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游戏教育观?

历年学前教育学考试内容汇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6页免费2页免费38页2下载券5页免费1页免费 12页1下载券5页1下载券12页3下载券11页1下载券1页7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8页2下载券17页1下载券2页1下载券16页免费9页免费
历年学前教育学考试内容汇总|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如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主要是靠个人还是社会呢
08-11-30 &匿名提问 发布
其实再说的简单一点: 价值观 就是 价值 + 观念,观点 就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价值标准的基本看法 这里面的不同事物,可以指任何事物,大体上来讲有: 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等…… 那么中学生怎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呢?我们可以对上面的几种观,如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等等去逐一分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失败是成功之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在青少年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但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物质需求,还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也就是培养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实践的主体的人,应该是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应该是具有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接班人,因而尤其需要在他们中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只有使他们本身得到全面发展,只有他们具备了良好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较高的思想道德觉悟,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科学文明、团结友爱、诚信守法,是当代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一些人内心深处的荣辱感逐渐模糊甚至于荡然无存了,爱憎不明、善恶不辨、是非不分。有些人做了羞耻的事情也无所谓,没有内疚感;有些人见利忘义,以次充好,不讲诚信,甚至损公肥私;有些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甚至腐化堕落,违法乱纪。对青少年而言,这种负面现象的长期存在不仅可能会使他们效仿这些不良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影响和制约青少年发展的因素,不仅有思想障碍、教育体制障碍,而且还有社会道德上的障碍。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清除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道德障碍,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少年自身成才的需要。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在未来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在他们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壮大。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源泉。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没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没有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很难想象他在未来激烈竞争的全球化时代能脱颖而出,能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什么伟大的贡献。只有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坚强信念,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从现阶段起就必须加紧在青少年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现在做起,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抓住本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支撑人的荣辱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是人民赖以生存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精神支柱。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道德取向和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一特征表现在荣辱观上,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观念,又有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影响和渗透,还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思想残余。他们互相交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引导人们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具有促进民族发展的强大功能。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具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引导人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创造活力,鼓舞广大青少年刻苦学习,艰苦创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把衡量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社会风气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导向的集中体现。胡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一把衡量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明确的告诉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坚持什么、抵制什么。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关键在于知荣知耻,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在于旗帜鲜明的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大张旗鼓的批判腐朽、没落、颓废的社会现象,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言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阶段,对很多界限的认识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固定的模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扬善惩恶,有助于他们用先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荣辱观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道德观念。每个人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同,因此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荣辱观念,同时,社会也会依据现实需要树立普遍的荣辱标准,所以个人荣辱观往往是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是全社会成员都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评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社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荣辱观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能否实现。我们要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认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特殊重要意义,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使大学生认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日后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自觉遵守普遍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融洽人际关系和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二、          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特点及形成原因大学生荣辱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第一,大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大学生诚信状况普遍很好,大多树立了诚信精神并能落实到行为上。据调查,有93%的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时填写了自己的真实信息;85%的学生承诺按时还款;77%的学生借钱及时归还。大学生普遍具有勇于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97%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后都能及时调整重新振作;67%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知识、技能,培养兴趣爱好,积累工作经验;76%的学生在军训时能坚持训练,刻苦认真。大学生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党爱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77%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事业前景乐观;88%的学生认为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其次,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一般较为冷静、客观,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坚持基本的道德信念。根据调查,73%的学生认为应该对当前的学术腐败、学术欺骗行为予以严惩;94%的学生对雷锋精神持肯定态度;72%的学生对大学生的高消费现象表示不支持;6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支农、支教行为值得肯对和宣传。再次,大学生能够根据时代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其道德观往往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在调查中,69%的学生认为自主创业精神值得赞赏和宣传;73%的人认为个人素质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可见在对人生发展的问题上,现在的大学生更重视创造精神与个人能力,不再认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对事业成功具有特殊重要性。