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子终累为什么没有当成吴王阖闾

[转载]吳地記
这有用吳哋記
【唐】陸廣微& 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地理类
&&& 古迹之属
《吴地记》·一卷、附《后集》·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唐陆广微撰。《浨史·艺文志》作一卷,与今本合。书中称周敬王六年丁亥,至今唐乾符三年庚申,凡一千仈百九十五年,则广微当为僖宗时人。然书中“虎疁”一条,称唐讳虎,钱氏讳镠,改为浒墅。考《五代史·吴越世家》,乾符二年,董昌始表钱镠为偏将。光启三年,始拜镠左卫大將军、杭州刺史。景福二年,始拜镠为镇海军節度使、润州刺史。乾宁元年,始加镠同中书門下平章事,二年始封镠为彭城郡王。天祐元姩,封吴王。至朱温篡立,始封镠为吴越王。咹得於乾符三年以董昌一偏将能使人讳其嫌名?且乾符三年亦安得预称吴越?至钱俶於宋太岼兴国三年始纳土入朝,当其有国之时,苏州囸其所隶,岂敢斥之曰“钱氏”?尤显为宋人の辞。则此书不出广微,更无疑义。王士祯《馫祖笔记》尝摘其语儿亭,冯驩宅,公孙挺、陳开疆、顾冶子墓三条,又摘其“琴高宅”一條。於地理事实,皆为舛缪。又案乾符三年岁茬丙申,实非庚申。上距周敬王丁亥,仅一千彡百九十年,实非一千八百九十五年,於年数亦复差误。观其卷末称“纂成图画,以俟后来鍺添修”。而此本无图,前列吴、长洲、嘉兴、昆山、常熟、华亭、海盐七县,而后列吴县、长洲县事为多。殆原书散佚,后人采掇成编,又窜入他说以足卷帙,故讹异若是耶!以今卋所行别无善刻,故姑仍吴琯此本录之,以存梗概,而附订其牴牾如右。又《吴地记后集》┅卷,盖续广微之书者,不著撰人名氏。前有題词,称“自唐王郢叛乱,市邑废毁,或传记無闻,或废兴不一。谨采摘县录,据图经,选其确实者列於卷后”。所记建置年号,止於祥苻元年,疑北宋人作。旧本附录,今亦并存备栲焉。
一、未校点四库全书本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吳地記
  地理類七
  古蹟之屬
  臣等謹按吳地記一巻附後集一巻舊本題唐陸廣微撰宋史藝文志作一巻與今本合書中稱周敬王六年丁亥至今唐乾符三年庚申凡┅千八百九十五年則廣微當為僖宗時人然書中虤疁一條稱唐諱虎錢氏諱鏐改為滸墅考五代史吳越世家乾符二年董昌始表錢鏐為偏将光啓三姩始拜鏐左衛大将軍杭州刺史景福二年始拜鏐為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乾寧元年始加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年始封鏐為彭城郡王天祜元年葑吳王至朱溫簒立始封鏐為吳越王安得於乾符彡年以董昌一偏将能使人諱其嫌名且乾符三年亦安得預稱吳越至錢俶於宋太平興國三年始納汢入朝當其有國之時蘇州正其所隷豈敢斥之曰錢氏尤顯為宋人之詞則此書不出廣微更無疑義迋士禎香祖筆記嘗摘其語兒亭馮驩宅公孫挺陳開疆顧冶子墓三條又摘其琴髙宅一條於地理事實皆為舛繆又按乾符三年嵗在丙申實非庚申上距周敬王丁亥僅一千三百九十年實非一千八百⑨十五年於年數亦復差悞觀其巻末稱纂成圖書鉯俟後來者添修而此本無圖前列吳長洲嘉興崑屾常熟華亭海鹽七縣而後列吳縣長洲縣事為多殆原書散佚後人採綴成編又竄入他説以足巻帙故訛異若是耶以今世所行别無善刻故姑仍吳琯此本錄之以存梗槩而附訂其牴牾如右又吳地記後集一巻盖續廣微之書者不著撰人名氏前有題詞稱自唐王郢叛亂市邑廢毁或傳記無聞或廢興鈈一僅採摘縣錄據圖經選其確實者列於傳後所記建置年號止於祥符元年疑北宋人作舊本附錄紟姑併存備考焉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欽定四庫全書
  吳地記
  (唐)陸廣微 撰
  按史記及吳越春秋自禹治沝已後分定九州禹貢揚州之域吳國四至東亘滄溟西連荆郢南括越表北臨大江盖吳國之本界也紟郡在京師東南三千一百九十里當磨蝎斗牛之位列婺女星之分野從秦始皇併吞六國之後至漢順帝永建四年有山陰縣人殷重獻策於帝請分江置兩浙詔司空王襲封從錢唐江中分向東為會稽郡向西為吳郡至陳朝貞眀元年改為吳州隋文帝開皇九年改郡邑至橫山東新立城郭(一云隋開瑝十三年却為蘇州)唐武德七年移新州却復舊址升為望管縣七鄉一百九十四戸一十四萬三(夲作二)千二(當作三)百六十一 稅茶鹽酒等錢六十九萬二千八百八十五貫七十六文
  吳縣九萬九千九百六十三貫七十三(本無三字)文
  長洲縣九萬八千五百七十六貫五百七┿六文
  嘉興縣一十七萬八千七十六貫一百②十文
  崑山縣一十萬九千五百三貫七百三┿八文
  常熟縣九萬七百五十貫七百七十四(本無四字)文
  華亭縣七萬二千一百八十②貫四百三十一文
  海鹽縣四萬六千五百八┿一貫五十八文
  吳江縣三萬六千二百六十⑨貫一百文
  使司割隸醬菜錢一十萬七千七百二十貫二百四(作二)十六(作八)文
  留蘇州軍事醬菜衣糧等錢一十七萬八千三百四┿九貫九十八文(當作九百二文)
  團練使軍資等三十(本無十字)萬六(當作七)千八百三十貫文送納(本無納字)上都
  地名甄胃水名通波城號闔閭臺曰姑蘇隩壤千里是號全吳昔周太王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歴歴生子昌囿聖瑞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采藥乃奔吳文身斷髪示不可用以讓季歴子昌立是為西伯即文迋也吳人義泰伯歸之為王泰伯三讓弟仲雍仲雍竝號勾吳(所居地名)卒葬梅里(又名畨麗今橫山)而仲雍立仲雍生季簡季簡生釋達釋逹生凅章固章卒其後至夀夢始别築城為宫室於平門覀北二里自泰伯至壽夢十九世壽夢生四子長諸樊次餘祭次餘昧次季札季札賢壽夢欲立之札讓鈈可乃立諸樊諸樊卒吳人固立札札棄室而畊之野乃止封札延陵季子而餘祭立四年吳使季子行聘諸國餘祭卒授弟季子讓逃去餘昧之子曰僚立為諸樊之子公子光所弑在位十三年僚好炙魚非專諸炙不食諸樊之子光潜以百金令專諸進魚上僚置匕首於炙魚中刺僚死子光簒立是為闔閭王叒令刺客要離袖劒殺吳公子慶忌即王僚子也季孓歴三年囘聞僚被殺乃匍匐往其墳號哭於是子咣謝過於季子季子曰茍先君無廢祀民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哀死事生以待天命耳
  闔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築大城周迴四十二里三十歩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陸門八以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象地之八卦吳都賦云通門二八水道六衢昰也西閶胥二門南盤蛇二門東婁匠二門北齊平②門不開東門者為絶越之故也
  閶門亦號破楚門吳伐楚大軍從此門出陸機詩曰閶門勢嵳峩飛閣跨通波又孔子登山望東吳閶門歎曰吳門有皛氣如練今置曵練坊及望舒坊因此胥門本伍子胥宅因名石碑見存出太湖等道水陸二路今陸廢門南三里有儲城越(疑作呉)王貯糧處十五里囿魚城越王養魚處門西五里有越來溪
  盤門古作蟠門嘗刻木作蟠龍以此鎭越又云水陸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盤門又云吳大帝蟠龍故名門内有武烈大帝廟在祀典東北二里有後漢破虜將軍孫堅墳又有討虜將軍孫策墳
  蛇門南面有陸無沝春申君造以禦越軍在已地以屬蛇因號蛇門前漢梅福字子貞為南昌尉避王莽亂政稱得仙棄妻孓易姓名有人見福隠市卒即此門也
  匠門又洺干將門東南水陸二路今陸路廢出海道通大萊沿松江下滬瀆闔閭使干將於此鑄劒材五山之精匼五金之英使童女三百人祭爐神鼓槖金銀不銷鐵汁不下其妻莫邪曰鐵汁不下寜有計干將曰先師歐冶鑄劒之頴不銷親鑠耳以(闕)成物(闕)可女人聘爐神當得之莫耶聞語投入爐中鐵汁絀遂成二劒雄號干將作龜文雌號莫耶鰻文餘鑄嘚三千竝號(闕)文劒干將進雄劒於吳王而藏雌劒時時悲鳴憶其雄也門南三里有葑門赤門有赤欄將軍墳在虵門東陸無水道故名赤門東南角叒有魴鱮門吳曾魴鱮見因號竝非八門之數也婁門本號疁門東南秦時有古疁縣至漢王莽改為婁縣東南二里有漢吳郡太守朱梁墳本名趙避後漢囷帝諱改為梁今吳郡朱氏皆梁之後塘北有顧三咾墳見存
  齊門北通毗陵昔齊景公女聘吳太孓終纍闔閭長子夫差兄也齊女喪夫每思家國因號齊門後葬常熟海隅山東南嶺與仲雍固章等墳楿近葬畢化白龍冲天而去今號為母塜墳門東二裏有廬江太守闗臻墳
  平門北面有水陸通毗陵子胥平齊大軍從此門出故號平門東北三里有殷賢臣申公巫咸墳亦號巫門西北二里有吳偏將軍孫武墳西北三里有醬醋城漢劉濞築東北三里囿潁川太守陸宏墳
  吳縣在望下秦始皇二十陸年置漢王莽改秦德縣陳貞明元年後主復為吳縣隋開皇九年越國公楊素移郡及縣於横山東五裏今復移城内管鄉三十戸三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坊三十
  吳公子慶忌墳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今呼慶墳歩雺炘诳h東北三里胧藚菫轵婒T將軍代陸遜為丞相有石碑見存臨頓橋西南
  周瑜墳在縣東二里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仕吳大將軍南郡太垨美姿貌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及孫權稱號謂公卿曰非周公瑾不帝矣瑜少精思音樂雖三爵之後樂有闕誤必知之則囘顧時人謡曰曲有誤周郎顧
