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提升人都是价格屠夫阿川不能

格兰仕:屠夫回归_案例剖析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格兰仕:屠夫回归
  特别报道
  “摧毁行业价值”的总成本领先战略让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声名鹊起的同时,也让“廉价品”的印迹深深地刻在了其身上,成为阻挡其进一步成长的绊脚石。
  虽然,格兰仕一直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摆脱“廉价品”的烦恼,期望能给“格兰仕”这一品牌以更深的内涵和更多的附加值,然而,其却不得不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挣扎后、努力后、变革后、失望后、无奈后……格兰仕在2007年选择了回归。而回归后的格兰仕能行吗?
  文/本刊记者 黄君发
  格兰仕越来越像一本“天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不懂。
  10年前,在家电行业刚刚崭露头角的格兰仕便缔造了一个神话: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整合全球微波炉生产线,依靠简单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占据了全球微波炉市场的半壁江山,并成为了中国制造的楷模和典范。
  然而,通过多元化进入空调和电磁炉等小家电领域后,随着阅历的增长,崇尚简单的格兰仕却让业内人士直呼看不懂。
  “多元化以后的格兰仕在战略上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理实国际战略与运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薛勇向《当代经理人》表示。在品牌战略上颇有建树的薛长期以来一直对格兰仕保持着高度关注。
  “应该说格兰仕在过去的日子中都处于一个调整过程中,包括公司治理架构、技术研发投入、国际竞争策略等。目前,格兰仕内部的调整已经基本完成,因此,2007年相比过去,格兰仕在战略方面将逐步明晰化。”格兰仕集团企划部部长陈娟如此回应薛勇的质疑。
  调整后的格兰仕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2007年的格兰仕究竟有着怎样的改变?
  屠夫又来了
  2007年春节前后,格兰仕发动的一场名为“小家电岁末大总攻”的市场推广活动让业内众多观察人士大跌眼镜。
  在这场以赤裸裸的降价为目的的推广活动中,格兰仕将其旗下的电磁炉品牌降价最高达40%、平均30%以上。用格兰仕人自己的话说:“前所未有,即便是当年的微波炉也望尘莫及。”以至于不少业内人士惊呼:“屠夫又回来了!”
  而格兰仕也似乎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其一直不愿意承认的“价格屠夫”这一称谓。在发给媒体的一份通稿中,格兰仕明确表示:希冀利用“价格利器”,引导电磁炉行业的新一轮洗牌。
  陈娟对《当代经理人》记者表示:选择把电磁炉领域作为整个集团的第一轮战场,格兰仕经过了深思熟虑。“电磁炉的市场格局出现了与十年前格兰仕进入微波炉市场时惊人相似的处境”。
  90年代初期,微波炉曾以高额利润诱使国内外大大小小的企业一哄而上,甚至连生产螺丝刀的工厂也想到微波炉市场分一块蛋糕。1996年8月,格兰仕发动首次全面降价风暴,所有产品一律降价40%,掀起了微波炉首轮“普及革命”。与此同时,格兰仕微波炉市场占有率狂升至53.2%,一大批“游击队”、“三无”小厂被清理出局。2006年,格兰仕微波炉年销产量突破2000万台,微波炉市场的竞争由十年前的五六十家企业锐减到五六家,格兰仕更是占有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缔造出微波炉神话。
  中国的电磁炉行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艰难发展,在90年代后期又重新发展起来,且快速上升。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电磁炉市场潜力将达到7000万~8000万台,每年将以60%~70%的增幅高速增长,市场数量将可达到数百亿元。
  但由于电磁炉行业还处在一个发展期,进入门槛较低,且竞争不充分,品牌集中度太低,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无保障等,从而导致了整个电磁炉市场秩序的相对紊乱。
  电磁炉行业的现状显然让格兰仕看到了其做大做强的希望。“格兰仕始终强调做家电产品就是要优质低价。格兰仕最大限度地提高品牌集中度,就是要间接淘汰价高质劣的品牌或产品。”陈娟把格兰仕的降价行为归结为“清道夫”的职责。
  格兰仕电器(中国)销售总公司总经理韩伟告诉《当代经理人》,几年来,格兰仕和世界小家电巨头强强合作,整合了全球小家电产业链上最优秀的生产线、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经验,确保了产品的专业品质。此外,电磁炉、电饭煲等小家电与微波炉无论在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渠道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性,格兰仕小家电在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大生产等方面都可以借鉴微波炉的成功经验,在国际化营销方面也可以进行渠道互动,比如共享家乐福、K-MART、沃尔玛、麦德龙等跨国零售巨头的网络资源。近两年格兰仕小家电的产销规模都保持了100%以上的增幅发展,现在有能力挤掉一些市场的水分,希望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来帮助消费者净化消费环境。
