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哪里有木炭机卖三区,圣使卖,有要的密密,可以去掉TG卖

怎么理解「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丧失了民族自信」,文化断层对中国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点回答,一个是文化断层从何时起,二是民族自信于何时丢。
按票数排序
120 个回答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要分成两块。先说自信的问题。自信是哪里来的?自信是相信自己。凭什么相信自己?要么就是自我催眠,要么就是因为自己做的确实不错。文革结束以后,大家打开大门一看,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比中国强得多得多得多得多。过去超英赶美的梦幻破灭了。怎么可能自信的起来?这种不自信,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的,其根源就是中国与外国的差距过大。汉语拉丁化就是当年不自信的结果,而这个源头,却要追溯到五四。所以可以这么说,自清末起,不自信就是中国的一个常态。而49年后文革前短暂的自信也不过是对外界的不了解所导致的。文革结束后的不自信,是对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种正常反应。所以,“文革导致中国不自信”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再说断层问题。文化有没有断层?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的。过去重视的东西现在不重视了。但这并不仅仅是文革,而是一个自五四以来的趋势。这就是不断废弃过去的道德、规则、文化、理念,而代之以新的道德、规则、文化、理念。文革是一场灾难,期间很多人被伤害、迫害,这都不假。但是,在文化上其根本逻辑并没有超脱出自清末而来的整个趋势。其对文化的影响也并不是独树一帜。文字简化,从民国初年就开始了,还是民国自己发起的。道德改变,从民国初年开始。语文,放弃文言文,改为白话文。从民国初期开始。摒弃诸子百家而追求西方文化,自民国初期开始。当年的整个方向就是不断地抛弃过去的传统而拥抱西方,试图寻找一条通往发达的路径。无论学欧美也好、学苏联、按照自己理解的共产主义自行其事也好,都是一个思路。为了与大陆对抗,国府在台湾放弃了过去的路线而刻意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即便如此,台湾现在难道和中国传统没有断层?拿毛笔字说事的,不妨去台湾找找看,有几个人还能正经拿毛笔写一笔好字?毛笔已经被淘汰了,成为了一个业余爱好。是,台湾还有繁体字。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就台湾女子夏季那穿着,49年前穿越来的人恐怕都会大骂不知羞耻。前面有人提,现在小学生写不出来这种东西了:最后,举一个民国时期小学生的作文为例子,对比今天的诸位,请问你们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黄自强《中秋赏月记》:银河泻影,丹桂流香。此何时乎?盖秋时也。晚膳后,入小园中,作散步之举。既至,举头四顾,但见万家灯火,辉映天空,如星罗棋布。余愕然曰:“今夕何夕,胡庆闹若是也?”友曰:“此中秋之节也,汝不知乎?” 且不论真假,我想问一下,没有文革“文化断层”的台湾有几个小学生能写出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不妨问卷一下,看台湾人现在平均又有几成能不查资料就完全正确解释。再对比一下大陆。台湾教育部还把“三只小猪”当成成语。这是个怎么回事?坚持说“罄竹难书”是褒义词,又是怎么个回事?更不要提台湾还有穿着马褂去祭孔的搞笑事情,这就是所谓中国传统么?台湾没经历文革,怎么是这个样子?说白了从过去的落后走向发达,中国人放弃了很多的东西。这是清末以来的大趋势,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不是哪个具体事件的结果。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台湾,和大陆相比,也不过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谁都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所以,文化有没有断层?有的。是不是文革一手造成的?不是,文革只是整个过程的一小部分。这是一个从清末起的漫长历程。传统社会是什么?熟人社会、道德占据主导。新的资本主义商业社会却是陌生人社会,法律占主导。指望过去的道德、文化继续延续至今,这是不现实的。任何一个拥抱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都要放弃大量的传统,无一例外。欧美只不过是在两三百年的时间里逐步放弃的,所以觉得好像中国有断层、欧美没有断层。前面有人提那个毛笔字,话说现在欧美还有多少人能用鹅毛笔写漂亮的花体字?还有多少人能对圣经倒背如流?美国现在“圣经文盲率”处于历史最高点,而且还在攀升。60%的人连十诫的一半都说不出来。美国的服饰、食品、道德、文化和建国初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说点题外话。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自信是会恢复的。经济越发达,一个国家就会越自信。同时文化也会有极大的发展。过去因为不自信或其他原因而放弃或暂时忽视的文化,逐步又会回潮。举个简单的例子,大陆祭孔的服饰、礼仪已经越来越讲究了。还有之前广受流传的央视拜年主持人抱拳男左女右的区别等等。而现在已经开始有私塾,或者有人称之为“中式博雅学院的雏形”,出现。其中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重视的。实际上在台湾全面教习中国传统经典的,还是私塾之类。其实说白了,过去的经典都还在,要重新捡起来也并不难。当然有人会说传授的人都已经没有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问题,搞这方面研究的人一直有。而且要把这些经典真的与中国现状相结合、重获生机,无论如何都要“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所有的解释必然要发生巨大的演进,这种事情历史上也不是没发生过。完全机械地背诵经典,除了“啊呀好有传统历史感哦”之外,毫无价值。
