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 白色周瑜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是什么样的人?
  受演义小说和戏曲的影响,三国时代的周瑜在众多人心目中是个器量狭小之人。“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既生瑜,何生亮”更被视为周瑜妒才的心理独白。但上的周瑜其实是一位杰出的家,他智勇兼备,器量广大,并且多才多艺。据《三国志》记载,曾经称赞周瑜乃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周瑜少年有为,为东吴孙氏基业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天下三分的历史基础。而赤壁之战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历史上的周瑜自幼志向远大,有着远见卓识。本来颇得袁术赏识的他却并不看好袁术,转而投靠礼贤下士的孙策。周瑜清俊高大,年仅二十四岁时即被孙策封为建威中郎将,吴中人都呼其为周郎。周瑜与孙策同年,后又为连襟,故而情谊更笃。史载周瑜追随孙策南征北战,攻荆州,打皖县,讨江夏,平豫章,定庐陵,帮助孙策极大地拓展了东吴基业。  听闻周瑜少年英雄,便派蒋干作为说客劝说周瑜归附自己。蒋干虽是能言善辩,孰料刚一到吴营,就被周瑜将了一军,周瑜表明自己只求酬报明主之恩,但愿与其祸福共存的心迹。周瑜对孙氏政权的忠贞,不仅使蒋干折服,而且当时中原士人也都对此赞叹不已。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又与张昭共同辅佐继立的孙权,建功立业。而在周瑜的军事生涯中,最为绚烂的篇章便是亲自部署指挥,并赢得大捷的赤壁之战。  话说公元208年,曹操挥兵南下,刘琮全军投降,刘备军队也为曹军所破。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压境,东吴将士闻之恐慌不已,张昭等人主张投降。周瑜从鄱阳赶回朝中后,联合鲁肃力排众议,主张抗曹。周瑜客观冷静地剖析了局势,认为曹操师名不正,天下人心背弃;且曹军久战成疲,不习江南水战;更可联手刘备共同抗敌备战。周瑜的分析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战事一起,周瑜便主动请战,身先士卒。在具体攻打曹军的过程中,周瑜严密部署,集思广益,前期采纳了黄盖的诈降火攻之计,凭借江风,取得了火烧赤壁的大捷。后又运用吕蒙之计,成功地解除了甘宁之围。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周瑜军事能力最全面的展示,其中周瑜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对于战争走势的预测,以及对于整场战争的指挥,无不展现了周瑜的杰出才华。至于周瑜善于博采众议,果断决策的胸怀和品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周瑜不仅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是也是雅量高致的伯乐。历史学家陈寿称其“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也就是说,除了跟程普关系不睦,与其他人的关系都处得不错。而据《三国志》记载,周瑜与程普关系不睦的原因也不应归咎于周瑜。程普早年因追随孙坚攻城略地,身经百战,故而凭恃资历轻视乃致欺辱周瑜,但周瑜只是折节容忍,并不与其计较。天长日久,周瑜的大度感化了程普,程普转而佩服敬重起周瑜来,声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宽宏磊落,多次向孙氏政权荐贤举能。鲁肃就是周瑜推荐的,甚至在病重时,周瑜还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接任自己的职位。而鲁肃不负厚望,竭力辅佐孙权,为孙氏基业立下了不少功勋,东吴政权由此稳定下来,这也可谓是周瑜慧眼独具的结果。  历史上的周瑜,兼具文韬武略,精通音律。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即便是酒过三巡,仍然能够听得出奏曲者的失误,故而当时民间歌谣传唱说“曲有误,周郎顾”。虽然史书上对于周瑜的音乐才华仅此一笔,但这一鳞半爪,也足可印证周瑜的文武全才。  其实,周瑜的作为一位文韬武略的三国精英,直到今天多数人心中周瑜妒贤嫉能这一形象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隋、唐、宋时期,世人对于周瑜故事的传唱大都以褒扬为主,大家熟知的诸多诗歌都在赞颂周瑜的历史功绩。如李白《赤壁歌》中的“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戴复古的《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眼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以及苏东坡的《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自元、明、清后,小说演义以及戏剧中的周瑜形象便受到了极大的贬损,周瑜被刻画成了一个心胸狭小,争强好胜反面典型。周瑜历史形象的变形,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正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后世人多尊三国时期的汉蜀政权为正统,故而在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个三国精英形象的塑造中,便多有而贬损周瑜而褒扬拔高诸葛亮的倾向。二是艺术创作中虚构移借,极力渲染扩大的结果。特别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计和“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虚构情节。其后的京剧,汉剧如《黄鹤楼》、《打黄盖》等又极将周瑜气量狭小、短毒的性格发展到极致。事实上在赤壁之战时,三国史籍中根本找不到诸葛亮具体指挥赤壁之战,以及与周瑜交往的记载。而老将黄盖在赤壁之战中自愿献计承担皮肉之苦,足可以反映出周瑜在东吴将士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综上种种,周郎公瑾如若泉下有知,恐怕早为这一历史公案鸣冤千年了。
