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五百罗汉图片大全集及讲解[Page:1]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3 / 47 页
真正的五百罗汉图及讲解[500p]
第叁佰伍拾贰尊
修无德尊者
  修无德尊者,即当后被推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无德,即无功德。
  据《五灯会元》卷一载,梁武帝曾问修庙兴寺的功德,尊者答称:“无甚功德”。尊者生当佛法炽盛时,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众生只知建寺塑像斋僧,以求消灾免祸,却不知探求佛法精义,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于是心生悯念,便以修无功德之理教导众生,认为识得自性即是佛,菩提路本在心中。
  此尊与第307尊达摩真尊者同尊,可互参。
第叁佰伍拾壹尊
胜解空尊者
  胜解空尊者,宋代僧可观(1092——1182)。江苏华亭人。俗姓戚(一说傅),法号解空,字宜翁,号竹庵。为天台宗巨匠智礼之四世传人。解空,本指悟解诸法之空相。胜解空即善于讲说佛法理体之空相。
  尊者十六岁受俱足戒,学天台,初依止南屏精微,后闻车溪择卿禅师声震江浙,负笈从之,得其法。南宋建炎初,住持嘉禾寿圣寺,绍兴年间(1131——1162)转住当湖德藏寺。讲经余暇,则补注《楞伽经》。其后移住祥符寺,因染疾退隐至当湖南林之竹庵。乾道七年(1171),应丞相魏把之请,住持北禅天台寺,淳熙七年(1180),受魏宪王请,为南湖延寿寺之主,未久,又归隐当湖之竹庵,淳熙九年示寂,享年九十一。生前,大慧宗杲曾由径山前来与言谈终日,誉之以“教诲老龙”。
  著名法嗣有北峰宗印、智行守(日文)、神辩请一等人。著有《楞伽说题集解补注》四卷、《兰盆补注》二卷、《山家义苑》二卷、《竹庵草录》一卷等。
第叁佰伍拾尊
大药尊尊者
  大药尊尊者,即大药王菩萨,也称大药王子。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忆念大药等诸大菩萨名号,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据《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云:”尊者本为外道,在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时植有善根,尊者心向佛法,常思考“识”的意义,可惜始终不能决了。尊者仰望佛法如饥似渴,常恐佛陀入于涅槃而自己未闻佛法,愚昧无知,不识善恶,迷惑转轮转生死若干趣。在一次法会上尊者向佛陀请教,被决疑网,得以解脱。据云尊者能“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
第叁佰肆拾玖尊
罗余习尊者
  罗余习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罗为梵天五十字门之一,有“火”义。余习,残余恶习。
  尊者善长灭除佛教高僧的世俗余垢,佛教视贪、瞋、痴为世俗三毒,贪毒使人引取无厌,瞋毒使人易起愤怒,痴毒使人心性暗钝。诸佛修习既久,心性清净,世俗三毒己永尽无余。有些高僧、罗汉,虽然己经断除烦恼,但是仍然残存世俗的某些垢染,犹如器皿中的香料,香料取走后香气犹存,又如灶中的柴草,烟火虽熄而炭灰不尽。诸圣者亦有余习,如舍利弗有瞋恚余习,毕陵迦蹉有慢之余习。尊者能以智慧之火,除高僧、罗汉余习之暗,资生佛性之明,使僧俗大众身心清净,增益佛性。
第叁佰肆拾捌尊
福业除尊者
  福业除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福业善业的别称,非福业之对称(即欲界之不善业)
  多行善可得福,与其相对者为
  据《增一阿含经》福德有三:一施福业,施于贫穷之人,可获世出世之福利;二平等福业,以平等之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可成世出世之福利;三思维福业,以智慧思维观察出离之法,为出世福善之业。勤修福业,可得福报,享人天乐果。尊者由修福业开始,又超越福业修不动业,即色界、无色界之善业,最后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导引众生皆入净土。
第叁佰肆拾柒尊
郁多罗尊者
  郁多罗尊者,佛陀之前世身。
