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神性能力与魔性的区别是什么?

你现在的位置:&&&&&&喜剧之王:周星驰往事系列之前半生概述[转]
喜剧之王:周星驰往事系列之前半生概述[转]
(一)斯芬克斯式的周星驰 人们常说,最高的思想是包含着欢乐的思想,最清楚的语言,是包含着真理的语言。 若干年前,百废俱兴,一股沁心的欢乐思想袭入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周星驰作为神一样的角色出现在银幕面前,他不但是票房之神,也是创作之神,无论看过或者没看过他电影的人,恐怕都要进入他的后现代无厘头时代,利用这躁动不安的影像来弥补我们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 我属于特吕弗类型的电影人,对诸多深爱着的电影导演怀着深深的崇拜之情,所以在若干年前便决定撰写一本有关周星驰电影的传记文学,但随着和周星驰以及与他相关的整个圈子交往愈深,内心对他的崇拜就莫名的变得越浅,倒附和了前人的一句话:“当你和一个伟人靠的越来越近,他散发出来的神秘感就会消退得越来越快。”加上自己也步入了这个圈子,所以对于周先生的传记就渐渐搁置了下来,直到今天,眼看着周星驰的《长江七号》又将拍摄完毕,耳闻目睹他的逐渐变化的喜剧风格,又让人强烈的追忆起他的前半生作品,望着他一个人孤单寂寞,四下张望的走在林子中间,走得触目惊心,唯恐他瞬间迷失了方向,走不出这片沼泽地了。 &&&&如今已是“人生九十古来稀”的时代,怎么会只给他四十三年的时间,便成就了他的满头白发呢?鲜花丛中,万人簇拥,却一人独憔悴,又有几人能体会“高处不胜寒”的寂寥,放弃了自己的优势,选择了国际化的包装,怪癖的个性加重了他的悲剧感,这事让人难以接受,这事,沉重得不能够哭了。 伟大的作家必须兼具魔性与神性,在疯狂哭嚎的作品里,才能激荡起原始的创作欲望,直指人心的思想会穿透阴霾的天空,照耀大地。曾经的星仔便兼具魔性与神性,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发散着耀眼的生命力;如今的星爷却抹平了身上的棱角,声嘶竭力试图发出最后的呐喊,神性不在,魔性失衡,孤立无援的迷失在国际化阴影之下。 在我看来,只有在心中燃烧着熊熊的憎恨或博爱之火的人才会坚持下去,会在爱与恨的交织中勉强自己坚持下去,并格守自己在《喜剧之王》中的诺言。消耗一个人可以长达一生,坚持到底能够延续多久?所以赋有神性与魔性的创作者才能利用内心的信仰坚持下去,并战胜内心的虚无与恐惧。或许周星驰已然曾经沧海难为水,或许他有更加复杂的情感被掩盖,可惜我们现在无法看到他更为深刻的一面了。 为了铭记曾经那位希腊神话中忒拜城外的斯芬克斯,也为了纠正国内有关周先生往事的很多错误定论,我想应该写写有关周先生曾经的电影以及生活了,他的“喜剧之王精神”与电影幕后的一切,或许真正值得我们学习与崇拜。 (二)圣玛里奥中学 先明确历史的坐标与其相关的重要元素,兴许更能帮助我们理清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思绪。 周星驰的生命中,出现过几个影响深远,或者相伴许久的良师益友,母亲凌宝儿、三个家姐、李健仁、李力持、吴孟达、万梓良、李修贤、刘镇伟、王晶、古德昭、高志森、向华强、向华胜等(其余还有很多人对周星驰颇为重要,不逐个点名)。这些人分不同时段推动他在事业上的发展。 有个朋友经常和我提起一句话:“单亲家庭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成长起来。”确实,香港影视圈内很多演员、导演都是单亲家庭,周星驰同样生活在从小父母离异的情况下,母亲三易其夫,周星驰也随着三易其父,也许受着生父画家的遗传,天生便孕育了一个赋有艺术天分的脑袋,母亲凌宝儿自小喜欢文学艺术,至今仍有阅读与欣赏音乐的习惯(《功夫》中周星驰与包租婆漫画式追逐戏的协奏曲便取自她妈妈平时听的CD,据周妈妈讲,周星驰曾告诉她用这首曲子的原因,因为他总是听到母亲房里传出这首曲子,拍摄《功夫》时就径直从她房间取了CD顺手做了音乐),所以当儿子降生的时候,母亲便取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作了他的名字: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周星驰。 但事与愿违,周星驰非但没有在学业上沿袭父母优良基因的传承,而是接受了七十年代香港功夫热潮的洗礼(当年香港兴起功夫热潮,大街上总是拉帮结派,出现单打独斗场面,每每会在街头巷尾遇见后生仔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证明自己在武学上的造诣),周星驰迷恋上了功夫片,特别是李小龙的功夫片,自此无视学业,开始江湖生涯(其中有太多的趣闻轶事值得品味)。
--------------------每天都是一件礼物,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现在。楼主
