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一,河北一怎么才能dnf跨区pkK

当前位置: >
【你们感受一下】 熊猫需要保护是因为繁殖力差吗?
整理时间: 01:36
【楼主】 22:58&
熊猫需要保护是因为繁殖力差吗?
&&&&转载自科学松鼠会
&&&&原文地址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81614
&&&&大熊猫应该不需要太多的介绍吧。食肉目熊科,竹子为主食但别的也照吃,分布于陕甘川一带山区,因为栖息地的缩小和碎片化而归入IUCN红名册的“濒危”――
&&&&咦,等一下,不是平常都说大熊猫濒危是因为它繁殖力不行吗?难道它不是连生养孩子都不会的活该绝灭的“死胡同”吗?
&&&&我们对“熊猫繁殖力差”的印象,几乎肯定是来自以前动物园圈养的熊猫。在上个世纪的圈养环境下,这的确是事实,而且往往伴随很多血淋淋的惨剧。
&&&&年间有14只大熊猫运出国门,伦敦动物园一地便获得5只,但无一例繁殖成功。1961年第一只圈养环境下大熊猫在北京出生,但因为饲养员没有经验,温度调节不当,数天后便死去。1972年赠与美国的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性成熟之后又花了五年才首次怀孕,随后十年里产下五只幼体却全部夭折。历史上,熊猫圈养繁殖的&三难&让不知多少饲养员费尽心血。
&&&&但是,圈养繁殖力其实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道金斯讲过一个故事。一次组会上,一个学生抱怨说他养的石蚕无论如何都不肯繁殖。这时下面一个老师说:“你有没有试过把它们的头都拧掉?”
&&&&我们不知道这种石蚕是不是真的需要掉脑袋才能繁殖,但这的确是可能的――有多种螳螂和蜘蛛为例。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很多动物我们暂时不知道它们野外如何生存,或者知道了也无法复制野外环境。这时不仅是繁殖,对它的一切行为、甚至是某些生理过程都要存疑。圈养研究自身当然有巨大的价值,但不能代替野外的行为观察,这也正是我们不但需要动物园、也需要野生保护区的原因。
&&&&更何况,这些年来国内许多熊猫保护区在人工繁育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那么大熊猫在野外的真实繁殖情况又如何呢?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存策略,要比较繁殖力的话不能跨界。熊猫的繁殖力显然不如猫,但你怎么不和大肠杆菌去比呢……因此最佳的比较对象应该是大熊猫的现存最近亲――熊科的其他7个物种。(过去大熊猫曾经单立一科,但现在较多的意见是把它归入熊科。)
&&&&我们先用数据说话:
&&&&一只典型的雌性熊猫大约在6岁时生头胎。我们不清楚野外熊猫平均每胎几只,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1只出巢。这只出巢的熊猫幼仔的成活率(能够成功活到2岁左右,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大约是70%-90%。只有养大了当前的孩子,母亲才会去怀下一胎,平均每2.2年繁殖一次。综上,到20岁可以养大5-6只后代。
&&&&相比之下,一只加拿大地区的棕熊,8岁生头胎,平均每胎2只,成活率60%,每4年繁殖一次,到了20岁也不过养大5只后代。
&&&&当然加拿大对于棕熊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环境,其它地方的棕熊繁殖力会略高一些。但现在这些残破的栖息地也不是熊猫的最好环境。历史上绝大部分熊猫化石是在当时500-700米的海拔出现的,而现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人类的紧逼,熊猫已经退缩到海拔米的区域了。
&&&&无论如何,从数值来看,熊猫的繁殖力大概算不上“出色”,但和别的熊比起来并不落下风。既然大部分熊在野外过得都不错,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大熊猫濒危和它的繁殖力有关。
&&&&可惜用数据思考并非人类的长项,眼见耳闻的行为显然更直观。所以我们还是一一分析下大熊猫的行为特征吧。?大熊猫发情难、性冷淡?
&&&&在过去的圈养条件下,的确如此;但野外不一样。要知道野生的大熊猫雄性平均有9.8平方公里的领地,雌性更是有23.7平方公里。熊猫平时独居、不触犯他人领地,但繁殖期的时候会聚到一起实行群婚制,几只雄性会相互竞争,雄性和雌性都可与多个异性交配,不论平日生活还是恋爱都相当自由。相比之下,圈养大熊猫大多只能生活在狭小的笼子里,许多动物园更是因条件所限只能养一对,能不得抑郁症就不错了,还被逼着包办婚姻,这叫人家怎么产生爱情。野外大熊猫成年后表现出繁殖行为的比例是100%,而到2000年为止圈养大熊猫只有26%,没有可比性。
&&&&?大熊猫缺乏性教育和育儿教育?