与本文的相关文章推荐历史上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_百度知道
历史上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
提问者采纳
在下很喜欢周瑜。不过不影响在下客观的来看待周瑜。以下纯属个人见解,若有不当,勿怪勿怪。周瑜是个狠角色。在下之所以喜爱周瑜,是因为周瑜的勇气和专属于他的幸运。如果是乔丹巅峰期的公牛队和没有大牌球星撑场面的比如雄鹿队比赛,那么这场球赛不会有谁去看,很无聊。结果还没打就知道了,即使让雄鹿队板凳也上场10对5,这游戏也会显得无聊。如果是巅峰期的公牛对巅峰期的爵士,那么这场球赛就是世纪之战了,公平对决,王者对王者。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到的话就是乔丹拿到总冠军后对对手的评价:“他们是伟大的对手,而我们更伟大”。赤壁不同于官渡,不同于其他伟大战役的地方就在于参与者,没有一个参与者不伟大。而周瑜可以荣耀的说:“他们是伟大的对手,而我们更伟大”赤壁是一场伟大的战役。而周瑜就是驾驭这场战役的人。那个瞬间,他凌驾于当时乃至100年内的当世所有强者之上。他说服了吴太祖,调度着刘先主,击败了魏武帝。这份荣耀仅现在想想我都流口水了。而这一战之后,天下三分。世界格局因这场战役而落定,时代因这场战役而改变,而他改变了这场本可能一边倒的战役,这种存在感纵观千年有几人欤?与这些相比,娶到当时世界上公认的最美的女人之一,年轻且相貌英俊,成为万千少女偶像,有实权又有艺术细胞,得到所有同僚的信任,并得到领导支持,似乎就都是浮云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5条回答
周瑜相貌英俊,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 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 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 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 程普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三国 王朗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西晋 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 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 陈亮《史论 酌古论 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攻打刘繇之时,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南宋 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 卢弼 《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宋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 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 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 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 程普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三国 王朗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西晋 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 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 陈亮《史论 酌古论 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攻打刘繇之时,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南宋 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 卢弼 《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宋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周瑜精通音乐,很聪明,而且心胸开阔。《三国演义》中周瑜气量狭小纯属虚构,他也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病死的。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委屈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三国演义》,周瑜让人家喻户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却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判若两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的人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一个德才出众堪为中国古代男人楷模、洋溢着汉代风骨和中国古人崇尚的气节之美、慷慨之气、忠义之气的优秀男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军事奇才,是中国古代优秀男人的典范。
