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07.08年玩的三国。现在重新玩找不到区了。我记得你眼里的依恋原来是在凤雏出山可没有。百度说在决胜乌巢,可也没有

凤雏出山怎么没了
凤雏出山怎么没了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有一种说法,说是诸葛亮暗算他的
没出成,或不想出
演义上说,他是中了刘彰手下张任的埋伏,乱箭射死的…三国志上说,他想劝刘备入主西川,而,刘备不愿意同室操戈,明知落凤坡有埋伏,毅然前往,为刘备入主西川创造接口…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受命。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刚直简约,轻慢尚书令陈袛,被陈袛压制,死在涪陵太守的任上。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跟随镇北将军黄权征讨吴国,被打败,跟随黄权投奔魏国,魏国封他为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楼上的说法真的很神奇啊,刘备喜欢的将领、文臣、谋士许多都不是很受大家注意或推崇,主要是因为受了演义的影响。
庞统当上军师中郎将以后,马上大展才华,为刘备夺取西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应该说没有西川的占有,就没有蜀国的建立。因为荆州荒贫,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很难施展抱负,而西川人口百万,沃野千里,地广土肥,以西川为资,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可以成就大业。
可是,刘备怕世人笑他无义,对是否夺取西川拿不定主意,庞统怕刘备守小义而误大事,诚恳地对刘备说:“离乱年代,不能守小义而失大志。刘璋暗弱无能,不是守业之主,您不取被别人所取,那时后悔就晚了。”
庞统的话深深打动了刘备,使他坚定了夺取西川的决心。刘备亲自率军进军西川,在庞统的辅佐下,一举夺取了西川,为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应该说没有庞统就没有西川,没有西川就没有蜀国。庞统对蜀国的建立功不可没。
刘备是识才之人,试问一个聪明人会做粗话杀鸡取卵的事?用一个谋士去换一个入川的借口?
有人说庞统自愿的?那我就想问一句,古时那些名士讲求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高的理想就是辅佐明君兼济天下,青史留名。
那么有大才之人会在闻达于世之前就自愿牺牲,就为了为主公求一个‘正名’,可笑的很。
想要借口还不简单?强势的一方从来不缺借口,日本侵华那时候,竟然拿一个失踪的士兵为由。你不让他们进,他们不还是照旧强攻?
还有人说是诸葛亮暗算的,我想应该是很有可能的。
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刘备集团的最高参谋,面和心不和,勾心斗角,都在刘备的面前争宠,而在这两个人的争斗中,新来乍到性格耿直的庞统占了上风——诸葛亮每次采用的计策多是后发制人,自然没有庞统先发制人的计策直观实用,更能引起刘备的重视。两个人的争斗一定是演变成高层的两派斗争:以诸葛亮为首的派系和以庞统为首的派系,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的私交好,自然拥护诸葛亮,拥护庞统的只是新来乍到黄忠魏延和年青新锐的关平刘封,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庞统胜利了。刘备在取西川时采用庞统的计策。于是,刘备便和庞统率领黄忠魏延关平刘封这些刘备集团的二流人才进攻西川,要不,举世闻名的关羽张飞赵云怎么一个也没有参加征讨西川的战役。这些一流的大将却都陪着诸葛亮留守荆州?