同时,当代大学生也十分注重团队精神,80%的学生对团体的共同目标都会认真对待,并积极配合同学完成。可见,大学生不仅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也非常重视团队成员间的分工与合作。由上述分析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保持与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认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正确评价身边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并能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体现了较强的道德自律性。虽然大学生荣辱观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在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荣辱观淡漠,道德水平低下,价值观模糊等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少部分学生存在荣辱观倒错现象,其对事物、现象的判断偏     离主流的传统的价值观念。比如,当看道周围同学穿的都是名牌服装是,30%的同学承认自己会受到影响;11%的学生对校园恋情采取不认真的态度;12%的同学认为考试中出现抢手是“无可非议,有市场就有需求”。第二,      一部分学生荣辱观淡化,对一些基本的荣辱问题没有清醒认识,同时他们的荣辱观容易受到实际利益左右,内心没有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例如,10%的人对学术腐败问题没有看法;9%的人对考试中的抢手现象“不关心,无所谓”;可见,部分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和身边现象不关注,不思考,不能从道德角度认识问题,荣辱观严重缺失。另外,在被问道“是否有考试作弊行为时?”,50%的人回答“有时,视考试性质和具体情况而定”。28%的学生在制作假简历的问题中回答“如果对自己有利,会制造假简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切身利益的影响,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时不能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第三,      有些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较差,对一些道德问题人云亦云,受别人和环境影响较重。比如,对网上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20%的人认为“这种行为不对,但这时事实,没办法”;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高消费现象不合理,但大家都这样,所以自己也就接受了。可见,有些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较多地受一些社会不良倾向和周围同学的影响,对很多问题不能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或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第四,      很多大学生道德自律性较强,但对他人的不道德言论和行为往往采取放任、宽容态度,不能自觉维护道德规范的意识。例如,在被问道“你如何看待有些大学生频繁更换男女朋友的行为?”时,47%的人回答“可以理解别人,但自己不会这样”,在高消费问题上,39%的人不会跟随这种潮流,但可以理解别人的行为。对假简历的问题39%的学生虽然自己不会作假,但却可以谅解别人。可见,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不道德问题缺乏批判的意识和勇气,这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大为不利的。第五,      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严重不符。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能形成真确的道德观念,但在实践中却不能将自己认可的道德规范落实。比如,80%的同学认为应该严惩考试作弊行为,但只有47%的学生考试从不作弊;67%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支教的行为值得肯定和宣传,但只有10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包括荣誉感和羞耻心两方面。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正确荣誉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有正确荣誉感的人,能够坚持事业重于荣誉的原则,把荣誉当作社会和人民对自己的鼓舞与鞭策,当作新的起跑线。羞耻心是荣辱观的另一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耻辱之事不可为、羞耻之心不可无,才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既要调动人们的荣誉感,又要激发人们的羞耻心,才能使人们明确自己行为的正确价值取向。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就是要使“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赞扬和奖赏,使具有这些思想和行为的人得到荣誉;就是要使“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指责和惩罚,使具有这些思想和行为的人感到羞耻。这样,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道德价值导向明确,并长期坚持下去,人们的思想才能稳定,行为才有遵循,社会才能和谐。首先,要加强各级干部的“官德”建设,发挥干部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上的带头示范作用。特别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言行有规范、荣辱有界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在生产中当劳动模范,在生活中做道德榜样,在领导岗位上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不忘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真正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就能形成好的党风政风,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好转。其次,要把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点群体。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和谐社会的未来主人。要把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进教材、进课堂,同时寓教于乐、寓教于课余生活,使广大青少年从小知道什么是荣誉、怎样正确争取荣誉,什么是耻辱、怎样正确对待耻辱,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再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法规约束结合起来。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树立起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强化法规约束和管理力度。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融于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具体政策中,融于社会的各项管理中,使干部群众牢记政策这个“生命线”、制度这个“保障线”、纪律这个“警戒线”、法律这个“高压线”,才能真正引导人们去做荣誉之事,不做耻辱之事,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安排要求,我们甘肃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传统节日为主题,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动,包括经典诵读、主题晚会、诗词歌赋创作等。这次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全省民俗节庆文化座谈会也是系列活动之一。召开这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优势,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就如何保护、传承、创新传统节日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引导群众过好传统节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行广泛交流研讨,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组织过好传统节日提供参考和指导。参加今天座谈会的各位专家、教授、学者,基本都是我省文化领域的知名人士,大多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方面卓有建树,是这方面的领军人物,还有一些是后起的青年才俊。今天上午先后有  名同志作了发言,并通过了珍爱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倡议书,园满完成了会议的既定任务。特别是各位专家的发言各有侧重,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论证精辟,听了深受启发,深受教益。对这些发言,我们将集中在部分媒体刊登,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还要陆续在甘肃文明网上登载,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结合大家所提的意见建议,我谈几点看法。一、充分认识传统节日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姿,重要的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这些节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的祖先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产物,与天文、历法、历史、民间信仰、文化心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蕴含着社会学、文化学、哲学、文艺学等丰富的内涵。节日从社会生活中产生,同时在发展变化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陈陈相因,代代流传,逐步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传统节日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特征,乃至民族精神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挥着融合民族情感、形成文化共识、积淀社会文化、促进商品交换的作用。在当代中国,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首先,传统节日具有教化人心、匡正风气的功能。习俗习惯是民俗的法约表现,是国家法律的基础和补充,从古到今,无论是作为统治的政府,还是以血脉为纽带的家族、家庭,都十分重视传统、习俗对人的约束作用。节日民俗是整个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拥有其独特的道德教化的力量。譬如春节所表现出的敬奉祖先、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和合”精神;端午节所张扬的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七夕节所蕴含的忠贞不渝、重诺守信的观念;重阳文化所尊奉的孝老爱亲、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等。倡导过好传统节日,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提升道德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传统节日具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功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资源。