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上网卡,pps洪荒神话话真怎么加点,明道的qq号

[转载]文贵明道淑人
& 按:王小松君,吾之友人,数日前见他撰有因我之诗词联语所衍出之评论雄文一篇,无意中又见该文已刊于“金黔在线”,而文中颇多谬赞余人之处,足令吾诚惶诚恐,羞愧难当。然略此小节而观乎其大义,固可见其文立意高远,境界宏阔,不外借吾之诗文吞吐其神珠、发挥其高论而已,旨在点破今世作者为文之道。明于此,余心稍安。不然,欲树立一标榜,则无异于树立一标靶,有人赞叹,亦必有人攻讦。曾氏云“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又云“崇虚名而受实祸”,香山居士则更有“名为公器无多取”之训,岂非余人素来所深知者?盖余思量再三,今转其宏文,一则固然敬其大义微言,可以勉人;二来又感其盛赞,心虽不安,亦权可自警自省,自励自勉,以备鞭策之用。余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自年少起,便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铁板神数》尝有批语示余曰“从小立志在四方,走遍江山千万里”,又曰“有意无意,白首吟哦”。诚然,“走遍江山千万里”已有徵验,而“有意无意,白首吟哦”亦更是奇言。不光吟诵古人佳句,每每登临胜境,又常于不经意间自造数句脱口咏出,亦算得是吐露心声。深知自己并无诗才,然诗情涌动时,则难免溢于言表,又徒增方家一哂耳!卑人但有诗作,诚如王君所言,必以短信发与众人,而自己几无存留,事后则抛诸脑后,不再念及。故遗失者不计其数,难得王君有心,大费周折,搜集成篇,更演绎成文。自问于己,奚可无感乎?
&&&&&&&&&&&&
文贵明道淑人
&&&&&&&&&&&&&&&&&&&&&
——读周易玄先生诗文有感
& 近日得暇开卷,偶读一诗,甚为养心、耐人寻味:
“离别方觉苦,追忆昨日路。执手万里行,顿遭两途殊。山中嘻猕猴,燃香问归宿,寺僧笑答是奇缘,前生故。
秋水烟波淼,凝视语更无。随君终老暗自许,共待苗成凌云木,此生未敢负。谁言一夜间,陡然得变数,叹何如!
&形观影,独对孤,足下苍茫赴凉都。多少痴儿女,愿把平生误。每到夜阑人静时,是吾相思处。”
初读此诗有如进入蒙太奇式之画面:“山中——燃香——寺僧——秋水烟波——凌云木——形影——孤独——凉都……”文笔点化处,形神尽显、寓情于象,启承转合、浑然天成。足见作者才情滚滚、心量不凡。真是美到极处,便成苍凉。
起句以“离别方觉苦”收于“笑答前生故”,此段鲜活灵动、跌宕起伏。一“苦”一“笑”,境界迥然升华。
“前生故”一句,把一个当下现实苦放到一个佛境下来观照,语近情遥,令人心旷神远,焕发出一种既有亦空之悲剧大美气息。
第二句:“未敢负”到“叹何如”,此句颇为戏剧性,把一颗戚戚和美的向往之心,与诸多障碍、无奈之娑婆世界数语便描述得跃然纸上,隐寓的其实是每一个理想儿女均会面对的现实,自然引起读者共鸣、感叹。
&&&第三句:“多少痴儿女,愿把平生误”,言众旨一、世间人与我无二,虽发于个人心声,言情于个人而非个体。实为警醒凡属有情者:究竟是善护本真、至情还是坠于红尘、迷情?“是吾相思处”一语,不知击穿了多少痴情人的心?是守护诚心、真心还是坠于妄心、怨心?这个度——微妙甚深。
&&&全诗真情戚戚,诗语化情语,情敛于内而象布于外。心量大但情感细腻不落空,句式节奏灵动,音韵优美,语言古朴典雅、底蕴深厚、洗练,但又不拘泥传统诗歌形式。任意自然,非诗非词,不矫情造作。难得之处,乃是言悲怜处显悲情之美而无悲凉之感,有一种以无限心量驾驭现实悲情之美,文笔入圣,焕发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作品透出的心量即作者的器识,这样的器识与作者的天赋以及做人、文化、宗教、气概及其思想修为息息相关。大师的心量蕴藏着大能量,其文自然能焕发无限光明!好文即是“法布施”。朱光潜于《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说:“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背后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易玄先生的诗作,必然当得起朱光潜先生的论述。
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孔子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睹真性情之作则可击穿心灵迷雾而顿见大美,世事无常而真情有常!此等真情和心量,正是此诗的感人所在!&&
&&&初读这首诗是在易玄先生的博客里,最初还以为是他转载之作,后来才知作者正是其本人。于是又专门搜集了他这几年里写下的多首诗文,信手抄录数首于下:
&&&&&&&&&&&&&&&&&&&&&&&
《无言》第一
&&&&&&&&&&&&&&&&&
最高不过离恨天,最苦莫过长牵念。
&&&&&&&&&&&&&&&&&
此情此生终不渝,只怕相见已无言。&
&&&&&&&&&&&&&&&&&&&&《失魂》第二
&&&&&&&&&&&&&&梦中总忆泣相思,千里书来有泪痕。&
&&&&&&&&&&&&&&房中独坐掩残卷,永夜难眠欲失魂。
&&&&&&&&&&&&&
红粉支离悲枕冷,青山憔悴念唇温。
&&&&&&&&&&&&&
尽日茫茫愁不断,羲和默默似黄昏。
&&&&&&&&&&&&&&&&&&&&&&&&《忘情》第三&
&&&&&&&&&&&&&&&&&&&&&
夜色又溟濛,天昏尽不同。
&&&&&&&&&&&&&&&&&&&&&&秋心有闲处,愁来啸悲风。
&&&&&&&&&&&&&&&&&&&&&
相见恨别离,早晚各西东。
&&&&&&&&&&&&&&&&&&&&&&若恨别离时,为何竞相拥?