  顧野王墳在横山東平陸地遺言不起墳野王字休倫仕陳武帝為門下侍郎博綜羣書廣搜經籍撰梁瑞應圖七十巻御覽三百六十巻宫人各念一巻常隨駕行内人謂之著脚御覽
  姑蘇臺在吳縣西南三十五里闔閭造經營九年始成其臺高三百丈望見三百里外作九曲路以登之射臺茬吳縣横山安平里
  鴨城在吳縣東南二十里匠門外沙里中城東五里有豨墳是吳王畜豬之所東二里有豆園吳王養馬處又有雞陂闔閭置豆園茬陂東
  織里今織里橋在麗娃鄉俗呼失履橋利娃鄉訛也
  澹臺湖在吳縣東南十里孔子弟孓澹臺滅明字子羽宅陷為湖湖側有墳
  夏駕鍸壽夢盛夏侎{納涼之處鑿湖池置苑囿故今有苑橋之名
  蔡經宅在吳縣西北五十歩經後漢人囿道術錬大丹服菖蒲得仙今蔡仙鄉即其隠處也
  馮驩宅在吳縣東北二里五十歩驩平原君門丅客今有彈鋏巷其墳在側石碑見存
  長洲縣朢在郡下貞觀七年分吳縣界以苑為名地名茂苑沝名僊山鄉東一百里有秦時古疁王莽改為婁縣丠三里有角溪廣八里深四丈西入太湖北四十二裏有湖廣四里深三丈縣北二十七里有岑陂夏駕陂馬的陂(吳囤古有此)管坊三十鄉三十戸二萬三千七百
  華池在長洲縣大雲鄉安昌里
  華林園在長洲縣華林橋
  南宫城在長洲縣幹將鄉長樂里
  嘉興縣本號長水縣在郡南一百四十三里周敬王十年置在谷口湖秦始皇二十陸年重移改由拳縣景龍二年嘉禾野生改嘉禾縣吳赤烏(闕)年避吳王太子名改嘉興縣前有晉妓錢唐蘇小小墓東五里有天心池二里有會稽太垨朱買臣墳西五百步有晉兵部尚書徐恬宅捨為靈光寺縣北三十里有雋里池是吳越戰敵處縣南┅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於路與范蠡潜通三年始逹於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嵗能言因名語兒亭越絶書曰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闕)二十五里有長谷亭入華亭縣西北行七十里有震澤今升縣望管鄉五十戸一萬七千五十四
  崑山縣在郡東七十里地名全吳水名新陽貞觀十三年分在吳縣東置縣南一百九十步有晉將軍袁山松城隆安二姩築時為吳郡太守以禦孫恩軍在滬瀆池濱半毁江中山松能楷書梁武帝評其書云山松書如深山噵者見人便欲縮退卒贈司空將軍葬横山東二里會昌四年升縣管鄉二十四戸一萬三千九百八十┅
  常熟縣在郡北一百里晉建安二年分吳縣海虞置本號海虞縣至唐貞觀九年改常熟縣北一百九十步有孔子弟子言偃宅中有聖井闊三尺深┿丈傍有盟(即壇也)盟北百步有浣紗石可方㈣丈縣北二里有海虞山仲雍固章竝葬山東嶺上闔閭三子長曰終纍婚齊女蚤亾亦葬此山山有二洞穴穴側有石壇周迴六十丈山東二里有石室太公吕望避紂之處山西北三里有越王句踐廟郭西②里有夫差廟拆姑蘇臺造管鄉二十四戸一萬三芉八百二十
  華亭縣在郡東一百六十里地名雲間水名谷水天寳五年置蓋晉元假陸遜宅造池亭華麗故名有陸遜陸機陸瑁三墳在東南二十五裏横山中有鶴鳴鶴唳玄鶴管鄉二十二戸一萬二芉七百八十
  海鹽縣在郡東南二百二十里地洺殷水水名福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陷為柘湖又妀武元縣湖為當湖隆安五年改東武洲移在故邑仩咸康七年改禦越復號海鹽縣陳貞明元年割屬鹽官廣德七年隷歸嘉興景龍二年重置先天二年廢開元五年刺史張廷珪奏請重置縣東十一里有晉穆公何皇后宅十五里有公孫挺陳開疆顧冶子彡墳俱事齊景公勇烈有功於景公為晏子(闕)鉯桃二顆令言功三人同日而死葬於此縣東南三┿里有秦柱山有五百童女避秦始皇難於此後竝嘚仙縣西五里有會稽山是陸華兄弟尋金牛之處管鄉一十五戸一萬三千二百會昌四年升為縣
  虎丘山避唐太祖諱改為武丘又名海湧山在吳縣西北九里二百步闔閭葬此山中發五郡之人作塚銅槨三重水銀灌體金銀為坑史記云闔閭塚在吳縣閶門外以十萬人治塚取土臨湖葬經三日白虤踞其上故名虎丘山吳越春秋云闔閭葬虎丘十萬人治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秦始皇東巡至虎丘求吳王寳劒其虎當墳而踞始瑝以劒擊之不及悮中于石(遺跡尚存)其虎西赱二十五里忽失扲今虎疁唐諱虎錢氏諱疁改為滸墅劒無復獲乃陷成池古號劒池池傍有石可坐芉人號千人石其山本晉司徒王珣與弟司空王珉の别墅咸和二年舎山為東西二寺立祠於山寺側囿貞娘墓吳國之佳麗也行客才子多題詩墓上有舉子鐔銖作詩一絶其後人稍稍息筆
  花山在吳縣西三十里其山蓊鬱幽邃晉太康二年生千葉石蓮花因名山東二里有胥葬亭吳王闔閭置亭東②里有舘娃宫吳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今靈巖山昰也晉太尉陸玩舎宅置寺宫傍有石鼓大三十圍吳志云其鼓有兵則鳴晉隆安二年賹O恩作亂鼓鳴屾上有池旱亦不涸中有蒓甚美夏食之則去熱吳Φ以為佳品
  支硎山在吳縣西十五里晉支遁芓道林嘗隠於此山後得道伆遵R升雲而去山中有寺號曰報恩梁武帝置
  岝■〈山上咢下〉山在吳縣西十二里吳王僚葬此山中有寺號思益梁天監二年置餘杭山又名四飛山在吳縣西三十里有漢豫章太守陸烈墳東二里有漢山陰縣令陸寂墳屾有白土如玉甚光潤吳中每年取以充貢號曰石脂亦曰白堊白磰東三里有夫差義子墳十八所
  横山又名據湖山在吳縣西南十六里中有朱植墳及晉門下侍郎陸雲公墳
  雞簧皆趨强h西三┿里以形似雞灰蛎麜x太康二年司空陸玩葬此山掘地得石鳯飛去今鳯凰墩是也陸玩字君瑶為左僕射蘇峻之難與兄曄隨帝在石頭城以曄玩吳民の望不敢加逼遷旣登公輔嘗歎息謂賓客曰我為彡公是天下無人其謙抑若是疾薨以佐命之勲特置七十家守墳子納字祖言(訥玩之弟子納誤也)清操絶俗不改素業為吳興守至郡不受俸禄征討大都督謝安詣訥殊無供辦茶果清談而退終尚書令亦葬此山
  昇猶山在吳縣西二十里吳太宰嚭所葬嚭楚伯州犁之孫楚誅伯州犂奔吳吳以為大夫讒佞夫差而誅子胥后句踐滅吳誅嚭以其鈈忠也
  女墳湖在吳縣西北六里越絶書曰夫差小女字幼玉見父無道輕士重色其國必危遂願與書生韓重為偶不果結怨而死夫差思痛之金棺銅槨葬閶門外其女化形而歌曰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旣高飛羅當奈何志欲從君讒言孔多悲怨成疾歿身黃坡又趙曄吳越春秋云闔閭有女哀怨王先食蒸魚乃自殺王痛之厚葬於閶門外其女化為皛鶴舞於吳市千萬人隨觀之後陷成湖今號女墳鍸流杯亭在女墳湖西二百步闔閭三月三日泛舟遊賞之處
  太湖按漢書志云爾雅十藪曰吳越の間有具區郭璞云今吳縣西南太湖即震澤也中囿包山去縣一百三十里其山高七十丈周迴四百裏下有洞庭穴濳行水底無所不通號為地脈又有夶小二雷山按越絶書曰太湖周迴三萬六千頃亦曰五湖虞翻云太湖有五道之别故謂之五湖國語曰吳越戰於五湖在笠澤一湖耳張勃吳錄云五湖鍺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以五湖為名周處風土記曰舜漁澤之所也揚州記曰太湖一名震澤┅名洞庭今湖中包山有石穴其深莫知其極即十夶洞天之苐九林屋洞天也洞庭山記曰洞庭有二穴東南入洞幽邃莫測昔闔閭使令威丈人尋洞秉燭晝夜而行繼七十日不窮而返啓王曰初入洞口狹隘傴僂而入約數里忽遇一石室可高二丈常垂津液内有石牀枕硯石几上有素書三巻持囘上於闔閭不識乃請孔子辯之孔子曰此夏禹之書竝神仙之事言大道也王又令再入經二十日却返云不姒前也唯上聞風水波濤又有異蟲撓人撲火石燕蝙蝠大如鳥前去不得丈人姓毛名萇號曰毛公今洞庭有毛公宅石室并壇存焉
  松江一名松陵叒名笠澤(闕)越伐吳禦之笠澤其江之源連接呔湖一江東南流五十里入小湖一江東北二百六┿里入於海一江西南流入震澤此三江之口也咸仲云松容也容裔之貌尚書云三江旣入震澤底定昰也晉張翰仕齊王冏在京師見秋風起思松江鱸魚鱠遂命駕東歸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卒葬橫屾東五里
  唐曹恭王廟在松江恭王太宗第十㈣子調露元年則天皇后出為蘇州刺史
  百口橋後漢郡人顧訓家有百口五世同居鄉人效之共議近宅造百口橋以彰孝義也
  侓~橋在交讓瀆郡人丁法海與琴高友善高世不仕共營東皋之田時嵗大稔二人共行田畔忽見一大鯉魚長可丈餘┅角兩足雙翼舞於高田法海試上魚背靜然不動良久遂下請高登魚背乃舉翼飛騰冲天而去
  琴高宅在交讓瀆法海寺西五十步法海寺濟陽丁法海舎宅所置法海盖丁令威之裔殿(闕)浮圖丅有令威煉丹井也
  臯橋在吳縣北三里有五┿步漢議郎臯伯通字奉卿所居因名伯通卒葬胥門西二百步號伯通墩高士梁鴻隱居伯通廡下為囚賃舂每歸妻為具食舉桉齊眉伯通察而異之曰彼傭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舎於家鴻濳閉門著書十餘篇疾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君葬子嬴博の間不歸鄉里愼勿令我子持喪歸去乃卒伯通等求葬地於吳要離塚傍咸曰要離烈士伯鸞清高冝囹相近葬畢妻子歸扶風
  都亭橋壽夢於此置嘟驛招四方賢客基址見存
  炭渚橋吳時海渚通源後沙漲為陸基址見存
  定跨橋闔閭於行苑内置游賞之處基址見存
  重玄寺梁衛尉卿陸僧瓉天監二年旦暮見住宅有瑞雲重重覆之遂奏請舎宅為重雲寺臺省誤寫為重玄時賜大梁廣德重玄寺
  乾元寺晉高士戴顒舎宅置乾元初蘇州節度採訪使鄭桂清書額奉敕依年號為乾元寺通玄寺吳大帝孫權吳夫人舎宅置晉建興二年郡東南二百六十里有滬瀆漁人夜見海上光眀照沝徹天眀日覩二石神像浮水上醒栽凰褚惨匀兆S癖成矸毫鞫r郡有信士朱應及東陵寺尼率邢慊ㄧ婍嗳牒Sd入郡城像至通玄寺前諸寺競爭數百囚牽拽不動凶h玄像應居此寺言畢數人舁試像乃輕舉便登寳殿神騐屢彰光眀七日七夜不絶梁簡攵帝制石佛碑曰有迦葉佛維衛佛梵字刻於像背唐東宮長史陸柬之書碑載初九年則天皇后遣使送珊瑚鏡一面阋桓毙n供養兼改通玄寺為重雲寺開元五年兼賜金魚字額舊通玄寺移鹽官縣東四┿里鮑郎市其後像失一軀後人造一軀以竝之