哎呀呀随便写了几行字就被顶到这个位置,点赞的你们很坑爹有木有?看了下评论无比欢乐诶。。。这样,我的初衷,是想说咱文化没断层呢,别动不动绝望上火,伟大的文明是干出来的,不是哭出来的,存亡继绝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开拓进取,二者并行不悖才是正常的时代。好嘛,有意思,无意一渔翁,各种填风鹰。就我对中医的了解,改革开放之前,朝廷还是非常重视这个东西的,尤其在针灸方面,闹出了不少笑话,我的这方面的知识,来自一个叫京虎子的医学世家大牛,说错的,请勿见怪。我对武术不了解,但是以我个人的经验,文革风暴中,是有很多文物古玩被毁,比如我们家的很多宝贝等等,不过嘛,说起这事儿,武术秘籍失传的事件,古已有之,蒙古人入侵的时候,连南宋的皇陵都刨了,中原武学损失严重,但我觉得,从逻辑上,用武术秘籍的被破坏,来证明华夏文明断层,让人觉得有点脑洞大开的样子。好啦,你们继续吵。。向明太祖高皇帝致以崇高敬意,真要是血性男儿,纯种汉人,复兴文明,要从自己做起。吵得鸡飞狗跳,不能证明什么。想要清算历史的,文革那几年的目标实在太小了——老实说吧,作为一个隐藏很深的汉西斯,我指点几句。第一,论文化毁灭,第零,西周一次,殷商占卜法基本没能传下来,天命被周人直接篡改为德行,其实天命和君主的德行有毛关系?项羽一次,秦图书馆被焚;先秦典籍损失惨重。第二,梁元帝一次,南朝图册彻底完蛋,渣都没剩,第三,女真灭宋,汴梁图书损失惨重,第四,日本入侵,大量古籍被掠夺。第五,四库全书,有计划地毁灭汉人的文化和科技,永乐大典越来越少。第六,才是文革那几年。遭到破坏的主要是民间典籍,国家图书馆总还没被烧吧?其实扪心自问,由于明末的事儿太烂,烂到汉人都不好意思提,很多事儿,拖到现在,都没能清算。真的想清算吗,不要嘴炮。要向孙殿英学习。四库全书的整个修纂人员表一搜就有,我们汉人讲春秋大义,复九世之仇,父债子还,你们可以行动了。永乐大典的残本,分布在各个蛮夷的博物馆里,有志青年,可以行动了。咕噜。喵。我就看看,我不说话,呵呵。-------------------------184零年后,何来文化自信?鼓吹汉语拉丁化的,不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么。到了文革,是干脆觉得过去的都是渣,彻底推倒算了。至于文化严重断层,我觉得没有,估计说的是尊重儒生这种文化?恩,那要是这样的话,确实通过文革给彻底抹掉了。其他的,华夏民族核心的东西,十年要是就摧毁了,断层了,那么只能证明我们的文明本身就是渣,就应该灭亡。以上。
反对目前得票最高的匿名用户的答案的前面几个例子。逐条分析:“建国以前的文人,也就是民国事前的文人,毛笔字可以写繁简体,问以上几位,毛笔字练了几何?繁体字认识了几何?”若是现在的中国,文盲遍地,绝大多数人大字不识得一个,那我认同你这句话反应了文化断层。但是现实是中国人的文盲率比民国晚晴低了若干个数量级,大部分人虽然不会拿毛笔出一首好字了,但是硬笔书法倒也是不差的。另外,你毛笔字写的好,你去哪毛笔字写作业,做数学物理看是什么蛋疼的情况。至于繁体字,这个就更坑了,认识的繁体字不多就有断层,那不认识小篆算不算啊?日语中的谦辞敬词不少,汉语中各种谦辞敬语也不少,但退化到现在,有几个可以信口拈来?还有,活跃在海外各大奢侈品商场的大陆土豪和台湾人和香港人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样,来源于文化的差异。我很好奇你平时跟人怎么说话的。最后,举一个民国时期小学生的作文为例子,对比今天的诸位,请问你们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黄自强《中秋赏月记》:银河泻影,丹桂流香。此何时乎?盖秋时也。晚膳后,入小园中,作散步之举。既至,举头四顾,但见万家灯火,辉映天空,如星罗棋布。余愕然曰:“今夕何夕,胡庆闹若是也?”友曰:“此中秋之节也,汝不知乎?” 再来一例:春郊游记(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那你告诉我,民国时期有几个人能写出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吗?综上,这种人就是为了文化而文化,国家文盲遍地的时候,拿着毛笔繁体字津津乐道;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里面拿捏着谦辞敬语;国家工业不兴,国力孱弱,遭受内忧外患的时候,拿着小清新文章自乐。呵呵,这么看文化断层还是有吧,文化进步当然会带来文化断层啊!谁说传统文化就都要继承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印度的种姓制就是教训。
总有人想给自己的鲜廉寡耻找个理由.文革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只谈潮汕文化,我是一个潮汕人,90后,在我看来,文革对潮汕文化造成的伤害远没有“城市化”所带来的伤害大,文革10年,把潮汕很多特色的东西都封杀破坏了,包括游神赛会,庙会,古迹,潮剧,大锣鼓等等。但是,文革一结束,一切又开始回归正轨,传统的东西都在慢慢重新苏醒,因为,潮汕人都觉得这些东西是潮汕人的根,她们就犹如我们的信仰一样不可抛弃,我看过一个宗祠,墙上的狮子头被人用一些东西糊住了(貌似水泥),老人家说这是文革时弄的,我们会找个吉祥的日子去修复她的。因为有这些老人家在,因为有"潮汕人归属感“的青年人在,因为有浓郁潮水气息的海外侨人在,间断10年的潮汕文化又开始前进,正如姬轩亦所说:核心的东西,十年要是就摧毁了,断层了,那么只能证明我们的文明本身就是渣,就应该灭亡。所以,文革后不久,潮汕人以前有的东西,也都回来了。小时候,每逢节日,隆重的庆祝活动,特色的潮汕文化,都让人无暇它往。但是,后来这些东西都慢慢的没了,不像文革时期的间断,那时的间断是后继有人,现在是后继无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些都无关紧要了,只有钱是最重要的。大楼开始崛起,寺庙开始埋葬。少年连潮汕话都说不准。潮汕文化,只有少数人在坚持。归属感正在慢慢从青年人心中消失,或者说种子不发芽了。潮汕文化就快被革命了。中华文化,民族自信。如果一个十年就可以摧毁,那还敢叫”文化“???,而现在难道我们就看不出来,中华文化正在被一场革命摧毁着?想象一下,若干年后,我们和欧美国家有什么区别,除了我们的博物馆,除了我们的肤色。反正我现在看到的新一辈的潮汕人,他们和在广州出生孩子的差别并不大,除了会说潮汕话(不意味着会经常说),除了知道潮剧为何物(不意味着看过)。好吧,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以上纯属吐槽。---------------------------------------------------------------补充两点一:有人@李文文说到潮汕山高皇帝远代表不了整个中国,我不反对也不赞成,因为我不知道在现代执政政府中,管理一个地方的能力,是不是还和地方与执政中心的距离有关系。 二:说在这里“以小见大”不适用,我的初衷只是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因为我对潮汕还有些许了解,对中华文化这么大的一个概念就不敢妄言了,所以究竟适用不适用,我实在不敢妄下结论。
