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你有病啊 强颈椎退行性变你给排队 我才上游戏你就叫排队 你是不是想装一下子啊

英雄联盟你有病啊 强退行你给排队 我才上游戏你就叫排队 你是不是想装一下子啊_百度知道
英雄联盟你有病啊 强退行你给排队 我才上游戏你就叫排队 你是不是想装一下子啊
你是不是卡掉线或者客户端崩溃了?只要是有下线行为,无论是掉线还是别的什么,都是要再上线排队的
其他类似问题
英雄联盟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你这是神马问题?
排队好屏蔽掉一些小学生而且保证不会太卡 或说今天是卡成B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心理防御机制1 张金龙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内蒙古 010051)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多种类型;指出它对人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分析了由于采取非理智态度而从健康心理逐步发展到心理疾病几个阶段;明确了保持心理健康几项重要原则。
&& 关键词:
健康心理& 心理疾病&
认知结构& 心理防御机制&
有的人为什么会患心理疾病? 这不仅是心理学必须讲明的理论问题,
也是任何人应当了解的生活卫生常识。因为只有了解了造成疾病的原因,才能在生活中注意保持卫生的原则,消除和避免病因,进行有效的预防。
但这一问题在一般心理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多,谈到致病原因常失于笼统。例如高师心理学教材中认为:影响心理健康的外因是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压力”促使人们观念转变;家庭中因忙和关系不稳而导致亲情疏远;学校中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等。内因是青少年发育不成熟;性发育中的心理冲突;某种气质易于致病等。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归因仅流于表面化,没有揭示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按照这种理论,社会不发展、身心停止发育就不会有心理疾病了。实际上人与社会不发展是不可能的。历史记载表明,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每一时代的人所遭逢的社会压力和内心冲突就从未停止过。许多人一生经历过许多折磨和灾难,却不仅没有患病,反而精神愈加昂扬。上述理论说“青少年身心不成熟”是心疾原因,但事实是发育成熟的成年人患心疾更多。这说明外界压力和身心发展中的矛盾仅是一些诱导原因,而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个性即人格对心理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性是需要、品德、认知的统一体。三者的相互影响及制约形成了个性心理的发展。其中认知对需要及品德起平衡作用并决定人的意志与态度。如果面对内外压力时个体的认知因素处于弱势状态,打破了三者的平衡,便会形成心理疾病。
&所以,按照认知主义心理理论,除了因遗传和器官损伤而形成的精神疾患外,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面对内外压力时个体的主观因素处于弱势状态。这些主观因素弱势状态包括三种:1`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基础的认知结构的混乱;2`再认知能力水平低下及主观努力不足;社会关系支持力量缺失;3`过度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挫折,形成精神上的沿袭恶习而导致个性改变,从而造成种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本文重点探讨第三点,即心理防御机制的过度应用。
挫折和应激反应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在遭迂挫折时为了抵抗压力,消除恶劣情绪,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自然防御功能。启动心理防御机制的前提是遭迂挫折和应激反应。每人每日的生活都在变化万千。人所遇到的自然与社会的变化都是各种类型的挑战。为了适应变化和求得发展,人的心理每日每时都在不停地运动,包括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做出决策,采取行动。但由于主客观的限制,“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
,努力常遭失败。这种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心理状态名为挫折。当挫折时,便有激情与应激反应。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激情总伴有全身反应,包括身体内部器官功能紧张和外部表情、体态、动作的强烈变化。这种全身反应状态称为“应激”。
应激是人的正常心理生理现象。实际上,由于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与变化,大大小小的应激反应在人的实际生活中经常发生。如横穿路口几乎被车撞;夫妻激烈吵架;下岗;考试不及格;接到处分通知等都会产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的本质是心理矛盾。由于对环境中种种影响因素和对目标的发展规律及前景认知模糊,以及应采用何种方法来应对困难,难于决策。担心如果选择错误就会有挫折来临,所以人迂难题常犹豫不决。激烈或长时的犹豫不决导致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大致有以下几种分类:
双趋冲突:当有两个吸引人的但又互相排斥的目标同时存在,情势要求只能选取一种时,就会出现双趋冲突。犹如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必须放弃一种。例如:
1)既想早日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又想上大学深造;2)两地的工作都美好且都愿聘任,必须选一个; 3)选偶时遇二人,都令人爱。
双避冲突:两目标都令人讨厌,都会伤害自己的某些利益。但情势又迫使必须从中选择一个。例如:单调令人厌烦的工作和辛苦劳累的工作,倒底该去应聘哪一个?面临坏人,不甘心受欺辱就必须冒险反抗,该怎么办?。在实际生活中,想不发生双避冲突只能是逃离全部环境或改变对方的性质。然而这往往很难做到。
趋避冲突:同一个目标令人又满意又讨厌。例如:一女孩喜爱糖之美味,但又不想胖;一男孩想上大学,却又担心学习艰苦;一人想结婚,又害怕承担支撑家庭的种种责任;病人想做手术治好病,又怕手术之危险;交一朋友,既爱他老实又恨他傻。诸如此类情境都可能使个体对目标产生趋避冲突。。
双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重合而成的复杂模式。即如果进取,得到的只能是好坏兼具的结果;若后退,同样会祸福兼来。停止不动情势又不允许。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迂到的重大难题多属此类。
上述各种心理矛盾如果牵涉人的根本利益或重大需要,都会激起人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对人的生活有积极意义:它有集中全身能量(身体各器官的精力和积极思惟的能力)并挖掘全部身心潜力迅速解决当前问题的功效。所以它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在危急时刻产生应激反应,那么他适应生活的能力必大大下降,遭逢的恶果会接踵而来。就象一个国家面临侵略而无紧急动员和调动军队的机制,只能等待灭亡。但人的应激反应如果过多过强,也会有消极意义。应激分为“警戒期”、“战斗期”、“耗竭期”。持久的心理战斗会把身体拖入“耗竭期”。既使不得病,过多的能量消耗也必会造成身体的亏损,积累起来就形成衰老。强而久的应激尤易导致身心疾病甚至死亡。&
