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编 谭嗣同简介湘省维新派师友

潭嗣同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潭嗣同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他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与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1877年在浏阳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他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世界万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好恶攻取异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而仁的内容是通通之象为平等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他在这部著作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1898年3月他又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为宗旨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他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闻名光绪明定国是诏后不久就有人向光绪帝推荐谭嗣同光绪帝同意召见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次日光绪又召见他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他参政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要在10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根据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申宝峰先生长期调查研究谭嗣同于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被清政府杀害他的遗体是浏阳会馆的老长班{管理员}刘凤池收殓的刘凤池在谭嗣同行刑当天自始至终在场谭嗣同被杀之后他趁着午夜无人之机用芦苇把谭嗣同的遗体盖上扛回到了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位于北京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又花了纹银六十两购买棺材把谭嗣同遗体收殓到第二年{一八九九年}谭嗣同的亲属进京将谭嗣同的遗骨运回家乡浏阳现传的大刀王五收尸之说没有史实根据而王五也没找到付诸行动的机会作者梁启超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故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今年四月决定国家大计的诏书已经下达谭嗣同由于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光绪皇帝宣召恰巧生大病不能去到七月谭嗣同才带病进见皇帝他回答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皇上破格提升他赏赐四品卿的官衔做军机处办理文书的官和杨锐林旭刘光第共同参预新政当时号称军机处四大臣参预新政的人就像唐宋的参知政事实际上是宰相的职位皇上想重用康有为先生可是皇上害怕西太后不敢实行自己的意志几个月以来皇上有什么事情要询问就命令总理衙门传达圣旨康先生有什么事情要陈述启奏就只能写在呈给皇帝的奏书里自从四大臣进入军机处以后皇上和康先生的意见才能略微沟通皇上决心要进行大改革了可是西太后和那些反对变法维新的顽固派的忌恨也更加深了不到十天戊戌政变就发生了
当初谭嗣同刚进京时有人同他说皇上无权西太后阻挠变法的事谭嗣同不相信到了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要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令他起草诏书先派太监拿了历代皇帝的遗训给他传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代皇帝都有开懋勤殿设顾问官的先例要他查出来写在诏书中原来皇上将要用这些材料于二十八日亲自到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他退朝回来就告诉共事的人说今天才知道皇上真的没有权到了二十八日朝廷里人人都知道要开懋勤殿的事认为今天圣旨就能下达但终于设有下达于是更加知道西太后与光绪帝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于是想给他密诏上面有我的皇位将近不保命令康有为与军机四大臣以及志同道合的人火速设法筹划营救的话谭嗣同和康先生捧着密诏痛哭但皇上手中没有一点权柄没有什么办法当时许多将领当中只有袁世凯长期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强弱不同的原因极力主张变法谭