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风景在峨眉2 and 天下风景在峨眉3的 背景图 人物图 风景图 以及地图 =,= 来者不拒, 感谢

引玉:反思究竟什么是人文片?
作者: 钟蜀楚& & 时间:
03:10 & & 标题: 引玉:反思究竟什么是人文片?
人文就是老镇、古镇吗?就是拍那些要跨不跨的房子、着破烂衣服的民工、精神呆滞的老人。。。?似乎受大画幅摄影家前两年的纪实风影响,许多摄影爱好者都有我说的这种认识倾向——实际上他们只是模仿,简单的模仿,甚至都不能用语言说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人文片,真的就是这样么?
& & 人文当然可以是纪实,比如特色民居、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特色美食。。。。。。
& & 人文也当然可以是表达心里对这个时代的所想、所感。好的人文片,你初看感觉没什么意思,仔细看看就能立刻领会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 & 。。。。。。& && &。。。。。。
& & 那些没有触动我们灵魂的东西,还是放过不拍吧,哪怕白跑一趟也在所不惜。
& & 请TX们讨论、补充。
作者: 军& & 时间:
钟TX,把你的老窖片子发起撒!让大家学习、学习!
作者: 丛林小子& & 时间:
人文片:它表达是传统、历史和代表性的东西。。。
作者: 阿加& & 时间:
我理解的摄影只有纪实、商业两类:
纪实摄影很好理解,一种证明和证据、记录社会生活。
商业摄影当然客户第一,搞设计被QJ的人都知道。
人文只是纪实的一种,这样,我觉得思路就是清晰的了。
[ 本帖最后由 阿加 于
13:41 编辑 ]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钟老师引的是玉,我囊中羞涩,只有敬上一块砖头了,毕竟这也是一块有诚意的砖头,呵呵。
我拍照片一般不想啥子 主题,还要触动灵魂才能拍,偶买嘎的,太深刻了。太深刻则太累了,而我是个肤浅的和懒于思考的人,见到有趣的就拍,基本上属于不分青红皂白状态(当然回家看完删掉的也有,但总比看见了没拍要少些遗憾)。我甚至不想去分清什么才是人文,那无非是一个概念而已,我又不去考试,活那么明白干啥子。
下面我汇报一下我的心得,请各位老师同学指正。
(一)忠实地记录生活状态,不做任何艺术加工(不拔高也不贬低)
美学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艺术美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主要是强调高于生活);还有一种倾向说,生活本身就是美。我支持后一种倾向,所以我拍的很多照片都是反映凡人生活的原生态照片,没什么触及灵魂的深刻主题。
客观、忠实地记录原始风貌,我就满足了,要的就是一个原汁原味。说起来,我的灵魂其实算是比较容易被触动的,因为我是个肤浅的人,看什么都觉得有趣,所以一定要多拍;而那些在当时并没有触动我的东西,未必在10年之后不会触动我,所以哪怕是扫街,我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东西。
记录这个时代是有乐趣的——留到未来翻回来看,那就不一样了,即使路人的服装、表情,都会觉得充满时代特色,今天觉得平淡的未必将来也会觉得平淡。谁曾经拍过80年代穿喇叭裤提着四喇叭收录机逛大街的青年人,当时一定觉得很平常,现在就变得有味道了。
(二)漫不经心的艺术观:没有主题何尝不是一种主题
倘有主题,则必有主观角度;倘有主观角度,则必有为满足为求证主题而采取的不适当的构图。
图片也要“文以载道”,凡事必有主题,那是记者们的做法,符合“主题”的就取,不符合主题的就舍。但我不是,路人的一颦一笑都在镜头的记录范围之中——看似漫无目的,其实没有目的就是一个目的,没有主题也就是一个主题,但是不要“太用力”思考,那会很累。我一直认为,所谓好作品,往往就诞生于无心插柳之间。刻意去追求深刻主题的画面,反而会很没意思。
拍那些要跨不跨的房子、着破烂衣服的民工、精神呆滞的老人,其实就是某一类人的主题思想——营造颓废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颓废也成为一个美学元素的,我不反对,但我反对滥用。一旦颓废感被滥用了,那么这个主题根本就不是什么纪实,显然是刻意营造的——我死都不相信会有那么多的乌云、破房子和褶子皮肤给他们拍,但如果他刻意去等乌云、刻意去寻找满脸褶子的老人,那就是一种装B的主题。凭什么老人一定得是满脸褶子,这种表现形式难道不是程式化的吗?凭什么在明媚的光线下不拍,一定要等到乌云密布,等不到就PS,难道这不是一种装B行为吗?死活不见阳光与笑容,少女都能给拍成怨妇,难道那些人跟健康的氛围有仇吗?
不刻意追求,就是我的追求。我拍过长城云海,我拍过高原彩虹,那是我碰上的,那是我的造化和运气。但是我一点也不心疼那种在长城边上风餐露宿等了半个月云彩的一群摄影家们,那本不该成为一种集体的追求。如果大家都那么去追求,好作品也就俗了,因为那都是浪费生命等来的——还有什么比浪费生命更不值得的吗?难道这就是所谓艺术追求?
[ 本帖最后由 群众甲 于
14:38 编辑 ]
作者: 钟蜀楚& & 时间:
原帖由 群众甲 于
14:22 发表
钟老师引的是玉,我囊中羞涩,只有敬上一块砖头了,毕竟这也是一块有诚意的砖头,呵呵。
我拍照片一般不想啥子 主题,还要触动灵魂才能拍,偶买嘎的,太深刻了。太深刻则太累了,而我是个肤浅的和懒于思考的人,见 ...
谢谢斑竹这么详尽的回复,令人受益匪浅啊。
另外千万别叫我老师,我只是在个进行在路上的学生。
作者: 真儿& & 时间:
我咋觉得自己跟老甲一样不求上进呢
&完全是借名人拔高自己&& &
大师说
不思考就拍不出好片
像我这种天性懒惰又愚笨的人
每次都要用力思考
会不会早死啊&&c25
作者: 廖宗荣& & 时间: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黄膳与鱼秋不能扯得一样长。每个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精益求精,不断进去,提高自己的修养摄影水平,无疑是摄影的主流。我赞成楼主的观念。
如果自娱自乐,钱包很鼓,竟可拿起相机发射。一个来回也可以自己在家搞一个摄影展览,或者可以自己出版一本摄影集,到处免费赠送,让人怡笑大方。
一张像片的好坏我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作者: 火牛& & 时间:
很喜欢这种各抒己见的探讨与交流!
人文的东西接触不多,也谈谈个人浅见, 抛砖......
人文对我而言,只不过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记录而已;
喜欢旅游,通过摄影的语言,把当地的特色民居、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特色美食等等进行真实的记录;
或者身边的老街、老巷、老人等等,按自己的视角进行记录而已;
&&但这种人文的记录,从构图取舍、景深控制到色调把握等等,同样可以包含许多摄影的技巧与修为,
一张pp所记录的内容,至少应让观者明白你要表达什么,好的人文片总会引起观者的触动与共鸣;
很是喜欢前不久网上流行的“重庆抗战老照片”,70多年前摄影师的视角、至今同样经典而又值得后人学习。
作者: 聚焦瞬间& & 时间:
受益匪浅的讨论。
作者: 孤单看海& & 时间:
甲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一下
作者: 苦走天下& & 时间:
学习了。各位大师的精彩意见,实在是精彩。
作者: 阿加& & 时间:
总有人拿思考不当乐趣
总有人看不懂了想不通了后,说别人的追求是浪费生命
总有人应声附和,给自己的随意加上冠冕堂皇的借口。。。
总有人在任何一个游戏里提前GAME IS OVER ,
但总有留下来的,那我们继续带着微笑搏杀吧
[ 本帖最后由 阿加 于
04:48 编辑 ]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原帖由 阿加 于
04:36 发表
总有人拿思考不当乐趣
总有人看不懂了想不通了后,说别人的追求是浪费生命
总有人应声附和,给自己的随意加上冠冕堂皇的借口。。。
总有人在任何一个游戏里提前GAME IS OVER ,
但总有留下来的,那我们继续带着 ...