面对同样的挫折,每人的应激能力和承受水平不同。其激烈程度和生活多样化程度、经历的复杂程度、知识经验的多少、个体适应困难局面的能力相关联。
心理健康者由于有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深刻认知,形成了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认知结构,所以他们在失败时不用启动自然的心理防御,而是以理智反应应对挫折。这种理智反应包括科学的观念、正确的认知结构、坚持不懈的奋斗过程、适应现实的正确态度:
1)科学的观念:是一种对世界各类事物高度概括的总体认识。包括世界观(对世界本原的总体看法)、价值观(对世上各种事物的重要程度以及它们和自己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和道德观)、人生观(对生命价值及生活本质的认识)、信念(系统化、凝固化的定向认识)、态度(对各种事物的简化及习惯化的知行模式)。
2)正确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基础上形成的、高度概括的、条理逻辑分明的脑中认识框架,是一种认知工具。它包括对各类事实、变化原理、规律和逻辑的系统化认识。它是以后吸收新知的分类处理器,也是再认知时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每个人已形成的认知结构都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一个人在不同年苓阶段的认知结构也是不断发展変化的。认知结构在迂到矛盾不能纳入新知时,也会通过思惟自行改造,以适应新知识。
3)坚持不懈的奋斗过程:其公式是:动机——目标——挫折——总结经验改变方法再试——挫折——降低对目标的要求,选择同类较低目标再试——挫折——改变努力方向重选目标,再开始努力。
4)适应现实的正确态度:这种态度表现为应对失败的各种有益的心理机制:&&
理喻——用理智来控制压抑不合理或不现实的欲望,延缓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以使自己调整目标和步伐,继续前进。
升华——将不现实的或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欲望导向崇高有益的方向,另设有利于社会或自己的目标开始持续的奋斗。
补偿——改变原定的努力方向,以其它领域的目标代替遭到失败的目标,在新领域获得成功。
幽默——用一种智慧、含蓄、双关、讽喻、诙谐、巧合的语言来解脱心理困境,化解外界困难,帮助自己进入新的境界。
适当宣泄——对关切自己的亲友适当诉说、讨论、交流。有才者可借诗文书画、歌舞弹唱、跑跳投掷等文体活动来寄托被压抑的情感。久之则进入升华阶段。
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认知结构可抑制自杀。德国卡罗林研究所对自杀者的研究结果是:自杀发生与否与个体的智力高低有3倍的相关。因为聪明者生活更成功,且善于控制危机,所以人越聪明(有正确的认知结构)越不易自杀。这些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认知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心理对挫折的自然防御机制
长期的应激,激烈的内心冲突,对目标追求中所受的挫折,都会引起个体许多消极情绪,如内疚,敌对,压抑,焦虑等。这些消极情绪对人的自我意识具有破坏性。它们不断侵蚀人的自尊自信,久之会形成身心重创而死亡。为了防止自毁一般人的心理有三层自然的防御机制以抵抗压力,消除恶劣情绪求得心理平衡。三层机制是:
(一)、心理定向防御。——用改变认知、情感、行为来抵御内外压力。此种防御也称为知情意代偿防御。是人在碰到挫折情境时,采用知、情、意手段来改变自己对是非成败的主观认识或迫使他人让步,用以减轻内心和环境的压力,达到自己心理基本平衡。大致可分为三类:
1`认知性防御:文饰,选择性遗忘,否定,幻想,自责。
2`情感性防御:退行,冷漠,投射,迁怒,梦幻,过度宣泄。
3`行为定向防御:固执,反向,自居。
(二)个性代偿防御。——用个性变化、人格变态来抵御内外压力。大略分四类:
1`神经症性防御: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等。
2`人格障碍性防御: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攻击型,癔病型,回避型,自恋型。
3`性心理障碍:性身份异常、性对象异常、性目的异常、性方法异常、性欲量异常。
4`不良嗜好及怪癖:毒瘾、酒瘾、网瘾等。
(三)精神病代偿防御。——用精神崩溃、不再思考困难来适应内外压力:
1`轻度精神病:阵发性,隐蔽性精神病。
2`重度精神崩溃:精神分裂症。
三层防御的首层即知情意防御,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保护自我意识,稳定情绪。所以它有一时的、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方法多半是通过歪曲现实,改变自己对现实的知觉来减缓对心理的冲压,实质是用麻醉自已来取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它虽有一时的保护自尊自信的作用,但这些方法均不能有效地改变现实,客观上达不到原有目标。而且这些方法不通情理,多用必然伤害自己的社会角色形象,伤害自己的正常心理发展,伤害正常的人际关系。所以它的作用犹如鸦片,在大手术难忍痛苦时可适当应用,切不可常用。同时,麻醉自己是放弃正常感觉认知的心理功能,初用时自己也能模糊地半知其不太合情理,久而成习则稳固地改变认知结构,转化为用以应对一切挑战的恶劣心理习惯,而成为个性的组成部分。总之,三层防御的首层是双刃剑。它的消极意义在于歪看现实,不合情理,不合逻辑。这不仅不能使人进步,反而会破坏自己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关系,引发更多的矛盾。所以如过度应用,成为态度和习惯,则心疾生。
心理防御的第二层是个性代偿阶段。它是为了消减压力而改变人格,已是心理疾病表现。这种代偿伤害了心理的核心——自我,因而它得不偿失。
心理防御的第三层是用改变全部自我来消减压力,导致自我的部分消失或全然崩溃,是个体精神的毁灭。(详见本文最后附录图表)
自杀是心理防御失败、心疾严重时易发生的行为。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警告::我国年均25万人自杀. 每2分钟就有一人自杀.(
文摘报04-10-14)。又据报载,现今自杀已成大陆青年第一死因。在20岁到30岁的大陆青年中,
多因郁自杀。学士患郁尤甚。国人自杀率是全球平均数的2至3倍。每年自杀死亡25万人,且每年有250万-350万人自杀未遂。
七年后,据有关部门再调查,中国大陆每年有35万人自杀。(生活文摘报日第一版)
人群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各种心理状态
占人群总数的百分比
我国人口中的相应折算人数
我国1982年12个地区精神病调查结果(就诊时点患病率)
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者
心理定向防御。
神经症防御。
变态人格防御。
轻度精神病防御。
重度精神崩溃。
心理定向防御机制的具体内容
(一)认知定向防御:
此类机制是有意变动自已的认知结构,求得(自认的)思想与行为的合理和逻辑,以恢复心理平衡。
1.文饰。此条又称合理化,是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寻找合理合适的理由,使之合乎逻辑与道德。因自己也相信,所以它不同于说谎。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自己言行之正确,掩饰错失以保持心理安宁与平衡。客观上是歪曲因果关系,故意错认,颠倒黑白,建立错误逻辑。例如:
狐狸反复跃了几次也吃不到葡萄,便抬头看着葡萄说:”这葡萄一定是酸的,这种葡萄谁吃了谁得病。”
楚汉相争项羽用人倒行逆施,作战刚愎自用而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前叹曰:“此天亡我楚,非战之罪也!”