  “目前,电磁炉领域品牌参差不齐、价格战持续不断、产品鱼龙混杂。因此,对于格兰仕这样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选择价格手段进行洗牌和重组,操作起来更方便,缩短竞争时间。”浙江大学科技中心研究员沈闻涧对格兰仕的价格战略持肯定态度,“通过低价策略,格兰仕可以将自身在品牌、服务、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占有率。”
  《当代经理人》通过走访卖场发现,格兰仕电磁炉新价格政策出台后,其高档机型的价格水平仅相当于其他品牌的中低档机型价格。
  “不成熟的市场对于格兰仕来说就是机会”。薛勇表示。在薛勇看来,格兰仕“低价战略”的回归,过去在微波炉领域的成功经验足以保证其在电磁炉行业获得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电磁炉行业的“价格肃清”行为,格兰仕试图正在向整个社会传达一种信心:格兰仕必须做大做强的信心,并以此来获取渠道、经销商、消费者和媒体的相关支持。
  小家电的入侵者
  “格兰仕在电磁炉领域的降价只是格兰仕新年战略的一个表现而已。”格兰仕(中国)营销有限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科长游丽敏向《当代经理人》表示,“2007年格兰仕的战略将会有更大的调整”。
  “2007年,格兰仕将全线进入小家电领域,立志成为一家专业的家庭电器品牌供应商。”游丽敏告诉《当代经理人》,“这是在日召开的格兰仕集团股东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在此次股东扩大会议上,格兰仕提出2007年将会把经营的重心转向小家电。
  对于格兰仕突然全线进入小家电行业之举,业内人士均深感意外。此前,格兰仕一直把重心放在空调业务上,很有孤注一掷的架势。格兰仕执行总裁梁昭贤甚至还夸张地表示:别人做空调是赌钱,格兰仕则是赌命。
  然而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格兰仕“再造一个世界第一”的愿望非但没有实现,反而空调业务在过去一年里困难重重,在经历了多次换帅风波后一直风雨飘摇。甚至有传言,格兰仕内销空调总量已经跌破了前十强,离第一集团军越来越远。
  在格兰仕赖以起家的支柱产业――微波炉领域,格兰仕也遭遇到了来自同城的美的的贴身紧逼。从美的2000年大规模进入微波炉行业以后,美的、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的争执和价格火拼从未间断过。“在空调领域遭遇重大发展瓶颈,在微波炉行业又有美的这个强硬对手。再加上微波炉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衰退期,因此,格兰仕急需摆脱依赖微波炉一业独撑的局面,寻求多元化发展,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所以,看到小家电在中国市场方兴未艾,就破门而入。”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刘步尘分析说。
  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庆德对此解释说,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格兰仕也在不断寻求适应中国市场改革的方向与道路。
  “格兰仕全线进入小家电领域,更多的是客户的推动。一方面,随着格兰仕海外OEM事业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不断拓宽;另一方面,也是国内格兰仕消费者的推动。由于格兰仕在微波炉等领域树立了物美价廉的形象,因此,消费者也迫切希望格兰仕的品牌能够有所扩张。”游丽敏向《当代经理人》表示,“甚至还有网友问格兰仕什么时候能够造汽车呢。”
  “无论何种原因,这都意味着格兰仕经营重心的战略调整。”沈闻涧非常意外地向《当代经理人》表态,“这实际上宣布了格兰仕的又一次创业的开始。”
  沈表示,前几年,格兰仕在空调领域的扩张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不足以支撑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短期来看,从空调回归小家电主业,进行关联度较大的多元化扩张,符合格兰仕的发展优势。特别是之前在微波炉领域积累的规模化扩张带来的成本优势,能够在关联度大、竞争不激烈的小家电领域复制。
  与此同时,沈闻涧也表现出了对于格兰仕的担心。小家电领域虽然发展相对不平衡,但也并不是传言中的那么不堪一击。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着比较强势的领导品牌,比如九阳、美的等等。格兰仕想趁势建立优势难度比较大。“更何况,随着进入行业的大幅增加,对于现在的格兰仕而言,组织架构、人员成本、营销费用都大幅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把握好盈亏平衡点和利润增长点,事关重大。”
  价格战回归?
