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大战之战马发挥了什么作用

怛罗斯之战(怛,音dá, of Talas)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阿布·穆斯林手下的一个偏将击败了优势的唐军。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近,接近的塔拉兹的附近地区。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7月-8月(天宝十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名称: 怛罗斯之战地点: 中亚怛罗斯时间: 751年7月-8月参战方: 中国唐朝,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结果: 阿拔斯王朝获胜参战方兵力: 唐朝3万—7万,约3万伤亡情况: 唐朝战死被俘各半,阿拉伯不详主要指挥官: 高仙芝;艾布·战役背景当时的世界公元6到8世纪,是西欧人眼中的“黑暗时代”。然而西欧之外的世界此时并不“黑暗”,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处于兴盛期。除去固唐玄宗李隆基守东南欧和近东的拜占庭,另外两个便是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当时的中国751年时的中国,正是盛唐的天宝年间,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统治的时期里,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尽管此时李隆基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严重的危机,但大唐至少在那时还是“大”唐,当时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强国。
汉民族先民——华夏族通过战争和文化融合,掌握了黄河流域(中原)和长江流域(江南)的土地。对汉民族而言,中原江南以外的蛮荒之地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因为这些土地不能大面积种植农作物;而汉族的“扩张”多是因为不堪周边民族为争夺过去属于自己的领土而进行的屠杀、劫掠和骚扰,出于稳定本国疆土、以绝后患的目的才大举兴兵。为了保卫长安必须占领河西,为了保卫河西必须控制青海,为了控制青海必须占领西域来分吐蕃帝国的兵力,使其不能并兵向东扩张而已,唐代名将郭元振就这个问题和吐蕃大相论钦陵谈判过,如果吐蕃国放弃青海,唐帝国就放弃西域。高宗年间,东、西突厥汗国先后被中国所灭,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小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或被迫投降唐朝、或被武力灭国。唐朝从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安西都护府坐落在龟兹镇。尽管正统的世界史学家大都认为安西都护府辖境不能算唐帝国的正式领土,只是唐帝国的外围保护国而已,但直到开元、天宝年间,这一带始终处于中华文化圈之内,受中国文化影响。当时的阿拉伯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自穆罕默德先知和四大正统哈里发以来,穆斯林已经控制了亚述人、波斯人和罗马人想都没敢想过的辽阔版图,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几个部落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向东则把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揽入囊中,地中海成为了阿拉伯人的内湖。阿拉伯帝国成为中国、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极强力量。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中国的国界。开元三年和五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大食兵向安西四镇发动过两次战争,均被击退,开元五年战事见于《资治通鉴》,另有新出吐鲁番文书亦涉及此次战役。
阿拉伯帝国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与吐蕃国大打出手,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西域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文化的东进感到不安,更畏惧彪悍的穆斯林战士,于是不少国家向唐朝求援。战役起因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遗民)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招讨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公元750年,唐朝统治者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俘虏石国国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唐朝要在中亚树立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的挑战。实力对比唐朝方面唐朝主将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阿拉伯史籍是10万,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7万人,《段秀实别传》是六万人,《旧唐书》是3万,《通鉴》是2万)。以史料记载,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即使以最高估计,安西四镇也没有超过三万的兵力,而且不可能倾巢而出,不留守备。其余仆从国军队或3——4万人。唐军七万的记载在阿拉伯和中国史料中都能找到,很多学者据此推度这一数字为真,实际上杜佑《通典》中的七万军队记载,来自于杜环,杜环则被阿拉伯俘虏之后,从阿拉伯人那里得知所谓杀死五万、俘虏两万的数字。实际上,作为一个随军书记,杜环不大可能知道蕃汉兵力总数,甚至我们可以说,仆从国的军队到底来了多少,高仙芝本人也未必能够完全掌握,在他眼中,这些军队只是凑数的而已。而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八成以上的兵马,说明陌刀骑士这次高仙芝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确有准备。唐军虽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行军速度较快。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陌刀队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所以高仙芝应当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对于的武器装备,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支我所知的火器大量使用以前全世界最另我心动不已的军队!
从《太白阴经》所得到的资料,唐军的编成装备是这样的:
唐军的主力部队多是步骑混成的,其一个标准的军团应该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辎重兵,一支这样的部队合计约两万人马。其中,12500名步兵中,甲兵7500名,主要使用明光甲。在7500甲兵中有2500名陌刀兵,这些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此外5000甲兵也同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断柄重刀一把。
唐军弓弩配备率得到120%,每名士兵都配有三件以上的武器。这与秦汉军队相比,火力强出了3—5倍,冲击力也大有提高!
而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配合骑兵完成对运动速度快,而路途又远的游牧军队,唐军藩镇军和中央军主力的步兵部队都是坐车马机动的,而不是徒步。在得到战场时才下车列阵作战!
唐军骑兵与此前南北朝时有所区别。南北朝时,成熟的马蹬的大量使用使骑兵由秦汉时的轻骑向重甲骑兵发展,也就是人马皆以重甲防护,在战场上发起冲击作战。但唐军当时的主要对手是游牧轻骑兵,且是长途出击为主,所以唐军虽然也有的存在,但更多的还是轻骑兵。
唐军的骑兵一反此前南北朝时的重装化,其士兵的保护很好,但战马却甲片很少,只是护住前胸和脸部!唐骑兵人是有完善的战甲保护的,其战甲与步兵甲型制类似。早期的玄甲也被逐渐淘汰,代之明光甲。但骑兵甲的裙甲,膀甲明显比步兵的断,这是为了方便在马上的运动。为了弥补,唐骑兵使用皮带在腿和手膀上固定上甲片。唐骑兵每人身背长枪一条,配圆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长短唐样刀(横刀)各一把。战备相当完善!
唐军远程作战的战术运用也有了很大突破:实战中,唐军骑兵与坐车的步兵共同达到战场!如果敌军首先发动进攻,唐军拥有与宋军同样高的弓弩配备量,先以箭镞攻击对手,随后刀阵迎击,当两军混战在一起的时刻,骑兵迅速从侧翼扰到敌军后方,两线夹击对手!如果我军主动进攻,骑兵主要担负从侧后扰到敌军后方,迁制对手主力,同时步兵开始以刀阵推进!最终实现围歼!史书上有“如墙而进”,“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来描述唐刀阵推进时的强大威力!
