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有没有阶级等级差别,有没有消极性

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提出《资政新篇》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C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小分类选择
资料标题 ( 温馨提示:选好分类后,请点击“搜索”按钮。)
第12页 共14页261 条文化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1)出现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因)
&&&&&&&&&&&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③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2)含义(表现):
&①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②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3)影响(地位/意义):
①: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②:“百家争鸣”是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及其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2.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主张、著作)
重要思想主张
春秋“至圣”
①整理六经;②根据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六经》;
“仁者爱人”(核心);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民本思想);
有教无类;编撰文化典籍(《六经》)
战国“亚圣”
仁政;省刑罚、薄赋敛;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集大成者
施政主张:“仁政”、“王道”;“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
“人定胜天”
I.孔子:⑴“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对现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借鉴作用;
⑵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⑶“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II.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对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4.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著作、重要思想主张)
重要思想主张
《道德经》
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②“无为而治”;③辩证法思想;
①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②放弃差别观念;
5.法家和墨家思想(时期、著作、重要思想主张)
重要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国家
6.韩非子的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有为”的背景(原因、条件)
①原因:⑴社会潜伏着危机;
⑵诸侯国实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
⑶匈奴为患;
⑷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②条件:“无为而治”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们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理论条件(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提出目的和评价
㈠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㈡提出目的: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㈢评价:①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加强中央集权;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发展了儒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创造了条件;
④实质上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4.汉代儒学是怎样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主要措施/过程)
㈠原因:①: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和和改造,由董仲舒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㈡措施:①思想方面: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政治方面: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小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
第3课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提出背景(原因/条件)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②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汉语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④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⑤:他们冲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北宋“二程”的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即“人论者,天理也”;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南宋朱熹的主张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对程朱理学的评价(影响/地位)
影响:①: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制、励志图强,强调人的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消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地位: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③: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是“理”;
②: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的主张(背景、观点)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回复良知的本性;
③:“知行合一”:说明知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陆王心学的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的传播。
4.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制、励志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消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挑战权威、正统思想的李贽(背景、主张、评价)
㈠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冲击;
&②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③思想: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纲常礼教腐朽,西学东化);
④个人:李贽正直清廉,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㈡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的正统地位,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②: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㈢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P18最后一段-总评价)
1)黄宗羲的反专制思想(内容、评价)
㈠内容: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㈡评价: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的爱国主张和经世致用思想(内容、评价)
㈠内容:“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㈡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内容、评价)
㈠内容:①:世界是物质的;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④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㈡影响: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①:反传统、反权威;②反封建专制;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背景、主张、特点、影响)
㈠背景:①:自然哲学家不重视人类的活动和创造性;
②: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公民意识地位的提高。
㈡主张: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②: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③: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④: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㈢特点:①:专业性:他们多是知识渊博、才能出众的专业教师;
②:经常使用各式各样的狡辩的语言和方法,加之收取较高的学费,因此在当时名声并不好;
③:进步性:对雅典民众的启蒙思想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㈣影响:①:积极意义: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②:消极意义:片面强调个人的感受,导致极端个人主义。
苏格拉底的思想(背景、内容、地位)
㈠背景:①: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②:雅典社会出现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
③:苏格拉底希望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㈡内容:①: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
③:教育对美的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之内已有的美德;
㈢地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说;
柏拉图的思想(内容、评价)
㈠内容: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中,把人划分为四等;
㈡评价:此分类标准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内容、评价)
㈠内容: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㈡评价:以科学的调查方式研究自然,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14-16-17世纪)
1)意大利首先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时间、条件)
㈠时间:十四五世纪
㈡条件: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意大利人能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得到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代希腊文化典籍;
2)含义和实质(核心内容、性质)
㈠核心内容:人文主义
㈡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3)表现(文学领域、艺术领域)
㈠文学领域:
《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思想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示憎恶
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民主义之父
4)文艺复兴的扩展(区域上、领域上);
㈠区域上:16世纪,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
㈡领域上: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许多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5)评价文艺复兴(影响/地位)
㈠经济: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㈡政治: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
