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号“县丞”称号县丞如何获得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知识竞赛题目.doc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的历史上所谓的门阀,士族到底在当时是怎么的一个盛况?是怎样兴起?又是怎样衰落的?
因为经常看到所谓的汉朝,三国,魏晋什么的讲门阀势力,士族势力,甚至说很多时候皇帝都需要屈服于这种势力,那么有人能详细的讲述这种看似很玄幻小说的存在么?
按票数排序
有本书叫做《东晋门阀政治》完美地解释了你的问题,而且写得很好看,窃以为比小说都好看。田余庆先生写文章,就是好看啊。大体上回答一下士族门阀是怎么兴起的。东汉年间,土地兼并出现大地主,又因为当时书籍难得,经学基本在门户内流传(这个门户不指血缘,是师门),所以出现了一部分人对经济和知识的垄断。而东汉以后又以儒道治国(霸王道杂之,但是具体到取士上还是偏儒家的),所以对知识的垄断就相当于对官位的垄断。而当时实行孝廉制度,基本上就是推荐,这个又是讲关系的存在,所以就出现了世代公卿,这些人要钱有钱(大庄园,兼并土地),要人有人(部曲、佃客、奴婢,总之就是依附民很多),要官有官(四世三公),要文化有文化,要武力有武力。所以就逐渐脱离了朝廷的控制。东汉末年的大乱多有这些人的参与。西晋建国就是这些人在支持,所以设立五等爵制度以及占田制、九品官人法,彻底在制度上对士族加以规范。当然,这些制度,比如占田,其实还是对士族的限制,因为实际上大家占的比规定的多。但是无论如何,起码其在制度上肯定了士族的合理性。西晋末年丧乱,衣冠南渡以后建立的东晋王朝,是士族门阀到达顶峰的时代。而大多“玄幻”的事,都发生在这个时期。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不过是皇权不振。因为司马氏渡江以后基本光杆司令,连宗室成员都没几个,别说其他。自己性命都掌握在那些大族的手上。算是皇位虽存,主威久谢。晋元帝登基的时候要拉着王导一起登皇位受朝拜。王敦造反两次,在京城的王导一家啥事没有。后来的庾氏、桓氏、谢氏、王氏(太原王),轮流执政,皇帝只不过是一个筹码而已。东晋没有颠覆,主要还是士族之间势力的平衡,就是谁都不服谁,这个平衡有几次险些打破,但是还是维持着,最后被出身流民帅的彭城刘氏打破,也是时也命也了。但我认为其实在政治上真正的门阀体制只有东晋一朝,南朝北朝,隋唐自然不必去说,都是皇权政治,士族名位虽高,却不得不在皇权之下。官僚机构整体上可以对皇权产生制约(这个制约一直和皇权政治相始终,不是中古特有),但是某一些士族家门却不能与皇权分庭抗礼。虽然如此,士族的社会地位却一直很高,甚至会高于皇族。士大夫非天子能命。也就是哪些人是士族,皇帝说了不算,皇帝说你是士族,人家老士族还是不带你玩。这个南朝皇帝如此,隋唐还是如此。唐太宗不忿,修谱把皇室放在第一,又如何?将山东大族列入“禁婚家”(就是禁止他们私下联姻)又如何?人几百年的冠冕,还是天下士子心中的贵族。一直到唐代中晚期,门阀士族的社会地位反而有回光返照式的加强。当然,那是最后的余晖了。唐末动乱,加上五代的混战,耗掉了士族最后一丝活力,宋代就是彻底的平民社会了,布衣卿相之局从此开始。
第一次旗帜鲜明的反对前面的「士族亡于唐宋」的说法!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门阀则是其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回到问题本身,简单粗暴来说,「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就是门阀士族,OK,下面就不简单粗暴地说说。萌芽:王莽篡位,为此制造舆论,说王氏出于帝舜,意思是说老子家里也是王孙贵族,并用法律手段公开宣称他们的王姓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 于是,门阀士族的玄幻传说就这么开头啦。确立: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势力。东汉政权也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于是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在东汉时期,当官主要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被举荐的才能做官,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然后官僚与自己的门生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所以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当地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以门阀的两个特点我们就很明白了,「世」和「大」!也就是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在这个基础上,为了拉拢士族门阀,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就是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了。 代表:四世三公袁氏杨氏袁绍袁术的高祖袁安通过察举进入官场,官拜司徒;袁安的的儿子袁京官拜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更牛逼,司空、司徒、太尉都干过;袁汤的儿子袁逢亦至司空,甚至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是为四世三公。以袁安为起点,袁氏就此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杨修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鼎盛: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首先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到东晋时,因为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所以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代表: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皆为晋相,为六朝巨室。