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老爸有个87年的女儿还被80后少林方丈的女孩看上,我该怎么办?

60年 理财生活在改变网友投稿_理财资讯_新浪财经_新浪网
60年 理财生活在改变网友投稿
&&& 参赛理财故事精选
  学着理财真是每个女人一生的必修课,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活的幸福指数。记得刚刚结婚时两个人的小日子真是幸福,经常出去逛逛。基本是月月光,跟我结婚前差不多。
  提起鳄鱼,你肯定不陌生,他外形丑陋,身躯庞大,是凶残无比的冷血杀手。它行动迟钝,但却是赫赫有名的捕猎专家,它常常潜伏在水中、泥塘里,等待猎物出现。
  父亲是个收藏迷,特别是邮票,看到好东西总能千方百计的倒腾来家。父亲不光收藏,有好的机会,他也会出手一些收藏品,几年下来积蓄不少。自小我就崇拜父亲。
  在网上看到过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这样的壮举,但是小学的时候我把冰糕卖给校长,就已经让我倍感骄傲了。
  学着理财真是每个女人一生的必修课,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活的幸福指数。记得刚刚结婚时两个人的小日子真是幸福,经常出去逛逛。基本是月月光,跟我结婚前差不多。
  “筒子楼”,安居梦,小康路,电梯房……也许生活太平实了,当爱情遭遇婚姻时,房子便成了梦想的载体。辛酸,喜悦,无奈,欣然……房子,何止是安身之所。
  我的理财故事要从06年说起。06年7月我买房子首付借的钱快要还清了,我开始关注如何让自己的钱实现更多的收益。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同事聊到家庭理财的问题时。
  上大学时,我就有点“不务正业”,不大不小做成了几笔生意。但真正理财是在我走上工作岗位和成家之后。回顾自己的理财过程,可以说经历了“三部曲”。
   毕业两三年,积蓄有限,如何尽快让手中的钱变成资产快速增值?现在资本市场形势很好,我觉得年轻人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和部分收入,试一试较高风险的投资方式,激进理财。
  我高中毕业,一直在国企的基层到干部,理财啥的也不懂,有点钱就是存银行定期,存5年的比较多,到期了连本带利取出来,再存,辛辛苦苦工作二十几年,和老婆一起攒下了十几万。
   刚毕业那时候,初出茅庐,因为学的是经济学,自我感觉良好,恰好资本市场也是红红火火,买股票赚钱的居多,赔钱少,一两年下来,10万资金竟然慢慢累积到了20万。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感受到父母为养家糊口,在烈日下拼命劳作的辛苦;体会到父母为凑齐上学费用,在深更半夜编织蓑衣熬红双眼的艰辛。
   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一枚面值1元的纪念币,其价值不过就等同于1袋售价1元钱的“梁丰”牌朱古力。
  五年多以前,对信用卡仅有一知半解。印象中这东西好像门槛挺高,要担保人,也偶尔听说信用卡被盗用产生纠纷之类的新闻,于是潜意识里,对这个玩意儿敬而远之。
  多数家庭都是太太或先生一人独揽财政大权,但在这方面我们家却非常民主。我们夫妻二人各自经济独立,包括上小学的女儿在内,三口人按照西方的三A制各理各的财。
  过去的两个月就算做糊涂帐,只是粗略记录。现在资产分别是20000元的记帐式国债,最近发行的两期七年期的各一万元。妻子接出同学投资15000元,据说是高利贷。
  出生在7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也是体会过物资贫乏的。那时候父母都是在公社里干活挣工分,到年底的时候,统一结算,一个人也就是100多块钱。
  我是一名在校本科生,主修经济学专业,对理财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觉得理财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新事物,我记得小时候80年代家里条件不好。
  外婆今年80岁,基本上已到了靠回忆往事过日子的年纪了。关于过去,她说得最多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幼年时她在火车站靠拣煤渣度日。
  谁知好景不长,婆婆那天突然来我家。给我带来两张欠条,说这是我们结婚买房子借的债,一共是九万。要我们还四万,婆婆还五万。
  人生犹如一个摆弄于手的陀螺,有其高潮,亦有其低谷。身处高端,不可贪得无厌,应及时悬崖勒马,要时刻保持韬光养晦的智慧,处于低谷,不可身心俱疲。
  所谓赌石,是玩石圈内的一句行话。意思是指,从籽石到成石,有一定概率的,你可以一夜间暴富,也可能变得一无所有。
  作为新新人类的八十后许多现已长大成人。或在为即将毕业后的出路谋发展,或在苦心经营自己的小成本创业,或在刚进入的工作单位四处碰钉子。
  命运多乖,世事难料。任谁也不会想到,包括我自己也无法预测到,我会走上这一条投“机”(基)之路,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尝遍其中的酸甜苦辣的滋味。