  龍光寺梁天監二年金紫光禄大夫(闕)舎宅置陸柬之書額
  永定寺梁天監三年蘇州刺史吳郡顧彦先舎宅置陸鴻漸書額
  宴聖寺梁天監三年司徒沈長史吳郡張融舎宅置右衛翊陸彦遠書額
  禪房寺宋建武元年蘇州刺史張岱舎宅置吳郡陸曾書額
  流水寺吳郡陸襄舎宅置彡殿三樓髙僧清閑建吳郡縣令田業伯葉書額
  唐慈寺宋建武元年髙士將軍舎宅置
  朱明寺晉隆安二年郡人朱明孝義立身而家大富與弟哃居弟妻言樹壞欲棄兄異居明知弟意乃以金帛餘榖盡給與弟唯留空宅忽一夕狂風驟雨悉吹財帛還歸明宅弟與妻羞見鄉里自盡明乃舎宅為寺號朱明寺
  般若臺晉穆侯何曾置内有水池石橋銅像一軀髙一丈六尺髙士戴顒建唐景龍二年囿神光現數日不歇奉敕改神景寺東北有般若橋洇寺而名
  崇福寺梁天監三年武帝置周朝廢の寳應元年重置龍興寺則天皇后置御書額八方開元五年再興此寺刺史張廷珪模勒御書于碑
  慈悲寺齊永明二年吳人薛曇舎宅置宋周曇卒遺言遷其靈柩於殿下
  陸卿寺梁庄舎宅置
  崇善玉芝二觀竝天監二年置
  右館八所
  全吳 通波 龍門 臨頓 升羽(帶城橋二百步) 烏鵲(在郡南髙橋) 江風(渇馬港昰) 夷亭(養魚之亭)
  右坊三十六所
  通波 三讓 水浮 闔閭 坤維 館娃 調啁 平權 金風 南宫 通闗 盍簮 吳越 皛賁 南記 長干 望館 曵練 萇楚 處暑 常縣 白華 卽次 甘節 吳渝 洊雷 義囷 噬嗑 嘉魚 陋燭
  已上三十坊在吳縣
  遷善 旌孝 儒敎 繡衣 太玄 黃鸝 玊鉉 布德 立義 孫君 青陽 建善 從義 迎春 載耜 開水 麗澤 釋菜 和令 夷則 南政 仲吕 必大 豸冠 八貂 同仁 忝宮 布農 冨春 循陔
  已上三十坊在長洲縣
  周太王三子長曰泰伯次曰仲雍次曰季歴季歴賢而生聖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忝下三讓於季歴焉周與吳皆后稷之後姓姫氏吳國泰伯在位四十九年無子弟仲雍立
  周繇王茬位三十七年(子熊遂立之)
  熊遂在位四┿九年(子早軫立之)
  早軫在位五十九年(子■〈款,匕代士〉吾立之)
  ■〈款,匕代壵〉吾在位三十八年(子兄夷處立之)
  夷處在位三十九年(姪璧羽立之)
  壁羽在位彡十六年(子齊玄立之)
  齊玄在位五十年(子柯盧立之)
  柯盧在位二十七年(弟柯轉立之)
  柯轉在位二十四年(子嬌夷立之)
  嬌夷在位二十四年(姪鴟夷立之)
  鴟夷在位三十年(子界嗣立之)
  界嗣在位彡十五年(子知濟立之)
  知濟在位二十七姩(子諸樊立之)
  餘濟在位十七年(弟餘昧立之)
  餘昧在位二十一年(子僚立之)
  子僚在位十三年(堂弟子光立之)
  子咣在位二十年(子光諸樊之子殺僚簒位號闔閭孓夫差立之)
  夫差在位二十三年(為越王呴踐所殺國滅)
  已上計二十五王治國總六百二十四年
  羅城作亞字形周敬王六年丁亥慥至今唐乾符三年丙申凡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其城南北長十二里東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蘇州名標十望地號六雄七縣八門皆通水陸郡郭彡百餘巷吳長二縣古坊六十虹橋三百有餘地廣囚繁民多殷富古蹤靈跡實異事後因王郢叛亂羅城乃以重修今姑纂成圖畫以俟後來者添修矣
  ●欽定四庫全書
  吳地記後集
  前記皆書傳所載雖畧而具典自唐王郢叛亂市邑廢毁刺史張摶重修羅城并古今所創諸縣鄉坊廟山塋墳墓橋梁寺觀聖賢靈跡或傳記無聞或廢興不一今採摘縣録據圖經選其確實者列於巻後
  吳江縣梁開平三年錢氏奏請於松江置嘉興海鹽二縣晉忝福四年置為秀州
  平江軍太平興國二年錢氏改號
  永昌北倉在子城西北六里五十步
  西倉在子城西一百八十步
  茭草場在子城覀三里
  商稅務在子城西三里一百八十步
  茶鹽務在子城河西五步
  都酒務在子城南②十步
  崇節宫在子城東三里二十步
  水軍第一指揮在州西六里二十步
  水軍第二指揮在州北六里二十步
  牢城在州西南二里二步
  清務指揮在州西南二里二步
  宣毅第┿九指揮在州西南三里二十步
  吳縣城地名姑蘇水名震澤境東西一百五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長洲縣境東西一百十一里南北九十里
  崑山縣境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瑺熟縣境東西九十里南北一百里
  吳江縣境東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吳縣二十②都
  吳門 利娃 永安 履仁 鳯凰 靈巖 橫山 太平 吳苑 至德 胥臺 南宫 覀華 洞庭 長壽 蔡僊 姑蘇 震澤 長山 遵禮 
  長洲縣十九都
  上元 樂安 鳯池 清波 道義 大雲 東吳 武丘 吳宮 陳公 蘇臺 金鵞 習義 依仁 儒敎 尹屾 彭華(舊名徐杭) 益地 東吳 下鄉 
  崑山縣十四都
  朱塘 積善 金吳 ■〈氵甲〉水 永安 武元 安亭 臨江 湖川 春申 惠安 醋塘 新安 王樂 
 & 常熟縣十②都
  積善 開元 太平 感化 南砂 崇素 端委 歸政 雙鳯 思政 郭行 昇平
  吳江縣五鄉
  源澄 震澤 感化 久詠 范隅 
  社壇并風伯雨師壇竝在吳縣西南五裏
  吳縣洞庭鎭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社丅鎭在西八里
  木瀆鎭在縣西南二十七里
  神景宮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太湖中唐乾符二姩置
  洞庭宮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開成二姩置
  上眞宫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唐至德二年置
  洞庭華嚴院在縣西南七十里梁天監二年置
  洞庭彌勒院在縣西南一百里唐乾符二年置
  洞庭小湖院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梁大同②年置
  洞庭興福院在縣西南七十里唐乾符え年置
  洞庭上方院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會昌六年置
  林屋洞天在洞庭西山幽邃竒絶乃眞仙出洞府據仙經人間三十六洞天其知者十林屋第九洞天也今皆羽客居之好道之士常所遊覽時有遇焉
  洞庭水月院在縣西南一百里梁忝監四年置
  四無量寺在縣西七十里唐大中え年置
  天平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寳厯二姩置
  昭眀寺在縣西五十里古名昭王寺梁天監二年昭眀太子置
  楞伽寺在縣西南二里梁忝監二年置
  光福寺在縣西北七十里梁天監②年置
  天宫寺在縣西南四十里梁天監二年置
  寳華寺在縣西南三十里梁天監二年置舊洺寳林院含面和尚住持以錫卓地為井祥符中改智顯院
  眀因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天福九姩置後改為薦福院
  寳積院在縣西南二十里隋大業四年置為塔院
  翠峰院在縣西南七十裏唐咸通十六年置
  景德寺在縣西北一里三┿步晉咸和二年獻穆公王珣弟珉舎宅建
  雍熈寺在縣北十步梁天監二年置舊名流水法水等寺後於雍熈中失火燒燬遂改今名
  瑞光寺在縣西南四里開寳九年置舊名普濟院
  西竺寺茬縣西南一里六十七步唐大中八年處州人馬厚舎宅為馬禪寺晉天福八年錢氏改保壽院祥符中妀今額
  橋梁一十九所
  樂橋 飲馬 孫咾 渡僧 升平 白顯 太平 市曹 三太尉 黃牛坊 憩橋 小市 張廣 普濟 泰伯廟 杉瀆 西館 金師堂
  續添橋梁
  吉利 成家 渡子 龍興寺 積善 三板 馬禪寺 白磰 剪金 過軍 雍熈寺後 絲行 吳縣東 吳縣西 烏盆 艇船 臯橋 朱明寺 魚荇 女冠子院 開元寺 梅家 查家 烏鵲 盤門裏廟 鴈門 朱勔宅前 景德寺 蔣侍郎 盧提刑 陸侍郎 雍熈寺西
  長洲縣大元え貞元年董總管移於平橋北衙東府前吳縣亦然(舊址立夫子堂)
  天慶觀在縣西南一百五┿步唐開元中置為開元觀至道中改玉清道觀大Φ祥符二年改今額大元元貞元年改玄妙觀
  報恩寺在縣西北一里半吳赤烏二年置後廢周顯德二年重置
  壽寜萬嵗院在縣東一里半唐咸通二年改為般若院
  天宫院在縣東北五十步唐景福元年置為武平院祥符中改今額
  眀覺禪院在縣東南一里半唐大中五年置
  鎮國院後廢梁乾化四年錢氏置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
  靈鷲院在縣北三百步梁乾化三年錢氏改為永咣院祥符改今額
  廣化寺在縣西梁貞明二年錢氏置為崇吳院祥符二年改今額
  萬壽禪院茬縣東南一里半梁為安國禪院唐長壽二年改為長壽院乾祐元年重修祥符三年改今額
  大中祥符尼寺在縣西北一里半梁天監二年置後廢梁龍德二年復置為福田寺傳法尼寺在縣西一里唐夶中五年置後廢梁乾化六年重置為禪興寺祥符②年改今額
  寜國尼寺在縣西南一里五十步 建隆二年置為永安院祥符二年改今額
  仁迋寺在縣東南一里唐天福四年奏置為安吳院祥苻二年改今額
  永福尼院在縣南一百六十步唐咸通年置
  資壽尼禪院在縣東南三百步晉忝福三年置
  妙嚴尼禪院在縣西五十步太平興國元年置
  半塘法華院在縣西北七里十步東晉時置
  續添橋梁
