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实的幸福》 马丁·马丁 塞利格曼曼 非P4DF 有额外财富奖励哦

马丁·塞利格曼_百度百科
收藏 查看&马丁·塞利格曼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外文名Martin E.P. Seligman国&&&&籍美国出生地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职&&&&业心理学家毕业院校普林斯顿大学主要成就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心理学家著名的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1]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利格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念书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钻研究学问13岁那年他开始专心读书尤其是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4年塞利格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R.所罗门学习实验心理学塞利格曼先是与B.奥弗米尔后来又与S.梅尔合作研究了狗在受到预置的不可避免的伤害进所表现出的被动性
塞利格曼检验和探讨了缺乏常规的学习理论的解释并最终提出动物的学习与它们的活动无关简单地说动物是失助的1967年塞利格曼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执教于科内尔大学1970年他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该校的精神病学系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后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1976年他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出版了消沉发展和死亡过程中的失助现象一书1978年他与L.艾布拉姆森和J.蒂斯代尔一起重新系统地阐述了失助型式提出有机体的品质决定了失助的表达方式其后他发现当坏事发生进那些具有将坏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变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2]Martin E.P.Seligman:塞利格曼(1942-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3]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 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4]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为金鱼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穿梭箱或许是为了看看赛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合用性实验者将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结论道所得资料不能对赛利曼习得性无助感学说提供支持
这些实验人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先是为了证明某理论再反证之最后则支持修订过的跟赛利曼与吉尔合写犬类习得无助感之报告的史蒂芬·麦尔曾因使习得性无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双收但在后来对这一类型的动物沮丧模式之有效性他却有如下的说法
关于沮丧其特点其神经生物学其发生其阻止与治疗竟见都不够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较具有意义……因此不能在通论的意义上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沮丧模式
这种结论不免令人失望麦尔力图挽救又说习得性无助感虽然不足以成为一种沮丧模式却可以成为一种压力与竞争模式虽然如此他却已有效地承认30年来的动物实验是浪费时间与纳税人的钱这还不提对动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锐痛苦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兴的一门心理学于1998年由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创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乐成功与有意义因此正向心理学或许可以简称为快乐的科学
正向心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最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研究结果可能会令人感到惊讶财富学历与青春对快乐的帮助都相当有限婚姻的影响好坏参半倒是宗教信仰与亲情友谊才更能让我们快乐
心理学教授爱德华·迪纳(Edward Diener)的研究发现只要基本生活无虞额外的收入并不能带来多大快乐良好的教育与高智商对快乐的提升也没多大帮助年轻也不保证快乐美国疾病管制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廿到廿四岁的年轻人情绪低落的时间还比六十五到七十四岁的老先生老太太长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确实能鼓舞心情但是却很难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应还是宗教团体亲情与友谊也能带来快乐迪纳与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参与研究的大学生中最快乐与最不忧郁的10%学生他们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亲密的朋友与家人并花时间与他们共处迪纳结论说想要追求快乐就应该培养社交技巧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支援 (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快乐(AuthenticHappiness)一书中指出快乐是由三项要素构成享乐兴高采烈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与嗜好的投入程度意义发挥个人长处达到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三项要素之中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塞利格曼说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因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但是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
正向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快乐基点可以调整人们可以借由后天的努力改变先天人格特质的快乐水平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我们更快乐呢[5]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桑雅· 吕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八项具体可行的做法每周记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开了也可以是更具意义的事小孩开始学走路了保持鲜活内容愈常更换愈好可以是随机的排队时让赶时间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统的每周日固定送晚餐给老年邻居对朋友或陌生人行善会让自己感觉很慷慨很有能力也会赢得别人的笑脸赞许及仁慈回馈这些都会让人感觉快乐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阳光的和煦心理学家建议不妨将快乐时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脑海中在痛苦时回味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赶快致谢越详尽越好最好是亲自答谢对伤害与误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气与怨恨写封信给对方表示宽恕无法宽恕他人会让自己停在积怨与心怀报复上宽恕则能让你继续前行对生活满意与否其实与钱财头衔甚至健康关系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固的人际关系多花点时间与精力在朋友与亲人身上睡眠充足运动伸展四肢笑口常开都可暂时改善心情经常如此会让你对生活感到满意人生不免有难宗教信仰可助你度过不过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条也行例如事情总会过去任何击不倒我的事会让我变得更强壮关键在于你必须相信它们(1975).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习得性无助
(1991).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 学习乐观/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1993).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The Complete Guide to Successful Self-Improvement.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1996).The Optimistic Child: Proven Program to Safeguard Children from Depression & Build Lifelong Resilience. 教出乐观的孩子
(2002).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真实的幸福
(2004). '&Can Happiness be Taught?&.
