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恶魔圈攻略V2.3 疯狂模式 恐怖哀嚎之魔法书怎么买?

楼主说的恐怖片如果真的看懂了, 估计出家的心都会有了.     楼主你说是吧?  
  没看过。找来看看。
  楼主列举的前十部电影看了5部,不过感觉都不怎么样,我个人偏向喜欢看心理和感官双重感觉的恐怖电影,所以我最喜欢看的恐怖电影是死寂和寂静岭。  顺便说下对LZ列举的第七部电影KILLERS产生了隆重的兴趣,可是网上怎么没资源啊,再顺便说下,第一部的女猪脚怎么长的那么像迈克尔杰克逊啊?
  为什么09年还没有看到让我激动的恐怖片?看得太少了?看过的里面,只有《Drag me to Hell》还不错。有没有人给介绍几部09年的好恐怖片呢?
  楼主有写《驱魔人》吗?
  不错,有机会去看一下。
        
楼主公告      已经半年多都没有更新了,因为工作和生活太忙,在这么忙的情况下,如果还是按照年代这么一篇一篇的写,实在是难度和压力都很大。所以嘛,呵呵,还是不按年代胡乱写,比较好玩。      Uldenbaturu    
  (十九)《The Vampire Journals》        片名直译: 吸血鬼日记,吸血鬼之书    中文碟片译: 黑暗魔法书    出品年代: 1997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Ted Nicolaou    《The Vampire Journals》是导演Ted Nicolaou的著名吸血鬼系列电影《Subspecies》第3集和第4集中间拍摄的一个旁支电影,从故事内容的衔接上可以说是《Subspecies》的第3.5集。我一直管这部电影直译叫《吸血鬼日记》或者《吸血鬼之书》什么的,但今天写完这篇文以后再上网上搜索才发现主流都是翻译叫《黑暗魔法书》,那我就跟着大伙走啦,跟着大伙走最安全嘛,就叫这部电影《黑暗魔法书》吧。    《Subspecies》系列在咱们中国翻译为《亚种》,导演Ted Nicolaou咱们就管他叫老泰比较方便,呵呵呵。老泰拍《亚种》贯穿了整个90年代,一共拍了五部,咱们必须佩服老泰这种执着的精神,从90年开始的《亚种》第一部开始,老泰过几年就又把原班人马给找回来继续拍下一部,每一集故事都和上一集紧密相连,而且不光风格和手法,就连演员和制作组,都是原封不动那一拨人。我这里套用一个俗词“史诗”,咱们如果排列一下老泰的这套吸血鬼“史诗”电影,一共是以下几部(名字自己瞎翻的):    1990年 《亚种》  1993年 《亚种2——血石Bloodstone》  1994年 《亚种3——血嗜Bloodlust》  1997年 《黑暗魔法书》  1999年 《亚种4——血怒Bloodstorm》  2001年 《亚种5》    而这一个系列六部电影里面,《黑暗魔法书》这部是比较特殊,它本来是老泰的一个旁支故事,老泰在写剧本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把《黑暗魔法书》和《亚种》给联系起来了,后来老泰干脆把这两个故事给串起来了,让《黑暗魔法书》里的吸血鬼Ash成为了《亚种》里的吸血鬼Radu的徒弟,而且让在《黑暗魔法书》里牛哄哄的Ash(连演员都没变哦)到了《亚种4》里被Radu折腾的够呛。    《亚种》系列电影虽然每部水平参差不齐,但还都是不错的哥特Splatter电影,喜欢哥特电影的朋友绝对可以找来看看,而这其中值得推荐的,哥特味道最浓郁的一部绝对要数这部整体风格因为作为旁支故事而和《亚种》系列有所不同的《黑暗魔法书》。    如果你喜欢爱伦坡的小说,喜欢波德莱尔和兰波诗歌,喜欢在欧洲的哥特教堂沉醉不返,喜欢蒙克的画,喜欢阴郁而唯美的音乐,喜欢哥特,民谣金属,哥特金属,中世纪音乐这样的风格,我猜你应该会喜欢上这部哥特Splatter电影《黑暗魔法书》。    《黑暗魔法书》里每个镜头都充满了诱人的病态美感:东欧的中世纪古建筑,宏大的宗教壁画,阴暗瑰丽的色彩,诡异的光线,朦胧的镜头,洁白的裸女,黑色披风的下吸血鬼,在这样的背景上,当然还少不了鲜红血液的大写意泼墨。    电影一开始,就用极其优美和伤感的音乐,去试图伤害每一个真诚的观众,而画面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雪后墓地里沉思的雕塑,宁静的,可以让一个多愁善感的女人掩面抽泣。在墓地中,百年前亲眼看见自己爱人离去的吸血鬼Zachary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在苦苦地寻找珍爱(Zachary是由David Gunn演的,就是我前面介绍过的《杀手们》那个电影里演瘦杀手的小伙子)。    电影里的人物读台词更像朗诵诗歌,但又丝毫不让人感到做作和扭捏,一起都那么自然,就像几个年轻忧郁的诗人在展现一幕爱情悲剧,精致,脆弱,病态,但又美到了极致。每一句台词都像极了伤感的吟唱,充满了让人莫名落泪的冲动,让幸福的人想哭泣,让痛苦的人想自杀,让迷失了的人走向自我毁灭;每一句台词都是一部厌世的诗篇,而吸血鬼们的痛苦则来自于:他们厌世,但却永远无法通过死亡来解脱自己。    电影的音乐从头到尾基本就没停止过,好听,相当好听,同样是《亚种》系列的作曲人Richard Kosinski,这次用美得能让人伤心死的声音给每一个电影画面润上了唯美瑰异的色彩,像一场梦的旅行,那些精灵一般的音符带你走向迷雾里森林:钢琴,管风琴,大提琴,空灵广阔的女声咏叹,脆耳的银铃声,低沉的钟鸣声,空中飘过的小提琴哭泣声。    吸血鬼Zachary在经历了百年孤独之后遇到了一个又能让他心动的女人,但又面对着另一个更强大的吸血鬼Ash的竞争,Ash送给这个女人一只带刺的红玫瑰,玫瑰的刺扎伤了女人的手,Ash舔去了她手上的血,而Zachary只能送上他的真诚,同时向Ash挥剑而去……,但最终,他也没有能阻止这个女人的命运,她的生命注定要和他一样,成为“无尽的恶梦”。    面对如此美丽的恶梦,你还愿意醒过来么?    看了老泰的电影,会让人以为他多半是一个英俊消瘦的俊美青年,经常会在一个阴郁的下午手里拿着一本爱伦坡或者波德莱尔的书穿过墓地。可惜我们的老泰的真正形象就和一个机修工差不多,根本就是留着大胡子的糟老头一个,现实真是太残酷了啊!    其实想想,什么兰波,波德莱尔,爱伦坡,他们其实也不就是一样每天吃饭上厕所的俗人?    所以说,好电影一定要找来看,但作为观众,现实和电影,还是要分清的,沉沦到电影里,搞不清是周公变蝴蝶,还是蝴蝶变周公,就不好玩了不是么,呵呵。      
  《黑暗魔法书》的这个海报真不咋地
  影片开始的气氛渲染很不错
  女主角靠弹琴卖艺为生
  油画一样的镜头
  影片开始的一组镜头怎么看怎么像Dark Wave风格乐队的专辑封套。
  没有人了?
  有,始终坚持再等
  楼上的朋友太感动我了
  坚持更新吧!
  作者:不会上网的蜘蛛 回复日期: 16:51:08 
     坚持更新吧!    -------------------------------------  朋友,我量力而行啊,电影要看,生活还得过,呵呵
  10部没一部好看的,太老的就不要拿出来,肯本没法看
  楼主还要卖弄多久?
