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进房间就被卡不停的出现 不可以向ready中的人换位兄弟 腾讯还没发现这个问题吗

李彦宏提示:腾讯阿里不碰但机会很大的两个方向 : 经理人分享
BAT不会做,但未来几年潜力巨大的两个方向:1、企业级软件的大市场,2、比大数据更有效的新数据。
5月29日,2014百度联盟峰会在安徽黄山举行。去年的演讲主题是互联网正在加速冲击传统产业,今年的峰会上李彦宏称,本以为是未来三到五年发生的事情,没想到讲了不到一年,就被很多人接受。李彦宏还明确告诉大家,BAT不会做,但未来几年潜力巨大的两个方向:
1、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软件大有可为,帮餐馆、歌厅、航空公司提升效率;
2、智能手环、眼镜暂无大用,智能硬件要不改变用户习惯而能获取对用户有用的数据,如牙刷能检测唾液。但难点不在硬件,而在找准何为真正有价值的数据。
简而言之,就是:1、企业级软件的大市场,2、比大数据更有效的新数据。
重点一:企业级软件
企业级软件并不是新东西,在美国是非常大的事情。在美国企业级软件市场已经诞生了很多知名大公司,比如IBM、甲骨文、微软,但中国还没有出现大的企业级软件企业,李彦宏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中国劳动力成本过去很低导致企业级软件没有使用效应;很多传统企业的老板并不用电脑,不清楚如何借助PC来提升效率。
但是目前情况已经完全改变: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非常快,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让每个老板都拿着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上网,自然会想到用企业级软件提升公司效率。
“大家都知道百度收购91无线,我在和91打交道过程中很吃惊,91每个高管的邮箱后缀并不一致。”李彦宏说,后来才知道,91无线开发了自己的IM,这种IM不仅可以交流,还可以进行任务分发、考核。
但是企业级软件仅仅接管过去的工作还不够,新的企业级软件应该能解决更多问题,不仅是企业内部流程的问题,而且是由内部到外部的问题。李彦宏还举例说明这方面的潜力,他称,青岛航空已经把整个卖票这部分包给去哪儿在做。“很多地方都有这个问题。机票,酒店,餐馆,歌厅,出口投资消费,目前的运营效果是非常非常低。用软件去提升效率是未来五年,极大的机会。”李彦宏说。
重点二:基于大数据的新数据
说到未来互联网第二个方向时,李彦宏说,有人告诉他,过去两年生产的数据占人类史上数据的90%,大家都认为现在数据爆炸,要解决数据太多的问题。“传统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到来,都觉得大数据很值钱,但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很多数据基本都是没价值的数据。”
他说,在百度这样的技术擅长的公司,都知道技术是可以去做一些事情,但是,要的数据没用。想要的数据没有收集上来,已经收集上来的是没有价值的。
“最近智能软件,智能眼镜等智能硬件产生的数据没法收集。这个数据拿过来我们用不了。手环能帮助治病吗?我问过医生,其实是不能的。”李彦宏说,未来真正的大数据积累应该是可以提前预测人的疾病情况,就像中医中说的未病:因为疾病不是一天出现的,而是天长日久累计出来的,各种数据一定发生变化。
因此,他在现有言必称大数据的情况下,提出了第二个方向:新数据,基于大数据产生的新型的持续的有效的数据。
他又举例,比如端上来一盘菜,是否能测出地沟油。“这种慢数据的收集方法,不是平时不戴什么东西,你让我戴个东西;而是我平时就在做什么事情就能测出来。比如癌症,提前五年就能检测出来。”李彦宏说。
这种新数据如何实现?他又说,也许真的是一个懂互联网的中医,可以拿出什么指标就能知道,这是互联网领域做不了的;但同时一定要有互联网思维。可以不知道这个技术是怎么实现的,但要知道这个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即需要不同领域的人能够实现交叉、激励,才能真正做到收集的数据有效。现在的公司在大数据仍然没有优势,因为现在大部分是宏观上预测,预测端午节小长假哪里人多、哪里交通拥堵。
“当我们有了新的数据的时候,再结合上最近几年研发的人工智能,未来若干年都不会是个最新的前景。”李彦宏说。
十几天前,百度官方正式确认 “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AndrewNg)加盟百度,成为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百度研究院。
小白了解到,吴恩达的使命就是打造百度的“百度大脑”,让百度从为用户提供搜索结果的搜索引擎,转变为向用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百度通过融合深度学习算法、数据建模、大规模GPU并行化平台等技术,构造起深度神经网络,将在政府、NGO、制造、金融、零售、教育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
在此之前,百度已连续三个季度投入10多亿元,布局人才培养、大数据、人工产品等方面。
早在4月24日,李彦宏在百度技术开放日上也介绍,百度内部一直在做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研制的“百度大脑”,运用很多计算机、很多书,让它深度学习,去模拟人脑,现在已相当于两到三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百度目前在大数据方面的就有百度大脑、数据工厂、开放云等三个层级,分别具备深度学习,超大规模机器学习、大规模GPU并行化平台;新一代数据仓库管理与查询技术、大数据挖掘机;低能耗数据中心、超大规模分布式架构、新一代智能自动化运维、超强云安全等功能。
你有没有想起在电影《美国队长2》里,当队长找到已经废弃的训练基地,这里仍然保持着世界上最聪明的科学家的大脑(身体已死,大脑仍存在于电脑中),他们置身其中,仿若走进他的大脑,很酷吧?
