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里邓东昕打的cf加特林好不好好?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请大家进站之后请点击屏幕右上角的&“推荐”&我们关注生命科学研究,我们寻觅中国学术一方净土,我们务实保证科研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我们期待有共识的您加入!欢迎生物领域各位同行投稿分享前沿研究结果,交流经验O(∩_∩)O~
这个图片神一般地解释了勾股定理!
2013年《巴伦周刊》最受尊敬企业100强分行业榜:医药、生物技术、医疗保健
2013年《巴伦周刊》最受尊敬企业100强(Barron's annual ranking of the world's most respected companies)新排名刚刚出炉,14 家生物技术/制药企业闯进该榜单。如下表格,14家业内公司中,前三甲分别为:强生、安进、吉利德科学。&
Company/Ticker
Mean Score
Highly Respect
Respect Somewhat
Don&t Respect
Johnson & Johnson/JNJ
Amgen/AMGN
Gilead Sciences/GILD
Bayer (Germany)/BAYN
Novartis (Switzerland)/NVS
Roche Holding (Switzerland)/ROG
Bristol-Myers Squibb/BMY
Pfizer/PFE
GlaxoSmithKline (U.K.)/GSK
General Electric/GE
AbbVie/ABBV
Novo Nordisk (Denmark)/NVO
Sanofi (France)/SNY
&而在全榜单中,去年第一的苹果公司的位置掉到了第三。排在第一的是 由沃伦&巴菲特创办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Cooperation),第二是迪斯尼,第四第五分别为谷歌和可口可乐。&100家最受尊敬企业&的排名首次出现是在2005年,依据是 Barron's 专业短期资本经营者投票。全部榜单&
世界粮食奖首次授予转基因科学家 孟山都CTO获奖
& & 北京时间6月20日下午消息,据MarketWatch报道,孟山都首席技术官福瑞里与其它两位科学家因在转基因农作物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今年的&世界粮食奖&,27年来该奖项首次授予基因改良作物研究人员。&  另外两名获奖者为比利时根特大学发展中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IPBO)创始人兼主席蒙塔古(Marc Van Montagu)、美国科学家齐尔顿(Mary-Dell Chilton),他们发展了作物插入外来基因技术。&  世界粮食奖((World Food Prize))于1986年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博洛格 (Norman E. Borlaug) 博士创立。诺曼的杰出工作引发了绿色革命,并为他赢得了&有史以来拯救生命最多的人士&的美誉。1990年,艾奥瓦商人兼慈善家鲁安(John Ruan)成立了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世界粮食奖旨在对改进全球粮食质量、数量和供应,从而推动人类发展的个人突破性成就进行表彰,是该领域最具声望的国际大奖,曾被多位国家元首誉为&粮食与农业领域的诺贝尔奖&。&  世界粮食奖每年十月在艾奥瓦州得梅因市颁发,奖金为 25万美元,以表彰在为人类提供充足粮食和营养的任何相关领域做出贡献者。这些领域包括:粮农科技、营养、生产与营销、经济学、扶贫、政治领导。&  每年十月联合国[微博]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当日或前后,艾奥瓦州政府大厦举行世界粮食奖颁奖仪式。世界粮食奖得主曾为确保成千上万生活于贫困中的男女老少获得数量充足、营养丰富的食物做出过重大贡献。获奖人员代表了众多不同国家,包括孟加拉、巴西、中国、古巴、丹麦、埃塞俄比亚、印度、墨西哥、塞拉利昂、瑞士、英国、联合国和美国。扩展阅读:
2013年最新SCI杂志影响因子发布
影响因子是期刊定量评价的重要工具。自1975年开始,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每年都会发布上一年度其所收录期刊的引证报告,将期刊按引证的频次和影响来划分等级。期刊影响因子也因其重要的标杆意义而为一些研究机构采用,作为科研评估的指标之一。
2013年最新SCI杂志影响因子发布,对232个学科统计了83个国家10853种期刊。在医学类期刊中,医学类排在第一的是CA-CANCER J CLIN,影响因子为153.459,第二的是NEJM(影响因子为51.658),其次是今年超过其它期刊,上升至第三位的Nature出版社旗下期刊NAT REV GENET(影响因子为41.063)。生物类期刊中,排在前三的依然是Nature出版社旗下期刊:NAT REV GENET(影响因子为41.063);NATURE (影响因子38.597);NAT REV MOL CELL BIO(影响因子37.162)。三大著名的杂志影响因子分别为:Nature(38.597,相对于去年上升),Cell(31.957,相对于去年下降),Science(31.027,相对于去年下降),Nature杂志领先。
影响因子位居前20的期刊
Journal Title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Eigenfactor&&Score
CA-CANCER J CLIN
NEW ENGL J MED
REV MOD PHYS
NAT REV GENET
NAT REV MOL CELL BIO
ANNU REV IMMUNOL
NAT REV CANCER
NAT REV IMMUNOL
NAT REV DRUG DISCOV
NAT BIOTECHNOL
NAT REV NEUROSCI
NAT NANOTECHNOL
Nature:研究发现裸鼹鼠不会得癌症的秘密
在啮齿动物中,裸鼹鼠绝对有资格成为超级寿星,因为即使在最好的生活条件下小鼠也最多只能活4年,而这种生活在地下的无毛动物却可以活到30年。裸鼹鼠也不会像其他的啮齿动物(比如小鼠、大鼠、豚鼠)那样容易发生癌症。裸鼹鼠为什么天然地对癌症有抗性?这个问题引起生物学家的巨大兴趣。它的答案也许非常复杂,但是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告诉我们癌症如何产生的,为人类治疗癌症提供新的策略。&最新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裸鼹鼠天生抗癌的机制之一。一般来讲,发生癌症时,细胞会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征:&1. 细胞复制能力变强,这可以保持它们不断增殖&&即便是在无需如此的情况下;&2. 细胞不再死亡,意味着它们会忽视指导它们(在彼此间过于紧密时)死亡的信号;&3. 细胞不再被束缚于某一处,它们可以在全身迁移而导致癌症扩散。&研究证实,裸鼹鼠天然的抗癌能力与第二点有关。当细胞变得太过扁平或者彼此间接触太紧的时候,细胞会停止分裂,这种现象叫做&早期接触抑制(early contact inhibition)&。而癌细胞则失去了这种能力,它们不管彼此间接触有多么紧密都会保持继续分裂。裸鼹鼠的细胞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虽然说所有的健康细胞都具有早期接触抑制,但是研究发现裸鼹鼠的细胞相比其他啮齿动物的细胞对这种接触更加敏感。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时,与小鼠甚至是人类的细胞相比,裸鼹鼠细胞在很低的浓度下就停止分裂。不过问题是,是什么机制导致裸鼹鼠的细胞对这种接触如此敏感呢?&研究者对在培养皿中培育的裸鼹鼠细胞进行观察时发现,培养细胞所用的培养基会变的非常具有黏性,这种现象在培养人类细胞、小鼠细胞,甚至是与裸鼹鼠更具亲缘关系的豚鼠的细胞时都没有发生过。裸鼹鼠的细胞分泌了一种物质使得细胞周围的培养基变得更加黏稠。研究者对这种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这是透明质酸,一种多见于结缔组织中的聚糖。不过,与小鼠体内的同种类型透明质酸不同,裸鼹鼠的透明质酸分子量更大(裸鼹鼠的为6-12kDa,而小鼠的仅为0.5-2kDa),也就是所谓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这种透明质酸遍布裸鼹鼠体内&&皮肤、肾脏、心脏等。&透明质酸的分子量越大,它通过各种方式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就越强。而细胞增殖正是癌症发生的问题之一。&研究发现,裸鼹鼠的基因组中编码生产透明质酸的酶的基因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这使得裸鼹鼠能够高量表达高分子透明质酸。不仅如此,裸鼹鼠体内降解这种透明质酸的酶的量也更低。因此,它产生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的量更大,存在时间更长。&研究表明,正是透明质酸的这种高产量、低降解水平让裸鼹鼠具有了免疫癌症的能力。当往裸鼹鼠细胞培养物中添加更多的降解酶后,这些细胞变得更易于分裂,也更容易形成肿瘤。&那么,裸鼹鼠为何拥有这种适应性呢?由于透明质酸在结缔组织中高量表达,研究者推测它对于裸鼹鼠的地底生活非常重要。透明质酸增强了皮肤的灵活性,让裸鼹鼠能够轻松地挤过地下洞穴的通道。而透明质酸防止裸鼹鼠细胞彼此间过于接近,从而起到抵御癌症的效果,则可能仅仅是它富有弹性皮肤的一个副作用,令人羡慕的是这个副作用带来了真切的益处。&如此看来,结缔组织中的这种大分子蛋白质要远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尽管我们人类无法产生更多的透明质酸让自己避免发生癌症,但是它确实为科学家了解癌症形成,以及如何攻击肿瘤阻止其生长提供了新的视角。原文链接:
麦可思研究院报告显示八大专业就业率低 三个为生物类---谨慎乐观
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就业蓝皮书&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暨研讨会&6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对外发布。蓝皮书说指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包括动画、法学在内的八个专业因为就业困难被亮本科就业红牌警告,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蓝皮书提醒,2013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等。这些专业连续三年()都是就业红牌专业。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这些专业连续三年()都是就业红牌专业。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蓝皮书同时提示即将报考大学的学生,2013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2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蓝皮书说,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为10.4%,其后为销售(10.0%)和行政/后勤(8.7%)等。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为11.0%,其后为销售(10.8%)和建筑工程(8.3%)等。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10.7%),其次是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0.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12.9%),其次是零售商业(7.7%)。
经典奉献 几个最常用的在线分析小工具
其中的&biomath-calculators&非常方便,DNA,RNA,protein 不同量(eg.& ng, ug, OD, bp 等)之间相互转换。
我最喜欢用的序列分析小软件&Sequence Manipulation Suite,绝对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序列分析酶切位点及酶&&&NEB cutter
引物设计时,酶切位点保护碱基个数查询:Takara:&
Thermo online Tool
包括多重引物,PCR,RE&double digest, siRNA, qPCR,&等。
可视化的实验方法&JOVE
优秀的实验指导视频网址JOVE (The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可惜现在很多看不了,需要注册缴费。
最值得信赖的protocol 大全,当然还是&cold spring harbor protocol
Qiagen& Online Seminars&提供很多最新技术的视频讲座和相关产品资料,值得学习。
一人搞科研,全家随便吃?揭秘科研经费流失路线!学着点,亲
一个科研项目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曾被列入院士候选人的科研人员因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某中字头院所下属单位被审计出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福利&&科研经费为何被屡屡钻空子?侵占科研经费有哪些惯用手段?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科研经费流失?