1975年,周星驰进了香港圣玛里奥中学(香港小学六年,中学五年,后直接上大学),圣玛里奥现已不存在,当时则是诸多飞仔寄读念书的中学,所谓飞仔,换句大陆的话说,就是思想品德或者行为不良的学生念书的地方,类似于大陆所谓的职业技术高中。 在圣玛里奥中学,周星驰遇到了陪伴他走过前半生电影路的朋友——同桌李健仁,即之后电影中的如花(如花的名字乃王晶所取),他分别担任过周星驰电影中的演员、场记、策划、副导演和制片人。 圣玛里奥中学还有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吴镇宇,只是他比周星驰与李健仁高一届,他们三人在校时互相并不知晓对方,反而是在若干年后《唐伯虎点秋香》时的第一次合作中,李健仁才认出了吴镇宇的样子,细节也异常搞笑,我们经常在黑帮片中看到吴镇宇一副极度傲慢微微抬头撅嘴的样子,其实在他中学时候已经培养而成,李健仁认出他也是因为当时两人对他的印象:“阿!那个人那么吊,每次看到他,都有想揍他的冲动。”三人在后来一拍即和,自此成了好朋友,李健仁也帮助吴镇宇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导演处女作(可惜至今未在大陆找到)。 这个学校除了这三个演员之外,还至少出现了三四个人物,他们后来分别进了电视台,至今已经退出影视圈,从事其它行业去了。 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周星驰已经迷上了功夫皇帝李小龙,为了练习功夫,锄强扶弱(到处和人打架),自主充当起盖世英雄来,不想,有一天出去看到一群飞仔招摇在路上,非但不离去,竟主动上前讨教,结果被那些人狠狠教训了一番,狼狈奔走。 几日闭门思索,最终央求母亲凌宝儿为他买个沙包作为练习对象。但当时凌宝儿已经与丈夫离婚,一个人为了支撑养活一家六口人——周星驰、三个家姐、婆婆、自己,经常兼职做几份工,他们住的条件也极为简陋,十来平米的房子,一共两室一厅,周星驰一个人一间,妈妈和一个家姐住一间(另两个已经搬出去住了),婆婆睡一间。但母亲总是理解儿子的想法,竟在这种环境之下,给他买了一个价值不菲的沙包。从此,周星驰便每天围绕在这个沙包前,永无休止,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一报当年一箭之仇。 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成就了一身功夫,凡是上街单打独斗,皆不在话下。但遇到群打互殴,也来不及思索南北招式,拳脚套路,一阵混战之后(真的犹如精武门中的一场戏,他拿着辣椒水,铁链,砍刀,斧子一阵乱舞,如今回忆场面惊心动魄,笑料百出),匆忙逃跑。一时间,他在学校的名声渐渐远播,大家也都叫他的外号“小龙”。 &&&&此时,在中三后一直做同桌的李健仁则参加了香港专业足球队,担任守门职位,经常起早贪黑的训练,练就了一身扎实的肌肉,恰恰与周星驰相反,或许白天训练了太久,他对于七十年代的功夫热潮显得无动于衷,用他的话说:“我不喜欢过打打杀杀的生活!”(哈哈)。李健仁除了上学的时间,其余都放在了“足球”与“抠女”上,即认识女孩子,后来的如花扮相真是绝大的讽刺,在中学时代,他就素来喜欢扮作靓仔,每天穿得西装笔挺,满头打上雪亮的发膏,着一双乌黑油亮的皮鞋,随手带上一支红葡萄酒,便上街约女孩子去了,现在每当谈起如花的扮相,总是莫名独自感叹。 周星驰与李健仁成了同桌之后,两人就没日没夜得混在一起,考试的时候,李健仁的英语比周星驰好一点,后者抄袭前者;练功夫的时候,李健仁结实的右臂经常是周星驰练拳的靶子,到现在左右臂肌肉厚度似乎还有些迥异,他一直怀疑被周星驰打的右臂长得更厚实。 在圣玛里奥的日子,每天傍晚放学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上山打老虎——约人在后半山腰单挑。去年见了一个周星驰当年交手多次的同学,没想到此君目前仍在练习功夫,并扬言如果现在再进行单挑,周星驰一定不是他的对手,可悲可叹,好一个面壁二十年,苦练功夫的超人(这位朋友的手臂肌肉确实比腿要粗,让笔者长了见识)。 圣玛里奥的时代,周星驰与李健仁还结识了两个今后要影响他们一生的人物——戚美珍与梁朝伟。
--------------------每天都是一件礼物,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现在。