你还是没看穿啊,因为你不是我,你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评论什么是思考,什么又是随意。恕我解释一下:
1.除了傻子,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不会思考的人,当不当乐趣那是另外一回事。这就好比我们其实都在劳动,但是没有人说“我热爱劳动”,那是胡扯,好逸恶劳是绝大多数人的终极追求。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除了睡觉一直都在思考,但思考的内容大不相同,有人思考民族大义,有人思考家长理短。但你不能说哪一种思考更高尚,“穷则独善其身”,意思就是说,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给政府添麻烦,也算是对和谐社会做贡献。
2.思考不是在你想着“我要思考啦”时候才算是思考,不是说谁嚷嚷声音大谁就是哲人。凡人也会思考,晚上吃什么饭要思考,吃晚饭去哪个洗脚城要思考,上网回帖怎么写也要思考。
但是,我们决不能有这样一个命题——有深刻思想内容的思考才算是思考。我虽然是一个反高尚的人,但这不意味着我的灵魂是铁打的,往往也会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所触动——比如一场好电影或一首好歌曲。
3.随意不等于空虚,随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是谁想随意就能随意的。对有的人而言,有心栽花花也不活,但对有的人而言,无心插柳柳也成荫,可见随意并不一定比刻意差。不谦虚地举个例子:比如当年我换过很多种职业,我可以随意换工作,我不惧怕新环境,这种随意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4.“搏杀”从来都不是我辈的追求,我不主张活得那么凝重和杀气腾腾,我们呼唤的是在吃喝玩乐中成长。谁说那就不会成长,难道只有在灯下彻夜思考才能成长?总有人说什么“让生命发光”“挑战自我”啦之类的,那是高中生们的想法,而我们都成熟了。我们谁也不挑战,在学校听老师的,在街上听警察的,在单位听领导的,在家里听老婆的,坚定不移地维持肤浅的生命。
5.既然是游戏,GAME OVER又何妨,再玩一次或者换个游戏不就行了,我从不在意游戏的结果。由于求知欲很不旺盛,所以我不会熬夜玩游戏,更不会彻夜挑灯斗地主,总结而言就是我从不跟自己较劲,所以我活得很健康。靠游戏成绩取得自尊,是不是也太那啥了一点啊?
[ 本帖最后由 群众甲 于
09:42 编辑 ]
作者: 军& & 时间:
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帮和TX们共商榷:
什么是纪实摄影
 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正是因为如此,当我面对&纪实摄影&这个特定的概念,初始时甚至觉得几乎所有的摄影类别都可归为其下、纳入其中,想要对它进行正确地定义,简直是极大的困难,而怎样进行科学的分类,则更是难上加难。请教老师,看书,查资料,发现对于这一概念,无论是摄影家还是摄影理论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而且对于它的讨论也没有停止过,此时我这个后生晚辈更是诚惶诚恐,然而却又忍不住跃跃欲试想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纪实摄影概念的共识
  到目前为止,对于纪实摄影的确切概念范畴,虽然每家之言各有不同,但在主要的核心问题上基本还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
  1、当其诞生之时,西方人将其命名为Document Photography。根据&Document&最基本的含义,那么它应当是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
  2、在中国最后定名为&纪实摄影&,同样表达了文献和历史纪年的含义,也强调了真实性的价值范畴。
  3、根据两者命名的定位,纪实摄影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的记录,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的。
  我的理解是: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那么,我们又当如何分类呢?哲学中论述到,本质的产生来源于对现象的科学归纳,任何一门学科概念的类别划分,都是在大量的实证基础上归纳而出的,而科学的分类机制一旦形成,又可以反过来为新的例证服务,因为我们从此?有章可循&。在世界摄影史上,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纪实摄影家,他们和他们创作的影像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查阅了大量的中外摄影佳作的基础上,在此我想提出两种分类的方式。
  二、从纪实摄影的篇幅和信息量的角度分类
  如果考虑摄影作品的篇幅、信息量等因素,可以将纪实摄影分为三个类别:&小品&类,&电视剧&类,&电影&类。别误会,这可不是什么影视的颁奖典礼,我只是想用一种类比或是接近于通感的手法借助这三个名称及其特点来为纪实摄影服务。
  1、&小品&型的纪实摄影--新闻摄影。我们知道,小品的特点是在很短(几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故事,反映一类社会现象,因此它的信息量非常集中,而且通常采用比较夸张的手法,带给人们直接的冲击力。而新闻摄影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它讲求时效,并且一张画面就已包含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完整事件,同时由于新闻传媒的内在竞争性,绝大多数的新闻照片都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我将新闻摄影纳入到这一类别。例如摄影史上的名作《共和军战士之死》(罗伯特·卡帕摄于1936年)和《李·哈威·奥斯瓦德遇刺》(罗伯特·杰克逊摄于1963年)。两幅照片都各自向人们传递了非常完整的信息,令人有&触目惊心&的感觉。对于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很多人会提出异议,因为一直以来,尽管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一向是被作为并立的两个概念。我认为,新闻摄影应当属于纪实摄影的一个类别,一幅照片通过大众传媒成为所谓&新闻摄影&,它必定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的,是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的。况且今天是新闻,明天就将成为历史,明天的明天也就成了文献资料。我们现在把新闻摄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也许是因为它强烈的时效性和所肩负的传媒任务。但是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一位普通的父亲有了几个孩子,其中的一个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人们往往会过多地关注这位明星,将其视为一个个别的人,每日报道甚至著书立传,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这位父亲的孩子。同样,我们也不能割裂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血缘关系。
  对于&小品&型的新闻摄影,最基本的标准当然是要具有时效性,以及画面内容的完整性,同时要能够以足够的视觉冲击力传递重要的信息。
  2、&电视剧&型的纪实摄影——报道摄影、专题摄影。电视剧会以较长的篇幅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娓娓道来,演员的表演也不用像小品那样夸张,更为接近日常生活。同样,报道摄影或专题摄影不像新闻摄影那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摄影者也不会&被迫&用单独一张照片来说明问题,他们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主题,更全面、更详细地表现被摄对象,用数量较多的、风格和形式统一的、成组的照片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述清楚。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甚至可以说这是纪实摄影的中坚力量。例如在《中国故事--当代中国纪实摄影》中,就收录了近百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近两百组图片。他们选择了独特的题材或根据自己的视角进行较长周期的专题性拍摄,每一组图片都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阅读这些故事,就像是观看一部以真实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在评价标准上,报道摄影或专题摄影更重要的则是题材的选择,要看摄影者是不是能以独到的视角选择有价值的主题,并能够深入的挖掘到事情的本质,并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3、&电影&型的纪实摄影。电影的篇幅长短介于小品和电视剧之间,它并不要求对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而是更主观性、观念化,更具有导演的个人色彩。在纪实摄影中同样有这样一类的作品,它们并不像新闻摄影那样一张照片就包含所有信息,也不像报道摄影或专题摄影那样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它们也许会围绕一个主题,但照片与照片之间并不具逻辑性,它们富有摄影家的独特风格,写实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写意性或象征性。例如广为流传的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拍摄的《埃塞额比亚士兵的脚》,摄影家没有将镜头对准战火纷飞,或是流血牺牲,然而一双&饱经苦难&的脚却毫不留情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埃塞额比亚人民条件的艰苦。再比如《面包师傅》,它源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的《时代的脸孔》--其中的每一帧照片从表面上看都没有情节上的关联,每一个人物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集合在一起却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桑德也用他拍摄的日耳曼民族的众生相为历史做出了见证。
  在评价标准上,对于具有较多写意性或象征性的&电影&型的纪实摄影而言,关键在于恰如其分地把握写实与写意的尺度。因为对于纪实摄影而言,内容才是灵魂,过于追求形式到产生&雾里看花&的效果,恐怕是有违其宗旨的。而象征性是否能象征的到位,也是需要揣摩的,这恐怕就要看摄影师的造诣了。
  这样的分类不知会不会引起摄影界同仁的反感与批判,摄影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此时竟&落魄&到要借用其他的艺术样式来说明问题,颜面何存啊?况且日后若举行摄影大赛,征稿时难道就注明&小品组&、&电视剧组&、&电影组&?这不是太滑稽了吗?我想,之所以要进行分类,主要目的是在于分类以后能够便于建立不同作品的评价体系,那为何不能借助其它的艺术样式呢?况且仅仅是借用一种称谓,只要能说明问题又有何不可呢?当然在称谓方面我们可以再进行商榷。
  三、基于纪实摄影主题内容的分类
  下面我想提的第二种分类方式是基于摄影作品的主题内容进行的,同样分为三类:&重大事件&、&百姓生活&、和&社会风景&。
  第一,重大事件。这是一类对所发生的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的摄影,例如战争、政治事件、重大仪式、灾害等等。毫无疑问,重大事件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会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因此这些图片无论对当世的还是后代的人们,都具有弥足珍贵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足以帮助人们温故知新,从摄影家敏感的视觉记忆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或者少走弯路。