踢球打破玻璃:“那边常有孩子路过,要是球飞过去,准砸上小孩的头,所以我只好朝外打,没注意玻璃,这不是我的错。”结果自己心里安然,理直气壮。
失败屈辱时想:虎落平阳受犬欺。君子不记小人过。自己是猛虎和君子,暂时的屈辱忍一忍也没关系。因此可以心安理得。
2.选择性遗忘。是下意识地把不光彩之事(包括念头,曾有的打算等)很快忘掉,从意识中排出——压进潜意识。用以保持心理宁静,不伤及自尊。本质也是自己骗自己。例如:
女孩约会被阻,急得大叫打滚。几年以后常在晚上发病,表现天一黑就心慌意乱欲哭。但第一次情形已忘掉了,所以自己也不知原因。经咨询师用催眠术方才述出。
母与15岁儿子仍同床睡觉,致使他为自己的冲动羞愧。以后虽忘掉此事,但成年后见女即怕羞心跳欲避。
  儿时带三岁表弟去玩滑梯,表弟跌下致死。多年以后,见楼就害怕,梦见总从楼顶推人。
3.否定。是拒绝吸纳失败的信息,不承认难以忍受的事实。认为不是,不可能,不存在。实质是进行知觉隔离,故意缩压知觉以减轻内心痛苦。例如:
驼鸟受猎人追击无策,遂将头扎进沙堆,使自己看不见敌人以求安宁。后来人们将掩盖事实,拒绝承认失败称为驼鸟政策。
掩耳盗玲:又想入户偷盗又怕门铃响,于是捂住自己耳朵入盗,否认门铃声的存在。
幼儿打碎瓶,心慌而蒙眼,不想看见碎片。
父母不承认孩子有众人皆知之毛病。
母亲不信女死讯,不去认尸,不办丧事。每日仍为女铺床做饭,不准别人提起这件事。
4.幻想。此条又称白日梦。是为使思想躲避困难痛苦的现实,而沉浸于美好的幻想,入于其内而不肯退出。实质是造成知觉虚幻以得到内心满足。例如:
灰姑娘女孩每日幻想白马王子来求婚;卖火柴小女孩冻饿中幻想奶奶复活,感觉幸福。
男孩不喜学习常不及格,于是每日幻想自己已成侠客,会七十二变,此时不觉痛苦。
阿Q为摆脱现实的困境,常幻想因革命到来而发财,因此得到快乐。
5.自责。又称内射。是由于无法面对失败,而将原因自己承担起来,进行不断的自责以摆脱困境和内疚。其逻辑是“罚可抵罪过”。例如:
宗教原罪说:忏悔可免罪。所以天主教、基督教都有神父听取罪人忏悔的制度,以消解教徒的心理压力。
认为认错可消解过失。
  祥林嫂无法接受爱子被狼吃的事实,所以对众人不停地诉说自己监护中的疏忽,以求心内安宁。
契坷夫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描述了小公务员喷嚏喷到将军的秃头上,将军没有太在意。可是小公务员几十上百次不停地道歉,惹得将军不堪其扰而发怒,吓死了小公务员。
使用此条必须相信宗教或严守道德,以将责任转移至上帝处或天理处,使自己创造心中安宁环境。不信教者或无德者多不用。
  但有些善用文饰者把上帝想象成是与自己同样的自私贪腐,也会一边作恶一边求神拜佛乞恕。如某些贪官私下也常拜佛上供烧香,以为贿赂了神佛就会得到佑护。
(二)情感定向防御:此类机制是以放弃正常的情绪情感反应来抵御内外压力,求得心理平衡。
1.退行。此条又称回归。指面对困境与挫折,回复到幼时有效的心理防卫术。因儿时易受照顾,其反应易于达到目的。实质是欺骗自我,使自我舒服。例如:
男孩看到初生的小弟弟倍受父母呵护,感到自己被冷落。因妒而不再如厕,时常尿裤或滚地撒泼以寻宠爱。
人迂艰难痛苦则哭闹则喊妈。病人虽病愈仍喊疼,不愿出院。
无端头痛肚疼,常生于困境。
2.冷漠。指由于受挫过多而回避交往,避免面临再次失败的情境。表现是羞怯。沉默寡欢。长期不露感情,不愿说话,趋向孤独自闭。其实质是回避失败保护自尊。例如:
清朝顺治帝因清廷政局复杂难控,弃帝位而出家,回避一切交往。
抑郁厌世,皆由挫折而起。
社交恐怖症多由儿时交往受嘲而生。&&&&&&&&&&&&
3.投射。又称外射。是自己内心有矛盾,不合理的欲望强烈,但又被品德与规范约束而痛苦。若表露于行动又为社会所不容。于是为了掩盖自己欲望,口头上极大地加强超我,表现言词激烈,满口仁义道德,攻击外界他人类似的欲望。其实质是为了保护罪错的自我而把别人也看成男欲盗女欲娼,以拉平自己与他人距离。例如:
“巧言令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林彪欲夺权,却在九大会议上大讲古今夺权史,指责有人要夺权,让大家提高警惕。
阿Q想女人,便认定尼姑必偷和尚。
4.迁怒。默认失败是痛苦的,内心郁积的愤怒又需发泄,于是就委过于人或物,歪曲因果而对其进行攻击。例如:&生气时摔门毁物,以释放情绪。
自己遭挫折失败后,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无端指责他人。甚至编造想象,以猜想为据攻击对方。若不敢或不愿攻击对方,则找一替罪羊进行攻击。
5.梦幻。又名潜意。现实的失败和欲望长期受挫是痛苦的,但意识又制止自已随便言说,甚至回避思考。在睡觉后,意识休息无拦阻,欲望便从下意识中冲出,在半睡的意识中乱加联系。于是又有逻辑又无逻辑的有关情景活跃并联系到一起,此为梦。它的积极意义是可释放情绪,暂时缓解欲望与现实之冲突。然而由于脱离现实逻辑混乱,醒后于事实无补。青少年的性梦可归此类。弗洛伊德曾著《梦的解析》,分析梦与欲望情结之联系。
6.过度宣泄。宣泄是对亲友诉说或哭泣,以发泄情感,释放压力。这是有益的。但若过度地长久地靠发泄来解决问题,则会恶化人际关系,拖延客观问题的解决。久而成习,则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且会形成心理障碍。例如:&祥林嫂向众人反复诉说儿子被狼吃,最后人人避之。
李逵大闹忠义堂,发泄对宋江害民的愤怒,却防碍了对真相的了解,破坏了梁山的事业。
(三)行为定向防御:以行为的不合逻辑的过度变化来抵御内外压力,求得心理平衡。
1.固执。是反复进行无结果的动作和坚持老一套的方法而不计成败,久之形成刻板反应。这些人脱离实际情况与结果,注重形式,坚信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屡撞南墙也不回头,用“坚持”来保护自尊自信。实质与否定作用、隔离作用相同,均属唯心主义。例如:
不改变方法与目标,屡败屡战,再战再败,不计成果。精神可敬,后果可怕。
上世记50年代伟大领袖的“高举三面红旗”和文革中的“不断革命论”。
2.反向。是为了压抑掩盖内心的欲望和目标,行为上偏强使自己去做相反之事。不管此事利害与常情,以博众人好感和自我的肯定。但却行为怪异,超出应有限度。例如:
有些青年对某人产生暗恋,但行动上对所爱之人反而长期躲避。
女孩长期背手,不吮手指,以对抗吮指之冲动。
3.自居。又称仿同、表同。是失败时模仿理想人物,并把自己归为同一类人,以回避现实中的失败,保持尊严。例如:
少年模仿父母、同辈、英雄处理各种问题。失败后更模仿其坚强,以使自我不孤立,用以治愈失败创伤。
儒家学说主张培养君子,大丈夫。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和无数失败者,如苏武、文天祥,持“士可杀而不可辱”“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纵死不惧。
阿Q的精神胜利法,挨打后把自已想成是对方的老子,故心里安然。临刑前也唱戏,是把自已想象成英雄。
唐吉柯德一生成就平平,为维自尊,自认是骑士,便有除妖大战风车等滑稽剧。
&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的状态就是患了心理疾病,是每一个人都关心并应当了解的卫生常识。然而,心理健康的评估是一个动态而又异常复杂的问题。一个人可以偶然地或短期内出现一些不太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如运用某些心理防御机制),但这不等于他的心理不健康。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如本文最后面图表所示分为多个等级,不宜由健康或不健康笼统概括。同时人的心理也是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心理不健康也并非永远或时时处处都不健康。所以对一个人的心理评估决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刻舟求剑,简单地下结论。
但是情况复杂并不等于不能认识。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些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基本原则。我国心理学界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基本统一;心理活动(知、情、意)大致协调;其人格相对稳定,这三条可以做为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由此原则可以列出衡量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1`了解并接受自己;2`了解并正视现实;3`了解他人并善于与不同的人相处;4`智力能正确反映事物;5`善于调控情绪;6`保持人格的完整;`7`乐于工作学习;8`心理行为苻合年苓特征。能做到这八条,就是心理健康了。&怎样保持与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建议。但往往因条目太多,不易记忆和操作。香港大学黄坚厚教授提出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简明扼要:任何人要想保持心理健康,必须乐于工作。乐于交往。悦纳自我。适应环境。
