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下武林外传灵络草的灵衣服升到115要多少金

武林外传,电1侠客行,本人112想找人带到120或者115,请... - 武林外传 - 游戏问答频道_单机游戏下载网
武林外传,电1侠客行,本人112想找人带到120或者115,请...
回答采纳率:16.7%
1998 C 2011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在上方输入您感兴趣的知识,点击搜索答案后,下方将出现您感兴趣的问题列表。
进入任一您感兴趣的问题查看,点选其满意答案处的4个评价按钮之一,即可完成对该满意答案的评价。电一侠客行..弑战天下.大骗子ら_乐色丶人如名垃圾. 提交
电一侠客行..弑战天下.大骗子ら_乐色丶人如名垃圾.
电一侠客行..弑战天下.大骗子ら_乐色丶人如名垃圾. 大家好!我是这个区的一个小人物.※幸福`狠简单`.因为有很多朋友都不怎么上线了和自己的一些原因.所以就打算把装备卖了.离开一段时间..谁知道..临走那一天晚上..骗子来了..纠结 还是自己帮派里的 事情是这样的.3月2号的晚上..我在世界喊甩装备.甩110法系+15战场.弑战的一香主《陌丶璃》就密我说这武器她想问问价格..我直接说350直汇..她也不觉得黑..我也不想口水..就决定卖她了..但是她又说是帮朋友的朋友卖的..我开始也不管..直接就发帐号叫她去转帐..她又说我不信誉..要找个有信誉的人来担保..好.我想..同样是弑战香主的《覆盖一片青瓦丶》来做我担保..我晕了..一个帮的..大家都管事的..居然不认识...好..我看她123级的明王算是个人物..就相信了她..后来还找了弑战的帮主..《独俱魅力》来担保..好快到凌晨12点的时候我就把武器给了魅力..因为他是帮主..我觉得可以相信..哎..当天晚上我等了一个小时..钱还是没到帐就去追追..好..她说叫她朋友去ATM柜员机去现金存款..时间来到了3月3号的凌晨12点17分..《陌丶璃》问我.钱到了没..开始.我就说没..还没到..等到了12点33分的时候 ...我收到了银行的信息.提示钱进帐了..298块..再给我补一点金4.5W..我本来以为装备也甩了..什么都没了..等级也到了110..有空就回来看看吧..这事情我想也就过去了........ 故事的转折就是这里了.. 时间一闪就到3月4号的中午时间..我钱包开始僵硬了..我就想去取一点..结果我到了银行柜员机一查..298没了..就只有3月2号晚上《自由¥体验》 也是同一个帮的朋友..给我转的100..由于我的建设卡是新卡..所以银行的支取清单很好查也很简单..一查才知道12点33分进的帐..12点35分钟就被扣了..退了回去..大家都知道..ATM自动存款机.机器故障的话钱一般都会从存款口退回的..但是..中间不过是3分钟不到的时间..钱你自己没拿走就直接走??鬼信啊??这个人在弑战的外号叫《杀猪丸》名字是..宋华章..游戏里叫《ら_乐色丶》是他存的钱.上个礼拜就说清楚了..上的是YY我没录音..是他那边的银行出的错..而且也说配合我把钱找回来..我就纠结了..我武器在你手上用着..钱没3分钟就退了回去..你自己没从存款口拿回钱..倒成了配合我..就算我隔了一天半的时间才知道钱没到..你本着良心也要把钱存进来啊..用我的武器去升级你怎么这么不要脸..上个礼拜就一直推..一天推一天..一直说银行在处理..在处理中..我连我最近急钱这些话都说了出来..就昨天..我打了他电话..也说了..今天是最后一天..再没处理好就得给我再转一次..我保证信誉.如果你前面那次转到了我帐上.我一样会给你转回去.不多要.不贪心..我本着良心说的话.不信就拉倒吧..还叫我拿值300RMB的装备去给他做抵押才可以再转一次钱..就今天下午..我进的是他们〈同生共死〉的QQ群..一直在找他..一进群就一群人喷我.请了不少水军嘛..到了下午4点才出来..我中午也上游戏了..在帮派里找...我只说有事.找人.弑战的管事就一堆一堆的口水出来了..我还没说话就说我坑钱的滚出去...我还稀罕了?跟你们敌对有怎么了?怕你给哥来个现实战斗..呵呵对哦..你不是说你连冥之帝王都不怕吗?怎么会怕了?还叫我报警...又不敢把地址发来...报警就报警..写完这篇.我马上就报警去...虽然是小事..报了再说..到了刚才7点多的时候..就一直在说这事..《ら_乐色丶》这个人开始不说话了..动不动就说你报警吧..你刷世界吧..这样之类的话来..我说.你要么痛快点.给钱还不是给钱..他的水军们就出来了..我又被口水淹没了..事实如此..装备在别人手上..钱没到..只是经过..换了谁都不爽..哎..朋友们也说我被骗了..也说那个是老骗子一个了..《ら_乐色丶》垃圾吗?不是啊..小狗而已..小天师还为了350RMB把哥坑了..回去弑战里找他要钱.倒成了我来求你一样..什么世道啊...在群里又说不赢... 到了最后...我觉悟了...我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什么大帮派的堂主...什么大帮派的香主...什么鸟东西..什么??大号??一样会骗你...一样会坑人..上了世界就看谁的喇叭多..谁的水军多而已...在多玩发发就好了....上游戏..上世界..我保持一天一个....骗子不得好死...不就350嘛...你个小狗B就爽快点..比盗号的还要垃圾多了...最后提醒一下游戏里的各界朋友.....游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是正道...什么大帮派..什么大号..纯属扯淡....最后祝福一下游戏里的骗子垃圾们....祝福你们不得好死.....出门车撞.....进门楼塌....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账号?
1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5 草 新人欢迎积分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
2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说真的,你有这个力气在这打字,还不如多打几个电话给银行去问拉
2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20:52 发表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
40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夜、如此迷x,芯Y在念l... ... ...
8哥、我总算知道人要是不讲道理的时候是有多野蛮了。
对方的账号,还有杀猪的汇款单。
本帖最后由 霓裳羽衣° 于
23:57 编辑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账号?
12 草 新人欢迎积分
你神经不好吧 是你和我确认说自己收到钱的 现在又来说退回去了 到帐的钱还会退回去 真莫名其妙 !
1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幸福B 哥特意注册个号来顶你 把他乐色B弄死 骗子 公道自在人心
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这个怎么说那,叫什么来的他?垃圾哈?传说中的垃圾!
孩子你悲剧了。
1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我想遇见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 ...
2158 草 新人欢迎积分
80 来自 注册时间
杀猪的真倒霉 碰到个脑残 要我是杀猪的 我就叫银行 如果钱找到了 给我 真不给他了 说也被他说了 钱还是要给他 。。
4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以前听说过一个中大奖的骗术,某"公司或商场"打电话说你中了20W大奖,但要求你汇给公司多少钱的XX费用,而你查账户钱确实对方给你汇到20W.于是有人上当了.
因为那20W你是取不走的,且可以被收回.
1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我说这些不是在肯定楼主你一定是受到这种骗局,只是说曾经有这么种骗钱方法让更多的人有一个更广泛的思考.
1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我的难过谁懂得..
骗你妹啊..什么证据就说人骗你了 出了意外谁都不想的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你有解决的态度么 没去配合你解决还是怎么的 你什么态度啊 300百块钱给你急的.. 乐色人品没的说 不解释..
144 草 新人欢迎积分
改邪归正。。不口水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0 草 新人欢迎积分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roce ed in 0.154236 second(s), 9 queries, Gzip enabled.0) {$('ls_a wer').style.di lay='';$('ls_a wer').focus();} else {$('ls_a wer').style.di lay='none';}&&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张三丰 历史文化研究专题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快速分享:
1、达摩和张三丰:谁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强的人?
  “可知道古往今来,武功最高强的是谁?”
  这是金庸小说《侠客行》中白自在提出的问题。白自在作为雪山派掌门人,熟知武林掌故,他有这样的疑问,可见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莎士比亚的名著《王子复仇记》的主人公哈姆雷特(Hamlet)有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人称“Hamlet’s question”,即“哈姆雷特问题”。对于白自在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不妨东施效颦,美其名曰:“白自在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提供一份候选人名单,但这份名单的制定也非易事。某某人是否有资格入选,本来就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question,哈姆雷特有过烦恼,我辈不论是EQ还是IQ都未必比得上血统高贵的哈姆雷特,因此即便是想破脑袋、搔破头皮也未必有什么结论。不过,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不论EQ还是IQ都未必比不上哈姆雷特的金庸先生,结果又会如何呢?
  为了把问题简单化、明晰化,我们可以为“白自在问题”换一个提法,即如果让大家来评选心目中武功最高的历史人物,那个独占鳌头的人会是谁呢?或者说,如果让金庸先生自己来评选一下心目中武功最高的历史人物,那个能够获此殊荣的人会是谁呢?