  第二,百姓生活。人类的社会不光有领袖伟人,同时还有凡人百姓;不止有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同时也有柴米油盐平平淡淡。这一类摄影作品将目光投向最广泛的人类生活。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主流大众还是边缘个体,流行前卫也好,民俗风情也罢,善良的、罪恶的,高尚的、堕落的,欢乐的、痛苦的……都被凝结成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被观看,被感叹,被学习,被思考……
  第三,社会风景。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活动必然有其背景环境,包括自然的环境和人工的建筑等等。这一类不同于单纯的自然风光,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风景也是纪实摄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摄影家对其进行的记录不仅仅是像风光摄影一样展现大自然的奇巧瑰丽,而是具有一种象征性或是揭示的过程,多侧面的表现人生。
  对于&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会风景&三个类别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从内容上有比较好的把握,或力拔千钧,或细致入微,或诚挚动人……真要分出个高低要注意不能流于俗套,同时当然要符合摄影这一艺术领域的审美标准--能够通过形式感上的足够冲击力,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纪实摄影的主要评价标准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纪实摄影并以两种标准对纪实摄影进行的分类。正如我前面曾提到的,对摄影进行分类,是要更透彻地认清它的内在规律,进而建立对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评价标准。例如你不应当把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照片与揭露战争的血腥与残酷的、画面冲击力非常强的照片相提并论,就像著名的&荷赛&,获得第一名的几乎都是体现战争、杀戮、死亡、罪恶等等的非常直接的地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图片,我觉得不同的类别不具有可比性,否则对任何摄影师都是不公平的。那么属于同一类别的又当如何比较呢?所以这又涉及一个总的评价标准的问题,尤其是不同的类别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虽然摄影师在拍摄时根本不会过多地考虑这么多条条框框,但作品一旦出来,还是必须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和评论。
  前面再分类的评价中,已经涉及了相应的评价方式,我想对于纪实摄影而言,还有几个大的标准是都应当遵循的:
  一是真实性。纪实纪实,这张照片首先当然就必须是真实的,真实性都不能保证又何谈纪实性呢?讲到这一点要涉及一个摆拍的问题,我想纪实摄影并不排斥摆拍,关键是要符合事情的真相和事物的规律,就比如奥古斯特·桑德的《时代的面孔》中的作品,如我们熟悉的《面包师父》、《年轻的庄稼汉》、《民主党议员》、《扛砖工》等等,全部都是摆拍的,但它们却无比的自然与真实。而且好的摄影师应当都具有导演的特质,正如亨利·卡蒂尔-布列松那样在一个绝佳的场景处等待他的&决定性瞬间&,这样刻意的等待不也是一种人为的安排吗?那么与其守株待兔,苦等那&惊险一跃&,(卡蒂尔-布列松作品《巴黎圣拉萨车站后方》)不如主动出击,邀请一位合适的对象帮你完成呢。当然,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应当采用抓拍的方式。而且在新闻摄影中是决不能采用摆拍的,否则就违背了其本质精神了。另外,由于数码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地发展,我们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正受到挑战,也越来越受到置疑,我想这只有依靠每一位摄影者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了。
  二是为历史留证。正如著名诗人罗琴柯在一首诗中所说的:&告诉我,坦白的说,应该为列宁留下什么:一座艺术的铜像,/油画像,/铜版画像,/水彩画像,/他的秘书的日记,/他的朋友的回忆--&最后他说,最好的纪念碑就是:&一叠他工作和休息时的照片。&所以我们应当感到骄傲,因为摄影具有其它记录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我们更应当感觉责任重大,所以拿起相机来者不拒统统拍下,可不能算作纪实,所以我们要慎重、要有所选择,以期在时光飞逝中为我们、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不可磨灭的、有价值的历史见证。
  三是要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即使是铁面无情如法律,也要提到不能有违&善良风俗&,更何况是我们的纪实摄影。所以,真正有同情心、有爱心、有正义感的摄影家们,不会以&零度情感&为准则,不会恶意的暴露、不会高高在上地&俯视&。他们表现伤痛、疾病、罪恶、战争以及所有的不幸,都是为了不仅能表达&同情的战栗&,更期望能&引起疗救的注意&,能促使当事人的思索,带来改变的可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纪实摄影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我们留下了不可计数的动人故事,为我们保存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这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在纪实摄影历史上也涌现了许许多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摄影大师,从尤金·阿杰到路易斯·海因,再到埃里克·沙洛蒙),以及我们熟悉的沃克·伊文思、多萝西娅·兰格、尤金·史密斯、玛格丽特·伯克-怀特、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等等,他们为这一事业抛弃了安逸与享乐,却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也为后人竖立了一座座丰碑,后来的摄影人们在景仰的同时也请扪心自问,自己配不配拿起手中的相机?
  任何怀有不纯动机的人都请你走开,纪实摄影需要的是真正的正义,良知与奉献。
  参考资料:
  
1、《摄影的特性与美学》 (苏)A·瓦尔坦诺夫著 罗晓风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2、《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 阮义忠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3、《发现与捕捉--瞬间永恒的纪实摄影》周明 林路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4、《跳出镜头的局限--文化现象与摄影方式漫谈》 林路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5、《图象与艺术》 龙憙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6、《摄影艺术概论》 夏放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7、《世界传世纪实摄影》 崔峻主编 吉林摄影出版社。
8、《中国故事 当代中国纪实摄影》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9、《Europeans》 Henri Cartier-Bresson
10、《摄影世界》相关内容。
顺便上一张在石渠石经墙附近拍的一张小景,天、地、墙、人的天然和谐的气氛让我们浮躁的心立即趋于平静。
作者: 阿加& & 时间:
作者: 钟蜀楚& & 时间:
我就是甲斑竹说的前一种观点的人,我认为艺术源于生活但应该高于生活。除非刻意拍老照片,否则不加选择、不加思索的记录是我所反对的。生活都是美的吗?我觉得不是。
随意拍片,轻松享受过程未必不是一种生活或者摄影的方式。但就我个人来说,还是越来越倾向于严肃摄影,并视思考为一种乐趣。纽摄开篇就告诉我们:好照片要有主题。我还不能每次都做到,但我愿意为此努力。
作者: 日月同行& & 时间:
从齐白石的虾说到摄影的人文精神& && &作者: 林路
& &&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人文精神的讨论,反反复复,涉及了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唯独不见摄影的踪影。回想起来大概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摄影的人文精神已经当然存在,不用讨论;另外的可能就是:摄影距离人文精神的讨论,似乎还远了点。
& && &&&十几二十年来,摄影的高速发展早已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甚至不少当年在人文精神讨论中高谈阔论的学者们,也已经在购买了数码相机之后,虚心向人求教摄影技术。这是一件好事。然而,摄影中的人文精神,究竟是否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水涨船高”了呢,我看很玄。
& && &&&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春声有一 段精辟的论述:“人文学科确实没什么用,它不能使你发财。但我们用一个家庭来比喻,一个家最有用的是厕所,其次是厨房……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的那幅齐白石的虾。但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大家坐在客厅评头论足谈论最起劲的,却是齐白石画的那只虾。人文学科就是那只虾!”的确,人文精神这样的东西是隐而不见的,是很难用什么尺度去衡量的,但是在人类生活的世界中,所占据的位置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旦人文精神的失落,或者说在某一个领域中被人所忘却,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 && &&&这些天和朋友聊起摄影界的近况,大家似乎都有一个疑问:铺天盖地的摄影作品令人眼花缭乱,一个接一个的主题都会有摄影责无旁贷的参与,比如雪灾、地震、奥运等等,然而真正让人心动的,或者说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作品却少得可怜。大量的重复和和无意识的复制,随着主旋律在漫天飞舞之后,有多少能够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来的?想想让人心寒。摄影界拥有比任何一个艺术领域更为高端的设备和器材, 但是却制造了任何一个艺术领域所无法“抗衡”的图像垃圾,好大喜功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正是其中重要的缘由之一。
& &摄影界也应该有一次静下心来的谈论,关于人文精神,关于摄影人的责任。走马灯式的一个又一个的大展和一个又一个的比赛并不能证明摄影的成功,反过来却让人看到了摄影的无聊,最多只能让器材商在一边窃笑。暂时停下按动快门的手指,思考镜头后面人文精神为何会缺失,远比制造图像的灾难来得有价值。一些摄影人和摄影杂志已经在着手做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挖掘出早些年被人遗忘却真 正富有人文精神的摄影家和作品,以便给现实一个鲜明的对照。在那些摄影并不发达的年代,或者没有主旋律引导的年代,中国摄影也曾经有过可以和世界对话的辉煌——只不过被人淡忘或者被一些人故意抹去而已。
& && &&&不要被摄影表面的繁荣冲昏了头脑 ,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齐白石的那只虾早已成为了经典——最好让我们想象中有这样的机会:在客厅中“评头论足谈论最起劲的”是当代中国摄影的“某条鱼”?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军版,你每次都要把字体搞得那么大嗦,这样才震聋发聩迈?看起好累,嘿嘿。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原帖由 钟蜀楚 于
12:35 发表
我就是甲斑竹说的前一种观点的人,我认为艺术源于生活但应该高于生活。除非刻意拍老照片,否则不加选择、不加思索的记录是我所反对的。生活都是美的吗?我觉得不是。
随意拍片,轻松享受过程未必不是一种生活或者摄 ...