&&&&&&&&&&&&&&&&&&&&&&日月有互易,情缘无始终。
&&&&&&&&&&&&&&&&&&&&&
难得一执手,俯仰月明中。
&&&&&&&&&&&&&&&&&&&&&
但欲能清心,岂作花间梦。
&&&&&&&&&&&&&&&&&&&&&
辞章赋豪杰,砥砺成伟雄!
&&&&&&&&&&&&&&&&&&&&&
人生当苦短,我生应化龙。
&&&&&&&&&&&&&&&《行吟呈坎》第四
&&&&&&&&&&&九十九条阡陌里,行地迷离意回旋。
&&&&&&&&&&&小桥河溪多徜徉,季秋岁月归田园。
&&&&&&&&&&&相思飘零何处去,但闻水声在远山。
&&&&&&&&&&
只此一方洗心池,碧水浮萍却凋残。
&&&&&&&&&&&独留彼时多遐想,满目景致俱黯然。
&&&&&&&&&&
少壮吟哦今不再,回首昨日已无言。
&&&&&&&&&&&&&&&&&&&&&&&&&&&&&&&&&&&&&
——作于2009年秋
&&&&&&&&&&&&&&&&&&&&&&《独上黄山》第五
&&&&&&&&&&&&&&&&&
柔水刚松留孤影,遥想当年霞客行。
&&&&&&&&&&&&&&&&&
隐迹江湖绝恐忧,无限风光随登顶。
&&&&&&&&&&&&&&&&&
黄山归来五岳卑,红尘散去心性明。
&&&&&&&&&&&&&&&&&
低头不问将来路,放眼已然在青云。
&&&&&&&&&&&&&&&&&&&&&&&&&&&&&&&&&&&
——作于2009年冬
&&&&&&&&&&&&&&&&&&&《京都晴雪》第六
&&&&&&&&&&&&&&&&&
霜后雪纷纷,悲苦复吟吟。
&&&&&&&&&&&&&&&&&
天外无别色,淡薄意自平。
&&&&&&&&&&&&&&&&&
心海囊洪荒,气魄冲宵云。
&&&&&&&&&&&&&&&&&
归时三清化,紫微独登临。
&&&&&&&&&&&&&&&&&&&&&&&&&&&&&&&&&&&&
——作于2009年冬
&&&&&&&&&&&&&&&&&&《嵊州游来》第七
&&&&&&&&&&&&&&&&&
昔时剡中地,今日嵊州城。
&&&&&&&&&&&&&&&&&&山色容未改,闭目天籁音。
&&&&&&&&&&&&&&&&&
太白平生梦,羲之夜半魂。
&&&&&&&&&&&&&&&&&
千古风流地,九曲壮人文。
&&&&&&&&&&&&&&&&&&&&&&&&&&&&&&&&&&&&&
——作于2009年秋
&&&&&&&&&&&&&&&&&&&&
《劝勉》第八
&&&&&&&&&&&&&&&&
他人且就他人痴,我亦岂无得计时。
&&&&&&&&&&&&&&&&
天公造物皆有数,何虑来日姗姗迟。
&&&&&&&&&&&&&&&&
世上繁华终须去,心下空明始作实。
&&&&&&&&&&&&&&&&
但看子期遇伯牙,千古传音谁不知?
&&&&&&&&&&&&&&&&&&&&&&&&&&&&&&&&&&&&&&
——作于2009年夏
&&&&&&&&&&&&&&&《运城杂咏》第九
&&&&&&&&&&&昨日忽见百花开,疑是春光早登台。
&&&&&&&&&&
马蹄声声晋中去,花香阵阵袭人来。
&&&&&&&&&&
高眠安枕发幽梦,朝晨舍下雪皆白。
&&&&&&&&&&
欲寄鸿雁传飞信,天地隔绝阻尘埃。
&&&&&&&&&&&孑立西厢南城望,不禁悲恸盈满怀。
&&&&&&&&&&&顾盼东风今又起,犹胜当时色未改。
&&&&&&&&&&&大君有命何须愁,开国承家寰宇外。
&&&&&&&&&&&黄河万古奔不止,啸越千山会沧海。
&&&&&&&&&&&&&&&&&&&&&&&&&&&&&&&&&&&&&&&
——作于2010年春
&&&&&&&&&&&&&&&&&
《归真问》第十
&&&&&&&&&&&&&&&
一日入山林,遥遥激泉音。
&&&&&&&&&&&&&&&
举步台阶面,清风拂古藤。
&&&&&&&&&&&&&&&
珠滚碎石帘,衣落上玉屏。
&&&&&&&&&&&&&&&&人生不满百,何时可归真?
