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懒得word打字覆盖,干脆转贴,ZS看看咯~~~

丢(受人所托转贴,看看别人眼中的花瑶)
原贴地址:/cgi-bin/forum/viewpost.cgi?which=paowang&id=476926 丢 提交者 :satao 于 北京时间
15:26:03 丢 撒韬 我慢慢丢掉了我的故乡,那些散发着饭菜温暖气息的石板小巷,那些古老的有着漂亮檐口的老瓦房,外婆的院子,爷爷的牛肉粉小店,城高处碧绿的湖泊以及陈旧而洇润的古井,每个有着美味小食的摊档。 父母身体不太好,今年回家的次数稍微多一些,在一片贴着丑陋瓷砖的房子以及宽阔到空旷的大街逡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居民,我居然常常迷路。炽烈的高原阳光下,我找不到一片属于昨天的荫凉,找不到任何与回忆有关的痕迹,而原本属于风与星空的夜晚,现在属于夜总会的鬼哭狼嚎和喧嚣的汽车马达。 我知道,我就这样永远丢掉了童年,丢掉了我的树根,现在这个崭新俗气的城市与我没有任何相关。 本来还想多呆些时间的,但实在难以忍受,还是接着上路吧,这个子夜,仍然背着包像孤魂般挤上火车,走向远方,永远都像麻醉品一样吸引我的远方。 怀化和我的故乡如此相像,也和中国任何一个中低级城市毫无二致,马赛克的房子,嘈杂的车站,不用停留,直向小沙江。 传说中山水民俗皆美的花瑶山寨大托几乎第一眼就让人失望,为数不多的几个客栈挤满了深圳来的自助客,而店老板们都是汉族,放下包在土路上走了个把小时,都是些平庸的乡村景色,隐隐有不祥的预感。 从晚上开始,所有的噩梦都成了事实,所谓的篝火晚会上(深圳交友网站旅游团花五百块包场),八个花瑶穿着机制的民族服装和几十号花深圳流行歌曲唱得此起彼伏,篝火映着当地人欣羡的眼神和十几部城里人的相机。 而第二天到所谓有猛兽出没的峡谷,只能说是一场闹剧,古树林方圆广达三亩多地,水里浮着肮脏的泡沫和垃圾,而几乎没有任何户外经验的花深圳们在不算激流的溪边走得惊险万状死里逃生,居然还有带着宠物的师奶,局部稍微危险的路段更出现了大规模堵人的盛况,令人恨不得抓几只猛兽把自己咬死拉倒。 路终于宽敞点的地方,赶紧超过前面的人,一路飞奔回到客栈,在冰水里站久了,还有点抽筋,黄昏,气温忽然低下来,饭和两瓶啤酒之后,拉张凳子在外面坐着,群星漫天,许久没有如此清晰地看到银河,久违的牛郎星织女星。 没有晚会,村里只有零星的灯火,夜晚深邃漆黑,这才是真正的路上,真正的乡村。 终于扛不住冻,回到房间里,一个香港人正在询问邵阳小姐的价格,几个交友团员互相交流着抠女的经验,幸好白天累了,好歹算是睡着了。 走吧走吧,其他的花瑶寨子不去也罢,路过虎形山乡政府,看到度假村气势磅礴的大规划图,打死也不会再来了。 连续十三小时的车,靖州,睡觉。 早上起来,再四个小时,通道到了。 黄土侗寨已经改名成了皇都,看来村子也需要好案名和策划,风雨桥看着挺新,两座大鼓楼倒是有些年岁了。 沿着尚未通车的土路走到另一个寨子牙大,这边还有没有开发,因而显得破旧一些,但更加安宁,一路芦苇在夕阳下眩目地漂亮。 晚上,又见包场晚会,这回包的是县里某单位全体员工,比花瑶寨子更离谱的是,单位领导们干脆抢着上去高唱卡拉OK,在鼓楼里火塘边坐着村子里的寨老,他们低声说话,时不时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看旁边的演出,发了一圈烟,老人们和我艰难地交谈,大喇叭放着侗族的音乐,侗族青年走着台步表演时装,风雨桥成了拍照点,皇都村的鼓楼广场现在是秀场,这些老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寨子的现在,想不清以后的道路,也慢慢失去了青年的尊重,变成了侗族历史的最后遗老,今后的侗寨将只有光鲜的外壳,而里面,是失去一切的空荡。 离开侗族地区之前,又去了另一个寨子芋头,这里的鼓楼旧一些,但随着不可阻挡的旅游蝗虫们的到来,芋头的安静生活,他们的萨神再也无力继续维持了。 广西,龙胜,因梯田景观著称于世的红瑶寨子大寨和壮族寨子龙脊,门票高昂,村民们卖着各种手工艺品,价格参差,饭菜也不便宜,小孩儿们热情地指引着一号二号景观点,至于梯田本身,老乡们说,种田不赚钱,旅游赚钱,所以田基本上都租给外地人种了。 我说,干脆也别种田了,直接种上塑料,装上霓虹,再增加点灯光效果烟雾效果,游人们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春夏秋冬,雪雾雨阳,一个遥控键搞定,门票还能多收点。 我不知道我在经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听说是盛世,某某年要怎样超过谁,某某世纪是我们的世纪,这话听着十分来劲,也十分耳熟,但我看到的却是天空丢失了鸟群,鸟群丢失了山峦,山峦丢失了森林,森林丢失了小溪,小溪丢失了鱼儿。 我看到村庄丢失了从容和安详,丢失了部落的语言、服装、民俗和根,甚至丢失了朴实的可持续的生计,他们和城里狰狞的楼群一样开始充满欲望,在无数张向着上苍张大的贪婪的嘴和无数只向着大地伸出的无耻的手中,我对于未来,看到的只有无边无际的恐慌黑暗。 西街,如同一块漂亮的烂疮,红艳动人地长在漓江小家子气十足的山水边上。 以为能松弛下来,从之前的疲惫绝望中,然而,满街都是外国人和追逐外国人的青年和摊贩,而本地的人,我只看到乞讨的、收酒瓶子的,骑自行车导游的,还有拉人坐船的以及肩着两只鱼鹰收费拍照的妇女,以及那些毫无热情的客栈和商店里阴郁阴险的老板们。 在貌似山清水秀的休闲气氛中,阳光弥散的秋意下,压抑着的却是几乎难以掩饰的狂躁和暴戾,他们在这里获得喘息,丢弃垃圾,然后回去继续苟且,继续战争。 坐在红星皮萨的门口,隔壁是个摇滚乐酒吧的喧嚣,街上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在呕吐,一些拿着小旗子的导游在指挥猪仔游客们来去,而我,在两瓶酒后,如此难过,仿佛那些喀斯特的山被张大师弄得花花绿绿,鬼头鬼脑,丧失了最基本的尊严。 回来,又是无数的声音,他们说丢失的都是应该丢失的,他们说大家一起来抢东西才是得到,他们说形势越来越好发财的胡萝卜就在眼前,他们说拆迁户都是难缠的刁民,他们说跳楼的民工扰乱社会秩序,他们说淹没一切修建出无数的水电站是宏伟事业,他们说信仰是狗屎或者是工具。而我只想到一句广东话,丢。 斋月的饥饿中,反复地翻着《古兰》,主说:“你知道深坑下面是什么?是烈火。”拼途网友回复:深刻了便了无生趣拼途网友回复:楼主确实写的深刻!!!不过人生如此,毕竟是自己所不能改变的!师奶也好师奶的宠物也好,咱们过自己的!拼途网友回复:到处都有阴暗面,作者不过中意看和评而已,什么时候能来点积极向上的?拼途网友回复:行走于黑暗中的微光 撒韬 独龙江还在大雪封山,从福贡到贡山的路也断了,只能不去。后来打电话,去年给我们开车送我们到碧罗雪山脚下的肖大哥说,丙中洛都开始堵车了,什么世道。 飞到贵阳,拿着贵州地图,琢磨哪儿的人会少点,想起黔东南的寨子可能乌央乌央,广东人比少数民族都多就郁闷不已。一场暴雨忽如其来,在雨后凉爽的夜市摊挡,我的NGO兄弟世鸿说,去石门坎吧,那里保证没游人,而且是中国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 仿佛隐约听说过,仿佛在尘封已久的历史中曾经瞥见,那里曾为苗族文艺复兴的中心,那里曾经牛逼到从国外写信只要写“中国·石门坎”就能收到,那里曾经有中国第一个足球场和游泳池,曾经有中国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完全小学。若干年前,石门坎曾经是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文化圣地。 但从没有在官方的民间的浩如烟海的文字垃圾中见到,哪怕最酷的驴们的专业旅行攻略也未曾提及,他们像蝗虫一样扑向西藏新疆,阳朔大理,而石门坎,是未知的中国,是被遗忘的中国。 那还等什么,走吧。 