唐军的战术有些类似亚力山大大帝的矛阵加重骑兵的战术,但与当时马其顿的仪式化战争已经西方的简单军阵相比,唐军则具有极高的战斗优势!
可见唐军步骑的配合与后来的“两翼铁骑”是完全不同的!唐军骑兵虽与步兵合为一体,但在战斗中其使用是完全独立于步兵的!可以说是由唐军创造了步骑合战的最优秀典范!唐军的战术级富力图全歼,所向披靡的霸气。这与其他军队在骑兵面前将步兵作为列阵死守的工具的作风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唐军拥有级高的主动进攻精神!
可见,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畜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反骑兵军团”的威力!
应该认为,通过上千年的国家体制演进,以自由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基础,以牺牲国家动员能力为代价,唐军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外进攻能力!
5000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断柄重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另外2500轻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娄,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
但是,唐军号称劳师以袭远,从安西深入七百余里,攻打曾经是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近,但阿拉伯也不是本土作战,两河地区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也是一个危险莫测的地区,到处充满了反抗。阿拉伯方面美国人在《中亚史纲要》的记载法国学者的著作上关于兵力的描述阿拉伯帝国全国方面全军不过15万,主力约7万在西方和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峙,哈里发艾布·贾法尔身边只有3万人在临时首都安巴尔附近驻扎,此外开国元勋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10000人在巴士拉以北一带驻,东西呼罗珊的首都木鹿和木鹿鲁兹(小木鹿)能出动的兵力不过10000人。统归艾布·穆斯林的部将齐雅德·伊本·萨里指挥,其余兵力在印度,北非和西班牙各地驻守,750年河中各国反阿拉伯大起义的时候,集中各国兵力3万人把阿拉伯驻军1.2万人包围,打死了前锋大将,前锋副将齐雅德突围而出,找米国王借了兵并连同米国军讨平布哈拉动乱。 米国王反而因势大被艾布·穆斯林杀死,米国反水投唐。而此时的中亚诸国正被大食的远征军四处讨伐叛乱而压制,阿布把协助中亚通史·古代卷上册314页镇压沙里克起义的安国国王杀掉了,而他的将军阿布.达乌德出兵史国时也将史国国王和一群部落领主杀掉。康国起兵被镇压,米国起兵被镇压,国王被阿布斩首,阿布的另一位将军哈里德.本.伊布拉欣正越过乌浒河,顺利进军骨咄,其国王罗全节潜逃至唐朝避难。这些都是公元750年前后的事情,其中米国王族马上倒向唐朝,请求唐朝发兵讨伐大食,此时的中亚诸国怎么可能还来求大食援助而进攻大唐呢?所以当时河中形式对唐十分有利,河中各国是心向唐朝的(网上流传此战阿拉伯总兵力十五万最早中外史学家关于唐军兵力的论述的出处来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从流传下来的中外任何一本史书都找不出史料来源,其中动员河中各国兵力10万尤其错误,九姓胡搞大动乱被阿拉伯人打残了,想动员10万人可还真不容易。原始史料中没有任何一本有这个数字。说实话,阿拉伯人对那些中亚国家很戒备的(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推测毫无意义,唐朝对中亚国家也很戒备,但一样有仆从军作战,而且这些仆从军也确实叛变了。可见即使仆从军不值得信任,也不妨碍拉他们来当炮灰,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比比皆是,当然人数是否有十万,这个是无从可考的),刚刚发生过布哈拉大动乱,转头就又允许他们集结15万大军?哈里发难道想裸奔到埃及去。如果反对者能从史料而不是网上找到阿拉伯有超过3万的数字大家自然信服,不然光凭网文如何服众,请反对者找出史料上记载阿拉伯军的数字,(前面图片引用的法国学者著作,再往后翻一页就能看到他认为阿拉伯方面亦调动重兵,并和昭武九姓组成联军,我们目前能确定的就是唐军正规部队最多只能调动两万余人,其余都是仆从部队,而阿拉伯正规军队也在两三万人左右。外国学者多谨慎分析,认为在战争开始之前,唐军人数上似乎有优势,而随后由于葛罗逯部倒戈,唐军实际已处于劣势。)
阿拉伯步兵列阵之时用长矛配盾牌,是传统的装备。阿拉伯的大马士革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锋锐无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唐杜甫就在《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里面称赞阿拉伯刀“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阿拉伯骑兵的装备也是长矛加盾牌,并且装备弓箭。关于阿拉伯人的盔甲由于资料不足,没有详细的资料。相比之下,阿拉伯的唯一优势在于骑兵,阿拉伯马乃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再加上不亚于本土战士的宗教狂热,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阿拉伯骑兵主要是轻骑,虽然盔甲较差,但保证了机动性。其武器包括弓箭、长矛、剑等,以及锋利无比且适于马上作战的阿拉伯短弯刀。战役过程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据阿拉伯史书《创世与历史》记载,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不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可能还包含艾布·穆斯林的一部分部队,你让这个地位和地位相当的人物统领15万大军,想一下都觉得荒唐),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叛变,唐军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保住中亚心满意足,也未能进一步扩张。战役收尾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高仙芝败退后,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在防务空虚、兵不习战的情况下扼守潼关,这位族名将显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度保卫了长安的门户。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此后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在西域的霸权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
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由此引来大规模叛变,阿拉伯忙于平乱,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权。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国力严重消耗,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与此同时,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挡了阿拉伯人的东进,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进一步失守。
西方学者勒内·格鲁塞∶如果不是唐帝国内部的那场内乱,也许,不过几年,他们就会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他们的霸权[43],但是,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却使唐军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也正是这场来自帝国内部的持续八年的内战,几乎耗尽了这个强盛帝国的所有财富,衰落从那个时候才骤然开始。从废墟中重建的那个帝国已不再是曾经的天可汗帝国,公元792年吐蕃人攻克了帝国在塔里木盆地的最后一个据点,汉人的军队在清以前的近八百年里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参见[ 法]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历史地位历史学家大多强调各种矛盾积累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分界岭。然而这只是就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区的社会动荡及其不良影响而言。如果以大唐版图论兴衰的话,那么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是需要提升的。这种判断绝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与历史演变。甚至明代的宋濂在写元史的时候还提到“唐患在西戎”,也应该与此有关(此处属主观臆断)。正是大唐经历的怛逻斯战役及其失败使得“西戎”离心渐起。而此次战役失利与后来的“安史之乱”相距太近,于是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便不再是盛唐盛世了。