嗣同就秘密上奏请皇上拿优厚的待遇联络他希望危急时刻或许能救助皇上言词十分激昂迫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侍郎的官衔初二日又召见袁世凯初三日晚上谭嗣同直接到袁世凯所居住的法华寺直接问袁世凯您认为皇上是怎样一个人袁世凯说是一代少有的贤明君主呀谭嗣同说天津阅兵的阴谋您知道吗袁世凯说是的确实听到过一些传闻谭嗣同于是直接拿出密诏给他看说现在可以救助我们圣主的只有你了你如果想救就救救他又用手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如果不想救就请你到颐和园告发我并杀了我你可以凭借这得到富贵了袁世凯声色俱厉地说你把我袁其当成什么人了圣主是我们共同事奉的君主我和你同样受到非同一般的恩遇救护的责任不仅在你如果有什么指教我自然愿意听的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你和董福祥聂士成三支军队都受荣禄的指挥调遣将要用兵力挟持皇上逼他退位虽然这样董福祥聂士成不值得一提天下的英雄豪杰只有你如果事变发生你用一支部队抵挡他们二支军队保护皇上恢复大权肃清君主周围的坏人整肃宫廷里的秩序指挥起来镇定自若这是当世无比的事业啊袁世凯说如果皇上在阅兵时快速驰入我的军营传下号令来诛灭奸贼那么我一定能紧随你们之后竭尽一切力量来拯救谭嗣同说荣禄待你一向优厚你用什么对付他袁世凯笑着不说话袁世凯慕府里一个人说荣贼并不是推心置腹地对待慰帅过去有人要增加慰帅的兵力荣贼说汉人不可给他大兵权他不过一向笼络慰帅罢了就像前年胡景桂弹劾慰帅一事胡景桂是荣贼的亲信荣贼指使他弹劾慰帅而自己来查办洗清冤情来显示对慰帅的恩德不久胡景桂就委任宁夏知府随即升为宁夏道这是荣贼极其阴险奸诈的地方慰帅难道不知道他谭嗣同于是说荣禄本是曹操王莽似的人物当代少有的奸雄对付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怒目而视说如皇上在我的军营那么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罢了于是互相详细地研究了救皇上的打算袁世凯说现在军营中枪弹火药都在荣禄的手里而营哨各宫员也多属于旧党人员事情紧急了既然已经确定计划那么我必须急送回营另选将官并设法准备贮存弹药就可以了于是再三嘱咐袁世凯就离开了当时是八月初三日夜晚三更天了到了初五那天袁世凯又被召见听说也接到秘密诏书了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相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垂帘听政的诏书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教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我已经没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这样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却要做它您试着进入日本大使馆拜见伊藤先生请他发电报给上海领事来救护康先生吧我这个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谭嗣同整天不出门等待逮捕他的人逮捕的人结果没有来就在那第二天进入日本使馆和我相见劝我去日本并且携带了他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信一箱托付给我说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办法谋取将来的事没有牺牲的人就没有办法报答贤明君主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充当他们于是互相拥抱一下就分别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又和侠士们商议救护皇上事情终于没有成功初十日就被捕了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听再三劝他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有流血牺牲的请从谭嗣同开始吧终于没有离去所以遭了祸
谭嗣同已经囚在监狱里……在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享年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围观的达万人谭君慷慨激昂神情没有丝毫改变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新谭君喊刚毅上前来说我有句话……刚毅走开不听于是从容就义啊壮烈呀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剑是英雄胆 1865年谭嗣同出生在京城当时其父谭继洵在京城为官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于是12岁时开始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当时与他形影不离的是一把七星剑13岁时谭嗣同第一次回到家乡浏阳大夫第幽深的庭院里他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市文化馆潘信之老师在约百年后曾亲眼见过那把七星剑剑身较长上面镶嵌有7颗铜星呈北斗七星状布列大约在20岁左右的10年间谭嗣同游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七星剑是他旅途的忠实伴侣伴随着他壮游祖国山河行程8万余里足迹遍布13省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特别是有一次谭嗣同仗剑策马射猎7昼夜行程1700多里虽遇髀肉狼藉但他仍然怡然自乐壮游期间谭嗣同意外地从两个极其偏远的地方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从此他将七星剑留在大夫第将凤矩剑随身佩带寸步不离
