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信息网农业信息网

&用户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
&&&&&&&发布供应信息请先注册为金农网新用户!
您所在的位置:
10:01:39   来源:金农网用户中心   【
信息类型:供应信息
信息标题:牡丹江
发布时间: 10:01:39
信息编码:13752
金农网农业百科:储藏种子粮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储藏种子粮要注意以下事项。
&&& (1)种子粮不仅要单独收打、晾晒,而且要做到专仓、专袋储藏,防止品质混杂。
&&& (2)储藏水分较高的种子粮,必须做到及时晾晒;对于杂质较多的,应当仔细的检查,清理杂质。晾晒时要注意场地的干燥、整洁,没有其他的粮粒,并且要勤翻动,使其受热均匀。并且操作时要轻,防止损伤胚芽,在过风过筛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 (3)加强检查,认真做好种子粮的安全储藏。应经常检查储藏粮种的变化情况,每隔2~3个月要检查一次发芽率;在储藏中如果生了虫,就应该尽早过筛过风。如果数量大的话,还要用化学药剂处理。
牡丹江牡丹江
以上信息由自行发布!
联系人:孟凡栋(男)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在线QQ咨询:
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宁市
邮政编码:342561
电子邮箱:
信息标题:牡丹江
· ( 10:01:38)· ( 10:00:13)· ( 9:58:15)· ( 9:56:50)· ( 9:55:21)· ( 9:53:28)· ( 9:50:07)· ( 9:48:45)· ( 9:47:01)· ( 9:45:31)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金农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农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农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8 电子信箱:(请把#换成@)教育培训机构分布&用户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
&&&&&&&发布供应信息请先注册为金农网新用户!
您所在的位置:
17:22:08   来源:金农网用户中心   【
信息类型:供应信息
信息标题:牡丹江
发布时间: 17:22:08
信息编码:712435
金农网农业百科:蛋鸭投料应“九看”  一看食欲:喂食时,如鸭子很快聚拢,说明食欲很强,可适当多喂;若聚拢慢,或鸭不聚拢,说明食欲差,应少喂。
  二看鸭重:鸭子产蛋一段时间后,体重仍保持原有水平,说明用料合理,如果鸭子体重下降,说明营养不足;如果鸭子过肥,则是能量过多的原因。
  三看嬉水:鸭下水时惊慌,爬上岸翅膀下垂,身体发抖,是缺乏蛋白质的预兆,应多喂高蛋白饲料或配合饲料、鱼肝油等饲料。
  四看羽毛:鸭羽毛光亮,紧密服贴,表明营养适当。如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走无力,不愿嬉水,应加喂鱼粉或全价饲料。
  五看粪便:如鸭的粪便呈白色,说明动物性饲料喂得过多,消化吸收不良。如粪便松疏,白色不多,证明饲料搭配比较合理。
  六看产蛋:鸭子在早晨2时~8时产蛋,说明喂料得当。如产蛋时间推迟,而且越来越小,往往会出现停产,应迅速补充精料。
  七看蛋形:蛋形圆满为食足肥鸭,蛋的大端比较小则欠早食,蛋的小端小则欠中食。
  八看蛋重:料水充足,鸭子肥,蛋形圆又大,15个鸭蛋可达1公斤重。如料水不足,17个~18个鸭蛋才有1公斤重。应根据重量补充足够的料水。
  九看蛋壳:如果蛋壳薄、有沙眼或者粗糙、壳软,说明鸭料中钙质缺乏,要及时加喂贝壳粉、磷酸钙、石灰粉和骨粉等。
咨询热线:.办公电话: 经 理:张超,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返乡的农民或许又重新燃起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对于农民来说,最拿手的还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业前景如何?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呢?2011年到2013年养殖业迎来一个上涨的趋势。据有关专家分析,2014年国内传统的猪、牛、驴、羊等几种畜禽的养殖将继续看好。
以上信息由自行发布!
联系人:张超(男)
联系电话:5
手机号码:
在线QQ咨询:
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老僧堂乡
邮政编码:272404
电子邮箱:
信息标题:牡丹江
· ( 17:22:07)· ( 17:20:51)· ( 17:19:34)· ( 17:18:22)· ( 17:17:07)· ( 17:15:50)· ( 17:14:38)· ( 17:13:21)· ( 17:12:06)· ( 17:10:51)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金农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农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农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8 电子信箱:(请把#换成@)您所在的位置: >
牡丹江市2009年度农业十大新闻人物
】 【】 【】
痴情乡土的好支书&&记牡丹江市东安区大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春利
  一段时间以来,牡丹江人被一名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他真诚为民,执着奉献的精神所鞭策;被他不辱使命,干事创业的责任感所震撼。他就是东安区大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春利同志。在大团村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七年时间里,他带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把一个上访告状的&专业村&、落后村,改变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小康村,大团村党支部获市&五个好&村党支部称号。他本人被市委命名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科学发展观的基层践行者、痴情乡土执着奉献的好支书&&刘春利,去了解他那许许多多的深藏在村民心中的感人事迹。  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大团村是一个拥有409户、1385人、7402亩耕地、以自然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子。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是兴隆镇有名的&上访专业村&和&问题村&。2002年换届选举中,大家一致推荐时任村党支部委员、兴隆电力器材厂副厂长、民营电镀厂厂长的刘春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听说让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春利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团村人,他对大团村知根知底,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不愿接下村支书这顶&烫手&的&乌纱帽&。经过乡镇领导多次做工作,又领着他到各村访、在本村转,对比着看大团落后的差距,刘春利渐渐感到村里是得有个人为大家操心、领着大家致富了。&我是党员,也是大团村的一分子,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试试&。&思想斗争&了十个月后,他撂下自己每年盈利数十万元的电镀厂,接下了村支书这副重担。  心系百姓,造福一方。想发展,先稳定。他上任先解决几位村民和&外来媳妇上访团&为土地上访的事情。他半夜跑到村民地里,借着手机的微光,一点点用尺子量地;对于那些确实没有土地的新媳妇,他果断动用了村里的机动地优先拨给她们耕种;而对于那些因不了解土地政策而提出非分要求的,他则坐在人家炕头上,苦口婆心地讲政策。光化解矛盾不行,还得为民解难题。村里原有的自来水井由于年久失修,有30多户村民的用水受到影响。他找了一家拖欠租金的企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出部分欠款,亲自领着施工队干了一个星期,解决了供水的大事。一场大雨使河水暴涨,全村一半的耕地都被近10米宽的河水拦在河东岸,庄稼运不出来,他东拼西凑,再加上村里剩下的&家底儿&,架设了一座简易桥,解决了村民秋收时节的燃眉之急。  他找到了新招来的企业&&沥青搅拌厂,想请人家免费为村民修路,条件是村里免掉厂子10年的租金共35万元。厂长觉得不划算,没同意。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他也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去敲人家的门。最后,厂长被他感动了,2008年秋天,村里一公里的主干道竣工了,这条路也成为整个兴隆镇第一条完全硬化的村内主干道。为了修建村里其他巷道,他又马不停蹄地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和政策,第一笔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奖励资金33万元,加上村里自筹的12万元,使村内2公里的5条巷道实现了水泥硬化,还在硬化路面两侧修建了2000米的水泥边沟、铺上了彩砖、栽上了400棵垂榆;接着又争取国家补贴5万元,修建了16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根据群众需求,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提前一年投入使用,并安装了10盏太阳能路灯。大团村的村容村貌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村民生活环境和文明意识都得到显著提高。  心系发展,干事创业。随着江南开发和城市圈的逐渐扩大,他敏锐的意识到牡丹江近郊农村的土地都将大幅度增值,不卖,我们可能要过一段紧日子,但等到这些土地升了值,就会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也为大团村长远发展预留了空间&。他将村里闲置的厂房、仓库等可以利用的资源该扒的扒、该修的修,包装好后,又四处奔波为这些资源找&婆家&,先后招来了养殖厂、木器厂、沥青搅拌厂、彩砖厂等企业,仅从企业收取租赁费一项,大团村每年的收益就达到了15万元以上。  随着牡丹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近郊蔬菜基地逐渐减少,刘春利认为作为近郊的大团村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生产,成为牡丹江市区的&菜篮子&。