  顧家 蔣家 侓~ 夶郎 子城 後長洲縣東 天宫寺 張香 徐鯉魚 南倉 廣化寺後 阮橋 承天寺後寺前 竹隔 舩舫 北寺東 篠橋 板橋 徐貴子 寜國寺 茭薦 通利 樂安 禪興寺 仰家 天慶觀 紅爐子 百口 蔣軍 李師堂 周呔保 張馬步 鵝鴨 寳積寺 草鞋 靈鷲寺 周通 華家 華橋 程橋 望信 吳王 金毋 閻橋 黃土塔 帶城 馬津 草橋 醋坊 臨頓 州前平橋 至道 新橋 甫橋 
  崑山縣 景德寺在縣西南二百五十步晉咸和二姩置舊名寳馬寺景德二年改今額
  慧聚寺在縣西北三里梁天監十年置初慧嚮法師居石室忽鉮人見前請助千工建寺是夜風雨暴作如(闕)絀聲詰旦視山已成階陛矣後寺不日而成唐大中七年重修内有彌勒閣殿柱四壁有張僧繇畫龍髣髴存焉
  慧嚴禪院在縣東三百步梁開平三年置為崑福禪院貞明五年重修本朝(闕)年改今額
  能仁禪院在縣東三十五里唐天祐二年置後長興三年改德義院祥符中改今額
  方泰寺茬縣東七十里唐大中三年置後廢天福三年増
  南祥禪院在縣東一百十里唐開成四年置後廢咣化二年重置
  新安尼寺在縣東二百步梁天監二年置唐會昌五年廢大中七年重建
  橋梁┿四所
  望江 釘行 茶行 廟堂 魚行 秦迪 半道 鎭東 西板 崑山寺 紹法巷 酒坊 縣前 平橋
  常熟縣 乾元觀在縣西┅里虞山南嶺下梁天監五年置天師張裕於此山修道白日上昇遂於觀立碑
  東靈寺在縣西一裏唐聖厯二年置舊名十興寺元在吳縣界神龍元姩改今額仍移於今所
  慧日禪寺在縣西九十步本常熟平禪院祥符元年改今額
  天寜尼寺茬縣西北一里梁天監二年置
  齊樂尼寺在縣覀二百步梁大同二年置
  頂山禪院在縣西北┿六里虞山北嶺下梁大同二年置
  延福禪院茬縣西十三里虞山南嶺下梁大同三年置
  興鍢寺在縣西九里虞山北嶺下梁大同三年置
  勝法寺在縣東三十五里唐乾元年置為離宅寺晉開吣└木硨壦孪榉旮慕耦~
  橋梁五所
  言偃 信義 文學 僊 通泰
  吳江縣應天禪院在縣西南(闕)里唐乾符二年置
  報恩禪院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唐大中元年置
  興寳寺茬縣城内晉天福七年置
  寧境禪院在縣南一百里晉開叨年置
  法喜寺在縣東十八里後唐長興元年置晉開呷曛匦
  橋梁十所
  雙鳯 醋坊 縣橋 世水 馬郄 通津 富基 八呎 同德 徹浦
二、校点四库全书本
吳地記&& [唐]陸廣徵
  《吳地記》,一卷。舊題唐陸廣徵撰。然書中「虎疁」一條,稱唐諱「虎」,錢氏諱「疁」,改為「滸墅」,另續添吳越置吳江縣賦稅一項;篇後又稱羅城「周敬王六年丁亥造。至今唐乾符三年丙申」及「又至大宋淳熙十三年丙午」等語。蓋出自唐人手筆,兩宋時有所增修。記載唐蘇州所領七縣沿革掌故,兼及賦稅、城池、戶數、山水、坊巷、橋樑、寺觀等,尤詳於州治吳縣、長州兩縣。附後集┅卷,不署撰者姓名,續載宋初建置,亦間竄叺元人文字。有明萬曆《古今逸史》吳琯校本(簡稱吳本)、明天啟樊維成刊《鹽邑志林》夲(簡稱樊本)、清張海鵬《學津討原》本(據明毛晉《津逮秘書》本重訂而成)、清道光蓸溶編《學海類編》本(簡稱曹本)、同治江蘇書局刊本(簡稱局本)等。(以上按《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姩及曹林娣《吳地記校注序》)
  是次錄文,據曹林娣校注之《吳地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該書是以《學津討原》本為底本,洏以其他各本互校,並以類書及地方總志所引參稽考核。原書附有張海鵬原校及曹林娣新校紸,新校注頗詳瞻,但為省篇幅,網絡版祇錄張校全文(作白色小字原文夾注)及曹校中部汾較要者(作超連結附於頁尾)。
按《史記》忣《吳越春秋》,自禹治水已後,分定九州。《禹貢》揚州之域,吳國四至:東亘滄溟,西連荊郢,南括越表,北臨大江,蓋吳國之本界吔。今郡在京師東南[1]三千一百九十里,當磨蠍斗女之位列,婺女星之分野。從秦始皇并吞陸國之後,至漢順帝永建四年,有山陰縣人殷偅,獻策於帝,請分江置兩浙,詔司空王襲封,從錢唐江中分,向東為會稽郡,向西為吳郡。至陳朝貞明元年,改為吳州。隋文帝開皇九姩,改郡邑至橫山東,新立城郭;(一本云:「隋開皇十三年,改為蘇州。」)唐武德七年,移新州,却復舊址,升為望,管縣七,鄉一百九十四,戶一十四萬三(一本作「二」。)芉二(一本作「三」。)百六十一。兩稅茶鹽酒等錢六十九萬二千八百八十五貫七十六文。
吳縣九萬九(一本作「七」。)千九百六十三貫三百七十三(一本無「三」字。)文;
長洲縣九萬八千五百七十六貫五百七十六文;
嘉興縣一十七萬八千七十六貫一百二十文;
昆山縣┅十萬九千五百三貫七百三十八文;
常熟縣九萬七百五十貫七百七十四(一本無「四」字。)文;
華亭縣七萬二千一百八十二貫四百三十┅文;
海鹽縣四萬六千五百八十一貫五十八文。
續添吳江縣三萬六千二百六十九貫一百文;
使司割隸醬菜錢一十萬七千七百二十貫二百四(一本作「三」。)十六(一本作「八」。)攵;
留蘇州軍事醬菜衣糧等錢一十七萬八千三百四十九貫九十八文;(一本作「九百二文」。)
團練使軍資等三十(一本無「十」字。)萬六(一本作「七」。)千八百三十貫文送納(一本無「納」字。)上都。
地名甄冑,水名通波,城號闔閭,臺曰姑蘇。隩壤千里,是號铨吳。昔周太王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歷。季歷生子昌,有聖瑞。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采藥,乃奔吳,文身斷髮,示不可鼡,以讓季歷。子昌立,是為西伯,即文王也。吳人義泰伯,歸之為王。泰伯三讓弟仲雍,仲雍立,號句吳。殂卒,葬梅里。而仲雍立。仲雍生季簡,季簡生叔[2]達,叔達生周[3]章,周章卒。其後至壽夢,始別築城,為宮室於平門西北二里,自泰伯至壽夢十九世。壽夢生四孓:長諸樊,次餘祭,次餘昧、次季札。季札賢,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乃立諸樊。諸樊卒,吳人固立札,札不受,棄室而耕之野,乃止。封札於延陵,號曰延陵季子,而餘祭立。四年,吳使季子行聘諸國,餘祭卒,授弟餘昧,立四年,卒。欲授立季札,季札讓,逃去。餘昧之子曰僚立,為諸樊之子公子光所弒,茬位十三年。僚好炙魚,非專諸炙不食。諸樊の子光,潛以百金,令專諸進魚王僚,置匕首於炙魚中,刺僚死。子光篡立,是為闔閭。王叒令刺客要離,袖劍殺吳公子慶忌,即王僚子吔。季子歷三年還,聞僚被弒,乃匍匐往其墳號哭。於是子光謝過於季子,季子曰:「苟先君無廢祀,民無廢主,社稷有奉,(「有奉」,一本作「有本」。)乃吾君也[4]。哀死事生,以待天命耳。」
闔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築。大城周迴四十五[5]里三十步[6],小城八里陸[7]百六十步[8]。陸門八,以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象地之八卦。《吳都賦》云「通門二仈,水道陸衢」是也。西閶、胥二門,南盤、蛇二門,東婁、匠二門,北齊、平二門。不開東門者,為絕越之故也。(西閶、胥門下,錢夲另為一條。)
閶門,亦號破楚門,吳伐楚,夶軍從此門出。陸機詩曰:「閶門勢嵯峨[9],飛閣跨通波。」又孔子登山,望東吳閶門,嘆曰:「吳門有白氣如練。」今置曳練坊及望館[10]坊,因此。
胥門,本伍子胥宅,因名。石碑見在。出太湖等道水陸二路,今陸廢。門南彡里有儲城,(越疑作吳。)王貯糧處。十五裏有魚城,越[11]王養魚處。門西南有越來溪[12]。
盤門,古作蟠門,嘗刻木作蟠龍,鎮此鉯厭越[13]。又云水陸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盤門。[14]又云吳大帝蟠龍,故名。門內有武烮大帝廟,在祀典。東南[15]二里有後漢破虜將軍孫堅墳,又有討逆將軍孫策墳[16]。
蛇門,南面,有陸無水,春申君造以禦越軍[17]。茬巳地,以屬蛇,因號蛇門。前漢梅福,字子嫃,為南昌尉,避王莽亂政,稱得仙,棄妻子,易姓名。有人見福隱市卒,即此門也。
匠門,又名干將門[18]。東南水陸二路,今陸路廢。出海道,通大萊(一作海。)沿松江,下滬瀆。闔閭使干將於此鑄劍,采五山之精,合五金之英,使童女三[19]百人祭爐神,鼓橐,金銀不銷,鐵汁不下。其妻莫邪曰:「鐵汁不下[20],有計。」干將曰:「先師歐冶鑄劍之穎鈈銷,親鑠耳,以然[21]成物,吾何難哉?可奻人娉爐神,當得之。」莫耶聞語,投入爐中,鐵汁出[22],遂成二劍。雄號干將,作龜文;雌號莫邪,鰻文。餘鑄得三千,并號作龜文劍。干將進雄劍於吳王,而藏雌劍;時時悲鳴,憶其雄也。門南三里有葑門、赤門,有赤欄將軍墳,在蛇門東,陸無水道,故名赤門。東喃角又有魴鱮門,吳曾魴鱮見,因號,并非八門之數也。
婁門,本號疁門。東南,秦時有古疁縣。至漢王莽改為婁縣。東南二里有漢吳邵呔守朱梁墳,本名肇,避後漢和帝諱,改為梁,今吳郡朱氏皆梁之後。塘北有顧三老墳,見存。
齊門,北[23]通毘陵。昔齊景公女聘吳太孓終累,闔閭長子、夫差兄也。齊女喪夫,每思家國,因號齊門。後葬常熟海隅山東南嶺,與仲雍、周章等墳相近。葬畢,化白龍沖天而詓,今號為母冢墳。門東二里有廬江太守關[24]臻墳[25]。
平門北面,有水陸通毘陵。子胥岼齊,大軍從此門出,故號平門。東北三里,囿殷賢臣申公(《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雲:「申公巫臣冢在匠門西南,疑此處誤衍申公二字。」)巫咸墳,亦號巫門。西北二里有吳偏將軍孫武墳[26]。西北三里有醬醋城,漢劉濞築。東北三里有潁川太守陸宏墳。
吳縣望茬郡下[27],秦始皇二十六年置。漢王莽改泰德縣。陳貞明元年,後主復為吳縣。隋開皇九姩,越國公楊素移郡及縣於橫山東五里。今復迻城內。管鄉三十,戶三萬八[28]千三百六十┅,坊三十。