  对新进的领域,格兰仕明确表示将会无一例外地采用其屡试不爽的“价格利剑”。
  在格兰仕(中国)销售总公司2006年总结大会上,梁昭贤明确表示:2007年的格兰仕将逐步放弃现有的办事处、营销重心模式,将通过合资、独资等形式成立驻地子公司,把经营重心前移,给予充分的放权。总部管理则要实现成功转型,从过去的行政控制转变为以价格为基础的营运手段。
  “在格兰仕看来, 家电行业的价格战是行业没有管控的企业自我保护手段。行业状况不改变,永远避免不了价格战。”陈娟向《当代经理人》表示。
  业内人士也纷纷猜测,2007年的格兰仕将会回到当年在微波炉领域采取的低水平的价格竞争的时代,是竞争战略的“回归”。
  应该说,作为价格杀手,格兰仕的本性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此次在电磁炉领域的价格战很可能是对“微波炉时代操作模式”的一种回归。沈闻涧对《当代经理人》表示。
  对此,陈娟并不认同:“我非常反对价格竞争是低水平的竞争的说法。应该说单一的价格竞争策略是低水平的竞争策略,它维系不了企业永久的健康发展”。在陈娟看来,单一的价格竞争还是品牌综合竞争,是“回归”还是“进步”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来,格兰仕从公司治理架构、技术研发投入、国际竞争策略、品牌溢价值的营造上都做了大动作。虽然这些并不为外界所知,但这些极大夯实了品牌的基础。现在的格兰仕与十年前的格兰仕相比,无论是运营经验、品牌内涵、渠道网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价格竞争优势与品牌竞争优势从来都不是对立的,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价格竞争优势是品牌竞争优势的主要指标,这主要是关乎于产品的秉性。格兰仕做的是家电产品,不是奢侈品,家电行业目前所处的状况是严重的供过于求,我们不能回避现状。但可以通过品牌集中度的提高去改变这一现状。”陈娟说。
  “格兰仕的做法,严格来说还是符合其品牌定位的。”薛勇表示。
  在薛看来,品牌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是定位不同而已。既然格兰仕作为低价的代名词,并成为了人们对格兰仕的思维定势,那么只要格兰仕顺从这一定位,在小家电领域的前景应该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刘步尘看来,格兰仕此次“品牌价值”回归更多是迫于无奈:仔细分析格兰仕品牌结构,你会发现这个品牌知名度非常高,但是,美誉度非常低。这样的品牌有什么结果呢?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因为品牌形象不支持。格兰仕一定也发现了其品牌存在的问题,但是,“价格屠夫”的品牌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一年的努力是很难改变的。
  “不过,无论如何,‘新价格战’对于格兰仕目前的现状来说,是一个最优选择,会给格兰仕新进的小家电领域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薛勇表示。
  代工也疯狂?