戚美珍家里曾经以开眼镜店为生,哥哥操持家业,妹妹在校学习。由于她天生丽质,周星驰和李健仁在一次买眼镜的过程中认识了戚美珍,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两人经常上门寻访,三人也因此成了至交,经常出三入三,结伴同行。后在茶餐厅,周星驰的同学认识梁朝伟,便介绍两人认识。而后,李健仁便经常约梁朝伟,随着他们三人一起去看电影、唱歌、打台球,这段日子应该说是四人走得最紧,也走得最纯粹的时光,美好的时光总是容易悄然退去,最好的两位童年知己,却从未在银幕上有过亲密合作,甚至到了谁也没联系谁的地步。最近的一次亲密接触,是在2005年的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组委会设计安排两位老友重蹈狄龙和姜大卫的覆辙,在颁奖典礼上一拥解千仇,典礼最后一幕,梁朝伟颁发周星驰的最佳电影奖,两人一黑一白,终于笑着拥抱在了一起,千言万语,无尽感慨(两人各种原因非一语就能道破)。 这里有一个不被外界所知,却真实存在的历史时刻,众所周知,周星驰并没有和梁朝伟在银幕上合作过,可据当事人回忆,两人却留下了一卷16毫米的功夫对决记录片,资料价值珍贵之至。那也是一个平常的傍晚,周星驰约了梁朝伟上半山功夫单挑,李健仁与几个好友则拿着一台16毫米的老式摄影机,跟拍记录了整个决斗的过程,据说精彩绝伦、电影感十足,倘若把这段纪录片制作成影碟贩卖,其效应一定不会亚于当年《功夫》和《无间道》上映时的轰动。拍摄之后的几十年,周先生一直完好的保存着它,甚至还数次邀请过几个朋友一同回味,可惜,近几年他数次搬家,翻箱捣柜后,胶片竟下落不明,两代巨星的合作也成为了少数人才得以耳闻目睹的历史。 &&&&1979年两人从圣玛里奥毕业,将要面对他们的是浪荡工作的选择与TVB演艺训练班的考验。(一)、生计煎熬的日子 圣玛里奥毕业后的周星驰与李健仁,懵懵懂懂的淌入了混浊不堪的社会大流之中,两人结伴寻觅适合自己的工作,先是找到了一家写字楼做机票业务的员工,辗转又调换做夜店餐厅的服务生,白天周星驰在家练拳,李健仁在球场练球(他曾是香港专业足球运动员),晚上两人则出现在嬉闹的酒店餐馆,无可奈何的充当端菜服务生,最后周星驰又来到银行工作,专门负责收钱点钱,如此这般,两人浑浑噩噩的过着人生大苦事般的生活。 风景不曾这边独好,梁朝伟与戚美凤那边同样经历着社会工作的巨大压力,四人工作之余,经常在一起排解忧愁,感叹世事沧桑,罢了,便喝酒解愁,打台球寻乐。 (二)、寻找明星梦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正值经济高速增长,电影行业热火中天,李小龙、成龙、洪金宝、麦嘉等明星纷纷涌上水面,明星梦与电影梦深远的影响了那一代年轻人。 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周星驰、李健仁、梁朝伟与戚美珍就会聚在一起,李健仁驾车在公园附近奔走,正值花样年华,李健仁无意间问了一句:“我们能做演员吗?”所有人顿时被惊了一下,看了看他,发出一阵不可思议的嘘声!为什么李健仁会吐露出如此的问题,这和他父亲的工作不无关系,他的父亲——李有棠,香港邵氏时期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曾经协助过李翰祥、洪金宝、成龙、吴宇森拍摄过一系列的电影,开创了手持摄影与特技摄影的宏伟时代,其归隐江湖之前的最后一部影片就是成龙大名鼎鼎的《A计划》。正因父亲与电影的特殊关系,每当暑假,李健仁便会乘机到片场打工,在摄影组协助父亲,赚取几百元的报酬,他第一次在片场打工的戏就是洪金宝的《鬼打鬼》。 李健仁此话一出,潜移默化之间牵起了几个人内心强烈的表现欲望,话后一年,戚美珍第一个参加了香港TVB组织的演艺训练班,梁朝伟随后参加了后一年的演艺训练班,皆顺利跨入演艺圈,投奔他们向往已久的理想道路。 同为好友的周星驰自然镇定不住,跃跃欲试,在母亲凌宝儿的支持下,信心十足的报考了TVB的演艺训练班,天生憨厚,相貌又不出众的周星驰,在第一轮的面试中便被刷了下来,当时的考官乃TVB的制作部总监,周星驰在面试时随兴耍起了功夫,考官莫名其妙的看着对方,即刻按下了铃铛,皱着眉头暗骂了一句“傻一样”,周星驰只能灰溜溜的走出了考场。
--------------------每天都是一件礼物,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现在。
考试失利后的周星驰一直郁郁寡欢,一个人躲在家里打沙包,或者去阿仁的餐厅找他聊天,后来戚美珍知道了周星驰的情况(此时她已经是TVB欲捧的女星),所以她帮助周星驰打通了TVB的上层,考官这才勉强同意周星驰参加演艺训练班的晚班。 TVB的演艺训练班分为早班与晚班,早班乃成绩好,相貌好,表演好的三好学生班级,老师也是TVB德高望重的人,这批人乃台里重点培养对象;晚班则是成绩普通、相貌普通、表演普通的超级普通班,老师也并非一线演员或者具有经验的制作人,开设此班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赚钱,最重要的区别,晚班的学生毕业后大都不能进入电视台工作。 (三)430穿梭机 周星驰在训练班的日子里也并没有学到太多表演上的技巧,所幸他还是不幸大众中尚具幸运的人,毕业后,由于香港缺少儿童节目主持人,TVB觉得周星驰的娃娃脸比较适合主持儿童节目,所以破格邀请他加入著名的儿童节目430穿梭机,周星驰大悦,兴奋的情绪一直保持了好几天,他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加入这个圈子了,而这档节目之前同样被梁朝伟主持过。 周星驰未来突然成名后,他的几个好朋友也分析过他成名的客观原因,觉得430穿梭机对他有不小的帮助,具体原因倒也颇富喜剧性。