巨额科研经费频现流失黑洞今年3月底,山东省政府公布了关于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其中,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相关课题组责任人受到严重警告处分。也就在今年1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段振豪因为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按照检方提出指控,段振豪主要&使用虚假的票据报销差旅费等共计124万余元&。两起典型事件引发了公众质疑与深思。近年来,随着国力的提升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呈明显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中科学技术支出4429亿元,比上年增加601亿元,增长15.7%。然而,4429亿元中有多少虚报的&1505张火车票&?各级财政为未来竞争力不惜投入的巨额经费究竟有多少用在了&刀刃&上?此前,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而审计署2011年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发现,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的做法,涉及资金数以亿元计。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表示,很多项目负责人忘了科研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些人竟然通过各种方式来侵占科研经费。
黑洞揭秘:科研经费成个人&提款机&经深入调查,半月谈记者发现,目前侵占科研经费主要有四种惯用手法:第一种,发票套取。高校科研院所一般做科研项目预算时预留的&余地&普遍较大,比如需要100万元的项目报300万元,项目审批时即使砍掉一半,还能剩150万元。资金只要拨下来,就想方设法用完,买车、买电脑、置办办公用品都可以,实在用不完就只能通过虚报发票来抵消了。南京某高校文科硕士生王真(化名)告诉记者,社科类课题经费一般在5万元到20万元之间,除了一些打印、购买资料的费用外,绝大部分钱都通过虚假报销的方式获得。中科院一位海归科研人员的妻子向记者透露,自己吃饭的发票也可以给丈夫走科研项目报销掉:&这个圈子里,一人搞科研,全家随便吃。&第二种,收受回扣。很多科研项目在申报时就高不就低,涉及仪器设备都按进口的、最贵的价格申报。一些国外仪器的设备经销商很早便会盯上项目负责人,通过回扣的方式让科研人员购买他们的设备。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学校生产的高端光学测量仪器干涉仪,各项技术指标都不比国外仪器差,价格只有国外仪器的1/4,要便宜七八十万元,但很多科研机构还是要购买国外的仪器。此前,相关案件曾披露,国内一名实验设备采购员在为本单位采购聚焦显微镜、分析仪等仪器过程中,收受仪器设备厂商给予的好处费近万美元。第三种,虚假合同骗取。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于日发布题为&湖南两教师伪造总署公文被处分&的消息,文中称湖南某高校两名教师王某与李某因伪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立项文件,利用虚假课题及其立项资金单独或伙同他人套取学院配套资金,受到处分。王某通过委托他人私刻公章、制作假公函,先后伪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立项文件7份,交给学院科研处。共涉及所谓&课题&7项、所谓&立项经费&83万元,其中包括与该院科研处副处长李某有关的&课题&两项。第四种,财务管理人员顺手牵羊。由于科研人员报销很多不符合财务规定,但是财务管理人员一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以往,一些科研人员也会给财务人员一定的&空间&。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查办的一个案件较为典型。赵静(化名)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财务部委派到化学学院的会计。起初,赵静在教师们的发票中加进一点个人的费用,逐渐发展到每报销1万元,赵静就放进去自己找来的票据数千元。第三年开始,赵静骗取次数不断增多,每年贪污数均在10万元以上,最高一年近20万元。
畸形文化透视:&功夫&用在科研外不可否认,少数科研人员心存侥幸、项目经费监管不力、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等均是科研经费流失的直接原因。但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科研经费流失黑洞的源头在于我国当前已经偏离初衷的畸形科研文化。&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做好研究还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2010年9月,饶毅和施一公两位科学家联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专门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回国一年半,很想在科研上做出点成绩。起码80%以上的时间要花在科研上吧?但现在50%以上的时间花在了拉关系上!&&回国后发现,许多项目都是在圈子内进行的。不交际,根本争取不到像样的基金。为什么说权威厉害,因为权威都是终身的,不退休的。&伴随着科研经费增长,一些学者争抢课题、项目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展研究,而是通过申请课题致富。在这样的氛围下,甚至产生了一些&科研经纪人&、&科研老板&。南京某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所里就有典型的&科研老板&,本人搞科研不多,却能争取到大量项目,然后再将项目交给研究生甚至退休的研究员来做,出现了&年老的给年轻的打工&现象。在南京某大学科研处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科研项目经费申请下来后甚至有这样不成文的潜规则:首先是申请人提取5%到10%作为个人提成;15%作为科研人头费,给参与研究的研究生发放助研费和论文发表费;还要拿出一部分用以填补当初申请项目所耗费的&公关费&和专家评审费,以及项目中期评审和验收时的费用,剩下的才能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本身。&在如此科研文化氛围下,科研经费不出现黑洞反而不正常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以往我们一个研究员一年的课题费顶多10万元,有的门类2万元就够了,而现在我们单位有的年轻研究人员一年掌握的课题费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畸形文化盛行的背后是刚性制度的缺失。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认为,虽然大多数科研经费使用单位都制定了一整套经费管理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流于形式而得不到有效执行。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这一管理的真空地带给科研经费管理带来了很大难题。针对各种暗箱操作手法,专家呼吁,要严格审批、完善审计、强化监督,让科研经费开支在阳光下运行;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的经费收支细目向公众公开。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建议,抓住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契机,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对目前的科研项目经费制度进行改革。合并、调整相关部门掌握的项目资源和现有的项目计划,突出重点,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全力攻关,堵塞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渠道获得资金的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旦发现多头申报和弄虚作假,必须严加惩处。周健民表示,让科研经费回归本源,按照科研的实际需要划拨,并配合现代的管理手段,确保科研经费全部用于科研。
PNAS:研究基因互作的新方法
& & &后基因组时代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理解人类基因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现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新方法,能够在不同细胞中一次性解析数千种基因的相互作用。文章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 为了展示这一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人员用蓖麻毒素处理细胞,然后分析基因互作发生的改变。蓖麻毒素(ricin)的合成相对简单,这种毒素会关闭细胞内的蛋白合成,从而产生致命的影响。不过,人们还不清楚蓖麻毒素靶标的确切基因。& & 在微生物领域,高密度的基因互作图谱是阐明基因功能和相关通路的有力工具。而加州大学Jonathan Weissman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针对哺乳动物细胞开发了一整套方案。该方案以混合shRNA筛查为基础,能够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表型相关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系统性作图,最终得到完整的基因互作图谱。& & &这种方法很适合为癌症等疾病寻找潜在药物,也能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基因组的复杂性,&文章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的博后Martin Kampmann说。& & Kampmann及其同事的这一新方案,可以通过混合实验,一次性检测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不同细胞,从中筛查基因的相互作用情况。他们对经蓖麻毒素处理的细胞进行了分析,鉴定了一些未知功能的基因,并通过基因互作模式,确定了这些基因的功能。&它们与已知功能的一些基因,有相似的互作模式,&文章的共同作者,博后Michael Bassik说。& & 研究人员对暴露在蓖麻毒素中的细胞进行了全基因组筛选,通过复杂的shRNA文库来检测目标基因。他们利用测序监测细胞中各shRNA的表达情况,以此确定对细胞敏感性有影响的基因。& & 随后,研究人员对选定的shRNA进行克隆和编码,构建了有针对性的文库,重新检验相关表型。最后他们根据初步筛查中的基因组合,构建了靶标所有基因互作组合的double-shRNA文库。在这些基因互作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获得了高密度的哺乳动物基因互作图谱。& & 这一方案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鉴定强力的基因相互组合。&在癌症等疾病中,利用这类图谱寻找特别致命的基因组合,可以揭示潜在的治疗靶点,有助于开发新药或设计新的治疗方案,& Bassik说。&&原文链接:
如何更好的利用PPT做研究汇报
Science:碉堡了!人类首次观察到化学键!
