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山茶花之恋恋》

古稀老人的浪漫情怀_晓寒深处 月满西楼_天涯博客
顾影彷徨兮独上西楼
望明月不来兮容光瘦
舞醉晓寒兮临风立
临风恍兮浩歌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7851位
(199)(14)(9)(22)(10)(5)(39)(85)(12)(3)(1)
(3)(3)(1)(1)(1)(1)(2)(2)(1)(1)(2)(11)(3)(1)(1)(1)(3)(1)(1)(1)(1)(1)(3)(8)(3)(9)(3)(1)(10)(11)(4)(6)(1)(3)(1)(3)(2)(16)(17)(6)(3)(2)(1)(5)(1)(2)(3)(3)(17)(1)(1)(2)(2)(1)(3)(2)(1)(1)
  古稀老人的浪漫情怀  ——读冬舞先生诗集《校花月》    不久前,冬舞先生携着他一卷新删定的厚厚的诗稿来访我,留话说:“刘毅君称我是浪漫诗人,我想你也是浪漫的,就想请你看看,感兴趣的话就说点什么。”这事对我来说其实有点为难——冬舞先生看我年轻,所以觉得我浪漫,而事实上我现在是一点也不浪漫的了。但先生年纪与我祖父相若,又是本邑文坛著作等身的前辈,他有吩咐,我却之不恭。于是虽然内心惶恐但还是勉为其难的应承了下来,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学习的机会,至于说得好说不好,那也是不能细想的事了。  翻开诗稿,有些意外。我原以为本书应该是先生的旧体诗集,但通翻下来,全书竟然没有一首旧体。而接下来更意外的发现是,在本书里,先生自创了许多崭新格式的新诗,分目有五行、八行、十行、十四行以及杂谣等。其中的五行、八行和十行诗,便都是先生自创的格律体新诗了。先生常说:“创作创作,先有创后有作。”可见他自己是践行此言——从形式入手,将创新意识贯穿到本书了。然而细读之下,先生的新诗与旧体诗又是一脉相延的。正如刘毅君在《序》中所说:“先生的五行诗,略似长短句;七言八行诗,倒似七律,只是细究起来却又不合律。”这是因为先生不肯拘泥于律诗严格的格律要求的缘故,正如先生自己所说:“俺是哼俚歌的土手,不要去唱京剧的西皮。”  先生自己将他所认为偏于“浪漫”的诗作了归纳,有二三十首。约略看去,大多数都是他年轻时写的,而且有好多爱情诗。兴许年轻和爱情是最容易使人产生浪漫情怀的缘故吧。从这些诗中,能看出不同年代里年轻人质朴的爱情观,如五行诗《皎洁的月》:  你挂在空中,俏丽明洁/火星来你身旁,爱语不绝/走吧,走吧/我没有你如此炽热心肠/也没有你如此荣华业绩  火星走开,水星来此恭候/一遍一遍将彩衣金砖高叠/拿开,拿开/我无求谁家的黄金万两/也无需那位的富贵双杰  水星辞别,天王星之子跪前/一日一日,但求秦晋永结/拜拜,拜拜/我讨厌殿中的屈膝奴颜/也讨厌帝前的举扇扑蝶  王子离去,吴刚穿青衣来到/肩背柴禾,船上吹起短笛/悠哉,悠哉/我最舒心的是善良/最喜欢的是芳草依依,双星映雪  先生大胆开阔的想象,活泼跳跃的思维在这首诗中得以充分体现。诗中象征美丽女孩的月亮,不爱花言巧语,不爱荣华富贵,偏偏看上了家境贫寒但品性善良的吴刚,歌颂了七、八十年代女孩们品格至上的爱情观。  先生的浪漫诗中,也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和时代紧密相联。  