本来在 的答案下评论,但后来觉得还是专门回复一个答案为佳。就问题下面的两个子问题来说,我赞同冷哲的答案。所以我这个回答不涉及民族自信相关的东西。但就母问题来说,就文化的问题来说,我认为所表达的类似“其实文化消亡一直存在,文革只是一个小插曲,也没什么”的观点,是不可取的。1、关于“文化断层”的界定。我也看了下其它答案。为了更有逻辑性的分析问题,必须对其中比较暧昧的“文化断层”这个关键词做一下解释:文化——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是其认识自身与其它生物的体现。广义上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断层是一个比喻义,即断裂,大规模的无以为继。文化断层即是: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文化大规模的无以为继。2、文化自然消亡和文化断层的辨析有很多答案,包括、 的答案,都将“文化的自然消亡”和“文化断层”混为一谈。所以我必须指出这两者的区别。文化的自然消亡是一直存在的。再回头看下上面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和“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换句话说——当一种文化不符合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逐渐被淘汰或取代,这是必然规律——比方说书写的更快捷简体字代替繁体字;比方说有了电视和电影看京剧的人越来越少;比方说毛笔书法也随着人们大量使用硬笔字乃至键盘而越来越少人去学习。退一步说,即使是自然消亡的文化,我们也会去努力保护。因为尽管它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它还是具备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是民族一路走来的足印。正如我们已不使用篆书、繁体字,但它仍然是书法文化的一部分;尽管京剧越来越少人看,国家依然拨款去保护它的火种;尽管我们已不需要长城去阻挡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我们依然要保护长城的每一块砖。去避免无以为继。还有另一种情况则是,在一种仍然对发展有利的文化,因莫须有原因,有针对性的被消灭时,则值得惋惜。当后者大量出现时,则是文化断层。举个简单的比喻:衣服不合身了,换新的无可厚非;但假如身上衣服还光鲜,扔一件都是可惜的,何以更有甚者把人剥个精光,或是换上一件难看又不合身的新衣?在这里,我也并不想去谈论什么殷商占卜、简体字繁体字、武术中医、某些旧时价值观、某些旧时礼仪之类有争议的文化遗产——即那些随着社会发展可能会归于无用、被历史自然淘汰之物,我只去着眼于公认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例如学者的生命、历史典籍、文学作品、艺术表现遗产、艺术品、文物、教育、人才储备,等等——而这些,作为文革中最主要、最沉重的损毁物,却被一些答案有意无意地忽略、避重就轻,来试图证明文革的灾难性之小甚至正确性。文革固然根除了一些无用或较消极的旧物,但这怎么就成了文革重大文化损失重大错误的挡箭牌,治鸡眼贴个药膏或者做个冷冻就是了,现在把整只脚都给砍掉的自损行为却有人来叫好因为鸡眼去掉了,这是搞哪样。连一向大事化小的tg都称之为“十年浩劫”的这段时期,何苦文过饰非。3、是否无以为继?在的答案以及对我的回复中,提及“这并不意味着回过头来就没捡起来,也不意味着捡不起来。”。所以,我想列举一下,有很多损失,真的没法“能捡起来”,真的是无以为继。3.1、人命以及其所包含的思想、知识。人死不能复生本是自然规律,但关键是,一旦死于非命,死者所承载的思想、知识等于文化相关的东西就会意外失传。在 的答案中,转了310个在文革死于非命的学者。我知道知乎上的人大多没耐心看长名单,挑几个重点的吧:吴晗、熊十力、傅雷、老舍、杨朔,上过9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的,至少知道其中3个吧?而且,这310还真只是小部分,这种国宝级的学者我随口也能再给出几个知名度还可以的::中国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我国国歌的作词人。:历史学家,《南明史》作者。: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民国(民初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余三人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其代表作。: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家。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尽管梁思成死于疾病,但疾病的成因和恶化,是文革期间所受虐待造成的。:同样是上过语文课就知道的名人。我一开始有点犹豫是否把他也写上,但后来觉得文学“山药蛋派”尽管只是一种文学流派,但其蕴含的叙事方式、艺术表现本是生活发展的产物,也可说是文化的一种,正如我们可以将唐诗宋词归为文化,那“山药蛋派”文学也可以,只是比较年轻。上面这些人,无论是戏剧、历史、建筑、语言、文学,全部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死于非命造成相关研究被迫中断,他们的学识只有部分能得到继承,既是当时文化上无可估量的损失,也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空洞。仅仅是一名学者,当拉瓦锡死于法国大革命,数学家拉格朗日就痛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头砍下来,但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再长不出一个来了。”而当国学大师纷纷死于文革的时候,我无法理解对此的无动于衷。 