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比较政治发展的概念早发内生模式和后发外生模式

国外发展模式的文化分析
每个国家的发展,既是人类历史进化的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其发展进程。文化传统是人们无法切断而不停地从过去向现在和未来涌动的“流”,人们只能生活在这个流程之中,而不能超脱其外。对于争取现代化的一切民族而言,吸收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外来文化,是文化传统更新的重要条件。因此,对国外不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分析,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是极为重要的。 一、发展模式概述 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从一种较低级状态向较高级状态转化时所遵循的方式,即它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及终结结果。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概括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社会形态为标准,社会发展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以历史演进为标准,社会发展可分为早发内生与后发外生两种模式。前一模式是指现代化起步早而且主要靠其内部社会经济要素发育而成的发展模式;而后一模式是指现代化起步较迟,主要在外来文明因素刺激下进人现代化进程的发...&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事物内部运行的结果,而且也是内部因素通过加于外部环境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过程的展开中,事物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动态图景。就推动东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而言,除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外,东亚社会内部的政治、文化因素以及外部国际环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简言之,东亚发展模式虽然主要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其形成和发展又与国际政治形势和国内的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对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发展的研究只有从更广阔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去进行动态的分析,才能更全面理解东亚发展模式产生的条件以及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一、东亚模式的主要内容按照1993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东亚奇迹卜书的论述,东亚模式一般指东亚8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60一叨年代的经济调整发展模式,范围包括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其中日本经济从50年代末就已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东亚四小龙的经济...&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每个国家的发展,既是人类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其发展进程。文化传统是人们无法切断而不停地从过去向现在和未来涌动的“流”,任何人只能生活在这个流程之中,而不能超脱其外。对于争取现代化的一切民族而言,吸收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外来文化,是文化传统更新的重要条件。因此,对国外不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分析,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是极为重要的。一、发展模式概述发展模式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较低级状态向较高级状态转化时所遵循的方式,即它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及终结结果。作为发展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各国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概括出的发展模式不下数十种,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方式。以社会形态为标准,社会发展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以历史演进为标准,社会发展可分为早发内生与后发外生两种模式。前一模式是指现代化起步早而且主要靠其内部社会经济要素发育而成的一些欧美国家,相对来说,这一模式有很大优势,至今...&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云南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科技文化、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云南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也有待改善,因此探索适合云南实际的乡村区域发展模式,对于加快云南乡村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对当前云南乡村区域发展中主要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入手,提出“乡村区域中心”这一发展模式,阐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简要对比分析,提出了适应当前乡村城市化趋势的云南乡村区域中心整体发展设想。进一步结合云南乡村特点,着重研究乡村区域中心发展的经济支撑模式,提出多元化经济支撑模式;针对不同类型乡村区域中心的发展特点和一些典型实证做出了相应探索,为云南省乡村区域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和指导。此外,本文还对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形成发展的实质、主体、机制、过程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加快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形成发展的几点建议。&
(本文共113页)
权威出处:
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采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探讨和研究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问题,构建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本框架。全文共分三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产业选择的理论认识。主要分析研究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选择的重要作用。共分三章:第一章,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第二章,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选择的要求。第二部分,振兴和发展新兴产业。主要分析研究高技术产业与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探索构建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共分五章:第一章,高技术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擎产业;第二章,科研、教育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导产业;第三章,文化、体育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势产业;第四章,信息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产业;第五章,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
(本文共270页)
权威出处: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一直占70%左右,煤炭作为能源支柱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高度开采,高度排放,低度利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不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更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生存危机凸现。进入新的世纪,煤炭企业如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生产集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促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进发展模式成为煤炭企业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目前,循环经济研究与实践在我国逐步展开,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我国煤炭企业实际相结合,寻求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按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原则,从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及其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调研入手,在总结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炭企业实际,构建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共109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6613
订购咨询:800-810-661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西藏的具体运用,是力求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西藏发展阶段性特征、充分把握西藏自然特点和产业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我们党对西藏发展规律认识的总结和升华,是与党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和治藏方略等一系列理论一脉相承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西藏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也面临着发展的新难题。解决好体制创新、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新难点,是我们今天学习这个命题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是西藏过去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西藏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本质和内涵的总体看法和本质观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就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发展的模式和道路切实转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一、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科学涵义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就必须把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