阳春三月骤然变天,谁料/呼啸寒嘲不请自到,心跳/支架,点出钢的坚强不屈/塑棚,扯起天的白色波涛/辣椒根给铺上茅草,披衣/紫茄地给撒上泥灰,穿袄/山地,闪着对对微笑眼睛/菜场,传出声声吹奏云箫  在这首十言八行诗《博寒云箫》里,先生描述了暴雨来临前菜农们忙着抢救菜苗的场景,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形式上,先生特地在每个句子的前或后缀有二字短句,造成极其强烈的节奏感,使读者的心跟随诗意变化而忽惊忽喜。    再看姊妹篇《岭下一滴泉》和《山坞一枝花》:   你是岭下一滴泉/晶莹,甘甜/没有灰尘,没有杂质/明亮,活鲜/那圆润,那和谐,那婵娟/纯真,和颜/不会变味,不会零落/永远清漪淑娴(《岭下一滴泉》)  你是山坞一枝花/鲜丽,灿华/碧油叶子,洁白腰身/清亮,袅娜/那躯干,那枝芽/挺直,抖擞/那笑脸,那眼神/妩媚,如霞(《山坞一枝花》)  两诗写作背景是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改革的春风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诗人借助“清泉”和“山花”这两个意象,赞美纯真美好、激越奋发的事物。  还有些咏物诗,以借物拟人的手法,歌颂社会各界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如《观岭梅》中“瘦削横枝齐铁折,清淡花萼透瑶香”,赞扬了梅花清高淡雅、坚韧不屈的高尚品质;又如《茶花曲》中“秋雨弹琴枝独厚,春风沐栉朵倍华”,描写了象征女楷模的茶花冲破困境、积极向上的可贵精神;再如《小桥柱》中“岩峰无语呼作伴,水草有声奏乐章”、“刻刻时时肩在任,堂堂正正处山间”,象征普通人的小桥柱被塑造成了敢于挑担、磊落无私的良好形象,也是诗人的自身写照。  虽然浓烈喷发的感情更容易显现浪漫,但沉稳内敛未必就不是浪漫。在本书中,也有些诗反映了先生深沉静和的一面。当热烈的激情在岁月的河流中逐渐沉淀为淡定从容,即使简单的字词读来也是感人的。“我们没有承诺,我们没有誓言/每到春天,柔情蜜意,共吐芬芳”(《桃树和李树》);“我们坐在泉池旁边/你系着条格裙,平肩/落霞将泉池映得绯红/你偎依在我身旁,永远”(《泉池》)……先生的诗中,像这样用字平凡但意境优美的句子,俯拾皆是。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先生从事地方史志的整理和编写工作,因此有机会接触到本地的一些在外名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生曾通过台湾联谊会,赠书于民国财政总长熊希龄的第二任夫人、一代奇才女毛彥文女士。毛彥文对来自故乡的作品极为赞赏,曾托友人将她的《往事》一书馈赠先生。先生根据此书和史料,写下了长达四千字的叙事长诗《校花之恋》。全诗分十二部分,外加引言和跋语,从毛彥文的孩提时代开始入笔,一直讲述到毛彥文的病逝,用先生自创的整齐划一的十言十行诗的形式,叙述了毛彥文女士传奇般的爱情经历和坎坷波折的一生。  纵观全书,先生自认为“浪漫”的诗作只是占了不多的一部分。但先生或许不知,“浪漫”的主旨其实是一直贯穿全书的。先生赋闲后,日里山水怡情,夜间诗书养性,浪漫气质不减。是以先生之高龄,仍能挥毫沷墨,才思泉涌,实在令我辈羡慕不已!   先生曾说:“诗是焚烧的字,跳动的情。”他提倡以创新的形式来写有新意的内容。作为后学晚辈,蒙先生错爱,授我诗稿,嘱我为文,实在诚惶诚恐。然知先生原意,是以此良机,提携后辈,亦或再申其创作主张,令我有所顿悟。然而创新之路漫漫,远非一朝一夕之力可及,晚辈愚钝,恐只能辜负先生雅意了!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茶花之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