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战国无双,我打算练~王剪~陈音~孙武,你们认为这个阵形怎么样

  五国伐齐后,齐、楚相继衰落。而此时,战国通过赵武灵王的改革军事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后期惟一能与秦抗横的国家。  而赵惠文王时期发生的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这一点。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军四十万,从此以后,东方诸国再无法与秦抗衡。长平之战,是为战国最重要的转折点。  此战中,赵括虽败尤荣!  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廉颇节节后撤,难道撤到邯郸不成?战括主动向秦军进攻,这才是亮剑的精神!廉颇老矣,变得畏首畏尾!  再看秦军,主将换成了白起,说都不敢说,一直都保密。要不是秦军使诈,结果真的不好说。当时秦军也是伤亡惨重,也是赵括主动袭击的结果!  所以说,几千年来,大家一直都对赵括存在着误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你看,都没人理你,除了我这样好心的挽尊大师。也难怪,你这区区百多字的豆腐块,硬是让错别字弄得跟冻豆腐一样。这样的水平就别发文章了,谢谢。  大挽尊术~~~~~~~
  这年头什么都变了,秦桧、吴三桂等汉奸也变成促进民族融合的大功臣,现在连赵括这样的败将也能洗白了,呵呵
  !  
  嘿嘿嘿…  
  回复第2楼(作者:@陈年旧梦1986 于
09:08)  这年头什么都变了,秦桧、吴三桂等汉奸也变成促进民族融合的大功臣,现在连赵括这样的败将也能洗白了,……==========  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那项羽也败了,还有人把他当成战神呢!  
  是啊,赵括积极应战,伤亡巨大,死了40万人,是抗秦的主力,应该得到高度的赞扬。  而廉颇就不行啦,消极避战,伤亡不大,明显是不抵抗政策,应该唾弃他。  国粉们,还不住我一臂之力?
  ?  
  赵括战死的人比廉颇多,谁是抗秦主力
  ?  
  回复第8楼(作者:@星条旗当柴 于
09:38)  赵括战死的人比廉颇多,谁是抗秦主力==========  看毙敌数量,的确是赵括杀敌比较多,战后白起也承认了这一点!  
  曾今有人从军事补给给出不同看法,秦国农业强大,40万大军补给足够,赵国农业不够发达,越拖下去对赵国越不利,能把赵国吃跨。  
  高端黑
  现在才知道水资源短缺的真正原因,都用来洗地了。
  我们现在的人,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上的人本身就弱爆了。
  楼主高级黑。
  学生放假了?!  
  ……  
  ?  
  ?  
dong ge chuizi  
  阴阳怪气。  有精神还得有战法。  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精神对了,战法也得对,这才是战争。  赵括与马谡很像,说便是天下无敌,战则无能为力。他们的失败都是为王为帅的失败,将领的职责是统军杀敌,王与帅的指责是识人善用,他们的能力在总参足矣,你要他上阵统军,这等于让他们自杀。  赵括败在实战经验不足,不懂诱敌深入,等待合纵大军。赵括的战败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赵王的失败,是整个赵国体系的失败。  赵括的死战精神不能抹灭,但是他的无知轻率值得兵家与政略家反思。
  长平之战发生在赵孝成王时期!楼主不要搞错了!
  回复第22楼(作者:@河北老李ABC 于
11:59)  长平之战发生在赵孝成王时期!楼主不要搞错了!==========  不会吧?  
  @竹思宽 6楼
09:21:51  是啊,赵括积极应战,伤亡巨大,死了40万人,是抗秦的主力,应该得到高度的赞扬。  而廉颇就不行啦,消极避战,伤亡不大,明显是不抵抗政策,应该唾弃他。  国粉们,还不住我一臂之力?  -----------------------------  表示惊叹!高见啊
  回复第10楼(作者:@舒馨文迪 于
09:53)  回复第8楼(作者:@星条旗当柴 于
09:38)赵括战死的人比廉颇多,谁是……  ==========  是CNN访问白起的吗  
  回复第5楼(作者:@舒馨文迪 于
09:13)  回复第2楼(作者:@陈年旧梦1986 于
09:08)这年头什么都变了,秦……  ==========  神马?项王当年破釜沉舟的大勇大智就被你一句‘也失败了’赤果果无视了?  
