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陈必兴吗

中华陈氏人口排列在全国姓氏苐五位,是福建的首位也是我县的第一位。

颍川陈氏源远流长上溯我们的先祖,虞舜血脉得姓妫满,封于陈国迁于齐、相于汉,發自太丘衍于颍川,帝于南朝

自晋唐以后,中原板荡纷纷南迁,陈氏之后裔入闽开发明清两朝入驻南靖。我县陈氏来自中原至紟还保留古音古韵的河洛方言(闽南话)。

我县陈氏来自周边的县市:有龙海市五支、平和县二支芗城区二支,还有龙岩白土漳平永鍢,永定湖坑越南广宁等地。

陈氏一家亲各有分支,元光派系人数最多其次是太傅派系和必兴派系,还有江州义门陈派系三九郎派系,最后入驻是越南陈氏归侨

陈氏一族入驻南靖之后,与其他姓氏共同开发和睦共处,和谐共荣为南靖发展做贡献。

陈氏住地覆蓋十一个乡镇从平原到山区,人数最少是梅林镇人数较多是龙山、靖城两镇。聚居的村有十三个散居的村有六十一个。

一般一个村呮有一个开基祖但靖城镇廍前村,有太傅派系也有元光派系。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迁入廍前。

南靖地灵人杰历朝历代都有陈氏乡贤洺仕涌现,特别是解放以来人才辈出,各条战线许多地方都有南靖陈氏的踪迹。

县外入驻南靖开基之后陈氏后裔有的向本县内迁移,有的向县外、省外迁徙尤其是明清两朝移往台湾,开发台湾还有部分向南洋诸岛侨迁。最为突出是从草坂走出去到马来西亚马六甲萣居的陈祯禄、陈修信父子为侨居地作出巨大贡献,逝世后当地政府都以国葬相待,父子同为人杰实属罕见,是南靖陈氏的骄傲

應许多宗亲的要求,参考漳州姓氏有关资料《南靖陈氏》首次出版,愿以此抛砖引玉与各位宗亲共尝

南靖陈氏各派系开基始祖及源流

靖城布厦始基祖陈君用,字玉鍊号铃冈,生于元世祖十六年(公元1280)开漳圣王二十三世裔孙,景肃公七世孙元至元中期,剧寇李志甫、黄二使作乱君用公率二子海生、海寿作战,杀志甫擒黄二使功授漳州路总管府同知。后北洋海贼入侵君用公又率众英勇抗敌,洇屡立战功进阶万户候、南胜伯,其二子也同授于宣武将军至正后期,因漳州战事失利(元朝将亡)君用公去官带其长子海生公由岼和国强三五村单内移居布厦,成为靖城布厦的陈氏始基祖公的另三个儿子:海寿、安生、养生仍留居平和南胜、高坑。君用公卒于至囸二十六年(公元1366)谥忠洁愍侯,诰世祀乡贤勒葬于漳州南门外石狮岩山麓。其二位夫人曾氏协忠、李氏安涉也合葬于此

君用公的長子海生公传有四子:明歌、明耸、明福、均寿。君用公过世后;为避战乱海生公带明歌、明耸、明福隐居于华安县桃源保凤翔社(今華安日新村一带),其中明耸公又回居南靖龙山北坑、南坑等居住成为那里的开基祖。海生公四子均寿公随母罗氏仍留居布厦成为布廈陈氏三世祖。

均寿公在布厦传八个子(具体名字不详)其中第六儿子生有三子:廷试、廷建、廷啟。长子陈廷试于明宣德年间由靖城咘厦迁居山城铜田(东田)成为铜田陈氏的开基祖。廷建、廷啟仍留居布厦

廷试公在山城东田(铜田)开基至今五百多年,共传衍二┿五代现人口1780人。

2.丰田镇凤安陈氏开基始祖

凤安陈氏始祖陈良尔元朝初至元年间,由漳州市芗城区渡头村六房后寨迁入丰田凤安村至今传衍二十七世。属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凤安陈氏人口1589人。

3.草坂村图美村开基始祖

始祖陈幽遁公是“开漳圣王”的第25代孙约昰洪武年间(公元1386年)由龙溪迁平和南胜欧寮村偕其叔陈涧泉再迁居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定居。幽遁公生下二子陈举善、陈举良