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唐军就连续派兵在西域活动,西域各国也多向唐朝朝贡,虽然有些小国投靠阿拉伯,但亦有背叛阿拉伯,重新倒向唐朝的。怛罗斯之战的爆发本与石国有关,但是战后不久,石国仍然倒向唐朝。从新近出土资料中也有很多怛罗斯之战后唐朝中央与中亚地区军事据点的文书往来。纵观唐朝的扩张史,偶遭挫折甚至惨败并不少见,而败后卷土重来也是唐朝惯用的战略。我们可以说,假如安史之乱不爆发,大唐仍维持表面上的繁荣,那么若干年后唐军再次出击中亚,与阿拉伯军队再次相遇,几乎是必然的。当然这仅仅是假设。安史之乱的爆发,引爆了唐朝社会的几乎所有矛盾,即使怛罗斯之战取胜,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唐朝势力仍会撤出中亚。法国学者张日铭在著作中认为,在安禄山叛乱前,唐从未自西域撤退。所以我们应该说,正好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当口,爆发了怛罗斯之战,而不是怛罗斯之战,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尽管认为怛逻斯战役之败使唐朝势力退出中亚的经营有点太绝对,然而这次令大唐在道义上陷于不太有利地位的重要战役的失利,不能不使一些西域藩国看到大唐王朝虚喘的一面。客观地讲,“安史之乱”让大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折腾的元气殆尽,它甚至将驻扎在安西、朔方等戍边部队内调平叛,几乎上演一出大唐版的吴三桂赴京勤王的悲剧。但是,正是在怛逻斯战役之后,后人在谈及大唐王朝在西域的存在的时候,恐怕它仅仅是以影响为主而已。中亚的西域各国,也正是从那以后开始了面向大食,并逐渐经历***化的历程。
另外,在判断唐与大食之间的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上,人们还应该看到,这次战役“绝非一场偶然的遭遇战,而是两国间政治冲突发展的必然结局。”
根据民间传说,安史之乱的是时候大唐曾经向大食借兵,后来传说这些士兵留在了中国成为了现在回族的祖先。中国文明的传播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的西传。
杜环是一万余唐军俘虏中的一员,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逻斯战役的。杜环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到过摩洛哥的人。在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他不但发现那里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人员)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此字字库没有,写法为“澴”字去掉三点水,改成耳刀。--笔者注)、吕礼为“织络者”。
杜环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国,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宝贵的记录。《经行记》原书失传,但是其族叔杜佑在所著《通典》的边防部分(卷一百九十一)中摘引数段;杜佑在这部分的《西戎总序》里说:“族子环随镇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至西海,宝应初,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7]此外《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和《文献通考》亦有少量转引。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传授给阿拉伯人,后来再由他们传往更加遥远的欧洲……这几乎成为中世纪东、西文化传播的固定模式。战役影响怛罗斯战役之后,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染指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对***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阿拔斯王朝也未有]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黑汗王朝的入侵]者消灭。
长远来说,部分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文化比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的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中东何欧洲,当时从军的杜环被阿拉伯帝国俘虏,随后跟着阿拉伯人周游阿拉伯各地,回国后写成《经行记》一书。总之,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2]战役评价《新唐书》、《》认为大食攻仙芝于怛罗斯城,《资治通鉴》认为是仙芝在该城与大食遇。这样,我们就有必要知道在大战前,究竟是谁占领着这座城,史书记载,怛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石国传》“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大食很可能只是答应石国王子派兵驻守怛罗斯城,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怛城不远的撒马尔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一直觊觎东进的阿拉伯人只是一直碍于唐对此的管辖而迟迟未动手[33],而此时唐与石国发生冲突,进驻怛城便成了难得的机会。但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而且我们知道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一时很难集结,所以一旦大食来攻四镇,很可能会像此前的突骑施一样攻陷安西,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以攻为守,远征大食对于深谙兵法的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最佳手段,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的穆斯林大军匆匆南下,恰好与高仙芝大军相遇在怛罗斯河 ,两军激战五日 ,由于怛罗斯城守兵与南下穆斯林大军合击唐军,在那里彻底的打败了中国人。关于阿军为何没有乘胜东进,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怛战阿军胜的过于艰难,慑于唐军强大的印象, 不愿东进挑起更大的战争。笔者认为上述原因固然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希望有效的梳理并不稳定的内政而奉行的暂时和平外交政策。实际上,此后,他们对中亚征服不断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所向披靡的大食人从来都不会畏惧战争,因为真主会使他们战胜一切人。
中国的许多学者总是对唐将高仙芝耿耿于怀. 在攻打石国的过程中,世人对高仙芝多有指责,如高仙芝没有信义,屠城,贪财。其实细细分析,这显然有些强词夺理。首先是说高仙芝没有信义,根据是已经和石国国王和谈,却用偷袭。中国兵法历来是兵不厌诈,李靖夜袭阴山,也是凭借和谈麻痹突厥人,而后一举成功,世人多称赞这一壮举,为何高仙芝用这个办法就是没有信义?《》卷211开元三年(715)条记载“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明显是高仙芝为了麻痹石国而用的谋略。然后是说高仙芝屠城,其实这是当时战争的常用手段,比如说开元三年之役,“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传,自已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国皆遣使请降。”为何这个时候没有“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呢?其实所谓的“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只不过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域国家在阿拉伯的控制之下联合进行的一次政治反攻活动,和高仙芝是不是屠城关系并不大。最后是说高仙芝贪财,这一点最为冤枉,兵法有云:“使贪使愚”。正是完美的应用了这条兵法,所以他的军队才可以保持如此高的战斗力。大唐名将李靖击灭突厥之后,被人弹劾说“治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俱尽”,[37]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史书记载高仙芝“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很贪财的人。有学者还认为高仙芝就犯了兵家大忌,“深入胡地,后绝援兵”,后方补给不足。其实,李靖当初率三千骑北击突厥,又何尝不是深入胡地,霍去病,追击匈努几千里,甚至到了贝加尔湖,又何来后援?但我认为这恰恰是高仙芝用兵的风格,而且这个距离,还不能算冒险,小勃律之战的危险系数要比之高得多。这不过是喜欢纸上谈兵的幼稚学者对失败的将军的无理取闹。错只错在此役高战败而归,倘若大胜,那么他们的赞誉恐不亚于小勃律一役。此外,学者李方认为高仙芝“以其无藩臣礼”而讨石国,属于过激行为,造成怛战大失人心,与阿拉伯军队相遇一触即溃。其实,这只不过是讨伐石国的一个细枝末节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石国的行为已经告诉我们,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石国开始使用这种寻找新的主人的方式来应对来自双方的压力。或者说,高仙芝伐石国不过是给阿拉伯人看罢了,他对石国人的惩罚越重越能震慑阿拉伯人。