  作者:abu8851292 回复日期: 23:13:50 
    楼主还要卖弄多久?    ----------------------------------------------  天长地久有时尽,丑显卖弄无绝期
    (二十)《The Kiss of the Vampire》        片名直译: 吸血鬼之吻    中文还译做: 亲吻吸血鬼    出品年代: 1962    出品国: 英国    导演: Don Sharp      如果提到60年代的恐怖电影,就不能不提到英国,就好像20年代的德国,3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意大利,都属于历史坐标,有了这些坐标以后,再来捋顺恐怖电影的发展历史就容易多了。    60年代是英伦哥特电影大流行的十年,其中最重要的一家自然是大名鼎鼎的Hammer Film Productions Ltd.,这里为了一目了然,也为了好玩,我直接翻译成“大锤子电影制作有限公司”。除了“大锤子公司”之外,还有一家叫Tigon的,和一家叫Amicus的英国公司,分别是排在“大锤子”之后的60年英伦哥特电影制作业内的两强,俗称“三巨头”,“三驾马车”,“提琴三重奏”,“三个火枪手”“三只小猪”……呵呵呵呵。    说实话,从现代人的欣赏角度来说,大部分英伦哥特公司60年代的片子都不咋地,故事老套,情节单一,剧情拖沓,唯一水平稳定的是每部电影都能保证大量尖叫的美女出现。不过60年代电影有它那个时代的味道,现在人再怎么拍也拍不出来,这个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我在我看过的大锤子公司的片子里挑了三部自我感觉不错的拿出来介绍给各位朋友,同时也是为了借这三个连续的篇幅,大概介绍一下大锤子公司的故事。    要了解大锤子的历史,先要捋顺几个人:    William Hinds 我们简称“老希”  Enrigue Carreras 我们简称“老卡”  Anthony Hinds 我们简称“小希”  James Carreras 我们简称“小卡”    话说1934年的时候,演员老希靠买珠宝搞来的钱在伦敦开了一家叫“大锤子制作有限公司”的电影制作公司,“大锤子”是老希的艺名。老希为了拓宽电影发行渠道,也拉上了自己的哥们老卡上贼船,老卡自己有一家叫“Exculsive Films”的电影公司,专门给老希的制作出的电影发行销售。最后是老希包作,老卡的公司包销,啥叫哥们儿?有钱一起花的那不叫哥们儿,人家老卡老希这样有钱一起挣的,这才叫哥们儿!大家学着点哦~~    老希和老卡没拍几部电影,二战就打起来了,纳粹空军头子戈林跟希特勒吹牛皮,说是要用空军炸烂伦敦,制服英伦三岛,最后英勇的英国人民没有投降,但老卡和老希的生意可没得做了。    40年代后期二战结束,老卡和老希继续自己的电影生意,而他们的的儿子:小卡和小希,也慢慢参与到家族生意里来了。而这小卡和小希,是把“大锤子公司”带到60年代鼎盛时期的关键人物,后世称为“卡希盛世”……呵呵,胡扯了又。    盛世的开始于 “大锤子”拍摄的三部电影:1957年的《The Curse of Frankenstein》,1958年的《Dracula》和1959年的《The Mummy》,而这三部环球公司30年代经典电影的翻拍:一个弗兰肯斯坦的怪物,一个吸血鬼达库拉,一个木乃伊,居然成就了大锤子公司的一个崭新时代,大锤子人以这三部电影为基础,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以后的几年里又拍摄了6部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的续集,7部吸血鬼达库拉的续集,3部木乃伊的续集,而这其中许多部电影都是由大锤子公司的“铁三角” 共同完成的,他们是:导演Terrence Fisher,演员Peter Cushing和Christopher Lee。(铁杆粉丝要是连这三人还不认识的,都给我面壁去!)    说实话,这三部电影及其续集里,至少我看过的,没有一部想在这里给大家推荐的。反正对我来说都是催眠作品,因为对故事实在是太熟悉了,太老套的情节,太没有想象力的故事,特别是达库拉系列,清一色的:马车,乡间酒馆,城堡,被咬的美女……,烦死了!这时的大锤子公司的电影,虽然已经是是彩色电影了,但和同时期的意大利巴洛克哥特黑白电影《La Maschera del Demonio》(《恶魔的面具》,就是我介绍的第一部电影)相比,那简直没得比。我脑子里对这些大锤子公司三套电影的唯一印象,就是Lee大叔那双瞪得老大的眼睛。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全世界喜欢这些大锤子公司这三套系列电影的粉丝多了去了。而我喜欢的一部大锤子公司60年代初的电影,就是这部和达库拉系列没有什么关系的《The Kiss of the Vampire》(吸血鬼之吻)。    《吸血鬼之吻》这部电影拍摄完成于1962年,上映却在一年以后,原因是负责发行的美国环球公司怕这部电影和同时上映希区柯克的电影撞车,因为这部电影的结尾和同样是环球公司的希区柯克大师的电影《群鸟》结尾太像了。其实这部电影中你可以找到很多早期电影的类似情节和场景,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作品,而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老希的儿子小希,小希可以说是大锤子公司创意的源泉,当制片的同时写剧本,据说是为了避免工会找麻烦,小希只用笔名写剧本,这样别人就不知道大锤子公司电影的制片和编剧一直是同一个人。    至于这部电影《吸血鬼之吻》,从没有接触过60年代英伦哥特的朋友小心观看,期望值别太高,能够去接受那个时代的低成本电影是需要时间的,也是要耐心去品味那种60年代低成本电影的独特味道的,咱慢慢来,别急。  
  《吸血鬼之吻》的海报
      (二十一)《The Curse of the Werewolf》          片名直译: 人狼的诅咒    出品年代: 1961    出品国: 英国    导演: Terence Fisher      除了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系列,吸血鬼达库拉系列,木乃伊系列,大锤子公司还拍二楼一些零零星星的其他主题的电影,比如这部人狼电影《The Curse of the Werewolf》(《人狼的诅咒》)。    本来大锤子公司是计划要拍一部关于西班牙宗教法庭的故事,最后因为剧本写得太“反人类”,拍摄被英国政府有关部门给禁了,最后留下了一堆已经搭好的西班牙式的摄制场景没办法用,最后编剧兼制作人小希灵机一动,把已经写好的《人狼的诅咒》的剧本的故事从法国改到了西班牙,就这样,著名的法国人狼变成了西班牙人。从这里咱们也能看出来小希这个人做事情有多灵活,要不是有这么灵活的脑袋,也不会有大锤子的十年辉煌。    可以说,大锤子的历史,是一部和英国政府文艺管理部门和美国投资发行商们的斗争史,是血泪史,也是奋斗史。    英国政府文艺部门对电影上出现的“宣扬暴力,凶杀,色情,封建迷信”的内容极其敏感,而这部《人狼的诅咒》中的很多镜头在当时简直是挑衅性的,从剧本的审核到最后电影的删减,大锤子公司一直在和文艺部门来回拉锯,最后还是有很多镜头最终被删去。    对美国的投资发行商来说,一部电影要赚钱他们才会投资,但一个被定为限制级的电影必然要失去很多的观众,特别是恐怖电影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如果被定为未成年人禁止观看的电影,那这部电影的上座率就要受到影响。所以从美国的投资发行商角度来看,电影中的很多暴力镜头和色情镜头是必须避免的,这对电影制作人的创作激情,也不免是一个打击。而电影最后在美国上映之前,美国的发行商也会剪出一个他们认为适合美国市场的版本,然后再经过美国的文艺审核部门再剪,最后弄出一个美国版。    不过在社会宽容度已经能够承受主流院线放映含有大量Splatter镜头的今天,我们终于还是有幸通过重新修正版的DVD上欣赏这部电影的全貌。当然,当年的那些被删除的镜头在今天看就是小儿科,但恐怖电影和B片的版本问题以及删减镜头问题,至今在恐怖电影业内依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这部电影的故事不错,特技效果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导演还是我们熟悉的老Terence Fisher,老人家在1978年在一个电影杂志上评价这部电影:    “我把这部电影看成是爱情悲剧,而不是一个恐怖故事,它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人狼的传说,但却是以两个人的悲剧爱情为基调的。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感性情绪,比我拍过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强。”      
  《人狼的诅咒》的海报
      (二十二)《The Vampire Lovers》          片名直译: 吸血鬼情人    出品年代: 1970    出品国: 英国    导演: Roy Ward Baker      到了60年代末,大锤子公司也遇到了问题,世界范围内的恐怖电影开始向更血腥更直接和更色情的方向发展。是紧跟时代?还是保持自己原有的传统?大锤子人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而小卡和小希两个人也各持己见。    小卡经营下的大锤子在60年代末开始尝试一些带有更多Sex和更血腥镜头的电影,而作为大锤子灵感源泉和制作人兼编剧的小希对这种转变却很厌恶,他跟喜欢原来的那种间接的和暗示性的表现风格。我们作为外人,当然不知道当时在大锤子公司内部发生了什么样的争执,反正最后小希慢慢地淡出了大锤子的重要职务,直到1970年小希彻底退出公司的正式岗位。    在这同时,大锤子的传统经营模式也受到了挑战,大锤子一直是以寻找美国大的电影发行公司合作为经营手段,大锤子先拿出剧本,然后到美国找大电影公司合作,大锤子在英国负责电影制作,由美国大公司提供制作资金,作为交换,大锤子会把美国的发行和经营权交给他们,通过利用美国大公司的院线资源,大锤子也实现了市场的拓展。简单的说:大锤子负责找项目, 立项,生产;美国大公司负责前期的投资和后期的产品销售,这就是所谓的“资源互补”。而大锤子的美国合作伙伴通常都是环球,华纳兄弟这样的美国顶级大公司。    而在60年代末,大量的哥特电影慢慢开始失去了观众,美国的投资人对哥特电影失去了信心,大牌美国电影公司都开始从英国和欧洲撤资,这个时候的小卡失去了核心人物小希的支持,又没有了美国大公司的投资,四面楚歌。而就在这个惨淡的1970年,大锤子公司还是推出了这么一部水平相当高的《The Vampire Lovers》(《吸血鬼情人》),着实不容易。    这部电影最初是由两个英国的独立制片人毛遂自荐来找到小卡,要拍一部关于19世纪哥特小说里和吸血伯爵Dracula同样有名的女吸血鬼Carmilla的故事,而且这两个制片人想在这部电影里尝试一些更多的血腥和色情镜头,处在困顿中的小卡接受了这个计划,他找来了不是很大牌的美国独立电影公司A.I.P.