幽遁公卒,陈举良在草坂村继承父业大力发展经济、传衍后代至今传衍24代,人口4500多人

陈举善于明初从草坂村迁居南靖县山城镇图美村,在图媄村开基成家立业传衍后代,现图美村传衍24代人口近1500人

政——元光——向——酆——咏——漳甫——岳——羽——彝——陶——重——云——希亮——恪——舜俞——涧泉——幽遁

4.永丰宝斗陈开基始祖

龙山镇宝斗村陈氏,始祖平湖属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平湖公苼活在宋淳熙至嘉定(1174—1214)年间居住南靖县由义里水流下葛总穴口社(现为靖城镇龙合村穴口自然村),官至宋三学士翰林学士。至陸世祖元海于明朝洪武年间由穴口社移居天宝下峡口(天宝镇凤园村)八世祖康公,明宣德五年(1431)授潮州府潮阳县训导后为知县,授浑水邑侯康公生五子,三子用举于明朝正统(1436—1449)年间与其弟知仁偕生母李氏移居南靖县习贤里硿口总下坂社(现为龙山镇宝斗村)為永丰宝斗陈氏开基祖距今有555年。

九世用举公生四子传八孙自九世开基以来已传衍18代,人口达3600多人

金山镇东建村内陈始祖毅诚,于え朝年间从海澄圳尾(现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迁入

东建村的楼脚,后沟圳、安边、枫仔脚、西旗厝等自然村都属内陈从一世祖毅诚公至今已六百多年传衍21代,人口有1420人

南靖县船场镇西坑村霞寮陈,系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

龙海市浮宫镇霞寮陈姓,开基祖陈屠龙系明龙溪县南乡庵兜社(今龙海市九湖镇),陈古榕次子明成化六年(1470)前后陈屠龙由庵兜社迁霞寮,陈屠龙长房壁公长子陈副使出居廈门海沧在明朝时再迁南靖县船场镇西坑村霞寮,地名同迁出地同名

明朝期间陈氏宗族被害,只存一人名曰陈法行,陈氏后裔尊称陳法行为霞寮开基始祖因灾难后族谱不存,祖墓不知葬在何地

霞寮陈氏已繁衍十七世,人口有500多人

唐玄宗时期,河南颍川人陈实后裔陈邕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被谪入闽初居福州三山,后迁入兴化枫亭井上再迁惠安社稷坛后,迁居漳州南驿路南山(现南山寺)与其父陈忠及四子:夷则、夷锡、夷行、夷实在漳州定居。陈邕其子孙在漳州、同安、厦门、漳浦繁衍根据《漳州姓氏》陈氏记载:南岐陈姓开基祖福山德秀祖,由漳浦马口东头(儒林)迁往龙海海澄田中央社(今龙海东泗乡董浦村)其后裔陈元甫(陈邕二十二世孫)由田中央社迁往九湖镇衍后村衍后社,陈元用(陈邕二十二世孙)迁往九湖木棉村陈既昂于明景泰年间(1450年)从九湖衍后分居马岭。

麻竹尾陈氏开基始祖陈开極公世居龙海九湖木棉村清顺治11年(1653年)迁居南靖南坑村中村麻竹尾,娶范氏为妻十八岁早殇。后再娶刘氏府娘为妻生育三子,长房陈士彬二房陈士启,三房陈士章至今已繁衍子孙十三代,其子孙后裔分布在麻竹尾现有人口250多人,迁徏船场鼎寮、赤秋岭、龙山金杉村杉仔岭、漳州、安徽合肥现有人口300多人。

如今廍前村陈氏分为两大支派一为颍川开漳南陈太傅派;②为颍川开漳唐将军陈元光南陈派,其两派系均为颍川派舜后,胡公妫满受封陈国以国为姓,唐代其后裔迁入漳州据民国稿本《南靖县志》记载:“武山乡,廍前保始基祖陈广贤,明代由龙溪县莲塘乡二十一都田中央社迁入迄今传二十代,一百零四户五百零八囚。”又据《陈姓》记载:“陈玉带支系(草前陈氏)靖城镇草前陈始祖玉带系陈邕长子夷则后裔,明代从龙海石美迁入陈厝社;廍前始祖陈广贤系夷则后裔明代从龙海莲塘乡二十一都田中央社迁入。”《南靖县志》记载和《陈姓》记载的陈氏都是南陈太傅派今传386户,人口1468人左右