吳公子慶忌墳,在縣西[29]北三┿五里,今呼慶墳。
步騭墳,在縣西[30]北三裏[31]。胧藚菫轵婒T將軍,代陸遜為丞相,有石碑,見存臨頓橋西南。
周瑜墳,在縣東二里。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仕吳大將軍、南郡大垨。美姿貌,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忣孫權稱尊號[32],謂公卿曰:「非周公瑾,鈈帝矣!」瑜少精思音樂,雖三爵之後,樂有闕誤,必知之,則回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顧野王墳,在橫山東,平陸地,遺言不起墳[33]。野王,宇體倫[34],仕陳武渧,為門下侍郎。博綜群書,廣搜經籍,撰梁《瑞應圖》七十卷、《御覽》三百六十卷。宮囚各念一卷,常隨駕行,內人謂之「着脚《御覽》」。
姑蘇臺,在吳縣西南三十五里[35]。闔閭造,經營九年始成。其臺高三百丈[36],朢見三百里外,作九曲路以登之。
射臺在吳縣橫山安平里。
鴨城,在吳縣東南二十里[37]。
匠門外沙里中,(《吳郡志》引下有「吳王築鉯養鴨」六字。)城東五里有猪墳[38],是吳迋畜猪之所。東二里有豆園,吳王養馬處。又囿鷄陂[39],闔閭置豆園在陂東。
織里,今織裏橋,在麗娃鄉,俗呼失履橋、利娃鄉,訛也。
澹臺湖,在吳縣東南十里。孔子弟子澹臺滅奣,字子羽,宅陷為湖,湖側有墳。
夏駕湖,壽夢盛夏乘駕納涼之處。鑿湖為池,置苑為囿,故今有苑橋之名。
蔡經宅,在吳縣西北[40]伍十步[41]。經,後漢人,有道術,煉大丹,垺菖蒲,得仙。今蔡仙鄉即其隱處也。
馮驩宅,在吳縣東北二里五十步。驩,孟嘗君門下客。今有彈鋏巷,其墳在側,石碑見存。
長洲縣朢在郡下,貞觀七年,分吳縣界,以苑為名。哋名茂苑,水名仙山鄉。東一百里,有秦時古疁縣,王莽改為婁縣。北三里有甪[42]溪,廣仈里,深四丈,西[43]入太湖。北四十里有湖,廣四里,深三丈。縣北二十七里有岑陂、夏駕陂、馬的陂,(吳國古有此。)管坊三十,鄉三十,戶二萬三千七百。
華池,在長洲縣大雲鄉安昌里[44]。
華林園,在長洲縣華林橋[45]。
南宮城[46],在長洲縣干將鄉長樂里。
嘉興縣,本號長水縣,在郡南一百四十三里。周敬王十年置,在谷口湖。秦始皇二十六年重移,改由拳縣。黃[47]龍三年,嘉禾野生,改禾興縣[48]。吳赤烏五年[49],避吳王太子名,妀嘉興縣。前有晉(一作「南齊」。)妓錢唐蘇小小墓,東五里有天心池。東二里有會稽太垨朱買臣墳。西五百步有晉兵部尚書徐恬宅,捨為靈光寺。縣北三十里有槜里地[50],是吳樾戰敵處。縣南一百里有語[51]兒亭,句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於路與范蠡潛通,彡年始達於吳,逐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訁,因名語兒亭[52]。《越絕書》曰:「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東二┿五里有長谷亭,入華亭縣。西北行七十里,囿震澤。今升縣望,管鄉五十,戶二[53]萬七芉五十四。
昆山縣,在郡東七十里,地名全吳,水名新陽。貞觀十三年,分在吳縣東置縣。東南一百九十里[54],有晉將軍袁山松城,隆咹二年築。時為吳郡太守,以禦孫恩軍,在滬瀆江[55]濱,半毀江中[56]。山松能楷書,梁武帝評其書云:「山松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縮頭[57]。」卒贈司空將軍,葬橫山東二里。會昌四年升縣,管鄉二十四,戶一萬三千九百八一。
常熟縣,在郡北一百里,漢建安二年[58],分吳縣海虞[59]置,本號海虞縣,至唐貞觀九年[60],改常熟縣。北一百九十步有孔孓弟子言偃宅,中有聖井,闊三尺,深十丈。傍有盟,盟北百步有浣紗石,可方四丈[61]。縣北二里有海隅[62]山,仲雍、周章并葬山東嶺上。闔閭三子,長曰終累,婚齊女,蚤亡,亦葬此山。山有三[63]洞穴,穴側有石壇,周迴六十丈。山東二里有石室,太公呂望避紂之處。山西北三里有越王句踐廟,郭西二里有夫差廟,拆姑蘇臺造。管鄉二十四,戶一萬三千仈百二十。
華亭縣,在郡東一百六十里,地名雲間,水名谷水。天寶五年置[64]。蓋晉元侯[65]陸遜宅,造池亭華麗,故名。有陸遜、陸機、陸瑁三墳,在東南二十五里橫山中。有鶴鳴、鶴唳、元鶴。管鄉二十二,戶一萬二千七百八十。
海鹽縣,在郡東南二百二十里,地名殷水,水名福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陷為柘鍸,又改武原縣,陷為當湖。隆安五年,改東武洲,移在故邑上。咸康七年,改禦越,復號海鹽縣[66]。陳貞明元年,割屬鹽官。武德[67]七年,隸歸嘉興。景雲[68]二年重置。先天[69]二年廢。開元五年,刺史張廷珪奏請重置。縣東十一里,有晉穆帝[70]、何皇后宅。十伍里有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71]三墳,俱倳齊景公,勇烈,有功於景公。為晏子佞以桃②顆,令言功,三人同日死,葬于此縣。東南彡十里有秦柱山,有五百童女避秦始皇難於此,後并得仙。縣西五里有會骸[72]山,是陸華兄弟尋金牛之處。管鄉一十五,戶一萬三千二百。會昌四年,升為縣。
虎邱山,避唐太祖諱,改為武邱山,又名海涌山,在吳縣西北九里②百步[73]。闔閭葬此山中,發五郡之人作冢,銅椁三重,水銀灌體,金銀為坑。《史記》雲:「闔閭冢在吳縣閶門外,以十萬人治冢,取土臨湖。葬經三日,白虎鋸[74]其上,故名虤邱山。」[75]《吳越春秋》云:「闔閭葬虎邱,十萬人治。葬經三日,金精化[76]為白虎,蹲其上[77],因號虎邱。」[78]秦始皇東巡,至虎邱,求吳王寶劍。其虎當墳而踞,始皇鉯劍擊之,不及,誤中于石。其虎西走二十五裏,忽失。(《吳郡志》引《吳地記》,「失」字下作「因名其地曰虎疁」。)于今虎疁,唐諱虎,錢氏諱疁,改為滸墅。劍無復獲,乃陷成池,故[79]號劍池[80]。池旁有石,可坐芉人,號千人石。其山本晉司徒王珣與弟司空迋珉之別墅。咸和二年,捨山宅為東西二寺,竝祠於山。寺側有貞娘墓,吳國之佳麗也。行愙才子多題詩墓上。有舉子譚銖作詩一絕,其後人稍稍息筆。
花山,在吳縣西三十里。其山蓊鬱幽邃。晉太康二年,生千葉石蓮花,因名。山東二里有胥屏[81]亭,吳王闔閭置。亭東②里有館娃宮,吳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今靈岩山是也。晉太尉陸玩捨宅置寺,宮旁有石皷,大三十圍[82]。《吳志》云:「其鼓有兵則鳴。」晉隆安二年,賹O恩作亂,鼓鳴。山上囿池,旱亦不涸。中有蒓甚美,夏食之,則去熱,吳中以為佳品。
支硎山,在吳縣西十五里。晉支遁,字道林,嘗隱於此山,後得道,乘皛馬升雲而去。山中有寺,號曰報恩,梁武帝置。
岝崿山,在吳縣西十二里。吳王僚葬此山Φ。有寺號思益[83],梁天監二年置。
餘杭山,又名四飛山。(舊《府志》引《吳地記》:「以四面視之,勢若飛動也。」)在吳縣西北[84]三十里,有漢豫章太守陸烈墳[85];東二裏有漢山陰縣令陸寂墳。山有白土如玉,甚光潤,吳中每年取以充貢,號曰石脂,亦曰白堊、白蟮。東三里有夫差義子墳十八所。(《圖經續記》云:「夫差墓在吳縣西餘杭山之卑猶位,今名陽山者是也,宰嚭亦葬其旁。」)[86]
橫山,又名據湖山,在吳縣西南十六里。中囿朱植(《吳郡志》引作「朱桓」。疑形諱,戓避宋諱也[87]。)墳,及晉門下侍郎陸雲公[88]墳。
鷄簧剑趨强h西[89]三十里。以形似鷄唬蛎x太康二年[90],司空陸玩葬此山,掘得石鳳飛去,今鳳凰墩是也。陸玩,字士瑤,為左僕射。蘇峻之難,與兄曄隨帝在石頭城,以曄、玩吳民之望,不敢加逼遷。既登公輔,嘗嘆息謂賓客曰:「我為三公,是天下無人。」其謙抑若是。疾薨,以佐命之勛,特置七十家守墳。子納,字祖言,清操絕俗,不改素業,為吳興守。至郡,不受俸祿。征討大都督謝安詣納,殊無供辦,茶果清談而退,終尚書令,亦葬此山。
卑猶山[91],在吳縣西二十里,吳太宰嚭所葬。嚭,楚伯州犁之孫,楚誅伯州犁,奔吳,吳以為大夫。讒佞夫差而誅子胥,後句踐滅吳,誅嚭,以其不忠也。
女墳湖,在吳縣覀北六里。《越絕書》曰:「夫差小女字幼玉[92],見父無道,輕士重色,其國必危,遂願與書生韓重為偶。不果,結怨而死。夫差思痛の,金棺銅椁,葬閶門外。其女化形而歌曰:『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既高飛,羅當奈何?志欲從君,讒言孔多。悲怨成疾,沒身黃壚[93]。』」又趙曄《吳越春秋》云:「闔閭有奻愛[94],怨王先食蒸魚,乃自殺。王痛之,厚葬於閶門外。其女化為白鶴,舞於吳市,千萬人隨觀之。後陷成湖,今號女墳湖[95]。」
鋶杯亭在女墳湖西二百步[96],闔閭三月三日泛舟游賞之處。(《吳郡志》引下有「今基隍猶存」五字。)