  伴着中国60年,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理财生活也不知不觉的在我们生活中改变,中国理财也走过了单一的储蓄时代 物价在明显的上涨。
  解放初期,老爸在临沂干部轮训班负责后勤工作,因为每次培训结束学员都喜欢拍照留念。便用两个月工资买了一部上海产的海鸥120照相机。
  爷爷爱听书,也爱说书,他讲的故事,都是按正宗的说书流程,环环紧扣,一步不落。听爷爷讲故事,像在听书,有趣着呢。
  好友小张和小李年龄相仿,都是不甘寂寞、争强好胜者,前几年看见股市行情不错,双双倾其所有,跳入股海。两人约定谁在股市里赚得更多,对方就要称其为大哥。
  老爸从一家纺织厂下岗后每月只拿了到人民币几百块,由于没啥技术,年龄也大了,再去打工也没单位要。可老爸又坐不住,不愿在家吃闲饭,总张罗着想干点什么。
  88年春节,我三岁,又到了长辈们发放节日礼物的时刻,面对花花绿绿、琳琅满目极具吸引力的各色礼品,我偏偏选择了一只极其普通、对小孩子毫无半点吸引力的储钱罐。
  来到这个城市寻梦,挣扎在异乡城市的边缘,过着颠沛流离的凄苦生活,异乡生活的艰辛,我却没敢给老家的爹娘透露只言片语,每次打电话给几千里之外的爹娘。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感受到父母为养家糊口,在烈日下拼命劳作的辛苦;体会到父母为凑齐上学费用,在深更半夜编织蓑衣熬红双眼的艰辛;见证了父母为节省每分钱,节衣缩食过着艰苦的日子;懂得了父母为获取最大收益,经常跑到银行捣鼓存款单。
  2007年中国大牛市来临时,我成为了一个全职的“小散”(散户个人投资者,小股民),资金量10万元。尽管在1999年,我就开始投资股票,但做全职的股民,是从那时开始的。
  小小的世界中展示了一幅幅美景和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它就是邮票,与它的初遇是在我10岁的时候,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们一起开始了10年邮票收藏的经历。
  如今的社会,理财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人声课程。若想要在社会中适应生存,就必须学会合理地使用钱财,用最少的钱财打造最有效地价值。理财这项学问,不仅是在为消费水平日益增长的生活打基础。
  2006年之前,我与基金无缘,不知它为何物,那时我只相信银行存款。也是的,当时股市低迷,基金的宣传也不到位,老百姓的理财方式挺单调。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骄生惯养,钱对于我来说就是拿的问题,结了婚之后也是有一花一,有俩花俩。从来没考虑过关于理财的问题。
  2003年,我从企业下岗了,在综合市场内租赁柜台经营副食品,除去各项费用收入微薄。市场为迎接税收宣传月的到来,组织业户进行税法宣传的演讲比赛。
  我年轻那时候,正赶上集邮热,年纪大的年龄小的,几乎老中青三代都集邮。不过现在回头想想也是,七八十年代可没有现在这么多新鲜玩意。
  十几年前,我从一家国营单位下岗了,虽然单位一次性“买断”给我补偿了四万多元,但我知道,如果我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或者一条稳妥的理财之道,凭妻子的那点工资和单位的那点补偿不足以让我们衣食无忧。
  也是机缘巧合,87年夏的一天,我的一位朋友找到我,说自己手头有点紧,又有一千多块的外债到期要还。然后,拿出一只瓷碗,说是爷爷辈传下来的东西。要放在我这儿换一千块钱,先救救急。
  那是七十年代的事情了,虽然我们家已搬到城市,但生活依旧十分艰苦,妈妈没工作,我和弟弟仍上学,爷爷身体又不好,全家都指望爸爸微薄的工资度日。
  曾几何时,到外地旅游,我都要随身携带一些现金。为了防盗可谓绞尽脑汁,让家人拿着贴身的内裤缝上一个小兜,将钱悉数地放在特制的兜里,然后用关针别上,这样才高枕无忧。
  我一直还非常清晰的记得那个下着大雪的九四年正月初六的晚上,那天晚上,我们几个高中时的同学聚在我家里聊天。当时大家都刚刚从学校出来没有几年,正是心怀梦想、不甘平凡的年纪。聊天中,提到赚钱的事。
  余平生谨小慎微,做老实人,干老实事,从不撒谎欺诈他人,平生也痛恨此类小人,对他们从来都是敬而远之。小恩小惠从不贪占,对骗子的伎俩也略知一二。所以,虽出差在外跑了20多年业务,倒是从来没有受过骗。
  经常,从商店满载而归,购物之多超出了原先的计划。不愿自己做饭,所以就去下馆子。从商品目录上看到一样东西,一冲动就买了下来。 我想成功理财至少也要有一点点自我控制,尤其是节制欲望。
  同办公室的老赵是个老好人,老喜欢嘘寒问暖,知道我有这笔钱不知道如何理财,他建议买基金。老赵说,他买的基金已经赚了不少了。
  有些往事不能忘,甚至一想起来就有心痛的感觉。2007年春季迎来了全民炒股的浪潮,身处大学的我不知道受到谁的影响,对那红红绿绿的波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魔力指引着我,只记得身边的人说赚了钱,我也想尝试。
  日,中国银监会宣布首批花旗、汇丰、渣打、东亚等4家外资银行转制在华法人银行获准开业。看到这条消息,我不由地想起与汇丰银行“约会”的那1100多个日子。
  人今年30岁,天生是个享乐主义者,工作八年了,在理财方面又是奇懒无比,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俗话说得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人无算计一世穷。人说男人三十而立,两年前,我连根荫庇的羽毛都没有。