(2004).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2011).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img title="真实的幸福封面" style="float:" picsrc="d6d55fb733d37db6d224f4a21a4dd50" data-layout="right" width="354" height="476" url="http://b./baike/s%3D220/sign=78c73e5df603738dda4a0b/d6d55fb733d37db6d224f4a21a4dd50.jpg" compressw="163" compressh="220" useredit="1" />译者: 洪兰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0.08
定价: 45.00元
过去心理学多半是关心心理与精神疾病忽略了生命的快乐和意义塞利格曼博士希望校正这种不平衡帮助我们追求真实的幸福与美好的人生 本书告诉我们为何我们会有幸福觉谁会有很多的幸福感如何能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幸福感本书包含众多的测试帮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自己突出的优势最终实现幸福有意义的人生[6]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img title="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封面" style="float:" picsrc="4ec2dddf37eeefcf1b62f8" data-layout="right" width="983" height="1396" url="http://e./baike/s%3D220/sign=4fdabdaa24/4ec2dddf37eeefcf1b62f8.jpg" compressw="154" compressh="220" useredit="1" />
译者: 任俊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0.09
定价: 39.80元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将颠覆你以往深以为是的观点节食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吗戒烟戒酒能成功吗你从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而哪些方面却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塞利格曼博士从改变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发帮助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径[7]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img title="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封面" style="float:" picsrc="cf3bc7d3e28c11d100baa1cc112a68" data-layout="right" width="600" height="815" url="http://e./baike/s%3D220/sign=d1c9dec7b2be66a4ecf0ec/cf3bc7d3e28c11d100baa1cc112a68.jpg" compressw="161" compressh="220" useredit="1" />
译者: 洪兰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0.08
定价: 45.00元
活出最乐观的如果你是商人你需要乐观渡过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如果你是职场人士你需要乐观扛过每一个难关和挑战如果你是家长你需要乐观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榜样如果你学生你需要乐观以应对学业的压力如果你是你需要乐观抓住最后1秒的胜利机会作者:Martin E.P. Seligman <img title="教出乐观的孩子封面" style="float:" picsrc="79f0f736afcec6d4ebc4bc" data-layout="right" width="561" height="800" url="http://e./baike/s%3D220/sign=c33bccdfc8fcc3ceb0c0ce31a244d6b7/79f0f736afcec6d4ebc4bc.jpg" compressw="154" compressh="220" useredit="1" />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0.09
定价: 39.80元
我们希望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有足够的勇气来实行社会正义我们要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如要教养出一个乐观的孩子你得改变自己的悲观你也可以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孩子征服的经验你更可以直接教导孩子学习乐观的技巧[8]原作名:<img title="持续的幸福封面" style="float:" picsrc="ebc43fbfcffc1f171603" data-layout="right" width="535" height="742" url="http://a./baike/s%3D220/sign=4b34b730fcb5e60db796a4a8/ebc43fbfcffc1f171603.jpg" compressw="158" compressh="220" useredit="1" />