香港在八十年代中期,经济正值快速增长时期,很多有钱人喜欢参与夜生活,回到家一般都是早上,一觉起来便是四五点钟,当时很多香港人的作息习惯大多日夜颠倒,而430穿梭机的开播时间正好是下午四点,所有起来的人都能看到一张可爱又富有喜剧含义的娃娃脸,长期下来,无意间凝聚了周星驰不小的人气,这从很多观众索要他的签名照片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周星驰也在这段日子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尝试改变自己的外貌,他选择了割双眼皮。(我们一直珍藏着当年430穿梭机时他可爱的双眼皮照片) 做了几年的主持人之后,他渐渐感觉到主持并非是自己一辈子的理想工作,演戏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现在摆在他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选择继续主持430穿梭机,一个月拿几万块钱,另一条路则是投奔戏剧部,但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寥寥的几千块钱,选择正确与否,风险巨大。 (四)电视剧生涯 理想与现实的挣扎让他久久的徘徊在苦闷之中,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顶着压力选择了戏剧部,戏剧部乃TVB拍电视剧的主要部门,整个部门的演员照片都被贴在黑板上面,导演看中谁就可以钦点照片中的演员加入电视剧拍摄,由于周星驰长相普通,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闲置着,没有被导演贵手钦点。 期间他倒是演了几部电视剧的龙套人物,最著名的就是杜祺峰的《83射雕英雄传》,直到李天胜的《生命之旅》看中了周星驰,让他做了这部戏的男主角之后,他的戏路才渐渐被开拓。之后他认识了未来将要合作且关系纷繁复杂的导演李力持,拍摄了著名的《盖世豪侠》、《他来自江湖》,这两部片子可谓意义重大,其一、他认识了今后帮助他很多的合作者、老师、父亲般的演员吴孟达;其二、《他来自江湖》中的表演,周星驰与吴孟达开始尝试不同的表演手法,即所谓的无厘头演绎方法,当时风头正健的电视剧绝对主角万梓良看到两人后的表演,极其不屑的讽刺两人乃“傻子”。 一共演了五六部电视剧,他和吴君如也在那时培养了荧幕情侣的关系,周星驰演过纯情的哥哥,演过卖鸡的小贩,演过地痞流氓,演过重情重义的兄弟等,这些表演为他今后的电影之路铺下了奠基石,至少让他积累了一定的表演经验与人际关系。 (五)圆了电影梦 在大陆很多人一直误会周星驰的第一部电影是李修贤的《霹雳先锋》,其实在更早的时候,他就参加了万梓良主演的电影《捕风汉子》,其中周星驰扮演了一个黑社会的小混混,在大哥接电话的时候,翻来倒去,电视剧中的无厘头演绎已经沿袭到了电影中,这是他真正第一次参与的电影制作。其后才参与了李修贤的《霹雳先锋》,第一次意外的获得了第二十五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捕风汉子》与《霹雳先锋》拍摄的间隙,周星驰继续参与TVB的电视剧拍摄。
--------------------每天都是一件礼物,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现在。
周星驰的电影生涯初期与四个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李修贤,一手调教捧红他的恩师,在1988年《霹雳先锋》的时候与他签约,拍摄了多部李修贤式的影片;李力持,1989年第一次与周星驰在电影荧幕上的合作,也是李力持的电影导演处女作《龙的传人》,此时周星驰仍与李修贤有片约;刘镇伟,一个可以说周星驰唯一信任其实力的导演,也是唯一能在关键时刻协助周星驰事业的朋友,其首次合作《流氓差馆》虽然反映平平,但后续之作《赌圣》票房全线飘红,风头毫不逊色的盖过了周润发与成龙,周星驰从此与刘镇伟结下默契;王晶,1990年因为拍摄了著名的《赌神》,不但令周润发成为一代赌王,也令王晶成为赌片的一大开宗鼻祖,后来由于刘镇伟的《赌圣》票房超越了《赌神》,无奈之下,找来周星驰结盟,拍摄了《赌侠》,欲挽回赌片之祖的面子,也希望搭着周星驰大卖票房。 1990年刘镇伟拍完《赌圣》之后,李修贤与周星驰的片约到期,此时,周星驰已经具备一定的票房价值,且积聚了不少的人气,加上李修贤付给他的片酬一直没有增加,遂一狠心,周星驰拒绝了对方的续约,决定单飞出来发展。 周星驰的电影生涯基本上有几个重要时期或者说转折点,可以梳理一下: 1、&&拍摄了李修贤的《霹雳先锋》得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2、&&拍摄了刘镇伟的《赌圣》成为当年票房之冠,奠定了周星驰的商业价值。 3、&&年拍摄了《家有喜事》,周星驰与李健仁到澳门与老板商谈,片酬直接从300万一下子跳到了800万,令他欣喜若狂,从此他的个人片酬直线上升。1992 4、&&拍摄《唐伯虎点秋香》,周星驰已经有能力、有权利控制片场,且操控拍摄进度,为此后自己做导演和老板奠定了基础。 