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诗有视频心经讲解视频吗?

向翩翊的主页 - 日记
古代文学史复习
第八章清代戏剧
苏州派主要作家(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左,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
清代中期戏剧衰落的表现(首先,戏剧内容日益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所笼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其次,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被忽视,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戏曲创作;第三,戏曲表演的地位超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与此同时,各地地方戏的蓬勃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剧市场,使戏曲文学创作很快走向衰落。)
清代戏剧的剧种演变的过程?
昆剧到明末清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
第一节&&白朴
白朴的生平:①由金入元的作家。②元杂剧前期著名作家。
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内容:写李杨爱情故事,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借李杨爱情故事,概括了一个朝代由盛到衰的变化,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艺术:①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②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③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白朴爱情喜剧《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
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①这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明代建国以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在经济上,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思想上,前期的控制有所松动,启蒙思潮开始兴起,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等与理学相抗衡,这些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末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部分作家又重新强调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选自《毛诗大序》
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选自《尚书·尧典》
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选自《吕氏·春秋·古乐》
四、帝令雨足年?帝令弗其足年?(《卜辞通篡》三六三)
五、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篡》三七五)
六、女承筐,无实;士&羊,无血。(《归妹》上六)
七、鹤鸣在阴,...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一、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一、《吕氏春秋》简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被视为杂家著作。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  隋代文学
1、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卢思道,字子行,采用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代表作《从军行》。
3、理解《从军行》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以关塞苦寒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4、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字处道。代表作《出塞》。《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
第六章&中唐诗歌
1、简单运用&: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
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后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韩、孟:尚怪奇、重主观。
第一节  &白居易、元稹等人
1、识记: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2、识记:白居易的基本思想。
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世哲学,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立场,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娱乐,形成“知足长乐”的人生哲学。
3、理解:...
第六章&中唐诗歌&&古代文学史复习一到六均转载月儿湾湾的BLOG1、简单运用: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后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韩、孟:尚怪奇、重主观。第一节  白居易、元稹等人1、识记: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2、识记:白居易的基本思想。&&&&&&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世哲学,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立场,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娱乐,形...
第六章&中唐诗歌&&古代文学史复习一到六均转载月儿湾湾的BLOG1、简单运用: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后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韩、孟:尚怪奇、重主观。第一节  白居易、元稹等人1、识记: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2、识记:白居易的基本思想。&&&&&&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世哲学,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立场,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娱乐,形...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古代文学史复习一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选自《毛诗大序》
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
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选自《尚书·尧典》
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选自《吕氏·春秋·古乐》
四、帝令雨足年?帝令弗其足年?(《卜辞通篡》三六三)
五、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
通篡》三七五)
六、女承筐,无实;士 羊,无血。(《归妹》上六)
七、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八、断竹,续竹,飞土,逐步
(肉)。《弹歌》录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九、《礼记·效特牲》所载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十、神话的基本特性。(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十一、神话与传说的关系: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十二、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十三、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十四、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1)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2)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 《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二、《诗经》的收集和编订。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孔子)。
三、“献诗”的说法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
四、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五、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六、《诗经》的分类依据及意义。
《诗经》中的风、雅、颂以音乐的不同来解释风、雅、颂。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朝庭的音乐。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七、诗经在先秦时的作用:
1、祭祀、宴享时奏唱。
2、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应。
3、作为教育的课本。
八、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是毛诗。
九、《诗经》可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
十、简析社会政治诗。
1、下层人民挟击政治的诗。
①   揭露宫闱丑行的诗,如《邶风·新台》
②   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予以严厉批判的诗,如《
风·相鼠》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诗,如《邶风·击鼓》
④直接描写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 风·东山》
⑤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如《魏风·伐檀》。
2、官吏对政治表示不满的诗。
①   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
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错庸无道,如《小雅》中的《正月》。
3、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
①宣泄对于人生的感慨和郁结的情怀。如《   》
②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如《魏风·园有桃》。
4、称颂执政者的诗。
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
十一、简析情爱诗。
1、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
(1)一些爱情诗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biao有梅》。
(2)一些诗作的表现风格呈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
2、反映与爱情婚姻相关社会问题的诗。
(1)反映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诗。如《郑风·女曰鸡鸣》。
(2)写女子的恋爱遭到家人的反对,如《    》
(3)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如《邶风》中《日月》。&
十二、《诗经》中最著名的是周人的五篇史诗:《大雅》中的《公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公刘》和《绵》各自记录了周民的一次大迁徙。
十三、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
1、《大雅》的五篇史诗,叙友谊赛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2、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是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十四、《七月》的内宾梗概。
《七月》最为著名。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新时期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修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十五、《 》的艺术特点。
农事诗中艺术水平较高的当属《  
》,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是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的歌唱。这首诗,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清人方玉润对《  》有一段著名的评赏:“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十六、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2、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1)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行,寤寐思服。”(2)抒发爱恋,则径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3)有了情感磨擦,就直抒胸臆:“子我不思,岂无他人。”(4)爱情遇到阴碍,则呼天唤地。(5)抒发夫妻间的相思,便直言“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3、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十七、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1、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2、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3、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诗经》的语言也很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十八、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抒情与定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叙事,如大部分《诗经》。可以直接刻画描写,如《