  金庸先生可能不屑于回答这样无聊的问题,不过,笔者却知道,金庸先生必然选两个人――达摩和张三丰。这个理由不需多说,达摩是少林派的祖师爷,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创始人,少林、武当是天下武林门派之冠,那武功最高的人自然非此二人莫属。
  但是,“白自在问题”中有个“最”字,按照最通常的习惯,似乎应当只能有一个人当选,这又给我们出了一个“哈姆雷特问题”,我们总不能安排一场达摩与张三丰的比武吧,那样岂不是会出现“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达摩是北魏时人,生活在五六世纪,张三丰是宋元时人,生活在十三、十四世纪,达摩与张三丰的这一场比武自然无法实现。这样,“白自在问题”仍然是一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不过,笔者倒是颇为赞同白自在的看法,“那达摩是西域天竺之人,乃是蛮夷之类,你把一个胡人说得如此厉害,岂不是灭了我堂堂中华的威风?”这可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想当年佛法东传给中华文化输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国际文化的交融对于一国文化的发展功德无量,此点我辈岂能不知?何况中华文化能够把外来文化融化吸收,就像佛法到了东土就变成了中土的佛学一样,我们自然没有必要学汉代人提出“老子化胡说”,说老子出关,西入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佛祖是老子的化身,那样也未免太小器,太小肚鸡肠,太心胸狭隘了。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武功最强的人却不是中国人,那样也确实太丢脸了些,但如果历史果真如此,我们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只是谁都知道,说少林武功是达摩所传查无实据,实也太过牵强。至此,“白自在问题”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强的人只有一个人选,那就是张三丰。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2、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吗?
2、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吗?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杉袒饰桓脑ㄎ模侍又苤扉Γ诮ㄎ乃哪暌浴熬改选泵澹友嗑ū本┥北济鞒锥寄暇崃嘶饰唬脑览帧S捎诖到ㄎ牡畚此烙谡交穑览值鄄环判模炫汕仔藕蓿渖先鲜督ㄎ牡勖婷驳哪谑讨煜椋匝胺玫朗空湃幔ㄥ邋荩┪勇铰繁榉酶髦荨⒖ぁ⑾纭⒁兀ゲ榉媒ㄎ牡巯侣洌兴哪曛谩S览侄暧钟幸ゴㄎ牡厶油龊M猓览值塾峙芍:停ㄊ莱迫L啵┑攘毂『#堆参餮螅参床榈浇ㄎ牡巯侣洹S览质吣辏峙珊蕹鲅步铡⒄憬⒑稀⒑焙徒鞯鹊兀ゲ榉媒ㄎ牡巯侣洌植榱怂哪辍S览值矍昂缶荒暝诠谕舛越ㄎ牡巯侣涞拿孛懿榉茫欧畔滦氖隆5腔实叟珊惺椋ê蓿┭胺谜佩邋莸廊说男挛乓驯榇窦洹S览值畚诟抢褪Χ诘恼嫦啵燮嗣瘢煜铝罟げ渴汤晒龅却於》蛉蛉耍笮送聊荆谖涞鄙接ㄎ涞惫郏淖拾滓赴偻蛄健4哟艘院螅涞鄙降恼湃峋统晌嗣翊抵械氖摈秩宋铩5轿灏倌旰蟮那迥┟癯跤直环饨ㄎ娜烁交嶙魑拇词既恕
  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为清初人,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二、十二世纪宋徽宗时代()武当丹士张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为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外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黎洲此铭系据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为墓志铭,未考宋张三峰会武术之于史无据,“夜梦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诞。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宁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纭,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于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三、八世纪中期的唐代徐宣平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徐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徐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词。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迹,仅记载徐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四、将清代乾隆年间人山右王宗岳,说成是内家拳家关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的传人,但他是关中(陕西)人。而王宗岳则是山西人。明明是张冠李戴,企图以次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
  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祥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庭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_的《说嵩》、《刘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庭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蒋发前于王宗岳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清代遗老大多已无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古考据的精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于是后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 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 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
  (根据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的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及顾留馨著《陈氏太极拳第二路--炮锤》书中相关内容改编)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3、张三丰考证论文集注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 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面, 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地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於张三丰的谎言,出现於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闻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化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後,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於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於传说建文帝未死於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乐帝前後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滢)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传遍民间.永乐帝为了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从此以後,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到五百年後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太极拳的创始人.―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於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馀.」
  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於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甯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纭,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於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山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於唐代许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许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辞.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许宣平事迹,仅记载许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於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於望仙桥.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公元年)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後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公元年)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见附表).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举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於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胗」
  (旁边的月字因该是日字,倚天中文没有该字,所以就用「胗」代替)的「说嵩」,「刘□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後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廷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廷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蒋发前於王宗岳约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
  两书,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清代遗老大多已无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公元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於是後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
  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於明代.
  「东华录」载甘凤池以反清案被诱捕.有「花拳总讲法」抄本流传,其中跌法势名就有八十八个,第一势为「吕布头带紫盔」,第八十八势为「鸭摆翅跌」.与甘凤池同时代的同乡人吴敬梓(年)在「儒林外史」中描述凤四爹的武功,据金和跋,即是甘凤池的原型.鲁迅先生(年)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道金和跋文指出「儒林外史」中人物大都有其人其事而易其姓名.
  唐豪(年),余早年学六合拳之同学,後又同学陈式太极拳.唐有志於中国武术史的探讨,日,陈家沟拳师陈子明返乡探亲,唐随去调查太极拳史实,行前一日,余与叶良先生为二人饯行於上海梁园饭馆.唐豪此行,所获颇多,遂得考订太极拳创於陈王廷,并否定陈□(公元年)所谓太极拳创自陈卜之说.唐豪著有「行健斋随笔」(1937年2月上海中国武术学会发行),中有「陈卜非太极拳祖」,录之如後:「予於张三丰为太极拳鼻祖,尝辟其妄.游陈沟时,获见陈品三『引蒙入路』
  及『太极拳图画讲义』稿本...『太极拳图画讲义』,今易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已出版矣...自序,谓太极拳系其始祖陈卜所发明,其说如左:『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馀,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太极拳之传,出自陈沟,今陈卜发明太极拳之说,出自其子孙,宜可取信於世矣,而实则不然.今从陈卜墓碑考之,碑云:「温邑东十里许陈家沟,由来久矣.相传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於兹, 迄今已十三世.凡我同姓,绳绳不绝,或贸易为务,或耕耘为业,实繁有徒,其脍炙人口,炳炳足称者,独诗书传家,诵读不辍,子若孙如乡学者有人,入国学者有人,应一命受一职享天家之赐,建功於民社者又有人.藉非吾始祖积德於前,值基孔固,我辈安能有此今日乎.木本水源之思,畴得无情,因以为序,勒之於石,用垂不朽」.右碑立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公元1711年),系其十世孙庚所撰.其绍述先人者,□「相传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於兹」.寥寥十八字,且亦出诸传说,则陈氏始祖之事迹,文献实无足徵也.品三後於卜者十六世,自序所云, 不徒墓碑所未载,族谱亦未录,自出杜撰.」
  陈王廷,家谱作陈王庭,但族谱,墓碑及「温县志」均作陈王廷.余昔年因掌握史料不全,以为创造太极拳的陈王庭,与巡按御史兼监军御史陈王庭,在时间上,武职上,蒙恩赐上有三同,遂於1963年,1964年在「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研究」两书上误合为一人.1964年有读者写文纠正:巡按御史陈王庭为卢龙县人,1630年清兵陷广平府,王庭服堇未死.清兵退,明廷逮王庭入狱,绝粒而死;温县陈王廷为乡兵守备,明末,随县长率乡兵击退攻城「土寇」时,陈王庭已死了有十多年.我很感谢读者的纠正.
  陈王廷所造拳共有七套,长拳一○八势就由不同的拳识组成的, 除了吸收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之二十九势外,从其它拳种吸收了那些势,以及那些势是他的创见,今已不可考.根据「陈氏拳械谱」, 拳法方面还有「散手」和「短打」的势名很多(包括了攻击和破解的方法).也有擒拿法的「金刚十八拿法」势名.可见当时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很全面的.值得注意的是传习於少林寺的「红拳」,也见於「陈氏拳械谱」,该旧谱上有「小四套亦名红拳」拳谱,其第一势为「太祖立势最高强」,末两句为「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另有「盘罗棒诀语」则说:「古刹登出(出字疑为封字之误,少林寺在登封县)少林寺,堂上又有五百僧......要知此棒出何处?盘罗留传在邵陵」
  (邵陵是少林的音转).少林寺拳棒在隋唐时即已著名,在明代抗倭战争中,很多少林寺僧献身於卫国战争.温县在黄河之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在黄河之南,仅一河之隔.这是太极拳与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一.另据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遇以地主武装结寨於嵩山少林寺之前的御砦,反抗明皇朝的逼粮纳税,陈王廷只身入寨,劝说李际遇勿叛明皇朝的史料来看,陈王廷可能早先也到过少林寺.这是太极拳与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二.明清之际的少林寺拳法著作,今所存者有上海□隐庐影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上海国技学社於1927年间石印的称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一书,唐豪也收藏有旧抄本(今存北京),余早年曾向唐借抄录副.余取三本合观,虽互有详略, 实同出一本.其中理法及身手步法,与陈氏太极拳精要处颇为吻合.这是太极拳与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三.陈王廷既然搏采各家拳法,对距离不远的少林寺拳法不会不加采纳,这是太极拳与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四.此外,戚继光所采取的古今十六家拳法,与陈王廷相距约半个世纪,这些著名拳种在民间一定还有传习,陈王廷也有可能采及这些拳种.这些都是合理的推测,姑作为附注供参考.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拳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摔,跌,拿)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可以说是太极拳七个套路的概括性拳论.歌辞采取戚氏「拳经」图诀之处举例对照如下: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惊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在陈王廷「拳经总歌」中则有:「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而在陈王廷「拳经总歌」中则有:「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劈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这样一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 但陈王廷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他在「拳经总歌」开头的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他创造双人推手的理论概括.