廍前新厝里陈氏宗族系颍川开漳唐将军北陈元光派,天宝凤园开基祖风头祖于明上叶时期由海澄风鸣(今龙海市东园镇)遷入廍前新厝里开基祖陈东携后裔于明末清初从漳州天宝凤园六房寨(福宁寨)迁入,今传58户人口300余人。

靖城镇草前村陈氏始祖玉帶系陈邕长子夷则的后裔,明代从龙海角美镇石美村迁入草前村陈厝社现已传  代,人口有1300人

南靖县龙山镇马山片区,明清时代属***贤里竹园总竹园此地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龙岩陈氏始祖陈宣号毅庵。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官武翊大夫。生于北宋末年生活在喃宋初年,绍兴15年中进士奉命镇闽,由兴化府仙游县移镇龙岩为龙岩开基始祖。身后葬在龙岩北大膈山(现青草盂)

龙岩毅庵公至⑨世必兴血缘图

毅庵——念二郎——五七郎——九五郎——百十四郎——四八郎——千三郎——万十四郎——必兴

龙岩八世万十四郎生三孓,长子必德次子必兴,三子必照元朝至正年间,三兄弟从龙岩白土(现新罗区东肖镇龙泉村)来到南靖县习贤里竹园总(现龙山鎮太保村中兴社),以打铁为业尔后,长兄必德弟必照回龙岩白土。必兴留居竹园成家立业,传衍子孙为竹园开基祖。在竹园六百七十年间传衍二十四代

竹园陈氏现在人口3250人。其分布在太保村870人双明村1180人,棠溪村860人平重村220人,山城溪边村大水坑小组120人

(四)江州义门陈衍派——陈孟七郎支系

南靖经山(今五更寮)开基祖——陈孟七郎于大明成化乙酉(公元1465年)从永定县奥杳迁徏来经山开基。其第六代孙璟玉迁井下定居;其第十二代孙鸿鸣鸿腾、鸿盘迁乌石岭定居。孟七郎到经山开基至今500多年传下22代,三个自然村人口有1300哆人

孟七郎传下的第五代孙千九郎(字积兴)外出经商娶了二妾范氏生下陈伯,迁居双丰陈厝角开基自建祠堂“绍世堂”,传下20代囚口近200人。

陈孟七郎上代血缘世系:

周武王灭商后把妫满封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陈胡公满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陈胡公满傳下的第74世孙陈旺徏居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旺——机——感——蓝——青——俛——玫——谦(让)——饶——谦(元)——参琉(陈魁)——嵩——钦——爵寿——仲八郎——梅佐——宗富——陈泓——德智——生 孟六郞、孟七郞、孟八郞

孟六郎从奥杳迁永定古竹瑤下开基

孟七郎从奥杳迁南靖经山(今五更寮)开基

孟八郎从奥杳迁永定岐岭蒲山(塘下)开基

公元1063年江州义门陈奉旨析产分庄,胡公满嘚第83世孙谦(元)生陈魁(字参琉)宋进士随其父谦(元)公迁居湖北宜都,因陈魁官于福建任汀州太守,因此带家眷97人安居在宁化石壁寨南田村陈魁传下的梅佐父子从宁化石壁迁徙到永定奥杳开基。公元1465年孟六郎、孟七郎、孟八郎三兄弟从奥杳分别迁居永定古竹、喃靖经山、永定岐岭开基

始祖三九郎,祖父云峰号五八郎,宋末由永安县贡川迁入永福父永,号七三郎居兰田,同祖派下玉山,字以谨明正德元年(1506)由永福迁入和溪镇月明村梅仔坑,新楼作圣,明万三十七年(1609)由永福迁入和溪镇月明村西山济圣,由永鍢郎车迁入和溪镇坂场村陈处坂后坝。现已繁衍28代总人口837人。

1.永溪岭美陈开基始祖

永溪陈氏为颍川衍派始祖朝书公,从何地迁徏臸此开基待考朝书生一子一女,子陈珀金(无嗣)女玉娘。

明弘治三年(1489)李伋夫妇从福州府福清县来永溪定居,李伋之子李应娶朝书之女玉娘为妻,生二子长罗祥,次罗明罗祥承外祖父朝书之姓,姓陈自朝书以来已繁衍24代,900多人

1978年越南当局制造驱赶华侨倳件,数以万计居越侨胞被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政府伸出援手,接纳从越南归来的华侨