作者:Martin E.P. Seligman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1
定价: 49.90元
持续的幸福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不再关注传统心理学注重的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
持续的幸福这本书中的幸福理念是在真实的幸福一书的基础上扩充而来的在书中塞利格曼具体阐释了构建幸福的具体方法他提出实现幸福人生应具有5个元素PERMA, 即要有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
PERMA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意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和平的世界[9]日 在北京参加第二届国际心理积极学大会做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的主题演讲
日 在北京参加新书首发仪式
日 在北京参加由主办的阳光保险幸福力论坛
日 在北京参加录制
日 在上海参加大师行访华上海论坛2012年5月栏目一连四期播出了解读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幸福系列书籍节目
节目嘉宾心理学系主任
幸福系列节目
幸福系列节目
幸福系列节目
幸福系列节目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34.30 [7.4折][定价:¥46.9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教出乐观的孩子(经典版)
¥34.30 [7.4折]
查找同类商品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经典作品  《教出乐观的孩子》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集30年、千百个成人及儿童研究之精华著成的教育经典。书中重墨提及积极心理教育在学校实践中的成功应用,富有借鉴意义。  “新教育经典译丛”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孙云晓领衔主编  “心教育经典译丛”由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领衔主编,旨在引进国际最科学、前沿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及家庭教育注入更为理性科学的思想与方法。  CCTV《读书》5期联读的幸福经典系列作品
更多精品图书请关注湛庐文化京东品牌专卖店
  我们希望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有足够的勇气来实行社会正义;  我们希望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幸福一生的能力。  《教出乐观的孩子》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集30年、千百个成人及儿童研究之精华著成的教育经典。而大量研究表明,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传统上追求的财富成功,都可以通过乐观获得。  《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目的在于让父母、老师及整个教育系统教会儿童习得乐观。这本书与其他育儿及自我提升书籍不同的是,它不仅有理论与实验,还有一些关于育儿问题的重要建议。一些自称专家的人,轻率的意见令许多父母如获救命稻草,基于脆弱的证明、原理和临床的假设,来改变自己抚养孩子的方式。《教出乐观的孩子》彻底改变这一点,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和自尊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ABCDE法则教出乐观的孩子。  “心教育经典译丛”由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领衔主编,旨在引进国际最科学、前沿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及家庭教育注入更为理性科学的思想与方法。
  马丁&塞利格曼,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  1998年,以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曾获美国心理协会两项大奖——威廉姆斯奖和詹姆斯卡特奖。  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中走出来,不再只关注人性黑暗、脆弱与痛苦的一面,发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召唤——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塞利格曼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而他的经典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更是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罕见的开创性佳作,值得广大儿童的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研究员        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很多研究表明,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传统上追求的财富成功,都可以通过乐观获得。本书中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积极心理学方法来教育孩子。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乐观的孩子,才拥有希望