作为美国的投资和发行伙伴。这样,一部非典型的大锤子电影就这样诞生了,一部不是由小希编剧和制作的,也不是由美国大公司投资发行的大锤子公司电影。但至少,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大锤子公司的片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英伦哥特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在美国的著名B片导演Roger Corman同样也拍了很多哥特恐怖题材的电影,Roger Corman的电影可以说是和大锤子的电影互相影响渗透,当然,他们更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大锤子的电影可以倾销到美国,而Roger Corman的电影在欧洲也很受欢迎。而Roger Corman的电影很多又都是由A.I.P.公司制作的,在这部《吸血鬼情人》中,两家公司可以说是强强联手,变对手为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出了一部经典。只是在这部电影之后,两家公司又分道扬镳,外人猜测是因为发展理念的差距造成的。    这部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这部片子里一共出现了五个大美女,五个丫头一个比一个美,呵呵呵。 当然,除了美女之外,这部电影的风格更现代,更多的血腥镜头,气氛更正,特别是其中的砍女吸血鬼头的段落,堪称经典,只是在当时电影放映的时候都被删去了。    从没有看过大锤子电影,但又想接触一下这个公司电影的朋友,我建议可以从这部电影入门,这是一部比较容易被现代观众接受的影片,也是一部相当好看的电影。    只可惜这部电影没有能挽救大锤子公司日落西山的命运,70年代后的大锤子公司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盛就有衰,有生就有灭,再正常不过。    最后我用这部《吸血鬼情人》在美国上映时的一句宣传口号作为结尾,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也很有韵味:    “Even the lifeless can love – even the dead can desire”      
  《吸血鬼情人》的海报
  呼,又贴了三篇,累死了
  那段关于受害者和凶手的论断让我想到《为了告别的聚会》了……  不敢一个人看恐怖片的某人飘过~~
      写几篇近两年的电影的,省的别人以为我食古不化,呵呵。    
  广告已死于非命,有事烧纸也没用;网友们请勿复制广告和贴淘宝链接以免被误杀——丫-- jerrypitt7-- 操作时间: 03:05:30 -- 7660487
  作者:生下来就很帅 回复日期: 15:44:48 
        怎么全是外国的,难道国内的恐怖电影没一部入你的法眼?    两个字:装B!      -------------------------------------------    香港吗?那以前是辉煌过,你该不是说现在大陆拍的那些吧???那些也能叫恐怖片吗,除了那部N年前的黑楼孤魂。。。或者你给我推荐两部国产经典恐怖电影,我花钱买来看看。    
  作者:Uldenbaturu 回复日期: 11:15:40 
    为什么09年还没有看到让我激动的恐怖片?看得太少了?看过的里面,只有《Drag me to Hell》还不错。有没有人给介绍几部09年的好恐怖片呢?  ------------------------------------------------------    真正要看恐怖电影,不能只看网上的什么电影排行磅或是什么公告之类的,建议养成经常到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去套碟的习惯。而且不要听人家说哪部还可以然后去看看,要自己埋在碟堆里慢慢套。。。。现在欧洲的恐怖电影可以看看。。。有时候你能找到一些很怪异的电影。
      (二十三)《Maniac Cop 1-3》          中文译名: 暴力警察,疯狂警察,鬼面公仆    出品年代: ,1992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William Lustig      先介绍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老”片系列,呵呵    恐怖电影名人堂里有一个美国老头,统共没拍几部片,但名气却不比他的意大利同行要差,而且名声那叫一个铛铛响,这个老头名字叫William Lustig,咱们就管他叫“老拉”显得比较亲热。    老拉从小就是一个差生,成天逃学翘课,然后跑到外面去看恐怖电影,最后连中学都没学完就退学了。后来老拉自己跑到纽约大学的电影学校蹭课,蹭了一年的课,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些朋友,再后来就通过这些关系搞到了一些资金,拍起了低成本电影。(老汉我当年也是天天逃学翘课,跑到外面的录像厅看恐怖片,到了现在连电影摄像机啥样都没见过)    老拉的成名电影,也是他拍出来的最有名的一部电影是1980年的那部Splatter低成本影片《Maniac》,他拍的最后一部电影是1996年的一部《Uncle Sam》,然后老拉就收手不干导演了,跑去干起了DVD制作人,他先是买了一系列大锤子公司的电影在美国的发行权,然后投靠了大名鼎鼎的DVD发行公司Anchor Bay,在Anchor Bay老拉制作了很多著名的恐怖经典的DVD。在Anchor Bay翅膀硬了以后,老拉又跑出来单干,在2002年自己组建了另一家鼎鼎大名的DVD发行公司Blue Underground。这两家DVD制作发行公司是恐怖电影在英文DVD发行圈子里的两大巨头,这两家公司为咱们影迷贡献了大量的高质量的恐怖电影DVD,特别是大量过去难以找到的经典低成本电影,在2000年以后百花齐放的DVD时代,通过很多像Anchor Bay和Blue Underground这样的公司的努力,才终于放到了世界各地的恐怖电影偏执狂们的收藏架上。    大家可别以为开一家DVD制作公司发行恐怖电影DVD很容易,做这些经典低成本电影DVD的经济上风险是比较大的。这里的一个问题是:各国的法律很难去严格规定,到底怎样尺度的电影的DVD是禁止发行的,最后其实全是靠执法人员自己来把握这个尺度。如果你花大价钱买来了这些经典电影的DVD和相关产品的发行权,然后花钱对这些破损的老片进行声音和画质的修正,然后生产出DVD,压制,包装,仓储,转运,分销,该花的钱都花了,人家西方的政府文化部门执法人员来了一看,说不行你这DVD有伤风化,全部没收!你前期的钱就都白投进去了。搞不好连你的公司一起告上法庭去,连公司都给你关了。    所以,有些比较过分的低成本电影,像Anchor Bay这样的公司也是不愿意去碰的,怕亏钱,怕吃官司,也怕损害了自己公司的形象,但咱们老拉可不管这些,他的Blue Underground公司发行了很多臭名昭著的电影,也让大量的影迷们大饱眼福。    老拉拍的电影不多,最有名的《Maniac》不用多说了。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老拉拍的这三部《暴力警察》名声稍小,但绝对是不容错过的好片子。三部片子的风格都不太一样,第一部是Slasher,虽然没有什么见血的镜头,但故事不错,值得一看,主演是《鬼玩人玩鬼玩人玩鬼》里的大傻Bruce Campell大叔。第二部是恐怖动作片风格,三部里最带劲最好看的一部。而第三部搞气氛搞的不错,特别是最后结束时,僵尸警察浑身着火骑着一辆着火的摩托,在大街上追逐汽车,这段镜头我觉得比后来尼古拉斯凯奇演的那个电脑做出来的《恶灵骑士》效果酷多了。    海报是这样的
    “僵尸警察浑身着火骑着一辆着火的摩托,在大街上追逐汽车……”    最后一段写错了,第三部最后僵尸警察叔叔开的是警车,记错了,呵呵呵      
  作者:fengyix 回复日期: 21:33:13 
        真正要看恐怖电影,不能只看网上的什么电影排行磅或是什么公告之类的,建议养成经常到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去套碟的习惯。而且不要听人家说哪部还可以然后去看看,要自己埋在碟堆里慢慢套。。。。现在欧洲的恐怖电影可以看看。。。有时候你能找到一些很怪异的电影。  -------------------------------------    唉,时间和钱…… 俺缺的东西  
      (二十四)《The Evil Dead》,《The Evil Dead 2》      中文习惯译名: 鬼玩人,尸变    出品年代: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Sam Raimi    上一个故事说到了大傻Bruce Campbell大叔,就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The Evil Dead》,想到了《The Evil Dead》,老汉我的思绪就又回到了老汉还青春的那个90年代。    90年代,愣头小子们张嘴就是黑豹和唐朝,时髦青年们以在一堆破烂打口带里翻出NIRVANA和PANTERA为荣。90年代,穿着阿贾克斯和多特蒙德的盗版队服踢球那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回家看看中国足球甲A联赛也不丢人。90年代,还有那满街的录像馆和投影厅。    那个年代,老汉没事就逃学翘课,跑到街上随便找一家放恐怖片的录像馆呆上半天,那时的录像馆和投影厅的门口经常立着一块大木头牌子,上面写着当天的片子,美国的恐怖片大多都是翻译成什么“魔”啊,什么“尸”啊的,录像馆的老板们总会都会有意地在片名底下写上一排类似于“胆小莫入”,“吓死不偿命”之类的小字,其实就是一个噱头,老汉在想,很多人把恐怖电影和“吓人电影”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呢?    好多乡村录像馆,2块钱就让你呆一天,遇到世界杯放足球,中场休息还给加三级片。你只要交了钱,掀开门口的大被子门帘,进去以后黑洞洞的,最后一排通常会藏着一对激情少男少女,不要过去,往前走,很多大哥歪着斜着躺在那里边嗑瓜子边盯着银幕看,一旦片子不好看,就会有人大喊“老板!换片儿!”,喊的人太少,人家录像厅老板不搭理你,如果喊的人多了,老板就会换一个别的片儿放。等一百年后咱们回头一看,这就是咱中国基层民主的雏形啊!人民的民主意识最早那是来源于乡村录像馆啊!    90年代的时候中华大地VCD泛滥(有些有品位的投影厅老板也会搞一些LD大碟放一放),这些VCD里就包括了大量的美国80年代和90年代初出品的恐怖电影,大家都知道,80年代和90年代初,那是美国恐怖电影和B片百花争艳的时代,所以在90年代的街头录像馆里面,经常会放一些很带劲的美国恐怖片,也记不住名字,反正就知道好看。直到2000年以后,DVD一统江山,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老汉我省吃俭用攒钱请回来一张著名恐怖电影的DVD,恭恭敬敬地放进DVD机里,开始,播放,然后才发现原来是90年代时录像馆里的老相识。    