&&&&&&&&&&&&&&&&&&&&&&&&&&&&&&&&&&
——作于2007年夏
&&&&&&&&&&&&&&&&&&&&《劝进》第十一
&&&&&&&&&&&&&&&
数到穷尽变作通,去岁今朝大不同。
&&&&&&&&&&&&&&&
纵使摧折花落地,明日依旧笑东风。
&&&&&&&&&&&&&&&
彼时皆道外间好,而今忽觉内里空。
&&&&&&&&&&&&&&&
一怒乘云冲天起,始知鲲鹏最从容。
&&&&&&&&&&&&&&&&&&&&&&&&&&&&&&&&&&&&&&&&
——作于2009夏
&&&&&&&&&&&&&&&&&&&&&&&
《读寒山诗偶作》第十二
&&&&&&&&&&&&&&&&&&&&&&&
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
&&&&&&&&&&&&&&&&&&&&&&&
蝇营觅荣华,狗苟贪富贵。
&&&&&&&&&&&&&&&&&&&&&&&
形受物之役,心为欲所迷。
&&&&&&&&&&&&&&&&&&&&&&&
行将朽木年,万事成一绝。
&&&&&&&&&&&&&&&&&&&&&&&&&&&&&&&&&&&&&&&&&&
——作于2011年秋
&&&&&&&&&&&&&&&&&&&&&&&&《冬夜》第十三
&&&&&&&&&&&&&&&&&&&&&&
风声檐外走,寒气夜袭楼。
&&&&&&&&&&&&&&&&&&&皆是梦中客,何故又伤愁。
&&&&&&&&&&&&&&&&&&&心向云深处,神往天际游。
&&&&&&&&&&&&&&&&&&&随风自舒卷,极目遍八州。
&&&&&&&&&&&&&&&&&&&&&&&&&&&&&&&——作于2009年冬
&&&&&&&&&&&&&&&&&&&
&&&&&&&&&&&&&&&&&&&&&《武当之巅》第十四
&&&&&&&&&&&&&&&&&&&太岳仙山气势浑,八荒煅造出玄人。
&&&&&&&&&&&&&&&&&&
玉树凌宵金顶上,胸怀天下意绝伦。
&&&&&&&&&&&&&&&&&&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
六合内外咸归静,从此超凡入圣门。
&&&&&&&&&&&&&&&&&&&&&&&&&&&&&&——作于2011年春
先生近年的诗作大多是即兴口占,由助理记录,然后以手机短信的形式群发与众学生及好友。了凡心斋的主人陶厚廷教授曾在武汉设宴款待易玄先生,故与先生有一面之缘,对易玄先生推崇备至,敬重有加,而常常互问友好。因陶教授缘故,他的众多友人亦曾见过易玄先生,莫不钦敬诚服。这首诗先生作于武当之巅,陶教授在武汉第一时间收到来信,即发表于《了凡心斋》。诗作甫发,即有多条评论,故作者于兹摘录其中几条,供读者参究——
& 点评之一:
太岳,又名武当山,乃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此一首诗写于易玄先生登临武当山顶之时,可谓是有感而发。
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本就天然附带着莫可名状的神秘与高妙,观者对造物神妙的惊叹感一引即发。而此一太岳本来更是有仙则灵的名山,故诗之句首点出武当气势之浑:“浑”此一字,是老子所谓“道冲”之前如天地未开之状态,世间之大,大象无形,可言尽在浑沌之中。此一浑之气演生不息,无有之间,也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天道演变。玄一字同时又巧妙点作者之名,似有少年意气之感,但随后随着“春风大雅”与“不染尘”的进一步推进,亦点出了作者清雅与终归淡泊的出世志趣。可以看出,作者所追求的正是“六合内外咸归静”的超然平和乃至空灵之意态,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心气下,可谓是难能可贵的内心选择。诗中多处运用指代自如,开篇起调高,而中段回归,最后更归于沉静,此一如“看山是山,看山非山”的“有、无”之间,不也正是道在八荒之间的演变过程吗!
& 点评之二:
&&一直有个遗憾,没去过武当山。但从小便在武侠小说里与它相遇,心神往之。印象中那是个侠士出没的仙山,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以致千百年来,它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也难怪元人有诗赞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
也许,我对道教仙山,有着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总觉得那是个宗教色彩浓郁的地方。喜欢看两袖仙风的道士,游走于山间云雾中,神龙见首不见尾,却极不喜欢太多世俗游人打扰,多了尘世烟火味,便失了几分道山仙气。
久慕易玄奇才,读其诗,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一气呵成,霸气中不失灵动,灵动中又透着穿透文心的骨力,不愧为国学奇才。
前四句,作者直抒胸臆,将山的气势与他胸怀天下的报负相对应,够气魄。而我独喜欢后两句——“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有别于许多歌咏武当山的诗文,道出了易玄的华章内涵,此处“春风”对“秋水”,够意境,极工整。结尾处也收得极妙,“六合内外咸归静,从此超凡入圣门。”一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态,呼之欲出。看得出,易玄平时为人为文都很率真随性,不强求不张扬,有道家仙士之风骨。
余孤陋寡闻,平时生性闲淡,在此枉加点评,有得罪处还望诸方家见谅!