㈢文化:①: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为启蒙思想的兴起作了思想基础;
㈣科学: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㈤局限: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容易造成个人私欲的极端膨胀和社会的混乱。
2.宗教改革(16-17世纪)
1)发生(在德意志)的背景(原因):
㈠文艺复兴要求教会改革的愿望日趋强烈;
㈡16世纪,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
㈢罗马教皇在当地教堂门口出售赎罪卷。
2)马丁·路德的主张
㈠文件:《九十五条论纲》
㈡主张: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到拯救;
②: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新教派(派别、“新”特点)
㈠派别: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㈡特点:①:希望减少罗马教皇束缚;②: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评价宗教改革(影响/性质)
㈠政治上: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经济、政治特权,加强封建王权;
②: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㈡经济上:夺取了大量原属于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㈢精神上:①: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使教育受到重视,促进了西欧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传播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第7课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条件)
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
㈡:①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科学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斗争。
含义与核心
㈠含义:①: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
②: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是非判断的唯一标准只有人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③: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核心:“理性”
3.主要启蒙思想家(主张、代表作)
㈠伏尔泰
①主张:I: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
II: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III: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IV: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㈡孟德斯鸠
①主张:I: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II: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②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③影响: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㈢卢梭
①主张:I:阐述了“天赋人权”,宣称“人生而自由”;
II: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②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启蒙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康德的主张)
㈠主张:①: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③: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④:坚持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的范围之内。
㈡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评价启蒙运动(性质、作用/积极影响/地位)
㈠对法国: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㈡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㈣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1)&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与外传(欧洲)
①西汉前期发明植物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①4世纪传到朝鲜,后传到越南;②8世纪传到中亚;
③约12世纪传到欧洲、非洲;
①唐朝中期的书籍中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③两宋时进一步发展;
13世纪进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西欧
①春秋战国时代发明;②宋代广泛应用与航海交通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西欧各国
①隋唐雕版印刷术;②北宋雕版印刷术
15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2)& 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①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使骑士阶级走向衰落;
③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④印刷术的传入,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总之,四大发明推进了西欧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古代数学、天文、农学、医学的重大成就及地位
十进位值制
―――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
《九章算术》
――-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石氏星表》(唐)
―――
对研究天文有重要价值
《授时历》(元)
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
――――
简仪(元)
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氾胜之书》(西汉)
――――
《齐民要术》(北魏)
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
《农书》(元)
――――
《农政全书》(明)
――――
《黄帝内经》(战国)
――――
中医学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东汉)
“万世宝典”
《本草纲目》(明)
“东方医药巨典”
概括分析古代中国科技发展
1)&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条件)
①: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②:强大的中央专制政权,封建经济繁荣;
③: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外部先进成果充实发展自己;
④:古代中国生产、发展较快,科技成就与此直接相关,受此推动。
2)&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
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④: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⑤: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
3)& 明清以来(至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①封建君主专制的束缚、压制;
②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④文化专制政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阻碍了科技发展.
“重人伦,轻自然”概念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主要线索: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㈠:《诗经》
①内容: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③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㈡:楚辞
①产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②特点: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③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㈢:汉赋
①产生:汉朝时,楚辞盛行。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作出半诗半文的综合体——赋;
②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③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㈣:唐诗
①繁荣的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汉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②代表作:Ⅰ.初唐:陈子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Ⅱ.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豪迈的气概
&&&&&&&&&&&&&&&&&&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深幽;
&&&&&&&&&&&&&&&&&&
李白(诗仙)——浪漫主义
&&&&&&&&&&&&&&&&&&
杜甫(现实主义“史诗”)——诗圣
Ⅲ.中唐:白居易(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㈤宋词:
①宋词繁荣的原因:Ⅰ.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
Ⅱ.市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②艺术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反映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
③代表词人:柳永:北宋词坛婉约派重要代表
&&&&&&&&&&&
苏轼:宋词中豪放派的开创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
李清照:两宋之交杰出的婉约派女诗人;
&&&&辛弃疾:南宋卓越词人,作品以豪放为主,婉约词的成就也很高;
㈥元曲
①产生:宋代产生散曲;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②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③代表作:关汉卿、马致远
④繁荣的原因:Ⅰ.城市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物质基础);
&&&&&&&&&&&&&
Ⅱ.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说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
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
&&&&&&&&&&&&&
Ⅲ.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㈦明清小说
①产生的原因:Ⅰ.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
Ⅱ.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Ⅲ.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的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②特点:Ⅰ.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Ⅱ.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应用的方面,大大超越了前代;&
③代表作:
《三国演义》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一说是罗贯中)
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中国第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
中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
我国优秀的短篇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2)历史地位(意义)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趋势
㈠发展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的发展阶段与主要特点
㈠发展阶段:①自发阶段:魏晋以前;
&&&&&&&&&&&
②自觉阶段:魏晋时期。
㈡主要特点: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3.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创立或成熟时间
