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汉书》《后汉书 党锢列传》《三国志》的资料

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资料_百度知道
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资料
不需要很详细的那种,回答的时候就写一些什么关于作者、年代、是什么体、和一些常识就行了....每本书只要100字左右的介绍就行了!谢谢.....
提问者采纳
汉书 汉· 班固 100 卷《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三国志 晋·陈寿 65卷《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三国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后汉书、三国志研究(精)/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丛书
&来源:O0YENmxA3NtK&
后汉书、三国志研究(精)/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丛书
后汉书、三国志研究(精)/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丛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页码:55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3 ?条形码: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丛书
《后汉书》和《三国志》同属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公认的二十四部“正史”中的上乘之作,历代学者对此均做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工作。在20世纪,随着研究视角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对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研究获得了更为突出的成果。《后汉书三国志研究(精)》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为21世纪《后汉书》和《三国志》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前言《后汉书》知意:论篇体和识旨范蔚宗年谱范蔚宗的史学范晔与《后汉书》关于范晔《后汉书》的三个问题论范晔《后汉书》的巨大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谈范哗《后汉书》的序、论、赞谈谈范晔的史论说范晔《后汉书》之“志”《后汉书》发微说范晔《后汉书》帝纪后论《三国志》知意:总论《三国志》义例辨录《三国志》篇目考陈寿与《三国志》读《三国志》札记陈寿曲笔说辨诬《三国志》考释《三国志》解题《三国志》书名称谓考陈寿修史“多所回护”说辨析《三国志》的历史地位文质辨洽:陈寿的执著追求《三国志》研究编年史略《三国志》裴注义例《三国志》裴注考证裴松之与《三国志注》裴松之与《三国志注》《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从《三国志注》看裴松之的史学批评裴松之的历史考证法裴注的史学意义《三国志》裴注研究主要论著索引……
在丰富的中国古代史学遗产中,二十四史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称为“正史”的缘故。它们的重要和价值,是由其内容所决定的。唐初史学家撰写的《隋书?经籍志》史部正史类小序,回顾了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东汉史官著《东观汉记》、陈寿著《三国志》等撰述活动后指出:“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又说:“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正史是依照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的体裁即纪传体所撰写的皇朝史,或称朝代史;第二,除《史记》上记轩辕、下迄汉武是一部通史外,《汉书》记西汉历史,《东观汉记》记东汉历史,《三国志》记魏、蜀、吴三国历史,多以“世代”断限而述其史事,所谓“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正史”的两个基本特点。
曹魏时代的文豪诗人,三曹而外,莫过于“建安七子”。孔融位高望重,而系汉臣,《三国志》中无传。其余六人惟有王粲立了传,陈琳、阮璃、应场、徐干、刘桢皆附于《王粲传》后。二丁也附于《王粲传》后。附传云:“自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M、弘农杨修、河南苟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列。”此外,魏文帝的智囊、文友吴质,魏晋之际的名士阮籍、嵇康,也都附于此,若说陈寿因索米不得竟不为二丁立传,则造诣胜于或埒于二丁者甚多,岂尽与陈寿有私怨而被摈不能立传吗?如果二丁在政治军事方面有重要建树,当然应立专传,而事殊不然。裴松之《三国志注》广引《魏略》、《魏书》等书,对二丁事迹叙述较详,但说来说去,无非说明二丁和杨修同是曹植的“智囊团”成员,曹氏兄弟争夺王位继承权,杨修、二丁为首植划策献计,效力甚多。于是,曹操先将杨修处死。曹丕继魏王位,又诛二丁。另据《刘廛传》载,丁仪曾与他共论礼刑,而语焉不详。二丁事迹不过如此,显然是不足以立传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陈思王植传》明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M并其男口。”自惭孤陋寡闻,至今未见有关史籍载明丁仪有子当时得以幸免而后仕于晋朝,如据此记载,丁仪之子不存,陈寿米将谁求?索米之说,不攻自倒。《晋书》多琐碎诡谬之说,赵翼曾经列举事实证明。其实,《晋书》的病源正来之于诸家晋史。因而,“或云”一词,已可见《晋书》作者也并未确信其事,而丁仪之子无名,更可见出于传闻。看来,陈寿索米,事属莫须有。为什么这样莫须有的事会传闻如此之广?又为什么会有人制造这种不实之词呢?尽管诸家晋史都已亡佚,但还是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些消息。
(作者:zjbk901iwu 编辑:kind887)
本文网址:
关于的文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1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试题,)简单单选:类比推理共10题。先给出一对相关的词。要求你在备选答案中找出对与之逻辑关系上最贴近或相似的词。范晔:《后汉书》
A.罗贯中:《三国志》
B.魏征:《通典》
C.孔子:《论语》
D.徐光启:《农政全书》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答案:有,答案解析:有,单项选择题:()答案:有,答案解析:有,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试题热门试卷四史六义说_百度百科
收藏 查看&四史六义说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四史其实就是分别是史记汉书和属于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巨著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在编写体例上发挥了创造才能运用书表世家五种形式叙述了我国上至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
是按年代循序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的体裁
世家是记载诸侯国兴衰的文体
是记载各种代表人物活动的体裁
表是按年代和谱列记述各时期重大事件的文体
书是记载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专篇
其中世家和列传是全书的主体用这种方法编写历史是的独创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先河
史记约成书于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三字太史是的官职公是美称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的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本来是古代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写史记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人们提供历史发展的脉络规律和治国所以在观察和记述历史的时候表达了许多新颖进步的思想表现了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注意到底层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活动和影响对于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不但进行了详细记述而且还把他的功绩与商汤伐桀伐纣孔子作相提并论把作为反抗暴政开辟历史新时代的人物来看待
不迎合当朝皇帝汉武帝反而对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搜刮钱财的作为及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十分擅长历史人物的描写他以关系天下所以存亡为塑造人物的标准通过一系列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忍辱负重的慷慨悲歌西向刺秦王的荆轲破釜沉舟的项羽豁达大度机智多变的刘邦都在他的笔下显得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近人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汉文学史纲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与史记并称为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元年206年下至新朝的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的父亲班彪曾著有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在父亲的直接影响下时期就开始汉史的研究自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至汉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基本成书死后汉和帝又让班固的妹妹和续补和汉书最后完成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传记体的断代史它规模宏大体例统一记事丰富文辞精练常被后世看做与史记并列的正史典范它不但在史学上有所贡献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汉书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收集了许多逸闻轶事熔铸到著作中去补充了许多重要的文献如诏令奏疏和议论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些表志如古今人表远古至之际的历史人物艺文五行刑法地理四志扩大了容纳史料的范围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收集已有的7种版本的后汉书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写下了这部现存的后汉书史学名著[1]
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与史记汉书合称四史书十纪八十和八志续作记载了从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是西晋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源自,六义说实本于,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为止的包括
南朝宋· 120
5 唐·等 130
南朝梁·沈约 100
南朝梁·萧子显 59
唐·姚思廉 56
唐·姚思廉 36
北齐·魏收 114
唐·李百药 50
唐·令狐德棻等 50
唐·魏征等 85
唐·李延寿 80
唐·李延寿 100
后晋·刘昫等 200
宋·薛居正等 150
元·脱脱等 496
元·脱脱等 116
元·脱脱等 135
明·等 210
24 明史 清·等 332字子长父亲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汉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