ps:还可以比较下《读者》统计的死于抗战的文化名人。尽管我知道,这种和平时代却轻松碾压战时的死者清单,一旦比较起来相当的人艰不拆。.(这是有原因的,抗战无疑死了很多人,但毕竟当时不是全国沦陷,日军也不是是个文化人都杀;而文革则是全国性针对知识分子的整改,所以就知识分子来说,死亡率更高,有份量的死者更多,并不奇怪)3.2、文献与艺术品。文献是文化的承载者。既然上面说到钱海岳,就顺便说下《南明史》。钱海岳注南明史,历时四、五十年的编写和修订,参阅3400余种图书文献,被誉为“足备一代文献”“如能觅得,应置《明史》之后”。文革期间,《南明史》两抄本下落不明,钱海岳搜集的近两卡车资料笔记被付之一炬,这其中有不少孤本。文革后其家人终于找回96卷誊清稿和24卷草稿(1944年初稿有100卷,这之间是否有重大遗失不可知)。在《南明史》中引用书目有相当部分已不可查,估计已损毁于文革。后顾诚又著南明史两册,引用方志书目约800种,虽也极具学术价值;但和当初钱版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也侧面反映出可查找援引的相关史料量客观上大为缩水。这种不可查、缩水,试问,这不是文化、知识上的灾难性佚失,又是什么?这仅仅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而且是非常幸运的可以找回著作手稿的。文革期间,焚毁图书馆藏书、抄知识分子的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个问一下当时在城市生活的长辈即可,如果长辈恰好有知识分子出身,想必体会更深)。在这种全国性的业火乱烧中, 所说的“烧掉的书中,没有听说有什么重要的孤本”——是不可能的。在一文中,就提到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字画等文化遗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嗯,这篇文章确实夹杂了大量私货以至于我怀疑其真实性,但长辈口中曾听说不少类似的事件,对其真实性又是一个印证。仅供参考吧。3.3、古建筑、文物。直接上链接了,时间不太够。=============小结==============就算是文革的思想遗毒、思维方式遗毒、教育废止可以通过数十年数百年慢慢拨回正轨——事实上这些依然是断层,我们做的只是通过幸存的储备修复创口、重燃火种,而不代表过去的断层不存在——就算不提那些,依然有大量艺术、历史研究价值的古迹被破坏;大量珍贵典籍(包括孤本)的销毁;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造成知识文化的失传,这些,都已经是无可挽回了。这已经完全符合“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文化大规模的无以为继”的定义,所以说这是文化断层并不过分。这已经不可以用“文革只是整个过程的一小部分”这轻轻一句话带过了。如果说是“小”部分,是小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这个“小”?而与之相对的“大”,这短短10年间,非自然死亡的的文化工作者、学者比8年抗战多,损毁的书籍、艺术品、文物比8年抗战多,损失更远超近代的其他时期。如果这种新时代的焚书坑儒和文字狱造成的不可逆损失还不算大,范围还不算大——又有什么才能算“大”?
我认为这句话整个就是错的。第一,中华文化并没有断层。中华文化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其实挺虚,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是现今我们依然说中文,写汉字,能看懂古代典籍,也熟知各朝历史,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一如古代一般功利,对祖先一如古代一样崇敬,可见中华文化并没有断。至于“人性闪光点”什么的,这也能算进文化里?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时代没有“人性闪光点”…… 人性是共通的,中华文化不是格外没人性的文化也不是格外有人性的文化,这完全就不是特质之一。第二,民族自信心,这个实际上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失去的。对外战争一败再败,加上外来文化也确实优秀,自信心逐渐失去也很正常。文革时期并不讲究民族,也谈不上什么信心不信心。改革初期,面对巨大的差距,信心不足这确实有。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局对民族主义的扶持,已经可以明显地发现“民族自信”正在恢复。总的来说“民族自信”这不是什么丧失了就再也回不来的东西。弱小了自然就没有,强大了自然就有。第三,与港澳台相比,我朝在传统文化的保持上确实有点差别。但我认为这个也不是文革造成的。真要算,这得从土改算起。历来我国都是乡绅自治,乡绅阶层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传统价值观也大多是依靠乡绅阶层维持着。而土改消灭了这个阶层,直接改变了基层社会的组成,大大强化了政府的控制力,扭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我朝是革命政权,是“新”中国,那么肯定是要跟以前不一样的。这对移风易俗也很有好处。土改是第一把火,后面还有各种运动不断,而文革只是前面一系列运动的延续罢了。
首先,强烈反对排名第一的匿名用户的回答。其次,我认为“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了严重断层,丧失了民族自信”这句话不实。
排名第一的答案首先举出了现代人不能写毛笔字的问题,可这能证明什么?这只能证明科技的进步将会取代一些落后的传统。正是因为钢笔与水性笔更为简便好用,中国人才抛弃毛笔,选择了更好的书写工具。同时,欧洲人也抛弃了羽毛笔,按照该匿名用户的观点是不是欧洲人也丧失了民族文化,同理是不是人类不用古埃及的芦苇杆写字就都丧失了人类文明?
其次,该用户举出了简繁体和谦敬词问题,我只能以一名社会科学爱好者的身份提醒您,这正是文字语言的正常演变。第一,我不觉得简体字相比繁体字就有什么好的,反倒是简体字易于学习,书写也更为方便。第二,如果您能说出来有什么好处就请说出来,如果说不出来就请不要当作论据,还是说您觉得古代的就是比现代好?那您甲骨文一定会写很多。第三,现代自有现代的谦敬词,在一个文明的人身上,简体字与当代汉语也会让人觉得温文尔雅。相反,我也曾看过一个台湾人用繁体字写的文章,满口讥讽大陆的同胞,称简体字是给智商不够的脑残学的,大陆人用简体字造成了身心畸形。我看不出来这就有什么好的,还是说您就认为这样才算文明?