这是一个含有碳原子的环状分子,图片显示了其重新排列前后的形态,右边即两种最常见的反应产物。比例尺为3埃(即埃格斯特朗Angstrom,符号&A,一般用于表示原子半径、键长和可见光波长,1&A=0.1纳米)。
反应之前,银表面上的反应物分子。
反应产物2是该反应中两种最常见的产物之一。
反应产物3是该反应中另一种最常见的产物。
反应产物4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产物分子。
研究团队预测了反应产物5的存在,但实际上该分子只占了反应混合物中不到1%。
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以原子级的分辨率捕捉到分子反应过程的图像。图像中分子的原子键看起来与化学课本中的棒状图几乎一模一样。直到现在,科学家都还只能推断分子的结构。实验中的分子由26个碳原子和14个氢原子组成,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分子中各个原子之间的原子键,其长度只有几埃(埃,符号&A,一般用于表示原子半径、键长和可见光波长,1&A=0.1纳米)。有关的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5月30日的《科学》(Science)上。研究团队一开始是准备精确地组装以石墨烯制成的纳米结构。石墨烯是一种单层材料,由碳原子以六边形重复排列而成。要组成这样的蜂窝形状,需要将链状分子中的原子重新排列成六边形。反应的产物包括好几种不同的分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家菲利克斯&费舍尔(Felix Fischer)及其同事希望通过分子成像技术保证实验正确进行。为了记录石墨烯的形成过程,费舍尔需要一个强大的成像设备,最后他找到了物理学家迈克尔&克罗米(Michael Crommie)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那里有一台原子力显微镜。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利用一个非常精细的探针来读取分子产生的电性力,当探针在分子表面附近移动时,会因不同的电荷量而发生偏移,从而构建出原子及原子键的图像。利用这项技术,研究团队不仅获得了碳原子的图像,也清晰地看到了原子之间的原子键。他们将一个环状的碳分子结构置于银板上,加热至分子发生重排,之后进行冷却并冻结反应产物。检测发现,反应后出现了三种意料之外的分子产物,及一种之前科学家预测会出现的分子。原文检索:
Dimas G. de Oteyza, Patrick Gorman, Yen-Chia Chen, Sebastian Wickenburg, Alexander Riss,Duncan J. Mowbray, Grisha Etkin, Zahra Pedramrazi, Hsin-Zon Tsai, Angel Rubio,Michael F. Crommie, Felix R. Fischer.&Direct Imaging of Covalent Bond Structure in Single-Molecule Chemical Reactions. Science, May 30 2013; DOI:&
基因组学研究前景展望--译自Nature
&原文链接:
开讲啦2013 莫言对话杨振宁 撒贝宁主持 高清
有网友发现,北京地区高考题“爱迪生回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竟然来自央视播出的《开讲啦》的特别节目,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展开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2012年《自然》系列刊发论文近一成来自中国
5月30日,《自然》亚洲()发布《2012 中国自然出版指数》()。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基础研究领域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然出版指数》是以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英国自然出版集团的《自然》系列期刊在前一年所发表的论文为基础,衡量不同国家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并对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该指数为评估科研质量提供了新渠道。每年4月上旬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是自然杂志特别为中国推出的,目前已经推出 &3 &期()。《2012 中国自然出版指数》显示,来自中国的作者在 2012 年度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共发表了 303 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 8.5% ,这一数字比 2011 年同比增长了 35%。2011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为225篇,占当年总数的7%;2010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为 152 篇,占当年总数的 5.3%。如果追溯得再久一点,在 2000 年,当年只有 6 篇发表在《自然》及其子刊的论文有来自中国的作者参与。《2012 中国自然出版指数》发表的数据更明显地说明了中国科研产出的质量正在迅速提升,中国正在成为科技论文发表和科研产出的国际领先力量。 全球学术机构论文发表的统计结果将会于2013年 6 月发表,与其他传统科技强国相比,中国的增长尤为显著。此外,该报告还针对政府投资,各科研机构和城市对于中国科研水平快速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机构排名中(下图),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和 2011 年一样,继续稳坐科研产出最多的前两位。位列第三到第五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排在第六位的是在 2012 年度表现突出的华大基因,其 2011 年的排名还是第十。《2012 中国自然出版指数》中有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从 2011 年的第十一跃升到 2012 年的第七位)高质量科研产出的迅速增长。通过这本增刊发表的统计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在除了传统强项物质科学之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论文产出也有明显的增长。
《2012 中国自然出版指数》研究机构排名 Top20:&
机构名(中)
机构名(英)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TSINGHUA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
FUDAN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HKUST)
Xiamen University
中国农业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AAS)
Naniing Universify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iing(NIBS)
Shandong University
华东师范大学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fy
南京医科大学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fy
&《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还对各城市的科研产出进行了排名。北京继续排在第一,从第二到第五依次为上海,合肥,香港和武汉。此外,报告统计数据还显示,除了传统强项物理科学外,中国科研人员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论文产出也有明显增长。《自然》系列刊物涵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基础科研领域,但对应用科学、临床医学等研究覆盖相对较少。因此,自然出版指数主要作为衡量高质量基础性研究的指标。此外,科研机构的规模、研究人员数量也会影响相关排名。
16岁中学生发PLoS:有机食品好不好,果蝇说了算
里亚&切布拉(Ria Chhabra)是达拉斯附近一所中学的学生。有一天,她从她父母对有机食品价值的争论中获得灵感,决定开发一项科学展的项目来解决这个问题。里亚对果蝇和有机食品展开了研究。三年后,她的这个项目对食用有机食品的健康效益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意味的问题,并获得了全国科技竞赛 16 岁组的最高荣誉,发表在权威的科学期刊上,还为里亚赢得了通常只有研究生才能拥有的使用大学实验室的权限。该研究题为《有机食品对黑腹果蝇的健康效益》(),主要探讨了有机饮食和常规饮食对果蝇健康的影响。研究衡量的指标包括生育力、抗应激性和寿命等。在几乎每项指标的评估中,以有机香蕉和土豆饲喂的果蝇表现均优于以常规农产品饲喂的果蝇。虽然并不能直接将这些研究结果拓展到人类健康的范畴,但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有机食品相对于常规食品的健康效益铺平了道路。果蝇模型在科学研究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它们寿命短,可使科学家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评估多种基本的生物学效应,这些研究结果还可为更好地认识人类疾病和生物学过程提供线索。
Ria Chhabra站在她的科研项目前方。在这项中学科技项目中,里亚起初评估并比较了有机农产品与常规种植的食品中的维生素 C 含量。当她发现有机食品中的维生素浓度较高时,她决定将实验更进一步,衡量食用有机食品对整体健康的影响。经过一番互联网搜索,里亚认为果蝇模型最适合她的实验。于是她向若干实验室里饲养有果蝇的教授发送了电子邮件并寻求帮助。令她意外的是,达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约翰尼斯&鲍尔(Johannes Bauer)回应了她的请求。&我们一直对果蝇的健康很感兴趣,而她的项目正完美地配合了我们当前的工作,&鲍尔博士如是说。虽然他通常不会同意与一个中学生合作,但他指出,里亚所表现出的科研能力不亚于大学四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她钻研问题时的认真态度真令人惊叹,&他说。里亚花了一整个夏天来完成这个项目,并将它提交给了当地的科学展竞赛。在久负盛名的博通大师(Broadcom Masters)全国科技竞赛中,该研究最终成为 2011 年决赛仅有的 30 个入围项目之一。鲍尔博士的实验室有项原则,那就是无论研究结果如何均应发表,于是他鼓励当时 14 岁的里亚争取把这一研究发表在科学期刊上。鲍尔博士和达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的研究员桑瑟兰姆&科利(Santharam Kolli)均名列共同作者。里亚现在已经是得克萨斯州普莱诺市克拉克高中二年级(Clark High School)的学生。自己的工作能获得科学期刊的接受,令她十分激动。&我并不清楚发表研究意味着什么,&里亚说,上周她还忙于同时兼顾高中考试、游泳比赛和 16 岁生日派对,&可我妈妈告诉我,&这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里亚仍继续在鲍尔博士的实验室工作。她准备用来参加 10 年级科展的项目是在果蝇中建立研究II型糖尿病的模型,并将在未来的几周内向人们展示。她计划在果蝇中研究替代性疗法如桂皮和姜黄中的姜黄素对糖尿病的影响,进一步为这项研究添砖加瓦。里亚说,她才刚刚开始考虑申请大学的事情。她觉得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和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都很有吸引力,但还并没有将任何学校排除或纳入考虑。鲍尔博士表示他很高兴里亚能在他的实验室工作,而她最大的问题在于:&她的主意实在太多了点。&同时,鲍尔博士指出,这一关于有机食品和果蝇健康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他希望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解答。以不同饮食饲喂的果蝇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可能是以常规方式种植的食物上残留的杀虫剂和杀真菌剂造成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有机农产品中含有较高水平的营养素,这使得以它们为食的果蝇变得生机勃勃。一个有趣的想法激起了一连串问题:以有机方式培养的植物能否产生更多的天然化合物来抵御害虫和真菌?这些化合物能否向食用有机食品的果蝇、动物和人类提供额外的健康效益?&关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凿的数据,但这正是我们想深入研究的东西,&鲍尔博士补充道。鲍尔博士表示自己很希望里亚能继续留在南卫理公会大学附近,但他意识到全美国国各地的高校均可供她选择。&她真是一个非凡的学生,&他说,&如果她是我实验室的研究生,必将极其出色。&虽然要确定有机食品可能为人类健康带来的效益,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但起码在切布拉家,这场辩论已经尘埃落定&&里亚的父母再也不为有机食品的花费而争论不休了。&所有新鲜农产品我们都买有机的,&里亚说。原文检索:
Chhabra R, Kolli S, Bauer JH.&Organically Grown Food Provides Health Benefits to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LoS ONE January 9, 2013; doi:
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海龟”盘点
过去二十年,美国的生命科学行业的蓬勃发展受益于中国的人才外流。自1985年始,约有10,000名来自中国内地的人才在美国获得了生物医学博士学位,而其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了留在美国制药公司或研究型大学中任职。而现在,一些来自中国最聪明的&大脑&已经回国创业,开办药物研究公司、加入国内高校院所、为跨国公司开展中国业务。然而这不是零和游戏,中国的收益并不一定是美国的损失,&海归&们的归国开启了一种新型的双赢局面。以下是一些最有影响力的海龟: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副总裁兼亚洲及新兴市场总裁 杨青(Steve Yang)博士Steve Yang 是百华协会 (前北核协会,The BayHelix Group) 的创始人,后者是一个全球生命科技和医疗健康产业领域的华人精英组织。1991年,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杨青在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获生物学理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旧金山加州大学,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战略决策集团担任高级顾问、在IntraBiotics 集团担任发展资深总监;2001年,加入辉瑞;2008年任辉瑞制药全球研发亚洲研究总裁,一手建立起辉瑞与亚洲生物技术公司、研究组织和学术机构的研发合作网络;2011年1月,离开辉瑞,担任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副总裁兼亚洲及新兴市场总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施一公(Shi Yigong)博士施一公,河南驻马店人。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8年2月至今,受聘清华大学教授。2009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日起,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获2010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2013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美国双院外籍院士。他是全球研究癌细胞死亡的先驱,曾在宾夕法尼亚联合创立了一家药物发现公司 TetraLogic。一公表示,他希望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解决基本的生物学奥秘。
独立咨询人 金克文(Kewen Jin)博士金克文博士历任美国惠氏药厂全球市场部副总监、中国业务总监等。2000年起先后任北京医景公司总裁、中华关怀公司销售与市场部总经理。2005受邀作为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资深顾问,现为独立咨询人。他为二个主要的海外华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1)Bayhelix的董事与上海负责人,(2)SAPA(美中医药开发协会)的董事与前上海负责人。金克文博士曾为全球最大的实验动物公司查士睿华(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中国公司的总经理,他还是上海开拓者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BioExplorer)的创始人与CEO。金克文在研发外包、新药开发、生命科学产业咨询等领域共同创立过另外3个公司,并担任CEO、CBO以及合伙人。他曾为多家跨国医药与医疗公司、投资基金、咨询公司担任顾问。
无锡药明康德公司CEO 李革(Ge Li)博士李革持有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他在无锡创办了药明康德公司,该公司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生命科学领域的CRO之一,拥有数千名员工。该公司正在迅速增长,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由于他与Pfizer和Merck之类的世界知名制药公司在中国合作研究以降低药物造价,他在中国颇具影响力。
艾必通生物技术公司CEO&余国良(Guo-Liang Yu)博士余国良博士,1983年获得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年任美国人类基因科学公司(Human Genome Science Inc.)资深研究员。年任美国孟德尔生物技术公司(Mendel Biotechnology Inc.)副总裁。2002年至今任美国艾必通生物技术公司(Epitomics Inc.)董事长兼总裁。2003年6月在中国投资成立宜康(杭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资深研究员和参与组建者,余博士为美国著名的人类基因科学公司(Human Genome Science Inc.)的人类基因的发现和查品开发做了许多贡献。余博士在蒙德尔生物技术公司工作期间,带领60多位科学家建立了一套科研工业化的技术平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申请了七百多项基因功能专利。2001年底,他领导的团体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全套的植物转录因子基因。同时余博士在《科学》、《自然》、《细胞》等著名刊物发表了35余篇论文,还是130余项国际专利的发明人。余博士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有许多成就,而且是一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余博士是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创始人和第一任会长,也是美中生命科学协会和美中医药协会的顾问和理事。
全球综合性跨国律师事务所Perkins Coie 合伙人 朱坚(James &Zhu)博士朱坚博士(Dr. James J. Zhu) 现为博钦律师事务所洛杉矶办公室的合伙人,也是博钦律师事务所驻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朱坚博士主要专注于专利申请、专利意见书、专利分析及战略、知识产权诉讼、技术许可,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材料科学及医疗仪器等方面。在从事法律之前,他曾是中国联合在线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 该公司在中国当时拥有400多名雇员和18个分支机构。作为硅谷的安泰克国际公司(GanTech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之一和首席法律顾问,朱坚博士为其从风险投资公司Sprout Group筹集了一千七百万美元的资本并主导其法律和商业发展的事务。90年代初,朱坚博士曾是药业巨头默克公司(Merck & Co)的科学家。
百奥维达中国基金首席合伙人&杨志(Zhi Yang)博士杨志博士现为百奥维达中国基金首席合伙人。他在生物科技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并在许多生物科技与制药企业担任过高级研究与管理职务,包括Sinogen, Incyte Pharmaceuticals, Prolinx, Sandoz Pharmaceuticals及Systemix。他曾担任临时行政总裁、业务发展部副总裁、研发部副总裁、细胞生物学总监以及高级/首席科学家等。作为企业家,他联合创立了BioChain Institute, Genex Biosciences以及Crimson Pharmaceuticals。作为首席发明家,他拥有美国以及国际超过10项产品专利。在加入生物科技领域前,杨志博士是洛克斐勒大學的高级研究员。他拥有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硕士以及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Walter Gilbert博士以及世界著名免疫学家Jack Strominger博士。
ShanghaiBio CEO&金刚(Jason Jin)博士金刚博士在美国作为生物芯片研发和应用先驱者之一,首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系建立了生物芯片研发技术平台。以后相继担任美国著名Salk研究所功能基因组学暨生物芯片中心主任,上海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美国普度制药公司基因组学暨生物芯片实验室主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应用基因组学/生物芯片中心研究组长。先后为上述国内外知名学术和企业单位主持建立了生物芯片实验室和生物芯片技术平台。在上海中山医院工作期间在影像医学诊断研究方面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在美国加州大学博士研究阶段获得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项目的研究生论文奖;在博士后阶段获得美国NIH研究资助用于生物芯片得研究和开发。近年来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基因芯片的制作和应用、生物信息学以及药物靶标的识别和鉴定。建立了一系列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包括Affmertrix and cDNA基因芯片,定量实时PCR(Taqman),DNA高通量测序和SNPs技术。已成功地从1000多张芯片研究中筛选出与各类疾病相关的500多个新药物靶标基因,并申请了超过300多个药物靶标新基因的美国专利。同时,建立了一系列人类和大鼠的正常器官、脑亚区和多种动物模式的基因芯片数据库以及Taqman验证数据库。历年参加国际生物芯片前沿技术学术大会并作大会报告。国内外已发表文章20多篇。已受邀编写两本生物芯片专业书籍。现承担主持多项上海市有关生物医药的重点基础和攻关研究项目。
诺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个性化医疗遭遇个性化问题
&我们都希望青春永葆,获得永生,获得高质量的生命,这样我们就要治愈所有的疾病,这个梦想能不能实现?&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的开场白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个性化医疗,&历史告诉我们不能。&&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寿命得到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人类也付出了新的代价&&新疾病不断出现。这意味着,人类在医药上必须抢先发力。&如果说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第一次药物革命是偶然发现,第二次革命则是化合物组合和筛选的发生。&第三次革命则是个性化的药物,我们可以提前知道患者得什么病&,阿龙&切哈诺沃说,个性化的药物也即DNA药物,可以有预见的开发出药物,医生可以告诉他们改变行为方式,预防疾病。&也就是说这个药物可以参与到病人的生活方式当中。&&5月25日,阿龙&切哈诺沃做客在贵阳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国际科学大师论坛&,并发表《个性化医疗的革命&&我们要治愈所有疾病?》的演讲。期间,阿龙&切哈诺沃描述了药物发展的三次革命,以及个性化医疗面临的困惑。&&在DNA和生物制药方面,我们现有个性化的药物里面有很多个性化的问题和障碍。&阿龙&切哈诺沃表示,很多疾病由于不同的基因形成,很多不同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不是解决一个基因的突变就能解决问题,有些病有好多基因突变,是一个多极导致的疾病转变。&&个性化医疗面临诸多个性化的障碍。病人基因的不稳定,导致治疗也不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基因型很复杂;畅销药的时代已经结束,治愈一种疾病可能会有几种药物,患者吃哪几种药可能没有太大区别&&&&我们在很多疾病上没有动物的模型,很多疾病是动物没有的,也不能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阿龙&切哈诺沃直言不讳地说:&开发新的药物费用非常非常高,有时候一个药物开发达到几十亿美元。&&此外,不容忽视的是生命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人们担心如果制药厂知道病人的基因组序列,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
请问哪种氨基酸保暖效果最好?答案是色氨酸,因为…编码色氨酸的碱基是UGG;请问哪种氨基酸会rap?答案是苯丙氨酸。因为…编码苯丙氨酸的碱基是UUU;请问哪种氨基酸最宅?答案是苏氨酸。因为…编码苏氨酸的碱基是ACG...