  回复第26楼(作者:@原来如此0606 于
12:41)  回复第5楼(作者:@舒馨文迪 于
09:13)  回复第2楼(作者:@陈……==========  赵括不也是破釜沉舟吗?为什么厚此薄彼?  
  @舒馨文迪   你比他妈还了解他,不容易啊。
  @舒馨文迪   +10086  转发去
  回复第27楼(作者:@舒馨文迪 于
12:58)   回复第26楼(作者:@原来如此0606 于
12:41)回复第5楼(作者:…… ==========知道破釜沉舟的意思吗?赵括手上的兵力需要破釜沉舟?没有把握胜利就把主力暴露,失败的后果严重性作为主帅他应该知道再无能力抵抗敌军的攻击,己方是别人案板上的菜了  
  回复第30楼(作者:@zheng208 于
13:39)  回复第27楼(作者:@舒馨文迪 于
12:58) 回复第26楼(作者:@原……==========  不打不行了,后方补给供应不上!  
  都是赵括的错, 一个赵括导致亡国
  @欢乐幽灵 21楼
11:44:07  阴阳怪气。  有精神还得有战法。  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精神对了,战法也得对,这才是战争。  赵括与马谡很像,说便是天下无敌,战则无能为力。他们的失败都是为王为帅的失败,将领的职责是统军杀敌,王与帅的指责是识人善用,他们的能力在总参足矣,你要他上阵统军,这等于让他们自杀。  赵括败在实战经验不足,不懂诱敌深入,等待合纵大军。赵括的战败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赵王......  -----------------------------  这俩其实也不是说就注定不能为将  其实只是经验太少而已  他们需要磨练,需要从将佐开始做起,一步步历练上来,才能发挥出潜质  但是当时赵王昏了头,没想过名将的儿子没上过战场也不是名将  诸葛亮也识人不明,不知道参谋没有亲临第一线战争的经验  所以才出的大问题  其实要是他们如果不是骤然被调到第一线充任前线指挥官,而是步步晋升,结果肯定完全不同
  回复第33楼,@titancaesar  @欢乐幽灵 21楼
11:44:07   阴阳怪气。   有精神还得有战法。   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精神对了,战法也得对,这才是战争。   赵括与马谡很像,说便是天下无敌,战则无能为力。他们的失败都是为王为帅的失败,将领的职责是统军杀敌,王与帅的指责是识人善用,他们的能力在总参足矣,你要他上阵统军,这等于让他们自杀。   赵括败在实战经验不足,不懂诱敌深入,等待合纵大军。赵括的战败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赵王......   -----------------------------   这俩其实也不是说就注定不能为将   其实只是经验太少而已   他们需要磨练,需要从将佐开始做起,一步步历练上来,才能发挥出潜质   但是当时赵王昏了头,没想过名将的儿子没上过战场也不是名将   诸葛亮也识人不明,不知道参谋没有亲...  --------------------------  基层锻炼,理论联系实际……  
  我就知道是你。你又来这里吹牛了,翻了几百页帖子,终于找到你了。工头让我告诉你,明天去工地早些,要搬3车水泥两车砖头,如果搬不完,连昨天的工钱也不给你了………………还有,爹让我带话给你:“在大城市打工,你小子可千万别乱搞啊,不然回来传染给你妹妹,害了你哥不要紧,但如果你嫂子传染给你爹,让你妈有事了,那全村人就完了  
  这种贴恶心人,浪费时间不说,隔夜饭都吐出来了。本想诅咒一顿,不值,就一句话就行:够心黑不是轮子就是傻逼。
  楼主要先明白为啥赵括为代替廉颇作指挥官,这是秦国反间计的结果。再次,为何要让白起偷偷上前线指挥,那是因为白起名声太大,怕赵国知道后更不敢出战而干耗。所以从这两点看出,秦国的目标就是要短时间内消灭赵国的有生军力,进行决战并取得胜利,杀鸡用了牛刀。  