幸福可以学习,幸福可以到永远
第一部分 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
第1 章 悲观在流行
假设我们是好父母,那么就会希望孩子在每一方面都超越我们。但是有一种很严重的障碍威胁了我们的期望,它侵蚀孩子活动与乐观的天性,它就是"悲观"。
第2 章 乐观需要从小培养
在青春期,你的孩子可能变得悲观、被动与内向。孩子第一次遭遇的抑郁事件很重要,因为这会成为他一生中应付不良事件的标准。
第二部分 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
第3 章 父母的教养误区
大多数父母更关注提升孩子的自尊,这听起来没什么坏处,但仅重视孩子的感受而忽略孩子的所作所为,会使孩子更容易抑郁。
第4 章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快乐
刻意缓和抑郁的心情,会使孩子更难感受满意的感受。帮助孩子逃避失败的感受会使孩子更难得到掌控的感受。鼓励廉价的成功,会造就出以昂贵失败为代价的下一代。
第三部分 你的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
第5 章 乐观小孩的养成规则
一个坏消息是,在孩子身上的悲观可能成为他一辈子对待挫折及失败的标准。一个好消息是,孩子可以藉由你的协助习得乐观。
第6 章 你的孩子是个乐观者吗
你也许认为要区分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很容易的,实则不然。想要正确的测量乐观,需要一套标准问卷。
第7 章 孩子的乐观哪里来
作为父母及教师必须时时想到:正确的教导可帮助孩子养成并保持乐观心态,同时更积极的重要经历也会使其乐观更稳固。
第四部分 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
第8 章 处于险境的孩子
当她感到抑郁时:"就好像我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了。我知道我以前很喜欢那些东西。但是我总是觉得很无聊,也不再喜欢那些课和老师了。"
第9 章 乐观教养ABC 法则
让孩子记下自己的内心对话,帮助孩子注意这些,事后,你们才可以一起来评估这些对话的正确性。
第10 章 让孩子学会解释
孩子的悲观,有一部分是来自他所接触及尊敬的成人,如父母、老师和教练。孩子就像是块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
第11 章 让孩子学会反驳
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以被证实的。如果孩子的反驳是不清楚的或仅是空虚的积极思维,反驳就不会打消他的悲观想法。
第12 章 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不要为孩子解决任何问题;一旦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你就不能对他的解决方式过分苛求;要示范具有灵活性的问题解决策略。
第五部分 最快乐的孩子
第13 章 乐观的金字塔
孩子有了掌控感作发展的基础,有正面积极性作中坚力量,乐观的解释风格就顺其自然地形成了。
第14 章 要乐观,还要好教养
乐观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养,它不能取代孩子已形成的道德观,它也不能取代雄心大志或是正义感。
  糟糕的示范  掌控行为是锻炼学龄前儿童乐观的大炼炉。在父母的协助下,孩子有可能养成面对挑战不退缩以及克服困难的习惯。一旦孩子进入学校,让孩子拥有了乐观,就可以使他从掌控行为移转到各种思想上,尤其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学龄儿童已经开始想到因果关系,他们对为何成功、为何失败发展了一套理论;他们也发展了一套理论告诉自己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这些理论就是他们是悲观或乐观的基础。  伊恩今年才六岁,但似乎已经自我发展了一套悲观理论。伊恩的父亲极力想使他增加自信心,但却反倒使情况更糟。父亲下班回家时,在门口大声说:“孩子们赶快来,我有一个大盒子正等着你们呢!”伊恩与他九岁的姐姐瑞秋奔到门口,将父亲手中的盒子接下,他们很高兴地发现,盒内装的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大的积木玩具。  两个孩子立刻坐在地上开始玩,瑞秋开始建造一艘太空船,她很有顺序地把小块连成大块,先做船身,再做机翼。她一边做一边对自己说关于太空船的任务。“我们一定要飞到月球,接回那些太空人,然后我们要提防火星人,以免被他们捉到。”  伊恩试图模仿他姐姐,当瑞秋拿起一块蓝色的方块,伊恩也拿起蓝色的方块,当瑞秋将它接到黄色长方形上,伊恩也将它接在黄色长方形上。但伊恩却无法做成太空船,因为瑞秋的动作太快了,伊恩赶不上她。当瑞秋继续她的太空探险时,伊恩就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每一次将积木推倒重新开始游戏,他就很生气。他开始将积木扔向他的姐姐。  父亲看到伊恩在挣扎,想过来安慰他。  父亲:伊恩,你做得真好,我觉得你做的火箭太棒了。  伊恩: 才不呢!瑞秋做的才棒,我做的很差,甚至没有办法使机翼稳固。我是个笨蛋,从来就没有做对过一件事。  父亲:我喜欢你做的东西,我觉得你是最好的火箭制造家。  伊恩: 那为什么瑞秋做的更大,翅膀更长,而且不会像我的一样机翼老是掉下来?我不能做这个,我不能做成任何事,我最讨厌搭积木。  父亲: 这不是真的,伊恩。只要你拿定主意,什么事都能做成。来,把积木给我,让我帮你做,我会帮你做一个能够飞到月球、火星及木星的火箭,它会是世界上最快的火箭,而且它是属于你的。  伊恩:好吧,帮我做一个,我做的从来就不会成功。  父亲的爱心显露无遗,当他听到伊恩因为无法跟上姐姐而难过的时候,他想来帮忙。他的做法是想直接提高伊恩的自信心。他告诉伊恩火箭做得很好,当伊恩对自己的能力起疑时,又告诉伊恩只要拿定主意必可成功。