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 论英雄读后感怎么写写啊 600 跪求

推广网址:
《管理三国志》第一讲 煮酒论英雄(1)
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何谓因果呢?在畅销书作家成君忆先生眼里,就是管理者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联性。那一段风云变幻的战争故事,也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传奇的管理学案例。
  成君忆先生善于解读历史,在管理学方面也颇有见微知著的眼力,创作过《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渔夫与管理学》、《像园丁那样管理》等一些畅销海内外的管理学著作。现在,让我们随着他那丝丝入扣的评说,去聆听他给我们带来的系列主题讲座——《管理三国志》。
  说到“三国”,我们就会想起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我们今天特意准备了黄酒,让我们也来体验一次煮酒论英雄的快感。虽然有模仿历史故事的嫌疑,却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既然是煮酒论英雄,自然是有酒大家喝,有话大家说。在论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文化、历史和管理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论点,可以随时用质疑的方式向我提问。同样地,我也会经常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大家去思考。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有提问就会有碰撞、就会有火花、就会有共鸣。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说:大汉王朝集团公司招聘总经理,有两位候选人,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刘备。请问:您选择谁?理由是什么?
  【学员问答。】
  学员A:我选择曹操,因为曹操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他的军事谋略,他的效率,都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很好地学习。我希望能够从“三国”中找到曹操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秘诀。
  学员B:我选择刘备,因为刘备有一种让人感到亲切的人格魅力。他尊重人才,关心员工,使得很多人愿意为他卖命。
  学员C:……
  学员D:……
  有很多人选择曹操。也有一些人选择刘备。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为什么会认同曹操、或者认同刘备呢?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曹操、一千个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我们各自的立场上,用我们各自的审美方式去欣赏它、评论它,或者以一种引用的方式去利用它。
  就像刚才,你们之所以选择曹操,或者选择刘备,和你们各自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式有关。即使是很多人同时选择曹操,或者同时选择刘备,你们每个人选择的理由也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曹操纵横四海,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也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个阴险的强盗,因为他和他的儿子曹丕盗取了汉朝的江山。同样地,有人认为刘备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君子,也有人认为刘备不过是一个满口仁义的小人。那么,你们中间谁的看法是对的呢?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第一个步骤,请大家全体起立。
  第二个步骤,请你们闭上双眼。在没有得到我的指令之前,不要睁开眼睛。我们正在通过游戏寻找一种体验,一旦睁开眼睛,你就再也找不到那种体验了。
  第三个步骤,请你们向任意方向旋转身体,一圈,两圈,三圈……好,停在那里。
  第四个步骤,请抬起你们的手臂,指向你们想象中的那个北方。
  第五个步骤,请睁开眼睛,看一看现场的状况吧!
  几乎所有的人都笑了。这个游戏非常有趣,是吗?把你们转得晕头转向的,然后去寻找北方,确实不容易。当你们睁开眼睛的时候,会发现每个人手臂指向的“北方”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只有一个北方,因为每个人的指向都不一样,结果就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北方”。
  人们在迷失的状态中,往往会有两种表现:惊恐不安,或者自以为是。就像你们在游戏中的感受一样,你们也会因为迷失而感到惊恐不安。为了找到那个北方,你们也只好根据自己的感觉,自以为是地给出一个判断。“寻找北方”的游戏,为的就是让你们体验那种迷失的感觉。
较老一篇:
较新一篇:
类别: | &
浏览数(4947) | &(2) | &
最新视频课程
热门视频课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
 |  | 商学院 |  |  |  |  |  |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资讯及作品 总裁网所有(C)
深圳总机:6
传真:6 网络商学院咨询专线:800-999-8287怎样读三国志_百度知道
怎样读三国志
三国志的作者对魏的国的描写都是极为恭敬地~那怎么还原历史呀~还有哪些记载三国时期历史比较权威的?
首先,先纪后传,纪、传结合。
  《三国志》掌握是纪传体史籍,纪是全书的大纲,用编年的方式排出一代的大事。先读纪,初步掌握这段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再去读传记,有助于了解各类人物活动的相对时间及其历史背景、地位和作用,而传记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事迹较详,又可丰富、充实纪的内容。同时在阅读传记中,回头再查阅纪的相关部分,两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史实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注意阅读重点人物的传记。
  纪传体史籍,纪是编年体,传以人物为主,而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散见于纪、传中,不易窥其全貌,即使通读一遍,也由于史实的分散,读后依然凌乱,印象不深。因此,读《三国志》,如果要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了解,还必须注意阅读与该事件相关的重要人物的纪和传,历史事件不同,与之相关的重点人物也各异,如何确定呢?