  王其华辑「温县志」卷十一:「吴从诲府判署县事,值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上,直抵温城.从诲亲冒矢石,率众御之,寇不得渡.从诲曰:水战利火攻,命乡兵守备陈王廷,千总郭忠等纵火焚船,贼溺水者无数,遂遁去.忠中流矢死.」
  河北省「安平县志」卷之七:「人物志」:「吴从诲,......崇祯庚午(公元1630年)四应南宫不售.......遂谒选□(□,副职也)怀庆, 怀当南北冲,河南诸郡邑,寇攻陷殆尽.庚辰(公元1640年)冬,贼骑将乘冻渡河,守御河干,贼不得渡.明年,帅刘超叛,盗乘间蜂起,拥众剽掠,悉设计擒之.行河上,适寇至,率乡兵登陴(陴,城上女墙),亲冒矢石,焚贼舟二十七,溺死不可胜计.贼败,自是不敢窥河北矣.……当事者材君,俾摄河内,再摄温县,所至有能声,擢曹州守.」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俯仰屈伸,呼吸行气的导引术,吐纳术, 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见於老子,庄子,孟子,屈原等的著作中,郭□若氏在「奴隶制社会」中考证的「玉佩铭」呼吸行气方法,也相当於这一时期.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所编的「六禽戏」
  和汉末伟大医学家华佗据以改编的「五禽戏」,都是以呼吸运动结合仿效禽兽的动作,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的健身方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埋葬年代在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时期.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医疗体育的祖国」.唐代德宗时有梁肃作「导引图序」(见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宋代民间亦有练习导引,吐纳者,见洪迈(公元年)「夷坚志」.
  「云笈七签」解释「黄庭经」说:「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指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相传晋,王羲之(331--379年)於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写过「黄庭经」.清,何绍基(年)於1844年也写过「黄庭经」,(190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全文1223字,连书名共1226字. *****猛如虎,狠如鹰,滑如水,冷如冰*****「八极参劈挂,鬼神都惊怕」「劈挂参八极,英雄叹莫及」 当前离线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4、张三丰出生地懿州考
  元明之际的道教大师张三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关于张三丰的出生地,尽管历史记载很不一致,但诸多文献记载:张三丰为辽东懿州人。《明史、列传187》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辽东志卷一、人物》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云:张仲安第五子。《全辽志卷四、杂志、方伎》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君实,字全一,号保和容忍三丰子。今人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前言……但较多记载作'辽阳懿州人,'与《明史、方伎传》上说的'辽东懿州人'合辙。 关于懿州及辖区,《辽史.地理志》记云:懿州,广顺军节度。圣宗女燕国长公主以上赐媵户置。在显州东北二百里,因建州城,西北至上京八百里。户四千。显州,是今北宁,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在金代,《金史.地理志》载:懿州……金因之,泰和末来属,县二:顺安、灵山。顺安县治即在今阜新县的塔营子乡址,灵山县则在彰武县。《元史.地理志》称,懿州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1269年)为东京支郡,所领豪州及同昌、灵山二县省入顺安县,入本州。《元一统志》亦称懿州设在金懿州的附郭县顺安。故金、元懿州同为一地。即今辽宁省阜新县东北108里的塔营子乡。在阜新市的东北方向,彰武县的西方。 对懿州的方位,最早做出记载的是金朝的重臣王寂,在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巡行辽东后写下的《辽东行部志》。近代史学家许道龄、刘谦等人也多有论及。更有力的实证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土了元顺帝元统二年立的《懿州城南学田碑》,以及至今仍屹立于古懿州城内的灵峰塔。都说明金、元的懿州就在阜新县的塔营子,学者略有争议辽懿州址,但也大体在这个范围内。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辞海》张三丰辞条称张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将地理位置搞错。更有人由此推导张三丰为望平县(今黑山县姜屯)人,就更谬之千里了。当年的古懿州从未辖境望平。有学者论及三丰祖师出生在懿州,即今辽宁的阜新,还是确切的。 当前离线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5、从懿州走出的道教大师张三丰 佟宝山   张三丰是元明之际的道教大师,集道学、武学和文学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活动时期约在元朝延佑年间(1314_1320)到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他是道教武当派内家拳的祖师爷,创建了太极拳,丰富发展了道家学派。因其后期活动主要在明代,因而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多次寻访。天顺三年(1459),英宗皇帝嘉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因其在武当山的活动,明成祖在武当山天柱峰张三丰居住的地方动工万人,耗资百万而修筑宫室,使武当扬名天下。元明以来,有人说他活了135岁,有人说话了200多岁,但终莫测其存亡也〔1〕愈使大师带上了神秘色彩。 关于张三丰的籍贯,各家记载很不一致。《陕西通志》说是宝鸡人,《山西通志》说是平阳人或猗氏人,《四川通志》说是天目人,甚至还有冀州人、义州人、易州人、闽人等各种说法,但较多说法为辽阳懿州人。《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福,又号张邋遢。明.郎瑛《列传》载张仙名君实,字全一。辽东懿州人。别号玄玄,又号保和容忍三丰子,时人又称张邋遢。圆峤外史《三丰先生传》载先生辽阳懿州人也,名号屡更,游行无定,人多不测其踪。 关于张三丰的家世,史书记之其先世为江西龙虎山人,。其祖裕贤公,学能兼占象。移家于金之懿州,与子昌隐于民间。及懿州为元人所拔,始稍稍以名字闻,然昌公固优游世外者也。〔2〕张三丰的母亲林氏早年曾生有四子,都过早去世。尔后又生二子,叫通、叫达,通就是张三丰。据说林太夫人梦元鹤从海天飞来,而诞生了三丰,当时是元定宗二年(1247年)4月初9日子时。(3)丰神奇异,龟形鹤骨,大耳圆睛。当他五岁时得了眼病医治无效,舍其出家,被送到碧云宫当了和尚。当时的住持是张云庵,见到三丰深为惊奇说:此子仙风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须拜贫道为弟子,了脱尘翳,慧珠再朗,即送还。〔4〕半年后张三丰眼病痊愈,教习的道经过目便知,一有闲暇便兼读儒、释两家之书,随手披览,知其大意即止。转眼七年,因其母思念,拜辞师父回到家里,专攻儒学。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张三丰14岁,考取秀才,第二年称文学才识,列名上闻,以备擢用,但其志向不在此。至元元年(1264年)秋,18岁的张三丰离开家乡到燕京(元都城现在的北京)游览。结识了当朝平章政事廉希宪。廉公惊异,非常赏识张三丰的才识,上奏推荐他做中山博陵县令,为官从政。但不到两年,因其不羁,难受官场约束,加之职微权轻,抱负不能实现,遂断绝仕途之意。第二年,家里传信其父患病加重,张三丰便急速赶回懿州老家,侍奉父母。其父病逝,他选择山之高洁者,安葬了老父。此后数年,日诵洞经。几年后遇到全真教的邱道人,畅谈玄理,意气相投,满座风清,遂生方外之想。