以下是演讲全文: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黄山。
每年的联盟峰会都会选择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样是因为,一方面心情可以比较放松;另外一方面,思路也容易打开。去年的联盟峰会在香格里拉举行,当时我讲的话题是“互联网加速颠覆传统产业”。其实这个话题也是在峰会前一天晚上才把思路整理出来的,不是说平时不在想,而是平时想的时候思路比较乱、不成系统;到前一天晚上,去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在一个美丽的环境当中,就很容易能够把思路理出来。
当然,当时讲的时候主要还是觉得,我在讲的是未来三到五年才会发生的事情,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一年,这个理念就被很多人所接受了。当时讲这个话主要还是希望让我们的传统产业能更早地意识到互联网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同时及早地去拥抱互联网,及早地用互联网思维来做事情。
那次讲话之后,银行来找我,证券公司来找我,保险公司来找我,医院来找我,学校来找我,都希望能和百度合作。其实跟一家公司合作这种解决方案是没法拓展的,我觉得,每一个企业应该更多从自身的特点想办法,用互联网的思维做事情,或者把原本的事情做得更好,效率才能提得更高。
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企鹅的例子。大家没有必要那么敏感,我是讲的真的企鹅。百度百科里有一个企鹅的词条,大家如果现在去试一下、或者最近有所注意的话,就会发现这个企鹅词条里面有一个live web cam(实时网络摄像头)。你在看到这个词条的时候,不仅有文字性的介绍和图片,还有一个实时的对准北京动物园企鹅馆的录像。你要想看企鹅是什么样子、它现在在那儿干什么,就能够看得到。
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行业拥抱互联网的例子。我了解,当初在做这个合作的时候,北京动物园内部也有两派意见:一个觉得这是在拥抱互联网,是一个进步;另外一个觉得这样会影响动物园原有的业务,因为大家都能在网上轻易地看到动物园里面所有的动物长得什么样,那谁还会来动物园现场看动物呢?