最后,该用户拿出了两篇前人写的文章,但我不明白这有何意义。任何时代都有突出的人才,用民国时期的一两个天才学生的文章,就能表达当时文化水平有多高吗?那两篇文章在一个没有网络的年代能流传下来,正说明已经远超常人之水平而为人所传颂了。而至于这些极少数的个例,当下也能找出来啊。而且您说您喜欢拿数据说话,那就请拿出民国时期教育普及的各种指标与当下进行比对吧。
我同意文革对文化造成了一定损害,但绝不认同十年时间就能让文化断代,按照这么说在蒙清这些时间里中华文化早断上几十次了。至于文化上的不同,一方面是当下很多人没有文化,推己及人认为他人也没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我们抛弃了一些落后的中华文化,转而面向世界学得了更多的文明精神,但很多汉奴面对这种不可逆的形势惶惶不可终日,惊呼文化断代灭绝呀之类的,殊不知自己已经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路上远远断了代。
整个文革10年中国少毕业了130万大学生200万中专生。这可以算得上是文化断层的一个方面——人才的缺失。而整个文革十年对我们国家文化最大的冲击是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而毁灭我们自己的祖先以及我们自己的文化。用近乎疯狂的方式颠倒是非黑白。
关于在文革中所毁灭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此不再赘述。问题是这种对我们祖先的彻底否定直接导致了我们本身作为中国人的进退失据。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怎么才能算的上是中国人,血缘上我们是炎黄子孙,文化传统上说我们都是孔孟传人。什么代表中国,中国的文化代表中国。而文革十年就是一个毁灭中国文化,消除文化传统的10年。这样的结果必然就是民族自信的丧失。其对后世的影响显而易见,对文物的默视和破坏。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都不敢正视这一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这样的国家他的自认为在知识水平线之上人民又怎么能觉得是有很大希望的。看了排名第一的的答案实在是有些不吐不快之感,特表明态度。1840年之后何来文化自信?这句话本身在我看来就是不对的,中国历史上亡国的次数太多了。我且问一个问题,同样是遭受别国侵略为什么印度被英国人统治了近400年,而中国在1980年之后虽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却没有遭遇和印度相同的命运。为什么没有像其他的被侵略地区一样完全的被同化掉。而是仅仅过了几十年中国又迎来了中华民国的再度统一和发展。这恰恰就是我们民族应当自信的理由。恰恰印证了那个谁灭了我们谁就变成了我们的观点。我们的国家有很强的从灾难中恢复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基于我们本身独特的文化的。如果诸位不能同意这一点或者没有自身感受那就请别看下去了。
第二点,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是有本质区别的,新文化运动如果算是去除愚昧的,那文革就是鼓励愚昧的。新文化运动里面鼓吹汉语拉丁化,如果算的上是矫枉过正削足适履,那文革时代企图借鉴朝鲜拼音化而用罗马拼音代替汉字的中央政策就是真正的倒行逆施。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新文化运动好比一锅粥里面有几颗老鼠屎,并且这粥是给一个即将饿死的人吃的,而文革好比一锅老鼠屎,给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来吃,还告诉你这就是一锅粥。而且新文化运动只是一场偏于更知识阶层的运动。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更多的影响大众。而文革就是要利用每个人的癫狂先是对付知识阶层,进而影响到每一个人。新文化运动发起的人流的是自己的血,而文革就是所有人为一个人去留血。
第三点何来文化无严重断层。我想问,文化的断层有不严重这么一个说法吗?但凡有断层就不可能不严重。何况这种断层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去传承与发现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毁灭,我想问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至于文化严重断层,我觉得没有,估计说的是尊重儒生这种文化?恩,那要是这样的话,确实通过文革给彻底抹掉了。”文革里面抹掉的并不是尊重儒生这种文化,而是对知识,礼节,道德,甚至法律的起码的敬畏和尊重。 第四点
“其他的,华夏民族核心的东西,十年要是就摧毁了,断层了,那么只能证明我们的文明本身就是渣,就应该灭亡。”
这种观点非常的可怕。因为这是一种出于无知的自信。是一种认为剩下的就是最好的的狭隘观点。任何的文化都需要载体。人是一种载体,文物是一种载体。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大火烧毁的珍贵历史资料不能复原。你让埃及人怎么了解祖先灿烂的文化呢?你能说真正核心的东西就没有失去吗?现在的时代人类可以让自己回到史前文明的状态,那如果有一天掌握核武器的几个国家想来一次人类革命。把我们炸到石器时代,你能说这样的整个人类文明就是个渣,且应当毁灭,并且认为整个人类的文明因为自身的强大还能完整的存在吗。
对文革最起码的态度就是应该知道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再度发生。
在前几天有个类似的问题我做过回答,但后来原问题被知乎以“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为由删除,所有答案也一概删除,希望这一次能够幸免。”文化断层”这个说法我是认同的,至于“民族自信”不如说受到了“文化断层”的影响,但不是其决定因素,也没有到“丧失”的程度。一、先从官方自己的表述看: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雯愅”进行了历史定性,摘录如下:在文化方面他是这样说的:题中说道“文化断层”,从哪断,怎么断,它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到的是,这份政治性文件作为”雯愅“后反思的重要参考并未提及对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毁灭性的打击,而事实上这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改善,时至今日仍然处在较为边缘化的位置,这也正是文化中断的最为重要的提现。(这一点我会着重补充,手头暂时没有可引用文献,得去文献室,这几天忙,过几天天再完善好)而在现实中,中华民族拥有的优良品德,建国后树立的优良作风几乎全被打断,回到了封建时期、革命年代。正如文中说的:没有“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自己折腾自己,也就是乱谠,乱国、乱人民。最后我还要再次强调,如今仍有少数毛左认为“雯愅”是毛主席一生中最高的成就,可见余毒之深。详情可见《毛择棟的“珠峰”》,梅俏著,这是“雯愅”结束30多年来国内仅见的一本从“左”的角度思考“文革”的长篇专著。居心叵测,害人不浅。
