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诸葛亮发明了连弩车,一次能连发10支箭,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这应该是历史上火力最强的远程武器?

连弩是诸葛亮还是马钧发明的?_百度知道
连弩是诸葛亮还是马钧发明的?
提问者采纳
当时,魏、蜀、吴三国经常打得不可开交。有一次,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使用了一种新发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几十支箭。这种新式武器让魏军大感惊奇,有个魏国士兵捡回连弩让马钧看。马钧仔细观察后认为,这种连弩虽然制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还可以改进,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进得不到魏国承认,马钧只能空抱遗憾。
其他类似问题
连弩的相关知识
其他6条回答
诸葛连弩是诸葛发明的,一次发射十支箭。
诸葛亮发明,马钧认为不够完善而改进
连弩 又称“诸葛弩&,相传为诸葛亮所制&元戎&,商周时期,人们在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弩,秦以后人们开始制造并广泛使用齐发弩,它可以一齐发射数支箭(已出土有三支箭槽的弩机).(1)众所周所弩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所持的兵器,而连发弩据史书记载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但因其图本和实物早以失传,以至于是否存在过这种兵器都是一个迷。(2)本发明创造性地发展了一弓一箭的结构将“连发”变为世界上唯一的现实。(3)本发明再现了一千七百年前古代兵器形态,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提供了佐证。损益连弩实物已收藏于武候祠博物馆。 经译文、论证、制造、操作实验所得出科学准确的数据,现对“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句古语进行注释(以实际操作为序)。 *连弩:利用机械力量连续射箭的弓。 *一弩十矢:一把连弩,箭匣里装十支箭。 *损:减少箭匣里的箭支数量。(实验数据:发射4支箭鸡已被射死,不需要再放箭。) *益:填补箭匣内减少的箭支,(损益连弩:随意增减改动箭支数量的连发弩) *俱发:总括的有顺序的把箭匣里的十支箭全都发射出去。(实验数据:6秒射出十支箭) *谓之元戎:人们称连弩为主将。 *以铁为矢: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镞、木杆、羽毛制成,箭在远距离飞行时,羽毛起平衡作用。而连弩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箭身羽毛部位与箭匣壁发生阻碍,使箭支无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发射位置。所以连弩的箭采用非常规制法,“以铁为矢”是科学合理的。连弩的箭采用铁制就解决了三大问题:(1)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铁制的箭,箭体轻,没有太大的杀伤力。铁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就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大于90度,箭匣里的矢脱离箭槽倒向反方向,张弓向下俯射时箭支滑落的问题。(3)解决了连续供箭问题,连续供箭,连续发射得以完成。 *矢长八寸:当时孔明对矢的长度为八寸是相当科学准确的。经制造实践,箭杆超过八寸,箭匣增长,机关互动就不畅通,铁矢超过八寸重量增加,会影响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于八寸,箭匣缩短,弩的弦臂张开间距小,发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矢长八寸”是最佳尺寸。 全铁的箭加装羽毛困难,无羽的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达不到远射武器的作用。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难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使诸葛亮及其后人没能解决“矢”存在的问题,导致连弩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加之损益连弩机关互动要求精度高,在野外使用时部件受阴雨等天气的影响易变形从而使连弩发射机关失灵,而被军事部门冷落,直至消失。人们对它深奥玄妙的组合,神奇的功能、独特的箭矢记载下了“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损益连弩功能数据: 容箭量10支,矢长八寸(古尺),弩长65厘米,弓臂拉力150斤。 射程:铁矢50米(连弩射程依据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变),普矢(无羽箭《玉海》曰:矢谓之飞枪)120米,单发精确射击30米全中靶,连发快射6秒钟射完十箭。连弩衰退原因: 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弩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制造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①河南南阳卧龙岗;①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成都武候祠里写的是诸葛亮发明的
诸葛孔明的