路过黄果树,路过龙宫,路过天星桥,同样的美景重复十遍以上就会让人昏昏入睡,何况这些地方来了何止十遍,只有在黄果树宾馆游泳池象一只北极熊浮着的黄昏,西方有晚霞在山顶晕染喀斯特的石山,心忽然澄澈下来,发现我真的是只属于路上的人,动荡不安中,才觉得生命存在,有什么未知的恐惧永恒和终极的天堂城邦等着。 威宁,夜的草海,星星硕大,蚊子繁多,木船穿过一丛丛的水草,仿佛于幽冥中穿行。 石门坎离云南比离贵州要近,一早奔赴昭通,气温忽然降到五度以下,穿着短衣短裤下来问路的时候,身上有几百万个鸡皮疙瘩。 贵州的最后一站是中水,在修路,一百公里的路程从早上开到中午,肮脏的小镇。 离中水五公里的地方是马家院子,中国最大的回族自然村落之一。 几乎完全相似黎巴嫩贝卡谷地般的景色,而且居然能看到棕榈与石榴,和每一个阿拉伯人的村落一样,进村没走多远便看到了清真寺的八角亭,这倒是明清的中式建筑。 阿訇姓海,是河南人,房间里挂着一张地图,上面密密地画着线,几乎穿遍了整个中国,海阿訇带着自豪给我们讲述他的伊斯兰之旅。 清真寺院中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清朝中后叶对回民的种族灭绝,云南回民由80万被屠杀至10万之类触目惊心的数字,黑板上粗糙的语言希望每一个回民牢记,如同犹太人希望记住奥斯威辛,中国人记住南京。民族和睦的愿望自然是好的,但消弭裂痕只有通过时间,以及悲悯。 这些历史应该被每一个回民以及汉族知道,这是互相了解的基础。海阿訇对我说,多带些汉族朋友来吧,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形象不是绑着人体炸弹的恐怖分子,伊斯兰的宗旨和每一个伟大的宗教一样,都是宽恕和爱。 正是午祷时间,小满拉经声如歌。 向西肃立,接一个都瓦尔,放纵血脉深处的感动,肉体无论如何于浮生中挣扎,苦痛的魂灵始终要有坚定而不朽的根。 午祷完毕,海阿訇热情地留饭,付钱的企图被阿訇坚决阻止了。 临近黄昏的时候,终于到了昭通。 这个城市如同一场安静的午睡,在所有中心的边缘不紧不慢地将生活过着,因为地震歪歪斜斜的房子也继续歪斜地站在市场旁边,皮肤黝黑的当地人散漫地走在街上,街两边是树,是即将朽烂的老瓦房,阳光明亮如固体,倾泻而下,将这里凝固为时代之外的琥珀。 十分不幸,晚上喝高了,整个安静的城市都是我们大着舌头争吵的噪音。十五年前还是少年的朝晖因为参加游/行被留校察看,抱着时为领袖的少方大腿要其负责,哪儿跟哪儿啊。 再回中水,走另一条路去石门坎。 以为昨天的路就够差的了,没想到去石门坎的路更加破败,虽然是75年才修成的路,但甚至危险至极的从德钦到巴塘的滇藏线也不能与之相比。 终于到了,黔西北高寒山区的石门坎,“四处皆山,万壑千仞,崔嵬险峻,且浓雾终日不散,海拔约二千六百米。冬季冰凌蔽天,雪厚尺许”。这是本省人对石门坎的经典评价。然而我们的运气好,赶上了少有的晴朗的天气。 正在赶场,尘土飞扬,即使是乡,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二三十间破房子,最好的房子自然是乡政府,原来英国牧师高志华的家,找到张秘书,世鸿介绍的接头人。 乡长在高牧师的客厅里接见了大伙,现在这里是乡政府会议室,几十年前的长条木地板现在依然坚固,一壁上还能清楚地看见壁炉。 午饭后张老师带着我们边说边走,如同世鸿所说,张老师是石门坎的历史专家,他的父亲曾是柏格理的学生,走到柏格理墓之前,张老师已经基本说完了柏格理的石门坎故事。 柏格理是英国循道公会牧师,1905年来到石门坎开始传道,当时石门坎地区的苗民极其落后闭塞,能数到100的人都很少见,几个寨子只有一两个能说汉话的人,赶集得仗着这一两个人翻译,而当地的统治者彝族土司对他们更是不当人看,苗民们生活于黑暗的最底层,仿佛与任何朝代更替无关的无间地狱。 1887年便来到贵州的传教士柏格理从听说到路遇,到激起不平之心,1905年初,他终于决定到此传教。 他传的是新教,和怒江一带法国人传播的天主教不同,更世俗化也更包容,跟当地官府地方势力并没有发生太大冲突便立住了脚。 教堂到哪里,学校就要办到哪里,柏格理说。 从威宁和昭通请来了十几个各族教师,1906年,石门坎的第一个,也是中国第一个男女同校的完全小学——光华小学创立了。 苗民没有文字,所有历史都是口头相传,教育无从与其语言相接,柏格理鉴于此,在拉丁文和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苗文,并将各类教材翻译成了新文字(这种文字至今仍在沿用,称为老苗文)。 深山里的教育腾飞开始了,1915年当地流行霍乱,柏格理因救助受传染的学生不幸传染死去(其妻在当地开办了诊所),数千苗民为其送葬,并唱着几十首歌颂他的民歌。 然而他的事业并没有结束,王树德、张道惠、高志华,一个一个英国牧师继续着他的道路。 到52年政府把传教士们全部赶走之时,石门坎地区(含云贵川三省交界区域)已经有了五十几所学校(除石门坎本校外,其余学校均称为光华小学分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麻疯病院、邮政代办所,这里成为了苗民的耶路撒冷,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奇迹。 这段时间里,当地苗民从史前进入了现世,两个博士、一个硕士,几十个大学生,都是光华小学的子弟,更值得钦佩的是,这些人除了一个人后来成为了贵州省卫生厅长,其余全部回到了石门坎,跟随柏格理一起,依然穿着草鞋为光华小学进行教育工作。 沿着荒草萋萋的山路,张老师带着我们找到柏格理和高志华牧师的墓。 原来的墓在文革时期已被全毁,石门坎1995年后因国际乐施会的到来才又准许外国人进入,现在的墓也是1995年才又按老人们的记忆新修的。 白色的十字架在蓝天下显得异常肃穆,墓前有当地小孩儿献上的小小的一簇簇野花。柏格理墓前的碑铭是“人竟宿于石门,神将赐以木铎”,十字架下各有三个字,柏牧师的是“安乐乡”,高牧师的是“返故乡”(高牧师36年遭土匪杀害)。 风吹过草丛和树梢的声音,使此刻更加宁静,不知觉间,有一种欲泪的冲动,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若干年前在冈仁波齐的黄昏,面对青灰色的晚霞凌于神山圣湖之上的冷酷壮丽,在大天地间的怆然,而这次面对的是如此优秀的个体,面对一种陌生然而充满神示的命运,于敬仰中的会心。 低头,作为穆斯林在基督徒的墓前鞠躬,表示对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至诚敬意。 张老师带我们去的下一站是悬崖上的石门,下方是深邃的峡谷,旁边则是柏格理用炸药炸开的道路,这条路通了以后,古驿道节约了三公里的路程。路上全是炸开的大青石垒成的台阶,张老师说,这就是石门坎名字的由来。 光华小学的老屋早已作古,现在在原校址上建立的是新的石门小学,但可以看见基座仍然是柏格理炸路搬下的大石。 学校一旁是今天的教堂,虽然几十年的无神论统治使当地人经历了残酷的时光,但还有大部分苗民信仰基督教,礼拜时,仍然用苗语唱着圣歌,和全世界的基督徒一样憧憬着拯救。 往下走几十米,则是不得不提到的柏格理修成的游泳池和足球场,张老师说,柏格理当时称为“英国七大俊人”之一,酷爱足球,要放到今天,估计也是贝克汉姆一类的巨星。 信仰并不是流放苦刑,柏格理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石门坎,依然坚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和学生们一起,修出了眼前这个只有二十来个平方的游泳池,和只有二十五米宽的足球场,在如此陡峭直上直下的山上,这无疑非常不容易。 从1910年开始,石门坎地区有了一年一届的运动会(一直坚持到解放后才终止),苗族子弟们进行赛跑、投掷、足球、游泳比赛。 游泳?这么小的象个大浴缸的泳池怎么比赛,张老师笑着说,当时的比赛是看规定时间谁游的圈数多,真有一种幽默的创意。 