代表人物、代表作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于汉魏时代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始于东汉,唐代步入盛世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魏晋:钟繇、王羲之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张旭
4.绘画的发展线索:远古→战国→魏晋→ 隋唐→两宋→元明清
1)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
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以形写神”,画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
宫廷画院进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亮点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集文学、书法、绘画集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写意画
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3)宋代风俗画产生的原因及反映宋代特点
①原因:宫廷画院进入最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②特点:I.商品经济繁荣;
II.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4.戏曲的发展线索:原始社会→春秋战国→元杂剧→明·昆曲→清·京剧
名称(代表)
―――――
以歌舞为主
―――――
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优伶
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昆曲(江苏昆山)
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生活
5.京剧的形成发展过程、著名艺人、艺术特点
㈠形成: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入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③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并坚守其他民间曲调,形成京剧;
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
㈡特点:①吸收了众多的地方剧种特点,民间地方色彩较弱;
②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近代物理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世纪,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世纪,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③科学家自身的努力
2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物理学取得的重大进展:
1)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的成就和地位
①成就:创立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理;
②地位:开创了以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17世纪晚期—19世纪:牛顿的成就和地位
(1)成就: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2)地位:
①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表达为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②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③真正建立了注重实验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④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3.现代物理学取得的重大进展
1)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术地位)
①含义:I.广义的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II.狭义的相对论:i.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尺缩效应)
&&&&&&&&&&&&&&&&&&&&&&&&
ii.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钟慢效应)
②意义:I.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解释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II.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理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III.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2)20世纪初: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
②目的: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
③主张: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3)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学术地位)
①过程:I.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II.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②意义:I.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II.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III.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IV.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4)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及深远意义:
①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1.中世纪生物学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①人们相信神创造了人和世界万物;
②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颂扬“上帝造人”说,阻碍生物学的研究
③生物学家只能在不触犯教会禁令和神学教义的前提下进行具体研究;
2.17-19世纪初生物学发展的概况
1)发展的主要原因(条件)5点
①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人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②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人们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更加开放;
&#世纪,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生物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世纪,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生物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⑤科学家自身的努力;
2)细胞学说的确立(命名、地位)
①命名:17世纪胡克命名了“细胞”
②地位: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拉马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①内容:I.观点: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
&II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意义: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形成。
3.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1)提出(时间、代表作)
①时间:1859年
②代表作:《物种起源》
2)主要观点
①发展进化: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②自然选择:生物会发生变异,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③物竞天择:生物必须适应周边的环境,和其他种类生物以及本种类生物相互竞争;
④适者生存:能够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3)影响和地位
①影响:I.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根本看法;
II.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
②地位:“被称为“生物领域的牛顿”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蒸汽时代”的到来
1)出现的主要原因(条件)
①政治上: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经济上: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要求提高生产率。
③科技上:英国的专利制度,为科技发展创设了空间,此时一些科技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蒸汽机的改良与广泛采用(重大影响)
①过程:I.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单动式蒸汽机;
II.1785年,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
②影响:
I. 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的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II.促使工厂手工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III.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IV.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电气革命的出现
1)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电气技术不断成熟:I.发电机和电动机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
II.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日益成熟;
3)电气技术广泛应用的影响(正面;负面)
①工业意义:促进工业迅速发展,被称为“电气革命”;
②社会意义: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I.资产阶级实力日益扩大,开始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II.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III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 信息技术的发展
1)发展线索:—1990以后
&#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③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影响(正面、负面)
①正面:I.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II.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III.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IV.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
V.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着改变;
②负面:网络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整体掌握三次工业(技术)革命(产生时间、原因/条件、特点、意义等)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开眼看世界”
1)国内外背景(原因)
①国内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②国外原因:(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但中国却对“外夷”一无所知;
(2)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强大
2)林则徐的学习西方(表现、地位)
①表现:设立驿馆,编译出《四周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魏源的学习西方(表现、主张、影响/地位)
①表现:撰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主张: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P68下)
③影响:I.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II.带动了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出版;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国内外背景(原因)