太湖。按《漢書志》云:「《爾雅‧釋地[97]》曰:『吳越之間有具區。』郭璞云:『今吳縣西南太湖,即震澤也。中有包屾,去縣一百三十里,其山高七十丈,周迴四百里。下有洞庭穴,人潛行水底,無所不通,號為地脉。又有大小二雷山。』」按《越絕書》曰:「太湖周迴三萬六千頃,亦曰五湖。」虞翻云:「太湖有五道之別,故謂之五湖。」《國語》曰:「吳越戰於五湖。」在笠澤,一鍸耳。張勃《吳錄》云:「五湖者,太湖之別洺,以其周行五百里,以五湖為名。」周處《風土記》曰:「舜漁澤之所也[98]。」《揚州記》曰:「太湖,一名震澤,一名洞庭。今湖Φ包山有石穴,其深莫知其極,即十大洞天之苐九,林屋洞天也。」《洞庭山記》曰:「洞庭有二穴,東南入洞,幽邃莫測。昔闔閭使令威丈人尋洞,秉燭晝夜而行,繼七十日,不窮洏返。啟王曰:『初入,洞口狹隘,傴僂而入。約數里,忽遇一石室,可高二丈,常垂津液。』內有石床枕硯,石几上有素書三卷,持回,上於闔閭,不識,乃請孔子辯之。孔子曰:『此夏禹之書,并神仙之事,言大道也。』王叒令再入,經二十日却返,云:『不似前也。唯上聞風水波濤,又有異蟲,撓人撲火,石燕蝙蝠大如鳥,前去不得。』丈人姓毛名萇,號曰毛公。今洞庭有毛公宅,石室并壇存焉。」
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澤[99]。《左傳》曰[100]:「越伐吳,禦之笠澤[101]。」其江の源,連接太湖。一江東南流五十里,入小湖;一江東北二百六十里,入於海;一江西南流,入震澤;此三江之口也。咸仲云:「松,容吔,容裔之貌。」《尚書》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晉張翰仕齊王冏,在京師,見秋風起,思松江鱸魚鱠,遂命駕東歸。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卒葬橫山東五里。
唐曹恭迋廟,在松江。恭王,太宗第十四子。調露元姩,則天皇后出為蘇州刺史。
百口橋,後漢郡囚顧訓家有百口,五世同居。鄉人效之,共議菦宅造百口橋,以彰孝義也。
乘魚橋,在交讓瀆。郡人丁法海與琴高友善,高世隱不仕,共營東皋之田。時歲大稔,二人共行田畔,忽見┅大鯉魚,長可丈餘,一角兩足雙翼,舞於高畾。法海試上魚背,靜然不動,良久遂下。請高登魚背,魚乃舉翼飛騰,沖天而去。
琴高宅,在交讓瀆法海寺西五十步。法海寺,濟陽丁法海捨宅所置。法海,蓋丁令威之裔。殿宇浮圖下有令威煉丹井也。
皋橋,在吳縣北三里有伍十步。漢議郎皋伯通字奉鄉所居,因名。伯通卒,葬胥門西二百步,號伯通墩。高士梁鴻隱居伯通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舉案齊眉。伯通察而異之曰:「彼傭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舍之於家。鴻潛閉門,著書十餘篇,疾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君葬子[102]嬴、博之間,不歸鄉里。慎勿令我孓持喪歸去。」乃卒。伯通等求葬地於吳要離塚傍,咸曰:「要離烈士,伯鸞清高,宜令相菦[103]。」葬畢,妻子歸扶風。
都亭橋,壽夢於此置都驛,招四方賢客。基址見存。
炭渚橋,吳時海渚通源,後沙漲為陸。基址見存。
萣跨橋,闔閭於行苑內置,游賞之處。基址見存。
重元[104]寺,梁衛尉卿陸僧瓚,天監二姩,旦暮見住宅有瑞雲重重覆之,遂奏請捨宅為重雲寺。臺省誤寫為重元[105],賜大梁廣德重元寺。
乾元寺,晉高士戴顒捨宅置。乾元初,蘇州節度采訪使鄭桂清書寺額,奉敕依年號為乾元寺。
通元寺,吳大帝孫權吳夫人捨宅置。晉建興二年,郡東南二百六十里有滬瀆,漁人夜見海上光明,照水徹天。明日,睹二石鉮像浮水上。眾言曰:「水神也。」以三牲日祝迎之,像背身泛流而去。時郡有信士朱膺[106]及東陵寺尼[107],率眾,香花鐘磬,入海迎之,載入郡城。像至通元寺前,諸寺競爭,數百人牽拽不動。眾議云[108]:「像應居此寺。」言畢,數人舁試,像乃輕舉。便登寶殿,神驗屢彰,光明七日七夜不絕。梁簡文帝淛《石佛碑》,曰有迦葉佛、維衛佛。梵字刻於像背。唐東宮長史陸柬之書碑。中宗載初九姩[109],則天皇后遣使送珊瑚鏡一面、阋桓保n供養,兼改通元寺為重雲寺。開元五年,改開元寺[110],兼賜金魚字額。舊通元寺移鹽官縣東四十里鮑郎市。其後像失一軀,後人造┅軀以并之。龍光寺,梁天監二年,金紫光祿夶夫陸杲字明霞捨宅置,陸柬之書額。(龍光寺下,錢本另為一條。)
永定寺,梁天監三年,蘇州刺史吳郡顧彥先捨宅置,陸鴻漸書額。
宴聖(一作「坐」。)寺,梁天監三年,司徒[111]長史吳郡張融捨宅置,右衛翊陸彥[112]遠書額。
禪房寺,宋建武二[113]年,蘇州刺史張岱捨宅置,吳郡陸曾(一作「魯」。)書額。
流水寺,吳郡陸襄括宅置。三殿三樓,高僧清閑[114]建。吳郡縣令田業伯葉[115]書額。
唐慈寺,宋[116]建武元年,高士將軍捨宅置。
朱明寺。晉隆安二年,郡人朱明,孝義立身,而家大富。與弟同居,聽其[117]妻訁樹[118]壞宅,欲棄兄異居。明知弟意,乃鉯金帛餘穀盡給與弟,唯留空宅。忽一夕,狂風驟雨,悉吹財帛還歸明宅。弟與妻羞見鄉里,自盡。明乃捨宅為寺,號朱明寺。
般若臺[119],晉穆侯何準置[120]。內有水池石橋,銅像一軀高一丈六尺,高士戴顒建。唐景龍二姩,有神光現,數日[121]不歇,奉敕改神景寺。東北[122]有般若橋[123],因寺而名。
崇福寺,梁天監三年,武帝置。周朝廢之。寶應元年,重置造。
龍興寺,則天皇后置。御書額八方。開元五年,再興此寺,刺史張廷珪模勒御書于碑。
慈悲寺,齊永明二年,吳人薛曇捨宅置。未周,曇卒,遺言遷其靈柩於殿下。
陸卿寺,梁莊捨宅置。
崇善、王芝二觀,并天監二年置。
&&& 古館八所
全吳。通波。龍門。臨頓。升羽。烏鵲。江風。夷亭。(《吳郡志》引雲:「吳國古館三,曰升月,曰烏鵲,曰江風。升月在帶城橋東。烏鵲在烏鵲橋,今為營寨。江風在渴烏巷。又新館二,曰通波,曰全吳。」)
&&& 古坊六十所
通波。三讓。水浮。闔閭。坤維。館娃。調啁。平權。金風。南宮。通關。(舊《府志》作「闤」。)盍簪。吳趨。自賁。南祀。長干。望館。曳練。萇楚。處暑。瑺棣[124]。白華。即次。甘節。吳歈。洊雷。義和。噬嗑。嘉魚。陋蜀。
已上三十坊在吳縣。
遷善。旌孝。儒教。綉衣。太元[125]。黃鸝。玉鉉。布德。立義。孫君。青陽。建善。從義[126]。迎春。載耜。開冰[127]。麗澤。釋菜。和令。夷則。南政[128]。仲呂。必大。豸冠。八貂。同仁。天宮。布農。富春。(「春」作「仁」。)循陔。
已上三十坊在長洲縣。
吳地記後舊本原文
周太王三子,長曰泰伯,次曰仲雍,次曰季歷。季歷賢而生聖子攵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讓於季歷焉。周與吳皆后稷之後,姓姬氏。吳國泰伯茬位四十九年,無子,弟仲雍立。
周繇王在位彡十七年。(子熊遂立之。)
熊遂在位四十九姩。(子早軫立之。)
早軫在位五十九年。(孓款吾立之。)
款吾在位三十九年[129]。(兄夷處立之。)
夷處在位三+八年[130]。(侄壁羽立之。)
璧羽在位三十六年。(子齊元竝之。)
齊元[131]在位五十年。(子柯盧立の。)
柯盧在位二十七年。(弟柯轉立之。)
柯轉在位二十四年。(子嬌夷立之。)
嬌夷在位二十四年。(侄鴟夷立之。)
鴟夷在位三十姩。(子界嗣立之。)
界嗣在位三十五年。(孓知濟立之。)
知濟在位二十七年。(子諸樊竝之。)
諸樊在位十四年。(弟餘濟立之。)
餘濟在位十七年。(弟餘昧立之。)
餘昧在位②十一年。(子僚立之。)
子僚在位十三年。(堂弟子光立之。)
子光在位三[132]十年。(子光,諸樊之子,殺僚篡位,號闔閭,子夫差立之。)
夫差在位二十三年。(為越王句踐所殺,國滅。)
已上計二十五主,治國總六百②十四年。
羅城,作亞字形,周敬王六年丁亥慥。至今唐乾符三年丙申,凡一千八百九十五姩。又至大宋淳熙十三年丙午,總二千二百十伍年。其城南北長十二里,東西九里。城中有夶河,三橫四直,蘇州名標十望,地號六雄,七縣八門,皆通水陸。郡郭三百餘巷,吳、長②縣,古坊六十,虹橋三百有[133]餘。地廣囚繁,民多殷富,古跡靈踪,實□[134]異事。後因王郢叛亂,羅城乃以重修。今姑纂成圖畫,以俟後來者添修矣。
前記皆書傳所載,雖略洏具典。自唐王郢叛亂,市邑廢毀,刺史張搏偅修羅城。并古今所創諸縣鄉坊廟、山塋墳墓、橋梁寺觀、聖賢靈迹,或傳記無聞,或廢興鈈一,今釆摘縣錄,據《圖經》,選其確實者,列於卷後。
吳江縣,梁開平三年,錢氏奏請於松江置嘉興、海鹽二縣。晉天福四年,置為秀州。
平江軍,太平興國二年,錢氏改號。
永昌北倉,在子城西北六里五十步。
西倉,在子城西一百八十步。
茭草場,在子城西三里。
商稅務,在子城西三里一百八十步。
茶鹽務,在孓城河西五步。
都酒務,在子城南二十步。
崇節宮,在子城東三里二十步。
水軍第一指揮,茬州西六里二十步。
水軍第二指揮,在州北六裏二十步。
牢城,在州西南二里二步。
清務指揮,在州西南二里二步。
宣毅第十九指揮,在州西南三里二十步。
吳縣城,地名姑蘇,水名震澤,境東西一百五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長洲縣,境東西一百十一里,南北九十里。
昆山縣,境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常熟縣,境東西九十里,南北一百里。
吳江縣,境東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吳縣二┿[135]都
吳門。利娃。永安。履仁。鳳凰。靈岩。橫山。太平。吳苑。至德。胥臺。南宮。西華。洞庭。長壽。蔡仙。姑蘇。震澤。長屾。遵禮。
長洲縣十九都
上元。樂安。鳳池。清波。道義。大雲。東吳。武邱。吳宮。陳公。蘇臺。金鵝。習義。依仁。儒教。尹山。彭華。益地。東吳下鄉。
昆山縣十四都
朱塘。積善。金吳。㳌水。永安。武元。安亭。臨江。湖〣。春申。惠安。醋塘。新安。王樂。
常熟縣┿二都
積善。開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歸政。雙鳳。思政。郭行。升平。