  尊者为在无数劫以前波罗捺国五百仙人之师,因怜悯众生多苦多难,遂发愿求正道。曾自剥身皮为纸,拆除身骨为笔,用血和墨,以换取婆罗门的颂偈。婆罗门偈曰:“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不两舌恶口,妄言及绮语。心不贪著欲,无瞋恚毒想,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他得偈后,传授给国民,教给他们诵读,并照此修行。国内由此少忧愁而多欢乐。
第叁佰肆拾陆尊
  鸠舍尊者,即鸠舍菩萨。《佛名经》将他列为应当礼敬的十方菩萨之一。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若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受持并诵念诸大菩萨,其中包括鸠舍菩萨。佛教认为,众生不论贵贱贫富,生在凡夫地,都有无量罪过。如或因宿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维,或借外境起于染著,等等,皆可坠入十恶境地,因此,众生应向鸠舍菩萨等礼敬忏悔,虔诚皈依,则可灭无量罪,长无量福。
第叁佰肆拾伍尊
离净悟尊者
  离净悟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佛之语曰净语;离谓分离辨析,离净语并非远离净语,而是能分析秽恶,张扬净语。
  据《大集经》卷十载;“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佛语真实无诳,即净语;尊者生于无佛之世,无法聆听佛音,学法无师,问疑无友。但前世身生于有佛世界,宿业所至,喜闻佛法,勤于思维,虽未得果位,然佛性亦相当充盈。转生今世,尊者生性寂静,仍能分辨香花与毒草,不为世俗尘障所侵蚀,点滴修持,终于豁然开朗,喜获罗汉果位。
第叁佰肆拾肆尊
声引众尊者
& & 声引众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天台维摩经疏》卷二云:“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
  尊者勤于修行,精研佛法。自己己得神悟,又慈悲为怀,冀救众生于苦海,遂以声说法,以其音声作为感召众生皈依佛法的手段,使众生忏悔罪业,修持善行,往生乐土。
第叁佰肆拾叁尊
定拂罗尊者
  定拂罗尊者,即弗若多罗(功德华)。罽宾国(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人。
  据梁《高僧传》卷一载,尊者少年出家为僧,通晓三藏,尤精《十诵律》,以持戒清严见称于世。时人认为他己获菩提涅槃真正圣果。后秦弘治初年来中国,时帝姚兴待以上宾之礼。姚兴国师鸠摩罗什因其戒范谨严,也对他极为崇敬。此时佛法虽己传入汉地,然律藏尚未见传播。知尊者精通律藏,后秦君臣僧俗对他更加敬慕。弘治六年(404)十月,集聚僧徒数百人,在长安寺译经,请尊者诵出《十诵律》梵文,由罗什汉译。惜此经译出三分之二,尊者圆寂,大业未成而巨匠殒,僧俗大众,悲痛逾常。拂罗东来,使佛教律藏得以流传中原。
13 / 47 页
回帖并转播真正的五百罗汉图及讲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捌拾壹尊
毕陵伽蹉尊者; v" Z4 C) F; @8 A
  毕陵伽蹉尊者,于五百世生在婆罗门贵族家。
  依巴利文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谓其言语粗犷,不避尊贵。《大智度论》卷二载,毕陵曾渡恒河乞食,对恒河神说:&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以走过乞食,因而得罪了恒河神。神到佛所诉告,佛使尊者道歉忏谢,他即时合掌向恒水神说:&小婢莫嗔,今特向你表示忏悔和歉意。&并谓其因五百世以来生婆罗门家,常自骄贵,轻贱馀人,故为本来所习之口言而已。盖&馀习&又有&恶口'之称,系基于此。又尊者亦擅长神通,有部《毗奈耶乐药事》卷一谓其身患诸疾。
  毕陵伽蹉,略称毕陵伽、毕陵。又作毕陵伽婆蹉、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婆遮。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意译馀习、恶口。
该用户从未签到
! Q# u+ E2 V- Q
第捌拾贰尊+ c& P( L3 [&&Y6 ]3 Y( M