乐于工作和学习。工作不仅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且是心理的维生素。工作成果证明和锻炼了人的能力,调节人的情绪,维护人的自尊自信,利于保持人格的完整,所以心健者都愿意并喜欢工作,能从工作和学习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心理不健康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逃避工作,以工作为苦为耻。读书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学而时习,学而不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学即健康之道,上进之途。善学者必能自胜,能自胜者心理必强。“君子当自强不息”核心是心理的健康与强盛。
我国由于上一世记五十、六十年代左倾思想造成的经济社会政策失误,人口至今增长了近十亿,而经济发展在低水平徘徊或增长缓慢,所以进入新世记前后被迫有许多人下岗失业。五十年代出生的老年退休人口激增。学校中由于多年的教育投入过少、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盛行、东西部地区差别和城乡差矩、贫富差距过大而造成许多儿童失学厌学。这些失学失业原因造成近年来心疾患者比率增加。解决这些问题,除国家大力贯彻“十一五”规划外,青壮年励精图治,创造性地学习与发展;下岗和退休人员正视和接受现实,积极创业和干好家务,或将教育培养子女、协助社区公益、研习某项技术等看成工作,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方。至于有些在业者混混噩噩,在学者旷课厌学,则是为自己的心疾培植了沃土。
乐于交往。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心理性的和谐统一。人际关系对人的意义犹如水之于鱼。缺水或水质污染都大害于鱼。同样,人缺乏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长期恶化都会伤害个体的本质也即人性。人性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支配、情感,它决定了个体和社会的必然联系。心健者能从同周围人群交往中吸取为人处世的知识经验,体验亲情友情爱情,感受其中快乐,温暖他人。这是人格成长发展的阳光雨露,一刻不能缺少。
当然,交往的本质是利益与意识的(自以为的)等价交换。交换中(自以为的)不公正必然引发各种心理和人际间的矛盾。周围人也都是普通人,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甚至种种劣根性。人们就象地上的各种河流,有狭,有宽;有平静,有湍急;有清彻,有浑浊;有冰冷,有温暖。世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希望自己完美是贤人;想象别人完美是痴儿;强迫别人完美则是疯子。古人云:“知人者智”,意即交往何人和交住环境交住方式可以据情况选择。但决不是“面壁十年”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一切交往。人际相处总有侵犯行为,也有利他行为,这都是人性的表现。不可因交往严重受挫而愤世厌世。
一般来说,能否相处百分之八九十在于你是否知人知己知世,是否有适应环境和团结他人的能力。
悦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心理的核心。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在自我中,有欲,有德;有享乐需要,也有义务责任。有理想的我,也有现实的我。有自我审视,也有旁人评价。有与高人比较后的自卑羞耻,也有与不如自己之人比较后的自尊自信。这都是常人皆备的心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乃是健全的自我意识之核心,也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自立首先是思想的自立,应当明白自己肩上长的是自己的头脑,不以别人的喜恶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前题是勤学善思、勇于实践并不断修正。自强的关键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思想上的停止、悲观、自满、无奈都是错误的。
对自我有科学辫证认识从而能愉快地接受自已,来自于正确的认知结构。古人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无论自我现状如何,都应把它看成是人群阶梯中的一个层次,一个自己生命不断前进过程的一个环节,从而接受和喜欢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你现在是贫困潦倒苦难不断,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总有快乐的时刻和方面,要永远相信世界和自己是变化的,前进的。
适应环境。在人的生活中,环境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即你出生后的家庭、亲友的血缘联系、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与邻居、学校、老师、同学、单位与同事的联系和影响;经济环境指个人的职位与生活条件;据有的物质财产与收入;社会文化环境指地区与社会文化、道德规范与风俗习惯;政治环境指国家与社会制度对各种人身权利规定的公正程度;生活的时代与机迂的公平性等等。每人周围的环境又可分为国家和世界的宏观环境、地区的中观环境、家庭及工作单位的微观环境。
环境对人的生存及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思想和观念都是在复杂多重的环境中形成和改变的。人一生很多时侯被环境所迫去做自己不願做的亊,过自己不愿过的生活。良好的环境使人幸福,恶劣的环境却可以扭曲人的性格甚至毁灭人。如果人能自由选择可以选择的环境,将是巨大的幸运,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但遗憾的是,环境中的许多因素你都无法选择,有些可变因素一时也无法改变。仅长叹生不逢时怨天尤人只能使你情绪越来越糟,人际环境越来越坏。实际上,天下无难境。当然,天下也无易境。环境也是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新世记的中国已经在微观环境的选择上给予人们较多的自由,如婚姻、居住地、工作等。但在一定的时限内,不可能让环境一下子都改变来适应你,解决矛盾的出路只能是你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能力来适应僵硬而又逐渐变化的环境,同时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改善周围环境。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很多时侯人并非是被环境所束缚,而只是被自己头脑中的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观念所束缚。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修订三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2`卢家楣& 魏庆安&
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邓明昱& 郭念峰《咨询心理学》(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4`(美)克雷奇等著《心理学纲要》(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5`(美)泰勒等著《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台)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7`陈力主编《医学心理学及精神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美)陆哥、赫胥勒著《生活心理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挫折反应类型图表
挫折后再度审视目标检查计划不断改变方法再试
工作学习,
社会交往;
悦纳自己;
内心充实不断进取
对未来充满
对待挫折的
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改换目标条件降低要求再试
改途重设目标
知情意代偿
(投射、迁怒)
注意失常记忆错乱,习惯
无计划无责任心无信任
焦虑症抑郁症
形成错误认知结构逻辑倒错
恐怖症疑病症
反社会人格
性身份异常
性对象异常
性目的异常
性欲量异常
性方法异常
性障碍怪癖
过 渡 阶 段
阵发性隐蔽性
发作时自我迷失人格解体
言行阵发混乱
精神分裂症
&谈谈教师的德才学识&&
内容摘要: 本文从德、才、学、识四方面论述了现代教师应具的标准。
关键词:品德、才能、学问、见识 &&
当今举国上下尊师重道,蔚然成风。国家和人民给予了教师极高的荣誉,对教师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倾注了殷切的希望。这种形势必然向教师重新提出一个问题:要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教师应具备何等的品质与修养?