琴即英雄魄 中国古代文人修养讲究琴棋书画四艺更以琴列为其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如孔子蔡邕嵇康都以弹琴名世谭嗣同也不例外寂寥天地里他舞剑抚琴潇洒一生在谭烈士专祠展览厅里还有谭嗣同用过的崩霆琴的照片琴身乌黑锃亮楷书崩霆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某年盛夏谭家宅院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谭嗣同以梧桐残干制成两架七弦琴命名为残雷与崩霆琴铭分别为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枝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而文天祥所留蕉雨琴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1898年谭嗣同应诏赴京变法时年34岁和夫人李闰分别时除了赠以戊戌北上留别内子一诗据说他们夫妇在别离前夜还对弹崩霆琴与残雷琴依依惜别北上时谭嗣同将崩霆琴与残雷琴以及凤矩剑带在了身边多少年之后不论是秋风飒飒还是春雨霏霏在大夫第绕室徘徊侧耳倾听那屋宇栋梁间仿佛依然缭绕着他们那永不消逝的琴声
血见英雄色 谭嗣同携带一剑二琴为拯救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之难北上京城准备一展变法强国宏愿只可惜旧势力阴霾重重戊戌变法百日而终为唤起民众觉醒谭嗣同舍身赴难慷慨就义本来谭嗣同有机会逃生但在大刀王五等人劝他出逃时他选择了流血并将凤矩剑赠给了大刀王五一代名器终不辱主 残雷琴现藏于故宫博物馆而崩霆琴从此不知下落残雷琴长119.8cm肩宽19.3cm尾宽13cm为落霞式髹黑色光漆背面轸池下方刻魏体书残雷其下刻琴铭款题谭嗣同作腹款刻光绪十六年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光绪十六年为公元1890年谭嗣同时年25岁一说此琴制于谭嗣同16岁时不知何故此琴后来到了一个叫钱君宜的人手里并由他于1952年将此琴捐献故宫博物馆在谭嗣同的手下七弦琴已不是一般文人雅士休闲遣兴之玩物而是爱国志士剑戟交鸣的生命之歌恰好在崩霆琴上有他肝胆相照的挚友唐才常的挽联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谭嗣同在北京就义后尚有七星剑蕉雨琴等遗物留存其故居大夫第被李闰悉心封存保管在阁楼之上上世纪60年代县文化馆对浏阳古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征集古乐器时了解到土改时谭家曾将部分谭嗣同遗物交由佃户谭某保管当时在文化馆工作的潘信之老师说工作人员多方辗转终于找到了谭某不但在那里找到了24根铜制凤箫还找到了七星剑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谭某出于担心将谭嗣同遗物埋在了地下蕉雨琴已经腐烂成为一堆木屑七星剑由此被文化馆收藏潘信之老师于1965年调到外地工作1981年重回文化馆工作时却再也见不到那把七星剑了通过多方打听潘老师得知了七星剑遗失的过程:文革动荡中县花鼓剧团造反派一头目闯进文化馆拿走了七星剑经常佩带在身招摇过市用七星剑进行文攻武斗很多人都看见但潘老师找此人询问了几次此人始终不承认拿走了七星剑在谭嗣同手中叱咤风云的七星剑竟然就此不知下落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被誉为佛学彗星一个是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他只活了三十岁但却留下一部佛学经典之作肇论奠定其在佛教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另一位是晚清的谭嗣同他活了三十三岁但却赋佛学予现代的精神如果说僧肇是理论佛学那么谭嗣同却为现代人开拓了应用佛学的领域将佛法精神贯注于现实社会使大乘佛教走出深深锁居的围墙重现其刚健雄猛的精神佛教不是围簇于一堵红墙之内不是一片让心灵逃亡的净土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不仅对于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对于他人生命的责任这就是佛教的大乘精神还记得人间的佛陀吗当他逃离王室放弃权力与富贵之时包纳他那颗心的是对生命无限的悲悯与爱这种对众生的悲悯与爱就是责任但是长期以来号称尊大乘的中国佛教其实千百年来却多落于空谈却使人难以体察其大乘的精神大乘的救度众生成为无可实现的一纸空言谭嗣同即生于中华大地千百年来未尝经历之严峻时刻外辱内乱蹂躏着流离失所的黎民苍生而此间此刻佛法的悲悯的关怀体现在哪些佛教徒身上呢举目所望诚令人大失所望若佛法只是一种心性上的象牙塔而非体用于社会之改善那么其鼓吹的平等无差别势必成为苍白的字眼谭嗣同正是于此种现状下挥舞佛学之剑劈荆斩棘勇往无前地开拓出一条指向社会人生的佛法之路