&&&&圈养条件下那是当然。野生的熊猫幼仔8-9个月断奶,但之后依然跟在母亲身边,到了1.5-2.5岁才基本自立(有的到了这时候还赖在母亲身边,虽然生活不依靠母亲了)。相比之下,早期的圈养繁殖追求短平快,往往幼仔6个月就强行断奶、拖出去分居,以免影响母亲下一个发情期。这样的幼仔能学到性教育才怪。
&&&&但这件事情背后有个更大的悲剧:圈养母亲自己可能都没有受到过性教育。
&&&&八十年代竹子开花时大家一片恐慌,担心熊猫自此绝种。(事实上熊猫吃掉的竹子生物量不过2%,而那一次竹子开花只影响了20%-30%,熊猫依靠夹杂其间的未开花部分能够生存。有影响,但没有那么严重。)于是我们本能地就想去大熊猫的栖息地里“抢救”所谓的“老弱病残”来圈养,而抢救回来的一半以上是未成年个体。
&&&&这些未成年个体几乎都是独自待在巢穴里或者树上,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是被母亲遗弃的。但事实上熊猫经常把幼仔安置在安全的地方,自己出去觅食,遗留期通常在4-8小时不等,但有时甚至可以长达一两天。那时我们对大熊猫的野外习性几乎一无所知,哪里会想到要等这么长时间,遇到的都捉回来了。
&&&&结果自然是这群圈养熊猫中很多个体连繁殖和育儿的知识底子都没有。今天许多圈养熊猫的繁殖行为,某种意义上是饲养员摸索出来之后反过来教给熊猫的。
&&&&?大熊猫幼仔发育不良、成活率低?
&&&&幼仔个头小是真的,成活率低那是瞎说,上面已经提到了,野外成活率可以达到70%-90%,要知道今天的乍得和阿富汗等国家,人类儿童存活率(5岁之前不夭折)也不过是80%;中世纪的欧洲这个数值更是只有可怕的50%。数据在此,所谓“熊猫妈妈不会养孩子”的说法也不攻自破。当然早期圈养下成活率是真低,不过圈养问题已经说得够多了……
&&&&值得说的是为什么幼仔小。其实不止大熊猫,熊科所有物种的幼仔个头都很小,出生时全都不能生活自理。这个现象的主流解释是,熊科在怀孕期往往要面临食物匮乏。
&&&&哺乳动物孕期依靠胎盘来提供营养。胎盘并不是让母子的血液相混合,仅仅是二者的毛细血管接触,因此形成了物质运输的屏障。小分子的单糖可以基本自由出入,但是大分子的脂肪酸则几乎不能通过。
&&&&如果是人类的孕妇,没有问题。现代人的主食本来就是淀粉类物质。平常情况下的熊是杂食的,也可以应付。但是熊的孕期正值冬天,没有多少食物,主要靠体内储备的脂肪酸氧化供应能量,胎儿无法享受到这个能量来源……剩下的就只有分解自身的蛋白质了,而这是竭泽而渔的行为。
&&&&因此,熊科的祖先演化出了一个办法――提前分娩。婴儿一旦出生,营养的重任就从胎盘转移到了乳腺,而乳腺分泌脂肪酸是没有问题的,幼儿也能正常消化吸收。熊科生物原本就没有多少捕食者,而熊妈妈会在胎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放弃其他一切行为、寸步不离抚育胎儿(对于大熊猫而言一般是2-3个星期),所以对生存并不会有什么影响。至于大熊猫沿用这一策略的原因还不甚清楚,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无论如何,在野外环境下,大熊猫幼仔的成活率依然很高,我想这就够了。
&&&&?大熊猫生下双胞胎也只能养活一只?