《The Evil Dead》就是老汉90年代在录像馆里这样的一次艳遇,当时也记不住这些什么“鬼”啊,“魔”啊的译名,反正就是知道“说那本书的那个片儿”特好看,一共好几部,有一集叫啥《人玩鬼》,还有一集叫啥《鬼玩人》,奶奶的!也搞不清谁玩谁了,反正就是好看!后来老汉组织团日活动全班去投影厅点播了这部“说那本书的片儿”,最后,全体女生在电影刚开个开头就都溜出去和男朋友约会去了……奶奶的……。    老汉的故事扯完了,咱们来扯扯导演Sam Raimi,这个Sam Raimi,电影大才子一个,年轻的时候长得一张可爱的娃娃脸,看着都想过去掐一把,这么可爱的大才子,咱们就管他叫“秀才”吧。这个秀才啊,从小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秀才有关的人咱们这里简单列个表,顺便起了外号,比较有趣:    Sam Raimi 秀才  Ivan Raimi 秀才他哥  Robert Tapert 萝卜  Bruce Campbell 大傻布鲁斯  Scott Spiegel 死磕特  Josh Becker 找死贝壳    秀才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美国家庭,家里五个孩子,秀才最小,他和他哥Ivan关系比较铁,因为她们两个人都喜欢看漫画,两个人攒了无数漫画天天在家看,做白日梦,不好好学习。漫画看多了,对秀才以后的电影事业的影响很大,搞得他后来的电影都跟漫画差不多,从造型到画面,连摄像机的摇动方式都是漫画式的。    秀才11岁的时候学会拿他老爸的摄像机就开始自己拍“影片”玩,13岁的时候就开始和他哥买了自己的摄像机开始设这拍一些小电影自娱自乐,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秀才家附近几个街区的小朋友们。后来秀才上了中学,在中学里认识了一个和他有着共同爱好的大傻布鲁斯,傻哥那个时候也自己在家和小朋友们一起拍过几部电影,其中,“死磕特”和“找死贝壳”两个人是大傻布鲁斯最好朋友。在大傻16岁,秀才15岁那年,两个人通过家长同意参加了电影学习班,在那里他们学习了很多拍电影的技术。后来秀才上大学以后又认识了他哥同寝室的哥们“萝卜”,萝卜也是个电影爱好者,一直想当电影制作人,这样,萝卜和秀才,大傻,死磕特他们因为臭味闻相投,所以马上就沆瀣一气。    这期间,几个哥们没事就拍点小电影玩,死磕特的小电影里就是找死贝壳,大傻,和秀才和他哥主演,秀才的电影就是大傻和死磕特个他哥来主演,而萝卜的心思更多的是在做一个电影制作人上面,他考虑更多的是: 怎么能弄来更多的投资?怎么样的电影才能用很小的投入吸引来更多的观众?换来更多的回报?秀才也一直想以后在电影圈里做一番事业。在那时的美国,出现了好几部叫座的低成本恐怖电影,比如《德州电锯杀人狂》,《Helloween》。萝卜觉得这条路不错,拍这样的电影,投入很少,但如果拍好了,会非常叫座。三个哥们在一起就决定拍一部像样的恐怖电影。    拍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几个哥们以前只拍个些自娱自乐的小电影,刚开始找投资很不容易,据说当时秀才拿着自己的样片到处找人投资,后来遇到两个投资人答应给投资,但这两个投资人同时告诉秀才,如果秀才以后还不了这个钱,他们就要“打断他的狗腿”,秀才遇到兵,听这话吓了一跳,后来他想了想,然后回答这两个投资人说好,我腿断了还能拍电影的,这两个人一听这话,又说我们不打断你的腿了,你要是不还钱,我们就挖了你的狗眼,秀才听了这话,一想没有眼睛就没法拍电影了啊,于是就拒绝了对方的投资……    在秀才,大傻,萝卜他们花了三个月拍完了《鬼玩人》的以后,他们又遇到了销售的问题,因为没有公司愿意把一个无名小辈拍的业余电影拿到自己的店里去出租,后来秀才着急了,自己跑到了戛纳去宣传自己的电影《鬼玩人》,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巧,在戛纳秀才遇到了有“恐怖之王”之称的史蒂芬金,史蒂芬金看了秀才和大傻他们拍的这部业余电影以后,决定帮助秀才找一家影带出租商帮他推销这部《鬼玩人》……在这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这部电影成为了历史上最佳的恐怖电影之一。    现在已经是好莱坞金牌大导演的秀才,在回忆起他刚开始和几个哥们儿刚开始奋斗的时光,肯定也会唏嘘不已吧。    1987年的《鬼玩人2》其实是和第一部差不多的故事,只是技术上更上一层楼,更有娱乐性,第三部《人玩鬼》则更加娱乐,投资也越来越大,直到后来投资几亿美元好莱坞大片《蜘蛛人》系列。再回头看看1981年投资35万美元的《人玩鬼》,秀才这辈子,真是不容易啊。    秀才的电影里一直都少不了他的哥们儿们的参与,同时,秀才的其他几个哥们儿也都有着大小不同的成就,比如死磕特在1989年拍过一部《Night of the Intruder》的低成本恐怖电影,秀才和大傻他们都参与了演出,也是挺有意思的片子。    今年秀才又重新回到恐怖电影领域,推出了他的新作《Drag me in Hell》(堕入地狱),个人感觉很正,很80年代的感觉。据说秀才马上又要推出大片《Warcraft》(魔兽世界),期待啊,期待……      这张《The Evil Dead》的海报不错,还有Anchor Bay的标志哦
  大傻的酷照
      (二十五)《M.A.R.K 13 — Hardware》      中文直译:
《M.A.R.K 13 — 硬件》  
不是台译就是港译:《霹雳战士龙》    出品年代: 1990    出品国: 英国    导演: Richard Stanley    一部天才的闪光之作!有一些导演,完全没有什么名气,一辈子也没拍几部电影,却会拍出一部很惊人的作品,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杀手们》的导演Mike Mendez,完全没有什么名气,但拍了一部像《杀手们》这样的天才的电影,而我后来找到他的其他几部片子,那简直是烂的没法看。    我只能解释为,这是天才的发挥,闪一下就没了,转瞬即逝。    就像这部《M.A.R.K 13 — Hardware》,有一种不知是港译还是台译的《霹雳战士龙》这样一个名字。导演Richard Stanley默默无闻,但却曾经拍过这样一部才华横溢的电影,实在让人吃惊!    这部1990年上映的英国电影投资不大,电影的场景却充满了80年代恐怖电影的那种特殊的质感和气氛,我承认我钟爱70年代和80年代的恐怖电影,因为那个时代的片子更有一种舞台剧的感觉,现代人更喜欢去看电影而不喜欢看舞台剧,但如果你有时间去看几次编排很好的舞台剧,你就会被那种无法比拟的艺术气氛所吸引。老汉曾经痴迷过一段时间北欧的戏剧,著名的北欧戏剧家当然要属挪威的易卜生和瑞典的斯特林堡,他们的表现主义和神秘主义戏剧作品里充满了神秘的和疯狂的意象,那其中的感觉,丝毫不逊于一部优势的恐怖片。当然,看戏剧要看人演的舞台剧,而不是看他们写的剧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在这里老汉给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小小地做一下广告,一般人了解易卜生是因为他那部《玩偶之家》,其实《玩偶之家》只是易卜生的一部比较中规中矩的作品,完全不能表现出北欧戏剧的那种魔幻和神秘疯狂的气质。    嗯,说跑题了,现在来说这部《霹雳战士龙》(谁翻译的?真难听)。这部天才的艺术作品描述了一个核战争之后的世界,属于科幻恐怖范畴,整个电影的画面被弄成了火星上的那种深红色,奇幻的色彩加上阴暗的色调,给这部电影蒙上了一层神秘诡异的面纱。而电影里最最出彩的部分,自然是电影的配乐,喜欢电影音乐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部电影将音乐和画面,故事情节紧紧的扣在了一起,电影中经常能见到诡异和古怪的镜头,配合着或神圣或悠远的音乐声,让观众彻底被电影的那种境界迷住。    这是我个人相当喜欢的一部电影,一部典型的80年代风格的片子,音乐迷们在这部电影里还能发现著名的早期哥特乐队Fields of the Nephilim的主唱Carl McCoy,朋克音乐的先行者Iggy PoP,和重金属的教父级乐队Mot&rhead的灵魂人物Lemmy Kilmister在电影里客串。各种风格的摇滚音乐人的在这部电影里客串演出,加上完美的电影配乐,这部既史科幻电影又是恐怖电影的奇异作品绝对不容错过。    如果有的朋友像我一样喜欢这部电影,我可以再推荐一部气氛和风格和这部电影有些类似的另一部2001年的意大利情色电影《Amorestremo》(英文又译《The Dangerous Sex Date》)这部电影和《M.A.R.K. 13 — Hardware》一样,都是从我个人角度来说的最爱。    这个DVD封面是德国影碟公司CMV公司的,这个公司发行过一套Herschell Gordon Lewis的精选
  《M.A.R.K 13 — Hardware》是德国的译名,原名就叫《Hardware》影片的色调和气氛很正
  影片里的机器人
  呜噢噢噢噢噢哦——————回声——————回声——————    
  广告已死于非命,有事烧纸也没用;网友们请勿复制广告和贴淘宝链接以免被误杀——丫-- jerrypitt8-- 操作时间: 03:08:30 -- 7660487
      (二十六)最近几年的四部法国恐怖电影    
《Haute Tension》         片名直译: 高度紧张    中文碟片译: 战栗,高压电    出品年代: 2003    出品国: 法国    导演: Alexandre Aja        《Inside》         片名直译: 内部    中文碟片译: 身在其中,鲜胎活剥    出品年代: 2007    出品国: 法国    导演: Alexandre Bustillo, Julien Maury        《Frontier(s)》         片名直译: 边域    中文碟片译: 边域之城    出品年代: 2008    出品国: 法国    导演: Xavier Gens        《Martyrs》         片名直译: 殉难者    中文碟片译: 殉难者,殉道者,残杀炼狱    出品年代: 2008    出品国: 法国    导演: Pauscal Laugier    风水轮流转,德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分别在恐怖电影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里程碑以后,在最近几年忽然出现了四部既叫好又叫座的法国恐怖片,让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现在要出现一次法国恐怖电影的极端统治时代了??    其实从法国这个国家的崇尚自由和创新的文艺土壤来说,出现已经极端的恐怖电影并不出人意料,别的不说,法国的情色电影和三级片都一直拍得不错呢。从民族文化上来说,法国人倒是和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相差的不远,既然西班牙有过“新浪潮运动”,意大利恐怖电影有过70年代的辉煌,同样是喜欢外向型表现和情绪开放的法国民族也应该可以给世界恐怖电影做出自己的贡献啊,呵呵。    