点评之三:
这首诗里很多字眼,仿佛在给诗立极,读来顿觉十分形象立体而气势磅礴。例如太、岳、仙、八荒、六合、玄、玉树、凌霄、金顶、胸怀、天下、绝伦、大雅、自在、超凡、入圣等。有用于境界的如太、玄、胸怀、绝伦、大雅、超凡、入圣;有用于方位的如八荒、六合、顶上、天下;有用于胜景的如金顶、凌霄、玉树等。全诗将许多妙用其极的字眼融合于一体,读来没有张狂之气,却倍觉大气、空灵、厚重。显见作者于文于道涵养功力之深。令人折服,定属上乘之作。
点评之四:
诗与文之中能见得作者其人有能“入乎其中”而又能“出乎其外”的智慧,不盲目泥古,有不走前人路的气概,为有大器者。诗中的“玄人”,究竟是指代“易玄”本人呢还是指代武当山历来所崇奉的玄天帝君?抑或是借玄天帝君来为作者励志呢?只是惊叹于作者的才华,能巧妙地将人、物、景融为一体,言在此而意似在彼,言在彼而意似在此。这边是做诗的境界,今人中能有如是诗情诗才者,实属罕见。
一座武当山,不同的人登临,就有不同的感受。有人是来朝拜的,那是仰视;有人是来游览的,那是观光,带有审美的情趣;而诗人一个浑字,就将他的襟怀、情操、志向、气节体现得淋漓尽致。借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关于“雄浑”的描绘来比附作者的情怀,应属恰如其分: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
&&&&&&&&&&&&&&&&&&&&&&&&&&&&&&&
《鹤冲天》第十五
并序:乙酉岁秋,余转至重庆某校。校立扬子江畔,遛马岗尖。望天边浮云多遐想,是以记之。
离眼迷迷,回首故园去。独向远山别。竟失意。当年逞风狂,惹天雷变样。驱逐始仓惶。怜吾羽翼,无处可堪翱翔。
&&&扬子江畔,暂寄遛马岗山。放眼白云端,行路难。姑且鸡群与伴,养豪情,定神闲。生来便悠然。谁能羁绊,腾踏浮云千万。
&&&&&&&&&&&&&&&&&&&&&&&&
——作于2005年夏 时年19岁
&&&&&&&&&&&&&&&&
&&&&&&&&&&&&&&&
《述怀》第十六
&&&&&&&&生来不识爹娘,脸颊珠泪千行。
&&&&&&&&&&&&
哭罢还当奋起,四海为家迷茫。
&&&&&&&&&&&&&尝攻经史不惑,猛著华国文章,留得孤芳自赏。
&&&&&&&&&&&&
更痴更苦更悲怆,亦花亦酒亦凄凉,谁解癫狂。
&&&&&&&&&&&&
哪堪春日,早染两鬓秋霜。
&&&&&&&&&&&&
悲乎!悲乎?
&&&&&&&&&&&&&问我大志何日可伸,
&&&&&&&&&&&&
问我雄名何日远扬?
&&&&&&&&&&&&
名利固非我欲,唯愿自立自强!
&&&&&&&&&&&&
知否,知否?
&&&&&&&&&&&&
愁断多少肚肠。
&&&&&&&&&&&&&&&&&&&&&&&&
——作于2004年 时年18岁
&&&&&&&&&《赠传渝君》第十七
&&&&&&&&相逢在甲申,一见即倾心。
煮茶迎远客,杯盏细细斟。
&&&&&&&&相谈出混沌,投足锁乾坤。
治学承先哲,点滴含宝琛。
大气膺磅礴,恰如山火贲。
韦编三绝后,指点破迷津。
天象化运来,鼎革易玄论。
大哉巴蜀地,自古育雄英。
重庆有传渝,大易可传承。
滔滔三峡水,难以慕君情。
&&&&&&&&&&&&&&&&&&&&&&&&&
——作于2006年 时年20岁
&&&&&&&&&&&&&&&&&&&《山人无忧》第十八
&&&&&&&&云水茫茫固难知,观尽古今已成痴。
&&&&&&&&我欲飞身行将去,苦海藩篱又见迟。
九重天外得希夷,三界凡中锁神思。
忽然悟空无挂碍,普渡千般却生死。
&&&&&&&&&&&&&&&&&&&&&&&&&
——作于2008年&
&&&&&&&&&&&&&&《无题》第十九
&&&&&&&&&&&
心中无我求,一般拿名利。
&&&&&&&&&&&
只是为道用,谁解其中意?
&&&&&&&&&&&
不遭万人指,何成千秋业。
&&&&&&&&&&&
百花丛里过,未曾沾些泥!
&&&&&&&&&&&&&&&&&&&&&&&&&&——作于2012年春
&&&这里的百花丛寓指花花世界,诗人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花花世界里走了一遭,然而,你究竟在这其中有没有迷失过自己呢?有没有真的遭受到污染呢?
读罢此诗,对今日那些盲目陷入名利而沦为名利工具的文化人和大众不知作何感慨?对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人们又不知有何启示?
& 《易经》里有句话,“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古人亦云:“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这亦正是求千秋利,立万世名的名利观。正如先生自己所说的:“挣钱不是目的,只是顺带的结果”,钱财是推动事业的力量,没有“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事业观,挣再多的钱,亦不过是守财奴或者敛财者,只会让自己堕落深渊,陷入道义之迷情与黑洞。将这首诗与《读寒山诗偶作》相比对而读,更是相映成趣,不仅是文字上韵脚的一致,同时在意境上也十分统一。可偏偏两首诗却分别作于不同的年份。
& 前一首《读寒山诗偶作》,诗人感慨了世人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争名夺利到头来亦不外是虚空一场的悲楚,而这一首《无题》却感慨了世人也许并不能理解诗人获取名利的真正用途……
两首诗都表达出诗人鲜明的名利观,两首诗所表达的含义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读寒山诗偶作》,作者已经参透了人生之无常,而名利则更是虚幻;《无题》,作者则更进一步,应将虚幻之名利等等用之于正途,要为人类的终极关怀做出实事。
这个实事,究竟是什么?有赖于读者自行去思考,给读者留下了参悟的空间。
或许是进行着如孔子那样的事业?抑或是欲走向如文王周公那样的事业?我们无从得知,唯有能感受到的,是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胸怀天下的心量!