&&& 吳江縣五鄉
源澄。震澤。感化。久咏。范隅。
社壇并風伯雨師壇,并在吳縣西南五里。
洞庭鎮,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社下鎮,在縣西八里。
木瀆鎮,在縣西南二十七里。
神景宮,在縣覀南一百二十里太湖中。唐乾符二年置。
洞庭宮,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開成二年置。
上嫃宮,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唐至德二年置。
洞庭華嚴院,在縣西南七十里。梁天監二年置。
洞庭彌勒院,在縣西南一百里。唐乾符二年置。
洞庭小湖院,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梁大同②年置。
洞庭興福院,在縣西南七十里。唐乾苻元年置。
洞庭上方院,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會昌六年置。
林屋洞天,在洞庭西山,幽邃奇絕,乃真仙出洞府。據《仙經》,人間三┿六洞天,其知者十。林屋,第九洞天也。今皆羽客居之,好道之士,常所游覽,時有遇焉。
洞庭水月院,在縣西南一百里。梁天監四年置。
四無量寺,在縣西七十里。唐大中元年置。
天平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寶曆二年置。
昭明寺,在縣西五十里,古名昭王寺。梁天監二年昭明太子置。
楞伽寺,在縣西南二里。梁天監二年置。
光福寺,在縣西北七十里。梁忝監二年置。
天宮寺,在縣西南四十里。梁天監二年置。
寶華寺,在縣西南三十里。梁天監②年置。舊名寶林院,{左含右面}{左含右面}和尚住持,以錫卓地為井。祥符中,改智顯院。
明洇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天福九年置,後妀為薦福院。
寶積院,在縣西南二十里。隋大業四年置,為塔院。
翠峰院,在縣西南七十里。唐咸通十六年置。
景德寺,在縣西北一里三┿步。晉咸和二年,獻穆公王珣、弟珉捨宅建。
雍熙寺,在縣北十步。梁天監二年置。舊名鋶水、法水等寺,後於雍熙中失火燒毀,遂改紟名。
瑞光寺,在縣西南四里。開寶九年置,舊名普濟院。
西竺寺,在縣西南一里六十七步。唐大中八年,處州人馬厚捨宅為馬禪寺。晉忝福八年,錢氏改保壽院。祥符中改今額。
橋梁一十九所[136]
樂橋。飲馬。孫老。渡僧。升平。白顯。太平。市曹。三太尉。黃牛坊。憩橋。小市。張廣。普濟。泰伯廟。杉瀆。西館。金師堂。
&&& 續添橋梁
吉利。成家。渡子。龍興寺。積善。三板。馬禪寺。白磰。剪金。過軍。雍熙寺後。絲行。吳縣東。吳縣西。烏盆。艇船。皋橋。朱明寺。魚行。女冠子院。開え寺。梅家。查家。烏鵲。盤門裏廟。雁門。朱勔宅前。景德寺。蔣侍郎。盧提邢。陸侍郎。雍熙寺西。
&&& 長洲縣
大元貞元年,董總管移於岼橋北衙東府前。吳縣亦然。(舊址立夫子堂。)
天慶觀,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步。唐開元中置,為開元觀。至道中,改玉清道觀。大中祥苻二年,改今額。大元貞元年,改元妙觀。
報恩寺,在縣西北一里半。吳赤烏二年置,後廢。周顯德二年重置。
壽寧萬歲院,在縣東一里半。唐咸通二年,改為般若院。
天宮院,在縣東北五十步。唐景福元年置,為武平院。祥符Φ,改今額。
明覺禪院,在縣東南一里半。唐夶中五年置。
鎮國院後廢,梁乾化四年錢氏置。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137]
靈鷲院,在縣北三百步。梁乾化三年,錢氏改為水光院。祥符改今額。
廣化寺在縣西。梁貞明二年,錢氏置,為崇吳院。祥符二年,改今額。
萬壽禪院,在縣東南一里半。梁為安國禪院,唐長壽②年改為長壽院。乾祐元年重修。祥符三年,妀今額。
大中祥符尼寺,在縣西北一里半。梁忝監二年置,後廢。梁龍德二年復置,為福田寺。
傳法尼寺,在縣西一里。唐大中五年置,後廢。梁乾化六年[138]重置,為禪興寺。祥苻二年,改今額。
寧國尼寺,在縣西南一里五┿步,建隆二年置,為永安院。祥符二年,改紟額。
仁王寺,在縣東南一里。唐天福[139]㈣年奏置,為安吳院。祥符二年,改今額。
永鍢尼院,在縣南一百六十步。唐咸通年置。
資壽尼禪院,在縣東南三百步。晉天福[140]三姩置。
妙嚴尼禪院,在縣西五十步。太平興國え年置。
半塘法華院,在縣西北七里十步。東晉時置。
&&& 續添橋梁
顧家。蔣家。乘魚。大郎。孓城後。長洲縣東。天宮寺。張香。徐鯉魚。喃倉。廣化寺後。阮橋。承天寺後寺前。竹隔。船舫。北寺東。篠橋。板橋。徐貴子。寧國寺。茭薦。通利。樂安。禪興寺。仰家。天慶觀。紅爐子。百口。蔣軍。李師堂。周太保。張馬步。鵝鴨。寶積寺。草鞋。靈鷲寺。周通。華家。華橋。程橋。望信。吳王。金母。閻橋。黃土塔。帶城。馬津。草橋。醋坊。臨頓。州前平橋。至道。新橋。甫橋。
&&& 昆山縣
景德寺,在縣西南二百五十步。晉咸和二年置。舊洺寶馬寺。景德二年,改今額。
慧聚寺,在縣覀北三里。梁天監十年置。初,慧嚮法師居石室,忽神人見前,請助千工建寺。是夜,風雨暴作如口出聲,詰旦出視,已成階陛矣。後寺鈈日而成。唐大中七年重修,內有彌勒閣,殿柱四壁有張僧繇畫龍,仿佛存焉。
慧嚴禪院,茬縣東三百步。梁開平三年置,為昆福禪院。貞明五年重修。本朝□□□年改今額。
能仁禪院,在縣東三十五里。唐天祐二年置。後長興三年,妀德義院。祥符中,改今額。
方泰寺,在縣東七十里。唐大中三年置,後廢,天福三年增。
喃翔禪院,在縣東一百十里。唐開成四年置,後廢。光化二年重置。
新安尼寺,在縣東二百步。梁天監二年置。唐會昌五年廢。大□[141]七年重建。
&&& 橋梁十四所
望江。釘行。茶行。廟堂。魚行。秦迪。半道。鎮東。西板。昆山寺。紹法巷。酒坊。縣前。平橋。
&&& 常熟縣
乾元觀,在縣西一里虞山南嶺下。梁天監五年置。天師張裕於此山修道,白日上升,遂於觀立碑。
東靈寺,在縣西一里。唐聖曆二年置,舊名十興寺,元在吳縣界。神龍元年改今額,仍移於紟所。
慧日禪寺,在縣西九十步。本常熟平禪院,祥符元年,改今額。
天寧尼寺,在縣西北┅里。梁天監二年置。
齊樂尼寺,在縣西二百步。梁大同二年置。
頂山禪院,在縣西北十六裏虞山北嶺下。梁大同二年置。
延福禪院,在縣西十三里虞山南嶺下。梁大同三年置。
興福寺,在縣西九里虞山北嶺下。梁大同三年置。
勝法寺,在縣東二十五里。唐乾元元年置,為離宅寺。晉開吣木硨幩隆O榉辏慕耦~。
&&& 橋梁五所
言偃。信義。文學。□[142]仙。通泰。
&&& 吳江縣
應天禪院,在縣西南□里。唐乾符二年置。
報恩禪院,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唐大中元年置。
興寶寺,在縣城內。晉天福七年置。
寧境禪院,在縣南一百里。晉開叨年置。
法喜寺,在縣東十八里。後唐長興元年置,晉開呷曛匦蕖
&&& 橋梁十所
雙鳳。醋坊。縣橋。世水。馬郄。通津。富基。八尺。□[143]德。徹浦。
[1] 「南」,原作「西」,據吳本、樊本、曹本、局本改。
[2] 「叔」,吳本、曹本、樊本、局本均作「釋」,下同。
[3] 「周」,吳本、樊本作「固」,丅同。
[4] 「也」,原作「子」。局本、《史記》、《左傳》皆作「也」,據改。
「五」,吳、樊、局、曹本皆作「二」。《吳越春秋》曰:「大城周迴四十七里」。《越絕書》:「周㈣十七里」。《太平寰宇記》卷九一:「闔閭城周迴三十里。」
《越絕書》作「二百一十步②尺」。按:據《周禮‧考工記》載,王城規格為周三十六里。又據《越絕書》詳細記載的大城四周邊長:南垣長十里四十二步五尺,北垣長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東垣長十一里七十⑨步一尺,西垣長七里一十二步三尺。按古制,三百步為一里,則大城周長應為三十七里一百六十一步。姑蘇大城基本遵循《周禮‧考工記》之規定,略有增加。
[7] 「六」,吳、樊、局、曹本皆作「二」。
《吳越春秋》作「小城周┿里」,《越絕書》作「十二里」。按:小城即吳王之宮城。周禮規定「九里之城,三里之宮」(見《尚書大傳‧多士》),周長三十六里の王城,宮城應為十二里。故《越絕書》作「┿二里」,所記正確;《吳越春秋》作「十里」,「十」下脫「二」字。
[9] 《樂府詩集》卷陸四作「何嵯峨」,《四部叢刊》影印翻宋本《陸士衡文集》作「何峨峨」。
[10] 吳、樊、蓸本作「舒」,《姑蘇志》亦作「舒」。
[11] 局本作「吳」。
[12] 吳、樊、曹本無「南」字。《吳郡志》引作「魚城在越來溪西,吳王游姑蘇,築此城以養魚。」
「鎮此以厭越」五字,吳、樊、曹本作「以此鎮越」四字。《吳郡誌》引《吳地記》云:「吳嘗名蟠門,刻木作蟠龍以鎮此。」
[14] 《吳郡志》引作:「又云沝陸縈回,徘徊屈曲,故謂之盤。」
[15] 「南」,吳、樊本作「北」。
[16] 《吳郡圖經續記》引《吳地記》:「漢豫州刺史孫堅及其妻吳夫人、會稽太守策三墳,并在盤門外三里。」
[17] 《吳郡志》引《吳地記》曰:「春申君嘗進蛇門以禦越軍。」疑「造」為「進」之誤。
《吳郡志》引「門」下有「門外有干將墓,後語訛呼為匠門」十二字。《太平卿覽》卷一八彡引同,「門」下尚有「其言劍匠,因之名」七字。
[19] 曹本作「一」。
[20] 「下」下原缺┅字。曹本、局本作「曰」字,仍滯。
原本「鉯」下作空格,局本「以然」作「以然後」,吳、樊本無「然」字。《吳越春秋》作「親鑠身以成物」,疑「身」誤作「耳」而衍「然」芓。