①国内背景:I.太平天国运动正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
II.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王朝不得不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
III.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侵略、强国富民之路
②国外背景: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妄图进一步侵略中国
2)洋务派的学习西方(指导思想及其内涵、实践表现、实践、地位)
①指导思想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指导思想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④实践.I.军事上,创办了一批近代军工;筹划海防(三支海军)
II.经济上,后期“求富“创办民用企业;(企业名称)
III.教育上,开设一批新式学堂;派留学生
⑤地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的学习西方(时代背景、主张、特点/不足)
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19世纪90年代:康梁严维新派的学习西方
(1)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方式、代表作及主张、特点、影响)
①方式:借助儒家经学的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③特点:借助儒家经学的的外衣
④影响:I.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
II.有力的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⑤地位:被称为“思想界的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代表作及主张)
①代表作:《变法通议》
②主张: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认为只有变法才能图存;
(3)严复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的公仆;
3)维新变法(思想)的重大作用(地位):维新思想的传播(讲学、出书、辩论、办报、组社等方式),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补充: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理论到实践)(参考第六单元有关内容)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前期)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国内外背景(原因/条件)
①国内背景:I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
II.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②国外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2)兴起(时间、活动阵地和基地、代表人物)
①时间:1915年
②主要阵地:《新青年》
③活动基地:北大
④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口号和主要内容(含义、相应代表人物与代表作/言论、主张)
①口号:I.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II.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III.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I.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须言之有物”、“不做无病之呻吟”
II.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文学革命论》
III.鲁迅:《狂人日记》 、《孔乙己》
4)评价(前期)新文化运动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上的酝酿和准备;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全否定,忽略其中的有利方面
2.(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原因/条件
①受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的影响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
2)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主要方式、文件名、主张、地位)
①方式:I.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
II.发表(介绍)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②文件名:《法俄革命之比较》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③主张:主张学习俄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造(拯救)中国;
3)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以及北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等;
4)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受众者、主要方式、3刊物、新政党)
①受众者:工农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
②主要方式:I.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II.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III面向工人阶级出版刊物,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③刊物:《劳动者》、《劳动音》、《劳动界》
3.整体把握单元线索&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目的、进程、派别/力量、层次特点、结果、影响/地位/意义等)列表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条件):①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革方案屡屡碰壁;.经过实地考察(英、美、日)
&&&&&&&&&&&&&&&
②经济和阶级: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③思想:I.深受林肯思想的启迪和西方启蒙思想
&&&&&&&&&&&&&&&&&&&&&&&
II.经过实地考察,孙中山个人思想的改变。
2)提出(时间、报刊)
①时间:1905年
②报刊:《民报》
3)三民主义(含义、相互关系、评价)
①含义:I.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满洲封建统治)
II.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III.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有国民共享)---社会贫富悬殊
②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
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必要的补充和发展;
③评价:①进步性:I.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II.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希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② 局限性:I.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II.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2.三民主义的实践
1)指导辛亥革命的意义: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制定《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意义)
①时间:1912年3月
②主要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经济上一律平等;(实质意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③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有进步意义;
3)孙中山领导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名称、结果、出路)
①原因: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历史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专制,企图复辟帝制;
②名称:“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③结果:以失败告终
④出路:寻求国共合作
3.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时间、表现)
①时间:1924年1月
②表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新三民主义(含义/“新”、评价)
①背景:I.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
II.中共和共产国际的支持;
&III.孙中山自身思想的转变;
②含义:I.民族主义:i.为民族自求解放;
&&&&&&&&&&&&&&&&&&&
ii.中国境内各民族平等
II.民权主义:人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自由;
III.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
③“新”在:I.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
II.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
&&&&&&&&&&&
III.以“平均地权、节约资本”为两大原则,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的生活问题,与三大政策紧密相联。
④评价:I.尽管内容上还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II.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酝酿:27-37.7年:(代表作、新“探索”)
&#年: 新“探索”: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年:I.代表作:《中国各社会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II.新“探索”:广泛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
&#年7-8月:在挽救革命中进行新“探索”:八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思想
&#年9月:1)发动秋收起义,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的路;
2)37.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年:(代表作、“新”概念)
①“新”概念:i.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做出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
ii.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
&&&&&&&&&&&&&&&&&&&&&&&&
&iii.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的蓝图及前景;
II.代表作:《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2)中共七大(时间、地位)
①时间:1945年(延安)
②地位: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
①时间:1949年(河北西柏坡)
②主要内容:I.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
II.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内容、地位)
①内容:规定即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
②地位: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3)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件名、地位)
①文件:《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②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地位)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④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伟大的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2个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界表现)
①背景:I.文革结束,中国发展迷茫;
II.“两个凡是”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3)“左”的错误还在延续
4)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还存在