Cell:邓宏魁与汤超等封面报道(欢乐中国风)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创新方法和理论
近日,北京大学邓宏魁研究组和汤超研究组合作,首次证明小鼠体细胞重编程可由调控分化的基因完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细胞命运转变的&跷跷板模型&。日,该成果研究论文&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in mouse somatic cells with lineage specifiers&于《细胞》(Cell)期刊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细胞》同期还配发了希伯来大学 Nissim Benvenisty 教授对于该工作的评论文章。2006年,日本科学家 Shinya Yamanaka 发现向小鼠体细胞转入胚胎干细胞特异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可以完成体细胞的重编程。在此之后,细胞重编程领域普遍认为向目标细胞状态的转变需要靠在目标状态中特异高表达的因子的诱导。因此目前发现的能够在细胞重编程中发挥作用的因子均在胚胎干细胞中高表达并且与细胞干性维持紧密相关。传统观点认为分化因子与干性因子是相互拮抗,相互抑制的。干性基因在胚胎干细胞中高表达,抑制分化基因;分化基因在胚胎干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高表达这些分化因子将抑制干性因子,破坏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状态,导致其分化。
然而邓宏魁研究组通过大规模筛选发现,细胞重编程中至关重要的干性因子OCT4能够被调控中内胚层(ME)发育和分化的因子(如GATA3,GATA6,PAX1)代替;SOX2能够被调控外胚层(ECT)发育和分化的因子(如GMNN)代替。进一步,汤超研究组根据这一发现创新性地建立了&跷跷板模型&,来更好的理解中胚层基因和外胚层基因在重编过程中的相互抑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决定了细胞命运的维持和改变。这个模型提供了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其它方法的预测,甚至还有一个出乎意料的模拟结果:如果同时过表达中内胚层和外胚层基因,就可以达到平衡从而同时替代SOX2和OCT4。而我们的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个可能,首次实现了用ME分化因子和ECT分化因子同时替代掉了细胞重编程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干性因子OCT4和SOX2。这一发现改变了向目标细胞状态的转变需要用在目标细胞状态中高表达的因子的诱导的这一传统观点,为研究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视角,重新认识了细胞重编程和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邓宏魁研究组博士生舒健、吴晨、吴业涛与汤超研究组博士生李志远为共同第一作者,邓宏魁研究组博士后赵扬也在这一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邓宏魁、汤超均为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员。
图1.&Seesaw模型&的landscape图
图2. 细胞命运决定的&跷跷板模型&原文检索:&
Jian Shu, Chen Wu, Yetao Wu, Zhiyuan Li, Sida Shao, Wenhui Zhao, Xing Tang, Huan Yang, Lijun Shen, Xiaohan Zuo, Weifeng Yang, Yan Shi, Xiaochun Chi, Hongquan Zhang, Ge Gao, Youmin Shu, Kehu Yuan, Weiwu He, Chao Tang, Yang Zhao, Hongkui Deng.&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in Mouse Somatic Cells with Lineage Specifiers. Cell, 23 May 2013; DOI:10.1016/j.cell.
干细胞疗法让患者视力从0.05提高到0.5
& &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5月21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先进细胞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测试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是否能安全治疗常见的两大原因导致的失明。在实验中,一名几乎失明的眼疾患者视力被提高到了0.5(国际标准视力表,相当于对数视力表的4.7)。&& & 2010年,干细胞研究的领头公司美国杰龙生物医药公司率先启动了全球首例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然而因所需费用过高,2011年11月,该公司宣布终止这一计划,给干细胞医学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 & 先进细胞科技公司2011年开始进行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眼疾的临床试验。接受这一疗法的患者表示,视力有所改善。在最新实验中,一名病患的视力获得了显著提高&&双眼裸眼视力从0.05(走动的人在其眼前只是一个晃动的黑影,几乎相当于失明)提高到了0.5(接近可以驾车的水平),可谓天壤之别。&& & 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治疗了22名病患。他们分别患有两种不同的退行性眼部疾病: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少年型黄斑营养不良。前者主要累及老年人,后者则是一种通常在儿童期发病的遗传性疾病。不过,该公司并没有指出干细胞治疗针对哪种眼部疾病更有效。&& & 这种正在测试的疗法是首先将人类胚胎干细胞变成新鲜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后再移植到实验参与对象一只眼睛的视网膜下,以观察最终结果并测试试验的安全性。&& & 尽管试验的初衷是为了证明干细胞疗法很安全,但参与者表示,他们的视力获得了改善。先进细胞科技公司打算等所有结果出来以后再行公布。&
PNAS:天然抗癌食物--欧芹、西芹和甘菊茶的芹菜素
& & 一项新研究表明,在饮食中含量丰富的一种化合物能够夺走癌细胞逃避死亡的&超能力&。通过改变基因调控中一个非常特异的步骤,这一化合物实质上诱导癌细胞变成了按预定时间死亡的正常细胞。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本周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 正常细胞受到严格的程序调控,遵照规律的周期死亡,而癌细胞则通过抑制这一过程来确保自身能够旺盛生长。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存在于在某些植物性食物中的一种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能够阻止乳腺癌细胞抑制自身死亡。&& & 人们对于营养物健康益处的认知许多都是基于流行病学研究,其表明进食某些特别的食物与更好的健康结果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降低心脏病风险方面。然而这些健康食物中的分子是如何在机体发挥作用的,在许多情况下仍是一个谜题,尤其对于与降低癌症风险有关的食物。&& & 欧芹、西芹和甘菊茶是芹菜素最常见的来源,此外在许多的水果和蔬菜中也存在有芹菜素。&& & 在这项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还发现芹菜素结合了人类大约160种蛋白质,表明其他与健康益处有关的营养物&&&营养制品&有可能也具有类似的深远效应。而与之相反,大多数的药物都只靶向一个分子。&& & 论文的共同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内科学和分子遗传学副教授Andrea Doseff说:&我们知道我们需要吃得健康,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需要这样做的确切机制原因。我们在这里看到,这种饮食营养物的健康有益效应归因于它能够影响许多的蛋白质。通过与一组特异的蛋白质关联,芹菜素让癌细胞恢复了正常特性。我们认为这可能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防癌策略。&&& & Doseff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应用植物科学(CAPS)中心主任、分子遗传学教授Erich Grotewold共同负责这项研究工作。两人协作研究了芹菜素和其他黄酮类化合物的基因组学。&& & Grotewold和Doseff表示,他们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证实了芹菜素能够影响癌细胞行为,他们的新生物医学研究技术可以成果转化应用于营养食品研究。&& & 他们将这项新技术比喻为&钓鱼&,即用食物中能够获得的一些小分子来钓取细胞中与之互作的蛋白。&& & &你可以想象所有潜在受到影响的蛋白质都是一个大碗中的小鱼。我们将这种分子导入碗中,可以有效地钓到基于结构特征相互吸引的,真正受影响的蛋白。由于我们可以看到芹菜素和这些蛋白质相互结合,我们就知道这是真正的伙伴关系。&&& &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小组确定芹菜素与具有三个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相关联。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蛋白是hnRNPA2。&& & 这一蛋白影响了信使RNA(mRNA)的活性。基因激活后表达的RNA需通过剪接或修饰过程才会生成成熟的mRNA。剪接种类会最终会影响mRNA包含的蛋白质指令。&& & Doseff指出,异常的剪接是大约80%的癌症的罪魁祸首。两种类型的剪接,在正常细胞中只会发生一种,而在癌细胞中则两种都存在,癌细胞利用这种把戏来维持自身存活和增殖。&& &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发现,芹菜素与hnRNPA2蛋白结合恢复了乳腺癌细胞中这种单一的剪接特性,表明当剪接正常时,细胞会以一种程序性方式死亡,或是变得对化疗药物更加的敏感。&& & Doseff说:&因此通过利用这种营养物,我们能够激活这一杀伤机器。该营养物消除了抑制细胞死亡的剪接形式。因此,这表明当我们吃得健康之时,我们实际上是促进了我们机体细胞中更加正常的剪接形式。&&& & 营养制品的有益效应不仅局限于癌症,研究人员此前证实芹菜素还有抗炎活性。&& & 科学家们指出由于具有多个细胞靶点,芹菜素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提供各种各样其他的健康益处。&这种营养物靶向了许多的作用因子,通过这样,你获得了整体的协同效应,&Grotewold说。&& & Doseff正在领导一项小鼠研究,测试通过改良、含有适当剂量芹菜素的食物是否能够改变动物细胞中的剪接形式,并产生抗癌效应。search:Compound in Mediterranean Diet Makes Cancer Cells 'Mortal'
中国工程院颁布201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根据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消息,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于4月25日结束。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有效候选人共560人,现予5月21日公布。自即日起,每位有效候选人的提名材料将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的要求在其工作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为一个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事情每两年展开一次,本年院士增选的总名额不跨越60名。依照增选办法,院士要进行两轮投票推举。新院士将于本年年末前选出。以下两个表格分别是生物类相关的农业学部及医药卫生学部候选人名单。农业学部(64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 业工作单位提名、遴选渠道
1白晨53作物遗传育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
2曹福亮55森林培育南京林业大学院士提名
3陈代文50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4陈立云63作物遗传育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5陈松林52水产养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
6陈学庚66农业机械化工程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7陈亚宁55环境生态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
8陈志58农业机械化工程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协
9程式华54作物遗传育种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
10崔治中69预防兽医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11党占海58作物遗传育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
12董双林57水产养殖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
13番兴明50作物遗传育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
14郭进考61作物遗传育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