&&&&这大概是事实。在人工圈养条件下,大熊猫平均每胎生1.4只,出现双胞胎时自己多半只能养活1只。野外环境下我们不知道平均一胎生多少,但一只熊猫妈妈带两只幼仔的情况也确实相当罕见。
&&&&不过在自然界里,养不活全部后代其实很正常。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母猫自己能养大五分之一的小猫就相当不错了……就算在熊科里,其它的熊也养不起太多的孩子。棕熊的上限也就是2-3只,如果一胎生下4只的话多出来的几乎肯定要死掉。
&&&&为什么要这么“浪费”呢?有可能是为了上保险,防止其中一只太早夭折或者流产。有可能是赌博,万一环境条件比较好能养活两只就赚到了。但是对于大熊猫而言,这还有可能是一份凄凉的遗产――也许在人类的扩张影响到熊猫之前,它们本来是可以养活两胎的。
&&&&说真的,许多动物都可以嘲笑大熊猫和其它熊科动物生殖力差,哪怕这样的嘲笑是跨区比较、并不公正――但是连人类也来的话就实在是太讽刺了。因为人类自己的繁殖力简直是差到极点――雌性个体要经历十多年才能性成熟,常常不到三十年就绝经。在农业和定居出现之前平均4-5年才能繁殖一胎,大多数情况下每胎都只有一个幼体。现代文明出现之前的幼体死亡率异乎寻常地高,甚至到了成体也不例外。和熊猫平均每年0.46胎的繁殖率、70%以上的幼体成活率、接近95%的成体年生存率相比,我们难道不应该害臊吗?
&&&&但我们没有害臊,因为我们其实都明白,生殖力仅仅是生命的无数指标之一。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些物种很成功,有些不那么成功,但是我们眼中所见的每一个生命迄今为止都生存了下来,它们都是自然选择的胜利者。我们应当尊敬它们,正如我们尊敬我们自己一样。大熊猫的策略并不以繁殖力见长,但它的生存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网友评论 22:59
&&&&不是因为长的萌吗。。。
&&&&网友评论 23:00
&&&&潘达利亚全是熊猫。
&&&&网友评论 23:01
&&&&私以为需要保护是因为萌
&&&&网友评论 23:02
&&&&问题是现在除了亚马逊,哪里还有真正的“野外”?就连非洲草原都满是游客。
&&&&网友评论 23:10
&&&&这作者也是逗比……和谁比不好和人类比。
&&&&人类的个体生存繁衍能力完全是搞笑的好嘛?
&&&&看着四岁还不会自己吃饭的闺女泪流满面的大叔飘过。
&&&&不过论卖萌、骗人甚至买东西砍价,小丫头还是刚刚的눈_눈
&&&&网友评论 23:13那么为什么熊猫到70年代落到眼看要灭绝的程度呢?
&&&&在第一章中,我们论述了熊猫的繁殖力其实按熊科的标准并不低,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的话完全可以自持。
&&&&不过除了繁殖力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指控”,在此也一一代熊猫同学澄清一下吧。
&&&&?熊猫的食性单一、缺乏适应力?
&&&&虽然熊猫确实是以竹子为主食,但偶尔也会打打牙祭的。野生的熊猫会吃草、野果、昆虫、竹鼠、牛羚、甚至附近村落里养的羊和垃圾堆的剩饭菜……好吧就没有它不吃的,确实不愧熊科之名。前年武汉动物园的大熊猫甚至消灭了一只蓝孔雀。
&&&&但就算忽略这些零嘴,食性单一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我们常常说“某某物种缺乏适应能力“,但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适应能力”,不提具体环境,适应力就是一句空话。大肠杆菌零下七十度深冻之后还能复原?你丢点灰色链霉菌在它身边试试。蟑螂一个月不吃东西也饿不死?那先干了这碗硼酸再说。水熊虫真空能活五天?搁点儿硅胶快速干燥再看看。世界上没有万能的生物,每一个物种都是针对它所身处的环境而演化来的。只不过当环境变化时,有些物种运气好,在新环境里也能顺利生存――比如猫、蟑螂、麻雀和谷螟;而有些物种运气不那么好,面对人类世的新环境完全措手不及――比如猛犸象、渡渡鸟、袋狼、旅鸽,嗯差一点还有大熊猫。
&&&&严格地说,自然选择下“成功”只有一个标准:活着。而活着首先要应对的是当下的环境,而不是去预测对动物而言完全不可捉摸的未来变化。(迄今为止只有人类算是勉强有了一点预测的能力,偏偏还有很多人不愿接受预测,颇为可惜。)以此而言,大熊猫其实还挺成功的――它们的食物来源丰富,营养也够用,还几乎没有竞争者和捕食者,更是演化出了“第六根手指”来抓握。人类带来的环境剧变把本来活得不错的大熊猫推入了濒危,但这难道能怪它们吗。
&&&&?熊猫是食肉目却改吃竹子有违天性?