  古代受通讯条件的限制,一场战役每方最多组织10万兵力,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导致混乱。  三国时期曹操统20万大军(号称70万)攻打东吴,周瑜手下是3万水军。结果众所周知,曹军溃败,东吴大胜。  之后东晋时期的前秦苻坚统百万大军攻打东晋,谢玄手下北府兵也是3万。结果同样是苻坚大败,导致前秦瓦解。  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庆之挥军转战北方无一败绩,但手下白袍队只是8千人。冉闵几乎战无不胜,手下也只是3~5万兵力。  宋代,岳家军对金军取得压倒性胜绩,但岳家军总共也不过三万而已。  明代,努尔哈赤以13万对明军20万(明军号称40万),但每场战役后金军能抵达战场投入作战的兵力不过6万骑(但对明军每路4万步骑火器混成兵力形成绝对优势)。这已经是古代战役组织的极限了,得益于骑兵的强大机动力。  之后甲申年山海关之战,李自成20万大军号称百万,对吴三桂3万关宁军+多尔衮统帅的10万清军,结果仍是李自成惨败,逃离北京。这固然有对清军猝不及防的因素,但李自成军队庞大指挥不灵也是关键因素,试想:如果李是10万兵力左右,即使不敌,也应能节节败退,绝不致于溃败而不可收拾。  清朝,湘军3万对太平军动辄几十万,而湘军多胜,太平军则多败。  回到本帖讨论的主题--长平之战,我是决不相信战国末期竟能组织40万人投入一场战役的,而且战国时期基本上没有大规模骑兵,料想长平之战双方能各自抵达战场投入作战兵力的不过5万人左右。这个数字绝不可能导致赵国亡国。事实上长平战役之后赵国依然存在了许多年。当然赵括显然是个庸才,否则即使猝然面对白起,也应能从容退去,而不应全军覆没。坑赵军40万不实。
  ?  
  回复第38楼(作者:@小泉醇 于
15:34)  古代受通讯条件的限制,一场战役每方最多组织10万兵力,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导致混乱。  三国时期……==========  早在武王伐纣,牧野一战,就三万对七十万了!  
  @舒馨文迪 40楼
17:04:18  回复第38楼(作者:
15:34)  古代受通讯条件的限制,一场战役每方最多组织10万兵力,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导致混乱。  三国时期……==========  早在武王伐纣,牧野一战,就三万对七十万了!  -----------------------------  商朝全国人口顶多不过几百万,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游牧部落,纣王组织70万人投入一场战役,相当于全国人口的20~30%,这个动员组织能力堪比中国共产党。问题是商朝落后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他是如何做到的?  西岐联军估计也是号称总数3万。但在商朝时期,每方能组织1万兵力投入单场战役就不错了。  纣王方面,按照史书记载,当时主力远征在外,都城空虚无兵,估计把都城里的平民囚徒加起来可能有20万,但真正的兵力顶多5千~1万。
  阿Q精神
  !  
  回复第41楼(作者:@小泉醇 于
17:24)  @舒馨文迪 40楼
17:04:18  回复第38楼(作者:
@小……==========  前面是修鹿台的奴隶,后面是正规军督战。前面的一倒戈,后面就乱了。这个阵式和符坚那个差不多。  要那么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干什么?直接安排人上就可以了!  
  回复第27楼(作者:@舒馨文迪 于
12:58)  回复第26楼(作者:@原来如此0606 于
12:41)回复第5楼(作者:……  ==========  赵括率赵军突围不假,但赵军已然是疲惫之师,锐气已失,只是做最后的挣扎而已。项羽率领的楚军于巨鹿背水一战,军队主力完整,士气高昂,加上破釜沉舟给的心理暗示,后果完全不一样  
  回复第46楼(作者:@原来如此0606 于
18:19)  回复第27楼(作者:@舒馨文迪 于
12:58)  回复第26楼(作者:……==========  刚开始是主动进攻,后来才是突围。  他俩评论不一样,完全是结果不一样。大家都在以成败论英雄!  