于是,他组织村民打灌溉井、修5000米的田间路,在村里开辟出300亩绿色蔬菜种植区,积极争取&万亩低产田改造&这一国家投资项目。他还鼓励村民到村内的企业打工,并利用自己做企业时的客户资源,介绍村民外出务工,兴起了一股&打工热&。到2008年年底,全村已有80多人在村内企业打工、200多人外出打工,村民年人均收入也从2003年的2550元增加到5865元。  克己奉公,甘于奉献。&有了钱,就要用在刀刃上。还是要精打细算,一分钱也要掰开来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省钱,他总在建筑材料价格最便宜的冬季提前储备。村文化广场的预算是35万元,但他愣是在实际施工中把费用压缩到22万元,节省了13万元。就连他自己出去开会办公事,到了吃饭时间,也总是匆匆忙忙买上一碗面条将就过去,大伙都叫他&面条书记&。刘春利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村里工作上,83岁的老父亲瘫痪在床一年多,作为小儿子的他却很少有时间留在家里照料。因为缺乏督促和关心,女儿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只能去读了技校。由于疏于管理,自家的企业效益日益下滑,每年少收入近10万元&&每当提起这些,刘春利总说&村里的事才是大事,先把咱村发展起来再说&。  鞠躬尽瘁,情洒乡土。他在自己的工作记事本上写到&我热爱大团村,我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改变村容村貌,让百姓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朴实的话语流露出一名共产党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拳拳之心。2004年秋,40岁的刘春利在医院检查出胃癌。年迈的老父老泪纵横,握着刘春利的手说:&孩子,咱不干了,好好养,这病就能好&。而那年,年幼的女儿才11岁。这个从未被困难压倒的五尺汉子,泪流满面。 2004年11月份,刘春利做了胃切除三分之二手术。他不顾术后病体的虚弱,牵挂的是村里的工作,村民的事,没几天他就象没事人一样又回到了村里,领着大家打机井,修田间路,联系农民外出务工,给五保户送米送面,帮着贫困户翻建新房,这个只有三分之一胃的人,完成了常人都难以承受的重荷。2009年8月初,他被确诊为胃癌复发,并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胰腺。拿到检查结果的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把化验单揉成一团揣进兜里,又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施工现场。9月10日,在领导和家人的&强迫&下,已经掉了20多斤秤的他决定前往北京301医院接受化疗。就在第二次化疗的前两天,又为村里向上争取到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奖励资金30万元。  刘春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豪迈的誓言,可他那种做人的品质、做事的责任,却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在刘春利这本无字但却厚重的&书&中,言行是它朴实的文字,业绩是它精美的插图,一心为民是它鲜明的主题!他是坚韧而修长的青藤,引领着大团村民采撷希望和幸福;他是党旗上一根永不褪色的纤维,在生命的永恒前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执着为民的铁骨柔情;他也是大团村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在不懈的追求与奋斗中唱出生命的嘹亮战歌。
绥芬河和波格拉尼奇内的传奇&&记绥芬河市宝国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刘建平
  绥芬河和波格拉尼奇内是中俄边境上毗邻对等的两个小城市,这两个在地图上不起眼的地方却占据着中俄两国历史上诸多个之最。这里是百年前中俄两国最早通火车的车站;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恢复官方往来、最早建立友好关系的城市;是轰轰烈烈的中俄边境贸易首拉帷幕的地方&&而日晚央视《新闻联播》用长达4分钟的专题报道对刘建平事迹的生动报道,使他成为不只是在这两个城市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成为了中俄两国在农业种植合作上的传奇式人物。  2005年的4月,绥芬河和波格拉尼奇内乍暖还寒,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仝文瑜和拍摄组不辞辛苦来到了位于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波格拉尼奇内区的热力嘎瓦农场。农场田间几十台大型耙地机、播种机像群燕飞过天空一样,在俄罗斯远东这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轻轻而忙碌地划过。站在镜头前的仝文瑜身着红衣,绛紫色的纱巾在刚刚被翻过的赭色的土地上随风飘动,令异国播种的土地凭添了一份中国式的欢乐与祥和。  热力嘎瓦农场,是刘建平于2000年与波格拉尼奇内区第一个签订合同的农业种植合作农场。这是前苏联的一个集体农庄,刘建平初到农场的时候,这里早已经没有了从前集体农庄的火热气氛,废弃多年的土地杂草丛生,拨开荒草依稀可见当年的耕作痕迹&&毫无疑问,中俄之间要找到一种全新的合作方法,才是互惠双赢目标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刘建平与俄方通过反复考察论证,对双方的第一次合作采取了以中方投入劳务、种子和部分农业机械设备,俄方投入耕地、农业设施、化肥、油料和部分农业机械设备为条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管理、产品按比例分配、自行销售的新合作模式。合作办法确立后,刘建平立即回国选聘了200位黑龙江的种田高手,他们一同走出国门成为俄罗斯田间的生力军。当年在热力嘎瓦农场的50000亩土地上种下了大豆、玉米和水稻,同时也种下了两国农业合作双方的共同期盼与希望。由于中国精耕细作不同于俄罗斯粗放式的耕作方式,同样的土地,合作的田间庄稼长势喜人,当年就获得了1400多万斤的产量,这是多年来,在俄罗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个天文数字,面对意想不到的丰收,俄罗斯人敬佩不已。  与俄方成功合作五年后,2005年3月刘建平又成功租赁了波一哥、谢尔盖耶夫卡、彼得洛夫卡三个农场,获得了这三个农场49年的土地使用权。到2009年农业合作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种植品种已经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燕麦、荞麦等十多种,总产量达到4万吨。有人测量过农场田间的一条垄长有2.5公里,所有的垄长加起来足足能绕地球两圈半,刘建平成为中国人在俄罗斯搞合作种植规模最大的人。  创造这个奇迹的他却是一个十分平实的人!&   &&中国雇员看在眼里,春播秋收之时他总是在田里亲自驾驶机车带领大家一道工作、机械出了故障时他也总是和技术人员一同排查、搭建粮仓他总是站在仓顶的最高处、最危险处&&有一次俄方工程缺一电焊工来找中方帮忙,刘建平也一时找不到,这位颇有身资的&老板&便亲自拿起焊枪进行焊接。眼睛红了、又肿了,他让人悄悄点上眼药水,疼了,他让人拿来止痛药默默吃上,他就这样凭着超人的毅力,帮助俄方保证了工程进度。庆功宴上俄罗斯朋友举杯说到此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俄国雇员都能感受到他兄弟般的情意。俄方经理叫瓦洛加,他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俄罗斯男人,做了一辈子农场场长。瓦洛加和刘建平一样对土地有一股痴迷般的热爱,田间地头从来少不了他的身影。有一次他见田里没有瓦洛加,就知道他家里一定有事情。去了一看才知道他家的房屋漏雨了,刘建平马上为他安排人修好了房屋。他还告诫中国员工农闲时要帮俄罗斯员工解决一些家庭生活实际困难,时间久了中俄双方员工相处得亲如一家。冬闲时刘建平还组织俄方雇员来家乡绥芬河游玩,经理瓦洛加和夫人第一次上北京就是刘建平和夫人带着去的。瓦洛加热爱中国这个东方的古老国度,也深深地热爱这个中国&老板&刘建平;&   &&波格拉尼奇内的老百姓都能看到,因为刘建平的到来,农场的土地重新耕种了起来,他不但雇佣中国人为中国人解决就业,还雇佣俄罗斯人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农场的生活改善了,还年年是波格拉尼奇内的利税大户。连波格拉尼奇内幼儿园的孩子也格外喜欢刘建平,是这个中国叔叔为他们送来了大型游乐淘气堡;  &&刘建平勤劳、朴实、正直、刚毅的性格令俄罗斯地方政府的官员也刮目相看。博利诺夫是现任波格拉尼奇内的行政长官,他曾经是这一地区的党委书记,就连这位不苟言笑、沉稳持重的俄罗斯官员面对镜头时总是情不自禁树起大拇指:&多亏了中国的刘先生,他让我们的土地产量提高了,这是我们的土地从未有过的收成&。波格拉尼奇内政府还经常邀请刘建平给俄罗斯农民传授种田经验,他还被授予了波格拉尼奇内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  正是刘建平的不懈努力,才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就连波格拉尼奇内州政府把政府采购大型农业机械的任务也交给了他。当黑龙江佳木斯生产的45台约翰&迪尔佳联谷物联合收割机高排在铁路平车上隆隆经过绥芬河口岸之时,刘建平又创造了我省规模最大一次出口国产大型农机具的新业绩,同时也创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全国首例国产大型农业机械出口的新纪录。  刘建平名下的宝国经贸公司,是2000年9月成立的,现从业职工240人,年生产总值一亿元,拥有资产8000万元,经营项目有境外农业种植、农业机械设备出口、农产品深加工和木材加工等;2005年3月公司又在国外注册了独资企业&伊列娜&有限责任公司。到2009年已累计投资6050万元人民币,拥有大型农机设备150多台套、种子基地500亩、深加工厂房1500平方米、8000吨的粮库2座、大型生猪殖基地4000平方米,大豆深加工设备、饲料加工设备和磨米设备一应俱全。  近年来黑龙江提出了对俄科技经贸战略升级的发展方针,又恰逢俄罗斯发展农业的鼓励政策出台,已经辛勤耕耘了十年的刘建平和他的企业终于迎来了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中央电视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俄滨海边疆区电视台和诸多国内外报纸、杂志都报道了刘建平的事迹,刘建平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记住。  正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仝文瑜在节目顺利播出后所说:通过这次采访,她对前些年中国在产品质量问题上令俄罗斯人形成了较低评价的原有印象完全改变了,4分钟的节目不足以表达她此行的全部感受。是啊,一个刘建平在两国经济发展上的贡献再大,也可能是有限的,而他和他的团队在异国他乡塑造的勤奋、敬业、友好、诚信的中国人形象永远是中俄两国合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绥芬河和波格拉尼奇内的传奇不是一个人书就的,刘建平的传奇也不是一个人的传奇。绥芬河和波格拉尼奇内两个友好边境城市的不朽故事不断被续写着,中俄两国崭新合作的光辉篇章也将永远谱写下去!