关于这四部电影本身我不多说了,名气都不小,而且一部比一部血腥残忍,从老汉的欣赏角度来看,恐怖电影就应该这样拍,把人类的残忍一面赤裸裸的显露出来,让我们这些平日里衣冠楚楚的观众看到不忍心再看,然后再问问我们自己:人性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东西?    2000年后这十年主流恐怖电影的发展的趋势(好吧,准确的说是9年,呵呵),从这四部电影里也能看出来,恐怖电影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吸血鬼,大怪物的恐怖,转向了对人性的恐怖的表现。电影的镜头越来越真实,真实得像记录片一样,而故事也不再是传统的“鬼玩人”,而变成了“人玩人”,2000年后十年的恐怖电影更多表现的是人怎么样折磨人。在这些电影里,人,既是残暴的凶手,又是无助的受害者。看看2000年后的主流恐怖电影里,不管是《电锯惊魂》,《人皮客栈》,还是《伊甸湖》,《趣味游戏》都是讲述了人折磨人的故事,还有一些《致命弯道》和《隔山有眼》这样的讲述被人搞畸形了身体和精神的人折磨报复人的故事。    恐怖电影和其他电影一样,是一个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心理。2000年后的世界,冷战结束,经济繁荣,社会里的人开始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活。同时,2001年的911对以后十年的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样一种稳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人心理上都被笼罩上一种不安全感,一种潜在的威胁,而这种潜在的不安全感也被折射到了2000年后的一系列恐怖电影中,比如我上面提到了几部电影,这些恐怖电影里的主角都是生活富裕的中产阶级,有房有车,不愁吃穿,但生活中潜在的威胁总是无处不在,可能就是你的邻居,可能就是某一个笑容满面敲响你家门的一个陌生人。    除此之外,911引发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让和平年代的人们透过电视新闻的镜头知道了关塔那摩监狱。而驻伊拉克美军虐囚的照片更是传到了全世界家庭晚餐前的电视镜头上。人虐待人,人折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新闻里出现,折磨和虐待别人的凶手们以折磨人为乐,而且大义凌然。伊拉克自从被美军“解放”以后,爆炸和死亡就没有断过,如果哪天我们没有从新闻里听到世界某个角落的自杀性爆炸事件的报道,我们甚至都要怀疑是不是电视机出了问题。    而在西方社会内部,2000年后西方社会新闻和报纸的头条经常被诸如“小女孩失踪”,“被关在地下室的亚洲性奴隶”,“校园枪杀”,“变态杀人”等等这样的标题占据。今年年初,奥地利爆出了乱伦父亲把自己亲生女儿当成性奴隶,在地下室囚禁了24年,并且生了七个孩子的丑闻。老汉后来跟几个朋友聊天,说起这个事情,他们告诉老汉,这样的事情在他住过的那个欧洲大城市多的是,只是当地政府为保护受害者,同时更是为了不给当地政府破坏形象,从来都没有透露出来过。咱们中国人说“温饱思淫欲”,那我们可以继续问:当西方社会物质丰富,衣食无忧,不光“温饱”,连“淫欲”都满足的时候,人会开始想些什么呢?    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就请看看这四部有代表性的2000年后的法国恐怖片。这不是电影,而是四个电影导演试图用摄像机来描述每天在这个富裕安定的社会里发生的真实事件,虽然,他们的描述还远远不如真正的真实残酷……    
  《Haute Tension》海报  
  《Inside》海报  
  《Inside》海报,这张
  《Frontier(s)》海报
  《Martyrs》
  楼主相当不错啊!!!
  LZ是大牛,拜一拜~    LZ能介绍几部心理恐怖片吗?    另,上半年看了一部《第一诫》,虽然不是啥有名儿的片子,但我偏偏魔障了,还去第一诫贴吧看了好多的那些分析剧情的帖子,不知LZ看过没有?能否推荐些类似的……谢啦~
    楼上的朋友,在恐怖电影这方面我只是一个刚入门的新手而已,不说恐怖电影的历史渊源,类别特点,社会背景,艺术内涵,心理基础这些深层次方面的东西,就是光算看过的恐怖片的数量,我总共也没看过几部,这是真话。    《第一诫》我没看过,不好多评论,不好意思啊。        
  留印待察。  
  喜欢兰州这样的观影人。
  看完帖子了,俺等更新。。。
    (二十八)《The Thing》      片名直译: 那个东东    中文碟片译: 突变第三型,怪形    出品年代: 1982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John Carpenter    我知道我从这个帖子的一开始就在恶意诋毁约翰卡朋特,一直到上面一篇,简直是赤裸裸地对卡朋特同志进行人身攻击。嗯,我检讨,为了给卡朋特大导演正名,我这里专门给他的电影开一段,行了吧?    卡朋特的片子不能说不好,但是卡朋特和他的其他几个著名的美国同事David Cronenberg, Wes Craven他们的毛病差不多,就是状态很不稳定,今天能拍出很不错的东西,明天却拍出一部毫无特点而且莫名其妙的烂片。我觉得,大师不应该是这样的,大师就应该像Mario Bava, Dario Argento他们一样,即使由于资金的原因拍出一部很简陋的电影,但怎么看还是怎么有特点和味道。也许是因为好莱坞的特殊情况吧,反正上面提到的几位著名的美国导演,给我的感觉都是:好导演,大导演,名导演,但还没有达到大师的水平。    其实卡朋特的片子我看过不少,我的收藏里还一直保留着七张卡朋特电影的DVD,从他早期的1976年的《Aussault on Precint 13/The End》到他2001年的电影收山之作《Ghosts of Mars》,每次清理收集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买掉它们。因为卡朋特的很多片子确实还是不错的,大师是一个世纪才能生出两三个的,咱们不要动不动就把大师的帽子给别人套,但即使不是大师,好电影还是好电影,值得看,值得收藏。    卡朋特是个艺术多面手,电影,音乐,绘画,写作,无所不能,他可以自己写剧本,自己拍摄,自己给自己的电影配乐,但他的问题也在于此,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是最好的,卡朋特偏要给自己的电影配乐,在我看来不如找别人配,《万圣节》里那个叮叮铛铛的主题音乐真的很合适那部电影么?真的很让人觉得恐惧么?几个简单的回环就是极微主义电影音乐了?他自己写的剧本也不是那么吸引人,故事都很拖沓,让人感觉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而且缺少能吸引人的,迭起的高潮。而卡朋特的几部故事性比较强的电影,剧本都是别人写的,比如我介绍的这部《The Thing》。    但我这里只是在说卡朋特的音乐和剧本,他在电影方面的天赋咱们还是要肯定的,特别是在看了他1976年的《Aussault on Precint 13/The End》以后,我觉得卡朋特没有在动作片方面继续发展真是浪费了,这是一部非常有现代感的动作枪战电影,卡朋特在这部电影里显示出来的电影天赋,那是谁都否定不了的。1978年卡朋特的《万圣节》让他一举成名,这部电影我上面已经骂了很多,这里就不在继续侮辱了。1980年的《The Fog》是他的又一部公认的成功之作,我也不太喜欢,不说了,过——。    卡朋特的第三部成功作品就是1982年的这部《The Thing》了,谢天谢地谢父母,剧本不是卡朋特自己写的,而且音乐也不是他自己做的,而是请来了著名电影配乐大师Ennio Morricone,所以卡朋特同志啊,看到了吧,你只要别自己写剧本,自己配乐,老老实实当你的导演,别老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什么都牛,老玩越俎代庖,那你肯定比现在要成功,这话是我说的,呵呵。    这部《The Thing》也可以说是80年代美国电影黄金时代里的一部重要电影,漂亮的特技镜头,起伏跌宕的情节,看完了电影以后就是一句话:过瘾!!!当初老汉在90年代的录像馆里最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的是被剪了的版本,所有的特技镜头都被剪掉了,当时老汉也没有什么cut 和uncut的概念,以为这个片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当时还把这部电影骂了一通,直到后来看了uncut的DVD版本,才知道当初我是被无良商贩给骗了。这里也提醒朋友们,看恐怖片一定要看没有被剪过的版本,否则根本没法看。关于这个cut和uncut的纠葛,关于是谁剪残了恐怖电影,为什么要剪残恐怖电影,以至于一部恐怖电影会有无数不同的版本和名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以后慢慢会给大家道来。    废话不多说了,老汉还有好几部恐怖电影要看呢,走先——。      
  这两天出门,等周一再来更新
  恐怖贵在揪心!除此不能恐怖。鲜血淋漓不叫恐怖,僵尸乱跳不叫恐怖,鬼狐妖怪更不能叫恐怖。十几年前看过香港的一部叫“心惊一百”,记忆犹深。
   我之所以拿文革做例子,因为文革离咱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比较近,很多当事人都还活着,朋友可以联想一下:你走在街上看到的那些笑容可掬的近六十岁的老爷爷,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吃过活人肉,喝过活人脑,这个冲击将是巨大的。而再古老的历史书上记载的东西,可能就不能给现代人那么强大的冲击,因为那这是纸上的字而已。而且大家会觉得“咳,都是古代野蛮社会的事情了,现代人不会这么做的”,而其实人性几千年以来都没有变过。  ---------------------------------------------------------------------  楼主还在哈,喜欢你写的,继续。有那么一段时间看关于文革的东西,越看越恐怖,走在大街上,也是看到6、70岁的老人,就会想到是他们吗?那些事情就是我身边这些和蔼可亲的老人们做的吗?心里那种恐怖感油然而生。
  就好这口
  广告 —By 阿伊丫
  香港国粹轩实业有限公司经营冬虫夏草,燕窝海参等各种天然营养品及商务礼品。冬虫夏草产自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树地区,世界上冬虫夏草的最佳生长区,海拔3000——45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价格比全球最大虫草集散地优惠15%。联系电话:8 QQ:
  。。。。。。。。。。
  靠妖啊!楼主就不能把文中英文全部替换为中文吗???哥识字不多!!!