  每到年终的时候,我都会习惯性地坐下来,盘点一下全年的收成。几十年来,随着时日的推进,我家的账本里越来越增多了演算的内容:工资、房租、银行利息、股票、基金、保险等,诸多“理财”和“投资”名词,越来越密切地融入了我的生活。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生中,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总体来说,不外乎两类:“人赚钱”和“钱生钱”。而后者就是人们所说的金融理财,任何一个成功人士总是有其独特理财方法和观念。
  也不知道是我天生就这么“厉害”呢,还是按我妈的说法不知小时候看多了乱七八糟的什么书,总之,在我有记忆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那些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纸啊什么的,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纸也可以按纸币、邮票甚至香烟纸等等来分类。
  二OO七年三月,正值中国股市一轮大牛市起步不久的中期。禁不住身边朋友、同事闲谈时眉飞色舞描述在股市上赚了多少的钱诱惑,对股市一窍不通也从不感兴趣的我,也在国盛证券办了一个炒股帐户。
  人们常说,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小中可以窥大,60年的变迁,可谓是翻天覆地,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常常是从身边的一点点小事来感受的,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就可以记录60年的变化足迹。
  刘晓庆曾经写过一本书,里面有句话:“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成名的女人难乎其难”。刘晓庆的电影好看,但这句话我过去不太懂。
  浑黄的纸张,记录着流逝的岁月;清秀的字体,抒写着幸福的篇章。印出妈妈的帐簿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本子,纸张有点泛黄,但厚重精致。
  昨天去邮局将折子上的钱取了出来。折子是定期,三年,整存整取。号存的,两整年还不到。看着手上十一块八毛的利息,竟有点哭笑不得。
  我从2001年4月就已经开始接触基金了。当时我在读书,起初是父亲给了我1万元,最初也是让我试一下,能赚就赚点,如果亏了就当是交学费。
  祖国母亲60岁的生日就要到了,各个地区的炎黄子孙都准备着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一盛大的日子。虽然我未能完整走过这沧桑巨变60年,但是家里九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五十多岁的爸妈都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生活中的故事。
  在学校读书时,通过报刊看到财经报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幸富安康。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善家人的生活环境,建造幸福美好的家园。人人都要学会理财,理好一生的财,实现资产的增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本我这个人的理财理念比较传统,活了这么大,甚至连股票都没炒过,对于像炒股这样带有风险性的投资,我一向认为血本无归。五年前从警校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做了警察,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外婆总说,他们那个时候大家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每个月的收入连买最基本的消费品都捉肘见襟,所以当时的小孩子不得不去拾柴火。
  我是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一代人,对于理财那时还没有概念,并不知道国库券是什么,只听别人说国家开始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到处需要钱,就用这种办法筹集资金,借企业的钱来搞建设。
  我们家爸爸妈妈都是响应晚婚晚育的号召,在30岁才生下我,因为是少数民族可以生第二胎,40岁又生下我妹妹。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情况一般,因为父母都有工作,一般的生活还可以。爸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工资只有十几块钱,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到现在爸妈还在跟我们念叨以前如何如何艰苦。