渐衰:南朝后期,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而且世代控制官职,导致士族不思进取,不屑政务军务。这时又战事不断,淝水之战里,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都迅速上升,比如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加上农民起义不断,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消而不亡:隋唐时期,君主开始致力于摧毁门阀了。杨坚废九品,杨广兴科举,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可见科举不仅给赋予最底层的人光荣与梦想,也出了历来皇帝心中暗藏的一口恶气。但这也触动了当时门阀大族的利益,本来隋朝就和秦朝极为相似,都是表里强大暗涌不断,这也为为后来隋末动乱时门阀大族的反叛埋下了祸根。到李世民即为以后,重新判定《世族志》,门阀制度遭受重创。科举制度完善后,皇权已经完全战胜地方门阀权力,各大门阀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实权,但是在地方实力依然不受太多影响,虽然仕途之路打开了,但是考试极难,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读书不是你想读就可以读的,书籍数量极少都是内部流转,控制着书籍的门阀大家依然控制着绝大部分的官源。每年赶考时各个门阀的考生总是浩浩荡荡一大拨,各个门阀势力高中的官员到了朝廷里依然是结党私朋,朋党之争到达顶峰。对此皇帝也是无可奈何。唯一的举措就是小官不管大官不放,但凡有出头的门阀人士能够进入到三省之内就除掉,在这种环境之下,唐代又从之前的门阀政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宦官和外戚专权。到唐末动乱,门阀大家的人员大量伤亡,产业遭受破坏,比如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后来与庶民再无区别,门阀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代表:七宗五姓比如李家,李渊的祖上李暠是西凉国武昭王;李暠的孙子李重耳任弘农太守;李重耳的儿子李熙是宫门将领;李熙的儿子李天赐,西魏时任幢主;李天赐的儿子李虎官拜太尉,封为唐国公;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李渊亲妹妹同安公主,有女王是杨广的爱妃。过度:宋元时期,两宋时,大量取士寒门多任,总体而言,经济上除了一些皇亲国戚、富商大贾外,社会已无明显的阶级之分,地方世家大族没有真正威胁中央的实力,门阀这一概念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士族却存活了下来,权势范围和传承能力都已远不如前。但在此时,科举下成立的小家族却蓬勃发展,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确立的儒家不可动摇的地位。有了孔子的庇佑,社会也就衍生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尚,士族开始逐步蚕食武将的地位。元朝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虽然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代表:韩琦一族,周世宗柴家,王安石一族,范仲俺一族,富弼一族等。死而后燃:到了明朝,之前赵匡胤是兵变起家,故不敢重用武将,怕到时候自己也是这个下场,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文官牵制之,所以比较依仗和信任文官集团,走向文官独大的局面。而朱元璋则是白手起家打天下,更深谙对于宋朝灭亡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文官,致使朱元璋对文官十分抵触,因此朱元璋废丞相,至此来到了中央集权的极致。天下事物,盛极而衰盈满则亏,朱棣虽然吸取了了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教训,勋贵都得以保留,但是也一手创办了内阁集团,到朱高炽时,勋贵掌军文官主政,士族掌政的局面再次确立。再后来朱瞻基虽然提拔太监分了士族部分政权,这个制度保证了皇室的稳定。但是完美的东西必不持久。土木堡一役里勋贵死伤殆尽,太监又失去了道德制高点,北京保卫战结束后,士族大获全胜,从此开始了他们无人制约的历史,士族门阀势力再迎高峰。代表:陆家、沐氏陆家家里世代为官,从隋唐开始,历经五代十国、大宋蒙元,无数人上上下下,打打杀杀,似乎和他家关系不大,虽然中间也曾家道中落,苦过一段时间,但基本上总能混个铁饭碗,其坚韧程度,就连冯道也是望尘莫及。沐氏沐英家族镇守云南的二百余年间,均代表明朝政府对云南及周边各国的少数民族行使封赏、征伐等政策,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享有极高的威望。黔国公沐天波,是黔宁昭靖王沐英的第十一世孙,最后被吴三桂所杀,就此结束。自掘坟墓:清朝,清兵入关是中国的浩劫,也是士族的丧钟。士族失去了操纵朝政的权利。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咸丰皇帝时期,士族开始押宝,不过运气就不是很好了,下注清朝,溥仪被逼退位,下注袁世凯,北伐战争爆发。新的格局: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建国后,四大家族随之崛起,在20世纪上半叶控制着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短暂之后,本朝太祖横出,土改大计消灭了士族所有的筹码和肉体。辅以政治教育,直接挖断了士族的根。至此,由汉朝开始的士族统治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华夏大地迎来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中国,呵呵。代表:蒋宋孔陈题外话:实际上中国传承一两千年以上的例子个案也有,孔氏家族、张道陵的张氏家族、又比如唐代山西的尉迟家族到清朝仍然传承不绝,但都不会强势罢了,也就不表了。参考文献:吴钩:《儒家宪政的动力源》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如諸葛亮之岳父黃承彥之黃氏是荊州四大家族之一,黃承彥之妻蔡氏乃蔡諷之女,劉表妻姐。