  太高明了。    我还是回去看《金刚经》。电影中人性的黑暗,看得都有出家的心了。    南无阿弥陀佛。
  来过了。。。
  这贴好久没更新了吧,为了LZ的评论,我还专门去找了《人皮客栈》来看的……
  作者:houweihua008 回复日期: 18:51:50 
    靠妖啊!楼主就不能把文中英文全部替换为中文吗???哥识字不多!!!  -----------------------------------------------  你这个哥们儿要求太高,好多能转成中文的我都转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人名,我要是给翻译成什么“温拿奇达多奥里巴托”的,哥们儿你也不一定记得住。    然后就是一些电影名,中文怎么翻译的都有,港译台译直译转译,我拿来一个随便用,你还不一定认识。    再有就是电影的流派,Giallo,Slasher,Splatter,Exploitation,Torture-Porn这些东西,汉语好像还没有权威的翻译。人家权威都不给翻译,我凭啥给翻译啊?    哥们儿你知道老汉为了学到这些知识买了多少书,花了多少钱,老汉白写白给大伙看还不收钱,哥们儿你还不赶紧偷乐去,遇上个别的英文单词,谷歌一下,百度一下不就得了,这个哥们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不错不错,终于更新了
  好多都没看过,楼主真渊博
    (二十九)《Carnival of Souls》      中文译: 灵魂狂欢节  
出品年代: 1962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Herk Harvey      这是一部下里巴人的电影,几个没有任何背景和名气的小人物凑在一起,总共花了6万美元的资金和两三个礼拜的时间,拍出了一部气氛相当诡异的美国鬼故事。    原本黑白电影就拥有一种特殊的诡异的气质,而黑白电影时代拍出的鬼故事则更显得怪异和风格化。这部《灵魂狂欢节》当中的黑白色调和光影的配合利用就很好的衬托出了这种风格,摄影师的手法独特,很好的抓住了黑白影像的特点,用摄影机创造了一个梦魇世界,同时还不要忘了那古怪的配乐,管风琴的低鸣,完全是恶梦里的声音。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太多的悬念,但即使如此,整个叙事结构还是组织得很好,让人没有无聊的感觉,电影里没有运用什么特技,更没有血腥,但电影里创造出的那种梦魇的氛围,已经可以牢牢地抓住观众,电影里出现的几次玻璃上闪动的人影和鬼影的镜头,也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比起现在好多鬼故事电影里的俗套(比如,主人公站在镜子前面,低头,再抬头,或者打开镜子,再关镜子,镜子后面就忽然多站了一个人之类)那是好聪明了不知道多少。    以上这所有的特点让一部贫民电影拍出了贵族气质,这部《灵魂狂欢节》也就自然而然成了经典。    因为电影的制作团体实在是太没名气,所以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也是少的可怜,只知道大家都说这部电影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好莱坞鬼故事电影,甚至大卫林奇也提到了他的作品《迷失高速公路》同样受到这部电影迷幻风格的影响。    在最后我留了一个作为公共资源的电影链接,声音效果很差,图像质量也一般,大家凑合看,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页面底下一个叫Bigmalc的网友的留言,这个人一上来就说这部电影“更应该是一部鬼故事,而不是一部恐怖电影”。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分类搞清楚还真挺重要的,东方人比较喜欢拍鬼故事,而西方人是杂食动物,鬼故事也拍,砍人电影也拍,吃人电影也拍,妖魔鬼怪也拍,外星异形也拍,中世纪酷刑也拍,变态科学家也拍……,所以在电影风格的概念里的“恐怖片”是远远大于咱们的“鬼故事”,“鬼故事”只是恐怖电影里的一个分支。很多朋友喜欢拿东方的恐怖电影和西方的电影去比较,看哪个更“恐怖”,其实我觉得关于东方的恐怖片恐怖还是西方的恐怖片恐怖的比较只有在相同的层面上比较才有意义,比如你拿《怨咒》和《德州电锯杀人狂》去比较就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它们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电影,一个属于鬼故事,一个属于高速公路青春砍人片,虽然它们都属于“恐怖电影”这个巨大的体系,但却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而他们所包含的“恐怖”的含义又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恐怖”是源于忽然出现的物体的惊吓,有的“恐怖”是对未知的恐惧,有的“恐怖”是对已知危险的惊恐,有的“恐怖”是对痛苦的反应,所以说“恐怖”这两个字的概念是很广泛的。    另外说一句,老汉这个帖子里提供的链接都是公共资源,看公共资源不违法,违法的事情比如BT下载有版权的电影或者线上看有版权的电影什么的老汉可没有让你们去干啊,人家那可是有版权的,自己偷偷看那可是违法犯罪的。如果你自己偏要去下载有版权的清晰版做“带宽测试”,那可不是老汉教唆的啊,老汉我可概不负责啊。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CarnivalofSouls      
      (三十)《Pet Sematary》      中文译名: 宠物坟场  
出品年代: 1989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Mary Lambert    80年代的美国电影达到了恐怖电影史上的一个成熟的黄金年代,有时候我都觉得,只要是80年代的美国电影,随便拿过来看,一般不会太差。老汉还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去亲戚家里串门,曾经看过一些舶来的美国恐怖片的录像带,都很好看,里面很多情节和镜头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的深,但到了现在还找不到这些片子,由此可见80年代时还有多少好的美国电影等待我们发掘啊!    在这么一个黄金时代里,如果再是一个资金雄厚的美国大电影公司拍摄的恐怖片,那肯定就更加有看头,就像这部派拉蒙公司在1989年推出的《宠物坟场》,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上佳作品,如果我还藏着掖着不介绍给大家,我自己都有犯罪感。    这部《宠物坟场》是有恐怖之王之称的史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而且由史蒂芬金亲自压阵拍摄出来的作品,其实我感觉好多人都对史蒂芬金编的故事不是很感冒,由他的故事改编的好多电影都烂得不得了,白送估计都没有人要,所谓“恐怖之王”不晓得是不是书商们的一次成功的市场策划,也不知道他们跟Lovecraft和爱伦坡他们商量过没有?要我看就算是倪匡和黄易的很多故事也都编得不差呢,你看人家那部电影《原振侠和卫斯理》,老外都爱看……嗯,废话又多了……    不过这部《宠物坟场》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当年我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从此彻底改变了对史蒂芬金的看法,也许他真的写了很多水平一般的恐怖小说,但这部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同时他也参与制作的电影《宠物坟场》,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师级别的史蒂芬金。    《宠物坟场》的情节层层递进,一点点把观众吸引到故事里面,电影的气氛营造相当成功,整个电影风格浑然一体:阴郁,恐惧,怪异,而且不乏让人背后一阵发麻的段落。电影成功地把鬼魂,僵尸,神怪等元素融合到一个很日常的故事里,电影里并没有很突兀的血腥段落,没有装神弄鬼的俗套情节,但却完美地讲述了一个恐怖故事。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至于让我如此佩服史蒂芬金,我最欣赏的还是他透过这个故事讨论了对人类面对死亡时的不同态度和情绪。可以这么说,这部电影相当“残忍”,我这里指的不是视觉效果上的残忍,而是指史蒂芬金的这个故事对读者和观众的心理和情感是一种折磨,史蒂芬金让一个好端端的中产阶级家庭遭遇飞来横祸,他让读者和观众从一开始就能预感到要发生的事情,然后把一个极度痛苦的父亲和丈夫展现给大家看,让读者和观众慢慢体会男主角的那种情感和心灵上的痛楚,这时史蒂芬金再来告诉读者和观众“有时候,死亡其实更好”。难以接受啊——难以接受——。    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本来是世间的常态,可是人这个动物,情感上总是很难接受“死亡”和“坏掉”这个事实,虽然大家心底都明白,但人们总是在逃避这个事实。亲人的突然离去,带来了生者的无尽痛苦,大家心里都在问“为什么人要死呢?为什么不能躲避开死亡呢?”,史蒂芬金在他的这部《宠物坟场》里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一方面是面对亲人离去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是企图绕过死亡而付出的惨痛代价,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你会如何选择?    当然我们知道,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是以《圣经》为核心的,史蒂芬金的这部《宠物坟场》里的要表达的东西自然也是从《圣经》的精神出发的:只有基督耶稣这样的圣人才有能力将死人唤起,那属于福音书里的神迹,而且只有上帝才是能定生死的那个力量,如果一个普通的人尝试这样做的话,迎接他的肯定是启示录里的毁灭景象,因为人类的自大,就是最根本的原罪。    而作为咱们东方观众,完全可以从东方的佛家思想来理解这部电影的深刻主题。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生死本来就是一种状态的变化,就像河里的水会经过蒸发升腾变成天上的云,直到有一天又会变成雨水回到河里,所谓生死回转,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状态变化。过分执着于生,就会对死亡产生极大的恐惧,电影里的男主角因为亲人的离去而肝肠寸断,用尽办法让亲人逃避死亡,最后却换来了一个比死亡更恐怖的活死人。    关于恐怖电影里人类的生和死的主题,以及如何从东西方宗教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这个问题我会试着在下一篇介绍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1978年的著名的僵尸电影《Dawn of the Dead》(《活死人黎明》)中进一步深入讨论。    (《宠物坟场》后来在1992年又拍了一个狗尾续貂的续集,除了血腥场面比第一集多了一些,其他都不能和第一部相比)        