  “我比较担心的是,格兰仕如何能够在短期内建立起这么庞大的生产线?”虽然比较赞同格兰仕2007年的新政,但在沈闻涧看来,格兰仕不可能在短期内同时在电磁炉、电饭煲、电烤箱等众多领域建立起足够多的生产线。
  “低价策略的前提必须是大规模的产量,否则不可能具备成本优势”。沈分析。
  薛勇也表示,所谓低价策略只是 “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一个外在表现而已,其内涵还在于企业应该具备一整套低成本的运作模式,包括低劳动力成本、低运营成本、低营销成本、低服务成本。否则,所谓的“低价策略”就不能长久。如戴尔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其低成本的直销模式,wal-mart的低价来源则是其高效的全球物流体系。
  在薛看来,格兰仕在微波炉领域的成本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虚拟资产运营、三班倒的制度和高效的JIT精益制造模式保证了格兰仕产品的低制造成本;高度集权的扁平化管理体系保证了格兰仕的低运营成本;利用连锁卖场销售的策略则保证了格兰仕低销售成本。如此一来,才能保证格兰仕微波炉的总成本领先,强有力地支持格兰仕的低价策略。
  《当代经理人》从相关人士了解到:除了电磁炉领域由于格兰仕进入时间较长,具备相当的产能外,格兰仕新进入的其他领域如电饭煲、电烤箱等,其产能都非常有限。产能成为了格兰仕能否在小家电站稳脚跟的关键。
  格兰仕集团副总裁曾和平解开了谜团:作为“世界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兰仕将利用其在技术、资金、营销渠道上的优势,有选择地与一些中小型企业结盟,以OEM方式,对外发包,扩大现有经营的产品品种更广泛地覆盖客户需求,并以此扩大格兰仕品牌影响力。
  梁昭贤也明确表示:“格兰仕小家电2007年应该既是OEM的接受者,又是OEM的输出者,在新进入的领域以积极寻求贴牌企业的模式来扩大产能。”
  “我认为格兰仕这一策略是对的,因为小家电进入门槛不高,很多企业都能生产。因此,在广东顺德形成了大批小家电生产企业。这个时候,格兰仕再进入生产领域已无必要。寻求贴牌是最好的选择,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其次,一旦格兰仕进入小家电不成功,退出的成本也比较低。”刘步尘的观点非常鲜明。
  虽然认为短期内格兰仕在小家电领域的扩张以OEM为发展基础的话比较正常,但沈闻涧还是表示了自己的担心:“我比较担心的是OEM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和工艺能否得到保证,能否体现格兰仕的产品特色?如果说,在对OEM运作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对于格兰仕而言,有害无益,会极大地损害其今后的发展空间。”
  薛勇则从理论高度阐述了寻求代工给格兰仕带来的危害:由于中小企业的产能有限,在劳动力成本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产能越小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对格兰仕这样一个低附加值的品牌而言,无疑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而且,相比在微波炉时接管竞争对手的生产线,在小家电领域寻求代工的方式,使得格兰仕在生产线上缺乏足够的控制权。而此时只要竞争对手给于格兰仕的OEM商予以更高的价格支持,其极有可能集体倒戈,这种不稳定性对格兰仕这样准备在小家电领域寻求长期发展的企业而言,不能不说是致命的。
  不过,在薛勇看来,格兰仕的最大危害还在于其有可能间接地培养了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要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只要有可能,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仅仅满足于做OEM商,赚取可怜的加工费,而会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通过品牌的形式来获取更高的溢价”。格兰仕的OEM商的产能做到一定程度时,也必然会如此。
  “格兰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年做OEM,后来逐步地推出了自有品牌,现在则是要做世界品牌”。薛勇说。
  “而且,根据我们的研究,从OEM商脱胎而来的品牌绝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品牌。如果真有格兰仕的OEM商推自有品牌的话,那么,无疑成为格兰仕的最为强劲的对手之一。”薛勇忧心地说。
  因此,薛勇建议,从短期看,格兰仕应该建议和完善一套OEM运作的质量管理、工艺控制的操作流程;长期来看,格兰仕必须建立自己能够具备充分控制权的生产线。
  《当代经理人》也了解到,对于寻求贴牌生产这一策略,格兰仕并不是没有吃过亏。早期格兰仕进入空调领域的时候,就曾经寻求当时的华凌空调为其代工,结果因为缺乏对生产线的控制,导致空调的生产与格兰仕的战略一直合不上拍,最后格兰仕不得不在中山黄圃为空调产业专门征地3000余亩收场。
  空调?鸡肋?