而蔡諷的姊姊則嫁予太尉張溫。此乃門閥士族也。我傾向認為中國的門閥始於東漢,終於武則天。漢之察舉制便是找來地方豪強代表進入中央當官維繫帝國。而後來光武帝是透過與地方豪強的的結合而建國的,漸漸形成力量強大的士族。如上述之諸葛亮,琅琊諸葛氏始西漢之諸葛豐。到了三國根本上就是不同的豪族之間結合以爭奪天下,因為門閥間的作用,造成了曹操至死沒有稱帝,以及魏朝如此短命之原由。東漢士族壟斷知識與官位,而且是師門制,用半澤的話說"人事就是一切"。曹操憑"槍杆子出政權"打出一片天,但是他的"低微"出身讓他得到士族的結合,即便是與之合作的潁川荀氏也在名份上不支持他。曹操一心的皇帝夢從"魏王"就可以看出,"代漢者當塗高"麻。後來代魏的司馬氏就是士族的代表,話說還可以追溯到司馬卬。西晉可參考說的《东晋门阀政治》,司馬越因為血源太疏,需要士族的支持而找了王衍(琅琊王氏),而書中前部份有很好地寫了當時地方與中央之結合。永嘉之亂後,東晉政權的誕生有一定的意外性,司馬睿與王導的南渡本身只是江南豪強在陳敏敗亡後需要與當時的中央結合的給果。而從司馬越與王衍兵敗敗東進可見本身沒有經營江南之意願。而司馬睿本身做為一個帽子,兩人南渡而來一切事都是王導在做,造成西晉之門閥高潮。到了北魏來了個六鎮之亂,造成了後來以武川鎮為主來源的關隴貴族集團,所謂八柱國十二將軍,形成了新的門閥,這幾個家族是皇帝大家輪著做,明天到我家,西魏、北周、隋、唐等等。而隋文帝搞科舉,煬帝這麼折騰就是為了搞其他家族,最後就由楊廣的表哥李淵做了皇帝。如果是瓦崗軍的李密也是關隴貴族集團,他家是八柱國另一個姓李的,當年隋文帝可以當皇帝就是得到李密爺爺的支持才成事。唐高宗當年找武則天當皇后真的只是愛情這麼簡單嗎?武則天以前唐朝的宰相根本上全部來自關隴集團或七姓十家。李治原本的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那是七姓女,太原王氏話說是王翦之後,在晉朝可是權傾一時。還有蕭淑妃,那是蕭衍的後人,如果沒有唐高宗的允許武則天敢向她們發難?武則天的政治智慧可是頂級的。武則天祖父在隋朝做過洛陽郡丞,算是寒族,到她爸武士彠傾家產支持李淵,令到家族地位上升可娶得隋朝後人楊氏,唐高宗通過武則天來打擊其他家族,連舅舅長孫無忌也不放過,長孫家可是北魏皇族之後,長孫無忌他爸長孫晟可為中國(隋朝)偉大的外交家。我記得回答過有關唐高宗,大家可以找看看,會了解更多。到了武則天,武則天所做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為了打擊門閥,酷吏政治,完善科舉等等。而武則天之後,中國門閥對政治的壟斷才算部份地結束。毛說過。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可改成一些家族勝利了,一些家族消滅了。這就是歷史
东汉到隋唐,是门阀士族充当中坚阶层的时代。东汉末年登上历史舞台,同皇权展开博弈,皇权全面战败,从此,靠谱的皇帝基本立不起来。但这意味着中坚力量和皇族力量对比的失衡,失衡的结果是大分裂。大分裂中,南方的士族继续强势,并且在毫无对手的时候趋于荒淫,历史的报复来的非常凶狠,孙恩一次,侯景一次,差不多杀绝了王谢。北方的士族根基是当时留下来走不掉的高门,和胡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妥协,最后一步一步上位成功,标志性事件是六镇起义中的戍边汉族军事集团,除了高家走偏之外,其他的最后基本都成了隋唐大姓。科举制的出现是皇权和大族形成力量均衡的标志。隋唐后期,关东士族在科举制中表现无比强势,郑家宰相出了多少位来着?忘了,改天查一下。士族政治此刻也走向了衰朽,标志事件,是白马驿之祸。底层屌丝朱温和李振的杰作。说实话,我觉得他俩干得不错。
在另一个问题里写得很清楚了,直接抄过来。东汉末年,在乱世中博弈的,就这么几个阶层。世家门阀,从东汉到东晋垄断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强大阶层,他们有两大政治诉求。一是压对宝,门阀豪强之间也竞争激烈,没压对宝家族有覆灭的危险,比如把宝压在袁绍身上的河北大族官渡之后不是被灭就是边缘化,而把宝压在曹操身上的颍川文士门阀则赚得盆满钵满,在整个魏晋都是举足轻重的力量。这是门阀和曹操这样的“明君”利益一致的地方,而是他们的诉求二,则是门阀和“明君”利益相悖的地方:门阀需要的是一个弱中央,或者说弱皇室。因为门阀的经济基础,是“占山护泽”,兼并大量的土地经营庄园经济。他们兼并的对象,是自耕农,而自耕农又是中央皇室的经济基础,政府的赋税和兵役都需要自耕农来承担,这就使得门阀的庄园经济,跟政府的经济收入,完全是互相冲突此消彼长,说得不好听点,门阀是喝着皇室的血壮大的。所以当曹魏开始打击豪强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门阀大族全都倒向司马氏。小型豪强和寒士。小型豪强的代表,许褚、李典,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李典“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寒士代表,郭嘉、刘备、诸葛亮。小豪强更具地方特性,不像世家门阀是大官僚与大家族的结合,对权力要求不高,诉求更务实,希望有“明君”能够保境安民,让自己的家族不被黄巾之类的流寇侵袭,能稳定的当土财主。而寒士,也就是小地主的诉求,是希望突破士族对官场的垄断,获得成就功业的机会。东汉到东晋取士,名义上是选州郡贤达,实际已经被士族垄断,大家出门碰到先自报三代家门,家世牛逼你就牛逼,家世差一点就各种被鄙视,当官也变得完全看家世。像桓温这样小士族出身的枭雄,位高权重的时候尚且被琅琊王氏之流鄙视为“老兵”,诸葛亮这样失去父荫的士族末流会被人看不起到什么程度。因为小地主出身的精英们变得没有出路,上升通道被堵死,他们渴望机会,这其中野心大一点的如刘备、诸葛亮,要么想当大军阀,要么相当大军阀的“肱股之臣”,野心小一点的,比如郭嘉,更注重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对权位和财富看得相对淡一些。皇室,或者说中央政府,前期是汉室,后期是曹氏自己,诉求是削弱门阀巩固家天下。平民,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历史,其中大部分创造了一种历史环境,他们的诉求是“耕者有其田”,能安心劳作安心过小日子,小部分平民精英比如张飞、关羽,和寒士精英一样,渴望出人头地。贯穿整个东汉到东晋政治线索,就是皇室与官僚门阀的权力争夺,平民和寒士阶层尽管人数最多力量最大,但大部分时候都被压制,极少参与到核心博弈来。从诉求上说,平民和寒士阶层,是完全站在皇室一边的,他们其实是一个经济体的一体两面,皇室“王党”要保持家天下,就要天下有足够的自耕农纳税服役,同时吸纳底层的精英,作为皇室和底层的纽带,而小农们也希望国家统一没有战乱,同时有个开明的政府保障他们不被门阀欺凌。