  作者:Uldenbaturu 回复日期: 06:00:11   
            (二十七)Rob Zombie’s《Helloween 2》          中文译名: 万圣节      出品年代: 2009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Rob Zombie  -------------------------------------------  这个片子我是在电影院看的,海报上写 a rob zombie film,当时还以为是讲机器人僵尸的电影呢,没想到原来导演就叫这个名字。。。囧~~  还蛮血腥恐怖的,就是看不懂啊看不懂,特别是经常闪现的那个穿白衣的女人。。。大概是因为前几部都没有看的缘故。    今年还在电影院看过一部小成本的恐怖电影,好像是男女朋友喜欢摄影,女的有问题,拍了他们十几天的生活。据说最后很恐怖,我看不到那,中间实在是很困,就中途退场回家睡觉了。
  作者:今敏 回复日期: 10:46:26 
             (二十七)Rob Zombie’s《Helloween 2》              中文译名: 万圣节        出品年代: 2009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Rob Zombie    -------------------------------------------    这个片子我是在电影院看的,海报上写 a rob zombie film,当时还以为是讲机器人僵尸的电影呢,没想到原来导演就叫这个名字。。。囧~~    还蛮血腥恐怖的,就是看不懂啊看不懂,特别是经常闪现的那个穿白衣的女人。。。大概是因为前几部都没有看的缘故。        今年还在电影院看过一部小成本的恐怖电影,好像是男女朋友喜欢摄影,女的有问题,拍了他们十几天的生活。据说最后很恐怖,我看不到那,中间实在是很困,就中途退场回家睡觉了。    ------------------------------------------------------  呵呵,这位朋友挺有意思的,那你回头看到H.P.Lovecraft的片子肯定以为是教人恋爱技巧的了电影了。你看的那是《Paranormal Activity》吧,中文叫《鬼影实录》的,看不下去那是正常的,那是部没成本电影啊。                  
  黑色星期天 我准备去看看。    相关:
     (三十一)George A. Romero’s《Dawn of the Dead》         片名直译: 活死人黎明    出品年代: 1978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George A. Romero    现代僵尸片的创始人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的名字大家肯定都知道,他的Dead系列电影都是经典,至今为止包括如下几部: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活死人之夜 —— 1968年  《Dawn of the Dead》活死人黎明 —— 1978年  《Day of the Dead》活死人之日 —— 1985年  《Land of the Dead》活死人之地 —— 2005年  《Diary of the Dead》死亡日记 —— 2007年    (2004年出了一个《活死人黎明》的翻拍,电影不错,只是没有了罗梅罗原版中那些深刻的讨论了)    整天带着老式塑料大眼睛的罗梅罗像拍连续剧一样,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拍摄了一个故事,一个活着的死人和死去的活人之间的故事。这一系列电影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部《活死人黎明》,这部电影里充满了大量的隐喻和暗示,政治,社会,军事,宗教,心理,无所不包,一个社会学者可以从电影里找到无数的话题,我见过有人用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来解释这部《活死人黎明》,蛮有意思。我在这里想从宗教的角度来胡乱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电影中罗梅罗设置了一个“黑人牧师”的角色,这个牧师宣称“如果死人能够重生,那我们要么停止杀戮,要么输掉这场战争”。死人重生而且要以活人为食,我把罗梅罗创造的这个故事看成和宗教的接轨。电影里的僵尸穿着他们生前工作的衣服,徘徊在购物中心的大楼里回忆生前的消费生活,要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就是通过人永不停歇的欲望来推动消费来维持运转的,在消费的过程中我们污染了自然,杀戮了动物,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资本主义的运作原理是和宗教的义理完全相悖的,不论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东方的佛家儒家,都视这种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而破坏自然和其他生命的行径为“魔”和“罪”。    我们可以把电影里的购物中心看成消费社会的缩影,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里,人是每天都在不停地增加自己的“罪”,追求虚妄的物质享受使人迷失了本我,消费时代的人以经济和物质上的满足为目标和生活动里,堕入魔道,而这样的人在死后是无法进入一个更高层的境界的,因为迷恋人世间的物质生活,死去的人,依然执着的回到了人世间,企图继续享受物质生活,但只是以一种腐臭的肉身形式回来,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有的只是对食欲的追求,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咱们可以把这看成没有被救赎的人在死后的状态,甚至可以看成启示录里的末日场景。    而从东方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则一直把罗梅罗的僵尸故事看成是对佛家“六道轮回”的一种演示。人之所以在死后会轮回到不同的道,变成不同的众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欲望的力量(术语叫“业力”),生前喜欢小偷小摸的人生前就喜欢往黑的地方躲,哎呦,死后一不小心就跑到地狱里去了,生前喜欢大吃大喝肚子过瘾的人,死后看见好吃的就奔过去了,哎呦,一不小心变成猪了。所以说,人的贪欲爱恋,总会把人往他想去的地方带,六道轮回的运转动力,其实都是人自己的欲望。就好像这部《活死人黎明》里的僵尸们,生前在消费社会享受惯了,死后以后留恋着人世间的物质生活,他们的这种欲望,让他们从坟墓里爬出来,带着一个浑身恶臭的尸体重新回到了他们生前最喜欢的购物中心,可惜,他们只是一副行尸走肉而已。    《活死人黎明》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和宣传语“如果地狱满了,死人就会走上地面”,这句话我可不赞成,这句宣传语应该换成:    地狱永远不会满,因为人的欲望有多大,地狱的门就有多宽    
  《活死人黎明》海报
    (三十一)Mario Bava 的三部唯美主义哥特鬼片    《La frusta e il corpo》  英文译:The Whip and the Body  片名直译: 鞭子和身体  片名通常译为:鞭子与身子,鞭笞之刑  出品年代: 1963  出品国: 意大利  导演: Mario Bava    《Il rosso segno della follia》  英文译:Hatchet for the Honeymoon,Red Wedding Night,Blood Brides  片名直译: 疯狂的红色标志  片名通常译为:蜜月谋杀  出品年代: 1968  出品国: 意大利  导演: Mario Bava    《Lisa e il diavolo》  英文译:Lisa and the Devil  片名直译: 莉莎和魔鬼  片名通常译为:??  出品年代: 1973  出品国: 意大利  导演: Mario Bava    我一上来第一部电影介绍的就是Mario Bava的片子,因为我是他的大粉丝,我收集了所有市面上能见到的Mario Bava电影的DVD,无论是他的恐怖片,Giallo,西部片,维京片,科幻片。我看Bava的片子都是以朝圣的心情看的,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不免在介绍他的电影的时候带了很多个人感情,也许有的朋友并不很喜欢他的电影,如果我在这个帖子里太多介绍Mario Bava的电影,也许对很多朋友来说反而很麻烦,所以这里我把Bava的三部哥特鬼片综合在一起介绍,节省版面,同时我尽量减少各种阿谀奉承的吹嘘之词,省的大家因为我的过分吹嘘反而对Mario Bava产生厌烦的感觉。    1963年的《鞭子和身体》是Bava和Christopher Lee合作的一部融合了S/M和哥特的鬼故事电影,电影里当然少不了Bava式的大红大绿色彩,可以说是让观众进入了一次色彩和光的旅行。当然电影里也少不了浓厚的气氛渲染,Bava是一个能把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拍成艺术品的导演,Chrisopher Lee大叔在这部电影里给我的感觉比我看过的他主演的任何其他一部电影都要好,这全要归功于Bava的导演,那些只知道让Lee大叔呲牙咧嘴瞪眼睛,然后再往他眼睛里涂药水的导演们啊,你们瞧瞧人家Bava导演,就这么简单地让Lee大叔站在那,用各色的光那么一打,加上漂亮的音乐,那感觉叫一个正!!    1968年的《蜜月谋杀》的风格则比较简练,没有那么多的色彩搭配,但依然拍得如梦如幻,这部电影的前一半讲的是谋杀,后一半是讲的是被杀的鬼魂回来寻仇的事情,故事很吸引人,特别是后一半的鬼故事,有好几个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段落,但又不失哥特电影的那种唯美气质,Bava啊Bava,你太油菜了!    1973年的《莉莎和魔鬼》在我看来是Bava的哥特电影里的一部相当成熟的作品,把唯美主义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结尾阶段的高潮,莉莎和亡灵在一个鲜花包围的床上做爱,身边躺着的是前一位女主人的僵尸,意境之美让人叹为观止。    嗯,我憋啊憋,还是写出这么多拍Bava马屁的词汇,赶紧打住,再写该把Mario Bava吹成星宿派老怪了,呵呵。嗨,个人喜好,没有办法,大家多包涵。    《鞭子和身体》《蜜月谋杀》《莉莎和魔鬼》
  《鞭子和身体》里的唯美镜头
  《蜜月谋杀》里的哥特场景
  《莉莎和魔鬼》里的图片我不贴了,有骷髅,影响不好
  哦,上一篇是第三十二篇,又写错了,太笨了!