中国社会一直没有对文革作出系统性的全社会性的大讨论、总结和反思。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虽然已经有很多回答了,我还是来姑存鄙陋的一家之言。首先回答问题:对于这句话,我是基本持否定态度的。当然,这种否定态度倒不是因为我觉得这句话一定就是错误的,而是我认为在今天,对一个过去不久的历史事件下这么肯定的结论,是相当不严肃的。何况,这个历史事件还影响如此深远,不是短短几十年就可以看个究竟的。当然,做一点有限的讨论,还是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到时候后人也只能说,这是二十一世纪早期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看法,就像今天我们看《决议》时,也只能说,这是八十年代党内部的看法。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谈任何历史事件而不及角度,基本上就很难得出公允的结论了。具体到话的内容,我觉得还要分两步说。先说后一句,“丧失了民族自信”这一点,我觉得是推不到文革身上去的,相反,文革时期正是畸形的民族自信急速膨胀的时期。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也只能说,没有文革这样的重大顿挫,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民族自信也就无从失去了。当然,这种“天朝上国”式的民族自信,还是少一点比较合适。事实上,应该说在整个近代史中,我们的“民族自信”仅仅短暂获得了一小段的时间,这种获得在文革中达到畸形的巅峰,然后又迅速回落到谷底,以至于《河殇》这样走极端主义路线的作品都可以在央视播放。这个民族自信是怎么失去的呢?一开始的原因很简单:总挨揍。要求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在短期内积累起这种自信,这是不现实的,当然,共和国之前,南京国民政府有过短暂的统一。但是,这是一个弥漫着官僚资本,极度依赖外资的政府,这种本质不是一两样拍脑袋想出的运动可以消除的,于是,这种民族信心一直没有重拾起来。接下来,就是共和国的“自力更生”政策。应该说,冷战的发生使中国有条件,在很多时候也必须采取这样的政策,这大大扭转了一直以来的局面,把民族自信重新带回到我们身上。但是,这种自信却以令人咋舌的经济损失作为基石,而且,共和国的建设也远非一帆风顺。打鸡血毕竟是不可能长久的,于是,随着开放,今天我们看到:我们成了一个大债务国,我们重新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中,哪怕如迈斯纳说的一样,这个秩序对发展中国家并非总是仁慈的。当然,情况与国民政府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中的内在逻辑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其实是在为错过世界大潮的祖先还债,这样的情况下,产生民族自信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吧。如果一切顺利,将来我们重新拥有它,那么这种自信也必定拥有与“天朝上国”不同的新内涵了。至于文化断层,这个问题就更棘手了。看了排名靠前的一些答案,基本都趋向于否定。我对此的看法是,现在不能肯定是否发生断层,但是情形绝不容乐观。说文革其实与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都是近代中国否定自身文化的一环,这种观点近年来相当有市场。这种观点的重点一开始并不在为文革辩护上,而是一些公知发明出来对“五四”进行所谓反思的。当然,它现在也被一些人用来为文革辩护。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来,这个观点相当有吸引力。不过,且不说刚过去不久的历史难以用黄仁宇分析明朝的方法简单概括,就是从历史本身来说,这个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应该说,这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历史按新文化运动的逻辑发展下去,绝对不可能出现文革。首先,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都是当时的文化精英,而文革中文化的破坏者自己就是毫无文化的人。当然,你拿文盲率来说事,说新文化运动没有充分发动下层群众,也没问题,但是这个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至于文革中的文化精英,哪里有什么发言的资格,不被肉体消灭就上辈子积德了。有人说《往事不再如烟》这些回忆录很矫情,但是民粹不是更值得警惕么?试问新文化运动的那一批人,哪一个不是自己从旧传统走出来的,又哪一个自己不是国故大家?他们否定的传统,是束缚中国人的多,还是有益于中国人的多?文革中的群氓否定的传统又如何呢?历史自有公论,就不必我多嘴了。至于拿汉字拉丁化这样的老梗说事,就没什么意思了。任何运动都有主流和支流,而且,建国后好像也不是没有汉字拉丁化的动议吧,文革里这样的事更是一抓一大把,就不提了。其次,两者的内在逻辑是根本背道而驰的,完全不是什么“文革只是漫长历程的一小部分”。拿批孔来举个例子,新文化运动批孔,是精英自发的一种行为,很多时候还带一种学理讨论的性质。而文革中的批孔,则是上层授意发动的,且目的也根本不是改造文化,而是暗指“党内大儒”的政治行为。两者的差距不言而喻:新文化运动中的批孔者自己就对儒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而文革中跟着批林批孔的人又有几个知道孔老二讲过什么话?至于道德改变,文字简化之类,更是不能因为这一进程早就存在,就弱化文革的作用。人总是在慢慢衰老的,那么杀人是否不犯罪了?更何况,文革除了样板戏,又推进了什么真正像样的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和文革中的道德改变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么?最后,两者造成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我觉得完全不该形成争议,如果以上的两点还有空口论道的性质在,那么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家族史都可以作证的。对于一个生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普通人来说,新文化运动毫无疑问会让他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对于女性而言尤其如此。而文革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推进教育,反而系统剥夺了一代人受高等教育的权力。这一点无须多言,大家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大学的校史在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时分别是什么样子。就是对毛本人来说,文革本来也不是蓝图中必定会出现的一样东西。按一些诠释,好像毛早就英明神武地谋划好,要进行一个文革来改造中国的社会,这纯粹是空想。文革脱胎于权力斗争,从今天看到的材料里应该是无可疑问的事,至于文化的损失,只是对精英阶层的清洗的副产物而已。这一点,和题目无关,就不展开说了。把毛当成理想主义者的人,自己的理想主义情结倒是一般很重,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里杨修的一句话:“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再回到一开始的观点:断层不知是否已存在,但情形不容乐观。