摩利不动尊者2 w$ @6 T' g7 S0 L
& &摩利不动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为密教诸尊之一。摩利即未利,香花。摩利,又作摩梨、摩罗耶、摩罗延,意译曰除垢,山名,在南印度摩利伽罗耶国。山中出产一种独特的旃檀香,入此山者身心香洁,故云除垢。《智度论》卷二曰:&如旃檀香出摩梨山,除摩梨山无出旃檀&。不动,菩萨名,译作不去尊。摩利不动意谓此尊者佛法芳香,为众生所亲近。
& &摩利不动尊者经过修行,已铲除了贪、嗔、痴等毒垢,心性清净香洁,定于一处而不散乱,安稳如山,不为任何外物所动,遂至无苦无乐的境界,成阿罗汉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捌拾叁尊8 O. Z( s$ Q- C- ]+ J1 t* N' P
三昧甘露尊者+ x0 e/ c6 y" w$ |
  三昧甘露尊者,即军荼利明王,按其梵名本意为甘露,所以又称为甘露军荼利明王。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 j. T&&u) ]1 C+ K" h* s6 R&&r3 |
  尊者为南方宝生如来的忿怒身。据说尊者能示现千手,手执种种金刚器杖,摧伏各种凶神魔鬼,调伏一切外道。同时,他还将甘露洒向人间,降福于一切佛教修行者。
  尊者形相一般常见的有八臂像和四面四臂像。其中,四面四臂像,据《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四面表情各异,正面作慈悲相,右面作忿怒相,左面大笑,背面张口微怒,分别象征息灾、降伏、敬爱、增益。此像以毒龙为璎珞,虎皮为裙,身有威光焰鬘,坐于磐石座上。以慈悲方便之心显现大忿怒形,能使众修行者速得成就。以尊者为主体所修之秘法就称为军荼利明王法,据说修此法能降魔息灾,驱除蛇障热恼等各种疾病。
  又,按尊者在胎藏界曼荼罗内所处位置不同而有金刚军荼利、莲花军荼利等不同名号。
该用户从未签到
' q9 Y$ Y$ c& K&&e0 K7 W
第捌拾肆尊
解空无名尊者
  解空无名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佛教认为所谓空,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刹那生灭,究竟而无实体。《注维摩经》卷九曰:&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注引僧肇之言曰:&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解空无名尊者通过对佛藏的研习修持,了解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诸法究竟无所有&,一切皆虚幻不实,只有理体空寂明净。
  尊者解悟世事之空幻而思考自身之疾苦。对于众生,他亦关怀备至,心存哀悯,以众生之苦痛为己身之苦痛,尽力加以救度。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捌拾伍尊
七佛难提尊者
  七佛难提尊者,佛教第七祖。古印度北天竺人。七佛,指佛陀及以前的七个佛祖。为人乞食耐劳,不避寒暑,行化各地,救度众生,超升佛土。' Y) B! I1 M* L- W- a+ D8 T# Q
  佛陀在世时,携弟子游访北印度时,曾对大弟于阿难说:&我灭度后三百年,当有一个名叫佛陀难提的圣人在此降生人世,并在这里弘扬佛法&。至时,佛陀难提出世,智慧超群,辨才无碍,胜过当世口辨之士,善于理解一切道理。他能记忆前世的经历,曾对人说,过去劫曾亲自向如来敬献一宝座,由此因缘,现在劫我将在释迦佛教中弘扬佛法,因此,他立志出家。
  一日,佛教六世祖弥遮迦尊者游访北天竺,遥望京城上空有金色祥云,便惊喜叹道:祥云之下必有大士,可以嗣承佛法;入城后果然寻到佛陀难提,为之剃度出家。佛陀难提聪慧过人,一经指点,对佛法全然贯通。于是,弥遮迦将法藏传给佛陀难提,嘱咐他广传法,利益世间。佛陀难提成为佛教七祖,最后,他在一次化乞食将要完毕时进入涅槃。众人收其舍利,加以建塔供养。
  七佛难提,又作佛陀难提。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捌拾伍尊
七佛难提尊者
  七佛难提尊者,佛教第七祖。古印度北天竺人。七佛,指佛陀及以前的七个佛祖。为人乞食耐劳,不避寒暑,行化各地,救度众生,超升佛土。