邱道人去后,张三丰便将家产全部交给族人,嘱托他们代为扫墓。仅带两个童子开始巡游名山古刹。他在《三十二岁北游》诗中写到: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5)于是,北达燕赵,东到齐鲁,南往韩魏。张三丰身材魁伟,大耳圆目,风姿翩翩,气度不凡,常手持竹杖,不论寒暑仅着一斗笠一短褐。,不修边幅,潇洒倜傥。或历览山水,贪自然造化之妙韵;或青灯明月,研悟诗书经卷之精髓;或游方市井,体会人生之真谛,浩浩自如,旁若无人。终日不问俗事,缄口寡言;如遇知音,论及三教经书,则滔滔不绝,畅抒胸臆。且行且住,这样奔波了近三十年,。后到秦陇,走褒斜,度陈仓,见宝鸡山泽幽邃清秀,就选择金台居住。凭栏南眺,鸡峰插云,三峰挺秀,就自号为三峰居士,后改为三丰传世。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张三丰67岁,在终南山得遇火龙真人真传。泰定甲子年(1324年),南至武当山,又修炼了9年,道始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约遨游又10几年。成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赫赫有名的道教大师。 入明以后,张三丰忽隐忽现,行踪莫测,死而复生,事前能知。据《明史.方伎传》载: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具棺验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6)常居武当山,有恢复名山道场之志,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命弟子草创茅庐,各据胜地……自己则住展旗峰北陲。迨至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果然委派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在山上大兴土木,建造宫观,前后历时七年,建成八宫、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中兴道教胜地,至今香火不绝。 张三丰崇奉真武大帝为祖师,是武当道派的实际开创者,主张三教合一。儒道双修。深化了内外丹修炼技术,创编了太极拳与内家拳。飘然云游,踪迹难觅。其高风亮节,更使人向往。明太祖朱元璋当初驻足武当,结庐展旗峰北。曾派遣三山道士请三丰进朝廷,渺不可见。成祖朱棣永乐年间,遣胡滢、朱祥、杨永吉等,斋玺书香币,查访寻觅,亦不见踪影。成祖在武当大造宫观,设官铸印主持管理,守侯,实为等侯张三丰的消息。明朝历代皇帝推崇张三丰达超乎寻常的地步。天顺三年(1459年)英宗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宪宗封为韬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世宗敕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天启三年(1623年),明熹宗加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当年从懿州走出的张三丰,真是名震朝野,流芳后世。在其一生活动中,除了其父病危回懿州外,还有一次是元朝至正初年(约在1341年),由湖北再次回到懿州省墓,祭祀祖上和父母。他在诗作《辽阳积翠村二首》中写到:手执长弓逐鸟飞,是谁知是老翁归?白杨墓上留诗句,城郭人民半是非。又:纷纷景象乱如麻,身世粗完旱出家。莫待巢危复累卵,功名势利眼前花。(7)尔后,又去燕京,但原来的老朋友都巳去世了。 关于张三丰的后代,明朝陆西星在《淮海杂记》中写到:子道意,孙鸣鸾、鸣鹤。在明朝初年,鸣鸾迁居到淮扬,其六世孙为花谷道人。 《懿州城南学田碑》记之,懿州当衣冠之会;《大玄真宫祖碑》则曰:此方雄蓝巨刹,楼阁相望,家痒户序,学校如林。可见元代懿州的繁盛。正是这样的人文环境,培育出了张三丰这样名扬海内外的大师,实在是古懿州的光荣,更是阜新人的骄傲。 〔1〕〔6〕 《明史.方伎传》 〔2〕 明.陆西星《淮海杂记》 〔3〕〔4〕汪锡龄 《三丰先生本传》 〔5〕〔7〕《云水前集》 《张三丰全集》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17:37:00 位于渭水流域的陕西省宝鸡市,是张三丰长期定居修炼的地方。寻访张三丰的活动,我於七月二十八日从咸阳来到这里。 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张三丰人品高尚,道行深厚,惩恶除邪,乐善好施,因而深受宝鸡人民爱戴。据说,张三丰在离开懿州老家,云游四方后,于明朝初年来到宝鸡金台观修炼,三丰名号,就因为他非喜欢宝鸡南山三峰挺秀,苍润可喜而自号为三峰居士,后改为三丰传世。 金台观为宝鸡三大道观之首,位于市区北面的陵塬山腰,俯瞰渭水萦回,远望秦岭叠障,是一处非常美丽的地方。金台观初建于元朝末年,因张三丰在这里修行传道而名声大振。观内现存遗迹、建筑无一不与张三丰及道教文化有关,传世文物翻耳罐以及三丰居室,三丰炼功场、三丰飞升洞等都具传奇神秘力,是北方最具特色的张三丰纪念馆。 在简单安排了住宿后,尽管快到了下班时间,在政协文史委同志的沟通下,我仍急速赶到了金台观。登上金台观,整个宝鸡市一览无余,秦岭渭水尽收眼中,好一派西北风光。在通过了壮观的玉皇阁,就看到了三丰庙。庙前古柏参天,生机盎然,传说是张三丰亲手所栽,距今已有五百多年了。三丰庙前两侧的匾联上刻写着清朝人黄景梅题辞:仙迹筑金台 元作宰 明避世 清度人 九节杖中藏妙道;神灵昭宝邑 士求名 商卜利 农祈年 百枝签内显天机。三丰庙不算太大,也许是人们认为张三丰已成神仙,塑像颇庄严,装束也不是我想像那样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但是仙风道骨却让人隐隐感受。三丰塑像两侧的道童,栩栩如生,他们手里拿着大师的竹杖等用具。因是要下班时间了,我直奔观后以三叠崖为主体的道教建筑群,观仰了三丰洞和三丰炼功场。三丰洞和药王洞、姜原洞并无大的差别,但洞前明朝皇帝成祖朱棣的题辞寻有德之人人人得度,种无根之树树树甘空却引人注意 洞侧的空地上,直径约五米的由阴阳组成张三丰炼功场,非常醒目。木标上写着著名史学家李学勤的鉴定评语。就在这观、这洞、这场,张三丰修炼了多年,并多次由此出发云游四方。边走边看,很短时间,我就从道士、观内的工作人员那里听到了许多张三丰的传说轶事,如纸人锄地、留银出家、遇仙桥会兄、草鞋救人、搬移山泉、分身割麦、大闹魏祠、翻瓦罐、神锄定柱等。 晚上回到宾馆,翻看有关资料,对三丰大师的敬仰更深。第二天下起了蒙蒙细雨,顶着细雨刚到八点我就来到了金台观博物馆,找到馆长了解三丰大师的情况。馆长向我介绍了许多未闻的轶事。他说,金台观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只特殊的瓦罐,相传是张三丰用过的。而瓦罐的特殊处在系绳的两耳在罐子里面。这是什么原因呢?馆长讲,张三丰寓居宝鸡金台观时,常为人们治病疗伤,农忙时还和观内的道士们一同帮助附近农民耕耘收获,亲如一家。一天种麦已过晌午,王老汉的小姑娘玉兰送饭到地边。王老汉见观里饭还没送来,就执意要张三丰和自己一起吃。饭罢,张三丰见瓦罐内还粘着很多饭粒,就说,罐里还有饭,不要糟踏了,说着就提过瓦罐,双手沿罐口边捏边舔,不一会瓦罐被捏了里朝外,粘的饭也舔了一干二净。乡亲们都非常惊奇,玉兰妈妈把瓦罐当成宝贝收藏起来。传说三丰飞升成仙,人们塑像敬祈,玉兰姑娘就将瓦罐献出供奉在三丰洞,一直保留至今。据说从那以后,宝鸡一带的农村,人们就有了吃饭舔碗,爱惜粮食的习惯。 在馆长的引导下,我再次游访三丰洞。在洞前惊喜地看到矗立着的两通石碑上刻着的遒劲飘逸、游转飞动的诗句。馆长告诉我这就是张三丰的笔迹,并讲了张三丰瓜皮书唐诗的故事。相传一年暑天,张三丰和观内的道士在玉米田里锄草,汗如雨滴。几个乡民牵驮骡由陵塬下来到城里卖西瓜。走到道士们锄地边的树下休息。道士们挑了几个西瓜解渴。乡亲中有认识张三丰的,看到张三丰用吃过的瓜皮在地上描画,就将家织的一匹白布从驮筐上取下,求三丰写字,没有笔墨,张三丰让人将支在地边烧水的铁锅扣在地上,顺手拿起爪皮,沾着锅黑,在布上挥洒狂书。瞬刻,一首唐诗写成。诗曰: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霄同;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泉引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乡亲道士无不称奇。宝鸡就传出了张三丰瓜皮书唐诗的故事来。细看石碑上的诗刻,其笔迹真如龙行云中,有风驰电掣,变幻莫测之奥妙。我也曾看过很多古今书法家的墨迹,但很少看到如此壮观的笔迹。馆长说:不知什么原因,瓜皮诗很快流传到外地,在宝鸡倒先泯灭了。流传到古池州,今安徽青阳青牛宫的张三丰爪皮诗却安然无恙。宝鸡人敬爱道爷张三丰,经过在池州经商的宝鸡商人的努力,从青阳宫拓得一方瓜皮诗墨迹回来悬挂于三丰洞中。再后来,怕经不住岁月的风雨剥蚀和社会动乱,就刻石立碑,留下了这两通珍贵的碑刻。 我流连忘返,在三丰洞前又听了许多张三丰感人的传说。