壮心无悔谱华章&&记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管委会主任孙佳雨
  奔流的绥芬河,刻录着绥阳镇的发展美景,苍茫的群山,记载着绥阳镇的沧桑巨变;也见证着一位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的赤诚,他就是东宁县绥阳镇&中国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管理委员会主任&&孙佳雨。
  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始建于2001年,总投资2200万元,占地6万平方米,200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市场是由加工区、交易区、仓储区和综合服务区四大部分组成,是以批发销售黑木耳为主的专业市场。  这样一个规模的市场,在成立之初,运营状况并不乐观。曾一度处于闲置状态,当时几乎成了绥阳镇乃至东宁县人的一块心病。  2006年6月,绥阳镇党委副书记孙佳雨调到&中国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就任专职主任。孙佳雨接到调令,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在这个时候调到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工作,虽说不上是临危受命,但毕竟是在大市场发育的重要时期,想做好很难,而做不好,这一摊子就成了扎手的刺猬,到那时怕是扔也不是,捧也不是&&  然而,他什么都没有说,第二天,就到大市场走马上任了。  没有欢迎辞,没有接风宴。在有着100个营业门市的大市场里,迎接他的只有几个牢骚满腹的木耳经济人和一脸愁容的业户。上任伊始,他没有发文件,也没有下命令,他让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把大市场里的业户和经纪人召集在会议室里,他说他想和大家唠一唠。孙佳雨在大家并不信任的目光的注视下说话了,他说:&我知道大伙对我心里没底,说实在的,昨天我对自己都没底。但是刚才,我看到了大家,看到咱大市场的情况,我的心里有底了!你们这些人是市场里的行家,你们有牢骚,说明你们憋着劲,身手没有施展开。你们身上的这股劲,就是咱大市场最大的资本。咱大市场里,一切都是现成的,要门市有门市、要规模有规模,可说是占尽了先机。欠缺的就是服务和管理!我今天调到这里来当这个主任,我既不是来镀金的,也不是来当官的,我是来为大伙服务的。&  从那一天开始,孙佳雨一头扎进了木耳大市场里。在他的日程表里,没有了节假日,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盘活木耳大市场这盘棋。他忙着重建管理制度、向业主和经纪人请教、到外地考察取经&&大市场里的事情总是琐碎而又复杂。孙佳雨刚一上任没几天,市场里的业户刁佩玲的爱人就出了车祸,他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并送上500元慰问金,安抚伤者。  这么大的市场里,客商与业户发生纠纷是常有的事,以往,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但孙佳雨上任后,对这样的事却极为重视,他对大伙说:&俗话说,和气生财。家和才能万事兴。呕着气做生意,这怎么能发财呢!互惠才能互相有利。客商千里迢迢的到咱这里来,人家是客,咱本地人不能慢待了人家。买卖不成情谊在,咱图的是人情的长远。&  一天,一位外地客商拎着一杆称和一个业户拉拉扯扯地找到孙主任,说:&主任,你的业户坑人,他的称不准,你管不管?&孙佳雨立即吩咐人去取来砝码当场校验。在校验结果面前,业户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客商也表示,承认错误就行了,也没造成损失,大家今后还要打交道。但孙主任却对此不依不饶,他说:&别的错误我都能容你,但这种错误我不能原谅你,今天你能坑人一两,明天你就敢坑人一斤。都象你这样做咱这市场自己就垮了,所以我必须得罚你!&  事后,那客商逢人便说:孙主任是个干实事的人,啥事都叫得硬!  渐渐地,人们发现,木耳大市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一度脏乱的市场干净了;市场里人流多了起来,发货量在一点一点地增加着;镇里镇外多了许多操着不同口音的外乡人;大市场的橱窗里,业户守则、管理规定、服务规范、客商服务指南、车辆通行规定、劳务人员管理规定一应俱全。  这一切变化带来的是交易额的大幅攀升&&当年6个月实现木耳交易量1500万公斤,交易额7亿元。这可是2003年全年交易量的总和呀!
  业户开心地笑了,客商满意而归了。但孙佳雨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向上争取资金200万元,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在原有100个营业门市的基础上,新建了80个营业门市。吸纳近500名从业者入场经营。营业面积近万平方米,仓储面积3500平米,市场硬化路面2万平米。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的运营机制,他向上级申请资金建立了信息网络、安装了监控设施、购置了检验设备,木耳大市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一下子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来,这绥阳木耳大市场的诚信度更高了。每天在市场内从事交易活动的人员达到了2000人左右。  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要想站稳脚跟,让市场活起来,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孙佳雨又在思考着市场的前景。他发现,除了黑木耳,东宁境内的其它蘑菇、山野菜的品质也是上乘的,于是他又开始引导业户和客商经销蕨菜、薇菜、黄花菜、蘑菇等山产品。开始,大伙根本不认,只是死盯着木耳这一项。于是,孙佳雨就带领业户外出考察各地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与外地客商签订购销合同。这些走南闯北的客商,很多人听说绥阳木耳大市场的孙主任是一个诚实守信敢于负责的人,都乐意和他打交道。于是,纷纷前来收购山野菜。孙佳雨就凭着他的踏实和诚信,把这一切顺风顺水地做成了。2008年,绥阳木耳大市场共销售蕨菜、薇菜、黄花菜等山野菜280多万斤,野生榛蘑、猴头蘑、平菇等菇类320多万斤。黑木耳交易额突破33亿元,利税3900万元,交易量达到8000万公斤,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得到了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电贺嘉勉。  假货永远是市场致命的杀手。2008年底,一位湖南客商扛着一编织袋木耳找到了孙主任,只见他气愤地把袋子往孙主任的办公桌上一摔,说:&孙主任,我可是冲着你的信用来的,这袋木耳有问题。&我看看&,孙佳雨边说边打开编织袋,抓起一把木耳仔细观察了一番后,又拎起编织袋掂了掂分量,然后说:&这是掺了淀粉&。随后,孙佳雨又详细询问这位客商购货的经过后,判断问题就出在xx门市。信誉是市场的命根子,客商是市场组成的重要部分,绝不能让客商遭受半点损失。孙佳雨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开会,把xx门市的经营者找到现场,让客商把这袋掺假木耳摆在场地中间,他说:&咱们的市场走到今天不容易,诚信是咱们的命根子,制售假货就是将市场推上绝路。这袋木耳是谁造的,自己心里清楚,你能造出这样高明的假来,说明你很聪明,可为什么不把这聪明劲往正地方用呢?今天出了这样的事,没啥说的,按咱们定的规矩办,假一赔十&。然而xx门市的业主很委屈的说:&主任,这可冤枉我了,这袋木耳是我在外地收购时不小心收回的,咱市场有规定,我那能干这砸饭碗的缺德事&。尽管如此,为了市场的名誉,还是对xx业主进行了相应的处罚并当场销毁了这袋木耳。  不久,木耳行里,多了一个响亮的品牌&&&绥阳耳&!  &绥阳耳&,多么亲切的名字。这是风雨过后的一道亮丽的彩虹;这是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的最绚丽的花朵!这亲切的称谓认可的不仅仅是木耳本身,更认可的是经营它的人!