5、&&遇到杨国辉以及幕后大老板,组建彩星电影公司,周星驰借钱拍摄《大话西游》,此间趣闻众多,拍摄花絮不断,三个月套拍两部那么复杂的电影也成为奇迹,并且成为周星驰在大陆风靡的最直接导火索。 6、&&拍摄《食神》,周星驰与杨国辉组建星辉电影公司,《食神》的版权被好莱坞买断,希望周星驰导演好莱坞版本,但事与愿违,正当周星驰兴奋之极,好莱坞要求查看周星驰的导演资历,《食神》之前诸多电影其实都乃周星驰亲手导演,但碍于导演功力的面子,并未打上导演名字,《食神》则挂了李力持的名字,最后周星驰被好莱坞拒之门外,遂决定从今以后一定著名导演乃周星驰本人。星辉电影公司的成立象征着周星驰班底以及制作权利的成熟,他渐渐朝着自己的国际路线迈进。 7、&&《少林足球》,功夫加足球的创意,世界杯的噱头,特技制作包装,令这部影片成为打开欧洲市场的敲门砖,周星驰也因为这部影片再次被国际市场重视,哥伦比亚针对《功夫》的投资也正在悄悄地筹划着。
--------------------每天都是一件礼物,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现在。
虽然星爷拍戏的时候我还没出生..但那些片子现在看来却也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 =就是觉得少林足球不该选赵薇..
--------------------笑。浮气中。
下面呢,还有吗?
--------------------一路撒野的行来,拾得几片粼粼的绝色月光,可我却失掉了内心的连城之壁。
后面还有么?
--------------------Movies, lots of Movies!
这个突然断了,太不来劲了.
--------------------我承认我主要是来看评论的......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9124名成员484个主题
可用积分:20分[编辑:周媛媛] [校对:周媛媛] [点击:0]
时间: 16:51:35 标签:
刻刀锋从磨砺出
&&访书法篆刻家陈刚
【人物简介】
&  陈刚,1969年出生,耍刀20多年,学过汉印、秦印、流派印,也追过现在的&星&。现在崇尚以简而纯的手法表现个性。作品获首届全国&南方长城杯&书画大赛银奖,入展92怀素草行书法展,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展;论文入选92怀素书艺研讨会,在《书法报》、《书法导报》、《文坛艺苑》等专业报刊发表论文和艺术随笔多篇。篆刻作品参加一系列篆刻展览和中日、中韩篆刻联展。现为省书协会员,市书协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
中瑜:你好!很高兴见到你,也很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你是永州书坛一位非常活跃的实力派书法篆刻家,请问你从事篆刻多长时间了?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陈刚: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书法篆刻,爱好篆刻是源于父亲盖在一本老的《康熙字典》上的姓名章,是他自己用木头刻的篆书印。
中瑜:汉代扬雄《法言&吾子》载&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人们常戏称篆刻一道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你却自常年痴迷于此,视如终极追求。别人不屑为或不能为,你则是如何走上这一&畏途&?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学习研究书法篆刻的经历吗?
陈刚:爱好、游戏而已。大学时期由于个人爱好,组建了书画社,结识了当时名家。后来也时断时续,能坚持下来,主要是爱好。
中瑜:鲁迅说过,再伟大的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是一首好诗。我想,你肯定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摘到&桃子&的。请谈谈你在传统上下过哪些功夫?又得到哪些名师点拨?
陈刚:我学习篆刻,开始是汉印,又学过流派印;后来性急,模仿过当代名家;返回来又学秦汉印。学习中,我先后请益过刘一闻、李刚田、徐正濂等老师。审美随着阶段的不同也有变化,现在崇尚&技法清纯、格调清雅&的境界。
中瑜:请给大家介绍一下篆刻常用的工具有哪些?执刀有哪些讲究?
陈刚:有刀和石头就行,其他的如印床、印规等用不用因人而异。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只要自己习惯就好。
中瑜:据说石料有很多种类,能否教大家一点鉴别的知识?我们永州的石档次如何?你使用的多吗?