fouyi》可以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如大部分社会政治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这样的“比”法在《诗经》中运用很多。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没有意义相关时,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2)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3)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诗经》的语言也很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第三章 先秦散文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原因:周平王东迁后,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各诸候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兵强国富。
2、政治方面:东迁之后,内忧外患,王朝日益衰微,天子已逐渐失去对诸候的控制,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3、文化方面:“天子失宫,学在四夷”。一直为贵族王官所垄断的文化,此时下移,与“官学”对立的“私学”纷纷而起。
一些有责任心的读书人,纷纷游说,著述,“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二、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伪《古文尚书》《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三、《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四、《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十三年。相传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为古文,《公》《谷》为今文。
五、《左传》的文学特色。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相传作者也是左丘明,后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七、《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三十三篇,定为现名。
八、《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辨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
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抱薪救火”,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九、先秦诸子散文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义富。《墨子》始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
2、战国中期,有《孟子》《庄子》。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起来看,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发和逻辑不断增强。
十、老子及《老子》简况。
老子比孔子同时而稍早。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不高,有两点可介绍:(1)形象化的说理。(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十一、孔子及《论语》简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论语》编篡成书最早也在春秋战国之际。在汉代,《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
十二、墨子及《墨子》简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大约生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文章的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臂,逐层推理。如《非攻》上篇。
(2)质朴无华,造句遣辞口语化。如《兼爱》。
十三、孟子生产及思想:
孟子,名轲,邹人。作《孟子》七篇,而《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所多之四篇,被称为《外书》。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后世往往以孔子为“圣人”,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
十四、孟子文章的特点:
1、它的雄辩色彩。
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平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辨驳的机会。如《滕文公上》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1)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2)比喻的例子更多,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为长者折枝”。
(3)寓言故事,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楚人学齐语”。
十五、庄子生平及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崇尚自然,但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
十六、《庄子》简况。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现在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作,《外篇》和《杂篇》则基本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
十七、《庄子》的文学特色,即《庄子》的寓言特色。
1、奇幻谲诡的想象。如鲲可以自由变幻体貌,由鱼而鸟。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庄子》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往往能用很少笔墨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
3、细腻逼真的描写。《庄子》在阐释义理时,虚构了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又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
4、谐趣和讥刺横生。如:“
得腐鼠”讥刺惠施怕人与他争夺相位的俗态。
十八、荀子生平及《荀子》简况。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隆礼重法。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即《荀子》)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著。
十九、《荀子》说理文特色。
1、先秦说理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如《劝学》。
2、从文学观点看,荀子说理文值得注意的则是它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点。
二十、《荀子·赋篇》存有礼、知、云、蚕、针五篇赋作。汉代人即把荀、屈当作赋的始祖。
二十一、韩非生平及《韩非子》简况。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
二十二、韩非子说理文的特色: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二十三、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1、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共有三百多则。
2、韩非的寓言,往往是彩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一、“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在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始出现,所谓“楚辞”,当时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帝时,刘向始编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辑为十六卷,命名《楚辞》,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一篇作品,成十七卷,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二、楚辞与赋的区别。
1、从体式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
2、从性质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摹画、夸饰为主,缺少主观感的抒发。
三、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1、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
(1)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国民歌一般在单句末尾加一“兮”字,这成为楚辞的主要句法形式。
(2)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
①《九歌》就是在民间神乐的基本上加上而成的。
②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成不同神祗,载歌载舞,神秘浪漫而有故事性,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
③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
(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2、楚辞的产生还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
总之,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四、楚辞的文体特点:
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兮”字“些”字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五、屈原生平: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诸国争斗最为激烈的时代。
六、屈原的作品:
《史记》本传提到名目或著录全文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和《怀沙》五篇。
对于屈原的作品看法大体一致的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七、《离骚》题义辨析。
1、《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司马迁之所谓“离骚”可能涵盖“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是分而言。”
2、游国恩,认为,“离骚”就是《楚辞·大招》里提到的楚国古曲“劳商”。《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这个说法,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提示《离骚》题义,较前人显然更为深入,但在释义方面,似不如马、班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八、《离骚》创作时间: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九、《离骚》的主题,《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为评价《离骚》与评价屈原是分不开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晓当时形势,提出“美政”理想,但遭歼人排挤打击,楚王又不信任他。他的诗中,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对于奸佞小人,他痛加指斥。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屈原对理想热烈追求,对群小严厉斥责,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十、《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比兴手法的拓展。不仅运用了更其丰富的喻象,而且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1)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文学表现形式。
(2)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3)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4)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十一、《九歌》篇目。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作品。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十二、《九歌》内容。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司天之神如东皇太一神、云神、日神;司地之神如湘水神、河神、山神;司人之神如命运之神等。
十三、《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1、《九歌》以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2、整个诗篇清新凄艳,幽渺情深,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
十四、《九章》篇目。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九篇诗歌。《九章》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九叹.忧苦》。《橘颂》最早。
十五、《九章》的风格。
平实素朴,直抒胸臆,多用白描。
十六、《天问》简况。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天问》似是作于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汉北之时。
十七、《招魂》的艺术特色。
1、结构精密完美。先从“四方”统招,次由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招。
2、长于铺排描摹。
十八、宋玉及其赋作。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
十九、《九辩》题义:
《九辩》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惆怅兮而私自怜”的自悲生平之作。
二十、《九辩》的艺术特色及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思想上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
2、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其次,是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
再次,《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经讲解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