  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进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历史文化因素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各国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进程都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各国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概括出的发展模式有十多种。其中,以社会形态为标准可分为三大发展模式,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混合现代化发展模式(第三条道路),每一种都有多种变异的模式。众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在特定条件下聚合,形成一种发展模式的制度结构及基本特征,其中最有决定作用的三组变项是所有制形式、经济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及国家权力结构。此三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推动整个结构完整化、完善化或者日趋僵化。以历史进程为标准,可分为早发内生与后发外生发展模式;以商品销售方向为标准,可分为内向型发展和外向型发展两种模式;以时间顺序为标准,又可界定为原发式、后发式、新发式发展模式等现代化道路和模式。西藏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一个组成部分,从社会形态的标准上说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的组成部分;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说,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属于后发外生式或跨越式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研究有两种理论视角,一种是从&发展理念&层面上的研究,主要包括:发展本质论、发展动力论、发展主体论、发展价值论、发展代价论;另一种是从&发展运行&层面上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相对化、相对直接的发展问题所开展的研究。属于这个层次的发展范畴主要有:发展战略论、发展模式论、转型发展论、非均衡发展论、协调发展论、可持续发展论、发展条件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后,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随后我们党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全方位进行改革开放,实行沿边、沿疆、沿线开放战略,建立了经济特区,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为使目标模式得以实现,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步骤。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进行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完整的表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段话,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集中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具有独立自主性,一开始就有别于前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也有别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我们搞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西藏的具体运用,是力求符合西藏实际、充分把握西藏发展阶段特征的历史选择。这条路子的内涵包括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发展目的等方面的内容。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应该从两方面把握:一是从理论的哲学层面上展开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研究,即论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本质论、主体论、价值论、规律论、机遇论、模式论、战略论。二是从十七大提出的一条大道、五条具体道路的角度来展开探索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也就是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局中把握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目的,同时,要在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基础上,走出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是一个研究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具体思路,很有价值。此外,我们认为还应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丰富这条路子,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到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异质同构平衡发展的互动模式
  所谓异质同构的平衡发展,就是指既允许和保证各民族异质差别性质的存在,尊重民族差异的现实,为各民族提供按自己民族特色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空间,同时又能够抑制、防止民族的对抗与分离,确保国家主权的稳定与巩固,从而实现不同民族在统一政治框架下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开创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就是异质同构发展的互动过程,既存在着西藏特点的路子如何与中国特色道路相一致,又存在着如何走出西藏特点的发展模式的道路问题。具体而言,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在西藏这样的特殊民族区域的具体形式。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理论中关于区域发展具体道路的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理论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般、共性,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个性、特殊性,即特定区域的发展理论,其实质是如何实现西藏的现代化,如何从一个农业型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型现代化社会,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特点
  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发展理论。这种发展理论,与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治藏方略一脉相承。
  (一)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丰富
  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国家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思维水平在政策取向上的凝结和反映。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党的十三大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此同时,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西藏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思想,这是对我国和西藏自治区现代化建设原则的准确概括,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央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1989年10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西藏问题,形成了&十条意见&,提出了维护西藏稳定加快西藏发展的大政方针,被称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会后,自治区党委召开三届八次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西藏工作会议纪要》。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一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围绕中央关于当前西藏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指示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西藏实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始终坚持一手抓稳定局势,一手抓经济建设,使西藏局势逐步趋于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这就是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的雏形。
  199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自治区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结合我区实际,从这次代表大会到下次代表大会五年间,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区各族人民,凝聚各方面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此次会议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提出了1990年至1995年西藏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保持局势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正确贯彻党的统战、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做好各方面的基础工作。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确定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总结了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反分裂斗争取得重要成果的基本经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坚持了 &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200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是中央在认真研究西藏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科学总结了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治藏治边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过实践的检验,完全符合西藏的实际,是十分正确的。