《三国志》如果通读一遍,事件与人物大致有印象,重点人物的确定不太困难。如果读后没什么印象,或者还未通读,可以先读纪的有关部分,大致了解该事件有哪些人物参与,就可有目的地选择这些人物传记去阅读,从而掌握这一事件的主要史实。
其三,如果条件允许,先读《资治通鉴》,再读《三国志》,收效会更好些。
  宋人司马光编辑的《资治通鉴》,从卷五十九汉献帝初平元年起,到卷八十一晋武帝太康元年止,共二十四卷,其时间大概相当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结束。
  《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与《三国志·魏书》中纪的题材相同。但《魏书》的纪只记载与魏有关的蜀吴史事,而《资治通鉴》用魏的纪年同时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史事,使我们读后了解在同一时期内,各国所发生的大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容易建立起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而在按时间先后排比叙事中,《资治通鉴》没有传,将各有关史实分别系于日,再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的,则用追述,兼叙,归类等方法,附于相关的某年,某月或某事,集中加以描述,使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而形象的再现。其叙事的容量远比《三国志》皇帝的纪,传丰富得多;同时,司马光有着眼于治乱兴衰的政治史,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加上善于叙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读后容易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其他类似问题
6人觉得有用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三国志》比较权威作品评价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三国志》取材精审。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所击杀。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3)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不臣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但是,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陈寿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订《诸葛集三国志辩疑序》) 陈寿的《三国志》是从东汉末年的战乱开始记载,重点也是东汉末和三国时代的历史为主,并不是以晋朝结束三国统一为主,对三国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记载简略。这不是陈寿故意维护魏晋,不顾历史事实,因为当时王隐的《魏书》是记载魏国历史为主,陈寿在创作《三国志》时没有完全局限于魏国历史,也是不愿与王隐的著作重复,他没有过多记录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是因为当时晋朝正在准备《晋书》的创作,正为年限起始争论,但是已经着手准备了,张华、杜预也都推荐了陈寿参加《晋书》创作。陈寿在写三国历史时,不过多写司马氏是不愿与当时《晋书》的创作准备工作冲突,在陈寿书中虽然没有记述司马氏的隐讳,但是也没有记载司马氏的很多历史功绩、言行,不能说他是故意为司马氏回护。陈寿的《三国志》以东汉末到三国的中期为主,总体上是真实可信的。
用眼睛看、用心读就可以了!
三国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广交天下友,畅谈天下事。
LOFTER精选
阅读(112)|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1',
blogTitle:'煮酒论英雄三国志',
blogAbstract:'&&&&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臣松之案: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於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华阳国志云: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4,
publishTime:0,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广交天下友,畅谈天下事。',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管理三国志》第一讲 煮酒论英雄(1)
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何谓因果呢?在畅销书作家成君忆先生眼里,就是管理者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联性。那一段风云变幻的战争故事,也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传奇的管理学案例。
  成君忆先生善于解读历史,在管理学方面也颇有见微知著的眼力,创作过《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渔夫与管理学》、《像园丁那样管理》等一些畅销海内外的管理学著作。现在,让我们随着他那丝丝入扣的评说,去聆听他给我们带来的系列主题讲座——《管理三国志》。
  说到“三国”,我们就会想起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我们今天特意准备了黄酒,让我们也来体验一次煮酒论英雄的快感。虽然有模仿历史故事的嫌疑,却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既然是煮酒论英雄,自然是有酒大家喝,有话大家说。在论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文化、历史和管理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论点,可以随时用质疑的方式向我提问。同样地,我也会经常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大家去思考。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有提问就会有碰撞、就会有火花、就会有共鸣。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说:大汉王朝集团公司招聘总经理,有两位候选人,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刘备。请问:您选择谁?理由是什么?
  【学员问答。】
  学员A:我选择曹操,因为曹操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他的军事谋略,他的效率,都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很好地学习。我希望能够从“三国”中找到曹操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秘诀。
  学员B:我选择刘备,因为刘备有一种让人感到亲切的人格魅力。他尊重人才,关心员工,使得很多人愿意为他卖命。
  学员C:……
  学员D:……
  有很多人选择曹操。也有一些人选择刘备。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为什么会认同曹操、或者认同刘备呢?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曹操、一千个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我们各自的立场上,用我们各自的审美方式去欣赏它、评论它,或者以一种引用的方式去利用它。
  就像刚才,你们之所以选择曹操,或者选择刘备,和你们各自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式有关。即使是很多人同时选择曹操,或者同时选择刘备,你们每个人选择的理由也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曹操纵横四海,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也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个阴险的强盗,因为他和他的儿子曹丕盗取了汉朝的江山。同样地,有人认为刘备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君子,也有人认为刘备不过是一个满口仁义的小人。那么,你们中间谁的看法是对的呢?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第一个步骤,请大家全体起立。
  第二个步骤,请你们闭上双眼。在没有得到我的指令之前,不要睁开眼睛。我们正在通过游戏寻找一种体验,一旦睁开眼睛,你就再也找不到那种体验了。
  第三个步骤,请你们向任意方向旋转身体,一圈,两圈,三圈……好,停在那里。
  第四个步骤,请抬起你们的手臂,指向你们想象中的那个北方。
  第五个步骤,请睁开眼睛,看一看现场的状况吧!
  几乎所有的人都笑了。这个游戏非常有趣,是吗?把你们转得晕头转向的,然后去寻找北方,确实不容易。当你们睁开眼睛的时候,会发现每个人手臂指向的“北方”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只有一个北方,因为每个人的指向都不一样,结果就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北方”。
  人们在迷失的状态中,往往会有两种表现:惊恐不安,或者自以为是。就像你们在游戏中的感受一样,你们也会因为迷失而感到惊恐不安。为了找到那个北方,你们也只好根据自己的感觉,自以为是地给出一个判断。“寻找北方”的游戏,为的就是让你们体验那种迷失的感觉。
&&&&&&&&&&&&分享到:
读完这篇文章后,给个评价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议论文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