  很显然,格兰仕新一年的重心经过八年轮回之后又回到了小家电,只不过这一轮的小家电不是当年的微波炉,而是电磁炉、电饭煲抑或是其他,但肯定不会是空调。
  一直以来,格兰仕进入空调领域都被业内人士视为模仿同城的美的。两者皆为小家电企业出身,都曾经想把空调行业作为突破口,实现向大家电的转型,这样一来,企业的规模、销售额、品牌影响力都有可能有比较大的提升。
  格兰仕似乎对空调领域也报有很高的期望,过去几年中,虽有消息称一直处于持续亏损中,但格兰仕却一直把空调业务当作支撑集团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来看待。
  “但是,格兰仕转型的空调突破口无疑在过去两年面临了巨大挑战。现在的空调行业与98年美的转型空调已经大有不同。”沈闻涧分析。由于过去几年中,随着行业品牌集中度的提高,整个行业已经步入了成熟期,市场容量相对稳定,市场竞争也比较充分,因此,作为新进入者的格兰仕而言,无疑阻力更为强大。
  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格兰仕进入空调领域已经有了七八年,但除了外销保持强劲增长外,内销始终不足,未能跻身强势品牌行列。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挺进空调行业已俨然成为格兰仕最大的一个败笔,空调业务对于格兰仕而言,也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格兰仕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空调业务上,格兰仕过去几年没有认清楚行业发展的巨大变化,过于冒进。”陈娟表示。
  对于空调业务的未来,陈娟则表示:“格兰仕将会采取与微波炉、小家电不同的战略,可能动作幅度会更大。”
  游丽敏坦诚:“今后的空调业务将会放弃现有的战略,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专门满足消费者现在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从理论角度而言,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业务的收缩,因为毕竟个性化就是少数的代名词。”薛勇如此向《当代经理人》揣测。
  “或许,这也是格兰仕突围目前空调领域同质化竞争的一种手段。但是,从空调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稳定,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巨头的市场份额短期内难以撼动。特别是对于格兰仕这样一家进入空调行业时间并不长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沈闻涧评论说,“因此,对于格兰仕而言,与其通过价格战手段提升市场份额,不如通过个性化模式的打造,保证一定的经营利润。所以,从另一个方面理解,不排除格兰仕通过个性化战略悄然推进空调业务的转型。我想,这种收缩是带有主动性的,对于市场和消费者都不会造成伤害。”
  但薛勇也担心,像空调这样已经步入成熟期,行业格局基本稳定的行业,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也相对成熟并倾向于选择一些主导品牌,并且在使用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作为后来者和低价竞争者的格兰仕,即便有所谓个性化创新,也可能被消费者认为缺乏应有的技术或者品牌支撑而不被认可。
  刘步尘显然非常赞同薛勇对于格兰仕的判断:“现在,格兰仕空调将采取什么样的个性化战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目前格兰仕的情况,我不认为它会有更好的策略出来。”
  可以判断的是,随着格兰仕战略的不断推进,空调将会成为格兰仕越来越大的一块心病。
  记者观察
  品牌提升从戒除浮躁开始
  虽然此次格兰仕全线进入小家电领域,并回归“微波炉时代”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赞同,但对于格兰仕来说,似乎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次优选择,而非其最优选择。
  虽然格兰仕是做OEM出身,并靠着价格战一举奠定了其在中国家电江湖中的位置,但价格战的双刃剑效应似乎也让格兰仕措手不及:消费者过早地把格兰仕定义成为了价格屠夫,定义成为了低价的代名词,而这显然不符合格兰仕对其长远的定位。
  因此,自2004年开始,格兰仕以空调为突破口,一直在寻求从低端价值品牌向高端价值品牌的转变,期待“格兰仕”这一本土最具知名度的品牌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品牌溢价,成为最具附加值的品牌之一。
  然而,格兰仕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终于,格兰仕厌倦了、失落了,又开始了回归。
  在理实国际战略与运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经理薛勇看来,格兰仕的坎坷经历可谓是中国企业的典型代表:早期依靠本土的成本优势成功了,然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各种运营费用的提升以及竞争环境的恶劣,很多本土品牌发现,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现实的环境逼迫着他们必须进行改革,而方向则只有一个――走品牌之路,提升品牌附加值。
  但是放弃既有的比较优势,寻求更高的品牌溢价,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又是何等的艰难,特别是对于格兰仕这样一个在国内已经深入人心,身处市场化最充分的家电行业的品牌而言,则更是如此。在品牌提升之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格兰仕终于顶不住品牌提升的痛苦,另辟蹊径,回到了其熟悉的战略之中。但薛勇认为,虽然格兰仕的这次新年调整短期内会让格兰仕相对更稳定、业绩会更好,但从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任何一个行业都必定会走上成熟期。因此,只要格兰仕还是一个低附加值的品牌,迟早都会面临着提升的现实。
  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提升品牌的附加值呢?
