界作了一件好事。”
&&&&& “这本书将会对中国陶艺产生很大影响,它可以作为我们的教课书。”一位教授说。另一位教授翻阅了此书以後立即表示要写一篇书评。
&&&&& 自宜兴研讨会应邀介绍了自己的陶艺创作以外,我还应邀先後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杭州中国美术大学举办了幻灯讲座,介绍当代美国陶瓷艺术。
&&&&& “安纳森是当代美国陶瓷艺术界的一位领袖,他也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巨人。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要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超越巨人'。我的作品'& 我和安纳森'& 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想法:我很渺小,但是,我倒立在安纳森的头顶上”。这件作品也许表现了我既自卑又自大的矛盾心态。
&&&&& 我经常把“我和安纳森”这件作品的幻灯片作为自己讲课的结尾。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发挥在美术和中英文,陶瓷创作和评论等多方面的专长,凭借中美两国双重关系,凭借这些巨人的高度,在东西方艺术的巅峰架起一座桥梁。
&&&&& 一九九九年三月,我策划了一个中国陶艺家赴美交流代表团。一九九九年五月,我又组织了一个美国陶艺家赴华交流代表团。
&&&&& 我努力地向“巨人”肩膀上爬去。&&&
1999年于美国加州&&《站在巨人肩上》小感
好久好久不写了。
一直在思索着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妈妈。该给小家伙严格还是宽松的教育方法。该如何洞察孩子的特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如何“认真的”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同时又能主打今后的学业?另外,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2岁多的小家伙,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性格品行的打造也拉开了大幕,这真的是关乎孩子一生幸福的重大问题,我心里一直战战兢兢。
教育之路已经启程,可究竟该怎么对待孩子,我心底还没有定数,还在摇摆和纠结。之前做事我总是喜欢想好了再做,可是教育这事,真是没法按这套路走。没有一个方法是完全正确的,是能应对所有孩子的。真的只能是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另外我相信好的品行,一定是言传身教的。所以以前看的有句话说的真的很对,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重新学习、自我修炼的过程。所以,我能做的就是“放松心情,严于律己”。
因为一直被周围的人说太宠溺孩子,我自己也在想,是真的宠溺了么?曾经在育儿文章中看过一句话,大意是“关于原则的问题,从出生开始就应该坚持。”从心底,我非常的认同,而且自认也是这么做的。
当然,每个人对原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对原则的理解,重点在于品行方面。而对于别人,可能一个很细小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需要见一次说一次的原则问题。
之前,我的想法是,只在触及底线的原则性问题上,我会认真的没有妥协的和小家伙说。但一些生活习惯方面,能不念叨就不念叨,我很怕自己成为碎碎念的妈妈类型。我自己很讨厌别人碎碎念,而且大部分小孩子都不爱碎碎念的家长。
但最近我在反思,是不是也应该在生活习惯方面抓紧一点了。一方面,“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方面,今年就要上幼儿园了,如果没有好的习惯,到时候是会很痛苦的。现在要先开始慢慢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然后再慢慢的向幼儿园的日程时间表过渡,这样,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才不会太辛苦。在这方面,真的是要学更多的跟孩子沟通的技巧,来减少碎碎念的几率。
当然,碎碎念的威力,其实还是非常强悍的!比如,之前,我也觉得小孩子总是不穿袜子,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可是这事就发生在小家伙的身上,她一遍一遍的抗拒,以至于抗拒久了,我都麻木了,我已经对她不穿袜子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看,她胜利了!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或许,在实在说不通的事情上,我坚持一次次的对她说,总有她开窍的一天吧。
关于宠溺,现在看来,除了没有好的生活习惯之外,其他方面好像都还行。当然,我知道,这才只是开始的开始,所以宠溺不宠溺,究竟行不行,都还看不出眉目。
当然,现在普遍的主流观念都是正面养育。没有人再喊着我要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教养大震撼》(这真是一本好书!)中讲,研究发现,黑人孩子被打,就没什么影响;而白人孩子被打,负面影响却非常大。原因是,在黑人的观念里,孩子被打是很正常的事,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被打是很正常的;但在白人世界里,孩子被打,是非常禁忌的事,真的是只有犯了非常严重的错,才会被打,所以被打的孩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就很大。那就说明,孩子对待被打的态度,受周围观念氛围的影响。可是,我真的是见不得孩子被打的,那我一定会无意识的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号,“被打不是家常便饭的事,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还是选择正面教养好了。