谭嗣同的彗星之路并不在于他短暂的三十三岁的生命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是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进入佛学之殿堂1896年谭嗣同三十一岁这年春于京城结识了吴雁舟夏曾佑吴季清等人吴夏诸人均为一代佛学名宿谭嗣同由此而倾心于佛学同年夏在南京认识著名近代佛学家杨文会居士从杨文会学佛谭嗣同曾说道吴雁舟先生嘉瑞为余学佛第一导师杨仁山先生为第二导师乃大会于金陵说甚深微妙之义得未曾有谭嗣同虽学佛甚晚然其为学根基极其厚实早年所学驳杂博深孔孟墨庄理学心学耶教科学等无所不窥及至学佛方才可以佛学统摄诸学问渐渐以佛学为本而引导其仁学之义理谭嗣同学佛时间虽晚然其以发宏愿以精进心而后来居上虽然从杨文会学佛总计不会一年有余而能遍览三藏尤其于法相华严二宗最有心得杨文会弟子一代佛学宗师欧阳渐在回忆其师的文章中列举杨文会门下有大成就的佛学弟子裒然首座者正是谭嗣同唯居士之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芸李证刚蒯若木欧阳渐等亦云伙矣
佛学使谭嗣同学风丕然一变然而早年所学又使谭嗣同尝试将佛学引导向社会之路成为近代佛学变革的急先锋在学佛之前谭嗣同以儒家为学而以墨家为行从年轻时代始谭嗣同便崇尚重行的墨家他在仁学·自序中写道吾自少至壮……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在与唐绂丞书中又说自惟年来挟一摩顶放踵之志抱持公理平等诸说长号索偶百计以求伸至为墨翟禽滑厘之徒之强聒不舍从墨子的兼爱到佛陀的慈悲众生平等宗教与大哲们从来不是关起门来大谈人生的终极之路但历史却悄然使慈悲成为一句无关痛痒的空话而不是一种事实上的行动只是心灵上的安慰而不是社会人生的大改造谭嗣同决心来改变佛教在人心中出世消极与社会脱离的形象
及从杨文会学佛谭嗣同也正逐渐地构筑其理论的大厦古今中外的种种学说真理在其心中交汇奔腾激荡但如百溪归大海大海就是博大渊深的佛学而贯注其中的是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从谭嗣同发心学佛始他便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感知自己生命所剩下的时日不多虽然当时他正值盛年这种念头常萦绕于心头使得谭嗣同更加勇猛精进地学习在写给恩师欧阳中鹄的信中谭嗣同写道于是重发大愿昼夜精持佛咒不少间断一愿老亲康健家人平安二愿师友平安三知大劫将临愿众生咸免杀戮死亡梁启超在仁学序中记录了谭嗣同为学上的勤奋每共居则促膝对坐一榻中往复上下穷天人之奥或彻夜废寝食论不休每十日不相见则论事论学之书盈一箧良师益友与自己深思精进谭嗣同开始构思并写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仁学
谭嗣同写作仁学正是他学佛最精进的那段时间此书粗看时甚觉揉杂好像成了中外思想大杂烩一样孔孟老庄墨礼易春秋公羊周张陆王船山梨洲等加上西方天文地理生理心理诸科学几何算学还有基督教等等一时间让人眼花了乱其实细看时便知全书思想乃是以佛学贯穿起来谭嗣同称其学为冲决网罗之学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然真能冲决亦自无网罗真无网罗乃可言冲决这是要对古今学术来一次价值的重估其深邃的见识与雄浑的胆魄使人不得不相信如果不是谭嗣同英年早逝的话那么他的学术成就绝对不会在康有为与梁启超之下然而即便只是这部仁学谭嗣同亦足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他才气纵横的一笔更重要的是仁学与谭嗣同之死交相辉映构筑着一个伟大的人格象征这便是真正立足于中国大地的精神浏阳河一本古老的书一幅沧桑的画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们漫步浏阳河畔的谭嗣同祠闻着墨香贴着文脉用心灵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用脚步轻叩历史先贤的名河之踪万般情思随波荡漾祠中梁启超手书的民国先觉横匾令人肃然起敬两侧乃康有为的挽联其间为谭嗣同照片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峻目闪闪似电一派立山岳傲死神的凛然正气
浏阳河带着远古精魂奔腾着也许是它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酿就了谭嗣同变法维新的惊世之作
河水奔流到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北京菜市口谭嗣同面对万人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刀一闪血光如炬直冲九天中国的历史长空留下一道气壮山河的彩虹
浏阳河水声喋喋如诉如歌谭嗣同生命的意义有如这万古不息的河水他出身官宦人家本可倚红偎翠行乐市井可有着浏阳河变革基因的他偏偏遇上了一个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时代面对山河破碎谭嗣同矢志变法救民于水火1896年7月谭嗣同深思精进撰成5万字巨著仁学构建了中国变法的全新理论体系仁学博采论语礼记庄子史记等儒佛道墨改革之长广纳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变革之道提出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被中国思想界誉为骇俗之文人权宣言