金台观的龙馆长充满深情的说:张三丰老家在你们阜新,真是幸运,你们的研究成果一定多和我们沟通啊! 临别宝鸡时,所幸我又看到了张三丰的一首《关中旅寺有怀》诗,诗中说:抛却家山处处游,寒日关月几经秋。丁公有志归华表,子晋何时返故邱。今日渭南如旅雁,去年河北似浮鸥。溪泉放艇寻诗句,两岸风篁几万头。诗作体现了赤子深深依恋家乡的深情。三丰大师尽管在历览名山大川,但他也在深深想念着故乡阜新,即当年的古懿川。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 当前离线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7、<明史?列传?方伎>之张三丰部分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於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荧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古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於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於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荧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古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於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9、肯定张三丰的史著十例 张三丰是道教历史上有名人物之一,尤显名于明代。这里肯定其人的存在,并根据文献先后,举出十例。 1.《大岳太和山志》 明任自垣(约在1350――1431)撰《大岳太和山志》,载有湘献王柏《赞张真仙诗》,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户空寂大松裹,独有老猕松下眠。张玄玄,爱神仙。匪抑乘飚游极表,茅龙想驭游青天[1]。”万历十二年(1584)《襄阳府志》作《张真仙诗赞》。《张三丰全集》作《太和山寻张三丰故居》朱彝尊撰《明诗综》与《张三丰全集》本同,各书中文字微有出入,但诗的大体精神则相同。山志中还有朱柏的《赐王龙李狐云》诗一首。 湘南王柏(1371――1399)是朱元璋十二子,“顺妃胡氏出也”[2]。而解缙《天潢玉牒》作“第十一子湘献王”。《明史?诸王传》,湘献王柏“洪武十一年封,十八年就藩荆洲,性嗜学读书,……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围宫焚死[3]。”《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八年冬十月乙己湘王柏之国荆洲府[4],而《明史》作十八年就藩荆洲,微有出入。 1982年武当山修公路时,于紫宵宫门外,出土《金龙?玉简》文物,上刻有“上清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5]。”湘王当时投《金龙?玉简》于武当福地。玉简时间为建文元年(1399)正月十五日。胡昌福先生曾撰有专门考证文章。 嘉靖十六年(1537)方升撰《太岳志略》有“李德洌丛ㄗ郑┖殴叛遥鹛ㄈ恕W杂兹肷挛髦匮敉蚴俟黾摇!衬暧挝涞弊舷龉!阍凸郏槲涠辏1390)湘王殿下来谒武当天柱峰,见师有修炼之功,益嘉之,赐住荆州府长春观[6]。”从以上记载,湘王柏《赞张真仙诗》和《赐五龙李孤云诗》以及赐住长春观,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最晚限度是在“阖宫焚死”之前。湘王柏死于建文元年四月十三日也。 蜀王朱椿有《赠张三丰先生》与《送张三丰先生遨游》二诗,确切时间则无旁证,暂为缺之。朱椿逝年为永乐二十一年(1423)二月壬戍,“蜀王椿薨[7]”所记载。 2.《皇明恩命世录》 张宇初(1361――1410)访张三丰,在《皇明恩命世录》,有《命邀请真仙张三щ贰罚半氛嫒苏庞畛酰穹⑷デ胝耪嫦墒橐煌ǎ阋混模嫦傻缴街校赐洞耍囱焕矗晕侩蓿筘希孰罚阍耍览至晔鲁跗呷眨[8]。”还有《再命寻访张三А芬浑罚奔湮览制吣臧嗽率铡U庞畛酢夺酚小短馕涞碧汀泛汀端尬涞北鸸荨范U庞畛跏庞谟览职四辏1410)三月辛卯日,《太宗实录》有所记载,当时,皇太子朱高炽遣官赐祭。附带说明:《皇明恩命世录》与明《大岳太和山志》,丰都作В渌南自蛭抻小U庞畛踉胄薰队览执蟮洹贰 3.《大岳太和山志?御制书》 宣德间《大岳太和山志》有永乐皇帝《御制书》:“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壬阆拢弘蘧醚稣嫦桑咚记壮幸欠叮⑶彩怪孪惴钍椋橐杳津搿U嫦傻赖鲁绺撸跬蛴校搴献匀唬衩钅狻k薏胖适栌梗滦蟹票。脸显讣模硪共煌>丛偾彩梗髦孪惴钍轵搿9百乖瞥捣锛荩萑唤导啵愿彪奕瞿街常捶钍椤S览质甓鲁跏[9]。”据明文献云,此碑在玉虚宫大殿前,今已无。黄瑜撰《双槐岁钞》与《大岳太和山志》完全一致。傅维鳞撰《明书》作二月六日。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作《赠张三丰书制》,为永乐十三年(1415)三月十五日。而陆深撰《玉堂漫笔》作十五年。《张三丰全集》亦有此制文,还有其他文献都记载此文,在此不赘。碑文和书刻文字上微有出入,实并不奇怪,因为永乐遣使时间不同,只有把时间更改一下,原来敕文,照旧可用。关于《御制书》,初步统计,地方志乘记载,有六处刻石。在永乐十年(1412)三月初十日,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Ю鲜[10]”。在同年三月初六日,又有《诗赐虚玄子孙碧云》,“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长相思[11]”之句。 4.《大邑县志》 清赵彬纂修《大邑县志》,有宣德二年(1427)蒋夔撰《张神仙祠堂记》云:“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丁酉春正月,上请道士臣吴伯理,钦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所冀惠然降监,以副拳拳仰慕之怀云,是年夏始至兹山[12]。”在同年还有蜀府伴读蔡长通撰《迎仙阁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应天巡抚眉山张景贤撰《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都谈及张三丰在鹤鸣山之事。鹤鸣山是汉张道陵修真之处,又是道教二十四治之首,所以张三丰来此山,缅怀其祖天师,也是必然情理之事。 清娄近垣撰《龙虎山志》,有吴伯礼(礼应作理)传:“吴伯礼,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真人访张三丰,遂入蜀,居鹤鸣山[13]”。吴伯理的“结坛诵经,气告山灵。”与张宇清(四十四年天师)的《奏疏式》云:“委差仙官神吏,遍历名山大川,岩穴洞府搜访三丰神仙[14]。”祈祷山灵和真武大帝,希望张三丰早赐光临。皆是完成外出遣访使命。 5.《大岳太和山志》 明代文献首次载有张三丰传的,是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始,不妨全录:“张全一,字玄玄,号三АO啻艉蛑幔恢涡砣耍糠嶙丝埃晷魏妆常蠖材浚膑兹珀ブ凶饕击佟J种捶匠撸砼获模晕藓睢;虼η钌剑蛴文质校益易匀纾粑奕恕S星胍嬲撸杖詹淮鹨挥铮酥烈槁廴叹椋蚵缫锊痪5餐麓史⒂铮ㄒ缘赖氯室澹倚⑽荆⑽扌榈龈!⑵圳坑谌恕K孕挠肷裢ā⑸裼氲酪唬率陆杂邢燃怼;蛉迦找徊停蛄饺乱皇场P死创┥秸孀呤胧逼淘莆匝形蕹P校∥蕹W。私砸熘桃晕裣芍腥艘病:槲涑趵慈胛涞保菪塾谔熘濉1槔钌剑哑胬朗ぁ3⒂腙染捎镌疲何嵘揭烊沼虢袢眨笥胁煌印N仪医辶⒛涎摇⒆舷鋈ゾi皇巴呃┏醮囱伞C鹦遄∥辶镌谱∧涎遥豕湃⒀钌瞥巫∽舷觥S盅罢蛊旆灞壁铮返亟岵萋罡哒嫦慊穑唬河稣婀;仆脸遣返亓⒉葩郑唬夯嵯晒荨S锛暗茏又苷娴拢缮剖叵慊穑闪⒆杂惺崩矗窃谧右病V林觯≈林觯『槲涠辏1390),拂袖长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师之所言,信不虚矣[15]。” 山志前有进《大岳太和山志》表,尾有宣德六年(1431)三月,曰:“钦差太常寺丞任自垣谨上表。”任自垣是镇江府阳县人,出家于茅山元符万宁宫。曾纂修《永乐大典》,又同胡潆寻访张三丰,又是纂修明《道藏》经的总裁。先为道录司右玄义,又升为太和山玉虚宫的提点,《太宗实录》有所记载提点之事。宣德三年(1428)二月十九日为太常寺寺丞。他所写的张三丰传,是可以信史,不容怀疑的。而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在杨士奇(1365――1444)编的《文渊阁书目》中,也记载此山志,分为上下卷第一橱。北京图书馆收藏善本书有“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上下”,与杨士奇记载完全一致。 6.