不打孩子了,那骂孩子行么?我一直不能完全理解,一个完全生活的正面养育下的孩子,如何面对吼叫。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温室里长大的心灵脆弱的人。但根据正面养育的理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心理强大的人。我自己的想象是,这样的正面养育,还需要有正确的情商教育,要教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面对他人的情绪。其实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基于之前的困惑,我开始接受有时候也可以吼孩子几句。但经常性的责骂,我觉得还是难以接受的。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经常责骂吼叫的环境中,那她长大后也只能学会用责骂吼叫来处理问题。可是吼叫能解决问题了么?除了发泄一下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增加一下对方的抵触情绪之外,毫无用处。就好像在一个很大声的音乐声中,你能听到什么?你什么都听不到,你只想关掉那个噪音。
除了打骂VS正面养育的问题,还有,究竟是散养还是圈养。或者说是培养轻松快乐,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还是优秀的孩子。咱们就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吧,就是,要不要盯着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呢?当然,这里的盯,不一定是要高压政策,但我相信,要想孩子有优异的成绩,父母倾注心血,一定比不闻不问所得到的结果的几率大很多。
我知道成绩不代表一切,但,我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事业奔波的居多,成绩差的,为生计奔波的居多。因为你毕业成绩的高低,很多时候会决定着人生第一步的平台的高低。幸福与否,是心态的问题;经济才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为生计奔波的人,他还有心情去考虑幸福与否么?央视记者采访劳苦大众,问“你幸福么”,大家都觉得这么可笑。
好像还没有说明白。再拿个例子来说吧。比如在福利完善的加拿大,可能妈妈觉得孩子长大当个公交车司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也会幸福一生。可这事儿,搁在国内的环境下,搁在我们的思维下,绝对是个幸福不起来的事儿。
真的是,先优秀,再幸福吧。
啰嗦了半天,切入主题,说点今天主要想说的话题吧。
先摘录一下《站在巨人肩上》这本书里令人震撼的故事吧。
1、郭晶晶6岁开始跳水,后来发现膝盖骨先天性外突,这非常影响跳水时的美感,才几岁大的郭晶晶,就让70公斤的爸爸每天坐在她的膝盖上压骨头,这样痛苦的纠正,坚持了2年多,硬是把骨头给压平了。1993年到2000年,她在国家队里当了7年二号人物,96年、2000年,这两届奥运会,都是伏明霞得冠。直到伏明霞退役之后,她才成为跳水队的一号人物。
真的好厉害,能把骨头压平,那么痛苦的事,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能坚持下来!做第二把交椅,坐了7年,等待了7年。真的是坚持的力量!
看过一些人物采访、人物传记,不少人甚至是在很小的年纪,就立下了自己毕生的志向,而且一生没有动摇过。太感叹了,我8、9岁,十几岁的时候都在干嘛?只是想着每天能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满足了。怎么会有人这么小,就能树立那么坚定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在小小的年纪,就能看清自己想要的目标,把目标烙在心底,并一直向着目标前进而不偏航?!
2、朗朗、李云迪,都是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回顾他们的成长史,都是有一个严格的父母,在身边用魔鬼式训练鞭策着前行,没有妥协的终年如一日的练琴,即使身边没有钢琴,到了训练时间,都要在地板上敲击着练习指法。
真的,技艺这东西,真的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琴,就要天天练琴,学画,也是要天天练习。在常人看来,真的是非常的辛苦。即使不是让我去练琴,而是让我去做监督的活,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耐性终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去念叨,去督促;还要有这狠心,去对抗孩子的惰性;还要有永远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孩子一起化解各种挫折。
一直觉得自己实在是没什么艺术修养,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很希望宝贝以后不要像自己这样没有一点欣赏喜好。但又觉得学琴学画什么的,不但很耗费金钱,还耗费精力,而且究竟学成什么样,我心里都很茫然。按道理说,学一样像一样,虽然从未想过要往艺术路上专业的走下去,但也不能学的三心二意,马虎了事啊,这不是一个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处世态度的问题。
人的一辈子总要会一样东西,这样以后才会有消遣的嗜好。可是,该以什么思路,去培养艺术爱好呢?这个问题,我至今还没有想好!