所以作者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做什么,他所做的,或希望做的,是利济苍生的事业,己达并达人。
& 能够如此,虽然同样是在花花世界,便不会受到迷失与污染。
&&这些都是在参禅啊。所以你可以说这首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更像是佛家所做的偈子。
两首诗,从某种意义而言,我认为无意间似有一种递进关系。作者也许不是有意的,却恰恰因为如此,在无意中表达出了他多年如一日、永不移易、表里一致的情感。古人云:言为心声,歌以咏志。我激动于先生的才情及文字,更感动于先生的心声和他的志气。
前面说到先生的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更像是佛家所作的偈子”。以前在他的文论里,依稀记得还有一首,更如佛家的偈子,如下:
&&&&&&&&&&&&&&&&&&&&&&&&&&&&&&&&
《自尊铭》第二十
&&&&&&&&&&&&&&&&&&&&&&&
智者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
真如还归自性来,静极更可聆禅音。
&&&&&&&&&&&&&&&&&&&&&&&&天外有天天不夜,我能无我我为尊。
关于求佛还是求心的论证,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便有过开示:“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六祖慧能亦有开示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显见作者开题首句便与禅宗之心法不脱干系。而第二句则直接是承接第一句发挥而来。唯独最后一句,显见其大乘气象,印度悉达多太子降生时,便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唯我独尊更岂非包含有“自心自证,自在自尊,自他不二”诸义?理解确否,有待读者自行参悟!
& 其实,易玄先生不仅愿意将他的诗作通过手机短信发给众多有缘人分享,亦常会发来他的心得体会,读来字字珠玑,不失为格言警语。内容多是论证心性修为及志气理想的,长短不一,短的有几十字,长的多达六七百字,我往往都会作笔录抄写下来,跟随着先生的步伐前进,在此过程中,真是受益不小。我随手奉上先生近期发来的一则短信与读者共享,一同感受先生运笔行文之畅快,令人志气昂扬——
&“邵雍云:心亲于身,身亲于人。不能治心,焉能治身。不能治身,焉能治人。谭嗣同亦云:未有不能治心而能治天下者。境由心造,事在人为,伟大理想需建立于伟大人格,外王事业必须有内圣修养,远道重任需有弘毅之心。私欲如如荼,是自设障碍。夫境界不开,何以能登高望远?不能登高望远,岂能统领大局?
& 致得良知心光灿烂者,必为大智慧、大能力者。不论所学何业,所操何业,必较之常人更深入完善。无论格致或治平,较之常人亦更易获得更大成就更高境界。纵使战争亦然:不领兵则已,若领兵,必远胜常人。王阳明、曾国藩、左宗棠等,最为典型。仁者辩才无碍,允文允武,乃内圣修养必然所致。
& 君子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好重者,嗜好之义。若好美色好虚名,是轻薄孟浪之举,不为重矣!孔子云:君子不重则不威!今人多不知“保重身体”为何意,多解为体重。夫人非家禽野兽,何以为体重邪?足见其谬。
& 观今之世,常人就学,不知从何入手而驳杂无端,终其老死亦百无一成!此是自性未明之害!自性不明,自心不实,虽学无益,难免沦为工具,受人利用。就人格与驻世言,唯儒家于内圣方面穷高极深,在外王方面大中至正,是进阶成佛之极佳途径,是入世法,能普世,适于世间一切人。
&立人必立德!执德不弘,儒者之耻!况无德可执之辈乎?唯有量大,方能虚心谦下,容人容物,以能者为师,不与人斗一时之气争一日之长,方能于艺术道德思想文化人格修养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不断充实、发展、提高、完善自己。方能作圣贤,应帝王,建事业,成天功,方能成大气候,才不愧真君子、伟丈夫、大人物!
& 不能应世,总是自身之责,讵能怪以天命乎?若自强自立,必能感天动地,又岂不能使天降大任于吾身乎?”