此处我们还需对葛罗逯众的临阵倒戈作进一步的分析。关于倒戈的原因,史料全无, 但怛逻斯之战后葛逻禄人轻易崛起,控制了碎叶地区,这是众所周知的。唐军攻城五昼夜不克才,遇到援军才崩溃,这不得不使我们推测在第五日的夜间,唐军突然受到来自葛罗禄人和大食人的袭击,如果是这样,无疑是杀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使其混乱而失去控制,因为直至当夜,高仙芝的损失也许并没有那么惨重, 如果有机会使之重新恢复纪律,则完全有机会再战[40],但困难恰恰是,当时在夜间,局面已经完全失控。《新唐书》卷138《李嗣业传》记载,“会拔汗那众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可见主帅与番将士卒已完全分散。
高仙芝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骁勇善战,屡出奇兵,为唐朝立下了卓越战功。虽然这位高句丽人学会了中国的兵法,也受到中国的霸道政策的影响,对石国这样的小国背信弃义,大肆杀戮百姓、掠夺财物,为阿拉伯大举进攻提供了口实。怛罗斯城就在安西四镇之疏勒(喀什)和安西四镇之碎叶(今北部托克马克(Tokmok),诗仙李白就出生于此)之间,是大唐之邻土。完全是本土主场作战。时至今日怛罗斯城紧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比从北京去天津还近。阿拉伯完全是异土客场作战。结果反倒被阿拉伯人占领,唐军被逼只好开始围攻原本属于自己的怛罗斯城。
但是对怛罗斯之败,高仙芝并不负全部责任:高仙芝屠戮石国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唐廷的指责,可见其行为符合唐廷对西域国家的态度;高仙芝的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劳师袭远,再加上在不熟悉的敌国土地与敌国精锐部队作战,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受内外夹击而溃败,显示出这位高句丽族将领的军事才能。
怛罗斯之战过后,无力染指以西之地,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国史籍并为中国干涉控制的古国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中国势力范围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华夏文明从此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化的过程,而阿拉伯人则在这场战役中俘获懂得造纸术的中国士兵,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流入欧洲,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帝国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应该说并不是因为怛罗斯之败,而是因为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本文内容于
19:02:07 被秀才唱情歌编辑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地点: 中亚怛罗斯时间: 751年7月-8月参战方: 中国唐朝,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结果: 阿拔斯王朝获胜参战方兵力: 唐朝3万—7万,阿拔斯王朝约3万伤亡情况: 唐朝战死被俘各半,阿拉伯不详主要指挥官: 高仙芝;艾布·穆斯林战役背景当时的世界公元6到8世纪,是西欧人眼中的“黑暗时代”。然而西欧之外的世界此时并不“黑暗”,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处于兴盛期。除去固唐玄宗李隆基守东南欧和近东的拜占庭,另外两个便是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当时的中国751年时的中国,正是盛唐的天宝年间,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李隆基统治的时期里,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尽管此时李隆基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严重的危机,但大唐至少在那时还是“大”唐,当时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强国。
汉民族先民——华夏族通过战争和文化融合,掌握了黄河流域(中原)和长江流域(江南)的土地。对汉民族而言,中原江南以外的蛮荒之地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因为这些土地不能大面积种植农作物;而汉族的“扩张”多是因为不堪周边民族为争夺过去属于自己的领土而进行的屠杀、劫掠和骚扰,出于稳定本国疆土、以绝后患的目的才大举兴兵。为了保卫长安必须占领河西,为了保卫河西必须控制青海,为了控制青海必须占领西域来分吐蕃帝国的兵力,使其不能并兵向东扩张而已,唐代名将郭元振就这个问题和吐蕃大相论钦陵谈判过,如果吐蕃国放弃青海,唐帝国就放弃西域。高宗年间,东、西突厥汗国先后被中国所灭,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小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或被迫投降唐朝、或被武力灭国。唐朝从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安西都护府坐落在龟兹镇。尽管正统的世界史学家大都认为安西都护府辖境不能算唐帝国的正式领土,只是唐帝国的外围保护国而已,但直到开元、天宝年间,这一带始终处于中华文化圈之内,受中国文化影响。当时的阿拉伯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自穆罕默德先知和四大正统哈里发以来,穆斯林已经控制了亚述人、波斯人和罗马人想都没敢想过的辽阔版图,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几个部落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把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揽入囊中,地中海成为了阿拉伯人的内湖。阿拉伯帝国成为中国、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极强力量。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中国的国界。开元三年和五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大食兵向安西四镇发动过两次战争,均被击退,开元五年战事见于《资治通鉴》,另有新出吐鲁番文书亦涉及此次战役。
阿拉伯帝国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与吐蕃国大打出手,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西域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文化的东进感到不安,更畏惧彪悍的穆斯林战士,于是不少国家向唐朝求援。战役起因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遗民)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招讨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公元750年,唐朝统治者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俘虏石国国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唐朝要在中亚树立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的挑战。实力对比唐朝方面唐朝主将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阿拉伯史籍是10万,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7万人,《段秀实别传》是六万人,《旧唐书》是3万,《通鉴》是2万)。以史料记载,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即使以最高估计,安西四镇也没有超过三万的兵力,而且不可能倾巢而出,不留守备。其余仆从国军队或3——4万人。唐军七万的记载在阿拉伯和中国史料中都能找到,很多学者据此推度这一数字为真,实际上杜佑《通典》中的七万军队记载,来自于杜环,杜环则被阿拉伯俘虏之后,从阿拉伯人那里得知所谓杀死五万、俘虏两万的数字。实际上,作为一个随军书记,杜环不大可能知道蕃汉兵力总数,甚至我们可以说,仆从国的军队到底来了多少,高仙芝本人也未必能够完全掌握,在他眼中,这些军队只是凑数的而已。而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说明陌刀骑士这次高仙芝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确有准备。唐军虽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行军速度较快。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陌刀队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所以高仙芝应当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对于唐军的武器装备,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支我所知的火器大量使用以前全世界最另我心动不已的军队!
