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钦藏布平原文化网的文化被谁崇拜

古格-分享失落千年的文明
西藏。阿里。古格文明
那消逝千年的文明
无份亲临遗憾&
难以言述的吸引
辗转难以忘怀
达娃卓玛,这个幸福的姑娘
在这,触摸了古格王朝曾经的辉煌
你去了,就代表我也去了,分享,份外美丽
&&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于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为其统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
城札不让位于现札达县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经测量,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古格王国境内还有大量的无遗迹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难以数计。
  古格王国的王族,是吐蕃赞普(即汉语中的“王”)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
  公元9世纪,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的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23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被刺杀,他的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半个世纪,结果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王,后在吉德尼玛衮的晚年,将领域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这就是西藏所说的阿里三围,元代,这三个小国被封为阿里三万户。
  与古格王朝密切相关的是托林寺,托林寺是由古格王意西沃于11世纪建的。古格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大兴佛教,意西沃选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不适应克什米尔炎热的气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死了19人,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两人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十分勤奋好学,后来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译师。托林寺就是意西沃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的方便和发展佛教而修建的寺院。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继承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到古格来讲法传教,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位期间,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著名的便是托林寺。
  从此以后,古格王国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国事业,并开始不断发展,寺庙如林遍布阿里,贵族僧侣集团日益
庞大,今天托林寺周围残存的大量佛塔、洞窟、寺庙遗迹,正是那个时期盛世的历史写照。
  札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清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清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黄金之乡”的无数神秘传说,据说这里差不多每条山沟都有矿藏,都有开矿人,都有银铜匠。古格的富强,或许与它盛产黄金白银不无关系。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在阳光下金银闪烁,无比富丽堂皇。
  到十三、十四和十五世纪,出现过经济、佛教和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十六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王都商贾云集,据到古格传教的安东尼奥德·安夺德神父说:“我们在扎布让逗留期间看到来自中国内地的200多商人,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包括生丝、陶瓷、茶叶等。”弗朗西斯科·阿则维多神父也说过:“克什米尔、拉合尔和印度的商人们把他们的服装、珊瑚、琥珀贩卖到这里,而这里的羊毛是世界上最纤细、最珍贵的,许多外国人都围着生命危险来到这个王国购买羊毛”。
  当时王都扎布让及近郊有2万余人的庞大人口,谷地平原盛产小麦青秩和自莱萝卜等疏莱,山区牛羊成群。据王都遗址统计,有400多座庙堂、房屋和近千孔洞窑,各类佛塔28座,另外还有58座碉楼,4条暗道和大小11座粮仓。王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顶、有房屋40余间,其中有二、三座二层或三层楼房。王宫西部有一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议事大厅。从山下通往王宫必须经过一座穿山隧洞式王宫大门。宫门以下半山坡房屋密集,为军政官邸和守卫的军营,在一些窑洞中,还藏有盔甲、马甲、盾牌和箭杆等兵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09年7月刊:“跨喜马拉雅”西部高原的一种文化地理
“跨喜马拉雅”&
西部高原的一种文化地理观&&
撰文:李永宪
当却喀巴东流卓雪方,卓雪的马术高超由此来;
马甲喀巴南向普兰城,普兰姑娘的美貌由此来;
朗钦喀巴西涌古格城,古格的富足辉煌由此来;
森格咯巴泻入拉达克,拉达力士的勇气由此来。
&&&&&&&&&&&&&&&&&&&&&&&&&&&&&&&&&&&&&&
——阿里民谣&
反向的大河
行政地理上所说的“阿里”(mNga’-ris),是指西藏自治区西部统辖七县的“地区级”行政区,这是一个面积不算小(304683平方千米)但人口密度却是世界上最低(0.37人/平方千米)的地区。