  佛陀在世时,携弟子游访北印度时,曾对大弟于阿难说:&我灭度后三百年,当有一个名叫佛陀难提的圣人在此降生人世,并在这里弘扬佛法&。至时,佛陀难提出世,智慧超群,辨才无碍,胜过当世口辨之士,善于理解一切道理。他能记忆前世的经历,曾对人说,过去劫曾亲自向如来敬献一宝座,由此因缘,现在劫我将在释迦佛教中弘扬佛法,因此,他立志出家。' E% A' H4 Q+ p. H" p
  一日,佛教六世祖弥遮迦尊者游访北天竺,遥望京城上空有金色祥云,便惊喜叹道:祥云之下必有大士,可以嗣承佛法;入城后果然寻到佛陀难提,为之剃度出家。佛陀难提聪慧过人,一经指点,对佛法全然贯通。于是,弥遮迦将法藏传给佛陀难提,嘱咐他广传法,利益世间。佛陀难提成为佛教七祖,最后,他在一次化乞食将要完毕时进入涅槃。众人收其舍利,加以建塔供养。&&]- q- I3 p: V
  七佛难提,又作佛陀难提。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捌拾陆尊; o1 S/ r" _0 H' i. Y% ]7 s. B
金刚精进尊者
  金刚精进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金刚,指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智慧,正如《大藏法数》卷四十一所说:&百炼不销,至坚至利。&他佛性坚定,有如金刚之锋利,能摧毁一切尘障与恶魔。精进,指勇猛向前、修善断恶的毅力,正如《慈因上生经疏》卷下所说:&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卷五亦云:&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即于佛性的锻炼精纯无污染,念念趋求,永无止息。
  金刚精进尊者皈依佛法之心如金刚一般坚固锋利,心中诸魔悉皆摧毁,诸垢悉皆涤除,功德与日俱进,永无懈怠。
该用户从未签到
: q0 H: u$ K: E8 L1 X
第捌拾柒尊' w3 S, m1 D( s0 V
方便法藏尊者
  法藏(643一712),唐代僧。俗姓康,字贤首,号&国一法师&,祖先康居国。至其祖父时,举族迁至长安,为华严宗第三祖。
  尊者早年师事智俨,深入《华严》玄旨。智俨示寂后。乃依薄尘剃度,时年二十八。初以能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参与义净之译场,先后译出《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曾为武则天演述《华严》十玄缘起之义旨,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悟,后乃因之撰成《金狮子章》。尊者一生宣讲《华严》 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教学之组织大成,又注释《楞伽经》、《密严》、《梵网》、《起信》等经论,并仿天台之例,将佛教各神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而推崇华严之组织为最高者,华严哲学于现实世界中乃属理想世界之实现。于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示寂于大荐福寺,世寿七十。著作甚多。计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等二十余部。他为弘扬佛法作了大量有益的功德,故称方便法藏。
  方便法藏尊者,又称香象大师、康藏国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捌拾捌尊; _: h8 I& l. d
观行月轮尊者
  观行月轮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因之其德性像清冷而又明亮的月亮一祥,无暇无垢。故名。
  佛教以月轮明晦譬喻人心中的清净佛性的显晦。《摩诃般若经》曰:&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当合宿际,但为日光夺其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满无碍。&故现心中之月轮为重要修行方法,《秘藏记本》曰:&唯一向观月轮周遍良久以后,月轮周遍法界,俄须忘身与月轮,专注无分别智。然后为利众生,住大悲门出观,卷缩月轮,收剑自心?  观行月轮尊者依此修行,常用佛法的原理原则,对照反思自己的行为,有过则改。达到了&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境界,正象《证道歌》所说:&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五象森罗影现中,-颗圆光非内外。&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z+ H7 V0 [" ^8 H2 Z# N; [