他们经过一番debate(讨论)之后,还是拥抱了互联网思维。其实,我们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来做这个决定是非常轻而易举的: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放到网上的话,就一定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客户,帮助让更多的人产生对动物的兴趣、进而真正来动物园看一下。
在网上看直播和到现场看的感受,其实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会同意这一点。但是,对于一个传统产业来说,想要真正地把这种思维方式转变过来,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至少我自己,很高兴看到在过去的这一年,这一方面的意识,无论在哪个产业都变得相当强了。
我也在想,每年在联盟峰会就是希望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判断。当然,不是说对未来一年的判断,更多的是对未来五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判断。很多事情需要经过一定阶段、一定时间的酝酿才会越来越明显。而像去年那样讲了以后立竿见影、不到一年就所有人接受,是比较出乎意料的。
其实对我来说,讲未来的趋势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百度本来就在互联网这个领域之中,我们想做的事我肯定天天都在想。但我要想做的不一定愿意告诉大家,等我做出来以后才会告诉你们;我愿意告诉你们的,又是我不想做的,又能够代表未来趋势的,这个确实还是有难度的。
我不想做的,“A”和“T”想不想做呢?我估计他们也不想做。所以这个话题就变成:未来五年会有非常大的发展,但是BAT又都不会做的,是什么东西?我想了想,确实还有,有两个东西。
第一个是企业级软件。这倒不是一个新东西,但是在未来会变得很新。去年我们讲传统产业正在被加速颠覆,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企业要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事情。其实企业级软件,在发达国家,像美国等都有非常大的市场,孕育了很多市值非常大的公司,IBM、Oracle、Microsoft等。
像Microsoft原来有很大程度的收入来自consumer(用户端),但现在有70%的收入是来自enterprise(企业端)。我估计未来这个比例会更高。一个企业级软件市场可以养这么多的大公司,但是在中国没有特别大的企业级软件公司。
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过去劳动力成本很低,而企业级软件在过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提高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运营效率提高了,可以少雇人。软件比人便宜,那么人们就买软件,这个事情过去在中国不是很明显,所以这个结论就不是特别成立。
第二,我们发现其实在中国,当老板的人基本不用PC,如果他自己不用的话,就很难带着整个公司去用。或者说,他很难去特别推崇用PC提升工作效率。
但是这两个条件,或者说这两个现象,都是正在改变的。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非常非常快,这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现在每一个老板都拿着一个智能手机,不仅拿着,而且他真的会用。如果是这样的话,他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带着,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这个手机又可以上网,那么自然而然地,他会想到去用这个企业级的软件来提升工作效率。
但是,我讲的这个企业级软件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企业级软件,和我们过去讲的企业级软件是不一样的。它不一定是基于PC的,它的整个工作理念可能也是不一样的。
去年我们收购了91无线,很多人都很关注,但可能有一点你们没有注意到。我们在和91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一点让我们觉得很吃惊,就是每个91高管的名片,上面写的电子邮件的域名地址都是不一样的,不是91.com,而是163、qq、gmail或者其他域名的。我们很纳闷,觉得91 虽然不是大公司,但也是有几千人的公司,为什么高管拿出来的名片email都是乱七八糟的?
他们说,我们工作不用邮件,我们用IM(即时通讯软件),他们自己开发的。这个IM可以做什么呢?除了能够即时通讯,它还什么都干,ERP的审批、报销、员工绩效考核、任务的分发……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个内部开发的一个IM实现。
我觉得这个东西其实挺有意思的,它很可能代表一种方向。整个企业可以用一种新型的软件来运营。一个IM就把我们过去在企业里面需要买的各种各样的企业级软件都代替了。
其实整个产业界,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微软最近发布的Office365,基本就是把Office搬到了云端。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代表了一个方向,所以才会这样做。但是仅仅接管过去企业内部流程运转方面的工作的话,我觉得还不能完全代表新的企业级软件。
在我心目当中,新的企业级软件是什么呢?它应该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它不仅仅可以解决企业内部流程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企业从内部到外部的连接问题,就是说,企业如何与客户打交道的问题。过去的企业级软件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而未来是可以解决的。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注意到,青岛航空把整个售票体系全部包给了去哪儿。我卖了多少张票、每一张票多少钱、什么时候卖出、上座率多少,这些东西都靠去哪儿软件来做决策。其实在Airline Industry(航空产业)中,航空公司对于上座率的问题已经研究很长时间了,因为如果空一个座位的话,它的成本就完全浪费了,就没有价值了。