钟老师,我尊重你的想法和选择。我们只是在讨论中说明自己个人的想法而已。就像听音乐,照样有人欣赏流行音乐,有人欣赏严肃音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元文化。
多元化是个好事,多元化让世界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有很多选择。
与你的立场截然不同,我是个非理性主义者。我不知道您是否读过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宗旨就是人类的很多活动是出于本能而非理性思考。我吃饭是因为我饿了,我睡觉是因为我困了,这都不是理性的。理性的活法是因为想到自己不吃饭就会死而去吃饭,不睡觉就没法干活就去睡觉,这都是理性思考。而我不是。我拍照是因为我喜欢这个画面,它刺激了我的大脑,而不是我的大脑事先就预想到这个画面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一切都是下意识的。但下意识并不能和“不加选择、不加思索”划等号,当一个人的积累到了一定的高度,有时下意识的、无意识的、随意的、无心插柳的,往往也会诞生好作品。
我当然没有这个境界,但“举重若轻”是我的追求。活得“太用力”,痛苦的思考,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这是我的肺腑之言。我认为,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积累自己,而不是急于找到答案。我很看不上摄影圈里那些一天到晚都在寻求“突破”的年轻人,曝光都没掌握好就要在构图上玩颠覆了,越是这样的心态就越是得不到突破。我不懂佛,但我相信佛也会说,别太用力。
我不知道怎样解释我自己,我曾经深刻得要死,但是我现在不那么做了。现在,我轻松,没有追求,或者说不刻意追求。我相信自己不是庸人,但我练的是接住馅饼的功,而不是急着去找哪里有馅饼可接。
所以,我喜欢交响乐,但是我不研究,因为它让我的耳朵舒服或者难受,我就足以知道自己喜欢谁的不喜欢谁的(这也是非理性主义)。我个人是可以欣赏莫扎特但不接受贝多芬的,因为莫扎特的音乐比较优美(相信大多数人都在餐厅里面听过,只是不知道名字,没注意那是莫扎特的音乐),而贝多芬的交响乐(特别是单数的作品)则过于沉重了,贝多芬九部交响乐中多数是沉重的,充满了历史的使命感。这跟老贝的生活境遇有关,老贝失恋加耳聋,不疯才怪;但小莫可是给贵族当乐师的,生活充裕,心情好自然音乐就优美。
我相信,您如果喜欢听音乐的话,您一定是喜欢贝多芬的,因为贝多芬的音乐确确实实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而消遣的成分就比较少。如果听着贝多芬的3331的咣咣命运砸门声吃饭,再想着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那整个人一定会疯掉,它的旋律太歇斯底里了。不听到第四乐章(胜利啦),绝对没法睡觉,睡了也会做噩梦。
至于主题,我相信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有主题的,无非鲜明与不鲜明,深刻与不深刻。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有主题,周杰仑的青花瓷也一样有主题,只不过深刻的归深刻,浅薄的归浅薄。但我相信,主题不一定是需要预先设计的,比如说我今天出去一定要拍到什么主题的作品,等等,可能艺术家的思考多半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可以端着相机端详一朵小花而半天不动。但我是新闻记者出身,对我而言,快速而真实地抓住历史,那就是照片的生命,我们可以在大量的素材中寻找有用的镜头,而不是想好了才按快门,那样主题已经过去了。
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观点,这个不足为奇。但这不妨碍我像你学习,学习你谨慎的艺术态度,这不是客套话。
作者: 阳光冷酷& & 时间:
楼上的文章很经典,受教了.
作者: 可可& & 时间:
甲老师,好精彩!!&&&&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原帖由 日月同行 于
14:33 发表
& && &&&这些天和朋友聊起摄影界的近况,大家似乎都有一个疑问:铺天盖地的摄影作品令人眼花缭乱,一个接一个的主题都会有摄影责无旁贷的参与,比如雪灾、地震、奥运等等,然而真正让人心动的,或者说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作品却少得可怜。大量的重复和和无意识的复制,随着主旋律在漫天飞舞之后,有多少能够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来的?想想让人心寒。摄影界拥有比任何一个艺术领域更为高端的设备和器材, 但是却制造了任何一个艺术领域所无法“抗衡”的图像垃圾,好大喜功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正是其中重要的缘由之一。
& &摄影界也应该有一次静下心来的谈论,关于人文精神,关于摄影人的责任。走马灯式的一个又一个的大展和一个又一个的比赛并不能证明摄影的成功,反过来却让人看到了摄影的无聊,最多只能让器材商在一边窃笑。暂时停下按动快门的手指,思考镜头后面人文精神为何会缺失,远比制造图像的灾难来得有价值。一些摄影人和摄影杂志已经在着手做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挖掘出早些年被人遗忘却真 正富有人文精神的摄影家和作品,以便给现实一个鲜明的对照。在那些摄影并不发达的年代,或者没有主旋律引导的年代,中国摄影也曾经有过可以和世界对话的辉煌——只不过被人淡忘或者被一些人故意抹去而已。
1.主旋律作品是一种无奈。那些为了获奖而去迎合喉舌们的摄影人,不管有多大的名气,也应该算是败类,不能代表整个摄影爱好者群体。
2.“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作品却少得可怜”这句话要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因为参加影展的人都高尚得没人性了(这跟小学生作文每逢写好人好事都不约而同地捡钱包拾金不昧或者搀扶老大娘过马路没什么两样),但这是谁的责任?难道不是宣传部凡事都必歌颂的一贯导向的责任吗?另一方面,对什么是好作品,估计评判者脑子里的标准早已经麻木了。他们评价好作品往往是从主题高尚深刻出发,而对于普通百姓拍的生活小品连看都不看一眼。
我个人认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就是好作品,比如娃娃们和猫狗一起玩的镜头,说平凡也平凡,说深刻也深刻,起码可以证明百姓安居乐业,不是一定要跑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在阴暗的乌云下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才算深刻。但目前的摄影圈就是这么玩酷的。我认为这个标准不一定要由文联的那些老帮子们来确定。任何艺术一旦脱离群众,都必将走近象牙塔,成为一小撮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我坚信,可能并不是没有好作品,而是摄影家协会的标准有问题。
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从来不参加任何影赛,这是我一贯坚持的原则。一方面,我确实没有那个水平,免得贻笑大方;另一方面,我们对各种影展、影赛的看法是一致的——无聊。这就跟高考考作文一样,这个老师给你40分的,换一个老师可能给你20分,艺术评价标准不像科学公式那么准确,存在太多的偶然性。
4.我很赞赏突出人文精神的提倡,但我坚信跟学院派去讨论是没有用的。艺术家们如果为了人文而去人文,势必会造成新的一窝蜂——我的意思是,一旦反潮流成为一种新的潮流,那一样也是俗的。这件事用不着由谁或者由哪个摄影杂志去呼吁(也有炒作之嫌),因为摄影本来就不该是集体活动,而是个体的,不用万众一心和同心同德。
作者: 丹三& & 时间:
好好享受“摄影”的过程,是我所追求的!
作者: 聚焦瞬间& & 时间:
[ 本帖最后由 聚焦瞬间 于
16:02 编辑 ]
作者: 重庆咔嚓& & 时间:
在背照像机的人群中大部份都认为:衣无领,裤无裆,鼻子癃呆......。是人文。
& && && &&&而且,机机只要比手掌大,就是搞摄影的了!