历史上的教育家们曾多次论述过教师的标准。然而大江东去,碧浪洗尽千古风流,过去的一切已成陈迹。我们面临的新的时代向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现代化的教师应当具备前所未有的品德才能、学问见识。
教师的道德规范
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同心同德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道德标准。这也同样是教师道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它反映了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和当代中国人民的美好的理想。为完成这一理想,为亿万中国人民的幸福而献身,是世上最高尚的道德。教师之所以为人们赞颂,也正是因为他们在这一事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为了人民的幸福,为振兴中华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应是教师的最主要的道德标准。
由于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点,教师还应有更为具体的道德规范。
诚朴。马克思在和他的女儿燕妮谈话时说:人的最可贵的品质在于诚朴。高尔基也曾称赞列宁“象真理一样质朴”。诚朴即纯真、坦率,讲求实际,光明正大,坦坦荡荡。反对虚伪、浮夸、巧取。表现在工作上即是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表现在对人的关系上是真诚恳切;表现在思想上即实事求是。教师对儿童逐日熏陶感染,必须具备诚朴之品质。
友爱。一切先进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友爱。教师作为人民中的优秀成份,更应具备团结友爱的品质。教师的友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衷心爱护上。爱生是教师道德的基础,是教师工作的前提。正是因为爱,故能“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有了对学生的爱,教师的一切行动才真实诚恳,才有意义。对学生无感情者,不配作教师。如果脱离了对学生的爱而单纯讲究教育方法,那只不过是玩弄权术而己。
勤勉。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一切。故劳动人民以勤为百善之首,勤勉是劳动人民的最高美德。教师工作复杂烦难,无尽无休,最是辛苦。这种工作的特点要求必须“费尽了千方百计”,甚而“血汗番番滴”,方可称职。天分高者,尚须发奋,一般人则更需以勤补拙,勤中生巧。教师的勤勉并不等于整天忙乱,它与盲目的辛辛苦苦,各种形式的因循保守和墨守成规毫无共同之处。勤勉的首要特征在于创造性地对待劳动。
慎言。“言为心声”,教师必须出言如山,出言必信。备课时必须精思密虑,减少冗言赘语。教师言传身教,其语言对学生带有法令性质。如若言不及义,前后矛盾,则会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故教师最忌空话、假话、大话、套话、废话,平时一定要慎言,尤其要慎下判断。“敏于事而慎于言”应当是教师的座右铭。
力行。言和行从来是联系着的。欲言必信,则须行必果,一步一个脚印。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要求首先要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身休力行也是教师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教育儿童并非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儿童灌输关于道德的美丽词句。教育的灵魂在于示范和潜移默化。教师平时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处于儿童的敏锐的观察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最有力的教育。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的演说充其量只能培养出同样夸夸其谈的演说家,却不会产生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谦逊。谦为百行之本,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人贵有自知之明。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待自己,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便能虚怀若谷,闻过则喜。同时,对比之下也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故又能见贤思齐,从善如流。谦逊不同于羞怯、畏缩、气馁。它永远是和自尊、自知、自信相联系的。
乐观。教师应当经常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以乐观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的精神面貌朝气蓬勃。教师的精神面貌是激扬奋发还是灰心丧气,直接影响着全部教育效果。“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弟斯多惠:《德国教师工作指南》)。
坚定。教师应有明确的人生目的,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古代“士”的标准主要有三条:“智”、“仁”、“勇”。这“勇”的含义首先是能够站稳封建阶级立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与古代当然有根本区别,但这种立场的坚定性也是同样需要的。另一方面教师在面对具体的困难时也要勇敢坚强,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即使处于逆境也能沉着冷静容色安详。有些教师遇事惊惶失措,使学生对教师缺乏信心,损害了教师应有的威信,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反面示范,使学生害怕困难和挫折。
仪容。人的外表是内部精神世界的反映,教师为人表率,应当仪容端庄。所谓端庄,就姿态来说,其头容须正,肩容须平,胸容须宽,背容须直,不宜张惶畏缩,体态放荡。就举止来说,应文雅恭敬,讲究礼貌。就服装来说,应当洁净整齐,朴素大方。从整体来说,端庄忌傲、忌暴、忌怠;宜和、宜静、宜肃。
总上所述,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集中地体现在忠实于人民。同时,还表现为诚朴、友爱、勤勉、慎言、力行、谦逊、乐观、坚定、仪容,共成教师十德。
教师的才智能力
教师要完成教育工作,还必须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是能力。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谈谈教师职业最为重要的几种主要能力。
观察能力。观察力是一种区分事物特征的能力,是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教师必须具备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善于迅速地看出学生的特点和变化,“明察于秋毫之末”。要善于通过观察,掌握儿童的心理变化。为了发展观察力,教师必须很好地组织知觉,明确观察的任务,做好事前准备,加强观察的主动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一般指分析综合能力和比较、概括、抽象能力。从具体思维活动的角度看,是指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思维的品质,应尽量广泛、深刻、灵活、敏捷,具有独立性与批判性。既要有高度发展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发展的形象思维能力。既要有深刻的理解力,又要有正确果断的判断推理能力。这样才能使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启发引导有方,才能正确而又及时地处理各种问题。
表达能力。表达是向别人传递信息。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准确、鲜明、生动、通俗、清楚、具体、有力,富含幽默,善用比喻。言近旨远,言简意赅。文字表达要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字。加强表达能力关键在于实践。
组织能力。它是一种善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把许多个人化为整体的能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高度的组织能力。教师应在平时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激励、引导、教育学生,逐步严格要求学生,统一其意志,形成坚强的集体。不仅能建立和指挥班集体,而且要培养集体自动自立自强,具有反馈调节能力,使集体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前进。
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科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教师要永远保持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已有经验和理论,不满足于现有的方法。不迷信权威,更不迷信自己。要善于想象,不断变换固有思路,力求采取前人未用过的方法,标新立异。力求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合作能力。教育实践是集体的实践,单靠个人力量决难成功。故搞好教育工作不只要有团结的愿望和品质,还要有与其他人(教师、集体、家长、校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团结合作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组织能力,也是一种控制自己的能力。要善与人同,必要时能舍己从人。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密切配合,统一方向,形成教育者的有机整体。要善于发现别的教师的特长并运用之。要善于集中集体智慧,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
运动能力。体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德、智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锻炼,需要有进行运动的技能、技巧,有运动能力。如果教师不喜运动,经常生病,浪费学生时间,则他的一切才智能力都等于零,甚至不如零。
教师的知识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是引导学生取得人类知识的精华,并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品德和能力。那么,教师本身必须有精深广博的知识,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以初中毕业的知识教小学,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教初中,乃“近亲繁殖”,很难有超群卓然的下一代。
教师掌握的知识需有一定深度。要精通所任学科的全部内容,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了解它的最新成就。
教师的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广度。要了解邻近学科的内容和发展,了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基础学科的大致内容,如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数学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都要稍有接触,略知一二。
教师必须掌握教师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明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了解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使自己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正确的教育立场。要了解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熟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和要求。&要想达到上述标准,教师必使自己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兴趣广泛,好学善问,不断钻研。要掌握研究学问的方法,不断增殖学问。
教师的远见卓识&
具备了上述的品德、能力和知识,还不能算是完全合格的教师。高水平的教师,还要具有远见卓识。
“识”超出于一般的知识能力,是一种预见的能力,。它是在对广泛知识融会贯通之后产生的一种综合的洞察力。老子生于乱世察宇宙规律;孔子陷身陈蔡论万代治术;诸葛亮未出茅庐知三分天下;马克思贫居斗室明世界发展;穆罕默德荒漠独居悟古兰经书;孙中山亡命海外言清庭必亡。有识之士不斤斤于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局部道理,而是善于高瞻远瞩,大处落墨。“识”要求对事物具有整体感和历史感,善于从变幻万千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识”又是一种由整体着眼的发微探源的能力。对人类历史发展根本规律的认识是一种“识”,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一种“识”。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能迅速把握每个学生的本质特点,判断其形成的各种原因,正确地予见学生未来发展远景。&有知未必有“识”。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则只是一个寻章摘句的雕虫而已。教师应善于知,要能站在知识材料之上,驭御和运用它,而不成为它的俘虏。&“识”并不神秘。在我们的国家里有识之士在在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形成远见卓识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新浪Qing
“叩问”教育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是教育?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教育不仅仅只是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一份需要不断修炼的事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追寻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回答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为了什么?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目前的学校教育却让学生当百米冲刺跑,以致失去了持久力。教师以拖、拉、拽、赶、逼等手段迫使学生学习,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需要上晚自习到21:30。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愿意、不会独立思考?我想要从孩子的启蒙去深究原因!