  薛勇给出了一易一难两条道路:易则为新创一高端品牌;难的就是通过技术积累,等待技术突破。
  品牌其实一定程度来说就是定势思维,只要印象形成,短期内都不大可能有所改观。因此,要想让消费者获得更直观的品牌感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新创立一个高端品牌,赋予其新的品牌内涵,以此来提升品牌附加值。
  像家电行业这样处于高度竞争状态的完全市场化的行业,采用新创品牌的模式并不大可能取得成效。处于成熟期的行业一般来说竞争格局都已经基本稳定,细分市场也非常完善,新入品牌想进入主流之列尚且艰难,更何况是取代现有品牌。
  因此,在薛勇看来,摆在格兰仕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通过技术突破来赢得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刮目相看。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有可能成就一批新的行业领导者和高端品牌。
  不过,历史上通过技术突破成就高端,由此实现从低附加值品牌到高附加值品牌的案例并不罕见,最著名的就是韩国三星。
  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之前,来自韩国的三星电子只是一个毫不知名的靠卖廉价家电产品为生的企业,其产品被同行斥为“地摊货”。然而,在全球数字大潮来临之时,三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战机,并投入巨资进行相关研发,与此同时,借助汉城奥运会,三星开始高调迎合即将到来的数字大潮,在全球组建“三星数字世界”,重组渠道体系,停止给所有的低端渠道供货。三星的孤注一掷终于获得了回报,成为了全球数字技术的先驱,成功地转型成为了高附加值品牌。
  同样来自韩国的LG电子也有类似经历。原来LG电子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价格偏低,对品牌形象非常不利。但自2005年以后,就着力进行品牌再造,不断推出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新产品,现在LG电子的品牌形象有很大提升,应该说电子的品牌再造是比较成功的。
  不过,对技术的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坚持,不能简单地计较短期的得失。
  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刘步尘一针见血地指出:格兰仕的品牌提升提不上去主要是因为其创新能力太低,而这和格兰仕浮躁的整体文化不无关系。
  格兰仕的浮躁在业内并不稀奇,对业绩缺乏长远考虑、患得患失、临阵换帅等似乎成了格兰仕每年必演的节目,这从去年一年格兰仕换了21个总经理级别以上的高层就可见一斑。
  鉴于此,笔者建议格兰仕的品牌提升之旅还是先从戒除浮躁开始。
【】【】【】【
【】【】【】
不支持Flash
案例剖析栏目
黄君发其他文章
《当代经理人》其他文章
不支持Flash
?     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尼采-手机价格屠夫
热度0票  浏览0次
时间:日 14:30
手机从90年代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普及发展的速度出乎所有人的人的意料,现在每两个中国人就拥有一台手机,7亿台手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而手机市场更是眼花缭乱,五彩缤纷!iphone、三星、诺基亚、步步高音乐手机、朵唯手机等等,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科技改变生活。
然而,2011年,在市场竞争如此惨烈的市场环境下尼采手机却异军突起,让手机界所有人惊呼:尼采手机的营销模式就是中国式营销的经典之笔!