& && && && && && && & 还有很多人把喜欢照像说成喜欢摄影。
[ 本帖最后由 重庆咔嚓 于
17:01 编辑 ]
作者: 色友& & 时间:
& && &针对这个话题,我为此翻阅了一些的资料,其实人文摄影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借用法国著名摄影师的说法:什么是人文摄影?用你的相机留下的历史,留下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就是人文摄影。个人认为:人文摄影应该就是摄影者通过器材和技术所表现的被摄体背后的社会意义,是摄影者的思想和考。
& &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人文还应该有文明的成分,总说某某地方人文环境比较好,其实指的是某地方某方面比较文明。人文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所以人文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人文就是以人为本位,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人,关怀的是人,尊重的也是人。“人文”这个概念包含着历史、天文、地理、哲学、文学、艺术、考古、语言、科学等等,再加上“摄影”就显得热闹了。
& &人文摄影这一名词,其概念感觉既明确也糊涂。摄影的作用是可视性,是一种手段、过程、保留的方法,相机则是工具,人文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照片传达的应该是摄影者的思想,或者摄影者想传达给观者看到的思想。
[ 本帖最后由 色友 于
17:02 编辑 ]
作者: 阿加& & 时间:
李元的一段话,看仔细了
摄影对于我的吸引,也建立在它为我带来的认识和思考。有人是静坐参禅,在我觉得我对摄影的探索,也不妨以“参”字来形容。摄影对我既是一种信念,在“参”这个字里面,确也包含着几分严肃,也带有锲而不舍的执着。更何况它还有一层含义,代表一种学无止境的追求
贴张李元的作品,更多的去看看
在他的所有作品里,拥有令人高不可攀的美学造诣,对各种关系的发现能力
这些作品,看了之后会令人拍案叫绝,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启迪,看不懂的活该。
哦,补充一下,李元也是个业余玩家,如果他不是个不停思索不断学习的人,世界八大风光大师就会少了那么一位。

[ 本帖最后由 阿加 于
18:21 编辑 ]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呵呵~~~~~~其实概念是为了分类的方便,我相信摄影从一诞生开始并没有分类,但照片多了就要分类了,拍景的,拍人的,拍新闻的,伺候客户的,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也就有了概念。
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是现代人文主义的核心。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科学与人文是近代诞生的两大观念,是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科学观念是尊重规律,人文观念是尊重生命。
人文我还懂得一点,因为从前学历史学过。但是人文摄影我就不懂了。不过我相信,摇摇欲坠的旧房子、老人脸上的褶子这就算人文摄影,未免有点程式化了,应该赋予更多的、更具体的内容,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这才是人文的核心内容。
人文主义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反思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尊重个人,首先指的是国家、政府和那些有权力的机构,要尊重个人。但我们国家虽然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离这个美好的目标还有很远。“个人观念”是约翰•洛克的伟大发现——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这个以后再扯吧,我还有一堆相机要折磨(对佳能D10进行合法的摔打、浸泡、冷冻。。。)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我承认人文思想是对作者思想的表达,但所有的表达如果都是一种雷同的形式与内容,比如对于所谓“沧桑”或“颓废”的偏执,那就是简单的模仿了。你们都拍冷酷的,我就偏偏拍充满阳光一样的笑容。虽然照片的艺术性不高,但我并不是没有思想,我的思想就是让照片充满强烈的对比,这也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拒绝所有深沉的面孔。
[ 本帖最后由 群众甲 于
23:01 编辑 ]
作者: 重庆藏獒& & 时间:
里面的藏獒舒服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呢?
我这些照片并不是标榜自己拍得有多么成功,这无非是一些边远地区的人像而已。但是可以注意到,我几乎每张照片都没有那种凝重的思考表情,甚至是笑着的。他们都是最基本的群众,用不着摆出一脸的深明大义。
这就是我的思想,与玩酷的摄影潮流对着干,走到哪里我都要坚持拍糖水片,深刻不深刻没关系,我不指望着别人评价。
我是肤浅的人,所以坚持拍肤浅的人像——尽情地笑吧,只要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我在深圳练习人像时,发现很多摄影师都指挥模特“冷酷些”,我很不以为然,糖水怎么了?
在反潮流这一点上,我相信自己与钟老师的想法是一致的。不过阿加,我还是坚持认为,思考不是刻意的,不是说“我要思考啦”我才会思考,可能我在吃饭时思考,洗澡时思考,但我不会在思考的时间里思考,因为我不会有专门用来思考的时间。你还没弄明白,我说自己从不思考,是说不会想着“我要思考”,思考于我并非不存在(不然我就成了动物了),而是对我来说,思考不是教科书,而是打散了的生活碎片,每一块碎片后面都有一次感悟。
[ 本帖最后由 群众甲 于
18:31 编辑 ]
作者: 阿加& & 时间:
甲老师,你发出来就表明这是你目前为止的好照片
我都不说去发现一些结构与关系了,
我只麻烦你注意下背景就OK了,
这样看起来也不至于那么凌乱不堪,就达到糖水的要求了。
作者: 钟蜀楚& & 时间:
没想到这个帖子引来几位斑竹和好些摄友讨论,幸事。但请大家只阐述自己的观点,只对事不能人。
作者: 吉他& & 时间:
原帖由 阿加 于
18:00 发表
这些作品,看了之后会令人拍案叫绝,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启迪,看不懂的活该。 ... 前半段正体会着呢,突然冒出来一句看不懂活该,自视甚高而不谦逊,这就是爱思考的结果?
作者: 杰瑞鼠& & 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不必强求一致。有的作品引人深思,也有的作品愉悦我们的视觉,有的凝重,有的轻松,都有存在的价值。看了甲老师的帖子收益颇丰。
作者: 阿加& & 时间:
原帖由 吉他 于
19:28 发表
前半段正体会着呢,突然冒出来一句看不懂活该,自视甚高而不谦逊,这就是爱思考的结果?
sorry,令您不快了,我不该说您活该.
如这种善于批评人骄傲的大侠,在生活里或是在网络中都实在够多,
如果等着接受更深实质的、或者技术层面上的批评的时候,
确是P都放不出来的主。
爬着得太多、站着的太少,
谦虚的太多、骄傲的太少,
进步?提高?
搞笑!
对,溜须拍马、互相吹捧的处世之道、都慢慢学得很会。
对不起楼主钟蜀楚,跑题,大家继续人文摄影之本质讨论。
[ 本帖最后由 阿加 于
23:13 编辑 ]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原帖由 阿加 于
18:45 发表
甲老师,你发出来就表明这是你目前为止的好照片
我都不说去发现一些结构与关系了,
我只麻烦你注意下背景就OK了,
这样看起来也不至于那么凌乱不堪,就达到糖水的要求了。
我发帖子时在单位,电脑里不可能存好多照片,随意选的——人家都已经下班了,我也归心似箭,没时间思考。不过我也确实搞不清这算不算我目前最好的照片,我甚至就不记得我拍过好照片,不然我也不会从不参赛,我知道我无法获奖,我很清楚自己的水平。所以,我发照片是为了证明我的观点,而不是优秀作品展示,这跟你猜测的不一样,请恕我解释这么多。
拍这些照片时,我应该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因为同行者有很多人,我又高反得很厉害,没有能力像摄影家一样把架子支起来斟酌好了再拍。背景是否凌乱不堪,这个不由我决定。有些环境下长焦拉不开,而我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喜欢使用大光圈定焦镜,而且我有时认为带上环境往往是必要的,个人意见。近年来国外流行拍人像时不虚化背景,据说叫个啥子环境人像——就让我也庸俗地模仿一下吧。
不然的话,你告诉我广角变焦镜如何虚化得更好吧,我虚心学习。或者,我应该给点钱,然后把藏民拉到干净的背景去摆拍?我见过许多大师都干过此类事情。在漓江边上,用大画幅的艺术大师们用钱雇佣了一条船,有鱼鹰和渔翁,夕阳下的漓江充满艺术感。其实我也想拍,但很纳闷——那船怎么一直都不动,死都不肯进入我的伏击圈呢?后来看到大师们给船家付费,才知道艺术有时是这么诞生的。但对于做惯了记者的人来说,刻意营造艺术感是很不屑的,我们这类人玩的就是瞬间抓拍,有啥算啥。
其实傻子都知道如果江上没有渔翁,漓江会如何平淡。我也曾经在兴坪拍过20元钱背面的那个“黄布倒影”,但我的画面里的船位置极不好,它不在金色阳光投在水面的区域里,甚至不在九宫格的黄金点上。你尽可以说结构啦等等,但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我没办法改变那一瞬间的历史,也不想改变,该是啥样就是啥样。
你说的那种背景干净的糖水片我也有很多,以后再贴吧,免得又竖起一排靶子,干扰主题。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阿加你贴的那张大师作品,我还真看不懂——
能不能告诉我画面右侧那一条腿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什么样的主题?这种“结构”对于主体(那个玩板凳的小孩)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个该不是纽摄上教的吧?
这条腿在我的画面里也曾经出现过,我后悔不应该裁下去,不然我也成大师了。
作者: 嘉陵江& & 时间:
人文片就是生活片
生活片就是AV片
足不出渝,充分了解了某些国家某些人在某方面包含些人文的一面
--------------------------------------------------------------------------------------------
谁来拍我的砖:
反思究竟什么是人文片?