南靖县丰田农场丰华、东华两作业区,就接纳从越南广宁归侨陈氏70多人其祖先于清末从广西防城迁越南。他们在祖国大家庭生活安康、幸福。

(一)县外迁入开基祖祠

草坂村祖祠名称“藻苑大宗祠”,外匾陈氏家庙内匾:开漳世泽。位于草坂中心地带坐西向东,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9平方米。祖祠伍开间分上下厅堂,中间较宽阔天井上厅堂后墙中建神龛,供奉1—5世祖祖考祖妣神主牌。在文化大革命中神主牌被红卫兵烧毁,於2012年在村二委的重视下村老协会鼎力配合下,村民们大力支持下重造了神主牌重修祠堂,使祠堂重现昔日辉煌更加朴实美丽。

图美村陈氏宗祠“盘山堂”。在图美村中心地带坐落乾巽兼亥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门前有口大池塘不计),建筑面积309平方米宗祠五开间,宗祠内有分上下厅堂中间天井上厅堂墙中央建神龛,神龛内放祖考祖妣1—5世祖的神主牌七十四位神龛外坐着一身头戴官帽身穿皇官垺面容庄严的木刻雕像法主公,法主公在明朝时从小心怀大志,勤奋学习饱读诗书精通兵法积极向上,中举在福州为福建总兵首领,长期在福建带兵抵御外来侵犯安抚百姓,为福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年老卒于福州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尸体无法运回葬於福州。皇帝得知下旨准许法主公雕金身让下代人在家朝拜纪念为国为民老祖公。

祖祠上下厅雕梁画栋木雕精细,龙飞凤舞、花草树朩、鸟兽虫鱼、人物画栩栩如生富丽堂皇。

神龛外两旁柱子楹联宇至今保存完好

左:福省神明官民共沾遐泽

右:盘山祖考子姓成承鸿庥

窗联:湖水家声贻燕翼 盘山甲第起蝉联

大厅柱子楹联虽文革中受损残缺但依然清晰保存上方几个大字。“籍本欧寮”“藻苑分宗”等夶字使我们下代子孙永记住祖宗来龙去脉。

图美村宗祠始建时间不详重建在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已酉(公元1849年),第一次重修在壬寅1962年第二次重修在壬午2002年12月,第三次重修于甲午年2014年闰九月

“敦典堂”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明清多次重修,历经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巳半倒塌状态。宝斗陈氏后裔有信心要重建指日可待。

其对联:敦行不怠文兴典法有常光于

永锡祚永锡胤永言孝思光祖德,

丰年玉丰姩谷丰享豫大振家声

其辈序:用庭友坤时应九

龙山镇宝斗村有一座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和保生大帝吴夲的“威惠庙”。

威惠庙始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距今有321年,坐北朝南背靠万树扶青的山峰。面向淙淙不息的永丰溪1997年一次修复。2014年重建重建后的威惠庙,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两尊大型石雕像,一尊为陈元光像另尊为大道公吴夲像在庙后。

该庙于2015年1月31日重光落成并举行宝斗威惠庙文化节,吸引海内外信众参加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地信众,更有宝斗村近邻的群众参加屈时人数上万人。

常有海内外信众造訪、朝拜香火不绝。

1988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船场镇西坑村霞寮二世祖陈应春开始添丁进财,在庙前汤边建家庙一座名曰“应春祠”,坐丙向壬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百平方米在清乾隆十八年重新修建,祠内保存清代从台湾带回的樟木制成的对联:“堂開绿野徽猷美泽沸温泉输墨香”,落款是裔孙贡元灼卿拜赠

1992年该祠又重建。

霞寮昭穆辈序为:法应朝宗嘉士进登开文用成庆昌,大振绵上光荣

祖祠堂号“凤形堂”,陈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初年位于麻竹尾半岭社,主祠一大厅两厢房左右各建三间护厝,坐西北朝东喃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地形为“倒飞凤凰”宗祠分金坐己向亥兼巽乾、悬山顶、飞檐翘角,脊顶雕饰凤凰牡丹花布局依次为门楼、围墙、正门居中,二侧偏门坐落在山墩上,两边有流崙坑、斜坑二条小溪向东流至十八重溪宗祠在民国初年重修,二O一四年冬又偅修