仁学之后谭嗣同开始了变法的实践活动1897年谭嗣同创办时务学堂兴建浏阳文庙算学馆出版湘学新报广传维新思想谭嗣同说民为本君为末如果君主骄淫纵欲不能替天下办事老百姓就有权废掉他实行变法就是要废掉君主专制还政于民这才是救国的根本之道康有为从谭嗣同的澄清天下之志看到了湖湘文化的魅力挥毫留下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莹的咏谭绝唱欧阳中鹄感慨万分中国有救了自己的学生不就是一道民族复兴的曙光吗
然而救亡图存是一条血腥之路就像故乡的浏阳河要弯多少道湾光绪二十四年六月谭嗣同受光绪帝召进京推行新政慈禧盛怒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囚光绪帝于瀛台下令捕杀新党梁启超力劝谭嗣同出走谭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京师大侠王五复劝谭嗣同改变初衷谭掷地有声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二十四日谭嗣同因袁世凯告密被捕留下生命绝唱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二十八日就义由浏阳会馆长班李凤池收留遗体次年魂归故里葬于浏阳牛石乡翟水村墓联云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正是在青山绿水之间卧着一个年轻的灵魂
我来的时候阳光灿烂绿草如茵我来的时候一百年的岁月隔在我们之间这个国度里许多东西发生了变化许多东西依然如故我是来祭拜一位烈士他的受难赋予中国近代第一次伟大的变革以纯洁的品格我来探寻一方水土这片土地孕育出扫荡桎梏冲决罗网般的中国自己的人权宣言
谭嗣同的墓在浏阳郊区一路上陪同我的是谭嗣同的侄孙谭恒旭先生谭先生告诉我由于谭嗣同墓地偏远一般旅游者不会前来所以反倒还让主人拥有了一分宁静
半山坡上的烈士墓造型不同于一般的墓地上下两段圆弧状的石板组成眼睛状的围栏拱卫着烈士的尸骨墓的面积不大其表面用指头大小的卵石一颗颗地镶嵌而成百年风雨卵石已经变成了黑土的颜色远远看去浑然一体只有走到近处才会发现个中奥秘墓后是三块相对独立又合在一起的雪白的碑石最右边的辅碑写着立碑的时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夏中间的主碑写着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之墓最左边的辅碑则写着立碑人的姓名兼祧子谭炜立谭恒旭先生详细地向我解释了三块碑石的情况关于立碑的时间是在烈士遇难以后的第三年其实在谭嗣同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898年光绪二十五年谭氏家族就将他的尸骨收敛埋葬但是后党势力猖獗一时对维新人士继续采取高压手段为了避祸谭家没敢立碑直到1901年义和团之乱以后清廷被迫更弦易辙出现改革动向谭家这才公开为谭嗣同立碑主碑上的中宪大夫是谭嗣同生前的最高官职虽然他在政变后被处死但朝廷并没有剥夺他的官位所以在立碑的时候族人依然使用而谭嗣同生前并无子嗣因此谭家决定让他的侄子谭炜充当其兼祧子为其继承香火墓地两边的石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这里的青草却尤其繁密是否草亦有灵自愿来点缀烈士的墓地来安慰烈士的孤寂
谭嗣同就义的时候据在现场亲眼目睹的一个老家人描述死状极其惨烈临刑前谭嗣同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行刑手一连三刀都没有将头颅砍断监斩大臣刚毅惊惶失措命令将谭嗣同直接按倒在地上行刑手又连续剁了几刀那一年谭嗣同刚刚三十四岁正准备在维新变法中大展身手下半夜老管家花了十多两银子雇了几个苦力从刑场上将遗体抬回放在浏阳会馆谭家后院的老槐树下当人们缝合头颈的时候发现肩胛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刀痕
我在墓前的草地上向烈士深深三鞠躬而谭恒旭先生在墓地右前侧向我鞠躬回礼礼毕老先生老泪纵横情不能自已率性为人真情流露真乃谭家人之遗风也我与老先生谈及我最看重的谭嗣同遗著仁学老先生大喜说这本巨著长期被忽视其实它堪称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这部巨著写出数千年之祸象鲜明地指出天下为君主囊橐中之私产不始今日固数千年以来矣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政治与伦理感情巧妙地搅和在一起导致了血淋淋的残暴被掩盖在温情脉脉的人伦关系的面纱背后在许多读书人的笔下漫长的专制社会成了一曲怎么也唱不完的田园牧歌继李贽黄宗羲戴震之后谭嗣同在仁学中对东方专制主义提出了最强有力的批判这一批判远远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维新派思想家他敏锐地触摸到中国这个病入膏肓的病人的脉搏认为大病应下猛药救天下亟待之大病者用天下猛峻之大药也拯天下垂绝之大危者斥天下沉痼之大操也
王船山所说的历忧患而不穷处生死而不乱是对人的胸襟和气量的最高要求自古以来能够做到这两点的人有几个呢无疑谭嗣同就是其中的一个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然而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偏偏容不下这样的天才和英雄呢谭嗣同必须以自己的被杀戮来证明自己的正义这又是怎样悲哀和荒谬的现实啊这块墓地既是我们的光荣难道不也是我们的耻辱吗
我们缓缓走下山坡心口像堵了一大块铁回首墓地它已经隐没在一户农家的白墙青瓦之后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谭嗣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