②表现:I.1978.4,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II.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内容: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
②地位: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使中国人民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线索:92-1997
&#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年: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
1992年14大:构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①改革开放使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国际: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国内:“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滥,改革向纵深发展)
②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涵、地位、特点
①内涵:I.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II.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III.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地位: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共十六大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③特点:《金榜》有关归纳
3)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继承和发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请列表归纳有关科技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和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和平利用核能为国民提供电力
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防力量
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数试验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成功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②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一号
加速了国内国家信息化的进程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2.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条件)
①政治:I.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II.党的正确领导,中央及时制定或调整方针 、政策;
②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③思想上:I.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新,是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因素: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④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提出背景(时间、条件)
①时间: 1956年春
②条件:I.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II.党中央(周恩来)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含义、地位
①含义:I.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宪法范围下自由发展)
②地位:是一个基本性的,也是一个长期的方针;
3.厘清“双百方针”的发展线索:提出-曲折-重焕生机
①曲折的年代
I.原因: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了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II.表现:i.一些优秀的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 、《早春二月》 ;
ii.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②重焕生机
I.背景:i.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
ii.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们生活;
&iii.邓小平指出文艺要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了落实和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IV.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表现:I.出现了以“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体的文学作品;
&II.出现了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III.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厘清“人民教育”的发展线索:奠基-曲折-复兴
㈠奠基
①会议: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②主张:I.“以老解放区新教育区经验为基础;吸收近代中国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II.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③新中国教育政策: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④成果:I.成功的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1954年宪法已明确了“人民教育”的地位
II.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㈡曲折
①原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阵线一批混乱;
②表现: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学生由群众推荐、领导审批和学校复审进入大学学习;
③危害: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的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㈢复兴
表现:①文革后:I.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
&II.组织编写新教材,提倡尊师重教;
&&&&&&&&&&&&&
&&III.优先发展教育,大量增加教育投入,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②80年代:I.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II.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III.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③90年代:I.“211工程”的展开;
&&&&&&&&&&&&&&&
II.在教育投资上,实行以国家拨款为主、多途径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
III. “希望工程”启动;
&&&&&&&&&&&&&&&
IV.在西部建设一批高校,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④江 泽民时代具体推进(实施)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列表归纳文学的3个主要流派(时代、背景、流派名称、特点、代表&作&)
18世纪末至19世纪
欧洲战乱频繁,人们对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社会感到失望
①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②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9世纪30年代后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①真实的表现现实生活;②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揭露、批判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列夫 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普希金《叶甫盖尼 奥涅金》
西方现实主义
20世纪早期
――――――――――
—————————————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法国罗曼 罗兰《约翰 克里斯朵夫》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
20世纪上半期
——————————
———————————
高尔基《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亚非拉文学
——————————
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泰戈尔、鲁迅、马尔克斯、索卡因
2.列表归纳美术的5个主要流派(时代、背景、流派名称、特点、代表&作&)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
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
①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②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和谐
法国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和安吉尔的《泉》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
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①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②强调色彩的作用
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19世纪中期
————————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法国米勒《播种者》《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世纪后半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经济和科学发展,一批青年画家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对光和色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法国莫奈《日出 印象》
荷兰凡高《向日葵》
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影响和科技的发展
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3.列表归纳音乐的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主义流派(时代、背景、特点、代表&作&)
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
德意志贝多芬、奥地利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法国比才《卡门》、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
———————
弘扬本民族特性
俄国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一战、二战
轻松活泼、通俗易懂
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时代在改变》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发展的背景(条件)
①产生: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的基础;
②发展:I.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了活动电影机,并在巴黎放映自己制作的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II.20世纪初,美国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
&III.苏联拍摄“默片”《波将金号战舰》;
IV.1935年,美国制成了第一部彩色有声电影《浮华世家》;
V.二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相继问世;
2)人类的第“八大艺术”——电视
①时间:20世纪20年代中期
②历程:I.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II.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III.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部;
IV.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①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③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