  呵呵,楼主真的太聪明了。
  @舒馨文迪 长平战时,赵惠文王早死了,惠文王不死秦也不敢攻赵
  同意楼主,只要从后勤角度分析就明白赵括的厉害了。战争打的是后勤,是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对决,赵弱于秦,只能主动寻战。廉颇式被动对峙只能被消耗殆尽,到时全国都不保。  楼上所有喷赵括的同学,跟书呆子司马迁一样,都不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是要吃饭的。
  国关为什么这多人无聊  250帖满屏,水尼玛啊  sb
  赵括不行,也不能证明廉颇的战法就行。事实上,战国国内并不是那么支持廉颇。  就连蔺相如,虽然反对赵括,却也不支持廉颇继续为帅。  因为大家明白,秦赵相持多年,战国国力拖不起了。  再看廉颇,其战法也是一拖再拖,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歼敌策略。几乎是为拖而拖。这样没把秦军拖跨先把赵军自己拖垮了!  这和钓鱼岛黄岩岛不一样,一个是越拖越有利,一个是越拖越不利。  
  @注册帐号作甚 49楼
18:44:07  同意楼主,只要从后勤角度分析就明白赵括的厉害了。战争打的是后勤,是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对决,赵弱于秦,只能主动寻战。廉颇式被动对峙只能被消耗殆尽,到时全国都不保。  楼上所有喷赵括的同学,跟书呆子司马迁一样,都不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是要吃饭的。  -----------------------------  该不该主动寻战可以见仁见智。但赵括全军覆灭了,不该喷吗?
  @舒馨文迪 44楼
18:05:34  回复第41楼(作者:
17:24)  
17:04:18  回复第38楼(作者:
……==========  前面是修鹿台的奴隶,后面是正规军督战。前面的一倒戈,后面就乱了。这个阵式和符坚那个差不多。  要那么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干什么?直接安排人上就可以了!  -----------------------------  问题是纣王怎么仓促通知到70万人?史书记载武王伐纣是乘虚突袭。  商朝都城常住人口,顶多跟现在中国一个县城人口差不多(不是全县人口),不会超过20~30万。我估计纣王是组织了20万平民和囚犯,加上都城留守的少量部队(几千),70万不实。囚犯反戈了,结果悲剧了。
  @舒馨文迪 5楼
09:13:40  回复第2楼(作者:
@陈年旧梦1986
09:08)  这年头什么都变了,秦桧、吴三桂等汉奸也变成促进民族融合的大功臣,现在连赵括这样的败将也能洗白了,……==========  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那项羽也败了,还有人把他当成战神呢!  -----------------------------  一些狗屁,故作姿态,搞些屁论赚眼球。。  廉颇的壁垒,就是土建筑成的城墙。。秦军根本攻不破,廉颇怎么后撤。。  关键点在,赵国实力不济,又闹饥荒,经不起长久作战,想速战速决。  供给十万人的军队,需要三十万人的民夫。  长平之战,大半个赵国被发动了
  我记得不知道哪本书上说,白起一定要杀赵括,白起说此战之后(长平之战),天下再无人能制赵括。  从后果来看,赵括断送了赵国庞大精锐有生力量。弱爆了。
  有点晕
  回复第30楼(作者:@zheng208 于
13:39)  回复第27楼(作者:@舒馨文迪 于
12:58) 回复第26楼(作者:@原……  ==========  赵括已然是突围好不!人多有个屁用,疲惫之师,军心涣散  
  回复第53楼(作者:@小泉醇 于
18:56)  @舒馨文迪 44楼
18:05:34  回复第41楼(作者:
@小……==========  十几万也不少了!有一点是确定的:牧野之战和淝水之战战败的关键都是把一些平民或者奴隶放在阵前,这样前面一乱,阵形必然大乱。如果自己的精兵在前,或许效果就会好一些!  
  这个傻B
,被坑杀啊,不是战死,是投降后被灭的。这都不懂?