  当今伴随个人财富的增多,个人生活理财的渠道也很多,只要你肯动脑筋,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理财和投资渠道,总会发点小财。我就是靠“点子”增加了家庭财富,在生活理财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点小的成功。
  2006年大学毕业,走出了相伴四年的校园,幸运的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工作。年少轻狂的我,自以为忙碌的奔跑在上下班的路上,穿梭在办公室间。当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心中是激动不已。
  从我记事时开始,父母就对我灌输一套思想。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好不好,都要管好手里的钱,有了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存起来,钱是花一点就少一点。所以,守好财就是最好的理财。
  2004年10月,朋友因为工作调动,想在枣庄市里购买一套住房。经过多方考察和对比,终于选中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到开发商那一问,房价要15万元。当时朋友手头上正好积攒了这么多钱,完全可以一次交清,可后来又改变了注意。
  三年前父亲很荣幸被所在单位公派出国,挣起了美元,回国后摇身变成当时为数不多的“万元户”。父亲将三年来的积蓄全部存入了银行,那时五年定期存款利率是14.94%。父亲每年从银行取出的利息款近1500元,已是家中小半年的开销。
  常听人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是往往这时,总又听到另外的一番话:“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所以还是一直把钱存在银行,拿些微薄的利息,不去理它。记得那是2006年12月份,某日,与同事闲聊,他说他在基金里投资了2万,现在买的基金已经番了一番了,竟然有这么大的收益!
  2007年的时候,周围好多人开始说理财的话题,我老朋友大张一见面就讲他的股票,什么K线,追高抄底之类的,听地一脑门子雾水。
  当时我的其他同学也正处在实习期,每个月拿到手也就600多一点,由于花钱没有计划性,每个月都把工资花得所剩无几,想到这里我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我投资基金到现在已经有四年多了,这四年多来,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幻,我始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坚持下来。回首四年多的养基历程,真可谓是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作为一个基金投资者,我养基的历史已经有四年多了,经历过牛气冲天的火爆,也经历过熊途径漫漫的惨烈。四年多的养基经历,使我对基金定投情有独衷;四年多的养基经历,更使我深深体会到,基金投资,慢不得;基金投资,更急不得。
  当时间老人跨入九十年代之即,随着市场疲软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单位的效益大幅滑坡,职工的工资水平逐月下降,且拖欠达八个月之久。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针对自已的实际情况,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子女正在上高中,将需要大量的教育资金去应对;况且本人正准备购房,也需要付出不菲的资金。
  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几千年都过去了,今天的人们还在用它指导着生产生活,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用的更为广泛。
  我是70年代人,时代在我们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理财的观念在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们家来说就像一首变奏曲。
  没有人天生会理财,会计算,家境富裕的毕竟占少数。随着物质水平、精神文明的提高,生活幸福的定义已经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那么简单,时尚购物、健身护理、旅游娱乐、人情交际、医疗保健等等扩大百姓生活层面;扩充人们生活品位。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1989年,也就是我师范毕业的第二年,那一年我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时恰逢住房制度改革,住宅的商品化、私有化在全国才刚刚萌芽。我们县是一个试点。
  我是一位清贫的无名小卒,年已而立。虽然我能文能舞有一点才华,被好心的‘伯乐’们称之为“才女”,但是我薪水微薄,捉襟见肘,仿佛总是与财运失之交臂。