请问读者诸君,读罢先生这条“长长的短信”,有何感受?我不禁想起曹雪芹的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先生任意挥洒,果然人生无处不文章啊。
&&&行文至此,忽见先生发来手机短信两则,其一:
&&“原清华同学赵先生来信告知青年鬼谷专家梁佳平先生因病于近日谢世并表达无限哀思。余曾与梁先生同执教席有数面之缘,心甚感怀,即作《悲仰吟》以寄:
逝者虽已矣,化悲得信仰。
众生多疾苦,我佛运慈航。
&&&&万般皆有命,百年幻无常。
&&&&还看了脱人,自在先自强。
愿朋友们惜缘惜福,积善吉福,爱在当下,无量寿福。”
&&&&&&&&&&&&&&&&&&&&&&&&&&&&&&&&&&&&&&
&&&&&&&&&&&&&&&&&&&
初春尚觉草木寒,便往苏杭两地参。
&&&&&&&&&&&&&&&&&&&
朝至太湖谒长老,夕时行脚天目山。
&&&&&&&&&&&&&&&&&&&
斯是昭明分经所,亦为韦陀金刚銮。
&&&&&&&&&&&&&&&&&&&
竹杖芒鞋云中去,百里高处雪飞旋。
&&&&&&&&&&&&&&&&&&&
乐栖净土返真璞,喜食禅悦正法眼。
&&&&&&&&&&&&&&&&&&
&僧家夜半开早课,随顺同修未得眠。
&&&&&&&&&&&&&&&&&&&
佛号声声遍虚空,雷音滚滚断尘缘。
&&&&&&&&&&&&&&&&&&&
世事纷纭欲舍却,青灯黄卷驻此间。
&&&&&&&&&&&&&&&&&&
&忽闻居士狮子吼,教我殿下看红莲。
&&&&&&&&&&&&&&&&&&&
通体纯净浑无染,应在人间作圣贤。&&易玄一早至太湖大学堂见南怀瑾先生,下午至天目山昭明寺参拜。天目山乃佛门圣地,净土宗渊源所在,亦昭明太子分经处,韦陀菩萨道场,道教张道陵仙师诞生及修行地,殊胜之极。我夜居后山内院寮房,终日里闻念佛声此起彼伏,周遍法界、虚空,四山激荡。凌晨三点即随群僧于殿中早课,感应三洲至于日出。愿友人见此信息,顿生空明,增长福慧,无量吉祥。
先生的才情竟是如许深广博雅,虽然他博览群书,但其诗作多出自现实生活和经历体悟,并非闭门造车的文字堆砌,几乎每一首都充盈着力量,大多都在悲情中而激扬。不得不承认,唯有深厚的积淀与独立自强的学养,才能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出手便成方圆”。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尝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是故若非先生具备高尚伟大之人格,则何以有如是高尚卓荦的文章?
这首《登天目山》,诗中的那种情趣,果真令人悲欣交集(弘一法师语)。我第一遍读完诗作时,不知何故悲从中来,眼泪潸然而下。却又如沐甘露,欣喜不已,自性空明。“竹杖芒鞋云中去,百里高处雪飞旋”,这样的句子何其恬淡高雅,情境逼真,让人心生向往;
&“佛号声声遍虚空,雷音滚滚断尘缘。世事纷纭欲舍却,青灯黄卷驻此间。”此四句能明了先生看破红尘欲遗世独立的情怀及境界,亦令读者感有共鸣。《易经》里云:“君子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其实先生独立自学的精神与人格,便已然能看出他心量之强大,不随流俗所转,而自强自立。
&“忽闻居士狮子吼,教我殿下看红莲。通体纯净浑无染,应在人间作圣贤。”此四句又是峰回路转,却又神韵暗通。不知先生笔下的居士是谁,是实指还是虚指?在这里,我更愿意理解为虚指,或者先生所说的居士正是维摩诘大士呢?周敦颐有《爱莲说》,其中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正是形容自性光明者在世俗中清净无染,得意不妖的境地。他们亭亭直立,卓然流俗之中,成为一种榜样与楷模,令世人见贤思齐。所以先生最后以“应在人间作圣贤”而结题,可谓画龙点睛之飞来神笔。盖出家与居家,俱有无量功德。太虚法师尝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岂非正是先生“应在人间作圣贤”的解说?
& 坦言之,一个修行人无论经历过多少世事,修得多高的学问或成就,难得的是不迷失有情有爱、至情至爱、知情知爱的真心,怀情而无我。易玄先生以前的文论中几乎没有情诗,结合他多年的思想轨迹来看他的内在心量,现在他情诗里面的“有情”,在下认为正是他可贵品质的成熟与厚重!
&“有情”一词,源于佛经,常常与“众生”相并用。不难发现,“有情”即正心、德行、慈爱、良善……表述不同,其义通也,当为做人之根本。儒家尊崇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格论,出发点正是“爱”,是无我之“有情”。佛陀度化众生,以有情入度无情,强调“善”根,此“善”正是出自本真的无我之“爱”!
我经常拜读易玄先生的博客,后来有缘结识他,受其文、其人、其行感染良多。古人云:“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我结识的易玄先生亦正是这样一个有志之士。士当以器识为先,修行是在真性情处下功夫,以微小处见大格局。故言“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盖能见真性情者必有禅定之功。一个文化修行人最忌讳的是堕入书卷气,著书立说,文贵明道淑人,经世致用!“士观千剑而后识得一剑”,读万卷书而后无书,文字只是度己度人的方便法门,如摆渡之舟,进入彼岸尽可丢弃。所以佛一生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又云实为未说一字也!
北宋学者黄庭坚早年沉迷于艳词之著写中不能自拔。一日与擅长画马的好友李公麟同游佛寺,谒见当代高僧法秀禅师。禅师唯恐黄庭坚终日迷惘于艳词中而终致堕落,便厉声苛责,云“大丈夫满腹经纶,有如花妙笔,非但无益于人世,不以之教化天下,反以之迷惑人心,教人耽于声色,是何缘由?”又警戒李公麟,嘱其不可痴迷画马,盖因画马时观想马象,心念专注,模拟时间长久,积习难返,必使形随心转,难免会堕为马身。李公麟大惊失色,此后便不再迷恋画马,改画观音法像。黄庭坚受法师呵斥,不甚以为然,以揶揄口吻问法师:“照您如是言,莫非我亦将变作马身乎?”法师作狮子吼,厉声言:“君以哀艳辞章淫乱人心,蛊惑人伦,使人摈弃道德,贪恋声色,岂止是变作马身,恐地狱正待君之光临矣!”法师当头棒喝立时令黄庭坚毛骨悚然,幡然悔悟,豁然开朗,自此不再著写艳词,而用心于文字般若,弘法布道,立身立言。
这则典故,亦足证古人“文以载道”之精髓。而易玄先生,其“为万世立言”之精神,不亦如是乎?