2011年,手机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方面有高端机如苹果、安卓系统发展迅猛,抢占市场。另一方面有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外国名牌持续坚守。第三就是本土品牌尼采手机崭露头角。
我们先看看尼采手机的发展特写镜头:
镜头一:“终结暴利、只赚10元”
“像iPhone4的手机,只卖399元”、 “工厂店遍地开花”… 在中国手机市场掀起了一波波涟漪,一年半时间开店已超过1200家,让全国所有手机连锁同行低头,更让同行们不敢相信的是:尼采手机工厂店的所有手机均不是代理其他品牌销售,而是自己的品牌,创造尼彩神话的神秘人物卢洪波现在屡屡被人提起,已经被称为手机市场的“价格屠夫”、不懂市场规律的“疯子”、拒绝暴利的“煤老板”……
镜头二:因低价受质疑
尼彩手机靠“只赚10元”来引起抢购,很多消费者对质量还是有些疑问。卢洪波公开表态说,他的手机技术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他要做中国性价比最好的手机。尼彩手机保证质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有专业的品牌售后公司天音通讯为其做售后服务,这都能保证消费者用低廉的价格,却能享受高性价比的手机服务。尼彩工厂店采用国际流行的体验式购物方式,避免了顾客出现冲动消费的情况,觉得手机好用、实用,再购买。
镜头三:卢洪波说,“我是手机行业的新兵”,正因为是“新兵”,所以才不按照常理出牌。全国有 3000多个手机品牌,这很不正常,就像彩电这些家电品牌,知名的也就三四家。手机品牌众多,恰说明手机市场是暴利行业。物价飞涨的时候,所有物品都会涨价,只有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反而会降价,也说明其利润空间很大。
镜头四:尼采手机的“工厂店直销模式”
尼彩手机销售所实行的“每台只赚10元”,“工厂店直销” “品牌直营”的新销售模式,砍掉中间所有环节,从自己的工厂,直接到自己的直营店,把层层代理和流通中的巨大利润回馈给消费者,终结手机行业暴利时代,还公布了尼彩手机“白皮书”,详尽列出了手机所有零部件及税收、物流等的成本。可以说,这是中国手机行业第一个自揭价格成本底牌,第一个打破“行规”的企业。其中i8机型,只卖399元,在南京受到市民哄抢式购买,开业当天销售量突破千部。---手机界的“价格屠夫”便由此得名!
解密尼采手机营销模式
一年发展1000多家店,尼采手机从上市到现在一直在走低价,尼采为什么会走低价销售的策略呢?他又是用什么秘密武器发展起来的呢?以每天开店数家的发展速度足可以说明尼采手机营销模式的成功,在郑州市场2011年12月份竟然出现同一天9个尼采工厂店开业的场面,首类营销团队是手机工厂店的谋划者之一,通过总结、分析、了解,把尼采整个营销模式做个彻底透析,供中国营销界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参考,成功的模式一定有能让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让我们来看看尼采营销模式的精彩,中国式营销的厉害和中国人智慧的神通广大!
尼采手机的发展看似用价格屠杀市场,但成功的内因绝不是单一的价格战略,因为在尼采之前就已经有手机比他更低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尼采发展如此迅猛,让全国手机界咂舌?笔者经过认真总结分析得出,以下六大营销亮点合力从而让尼采手机在一年半时间绽放中国!
亮点一:“工厂店销售,每台只赚10元”秒杀消费者眼球。
市场上手机的宣传一般都是产品的特点,比如,拍照、 音乐、长待机、信号强、超薄、MP4等最新的手机附带功能,站在营销的角度看,这些产品“卖点 ”都是横向思维,当整个行业都用横向思维的时候,尼采手机第一个跳出了产品的特点,运用了产品之外纵向思维切割出能够对接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追求实惠的概念“工厂店销售,每台只赚10元”,狠狠的击中了部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最敏感的心弦!营销就是要敢于做第一,并且要做目标消费者关注的第一,如果第一做不了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唯一,这是营销的本质。尼采手机锻造的概念恰恰是第一个做了“工厂店卖手机”,给人的实惠感油然而生,引起消费者关注,吸引到消费者的眼球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一个出色的概念能让市场迅速沸腾,但能够跳出产品去做概念的,敢说尼采手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手机品牌!
亮点二:从生产到销售终端控制整个商业链条
每个能够“复制”的成功商业模式都有一条运营链条,任何只靠单点取得成功的都很容易被对手跟风模仿而陷入被动,尼采手机也不例外,从上市推广单一型号机型再到系列机型的升级,从生产到物流,从售前到售中再到售后服务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闭环商业链,从2011年3月份起先后有最少30个品牌跟进尼采手机,为什么没有一个赶上尼采发展的步伐?再次证明了跟风和模仿不是营销的出路,营销只有做第一和唯一才能够在同品类中获得成功,品牌是在同类中做好从而获得的动态声誉,没有规定哪个名称一定是品牌,绝对的销售产生绝对的品牌,没有销售量的品牌必将消失灭亡,尼采狠狠抓住销量,把销量放在第一位,在市场上随着销售额的提升和开店的数量增加而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由于从生产到最后售后服务都是尼采科技全程掌控,整个商业模式的运行让对手难以模仿,这就是商业模式链条的力量,也是尼采手机能大量“复制”发展的成功基因!