首先,他是一位政治目光极其敏锐的人。他的政治才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看出。一是赤壁之战后,周瑜不同意借地给刘备,而主张一举趁势殄灭刘备。当时,刘备借周瑜赤壁一战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对峙,趁机抢占了荆州江南长沙等四郡,对孙权称之为借。周瑜是坚决反对借地给刘备。他知道借地给刘备有如养虎。周瑜的主张是有远见的,也是合理的。因为,刘备自当阳兵败后,兵所剩无几,本人也一度成了惊弓之鸟。就连东吴周瑜已经出兵抗曹了,他还担心周瑜兵太少,打不过曹操。赤壁之战后,虽然有了根基,占了江南四郡,但其兵马多是新招募的及所借的刘表的荆州兵,军心不稳。此时,以东吴的实力及周瑜的才能,迅速将刘备殄灭,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指望以屡战屡败的刘备一道与东吴抗曹,实在无济于事。事实上,曹操新败,根本无暇南顾。可惜,鲁肃担心如两家开战,曹操会借机南下,又需以联刘抗曹,坚决主张借。吴候孙权也被鲁肃说动了,于是借了江南四郡给刘备。周瑜打跑曹仁后,想转回来打刘备,收回江南四郡。鲁肃、孙权又不同意。由此使刘备终于坐大了!事实证明,周瑜的主张是正确的,因为,后来,孙权后来也意识到借荆州给刘备是个错误,对此颇为后悔,并将这一错误算在鲁肃身上。他称帝后,在评论周瑜、鲁肃时说过:鲁肃劝他借地给荆州,是其一短!但此一短不足损其二长!可以说,如果周瑜当初的主张得以实现,则历史上就没有了后来的三国并立!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个表现则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取益州大业。攻占江陵后,他对孙权建议领兵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如此北方可图了。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谋而合的,但比《隆中对》切实可行。因为诸葛亮《隆中对》只是泛泛而谈,没有任何基础。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说三分天下之策时,刘备只是寄寓他人之下的一个客人,兵不满二千,根本没有实现隆中对的策略的任何能力与基础,纯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而已。事实上,刘备后来被南下的曹操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脑里哪里还有什么取荆州、定益州的“隆中对”?能活命就不错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战,大破曹操,刘备哪里会得荆州?又若不是鲁肃坚持借荆州给刘备,刘备也得不了荆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刘备又得不了益州。总之,以上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诸葛亮的隆中对的“三分天下”之策都会泡汤,三国并立的局面都不会形成!可以说周瑜是形成三国并立的决定性人物!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只是个不成熟的泛泛而谈的对局势的见解,要付诸成形,根本就没有基础。类似的见解在当时所有关心时事的人都可以提出。就是战将甘宁也对孙权提出过取荆州、定益州的见解。而周瑜的政治主张则多是切实可行的!可惜,周瑜的取益州之策最终因他的早逝而未能付诸实施,反让刘备取了益州。对此只能以刘备耳大有福来调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点表现,也是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点,自然是赤壁之战前,他力排众议,陈述利弊,力主孙权抗击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了!这是周瑜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的综合表现,关于这,人们多很熟悉,这里就不多言了。
其次,周瑜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其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长期担任东吴主要统帅,表现出杰出的治军才能。二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让他载入战争史册。三是赤壁之战后的围攻江陵之战。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两员名将曹仁、徐晃领八千精兵镇守荆州重镇、南郡首县江陵。周瑜领二万兵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近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并令士卒日夜攻打,伤亡无数,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由此相比较便可知周瑜的指挥艺术了。而此仗还是周瑜指挥的众多战役中很普通的一仗。四是在此之前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相比之下,在《三国演义》中军事才能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的诸葛亮在历史上却没有这么辉煌的表现。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刘备定益州及夺汉中也非诸葛亮所指挥。六出祈山是无功而返,有些小胜仗被艺术性地夸大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其三,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品质都十分出众的人物。他不仅仪表非凡,风流倜傥,雄烈过人,才气横溢,而且为人又非常谦逊豁达、坦诚忠义、正直高尚,有十分出众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著于庐江”, “雄烈过人”。