连弩又称“诸葛弩&,相传为诸葛亮所制当时,魏、蜀、吴三国经常打得不可开交。有一次,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使用了一种新发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几十支箭。这种新式武器让魏军大感惊奇,有个魏国士兵捡回连弩让马钧看。马钧仔细观察后认为,这种连弩虽然制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还可以改进,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进得不到魏国承认,马钧只能空抱遗憾。&元戎&,商周时期,人们在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弩,秦以后人们开始制造并广泛使用齐发弩,它可以一齐发射数支箭(已出土有三支箭槽的弩机).(1)众所周所弩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所持的兵器,而连发弩据史书记载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但因其图本和实物早以失传,以至于是否存在过这种兵器都是一个迷。(2)本发明创造性地发展了一弓一箭的结构将“连发”变为世界上唯一的现实。(3)本发明再现了一千七百年前古代兵器形态,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提供了佐证。损益连弩实物已收藏于武候祠博物馆。经译文、论证、制造、操作实验所得出科学准确的数据,现对“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句古语进行注释(以实际操作为序)。*连弩:利用机械力量连续射箭的弓。*一弩十矢:一把连弩,箭匣里装十支箭。*损:减少箭匣里的箭支数量。(实验数据:发射4支箭鸡已被射死,不需要再放箭。)*益:填补箭匣内减少的箭支,(损益连弩:随意增减改动箭支数量的连发弩)*俱发:总括的有顺序的把箭匣里的十支箭全都发射出去。(实验数据:6秒射出十支箭)*谓之元戎:人们称连弩为主将。*以铁为矢: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镞、木杆、羽毛制成,箭在远距离飞行时,羽毛起平衡作用。而连弩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箭身羽毛部位与箭匣壁发生阻碍,使箭支无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发射位置。所以连弩的箭采用非常规制法,“以铁为矢”是科学合理的。连弩的箭采用铁制就解决了三大问题:(1)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铁制的箭,箭体轻,没有太大的杀伤力。铁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就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大于90度,箭匣里的矢脱离箭槽倒向反方向,张弓向下俯射时箭支滑落的问题。(3)解决了连续供箭问题,连续供箭,连续发射得以完成。*矢长八寸:当时孔明对矢的长度为八寸是相当科学准确的。经制造实践,箭杆超过八寸,箭匣增长,机关互动就不畅通,铁矢超过八寸重量增加,会影响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于八寸,箭匣缩短,弩的弦臂张开间距小,发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矢长八寸”是最佳尺寸。全铁的箭加装羽毛困难,无羽的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达不到远射武器的作用。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难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使诸葛亮及其后人没能解决“矢”存在的问题,导致连弩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加之损益连弩机关互动要求精度高,在野外使用时部件受阴雨等天气的影响易变形从而使连弩发射机关失灵,而被军事部门冷落,直至消失。人们对它深奥玄妙的组合,神奇的功能、独特的箭矢记载下了“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损益连弩功能数据:容箭量10支,矢长八寸(古尺),弩长65厘米,弓臂拉力150斤。射程:铁矢50米(连弩射程依据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变),普矢(无羽箭《玉海》曰:矢谓之飞枪)120米,单发精确射击30米全中靶,连发快射6秒钟射完十箭。连弩衰退原因: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 “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弩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制造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①河南南阳卧龙岗;①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诸葛连弩被冠上诸葛是否因为是诸葛门人所创,为什么只寻的寥寥可数的连弩。谢谢了,大神帮忙啊_百度知道
诸葛连弩被冠上诸葛是否因为是诸葛门人所创,为什么只寻的寥寥可数的连弩。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即使文献上说是诸葛门人所创,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提问者采纳
[编辑本段]神兵简介 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参大量生产后失传。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陈寿《三国志·杜夔传》 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是中国史载“观亮故宅”第一人。他曾亲眼见过“损益连弩”是不容置疑的。 刘弘在“观亮故宅”时却有“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的感叹。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条说:张云《咸通解围录》——南蛮有执旗者傅城发静塞弩,贯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资料说的是唐时西南民族中还在使用一种弩,当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据说就是当年的诸葛连弩。