  红火的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拉动了东宁县黑木耳产业的发展,黑木耳产业一跃成为东宁全县农民及下岗工人发家致富的当家产业。  2009年交易量将突破了1亿公斤,交易额38亿元。绥阳黑木耳大市场销售网络覆盖了除西藏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并远销到日、韩、东南亚各国及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2009年7月销售高峰时每天在市场采购的全国各地客商1000多人,日发货量达35万公斤。不仅本地木耳绝大部分在市场销售,就连伊春、尚志、加格达奇及吉林、辽宁、内蒙古的大部分黑木耳都经由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现在的绥阳黑木耳大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级标准化市场和文明诚信市场。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眼下,绥阳黑木耳大市场提档升级、异地重建项目&&雨润东宁绥阳黑木耳(山产品)进出口产业集群已全面开工。这一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项目,占地67万平方米,总投资8.6亿元,集黑木耳交易、精深加工、物流、生态观光及科技研发为一体。项目建成后,将强劲推动黑木耳产业的发展,促进黑木耳品牌的建设。东宁县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集群。为实现这一辉煌时刻的到来,孙主任正带领他的一班人夜以继日的工作着。
执着成就梦想&&&&& 激情铸就辉煌&&记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和平
  秦和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原天津轻工业学院),从事乳品行业近三十年,曾先后任内蒙古青山乳品厂总工程师,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副总经理、执行总经理、国内大型中外合资乳品集团常温奶事业部总经理,现任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牡丹江隆瑞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十年对乳品行业的热爱,三十年对乳品事业的执着追求,一路走来,秦和平在中国乳业&&这个产业链长、覆盖面广的行业里,留下了无数笔浓墨重彩的华章。  他亲自带领团队调研考察、设计建造、安装试车的伊利集团液态奶金川新工厂曾创下当时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乳业的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座开放式花园工厂、亚洲单体车间产量最大、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乳品加工厂&&该工厂的落成开工曾一度打破了中国人建乳品加工厂去国外考察的格局,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可以让欧洲人、让世界顶级乳品设备供应商带着他们世界各国的客户到中国参观学习的先进工厂,直到今天仍然有无数家国内、国外的乳品企业还到该工厂学习经验。  秦和平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对乳品行业近三十年的运作实力,始终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优秀人才,组建起了一支中国乳业一流的经营团队。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团队曾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将一个不足十亿元的液态奶品牌销量翻了两番,在山东、河南等地跃居市场销量前三名。  2009年7月,他以睿智的眼光、惊人的魄力斥巨资牵手红星落户牡丹江,更是掀起了中国乳业新的波涛。他汇集国内一流乳品研发、生产、营销人才,投入1.95亿元巨资,建成设计年加工能力10万吨规模的红星集团一期项目。他以独到超前的眼光选址为冬季白雪覆盖、夏季青松环绕,森林覆盖率高达62.5%的北国生态名城&&牡丹江。该项目从德国、瑞典、丹麦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奶粉、高档奶酪生产线和检验设备,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预计未来五年年销量可达到70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60亿元。红星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是牡丹江第一个驰名商标。红星集团一期项目是中国第一座建在森林中的牛奶加工厂,其建立标志着中国乳业即将进入以追求原生态品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纪元!红星集团将在黑龙江省及牡丹江市良好政策环境的支持下,建设一批规模化、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探索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形式,打造健康、绿色、和谐的乳品产业链&&生态产业,在从种植到养殖、加工、销售整条产业链上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从根本上解决奶农增收致富的问题,为地方经济和产业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乳制品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受众人口广、服务对象多,除了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外,能否做好市场销售工作关系到每一个乳品企业的生死存亡。红星集团组建不到半年的时间,秦和平带领他的团队,在做好奶源基地布局谋划的同时,&红星&牌奶粉已经在全国二十个省市铺开了市场。企业刚刚重组成立、红星品牌是驰名商标,如何短时间内快速将业务展开并做大,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聪明才智成了企业迫切解决的一大难题。任何困难对于这个在乳品行业奋斗了近三十年的西北汉子,仿佛都是他激情事业的原动力,他独劈溪径、大胆创新,于09年10月在公司内部推出业务单元独立承包经营的模式,该模式的推行既给了员工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又给了有能力人才可以通过自己的业绩实现自己做老板、做公司股东的梦想,模式的创新赋予了企业更加鲜活的元素,一大批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销售精英都加盟红星,短短两个月时间红星已经组建起超过一百人的高素质营销队伍。  当别人问及他为何选择红星、选择牡丹江时,他是这样回答的:&红星,新中国第一袋母乳化奶粉、坚持58年的优秀品质、哺育共和国三代人,这个牌子是块好牌子、是块硬牌子、更是块实实在在的牌子;牡丹江,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绿色生态区域,我们把工厂建到这里、在这里养牛、从这里生产,我们的产品是真正的无污染有机生态产品。&或许从他朴实中肯的回答中你没有得到豪言壮语、蓝图设想,其实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发现机会和优势的人,一个认准了机会就踏踏实实全身心专注投入的人,也正是这个人创造了并创造着中国乳业一个又一个奇迹。  正如他的回答留给大家的印象一样,始终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他和团队事业不断进步的根基所在,有这样朴实而执着的根基,我们仿佛看到了红星及秦和平带领团队的事业正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祝福他的事业一路顺风、一路精彩、一路辉煌&&
一片深情润沃土&记牡丹江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潘长胜
  土地因他而肥沃,禾苗因他而茁壮,果实因他、而丰硕,他就使用农业科技之笔,谱写丹江大地五谷丰登画卷的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潘长胜。近30年的专业生涯,他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面对2009年严峻的自然灾害,他带领他的团队,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奋战在农业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为大灾之年粮食总产突破40亿斤,直接贡献了2亿斤的份额。他被千万农民喻为贴心人和及时雨,成为农业战线创新创业的一面旗帜。科技撑起强农伞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没有科技支撑就是纸上谈兵。潘长胜对这一认识尤为深刻,他带着他的团队用科技为全市粮食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他参与和组织牵头实施的黑龙江省种植区划及应用研究、冬小麦引种试验、寒地水稻旱育稀植及配套技术、小麦地膜覆盖栽培配套技术、对俄出口棚室番茄品种引进及生产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等科研课题,对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撰写的《对牡丹江市粮食生产的思考》、《依靠科技进步确保粮食安全》等论文对我市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被多家书刊收录发表。1995年以来,他每年主持试验示范推广项目40余项,新技术应用面积都在2000多万亩次以上,对新技术、新项目采用试验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梯次推进法,显著提高了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  面对近年来全市农业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的形式,他牵头制定了监测与防治并重的突发性病虫害防治预案。2009年,我市穆棱、城区、东宁等地发生草地螟、粘虫、蛀果蛾等突发性虫害,他带领专家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准确分析监测灾情,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和防治方案,有效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减少了虫害造成的损失,及时控制了虫害蔓延或大面积暴发。全年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达到1633万亩次,&虫口夺粮&挽回粮食损失1.5亿斤。2009年,市农技推广总站承担了牡丹江市城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五一放假期间,他带领总站的27名技术人员,深入到城区的5个乡镇的35个村,跑遍5万亩农田,采集土样2000多份,使全市386万亩农田吃上了&营养快餐&。全市粮食生产在极端气象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突破40亿大关,其中新增的粮食总产中有2亿多斤是通过应用新技术实现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全市粮食总产连续6年连攀新高的强力支撑。
汗水铺就富民路