15郭天财60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16韩霁昌46农业水土工程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陕西省
17韩振海50果树学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
18郝晋珉52土地资源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
19何建国50水产养殖中山大学教育部
20何中虎49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
21黄宏文56果树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
22金宁一57预防兽医学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士提名
23康振生55植物病理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士提名
24李德发59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
25李天来57蔬菜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26李文信61园艺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27李召虎45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
28林占熺69农业生物工程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29刘孟军48果树学河北农业大学院士提名
30曲音波59微生物工程山东大学中国科协
31沈建忠50基础兽医学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
32沈其荣55土壤学南京农业大学院士提名
33唐华俊52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
34田可川49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5佟金56农业机械化工程吉林大学教育部
36童光志50预防兽医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
37宛晓春53茶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38万建民53植物生物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提名
39王保海61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自治区
40王庆煌49种质资源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部
41王有年62果树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市
42王泽生59蔬菜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
43危起伟52渔业资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
44吴普特50农业水土工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
45熊范纶72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
46徐子伟56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
47许为钢54作物遗传育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
48叶尔夏提&马力克68畜牧学乌鲁木齐市绒山羊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9印遇龙57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院士提名
50尤民生58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51于贵瑞53应用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
52于健54农业水土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
53喻景权49蔬菜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协
54张福锁52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
55张国范59水产养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56张洪程62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江苏省
57张孟臣56作物遗传育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
58张润志48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
59张守攻56森林经理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
60张新友49作物遗传育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
61赵春江49农业信息化工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
62赵匀69农业机械化工程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63赵振东70作物遗传育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士提名
64邹学校49蔬菜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
医药卫生学部(89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 业工作单位提名、遴选渠道
1艾措千57民族医学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
2蔡宝昌60中药制药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
3陈士林51中药资源与鉴定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提名
4丛海波52中医外科学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山东省
5董家鸿53普通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总政治部
6段金廒56中药资源与鉴定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协
7付丽(女)54肿瘤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
8高天明52生理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
9高长青53胸心外科解放军总医院院士提名
10葛坚60眼科学中山大学教育部
11顾晓松59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南通大学江苏省
12果德安51中药化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
13韩德民62耳鼻咽喉科学首都医科大学院士提名
14韩雅玲(女)60心血管病沈阳军区总医院院士提名
15韩忠朝60血液病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计生委
16郝小江61药物化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
17侯春林68骨外科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协
18胡盛寿56胸心外科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提名
19黄从新62心血管病武汉大学院士提名
20黄河52血液病浙江大学教育部
21黄跃生55烧伤外科第三军医大学院士提名
22贾伟平(女)56内分泌与代谢病上海交通大学院士提名
23姜洪池63普通外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省
24蒋建东54药理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计生委
25蒋建新50野战外科第三军医大学院士提名
26金由辛69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
27匡海学57中药化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
28李伯刚66制药工程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科院
29李龙51小儿外科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市
30李松49药物化学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士提名
31李校堃49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温州医学院浙江省
32李玉林6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吉林大学教育部
33李云庆5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第四军医大学解放军总政治部
34李占全61心血管病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省
35梁繁荣56针灸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
36林东昕57医学遗传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提名
37刘保延58中医基础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卫生计生委
38卢宠茂52普通外科香港大学院士提名
39罗永章51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清华大学院士提名
40吕圭源58中药药理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
41马丁56妇产科学华中科技大学院士提名
42尼玛次仁53民族医学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自治区
43宁光50内分泌与代谢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44乔杰(女)49医学细胞生物学北京大学院士提名
45钦伦秀46肿瘤学复旦大学教育部
46秦岭53骨外科香港中文大学院士提名
47尚红(女)52临床检验诊断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
48邵志敏51肿瘤学复旦大学教育部
49石炳毅62泌尿外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解放军总政治部
50苏定冯60药理学第二军医大学院士提名
51孙诚谊50普通外科贵阳医学院贵州省
52孙立忠52胸心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
53孙颖浩52泌尿外科第二军医大学院士提名
54唐家琪67军事医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总政治部
55田志刚56免疫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士提名
56涂瑶生56中药制药学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广东省
57王辰50呼吸系统病卫生部北京医院院士提名
58王广基60药代动力学中国药科大学院士提名
59王季石54血液病贵阳医学院贵州省
60王阶57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提名
61王军志57生物药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院士提名
62王琦70中医基础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院士提名
63王锐50药物化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协
64王升启50军事医学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政治部
65王小宁55生物技术解放军总医院院士提名
66王峥涛57中药资源与鉴定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
67温浩55普通外科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68吴开春52消化系统病第四军医大学院士提名
69吴吕爱莲(女)55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香港大学院士提名
70吴一龙57肿瘤学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
71夏宁邵48生物技术厦门大学教育部
72夏照帆(女)59烧伤外科第二军医大学院士提名
73肖小河49中药学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中国科协
74熊利泽50麻醉学第四军医大学中国科协
75徐克59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
76叶健(女)52法医学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公安部
77张侃64特种医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科院
78张祥建52神经病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省
79张学48医学遗传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计生委