学校是什么?一是学生交朋友、学会与人相处的场所,二是学知识、学会学习的场所,三是犯错误,不断完善自我的场所。四是逐步走向独立的场所。教育的出发点在哪里?我以为在兴趣,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既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学校教育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课本知识,而在于学生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一些“XX课堂模式”、“XX课堂”,究其实质就是老师拖、拉、拽、赶、逼等暴力教学手段的强化,他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而是为了那些无用的阿拉伯数字分数,为了哪些分数换来的腰包、官位而已。
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我认为当前的教师需要做到一些三点:一是诚其职业认识。“教师”是什么?教育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升学率、不是为了评高级、特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任何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是以爱为基础的事业,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是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事业,是传承人类文明、延续希望的事业,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是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是一门艺术、一种素养、一种智慧,教育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习惯。”我以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二是正其生活态度。教师绝不能把教育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俗话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飞得多远”?如果教师把教育当成一种谋生手段,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教师失去心理平衡,就会产生一种对社会、对教育的不满情绪,因而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工作者要从内心挚爱这项事业,只有挚爱,才能让我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教师从事的是传播人类文明、开放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崇高事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三是修其精神信仰。教师是一个肩膀挑着学生得现在,一个肩膀跳着祖国未来的事业。如果没有满腔炽烈的情怀,教育就会失去那份美好与鲜活,变得枯燥与疲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平凡而伟大,教育无比神圣。教育是信仰,这种信仰越坚定,就越有力量,教育是在追求,这种追求越是执著,就越有成果。我们也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忘我精神,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
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我认为: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宽松的,没有教师的居高临下,没有教材和考纲的束缚,感受到的是自主的生命、思维的碰撞,学生具有更大的自由思考和学习的空间;课堂的支点应该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习惯的养成。课堂要让书本知识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得以把知识学习和生活阅历结合起来。如此课堂必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考试成绩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目前不少地方的课堂教学改革,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有些在教学目的上就出现了问题,即直指应试。这并不是否定应试的必要性,而是说纯然为了应试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内容就会相对狭窄,视野就不可能开阔。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应当学习的东西学不到,应该经历的事情不经历,就会少了生命成长的必需“营养”,尽管可能考上学了,甚至考上“理想”的学校了;可是,在未来的生命成长历程中,就会因某些“营养”的缺失而呈现出后劲不足。“学生苦、老师也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就是一种变态!
所以,在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必须关注课程建设。首先要给这个建设目标定位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唯有如此,既能着眼当下应试,更能指向未来。既有成绩可以过今天,又能走出“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的漩涡!它在滋养着学生的生命,让他们更快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也能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泥潭。
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模式?
对于课堂,目前流行一种“模式”风,有的学校校长不顾学校、教师、特别是学生的实际状况,强行推行“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东庐模式”。实际上这些模式它不可能适用于任何学校、任何学科、任何学生,这些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必定以牺牲教师的教学个性为代价,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势必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学校今天学东家,明天学西家,今天学这法,明天学那法,唯独不去提炼总结自己的东西。我认为教学模式要以“因材施教”为出发点,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教师要探索并构建符合自己个性特征、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倡导“先学一家,融汇百家,自成一家”,不考虑学生和教师自身实际的“拿来主义”,忽略学情和学段的大一统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
教育需要学生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理想的学习状态就是让学生做到“不待扬鞭自奋蹄”,能做到这点,那么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效率是高效。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毛主席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这就是习惯的养成,也真是这种习惯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学习如果只有死学习,只有苦学习。那么,当学生天天处于痛苦之中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学习的高效率。如果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心情是快乐的,效率是很高的,效益也是很大的。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舒展的,能力是多维的,生命是成长的;这样的学习不但快乐无比,而且也在不知不觉地为自己未来的成长积蓄能量,为未来的幸福储存营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教育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小学生足球队个子比俄罗斯人高出一头,但是却输了个0:15,3:7,结局如此之惨,与目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有很大的关系。不但学校在追求高升学率,家长也将考试优劣作为孩子好坏的主要标准,也就有了学生健康状况日趋下降的态势。我们整天说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可是,当他们的身体健康不佳的时候,为什么还是置若罔闻?因此教育就必须特别关注了学生的健康,将它置于学习之上。这不但需要一种人文情怀,也需要一种起码的良知。体育锻炼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更能促进学生的精神健康,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万物之本,好的身体是“人”的基本保证;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精神健康,大凡身体不健康者,精神也不太健康。而精神不健康者,往往会滋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种状态下的生活与学习,何谈学习的有效性;体育锻炼还能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锻炼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我们有什么理由把体育变成语数外课呢?有什么理由说体育活动把学生的心都玩散了呢?当前教育需要什么?需要回归教育的本真,以师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分享到新浪Qing
现在:包容本来,孕育未来
爱因斯坦说:“时钟上的时针,永远指的是现在”。显然,强调的是:人活在当下,要重视现在。因为,现在,它包容本来,孕育末来。如果忘却本来,不顾未来,剩下的只能是失去活力、濒临死亡的现在。
包容本来,就是要尊重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基,这是历史的存在,不是凭主观可抹去的。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位后代,都不会因自已的祖先当年做错(?)了什么,而否认其和自已的辈份等家族的传承关系的。何况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着醒世的现实意义。当前需要做的是: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主流,将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将千秋罪过,归之于某个历史人物身上!
&&&&孕育未来,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兴旺着想,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着想,在与自然和谐相生、与人和谐相处这个根本问题上,各自担当起应做能做的责任和义务。这叫守本份,问题是不守本份的事,层出无穷,危害加烈。忧患意识人皆有之,只是真实内涵、肚中所打算盘,因利益不同,各不一样罢了。声称的理论道德和实行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南辕北辙呵!问题明摆,却久而不决,症结何在?