第捌拾玖尊
阿那邠提尊者% b3 v. H( Q/ {&&g
  阿那邠提尊者,古印度舍卫国城人,与佛陀生活在同时代。
  尊者家中富有,乐善好施,救济贫穷孤寡之人,被人称作&给孤独者&。崇信佛教,凡佛祖及弟子有所需求,皆施舍不吝。曾向波斯匿王太子祗陀购花园建祗园供佛陀作说法道场。家中的女仆认为须迷愚痴,被出家人的几句话迷惑,至使僧众乞求无厌,她发出恶愿,希望早日看不见这些僧人,听不到他们的名字。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妻子未利夫也崇信佛教,听到此事后气愤异常,命令须达将女仆赶出门去。据《观佛三味海经》卷六载,须达向未利夫人提议说,佛象太阳一样润养万物,大恶人鸯掘摩罗、贱人尼提,都被我佛感化而调伏,何况这个老婢不能调伏呢?未利夫人采纳了须达的意见。一日王宫施斋饭给佛陀及其弟子,女仆受命持宝瓶前来助兴,由于受佛的感化,对僧众的误解顿然烟消云散。
  尊者对佛陀的学说有全面的体会,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还使他的七个儿子也皈依佛门,他终得正果,升为大阿罗汉。
  阿那邠提尊者又称须达长者,须达阿那邠提。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40 / 47 页
真正的五百罗汉图及讲解[500p]
第叁佰柒拾柒尊
光明网尊者
  光明网尊者,即光明网菩萨,为护念佛行之二十五菩萨之一。
  佛教认为,对于具有邪见之人而言,佛法犹如光明网,能令其弃暗投明。据载,弥勒佛曾发下誓愿,普度众生升往极乐净土。若世间众生能口念弥勒佛号,而且专心观想,思维不乱,口心一致,便能感受到弥勒佛大悲愿的回应,念佛者的心意与大悲愿的回应力相感应,就能进入念佛三昧。天下善良的人修持此法,可免除祸灾,升住极乐净土;天下的恶人修炼此法,可改邪归正,久而久之也可升往极乐净土。尊者智慧如明,具有极大的威德,能禁止凶神恶鬼扰乱修行者的心念,使他们日夜安稳修习功德。当修练者功德圆满时,尊者便与弥勒佛一起前来迎接,使之转生极乐世界。
第叁佰柒拾捌尊
修善行尊者
  修善行尊者,即修行菩萨。据《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云:“修行菩萨,住堪忍地中,能忍种种诸苦恼故。”堪忍地,菩萨十地中初地之别名。《玄义》卷四上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
  尊者智慧宽广,崇信佛法,住于堪忍地中,善于忍受种种苦恼。《南本涅槃经》卷十一曰:“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己,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尊者为了升入清净乐土,帮助众生解脱,忍受种种苦恼。
第叁佰柒拾玖尊
坐清凉尊者
  坐清凉尊者,即澄观(738-839)唐代僧,俗姓夏候,字大休,华严宗四祖。号清凉国师、华严菩萨、华严疏主。祖籍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尊者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十四岁得度。成年后启蒙游南北名寺,通各派学说。尤重法藏之华严教法。贞元十五年(一说十一年)德宗圣诞,召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德宗赞他“言雅而简,辞典丰富,能以圣法,清凉联心”。因此赐号“清凉国师”。尊者曾立十愿以自励,依此赐号而称“清凉十愿”。顺宗即位,亦礼之为国师,朝野悉慕高风。宪宗元和五年(810),答宪宗之问,述华严法界之义,以深惬帝旨,加号“僧统清凉国尊者”。任僧统,领管全国佛教。开成四年示寂,世寿一0二(一说元和中示寂,寿七十余),葬于终南山石室,相国裴体撰碑文。尊者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弟子有密宗、僧叡、法印、寂光,得法者凡百余人。著作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纲要》三卷、《五蕴观》、《三圣圆融观门》等三十多种。