但这两股力量在黄巾之前无法汇聚在一起,因为只有一个皇室高高在上,不可能和老百姓有太多接触,皇室只能依靠官僚作为和平民阶层互动的纽带,但这纽带已经成长为门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了。在朝中,皇室和官僚大臣互相牵制,在乡野,门阀有庄园有武装压制自耕农,门阀又释放出州郡低级职位吸引寒士和平民中的精英,使他们不忠于皇室而成为门阀的门生故吏。皇室有限借助寒士和平民阶层的地方,就是从寒士和平民中培养出新的门阀,即宦官和外戚,来制衡传统官僚门阀。比如曹操他干爷爷曹腾就是寒士出身,依靠皇室成长为宦官门阀,当然曹操他干爷爷还是很有贤名的,比张让之流好太多。如果没有意外,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东汉会直接进入东晋模式,官僚门阀越发坐大,皇室越发衰弱彻底丧失号召力,成为名义上的门阀之长,门阀间此消彼长,轮流坐庄,时不时逼宫篡位。不会有三国和魏晋,直接进入“袁与刘共天下”的局面。不过老天有眼啊,给了“王党”和平民阶层一个机会。东汉末年已是王朝末期,人口爆棚,土地的产出无法负载这么多人口,于是吃不饱饭的平民被逼进入历史舞台,“王党”和平民阶层短暂合流。以乱世中唯一的“王党”曹操为例。曹操为重建“王党”的威权国家,努力和平民阶层合流,具体方式为“掌军”、“耕者有其田”、“吏治”。“掌军”和“耕者有其田”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面。历朝历代中央皇室的根本,都在于“军权”在握,汉室不是没有想重掌军权,比如汉灵帝置“西园八校尉”,“初黄巾起,上留心戎事,硕壮健,有武略,故亲任之,使为元师,典护诸将,大将军已下皆令属焉”,但很快引起门阀反弹,计划流局。汉灵帝之所以失败,不仅仅因为自身能力和门阀的反弹,更重要的是,重建一支军队,需要有能服役的兵源,和支持起这支部队的粮草物资,说白了要有足够自耕农纳税服役,同时皇室能直接管理,但此时乡野间的自耕农因为门阀的兼并,分割凌乱,负责税收的州郡吏和部队的基层领导也都是门阀的门生故吏,忠于门阀大过朝廷。而曹操拜黄巾所赐,有了突破现有体制另起炉灶的机会。比如武帝纪载,曹操破青州黄巾后,“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以及后来“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这其实就是黄巾流民武装打破了原有门阀阶层对土地控制,重新形成大量的自耕农回归“王党”政府的直接管理,为“王党”建军提供兵源和物资供给。所以说“掌军”和“耕者有其田”是一件事,这就是平民阶层和“王党”合流的关键所在。曹魏的军制也是偏向于“王党”中央集权,在朝的中央禁军,绝大时候都由曹氏宗亲统领,在外的边疆镇军,多由忠于曹魏的非门阀出身的将领掌控,比如“五子良将”,当初把宝压在曹操身上的比如颍川文人门阀,也只能把持文职,极少指染军职。官渡之后曹魏势力变强,军纪上改“但赏功而不罚罪”为“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这其实是变相的打击门阀武装,掌控禁军的曹氏宗亲是不可能遭到实质的处罚的,更多时候是拥有部曲私兵的门阀“抵罪”。而“吏治”,实际上是“王党”和底层精英的合流。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但黄巾流民武装只是起破坏作用,时局的走向还要看精英们的选择,平民阶层的精英这个时候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加入了黄巾,成为流民武装领袖,比如魏书程昱传,“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不少州郡的中下层官吏加入黄巾,就是因为这些寒门或者平民出身的精英深感自己在体制内已经走到头,而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门阀子弟却靠家世霸占州郡的重要职位,成为他们的顶头上司,所以毅然造反。另一方面,黄巾流民武装也打破了世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黄巾军冲击州郡杀掉了一批门阀出身的官僚,而时局紧张,那些仅靠家世居官者没有能力处理这种局面,这逼迫门阀不得不接受寒门和平民中有才华的人,来接手他们的职位,以解决棘手的局面。曹操这个时候提倡“惟才是举”,是借黄巾造成的外部压力,吸收大量忠于曹魏的寒门和底层的精英,打破门阀对官场的垄断,重新建立中央朝廷和自耕农之间的纽带。比如郭嘉、韩浩这些寒士成为他的谋士或者技术官僚,程昱、满宠、杨沛这些底层出身的能吏、酷吏镇守州郡打压豪强。所以郭嘉说曹操和袁绍十胜十败,除了个人能力,更多是在说曹操对整个社会弊病的了解,胜过袁绍。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真的不重要,曹操死后,青州兵不听号令明目张胆的离开洛阳,青徐依旧被臧霸、孙观这些豪霸父死子继的割据着,五子良将之后军镇也逐渐形成新的地方割据势力,当初的心腹之臣成为新的勋贵门阀之后,也开始成为皇室的死敌倒向司马氏,曹仁、曹真、曹休这些经受战火洗礼的名将之后,掌握禁军已是曹爽这样的没有能力的权贵公子了。理想主义者曹操只是凭借他的天才,和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在门阀的天下中,短暂的打开一扇属于“王党”的门而已,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一切不可能持久。
谢邀。士族起源于两汉时期的地方豪族,这些家族累世为官、诗书传家,既有实力又有文化。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曹魏的九品官人法(官场)及西晋户调式(荫户)。鼎盛是在南北朝前期,以后寒族兴起,逐渐衰败。科举制度创立后,选官的特权也丧失。一直到唐末大乱,谱牒散失才消失。至于盛况只讲一个例子,还是在科举兴起、士族衰落之时的。唐贞观年间,有个娶了公主的宰相(当时应该是三省的尚书)。朋友问他有什么遗憾?他回答,“有二恨,一恨不能入国史馆(修史,立言),二恨不能娶七姓女(当时的顶尖士族--五姓七家的女子要比公主金贵)”。