陈刚:四大印石是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每一种石头有它最基本的特点,但是没有两块完全一样的石头。鉴别石头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关键要多赏、多玩、多刻。现在也有一些其他的石头陆续被开发出来作为印材,包括祁阳石,我刻得不多,感觉还可以。
中瑜:怎样写印稿?怎样摹印?
陈刚: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写印稿方法有两种,一是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在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二是水印法:先将或毛太纸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之后,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然后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在临刻前,必须要进行。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
中瑜:字法、章法、刀法作为篆刻创作的三大要素,三者必须协调配合。就每一位具体的治印人而言,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在实际操作当中有所侧重,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陈刚:你说得很到位,协调就行。
中瑜:传统的治印刀法无非是冲刀与切刀两种,但发展到现在,尤其是刻写意印者,则在冲切之外,采用了很多辅助手法,比如刮、削、划、磨、敲等等,请发表一下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介绍一下自己在用刀方面的一些具体体会。
陈刚:这些手法丰富了印面效果。但是,也掩盖了刻的不足之处。我很欣赏别人用,自己很少用。我主要用冲刀,切刀用于处理细节,修饰不多,线条痕迹比较明朗。
陈刚的篆刻作品
中瑜:有很多印人在介绍自己的治印经历时,大多说自己曾临摹过上千甚至数千方古印,你认为临摹古印是越多越好吗?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陈刚:多比少好。但是不善于总结,没有秉性,&多&也不见得有多好。到现在为止,我临摹的印章可能不到100方,但看得多,主要是揣摩。这也许不好,我是懒、嫌麻烦。
中瑜:通常而言,一位具有成熟风格的印人,都有自成体系的篆书风格,而当代有一些印人并不擅长篆书,却也形成了自己的篆刻风格,请你就这一现象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陈刚:我理解,&风格&是一个比较严格的概念。秦时代,篆书和篆刻都是率意、自然、随意赋形,有着不太成熟的孩儿般的美;汉时代,则是规范和严谨,体现了一种规矩的美;魏晋时代,更多的是急就和彪悍,表现的是一种不稳定的秩序。这些都是时代的风格,书和刻在审美上的统一性很强。明清以后的一些篆刻家的书、刻也呈现出高度的一致,如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等。现在也有几个,像韩天衡、石开、徐正廉等人。更多人的篆刻只是一个面貌,永州话说是&样子&,谈不上风格。&风格&要具备两点:明确的审美取向和独特的技法要素。
中瑜:入古与出新对书法篆刻而言一直是一个老话题,你在确立自己的印风当中有那些具体的考虑?
陈刚:入古和出新是相互的,到一定阶段也没有先后之分,主要目的是&古为我用&。
中瑜:你以篆刻名擅永州,同时兼修书法,为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和市篆刻委员会主任,确实有点出人意料。你是藉此丰富篆刻表现手法,还是想领略艺途更多别样风景?
陈刚:没想那么多,主要是爱好,就像有的人喜欢下棋、钓鱼一样。
中瑜:我看你的书法作品也很有韵味,请问书法与刻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陈刚: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我认为,搞书法的,能看懂印,能操刀,当然更好。弄篆刻的,要想达到更高境界,必须得有书法(特别是篆书)基础。
中瑜:请问中国有哪些篆刻流派?对你影响最大的前人是谁?在湖南,很多人都崇拜齐白石,认为他是一个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家,你研究过他吗?
陈刚:目前篆刻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明以前不分流派,明清以来篆刻流派主要有徽派、浙派、吴派和齐派,这是以刀法特征来区分的。徽派以冲刀为主,代表人物有邓石如、吴让之。浙派以切刀为主,代表人物有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吴派是吴昌硕创立的,冲切并用,还用敲、磨、削等做印法,开写意印风之先河,在民国和日本有一大批追随者。齐派是齐白石创立的,擅用单刀,现在受他影响的人较多。我主要学秦汉印,流派印中受徽、吴、齐派的影响多一点,都没有学得很像。如果把齐白石的艺术排个序,我认为应该是:印、画、书、诗,原因只有一个:在篆刻上他是宗师。
中瑜:有人说风格与习气就像一个人纠结于心的神性与魔性,前者散发光辉,后者无疑丑陋不堪。请问你的篆刻作品是否形成风格?有什么样风格?有没有所谓的习气?
陈刚:按前面说的我对风格的理解,我的作品还谈不上有风格,习气也不重。
中瑜:就篆刻而言,秦汉是源,明清是流,从一名普通的篆刻爱好者要成长为一位具有一定建树和造诣的篆刻家,你认为大体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你也可以自己为例来加以说明。
陈刚:篆刻入门无非是三点:看得懂印、写写篆书、操练技法。要有较高造诣,还得有点印外的东西,如美学、个人修养等。
中瑜:对于篆刻艺术,你认为创作时应具备那些方面的素养?