此时的庞统应该说是春风得意,若按庞统的计策,取西川应该是不费很大精力:在刘璋的接风宴席上,撕掉假仁义的遮羞布,把接风宴变成鸿门宴,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刘璋,西川不费一刀一枪,唾手可得。但庞统毕竟是和刘备相处的时间太短了,摸不住刘备的心理。这个人,既要得到西川,还不愿落下西川是用武力和不仁不义的手段强取的——那个还会象徐州的陶谦那样拱手把自己的城池心甘情愿的送给他刘备——这是一种既要当*又要立牌坊的伪君子的作派。在刘备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庞统再好的计谋也用不上。只有到了最后,刘璋没有一点要把自己江山送给刘备的意思的时候,刘备的狼子野心便不得不暴露无遗:向刘璋索要其根本无法达到的要求,刘璋自然无法满足,刘备暴跳如雷,立即使用庞统的计谋,几乎是没有用很大的力量就得到了西川重镇涪关,占领涪关也就是打开了占领西川的门户,得意忘形的刘备在晚上的庆祝酒宴上彻底暴露了他不可一世的嘴脸,他把杀戮别人当做自己实现了人生最高追求而洋洋自得自吹自抡,并把自己的行为和武王伐纣有道伐无道的行为相提并论。性格耿直的庞统便立即予以反驳:这是以不义在征正义,有什么可庆祝的,于是君臣竟然吵了起来,最后只得是不欢而散,好在有酒遮丑。刘备还在创业阶段,不和他庞统计较。但是,此事若换了诸葛亮是绝对不会这样作的,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从来没有和刘备发生过一次这样激烈的争吵,甚至连过分的言辞也几乎没有过。既是以后刘备要为他那两个葬送他江山的混丈兄弟关羽张飞报仇,明眼人那个都能看出刘备这是自己在寻死,在葬送自己江山,可既是这样,诸葛亮也没有采取什么过激的行动劝阻,只是说了一句屁事不顶的空话:“要是法正在,准能劝住刘备。”这完全是推卸责任的话,法正已经死了,能从棺材里把他刨出来劝刘备吗?况且,法正在刘备的心目中,能有他诸葛亮的份量重吗?这是诸葛亮明哲保身、时时都使自己处在万无一失的安全境地的经典之作。  攻打西川的行动一切都是按照庞统的计划在顺利进行着,刘备军事集团的人都应该在为他们的初战胜利陶醉着:用不了多长时间,庞统一定能够帮助刘备顺利的取得西川!这帮弟兄们跟上这个刘皇叔,整日像个没坟鬼似的四处奔波游荡,这次庞统大功告成,先不说振兴汉室,起码弟兄们先有了安身立命的窝了。    但是,有一个人坐不住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是庞统的同行,他的推荐者,知音诸葛亮,自然,还有支持诸葛亮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一般大将。诸葛亮他们坐不住了:若庞统协助刘备把西川取下,那庞统的功劳也就太大了——西川地盘可是比荆州地盘大的多。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第一军师,跟随刘备出生入死胜仗败仗窝囊仗大大小小也打了几十仗,才给刘备腆着脸皮“借”来荆州那么鸡窝大的一块地。庞统新来乍到屁股还没有坐热,转眼之间,竟然能给刘备弄下比荆川大的多的地盘,他诸葛亮竟然没有这个其貌不扬的付军师的能耐强功劳大。那怎么行,他不能闲着了,他要有所行动。诸葛亮是一个聪明人,他不会再给刘备指手画脚,设计进攻刘璋的计谋。出了估计也没有用,想来他也出不了比庞统的计谋更高级的招儿。这会儿,庞统进攻刘璋的计谋对刘备来说,比他诸葛亮的计谋好使的多,已经是在节节胜利再乱支招,或许只能是画蛇添足,也不会出多大的彩,弄不好还是狗尾继貂。一般来说,只要是没有对付敌人的好计谋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有对付自己人的阴招,诸葛亮是这一方面的行家里手,空穴来风凭空捏造的本事和手段古今难寻。于是他便给刘备写了那封置庞统于死地的信。这不是一封简单单纯的信,这是庞统的催命符。信上说:他夜观天象,西川的地面上有将星要落,这自然是指的庞统。诸葛亮真的有观天象预知人的生死的能耐吗?胡扯,他若有这个本事,关羽的名气要比庞统大的多,他应该看出关羽的生死。关羽在《三国演义》里怎么着也应该算是一类的主要人物,而庞统,再怎么能干也只是个二类的配角角色,关羽这个主角后来败走麦城已经被东吴杀掉,他连一点的预感都没有,却怎么在庞统这样个二类角色上他的观天象就那么的准,这不是咄咄怪事吗?若关羽的份量还不足以使诸葛亮能从天象上看出端倪,那么刘备的份量则应该完全够了吧,刘备是《三国演义》的主角、大汉皇叔,后又自己给自己封了皇帝,贵为天子。彝陵之战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刘备折兵损将,七十多万人马几乎被陆逊赶尽杀绝,溃逃到白帝城最终丧了老命。