实际上,父亲在这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父亲说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不是真的,伊恩也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无法作出像姐姐所作的那样复杂的太空船。父亲应该说实话,他应该解释当伊恩像瑞秋那样长到九岁时,他所作的东西就会更结实,还应告诉他当瑞秋六岁时,她所作的东西与伊恩现在做的一样。  第二,为了让伊恩高兴,父亲接手,为伊恩做一个他自己无法做到的东西。父亲所传送的信息是:当事情发展到不是你所想要的状况时,你就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为了要建立伊恩的自信,父亲反倒教他无助。让伊恩经受失败并不是一件错事,失败本身也并不是件大灾难,它可能暂时降低了自信,但是你的孩子对失败所做的诠释可能更为有害。父亲应该同情伊恩并了解他的心情,使伊恩明白父亲知道他的感受(例如,我记得七岁的时候我做了一个风筝,当我的父亲与我要试飞时,它就被吹成14 片了,我那时觉得好难过),但是父亲不应该为伊恩解决问题。  第三,这是其中最严重的错误,也是本书的中心题旨:父亲应该对伊恩解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反证。伊恩从最糟糕的方面来看他的挫折与不幸事件,“我是个笨蛋”“我做的从来就不会成功”“我从来就没有做对过一件事”,这些都可能成为造成更多挫折的主要原因。伊恩不仅坚信最悲观的原因,同时以消极、放弃、退缩及抱怨的方式来应对问题。这样伊恩习得悲观甚至不用外力,自己就可实现。  现在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如何改变悲观。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发展出一种强有效的方法改变人们失败时所陷入的错误思维习惯。这些方法可以由父母教给孩子,尤其对学龄儿童特别有效。把悲观改变成乐观的方法,就是我用来使儿童抵抗抑郁的核心思想。  难过的兰迪  兰迪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的老师对他的描述是:聪明、好奇及有创意。兰迪的基本学科的成绩,除了体育课外都优良,兰迪也十分喜爱学校。  体育课对兰迪及运动天赋不好的学生来讲,是种有规律的羞辱。布莱德利、盖瑞特与贝丝都能轻易地躲过球,兰迪努力躲避打来的球,但最终不是被打中屁股就是被打中头。更糟的是,他还失去了重心,摔倒在地上。  乔伊是兰迪最要好的朋友,乔伊的动作优美又灵活,因此上体育课时不会被同学羞辱。当老师宣布将要成立一个抢旗足球队来与其他小学比赛时,乔伊小声对兰迪说:“我们应该试着参加预选。”兰迪说他宁愿去死也不会参加。尽管兰迪有很深的忧虑,但乔伊还是说服了他。他告诉兰迪,抢旗足球与平常在体育馆里玩的游戏不同,它不太需要手脚灵活,只要会跑就行了,而兰迪是会跑的。  兰迪的父亲相信成为运动员会对兰迪有好处,于是鼓励他去参加选拔考试。下课后,兰迪不情愿地开始与乔伊一起练习。出乎意外的是,他感到很兴奋,甚至开始喜欢乔伊设计的一些练习,更让他高兴的是自己居然有了一些进步。  决定命运的一天到了。兰迪和父亲以及乔伊来到球场时,看到许多小男孩在踢足球,并经常跌倒,兰迪的兴奋感立刻转变成了恐惧。乔伊拿个球扔向兰迪,接球时兰迪折伤了手指。当乔伊试着跑跳中接球时,兰迪奋力一扔,球在空中打着转,掉在乔伊前面三米的地上。父亲想要给兰迪一些最后提示,但兰迪已经听不进去了。  兰迪奔跑练习的成绩倒数第二,他只接到了一个球,并且他所扔的球,没有一个扔到接球者附近。预选结束后,父亲看到兰迪脸上难过的表情,自己心里也很难过。他对兰迪说:“你知道,我相信你在球场上的表现很好,你扔的球虽然没有都扔在线上,但是你有强壮的手臂,你可以继续练习扔球的准确性,那其实并不难。真的,我想你应该为自己自豪。兰迪,我相信你明年会被选入球队的,这一次只是不顺利而已。”  “你在讲什么,爸爸?我很差的。我今年没有被选上,明年也不会被选上的。我真不敢相信我竟然来参加预选。坦白说吧,我是个笨家伙。”  不为兰迪的反应所动摇,父亲继续热心地说:“你不该这样说,你不能让自己有这种想法。我告诉你,你在球场上表现得不错,我觉得你和其他人一样好。我不要看到你垂头丧气的样子,你应该告诉自己,你做得很好并且下次还会更好。”  “好吧,你说的对,我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去了?”  兰迪父亲的用意很好,他看到兰迪内心受到了伤害,立刻想要帮助他。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积极愉快的方法来提高兰迪的自信心,他好言安慰兰迪,希望能减轻兰迪的痛苦而使他振奋,但是父亲的方法却起了反作用。兰迪并不是个单纯、好被骗、急于将不愉快的真相忘掉的孩子。父亲的做法使兰迪更加气馁,同时降低了他对自己的信心。  感觉满意vs. 表现满意  自尊有一个值得敬仰的起源,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 詹姆斯(WilliamJames)在100 多年前就有个公式:  自尊=成功& 自我期望  根据詹姆斯的说法,我们得到越多的成功,并且期望越低,那么自尊就会越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成功或是降低对自己的希望来提高自己的自尊。  詹姆斯将两个水平的心理作用联系了起来:第一,自尊是一种感受状态,比如羞耻、知足、满意等;第二,这种好的感受根植于这个世界、根植于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成功交流。一直以来,自尊的两个部分之间的互动——“感受满意”与“表现满意”,是提供自尊运动的理论基础。“感受满意”和“表现满意”强调了什么样的自尊才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指出将自尊直接附加于儿童身上是错误及有反效果的(比如兰迪父亲的所为)。  一些心理学家仍然保存了“感受满意”与“表现满意”这两个部分,纳撒尼尔& 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早期曾是艾恩& 兰德(Ayn Rand)的门徒,后来是临床心理学博士,现在是自尊运动的领袖,他对自尊的定义如下:  ? 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表现满意)。  ? 