在这个问题上,你说民国小学生作文写的好,他说台湾女生穿超短裙,你说毛笔字没人会写,他说四书五经文本犹在,这些争论,都远未触及问题核心。毛笔没人写不代表文化断裂了,四书五经流传下去更不代表传统被延续下去。要延续传统,绝不是看这些僵死的东西还有没有留下,而是看今日的我们能否给它注入新的延续力量,让它继续发展,乃至影响其他文化。这一点,显然目前还做的实在不够,这不是政府祭一两次孔,于丹出一两本书可以解决的,而要等待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扭转过来。事实是,中国的文化产出在自己国家都竞争力微弱,更不要说像美国这种国家一样系统输出了。这些,和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当然有关系,但是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除非强大到一个程度,万国来朝,自然全球争读《论语》了,但是问题是这可能么?而文革对文化的破坏力,也绝不在破坏几件文物(网上流传的那份单子很多是假的)上,而在于这种对社会文化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大家读书时过寝室生活时一定很有体会,好的氛围和坏的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大,如果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在文革那样的氛围中度过十年,那么国家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还没有算那些大陆核心的知识分子精英们受到的肉体消灭。自然,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是有的,但是这需要相当程度上的努力,而不是保持“留下来的就是好的”这样无所谓的态度。否则,就算文化的形式流传下来了,也终究只能进入博物馆,而不再是鲜活的东西。虽然说了这么多悲观的话,我还是认为这种努力是我们有条件,将来也一定会慢慢做到的。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不必在讨论文化断裂的时候像小孩一样喊着“台湾也好不了多少!”了,毕竟,在传统文化方面,中原大国要和小岛认真比,一开始就已经输了。
文革前后,最最大的不同,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骤降,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之崩溃。文革以降,尔虞我诈背信弃义成了常态,经历过文字狱和批斗会,再没有人可以被信赖,乃至亲人。要知道,维系中华的不就是儒教所最看重的家庭关系吗?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不都应该是从家庭开始深入人心吗?而文革以后,家庭单位涣散,一切成长教育围绕工厂,学校,公社等集体,个人的塑成由千百年来建立成熟的家庭关系变成毫无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关系,互相揭发批斗,家庭体系崩溃,亲人反目,兄弟算计,哪里还需要传统,哪里还认同文化?文革的罪恶影响,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乃至更久远。
虽然我没经历过那段岁月,但是我对此算是有所体验。我妈是个乐天派,平时每天都笑嘻嘻,很唠叨,话很多。但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吃饭讲到毛主席,她就开始说她经历的文革,我外公是知识分子,被人陷害,大半夜地被拖起来批斗,她一个人大冬天的缩在家里角落里哭,家里的家具什么的都被搬走了,很害怕,很冷。。说到一半她就控制不住,开始哭,这是我印象中至今为止她一个人哭的最伤心的一次。自此以后我再也不在她面前提文革相关的词汇。我想文革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也许不是经济上的损失,而是给那一代成长的人们带来的【心理的创伤】。这些人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后,他们互相之间的不再信任便成为了现在很多社会问题的基石。
一言以蔽之:不知道该怎么理解。1)十年的时间是走了不少弯路,听父辈讲起这段历史真真的是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前两天惊闻某国二号领导人直接被拖出会场处决,联想到文革中多位高级将领被迫害甚至至死之过程,可见文革动荡之一斑。2)文革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孔子时代的礼坏乐崩,到焚书坑儒,再到清朝的大兴文字狱,统统算得上是文化的浩劫。如果我们认为现在的中华文明还算得上五千年的一脉相承,我觉得就不能说因为文革断了层。3)关于自信。自信这东西影响的比较多,简而言之,觉得自己牛逼才来自信。这里有两点,一个是牛逼,一个是觉得,其实觉得更重要一点。你就知道某国何来自信说伟大的领袖金某某才配当世界的总司令blablabla。。。。之前的中国确实在挺长的一段历史里辉煌过,所以我们讲现在的工作叫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于是,当我们看到之前给我们进贡的“蛮夷”开始抢钱了,之前归顺我们的小番开始占领我们的领土了,这确实深深的打击了民族自信,而现在的我们还在发展阶段,国际环境美国一家独大且跟我们有较大距离,说实话也没太有民族自信的资本。但要说这是文革一手造成的,我觉得也不是这样吧。4)建议题主将自己阐述问题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很多时候语境很重要,到底俞敏洪的微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知乎的精彩回答是怎样答得,这样才比较全面,也比较好理解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前一阵有个宝马女维权的故事,大意是某女的宝马车在高速上“趴窝”了,于是愤怒的去维权。听到这我也觉得很气愤,这么高档的车,竟然在高速上趴窝,这太让人气愤了!结果是——车没油了。具体参见下面的新闻可见,来龙去脉清楚了才好对现象做出比较客观的评论。总之,文革是一场浩劫,一场未曾经历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浩劫。但产生断层一说,好像有点言过其实了。而民族自信的缺乏也并非文革单一作用之影响,而且可喜的是,我们的民族自信正在慢慢恢复中。前两天有看中央台的一个纪录片叫《大国重器》,绝对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看得我热血沸腾啊。1/3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1、文革有没有造成文化断裂?2、文革有没有造成民族自信丧失?3、如果以上答案为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何?~~~~~~~~~~~~~~~~~~~~~~~~~~~~~~~~~~~~~~~~1、文革有没有造成文化断裂?我不能理解那些认为文革没有造成文化断裂的人的逻辑,当整个国家陷于疯狂,青年失学,时间长达十年,怎么可能会没有文化断裂?许多回答中都说,历史中还有更严重的文化断裂时期,我完全赞同,但是不能说因为之前有过更严重的,文革时期的断裂就不算断裂呀?