诸葛亮竟然没有一点感应,只是看到前线送回的军事地图,才知道刘备排兵布阵出了大问题,他那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的本事跑到那里去了。况且,这封信不是让正常的邮差送的,是让他们的高级参谋马良专门送给刘备的,这一定是一封只能让刘备一个人看的绝密信。刘备对马良始终是抱有好感的,马良亲自送来诸葛军师的绝密信,其份量刘备能不重视吗。这封信产生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刘备不敢进兵,耽误了时间使西川难以取下。刘备见信果然犹豫了,他要部队停止进兵,自己立即赶回荆州和诸葛军师重新商量军国大事。战争时期,战机稍纵既逝,那里有把大部队扔在风口浪尖上,主帅却大老远跑回家去找那个狗头参谋讨主意的作法,这不是千古笑话吗?二是加快进兵,这就必须改变既定的军事方案。两者只能取其一,仗已经打到这个份上,刘备军队的前后左右都是敌兵,放慢进军速度或停止进兵等于自取灭亡,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加快进兵,但这自然打乱了原来既定的作战方案。诸葛军师的目地却达到了:如果刘备回荆州向他讨主意,以后取下西川,关健时候的主意是他出的,还是他诸葛军师的功劳大。若继续进兵,由于他的干扰,忙中必然出错,若错小,诸葛军师神机妙算,早已经给你们指出来了,取了西川,他也有一份功劳。若错大,此后也只有他诸葛军师带着关羽张飞赵云一般弟兄们来收拾残局,功劳更全是他诸葛军师的。看,横竖都在他诸葛军师的盘算之中,这才是一石三鸟的好计谋。&庞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的犯了致命的错误决定,两路进兵,并且自己身先士卒,带一路人马从小路出奇兵进攻雒城,后面的事情便不言而语了。半路上遭到伏击,庞统被乱箭射死落凤坡,至此,一代奇才庞统的生命就这样嘎然而止。诸葛军师果然好预见,取西川非得请他孔明先生不可,刘备的天下只有诸葛亮才能帮他取下。庞统是哪个害死的?不是他诸葛军师又是那个!?聪明的诸葛亮,借敌人之手,早早除掉自己的怨家同行。
那么,假如庞统在这次战役中没有死,而是顺利的占领雒城,最后,又帮助刘备取得了西川全境——以庞统的才能一定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取得雒城后整个西川已经人心慌慌,夺取西川全境应该说是势如破竹。那么他的结局会是什么样?他会不会有一个善始善终的好下场呢?庞统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庞统的性格太直,在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里各自的大将或谋士中,没有一个象庞统这样不留情面的当众指出自己的主子发动的战争是不正义的战争,并且他自己还是这场战争的主要策划者。这是战争时期,刘备在和他共苦,他在帮助刘备打天下,刘备自然会忍让(而不是原谅)他的言语,如果刘备苦尽甜来坐了天下,会把他的这次顶撞抖出来治他的罪吗,一定会,刘备在刚取下荆州那么个小地盘的时候,那份得意劲儿,已经够狂妄自大,说是招贤纳士,但对投他的人也是爱理不理的。孟达、彭 帮助刘备取的西川,但在法正死了之后,他们是什么下场,还不是被刘备使了诸葛亮的计谋,用各种借口把他们处死了吗?以庞统张扬直率、甚至目中无人的性格,在刘备取得胜利后,孟达、彭 就是他的下场。或许刘备有可能留下他的性命,但既便是他的性命得以留下,他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一山容不下二主,土话叫一个槽里拴不下两头叫驴的。若论排兵布阵,谁优谁劣,还难有定论。若论勾心斗角,庞统那里是诸葛亮的对手,虽然都是军师,庞统设计出来的每个计策,说的都是透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没有留下个巴儿。反观诸葛亮的作为,他绝对不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也难算个合格的政治家,但却是个超级谋略家,一个合格的谋略家自然是不动声色的阴谋家,诸葛亮凡事说一半留一半,云山雾罩,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故意弄得神秘莫测,一般的凡人对他的计策是丈二尚摸不着头脑的,象刘备那样的智力水平,那里能理解了他的“如此这般”之类的玄机所在呢,刘备是什么时候也离不开他诸葛亮的。若到了战争结束的和平年代,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狡兔尽走狗烹的时候,主子要烹那个走狗?能是诸葛亮吗?自然不是,当然只会是庞统。主子不能不烹走狗吗?你功高震主,皇帝为你寝食难安,不杀你杀谁?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三国谋士排行榜 1.司马徽(当之无愧卧龙凤雏的师傅) 2.贾诩(贾诩虽然出的计谋少但是没有一次失败_百度知道