  党的十七大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强调要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时,提出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战略思想。如前所述,这条路子中的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手段与&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在内容上一脉相承,思想体系上完全一致。这条路子是对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二)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央治藏方略的深化
  治藏方略,就是治理、管理、发展西藏,使西藏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谋略、规划。它是认识把握西藏,是西藏发展稳定的根本方法和战略的理论、政策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形成和发展西藏的一整套谋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从毛泽东主席谋划和平解放西藏,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历史承继内在统一科学完整的中央治藏方略体系。
  毛泽东同志解决西藏问题的方略,直接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日,在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的思想指导下,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这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协商制定的一个既具有法律效力,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件,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对西藏的发展、进步,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时,十分关心西藏的发展。邓小平的治藏方略主要体现在《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在谈到西藏的发展问题时,他提出了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的标准: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十分重视和关心西藏工作。从1989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西藏工作,形成了西藏工作的&十条意见&,到1994年和2001年相继召开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被称为&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藏方略的主线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新阶段的治藏方略。正如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郝鹏所总结的: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三个坚持&不动摇;二是在发展方向上,提出了&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三是在发展路径上,提出了&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西藏自主发展能力&的新任务;四是在发展重点上,提出了&要把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五是在发展要求上,提出了要突出搞好西藏的生态环境建设,构筑稳固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是在发展的社会环境上,提出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福祉所在。  (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西藏发展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凝结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西藏工作历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日,胡锦涛同志在《切实把各族人民的利益落实到发展的各个方面》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11月,国务院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包括117个项目的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方案,加大了对西藏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是中央关怀西藏人民的又一具体体现。十七大闭幕后,胡锦涛总书记嘱托西藏各级领导,要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路子。这一系列方针政策高屋建瓴,意蕴深远,是进一步发展西藏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武器。
  三、 坚持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不仅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任务,而且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制度创新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区域发展动力及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来看,体制设计和体制创新是一个区域现代化道路选择的体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从农牧区体制改革入手,不断完善 &两个长期不变&为主的农牧区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1979年,自治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切实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年3月,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了免征农牧业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的措施,改善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两个为主&和&两个长期不变&的方针,即新办的工商业以集体、个体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坚持土地、森林、草场公有制的前提下,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进入新世纪,我区积极探索推进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有效形式,农牧区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农牧区改革取得一些成就后,我区开始了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城市体制改革。自1982年以来,西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国有企业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先后将那些无原料来源、无销路、亏损严重和前途不大的33家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国有企业扩权让利,实行利改税、政企分开,到90年代以后,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先后有8家企业上市。我区实施旅游、藏药、矿产、建筑建材等企业集团重组,积极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会计委派制度等项改革,建立了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为辅的税收制度改革。
  1993年,自治区党委四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认真贯彻十四大及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西藏经济体制改革力求与全国同步,实现&体制衔接,框架一致&的目标。我区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计划、投资、财税、金融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两个确保&,做到了&三条保障线& 的衔接;建立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济、医疗救助制度。这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提供了体制保障。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就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西藏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二)农牧区的快速发展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首要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5万吨左右,保持了粮食的基本自给。二是特色产业和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西藏各级政府按照&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和&区域集中、规模做大、方面资金,集中力量进行了藏西北绒山羊,藏东北牦牛,藏西绵羊,藏东南林下资源,藏药材,藏中优质粮油,城郊无公害蔬菜,藏猪、藏鸡、青藏铁路沿线畜牧业等八个优势产业带建设。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西藏扶持了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和近50家地(市)级龙头企业。各个地区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大了农牧业特色产品开发和农畜产品深加工力度。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依靠科技创新,农牧业增长方式开始逐步转变,先后成功开发了青稞酒、青稞系列、圣鹿牌高级食用油等特色农畜加工产品,促使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五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西藏实际出发,加快了以安居工程为切入点的新农村建设。六是加快了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步伐,提高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了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七是突出抓好水、电、路、讯、广播电视、邮政等&六通&工程,建立了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八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到2005年底,全区重点扶贫人口由2000年的148万下降到45万,重点扶贫乡镇由393个下降到20个。西藏农牧区发展成就虽然显著,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城乡差距较大,农牧民增收缓慢,到2020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仍然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艰巨任务。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破解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瓶颈的重大任务