&&&然今世当下,丢弃传统,以西方所谓科学至上的物欲价值观为核心,教育强调的不是“德”、不是“爱”,是“分数和文凭”而非“能力和人格”,是“知识的聪明”而非“创造的智慧”,以无上的科学知识去制造三聚氰胺为代表的产品事件等等屡禁不止。
道德滑坡何其严重的现实将从何改变?纵观世界,军备竞赛日趋严重,经济至上和战争威胁同步发展,西方价值观果真可以成就现代文明、“天下太平之事”吗?
&&“有情”、“爱”这样的词汇已经完全偏离、迷失了它的本真含义,变为被外物的执迷,金钱、名利、私欲为出发点的所谓爱:看那个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而不愿在小马车里笑为代表的拜金女现象,仅仅是个例吗?无房无车不结婚之理论,又看今天离婚率何其高,贪污、情人小三为何充斥官场?所以“爱”也好“德”也罢,实为一种大智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有责”正是发心于对国家之爱、对人类之爱。大爱无疆,真爱永恒。爱,必然无私无欲。
当年毛泽东所言救国、强国之路,其出发点正是出于对国家之“大爱”,大爱实亦源于做人点点滴滴之爱,包括亲情、爱情,所以在我看到易玄先生的“情诗”之后,是从其诗的根蒂处将我引向了真、善、美。我非常乐意读先生这样高境界的“情”诗,为这样的本真之“情”的回归而呐喊!
&&&&当下国家开始强调缔造文化强国,由是亦能看出,时代越来越需要正像先生这样渗透了国学文化精髓、雄才伟略、为学明道、经世致用的大才!我想,先生亦必然是应运而生的贤者。古人云:五百年而必有王者兴,五百年而必有圣人出。先生也许不是圣人,但是他“志在圣贤(先生自语)”,当今之世,真正志在圣贤者,究竟有几人?
他在博客里最近的自题联里写到:“发无上菩提心慈航普度,愿天下有情者终归眷属。”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是这样说的:“叹世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先生妙笔一动,便将原本言情的佳句升华为咏志!有情人与有情者,一字之差,而意趣迥然,如今之世,芸芸众生,每每为外物所迷,不能自识本真,而不惜攻讦战争,鲁迅时代,便已然达到“人吃人”之地步,今日更有道德滑坡金钱至上现象之慨叹,而历来猎杀生灵仅为图一时口腹之欲,由是恶行亦屡见不鲜。佛经中尝言众生皆我父母,皆互为眷属,文贵明道淑人,先生祈愿天下众生皆能识得此本真,而归于同好,归于和美。真是无上甚深微妙法语。
&&&另外又有他新作的几副联句,同样能感受到他所发射出来的深心与愿心,是如此广博汹涌!用禅门高僧的话来形容,便是“自胸中滚滚而出,盖天盖地而来”。请看这一副:
& “修齐治平,丈夫拟当名标千古;诚正格致,自性终会大放光明。横批:内圣外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何等之气概,孟子云:“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誰!”若不是内心能量之充足充盈,周身正气之浩然浩大,何以有如许之气魄与心胸?以往日本曾有一位首相说过一句话,“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须求万世名”,与先生“丈夫拟当名标千古”是否能够同相辉映呢?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这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儒家讲修养的根本,不能从自性中生发出力量,而到外界去寻找外力,则何以能成长为巨人乃至伟人?!故毛泽东二十四岁时写下《心之力》,恩师杨昌济看后兴奋莫名,惊喜不已!将毛泽东视为盖世奇才,国之未来。当我看到易玄先生24岁时写下《胸怀天下》等文论时,亦忍不住仰天长叹——当今社会,更有哪位少年俊彦能有此心量敢发放如此豪言?毛泽东言:“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试问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亦!中华亡则人类必亡!”&
& “登高方能望远,见龙已在心田;淡泊自然超迈,出手便成方圆。”&
&&&这一副联语,易玄先生把《周易》里“见龙在田”的典故巧妙地用了进来。这个田,被他冠上一个心字,更是别有一番天地。登高望远,自是体现了他境界之提升,已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见龙在心田”,正是说明了他内心的那种自信力与张力,是何其的厚重,仿佛世事一切成竹在胸。就是因为成竹在胸,所以淡泊超迈,要么便不出手,一旦出手,便是指天画地,成方就圆。这副对联,我已然看到了他的心力、定力与内力。老子说“善抱者不脱,善建者不拔”,我想,先生这种坚定不移的力量,必然是渊源于他这样的心力、定力与内力。
&& “潜龙勿用,可证如来胜境;天官赐福,步入自在法门。”
一般人对“潜龙勿用”的理解,或者只是通俗地理解为时机未到,“君子当潜渊抱道,以待其时”,但是看过先生这副联句后,却发现他巧妙地联系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勿用,他对应为老子的“无为”,因为老子的无为,才是真正的大为,岂不是最高的境界吗?这种最高境界,岂不是佛家如来圣境的最高境界吗?禅宗六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亦是无为的境界。《易经》里讲“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其实或者正是对“潜龙勿用”思想的进一步阐释?!能做到无为,自然与天相应,与天想感,言行合于道,自然便能“得道多助”,《易经》里讲“自天佑之”,岂非是“天官赐福”的另一种表达?能无为,能清静,自然步入于自在法门之中。试想,若非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体悟者,如何能做出这样大妙大美的联句来?