他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拜访,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气过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众,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孙权评价周瑜之后的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 “(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这也是《三国演义》为了塑造刘备与诸葛亮的形象而泼在周瑜身上的最大的污水。据史载,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私。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每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此外,周瑜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儒雅超群的优秀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在当地十分有名气。称之为古代优秀音乐家毫不过分。
其四,周瑜是个忠义之人、重情重义之人、痴情之人,对友情十分忠诚,对爱情十分专一。前后四百年的两汉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代。传统的重义轻利、崇尚忠义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发展到了极致,并深刻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汉代风骨。与他同时代的关羽也是拥有汉代风骨的典范之一,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当然,刚腹自用、自负武断的关羽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或是在当时的名气地位,都是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其间,有很多利益的诱惑都被他拒绝了,包括曹操对他的劝降。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这个义,也是友情。为此,孙权曾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其实,周瑜之为人下,不仅是因为器量大,更因为他与孙策的“友情”及“义气”,因为他是忠义之士,他要报孙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愿为孙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对爱情也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这样的故事并不多见。
总之,历史上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优秀的汲取着中国古代忠义之士精华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一个完美的有着汉代风骨的中国汉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对后人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样一位优秀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因为罗贯中存心“扬刘(备)”的原因,竟被整治得不成样子,相应的,却把刘备、诸葛亮肆意虚构、吹捧、抬高得不成样子了。特别是“三气周瑜”到他死的那几章,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完美、高大、智慧与刘备的“德”,把个周瑜写得如同一个拙劣的小丑:度量狭窄、性格暴躁、容不得孔明(不仅仅是因为各为其主而容不得孔明,还因为嫉妒孔明智谋在他之上)总想算计孔明,却总被孔明反算计。为了贬损周瑜,连刘备、孔明耍无赖的情节也要加以美化。且以《三国演义》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为例说明。这一回原是要突出孔明之智及周瑜之弱智,不料作者有点弄巧成拙,无意中写出了刘备、孔明无赖的一面。其主要内容是:周瑜与曹仁浴血苦战,身中箭矢,终于以诈死计将曹仁赚出城外打跑,然后去占南郡空城,可赶到南郡城下却发现南郡城楼上已立了刘备的部将赵子龙。跟着,部下来报:因曹仁退兵,襄阳、荆州也被刘备夺去了。周瑜想到自已费了钱粮心血好不容易打下南郡,却被诸葛亮捡了便宜,大叫一声,晕倒在地。这就是一气周瑜。单从情节看,我们也可看出诸葛亮与刘备是明显很无赖的了:明明是两家抗曹,口口声声也是“联吴抗曹”,人家前方浴血奋战,刘备、诸葛亮却作壁上观,等人家打退了敌人,却在后面去摘人家桃子、抢占人家胜利果实!这无疑是很无赖的行为!也是典型的破坏团结!搁谁撞上都会气愤。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无赖的军事行动,作者都还洋洋得意地以捧诸葛亮的语气将此事写成“孔明一气周公瑾”,还将破坏团结的罪名扣在周瑜身上,说人家“量窄”!真是暗无天理!明显的占不住理的情节,尚且要贬损周瑜一番,那些精心虚构的、美化刘备、诸葛亮的能够占得住理的情节,就不知该将诸葛亮捧成什么样而将周瑜贬低或奚落成什么样子了!当然,“三气周瑜”都是虚构的。真实的南郡首府江陵并未让刘备占去,而是在周瑜手中。但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如何贬损历史上真实的周瑜的形象的。就连周瑜死后也被诸葛亮以吊丧之名在灵前调侃、戏弄了一把。一篇洋洋洒洒玩世不恭的祭文和虚情假意的痛哭不仅使周瑜部将去了杀诸葛亮之心,而且令他们都自思“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作者每每看到这些近乎哗众取宠、歪曲史实、借贬损一方来抬高另一方的情节,都忍不住抚卷长叹,继而拍案而起,深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堪为汉民族男人楷模的英雄抱打不平!