  基础设施是区域开发和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投入巨资,修建了青藏、川藏公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西藏交通事业飞速发展,一个以拉萨为中心,以五条国道为骨架,四通八达,辐射西藏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青藏铁路的通车,开启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林芝机场正式通航,&两桥一隧&顺利贯通,使西藏基本形成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民航、管道运输为辅协调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格局。羊卓雍湖抽水蓄能水电站、金河、直孔、狮泉河水电站建成发电,一批县、乡、村电站建成发电,巴河雪卡、老虎嘴电站开工建设,藏中电网不断完善,使西藏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格局。&县县通光缆&、&县县通移动&、&乡乡通电话&目标实现。广播、电视不断普及,邮电通讯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但能源总量不足、结构单一,广大农牧区道路和通讯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城乡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低,距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差很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就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抵御世界金融危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机遇,加快西藏交通、能源、通讯等建设。
  (四)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基本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必然要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形成,西藏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1、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特别是援藏省市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作,联合打造茶马古道精品旅游走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强与西北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青藏铁路、公路的纽带作用,促进西藏的经济北向发展,加快建设甘青藏经济带。
  2、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西藏依托优势资源,坚持市场多元化,加快发展农畜产品、藏药材、林地产品等系列出口产品生产,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积极建设特色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扩大自产产品出口规模,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了对外贸易超常规发展。优化进口结构,增加了区内急需产品和重要资源进口。2007年,边境贸易总额达6.76亿美元。
  3、边贸市场和边境口岸建设力度不断加强。随着樟木、普兰等口岸建设的不断完善,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旅游购物活动的逐渐活跃,到2007年完成了边境小额贸易占西藏外贸总值6成以上边贸市场、传统贸易点的开放和建设任务。
  4、亚东口岸恢复开放。亚东口岸的恢复开放,使西藏的区位优势得以发挥。南亚大通道的形成对推动全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与南亚印度、尼泊尔等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起到重要作用,对外贸易初步实现了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型,自营进出口能力有所增强,成效显著。
  5、转变了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区内、区外、国外三个市场,三种资源,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惯例的运作模式。瞄准国内市场,加强横向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全国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内外著名的旅游企业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藏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就要瞄准国内外大市场,依托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围绕&引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做文章,促进西藏经济外向发展。
  (五)提高科技水平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智力支撑
  区域科技水平和科技综合实力是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的技术基础,也是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发展模式的技术支撑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西藏紧紧围绕&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藏医药、可再生能源、特色农牧业资源、信息技术与电子等一批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07年西藏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家,规模及创新能力都上了新台阶,科技对西藏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9%。
  西藏以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大力推广作物栽培、高效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同时不断加大高原特色农畜产品自主创新力度,现已培育青稞、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11个。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统计,农牧区科学技术普及率已达50%以上,科技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36%,但与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8% 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就要提升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科技的创新能力。
  (六)加快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人本理念的体现
  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就要优先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农牧区卫生事业,大力发展农牧区文化事业等社会事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西藏实践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藏战略,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已基本实现&普六&,40个县实现&普九&,青壮年文盲率由39%下降到15%,&两基&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和服务大范围推进。
  农牧区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建立了农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区农牧民,农牧民免费医疗经费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80元,大多数农牧民群众得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一半以上乡镇新建了卫生院,一半以上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改扩建,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防控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成效显著,防治大骨节病、碘缺乏病等取得重要进展。人口和优生优育工作得到加强。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继续实施,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产业开始起步,以三大文物维修工程为主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体育等事业有新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下一步我们要加快农牧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理论价值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我们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西藏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发展的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