  认第一阶段,是价格至上。购买基金总是先看价格,哪只基格便宜,就优先买哪只基金。当时的想法是,同样的钱,基金的份额买得越多越好。假设1000元钱,买1元的基金可以买1000份,买2元的基金就只能买500份。如果每份基金涨0.1元,1000份基金可以涨100元,而500份基金只能涨50元。
  今年家里最大的开支就是买房子了。为此我和丈夫投入了我们为数不多的积蓄付了首期款,余下的办理了十年的买房贷款。至于装修款则是两家老人赞助的。忙活了大半年,终于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了,买房大事搞定,我和老公长舒一口气。
  先说说我的股票投资经历。我从1998年开始炒股,账户上最少时仅几千元钱,最多时15-20 万元,经历了几轮牛熊交替,到2006年初,实际投入的11万资金只剩下了8万左右, 2006年股市大涨,我的市值到11月中旬居然还下降了1.5万。
  认识老公是在1996年的夏季,那时我们同在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小煤矿上班,距离市里有30里的路程,业余生活很单调,因此二人也没什么时间和场所来进行花前月下的浪漫,两人的感情就这样不温不火的继续着。
  从小学起,父母都是把我一年所需要用到的钱拿给我,这种理财教育方式使我一生受用。父母对我很放心,因为我早已养成了不乱花一毛钱,并且会理财的人。高中不懂理财,经常都会有四五千元的生活费存在活期银行卡上, 现在想想,那真是一种浪费。
  本人今年35岁,天生是个享乐主义者,工作12年了,在理财方面又是奇懒无比,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俗话说得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人无算计一世穷。人说男人三十而立,两年前,我连根荫庇的羽毛都没有,天天被房东催着要房租。刚谈了个女朋友,又开始讨论谈婚论嫁的事情,经济上的窘迫灭了我男子汉的自尊。
  我集邮已经有二十年了,不仅获得了投资的收益,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几百元投资集邮,到如今手中的邮票价值不菲的理财过程,更重要的是从集邮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的邮票藏品上看到新中国发展进步的脚印。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的过程中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层意境。几年来,在投资理财方面,我尝试了很多。起初,我是做国库券买卖。后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又进入了股市。
  1980年,壹角钱可买10颗糖果,5分钱可买50g瓜子,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带补钉的衣裤,用红砖盖起的楼房是“洋房”。
  去年,我光荣地做了一年的“月光族”。对于刚出大学校门的我来说,不要说理财了,连“财”的影子也看不到。一个月1500的工资,买买衣服、化妆品,也就差不多了,还要吃饭,生活用品……每个月月底还没有到,就要喊着叫着哭穷了。
  胡老六并不是排行老六,但是大家习惯了这么称呼他,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开始叫的。他今年35岁了,还是单身,爱贪点小便宜,是某杂志的编辑。 胡老六收入不低,工作十多年,年收入现在也能过10万,但还是无车无房无女友,三无人员。
  先介绍一下自己:本人85年,在广州上学也就留下工作了,在一家私企上班,收入一般,拿到手的每月才不太到2500。
  曾几何时,“理财”一词充斥着我们的耳朵,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似乎不以为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是他们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巨、年龄的增长、意识的膨胀、环境的逼迫才会渐渐懂得后备无忧,未雨绸缪。
  改革开放前,我也曾理过财。那时对于我这个成天生活在大集体生产体制机制下的农村社员来讲,在那“吃大锅饭”的年代里,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劳动,一天下来也就是仅挣回十分工分,日收入仅一角多钱。一年苦到头七折八扣好的情况下也就是几十元的收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倒挂”。
  从靠几张粮票养活一家子的辛酸窘迫到每天精打细算的节俭度日,再到五花八门的理财门路。一路走来,家庭理财观念着实来了一个“三级跳”式的更新换代。而这富含时代特色的每一跳,不仅留下了因理财而来的生活便利;享受生活惬意的心安理得,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彰显理财沧桑巨变的时代画卷。