《禅玄显教编》 南郡杨溥(1372――1446)撰《禅玄显教编》,记有张三丰事数则:“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尝于人家门户,虽锁封固,以针剌之即开,故人又号张剌闼云。”又云:“本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后入武当,或游襄邓间,永乐中命胡忠安潆,驰传遍索于天下,不限时月,数年竟无所见,乃为忆仙宫以待之[16]。” 书中杨溥所记佛道二教人物,有二十二人,大都显赫于洪武永乐间,明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此书人物中,提到洪熙朝,只有一人。杨溥湖北石首县人,是建文二年进士,洪熙元年七月入内阁,直到逝世,晚年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又曾修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实录任总裁。此书可能最早撰于宣宗时代,最晚也在正统逝世之前。杨溥自属“南郡”,以别当时在西二杨之府第也。 7.《御赐张三丰铜碑》 英宗朱祁镇《御赐张三丰铜碑》,互碑划为三格,碑首为篆额,中为诰文,下为张三丰像。碑文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仙风道骨。得大地之真元,秘典灵文,集阴阳之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成超凡人圣之功。旷世一逢,奇踪罕见。尔真仙张三丰芳姿颖异,雅思孤高,存想专精,炼修坚定。得仙录之宝诀,饵金鼎之灵膏,是以名隶丹台。神游玄圃,去来倏忽,岂但烟霞之栖,隐显渺茫,实同造化之妙。兹特赠尔为通微显化真人,锡之诰命,以示褒崇。于戏!蜕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遥,抢道绝伦,盖动寰中景慕,尚期指要,式惠来英。天顺三年(1459)四月十三日。” 焦闳(1541――1620)编辑《献微录》张三丰传中载有此文,与宝鸡金台观之碑完全一致。惜金台观碑文中有残损处。陈垣编篡《道家金石略》(而缺“神游玄圃……实同造化”二十二字。)中亦收此文。在个别字上微有出入,但碑文年代完全一致。(本文引用之文,系于1979年在武当元和观抄录的。如果有差错,希望斧正。)康熙四十一年(1702)甘肃《岷州志》亦收录此碑文,作《成祖赠三丰制》,显然误载,又无年月。 8.《大明一统志?仙释》 天顺五年(1461),李贤等纂修《大明一统志?仙释》中,有几处载有张三丰的事迹。山东青州府有:“张三丰永乐间,隐于青州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莫知所终,今青州有张仙洞。”凤翔府有“张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验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人蜀见蜀王。又入武当山,或游襄、邓间。永乐间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襄阳府有“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王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穷谷数月自若也,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邛州有“张三丰,洪武末自陕西来鹤鸣山修道,往来于山者半年,后不知踪迹[17]。” 永乐十六年(1418)太宗“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但是永乐未能完成此书,崩于榆木川。后来曾孙朱祁钰在景泰七年(1456),陈循等纂修成《寰宇通志》,景泰帝并亲撰序文,惜其书无列仙释科目。其史朱祁镇复辟之后,又进行一次重纂。英宗在天顺二年(1458)八月已卯,“敕谕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太宗皇帝,尝命儒臣修之,未底于成。景泰间虽已成名,而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今命卿等折衷群书,务臻精要,继成文祖之初志[18]。”此书在天顺五年五月完成,名为《大明一统志》。天顺帝亲自撰序,大学士李贤撰进书表。 《大明一统志?仙释》中,有关张三丰事迹四则,是由地方志乘而来,确定可靠,可以为信史而无疑。(后三则为天顺初刻本,前一则为隆庆前后刻本,在人物中有所续增,又有承天府记载。) 还有李贤(1408――1466)撰《古穰集》中,有《宝鸡县怀古》诗,“尚父钓时番石在,张仙游处道宫存[19]”之句。 9.《张三丰遗迹记》 宝鸡县金台观,有《张三丰遗迹记》一碑,南阳张用浣识,陈仓刘俊篆额,宝鸡县儒学教谕,罗山张谦书丹,碑文云:“予幼稚时,闻先父均州知州,赠吏部侍郎。公语人曰: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知州,赠吏部侍郎。公语人曰: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府、鹿邑太清宫出家。吾先世开封之柘城县人,柘城与鹿邑近犬牙,相往吾家,离宫仅十五里,真仙与吾高祖荣相识,常往来于家托为施主,最亲密,亦爱重吾父叔廉公勤学。元末吾父避兵来郏邑,占籍为是邑人。真仙洪武中,亦来邑之西关玉阳观,与道士李白云老先生交甚厚,旅寓数月。时吾方十三,在观读书。真仙问曰:“汝谁家子也?吾答曰:故父柘城张叔廉,因避兵徙家于此。真仙曰:我乃张玄玄,昔在柘城时,多扰汝家。……越月真仙北行,吾同白云先生送至邑之北关外。别后,见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永乐初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统,遣礼科都给事中胡潆斋香书,编历天下名山访求之。时吾以儒官升詹事府主薄,与公备言少时,曾识真仙之由,公遂荐吾同往寻之,至武当均州久之弗遇。公回京复奏,上乃遣公往,必欲得真仙出而一见,特升吾为均州守。……予时虽幼稚闻斯言常记之,兹适公巡至宝鸡,暇乃游真仙旧时修真洞。因成俚语一首跋于后云:一自飞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尘。烟消丹室空存鼎,花满桃园不见人。全阙几回朝望气,蓬莱何处夜修真。家君出守因相识,久俟云车谒紫寰。大明天顺六年(1462)岁次壬午九月吉旦立。” 一般碑文都用撰者为某某,而此碑用识,不用撰者。因为张用浣乃述其父之言也。(立此碑时,张用浣官为吏部右侍郎,其祖父张维字叔廉,在洪武时为国子监学正。)张三丰与张家有几代的交情,来往密切,故其父张朝用(位),受到胡潆荐举,得到永乐帝的青眯,同胡潆遍历名山寻访张真仙。武当为均州所辖之地,所以张位陲为均州知州,恭候张真仙降监,结果终归失望,未能完成夙愿。此碑首次提出张三丰籍贯为宝鸡人。另张三丰确定是鹿邑太清宫的道士,太清宫是老子降生地,故道教奉为祖庭。金台观之碑文保存完好,此碑乃予抄录。清初汪价撰《中州杂俎》,记载张三丰与李白云张叔廉事。 10.《贵州图经新志》 明弘治间,篡修《贵州图经新志》,在平越卫中,有张三丰传,“张仙人,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教信以葬地曰:远远长龙自北来,脉流成右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冢,若葬真泉步玉阶。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恳留闭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候,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在寺观中,有“高真观,在卫城西南福泉山上,洪武二十二年(1389),指挥张信建。”“月山寺在卫城南二里,洪武二十一年,指挥戴旺建[20]。” 从张三丰诗看来,是精于堪舆之学,但并无有纳骨于石牛口中之事。后来所有《贵州通志》,都未有葬地诗记载。高真观是张三丰礼斗处,明陆灿(1494――1551)撰有《礼斗亭碑记》,有云:“昔仙人三丰张先生,栖遁于兹,作亭以礼斗焉。”陆灿在嘉靖朝谪戍都匀驿。 万历二十五年(1597)篡修《贵州通志》,有:“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间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指城南月山寺右地曰:葬此后必封候世禄,张信从之。后果以功封隆平候,奉命修武当山,偶遇三丰,接谈少顷,忽然不知所往。常自叙曰:幼年慕道,长岁求玄,识至人之奥旨,悟义理之深玄。识取梦中之梦,钩探玄上之玄。自从见了娘生面,笑指蓬莱在目前。又诗云:少年立志道心坚,跳出樊笼出水莲。散尽锦云空似洗,一轮明月挂长天[21]。” 以上二志所载张三丰诗文,前为相地,后为修道经过和悟道之语,皆是研究张三丰思想很好的资料,惜《张三丰全集》未曾收录。