足球场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宽度不够,球踢出场就下山了,得背着干粮去找球,球员们不得不练就高超的控球本领,到后来,石门坎的足球如此出色,当时号称打遍中国无敌手的杨森部队球队慕名而来,却被石门坎光华小学队打得溃不成军(杨森原为四川军阀,时为贵州省主席),走的时候,杨主席还抓了四个足球壮丁。解放后的第一届贵州省队更有八名主力来自石门坎。 走在这狭窄的球场上,球场边是柏格理亲手和学生们种的树,树种是从英国带来的,现在都没弄清楚是什么树。物是人非,然而依稀还能触摸到若干年前的英国教士与苗族儿郎的身影与笑声,令人神驰想象。 乐施会机构所在地上的小山包上还有另一个外国人的墓,澳大利亚人费力波1995年来到石门坎,经过各村的考察,确定为乐施会的援助项目实施地。 当时的石门坎,柏格理留下的遗产已经被摧毁殆尽,柏格理的学生们,包括那些博士硕士们都全部被打成了右派和历史反革命(不得不插一句,文/革后至今石门坎也不过出了四个大专生),教堂和学校荒废了,麻风病院成了隔离区。 更不幸的是,当年林木茂密,野兽出没的山岗也在大炼钢铁时被糟蹋干净,清澈的溪流也因小煤窑和各类开矿形成了严重的氟污染。石门坎再次被隔绝于世界,当地人几乎重新回到了蛮荒的起点,而这起点因生态的破坏只有更加糟糕。 费力波争取到了项目之后因病回国,并于次年去世,死前的遗愿是将骨灰埋在石门坎,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又一座墓。 从乐施会办公室走到费力波墓是四十级台阶,代表他活过的每一岁,虽然短促,但却每一步都通向天堂。 真不敢奢望我能有这样的台阶记住我的平庸生存,更不敢奢望有这样简单的道路使我通向更高的光明故乡。 回到小旅社,听张老师接着说乐施会的故事。 乐施会不是宗教组织,他们更关心实际层面的东西,从引进玉米新品种提高单产,到修建小水窖储水,从推广社区中的小额贷款,到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他们希望通过良好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使苗民走上曾经走过的健康发展道路。 而深圳的吴小姐捐赠了两所学校,世鸿兄弟的高地发展研究会也进入了石门坎实施项目,石门坎又重新开始希望。 一轮四块钱的白酒后,月光明净,空气清凉,在被遗忘和被关注之间轮回的石门坎笼罩在薄薄的银晖之下,进入远古现世之间的梦乡。 一早便爬起来,加上张老师和两个当地人,一共十几个人挤着乡政府一辆唯一的北京吉普前往乐施会的主要项目实施社区苏科寨,要不是难得的天晴,连车都进不去。 一路颠簸,到达时已经是上午十点来钟,苏科寨安详地在阳光下开始又一天的劳作,男人在种土豆,女人在织布,破旧的房子之间,是更加破旧的烤烟房。 乐施会社区负责人老吴一脸笑容地带我们去社区办公室,墙上张贴着社区的种种活动和公报,虽然简单,但却富于实效。谁贷了款,谁出了工,谁得到了贫困救助,谁使用了公用农具,一目了然。 任何低估底层人民智慧和民/主素质的精英意识都是扯淡,他们只需要一点实际的经验和真正的帮助,便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创造更好的生活。 老吴原来是村里的副书记,后来主动脱离了支部,为乐施会社区服务,虽然在乐施会的收入微薄,但他说,这里能帮助村里一点一滴的进步,让人心情舒畅。 社区办公室往前是寨子里的教堂,居然比乡里的教堂还要宽阔。一排排长条凳的尽头,是耶稣的画像,简陋然而庄严。 老吴说,村里基本都信教,连村支书想宣传政策,都要等礼拜时间,在教堂宣布。 在老吴家午饭,他已经算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倾尽所有能拿出的也不过是苞谷饭和一点腊肉,我则坐在外面,吃煮鸡蛋。 到想付饭钱时,老吴就是不肯收,我说乐施会的干部下来吃饭也不收钱吗,老吴说,他们有规定不许在农民家吃饭,都自己带干粮。真他妈惭愧。 好说歹说,老吴总算不情愿地收了二十块钱,和他家的两条瘦狗逗了一阵,继续上路。 北京吉普有事早就走了。我们步行回去。 沿着一段古驿道翻山越岭,难度不大,但一个个也挥汗如雨。实在敬佩柏格理和他的继承者们,在当年更加艰险的环境下,走到这些群山深处,烧尽自己作为火炬,仿佛行走于黑暗底层的微光。 即使微弱,但因着信与爱,这至大的光也穿越了山岭,穿透了历史,一直烛照,使我们得以找到方向,找到力量,在狰狞的世界,继续前行。 无论是马家大院还是石门坎,都因这信仰的微光,因这苦难中的坚守,在看不见的背面证明着真正有价值的中国。 回到贵阳,微雨中苍翠的阳明祠,和世鸿喝茶,他因找到一生的事业而显得安宁透明,而我,知道依然要接着丑陋的城市战争,但在这种可耻生涯的尽头,依稀看见了那震撼我的微微光芒,看见了若干年后的爱情与命运。 注:石门坎详情请参阅《在未知的中国》(传教士日记)、《窄门前的石门坎》(云南人民出版社)拼途网友回复:我也好喜歡撒韜的文字。 我查了一下,他就是深圳人喲。 這裡有他的一些專輯。 http://www.hecaitou.net/?p=835拼途网友回复:低冲击性,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而言,还包括当地人的生活习性。 将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拼途网友回复:存在的自有它存在的道理,总有特定的人群喜欢.也许作者去了不适合自己去的地方.拼途网友回复:你管这叫深刻?!没事吧你? 这是每个出去走的人都看见的东西,只是有些人喜欢假装高潮而已。
清远飞来峡,让想去的人陪我揪心一下~http:www.viewthread.php?tid=7070extra=page%3D1||哈哈,也就不说什么了。。。注意安全。。。别象照片上那些XD,大部分没有穿救生衣,事故往往就是在自己觉得不可能有问题的情况下发生了。。。
请问怎样的买法比较靠谱?一、我有点怕缺货二、我不知到那家店买,电器店(百老汇,丰泽等),还是小的零售专卖店,还是直接去新开的旗舰店,但我在开业那周末去,肯定人多三、电器店是否会捆绑销售什么的,最近又有什么package是靠谱的呢?谢谢大家!||我七月底在金神马神马路的百老汇买的,在加连威老道附近,完全不缺货,也没有捆绑销售。。。现在毕竟不是刚出的时候了大家会疯抢~||8月买的,16G缺货,其余多问几家基本都有,有些店有绑定,我在百老汇买的旺角||随便乱买各种版本货源充足||在丰泽,百老汇买比较靠谱啊,但是经常严重缺货啊!||百老汇、丰泽都可以啊~我们每次去买都能买到的~||谢谢大家,我决定到了旺角下车后先在那里的百老汇丰泽看看,早买好了早安心去玩!毕竟是替人买的,比自己去买还要操心……btw,这个周末我去海洋公园的哈佬喂,去完给大家写攻略哈||去年万圣节去过
童鞋们,有没有人知道香港的琴行在那里啊!我受人所托需要买乐器的配件。请达人们指点一二!!非常感谢
翻译稿:一个职业风光摄影师眼中的滤镜户外摄影的滤镜原著DarwinWiggett出处:对于作为一个职业户外摄影师的我,滤镜就跟相机和镜头一样地重要。没有滤镜,我很难获得有纪念价值的照片。为什么?两个原因。首先,滤镜对摄影就如形容词对于写作。没有它们,我的照片仅仅象说明书;有了滤镜,我的图片会有情趣、色彩和激情。其次,滤镜使胶片和数码相机记录更接近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胶片和数码感应器所能够记录的亮度范围远远少于人眼,为了忠实地记录人眼所见的景物,我们需要滤镜的帮助。一、偏光镜-最重要的滤镜在我看来,偏光镜是风光摄影中最重要的滤镜。许多摄影师知道使用偏光镜来使蓝天更蓝和消除玻璃,水和金属的反光,但实际上偏光镜能作的有更多。甚至在密云的天气偏光镜同样有明显的效果。虽然它不能将灰色的天空变蓝,但它可以通过去除表面的反光使色彩更浓。比如,在密云的天气下每片叶子、玻璃的切面和湿滑的石头都会反射一些来自灰色天空的光。这些反光明显地使色彩变淡。加一块偏光镜在镜头前,转动它你会发现色彩变浓。试着装和不装偏光镜拍摄同样的景物,你会在最终的照片上发现令人惊讶的区别。