士族的时间跨度、概念内涵要比门阀大。所谓士族,是经学传家之族,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知识分子家庭。起源应在汉,东汉末尤多,这与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分不开的。东汉经学并非是私塾中教授,而是有家传之学,例如我们熟悉的四世三公袁氏家族,就是世传孟氏《易学》。在东汉末,士族力量越来越壮大, 当时士族的风尚是“清议”,品评人物,例如许劭兄弟的月旦评。在宦官外戚专政政治腐败之下,太学生联合一些官员,进行对宦官的抨击。宦官以“党人”之名大肆搜捕这些名士,也就是“党锢之祸”。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小生产者破产,再加上苛捐杂税的负担,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为尽快弹压起义,灵帝不得不启用党人,解除禁锢。之后何进诛宦官,董卓进京,关东联军反董,士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每一个割据势力都会尽力笼络世家大族。曹魏建国,司马氏篡魏建立西晋,九品中正制建立发展,逐渐使“品”与“家世”紧密相连,“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经历汉末动乱,在魏晋享有统治权力的士族已成为集政治特权(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士家福利),经济特权(庄园主,享有荫客、占田、免役特权)和文化主导者(家传之学,这时在向玄学发展)于一体的社会精英群体。西晋短命,八王之乱加上流民起义、少数民族入侵使司马氏与士族不得不东渡,偏安江南。东晋开国皇帝是司马叡,琅琊王氏王导辅佐他,即位时,司马叡携王导一同登上御座,“王与马共天下”。这是因为司马叡从血统、实力而论,并非顺理成章的法统继承人;而东渡侨姓士族要想躲过江北侵袭,保全自身利益,就要继续拥立西晋的继承者,二者各有所需,于是形成这样政在士族、祭在司马的局面。这一局面显然不符合中国政治的传统,从司马氏角度,他欲加强中央集权,从士族角度,例如王氏,既然有如此势力与功劳,未尝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思。于是有司马叡支持刁协、刘隗变法,引发王敦谋反,但王敦攻向国都时,却遭到了其他士家大族的阻拦……总之,历史经验证明,二者谁也不能独大,原本是权宜之计的“王与马共天下”就此成为东晋的长期政治模式,后来的庾氏、谢氏、桓氏概莫例外。汉末、曹魏、西晋时的士人群体都还是为最高统治者所用,而在东晋,却是大姓士族与皇帝分享统治权,这便是门阀政治——士族与皇族共享统治权,田余庆等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东晋时代。而门阀政治下的“门阀”,含义比“士族”窄了许多,只有与皇帝分权而立的那几个家族才称得上是门阀。东晋一朝,前后也不过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这几家。既然统治权都要和士族分享了,何况士族专兵、庄园经济等制度下士族力量不容小觑,皇帝有时也不得不退让于士族,尤其是当权门阀。但是呢,门阀、士族发展到后来,得益于九品中正制,可以凭借血统获得清官(指事轻而廪重之官),又有法律规定的世代免役,每天生活就是清谈、体验魏晋风度,也就慢慢堕落啦,寒人(定品中定位下品的具有官员任职资格的群体,并非普通劳动者)多任浊官,渐渐掌握实权,最终也就取代了门阀、士族在历史舞台上的位置。看到有推荐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的,若是觉得此书太艰涩,不妨试试田先生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可以参考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本质原因是整个国家失去了对各个地方政权的掌控能力,使得各地豪强可以生存,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属性增强。这个问题很泛,很大,三言两语说不清,手机码字好辛苦。
琅琊王氏盛衰记 Part
先声夺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琅琊王氏的辉煌。琅琊王氏,中国古代最知名的家族之一,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一直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这个家族的先祖是战国时期一统六国的秦国大将王翦,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其孙王离被项羽所俘获,兵败自杀。王离之子王元避难于山东琅琊,是为琅琊王氏之始。但是这个家族真正的开始,始自西汉谏议大夫王吉,经过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琅琊王氏的官是越做越大,到了王崇就已经到了扶平候的位置。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琅琊王氏时刻与王莽保持距离,这为其家族在东汉重新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光武帝刘秀嘉其忠义,封王遵为义乡候,王遵就是扶平候王崇之子。但就整个东汉而言,琅琊王氏地位还比不上袁氏家族、荀氏家族等几个家族。到王遵之后,也只有王叡、王雄、王浑,但他们也只是做到了刺史之职。王叡任荆州刺史之时,又为孙权之父孙坚所杀。琅琊王氏家族这时候随时都有走向没落的可能,但历史又从来不乏机遇。  Part 2
孝悌起家  琅琊王氏真正走向历史舞台,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三国时期,从王祥王览两兄弟开始。王祥就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男主角,而王览在二十四悌也有其大名。  王遵生王仁,王仁生王融,王融初娶薛氏生王祥,薛氏早死,王融又娶朱氏生王览。继母朱氏对王祥不好,经常百般刁难他,甚至想毒害他,有一次被王览发觉,王览抢着要喝毒酒,朱氏作罢。王祥就这样供养继母三十多年,到继母死时,王祥更在居丧期间伤心得十分憔瘁,要用木杖才能站起。可见他的孝道,毫不计较继母如何苛待他。  在三国时期,只要你够孝顺就能出来做官,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王祥王览这样做都是为了积累名望。兄弟俩的孝悌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好名声,也给他们搭起了步入仕途的阶梯。王祥出来做官时已经很老了,由于政治上永远正确,在晋朝时就做了晋朝的三公,官至太尉太保,而且很高寿,活到了84岁。不过,他做官时也同时帮弟弟王览也弄了到了很高的位置,王览官至光禄大夫。  其实琅琊王氏真正强大的并不是这两兄弟,他们只是为琅琊王氏自西汉以来就有的好名声中增添了重重的一笔,而且他们的父亲王融并没有做过官。真正把琅琊王氏推向高门的是王戎(王浑之子,竹林七贤之一)及其族侄王衍。这兄弟俩没什么政绩,而且晋朝灭亡这两个家伙也难辞其咎,但在维护家族利益上可是不遗余力。尤其是王衍,东晋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就是出自他的安排。  Part 3