二志皆有“洪武间寓高真观”之语,但无具体年代。平越设卫在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而高真观建于洪武二十二年,可以肯定张三丰来平越乃是建观前后,最低限度是张信调回金陵之前。但是张信何时回金陵,史元记载,只有“惠帝初即位,大臣荐信勇谋,调北平都司[22]。从此看是建文改元之年。如果张三丰在平越时间解决了,云贵其他各地事迹,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二志皆云:张三丰“不知何许人”。而《张三丰仙师外传》和谈迂《枣林杂俎》皆为“闽人”,并且“以军籍戍平越”。清代纂修的《贵州通志》大体上皆沿袭《外传》之说。也许来自郭子章的《黔记》。可是明代二志乘,并无其说。说明早期地方志乘,较为真实可靠。关于张信葬亲之事,见后遗事中,此处不赘。 以上所举例证,来源于金石、官修舆地、地方志乘等文献。这些撰者,有的纂修《永乐大典》,有的修过三朝实录,有的是纂修《道藏》经的总裁,有的奉命遍历名山寻访张仙,有的是掌管道教的天师,有的是地方高级的父母官。他们记录下的文献,完全可以为信史,例证是经过筛选的。本文重点以武当为主,其次为宝鸡金台观、四川大邑鹤鸣山、贵州福泉的高真观。因此四处,对后世影响较大,骚人墨客,怀念张仙,留下许多题咏。还有些正史、文集、笔记以及地方志乘有关于张三丰的记载,只好割爱了。通过以上文献资料,已足以证明张三丰在历史上道道地地确有其人。那些怀疑和否定之说是欠考证的。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10、张三丰名号辑录 张三丰的名号,的确相当复杂,在道教史人物中,实属罕见。自《明史》梓行后,多沿袭其说,也有些文献例外,现将所查史料用表列出: 表(略) 在明朝几部《太和山志》,以及《皇明恩命世录》皆作В挥小兜酥葜尽贰堵成较刂尽方宰鞣澹濉镀较乐尽纷鞣帷V旃醯摹痘拭魇犯拧罚盖ǖ摹豆丁泛头腌⒄配叩摹睹魇芳褪卤灸返龋宰髡湃幔戳斜碇小G宕褂行┪南祝惶匾蛭绰加诒怼 关于张三丰名号称谓,我们的观点倾向任自垣的说法,因为他寻访过张三丰,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文献的记载,一个人所见,究竟有限,不能够一隅而概全。 张三丰籍贯辨   张三丰的籍贯,文献上的记载众说不一,不知所从。今据文献爬梳考证,比勘核研,作如下论述,我们认为是符合史实的。 最早提出:是宣德二年(1427),鹤鸣山《张神仙祠堂记》,张三丰“宋时厥考,游宦京师,宋亡被金人虏至胡地,遂为沙陀人[39]。”后世沿袭其说的,则有乾隆间《简州志》等地方志乘,还有蜀惠王申签,(逝于弘治六年1493)蜀献王朱椿椿之曾孙,定王有垓之子,有《张三丰像赞》“曩自中士移居朔方。”朔方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碑文所谓“沙陀”,确指北方无疑,虽然未指明地域为“懿州”,但总有些接近。北宋君臣遭亡国之变,迁徙于东北者多,极少数在山西、河北一带居住,张三丰籍贯“沙陀”,有其历史渊源。 张三丰为宝鸡人,是宝鸡金台观,张用浣(《汝州志》作瀚)识《张三丰遗迹记》,碑云:“真仙陕西宝鸡人。”(见前)与此相同者,成化九年(1473)姚福撰《清溪暇笔》,弘治八年(1495)黄瑜撰《双槐岁钞》、陆深著《玉堂漫笔》、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云:“一云宝鸡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王圻纂集《稗史汇编》亦云:“宝鸡人”、汪道亨、冯从吾纂修《陕西通志》,谈迂著《枣林杂俎》云:“按他书一云:宝鸡人。”顺治十八年(1661)张俊哲等纂修《陕西通志》、田文镜等纂修《河南通志》云:“或云宝鸡人”。邓梦琴等纂修《宝鸡县志》,以及清代还有些地方志乘亦云:张三丰为宝鸡人,这里不再尽录,以上为宝鸡说之由来。 张三丰为义州人,黄瑜(1425――1497)撰《双槐岁钞》有《东海二仙》,“北人刘勋为予言,东海近出二仙,其一:即张三丰,辽东义州人[40]。”同此观点还有王圻撰《续文献通考》、郎瑛撰《七修续稿》、傅维鳞撰《明书》等。实际是用后来迁卫治所在地而命名。在《明史?地理志》,“广宁后屯卫,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于旧懿州。永乐八年(1410),徙治义州卫城[41]。”或者义懿音相近,互相假借亦或有之。 张三丰辽阳人,都穆(1458――1525)著《游山名记》,在王屋山有云:“岁癸酉(正德八年1513)仲冬十月三日,予至济原。……至阳台宫,宫在王屋南麓。……上紫微宫。……道士有陈性常者,知其为吾乡人,延之其饮。性常旧住武当山之自然庵,今年七十有八,而神气清茂,似有道者,移居兹山,已二十年。其学,乃仙人张三丰之再传,为予言:张师名玄玄,辽阳人,自号三丰遁叟。世人因其号,第称之曰三丰,而鲜知其名,正统间犹在,后不知所之。予曰:人传三丰,为陕西之宝鸡人,而君谓辽阳人,孰是?性常曰:宝鸡,张师益尝寓之,非彼产也[42]。”《游名山记》,前有正德十五年(1520)王鏊序,尾有跋为正德十三年海陵储颧题。 辽阳在元代为辽阳待处行中书者,辽阳路所辖有懿州、益州。明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司治设在辽阳。而广宁后屯卫,乃是辽东都指挥使司所辖之卫。张三丰《云水集》诗中,有《登华表山》、《游辽阳诸山作》、《辽阳积翠村》计有诗四首,事实说明,张三丰的确到过辽阳,这是毫无疑问。而《稗史汇编》亦云:“或曰辽阳人。” 张三丰辽东人,有《双槐岁钞》云:“或谓辽东人。”还有下边的文献,皆主张辽东人。如万历间徐学漠修《湖广总志》、胡价修《襄阳府志》、焦闳纂辑《献徵录》、田文镜等修《河南通志》、贾汉复等修《陕西通志》等。辽东可泛指东北三省,当然懿州也包括在内 了。 张三丰懿州人,郑晓(1499――1566)撰《今言》云:“张三丰,辽东懿州人[43]。”陆西星的《淮海杂记》云:“三丰老仙,龙虎裔孙也,其祖裕贤公,学能兼占象,移家于金之懿州[44]。”杨仪撰《高坡异纂》云:“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予书三丰事,乃是《懿州志》中旧传[45]。”王世贞、汪云鹏撰《列仙全传》、洪自成撰《消摇墟经》、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又云:三丰,辽东懿州人。”何乔远撰《明山藏》与谈迁撰《枣林杂俎》云:“按他书云: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张俊哲修《祥符县志》云:“懿州人。”以及以下各文献,王建章撰《列代仙史》、汪元□修《岷州志》、雍正间迈柱、夏力恕纂修《湖广通志》、汪洪绪撰《明史稿》、汪锡龄撰《张三丰先生本传》、张迁玉等撰《明史》、许容、李迪纂修《甘肃通志》、王概撰《大岳太和山纪略》王尔监、王世沿纂修《巴县志》、萧儒林、李维熙纂修《泰安县志》、阿桂、刘瑾之纂修《盛京通志》、邓梦琴修《宝鸡县志》等均称张三丰为懿州人。总之,懿州在文献上,后来竟占了主导地位,这可能受到《明史》的影响。懿州就是现今辽宁省彰武县。 张三丰为闽县人,万历间郭子章(1542――1618)撰《黔记》云:“闽县人。”持相同说法者有如下各书;谈迁的《枣林杂俎》、田雯撰《古欢堂集》、康熙三十六年(1697)卫既济、薛载德纂修《贵州通志》,同治十二年(1873)黎兆熙、莫友芝撰《黔诗纪略》,还有佚名《张三丰仙师外传》皆力主此说也。 张三丰为羊城人,郭子章的《黔记》曰:“又云羊城人。”还有《枣林杂俎》和《黔诗记略》。但是广东地方志乘,没有此方面记载。也许是没有查遍,暂作存疑。 张三丰为天目人,雍正七年(1729)黄廷桂、张晋生纂修《四川通志》云:张三丰“天目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佟世雄、李斯全纂修《成都府志》云:“或曰:天目人。”乾隆元年(1736)尹继善、靖道谟纂修《云南通志》与王尔监等纂修《巴县志》皆与上同一观点,还有少数地方志乘,亦持此说,未能尽录。 雍正七年(1729)觉石麟、储大文纂《山西通志》云:“明张三丰、平阳人,一云猗氏人。” 乾隆元年(1736),丘睿、杜诏纂修《山东通志》云:“张三丰本贵州黄平人。……尝考黄平州,在三丰礼斗台。注云:山东平州人,元末遣戍于此。;又尝见三丰墨迹题曰:晋陵,未祥孰是[46]?”乾隆二十八年(1736)龙淑孝、李元正纂修《即墨县志》云:“明张三丰贵州黄平人。”洪武七年(1374)置黄平安抚同,万历二十九年(1601)四月改为州。 张三丰为金陵人,同治五年(1866)陈维等纂修《长阳县志》云:“张三丰、金陵人。”还有光绪十七年(1891)熊灿等修《抚沟县志》作“舞阳人”。关于张三丰籍贯在《张三丰全集》中有《隐镜编年》,予未采用,特此说明。请查原书。 以上关于张三丰籍贯的说法,真是五花八门,能成立者是宝鸡与懿州二说。其他所谓朔方、义州、辽阳、辽东,实际不过是懿州扩大而已。从历史文献上看,宝鸡说占着优势,到后来懿州说,又取而代之。我们应认为《明史》懿州说是正确可靠的,其他地域仅供参考。对张三丰籍贯的纷纷异说,追其原因,与道教羽士云游各地参访有关,那种孤云野鹤、栖无定止到处为家的生活方式,容易使人们把寄寓之地,弄成籍贯,这在道教历史人物中,也有先例。 张三丰撰《云水集》中,有《登华表山》和《辽阳积翠村》的题咏,内中用丁令威的典故,值得深思。 有关张三丰籍贯尚待深入研究考证,欢迎参加讨论。