  回复第57楼(作者:@原来如此0606 于
19:24)  回复第30楼(作者:@zheng208 于
13:39)  回复第27楼……==========  刚开始是主动进攻,中了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打不过才突围的。  难道换了他就是为了让他突围?  
  精神病院又没关好门吧,把楼主给放出来了
  廉颇的防守能有效的消耗秦国的实力,必经进攻方的消耗要远远大于防守方,这在冷兵器时代尤为明显。  这样希望短时间完成作战的是秦国。哪怕国力来说是秦国强,长时间作战一样支持不住的。  这才有了使用计谋把廉颇调走,才有了在小规模和局部战场的示弱,从而把赵括的主动攻击判断给积极调动出来。白起之所以说此战之后便治不了的原因很简单,当一个理论十分扎实的年轻人,在大规模实战中得到了锻炼的话,那将是个化茧成蝶的事情。  赵括毕竟只有理论,如能挺过此战将可能成长为比白起还可怕的将领,但是此时的赵括比白起弱是事实。事实也证明了,这差距是致命的,要知道任何的应谋诡计在战争中都是将领实力的证明。
  呵呵  
  —  
  @陈年旧梦1986 2楼
09:08:57  这年头什么都变了,秦桧、吴三桂等汉奸也变成促进民族融合的大功臣,现在连赵括这样的败将也能洗白了,呵呵  -----------------------------  赵括本来就是被洗黑的。但楼主的观点是错误的
  @舒馨文迪 58楼
19:28:07  回复第53楼(作者:
18:56)  
18:05:34  回复第41楼(作者:
……==========  十几万也不少了!有一点是确定的:牧野之战和淝水之战战败的关键都是把一些平民或者奴隶放在阵前,这样前面一乱,阵形必然大乱。如果自己的精兵在前,或许效果就会好一些!  -----------------------------  古代打仗就不能指挥超过10万兵力,否则一旦有个闪失就是溃败。  而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出现闪失。例如风向(曹操赤壁之败)、谣言(苻坚淝水之败)、情报失误(李自成山海关之败)、行动迟缓(石达开大渡河之败)等。  即使近代红军长征,开始时兵力超过10万,仍因行动迟缓而导致湘江之败。  别举古代指挥超过10万兵力但没溃败的例子,那往往是因为侥幸没出意外。  回到主贴的长平之战,如果赵军果然是一次投入40万兵力,那这在古代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完全是胡闹。
  白起为什么要坑杀那四十万赵军?不知道杀降不祥吗?  
  回复第66楼(作者:@小泉醇 于
20:16)  @舒馨文迪 58楼
19:28:07  回复第53楼(作者:
@小……==========  有一个人绝对可以:韩信。  
  @注册帐号作甚
18:44:07  同意楼主,只要从后勤角度分析就明白赵括的厉害了。战争打的是后勤,是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对决,赵弱于秦,只能主动寻战。廉颇式被动对峙只能被消耗殆尽,到时全国都不保。  楼上所有喷赵括的同学,跟书呆子司马迁一样,都不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是要吃饭的。  -----------------------------  @小泉醇 52楼
18:50:19  该不该主动寻战可以见仁见智。但赵括全军覆灭了,不该喷吗?  -----------------------------  不该,战争从不以死多少人论输赢。
  破釜沉舟如果失败了,肯定也被人骂的一钱不值了。假如赵括赢了,那他就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名将了,可惜他输了。
  @舒馨文迪 68楼
20:26:56  回复第66楼(作者:
20:16)  
19:28:07  回复第53楼(作者:
……==========  有一个人绝对可以:韩信。  -----------------------------  指挥超10万兵力并取胜的例子历史上很多。但我认为这么做是极冒险的事情,获得胜利是极幸运的结果。原因要么是没发生意外,要么对手太弱或太愚蠢。只要有任何意外就是溃败。
  回复第68楼(作者:@舒馨文迪 于
20:26)  回复第66楼(作者:@小泉醇 于
20:16)@舒馨文迪 58楼 2013……==========  韩信不仅能以少胜多,又能以多胜少,无愧于“兵仙”的称号!  