(参看图片1A和图1B-注意在密云的天气下通过偏光镜使色彩变饱和的效果是和消除反光一样的明显)图1A图1B使用偏光镜是容易的,只要将它旋上你的镜头,通过你的取景器看并同时旋转它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有时候在旋转偏光镜的时候你看不到任何变化,这是因为偏光镜只在光的方向和偏光镜的轴成90度角时有作用。如果光线直接来源于你的背后或者你正在直接拍摄光源(日落),偏光镜将不会有任何作用。但如果光线来自你的左侧或右侧,或者直接来自头顶(中午的日光,密云天气),滤镜将魔术般地去除反光、压暗蓝天、消除荫翳并使色彩饱和。这是一个你必须拥有的滤镜。(参看图2A和图2B来对比在侧光环境下有和没有偏光镜的效果――注意偏光镜是如何不光降低亮度而且使色彩饱和)图2A图2B选择哪一种有两种偏光镜,线偏和圆偏。都可以满足基本的要求但使用不同的原理。这里将不会细解它们的区别但你真的需要知道到底哪中在你的相机上工作得最好。老式的手动相机可以使用线偏光镜(便宜的那种)。自动聚焦和数码相机需要圆偏光镜,因为线偏光镜会影响测光和自动聚焦。查看你的使用手册确定你的相机需要哪种。如果有疑问那就买圆偏光镜,因为它可以在任何相机上工作得很好。大多数偏光镜有一点偏蓝色。所以虽然所有的颜色都可以透过,但经常会在照片上留下可察觉的蓝色印迹(特别是在幻灯片上,扩印的好一点)。为了避免“蓝色”一些厂商已经生产一种“暖调”(warm-toned)偏光镜。这种组合滤镜是极棒的,而我最经常使用的挚爱就是Singh-Ray“A13暖调偏光镜”(见www.)。其他厂商如Heliopan,Tiffen和hoya也在生产暖调偏光镜。我建议买高质量的偏光镜。便宜货甚至还不如没有。坚持买名牌Singh-Ray,Tiffen,Hoya,Heliopan,andB+W,包无撞板(出错)。二、爱它还是恨它――蓝黄偏光镜这是一让人既爱又恨的特殊滤镜。这种由有高坚(Cokin)首先开发的的滤镜是一种在使全幅图片成暖色调的同时将景物中的金属蓝和黄色金色增强的偏光镜组合(参见图3A和图3B,在此当我转动滤镜时路面和天空的颜色由金属蓝转变成金色。最后我选择了蓝色的版本。注意,滤镜是如何将暖色调加景物中不反射的部分。图3A图3B梯度渐变镜――必须品而且有一点复杂在我看来,变密度的中性滤镜(灰镜)革新了风光摄影(现在计算机和数码相机被安排担当这种角色)。这种滤镜由半块清晰的玻璃(或者光学塑料)和半块有渐变密度中性颜色(比如灰色)玻璃组成。在这种滤镜背后的原理是通常天空是比陆地有高得多的亮度,胶片或数码相机通常不能同时记录这两方面的景物细节。在没有梯度渐变镜的情况下,结果通常是天空一片洗白;用了滤镜,天空恢复适当的细节(参看图4A和图4B-对于,由于胶片或数码相机在没有滤镜的情况下不能记录如此极端宽的亮度范围,使在我眼中火焰般的晚霞变成洗白的天空。通过一片梯度渐变镜,景色奇迹般地恢复到眼中的真实)。使用这些滤镜是有窍门的。首先你需要一个高坚(Cokin)的支架在适当的位置放置梯度渐变镜。现在透过你的取景器同时在支架中上下拉动梯度渐变镜知道无色玻璃和灰玻璃之间的平滑过渡部分与天空和大地的交界吻合。你想要过渡部分压在地平线上(在草原会比在山区容易)图4A图4B如果要看到渐变的精确效果就需要你的相机有景深预示按钮。确认你的相机设定在你所选的光圈位置(小光圈会使渐变区域的边沿清晰)。按下景深预示钮同时在高坚支架里摆动滤镜直到看到分界线为止,然后精确地将分界放在想要的位置(例如:在地平线上,或者亮部和阴影交界的部位)。绝对值得多练习如何决定选用哪型梯度渐变镜(看下文)和哪个密度。对于专业人士,Singh-Ray制造了大量具有不同型号的渐变区域(硬边,软边,倒转,条状等等)的梯度渐变镜以应付不通的景物。在地平线清晰的时候我选用硬边梯度渐变镜,相反的情况则选软边梯度渐变镜。一个可以完美地使用软边梯度渐变镜的地方是有倒影的湖面。将深色的部分盖过天空并将变浅色的过渡部分盖在倒影上。这种方法在变浅的过渡部分稍微压暗倒影的同时使深色部分覆盖在较亮的天空并且前景的水面有足够的细节。(参看图五-PatriciaLake)图五阶度渐变镜具有一到五级从完全透明到最深密度的密度变化。我拥有一套六张的阶度渐变镜可以适合我90%需要。其中包括Singh-Ray的1,2和3级硬边和1,2和3级软边GalenRowell中性密度阶度渐变镜。我经常组合两张一起使用(例如一张2级和一张3级)以使我更有力地削弱在日出和日落是景色的反差。这个组合使我有一个火焰般绚丽的天空和有丰富细节且曝光正确的前景。没有了滤镜前景会黑或者天空很白。为了决定使用哪种强度的滤镜,分别对前景和天空测光,计算适应在两个区域中光比所需要的级数(例如3级)。无论光比如何,选用一片比实际少一级的滤镜否则天空会太黑和看上去很假。是否听起来象高等数学,就是的!替代的方法是用所有的密度各拍一张后回家选一张曝光正确的或者用数码相机的液晶屏预先浏览效果。过不久你就可以凭直觉直到哪片滤镜最合适。对于初学者,我推荐高坚系列的灰色阶度渐变镜。有一到两级“中级边沿”(分别是P121和P122)而且提供通用的标准滤镜来帮助你决定是否阶度渐变镜适合你。如果你拍摄大量的日出日落景色,或者喜欢拍摄有明亮光线和阴影的风光图片,又或者喜欢在图片中有大面积天空,那么阶度渐变镜会使你的照片更加棒。相反,如果你是个阳光蓝天的摄影者,以片偏光镜是更好的投资。暖调滤镜(WarmingFilter)无论你拍摄阴影、或在黄昏、会在密云天气,胶片都会记录轻微偏蓝色的影调。数码相机通过自动调整白平衡来抵消这种蓝色调。胶片相机没有这种功能,所以当我拍胶片的时候,如果在阴天或者在阴影中,我坚持用一片暖调镜来使颜色更加接近中性化的色彩。我最喜欢的两个暖调镜是Singh-Ray’sA13暖调镜和Tiffen’s812滤镜(后者在蓝色十分需要纠正的时候更有用)组合滤镜MultipleFilters我经常根据需要同时使用几个滤镜来达到自己的要求。譬如,我经常组合使用梯度渐变镜和偏光镜,或者梯度渐变镜和暖调镜来获得一些在没有滤镜的情况下不可能获得的影像(参看图6-MoberlyFlats(地名)),在此我使用一片暖调镜以消除阴影中的蓝色同时用一片硬边梯度渐变镜将天空和山峰的亮度压低。图6其他滤镜我习惯在我的摄影包中放所有类型的滤镜,有色梯度渐变镜,柔焦镜,冷调镜,彩色增强镜和色彩矫正镜。我发觉许多是既造作而且实际上根本无用。那些效果用软件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前文中所叙述的滤镜才是我必须拥有的风光滤镜,偏光镜和彩色偏光镜如蓝黄偏光镜的效果是不能用软件复制出来的,甚至连梯度渐变镜的效果都要比用计算机处理的要好得多。难以想像如果我的摄影包中没有滤镜我将如何摄影。色影无忌器材论坛路人乙发表于1:20||图5曾经是我笔记本的桌面不过现在都用自己拍的东西了虽然不好看,但是没事刺激一下自己也好这篇文章应该收入精华||太好的信息了,我正想买一个。上周在香港拍的海景,眼睛明明看见是纯兰的,拍出来的确是发暗。却只有日落的照片能让自己满意点。||看后收获不少啊,才知道以前对滤镜认识不够!谢谢~||我也是啊,我已经下载了.||谢谢Predator!我也拜读了此文,精华精华,收获匪浅啊。||精彩!也拜拖有经验的色驴多多说些摄影心得,让初驴们学多一点东西。||一直認為濾鏡在彩色攝影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苦于一直找不到詳盡的介紹.這文章太好了,火速裝備!||建议老P重新去找图。连接不上了。||首先,滤镜对摄影就如形容词对于写作。没有它们,我的照片仅仅象说明书;有了滤镜,我的图片会有情趣、色彩和激情。其次,滤镜使胶片和数码相机记录更接近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这里说明了滤镜的两大作用:夸张和还原。||老P,没图。。。图片就跟文字一样地重要。为什么?两个原因。首先,图片对文章就如形容词对于写作。没有它们,我的文章仅仅象说明书;有了图片,我们的文章会有情趣、色彩和激情。其次,图片使文章记录的内容更接近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快上图啊~~~~~~~||看来以后需要要养成一个习惯——不引用其它网站的图片。||小心的问个问题:有滤镜可配O记720吗||有。偶也是O-720前两个月配了转接口和UV镜,试了一下确实不错,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都改善很多。||试贴几张加了UV镜照的PP,请拍砖!||水的质感和色彩饱和度感觉好很多。||这张过曝了,不过比不加UV镜拍的效果还是好很多。||试拍的,各位大虾多多指正呵!||加uv不会有啥改善吧,心理作用.试试偏光镜吧||擁有s602一年.還沒買任何附屬工具,只是因為還是門外漢.這里學到羅~~~~收獲多多.||精彩的文章,转的好!||问个很菜的问题,如果NIKON4300也想加偏光镜的话,加什么牌子什么型号的比较好,大概多少钱呢?还有那个转接环大概又要多少钱呢?uv镜又是什么?||好东西,慢慢学。||传说是能减低雾气提高透彻度的一块玻璃。实际上在色友手里只不过是一块可保护镜头但又影响成像的一块鸡肋玻璃。||不拍照的时候装UV拍照的时候取下UV我经常这么干对UV,故名思意是防紫外线的啊,不是防雾气的。我琢磨去高海拔强紫外线地区,UV应该是有用的是这么个理吗?