陈刚:凡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必须具备四种修养,即:人品修养、思想修养、综合修养、专业技术修养。
中瑜:请谈谈你对工稳印风和写意印风的具体看法。
陈刚:我的印和这两类都不靠边,但这两种印风我都欣赏,只要刻得好,出味。可是,现在很多人玩得过头了:工稳印太匠气,写意印太草率。
陈刚的书法作品
中瑜:有人说书画印是由许多底蕴所支撑的,那么书画印的&书卷气&与此密切相联,你作为一个书法篆刻家是怎样去理解并消化的呢?
陈刚:书卷气,我理解就是君子之风,孔子说的那种君子。要有书卷气,最主要的还是艺术本体的锤炼,因为这是基础。
中瑜:董其昌讲气韵生动不可学,地人文山水里都做高山景行。我想,这是所有艺术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所以,艺术家应该走出书斋,得江山之助,才能腕下有气度,胸中有气象。请问你经常出去吗?你喜欢吗?大自然神奇的山水对你的篆刻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陈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有必要。自然山水对于摄影、山水画、景象诗那是必不可少的,对书法篆刻没那么重要。关键是要有&胸中气象&。
中瑜:请你谈谈诗、书、画、印如何结合才能产生最美和最大价值?
陈刚:这个说来话长。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书与画的结合比其余两种与画的结合要早得多,这是由于中国的书画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外的缘故。据说东汉的蔡匡就已是一个书画兼能的文人了。书画的结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就擅长书法,是个书法家,由于书画同源,作画时便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了,这既能显示画家的细致,又能表现书法家的飘逸。二是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这样书入了画。就成为了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
诗与画的结合也是随着书与画的结合而出现的,那就是出现了喜欢作诗或作词的画家,而书法又写得不错,这样他就用不错的书法把他的诗书到他的画上了。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说他是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恨高的评价。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
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地完善地结合起来了,这一艺术形式一旦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到了明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
有史以来,名诗、名书、名画、名印结合产生最美,也产生最大价值。
中瑜:我在杭州西湖旅游时,曾看到那里有一个名扬中外的西泠印社,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趋之若鹜,认为加入西泠印社跟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一样感到荣耀。请问,你想过加入西泠印社这个搞篆刻人都向往的社团没有?
陈刚:人过四十,原来觉得神奇的东西其实并不怎么的。不论书协篆刻委、还是西泠印社,其实真正好的并不多。
中瑜:你认为书法家或者篆刻家最忌讳的是什么?
陈刚:名高压身,才有忌讳。我没有忌讳,因为我想忌讳都不行,呵呵。
中瑜:你对现在爱好或准备从事书法篆刻艺术的朋友们有什么样的忠告和建议呢?
陈刚:爱好就玩,不想玩了就丢。人生苦短,多做点喜欢做的事。
中瑜:你现在永州书法界很有名气的了,可是大家谈到永州的篆刻,就会提到&永州七刀&。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永州七刀&的情况。
陈刚:永州历史上没有篆刻名家,永州七刀基本上代表了现在永州玩篆刻的群体。当然,可能还有我们不了解的好作者。我是清钢刀,其余六人简况如下:
敛锋刀&&彭庵酩,字子渊,号云踪,湖南祁东人,大学文化。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企业财务管理。1970年接触篆刻,1987年成为省书协会员。
苍劲刀&&胡晓华,字石痕,号清越轩主,永州人,湖南省书协会员。酷爱石头,和石结缘,与石为伴。作品入选85年湖湘书法大赛;第六届湖南艺术节获优秀奖; 2009年全国金融书法美术大赛优秀奖;2010年湖南金融书画大赛一等奖;&唐寅540周年&书画交流展金奖;&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一等奖;&今日翰墨&中国书画家作品邀请展金奖。
圆朱刀&&谢志伟,湖南永州人,书法教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988年开始至今,篆刻作品巳经有1000余方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中国报》等全国60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
冷月刀&&张丹云,号墨石,凿石丹青,永州人。1985年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进修一年,师从钟以勤、李水成、陆露音、蔡智民等。1987年调入《永州日报》从事美术工作。20多年前,永州市文化馆组织全市美术作者到长沙观看大型美术、书法作品展,观后感慨万千,暗下决心临习书法。经过几年的努力临习,多次参加全市举办的书法大赛并获奖。
瑶风刀&&盘树高,永州人,瑶族,字石祚,号南岭瑶人。现为全国法院书画社社员、湖南省作家、书法家协会会员。篆刻作品多次在外重大展赛中展出和被多家博物馆和档案馆收藏,其中2011年6月,篆刻作品在中国最高展馆&&国家博物馆展出。个人专著有《零陵名胜印谱》、《法眼》、《盘树高篆刻集》和主编的《善良与公正》画册等。
雄健刀&&蒋美奋,人。对《说文》、钟鼎彝铭、古陶、封泥及甲骨也潜心研究,刻印取法甲骨金文,结体奇古,刀法瘦劲,所作均精妙。现为美术教师,在教学方面,素以精勤著称;强调刀笔意味,作品淳朴刚健,古拙浑厚。
中瑜:你们七人是怎么相识的?&永州七刀&这个品牌最早是谁策划出来的?是否出乎你们的意料之外?有哪些媒体进行了报道?