三国谋士排行榜 1.司马徽(当之无愧卧龙凤雏的师傅) 2.贾诩(贾诩虽然出的计谋少但是没有一次失败
三国谋士排行榜1.司马徽(当之无愧卧龙凤雏的师傅)2.贾诩(贾诩虽然出的计谋少但是没有一次失败过只是看到了杨修的下场之后明哲保身不敢出计谋了)3.郭嘉(算无遗计他的计谋也是没有失败过)4.诸葛亮(这个不用说了吧)5.杨修(这个貌似也不用说了)6.司马懿(一直被诸葛老妖压一头其实也是很厉害)7.周瑜(又是一个被诸葛老妖压一头的人)8.徐庶(。。。。。)9.庞统(之所以排第九就是因为他太看中名利和功劳才导致自己死亡)10.邓艾(偷渡阴平直去蜀汉)自编
三国十大谋士点评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的才能实在是很难描述:他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其他的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建议是他力排终议而最终曹操采纳。可以说,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就因为曹操能采纳荀?正确意见,按照荀?战略策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期间的时局复杂多变,在我看来,荀?的任何一计都不逊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荀?的思虑之深,眼光之远决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月。……天下之定,?之功也。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按照荀?的计策行事,没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的功劳。当然曹操的话有些夸大,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实之处。作为统治者的曹操,能有这样的心胸,也是难得。 曹操称荀?为“吾之子房”,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这很像萧何。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也是荀?的风格,可以说,荀?集张良萧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阻碍曹操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种考虑,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倒荀?在曹营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对荀?言听计从,不打倒他的话估计曹操难以如愿以偿,造成了荀?不得善终的悲剧。可惜的是荀?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才,却仿佛远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张良那样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他和李斯、萧何、杜如晦、李善长、赵普、范文程一样重要,估计没有尉缭、张良、陈平、贾诩、房玄龄、刘伯温等人聪明,但极端聪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这样的功业 第一位:诸葛亮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杨修只会猜曹操的心思,刚愎自用,没有自知之明,要不然也不会有鸡肋事件了,如果可以把陈宫弄上去吧
可以揣摩一代枭雄的心思。。。你说厉不厉害
他只能猜到表面的心思,不然也不会为自己惹到杀身之祸,对了荀彧也不比他差
如果只是这样曹操就不会杀他了杨修揣摩人心的功夫绝对一流荀彧。。。。虽然他很厉害但是和榜上的人没法比
荀彧的战略眼光绝对属于一流的,比杨修强,要不然三国演义,三国志每次曹操出兵都是郭嘉和荀彧做参谋了
杨修算是个什么玩意儿→_→嘈点多到吐不完…
懂三国吗?杨修揣摩人心厉害,绝对的一流谋士
人一口,门里活,绝妙好辞这种玩文字游戏就叫揣摩人心?也是笑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