一个中国知韩派眼中的韩国 发帖者:akaaaa发表时间::09点击:15959次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曾几何时,泱泱中华开始了闭关锁国,其后招来了半年屈辱。可喜的是现今的中国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这自然需要众多人才。 我当年有幸选择了韩国语(当时还叫朝鲜语)专业,之后也就渐渐走上了中韩交流之路。据说美国智囊团中为对华政策谋划的人都是“知华派”,意为对中国有相当了解的人,日本政界也有不少“知华派”,当然了,“知华”不意味着“亲华”,“知华”的他们制定些个政策可说是更加狠毒,招招致命。我学习韩国语四年,其间所学涉及韩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后来也去韩国留学两年,然后进入了中韩合资企业,也就是说这么多年一直在和韩国人打交道,那我算不算是个“知韩派”呢?我想至少也算是半个了吧。现在中韩关系日益密切,国内韩流日盛,国内媒体对韩国的报道也非常多,当然几乎都是充满赞颂之词,再加上精美的韩国影视歌曲的轮番轰炸,这让大多数不了解韩国的中国人对韩国产生了相当的好感。 但真正的韩国如何呢?与韩流相对,最近网上出现了不少揭露“真实”韩国的文章,可惜有的年代久远,有些又非常极端,充满个人感情,但他们大部分内容在我看来是比较真实的。我本不想挑起与邻国的矛盾,但国内媒体对韩国的过分吹捧和韩国媒体对中国的极端歪曲实在形成了太鲜明的反差,让我有点看不过去,所以这里结合我和所认识的朋友们在韩国的经历来谈谈我眼中的韩国,希望能去伪存真。文章比较长,请耐心看,然后明眼的看官自行判断。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很多中国人至今仍习惯性的把韩国当作中国前属国,谈到韩国颇有轻蔑之色。更多的中国人认为韩国文化源于中华,中国作为宗主国曾保护过朝鲜,所以就一厢情愿的以为韩国人就理当对中国人友好,对中国人亲善。要正确认识韩国,首先就要彻底抛弃上面这两种观点。1,历史上的殖民附庸体系早已被摧毁,如今的国家都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按照国际法,各国主权平等神圣不可侵犯。如果中国人以一种宗主国对属国的高傲态度对待韩国,那么必然也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 至于第二点,其实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表明韩国人应该对中国友好。上溯到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还有后来的汉四郡,按现在韩国人的说法:中国人是作为所谓“入侵者”统治朝鲜半岛北部的,南部的“韩民族”后来赶跑“侵略者”赢得了独立,而后隋唐时还发生过战争,不然它们的卢武铉总统也不可能今年在会见布什时说出:“中国曾经侵略韩国数百次,这样的刻骨仇恨我们怎么可能忘记?”明朝后的几百年可能存在朝鲜作为属国对宗主国谦卑的友好,(毕竟我们可以保护它),而从甲午战争后,这种谦卑(可以说是被强迫的)的友好也渐渐消失了。 19世纪末朝鲜李朝的统治风雨飘摇,而朝鲜人的民族意识也渐渐崛起,作为中国附属国的地位当然不会让他们觉得满意。举个例子,我在韩国的时候有幸看过它们现在的小学教材,在三年级或者四年级分册中有这么篇文章,讲有个中国使臣来到朝鲜,作威作福,蛮横无理,提出三个问题要人回答,威胁说如果回答不出就要如何如何,后果很严重。当然结局是圆满的,一个朝鲜小孩子回答了问题,中国使臣羞愤的无地自容。小故事而已,但很能体现韩国人是如何看待当年作为属国的历史。把这个用作全国的小学教材,大概韩国小孩从小心灵中就有“中国人蛮横无理”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吧, 咱们回到19世纪90年代,一方面,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力大增,将朝鲜作为跳板入侵中国是其从上至下的共识(明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就干过同样的事),另一方面,朝鲜王朝也希望日本势力进入以平衡清帝国,以图见机行事独立。可惜弱者是不可能玩转两大强国的,为争夺朝鲜控制权,甲午战争爆发,清国失败,朝鲜“独立”,改国号“大韩帝国”。当然这个大韩帝国立刻被一纸“日韩合并条约”划归了日本,其间朝鲜也期望美国从中斡旋,可以预见,美国人可不愿为了它们而得罪日本,所以从此“大韩”就开始了其50年的殖民地岁月。出乎意料的是,它们并没有表现出如今“切手指”的铁血,也没有如今“抵制日货”的决心,更没有“全国捐金”的壮举,不然可够日本人头疼的了。朝鲜人默默承受了,既没有游击队的反抗,也没有大规模的暴动,据资料称95%的朝鲜人还乖乖的改了日本姓,说起了日本语,二次大战时不少朝鲜人更是加入日本军队在中国作威作福,后来韩国的朴正熙总统当年更是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材生。从这里我是找不出什么理由证明韩国人对中国人有什么深厚感情,重温这段历史,如今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也顶多写:“一个统治者被打跑了,另一个更残暴的统治者又来了。”不要忘了,东学党起义是在朝鲜王朝乞求下,袁世凯带兵血腥镇压的。 50年转眼一挥间,1945年日本败亡,朝鲜终于又迎来了独立。可惜南北在不同势力的支持下不能统一成立政府。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38线成了天堑沟壑,中国自然在韩国人眼中成了十恶不赦,阻止“大韩民族”统一的罪魁祸首(在此引用韩国人原话)。 韩国政府成立之后,接连颁发排斥华商的禁令,包括“仓库封锁令”、“外币使用规模限制令”等等,这便是华商受难的开始。接着,自由党和朴正熙政权两次进行“货币改革”,偏爱现金的华商更受到致命性打击,很多华商因此变得一贫如洗。1961年,韩国政府颁布“外国人拥有土地禁止法”,1971年制定“外国人土地取得及其管理法”,规定华人一家只能拥有一间房屋、一家商店,连炸酱面售价也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华商便成了走投无路的一群。70年代初,原本有12万人口的华商锐减到只剩下2万人。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唯独韩国没有。