  @注册帐号作甚
18:44:07  同意楼主,只要从后勤角度分析就明白赵括的厉害了。战争打的是后勤,是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对决,赵弱于秦,只能主动寻战。廉颇式被动对峙只能被消耗殆尽,到时全国都不保。  楼上所有喷赵括的同学,跟书呆子司马迁一样,都不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是要吃饭的。  -----------------------------  @小泉醇
18:50:19  该不该主动寻战可以见仁见智。但赵括全军覆灭了,不该喷吗?  -----------------------------  @注册帐号作甚 69楼
20:30:43  不该,战争从不以死多少人论输赢。  -----------------------------  是。但不能全军覆灭。全军覆灭而能取得战争实际胜利的可能只有62年中印战争。
  回复第62楼(作者:@猫名2 于
19:53)  廉颇的防守能有效的消耗秦国的实力,必经进攻方的消耗要远远大于防守方,这在冷兵器时代尤为明显。  ……  ==========  受教了。  
  回复第71楼(作者:@小泉醇 于
20:50)  @舒馨文迪 68楼
20:26:56  回复第66楼(作者:
@小……==========  一个人胜利一次也许是幸运,但是数次战役无一败绩就难说是幸运了!  从对手来看,也许太弱或者愚蠢可能是幸运,但是如果这个对手数败强敌,就更反衬了这个人的指挥才能!  指挥数十万大军却能灵活自如,韩信真的能做得到!  
  我去啊,咋又扯到韩信了
  楼主如此分裂跳脱的思维真是让人相信,楼主是因为倒了墙跑出来的。
  @陈年旧梦1986 2楼
09:08:57  这年头什么都变了,秦桧、吴三桂等汉奸也变成促进民族融合的大功臣,现在连赵括这样的败将也能洗白了,呵呵  -----------------------------  排这个,说的好。
  @注册帐号作甚
18:44:07  同意楼主,只要从后勤角度分析就明白赵括的厉害了。战争打的是后勤,是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对决,赵弱于秦,只能主动寻战。廉颇式被动对峙只能被消耗殆尽,到时全国都不保。  楼上所有喷赵括的同学,跟书呆子司马迁一样,都不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是要吃饭的。  -----------------------------  @小泉醇
18:50:19  该不该主动寻战可以见仁见智。但赵括全军覆灭了,不该喷吗?  -----------------------------  @注册帐号作甚
20:30:43  不该,战争从不以死多少人论输赢。  -----------------------------  @小泉醇 73楼
20:57:40  是。但不能全军覆灭。全军覆灭而能取得战争实际胜利的可能只有62年中印战争。  -----------------------------  62年中印之战,中国获得了50年中印边境的和平,达到了战略目的。印度的前进政策破产,但并未失去所占领的地区,算小败。  围绕着领土纷争,这场战争并未结束。过早对这场战争下定论的,是政治小白。
  ?  
  回复第77楼(作者:@猫名2 于
21:17)  楼主如此分裂跳脱的思维真是让人相信,楼主是因为倒了墙跑出来的。==========  我感觉赵括和韩信都是名将啊!能和韩信一比的,也就只有赵括了!不扯韩信了,继续赵括。  
  林总和粟裕也能和韩信比肩!  
  @舒馨文迪 23楼
12:32:17  回复第22楼(作者:
@河北老李ABC
11:59)  长平之战发生在赵孝成王时期!楼主不要搞错了!==========  不会吧?  -----------------------------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  赵惠文王死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于公元前266年继位。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冯亭把上党献给赵国,嫁祸于人。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贪利,派军队接收了上党。秦国大怒。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进军长平。廉颇连忙在长平据守。于是长平之战开始了。
  ?  
  回复第83楼(作者:@河北老李ABC 于
22:15)  @舒馨文迪 23楼
12:32:17  回复第22楼(作者:
@河……==========  哦,好像跟那个范睢和那个白起,也有关系吧?  