第叁佰捌拾尊
中天在线眼尊者
  中天在线眼尊者,即阿育王。意译中天在线王。又有天爱喜喜见王之称。生于佛陀入灭后百年左右。
  尊者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约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统一印度,为保护佛教最有力之统治者。王幼时生性狂暴,不得其父宠爱,于父王崩后,杀诸兄弟登王位,后仍狂暴杀戮百姓,广造牢狱,残害无辜百姓,因而有“旃陀(暴恶)之称。后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见杀戮之悲惨,乃大为激动,放弃用兵统一全国之途径,幡然悔悟皈依佛教立佛教为国教,在国内建八万四千僧伽蓝,造八万四千佛塔,即位十七年于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经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参与者有长老一千人,经九个月遂竞其功。继之派遣末阐提往诸国,从事传道工作。功德无量,故其后半生有“达磨(正法)阿育王”之称。注释掉的------&
第叁佰陆拾壹尊
须那刹尊者
  须那刹尊者,佛祖声闻弟子。
  尊者初入佛门时不守戒律。据《大智度论》卷一百载,“佛有恶弟子,须那刹多罗。”佛祖在白善山时,一日,尊者向佛祖请教拉弓箭的方法,佛祖认为弓箭有伤众生身命,且尊者佛性浅薄,遂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大为不满,宣称不是佛祖的弟子。在佛祖讲经时曾反披袈裟,两手高举恐吓佛祖,并高呼:“我是天地大神,我今降临世间,你快快回避!”后被降伏。受佛祖感化,改恶从善,皈依佛法,成为佛祖的侍者。佛祖有一四天王山中自然生成石钵,为希世之宝。尊者出于对佛祖的尊敬,终日手持石钵侍立佛侧,而不觉其重,终获罗汉果位。
第叁佰陆拾贰尊
喜见尊尊者
  喜见尊尊者,即一切众生喜见菩萨。
  据《妙法莲花经》卷六说:在过去世中,有一佛,名叫日月净明德如来佛。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因听此佛法《法华经》而修习苦行。满二千岁后,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他对自己修行的成果非常高兴,便想报答日月净明德佛,于是踊身于虚空,雨曼陀罗等各种香花。但感以法力供养不如以身供养,便服食各种香料,满二千岁后,以香油涂身,再裹上天宝衣,衣上复涂香料,发神通力使自燃。顿时,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世界,身火一直燃烧一千二百年才熄灭。尊者命终,转生于净德王家中,前识未泯,又上虚空到日月净明德佛所,日月净明德佛将归于涅槃,便以佛法相付。尊者在佛涅槃后将舍利装入十一万四千宝瓶,起建十一万四千塔供奉,又自燃两臂在各处塔前供养。他对大众说:“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话音刚落,两臂果然恢复如故。
第叁佰陆拾叁尊
韦蓝王尊者
  韦蓝王尊者,即韦蓝王菩萨。属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尊者具有清净天眼,能遍观世间善恶诸事,劝导众生灭恶,有过必改,才能得到如来无上妙法。告诫众生交友要慎重,若自身清洁,遭逢恶友,也会造下无数的罪业,堕入地狱。只有身不行恶事,口不出恶言,心不思恶念才能走正道,得正果,偶而做了恶事,切不可隐瞒,应该受持尊者名号并思维赞叹,诚心悔过,向尊者发誓改过自新,以往罪业则可获消除。
第叁佰陆拾肆尊
提婆长尊者
  提婆长尊者,即僧伽提婆。本姓瞿昙,故又称瞿昙僧伽提婆,北印度罽宾国人。