“炸酱面”“赤匪”“中国奴”等韩语中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侮辱性名称也出现了,直至现在我在韩国BBS上还经常看到,频率之高让我非常愤怒。最近惊闻韩国庆祝“韩国炸酱面”诞生100周年,鉴于韩国人试图盗取“活字印刷术发明权”,考证出“西施可能是韩国人”,“孔子可能是韩国人”等等劣迹,我挺怕它们有朝一日说炸酱面也是韩国的发明。这就比较讽刺了,因为当年“炸酱面”是它们对中国人的一种侮辱称谓呢。 (转自“在韩华人”,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不得擅自转载- 愿与韩语爱好者交流||为了吸引华商投资(这次排外的韩国人好像开窍了),今年韩国争取到了世界华商大会的举办权,而唐人街也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建(可惜是面子工程,不是华人自然聚居形成的,不过聊胜于无)。华商大会黯然失色,李嘉诚等大人物竟然不到场,据分析还是因为当年韩国“排华”影响了整整一代华侨,至今他们对韩国这个“华人不能立足”的可怕之地仍持有负面印象。 最后不要忘了,中韩92年才建交,之前韩国国内进行的是最反共的宣传教育。再建交后当然不能再这样明目张胆了,收敛了一点,但刻意丑化歪曲中国的行为还是没有停止,这点所有去韩国生活过的中国人肯定有相当的感受,好多人因此根本就不看韩国新闻,当然对韩国的印象也非常糟糕了。 说了这么多,叙古论今,一厢情愿的中国人应该可以感到了,韩国人对中国其实不能说具有好感。那么他们对中国是种什么感情呢?很复杂。憎恨?大概有一点,除了少数极端民族主义者比较强烈之外。害怕?这倒是真的,从历史来看,从领土来看,从经济规模看。。。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这个邻居是有点威胁,特别是现在韩国总想强出头做“东北亚平衡者,东北亚的中心”(在此引用韩国媒体言论),并且利用“高句丽”历史问题希望引起长白山,吉林延边甚至东北的领土归属问题。不过在我看来,对中国的感情最多的还是轻视。 韩国人对中国的轻视是由来已久的,前面已经提到,“炸酱面”这个侮辱名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韩国人(或许应该叫日本人才对)称呼华侨的,它们当时虽然是日本帝国的二等公民,但却非常歧视那些背井离乡的华侨。对比中国在抗战期间如何善待朝鲜难民,流亡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如何在国民政府的保护下坚持到最后抗战胜利,韩国人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后来反共宣传中自然抨击中国的社会制度,70年代末韩国经济腾飞,韩国人终于在“半万年历史”(在此引用韩国历史学家原话)中第一次有了富裕的感觉,而恰巧此时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不佳。看着当年的巨人如此萎靡,这给了韩国人一个绝好的增强“民族自信感”的机会。20多年来,韩国新闻媒体总是千方百计揭露中国的贫穷落后野蛮愚昧无知,拿韩国值得骄傲的部分和中国的弱点比较(当然不会拿弱项和中国的强项比较了)。在韩国时常能听到“我们推倒了万里长城”这样煽动性的言语,以至于我在韩国期间为了避免从身边韩国人口中听到这句话,不自觉地总想在任何方面都超越它们,甚至在喝酒上也不愿落后,这样也醉倒过好多次。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事:韩国人如果比较喜欢你,会对你说:“你长得像韩国人”,他们认为这是赞扬你,我总是笑着接受了。但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为表示友好,对一个韩国人说,”你长得像中国人“,结果那个韩国人非常不高兴,认为是污辱它。 我为了提高自己的韩国语水平,每天坚持阅读韩国新闻,刚去韩国时每天都抽出点时间看韩语节目。后来我统计了一下,每天都能看到不少关于中国的消息,当然,几乎都是负面的,如果有说中国好的,那八九不离十最后都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中国如此发展会对韩国造成威胁”。不仅是新闻,一次在娱乐节目中看到过这样的场面:采访一个刚从中国回来的韩国女艺人,主持人问她中国如何,她笑嘻嘻的把中国批判一番,什么脏呀,烂呀,穷呀之类的,在场的观众也非常受用,台上台下笑成一片。对于很多韩国人来说,嘲笑中国是最能增强它们“民族自豪感”的事情了,于是它们乐于找出中国的各种弱点来嘲笑,新闻媒体也非常愿意配合民众的这种心理,想方设法挖出这些东西来供国民消遣。所以我有时很纳闷,它们的记者怎么能找到这么多反映中国贫穷落后的新闻,如果我是个没去过中国的韩国人,那么百分之百我会觉得中国是?了这样的媒体,这样的教育,韩国人对中国的反感和狂妄自大就很容易理解了。有网络文章说在韩国繁华的明洞街头出现过“中国人谢绝”的条幅,这个我相信,因为我曾经见过照片,而且不止一个中国朋友告诉我在韩国商店遭到营业员歧视的事。别说在韩国,就连在青岛,在北京望京,不也发生过韩国人店谢绝接待中国人的情况吗?04年高句丽历史事件闹得最厉害的时候我恰巧在韩国,我看见过韩国人焚烧中国国旗,在中国大使馆前示威,以至当时我有种想立刻逃离韩国的想法。后来在街上也遇到过不少宣传,讲东北甚至山东古代都是“三韩”的领土,我只能置之不理。||“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不少中国人非常崇尚韩国人所谓“尊重儒家传统”这点,认为要像韩国学习。我听到这样的话有点吃惊,后来看到国内媒体用近乎肉麻的言语报道韩国人如何尊重传统,我才恍然大悟,有这样的媒体,难怪有这样被误导的国民。 首先要澄清一点,韩国是一个相当西化的国家,可以说到了全盘西化的境地。举个简单例子,韩语被韩国专家论证为“世界上最简洁,最优秀的语言”,但现在是外来语成灾,餐厅不说餐厅,跟着英文音译为“乐死特朗”,(restaurant)桌子不说桌子,也从了英文说“特意伯尔”table,甚至更玄妙的是老婆居然也习惯叫做“歪扑”(wife),悲哉韩国语,悲哉我这个当年认真背诵韩文单词的好学生。现在固有名词都让位给了这种不洋不土的韩式音译,是不是以后干脆直接说英文比较好呢?要知道韩文中70%是汉字词,剩下的30%也被大量西方外来语占据,这种“世界上最简洁,最优秀的语言”是不是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至于剩下的所谓“儒家传统”,只是中国媒体的想当然罢了。韩国人是不会承认的,它们很早以前就开始做的就是割断所谓“韩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联系,也就是,“去汉化”。汉城改“首尔”的闹剧刚刚过去,这不,几个韩国议员又开始张罗把“汉江”改为“韩江”了。在韩国,“中医”被改名成“韩医”,并被作为高丽医学而拼命向世界宣传推广。针灸也被认为是韩国人发明的,我没看过大长今,不知道里面是不是存在歪曲,但朝鲜日报分明是报道了这个“发现”,并找到了个法国人作证,宣称要纠正世界人民的错误认识,把针灸重新还给韩国。“活字印刷术”也被认为是韩国人先发明,这与中国学者发生了争论,韩国专门建立了印刷术博物馆,把中国在“印刷术”方面的功绩完全抹去,只片面夸大宣传自己,并邀请各国客人免费参观,并经常在国际场合进行宣传。我有幸被邀参观过那个博物馆,我只能承认他们在这方面的确做的非常好,“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了真理”,韩国人用这种方式“虚构”真理非常在行。 国内的媒体还宣扬过说韩国人如何如何重视“端午”,似乎应该把端午拱手相让了。但很抱歉,我在韩国还真感觉不出来。首先我身边的年轻人根本就没人知道端午这个东西,那一天也根本不像国内媒体所说“全国庆祝”,连休假都没有,一切如常。当然有的地方有庆祝活动,但那是拿来作秀的,政府出钱搞的公关活动,为什么要这么劳民伤财?