  @舒馨文迪 85楼
22:19:13  回复第83楼(作者:
@河北老李ABC
12:32:17  回复第22楼(作者:
……==========  哦,好像跟那个范睢和那个白起,也有关系吧?  -----------------------------  是!廉颇坚守不出,王龁久攻不下,相持时间长了,秦国吃不消。于是范雎使用离间计,让赵国撤换了廉颇,换上了赵括,而秦国也偷偷的把主将换成了白起。
  !  
  回复第87楼(作者:@rancher20121 于
22:42)  回复第11楼,@alexbaojian  曾今有人从军事补给给出不同看法,秦国农业强大,40万……==========  打仗的时候吃的多呀!本来吃两个馒头就够了,一打仗,就变四个馒头了,消耗也就多了!  
  @444qq444 25楼
12:39:34  回复第10楼(作者:
09:53)  回复第8楼(作者:
@星条旗当柴
09:38)赵括战死的人比廉颇多,谁是……  ==========  是CNN访问白起的吗  -----------------------------  靠,直接喷了!
  长平之战,赵括兵败战死,白起也没有占到便宜。  长平之战后,秦在函谷关下被六国击败,甚至不敢出关迎战。  可见,白起把秦国的百战老兵,差不多也在长平之战中给打没了。  长平之战后,20多年,始皇帝才开始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舒馨文迪 89楼
23:12:30  回复第87楼(作者:
@rancher20121
22:42)  回复第11楼,
@alexbaojian
曾今有人从军事补给给出不同看法,秦国农业强大,40万……==========  打仗的时候吃的多呀!本来吃两个馒头就够了,一打仗,就变四个馒头了,消耗也就多了!  -----------------------------  不管大家啥观点,这个帖子还挺欢乐
  赵括绝对不是个笨蛋,  只是他的机会不好,  廉颇的作战计划绝对必败无疑,而且是搭进去整个赵国。  20多年后,楚项燕就用廉颇的办法,结果被王剪打的全军覆没,楚国也没了,  后来,项羽对秦作战策略,与赵括一样,破釜沉舟,运气站在了项羽这边,他赢了。
  历史的评价  往往是数代史学家全面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虽然未必就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但也不是那些读了点野史的二把刀可以随便推翻的
  @小泉醇 38楼
15:34:52  古代受通讯条件的限制,一场战役每方最多组织10万兵力,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导致混乱。  三国时期曹操统20万大军(号称70万)攻打东吴,周瑜手下是3万水军。结果众所周知,曹军溃败,东吴大胜。  之后东晋时期的前秦苻坚统百万大军攻打东晋,谢玄手下北府兵也是3万。结果同样是苻坚大败,导致前秦瓦解。  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庆之挥军转战北方无一败绩,但手下白袍队只是8千人。冉闵几乎战无不胜,手......  -----------------------------  想起蒋总统70万部队战上海,被10万日军倭畜打败,败了就败了,但从士气如虹到兵败如山倒,以对嘉定苏州无锡常州完全没有战斗,南京虽守也只是屠杀......
  那个战国大佬李牧在的话,白起只怕死得很难看;  还有那个大阴阳家庞援如果多活几年,秦国也会很惨;
  欢乐贴。捞
  亮剑精神?你丫脑子秀逗了。  照你的意思为将者只要带着人往前冲,最后战死不投降就是英雄是猛将了呗?  我们中华民族浸淫兵法几千年出了你这么个奇葩,着实羞愧。
  @小泉醇 38楼
15:34:52  古代受通讯条件的限制,一场战役每方最多组织10万兵力,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导致混乱。  三国时期曹操统20万大军(号称70万)攻打东吴,周瑜手下是3万水军。结果众所周知,曹军溃败,东吴大胜。  之后东晋时期的前秦苻坚统百万大军攻打东晋,谢玄手下北府兵也是3万。结果同样是苻坚大败,导致前秦瓦解。  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庆之挥军转战北方无一败绩,但手下白袍队只是8千人。冉闵几乎战无不胜,手下也只是3~5万兵......  -----------------------------  你历史学的真不错,不过看意思你历史是数学老师教的,可惜了。
使用“←”“→”快捷翻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国无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