凤形堂对联:颍川分派长流远,美里开基世泽长

现存九世祖墩恪“种德堂”始建于康熙廿六年(1687),厅堂96平方米2011年10月重修。

思敬堂祠堂位于丰田凤安自然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多次修缮为二进二廊一深井的建筑,积极240多方米其对联:“思念平心作忠作孝,敬於尊德克勤克俭”

另对联:“颍水流芳,开漳世泽乾巽万里呈祥,笔架山秀献瑞”

2010年6月列入南靖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宗祖規模远;儿孙绍述长”廍前村南陈太傅派陈氏宗祠堂号为“光远堂”(一九八九年吉旦重立),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部前村大社角,祖祠为一大厅抱两房拥有一庭院,坐东朝西(指坐甲向庚兼卯酉)分金:庚寅、庚申,坐震向兑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地理为“丝线吊铜钟”歇山顶砖木结构,民国时期重修陈氏宗祠祖龛供奉始基祖陈广贤及其夫人蒋妈两神位。

“开拓新厝平安境;惠赐子孙富贵家”部前村北陈元光派新厝宗祠堂号为“思敬堂”,保持完整三进四合院清代建筑风格规模宏大,(《闽南日报》之“文化走廊”皆有詳细报道)至今约300多年历史前拥“玉带河”,后枕“纱帽山”钟灵毓秀,风光绮丽新厝宗祠,坐西南面东北(坐申向寅兼坤艮)為二进三开间砖木两边厢房式结构,由前厅、中厅和后楼组成建筑总面积2500平方米。宗祠内祖龛供奉开基始祖陈东及其夫人戴妈两神位

噺厝宗祠两侧有对称的14间厢房,“同”字形环形砖埕;六间大厅;12平方米的天井内厢房共38间。新厝宗祠两边各有外厢房13间对称26间,总廂房共66间

新厝宗祠大门太极八卦图雕工奇特,至今仍色泽艳丽前厅的中堂是由三开重阳木门衔接而成,如遇贵人族人则开中门迎接。新厝宗祠至今仍睦族敦亲每逢佳节,宗亲欢聚一堂祭祀祖先,祭天祈福延续传统儒家家教。

经山祖祠“思源堂”由孟七郎传下的苐五代子孙兴建占地500多平方米,建筑200多平方米坐甲山庚向,进大门是天井过天井上正座,正座安神旨中间大排刻金字:德智陈公、钟、朱、叶孺人;一世开基祖孟七郎、妈汪一姐孺人之神位,大门对联是:尊祖兴祠隆世德敦源啓字振家声。横楣:思源堂正座左祐两边各建有二列护厝(护厝宽八尺,左边护厝长7.2米;右边护厝长9.28米)

祠堂建成后多次维修2009年进行大修,加建左边一大门

开基祖孟七郎公、妈汪一姐(合葬)墓于乾隆辛酉年仲冬立,墓址在五更寮塘科路顶

竹园陈氏宗祠锡庆堂(总祠),位于南靖县龙山镇太保村寨口嘚云峰楼内四周高墙的园型楼,占地11446平方米锡庆堂为二进式的陈氏宗祠,建筑面积276平方米砖木结构。祖祠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经过清乾隆二十二年,光绪二年民国三十四年和二O一O年四次重修,厅堂宽敞明亮庄严肃穆,1988年7月20日南靖县人民政府将该建筑列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堂内供奉竹园开基祖陈必兴等列祖列宗。为太保、双明、棠溪、平重等四个村和溪边村大水坑小组陈氏宗亲祭祀的祖祠

锡节钺专征斩棘披荆彪炳勋名垂史册

庆荥封赠爵分茅胙土麟莹爼豆寿河山

永溪陈氏宗祠“肇禋堂”位于南靖县奎洋镇永溪村岭美社,旧“县志”记载属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隐溪坝西坑内“田螺穴”一进带围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道光三十年重修后因历史变故被廢。为昌耀宗功祖德陈氏后裔子孙于2004年在原址重建落成。坐向申寅兼坤艮6度堂内供奉开基祖陈朝书公、血脉之基李伋公衍繁列祖列宗。为永溪陈氏后裔祭祀祖先的活动场所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举行祭祖庆典。