  农技推广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潘长胜带领他的团队,用辛勤的汗水铺就了一条富民之路。我市山区半山区农业的特点和多积温带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二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全市所有乡镇和近千个村屯,每年在田间一线时间都在百天以上,通过因地制宜开展农技推广,淋漓尽致地释放出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富民效应。  针对全市缺少造肥养地生产习惯的问题,他亲自到外地市邀请具有高温造肥经验的农民,来牡丹江市介绍经验,组织高温造肥现场会,邀农民看、教农民学、带农民干,经过不懈努力,在全市推广了套种绿肥、秸秆还田等用地养地生产经验,每年全市农肥施用量在500万吨左右,可减少化肥投入2000多吨,节省生产投入3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突出。他撰写的《积造农家肥是增强农业后劲致富于民的重要途径》一文被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中。  针对农民囿于传统种养习惯,接受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较慢的现实,他带领全系统的农技人员参与农业标志性示范工程的示范带(区)建设,提出了农业技术项目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推广,科技培训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来进行,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全市2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与上千农户结成科技入户对子,建立长期服务和指导关系,涌现出了一大批科学种田、带头致富的&示范园&&典型村&和&样板户&,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难题。2009年,在全市10个农业示范带(区)、25个种植业科技示范园中,引入粮豆作物、经济作物优质品种107个,落实农业科技试验项目80多项,重点示范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技术、玉米通透栽培技术、水稻两段式育秧高产栽培技术和水稻纸膜覆盖技术等10多个项目,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了农业增效的&加速器&。
服务搭起连心桥
  面对农业生产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文化程度偏低等现状,潘长胜带领他的团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向实现零距离、多渠道、全覆盖的服务目标迈进。  他倡导创办了&农技110& 咨询服务热线电话,2003年开通7来,&农技110&已成为农技人员与农户零距离技术指导、快捷方便为农民服务的载体,截止2009年底全市农技110电话已增加到30部,专家服务团达到50多人,并与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构成了服务网络,成为解决农民生产中各种技术问题的畅通快捷、专业优质的服务渠道之一,2009年全市农技110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达7280余次,为农民解决技术问题2500多个,成为农技推广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他健全完善了&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培训方式,将各种培训题目以&菜单&的方式公布在农业信息网和农技推广简讯上,由农民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大幅提高了培训效果。对培训的讲稿,按照&通俗易懂、实用实效&的原则,每年按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进行调整、更新、充实,并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的评审组逐个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确保了培训质量。将集中办班培训、广播电视讲座、入户座谈交流、高产大户现身说法、召开新技术新产品推介现场会、举办田间博览会等多种方式结合,开展多渠道、经常性的科技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2009年,全市农技部门开展培训980余场、广播电视讲座90多讲,培训农民达29.5万人次,潘长胜等一批农技专家成为了农民眼中的&熟人&和&明星&。
求实打造硬本领 
  普及科学种田的技术,要有过硬的农技推广服务团队。潘长胜带领他的团队以澎湃的工作激情、求真务实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打造了全省农技推广战线中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一流团队。  他在坚持不懈的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言传身教、培训进修、岗位练兵、考察学习等方式,创造了不断&比学赶超&的机制,不断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构建了一支专业精干、团结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仅2009年就派出4名学科带头人到清华学习,9人参加了国家、省组织的培训学习,目前,市总站现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22名,其中在读硕士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国家推广研究员6人,享受研究员级待遇3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后备学科带头人6名,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涌现出了一批既精通常规技术又掌握新技术、既懂生产性技术又懂加工贮藏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全省同行中的&专家级团队&。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共取得各级科技成果30多项,其中,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计划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6项,省农委丰收计划一等奖10项,二等奖2项,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2项。全市玉米大豆标准化生产、水稻大中棚育秧和对俄出口果菜配套技术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均走在了全省前列,我市农技推广工作成为全省的排头兵。  坚实足迹记录了辉煌历程,滴滴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潘长胜荣获部、省、市先进荣誉称号30多次、记功奖励12次。曾是2005年牡丹江因你而精彩年度人物候选人,2009年牡丹江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候选人。2009年获省科普之冬活动二十周年先进个人;省科技传播优秀工作者;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基本农田保护先进个人;享受省、市政府特殊津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隆赫达&背后的连锁效应 ----记隆赫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长军
  时下正是水果加工企业的生产旺季,大庆龙赫达食品有限公司林口分公司也不例外,他们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这个位于林口县五林镇北甸子村、201国道西侧的新加工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今年我市部分果农卖果难的问题。  这条投资1.1亿元、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酸苹果浓缩汁生产线,年加工沙果20万吨,项目2008年开工,用98天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速度,一时传为佳话。如今这个&速度&又因为&绿洲建材&的反季施工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原来&绿洲建材&项目的落地也因&隆赫达&而起,加之此前&隆赫达&引来的投资2.7亿元的天瑞成番茄制品项目,意味着一个&隆赫达&引来两个亿元项目。
&龙赫达&速度的背后
  2008年12月的一天,大庆龙赫达食品公司林口分公司4.3万平方米厂区内,生产线飞快运转。大庆龙赫达食品公司林口分公司负责人说:&从招商、谈判到正式投产只有98天时间,一个投资上亿元的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这让我们追加投资谋求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时间转回到日,就是从那天起双方开始谈判,并于当天签订意向性协议。4月27日到4月29日,林口县有关部门迅速办结了卫生许可、工商营业执照、技术代码证书、税务登记、银行专户等一系列手续。&隆赫达&项目原定77天建厂的任务,用了72天就完成了。当年的8月18日公司正式投产。作为入驻林口开发区的第一个大项目,这个投资2亿元、年加工20万吨沙果的项目,从破土动工到投产,仅仅用了98天,创造了&龙赫达&速度。不过仅隔几个月,&龙赫达&又把桂冠拱手让给了&天瑞成&。
&隆赫达&以商招商引来&天瑞成&
  原来,&隆赫达&创造的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见效的数度,让其董事长于长军深有感触,成为了林口县招商引资的义务宣传员,他利用各种机会推介林口、宣传林口。山东天瑞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龙就是从他口中获得信息,激起投资热情。今年4月份,他们相约到林口考察,最终促成了&天瑞成&项目落户林口。没想到的是,天瑞成番茄制品从开工到生产才用了88天,又创造了&天瑞成速度&。  日天瑞成番茄制品加工项目达成意向性协议。13日总投资2.7亿元的番茄制品加工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技术证书、银行专户一系列手续仅用一天全部办结。  项目建设所涉及的电力问题,县主要领导亲自请市领导帮助解决;番茄原料问题,县农委落实了5000亩番茄种植基地,保证原料供应;土地问题,电力线路改造、电力增容等问题,招商局协调国土资源部门、201国道建设部门解决了&&  5月15日天瑞成番茄制品在林口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工程进展顺利,8月12日竣工试生产。从开工到生产仅用88天,创造了&天瑞成速度&。
&隆赫达&再次招来&禄洲建材& 