& &人文片就是 传达人性&&拍人&&的片片
1、新闻片、偷拍片等不算人文片,算叙事。& &而主意为&&传达人性 主要是拍人的&&就能算人文片。
2、哪怕拿个傻瓜机,目的是为了拍那张笑脸,按下快门,就完成了一张人文片,传达了一片情,修练了自身的人性。
3、普通人可以就冠名“人文片拍照者”。 而“人文摄影大师”,首先发现人文,然后技术上高质量地出一张片,最后更能让技术 精显 出片中的人文要点,这就是大师。
4、各位成为大师的可能性不大,但拍出比大师水准还高的某张经典照片,则完全可能: 比如二战时,你刚好站在“二战之吻”的那对情侣旁边,光影又刚好,你完全能拍出超经典的人文照片。
[ 本帖最后由 嘉陵江 于
21:53 编辑 ]
作者: 阿加& & 时间:
原帖由 群众甲 于
23:12 发表
阿加你贴的那张大师作品,我还真看不懂——
能不能告诉我画面右侧那一条腿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什么样的主题?这种“结构”对于主体(那个玩板凳的小孩)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个该不是纽摄上教的吧?
这条腿在我 ...
甲老师,这是一种大与小的对比手法,在好的摄影作品里,对比无处不在,不仅仅是形状上的对比
你也许还没发现的是板凳也有四条腿,这是一种趣味也是一种内在关系,同样好的摄影作品里,关系无处不在,不仅仅是物体。
[ 本帖最后由 阿加 于
00:26 编辑 ]
作者: 阿加& & 时间:
原帖由 群众甲 于
22:58 发表
其实傻子都知道如果江上没有渔翁,漓江会如何平淡。我也曾经在兴坪拍过20元钱背面的那个“黄布倒影”,但我的画面里的船位置极不好,它不在金色阳光投在水面的区域里,甚至不在九宫格的黄金点上。你尽可以说结构啦等等,但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我没办法改变那一瞬间的历史,也不想改变,该是啥样就是啥样。
你说的那种背景干净的糖水片我也有很多,以后再贴吧,免得又竖起一排靶子,干扰主题。 ...
复杂场景控制住画面,那的确是不容易,所以人文片是最难拍。您没拍到好的位置好的光线为什么别人拍到了?
所以不能说别人就是浪费生命,相反他们等待到的好的东西是对观看者最负责的态度,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换来了完美的瞬间,而您就将不好的拿给别人看,这其实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
对于画面,我等低级玩家当然只会想到的摆拍或者虚化,但即使这种糖水,也是好于乱拍。
更希望甲老师不要为乱拍摆出一些解释,误人误己。
在我们的交流里,我也发现您是个豪爽耿直的人,也是能知无不言的人,也是思考的人,不过遇到瓶颈,我话直,由衷期待您对摄影保持热情,继续学习,作为版主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跟论坛很多混稀泥的人,我是不会这么多话的,握手吧
[ 本帖最后由 阿加 于
00:05 编辑 ]
作者: 火牛& & 时间:
原帖由 群众甲 于
23:12 发表
阿加你贴的那张大师作品,我还真看不懂——
能不能告诉我画面右侧那一条腿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什么样的主题?这种“结构”对于主体(那个玩板凳的小孩)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个该不是纽摄上教的吧?
这条腿在我 ...
甲老师:&&这张pp是转自李元老师关于“三峡亿旧”的一组图片, 个人非常喜欢。
1& &一条不完整的成人的腿,与小孩形成的对比关系, 至少可以让观者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例如小孩的年龄、当地人卷裤管的生活习俗,等等)&&
说简单点,也就是让画面不过于单调,给观者以联想的空间,画面也更加耐看, 有别于糖水;
2& &成人腿的不完整, 可以让人的第一视线落到 完整小孩的身上, 一张pp只有1个焦点,不完整的腿才能起到很好的陪体作用;
这张pp说道主题,每个人的读片心得各不相同;
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对农家小孩朴实生活方式的一种纪录, “板凳也是一种玩具”;
当然,如果是在“三峡亿旧”那本画册里看到这幅图片,主题则会更加明确;
[ 本帖最后由 火牛 于
00:44 编辑 ]
作者: 阿加& & 时间:
谢谢火牛老师补充,那我就继续将此图解读一下,欢迎补充及纠正
除了火牛老师交代的在有限的画面里大信息量的交代外,以及画面最生动的亮点,大小关系对比与人腿、小凳子腿的趣味关系外
画面视觉部分:
在黑白灰关系上,最强的黑白对比是在中心主体,四周均为不同深度的灰色,毫无干扰
在色彩关系上,各部分颜色均协调一致,没有干扰
在结构形式上,右边的重色被略靠左的主体强对比平衡,视觉平衡
水平的灰色地面由具备线条形式美感的小凳破形,结构稳妥生动
这个作品应该是一个瞬间的抓拍,但这体现出拍摄者深厚的功力和修养、大胆的突破,不拘泥一般形式,并且他并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表达出了他所要表达的,形式服务了主体,很perfect !
李元类似作品很多,这种能力不到70岁可能很难达到,但这种突破精神又不是超过30岁的人能做到的,他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大量作品,因此而深感钦佩!
[ 本帖最后由 阿加 于
01:58 编辑 ]
作者: 重庆咔嚓& & 时间:
过瘾,高手过招!
& &我来说两句:那是老美评的“八大金刚”之一的李元所拍,若是王元所拍,狗屁什么都不是。名人效应啊!那些腿过去,腿过来,完全是没有关系找关系。
[ 本帖最后由 重庆咔嚓 于
01:17 编辑 ]
作者: 阿加& & 时间:
原帖由 重庆咔嚓 于
01:04 发表
狗屁什么都不是。名人效应啊!那些腿过去,腿过来,完全是没有关系找关系。
平时我觉得我狂,没想到咔嚓老师更狂!
李元作品 (对比、相似、呼应、重复的关系)我加了图注也许能看明白一些。
相似外形及大小呼应对比关系
[attach]576072[/attach]
大小对比关系
[attach]576073[/attach]
大与小对比 方向对比 多少对比关系
[attach]576074[/attach]
龙凤形态及前后呼应对比关系
[attach]576075[/attach]‘
独特视角使柱头形成与塔相似外形及前后对比
[attach]576076[/attach]
这就是这个图的构成,各种不同大小的三角的关系,
不是大师能从纷繁复杂的立体场景中寻找出来提炼出来么?
这是多么强悍的观察力和美学修养,不钦佩他钦佩谁?
[attach]576119[/attach]
树的大小对比 前后呼应关系
[attach]576077[/attach]
树的不同高矮不同形态对比关系
[attach]576078[/attach]
树的大小左右对比 多少对比关系
[attach]576079[/attach]
树的大小、前后呼应对比关系
[attach]576080[/attach]
[ 本帖最后由 阿加 于
05:50 编辑 ]
作者: 姜子牙& & 时间:
摄影界也应该有一次静下心来的谈论,关于人文精神,关于摄影人的责任。走马灯式的一个又一个的大展和一个又一个的比赛并不能证明摄影的成功,反过来却让人看到了摄影的无聊,最多只能让器材商在一边窃笑。暂时停下按动快门的手指,思考镜头后面人文精神为何会缺失,远比制造图像的灾难来得有价值。一些摄影人和摄影杂志已经在着手做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挖掘出早些年被人遗忘却真 正富有人文精神的摄影家和作品,以便给现实一个鲜明的对照。在那些摄影并不发达的年代,或者没有主旋律引导的年代,中国摄影也曾经有过可以和世界对话的辉煌——只不过被人淡忘或者被一些人故意抹去而已。
作者: 姜子牙& & 时间:
上面都是些性情中人,争论起来,面红耳赤的。
不过都是我等精神的食粮。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原帖由 阿加 于
01:53 发表
也许这样的能看明白些吧。
没错,这样的能看懂了,谢谢,握手!
拿给100个人看,如果只有10个大师能领悟,算不得好作品(包括文章),而能让多数人看懂的就是好文章,好图,这是我个人的评价标准,呵呵。没办法,我只有这个境界了,呵呵,我的名字本来就叫群众,表明了我给自己的定位。
也谢谢火牛的解释。
我在加班写稿子,刚写完D10的测试报告,后面还有DD的对比测试报告(我倾向于D5000),中间过来看看权当休息一下。后面这些照片确实很美。
贴几张D10的照片吧,这个相机很好玩——在水下试用1小时之后未发现渗水,然后立即进冰箱40分钟,-17度时开机使用正常。温度尚未恢复就数次跌落在地上,整个测试过程可谓惨绝人寰——它果然是一款生命力顽强的全天候相机。任何时候都可以带出去,只要别扔在车轱辘下面,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过,虽然聚碳酸酯材料对冲击并不敏感,但镜头前的金属圈还是会留下轻微痕迹。这是因为相对于塑料材质,金属缺乏弹性且复原能力差。所以能不摔尽量别故意摔,这算是“请勿模仿”的提示吧。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又跑题了,呵呵,估计钟老师鼻子都气歪了,哈哈~~~轻松点吧,我累了。
我也贴一张“对比”的照片吧,不知道算不算这算不算对比,我没那么琢磨过,不许笑我。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贴张趣味糖水~~~看到美女就瞌睡过去了,干活去也
[ 本帖最后由 群众甲 于
02:53 编辑 ]
作者: 阿加& & 时间:
原帖由 群众甲 于
02:32 发表
没错,这样的能看懂了,谢谢,握手!