  大愣头青无畏包子导演是一个典型的德国肌肉男
  无畏包子大哥是练拳击的
  怎么不继续直播了?
  累死了,休息几天
  咋不翻页呢?NND
    (三十四)2008年出品的两部有望成为经典的影片    《The Midnight Meat Train》       片名中文译:午夜食人列车  出品年代: 2008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北村龙平      《Insanitarium》    片名直译:精神病院  片名中文通常译做:疗养院,恐怖食人院  出品年代: 2008  出品国: 美国  导演: Jeff Buhler    2009年过去了,在2010年开始的头一天,还是写点什么庆贺一下吧。我个人感觉2009年的恐怖电影明显数量减少,是不是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对于2009年的恐怖电影现在我还不好总结,因为好多片子还没有看呢,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再往前推一年看看2008年的片子。    我在一年前就在这个帖子里提到了电影《伊甸湖》是我在2008年看过的最好的恐怖电影,现在我依然是这个看法,2008年的最佳当属《伊甸湖》,而且我坚信《伊甸湖》会成为经典,我这话就放这了,过十年以后这个帖子里的各位潜水员请给我作证。    这里我提到的这两部电影也是出品于2008年的片子,一部《疗养院》(明明应该是翻译成“精神病院”),一部《午夜食人列车》,我不敢板上钉钉的保证它们会成为经典,只能说它们有成为经典的潜力,到底它们比《伊甸湖》差了一些,最后这两部电影到底能不能成为经典?那要看它们自己的造化,十年以后自然见分晓。    两部电影的共同之处是《疗养院》的导演和编剧Jeff Buhler,同时也是《午夜食人列车》的编剧,而且两部电影的特技也是由同一个特技工作承包的。必须承认这个Jeff Buhler的编剧水平相当不错,两部电影的故事都很吸引人,让人有想一直看下去的强烈欲望,一部电影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剧本,没有好的剧本,故事不吸引人,特技和演员的水平再好也没有用,特别是一部恐怖电影,如果导演不去注重影片的故事性,只是单纯的追求电影里的血浆容量和塑料断肢的数量,那这样的电影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个问题比较突出的体现在很多日本的Splatter电影和业余Splatter电影里:血喷得跟下雨一样,但故事情节基本没有,或者故事情节俗套的让人没有想看的欲望。甚至包括一些Lucio Fulci的片子也是这个毛病。    这两部片子的故事性很强,这就是一个能成为经典的好的基础,再加上电影里悬念迭起的情节,当然还少不了必要的Splatter,有了这些东西,一部好的电影就出炉了。    《午夜食人列车》的故事原本是大名鼎鼎的Clive Barker的一部电影短片里的,我们的Clive Barker老大甚至还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什么?谁是Clive Barker?奶奶的,都给我面壁去!!)。电影的导演是日本森赛北村龙平,这个森赛依靠在日本拍的《Versus》(千年决斗)和《Azumi》等几个片子在国际上打出了名堂,现在居然跟Clive Barker老大混上了,真叫人羡慕啊!名导演加名制片人,这部片子的娱乐性还是蛮强的。    《疗养院》这部电影肯定没有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好像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电影,真的相当可惜。《疗养院》这部片子里的男一号是从《绝望主妇》系列里被挤出来的男演员,小伙子在恐怖电影圈子也许以后更有前途,电影里的两个出演护士的小姑娘都挺漂亮,一个长得像复出以后的布兰妮,另一个是身材长相都很正的,有着亚洲血统的混血MM。而且这部《疗养院》紧跟2000年以后在恐怖电影界开始流行的Torture-Porn风潮,导演既不忘让几个小配角被人痛苦折磨,又不忘让漂亮MM们宽衣解带大弄风情(当然,最典型的Torture-Porn影片肯定就是小淫贼Eli Roth的片子了)。影片最后的一系列Splatter场景做得也相当逼真,颇有点70年代的僵尸片的感觉,导演在电影中也没有忘记电影社会批判责任,特意添加了这么一段对白:    ——“他们这么做像畜生一样”  ——“不,畜生才不会这么做,这有人才会”    我不太清楚现代人类社会理的精神病院内部的情况,不过据我所了解的养老院,不论是在东方西方,都存在大量的虐待问题,我们不仅要问自己:我们见过动物界年轻的小畜生欺负河虐待年纪大的老畜生的现象么?有么?    终于明白了“衣冠禽兽”原来是对人类的褒义形容,而更准确的形容其实应该是“禽兽不如”。    《午夜食人列车》《疗养院》
  真的要休息两天了
  楼主公告      这两天休息,不更新,但可以搞活动玩。      哪位潜水员能让这个帖子分页,老汉我免费赠送正版DVD一张。    赠送DVD为2007年获得诸多独立电影节奖项的法国业余Splatter小电影《Bagman》    片长:20分钟  语言:法语,德语  声音制式:5.1声道  DVD附带内容:Marking of(制作过程),Trailer(宣传片)    这个片子是一堆法国的愣头小子拍的搞笑业余Splatter,晚上心情好的时候看着玩挺好的。电影没什么情节,也没什么台词,用不着弄懂里面的台词,看着好玩就好了。        
  规则:每个ID只限回帖一次
  从别处看的,很有意思的一段      吸血鬼V.僵尸   展望杂志,11月18,作者Sam Leith       为什么吸血鬼题材的电影现在如此流行?马克思主义者会说,吸血鬼和僵尸都体现了中产阶级的焦虑,反映了中产阶级生活的两面受敌:来自上层的剥削和来自底层的造反。     吸血鬼是右派,僵尸是左派;吸血鬼是有钱人,僵尸是无产者;吸血鬼是个人主义者,僵尸是愚笨的暴徒;吸血鬼跟等级制度、传统、血统有关。他们使用中欧的敬语,住在城堡里,衣着讲究,风度翩翩。     吸血鬼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女孩有点想被吸血鬼咬到,其中暗含着高度可疑的被强暴的幻想,但也表现了中产阶级对贵族的嫉妒和迷恋。他们担心领主劫掠他们的女人,但又渴望进入吸血鬼的城堡。     吸血鬼性感,僵尸则不然,他们不讲个人卫生。吸血鬼咬人时性感妖娆,如同在做爱,僵尸则是咬向人的脚、大腿、手、屁股、鼻子……所有能咬到的部位,就像醉鬼在跳迪斯科。吸血鬼聪明,僵尸却没有脑子,它们想吃你的大脑,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而是为了让你变笨。它们想把你降低到它们的水平。     吸血鬼狡诈、躲躲藏藏——它们在睡觉时很容易受伤害,白天要由伙伴帮忙防止农民的攻击。僵尸则是靠数量取胜,一个被打倒,十个站起来。小跑就能超过它们,但是架不住它们数量多,它们知道同志无处不在,革命必将胜利,所以它们不着急。     一旦吸血鬼应邀跨进你家的大门,你的房子就不再安全:跟你形成一种房东和租户之间的关系。带着革命气概的僵尸会直接破窗而入。一旦进入你家,吸血鬼像老板一样,慢慢地吸干你的血。而一旦僵尸进入你家就全完了。吸血鬼反映的是升迁——被咬之后你将加入权贵阶层。僵尸则是平均主义者:你家不是它的城堡,私有财产被取消了,你将跟其他人一起浪迹街头。吸血鬼和僵尸很少一起在同一部电影里出现。它们代表着两种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阶级诉求。很多人显然更愿意被吸血鬼咬一口,他们是阶级的叛徒。所以伟大的社会主义实验失败了。吸血的富农太多了。   
  谢谢楼主的讲解,正在看The Evil Dead。
  作者:熊猫图腾 回复日期: 09:36:50 
    从别处看的,很有意思的一段      ------------------------------------  这段写的好!!!
      真的分不了页喽哦?改一下规则,每个ID可以回帖三次,一直搞到分页为止。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疯狂恶魔圈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