所以对航空公司来说,把飞机坐满,同时让每一个人付的价钱又最高,这对于航空公司来讲是收益最大的。所以Airline Industry中一直在研究,提前一个月买票是多少钱、提前两周买票是多少钱、提前一天买票是多少钱、而我站在那儿等着马上就上飞机又是多少钱。
但是,他们过去的研究主要是根据historical data,比如说现在是5月29号,那么一年前5月29号的乘客数目是多少?demand(需求)是多少?未来,有很多其他的信息,如果用互联网的思维来重新看一遍的话,有很多其他的信息是可以加进去,可以把票卖得更好。
去哪儿开发一了套软件,他们不仅知道过去卖票的情况,而且可以更好地预测到未来,根据人的特点、现在环境发生的变化、竞争情况等等,就可以卖出去平均来说更高的价格。当我认为demand不够的时候,就把价格降得更低一些,或者提早降价;当然如果航空公司认为会有足够多的人在最后一分钟买票的话,价格就一直不降,这里会有很多的技术。其实大家想想,不光是Airline Industry,在我们平时接触的很多行业中都有这个现象、也都有这个问题。
比较典型的是餐馆。我们都知道,好餐馆是经常需要排队的,有的餐馆价位定的比较高,客人就没有那么多,就会坐的不是很满。好餐馆每天一顿饭翻一次台和翻两次台、翻三次台挣得钱是不一样的,因为餐馆的固定成本基本差不多。餐馆里坐了10%的人、和90%的人也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怎样动态地定价,让足够多的人、按照足够高的价钱到餐馆来,这其实和航空业的机票定价是一模一样的,酒店的房间也是同样的:什么时间、面向什么人、卖出什么价格……这套东西如果作为一种企业级软件开发出来,那么未来不光是对企业内部的效益,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效益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所以,机票、酒店、餐馆、歌厅、发廊……很多这种服务型的企业,也是我们国家未来想大力发展的出口、投资、消费当中的消费的部分,这类型的企业,目前的运营效率是非常低的。用这类软件去提升效率,我认为是未来五年左右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方向。
第二个方向跟大数据有关,但不完全是大家一般意义上讲的大数据。每每讲到大数据,我的美国同行,就是Google Chairman(谷歌董事长) Eric Schmidt(施密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在过去两年,我们生产的数据,是占全部人类文明史上所有数据总和的90%。
也就是说,过去一万年产生的数据也只占整个数据的10%。言外之意是,现在数据已经爆炸了,我们要解决的是信息爆炸、数据太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有点误导的嫌疑,我们现在看到,每天产生的很多数据基本都是没价值的数据,很多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他自己抱着那些数据说:我这些数据特别值钱,大数据时代来了,我这些数据可以开始显现威力了。
像百度这样的公司,在技术上有相当多年的积累,在我们看来,技术已经almost ready(基本就位),技术是可以去做一些事情的;但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数据现在没有,或是还没有搜集上来,已经被搜集上来的数据基本没有价值。
比如说最近比较火的智能硬件。戴个手环、弄个眼镜,搜集了很多数据,但把这些数据拿回来之后总觉得用不上,觉得没法分析。比如戴眼镜,人平时眼睛能看到的,一天24小时除了闭着眼睡觉之外,把剩下能看到的全部搜集过来,但这些有什么用?我们想来想去,其实是没有用的。
国家有关部门的卫星,照了大量的卫星图片,数据量也非常非常大。百度做地图,其实我们对这些东西也研究了很长时间。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个数据拿过来我们用不了。那它们就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东西。弄个手环,算一下我每天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心跳多少,能帮助治病吗?我也问过很多医生,他们也说这东西不能帮助治病。
我觉得下一个方向其实是新数据。就是要思考,什么数据能够真正的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今年4月1号的时候,我们讲了一个概念性的产品,就是百度筷搜。很多人问你们什么时候出这个产品,我们想买。实际上,这个东西我们还没做出来。
但是,这东西确实是代表方向的。当我们说,你有一双筷子,在你吃饭的时候就能知道这盘菜有没有用地沟油、或者这个蔬菜是不是重金属超标了……那么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太有用了,我想要这个东西。
目前来说,这个数据还没有,我们还没有能力收集这些数据。但是这个的确是代表了一个方向,因为你本来天天就在吃饭、本来每天都在用筷子,不像你本来不带手环你却戴上了、你本来不戴眼镜,却戴了这个很重的东西,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本来就干的事,同时帮我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立刻告诉我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这些数据也许不会立刻告诉我有哪些信息,立刻告诉我的也不一定有价值,但是,我如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也许就会有价值。
就像中医的理念是“治未病”,就是还没生病的时候就告诉你身体以后会怎么样。很多的病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这个积累的过程当中,你的身体各项指标一定是在发生变化的。可是目前的医学实践,都是说等你有病了,或者说你觉得你有病了,到医院进行检查,希望几个小时之内、最长几天之内诊断出来到底有什么问题。
而真正能够治疗人们的这种“未病”的、或者说更先进的治疗方法,是对很多症状的多年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由于你持续地monitor(监测)你的身体特征长达三个月、六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知道我今天和六个月之前的身体数据有哪些不一样,可能是身体上出了什么问题,需要及早去医院看。