&  优异的投资环境,真诚周到的服务,又一次感染了于长军,在他的积极撮合下,5月15日,由外地投资方注册的林口县绿洲建材有限公司,又与林口签订了投资2.8亿元的120万吨熟料和60万吨改扩建项目。  提起扣大棚,许多人会想到这是农民反季种菜才干的活。可这几天,林口县绿洲建材森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院内也正忙着扣大棚,不过,他们不是种植蔬菜,而是为反季施工提供保温设施。扣大棚、打碘钨灯、点焦炭炉&&据说,这些措施需要增加施工成本10%。投资方为啥宁愿多花钱也要反季施工?森泉水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玉军告诉记者,项目投资方林口绿洲建材有限公司就是要保证2010年3月份建成投产。  郑玉军说,这个120万吨熟料和60万吨水泥磨粉站改扩建项目于日签约,到6月6日即交接完毕,同时,又仅用了12天时间进行了设备检修、调试等工作, 6月18日开工生产出质优价廉的水泥。 3个月后,40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及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生产线项目的核准手续就办理完毕,随之新项目又于9月10日开始动工。  森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施工的项目是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及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生产线项目。项目总投资3.5亿元,建成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将近7亿元,预计利税可达5000万元以上。当然这个项目只是林口今年新开工的众多项目之一。  林口素有&大深林之口&美誉,虽然地理位置谈不上优越,但资源丰富是经济发展的&法宝&。突破林口出路在哪里?经过反思、分析、对比,林口县立足县情,找到了破解&瓶颈&的突破口&&项目建设。截止目前,林口县开复工项目达到126个,总投资额52.26亿元,完成投资20.66亿元,年初确定的2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16个,开工率达到80%。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为&突破林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瓜棚里走出的佼佼者齐彩华先进事迹材料
  齐彩华是宁安市兰岗镇永政村棚室蔬菜生产推广人、兰岗镇&洋香瓜&最早的种植者,她为永政村、兰岗镇的农民趟出了一条致富路,是现代农业中的突出典范,是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农民弄潮儿。在村里,她还有一个&头衔&――永政村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兰岗镇特色党支部书记。她是远近闻名的&种瓜皇后&,是带领农民圆梦的人。
致富路上的领跑者
  1992年,26岁的齐彩华被村民们选为村妇代会主任,当时&规模经济&的词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是,齐彩华却带领村民搞起了规模化的棚室蔬菜生产,她第一个在村里建起了占地13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带动全村利用棚室栽种大葱2.2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当年全村就增收370万元。随着棚室蔬菜的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她敏锐的意识到,仅靠单一的棚室蔬菜生产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在特色种植上寻求新的出路。可是由于当时选择的品种不好,又缺乏种植经验,效益较差,但不服输的她并未灰心。多年来,一直怀着&干就干个高标准、做就做出个高水平,让永政村变个样&的信念。经过细心研究,精心摸索,终于趟开了&洋香瓜&的致富路,有一次,到哈尔滨办事,齐彩华发现市场上的&伊丽沙白&香瓜非常畅销,最高价可达到每公斤40元左右。这次出差激发了她的灵感,于是花了1000多元购买了10余种洋香瓜的种子,开始了特色洋香瓜的实验种植。为了掌握技术,多次到外地学习取经,并请来农业种植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在棚内搞各种对比试验,实施复种、套种、立体化栽培技术,做到培育,科学管理,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棚室西香瓜的生产经验。2002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协调了8万元小额贷款,和建棚用地,新建大棚10栋,面积达5850平方米,配齐了滴灌、暖风炉及相关的生产设备,扩大了规模,并作为永政村青年西香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每年的正月里,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时,她就已经育起了瓜苗。3月份时,她的瓜苗已嫁接到葫芦根上,等到6月末她的瓜园就可以正式开园了。因为能与大地西瓜打个时间差,加上品种全、口感好,所以她的西瓜每年都会卖上一个好价钱。2009年春她又投资新建大棚10栋,其中温室4栋,经营大棚达到31栋,实现了纯收入120多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同致富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作为村干部,村民的主心骨,时刻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帮村民之所需、扶村民同致富,真正做到党在我心中,心系群众最光荣。2005年3月在全镇西香瓜种植产业上成立了&西香瓜特色党支部&。党支部现有党员7人,辐射7个行政村,包扶农户171户。特色党支部以促进科学种植,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培训科技人才,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组织一年一次的西瓜年会,制定全年西、甜瓜种植规划,对当年的生产形势、市场行情进行全面分析,调优、调特适合兰岗种植西甜瓜的新品种,推广西甜瓜棚室生产,使兰岗镇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西瓜之乡&。主动与全镇的60多名&洋香瓜&种植农户达成协议,形成了特种种植的产业链条,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组织青年骨干深入到困难农户家中、田间地头,细心指导,热心帮带。她经常放下自家的农活,深入到所包扶的农户家中,亲自指导,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赖。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主动为贫困群众购买籽种,提供技术,协调生产资金,联系销售,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从而使这些贫困户逐步走上种瓜致富的道路。有许多周边乡镇和外地的瓜农慕名而来,她便将自身掌握的和试验成功的新技术、新品种无偿的向前来参观学习的瓜农朋友介绍交流,并与他们建立了联系,探讨技术、交流经验,并辐射带动全市西香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针对永政村10余户贫困户,更加热心帮扶,贫困户中缺少技术,就主动登门进行宣讲;缺少农机具,主动放下自家的活不干,先帮助他们耕种;缺少资金,就主动从自己家中拿出资金,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从而使10余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经常组织青年农民学习,举办科技培训班20多期,带领全村80名青年农民参加绿色证书培训,开展&学、比、争&活动,在思想意识上引导大家进入市场,在基本技能上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和科技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
&种瓜皇后&的新财经
  欣望梦愿笑开颜,年复一年,齐彩华在西香瓜的育苗、移栽、整枝、吊蔓、授粉&&每一项工作中都亲手操作,且做得井井有条,去过&彩华100号&瓜棚的人都知道,齐彩华的瓜棚别致,品种齐全,包装典雅,特色洋香瓜五颜六色,味道香甜、口感各异,齐彩华娴熟的削瓜技术,落落大方、笑容可掬的服务态度,给游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使&种瓜皇后&的名声不胫而走。2009年春天齐彩华为自己产的洋香瓜注册了&彩华100号&商标,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影响力,&彩华100号&销往牡丹江、哈尔滨、北京、上海、大连、珠海、深圳等全国大中城市,品尝过她的洋香瓜的人无不称好。瓜棚成了亮丽的风景线,成了展示宁安现代农业的窗口,&彩华100号&成了知名商标。为了不断充实自己,先后参加了农函大、农广校的学习,并获得了农民技师证书。接触过齐彩华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大忙人,电话是热线电话,冬闲时十里八村的农民打来电话学习咨询,瓜开园后,各地的客商打来电话预定西香瓜。几多艰辛,几多收获,齐彩华多次被牡丹江市、宁安市评为各类先进荣誉称号,06年获牡丹江市巾帼创业十大标兵、农村青年产业状元、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农村致富明星等,2007当选为宁安市、牡丹江市两级党代表,2007年获牡丹江市劳动模范,2008年获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9年又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齐彩华将在党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关注下,用自己的31栋大棚和&彩华100号&瓜棚引领兰岗镇&全国知名的&优质西瓜之乡&走出黑龙江,走出国门!
&[JF:Page]
他 用 青 春 写 未 来
--记海林市海林镇新合村党支部书记文太仁
  他,年龄不大,今年只有36岁,但却有着11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的经历;  他,外表文静,衬着一张娃娃脸,但骨子里透出的那种睿智干练的工作作风,让他的村民们倍感自豪;  在他执政的11年里,他的村由一个脏、乱、差的三类村一跃成为住房砖瓦化率、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率五个100%,电脑入户率达到60%,成为全省小康富裕村和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今年又越升为国家级文明村。  他,就是海林市十大富民书记, 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 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海林市海林镇新合村党总支书记文太仁。  1999年,当镇党委把新合村党总支书记的担子交给文太仁时,这位刚刚走出高中校门的妙龄小伙儿才只有25岁。面对眼前这位稚气未消的年青人,就连包括看着他长大的乡亲们在内,心里都直犯嘀咕:他能行吗?!不过,他接下来干出的几件事儿,很快让乡亲们知道了他的睿智、才能以及肯为乡亲办事的责任心。  千方百计抓增收,他首先加快了白头山小区的开发步伐。他说:&尽快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是我的责任&。  新合村是海林镇城边的一个中型村,全村有农户576户,2179口人,在仅有的5672亩耕地中,除4839亩水田外,其余旱田大都与城区相连,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展,村里的土地开始连年被占用。面对日益减少的土地,从92年起,上一届村班子开始对城边土地进行房产开发,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直到1998年,开发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米。刚刚上任的文太仁清醒地认识到,房产开发是一项有宏利可图的产业,而且本村有着几百亩土地的优势条件,加大房产开发的力度,不仅减少村民在征地补偿上的损失,还可以让村民在参股中获得不少的收入。于是他决定:启动白头山二期开发工程,当年建设5万平方米,并通过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建了白头山实业有限公司, 并确定了&居住&白头山&, 经营新合村& 的发展思路,为了加快农民市民化的推进步伐,他制定了对村民购房给予8折的优惠政策, 经过10年的努力,目前,新合村房产开发已进行三期,建设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村民累计获得红利达800多万元,村集体也从中增加了70多万元的积累,同时,已有200多户村民住进了楼房。