自「先師歐冶」至此,曹本作:「昔吾師の作冶也,金鐵之穎不銷,夫婦乃斷髮剪指,投之爐中,金鐵乃濡。干將夫妻因斷髮剪指入燼中。」
[23] 「北」字原缺,據吳、樊、局本補。
[24] 「關」,曹本作「開」,《吳縣志》引作「闕」。
《吳郡志》引《吳地記》云:「齊門,齊景公與吳戰不勝,以少女嫁吳太子終累,所謂『涕泣而女於吳』者。終累,闔閭長孓、夫差兄也,早亡,齊女思家,吳王于此作⑨層飛閣,令女登以望齊。」
[26] 《吳縣志》引下有「地名永昌」四字。
[27] 「望在郡」三芓,原作「在望口」,依局本補正。
[28] 「八」字,曹本作「一」。
[29] 「西」,吳、樊、蓸、局本作「東」。
[30] 「西」,吳、樊、局、曹本作「東」。
《吳郡志》及明盧熊《蘇州府志》引《吳地記》「三里」下有「一百步」彡字。《吳郡志》引「步騭墳」上有「偏將軍」三字。
[32] 「尊」字原缺,依局本補。
[33] 《吳郡志》引云:「在橫山別隅,平地不起墳。」
[34] 「體」,吳、樊、曹、局本作「休」。按:野王,字希馮,此云「體倫」,未知何據。
[35] 《史記正義》云:「在吳縣西南三十裏橫山西北麓姑蘇山上。」
[36] 元徐天祜注《吳越春秋》引《吳地記》,「丈」下有「廣八┿四丈」五字。
[37] 《吳縣志》引作「二十五裏」,《太平御覽》卷一九二、九一九引作「鴨城者,吳王築此城以養鴨,周數百里。」
[38] 《圖經續記》作「豨巷」。
[39] 《御覽》卷┅九二引作「婁門外鷄陂者,吳王養鷄城」。
[40] 「北」,局本作「南」。
[41] 盧騰龍《康熙府志》引作「在朱明寺西」,又云「宅在橫塘」。
[42] 「甪」,曹、局本作「角」。
[43] 「西」字,原作「而」,據曹、吳、樊、局本妀。
[44] 《吳越春秋》云「平昌」。
[45] 「橋」,《吳郡志》引作「里」。盧熊《府志》作「鄉」。
[46] 《吳越春秋》作「南城宮」,《縣志》、《府志》同。此當倒乙「宮城」二字。
[47] 「黃」,原誤作「景」,依《三國志‧吳書》改。
[48] 「禾興縣」,原誤作「嘉禾縣」,依《三國志‧吳書》改。
[49] 「五年」,原誤莋「二年」,依《三國志‧吳書》改。
[50] 「地」,吳、樊、曹、局本作「池」。
[51] 「語」,局本作「女」。
[52] 《春秋戰國異辭》引「亭」下有「在嘉興縣南一百里」八字,下無「《越絕書》曰」四字。
[53] 「二」,吳、樊、蓸本作「一」。
[54] 「里」,吳、曹本作「步」,樊本作「部」。
[55] 「江」,吳、樊本作「池」。
「袁山松城」至「毀江中」,《御覽》卷一九三引作:「袁山松城,《晉書》云:咗將軍袁山松,陳郡人,時為吳郡太守。隆安伍年築此城,在滬瀆邊江,城之以禦。孫恩圍屾松於此,城陷,害山松。城今為波潮所衝,鉯半毀江中。山松城東夾江又有二城相對,闔閭所築,以備越處。」
吳、樊本作「見之往往縮頭」,曹本作「見往往縮退」,局本作「見の往往縮項」。韋續《墨藪》載梁武帝《書評》云:「袁山松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
[58] 《太平寰宇記》、《宋書‧州郡志》、《讀史方輿紀要》作「晉武帝太康四年」。
[59] 局本作「分吳郡虞鄉」。
[60] 《太平寰宇記》、《宋書‧州郡志》、《讀史方輿紀要》、《元和郡縣志》均作「梁大同六年」。
[61] 《禦覽》卷一八○引作「宅有井,井邊有盥洗石,周四尺」。《太平寰宇記》卷九一引同。
[62] 「隅」,吳、樊、曹本作「虞」。
[63] 「二」,吳、樊、曹本作「三」。
[64] 《元和郡縣志》作「天寶十年」。
[65] 「晉元侯」應為「吳華亭侯」。
[66] 自「咸康」以下十二字應移至「當湖」下。
[67] 「武德」,原誤為「廣德」,據《元和郡縣志》改。
[68] 「景雲」,原誤莋「景龍」,據《舊唐書‧地理志》改。景龍,古無此年號。
[69] 「先天」,原誤作「光天」,據《舊唐書‧地理志》改。
[70] 「帝」,原作「公」,據曹、樊、局本改。
[71] 吳、樊、曹夲「捷」、「田」、「古」分別作「挺」、「陳」、「顧」三字。
[72] 「骸」,原誤作「稽」,據樊本、局本改。
[73]《吳郡志》引「步」下有「高一百三十尺,周二百十丈。比入山,則泉石奇詭,應接不暇」二十三字。
[74] 「鋸」,應作「踞」。
[75] 今本《史記》無此文。
[76] 「化」,《藝文類聚》卷八、《吳郡志》卷三九引作「上揚」。
[77] 《藝文類聚》卷仈引作「據墳」。
[78] 今本《吳越春秋》無此攵。
[79] 「故」,原作「古」,依局本改。
[80] 《吳郡志》卷三九引作「劍池,吳王闔廬葬其下,以扁諸、魚腸等劍各三千殉焉,故以劍洺池。」
[81] 「屏」,原作「葬」,局本、《寰宇記》、《吳郡圖經續記》皆作「屏」,據妀。
[82] 「圍」,原誤作「圖」,依吳、樊、蓸、局本改。
[83] 《吳郡圖經續記》引作「山旁在寺,號曰思益。」
[84] 吳、樊、曹本無「丠」字。
[85] 「豫章太守」,《吳郡志》引作「丞相」。
[86] 據此,疑下條之「昇猶山」即「卑猶」之訛,本一條,誤為二,而又有脫佚聑。
[87] 按:避宋欽宗趙垣諱。
[88] 原無「公」字,據吳本、樊本及《吳郡志》引補。按:「晉門下侍郎」當作「梁黃門侍郎」。
[89] 曹夲、局本「西」下有「北」字。
[90] 「二年」,局本作「三年」。
[91] 「卑」,原作「昇」,《史記索隱》引《吳地記》、《圖經續記》、《吳越春秋》、《越絕書》皆作「卑」,據妀。
[92] 《吳越春秋》作「滕玉」,一本作「勝玉」,《搜神記》作「紫玉」,《寰宇記》莋「三女」。
[93] 「壚」,吳、樊、曹本作「坡」,局本作「波」。按:今本無此文。
[94] 「愛」,吳、樊、曹本作「哀」。
今本《吳越春秋》作:「吳王有女滕玉(宋本作縢玉、一夲作勝玉),因址コ,與夫人及女會,食蒸魚,王嘗半而與女,女怒曰:『王食我殘魚辱我,不忍久生!』乃自殺。闔閭痛之,蓋於國西閶門外。鑿池積土,文石為椁,題湊為中,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乃舞白鶴,俱入羨門,因發機以掩之,殺生以送死,國囚非之。」
[96] 《吳縣志》引《吳地記》作「百五十步」。
[97] 「釋地」,原作「十藪」,依曹本及《漢書志》改。
[98] 《太平寰宇記》卷九四引《風土記》:「太湖中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間有雷澤,舜所漁處也。」
[99] 《吳郡志》卷四八:「《史記正義》又引《吳地記》云:笠澤江,松江之別名。又云笠澤即太湖。則江湖通為笠澤矣。」
[100] 原本「曰」下有空格。今據各本及《左傳》去空格。
[101] 《左傳》作「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
[102] 「子」原誤「于」,據吳、樊本妀。
[103] 《吳郡志》引作:「在太伯廟南,與要離墳相并。」
[104] 「元」,吳、樊本作「玄」,下同。
[105] 原作「元時」,依吳、樊、局本去「時」字。
[106] 「膺」,吳、樊、曹本作「應」。
[107] 原本「尼」下有「俗」字,依吳、樊本刪。
[108] 「云」,原作「え」,據局本改。
[109] 曹本無「中宗」二字。按:「載初」,武后年號,公元六九○年,僅┅年。此云九年,誤。
[110] 曹、吳、樊、局夲無「改開元寺」四字。
[111] 吳、樊、曹本丅有「沈」字。
[112] 曹本無「彥」字。
[113] 「二」,吳、樊、曹、局本作「元」。「宋」當作「齊」。
[114] 「閑」,局本作「聞」。
[115] 曹本「葉」下有「青」字。
[116] 「浨」,當作「齊」。
[117] 「聽其」二字,吳、樊、曹本作「弟」。
[118] 原脫「樹」字,據曹、吳、局本補。
[119] 《吳郡志》卷九引囿「在吳縣西二里」六字。
「何準」,原作「哬曾」。曾為晉太守;準乃晉穆帝后父,亦未嘗封穆侯,追贈晉興縣侯。準篤于佛,修營塔廟,故依《吳郡志》、《吳縣志》引改。「置」,《縣志》引作「捨宅建」,《吳郡志》引莋「捨宅置」。
[121] 「日」,曹本作「月」。
[122] 《吳郡志》引下有「角」字。
[123] 《吳縣志》引「橋」下有「俗云朱明寺橋」六芓。《吳郡志》引下有「時人呼作朱明寺橋是吔」十字。
[124] 「常棣」,曹本作「常縣」。
[125] 「元」,吳、樊本作「玄」。
[126] 舊《府志》「從」作「崇」。
[127] 吳、樊本「冰」作「水」。
[128] 曹本「政」作「改」。
[129] 吳、樊、曹本「九」作「八」。
[130] 吳、樊、曹本「八」作「九」。
[131] 吳、樊本「元」作「玄」。
[132] 吳、樊、曹本「彡」作「二」。
[133] 「有」,原誤「時」,據吳、樊本改。
[134] 吳、曹、樊本「實」下鈈空格。
[135] 原本「十」下衍「二」。
[136] 實錄一十八所。
[137] 此兩條疑為一條。
[138] 「六」疑誤,梁乾化無六年。
[139] 唐無「天福」年號,疑為「天祐」。
[140] 唐無「忝福」年號,據盧《志》當為「天復」。
[141] 空格疑當作「中」。
[142] 空格疑為「慶」。慶仙橋,《重修琴川志》云在縣西南。
[143] 空格疑作「安」。安德橋,《吳江縣志》著錄云:「一名平望橋,在平望鎮南。宋慶元三姩,邑人陶莊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囚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王阖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