把端午这个东西从中国人手上夺过来成了“大韩民国”的文化遗产,光荣呀,“民族自信感”大增呀,更重要的是,以后可以以此为证据“考证”出韩民族文化对中华的影响。 我在韩国被多次问到:“中国有没有中秋节,中国有没有春节”之类的,不要笑,这其中很多是名牌大学博士,以至于我后来实在厌烦了答他们:“农历是中国人发明的,所有农历节日中国都有。”还有个韩国名校博士一次和我讨论,信誓旦旦的说甲骨文应该是从朝鲜半岛传到中原的,并引用了一些韩国学者的“论据”,遇到这样的事我都懒得争辩了,真希望他在国际学术会上做这个报告,也给西方人看看韩国学者的“风采”。后来我看了篇韩国学者的文章,乖乖,连大禹治水用的“神书”都是朝鲜半岛传过来的,对韩国学者的学术能力我简直找不到语言形容了,惊如天人。要知道韩国直到15世纪才有自己的文字,韩国建国后为了“去汉化”才禁止使用汉字的,它们的学者“参考”的史书几乎都是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史书,它们以前还根本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看过一些国内媒体写的文章,盛赞韩国的人情世故,说韩国人讲礼貌,尊老爱幼等等。等级制度森严,的确,尊老,我承认,但爱幼,只能说那位作者胡说八道了。如果摆出一副前辈的尊严,对着后辈“狗崽子”“龟孙子”骂不离口,再时常赏两个巴掌拍拍后脑勺也叫“爱幼”的话,我倒情愿前辈们不要“爱”我,justleavemealone。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在韩其间自然少于受到如此“优待”,不过看着身边的韩国小辈们屡屡被前辈捉弄教训却还要服服帖帖的甘受,真觉得有点同情他们。不过一年后我的同情心也消失了,因为又来了新人,当年的后辈成了前辈。对于新来的后辈们,这帮当年的“受害者”手段可一点也不含糊。 在韩国,前辈说的话必须无条件服从,遇到无理要求也不能公开反驳,不然就成了集体中的异类,受所有人的排挤,生活更加悲惨。表面上韩国人的小团体是非常团结,吃饭,喝酒,活动大家都在一起(因为不能不去,不然又会受排挤),但鉴于前辈和后辈这种完全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后辈是不是真心尊敬前辈,只有鬼知道。据我所知,好多平时看起来相当亲密的前后辈一旦分开,那就是老死不相往来,大概能说明点问题吧。另外我所认识的韩国人似乎还真的没有什么朋友,实在郁闷了就靠着自己前辈的权威“命令”几个后辈出去陪着喝喝酒,也不管对方愿不愿意。想想这种人生也挺失败的,不过韩国人也习惯了吧。 总之韩国的社会关系是非常让人压抑的,刚去韩国时我也试图融入它们的文化,不过后来我放弃了。因为感觉如果我真的逼自己融入了他们这种文化,我会变成一个狭隘自私的人,变成一个不考虑别人感受,用权威等级压迫后辈的人,这对我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害的,除了韩国人,我还真没有发现哪个外国人喜欢它们那种社会氛围。||“人必先自辱,而后人辱之” 现在很多中国人总爱说韩国人无知,狂妄自大,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人本身的行为让我们有了这样的印象,是它们自己带来的恶名。而且,这些无知,无礼,狂妄自大的行为如此之多,如此之普遍,已经成为了所有在韩国生活过的中国人所不能回避的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韩国人对中国客人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有很多甚至已经很无礼,足以让对方生气了。不过我前面已经介绍过韩国人对中国的感情和他们不考虑别人感受的特点,所以在它们看来,根本不能算是无礼,说不定还会觉得咱们神经过敏呢。 我在一个韩国华人论坛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些在韩国的中国人常常遇到的问题,当时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和我遇到过的几乎一模一样,看来大家都差不多。在此摘抄转载一下,我就懒得打字了。。。。 A你父母是干什么的?来韩国的都是中国的有钱人吧! B中国有面包么?中国也有方便面吗?中国也有苹果吗?中国也有练歌房卡拉ok么?中国也有台球厅么?中国也过春节呀!中国也有网吧?中国人也用手机吗? C这个比较诡异:中国人洗澡么? 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因为前几年有一个去过中国的韩国人写了篇文章讲中国人如何不讲究个人卫生,夏天身上散发恶臭,结果被韩国好多网站和报纸都转载了,(我已经说过,韩国媒体是非常喜欢这类文章的,韩国民众也是非常乐意通过这类文章来满足自己“民族自豪感”的),非常出名,大概韩国人对中国人卫生状况不良的印象由此而来。。。 D针对朝鲜族朋友的,一般会问:“你们是不是都很想来韩国当韩国人呀?你们希不希望从中国独立”之类的问题, 说到朝鲜族,感觉韩国人有两个标准,只要是在国际上得了奖或者出了名,那不管是中国朝鲜族还是韩裔美国人,那统统都叫“在外同胞”,要大肆宣传一番;不过要是中国朝鲜族在韩国作奸犯科之类的被抓住了,那媒体首先强调的是那个罪犯是中国人。 E韩国人在带领人参观的时候很喜欢问:“中国也有这么高的建筑吗?““中国也有地铁吗?转述两个好玩的例子(不是我亲身经历,虽然我也遇到过上述两个问题): “一次韩国朋友带领我们去汉城市内观光,参观了他们全国最高最自豪的“63大厦“不太高,就63层,结果问我们:中国也有这么高的建筑吗?我们平时被他的类似问题已经折磨得受不了了,一哥们就说:没有,韩国的这建筑世界第一高。。。那韩国人听了想了想,说:美国有更高的,我们这个大概只是亚洲第一吧。。。” “还有一次,韩国友人带我们去汉城的一个市内公园玩,大家都知道韩国国小,能在汉城搞出块还不算小的地方种点花草树木就很不得了了,所以就礼节性的赞扬了一下,结果一韩国人自豪的不行,问我们:北京也有这样的市内公园吗?我们一哥们回答:我们有颐和园,比这个大。。。那家伙听了顿时不说话了,他再孤陋寡闻,颐和园的大名还是知道的,最近中国旅游广告比较多。。。” 原文作者最后一段写的很好: “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是不是很不爽?其实韩国人的这些表现也提醒了我们,现在中国正在变强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其中也不乏那些来自相对落后国家的人们,我们在和这些外国人接触的时候会不会也出现韩国人这种“暴发户“心态呢?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提些弱智的问题,虽然别人当场不说,但对中国整个的印象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大家都应该反思一下,有则改之,不要让别人也觉得我们泱泱大中华的国民和韩国人一样小肚鸡肠,狂妄无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说到韩国和中国的领土争端,相信不少中国人都要哑然失笑,隔着个海,还有领土争端?正如我在前面已经提到,韩国经过几十年的教育,现在韩国人一致认为,“高句丽”是它们“韩民族”的祖先,“高句丽历史”是韩国历史。04年由于中国的“东北工程”将高句丽史列为中国史一部分曾引发了中韩外交冲突,??涨。至于真相如何,我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把工作留给学者,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 但那些绑着写有“还我河山”四个鲜红大字布条的韩国人时常会成群结队出现在吉林吉安,延边,或者长白山。