我想起了管理领域高频率出现的一个“本”字,什么之本呵或以什么为本呵。从中国传统经典中知:“本”在中国是个生命概念,一是指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历史根源;二是指生命继善成性、得以延续的现实根基。是呵!如不正本清源,何能孕育出美好未来?
分享到新浪Qing
<p TI_TITLE="现在:包容本来,孕育未来。&(原稿重发)" MNUM="2">2
评李慎明《关于民主与普世民主的相关思考》
( 06:56:45)
评李慎明《关于民主与普世民主的相关思考》
刚刚看过李慎明在人民网上发表的文章《关于民主与普世民主的相关思考》,读罢很是吃惊,考虑再三不禁要向李慎明提出几个问题,可想了半天却不知道如何称呼李慎明,是称其李副书记、李副院长?,还是李副会长、李顾问、李高级编辑、李教授、李博导?,亦或是李同志、李遗老、李内奸、李白痴好呢?请你不要误会,我后面对你的几个称谓绝不是谩骂和对你人格的侮辱,从以下几方面会找到根据的。
1、你说“我认为,这一定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民主是国家形式,是指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民主是国家形态的一种,是指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从你上面的论述中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也就是说“民主”只是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而实质和内容上“民主”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看来你们的“民主”对公民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是拿来在那里摆摆样子的,而其实质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也就是一党专政,也就是少数人专多数人的政。请问李慎明在当今中国“谁是无产阶级?”“谁是资产阶级?”这些阶级是谁划分的?怎样划分的?你又是属于哪个阶级?张口这个阶级,闭口那个阶级,这不是“文革”遗老口中常说的,又是什么?说你是李遗老不对吗?
2、你的文章中提到“列宁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付诸实践,成功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他对民主有过大量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这种上层建筑在阶级消灭之前,在无阶级社会建立之前,是必然存在的),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13]“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的使用暴力的组织。”[14]&列宁还进一步论述说,民主“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15]&但是,“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保证公民不分性别、宗教、种族、民族一律平等,但是它无论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实行过。”[16]“极少数人享受民主,富人享受民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17]“无产阶级民主(苏维埃政权就是它的一种形式)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对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18]”请问李慎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了,经过了新民主民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今的中国有几个阶级?还需要“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的使用暴力”吗?依我看如果真要划分阶级的话,当下中国只存在“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特权阶级”和“平民阶级”。假如你非要找出“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你只好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那里去找了,由其是向美国那样的国家,向他们输出革命,对他们实行专政或“使用暴力”吧。
3、我不理解你的博士头衔是怎么弄来的,你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民主、自由、人权的关系中,民主是前提、是核心。只有有了民主,才可能有自由和人权。这就如同一棵大树,民主是大树的树干,自由与人权是这棵树干上的枝杈,枝杈是依附于树干的,自由与人权是依附于民主的。”你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混淆了,概念不清啊,民主、自由、人权三者之间的地位是等同的,没有人的自由哪有什么民主,没有人的基本权力又奢谈什么民主自由?他们之间绝不是树干与枝权的关系。
4、你下面的这些话我就更加不能理解了,请看
“有人说,如果人类没有一个普世的价值,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为何能产生一见钟情的“纯真爱情”?这里需要弄清四点:一是不同民族、特别是不同阶级的人产生的一见钟情的“纯真爱情”,往往是活跃在文学作品之中。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应当尤其是那些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经典名著也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我们读的不是与我们同一时代或同一种文化的作品时,却依然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影子,这也是这一作品能够打动我们的根本原因。但有的文学作品却是误解甚至歪曲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作者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情感抽象或寄托,而涉世不深的少男少女也往往从这类文学作品中寻找或寄托着自己的梦想。”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夫人燕妮·马克思的故事我们在小学的课本里就学习过,卡尔·马克思是犹太人,而他的夫人燕妮·马克思确是日耳曼人,他们不同民族,从一见钟情,到相爱7年,到相伴一生,想必李慎明研究马克思主义多年,不会连这点常识都不会不知晓吧,难道说这也是“文学作品却是误解甚至歪曲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作者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情感抽象或寄托”吗?
“二是这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情感抽象,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可能会变成一瞬间的现实。但是,在阶级社会里,这男女双方所谓一见钟情的“纯真爱情”,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就往往要受到自身所处的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根本性制约,便往往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种种碰撞而发生衰变、裂变甚至异化,一见钟情时所立下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便往往不能兑现,很难爱它个地老天荒。”跳水女王——伏明霞,她可是生在新中国、长要红旗下,典型的下一代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嫁给了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香港实行的可是资本主义,梁錦松有官位、有资产应该属资产阶级),他们确没向你说得那样“一旦置身现实社会,就往往要受到自身所处的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根本性制约,便往往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种种碰撞而发生衰变、裂变甚至异化”,且生有3个资本主义继承人,据说至今很恩爱。
“三是不排除个别有挣脱上述制约,把这种“纯真爱情”进行到底的现象,但套用马克思的话,如果对不同民族特别是不同阶级之间所谓的“纯真爱情”加以抽象,使性爱等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的,那往往仍然是动物的机能。有人往往把这种动物的机能误认成“纯真爱情”。
四是爱情与性爱尽管有联系,但决不能画等号。爱情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高尚情感,很难设想动物也具备这种情感。我们也决不否认人世间有上述冲破社会经济文化等根本性制约的樊篱而要获得自己希冀爱情的“爱情至上主义”现象,但这种现象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毕竟是极少数,也根本不具备普世的意义。”
据说郭晶晶马上要与香港资本家之子霍启刚结婚了,趁这无产阶级的傻女孩儿,还没有投身到水深火热中,你赶快告诉她“不同民族特别是不同阶级之间所谓的“纯真爱情””“使性爱等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的,那往往仍然是动物的机能。”原来他们这种爱不是什么“纯真爱情”而是“动物的机能”,也就是说是你俩这种关系是“狗起秧子”的行为,这可不是我说的,这可是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李白痴的理论!
5、我说你是李内奸,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的这篇文章整体基本理论都是占不住脚的,有着一般理论常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而且举的例子空洞乏味,整篇都透露出你好象是在梦游,或者说是在大白天说梦话,你身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的副院长,竟然写出这样的文章,看得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如此匮乏。要不然你就是故意写得漏洞百出,好让世人都晓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是这个水平,好让那些看中国人笑话的人在背后乐得屁股都坐不住椅子了,因为他们看出你是藏在共产党内的内奸!