狡兔三窟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皇族争权,王衍却从不为国家考虑,却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他考虑的只是如何使自己长久的生存下去,因为他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退路。  当时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物产丰富。青州就是现在的山东潍坊青州市,毗邻渤海,有负海之险。荆州即现在的湖北荆州市,位于江汉腹地,有江汉之固。王衍对东海王司马越说,现在中原大乱,应当依赖地方长官来维系,于是推荐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狡兔三窟了。”  不过这一举措,并没有使他保全性命,最后还是被石勒所杀,但是狡兔三窟之计却对以后的东晋局势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以后王敦渡江,为荆州刺史。荆州物产丰饶,王敦又手握重兵,与下游朝廷相抗衡。曾一度攻入建康,逼死晋元帝。建立在这种势力基础上,琅邪王氏在东晋声势显赫,一时号称“王与马,共天下”,不能不说跟王衍没有关系。  Part
王与马共天下  由于晋朝司马氏政权是在门阀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的,所以司马氏要巩固政权,就必须拢络那些门阀士族。作为当时北方公认头等氏族的琅琊王氏,必然会成为司马氏笼络的对象。比如东海王司马越与王衍组合,琅琊王司马睿与王导组合,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襄阳公主嫁给王敦为妻等等。  东海王司马越与王衍这个组合覆灭之后,另一个组合开始崭露头角。永嘉元年,琅琊王司马睿偕王导举族南渡建邺(建邺即现在的江苏南京),建立东晋,从此政治中心南移。东晋政权的建立,其实得益于东海王司马越起用司马睿兼徐州诸军事,留守后方,才为南渡提供了条件。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王敦则总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几乎垄断了朝廷内外的高官要职。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   Part 5
王敦之乱  王导和王敦都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当年晋元帝司马睿初到建邺没有什么威望,不要说江南士族,就连当地的平民老百姓都懒得搭理他,王导和王敦则为他笼络当地士族,为他建立威望,还为他建立起一个偏安于南方的朝廷。王导主管政策事务,王敦则主管军事事务,对东晋有极大的贡献。  王敦兵权在握,为晋元帝司马睿多忌惮。东晋政权渐趋稳定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毋庸置疑就是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于是晋元帝就提拔刘隗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琅琊王氏,并安排亲信到王敦手下,最终引发王敦之乱。   王敦之乱时,王导曾带领王氏子弟二十几人去请罪,刘隗建议明帝尽诛琅琊王氏一族,但明帝感其忠节还朝服召见,主动化解了司马氏皇族与琅琊王氏之间的矛盾。可见王敦之乱对琅琊王氏的冲击,在当时应该还是蛮大的。不过幸运的是,琅琊王氏子弟并没有因为王敦之乱,而祸及自身,反而因诛杀王敦而加官进爵。王敦之乱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王敦也在战时病死。   Part 6
日渐式微  琅琊王氏自王敦、王导去世后,其家族在东晋政治中的影响力出现明显衰颓的趋势。淝水之战,陈郡谢氏以军功起家,盛极一时。颍川庾氏的庾亮,其妹是明帝的皇后,亦在讨伐王敦之乱,建立功勋。新的士族群体形成,琅琊王氏成员成为只能参与不能主导左右当时政治形势的一支地域性宗族群体。  附相关人物世系表:  王翦—王贲—王元—王诚—王渊—王吉—王骏—王崇—王遵  王遵—王仁—王融—王祥  王遵—王仁—王融—王览—王裁—王导  王遵—王仁—王叡—王雄—王浑—王戎  王遵—王仁—王叡—王雄—王乂—王衍  王遵—王仁—王叡—王雄—王乂—王澄  王遵—王仁—王融—王览—王基—王敦
门阀氏族,就是高阶知识分子的家族。魏晋对知识分子很重视,也慢慢成了社会的一种风气,读书要么就进帝王家,要么就比谁更冷傲俗隐居(竹林七贤)。这不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而是吟诗作对,醉生梦死,嗑五石散的时代。士族的结局也是悲惨的。八王之乱后的五胡乱华,西晋为前赵和石勒所灭后,士族从此一蹶不振。士族遗风在东晋四大家族中得以体现,但随着东晋灭亡,步入南北朝以后,士族基本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门阀,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说起门阀的形成,是由于当时科技水平不发达,造成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范围较小,一般在家族之间流传,累世经学造就累世官卿,门阀由此形成。总的来说,皇权的集中程度与门阀势力负相关。
门阀制度的兴起在东汉时期,由于孝廉制,仕途一直被士族把持,而东汉自第三任皇帝以后,全身心投入中国品酒界,造人界,土建界以及演艺界的发展,并在给排水,钱权交易等领域有突破性创造,至东汉末期,甚至形成的如河北袁氏(袁绍)这种四世三公的大士族。个人感觉,其实在西汉后期,当朝政被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时,门阀的影子已经形成,霍氏(外戚),梁氏(外戚),甚至说王氏(又是外戚,不然后面哪来的王莽篡汉),都已经有大门阀的影子。