我看了朝鲜日报做的调查,居然过半的韩国年轻人赞成“夺回”“满洲(东北)和间岛(吉林延边)”。还是那句话,“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了真理”,韩国在高句丽问题上已经完成了发动群众的工作,而中国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高句丽,说不定还有不少人赞成韩国的观点,却不知道这个争端关系到了东北的归属。 如果高句丽历史争论只是做秀,为将来做准备的话,那么延边和黄海领土争端已经摆在面前。 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黄海大陆架的争议。中国主张按自然延伸原则划界(对待日本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大陆架延伸更远),但韩国主张按中间线原则划界。这样,中韩双方便产生了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韩国在黄海上对于中国主张中间线原则,而在东海上对于日本却主张采用自然延伸原则,完全没有原则性,只希望两边都占便宜。1991年5月至8月间,韩国在没有与中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连续在中方黄海水域进行石油钻探活动,遭到强烈抗议。2004年7月,韩国还联合日本,在中国东海中方一侧的大陆架进行石油钻探,也遭到中国的抗议。 此外,中韩两国在东海还有12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中国主张按自然延伸原则与其划界,而韩国则主张按和划分黄海大陆架相同的中间线划分东海大陆架,两线之间便形成了12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日,韩国与日本政府签订东海《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等。中国政府曾发表声明,指出上述协定是非法的、无效的。 韩国汉城市议会日召开第159次临时会议,制定了所谓的旨在“废除《间岛条约》”的决议案,决议案认为“间岛原是韩国领土”,因中国清朝与日本签约而被“割让”。决议案称,此举从国际法上看“违背当事人的意志”,所以韩国认为中日之间签署的《间岛条约》“根本无效”。又称,国际法认为,即使条约有“不妥之处”,在签定一百年2009年之后,通常也被视为有效。因此,决议案认为韩国政府应该为“找回”间岛及时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 “间岛”,原名“垦岛”(因大批朝鲜移民越界垦殖而名),系图们江北岸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龙县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自古系中国领土。清政府与朝鲜政府曾多次勘定国界,确定该地为中国领土。 后来日本捏造所谓“间岛悬案”,并且恶意歪曲所谓的“间岛”范围,将纵十里、宽一里的滩地,扩大到“海兰河以南、图们江以北,宽约二三百里,长约五六百里之地”,即中国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地区,妄图一举侵吞这些地方。经过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多方努力,最终挫败了日本的这一侵略图谋。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中韩界务条款》,即所谓的“间岛协约”。 可以看出,韩国和中国是确实存在领土争端的,但中韩政府目前比较务实,特别是中国现在面临日美的压力,又要和平崛起,所以对以上的争端都做了最低调的处理。韩国政府也不敢造次,所以中韩间至今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但韩国媒体向来有煽风点火,制造反华情绪的“光荣传统”,再加上其教育部门的作用,现在几乎所有的韩国人都认为中国“侵占”了它们的领土,其险恶用心不能不察。 最后总结一下“大韩民族”的特性,在我看来,韩民族和日本民族是最相似的,特别是经过50年日本殖民统治,它们的共同点相当多。 1,国土狭窄,自然资源贫乏,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日本好歹有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韩国只有不到10万。经济都是外向型,原料基本靠进口,日本历史上强盛时走上了武力扩张之路。 2,单一民族,排他性非常强,狭隘民族主义盛行。日本右翼分子让中国人愤怒,但韩国更 加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却时常让我冒冷汗,真庆幸它们至今仍然分裂,没有强大的实力。 3,为了“民族自豪感”,不惜篡改历史。记得有文章说日本人考古作假,让人鄙视。不过后来见了韩国人的“考古”,我倒觉得至少日本人还想着去做假证据,韩国人甚至把这一步都省了,还把成果出来大肆宣传。我不知道日本是不是也搞“去汉化”,但韩国搞得也太离谱了一点。 4,没有继承到儒家的真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儒家强调“仁”,这很难和日本帝国主义联系到一起。而韩国的那种社会风气和韩国人的诸多品行也难和“仁”和“礼”联系到一起。所以说它们皮毛和架子是继承了,而且比我们做的还要“儒家”,但真正理解了吗?我看未必。 5,韩日战后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一致,当然是韩国照搬日本经验和体制。所以韩国精英们对日本是相当推崇的,几乎达到了言必称日本的地步。至于国内大肆宣扬的“反日”,抱歉,我在韩国还真没感觉出来,身边的韩国人全套日本电器,倒是咱们几个“穷苦”中国人买了比较廉价的韩国产品支援了他们的三星LG。韩国国产车确实满街跑,日本车很少,不过去江南的富人区看看那里lexus也不少,原因很简单,贸易保护嘛,价高老百姓买不起。这里说句题外话,国内的车市,现在奇瑞吉利几个越卖越好,真高兴,这才是咱们的中国企业,不要贸易保护,和合资,外资企业硬碰硬,这样成长起来才有竞争力,我看好中国汽车。 其实关于韩国的点点滴滴还多的很,比如韩国料理,韩剧等等,以后有时间再慢慢写,我这个“知韩派”也发挥点余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韩国,你知我知大家知,岂不快哉? 全文完) (转自“在韩华人”) -版权所有,不得擅自转载- 愿与韩语爱好者交流 本文无意挑起敌意或过激的回应,只希望盲目哈韩的人们能够由此清楚地认识到一些另一面的东西,从而也有更清醒一点的判断。||顶!||学习||只愿朝鲜与韩国永远分裂下去||顶顶||韩国电影《2009失去的记忆》中的电影台词 老人向坂本正夫讲述历史: 2008年,历经60年的分离,南北朝鲜奇迹般的再次统一。成为拥有强大军事和经济力量的新国家。以东亚新强国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然后国内产生了运动,试图收回古代朝鲜人生活的土地。你可能不知道,可满洲一带最早是我们祖先高句丽人的领土。当然,中国政府不会接受这么做... 下载地址: http:member_pic_63filesyy168htmlarticle_4332_1.s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ord打字覆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