就先写到这里吧,我还有别的事要做。
你的文章有时间我也会再仔细看一看的。不过只能是在闲下来的时候了。
原文地址:作者:
[转贴]人民日报:政府应尊重公民说话的权利
6:41:06 发布在
人民日报:政府应尊重公民说话的权利 让受监督成习惯
&#9633;政府应尊重公民说话的权利,让公民在表达和参与中实现其利益诉求,让接受监督成为政府的一种习惯
公民对公共事务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不但是国家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包容的标志。十七大对“表达权”的强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
保障公民的表达权是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途径。吉林省“百姓说事点”提供了公民表达的渠道,允许公民自由地表达意见,确保广泛的信息网络畅通,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尽可能地保证了政府作为的确是群众所需。
推进公民的表达权是增强政府开放度、透明度的重要举措。如何制约权力,如何有效地监督政府是现代社会的重大课题。“同样的群体,同样的问题,解决的途径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百姓说事点”充分证明,以社会制约权力能够有效防止权力的异化。政府应尊重公民说话的权利,让公民在表达和参与中实现其利益诉求,让接受监督成为政府的一种习惯。
增强公民的表达权是保障政府合法性、公信力的重要基础。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有赖于群众的支持,尤其是在民主政治的今天,更有赖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吉林“百姓说事点”注重对百姓的教育和舆导,增强了公民对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的认知度,有利于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更多有效地表达“能够有助于满足公民对其声音受关注以及其需要和利益得到满足和追求的期望”,从而强化公民对政府的认同,重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因此,公民表达及其利益诉求的实现,既是政府自觉的结果,也是群众主动的表现,有利于增加公众与政府的合作,提升政府公信力。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利益的表达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政府当务之急是正视公民民主诉求,开拓民主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民主参与的机制,让公民“说话”更畅通。
分享到新浪Qing
原文地址:作者:
[灌水]1949后被杀的4位最著名的辛亥元勋
7:32:01 发布在
1949后被杀的4位最著名的辛亥元勋
第一号: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炮的邓玉麟
邓玉麟,号炳三,土家族人,1881年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1926年北伐战争时,曾任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参加荆沙、宜昌等役。
1911年秋,邓玉麟受命担任秘密军政府调查部长和军事筹备员,全盘负责起义的联络和筹办弹药、军旗、文告以及外国领事馆的照会等工作。10日晚7时,武昌城内工程第八营在熊秉坤的指挥下打响第一枪,邓玉麟听到枪声,带领士兵率先冲进军械库,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遂与临时总指挥吴兆麟等人率南湖炮队迅速驰登蛇山,集大炮数尊轰击清政府湖北督署,以援助卫部队由长街进攻。一时城内火光冲天,枪声大作,邓所发炮弹全部命中清廷督署,迫使清政府总监瑞徵、总参议铁忠凿墙逃跑。如果说,武昌起义是熊秉坤部打响了第一枪,那么,邓玉麟则是率南湖炮队打响了第一炮。
北伐之后脱离军界,寓居上海。抗战爆发后拒绝日人收买,迁居武汉。武汉沦陷后又迁居长阳,1943年回到家乡巴东居住。在各地期间曾于多处筹资兴办学校、实业。解放前夕拒绝去台湾,留驻家乡。1950年底在镇反运动中被捕,次年春以“组织反革命暴动”的罪名被处决。据说董必武曾电示巴东县政府刀下留人,但电报到时,邓老已经命赴黄泉。1982年7月湖北省高等人民法院宣布无罪平反,恢复辛亥革命人士的荣誉。
第二号:辛亥革命时蜀军政府副都督夏之时
夏之时,字亮工,四川合江人,1887年出生。(904年,东渡日本,进东斌学校步兵科学习军事。1905年8月,加入同盟会。1908年年初回川,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10月22日(九月初一),他率步兵一队随东路卫戍司令驻防成都市龙泉驿。11月5日夜,策动驻龙泉驿新军步兵3排,工兵、骑兵、辎重兵起义。9日,至安岳,在安岳他被举为革命军总指挥,11月22日上午,进入重庆,即日成立蜀军政府,被推为副都督,通电全国,宣告重庆独立。
1920年曾出任川西护法军总司令。四川护法失败后退出军政界,隐居成都办学,1928年赴沪就医。1938年为躲避日军,返回合江,研究佛学及文物古玩,不问世事。1950年镇反运动中被捕,10月6日以“组织策划土匪暴乱”罪名被枪决。1987年11月,四川省合江县人民法院宣布给其平反,恢复辛亥革命人士的荣誉。
有一部有关他的夫人董竹君的电视剧《世纪人生》提到了这件事。董是一位传奇女性,出生在上海,是一个洋车夫的女儿,早年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后结识了夏之时,进而跳出火坑,结成伉俪。婚后,随夏之时踏上了去往日本的旅途。她创办了上海锦江饭店。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著有自传《我的一个世纪》,著名导演谢晋拍成了电视剧《世纪人生》。
第三号:朱德的仁兄弟——蔡锷护国军麾下的虎将何海清
何海清,字镜寰,1875年5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895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因作战有功被提升为先锋队排长。1904年获得官费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后,他积极响应蔡锷在云南昆明发动的重九起义,成功的发动临安起义,蔡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在讨袁护国战争中,他率兵增援在四川纳溪被围困的部队,取得双河场大捷,为此蔡锷致电祝贺,称他为“虎将,吾之子龙也“1916年7月升至陆军中将,任陆军第六师第十一旅旅长。1917年,他响应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任护法靖国军第一军右翼总司令、第八军第一师师长、滇黔川鄂豫靖国军前敌总指挥等职,曾率兵痛击吴光新部,攻克重庆。1920年任云南第一卫戍区总司令。1923年任云南镇守使兼建国军第六军军长,同年晋升为陆军上将。
何海清与朱德交情甚笃,云南陆军讲武堂期间,与朱德同学,二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1925年何海清由于两耳失聪,母亲病故又须料理后事,遂解甲还乡,在上海遇到从欧洲回国的朱德,两人相见甚欢,何海清还资助了朱德300银元。
1925年10月脱离军界,返乡隐居,兴办学校。抗战时期,曾在家乡组织自卫军,自任大队长。1950年镇反运动中被逮捕,于11月8日夜被残酷处死。1983年10月,人民政府宣布为其平反,确认他为“辛亥革命人员”。
  第四号:两次参加护法讨袁的宋鹤庚
宋鹤庚,字皋南,1883年生,湖南湘乡人。1902年考入湖南陆军学堂,毕业后赴日,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步科学习毕,在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光复后历任湖南都督府第三科科长、铁道守备连长、营长。1913年与1916年先后两次参加讨袁,护国战争胜利后任湘军第一师三团团长。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在湖南与北洋军作战,晋升第一旅旅长。1920年驱逐张敬尧后,任湘军第一师师长,成为谭延闿系湘军的中坚骨干。1921年出任援鄂自治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司令,进军湖北,与北洋军阀王占元、吴佩孚作战。1923年随谭延闿入粤投孙中山,被任命为湖南讨贼军湘军第一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建国军北伐军中央总指挥等职务。后脱离军界,1929年被任命为湖南省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1931年发表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不久辞职回乡,闲居上海、长沙、湘乡,以绘画、学佛、游山玩水自娱。1949年临近解放,宋鹤庚拿出自己私藏的枪枝,授意他的侄子组织湘乡县花桥警察队,投奔中共地下武装姜亚勋部。1950年镇反开始,时宋鹤庚居住于上海的女儿家,被上海公安机关逮捕,押解回湘乡。1952年1月,湘乡县人民法庭以宋鹤庚反抗革命罪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八十年代,湘乡县人民法院复查,并报请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审批认定:宋鹤庚早年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曾参与黄兴起义和讨伐陈炯明战役。年虽跟随蒋介石,但在解放前夕做过有益于党的工作,应按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对待,不咎既往,撤销原判。
分享到新浪Qing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椎退行性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