  2003年我从商业学校毕业,豪情满怀地走进了商海。开始我自认为,自己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一定能在商海里赚个钵满盘满的。
  看到朋友们做生意大把大把的挣钱,实质羡慕。羡慕之余,一时心血来潮,我便在学校的附近,租下了一个小店,从事学生礼品经营。
  在股市里已经数不清跌了多少个跟斗,摔的大脑晕晕乎乎;数不清抄了多少次底,都以套牢告终。接连的打击,使人不知不觉开始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的确,在那个物质非常贫乏的年代,我们家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猪的身上,如果这一年的猪喂养得顺当,那么过年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穿上新衣服,家里也能够添置一个热水瓶、几个新碗、两张新年画。
  刚结婚的时候,由于老婆和我都没什么储蓄,缺钱这个问题就困扰着我们家庭。我们生活在一个小县城,老婆和我都在一家烟草国企上班,那时我俩每年的工资加在一起也不过4万元左右。
  2007年8月份,正是股市大热的时候,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炒股赚了个盆满钵满。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想投身股市,可是因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炒股,就决定买基金。
  在曲折的理财道路中,我曾经迷茫,我曾经疯狂,我曾经快乐,我曾经惆怅……理财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既需要智慧,又需要果敢;既需要耐心,又需要坚决;既需要等待,又需要当机立断;既需要刚愎自用,又需要博采众长。
  先介绍一下自己:本人85年,在广州上学也就留下工作了,在一家私企上班,收入一般,拿到手的每月才不太到2500。
  我有两个好友,王霞与胡华,都是80 后。王霞在超市做店长,月薪3000元左右,老公是单位司机,收入3500余元,没有孩子。由于双方家庭条件尚可,置房装潢都是父母承担,因而两人工资基本都花在酒店、旅游、购物、保养、娱乐等方面,没有任何积蓄和投资,稀里糊涂又自命潇洒地过日子。
  理财一词对我来说曾是那么陌生。随着时光流转,我从学校步入了社会,一系列现实的问题也摆在我的面前。
  提起投资理财,60年前想一想,那只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对普通百姓而言,能够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
   06年的春天,和朋友一起聊天,说起最近物价上涨,收入下降,想赚钱都想疯了,可就是不知生财之道在哪里。
  在众多的投资理财产品中,没有一种投资方式能够像基金投资那样留给投资者太多的无奈和焦虑,同时也留给广大投资者太多的兴奋和快乐。
  我是1985年参加工作的。成家前,虽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也要学会理财,每个月存上十元八元的,时间一长,数目也可观。
  我三。四岁的时候,爸妈给县城外贸公司的养殖场挖野菜,大点的哥哥。姐姐都去,最小的姐姐大我三岁,在家看孩子。都两点多了我们午饭还没吃。
  在2009年的春天到来时我就觉得有很多希望,但乍暖还寒,经济可能走稳,总体感觉是有机会,但是有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市场的机会将更大。
  我和老公结婚快10年了,从谈恋爱时候的一穷二白,到现在住着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银行账户上躺了20多万。
   我是农村的孩子,家里很少给零花钱,手头很拮据。离家七八里有一个冷饮厂,批发各类冷饮制品,那时候品种很单调。
  华人商界精英李嘉诚曾感言:“摘种思想成就习惯、摘种习惯成就行为、摘种行为成就性格、摘种性格成就命运”。而与基金投资倾情相伴十年。
  那一年,被神童邵亦波年轻俊秀的脸庞所深深吸引时,还是在我青春飞舞、个性张扬的大学时代。
  1998年以前,证券和理财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偏僻的农村学校教学,信息比较闭塞,也根本无暇接触财经。
  每次到北京乘车经过真武庙路的中国金币总公司,我总会一往情深朝那倾注心结的招牌看上几眼。
  2007年7月份我光荣的退休了,为了排遣刚退休的失落感和无聊感,我在同事和银行朋友的鼓动下,8月份正式加入了买基大军。
  我是78年进厂工作的,顶了父亲的岗位。那时候大家都没有钱,朋友聚在一起吃顿好的,喝点酒,能高兴上好几天。我的工资是36元,收入算是比较丰厚。
  我人生的前23年中,似乎没有和投资这个事情有半点关系,除了在从小到大一直玩的游戏《大富翁》系列游戏里买卖过股票、投资过地产外从来没有想过投资。
  我是一个入市仅3年的职业投资者,我愿意将自己的投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分享这其中的苦与乐,惊喜与失落,犹豫与彷徨。
  一夜暴富是许多人共同的梦想,作为一个资深股市散户,小B经常梦见自己的股票翻番,然后再翻番,接着继续翻番,一只翻到他从床上笑醒为止。