对自己有权利高兴、感受有价值、有权利追求欲望与需求以及有权利享受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有信心(感受满意)。  “感觉满意”并不是真的满意  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表现满意”而直接教“感受满意”的。掌控挑战、工作取得成功、克服挫折会获得自尊感和愉快感,而无聊及抱怨则会带来相反的作用。一旦孩子有了自尊,就会带来更多的成功。孩子会更容易完成任务,烦恼自然就会离开,而其他孩子也似乎会更喜欢他。毫无疑问,能提升自尊感是十分令人喜悦的,但是不先获得与现实世界交往的好成果,而企图直接得到感受满意,就是将因果关系颠倒了。  我们放在“感受满意”上的代价是过分超前了。亚里斯多德有个超越时空的观念: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受,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除了正确的行动以外,快乐是无法从其他任何方式中得来的。  我对自尊感的怀疑,是12 年来与抑郁的成人和儿童一同工作时形成的。无论年轻或年老,抑郁的人有四种问题:行为上的——他们被动、犹豫不决且无助;感情上的——他们忧愁悲哀;生理上的——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欲望常被困扰;认知上的——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觉得自己无价值。只有感情上的症状是属于自尊中的感受层面,而我相信这些是抑郁患者痛苦中不太重要的部分。一旦抑郁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他的价值感就自然提升了。仅仅提倡自尊的感受层面而不打断无望和消极的枷锁,则不会有任何成果。如果你的孩子感受自己无价值、憎恨自己或无自信心,那就反映出他相信自己与现实世界的交往存在困难,一旦他与世界或社会的交往得到改进,并且察觉到自己的进步,他的心情就会改善。  ……
  【推荐序】  乐观的孩子,才会充满希望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儿童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或许可以说,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和一门新学问:马丁&塞利格曼和积极心理学。  塞利格曼是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我本人之所以对他深怀敬意,是因为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而他的经典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更是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罕见的开创性佳作,值得广大儿童的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  日晚上,我有幸受到国内知名出版商湛庐文化的邀请,在塞利格曼新书《持续的幸福》的首发仪式致辞,并第一次见到了作者。  作为中国教育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我在致辞时列举出了一些研究数据和案例,并说道:“中国教育太需要积极心理学了,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倾向。”发布式结束后,塞利格曼主动与我握手,说:“您刚才的演讲非常精彩,其中谈到的中国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令我印象深刻。”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1:乐观是可以习得的  塞利格曼以“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的发现而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1]。  和塞利格曼实验中受电击的小狗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此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在40余年的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过程中,包括2013年4月在广东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的系列访谈,我深度接触或调查过许多学业失败乃至人生受挫的青少年,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儿童失败的源头都与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2:积极的解释风格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呢?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塞利格曼教授不仅列出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妙趣横生的案例,还给出具体细致的建议。  在塞利格曼教授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  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注意这些概念的差别: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我举一个消极解释风格的例子: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  “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我每一次考数学都不可能考好!”  “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  “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  “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呀!”  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父母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更难以继续努力。,  实际上,许多消极的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孩子的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成绩永远糟糕,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  怎样做才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呢?根据塞利格曼提出的建议,我再举个例子: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情绪很沮丧。  父母开导说:“孩子,你能学好数学,你以前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  “偶尔几次没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  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准备。”  这就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即把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原因,并向孩子指出这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解释,不仅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会有所恢复,而且他可能认清自己,开始走向正确的方向。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3:让孩子学会反驳  我格外喜欢题为《让孩子学会反驳》这一章,塞利格曼教授一句精辟的话令人眼睛湿润:“不要盲目地接受对自己的侮辱。”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回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承受了多少讽刺挖苦,他们又重复着多少次自我贬低!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发挥自身的力量,从“习得性无助” 变成“习得性乐观”呢?塞利格曼教授告诉我们,教孩子反驳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正确: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  实际上,反驳是不难以做到的,因为任何对孩子的简单否定和人格侮辱都是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更不会有科学理论的支持。举例来说,“差生”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真正的“差生”。在积极心理学科学依据的支持下,我们要支持孩子们说“不”,敢于和不公正抗争。  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新科学。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4:由内而外的教养  我一向主张的一个观点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也许可以进一步说,好的关系需要好的解释,好的解释才是好的关系。父母和教师积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乐观,消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悲观。  细读《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惊叹塞利格曼教授入木三分的剖析,正如塞利格曼所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让孩子获得幸福与乐观的同时,父母和老师必须由内而外的接纳才行。  只有当孩子乐观自信,一切才会充满希望。或许这就是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1] 马丁&塞利格曼发现“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研究,请详见塞利格曼的另一本著作《真实的幸福》。
  塞利格曼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而他的经典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更是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罕见的开创性佳作,值得广大儿童的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研究员        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很多研究表明,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传统上追求的财富成功,都可以通过乐观获得。本书中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积极心理学方法来教育孩子。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丁 塞利格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