&&&&好嘛,天性是什么,能吃吗……
&&&&如果回到柏拉图时代,那么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所谓的天性――也就是它的“本质”。不幸的是,演化论某种意义上是反本质主义的。从最早的生物直到今天,全部的演化过程都是连续的,你可以划下一条线说这里标志着哺乳类的起点,但这和你说476年标志着罗马时代的结束并无本质区别――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方便,罗马的影响并不是在那一天砰然归零,哺乳动物也不是在这一刻如雅典娜般凭空蹦出来。
&&&&因此,熊猫只不过是一个正在由肉食向植食过渡的物种而已,熊科本身已经是杂食了,完成了过渡的前半段,现在熊猫正在走后半。过渡固然会带来一些不便,比如熊猫的肠子还保留了不少肉食者的特征,消化的效率也不高;但如果因此把过渡全打成“违背天性”、“不适应”、“活该绝灭”的话,那么不要说早期陆生,也别提原始脊椎,我们现在都还是七零八碎的DNA在水里飘来荡去呢。
&&&&?熊猫性格懒散、行动迟缓?
&&&&我一直主张,把所有说熊猫懒散的人拖到秦岭去给熊猫拍照,拍不到正脸不准回来。哼。
&&&&好吧,某种意义上熊猫确实不算勤快,只要有吃的东西就不怎么动。但是你我难道就比人家好到哪里去了吗……而且这又不是熊猫的特色。大部分生物都随时面临饿肚子的危险,没事乱跑不但浪费能量,还有可能暴露在捕食者的眼中招来杀身之祸。好奇心强、整天不安分的动物其实才是少数派。
&&&&但是虽然熊猫平时不爱动,真要动的时候毫不含糊。至少每一个在野外追过熊猫的人都可作证,它爬山的速度足以让人类望尘莫及。哪怕它在熊科里还算慢的,也轮不到渣渣人类来嘲笑。
&&&&?熊猫应付不了竹子开花?
&&&&竹子大概每15年-120年会开一次花,开毕便死去,不同物种的竹子差别很大。每次开花通常是一定范围内的竹子同步,这个范围有大有小,但是范围内也达不到百分之百的覆盖率。更何况大熊猫常吃的竹子有三十多种,就是贫瘠的秦岭也有三种,不可能全都同时开花。
&&&&其实想想也知道,熊猫吃竹子几百万年了,这期间竹子开花也不得几十万次,要是一次开花都挺不过去的话熊猫怎么活到今天的……
&&&&甚至八十年代初期的那次竹子开花,如今看来也不是大问题。那一次开花的竹子中间留下了许多“绿洲”,大熊猫在期间穿梭也能填饱肚子。后续统计表明整个秦岭只损失了不到30%的竹子生物量。当然,你不能因此事后诸葛亮地责怪当时的人。环境保护工作里永远都有不完全清楚的领域,但我们不可能等一切都搞清楚了再行动,因为自然界不等我们。
&&&&只有一个潜在的陷阱:气候变化。如果因为气温和降水等等因素,竹子的分布区和生物量发生了改变,我们就无法预料大熊猫的命运了;事实上已经有文献计算出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秦岭一带山区竹子分布面积显著缩小。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尺度气候改变不但影响人类,更影响所有的野生生物。
&&&&?熊猫近亲繁殖、遗传多样性低?
&&&&相关研究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人做过,近年来也不断有跟进的研究。基本的结论是:熊猫上一次达到种群高峰期是在3-5万年之前,但在末次盛冰期遭遇了一次瓶颈。冰期过后有一定恢复,但到了近代又面临人类的快速扩张。即使如此,现在大熊猫整体上并非近亲繁殖的种群,其遗传多样性和很多远亲交配的食肉动物有可比性。只要人类不再横生枝节,遗传多样性不是问题。
&&&&?熊猫遭到严重的盗猎?