“利见大人,以仁德普化民众;道莅天下,将宇宙纳入我胸。”
利见大人,是《易经》里的词汇。“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顶天立地的格局,这样厚德载物、厚德以载天下的气势,我想,在应试教育充满着整个社会的今天,还有几个年轻人能够说得出如此令人肃然起敬、大义凛然的话来?!道莅天下,是《老子》里的词汇。正巧,先生也专门列题写过《道莅天下》这样一篇文章。那种油然而生的正气,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折服,亦为之倾倒!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将宇宙纳入我胸?是佛陀,是觉者,是心包一切的圣人!先生的博客里还有一段话,“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则亦无所不至矣”。恰恰是那种志于道德的高士,才能超然物外,才能摈弃功名富贵,才能心包宇宙,神游太虚!看到这副联,我沸腾了!何为文以载道?何为明道淑人,抚世宰物?我想,先生的文章最能成为当代著文者的典范或楷模!这不是知识与文字的叠加,士当以器识为先,这是智慧的能量,能唤醒读者的觉悟!佛家讲,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在我看来,先生的所作所为,必然深深契合!
“气贯长虹,气象犹龙,唯大圣人其道如是;我生有涯,我愿无穷,立壮志者伟业必成。”
&&&&&这副联语,很简单,很能一目了然。“夫志者,气之帅也”。诸葛亮亦曾言:“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坚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语出《三国韬略》)这种志向,我觉得不光是易玄先生需要,全天下的人们都需要!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太虚法师提倡打造人间净土,今天同样更是殷切需要!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名利的时代,甚至充斥着各种欲望、欺骗的时代,请问,我们的生活是洁净的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然破坏了,唯有缔造一片净土,才能还我美好明天!先生发愿了,一位年及弱冠的人,不能不令我们汗颜!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无德空活百岁。”着实可叹也!
上面的联句,对仗细推起来并不见得十分工整,先生自己亦说,“不求其形而欲达其神”,我深以为然,许多人纯粹为了追求辞藻而为条框所限,实是不无遗憾!2012年是龙年,难怪乎先生连续一口气写下六七副联句,而且几乎每副联语都或明或暗引用了龙的典故。这是龙的传人所作出的虎啸龙吟!我愿意去聆听,去感动,去唱和!
&&易玄先生,他20出头就已受邀于清华、人大,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讲学,开坛布道,弘扬中华文化!他没有念过一天大学,他是南师大的兼职教授,他受聘为联合国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的执行秘书长,他是国内外众多大企业、集团的董事及顾问,他早在十多岁时就被誉为“中国国学第一少年”……当初由于在一些学术论坛上发了很多非常有见地的文章,一些读者慕名而去他老家寻找这个写文章的“周教授”,当看到以为是老教授的作者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时,都感到不可思议。&这些看起来是传奇,但看了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就明白是什么会造就着他的当下和未来。是的,这必然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是心的力量,是正信的力量,是正行的力量!
&&他从小学起便埋首自学国学传统文化之源头——群经之首之《易经》,还不得不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与误解,为了读懂天书一般的《易经》,他花了一个月居然完整背下《新华字典》,节衣缩食购买海量书籍。对于一个小小孩童,这是何等的让人感慨!我在他老家的书房,见到几间屋子的书柜装满了他在高二之前就读过的书,上万册书籍令我大为震撼!他在高二便退学去游学四方、遍访隐士宿儒。
他在易学、儒释道上均有非凡修为,他在退学时遭受所有人的不解。而他却毅然舍弃,他说:“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是他退学时的感言!由此亦足见他当时的信心与气魄。故今天能读到先生这般才情并茂的诗作和联语,看到他目前的传奇发展就不足为怪了。
&& 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先生那种海纳百川一般的谦逊胸怀,我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美术老师,但他每有新作,还常常谦虚地要我给他提意见,而我在国学上我只能算是个肤浅的欣赏者。
尽管他定居北京,事务繁忙,还每月常常回来看望父母,尽一片孝心!
他对朋友真诚低调,对周围的人古道热肠、彬彬有礼,每次见到他,我都能感受到他学问、修行的精进,其气度所自然流露、发散出来的光芒。
&&&他内心充实恬淡,那种浩然之气,令人望而生畏,又令人深感亲切有加。孟子言:
充实之谓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神,神而不可知之之谓圣!
&&&我不愿把他神化,但是我由衷地感受得到他那种自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大美。
&&&一位画师自然会从审美上体悟其文,文如其人,应该说,一个修行上有才有德之人即是美,大美便是德养、智慧光芒的外化,以佛家的见地来看,一个年轻人在二十多岁就在易儒释道上有如此高的修为,应是前世留下的殊胜福报吧。
&&在结文之前,我诚挚祝愿易玄先生:不断精进,发无上菩提心,明道淑人、抚世宰物,坐而言、起而行,慈航普度天下众有情!
&&&&&&&&&&&&&&&&&&&&&&&&&&&&&&&&&&&&&&&&
——王小松作于壬辰立春之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洪荒神话开服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