从《太白阴经》所得到的资料,唐军的编成装备是这样的:
唐军的主力部队多是步骑混成的,其一个标准的军团应该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辎重兵,一支这样的部队合计约两万人马。其中,12500名步兵中,甲兵7500名,主要使用明光甲。在7500甲兵中有2500名陌刀兵,这些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此外5000甲兵也同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断柄重刀一把。
唐军弓弩配备率得到120%,每名士兵都配有三件以上的武器。这与秦汉军队相比,火力强出了3—5倍,冲击力也大有提高!
而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配合骑兵完成对运动速度快,而路途又远的游牧军队,唐军藩镇军和中央军主力的步兵部队都是坐车马机动的,而不是徒步。在得到战场时才下车列阵作战!
唐军骑兵与此前南北朝时有所区别。南北朝时,成熟的马蹬的大量使用使骑兵由秦汉时的轻骑向重甲骑兵发展,也就是人马皆以重甲防护,在战场上发起冲击作战。但唐军当时的主要对手是游牧轻骑兵,且是长途出击为主,所以唐军虽然也有重骑兵的存在,但更多的还是轻骑兵。
唐军的骑兵一反此前南北朝时的重装化,其士兵的保护很好,但战马却甲片很少,只是护住前胸和脸部!唐骑兵人是有完善的战甲保护的,其战甲与步兵甲型制类似。早期的玄甲也被逐渐淘汰,代之明光甲。但骑兵甲的裙甲,膀甲明显比步兵的断,这是为了方便在马上的运动。为了弥补,唐骑兵使用皮带在腿和手膀上固定上甲片。唐骑兵每人身背长枪一条,配圆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长短唐样刀(横刀)各一把。战备相当完善!
唐军远程作战的战术运用也有了很大突破:实战中,唐军骑兵与坐车的步兵共同达到战场!如果敌军首先发动进攻,唐军拥有与宋军同样高的弓弩配备量,先以箭镞攻击对手,随后刀阵迎击,当两军混战在一起的时刻,骑兵迅速从侧翼扰到敌军后方,两线夹击对手!如果我军主动进攻,骑兵主要担负从侧后扰到敌军后方,迁制对手主力,同时步兵开始以刀阵推进!最终实现围歼!史书上有“如墙而进”,“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来描述唐刀阵推进时的强大威力!
唐军的战术有些类似亚力山大大帝的矛阵加重骑兵的战术,但与当时马其顿的仪式化战争已经西方的简单军阵相比,唐军则具有极高的战斗优势!
可见唐军步骑的配合与后来的“两翼铁骑”是完全不同的!唐军骑兵虽与步兵合为一体,但在战斗中其使用是完全独立于步兵的!可以说是由唐军创造了步骑合战的最优秀典范!唐军的战术级富力图全歼,所向披靡的霸气。这与其他军队在骑兵面前将步兵作为列阵死守的工具的作风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唐军拥有级高的主动进攻精神!
可见,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畜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反骑兵军团”的威力!
应该认为,通过上千年的国家体制演进,以自由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基础,以牺牲国家动员能力为代价,唐军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外进攻能力!
5000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断柄重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另外2500轻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娄,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
但是,唐军号称劳师以袭远,从安西深入七百余里,攻打曾经是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近,但阿拉伯也不是本土作战,两河地区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也是一个危险莫测的地区,到处充满了反抗。阿拉伯方面美国人在《中亚史纲要》的记载法国学者的著作上关于兵力的描述阿拉伯帝国全国方面全军不过15万,主力约7万在西方和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峙,哈里发艾布·贾法尔身边只有3万人在临时首都安巴尔附近驻扎,此外开国元勋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10000人在巴士拉以北一带驻,东西呼罗珊的首都木鹿和木鹿鲁兹(小木鹿)能出动的兵力不过10000人。统归艾布·穆斯林的部将齐雅德·伊本·萨里指挥,其余兵力在印度,北非和西班牙各地驻守,750年河中各国反阿拉伯大起义的时候,集中各国兵力3万人把阿拉伯驻军1.2万人包围,打死了前锋大将,前锋副将齐雅德突围而出,找米国王借了兵并连同米国军讨平布哈拉动乱。 米国王反而因势大被艾布·穆斯林杀死,米国反水投唐。而此时的中亚诸国正被大食的远征军四处讨伐叛乱而压制,阿布把协助中亚通史·古代卷上册314页镇压沙里克起义的安国国王杀掉了,而他的将军阿布.达乌德出兵史国时也将史国国王和一群部落领主杀掉。康国起兵被镇压,米国起兵被镇压,国王被阿布斩首,阿布的另一位将军哈里德.本.伊布拉欣正越过乌浒河,顺利进军骨咄,其国王罗全节潜逃至唐朝避难。这些都是公元750年前后的事情,其中米国王族马上倒向唐朝,请求唐朝发兵讨伐大食,此时的中亚诸国怎么可能还来求大食援助而进攻大唐呢?所以当时河中形式对唐十分有利,河中各国是心向唐朝的(网上流传此战阿拉伯总兵力十五万最早中外史学家关于唐军兵力的论述的出处来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从流传下来的中外任何一本史书都找不出史料来源,其中动员河中各国兵力10万尤其错误,九姓胡搞大动乱被阿拉伯人打残了,想动员10万人可还真不容易。原始史料中没有任何一本有这个数字。说实话,阿拉伯人对那些中亚国家很戒备的(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推测毫无意义,唐朝对中亚国家也很戒备,但一样有仆从军作战,而且这些仆从军也确实叛变了。可见即使仆从军不值得信任,也不妨碍拉他们来当炮灰,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比比皆是,当然人数是否有十万,这个是无从可考的),刚刚发生过布哈拉大动乱,转头就又允许他们集结15万大军?哈里发难道想裸奔到埃及去。如果反对者能从史料而不是网上找到阿拉伯有超过3万的数字大家自然信服,不然光凭网文如何服众,请反对者找出史料上记载阿拉伯军的数字,(前面图片引用的法国学者著作,再往后翻一页就能看到他认为阿拉伯方面亦调动重兵,并和昭武九姓组成联军,我们目前能确定的就是唐军正规部队最多只能调动两万余人,其余都是仆从部队,而阿拉伯正规军队也在两三万人左右。外国学者多谨慎分析,认为在战争开始之前,唐军人数上似乎有优势,而随后由于葛罗逯部倒戈,唐军实际已处于劣势。)
阿拉伯步兵列阵之时用长矛配盾牌,是传统的装备。阿拉伯的大马士革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锋锐无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唐杜甫就在《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里面称赞阿拉伯刀“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阿拉伯骑兵的装备也是长矛加盾牌,并且装备弓箭。关于阿拉伯人的盔甲由于资料不足,没有详细的资料。相比之下,阿拉伯的唯一优势在于骑兵,阿拉伯马乃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再加上不亚于阿拉伯本土战士的宗教狂热,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阿拉伯骑兵主要是轻骑,虽然盔甲较差,但保证了机动性。其武器包括弓箭、长矛、剑等,以及锋利无比且适于马上作战的阿拉伯短弯刀。战役过程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据阿拉伯史书《创世与历史》记载,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不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可能还包含艾布·穆斯林的一部分部队,你让这个地位和李嗣业地位相当的人物统领15万大军,想一下都觉得荒唐),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叛变,唐军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保住中亚心满意足,也未能进一步扩张。战役收尾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高仙芝败退后,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在防务空虚、兵不习战的情况下扼守潼关,这位高句丽族名将显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度保卫了长安的门户。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此后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在西域的霸权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