这样的不是“快数据”,而是“慢数据”。“慢数据”会对消费者有很大的价值。而这种“慢数据”的收集方法,又不是来自于那些原本不需要戴的东西,一定是平时就在干的事,顺便就把这些数据收集上来了。
比如说我天天都要刷牙,我在刷牙的过程中,唾液的情况都是可以接触到、可以分析的。也许有一种癌症,就可能会在被现代医学检查出来前的五年,通过检测唾液,持续检测半年之后就可以知道癌症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数据如果收集上来,就会非常有价值。
所以我觉得,新一代的数据收集,不管是收集工具也好,或者说数据本身也好,都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这里面,难点并不在于你制造出来一个新型的硬件,而在于能够找到那个点,找到什么数据对人们是有价值的。
其实在健康方面的大数据也讲了很长时间了。比如说,人类的基因测序,过去很多国家花了纳税人很多的钱,搞了这个人类的基因图谱。现在成本急剧下降,可能花一千美元,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够把整个人的基因测出来了。理论来讲,这个数据也是可以告诉你,你这个人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未来会有什么风险。
但是在本质上,这些数据还是没有用的。因为它本质上就是ATCG,基因的序列就是利用ATCG排下来的。你看到的就是一串ATCG,可能重复了很长很长的距离而已。现在所说的大数据有很多都是这样的数据。但是这样的数据是没有用的。我们拿着很好的技术,但是对这种数据下不了手。要想找到有价值的数据,其实不光要有技术。技术是有价值的,但在这里并不是最关键的。
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最关键的是domain knowledge(领域知识)、你的experience(经验)、以及跨领域的思考能力。假如说你真的是一个懂互联网的中医,你就有可能研究能够出来一个指标,在连续follow(跟踪)半年之后,就可以知道哪些病会不会发生,而这是纯互联网公司干不了的,需要有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甚至是经验。
还有跨领域的思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生就可以想到这些东西,你一定要有互联网的思维。你可以不知道这个技术是怎么实现的,但是你要知道技术上可以实现这些东西。那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数据。
所以,这种类型的数据,我认为是未来真正有价值的数据,过去不管产生了多少数据,其实都浪费掉了。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现在传统产业在数据上仍然没有优势,互联网公司目前在数据上也没有优势。
我们讲很多大数据,百度每天有几十亿人次的搜索什么的,这些数据,现在做的事情大多数是宏观上的预测:比如我们预测一下端午节哪个景点人比较多、高速上哪里要堵车了,这些都相当于是统计型的结果,现在的数据可以做到这些。
但是真正individualized(个性化)的数据,比如说,我们怎么能够知道一个人在走进一个餐馆的时候会点什么菜?现在的数据积累其实还不够;某一个人,五年以后会得什么病?我们现在也搞不明白。
所以,这样的东西,是需要每一个行业,以及拥有行业知识、行业经验的人,来积极拥抱互联网,来跟互联网进行结合,才能够做出来。
我之所以讲这些东西,还是希望有更多产业的人,不光是互联网产业界的人,其他产业界的人,能够多跟我们这些人碰撞。我也希望在座的联盟合作伙伴,多和各个行业的人进行碰撞,因为很多东西是在不同的行业进行交叉的时候,才能够撞出火花,才能真正把一些过去被别人忽略掉的东西找出来。
而这种领域,恰恰是机会最多的。你是这个领域,他是另外一个领域,而大家没有把注意力都没有集中到中间的状态中;而且就算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中间状态,但如果仅仅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价值。
百度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很多技术。比如现在我们有以图识图,用手机去拍,就立刻可以知道这个花叫什么。但是,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我们不知道。
有一天,如果有一个人告诉我说,这个东西你如果拍一下就能知道它是什么,那就有价值了,那就厉害了。我们现在缺这样的东西。我现在有这种technology(技术),但我不知道计算机能够识别出什么,它就会变得就有价值。
所以,希望不同领域的人能够进行交叉、进行相互的激励,最后产生创新。而这方面,我觉得中国其实是处在一个非常有优势的地位,我们的传统产业时间更短,基础并不是那么牢固,我们的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他们更加开放——因为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市场就一直是一个迅速变化的市场,他们本身做生意的方式就在变化,再变化一次对他们来说也没有那么难。
这和美国那些做了上百年的传统企业的思维方式,或者说转变思维方式的成本相比,还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更好的把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方式、技术、经验和每一个领域进行更好结合,我觉得产生出来的未来价值,对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当我们有了新的企业级软件,当我们有了新的数据,再结合上比如最近几年飞速发展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我相信未来若干年都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
(请在微信搜索“经理人分享日志”或“manashare”关注公众号,或者下载iPhone应用“经理人分享”,与45万职业人一起,畅享一份阅读、思考、实践的快乐。)
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涉及知识点
星巴克这次又跑偏了吗?