陈刚:我们七人都是一二十年的老朋友。永州七刀最早是《魅力永州》主编陈军屹先生提出来的,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有一个&&的系统策划,说的都是永州有意思的人和事,&7&就是七刀。为什么是七刀?古有七剑下天山,今有七刀舞乾坤。其实,愿望没那么大,一个吉祥数字而已。据我了解,《书法报》、《书法导报》、永州日报、永州网、永州电视台、《魅力永州》、《艺术中国》等媒体关注过我们七刀。
中瑜:你觉得树立个人品牌容易还是集体品牌容易?维持品牌呢?台湾当年的&小虎队&对你们是否有借鉴意义?如果你们七人之间产生分歧,怎么办?你认为&永州七刀&这个艺术品牌的生命力如何?
陈刚:我个人没有什么品牌意识,我们七个人搞都是大家商量。篆刻是一个人玩的,又是小众艺术,七刀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艺术成就。
中瑜:你们&永州七刀&平时怎么组织活动的?经常与哪些人交往?是否组织参加过全国性的篆刻艺术展?与省内外同行进行了哪些交流?
陈刚:我没有具体统计他们六人参加过什么展览,应该参加了不少这类的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个人原来参加过一些国内的展览和中日、中韩的联展,现在没有什么兴趣凑这些热闹了。七刀和长沙、湘潭、娄底、岳阳、桂林等地的同行都做过交流,反应不错。
中瑜:在当今这样一个追名逐利的社会,你认为名和利之间有何关系?你们七刀组合经过媒体的报道之后,名气越来越大,是不是意味着你们篆刻作品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高?你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陈刚:艺术作品体现一定的价值是对艺术的尊重。
中瑜:当今永州乃至湖南的篆刻市场行情如何?你认为培育篆刻市场需要你们篆刻家做哪些方面的付出与努力?
陈刚:长沙、湘潭、娄底等地的市场还不错。永州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篆刻的认知程度不够。现在,我们这里请篆刻家刻印一般是姓名和斋号,是实用的。其实,篆刻收藏主要应看艺术水平,内容是其次的,有意思就行。这次为配合展览,我们七刀一起刻了几套印,内容有永州八记、永州八景和诗词等,都被人们收藏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篆刻作品收藏。
陈刚的篆刻作品
中瑜:你本人和&永州七刀&近期有哪些活动?做了哪些远景规划?对永州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有什么样的见解?
陈刚:我现在工作较忙,篆刻上只有一些应酬和比较自由的创作。我们七刀准备借鉴常宁&中国印山&的成功做法,与开发项目合作,利用篆刻元素做一些景观设计,一可以普及篆刻艺术,二可以提升项目品格。
&&&&&&&&&&&&& 文化强市是一个大题目,文化元素很多,四面出击很难。我的一点肤浅的建议是:先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在全国做出影响,再带动其他。我认为,这个突破口在永州应该是书法(包括篆刻),其理由是:一、永州有深厚的传统。怀素、何绍基、浯溪碑林,都是响当当的名片,在全国的其他地级市很难再有这么多深厚的书法传统。二、书法有广泛的受众。书法既是象牙塔,又有很广的群众基础。三、女书作为书法创作的素材。女书作为一种文字现象,影响很大。过去,女书只是传播的手段,作为形象的艺术性是不够的。但是,女书和书法最早的载体&甲骨文有一定的相似,如果由书法家来创作女书,就把书法和女书结合起来了。综合这三点,永州其他的文化元素不具备这些条件。书法要在全国做出影响,最合适的途径是创建&中国书法名城&,以及有影响的书法活动。绍兴、开封、湘潭等地创建成功以后,对当地知名度和旅游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要做成这件事,除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还要有人才,要有懂书法又热爱做这个事的人来具体操作,其他的困难都是次要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
中瑜:谢谢!
陈刚:谢谢永州新闻网的关注!谢谢你的访问!
&&&&&&&&& 【记者手记】在我的《中瑜》专栏推出周命迪、凌鹰、唐孟冲三个文化名流的专访之后,就有文艺界的朋友建议我给永州七刀做个专访。我说七刀是七个人啊而我只能选其中的一个,他们说那就选陈刚吧。原以为陈刚长得帅气,哪晓得跟他接触几次之后,发现他除了帅,还很有才,接人待物彬彬有礼,颇有君子风度,估计是女粉丝最崇拜的偶像。陈刚在书法和篆刻等都有成就,而且为人谦和低调,言语似乎也不多,是个很简练的人,相信大家从他的访谈中就可以感觉出来。其实,他也是一个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人,正所谓:陈者,刚也!
(责任编辑 王本峰)
永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永州新闻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永州新闻网所有,其它稿件必须注明本网"来源";
2、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变更篡改、复制转载、建立镜像等,否则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永州新闻网联系;
4、本网转载新闻获取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5、欢迎网友举报虚假新闻: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神性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