当然,小说并非历史,不能苛求小说照搬历史,或与历史完全一致。但《天国演义》素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及“三国历史教科书”之说,影响较大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又是严格忠于原著的,这就使得数亿人乃至几代人潜移默化地认可了《演义》中的周瑜的形象,使得周瑜被歪曲了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对于历史上杰出的品格高尚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瑜而言,是极不公平的。从求知的角度讲,也给人们灌输了不正确的历史知识。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写一部关于周瑜的书,或者拍一部关羽周瑜的影视作品,还英雄以本来面目!既然我国历史上有如此杰出的一位人物,为何不将他有血有肉地展示出来,以激励后人并让后人骄傲呢?为何让他以一种被曲解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呢?尤其是在时下诚信流失、道德普遍伦丧、包二奶成风、价值观扭曲、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的社会现实里,周瑜及其身边的英雄们身上体现出的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注重信义、慷慨激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对于弘扬民族正气,引导人们塑造高尚品质,是很有帮助的!何况,罗贯中有以小说的形式塑造他心中的英雄的自由,我等也同样可以以小说形式为我心中的英雄立传了!
写周瑜,另一个重要用意,就是借写周瑜串起与之相关的人物与事件,还历史以及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现在,不少史学家已明确指出:“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其实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三国演义》的虚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形象的虚构。也就是将历史人物写得面目全非。周瑜是其中一个。此外,还有曹操、刘备、诸葛亮、吕范、吕蒙等人的文学形象也都与历史上其本人的形象大相径庭了。特别是刘备与诸葛亮。历史上真实的刘备不像《演义》里的那般仁义、忠厚,而是一个虚伪、奸诈并且喜怒不形于色的乱世枭雄。这方面已有不少史学家有过论述。单是取益州一事就已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虚伪与奸诈。但《三国演义》却将他塑造得既仁且德的汉室“明君”。《三国演义》中虚构的第二个表现形式则是为塑造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情节的虚构。就以诸葛亮初出茅庐到刘备据荆州这段故事为例。在小说中,这段故事写的生动之至: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诱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写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实,这些都是虚构的。真实的历史是,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促进孙刘联盟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智激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更没有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子虚乌有。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仁送到公安。因为并无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将军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税务局长。此外,历史上的襄阳城一直在曹操的控制之中,《三国演义》在“一气周瑜”里说孔明用计夺了襄阳、南郡、荆州三座城都是没有的事。而南郡是一个郡的名称,其治所在江陵,下管众多县;荆州也是一个州的名称,治所当时在襄阳,都并非一个单独的城市,是无法让赵子龙等人“立在城楼上”等周瑜来的。再比如东吴的名将朱然、潘璋、及刘备的降将糜芳等人都是病死的,但在《演义》中却都被作者杀死在夷陵之战了。凡此种种,在《演义》中举不胜举。
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渗透了作者太多的主观愿望及大量的虚构,从而把一个个三国人物描绘得面目全非,把刘备与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人物也刻画得与真实的人物判若两人。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每念及此,常有“鱼梗在喉”,想“一吐为快”的感受。
当然,历史小说并非历史论文或考古论文,它毕竟也是小说,是创作,离不开艺术描写、艺术夸张和艺术虚构,而且真要写成历史考据式的书也就索然无味了。
一个很大度的人,即使被诸葛亮活生生气死也只是发出一声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一个儒侠,他要不是生在战乱时代,他可能会成为建安七子之一,但也正因为战乱时代,才创造了一个帅气的爱国少年。自古英雄配美人,凭他夫人小乔的人气,也可知道周瑜并非一般人
能人,太过锋芒,过早夭折
详情看《百家讲坛》
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杰出的音乐家,军事家。据说还是个帅哥。
嫉妒心特强的人
嫉妒心强的人
周瑜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