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依靠传统节日,因为传统节庆是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它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一不在传统节日中得到存活和延续。我们弘扬了传统节日,也就使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得到了延续。  再次,传统节日具有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格,是促使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源自于全民族的文化共识,源自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数千年历史里,我们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比如爱国主义精神;包容和谐的精神;扶助友爱的精神;刻苦耐劳的精神;公平正直的精神;经世致用的精神;团结御侮的精神;自强奋斗的精神;革故鼎新的精神。等等。这种精神通过多种媒介承载传递,其中,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属中华传统节日。  另外,传统节日具有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功能。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成为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成为新面临的问题。当韩国把源自于中国的“端午祭”在联合国早注为人家的非物质遗产时,引起了国人的情绪激动;西方各种节日在我国的日益流行,也引起了我们的警醒。如果放任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被掠夺、被代替,我们的文化主权何在?文化安全何在?这是事关国家与民族“软实力”之争、事关维护中华文化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问题。只有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我们才能立足于本民族的现实文化土壤,实现与世界文化的平等对话,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还有,传统节日还具有拓展文化产业的功能。西方的圣诞节对商机的创造和经济的推动人所共知。韩国的“端午祭”也已经成为江陵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在我国,一些地方把民族传统节日与演艺、旅游、商贸嫁接起来,使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成为开发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并形成了比较可观的规模,甚至成为经济支柱之一,比如云南。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由此可见,弘扬优良的节庆文化绝不是什么小事,从国家来看,传统节日是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从民间来看,传统节日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契机和载体,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众自信心、凝聚力的重要抓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    二、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和繁荣传统节庆文化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传统节日习俗,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一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传统节日的生命。一个节日能否延续和发展,能否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取决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否丰富。对于传统节日,我们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哲学、民俗、宗教信仰、时代要求等角度解读和认识它的文化内涵。其次,还要宣传普及它的文化内涵,利用节日庆典活动表现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比如在春节期间,要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清明节期间,要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端午节期间,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利用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提高人们的科学意识。中秋节期间,要突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主题,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重阳节期间,要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二要精心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节日庆典活动需要引导,更需要组织。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对于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文化领域和民间组织要依托传统节日,确定主题,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重大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在全社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较为浓厚的社会氛围。要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出发,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群众享受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灯会灯谜、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的踩高跷和风筝会等等。要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把节庆活动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丰富节庆活动的内容。要适应群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立足群众乐于参加和便于参加,不断创造新鲜多样的节庆活动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逐步形成重大节庆活动的组织承办机制,不断提高节庆活动的社会知名度和群众参与面。三要高度重视在青少年中过好传统节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传统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由于青少年喜欢追求新奇、时髦,目前在他们中间存在诸如“哈韩”、“哈日”、争过洋节等多种现象。这些洋节在中国没有文化基础和历史传统,因而只不过是徒有外壳的“伪节日”。而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发并运用节庆中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手段。中小学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德育要求,组织开展好各种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通过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四要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节庆文化的魅力在于特色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一些传统节日的内容与形式难免落后和僵化,阻碍和影响更多人员参与。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要探索改变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的官办模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源特别是民间人才和民间资金的投入和聚集,以此提高节庆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五要着力推动传统节日的产业化运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就是将传统文化产业化,运营文化。成功的运营是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希望。西方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文化产业的扩张,依靠产业链的延伸,依靠经济的力量。目前,在中国就有很多加工生产圣诞节等节日用品的工厂。我们也可以尝试借鉴西方的做法,依托传统节日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借助资本扩张的力量进行传播,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三、齐心协力,推动中华节庆文化发扬光大传统节庆和民间文化遗产涉及面广,包括各民族、各地区、各门类,既有物质形态,也有非物质形态,涉及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单靠一两个部门很难完成,必须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和各种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去年国务院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使传统法定节日增加到四个,这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也要考虑利用法律法规来保护传统文化,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承传统文化。要运用政府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助,加强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传统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把传统节日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在节日期间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播放专题片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传统节日。专家学者要认真研究如何过好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要纳入科学化、理性化的轨道。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组织社科机构、大专院校,组织广大专家学者,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探索保护传统节日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传统节日不断传承和发展。对传统节日禁忌、祭祀、庆祝、娱乐等民风民俗,要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科学分析传统节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要积极建言献策,为弘扬传统文化鼓与呼,形成正确导向和舆论氛围。总之,珍惜优良传统、过好传统节日是一项富有意义、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奋斗,为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