3、蔡依林,出来名的超高舞技的。在出道前,她的舞跳的并不好,手脚极不协调,韵律感也不是很强,一支舞跳下来总是洋相百出。能有今天的水平,来源于她超人的毅力,超强负荷的练习。
感慨!之前我都以为搞音乐的人,天生都是身手灵活,韵律感十足的人。没那天份,真是想都别想。可是,真是勤能补拙啊,原来像她这样后天勤加苦练的也可以啊。
真是“你认为你行,你就行;你认为你不行,就是不行!”我一直以为,手脚协调性不好的人,完全没可能跳舞,原来这都是可以练出来的。她真的好厉害!不要为当前的困难蒙蔽了心灵的双眼!
4、廖昌永是世界顶级的歌唱家。读本科的时候,他参加英国的“卡第夫”声乐比赛,第一轮就被淘汰回来了。后来,读研的时候,美国的声乐大师来上课,听了廖昌永的歌,要他向全系的同学发誓“从此再也不唱威尔第的歌剧。”在这样的打击之下,他也彷徨过,但后来还是更加苦练,成为世界最高级别歌剧大赛的冠军。《华盛顿邮报》评论“他简直就是天生的威尔第演唱家。”
天哪,他曾差点发誓再也不唱威尔第的歌剧。过早给自己下结论是多么的错误!
5、卡鲁索,世界一流的歌唱家。起初,他的声音非常微弱细小,音乐老师曾说他的声音像风吹百叶窗似的,根本无法唱歌。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失去了信心,终止了辉煌人生的开端。可是,卡鲁索不相信老师的话,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数年之后,每当唱高音时,卡鲁索的声音仍显得嘶哑。参加歌剧演出,他的演技也笨拙无比,经常招来观众的唏嘘。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苦练,才成就了他世界首席男高音的地位。
看,我有着蔡依林那样不协调的手脚——我总看不懂别人的舞蹈动作是怎么摆弄的,即使一个静止的姿势让我模仿,我都要想半天都摆不上来;还有着像卡鲁索那样缺色的嗓子——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自己只会唱儿童歌曲,那些流行歌曲对我来说,都好难!所以我一直断定自己绝对毫无艺术细胞。可是蔡依林、卡鲁索这样的,依旧能取得那么卓越的成绩,太颠覆我的认知了!
6、威尔玛·鲁道夫,是美国田径运动员,奥运会冠军,被成为“黑色羚羊”。威尔玛是个早产儿,由于缺乏必需的治疗和营养,童年的她遭受了小儿麻痹症、猩红热、肺炎的袭击,使她被迫长期与床为伴。她的左腿变形越来越厉害,医生告诉她妈妈,她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将永远失去行走能力。但她妈妈却从未放弃过,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和练习,她奇迹的去掉了辅助器械,能自己走了。医生的建议,是基于当时当地、通常情况下的感性判断,而只有你对自己状况的正确认知和信念,才真正决定你的未来。能独立行走之后,她就决定爱上运动。最终,她获得了奥运会冠军。
对我自己,也没多指望,只是想要自己今后更加积极正面的想问题,以此来从正面影响小家伙。我现在关心的是,怎么把小家伙指引好。不要因为她的一个暂时的短板,就贴上一个“不可能”的标签,否定一条前行的道路。另外一个读后感是,只有真的下狠心,去超高标准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自己追求的路上,有所收获。在小家伙身上,我真的是需要学习一点虎妈的精神,不能因为眼前即得的一时快乐,而降低追求卓越的标准。要协助她去完成人生的基础阶段,去掌握未来追求幸福的能力。
============================================================
这真是一篇思路很乱的文章。算是对自己近期思考的一个记录吧。还需要再理理头绪。我真的是一个单线程思路的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巨人的花园有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