在大力开发房地产业的同时,文太仁紧紧抓住近郊优势,积极发展富民产业。他在利用民族亲缘优势鼓励帮助村民出国劳务的同时,通过鼓励扶持村民回村创业,建成了朝鲜民俗风味一条街和白头山商贸公司、华海联合收割机厂、木器厂、铅笔厂等12户企业,固定资产达到1000多万元,年创产值600万元,并吸纳了160多人就业。  2009年, 文太仁几赴韩国, 引进了韩国虑清物产(株) 建设高利花园项目, 目前, 计划投资1个亿的一期工程已经动工, 届时, 将为美丽的林海山城增添一道异域风景.  繁荣发展的产业,给新合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到2009年,新合村己连续7年人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上。今天,当你走进新合村,无论随处你都能看到甚至感受到新合村人的那种幸福和自豪,这幸福和自豪不仅仅来自于他们的幸福生活,更来自于他们拥有了一个为民致富的好书记。  建设新农村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他说:&我要为村民创造一个最好的生活环境&。  新合村与城区只有一条铁路支线之隔,而道路环境却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村前400米路段,那真是&鬼见愁&, 别说司机见了头疼,就连行人到这也直皱眉,平日里人行可以穿着靴子&跳马桩&, 遇 到雨季或反浆期,整条路就是一条汪洋沼泽。文太仁从小在城区上学,他对这条路有着深深的痛恶,他和父老乡亲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条件好时,先要整治这条路。  2002年,村里刚刚有了一点积累,文太仁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以道路整治为重点的环境治理。他知道,这样的治理需要大笔的投入,而兜里这几个捉襟见肘的钱远远不够,于是,他采取了一个令人不敢相信的招术,&化缘&。  不久,在海林市调任外地工作的一位处级领导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家乡客人,他就是文太仁,他向这位领导谈感情、谈变化、谈想法、谈困难。结果,楞是从这位领导手里弄回了30万元资金和20万元的水泥。从此,新合村一场大规模环境整治拉开了序幕。当年完成了村前440延长米主干道和村内330延长米巷道的硬质化。2005年,在全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又通过&化缘&和向上争取资金,修建了村前6公顷的湿地广场;2006年,在完成村内6横12纵,6030延长米和新兴屯3公里村内硬质路建设的同时,修建了5公里海丰路的硬质化建设以及率先在全省村级实现了下水管网。2007年,又完成了临街的30多户民俗房改造和村民俗大门建设。看到村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在高兴之余又开始担心,投入这么大,这帐最后能不能算到自己头上。有的村民干脆找到文太仁当面质问:&找你比找市委书记都难,咱村花钱这么大,你哪来的钱?&。 面对质问的村民,文太仁心想,该是向村民报帐的时候了。在接下来的全体村民大会上,文太仁把几年来如何向人化缘,怎样包装项目,向上争取资金以及在这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坎坷,竹桶倒豆般倾泻出来,其中的酸甜苦辣,令许多村民落下了眼泪。  经过几年来的酝酿筹划,2009年, 一处计划投资300万元、建设面积1280平方米,集老年活动室、小型影剧院、图书馆、电教室、舞蹈排练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合村文化中心在全村父老乡亲的期待中破土动工。  今天的新合村,已经完全沒有了曾经破旧的踪影,无论你漫步于街头, 还是徜徉在湿地广场, 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 那极具朝鲜民族特色的大门; 那彰显新合村发展持色的文化长廊以及那绘在农户墙头上的民俗彩画, 无不显示出新合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修路到目前的新农村建设, 新合村投入近达900万元,而这其中真正属于村里的钱只有80万元,而且,文太仁表示,决不向村民分摊一分钱。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农民长久以来的一个梦,他说:&我要让它在我手中成为现实&。  新合村地处海林城西部,4800多亩水田环抱着大半个城区,为调解城区气候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市民郊游提供了良好的去处。如何把这4800多亩水田打造成现代农业甚至观光农业,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为城区居民提供旅游的观光场所,成为文太仁上任后思索并在不断努力破解的课题。2002年,文太仁在去韩国考察时,听说稻田养鸭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又能实现一稻双收,增加单产收入,便毫不迟疑的连同项目和专家引了回来,当年在湿地广场前的水田里进行试验,方正嫩绿的水田,稻壮鸭舞,一时间成了人们争相观光的风景。目前,这一项目已推广到新安、海南两个水稻主产乡镇以及佳木斯、汤原、鸡东、五常等省内多个市县。  2009年,在投入100万元成立了新合村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投入260万元,全面改造了传统灌渠,使全村4839亩水田全部实现了硬质化灌溉;投入120万元开展了设施农业建设,就在这个冬天,一处具有120座规模的育苗大棚拔地而起,尉为壮观,从而实现了全部水稻大中棚育秧。目前,一个投资3400万元的4村水田联合整改项目正在紧张进行.田野上,那机械隆隆的欢歌声,似乎在告诉人们,新合村的现代农业即将到来。&&&&&
搭建场县连心桥
&记宁安农场场长田立明
  &近年来,宁安农场紧紧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打造&北欧花园式旅游度假城&。2008年,农场已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田立明洪亮的声音在会场内回荡,此时,会场内不禁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日上午,在亚布力镇&全省重点旅游城镇建设座谈会&上,宁安农场场长田立明作旅游城镇发展经验汇报,与会人员反响强烈,听着田立明的经验介绍,人们仿佛又回到了27日到宁安农场参观考察时的情景,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涵丰富的&国垦第一场&文化底蕴,这一切让人们久久不能忘记。
  (一)
  凡是来过宁安农场的人都会说,这里的城镇建设就像是一个大花园。环境干净整洁,绿化层次分明,特别是造型典雅的别墅小区,让许多北京、上海的客人不禁都想买上一栋,憧憬着能当上宁安农场的场民,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宁安农场在黑龙江垦区113个农牧场中属资源小场,占地150平方公里,人口7000人,年生产总值3亿元,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是重要种子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出口基地。形成了&种子+经济作物&的高效种植格局,全场耕地亩纯效益超千元。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怀揣着让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的希望与梦想。  田立明就要让人们的梦想变成现实!他带领班子成员挖掘农场潜力,依托镜泊湖等旅游资源集聚人气的优势,精心打造并推出以现代农业旅游为主的特色乡村游、观光农业游等,高标准规划设计了垦一文化广场、清心园、松林园、高品位小康住宅区等一批旅游景点。将农场抓城建设放在了建设&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背景下,大力开展场县共建,和石岩镇共同打造&农垦新城&和&北欧花园式旅游度假城&,今年一年,农场就新建居民住宅楼35栋3.7万平方米,超过建场以来楼房建筑面积的总和。今年,就有近100户的周边乡镇的农民来到场部购楼,置业,他们有的开起了大型批发超市,有的经营起饭店,今年初刚来到场部开店的兰岗镇农民刘金科,笑呵呵地谈着自己来到这里一年的感受:我就是看准了这是块风水宝地,楼房不断增加,游客年年增多,我这生意是越做越兴隆!咱农民到这,开店经营、孩子上学、取暖交费,都和农场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到农场发展有前途!今年,农场投入11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新中心供热站,供热站选址在农场场部石岩镇相邻交界处,为今后石岩镇发展楼房面积,提供供暖做好了先期的规划准备。农场力争要在2011年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实现全场一、二、三产业比1:3:6,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宁安农场北欧花园式旅游度假城将以旅游业为龙头,以信息业、商服业、运输业、加工业、示范农业为载体,全力打造具有黑龙江省新农村特色的农垦新型城镇。
&  (二)
  201国道在宁安农场场部擦肩而过,如今,每当人们行车路过宁安农场时都会看到道边那气势恢宏的北大荒现代农业示范园大门和园区,吸引许多人下车步入园中,参观高科技的智能温室花卉培训基地、南国风情园,到温室大棚内体验一下亲自采摘黄瓜、西红柿的乐趣&&&我们场县共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一、二期工程投入近亿元,就是要让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展示农垦现代农业技术,引领示范周边乡村,使其成为牡丹江到镜泊湖景区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田立明充满自信地规划着宁安农场农业旅游发展的美好前景。田立明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设计的前景正在逐步实现,现在农场旅游日接待能力达到2000人以上,仅今年农场接待旅游参观团170多个,接待游客7万多人,旅游收入首次突破800万元。2008年-2009年两年时间,农场与宁安市场市共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二期工程400栋温室大棚,成立了蔬菜公司。种植了彩椒、紫苏大叶、西红柿等特色出口蔬菜,自2008年6月,蔬菜公司成立了与石岩镇的联合基层党支部,其中农场党员有10人,石岩镇党员有5人,下设棚室蔬菜区党小组、特色经济作物区等四个党小组,带动职工、农民人均增收4000余元。石岩镇老党员张在坤,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春天大棚培育圆葱苗,夏季种植棚室蔬菜和棚室葡萄,带动了一大批农场职工和地方农民到园区承包大棚、打工创收。农场党员王祎刚在示范园内承包了10栋棚室苏子叶种植项目,在他的种植示范带动下,农场职工和石岩农民有10余户都来承包种植苏子叶出口项目。今年,宁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接待周边市县乡镇农业、旅游、党建等参观学习的人员达到6000余人,真正使园区起到了展示、示范、带动的窗口作用。示范园内引进种植的100栋紫苏大叶种植项目,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今年,宁安农场又建设了一个紫苏大叶加工厂,农场计划将在三年内再建紫苏大叶生产大棚500栋,形成基地规模,到那时所种植、加工、出口的紫苏大叶将占领80%的日本市场,并通过场市共建的形式,向宁安市辐射延伸,形成全国最大的紫苏大叶种植基地。2009年,农场与相邻的石岩镇进行了土地置换,为现代农业示范园三期工程发展规划,提供集约的土地资源,示范园三期工程将是场县共建的又一宏伟发展蓝图。下一步农场还将与宁安市合作,形成2万栋大棚的生产规模,构建龙江蔬菜第一棚,打造黑龙江的&寿光&!