... 握握手 好朋友,了解编辑加班熬夜的工作,甲老师辛苦,祝三改三校早点结束。
另外后发那张对比肯定是有,只是两个人物的位置和背景会在视觉上不够好
作者: 火牛& & 时间:
不论不相识:&&恭喜二位的深夜握手!
甲老师与阿加都是仗义执言之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地,阿加则过于血气方刚;& &
但没有二位的个性相似,也没有摄友版如此众多精彩的辩论!
非常感谢你们在摄版的辩论之中,为众多摄友带来的各种知识与见解,让大家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希望再次看到您们更多理性的探讨,大家共同为摄友版营造一种坦诚、理性的交流氛围;
[ 本帖最后由 火牛 于
04:23 编辑 ]
作者: 独孤横刀& & 时间:
阿加认为创作就要追求,要精益求精。
甲老师认为生活、创作都要随性。人的素质上去了,机缘到了,精品也就自然创作出来了。
这可能是性格的差异所致,或许终将殊途同归吧-----我想。
作者: 独孤横刀& & 时间:
一个是积极进取的儒家哲学;
一个是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
千百年来都是旗鼓相当,PK起来,甚是好看。
作者: 重庆咔嚓& & 时间:
原帖由 阿加 于
01:53 发表
平时我觉得我狂,没想到咔嚓老师更狂!
李元作品 (对比、相似、呼应、重复的关系)我加了图注也许能看明白一些。
相似外形及大小呼应对比关系
576072
大小对比关系
576073
... =============
向阿加老师学习!今后拍照片多注意:对比、相似、呼应、重复的关系!若还不能获奖什么的,我找你退学费哈!
作者: 锐意可取& & 时间:
镜头是真实的,也是诚实的,但镜头后面的眼睛未必是.
作者: 阿加& & 时间:
原帖由 重庆咔嚓 于
08:25 发表
=============
向阿加老师学习!今后拍照片多注意:对比、相似、呼应、重复的关系!若还不能获奖什么的,我找你退学费哈!
&&
咔嚓老师别这么说,我还收学费呢,这是摄影最初级最初级入门的知识,李元的作品可不止这么简单。
补充个摄影的小学普及义务教育
[ 本帖最后由 阿加 于
10:18 编辑 ]
作者: 丹三& & 时间:
其实我倒是希望各位版主、大侠继续争论下去,你们争得越凶,我们这些“菜鸟”才能学得越多!继续继续,这可是免费的学堂哟!
作者: 野人野趣& & 时间:
两位大侠都让人钦佩,由于我在学校中呆久了,个人更喜欢甲兄的态度和理念,追求于无为。关于那些构图,也不过就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东东,教条的东西。人文摄影本无定论,理论家说对社会的反思,有着批判现实的意味,所谓摄影的责任,无错。
但一幅作品,首先是摄者被感动而拍,然后是观者的感受。如果一幅作品没有感动作者自己,如果一幅作品不能给观者引发情绪的变化,何来审美,又何来人文。所以我更相信,摄影吸引大家的就是难得的自由,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感,逃离尘世的羁绊。至于感不感动他人,作为摄者来说就只能无为了。基本上我陷入了唯心的泥沼,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就是这样想的。摄影带给我的就是自由,让一切教条都滚一边去吧,那只是个人的修为,没有真理。
感谢甲兄和阿加的辩论,但我支持甲兄。
作者: 真儿& & 时间:
原帖由 重庆咔嚓 于
01:04 发表
过瘾,高手过招!
& &我来说两句:那是老美评的“八大金刚”之一的李元所拍,若是王元所拍,狗屁什么都不是。名人效应啊!那些腿过去,腿过来,完全是没有关系找关系。
那些腿过去腿过来,完全是没有关系找关系。&&
作者: 吉他& & 时间:
原帖由 阿加 于
22:39 发表
sorry,令您不快了,我不该说您活该.
如这种善于批评人骄傲的大侠,在生活里或是在网络中都实在够多,
如果等着接受更深实质的、或者技术层面上的批评的时候,
确是P都放不出来的主。
爬着得太多、站着的太 ...
哦?被我说到痛处,开始发飙了嗦?原来看大师作品时多思考有助于发飙啊~~~~学习了~~!!
我还真没搞懂,一个满嘴否定他人,语言尖酸刻薄,又心胸狭窄的人,能从大师作品里悟出多少道理。。。。。。
莫非看不懂大师作品的人就“连P都放不出来了”?那请问,您的祖上能看懂李元作品不?
不要嫌我说话不好听,某些话我向来只对某些人说!!!
[ 本帖最后由 吉他 于
14:11 编辑 ]
作者: 阿加& & 时间:
原帖由 吉他 于
14:08 发表
哦?被我说到痛处,开始发飙了嗦?原来看大师作品时多思考有助于发飙啊~~~~学习了~~!!
我还真没搞懂,一个满嘴否定他人,语言尖酸刻薄,又心胸狭窄的人,能从大师作品里悟出多少道理。。。。。。
莫非看不懂大师作品的人就“连P都放不出来了”?那请问,您的祖上能看懂李元作品不? ...
继续吠,继续吠,摄影版突然飘出这么华丽的一条哇。。。
作者: 钟蜀楚& & 时间:
口水仗就免了吧,各位。要不,只好象斑竹申请关闭此贴了。
作者: 吉他& & 时间:
原帖由 钟蜀楚 于
15:40 发表
口水仗就免了吧,各位。要不,只好象斑竹申请关闭此贴了。
尊重你的帖子,所以就此打住。
作者: 廖宗荣& & 时间:
路过.辩论的结果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围棋选手与一个象棋选手比赛军棋,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想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念.-----------------------不会有结果.
还是打酱油去c18 c18 c18 c18 c18
作者: 吉他& & 时间:
原帖由 阿加 于
14:50 发表
继续吠,继续吠,摄影版突然飘出这么华丽的一条哇。。。
顺便说句,您想继续吠就吠吧,连你自己都承认你是“这么华丽的一条……”了,那我也就没什么好跟你说的了~~~!
作者: 好爽& & 时间:
16:34 & & 标题: 先占个位置,以后补足祥文。
先占个位置,以后补足祥文。
玩摄影如烹小鲜,法无定法为之法..................
(待续...........)
作者: 雨竹& & 时间:
每次到这里都受益匪浅。
作者: 安子& & 时间:
《摄影论》里,苏珊说过,摄影就是记录!
作者: 重庆咔嚓& & 时间:
重庆咔嚓说:记录好了是摄影,记录不好是照片(后来又记录好了,再另外说)。
作者: 闪闪闪闪& & 时间:
比较喜欢随心所欲的去拍摄,不刻意的雕琢。
作者: 革命先驱& & 时间: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能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大师,可惜大师永远是少数。现实中能同时喜欢2种风格的人也几乎没有,所以甲老师和阿加老师的争论也如同你们关于NC的辩论一样,虽同样精彩,却几乎一样不可能有个标准答案出来,尤其这样关于艺术类的争论。
& &郭靖的降龙18掌一招一式皆清清楚楚,威不可挡。小李飞刀,无迹可寻,刀刀致命。谁厉害?欣赏谁?学习谁?
&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潘金莲也有人喜欢吴倩莲。有人爱吃臭豆腐也有人爱吃燕翅羹。2位老师的大作都拜读不少,我还是更喜欢阿加老师的,虽然你的PP有很多后期处理。
& &2位老师都是牛头,我连套头都不是。如有冒犯鉴谅。欣赏你们的态度:
作者: 火牛& & 时间:
原帖由 真儿MM 于
13:48 发表
那些腿过去腿过来,完全是没有关系找关系。& &
既然关系是我找出来的,那就再补充一下吧!