阿里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它的“自然地理”。除了奇特的土林、众多的湖泊、极高的海拔和广袤的草原之外,阿里的河流最为特别。众所周知的是,源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河流多是“大江东去”——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大大小小的河流,皆是蜿蜒向东数千公里,成为“奔流入海”的“太平洋水系”。而阿里的主要河流,则属于“印度洋水系”——马甲藏布(孔雀河)、森格藏布(狮泉河)及其支流噶尔藏布、朗钦藏布(象泉河)等多条源出冈底斯山南北的河流,均是向西、向北再向南,成为印度河上游的主源,然后一路南下最终汇入印度洋。
正如穿越北方黄土高原、西南横断山区和东部丘陵平原的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养育了数千年来由众多民族结构而成的中华文化一样,源出阿里的外流江河,则流淌着“卓雪马术”、“普兰美女”、“古格辉煌”和“拉达力士”等西部古老文化的因子。
&& 更早的历史渊源当然应当上朔到古“象雄”(Zhang
Zhung)时期,甚至更久远的还有西部史前石器时代的诸多遗存。从阿里流向印度洋的多条河流深谷,一直是西藏西部与周邻地区交往通达的孔道,古往今来,西藏高原与南亚农耕文明和中亚草原文化的接触,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克什米尔风格、中亚“于阗风格”等域外因素的来源,莫不与西部阿里自然地理的这些特点有关。长久而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这片高原上留下了无数已被发现或尚未知晓的文化史迹。
在西藏的近代史上,有关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与西部西藏有着重要的关系。从早年西方传教教士到上个世纪前半叶杜齐等人的“穿越喜马拉雅”,几乎都是从西部阿里开始的、西方人对西藏历史文化的观察。
中国政府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对“古格”史迹等一大批西部文物的调查与保护,则是开启了对西部进行科学地文物考古研究的大幕。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西藏全区的“文物普查”和无数次由自治区文物部门组织的西部文物专题调查、文物保护工程等,不断地在阿里境内发现了大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史迹,仅是其中属于西藏史前时期(石器时代、部落时期)的遗址、墓葬、岩画、祭祀地等文物遗存就已有一百多处,其中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级保护单位的有近20处。近十多年来,在阿里札达县、普兰县发现的古格、托林、皮央·东嘎、卡孜、纳曲宗普等十余处佛教遗存,更是吸引了国际藏学界的目光和兴趣。在人文地理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中,阿里的文物考古事业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有关“象雄”的实物遗存
西部阿里人类活动史的久远,可从西藏考古发现的打制石器算起。根据现代考古获得的证据分析,人类在高原的活动可能早在数万年前就已开始。第一批智人可能来自黄土高原,同时也不排除另有一批智人可能沿着西部外流江河来到这片高地,他们在阿里的夏达错、扎布、热角等不少地点留下了远古人类的工具。近些年在札达县东嘎丁东遗址发现的2000年前的大麦(青稞),使我们有理由认为,现代青稞最高种植线所在的阿里地区,很有可能是西藏早期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阿里海拔较低的札达盆地一类的河谷地区,河流通道使史前先民们最早接触到了印度河上游的史前麦类种植业,从而形成了本地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形态。对西部阿里而言,只有农耕与游牧相结合而成的经济基础,才有可能支撑古代“象雄”的强盛。
&&&对西藏历史来说,“象雄”几乎就是古代“西部”的代名词;就历史分期而言,“象雄”是早于“吐蕃”的时段标志;在文化表征上,“象雄”是本教(Bon)的发源地和强盛游牧文化的代表。这一切都表明“象雄”的意义是如此重要。而对古代的汉地政权来说,“象雄”则曾经是西部高原的文化代表,例如《隋书·西域传》记载“象雄”(女国)曾于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遣使来长安朝贡,但可能因为“吐蕃”的崛起,故“其后遂绝”;但即便是在“吐蕃”已经控制西藏大局的七世纪初,《唐会要》卷99中仍有关于“象雄”(大羊同)于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遣使来唐都长安朝贡的记载。由此可见,古代西部的“象雄”曾是最具实力的高原部族之一,它作为西藏高原的文化代表,曾与汉地有着长久的朝贡关系。
然而,有关“象雄”的实物遗存却并不象它的故事一样为世人所知。尽管人们相信的确存在过古老的“象雄文(语)”——如现在阿里方言中的“底”字就是“象雄语”中“水”字的古音,故现今阿里的临水地名多由“底”字组成,如“底雅”、“底扎”、“底加木”、“曲木底”等等,意大利藏学家杜齐(Giuseppe
)教授也认为“冈底斯”中的“底斯”就是古象雄语。但是,作为实物的“象雄文字”如同它依存的那个强盛文化一样,更多的仍是遗踪难觅。据说古“象雄”居民最多时已达18万户,藏文《象雄年续》说“象雄”还有一支99万人的军队,苯教文献则记述古“象雄”先后建有多座都城与城堡,其中最著名的有“穹隆”地方的“银城城堡”、“普兰”地方的“猛虎城堡”、“门香”地方的“老鼠城堡”和“麻邦”地方的“波磨城堡”。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知道的只是关于这些城堡遗址的零星线索,例如意大利那不勒东方大学南喀诺布等人在阿里地区考察时曾在古鲁甲寺(gur-gyam)附近城堡遗址中发现过一件金属动物像;一个来自英国的旅游考察团曾经偶然发现了一段出自古鲁甲(gur-gyam)城堡遗址的朽木,他们经过碳十四的年代测定,其结果为距今3000多年。
&&&&&&&&&&&&&&&&&&&&&&&&&&&&&&&&&&&&&&
节选,详细内容请关注《西藏人文地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印度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国际合作 与纠纷处理的经验及启示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25:1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印度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国际合作 与纠纷处理的经验及启示.PDF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原文化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