  尊者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论》,洞其纤旨。为人俊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前秦建元年中(365——384)至长安。十九年应比丘法和之请,与竺佛念合译《阿毗昙八犍度论》二十卷。翌年,高僧道安主持译出之《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即请尊者与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共宣梵文。后昙摩难提曾译出《中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文义颇多差谬,而当时僧界领袖道安己示寂,又值关中大乱,故欲修正而未果。后数年,关东清平,尊者与法和等众徒东游洛阳,研讲《阿含》等经,遂通晓华语,乃更译出《阿毗昙心及鞞婆沙》等论,并改定先出之众经。未久,应慧远之请,渡江登庐山。东晋太元十六年(391)于般若台译出《阿毗昙心论》四卷及《三法度论》二卷。隆安元年(397)游建业,受瑯琊王司旬素之延请,重译《中阿含经》,宣讲《阿毗昙》,名僧毕集,众皆悦悟。计其所译经典约百余万言,道化声誉之高,东汉安世高以来,无有出其右者,后不知所终。
  提婆长,又作僧伽提和,僧伽谛婆。意译为众天。
第叁佰陆拾伍尊
成大利尊者
  成大利尊者,即成利菩萨。成大利,意即成佛。
  《十住毗婆沙论》载,尊者在过去时代,曾降伏一切恶魔怨鬼,以无边智慧利益众生,众生都诚心供养,向其行头面触地礼,在现在世,仍然怜悯众生,常转无上**,与众乐、拔众苦,功德圆满本可获金身佛果,但怀着慈航普度的心怀,仍愿长住世间,度众生出苦海,升入净土。
第叁佰陆拾陆尊
  法首尊者,即法首菩萨,是金刚佛国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为众生应当礼敬的大菩萨之一。
  据《佛说正恭敬经》载,尊者曾参加佛祖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举行的法会。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载,尊者为娑婆世界西北无极远处的金刚佛国世界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礼敬尊者等大菩萨,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0 / 47 页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32 / 47 页
真正的五百罗汉图及讲解[500p]
第贰佰捌拾壹尊
声龙种尊者
  声龙种尊者,为文殊师利的过去身。因其以声音教化众生,故名声龙种。
  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在过去久远世,南方有佛土名平等国,其中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又名大身佛、神仙佛,即尊者。龙种上如来寿命有四百四十万岁,由声而说教,即通过讲解佛经而教化众生。当时天上人间无数神仙百姓由于龙种上如来的说教而脱离苦海,升入极乐世界。
第贰佰捌拾贰尊
誓南山尊者
  誓南山尊者,即唐代律僧道宣(596-667)。为南山律宗之祖。浙江吴兴(一说江苏润丹徒)人,俗姓钱,字法遍。
  尊者十六岁出家,告后随日严寺慧(君页)、大禅定寺智首学律。后住于终南山仿掌谷(长安之南),研究、弘传四分律,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律宗的始祖,人称四分律祖。曾至各地讲说律学,亦参与玄奘之译场。严守戒品,深好禅那。历住崇义寺、丰德寺、净业寺。显庆三年(658),奉敕任长安西明寺首座。龙朔二年(662),高宗敕令僧尼须礼拜君亲,尊者与玄奘等上书力争,此事乃止。乾封二年二月,于净业寺创立戒坛,诸方前来求戒者二十余人,为后世建筑戒坛之法式。于是年二月入寂,世寿七十二,法腊五十二,谥号“澄照”。
  尊者生平奖掖后,不遗余力,德行淳厚,为缁素所共仰,一生收有弟子千余人。著述宏富。所著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羯磨疏》、《戒本疏》、《拾毗尼义钞》、《比丘尼义钞》称为律学五大部。誓南山尊者,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
第贰佰捌拾叁尊
富伽耶尊者
  富伽耶尊者,稽诸史实,未必实有其人。富伽耶,旧译作人,或作众生,新译作数取趣。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辞呈见之一。即“我”之异名。或单指人之意而言。