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由此引来大规模叛变,阿拉伯忙于平乱,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权。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国力严重消耗,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与此同时,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挡了阿拉伯人的东进,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进一步失守。
西方学者勒内·格鲁塞∶如果不是唐帝国内部的那场内乱,也许,不过几年,他们就会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他们的霸权[43],但是,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却使唐军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也正是这场来自帝国内部的持续八年的内战,几乎耗尽了这个强盛帝国的所有财富,衰落从那个时候才骤然开始。从废墟中重建的那个帝国已不再是曾经的天可汗帝国,公元792年吐蕃人攻克了帝国在塔里木盆地的最后一个据点,汉人的军队在清以前的近八百年里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参见[ 法]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历史地位历史学家大多强调各种矛盾积累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分界岭。然而这只是就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区的社会动荡及其不良影响而言。如果以大唐版图论兴衰的话,那么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是需要提升的。这种判断绝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与历史演变。甚至明代的宋濂在写元史的时候还提到“唐患在西戎”,也应该与此有关(此处属主观臆断)。正是大唐经历的怛逻斯战役及其失败使得“西戎”离心渐起。而此次战役失利与后来的“安史之乱”相距太近,于是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便不再是盛唐盛世了。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唐军就连续派兵在西域活动,西域各国也多向唐朝朝贡,虽然有些小国投靠阿拉伯,但亦有背叛阿拉伯,重新倒向唐朝的。怛罗斯之战的爆发本与石国有关,但是战后不久,石国仍然倒向唐朝。从新近出土资料中也有很多怛罗斯之战后唐朝中央与中亚地区军事据点的文书往来。纵观唐朝的扩张史,偶遭挫折甚至惨败并不少见,而败后卷土重来也是唐朝惯用的战略。我们可以说,假如安史之乱不爆发,大唐仍维持表面上的繁荣,那么若干年后唐军再次出击中亚,与阿拉伯军队再次相遇,几乎是必然的。当然这仅仅是假设。安史之乱的爆发,引爆了唐朝社会的几乎所有矛盾,即使怛罗斯之战取胜,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唐朝势力仍会撤出中亚。法国学者张日铭在著作中认为,在安禄山叛乱前,唐从未自西域撤退。所以我们应该说,正好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当口,爆发了怛罗斯之战,而不是怛罗斯之战,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尽管认为怛逻斯战役之败使唐朝势力退出中亚的经营有点太绝对,然而这次令大唐在道义上陷于不太有利地位的重要战役的失利,不能不使一些西域藩国看到大唐王朝虚喘的一面。客观地讲,“安史之乱”让大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折腾的元气殆尽,它甚至将驻扎在安西、朔方等戍边部队内调平叛,几乎上演一出大唐版的吴三桂赴京勤王的悲剧。但是,正是在怛逻斯战役之后,后人在谈及大唐王朝在西域的存在的时候,恐怕它仅仅是以影响为主而已。中亚的西域各国,也正是从那以后开始了面向大食,并逐渐经历***化的历程。
另外,在判断唐与大食之间的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上,人们还应该看到,这次战役“绝非一场偶然的遭遇战,而是两国间政治冲突发展的必然结局。”
根据民间传说,安史之乱的是时候大唐曾经向大食借兵,后来传说这些士兵留在了中国成为了现在回族的祖先。中国文明的传播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造纸术的西传。
杜环是一万余唐军俘虏中的一员,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逻斯战役的。杜环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到过摩洛哥的人。在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他不但发现那里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人员)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此字字库没有,写法为“澴”字去掉三点水,改成耳刀。--笔者注)、吕礼为“织络者”。
杜环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国,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宝贵的记录。《经行记》原书失传,但是其族叔杜佑在所著《通典》的边防部分(卷一百九十一)中摘引数段;杜佑在这部分的《西戎总序》里说:“族子环随镇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至西海,宝应初,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7]此外《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和《文献通考》亦有少量转引。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传授给阿拉伯人,后来再由他们传往更加遥远的欧洲……这几乎成为中世纪东、西文化传播的固定模式。战役影响怛罗斯战役之后,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染指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对***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阿拔斯王朝也未有]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黑汗王朝的入侵]者消灭。
长远来说,部分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文化比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的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中东何欧洲,当时从军的杜环被阿拉伯帝国俘虏,随后跟着阿拉伯人周游阿拉伯各地,回国后写成《经行记》一书。总之,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2]战役评价《新唐书》、《旧唐书》认为大食攻仙芝于怛罗斯城,《资治通鉴》认为是仙芝在该城与大食遇。这样,我们就有必要知道在大战前,究竟是谁占领着这座城,史书记载,怛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新唐书·石国传》“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大食很可能只是答应石国王子派兵驻守怛罗斯城,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怛城不远的撒马尔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一直觊觎东进的阿拉伯人只是一直碍于唐对此的管辖而迟迟未动手[33],而此时唐与石国发生冲突,进驻怛城便成了难得的机会。但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而且我们知道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一时很难集结,所以一旦大食来攻四镇,很可能会像此前的突骑施一样攻陷安西,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以攻为守,远征大食对于深谙兵法的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最佳手段,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的穆斯林大军匆匆南下,恰好与高仙芝大军相遇在怛罗斯河 ,两军激战五日 ,由于怛罗斯城守兵与南下穆斯林大军合击唐军,在那里彻底的打败了中国人。关于阿军为何没有乘胜东进,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怛战阿军胜的过于艰难,慑于唐军强大的印象, 不愿东进挑起更大的战争。笔者认为上述原因固然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希望有效的梳理并不稳定的内政而奉行的暂时和平外交政策。实际上,此后,他们对中亚征服不断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所向披靡的大食人从来都不会畏惧战争,因为真主会使他们战胜一切人。