  (三)
  田立明常常提到:农场发展要多条腿走路,就要为职工寻找畜牧养殖这样的致富就业门路。2006年宁安市与农场联合,引进牡丹江市鑫鹏有限责任公司在农场第二管理区畜牧小区,投资450万元建立生猪养殖基地,占地13000平方米,建猪舍9栋,预计年出栏生猪5000头,主要出口俄罗斯。2008年,农场又争取了总局、分局以及宁安市政策扶持,建设了一管理区、场部两处现代化生猪养殖小区。2009年这两处场市共建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小区已开始投入使用,现生猪存栏已达7000余头,其中,小区内的&阳光猪舍&,全部采用具有专利技术的阳光板屋顶结构,可以有效地采集利用阳光为冬日的猪舍增温,农场职工和周边乡镇的农民都在这个小区内发展养猪,他们养殖的生猪还和宁安市的鑫鹏肉业签订了销售合同,从而带动区域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农场还聘请北京等地的畜牧专家来场举办养猪培训班,通过投影仪、电脑等现代的传媒手段,向人们传播现代健康养殖理念,让场县养猪户抱团发展。今年,北京大北农集团畜牧专家来到农场讲课,会议室内100余个座位和过道被来学习的人坐得满满登登,他们都是农场和周边农村的养猪户,都说不能落下这次学习专家授课的好机会。像这样的学习培训每年农场都会举办几次,传播健康养殖方式,让场县的生猪养殖户确实感到&解渴&。
  日,宁安农场与石岩镇的居民迎来了一个喜庆的日子。上午10点18分,宁安农场新建的&农垦新城联合医院&正式剪彩揭牌运营了。剪彩前,田立明场长与苑国有市长分别代表宁安农场和宁安市签定了双方联合办院的合作书。牡丹江市、宁安市、农垦总局、分局各级领导前来参加了签约、剪彩揭牌活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宁安农场职工医院和石岩镇卫生院正式进行医疗场所、人才、设备、技术资源整合,是垦区场县共建第一家整体推进的新建联合医院,成为4万农民新农合定点医院。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推动了场县共建向纵深发展。新建的农垦新城联合医院投入450万元,宁安市先期投入了75万元,新医院的成立极大地改善了场镇医疗卫生环境,成为了农场职工就医和周边农民实现新农合的定点医院。职工群众都夸这真是为咱老百姓造福的一件民生大好事!   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只有一心一意想着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才是实现真正的发展。自从来到宁安农场,田立明总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晚,他总是漫步在场区街道上,你可别以为他只是在休闲散步,每一次散步,他都会和人们聊天,许多老年人也愿意和他说说农场建设方面的意见。于是许多关于农场小城镇建设、改善民生的解决办法就在此时开始酝酿。宁安农场建有小学和初中,农场学校收费较低,每年有部分周边农村学生到农场入学。2009年,进入宁安农场子弟校就读的中、小学生就达到了370余人,占农场子弟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宁安市也同样为农场职工子女就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田立明积极地与宁安市联系,得到了宁安市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农场子女考入宁安市重点第一中学,与乡镇子弟享受同等待遇。特别是近三年来,田立明积极与宁安市、东京城、石岩镇等市镇主动对接,相互支持,共谋区域发展大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田立明引领宁安农场融入了宁安这片热土,他为了农场跨越发展,职工更加富裕,付出了不懈地努力,也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场县共建和区域经济发展搭起了连心桥。
执著者的创业路&&&&&&&&&&&&&& &&记东宁县庆财牧业公司总经理孙庆财
  在黑龙江省东南边陲,有一个青山环绕的口岸重镇&&东宁。这里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凭借他勤奋执着和朴实无华的的精神,从饲养一头奶牛起家,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上千万资产的牧业公司老总、全省闻名的肉牛养殖企业家,先后获得农民致富明星、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他就是东宁县东宁镇农民孙庆财。
思路改变出路
  孙庆财因家庭经济拮据,高中毕业后就回家务农。但是他不甘就此贫穷,一心要勤劳致富。他苦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探寻未来的出路。找熟人出主意,到处捕捉信息,搞市场调查分析,最终根据东宁县城内人们的需求,决定发展奶牛养殖。于是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偷偷买了有关养牛方面的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一看就是半夜。1990年,他东挪西凑花了2800买了一头奶牛,开始了他的养牛送奶生涯。他坚持一边白天到地里干活,一边起大早送牛奶,后来他联系上了冰棍厂,订奶大户渐渐多了起来,奶牛数量发展了30头,一天产奶量达到1000多斤。天有不测风云,93年他最大的客户冰棍厂相继倒闭了,奶牛事业陷入了绝境。坚忍不倔的孙庆财并没有因此倒下。1995年,他大胆搞起了技术创新,用奶牛改良成肉牛,自繁自育,扩大饲养量。98年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和亲人的不理解,通过贷款和向朋友借钱,多方筹集了3万块钱,承包下了东宁镇一街村大榆树西一块1万多平方米的废弃地,建起了养牛场,2000年他的可繁母牛达到了100多头,当年出栏育肥牛200多头,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富裕户,迈出了事业成功的第一步。
理念助推发展 
  经过几年的养殖实践,孙庆财在技术水平和经营理念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不仅掌握了一整套科学养殖技术,并能应用企业化经营管理手段来管理他的牧场,更可喜的是他对市场营销也越来越由外行变成了内行,在变化无常的商海中,不断增加企业效益,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孙庆财最拿手的就是凭他的经验看牛,不用上称就知道牛的体重,最多不差5公斤,当地同行提起他无不伸出大拇指。每当别人赞许他的时候,他都谦逊的说:赵本山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我能准确判断出一打钱的张数,是因为我的钱是一毛一毛攒起来的&。是的,经验来自平日里的苦练和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孙庆财就是这样的人,他时刻说着这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他也是这么做的的。因为他知道任何行业都学无止境,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再不断地提高。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无法把握商机,无法把养殖业发展壮大。  2005年,牡丹江市引入长春皓月集团,在穆棱市磨刀石镇成立龙江皓月肉牛加工厂,2006年正式投产,年加工能力20万头,当时全市可用于加工的肉牛严重不足,收购肉牛不到2万头,只占加工能力的十分之一,这给孙庆财肉牛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对于外人来说,这是天上掉下来一个粘豆包正好砸在他孙庆财的头上,对他自己来说,是多年来的厚积薄发。他大展拳脚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兴奋地告诉家人,&财神爷为他敞开了发财的大门,到了大干一场的时候了&。于是孙庆财又承包了原养殖场西侧一块5万多平方米的废弃地,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当年就向皓月集团出售肉牛600多头,实现纯收入50多万元。
合力铸就实力
  按说,一个农民能将肉牛养到如此的规模和水平,应该是很知足了。然而,不安于现状的他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想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光靠自己单兵作战肯定不行,必须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2008年初,孙庆财成立了东宁县晟达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东宁县第一个以肉牛养殖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成立后,在技术培训、科研推广、拓宽流通、稳定市场价格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合作社发展会员56 名,会员养牛数量达到1.4万头,合作社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服务到门&的宗旨,不仅赢得了养殖户的广泛信任,成为了他们的贴心人,而且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了东宁县各类协会组织的一面旗帜。  如今,庆财牧业有限公司有员工50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2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5人。已拥有占地面积62,581平方米、标准化牛舍5400平方米的育肥牛场一座,其固定资产达1500万多元,目前存栏肉牛1000多头,已经出栏优质育肥牛近3000头,今年可实现纯收入200多万元。
反哺成就魅力
  孙庆财富了,但他没有忘记乡亲们,他用自己的雄厚实力来帮助和扶持乡亲发展养牛事业,走共同致富之路,回馈社会,这是他富裕了以后要实现的最大愿望。为了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他自主当起了养牛的技术顾问。缺少技术的,他提供技术;缺少资金的,他慷慨解囊,从自己的腰包里掏钱或以个人名义到信用社贷款,他先后帮助20多个养牛户协调贷款50多万元。用他的话说,&只有咱东宁的养牛户都富了,都发展起来了,我这个公司才有生存的基础&。在他的带动下,群众养牛户逐年增加,已经从周边村屯扩大到全县,带动近百户农民发展肉牛养殖,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大王,为东宁县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孙庆财正在绘制着一个更宏伟的蓝图,那就是实施牛粪培植双孢菇和肉牛屠宰加工厂项目,打造自己的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带动更多的农民通过养牛发家致富。  孙庆财仍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靠他执著的信念和追求,创造了一番事业,带动了一方百姓。我们有理由相信,孙庆财一定会沿着这条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辉煌。&&&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资讯信息由会员自动上传,其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交流、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网友转载的信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牡丹江信息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