&&&&谢天谢地,熊猫一不是中药,二不是美食,三不是工艺品,四不是宠物,加上国家宣传力度大、执法又极其严格(历史上曾有至少三例死刑),所以当前针对熊猫的盗猎情况还不算太严重。许多别的保护动物就没有这等好运了。
&&&&但是熊猫面临另一个问题:兽夹兽套误伤。利用兽套等捕猎的行为屡禁不止,在熊猫栖息地也常有出现。兽夹兽套的选择性很差,而且在动物身上产生的结果也无法预料;哪怕是捕杀小型动物的兽套也可能缠在大动物的四肢上,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对于人类猎杀因素,虽然比较乐观但还不能掉以轻心。
&&&&哦对了,凡是看到萌物第一反应是想抓回来养的,请自觉出去面壁五分钟谢谢。
&&&&那么,导致熊猫濒危的主要原因,排除所有其它可能,真相只有一个:
&&&&上一次大规模的栖息地缩小是在末次盛冰期(1.8万年之前)的时候,那次的确不能怪人类。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和人类脱不开关系了。5000年前在广西来宾,大熊猫还和人类在同一地点生存过,有骨骼和陶片为证;而在河南淅川一带,大熊猫甚至和貉、狗獾等等北方动物共存。然而接下来随着农业的进步,低海拔地区人类人口激增,森林和竹林被毁,大部分地区大熊猫消失,如今只剩下秦岭、岷山、邛崃、大小相岭和大凉山这几个分布区,在米这些不太适宜人类农业的区域。
&&&&就以汉中盆地为例,沿汉江发现的10处旧石器文化遗址里就有两处有大熊猫化石;然而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不断有大批人口迁入。元前771年犬戎侵周,大批郑人南迁到南郑;三国时期数万户灾民从附近地区逃到汉中、城固;晋元康年间因为饥荒又是关西数万户逃到汉中。清代记载陕南山区的外省农民“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抗战期间又有东部众多居民迁入汉中;建国后更是人口爆炸、一发不可收拾。如石泉县的人口就从康熙年间的两千人增加到1949年的9万人、1980年的17万人。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压力下,且不说平原地区,连低海拔的山麓森林都大半被农田替代。秦岭南麓农业生产上限在海拔1350米,熊猫的分布下限也在米,二者之间绝非巧合。
&&&&栖息地缩小的另一个结果是各片区域之间失去联络。想象一座山峰遭到水淹,随着水位的逐渐上升,原来一体的山峰会变成许多个大小不同的岛屿,即使岛屿本身还保留着一定的面积,切断交流的后果也是缓冲能力大大降低。当原先连成一片的环境变成千万个孤岛,就算总面积依然可观也是没有意义的。
&&&&显然,这和人类的利益存在严重的冲突。我们要开路垦田修水坝建住宅,要养活自己;没有理由认为熊猫的生存权就一定比人的生存权更高。
&&&&更重要的是,和熊猫共居的老百姓才是保护的最重要的一环,忽视当地居民利益的保护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理性的环境保护者所做的绝不是率兽而食人,而是尽可能地改变保护地的经济形态,使得居民和环境都受益,或者至少一方不受更多损害。
&&&&从现在来说,最有意义的可能是两件事:退耕还林和建立生态走廊。退耕还林的目的是扩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相应减少水土流失等灾害;但是这显然伴随着耕地的缩小,产量的差值就必须要依靠各种新的农业技术来补齐。(没错,这些技术里最有潜力的就是转基因。)而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过于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几个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大大提升熊猫种群的稳定性。
&&&&与之相对的,熊猫最害怕的两件事是新的毁林开荒,和未经仔细规划的修路。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如果不专门留出野生动物过路的设施,就会将原本的栖息地一分为二、割裂开来。
&&&&网友评论 23:13
&&&&一胎只养活一只的熊猫 和一胎能养活2到3只的棕熊差不多??
&&&&我怎么感觉差远了。
&&&&网友评论 23:14
&&&&Reply Post by 坚壁清野熊廷弼 ( 23:10):
&&&&这作者也是逗比……和谁比不好和人类比。
&&&&人类的个体生存繁衍能力完全是搞笑的好嘛?
&&&&看着四岁还不会自己吃饭的闺女泪流满面的大叔飘过。
&&&&不过论卖萌、骗人甚至买东西砍价,小丫头还是刚刚的눈_눈
&&&&往前看,和人类对比只是开了那么几个小玩笑,你看看和棕熊的对比
&&&&那么大段的对比你装作看不见,就喷那寥寥几句玩笑
&&&&选择性无视是帅逼侠的特点,你不想和他似的把?