在东汉末期,由于曹操唯才是举的任人制度,对门阀有一定遏止,但门阀依旧能左右朝政;待到曹丕称帝,为了得到士大夫的支持,丕公子果断祭出“九品中正制”,彻底把朝廷选拔人才的渠道交给士族(老爸曹操的脸啪啪响),门阀制度已经牢不可破。与此同时,司马氏,江东的虞、魏、顾、陆四组,都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士族。最终司马篡魏,曹氏被灭族(坑爹果然没有好下场)。
不久进入南北朝,北方传统士族在外族的一轮轮屠刀下,或南迁,或没落,少数民族的贵族组成新的门阀;而南方司马氏在一场8人局大乱斗之后也任人摆布。门阀在经历的“王与马,共天下”的顶峰之后,由于频繁的朝代更迭,在一场场政治屠杀中,很难出现持久的士族,士族开始衰落,但门阀制度仍将是之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选才制度。
终于,在老杨家相继干掉老元家,宇文家,老高家,老陈家,获得了大杀特杀的称号以及号令天下的权力。隋文帝想到自己也是外戚起家,最后强行包了人家的承包田,担心自己老杨家也会有被夺权的一天,于是开始从制度上打压门阀士族,科举制由此诞生。
科举的诞生,开始为门阀制度在政治体制上缓缓拉下幕布,最终,门阀制度在唐朝观众的最后一阵喝彩声中,走入幕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反对前面所有以东汉为起始点以唐为终点的基本抄书观点,我认为门阀、士族制度可以追溯至上古三皇部落联盟时期,终结于明清。1、首先要明确什么士族制度,士族制度不能简单的说成是王谢陈荀之类的巨族垄断了政治权利,那这几家没落士族制度就over了,或者新王朝的崛起就没有广泛影响力的巨族了?我认为与士族制度相对应的是君权集中制,中国的政治史就是君权与相权此消彼涨的斗争史。所以说,士族制度随着君权制度贯穿了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除了明清时期(一个寒门做皇帝,一个由外族武力占领)。2、其次士族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土地兼并?莫非只有东汉才有大地主、大庄园主?中国的土地何曾均权过?天朝上国疆域无边,任何皇族都无法直接掌控,这才是士与君大夫共治天下必然基础。 3、现在要剖析的问题是,由谁来担当“士”这样的职责?士要替皇帝执行行政权,在皇权衰弱的时侯要执掌决策权甚至直接取代皇权。掌握这样职位的条件是什么?动力是什么?贫家孩子寒窗苦读十年,一朝金榜题名随即成一方大员,这是中老年妇女电视节目内容,当不得历史。君权制度下的政治斗争是凭借个人人品值就可以实现胜利的?这必须是集团化作战,有非常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最可靠就是家族,而当当你成为家族前台演员时,又时刻以家族利益为政治导向。4、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排得上号的强大家族就是门阀,就最有可能获得政治权益。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曹丕时期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而曹魏集团执政的成功除了曹操本人的才能之外,其父其祖的政治影响力基础、其家族成员集体努力同样是不可或缺。刘备没有强势的家族可以依赖,但直接傍上了天下最具知名度的刘汉家族(一个最深得人心的品牌),并吸收了诸葛氏。孙吴集团的实权人物尽以江东陆、张、鲁、朱等世家巨族以主。5、那么这些大家族又是从何则来?我们可以由三国往上推,刘汉政权起于秦末乱治,秦末起义军旗帜大多以先秦诸国为主,先秦诸国起始于西周分封,周王朝前身又是商王朝的诸侯,夏商周始祖皆为黄帝后裔,黄帝与诸多部落联盟首领共商天下大事是为中国之起始。由部落联盟而来的强权家族有兴有衰,起起落落,但世家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格局始终是主流,皇帝单凭个人喜好一意治国的时期只是偶尔一现。6、科举制为寒门子弟晋身为官提供了理论可能,但若没有一定的家世基础又有多少人可以寒窗苦读不闻耕种。所以九品中正制虽然没落,但唐宋时期延续的依然士族政治,只不过在相对而言,中小世家比前朝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朱元璋强制崛起,这个对读书人和地主阶级有着天然偏见的皇帝如皇始皇一般掌握了全部政权,终结了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的历史传承,君权发展至极致。
第4/5/6课讲到士族门阀政治。以下是根据公开课记录的笔记,后面有部分参考网易云南省普洱市网友 ,可在网页下评论区看到他的笔记。士族的概念:士族门阀几百年内垄断着政治文化。贵族化的官僚。毛汉光所辑中古士族称谓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高门,门户,门地,门第,门望,膏腴,膏粱,甲族,贵游,势家,贵势,世家,门胄,世族,门阀,名族,名流,冠冕,世家大族......魏晋士族门阀的形成原因:东汉士族的继续发展文教破坏造成的学在家族政治动荡导致的统治集团封闭化
禅让式王朝更迭促进权势传承(没有经过充分的战火洗礼,前朝官僚没 有被彻底扫除)几种历史分期法:何兹全 王仲荦(音“落”)唐长孺:魏晋封建论,认为汉代仍旧是奴隶制社会,从魏晋开始封建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世家大族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的耕作者依附农民——部曲佃客。(王仲荦)日本 内藤湖南三分法:古代社会——六朝贵族制——“东洋的今世"(此分法在国际特别出名流行)
魏晋以下——
唐宋时期2.东汉士族的发展东汉的三种世家官僚世家:秦汉实行选贤举能,但也保障官僚特权。豪强世家:拥有大田庄、大宗族和大量依附民的豪强世家,在东汉不断发展。其子弟往往在本地任官。文化世家:东汉出现很多经学世家和名士世家。荀淑有八人,“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名士陈寔、陈纪、陈谌