80张耀洲49生物技术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市
81张英泽60骨外科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省
82张志愿62口腔颌面外科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83赵春华50老年病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计生委
84赵堪兴67眼科学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
85赵铱民56口腔修复与正畸学第四军医大学解放军总政治部
86朱宝泉66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国资委
87朱兆云(女)59民族药学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省
88卓家同55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
89左建平52药理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
中科院公布201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工作已经结束。经过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并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确认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为391位。有效候选人名单已于5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网站和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登载。据了解,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于今年1月启动,计划增选院士的名额不超过60名。此次增选有效候选人的平均年龄为53.7岁。有效候选人产生后,由各学部参加增选的全体院士通过通信评审、会议评审和选举,并经确认、批准和备案等程序后产生新院士。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最终结果将在今年年底公布。&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88人,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 兰(女)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进化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生物信息学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
卢光琇(女)
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
首都师范大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外科学(普通外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生物信息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李& 蓬(女)
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杨& 晓(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血管疾病内科学
华中科技大学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植物生理学
中国海洋大学
作物遗传学
上海交通大学
光合作用与叶绿体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农业植物病理学
生理学、分子代谢、分子诊断
医用生物材料与植入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安徽医科大学
陈子江(女)
陈化兰(女)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病理生理学
上海交通大学
细胞生物学
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进化遗传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生物物理学
发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内分泌代谢病学
山东省立医院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哈木拉提&吾甫尔
新疆医科大学
生物物理学
首都医科大学
消化内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
鱼类遗传育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遗传流行病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作物种质资源
中国水稻研究所
分子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生物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凌& 锋(女)
首都医科大学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肿瘤免疫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植物病理学
黄荷凤(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曹晓风(女)
植物表观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医学(组织工程学)
上海交通大学
阎锡蕴(女)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脊柱外科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
细胞生物学
作物遗传与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外科学(腹部外科)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微生物代谢与调控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肝癌基础与临床
黎晓新(女)
植物分子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温州医学院
中国转基因240亿经费或因国外专利垄断打水漂
2008年,中国批准了总金额高达200多亿人民币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资金,旨在发展本国的转基因技术。然而,面对着跨国公司的专利垄断,这些投入或许将&打水漂&。
根据绿色和平近日发布的调研报告,目前我国的转基因研究都是基于孟山都等国外企业核心专利的基础之上,而孟山都每两、三年就会对其核心专利进行专利保护延长。
&专利的问题是无解的。类似于孟山都这样的机构是转基因的绝对控制者,包括学术和政治上的操控。&绿色和平农业项目部主任俞江丽向21世纪网表示。
这意味着,无论外界做怎样的努力,转基因的专利壁垒都难以被攻破,而一旦商业化之后,我国要交给国外企业与机构巨额的专利使用费。
另 一方面,由于相关机构的监管不力,转基因作物已经被有意无意的使用在食品当中(详情见21世纪网独家报道《南方食品豆粉被爆含转基因政策滞后知情权受 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未批准商业化的前提下,本应在实验室环节存在的转基因大米已经在市场的流通渠道中出现,悄然威胁人们的餐桌。2009年10月到 2010年4月,浙江省出口欧盟米制品中的转基因阳性检出率高达17.2%。
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过程中,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2008年,我国批准了总金额高达200多亿人民币的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资金,旨在发展本国的转基因技术。
但是,目前我们所有的转基因研究都是建立在国外核心专利的基础之上,如果想要使转基因商业化,国外掌握的&专利使用权&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一旦转基因作物涉及到国外专利,将逃不开&专利网络&的控制,其影响将远远超出20年的专利保护期。
以我国最著名的转基因产品&克螟稻&为例。&克螟稻&研究是由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以及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化系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共同完成,对二化螟、三化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抗性。
不过,根据绿色和平的报告,有10项国外专利与&克螟稻&相关,此外还有文献中没有提到的研发过程中所用方法等。因此,如将所有相关的基因、元件、技术和方法等都列出,那么该转基因水稻涉及到的专利可能达12项以上,均被国外生物技术公司包括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持有。
根 据在转基因研究中广泛认可的《材料转移协议》的规定,基因或者转基因植物用于科研时可无偿使用,若希望用于商业目的,则需在商业化之前进行一次谈判并签署 一份特别的协议以确保材料提供方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这就是说,如果将&克螟稻&转为商用,那么最大受益者之一将是国外专利持有机构。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20年专利使用期&在转基因领域得到了规避。
据 悉,孟山都每两、三年就会对其核心专利进行专利保护延长,而延长的手段主要是对基因序列进行小范围改动和修饰,变为&新&专利。以核心专利 US6,017,534为例,权利要求书要求保护核心专利US6,017,534所涉及的5个Bt蛋白,而要实现对该专利所有权的延期,孟山都只需在 &新&专利中使用略微更改甚至完全一样的蛋白即可。
绿色和平的研报表示:专利保护的有效期远远不止20年,每一粒转基因水稻种子,也远远不只涉及到一两项专利,期待以专利过期来保障自主知识产权只能是一厢情愿。对于中国来说,一旦受到了国外专利的控制,就会逃不出专利的陷阱,将长期受制与人。
&专利的问题是无解的,类似于孟山都这样的机构是转基因的绝对控制者。&俞江丽对21世纪网表示。
花费巨资研发的尚未突破国外的专利枷锁,然而研发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却已在流通环节显现。
目前大量的非法转基因稻种、水稻和转基因大米已在种子市场、田间和产品中出现。
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表示:&前几年曾经在湖北进行过转基因水稻的实验性种植,当时管理没有跟上,像转基因种子就没有限制,什么人都可以买到。
由于涉及转基因技术的科研单位监管不力,操作规程控制松懈、后续监管不到位,转基因大米开始威胁人们的餐桌。
2009年初,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动植检实验室就曾在浙江省出口欧盟米制品中多次检出转基因成分。当时的数据显示,2009年10月份到2010年4月份的转基因阳性检出率高达17.2%,检出的转基因成分为克螟稻的可能性较高。
2011年的12月23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对中国出口大米制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采取紧急措施的决定》。根据该决定欧盟27国将对中国25种米制品采取强制性转基因成分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采取退货和销毁处理措施。
而根据绿色和平2012年的食品转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产地多集中在安徽省,尤其是六安市寿县。其中,六安寿县的散称丰良优大米,安徽省寿县周寨米面有限公司的周寨精制大米,安徽省寿县周寨米面有限公司的丝苗米均被检测出含转基因成分。
对于目前种植和流通环节中的乱象,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仍显不足。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由农业主管部门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了多部门合作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不过,当具体到各地方农业厅之后,其效果便大打折扣。
&各省农业厅是转基因的主要监管单位,不过由于资源有限或重视程度不够,监管就显得不足,这也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问题存在。&俞江丽对21世纪网表示。
&&来自&&的投稿
安吉丽娜·朱莉切除双侧乳腺以降低乳腺癌风险
美国当地时间5月14日,好莱坞知名女星、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办事处亲善大使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发表了一篇名为《My Medical Choice》的专栏文章,文章披露她已经于4月27日接受了预防性的双侧乳腺手术,以降低罹癌风险。&朱莉写道,自己之所以进行这项手术,是因为她有基因缺陷(携带BRCA1基因突变),罹患乳癌和卵巢癌风险较高。原因是她担心自己有遗传自母亲的基因缺陷、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高,此法以降低其患癌的风险。文章透露,朱莉的母亲Marcheline Bertrand与癌症作斗争了近十年,并在56岁去世。她的医生估计,她有87%的患乳腺癌的风险,50%的卵巢癌的风险。她要主动将风险降到最低。手术后,她患乳腺癌的几率从87%下降到5%以下。在文章中,她表示,&我的这个决定,丝毫不会削弱我的女人味&。&