另外一点是,断裂、断层,未必以后就接不上呀,断裂、断层是指的整体而言,但是只要有火种留下来,一样还是可以继续的,即使大陆没有了(这个只是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啦,不要认真),不是还能“礼失求诸野”嘛2、文革有没有造成民族自信丧失?对于这一点,我认同排名第一的回答,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丧失是从清末就开始了,文革?那个全民疯狂的年代应该是民族自信爆棚吧,要不然怎么会那么多青少年拿着根红蓝铅笔对着世界地图思考解放全世界2/3受苦人民的问题?文革之后,人们逐渐回归理性,发现”解放全世界受苦人民“云云,不过是自high之后的妄想而已,如果这也算是民族自信丧失的话,我觉得还是丧失一点比较好。我从来不认为对于自身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算是”自信丧失“3、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如果考虑到由于文革十年所带来的全面落后,造成现在人的民族自信不足,到也是有可能的。不过问题在于,其实落后并不仅仅是从文革开始的,所以如果单纯把由于落后带来的自信丧失退给文革,恐怕也是流于片面~~~~~~~~~~~~~~~~~~~~~~~~~~~~~~~~~~~~~~~~~~~~~~~~~如果就题目来说,回答到这里也就可以结束了,但我还想多说两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已经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了,无论是以科举为依托的儒学体系,还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道德体系,还是以忠君保民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甚至一些如中医、风水等相对外围的内容,都可以披上”传统文化“的外衣,因此,在不能对”传统文化“做出明确定义的时候,讨论它是恩容易造成”鸡同鸭讲“(这个词在这里用真的没有贬义,只是一时想不出适合的形容这种完全说宁了情况的词)的局面的当考虑问题的时候,请关注历史上相似时期的时间轴,混乱的时期往往延续百年以上,然后才是慢慢澄清稳定的过程,中国建国到现在不过60多年,把这个放到整个历史的坐标中,真的是非常短的一瞬间。明白这一点,也许能更好的理解当下我同意许多人在回答中提到的,文化断裂其实早就开始了,并不仅仅是文革明朝开始的中央集权,割裂了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的制衡清朝开始的”狭隘的部族统治“,割裂了汉族作为中华”名族“地位的崇高性(这种割裂未必是坏事)清末民初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割裂了以科举为中心的传统的儒学体系(也未必是坏事)民本主义思潮割裂了君权天授的传统思想(还是未必是坏事)土地政策割裂了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基本经济体系当然,也有当今物语化的价值观,割裂了传统上的道德体系…………种种断裂不胜枚举,当前的社会问题,肯定有文革十年的因素,但绝对不仅仅是文革十年才造成了现在的社会问题
排名第一答案关于文革方面完全是胡扯,这种捧臭脚而且混杂了大量诡辩的答案还有那么多人点赞,真是悲哀。文革当然造成了文化的断层,这一点去过港台乃至其它一些海外地区的的应该深有体会。首先,文化是人创造了,本质是人。中国话我们当然还在讲,汉字还在写,四书五经还在,有人读;但要搞清楚,这是前人的结果,而不是后人的创造。人没了,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会有削弱和改变。每多消灭一个人,就削弱了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变化的一丝可能性。从这一点来说,文革是灾难,大量文化人被消灭。其次,文化会发展变化,但是变化是结果而不是目的。“文字简化,从民国初年就开始了,还是民国自己发起的。”——这是目的论式的诡辩逻辑,拿自发的文化内生发展为粗暴野蛮政治式的暴力改变辩护。不能说因为会变化,所以死点人烧点书什么无所谓。你迟早要死的,我是不是现在就给你脑门上补上一枪?文化的变化发展,会抛弃掉很多东西,带来新的东西,但真正内生的文化变化,始终会带上地域或者民族的烙印。美国人信圣经的人少了,看百老汇音乐剧的人少了,但是好莱坞电影走向全世界。而我们呢?现在中国的精神产出当中,除了翻前人的东西,真正自己的东西有多少?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到处充斥舶来品。比如动画,几乎清一色日漫风格。曾经赫赫有名的“中国学派”,现在几乎看不到了。你别告诉我“中国学派”的东西也是属于被历史淘汰的残渣。所以,文革造成的断层,本质上还是人文传承和创造力上的断层。写中国字、说中国话、经院碑文、民俗之类的客观物质文化遗产,是很难灭绝的,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没能做到,丧心病狂的文革也没能做到。但是文化的延续和创造力,毫无疑问是被大大削弱了,这块要恢复元气,需要很长时间。这一点,不是简单的静态对比可以衡量的。
说句实话,现在知乎没有任何几个人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我们的政府需要回答的问题,而不是某个人来回答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人的经历,不同人的角度进行回答,否则仅仅从个别人的角度进行回答,那就是管中窥豹;如果仅凭个人给一个定性的结论,那就根是骨子里遗传了文革给别人扣帽子的习惯,在批判文革的同时,自己也沾染上了文革的那种歪风。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的国家,以及政府好好总结和回答的。个人回答这个问题,仅仅是可以将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让看到的人自行去判断,而不是替别人去判断。
文革是灾难,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讨论的。针对某些人认为「动机是好的」,只能说用动机来洗白,就像用动机去抹黑一样无聊。文革打倒的东西后来花了更大代价去找回来,所以从毛的角度上也是毫无意义。但个人觉得最大的断层不是文革,而是八平方事件之后的文化政策紧缩。(不涉及对八平方的评价,仅仅说其后的文化政策影响)文革这种毁灭式的灾难虽然后果严重,但是文革结束之后立刻就是一个文艺的高峰,海子、顾城等一批人都活跃在这个时期。至今看80年代文化方面的一些东西还是不错的,开放性非常高,八平方之后文化被压制,慢慢就全民向钱看,春风吹不生了~文化紧缩让大量低质文化消费充斥市场,经济腾飞又带动了消费者饥渴的文化需求,畸形的社会就此产生。
文革是长期丧失民族自信后的终极自毁手段,不是丧失民族自信的原因。从中国历史上来看,中国人民族性格的最大一次转变,是安史之乱和之后的辽金元之乱所导致的从包容到保守;第二次转变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文革的从自傲到自呛。文革不过是后者的终点罢了,没有那么大的历史地位,之所以我们如此重视文革,不过是距离我们太近罢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哪里有木炭机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