我也很反感名人效应,一张pp的主题,因为名人效应的确可以让观者无端的猜想,盲目的崇拜;
但是,一张pp所包含的摄影基础手法的运用,确是客观存在的;
对比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摄影也不例外。在摄影时,我们可以运用影像大小的对比、影像形状的对比、影像虚实的对比、
影像明暗的对比、影像动静的对比、影像色彩的对比和质感的对比等,突出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抒发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现主题。
观看一幅图片的时候,人的视觉总是有个先后顺序,也就是美学基础中常说的“视觉重量”。
再说简单点:一张图片中,通常红色比灰色重、人比动物重、运动的比静止的重、完整的比不完整的重、清晰的比虚化的重,等等;
前面回帖我也说过:一张好的pp总会引起观者的触动与共鸣!
该片作者在运用对比表现手法的同时,依然能够兼顾“视觉重量”对主体的影响;&&这一点它触动了我,也引起了我的共鸣,所以我喜欢(仅此而已)。
至于该片要表达什么主题,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包罗万象,也是无可厚非的;
同一图片,每个人的看法各不相同,但都代表自己的观点, 也都是我所尊重的。
相互尊重别人的反方观点,才能换来理性的交流与探讨,大家共勉吧!& &
作者: 野人野趣& & 时间:
应该杜绝口水仗,这第4页的味道越来越不好了,其实论坛中有这种讨论是应该好好的坚持下去的。
作者: 老牛驾车& & 时间:
好久不到这方来,在我的印象里风行摄影版充满了甜味,可能这里的DX大都喜欢甜食品。这是我在风行摄影版难得读到好帖子,受益了。
作者: 群众甲& & 时间:
昨天太困了,终于缓过来了。
争论在很多人看来不是好事,因为争论势必要伤和气,破坏和谐气氛,其实也可以用两点论,正反两方面看待它。虽然争论往往看起来硝烟弥漫,其实是利大于弊的,就像郭德纲的相声说“抬杠长能耐”其实没错,靠抬杠也能使自己学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比如我就从阿加和火牛身上获益不少,这不是客套。阿加如果不告诉我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爆发性地增长了那么多N家用户,我还不会去查,一查我才知道果然如此,因为D3的连拍速度每秒比1D3快一张,对于体育记者来说这可是决定性的指标。我不是神,我也有经验主义的时候,这就是通过抬杠更新“经验”的。(建议大家只是在技术或艺术层面辩论(虽然我不是特别懂,但不妨碍我瞎说,嘿嘿),个人品行就不说了吧。)
从前我并不在意一张照片里面还有那么多讲究,我拍什么都很随意,策划这么多我累。这有待于我慢慢提高,慢慢积累,提高了就会下意识了,就不累了。不过我还是不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我坚持认为艺术这种事要靠悟性,不能像工程那样去背公式,所以我还是不会去看教科书,看了我就被条条框框给束缚住了,我还是要自己去悟,也许我到某个年纪我也悟出来了。就目前而言,如果我拍的话还是不会要那条腿,理由很简单,不好看,碍事儿。我不会为了一个对比的目的容忍一条本来可以不在镜头里的腿,那太教条了,所以大师拍他的,但我看不懂或看不惯的我就不会去学,直到有一天我接受或部分接受了他们的思想。
前面还有几位朋友说争论不会有结果,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期待一个结果,我并不想说服对方接受,只是摆出来而已。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大专辩论赛,其实每个论题就是没有结果的论题,评价辩论的是推理过程是否严密,而不是能不能得出一个结果。
有一次辩论赛的题目是“自然科学重要还是社会科学重要”,如果不是要求辩手必须站在其中一方,这本来是个没有答案的题目,因为社会环境需要哪个重要哪个就重要。比如,我认为30年前咱们中国最需要提高生产力,那时候自然科学重要;但是现在的中国GDP上去了,人却道德沦丧了,现在的主要矛盾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所以社会科学重要。这才是辩证法。但是你能那么智慧地辩论不?如果辩手们都坚持了辩证法,那就没有辩论赛了,那还辨什么啊。
所以,辩论的乐趣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换句话说,辩论时的机锋是充满乐趣的,辩论往往会用到丰富的论据,其实论据往往比观点更好看,推理的逻辑性也往往更有看点。我活了40多年不可能不懂辩证法,但站在极端的位置恰恰就是辩论的需要——要是站在中间,两边都看得那么清楚,就不好玩了。
在网上可以享受辩论的乐趣(即使你的目的仅仅是辩论本身),但在生活中务必不要使自己走极端,因为在某一边的极端位置往往看不清另一边,除非站在中间位置才能两边都看清,自己才会有兼容能力。比如我并不接受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风格,你唱歌就唱歌嘛,干嘛手总去乱摸老二啊,他的很多动作都很猥琐,这是我的评价。但是,他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保持着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个人慈善纪录,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因为这个,我尊敬他。刚才我们办公室一个MM问我对他的评价,我说,“尽管我非常不喜欢他的演唱风格,但不妨碍我尊敬他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这就是两点论,这就是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我虽然跟阿加有过长时间的CN大战,但在日常工作中我对尼康的评价是非常客观的,不因品牌而掩盖客观结论。我是佳能用户,按情感说可能会偏袒佳能,但事实上D5000就是比500D锐度高、饱和度高(但噪点控制能力又不及500D),事实就是事实。这两家都是值得尊敬的厂商。想想看,如果尼康确实很烂,怎么可能成为佳能的强大对手?反过来也一样。
作者: 真儿& & 时间:
嘿嘿,火牛是个好老师。
不过依我现在的业余水平,还真的看不出来那张PP有多好。
如果把那张PP放到摄影版的砸砖贴冒充是我拍滴,我相信会有大块的砖头扔过来。
艺术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人的体会领悟不同,评价完全不同。
所以对那张PP我可以大声说“不喜欢。”
对火牛这个人我可以说“喜欢。”&&
作者: 火牛& & 时间:
原帖由 真儿MM 于
17:02 发表
嘿嘿,火牛是个好老师。
不过依我现在的业余水平,还真的看不出来那张PP有多好。
如果把那张PP放到摄影版的砸砖贴冒充是我拍滴,我相信会有大块的砖头扔过来。
艺术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人的体会领悟 ...
呵呵!&&“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喜欢“真儿MM”坦诚的直言!
《走出非洲》影片中的很多画面,都是经典的摄影作品;很感谢您的推荐!&&
非洲归来,若有幸能拍到一张类似的画面,一定送你一张。
作者: 真儿& & 时间:
“非洲归来,若有幸能拍到一张类似的画面,一定送你一张。”
这一句很诱惑, 相信你一定行!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干。
记得某天跟一DX聊天说,假如我都拍得跟你一样好了,那我拿什么来崇拜你呢?&&
作者: 霍斯& & 时间:
看大家认真的各抒己见,旁征博引,很感动,也很欣赏,这是这个板块最吸引人的地方了
作者: 云姐姐& & 时间:
原帖由 真儿MM 于
17:09 发表
我咋觉得自己跟老甲一样不求上进呢
大师说
不思考就拍不出好片
像我这种天性懒惰又愚笨的人
每次都要用力思考
会不会早死啊&&c25 我咋觉得是在说我呢?真儿,你含沙射影的嘛
作者: 真儿& & 时间:
原帖由 云姐姐 于
19:23 发表
我咋觉得是在说我呢?真儿,你含沙射影的嘛
嘿嘿,云姐姐,看你PP提高好快哦,黄埔出人才哦。
作者: 姜子牙& & 时间:
再看,在看,再看……呵呵
作者: takaya_1231516& & 时间:
平时我觉得我狂,没想到咔嚓老师更狂!& &
李元作品 (对比、相似、呼应、重复的关系)我加了图注也许能看明白一些。
相似外形及大小呼应对比关系
大小对比关系
大与小对比 方向对比 多少对比关系
龙凤形 ...
阿加 发表于
归根结底两个字 “矛盾”
作者: 老衲断琴& & 时间:
呵呵,我也来发句“bia“言,看了网上拍的好多穿得破破烂烂的,赃兮兮的人像照片就说是人文摄影,心头就鬼火冒,其实摄影这个东西,要想成名立万还真得要有悟性,撇开摄影技术不谈,摄影的人一定要有对构图,对色彩,对光影营造主体,强化对象,营造视觉冲击力等等有关方面要有不一般的洞察力和悟性才行,当然我也只是停留在照相的阶段,呵呵,纯乱照一气,但是大家想想罗中立的美术作品“父亲”[attach]2030941[/attach]
一点不显“赃”,画面是那样明快而不失沉重,当然美术作品可以反复加工,但是我以为照片也要用美术的眼光去拍,才能成为经典,再上一张矿工照片(网上找的),看看一脸赃兮兮的,拍出来却一点不显脏,反而让人觉得那才是真正的美。
[attach]2030942[/attach]
欢迎光临 风行天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下风景在峨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