4897 省长, 积分 30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83 积分
30417 帖子 发表于
11、同姓、同名、同音“张三丰”考证   历史上同姓同名者,代代有之,附会之说,更不足为怪,尤其是道教有名人物更为突出。为了去伪存真,我们对与张三丰其名同姓、同名、同音的有关史料认真的进行了一番考证,对于辨别真假,消除误解是有帮助的。 1.《异林》考 徐祯卿(1479――1511)撰《异林》,有“张刺达者,相传是宋时人,为毕州掾,尝从太守入华山,谒陈抟先生。先生叙宾主坐讫,复设榻于左,似有所伺,太守不之悟。已而一道人至,蓝袍葛巾萧如也。先生与之揖而坐焉,道人趋而左,据榻端坐,傲然无逊容,太守不悦。先生事之甚恭。因请曰:先生袖中携有何物?幸以相贶!道人即探出枣三枚,颜色各异,乃以白者授陈先生,赤者自吞食之,青者投太守,太守愈不悦,持以奉掾,掾遂啖之。道人遽出,太守问于先生曰:是何道者?先生固为恭乎!先生曰:此纯阳真人也,太守悔恨追不能及,张公自后得道。国初时往往游人间,每显异迹,太守时开邸北平,尝召见之,语有神异,及即位思慕甚笃,遣胡尚书潆遍海岳间求访之。[23]”清李榕撰《华岳志》识余,以及《华州志》都转录此文。 徐祯卿竟把宋初张刺达与明代张三丰合而为一人,混淆事实,其后也有极少数人柄承其说,其实张三丰自己著作已回答了这个问题,《玄要篇》序云:“延祜间,幸天怜我,初入终南,得遇火龙先生,询是图南高弟[24]”。都穆著《谭纂》也是最好的佐证,有云:“张三丰有遗墨,仆少好道,走四方无所得,至正末某岁,遇陆龙先生于嵩山,授以真诀,遂而超悟,陆先生图南之高弟也[25]”。二书所记时间和地点,虽有所出入,但是所遇是陈图南之高弟,则是一致的,而不是陈图南。徐祯卿竟把两个绝对不同时期的人,生拉硬扯连缀在一起,实属荒唐。这也许是徐祯卿深受神仙不死之说所惑,或者是刺达与邋遢音同,由音同而联想到张三丰其人。不管怎么说,徐祯卿混淆了时代,其说不能成立。另所谓火龙先生是否是陈图南弟子,也有问题,暂不讨论。 2.《王征南墓志铭》考 清黄宗羲(1610――1695)撰有《王征南墓志铭》云:“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微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以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流传于四明。……单思南。……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26]”黄百家继承其父之说著有《内家拳法》。王渔洋有评《聊斋》李超之语,亦雷同其说。 雍正十一年(1733),《宁波府志》有张松溪传云:“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27]”《鄞县志》亦有张松溪记载。 黄宗羲之说,对于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体育界,连《张三丰全集》亦所不免。今追溯因果渊源,综述文献,能否弥补这块空白,恳请专家指教。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董黄素撰《玄天上帝启圣录》,此书记载真武故事一百二十七条,从《金阙化身》始,到《叙功赐御》止。有关玄帝与武技之事,在六十一条有《神将教法》。“乾兴元年(1022)正月,据忠州团练使充黔兵马钤辖张孝宁奏:……孝宁仿父供养专诚不违,昨为朝廷放试武学,豫曾夜梦真武殿下河魁神将,亲教枪法弓马事,艺顿然神悟。至殿前呈试于二百人中,唯孝宁第一,当授三班殿侍出身,是真武保护至此。……其张孝宁,除授瀛州防御使。[28]” 在一百一十四条,《胡清弃业》,“东京咸平里,……胡清卖熟食为业。……入一古庙避雨止宿,约三更以来,见一披发仗剑金甲神人。……习武艺不过二年,遇国家殿试,呈过弓马枪棒等种各绝纶。于一千人中,蒙御笔点为第一,先赐三班殿侍出身。又宣监殿降问:有何艺术?并何处习武艺?如此精熟。清具奏:遇神人。……曾任润州都大巡检,胡清终身侍奉真武香火。[29]” 书中类似故事还有,为篇幅所限,只录两条而已。但书中无有宋微宗与张三峰、真武授拳械的故事。有人说可能编撰者遗漏了,果真如此,再看看元代著作,以解其疑惑。 江西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编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在《道藏?洞真部》记传类),书成于至元十三年(1276),后又续编,是道教人物传。此书集历代仙传之大成,是一部较有价值的著作,作者也是一位博览群籍的饱学之士。《通鉴》中人物由轩辕黄帝始,终于金蓬头。男仙781人,女仙有120人,共计有901人,其中没有张三峰。 刘道明撰《武当福地总真集》,本人是荆门人,又是武当山道士,书成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共三卷,在卷下《古今明道》人物小传,从周朝尹喜真人始,到本朝叶云莱(叶逝于至元二十三年)书中记载武当仙真,共21人。结果又无武当丹士张三峰其人。按理说和宋代道君皇帝打交道的人,应该大书特书记上一笔,偏偏又是没有(此书在《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孛勃兰(一作卜阑禧),岳铉等编纂《元一统志》,从至元二十二年(1285)开始到大德七年(1303),才完成此书,可惜留存于今,只是极少极少的残卷。恰巧残卷中,有襄阳路部分,在卷第三百六十,均州仙释还完整无缺。内中有释道人物共计11人,又无张三峰其人。有人说,仙释人物收录到宋初,当然没有武当丹士张三峰?(《元一统志》收在郑振铎的《玄览堂丛书续集》。) 请再看明代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书成于宣德六年(1431),(注:此山志有后人续御敕有成化到弘治八年)是武当山在明代中第一部山志,在集仙记中,神仙从尹喜到邓青阳止共有28人,内中张三丰作张在丰。并无有武当丹士张三峰,在整部山志中连只言片语都没有提过丹士张三峰,真是咄咄怪事也。 从湖北地方志乘看,正德间吴廷举修的《湖广图经志》,万历间徐学谟修《湖广总志》,天顺间张恒修《襄阳郡志》,万历间胡价修《襄阳府志》,乾隆间陈锷修《襄阳府志》,康熙间党居易修《均州志》、光绪间贾洪诏修《续均州志》,嘉靖间慎旦撰《大岳太和山志》,方升撰《太岳志略》,隆庆间卢重华撰《大岳太和山志》,乾隆间王概撰《大岳太和山记略》等书,都未记载“武当丹士张三峰”。先贤黄宗羲的“武当丹士张三峰,”是拳技家口碑,只可供参考而已! 有人问:世有三峰采战的说法,有些丹经有此记载,用今天话来说就是房中术。宋林洪著《山家清事?金丹正论》云:“又欲求三峰黄白之术,此愚夫也。[30]”元俞琰撰《席上腐谈》云:“世传三峰采战之术,托黄帝、玄素之名,以为容成、彭祖之寿,所以获高者皆此术。[31]”丹经和笔记只言三峰,未言姓张,难以为信。自黄宗羲提出张三峰之后,才出现如此混乱的状况。我们所接触的明代文献,除极个别地方志乘,丰作峰,有的是丰作“丰”,还有丰作“丰”的写法。 3.《古今图书集成》考 《古今图书集成》转载《闽书》有“张子冲,卖樵事母,常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一日上山砍木,忽有道者衣衫蓝缕至其家,与饥告其妻,妻答云:未炊,惟蒸糯一斗,待夫酿酒,可食少许,道罄食之。妻大恨曰:吾夫嗜酒,吾被责矣!道曰:不尔累也,可汲水一缸,以馀粒浸盖,寻拂袖去。以之冲归,其妻告之,开缸酒也,冲惊曰:吕先生至矣。……后冲弃妻子迹寺中,创建翠云庵,居止无定。[32]” 光绪间徐兆丰,张景祈纂修《邵武府志》,志中曰:“明张子冲,号三丰,俗名张邋遢,邵武勘下人。[33]”修府志者,没有好好读《闽书》,才弄出牵强附会。志中还有关于张子冲的考证,直推到晚唐,真是长生不死,那就更出格了。 4.《紫桃轩杂缀?又缀》 李日华(1565――1635)著《紫桃革杂缀?又缀》,有“张邋遢在白岳,遇雪积数尺辄喜,解衣裸卧其中,良久气蒸蒸如炊满镬饭。见人来伸缩自恣,大呼曰:快活!余尝密问这曰:至阴能感至阳,雪气触我丹火,相为融浃故也。[34]”在另一部《六研斋笔记》中,也有记载此人的。 康熙间的《微州府志》,“邋遢仙者,不知何许人?嘉靖间,寄迹休宁西郭镇桥庵。[35]”《休宁县志》也记载此人。闵麟嗣撰《黄山志》有“黄无心休宁人,隐黄山海静庵,曾破建洞天福地于白岳,奉张邋遢。[36]”乾隆间的《江南通志》云:张邋遢“
本站部分内容系根据指令自动收集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成该内容或立场
Copyright & 2011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68 second(s), 4 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林外传灵络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