中国的许多学者总是对唐将高仙芝耿耿于怀. 在攻打石国的过程中,世人对高仙芝多有指责,如高仙芝没有信义,屠城,贪财。其实细细分析,这显然有些强词夺理。首先是说高仙芝没有信义,根据是已经和石国国王和谈,却用偷袭。中国兵法历来是兵不厌诈,李靖夜袭阴山,也是凭借和谈麻痹突厥人,而后一举成功,世人多称赞这一壮举,为何高仙芝用这个办法就是没有信义?《资治通鉴》卷211开元三年(715)条记载“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明显是高仙芝为了麻痹石国而用的谋略。然后是说高仙芝屠城,其实这是当时战争的常用手段,比如说开元三年之役,“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传,自已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国皆遣使请降。”为何这个时候没有“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呢?其实所谓的“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只不过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域国家在阿拉伯的控制之下联合进行的一次政治反攻活动,和高仙芝是不是屠城关系并不大。最后是说高仙芝贪财,这一点最为冤枉,兵法有云:“使贪使愚”。高仙芝正是完美的应用了这条兵法,所以他的军队才可以保持如此高的战斗力。大唐名将李靖击灭突厥之后,被人弹劾说“治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俱尽”,[37]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史书记载高仙芝“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很贪财的人。有学者还认为高仙芝就犯了兵家大忌,“深入胡地,后绝援兵”,后方补给不足。其实,李靖当初率三千骑北击突厥,又何尝不是深入胡地,霍去病,追击匈努几千里,甚至到了贝加尔湖,又何来后援?但我认为这恰恰是高仙芝用兵的风格,而且这个距离,还不能算冒险,小勃律之战的危险系数要比之高得多。这不过是喜欢纸上谈兵的幼稚学者对失败的将军的无理取闹。错只错在此役高战败而归,倘若大胜,那么他们的赞誉恐不亚于小勃律一役。此外,学者李方认为高仙芝“以其无藩臣礼”而讨石国,属于过激行为,造成怛战大失人心,与阿拉伯军队相遇一触即溃。其实,这只不过是讨伐石国的一个细枝末节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石国的行为已经告诉我们,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石国开始使用这种寻找新的主人的方式来应对来自双方的压力。或者说,高仙芝伐石国不过是给阿拉伯人看罢了,他对石国人的惩罚越重越能震慑阿拉伯人。
此处我们还需对葛罗逯众的临阵倒戈作进一步的分析。关于倒戈的原因,史料全无, 但怛逻斯之战后葛逻禄人轻易崛起,控制了碎叶地区,这是众所周知的。唐军攻城五昼夜不克才,遇到援军才崩溃,这不得不使我们推测在第五日的夜间,唐军突然受到来自葛罗禄人和大食人的袭击,如果是这样,无疑是杀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使其混乱而失去控制,因为直至当夜,高仙芝的损失也许并没有那么惨重, 如果有机会使之重新恢复纪律,则完全有机会再战[40],但困难恰恰是,当时在夜间,局面已经完全失控。《新唐书》卷138《李嗣业传》记载,“会拔汗那众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可见主帅与番将士卒已完全分散。
高仙芝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骁勇善战,屡出奇兵,为唐朝立下了卓越战功。虽然这位高句丽人学会了中国的兵法,也受到中国的霸道政策的影响,对石国这样的小国背信弃义,大肆杀戮百姓、掠夺财物,为阿拉伯大举进攻提供了口实。怛罗斯城就在安西四镇之疏勒(喀什)和安西四镇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Tokmok),诗仙李白就出生于此)之间,是大唐之邻土。完全是本土主场作战。时至今日怛罗斯城紧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比从北京去天津还近。阿拉伯完全是异土客场作战。结果反倒被阿拉伯人占领,唐军被逼只好开始围攻原本属于自己的怛罗斯城。
但是对怛罗斯之败,高仙芝并不负全部责任:高仙芝屠戮石国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唐廷的指责,可见其行为符合唐廷对西域国家的态度;高仙芝的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劳师袭远,再加上在不熟悉的敌国土地与敌国精锐部队作战,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受内外夹击而溃败,显示出这位高句丽族将领的军事才能。
怛罗斯之战过后,唐朝无力染指帕米尔高原以西之地,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国史籍并为中国干涉控制的古国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中国势力范围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华夏文明从此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化的过程,而阿拉伯人则在这场战役中俘获懂得造纸术的中国士兵,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流入欧洲,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帝国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应该说并不是因为怛罗斯之败,而是因为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本文内容于
19:02:07 被秀才唱情歌编辑 靠,ctrl+V百度也行啊?楼猪你太猪了。怛罗斯之战是个小规模冲突,主将没被砍头就是证明,其意义大致相当于珍宝岛战斗,对大唐疯狂扩张来讲,忽略不计。
远离根据地,而且路途艰难,就已经有了后顾之忧。第二 知己不知彼,骄兵必败。中亚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不能与阿拉伯军队相比,高仙芝估计只了解阿拉伯军队的人数,但对其战斗能力不了解。第三 兵贵精不在多,如果仅以唐兵出战,效果会好很多。至少能进退自如。阿拉伯军准备估计也并不足,但至少占有地利人和。第一是防御战,第二道义占些优势。另外阿拉伯军队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坚。这方面唐军比较均衡,另外唐军的战斗意志还是不如对手,毕竟阿拉伯有宗教作为口号,而唐军比较务实,且筋疲力尽。因此最后唐军降者众多。如果长期战争,我认为唐军胜利的概率比阿拉伯要高。
日期: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宝十载)结果: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怛罗斯之战过后,唐朝在帕米尔高原以西之地尽失,华夏文明从此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化的过程。背景751年时的中国,正是盛唐的天宝年间,此时坐在龙椅上的是李隆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唐玄宗的一代传奇天子。在他统治的时期里,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尽管此时他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种种危机,但大唐至少在目前还是大唐,当时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强国。对农耕民族而言,中原江南以外的蛮荒之地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秦汉如此,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经营西域,也是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保证西北边陲的安宁。高宗年间,东、西突厥汗国先后被中国所灭,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小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或归顺唐朝、或被剿平。唐朝从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安西都护府坐落在龟兹镇。尽管有史学家认为安西都护府辖境不能算唐帝国的正式领土,而且西南方向的吐蕃也于7世纪后半叶开始兴起,使唐朝的西域霸权几度险些丧失,但直到开元、天宝年间,这一带始终处于中华文化圈之内。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自穆罕默德先知和四大正统哈里发以来,穆斯林已经控制了亚述人、波斯人和罗马人想都没敢想过的辽阔版图,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几个部落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把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揽入囊中,成为中国、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极力量。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查只·伊本·优素福垂涎中国的富庶,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中国的国界。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与吐蕃联军和唐朝进行了第一次冲突,攻打唐属国拔汗那,被唐军击败。