&&&&网友评论 23:14
&&&&最后一张图希望不是个公熊猫
&&&&网友评论 23:15
&&&&熊猫能正常繁殖,但是很多不会带孩子。很多小熊猫刚生出来就被母熊猫咬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进化的。
&&&&网友评论 23:16
&&&&Reply Post by 背景里的剑客 ( 23:13):
&&&&一胎只养活一只的熊猫 和一胎能养活2到3只的棕熊差不多??
&&&&我怎么感觉差远了。
&&&&野生熊猫的生存环境,比棕熊差远了
&&&&网友评论 23:19
&&&&Reply Post by lif8 ( 23:15):
&&&&熊猫能正常繁殖,但是很多不会带孩子。很多小熊猫刚生出来就被母熊猫咬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进化的。
&&&&你如果看完了主楼,就会发现这是人工饲养的熊猫才有的现象,野生的不这样而且主楼也解释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现在人工饲养的熊猫是当年盲目从野外抓来的幼熊猫的后代,当初那第一批就没跟妈妈学会带孩子的技能,就更没办法教给自己的后代了,所以世世代代都不会带孩子了。没办法现在只好靠人类打扮成熊猫教给它们了
&&&&网友评论 23:20
&&&&Reply to Reply Post by BT海蟑螂 ( 23:19)
&&&&这也能教?- -
&&&&网友评论 23:21
&&&&Reply to Reply Post by BT海蟑螂 ( 23:19)
&&&&请仔细看
&&&&野外环境下我们不知道平均一胎生多少,但一只熊猫妈妈带两只幼仔的情况也确实相当罕见。
&&&&网友评论 23:22
&&&&保护熊猫可能对未来基因学发达了有用,貌似现在除了萌没别的用途了
&&&&网友评论 23:22
&&&&Reply Post by 背景里的剑客 ( 23:21):
&&&&Reply to Reply Post by BT海蟑螂 ( 23:19)
&&&&请仔细看
&&&&野外环境下我们不知道平均一胎生多少,但一只熊猫妈妈带两只幼仔的情况也确实相当罕见。
&&&&一只熊猫妈妈带两只幼仔的情况也确实相当罕见
&&&&熊猫能正常繁殖,但是很多不会带孩子。很多小熊猫刚生出来就被母熊猫咬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进化的。
&&&&这两者有什么关联,真心求教,为什么说一只熊猫妈妈带两只幼仔的情况也确实相当罕见能够证明熊猫能正常繁殖,但是很多不会带孩子。很多小熊猫刚生出来就被母熊猫咬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进化的。
&&&&网友评论 23:23
&&&&Reply Post by zlgboa ( 23:22):
&&&&保护熊猫可能对未来基因学发达了有用,貌似现在除了萌没别的用途了
&&&&还有一章专门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马上发来
&&&&网友评论 23:24
&&&&为嘛我之前似乎看过一个科普向的片子说熊猫最大的问题是不擅长或者说不会照顾幼崽,很多熊猫幼崽被母熊猫压死了
&&&&网友评论 23:25第三章 为什么要保护熊猫
&&&&在前两章里,我们论述了熊猫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特征是特别糟糕、能让它“注定绝灭”的。繁殖力对熊科来说完全正常,吃竹子也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不发生明显气候变化),运动能力并不差,只有消化系统还不太适应但没产生大麻烦。
&&&&但还有一个“指控”是:熊猫是“特化”的物种,也就是说熊猫能适应的环境比较单一;而特化的物种更容易绝灭――有些人甚至会说“特化的物种就是进化的死胡同”。
&&&&这就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了。
&&&&先说死胡同。
&&&&这个词应用在一个动物身上有两种可能的含义:
&&&&--“种群的死胡同”:它的现状极其糟糕,其遗传多样性遭到致命打击或者生存环境已经被彻底毁灭,以至于无法挽救。
&&&&--“演化的死胡同”:它在演化上做出了错误的抉择,虽然现状尚可,但注定不能适应未来的环境变化,必将灭亡。
&&&&打个比方,第一种情况就像是一个人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第二种情况就像是一个人有先天的严重遗传缺陷。当然,两种情况并不矛盾。
&&&&“种群的死胡同”是可以存在的,比如袋狼就是个典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澳洲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袋狼濒危问题,但这时已经太晚了,野外几乎不见袋狼的踪影,最后只在1933年捕获到一只,三年后死于动物园,袋狼至此绝灭。不过,我们已经在前两章讨论过,熊猫还没走到这一步。