《我的医疗决定(My Medical Choice)》全文&我母亲和癌症进行了近10年的战斗,在56岁那年去世。她勉力撑着,直到盼来了头几个外孙,将他们搂在怀里。但我的其他几个孩子没有机会认识她,也无从得知他们的外祖母是多么慈爱、多么亲切。&我们常在一起谈到&妈妈的妈妈&,我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跟他们说清楚,将她从我们身边夺走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他们曾问我,我是不是也会生同样的病。我一直让孩子们别担心,但事实上,我携带着那种&有毛病&的基因&&BRCA1,而它会大幅度增加我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我的医生们预测,我患乳腺癌的危险为87%,患卵巢癌的风险为50%,不过对于每个女性来说,风险的概率都不尽相同。只有小部分的乳腺癌是因遗传性的基因突变而导致。平均来说,BRCA1缺陷的人患乳腺癌的危险为65%。一旦意识到了这就是我面对的现实,我立刻决定要积极行动,尽可能降低自己患病的风险。我做出决定,接受了预防性双乳切除术。我选择先从乳房入手,因为我患乳腺癌的风险要高于卵巢癌,而且这项手术更为复杂。&4月27日,我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乳房切除术治疗。在此期间我既确保了自己的隐私,同时也继续工作。&但我现在将之写了出来,因为我希望其他女性能从我的经历中受益。&癌症&仍是一个令人为之胆寒的词语,会让人心生深深的无力感。但现在,你可以通过一个血检来获知自己是否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易感人群,进而采取行动。&我的治疗从2月2日开始,首先进行的是所谓&乳头保留术&,这样可以清扫乳头下面的乳管,并增加该部位的血供。治疗会有点疼,也会留下不少淤青,但它会增加双乳乳头保留下来的可能性。&两周后我接受了最主要的手术,切除了乳房组织,并暂时置入填充物。手术可长达八小时。醒来时你会发现双胸留下了引流管和扩张器。这让人觉得像极了科幻电影的场景。但手术后几天,你的生活就能恢复如常了。&九周后,我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用假体再造双乳。在近几年来,这项手术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最后出来的乳房&成品&非常漂亮。&我写下这些,是想要告诉其他女性:做出切除双乳的决定并不容易。但我很高兴自己这样做了。我患乳腺癌的风险从87%降到了不到5%。现在我能告诉我的孩子们,他们不用担心妈妈死于乳腺癌了。&孩子们并没有看到任何让他们不适的改变,这一点让我如释重负。他们能看到我身上小小的疤痕,仅此而已。除此之外都还是原来的那个妈妈,一模一样。他们知道我爱着他们,为了能尽可能长久地与他们在一起,我愿意做任何事情。从个人层面来说,我并没有感觉身为女人自己少了点什么,相反,我为自己做出了一个坚强、同时又完全没有影响自己女性特质的决定而感到力量倍增。&我庆幸自己拥有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一位如此忠诚、始终支持着我的伴侣。所以,如果你的妻子或女友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你要知道,在这个转变的阶段,你的作用非常重要。给我治疗的医院是粉莲花乳房中心(Pink Lotus Breast Center),在我手术的每一分钟,布拉德没有离开过半步。我们在一起大声欢笑。我们都知道,对于我们的家人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它将令我们更加亲密。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看到这篇文章的女性,我希望它有助于你明白自己拥有各种选择。我希望鼓励所有女性,尤其是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去主动寻找相关资讯和医疗专家,帮助你度过生命中的这个关卡,并在充分了解讯息后做出你自己的决定。&很多出色的整体医学(holistic)医生在寻找手术以外的另类方案。我个人的治疗方案将会在合适的时候,在粉莲花乳房中心的网站公布。希望这会对其他女性有用。&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数据,每年死于乳腺癌的人数达到45.8万人左右,死者多数来自低收入至中等收入国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确保更多女性&&不论她们的经济状况和背景如何,不论她们身处哪里&&都有机会接受基因测试和预防性治疗,而这能挽救她们的生命。在美国,测试BRCA1和BRCA2的费用为3000多美元,这对于许多妇女来说仍是一大阻 碍。&我之所以决定要向公众讲出自己的经历,是因为还有很多妇女并不知道她们或许正生活在癌症的阴影之下。我希望她们同样能接受基因测试,而且如果检测结果表明她们属较高风险人群,应该了解到自己仍有非常可靠的办法。&生活总会给你带来无数挑战。有些挑战,我们可以迎难而上,占据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心生恐惧。&&&安吉丽娜.茱莉&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介绍&乳腺癌是发达国家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2007年全球有130万乳腺癌新发患者,有超过46万的患者死于乳腺癌。中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以3%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保守估计全国每年有4万多妇女死于此病。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归纳为遗传易感性、内分泌失调、通过哺乳传染病毒颗粒等。研究者认为大约5%的乳腺癌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肿瘤抑制基因BRCA1和BRCA2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较为密切,研究证实,BRCA1突变者40岁以前发生乳腺癌的概率高达19%。BRCA1基因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中的突变不尽相同。&1995年,科学家首次克隆乳腺癌和卵巢癌敏感基因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能编码具有多重功能的蛋白,其突变表型往往具有诱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趋向。目前所知BRCA1和BRCA2与同源重组、DNA损伤修复、胚胎生长、转录调控等均有关。其中,尤以两者在DNA损伤修复、同源重组和转录调控中的功能最为显著和重要,因为这些功能的确定将有助于探讨和阐明BRCA1和BRCA2的肿瘤抑制功能及其机理,这正是近年来癌症学家致力于研究BRCA1和BRCA2的目的所在。&BRCA1定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q21。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并有很高的外显率。自1990年Hall等发现与家族性乳腺癌相关,1994年被Miki等人用定位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和分离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BRCA1长约100 kb,含24个外显子。其基因产物是1863个氨基酸所构成的磷酸化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约200000。&BRCA1是调控G/M期关键点的调控因子,是激活Chkl激酶所必需的,而后者对DNA损伤时诱导G/M期阻滞起重要作用。同时,BRCA1还控制了Cdc25C和Cdc2/Cyclin B1激酶蛋白的表达、磷酸化以及胞内定位的调节,这两种蛋白对细胞周期过程中G/M期的顺利进行起重要作用。BRCA1在有丝分裂期定位于中心体,并且与中心体的重要组成成分γ-微管蛋白相互作用。p53也能反过来抑制BRCA1的表达,借此达到稳定自身的作用。野生型的BRCA1还能诱导凋亡并且抑制雌激素依赖性转录通路,该通路与乳腺上皮细胞增生有关,基因突变后抑制作用减弱而致病。此外野生型的BRCA1还能调节前列腺素的活性。&BRCA2基因在1994年由Wooster等发现,定位于13号染色体q12。全基因组DNA长约70kb,其中编码区含有10987bp,且富含AT(约64%),其基因序列与BRCA1无明显关系。BRCA2由27个外显子组成,其中第11个外显子长约4932bp,mRNA长约10.2kb,编码的BRCA2蛋白含3418个氨基酸。&正常BRCA2蛋白位于细胞核内,参与DNA的修复。在细胞周期的扩增期的表达方式和BRCA1相似,即在静止期的细胞中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转录。在快速增殖的细胞中BRCA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多,且表现出细胞周期依赖性,在G0期和G1早期是低的,在G1/S期分界时达到高峰。这些结果表明BRCA2对于细胞生长的调节有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BRCA2蛋白与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及范康尼氏贫血症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猜测其与双链DNA损伤修复有关,但具体作用模式与机制仍不清楚。&目前,BRCA1、BRCA2与乳腺癌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研究也日趋深入。BRCA1、BRCA2与家族遗传性乳腺癌的高度相关性已经毋庸置疑。通过对BRCA1的检测,可以反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也可筛检出乳腺癌、卵巢癌及其他相关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利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虽然BRCA2抑癌作用的具体机制、途径尚未明了,但是通过对BRCA2检测,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及其他几种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卵巢癌等,并可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还表明,或可通过检测上述两种基因突变,进行预防性的外科手术或化学药物预防。并且,据最新报道(Lancet -244),一种新型的口服多聚ADP核糖聚合酶olaparib能诱导BRCA缺陷的细胞合成致死,可用于BRCA1或BRCA2突变的晚期乳腺癌女性,最常见的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为疲乏、恶心、呕吐和贫血。而低剂量组最常见恶心和疲乏。该研究为BRCA缺陷的乳腺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争分夺秒的竞争——粗山羊草(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供体)的测序
日,PNAS再发小麦D染色体供体(粗山羊草)测序文章,与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贾继增研究员在《Nature》发表的粗山羊草测序文章极为类似的文章。贾继增研究员的文章发表于3月24日,不到一个月,4月22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ing-Cheng Luo et al相同的工作发表于《PNAS》。水平高下自行判断。《Aegilops tauschii draft genome sequence reveals a gene repertoire for wheat adaptation》&&Jizeng Jia et al。
《A 4-gigabase physical map unlocks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complex genome of Aegilops tauschii,the wheat D-genome progenitor》-Ming-Cheng Luo et al
年轻时有人不运动不健身,天天颓废着打游戏吃垃圾食品。有的人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把健身当事业。也许最大的区别都体现在了老了以后,这是这两种人生命中最后十年的对比。
《Nature》5月最受关注的论文之转基因生物技术(GMO)30年发展总结与展望
& && & 我们曾经承诺转基因作物将会带来第二次绿色革命:大量的优化作物可以为饥民们提供食物,为农民创造利润,此外也能带来一个更绿色的环境。这场革命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它的预期目标,但其中也不乏挫折和失望。在本期的特别报道中,《Nature》就转基因生物技术(GMO)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的发展做了一个总结,并且进一步探寻了其中新兴的绿芽及其可能抽发的新一代转基因生物技术。&摘要原文: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we were promised, would deliver a second green revolution: a wealth of enhanced crops that would provide food to the starving, profits to farmers and a greener environment to boot. In many ways that revolution has arrived, but there have been setbacks and disappointments too. In this special issue, Nature charts the development of GMO technology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d looks for the green shoots that might form the basi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MOs
2363人关注
2363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加特林好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