父子三人,“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士族门阀即这三种世家的三位一体。东汉的三种世家(不断互相转化、合一):官僚世家(政治)、豪强世家(经济)、文化世家(文化)3.魏晋士族权势的确立魏晋权贵势力一脉相承,统治集团封闭化。皇权衰落。为了与士族门阀相抗衡,分封宗族为王。西晋时出现了宗王政治。东晋出现大门阀与皇帝公分天下的局面。晋元帝司马睿不是晋武帝的直系,所以声望有限,需要门阀的支持。门阀政治的定义:门阀与皇权共治。门阀政治的特点:皇帝垂拱、门阀当权、流民御边百六掾:司马睿即王位,诸参军拜车都尉,掾属驸马都尉,辟掾属百余人,* 时人谓之“百六掾”。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执掌天下。东晋门阀的类别:从北方来的侨姓士族-中坚骨干;江东本土士族(吴姓士族)北府:西晋以广陵在洛阳以东,故设东中郎将镇守。东晋元帝以琅琊王舒为倍中郎将镇广陵,因广陵在健康以背,故以“北”为号,称“北府”。门阀与皇权此消彼长:皇帝利用官僚打击贵族,如商鞅变法利用刀笔吏打击无军功贵族;官僚贵族化削弱皇权。 1、士族的任官特权:九品中正制南朝注重起家官,设有专门的官职。 中正品≠起家官品。起家官品大约比中正品高四品。中正品评官由士族担任,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周汉以智役愚,魏晋以贵役贱。教育的变化:三代-学在官府、春秋战国-学下民间、魏晋-学在家族2、门第婚婚姻是衡量社会流动和社会等级的一个尺度。魏晋注重门当户对。3、标榜郡望4、谱学的发达家谱成了选官依据。朝廷设置了谱局。5、士庶之辨魏晋南北朝的“士”特指士族。士族不是皇帝任命的,而是由传统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时期。南朝皇权的重振1、刘裕与北府兵刘裕利用北府兵夺取了皇权,说明在文化士族中出不了皇帝,马上出政权。北府兵的基础是流民武装。2、南朝政治特点:皇权复兴措施:武将执兵柄:门阀退出军事领域驰骋疆场(读音:亦)南朝的武人没有形成新兴的政治力量。这点与北朝相异。寒人掌机要门阀依靠出身即能身居高位,所以不愿努力辅佐皇帝,皇帝只能依仗为高升而兢兢业业的寒人。皇子镇要蕃皇族和士族也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宗王政治是饮鸩止渴,真正的专制帝王打击宗室。南朝与士族的没落陈朝的政治僵局:门阀士族衰而不僵,其传统权势与文化风尚已然阻碍着政治变革;寒人与武将被文化士族压抑,难以形成新兴政治力量;吴姓士族地位上升,酋帅土豪参与政治角逐,但政治号召力有限,因江左政权的正统性来自于侨姓士族。历史在北朝走出中古时代。——网易云南省普洱市网友 :
我可以补充一下,大隋二世而亡就是由于李渊这种地方军阀得到了大族的支持,才起兵的。
原因有二,一是大运河和征战耗尽了皇室的声望和支持它的主要力量的资源。二是来科举大大损害了大族对权力的垄断。当然这也和印刷术的发明也是有关系的。
楼上说的都不错,多是来源于田余庆老师的大作。我只简单的补充出几点。 1东汉建国的本质就是春陵地主的胜利,必然导致地方地主的崛起。豪霸和世家在东汉分别发展成武功实力世族和经学传家的正统门第家族。这一时期一切只是开始,影响力有一定的提升,最大的危害就是瓦解了西汉以来地方的选官制度:举孝廉。个人上升的渠道逐步关闭。2三国,这是世族的大发展时期。皇权的衰落必然导致地方家族势力的暴涨,加之诸侯需要借助其力量,使之势力开始不可控制。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战乱导致公学的没落,知识只能通过家族传承。结果就是:公务员只能来源于少数世家,底层人民别说识字,学都没地方学。每个政权初创最大的问题就是去哪里找人当官。(宋朝在此问题上最为尴尬)借此机会世家开始继经济教育之后的第二步扩张:权利的垄断!当然因为曹操和刘备的强势,这一步没有顺利完成。曹刘不愧是同类的英雄,他们对自己治下的世家都给予了一定的压制。于是乎世家势力的代表司马氏应运而生!3西晋的建立就是另一次的东汉复辟,上次的赢家是地主,这次是世家。由此,寒族上升渠道彻底关闭(多少还有点缝隙)世家在获取权利之后开始浮华,玄学开始流行。从此逐步开始,顶级门阀都要弃经入玄。特立独行、务虚、吸毒嗑药、斗富等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套路全开。这完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每一步的发展都理所当然但又充满偶然。西晋的悲惨结局不应全怪司马氏,世族绝对也是帮凶。在一个家国不能统一的时代,国灭是一种必然。世家是专制的毒药。4东晋,全盛了。类似贵族共和的制度诞生了。繁华背后完全是让人厌恶的现实。如果你穿越了千万别去东晋,不生在高门,就算你有机关枪,你也是213青年。永远都是。请记住这几家:琅玡王氏,高平郗氏,XX虞氏,龙亢桓氏,Xx(两家)谢氏,太原王氏,以及顾陆朱张四大家。前几家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门第(单纯从政治权利)。这个时候开始为衰落埋下祸根:没有上升渠道、逃不脱基因封闭的人才凋零、继续AND更大规模的作死。最终在东晋末期,世族子弟多数脱变为蛀虫。(这个过程类似于加强版的八旗子弟腐化过程)但凡国家养着的最终都会变成真的无忧无虑,废了。5南朝,寒门建国,必然打击世家势力。但世家毕竟有很大的影响加上又是古代的好莱坞:引领时尚。所以给其高位,削其实权。也是因此门阀们焦虑了。不牛必了,怎么办呢?装逼吧!于是更加的2了。唐朝建立,继续装,于是被李唐皇室有步骤的逐渐取缔。唐亡,这些空中楼阁也跟着成了柴火。(搞笑的是门阀看不起李唐皇室,李世民跟几个小伙伴编造了一个所谓的:魏周八柱国家。自号档次等同于崔杜。这八家一半以上是复姓胡人。当然今天这些复姓确实就是汉子了。)
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步克老师和邓小南老师合开了一门课叫《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其中4、5、6章讲的士族门阀制度,讲的清晰明了,可以一看。
宗族门阀势力,怎么说呢。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的必然。出现于先秦早期,发展于两汉。兴隆于两晋。及至唐宋,远达明朝,仍余威不减。
嘿嘿,话说五宗七姓这些门阀的势力可真不是盖的。谢,王,庾这些氏族,山东,陇右这些门阀皆是树大根深,盘根错节。利益触角涉及社会各阶层,存在时间比王朝还持久。
举个栗子,仅仅因为李唐皇室又胡人血统,少数高级门阀都不屑于让自己的子弟迎娶公主。可见门阀们有多傲娇&:-&(当然那都是唐中期以后的事了)
再说现在,嘿嘿,不也差不多嘛。不说其他,单是李家不就把持着整个电力王国→_→
嗯,他们的成就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
我就说一句门阀,士族啥时候衰落过??????????????`(*∩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称号县丞如何获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