&&&&“演化的死胡同”就是个有问题的概念了。在我们无法准确预知环境未来变化的前提下,又怎能知道某个物种“注定”不能适应呢?直生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都承认演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选择的方向是随时可变的。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演化“死胡同”是不存在的。也许有一天你可以嘲笑熊猫点错了技能树加错了天赋,但是这只是事后之明,加点的时候没有人能预料到。
&&&&然后说特化。
&&&&虽然没有死胡同,但是路上的确是有水坑的。理论上水坑都可以避开,但总会有坑来得太快,没时间闪躲就一头栽进去爬不出来了。现实中所有的物种绝灭其实都是这个场景。
&&&&麻烦在于,这些坑的大小形状特征各不相同。现实太复杂,简单的“特化”二字根本对应不上。譬如我们平时会说“个头大的生物容易绝灭”,往往还得意洋洋地举出恐龙为例子(实际上恐龙大个头的只是少数派)。个大易灭这句论断本身作为一个非常粗糙的一阶概括是勉强可以的,但是仔细看数据会发现――海洋软体动物的大小和绝灭几率无关;淡水鱼是体型越小越容易绝灭;陆生脊椎动物里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之间比较的话,大块头有优势;但关系远的物种比较,大块头又要吃亏;但晚始新世大绝灭那一次又是大块头占便宜,因为那次是全球变冷、个大的暖和!傻眼了吧。有些规律虽然是规律,但实在太粗糙,很难直接应用到具体案例上,正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智商差异很难用来判断具体的一男一女谁更聪明一样。
&&&&那么,稍微缩小一点“坑”的范围:对于保护生物学来说,“特化”的物种容易掉进“环境剧变”和“栖息地缩小”的坑,这大概是没错的。在人类影响的环境里,这两类坑特别的常见,所以保护生物学的确也最关注特化的物种。但是,虽然眼下我们正处于人类影响的环境剧变时代,地球历史上很多其它的坑也相当常见――比如泛化物种遭到其他物种直接竞争的时候更可能吃亏。事实上,熊猫800万年前的祖先――禄丰始熊猫就还是杂食的,它向素食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北方杂食动物的到来加剧了竞争。
&&&&所以我们最多能得出结论说,如果不考虑栖息地现状等条件,熊猫这个物种面临人类世迅速变化的环境,绝灭的概率也比很多其它物种要高一些;但是第一这个结论的可靠程度有限,第二这还是和人类环境脱不开干系。凭这个事实是无法推断出熊猫“应该”消失的应然判断的,更不能推理出我们应该放弃对熊猫的保护――
&&&&――等一下。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讨论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熊猫呢。
&&&&如果我是个纯粹围观的外星人,那么保护什么的都无所谓。每一个物种最后都是要绝灭的,具体的恩怨情仇全都是地球内政,人把猛犸象杀光了和硬骨鱼把三叶虫消灭并无本质区别。如果熊猫因人为因素而灭绝,那是它活该;人自己瞎搞把自己整死了,也是活该。天地不仁万物刍狗。
&&&&但我是个地球上的人类,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我要考虑我的利益。而我的利益和野生生物是有密切关系的。
&&&&最基本的理由是,多样性是应付不确定性的唯一真正手段。生物如此,文化亦然。我们无法预料我们会在野生生态系统里发现什么。也许是新的化合物可以作为药品或者建材。也许是新的基因可以用来改良农牧业。其中大部分也许最后确实没什么实际用途,但我们不能忽视少数物种的潜能――这种事情上一次出现,是美洲人把他们本地的野马杀光了。如果马当时留了下来,按戴蒙德的观点,美洲土著没准也会发展出和同时期欧洲相匹敌的文明。
&&&&接下来理由是生态上的相互依存。生态系统还没有敏感到稍微一碰就受不了的地步,但里面的确是有关键环节的(所谓“关键种”),而不少时候我们并不确定关键在哪里。城市的居民虽然表面上和自然生态系统没什么接触,但其实根本没有脱离依赖,最起码城市也是靠大量农业输入而来维持的,而农业效率又和周边环境关系密切。就算有一天人类都上传到了虚拟世界,你也不希望一次泥石流把数据中心给埋了吧。
&&&&然后的理由是审美需要。对于大熊猫而言,这个理由不用我多解释了吧……
&&&&最后一条可选理由是物种的存在自身便有其价值,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非工具的价值。以此而论,人类现在建立保护区的“干预”,是抵消过去干预的赎罪行为。这一条理由的成立与否,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生态伦理观。有人觉得这根本不成立,有人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理由。但就算是不承认生物自身价值的那些人,至少也需要尊重他人的伦理价值观、因而间接地尊重保护行为。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它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应然的问题,所以有一点特殊性:如果我只赞同牛顿的第一第二定律却反对第三定律,那么所有的物理研究者都会把我一脚踢出门外。但是只要你赞同以上四条理由中的哪怕一条、并愿意付出哪怕一丁点方向正确的努力,你我就是同道中人。
&&&&但对于大熊猫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努力呢?