在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又一次战争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与吐蕃大打出手,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粟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西域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袄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文化的东侵感到不安,更畏惧凶悍的穆斯林战士,于是不少国家向唐朝求援(因此不要以为这一时期唐军在西域都是孤军奋战)。二、起因在这个西域风云变幻的时期,一代名将高仙芝登场了。高仙芝本是高句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史载其“善骑射,骁勇果敢”,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与其父班秩相同。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在“胡气弥漫”、开放性和包容性空前的唐代,一个“异族”受到如此重用并不奇怪,当时手握雄兵的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也都是胡人。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于天宝六年(747)被玄宗任命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史。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749年12月,高仙芝以石国“无藩臣礼”为由,在经唐廷允许后领兵征讨。唐军一到,石国便请求投降。高仙芝先派人与之约和,但不久之后即违背承诺,趁其不备出兵掩袭,攻占石国城池。唐军不但俘虏了石国国王,而且捋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大肆掠夺财物。高仙芝在此时表现出了贪婪残忍的一面,许多战利品都流入了他自己的腰包。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然而悲剧的命运离他也不远了。在唐军围攻石国时,石国王子侥幸逃脱,并向大食的阿拔斯王朝求救。后者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来的借口,联合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所有属国,准备派大军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得到情报后,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军队。其实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三、实力对比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而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堪称倾巢出动,说明这次高仙芝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确有准备。唐军虽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行军速度较快。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兵力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有的估计为 17万。在兵力方面,阿拉伯联军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在素质方面,呼罗珊是是阿拉伯历代经营的军事重镇,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罗珊骑兵的素质在阿拉伯帝国中当属翘楚,都是精锐。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我们有理由推测高仙芝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见李筌《太白阴经》卷四)。阿拉伯步兵列阵之时用长矛配盾牌,是传统的装备。阿拉伯的大马士革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锋锐无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唐杜甫就在《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里面称赞阿拉伯刀“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阿拉伯骑兵的装备也是长矛加盾牌,并且装备弓箭。关于阿拉伯人的盔甲由于资料不足,没有详细的资料。相比之下,阿拉伯的唯一优势在于骑兵,阿拉伯马乃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再加上不亚于阿拉伯本土战士的宗教狂热,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阿拉伯骑兵主要是轻骑,虽然盔甲较差,但保证了机动性。其武器包括弓箭、长矛、剑等,以及锋利无比且适于马上作战的阿拉伯短弯刀。其他兵力虽是杂牌军,装备和组织上要差一些,但西域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唐军劳师以袭远,从安西深入七百余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在补给、情报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四、战役过程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并且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事后的许多历史研究者和军事家对此感到困惑,高仙芝的数万中国军队是如何在面临高原缺氧、且几乎没有补给可能的情况下翻越帕米尔高原(时间长达2个多月)?而这样一支理应疲惫不堪的军团还能在达到目的地后与拥有地利人和、数量数倍于己的阿拉伯军队作战,这本身已经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了。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由于唐军将士极其英勇善战,加上强弓硬弩的技术优势,高仙芝曾经占得上风,阿拉伯联军先后7次进攻均被唐军步、骑兵压制住。阿拉伯军队一味依赖轻骑兵突击的弱点再次暴露无疑:这种战术在训练有素、阵形整齐的敌人面前很难凑效,19年前他们在欧洲的图尔之战中正是败在了坚守阵地的法兰克人手下,停止了对西方的扩张。但这次由于阿拉伯联军兵力实在太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持续了五天,双方仍是不分胜负。然而就在两军相持不下的重要时刻,形势发生突变。在第五天傍晚的激战中,葛逻禄部雇佣兵见势不妙突然叛变(事后有人认为是被阿拉伯人买通的结果),这成为战役的转折点。叛军从背后包围了唐军步兵,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唐军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援,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但唐军也重创了阿拉伯部队,杀敌7万余人。慑于唐军所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与此同时,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挡了阿拉伯人的东进,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进一步失守。五、尾声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高仙芝败退后,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在防务空虚、兵不习战的情况下扼守潼关,一度保卫了长安的门户。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这位虽有过错但始终对唐室忠心耿耿的将领。此后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在西域的霸权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高仙芝对手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各部由此叛变,呼罗珊地区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从此再未试图染指中国。六、影响战役之后,唐王朝在西域的实力并未受到影响,但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经营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对***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但是慑于唐朝军队在战斗中所展示惊人的战斗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黑汗王朝的入侵者消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怛罗斯大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