唐宋时期,西南民族中涉及诸葛亮的类似传说甚多,可信度较差。 [编辑本段]六点启发 1,诸葛亮曾创制了一种连弩,在当时十分先进。这连弩有两个基本数据,一是能连发十矢,二是矢长只有八寸。 2,陈寿给诸葛连弩定了一个性,即“损益”。后面本文将进一步讨论此问题。 3,马均为著名科学家(曾改进前人所造织绫机、百戏木偶,曾再次发明已失传的指南车、发明翻水车),当他看见诸葛连弩时,首先是大赞其“巧”,可见它与以前的连弩实有大别,其次是认为还可演进为连发五十矢。希望朝廷立项,让他试验并推广,结果未引起重视。这就为后人研制诸葛连弩提供了极重要的线索。 4,傅玄(217--278)为魏末晋初的著名思想家,官至荼骑常侍,封子爵。他认为,“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从侧面可看到对诸葛连弩的高度评价。 5,傅玄还认为:“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对朝廷未能批准马均立项,重新研制诸葛连弩感到非常遗憾,甚至非常气愤。这或许是诸葛连弩在诸葛亮身后不久就失传的主要原因。6,刘弘身为大将军,对兵器非常熟知。弩机的发射功能由二矢齐发,到三矢齐发,再到十矢齐发,只是量的变化,无质的飞跃。从战国至晋,二矢或三矢齐发连弩已广泛使用了几百年,刘弘应为司空见惯。而刘弘看见诸葛连弩时,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称其为“神弩”。这说明诸葛连弩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种。 [编辑本段]探索历程 关于&一弩十矢俱发&的探索历程
怎样理解&一弩十矢俱发&,是十支箭同时击发,还是先后连续发出?这是认识、研制诸葛连弩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国古代在这两方面都进行过很多探索,各有硕果。正是他们的探索,为我们重新认识诸葛连弩提供了基础。 先看同时击发数矢的弩。一张大弓,同时击发两箭或三箭,这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请令强弩傅两矢外向。&傅,通&附&,附着,《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可证。把二矢同时附在弩机上,当为一击而同时发射两矢的弩。《后汉书·耿纯传》:&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强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此当为同时发射三矢的弩。曹丕《饮马长城窟行》&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说的也是一击而发四、五矢。明《武备志》卷103所载神臂床子连城弩(图七),可同时发射四、五只箭。这是我国古代关于&连弩&这个专用名祠的的第二种意思,即指同时发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但这种类型的弩,我们认为肯定不是诸葛连弩类型。首先,从现有资料看,目前还没有同时击发十矢的,更不可能象马均说的那样,&可令加五倍&,同时击发五十矢。事实上,这种床弩也不可能同时击发五十矢。发箭应对准目标,十个或五十全敌人排在一起进攻的情况并不多见。同时发十箭或五十箭,必造成极大的浪费!第二,一弩同时发射十箭或五十箭,即一支弩机的动力平分十份或五十份后,其射程还能多远?还有什么杀伤力可言?第三,这种笨重的弩床难以携带,根本不适宜南征北伐的地理条件,即不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第四,这种弩所用的矢,其长度在三尺以上,与诸葛连弩的&矢长八寸&差别太大。第五,这么长的矢,显然不可能&以铁为矢&。 再看连续发射的弩。这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在弩床上架两张弓、或三张弓、或四张弓,战时可利用摇柄绳轴事先张弓扣箭,一般是由一名职业射手发射。发射时虽有先后之分,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连续发射&。这种弩在宋代较为流行,《宋史·太宗一》:&十二月乙丑,幸讲武台观机石连弩。 &《宋史·真宗二》:&六年春二月戊寅,幸飞山雄武营,观发机石、连弩,遂宴射潜龙园。 &《宋史·礼志二十四·军礼·阅武条》:&其按阅炮场连弩及便坐日阅召募新军时,令习战如故事。 &《宋史·卢斌传》:&俄复大设机石、连弩、冲车、云梯,四面鼓噪乘城,矢石乱下,斌与州将随机设备。 &《宋史·蛮夷传三·抚水州传》:&蛮复连弩北岸。&《武经总要》记载了宋代的这几种大型床弩(图八、九、十)。其实质是将数张单发弩合而为一,由一人射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连续射击,但我们认为这类连弩主要是强调连结的意思。它张弓时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齐出力才行。 我们认为,这也不是诸葛连弩的类型。因为:1,迄今为止,在一张弩床上最多只能架四张弓,最高只能实现四矢连发,不可能连发十矢,更不可能象马均说的那样,&可令加五倍&,连发五十矢。 2,这种笨重的弩床也难以携带,不适宜西南及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3,这种弩所用的矢,其长度在三尺以上。4,这种矢也不可能是&以铁为矢&。 另有一种连续发射的弩,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明人曾研制出&诸葛武侯弩&(图十一),后来清人在此基础上,曾制造出&弹弩&:
这种弩,我们认为就是失传甚久的诸葛连弩,至少是这种类型。首先,其&矢长八寸&,能连续发射十矢,符合诸葛连弩的两个基本数据;又极为轻便,步兵、骑兵都能随身携带,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惜当时火炮已经使用,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未能推广,不久再度失传。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诸葛连弩及其再发明 
□ 罗开玉 李希勇
另有一种连续发射的弩,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明人曾研制出“诸葛武侯弩”,后来清人在此基础上,曾制造出“弹弩”:
这种弩,我们认为就是失传甚久的诸葛连弩,至少是这种类型。首先,其“矢长八寸”,能连续发射十矢,符合诸葛连弩的两个基本数据;又极为轻便,步兵、骑兵都能随身携带,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惜当时火炮已经使用,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未能推广,不久再度失传。
2000年,辽宁营口市李希勇在一次观看诸葛连弩的电视节目时,深为其失传而忧,用两年多的时间,以传统工艺和材料,再次研制出了诸葛连弩。
该弩容箭量10支,矢长八寸(古尺),弩长65厘米,弓臂拉力150斤;射程:铁矢50米(连弩射程依据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变),普矢(无羽箭)120米,单发精确射击30米全中靶,连发快射6秒射完十箭。2004年,又在此基础上改进为小型工艺品和弹烟器,推出了首批系列产品。
诸葛连弩再认识
明人和李希勇的研制,为我们重新认识、评价、研究诸葛连弩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他们再发明的诸葛连弩,与过去一般的弩相比,其“损益”情况如表1。
为什么要“矢长八寸”?三国时期1尺为今23.6厘米,8寸为18.88厘米,约合今5.7寸。我国古代关于矢长并无统一的规定,大体以适用为原则。一般弓箭矢长在二至四尺左右。从文献记载看,除诸葛连弩外,用弓或弩发射的、最短的矢长也有一尺二寸。 一般的弩,矢是放在弩臂上发射,矢长不能短于弩弓到弩机间的距离。换言之,矢长取决于弩臂的长度,至少是与弩臂直接相关。 战国弩、汉弩所用矢长都在二尺以上,神臂床子连城弩上的矢长为四尺左右。诸葛连弩矢长八寸,当是连弩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一定是为了适应、配合整个连弩结构变化的需要。它的长度不再取决于弩臂。这表明诸葛连弩与战国弩、汉弩在结构上、原理上都有大别。
通过明人和李希勇的两次再发明,我们一眼就可看出,“矢长八寸”首先是为了能将其装入箭匣的需要。 经制造实践,箭杆超过八寸,箭匣增长,机关互动就不畅通,铁矢超过八寸重量增加,会影响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于八寸,箭匣缩短,弩的弦臂张开间距小,发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矢长八寸”是最佳尺寸。
以铁为矢:这有三种可能:全矢为铁;矢头(即箭镞)为铁,矢杆为竹或木;矢头为铜,矢杆为铁。从出土文物的情况看,以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当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排除第一、二种可能性。川、滇、黔和陕西汉中都很潮湿,铁质文物难以保存,加之过去对这一课题重视不够,希望在未来的考古发掘中重视此问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近年收集到一批汉末至三国的箭镞,其中有二枚尤其值得注意(图10第一枚和第三枚)。
从上图和表中可看出,当时明显有宽翼与窄翼两类箭镞。图中的第一枚箭镞,其翼宽仅0.59厘米,而第二枚翼宽 2.45 厘米,为前者的四倍多。宽翼者当是普通箭弩所用,窄翼者(第一、三枚)或为诸葛连弩所用。图中第三枚铜矢头铁杆,可映证我们的推断。知道,箭镞的大小、重量与它所能牵引的箭杆的长度、重量成正比。过小的箭镞不可能带动过大的箭杆。十图中第一枚镞,仅长4.68厘米、重4.5克,大约只能牵引当时八寸长左右的箭杆。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镞、木杆、羽毛制成,箭在远距离飞行时,羽毛起平衡作用。而连弩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箭身羽毛部位与箭匣壁发生阻碍,使箭支无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发射位置。所以连弩的箭采用非常规制法,“以铁为矢”。这就解决了三个问题:1.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铁制的箭,箭体轻,没有太大的杀伤力;铁矢增加了杀伤力;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大于90度,箭匣里的矢脱离箭槽倒向反方向、或张弓向下俯射时箭支滑落等问题;3,保证了连续供箭、连续发射得以顺利完成。
诸葛连弩的核心是新增了连杆,利用杠杆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动的弓弦轻易就能扣上,并快速连发。上引傅玄序中曾提到,试验诸葛连弩主要是“费十寻之木(古八尺为一寻),劳二人之力”,也表明制造诸葛连弩将大量使用木材。弓臂150斤的拉力,通过连杆,只需三四十斤的力量就能胜任。连杆事实上还起到了击发的作用。它在扣弦下压的同时,利用箭匣下压的力量,压迫发射销,使其自然上弹,顶出弓弦,达到击发的目的。这就取代了传统连弩上的弩机。
诸葛连弩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新增了箭匣。箭匣是保证连发的必须装置。箭匣可大可小,故马均认为他还“可令加五倍”。连发十矢与连发五十矢只是量变,并无质别。其次,如箭匣里装五十矢,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如箭匣会大大增高(增高2.5倍至5倍),射击时将影响视线;弩身加重(箭匣增大部分和40支铁矢的重量),携带、操作都会不便。史载马均有此设想而最终未能实施,或许也有这些原因。我们认为,在三国的历史背景下、在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情况下,诸葛连弩连发十矢的构造比连发二十矢、五十矢的构造更合理、更适用。
摘自:  
更多关于“诸葛连弩及其再发明”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南阳市网友
& 莆田市网友
& 金华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河北省网友
& 大连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连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