”约会神器“陌陌2014年第三季亏1460万美元
苏宁和天猫,这回算是动手了吖!应有尽有的商店:贝索斯和亚马逊时代
[导读]该书讲述了亚马逊起家的辛酸故事,但看上去辛酸的似乎主要是贝索斯手下的员工。
最下为贝索斯(腾讯科技配图)中间为贝索斯(腾讯科技配图)腾讯科技 Kathy 10月11日编译跟土豪做朋友是什么感觉?布拉德-斯通(Brad Stone)或许可以告诉你。他是《彭博商业周刊》的撰稿人,采访过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数百个“现任和前任”朋友。斯通的新书《应有尽有的商店:杰夫·贝索斯和亚马逊时代》(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即将出版。据说该书讲述了亚马逊如何成为一家“什么都卖”的公司的辛酸故事,但从《彭博商业周刊》刊登的部分书摘来看,辛酸的似乎主要是贝索斯手下的员工。亚马逊是一家“什么都卖”的商店。说具体一点,它是一家跟沃尔玛较量的商店,跟竞争的设备制造商,跟对垒的数据服务提供商。今年,亚马逊可能会有750亿美元的营收入账。该公司创始人贝索斯现年49岁,对技术的变革性力量充满信心。他不断改善现有业务、开拓新业务的行动,常常令股东感到震惊。今年8月,他买下《华盛顿邮报》,说自己的乐观、创新和执着不懈可能会令这家报纸重振声威。每个星期,贝索斯都会找一天去他2000年创办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私人太空公司,他说该公司的使命是提高太空旅行的安全性并降低其成本。缺乏换位思考能力的CEO并不鲜见亚马逊对工作的要求之高是出了名的。但这家公司如何运作,以及贝索斯是怎样一个人,你可能并不了解。即使周围没有发生什么滑稽的事情,贝索斯也经常会发出抽搐而欢乐的笑声,这会把大家吓一大跳。亚马逊的前首席信息官里克·达尔泽尔说,贝索斯经常在别人达不到他的高标准时这么笑,“事情很明显,他这么笑是在解除你的防御,是在惩罚你。”在高科技界,言行强势的CEO并不鲜见。史蒂夫-乔布斯粗暴对待苹果公司下属的轶事很出名,他在电梯里解雇过员工,也对表现不佳的高管大吼大叫过。比尔-盖茨也曾经在大发脾气,史蒂夫-鲍尔默则有扔椅子的倾向。前任CEO安迪-格鲁夫十分苛刻严厉,他的一个下属甚至在绩效考核的时候晕倒了。贝索斯也是这样的类型。他的进取心和勇气凌驾于领导者的其他理想品质(比如建立共识、讲究礼貌)之上。虽然他也可以表现得很迷人,在公共场合显得十分幽默,但在私下里,他的怒气可以爆发到被下属称为“癫狂”的程度。如果一位同事没有达到贝索斯的严格标准,他就可能会变得“癫狂”。如果一个雇员没有给出正确的回答,或者是试图虚张声势,或者是把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或者搞了一点勾心斗角的事情,贝索斯的额头上就会冒起青筋。以下就是他的一些斥责之词,由亚马逊老员工收集:“你是懒惰还是本来就没用?”“你今天忘记吃治疗愚蠢的药了吧?”“这个问题需要运用的才智是人类才智。”“我需要有一份写着我是这家公司CEO的证书,才能让你停止在这个事儿上挑战我吗?”“你想为你没有做的事情邀功吗? ”“下一次再让我听到那个点子,我就干脆自杀得了。”(看了供应链团队年度计划后)“我猜供应链明年不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了。”(在一位工程师演示完之后) “为什么你要浪费我的时间? ”一些亚马逊的员工认为,贝索斯就像乔布斯、盖茨,以及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一样,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因此他把员工视为一种可消耗的资源,完全不考虑他们做出的贡献。这反过来又让他可以冷冷地分配资金和人力,并作出高度理性的商业决策,如果换成一位有换位思考能力的CEO,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人们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但这些员工也承认,贝索斯改善了公司的业绩和客户服务水平,员工方面的问题是次要的。