亮点三:巧妙嫁接医药保健品炒作模式
在中国市场上,医药保健品营销手段是发挥的最出色、最极致的行业,只要你打开中国内地任何一个正规报纸,每天都可以看到精彩的医药保健品广告,可以说从九十年代到现在一直引领着营销潮流,基本上在中国每个营销策划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医药保健品营销,同时也不断在其他行业看到医药保健品营销的身影,尼采手机的发展就是典型的把炒药的方法嫁接到手机上,开始上市的时候一个整版报纸广告电话量就超过1000个,销售额达到广告费近10倍,这是其他手机或者手机连锁不敢想象的,在医药保健品炒作界一直都有这么一说,没报纸平面下货不快,没电视广告做不大,尼采就是充分利用医药保健品的手法嫁接到手机营销中,不得不承认:运用医药保健品炒作模式去做民品或其他行业就是牛刀杀小鸡。
亮点四:及时开发系列产品让产品组合让营销发挥到淋漓尽致
营销拼的是组合权,产品开发也需要组合,很少一个品牌靠单一规格的产品能做的很强大,成功的产品组合一定是有可观销量、有利润、有高端形象、有打击竞品的,一个大品牌下面同时拥有一系列在市场上不同功能的单品,只有开发的系列产品运用在市场竞争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攻退均可保证本品牌在市场的竞争优势!尼采从开始的单一机型到现在系列开发出20多款手机,直言不讳的只做中国最高性价比的手机,虽然不是中国最好的手机但尼采已经找到了价格和质量的平衡点,也让其他同行跟风不成、模仿不了,这就是组合的力量!
亮点五:对于媒体和消费者质疑能够及时进行诚心的沟通
由于打着“工厂价直销,每台只赚10元”的平价概念,尼采上市以来一直受到部分媒体和消费者的质疑,也许在上市初期、发展阶段售后服务还没有完善,技术也不够成熟,还打着“平价”的旗号,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的销售量,故障机也不断增多就让消费者和媒体感觉平价和质量不成正比,也许是顾客的心理在发挥作用,但每一次企业高层都通过媒体及时和消费者沟通,把舆论引导到积极的方向上去,让媒体和消费者都在适当时候感觉到尼采企业的真诚,消费者和媒体都做出了应该有的容忍和理解,作为一个新企业,不可能一点点问题都没有,但愿意主动和媒体及时沟通从而让尼采有了发展和完善的机会。
亮点六:尼采企业有发展战略布局,不是赚一笔快钱就走的小商人。
从现在企业透露出的发展战略看,尼采的老板卢洪波先生不是只想赚点钱就离开手机行业的商人,他对企业发展战略布局的要求是:让中国50万以上的城市乃至县城都要有尼采手机工厂店,让老百姓买得起性价比最高的手机,这是他的企业发展方向,可见,尼采手机企业还是有一定志向的,现在看来已经达到近1200家,在短短一年多时间这样的发展的速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验证了特劳特提出的:战略是靠成功的战术导出!尼采手机便是例证!
“平价”手机能让尼采走远吗?
由于尼采采取低价冲击手机市场,低价策略可以快速提高销量和品牌知名度,但也会降低产品的美誉度,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 “便宜没好货”的理念在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所以采用低价营销策略对提升产品的功能和提高产品价格也会带来很大的阻力。企业不得不进行反思和调整,低价营销策略可以最快的速度打入市场,如何在低价发展中慢慢进行产品升级,价格升级,让自己从手机“价格屠夫”华丽变身是企业需要考虑的,毕竟高科技的产品一直靠低价最后肯定是降低品质和抄袭模仿,只有把产品做到创新推出新品才能在行业的高度上得到提升从而跳出价格战的漩涡,这样道路就会越走越宽敞。首类营销团队希望尼采手机走的更好更远,同时笔者将一直关注尼采手机的发展!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感动最多的]
[路过最多的]
[高兴最多的]
[难过最多的]
[搞笑最多的]
[愤怒最多的]
[无聊最多的]
[同情最多的]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屠夫杀猪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