&&&&我想第一章应该足以说服读者,动物园和繁育中心的圈养不是根本的出路。圈养当然是作用巨大的,能够宣传物种现状,提高人们的意识,带来审美愉悦,为我们了解熊猫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大批数据资料,万一野外环境出现意外重大变故,圈养还是最后的保险――但是,“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中、和环境里所有元素发生互动、不受干扰地表现出它的正常行为――从审美意义上讲,这样才是生物的完整面貌。如果动物园甚至不肯为动物提供起码的丰容、游客又只想看它的“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那与看仿真模型又有何本质区别。
&&&&再举一例。我曾经以随队翻译的身份带一群游客去南极半岛一带旅游。许多没有经验的游客不愿听从指挥,一定要靠近企鹅去拍照,认为这样拍到的才最清晰――但是不到三天很多人就厌倦了,“都是企鹅,长一个样啊”。事实上,躲在远处拍长焦的我捕捉到了企鹅吃雪、排泄、配对仪式、交配、筑巢、争地盘、抢石头、和贼鸥搏斗等等有趣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当人靠得太近、企鹅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都不会发生。野外尚且如此,很多管理不当的动物园常常更为不堪;哪怕仅从我们自己的审美需求出发,施加太多人为干扰也是巨大的损失。
&&&&克隆和胚胎保存等技术就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了。也许如果1933年有克隆技术的话袋狼可以死里逃生,但现在熊猫还没到那一步,克隆顶多只能提供一个备份而已。而且这个备份的作用还相当有限――如果我们现在保存下细胞信息,留到未来熊猫消失时再让它复活,可能会发现未来的环境已经变了,而我们的熊猫还生活在过去。野外和动物园的熊猫都有可能逐渐适应,而时光旅行的熊猫将完全无法适应未来环境,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孑遗。
&&&&唯一的根本办法,就是保护生物学里所谓“原地保护”:在它本来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把人类“侵占”的地区还回去。如果处理得当,当地居民可能不但不会受损,还能从保护区的建立获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综合保护与发展”(ICDP) 项目就是众多值得关注的计划之一。
&&&&那么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用了三章的篇幅讲熊猫,凭什么它值得这么多关注?就因为它萌?
&&&&地球上受到威胁的物种很多,仅IUCN红名册里列出的四万多个物种里,就有一万六千个属于“濒危”或更高的级别;几乎肯定还有更多的受威胁物种甚至没被人发现。保护所有物种是不现实的,撒胡椒面地使用资源最后肯定一事无成。因此保护生物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伞护种&: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我挑选一个覆盖范围广、容易研究、容易追踪的物种,只要针对这个物种建立保护区,就像伞一样连带保护了整片区域的所有物种。熊猫就是一个合格的伞护种。
&&&&另一方面,保护生物学如上所述并非象牙塔学科,而是希望通过宣传唤起所有人的意识、汇聚众人的努力。这样的宣传往往围绕一个濒危、可爱、有象征意义、能够引起大家关注的物种――也就是所谓“旗舰种”――为核心,以此为媒介来向大家宣传保护的价值和正确方式。不用说,熊猫在这一点上是完美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用熊猫作为徽标不是没有理由的……
&&&&所以在我看来,熊猫的真正意义是一个引子。它不但保护了陕南川西的大片山区环境,还让很多人知道了还有濒危动物这回事,让很多人了解了动物保护的基本知识,甚至吸引了一些人毕生投入保护的行业――当然也大概顺带吸引了一些人来读我的这篇文字。也正因此,我觉得介绍一些关于熊猫的正确知识是有意义的。熊猫是萌物,但它背后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太多的知识可以传递,如果仅仅停留在看它如何卖萌,实在是可惜啊。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新闻头条】
【精彩图集】
【热门视频】
【相关文章】
日 苏ICP备号-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跨区pk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