“贝索斯并不是以折磨别人为乐,”在亚马逊工作十多年的管理者金-瑞奇米勒说:“他不是那种人。他不能容忍的是愚蠢,即使偶尔愚蠢也不行。”贝索斯的批评几乎总是能说到点子上,这让员工们感到既惊奇又恼火。亚马逊内部管理中看似矛盾的一个地方贝索斯有一个公开的电邮地址,亚马逊的顾客可以直接向这个邮箱发投诉邮件。贝索斯不仅亲自阅读了很多顾客投诉邮件,还会把它们转发给相关的亚马逊员工,转发的时候他会加上一个问号。这种邮件,往往会在内部引起一阵恐慌。当员工看到贝索斯带问号的电子邮件时,他们的反应就像是发现了一颗定时炸弹。通常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来拆除这颗炸弹:他们需要彻底解释事情原委,并采取经过多名经理审查的补救措施,然后再把结果回复给贝索斯。加问号转发顾客投诉电邮,是贝索斯确保公司内部人员持续听到顾客声音的一个手段。亚马逊的员工每天都生活在这种扑火行动中。一名雇员在公司的一次双年会上提问道:“为什么整个团队必须立刻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去解决一个问号邮件投诉呢?” 一名主管回答说:“顾客讲述的每一起事情经过都很重要,因为它会告诉我们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顾客对我们进行的稽核。我们把它当作宝贵的信息来源。”这就是亚马逊内部管理中看似矛盾的一个地方:在做出几乎每一个重要决定的时候,比如推出或取消某个功能,或者决定一个新的流程是否会解决效率低下问题的时候,亚马逊都会以指标为依据。但是,随机顾客描述的事情经过,虽然跟冷冰冰的硬数据天差地别,同样也可以改变亚马逊的行为。有损顾客信任的事情赚多少钱都不值得去做在2010年底,发生了一起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曾经浏览过亚马逊性健康类别润滑剂栏目的顾客,收到了其他情趣用品的个性化推介电子邮件。有顾客向贝索斯投诉此事,结果,营销团队收到了一封带问号的电邮。营销团队知道这次的事情很微妙,开始紧张地写解释信。亚马逊的直接营销工具是分散管理的,负责某个产品类别的经理可能会向查看过特定产品类别,但却没有购物的顾客发送营销电邮。这种促销手段的效果往往很好,每年能为亚马逊带来上亿美元的销售进账。不过这个关于润滑剂的投诉,是一名低级别产品经理逾矩行事导致的。但营销团队的解释信这次没有机会发出去了,因为贝索斯要求当面开会解决此事。于是,消耗品高级副总裁道格-赫林顿,北美零售高级副总裁杰夫-维尔克,全球市场营销的副总裁史蒂文-舒尔,在西雅图亚马逊总部的一个会议室里等待着。贝索斯轻快步入房间。“大家好。”他照例说:“今天要谈的是舒尔发送润滑剂营销电邮的事情。”贝索斯很喜欢说,在他生气的时候,“只要等五分钟,”怒气就会像热带风暴那样消失。但这次不同。他一直站着,目光锁定了负责电邮营销工作的舒尔。“我要你关闭那个营销邮件频道。”他说:“我们就算一封邮件都不发,也可以把公司做到千亿美元级别。”接着会议室里就发生了一场活跃的争论。亚马逊的公司文化以富有对抗性闻名,因为贝索斯相信,想法和观点的碰撞会让真理浮现出来。维尔克和同事们认为,润滑剂可以在超市和药店买到,这种东西并不是那么让人感觉尴尬。他们还指出,这种营销电邮大幅增加了亚马逊的销售额。贝索斯才不管这些,有损顾客信任的事情赚多少钱都不值得去做。“在这个房间里的人里面,得由谁去关闭那个频道?”他厉声说。最终同事们妥协了。健康和个人护理等类别的电邮营销活动被终止。亚马逊还决定开发一个中央过滤工具,以确保类别经理不能再推介敏感产品。而书籍、电子产品,以及亚马逊销售的其他东西,则继续出现在营销电邮中。
[责任编辑:alonliu]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蛙换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