  老格格是某党校的副教授,满人,那拉氏,同事戏称为格格,因年事已高,前面加一个老,每当此时,老格格作沉思状,开始追溯往日皇族荣光。
  和天弘基金相识五年,也是我理财成长之路的五年。短短几年下来,我的投资理念在“震荡”中不断“蜕变”,投资心态也日趋“成熟”。
  记得以前到商店购物,我都是带着现金。这样做,既麻烦,又提心吊胆地怕小偷给偷去。
  十年前,我就想假如把钱存进银行,不用的时候就作为定期存款,一旦用了就按照活期来计算利息,这样多好。
  我舅曾说过,钱不是存起来的,是赚起来的。以我舅在我们家里的标杆型地位,在他说过的很多句话里,唯有这句(虽然并非出于他的原创),让我和我弟至今奉为经典。
  记得还在大学的时候,对于理财还是茫然无知的。身边偶尔有一些比较活跃积极的男生会申请贷款交学费,而把家里给真正的几千元学费拿去投资股票。
  前段时间想了一个不错的理财方法,试运行了半个月,感觉还不错,于是迫不及待来给TX们分享一下,我是这么弄的。
  现在的大学校园中“月光族”越来越多,对付乱花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记账。月初规划好当月开支,比如伙食标准、日常用品等。
  我是一个忙碌的上班族,在理财方面偏于保守。除了往银行活期账户里存钱、积累到一个整数转成定期之外,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是听从银行职员的劝说。
  如果一个人总要考虑金钱问题,那么他就要不停地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金钱真的是我生活的一大障碍,抑或只是一个借口?因为他们太理智了,一般不会这样干。
  我花钱大手大脚,什么时髦买什么,什么新潮赶什么,每月的工资都挥霍一空,“月光”是肯定的了,有时甚至会入不敷出。
  从单位内退后,老爸常常会觉得生活很没有意思,天天就是吃喝玩,要么就是闲逛。退休工资是固定的,生活也是乏味的。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至少手上得有银子可理呀。从大学,到研究生毕业,寒窗六载,可怜俺只知道死读书,手头无银两,自然与理财绝缘。
  我妈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学都没毕业,一辈子就靠种地为生。农民有农民的优点,妈妈省吃俭用,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会过日子。
   我家虽然只有三个人,但是却时常为经济问题而争吵不休,没完没了。从20世纪吵到21世纪,依然还是一派战火不息的景象。
  第一次接触基金是在5年前,那时的股票和基金都没有现在这么红火,在那之前我的积蓄大多买了国债。因为当时我想国债利息高于定期存款就买了。
  近年来,随着百姓金融意识的逐渐增强,各种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开辟,以及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为人们手中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可能。
  在这一点上,倒没有多大的兵戈相向。我几乎没费什么工夫,就把老公的卡放到了自己的钱包里。但是,之后的生活,却让我越来越怀疑。
  目前,女性在家庭理财方面面临更多的选择与挑战,如何将我们的家庭理财规划做好,借助一些理财原则,提供三点理财建议。
  随着股指一路下探,广大股民愁眉苦脸时,老婆却十分高兴,因为老婆说她抄底的时机来了。
  我知道世上没有后悔药,但是我还是要假想一下如果我没有炒股,我现在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现在我被股票套住了脖子,呼吸不是很顺畅,但是思维还很活跃。
  自从搬到新的社区后,我的朋友圈子发生了变化,对我这样的主妇来说,能有几个志同道合朋友的生活圈子,生活会更多姿多彩一些。
  30多年前我在农场拿到自己的第一次收入:18大洋。消费开支主要在伙食费,饭票0.16元一斤,每天起码1.2斤。
  母亲今年70多岁了。退休工资虽不多,但仍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从没出现过什么“经济危机”。母亲不会炒股、炒基金。
  我本来是个大大咧咧的人,结婚后也不管钱,收入支出都是老公打理。老公打理地井井有条,每个月还会汇报家庭财政状况。
  伴随着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的变革,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朱炎卖的东西有日全食观测镜、天文望远镜、天文观测护目镜……小的几元一件,大的上百、数千甚至上万元。
  尹佳贞1991年毕业于武汉市商业服务学院美容专业。当时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并不被重视,可她偏偏情有独钟。她被分到一家国营美容店当美容师。
&nbsp&nbsp&nbsp&nbsp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爆笑80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