  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之起初补生气勃勃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权变之故,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之补特伽罗)。然部派佛教中,犊子部、正量部、经量部等,却承认补特伽罗为实有。尊者擅长顺各人情趣,采取不同方法宣讲佛法,教化众生获得解脱。他特别指出不能为布施而布施,而要通过布施消除吝啬之心,利益他人。
  富伽耶,又作补特伽罗、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译为人、众生、数取趣、众数者。
第贰佰捌拾肆尊
行传法尊者
& & 行传法尊者,为佛陀在世时之僧。
  佛祖创立佛教后,为使信奉婆罗门教的人改信佛教,信徒们不避寒暑,东奔西走,弘扬佛法,济度众生,谓之行化。尊者即为其中之一。他曾自朝至暮地奔往来于各地,克服种种困难,为弘传佛法,济度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贰佰捌拾伍尊
香金手尊者
  香金手尊者,即宝手菩萨。位居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九尊中之第六位。
  尊者以净菩提心之如意宝珠成满世间之悉地,犹如意珠在手,能满足一切所愿,故称宝手菩萨,密号满足金刚。他的一只手清香四溢,闻者可以消除烦恼,心生快乐;另一只手能生出无数珍宝金银,用以救济贫苦而获得温饱,所以称香手菩萨。他不需邀请,便能主动前来施慈悲于众生。
  其形象为左手按腰持莲花,花上有三股金刚杵。杵上并有宝珠焰,右手舒掌托宝珠当胸,半跏趺坐于赤莲花上。
第贰佰八拾陆尊
摩拿罗尊者
  摩拿罗尊者,古印度那揭下国常自在王之次子。被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二祖。
  据《景德传灯录》等载,尊者三十岁时,随名僧婆苏槃豆出家,被付正法眼藏。行化舒心法至西印度时,曾使唤国王得度皈依佛法。一日,在国王行走的路上出现一座小塔,高一尺四寸,其色青玄,四面皆有图像;前面图像描绘尸毗王割股救鸽,后面描绘慈力王剜身故燃灯,左面描绘萨太子投崖饲虎,右面描绘月光王捐舍宝首。国琴瑟想把塔迎到宫中供养,但多少人也举不起来,于是大会国中梵行、禅观、咒术三类人众,结果尽皆不识。时摩拿罗亦到会,他知道这是当年阿育王所造诸塔中的一座,遂为国王演说塔之所因。国王遂传位太子,出家修行,是为得度比丘。后尊者又至月支国,继续弘法,付法藏于鹤勒那,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中天在线”。说毕,伽跌而坐,入于涅槃,鹤勒那与月氏国王起塔供奉。
第贰佰捌拾柒尊
光普现尊者
& & 光普现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佛称大日如来,大日能照耀四面八方。光普现尊者,功德无量。能佛光普照十方世界,不仅人间众生受其恩泽,六道畜性,地狱饿鬼以及魔鬼外道亦摄于他的威德,改恶从善,得到解脱。
第贰佰捌拾捌尊
慧依王尊者
& & 慧依王尊者,即慧王菩萨。
  据《贤劫经》卷一载,佛陀在衹树给孤独园住满三年后,外出游化,至维耶离。其时,尊者正专心修行。闻佛祖至,前往迎接,并为佛陀及随行人员安排场地,敷设座位。尊者已具足五通,成就三昧,勇猛精进,破除众魔,心地慈善,广布佛法,功德果满。
第贰佰捌拾玖尊
降魔军尊者
  降魔军尊者,名大乐金刚。又名大乐不空菩萨,因其能降伏魔军,所以又号称降魔军尊者。
  尊者善长坐禅入定,于禅定中悟到佛学的真谛而获得最上大乐,获得了最上大乐后,就可以领会到诸佛的无上智慧;拥有了诸佛的无上智慧,则有降伏一切魔军的神通力。他降伏了一切魔军,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建立了最高的成就,饶益一切有情众生。尊者以自证而得大乐,化他而得大喜,不间断地利益众生而称不空。
第贰佰玖拾尊
自焰光尊者
  自焰光尊者,即大焰光菩萨。属上首菩萨。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载,尊者常亲近佛陀,参加佛陀的法会,聆听参悟佛陀演示的无上妙法。他心性清净,常向大众宣讲佛法,得如大海般之智慧。他无所依止,可以随诸众生心之所乐,呈现相应之色身,帮助众生离诸尘障。他已得无量光明,形成光网,照耀世界。众生沐浴其光焰,烦恼尽除,如同月轮一样明净。
32 / 47 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百罗汉哪个是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