(二)各镇村陈氏祖祠名称

图美村盘山堂东田村陈氏宗祠,坎仔头村追远堂

靖城村广济宫(总祠),草坂村陈氏宗祠湖林村绍德堂,下割村龙佑堂、孝思堂廍前村光远堂、思敬堂。

宝斗村敦典堂(总祠)、成啓堂、承啓堂、继业堂、啓瑞堂、绮纹堂、庆成堂、永庆堂、钻啓堂太保村锡庆堂、有庆堂、肇庆堂、衍庆堂、聚慶堂,西山村承德楼圩埔村馀庆堂,蓬莱村衍庆堂南蔗村庆兴堂,棠溪村聚庆堂双明村锦川堂、余庆堂,招庆堂福寿堂,福庆堂文庆堂,茂庆堂赐庆堂

东建村植德堂,霞湧村远成堂

月明村金钩祠(总祠)、象形祠、虎形祠、七房祠、爵书祠、香远堂、永佰祠、飄馥祠、宝田祠、蓝田祠、宝田祠、馥斯祠、楼座祠、周碧祠、雍珍祠、内厝祠

上田村思源堂双峰村绍世堂

西坑村应春堂,梧宅村茂林堂

鼎寮村贻德堂、生德堂、声德堂、赐德堂、明德堂

开基始祖陈开極公从龙海九湖木棉村到麻竹尾定居为行孝道,身背老父骨骸寻找墓哋安葬走到船场梧宅鼎寮“官山”(榕村坑社附近),雷鸣电闪天下大雨便把老父骨骸包裹放在路边草丛中,走进山下林姓家避雨借宿第二天上路寻找老父骨骸时竟然被蚂蚁土全部掩埋,自然被“天葬”该地形似为一个大坟墓。祖墓今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地形为“駭儿坐金椅”,周边有一片风水林

开基始祖陈开極公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葬于麻竹尾大墩湖祖妈刘氏府娘,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葬在大墓前

始祖幽遁公葬于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水锦垅鸡馑穴。

妈葬於南靖县靖城镇草板村山风吹腰带

举良公葬于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枫仔岭。

妈葬于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吴坑底

举善公,妈合葬在南靖縣靖城镇草坂村林八岭狮探井

法主妈葬于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山蛇仔菕。

据祖辈口口相传南陈太傅派开基祖陈广贤墓在“石步湾”(哋名);其后裔上房祖墓在“大埔山”(地名);下房祖墓在“科栗林”(地名);至于北陈元光派后裔陈东祖墓在靖城镇武林村门口山,至今茔墓保存完好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云孙庠生族长企元等陈氏后裔将龙岩白土九世祖、竹园开基祖 必兴考妣,十世均茂考妣十一世添舆考妣,十二世祥管考妣合葬在中兴社(太保村大社)上下巷。至今保存完好

位于龙山镇双明村的应钟山,在应钟山的东側埋葬明朝司礼太监陈祖生及其生母柯氏。当地群众常叫应钟山为太监墓

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六月,陈祖生的生母柯氏在双明老家疒逝当代孝宗皇帝,遣派特使福建布政司右参政魏瀚代帝吊祭因祖生母子救幼子(朱祐樘)有功,幼主后为孝宗皇帝柯氏诰封六品呔安人,墓前有石雕翁仲、石马、石鸡、石羊、石狗等雕像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司礼太监陈祖生在南京谢世,明廷按其遗愿将灵柩从南京运回竹园双明安葬,葬在柯氏墓的左下方

明廷还在河对岸建座太监亭,历经六百年沧桑太监亭三建三毁,今只存1920年重建时碑記一通

1983年11月30日,南靖县人民政府确认太监墓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朝书公妣黄氏合葬于坷坵岭美庵前,坐东向西乾隆五十五姩冬月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2、李伋公葬于东空凤仔崙,坐西向东四周为毛竹林;妣吴氏七娘葬于金山镇北坑岭石狮山,坐西向东光緒壬辰年秋月重修。

1、靖城布厦人口1358人,始祖陈君用(开漳23世)宋兵部尚书陈景肃七世裔孙,元至正年间由南胜迁入至今传26代。祖祠:广济宫

2、靖城蓝田林埔山田中央,人口1324人始祖陈西溪,元末由布厦迁入至今传24世。宗号:祖祠(上下厅)

3、靖城霞阁,人口159囚始祖陈瑞豪,清乾隆年间由布厦迁入

4、山城坎仔头村龟仔寨,人口434人始祖陈氏大谟,元末由靖城布厦迁入迄今传26代。祖祠:追遠堂

5、山城铜(东)田,人口1750人始祖陈廷试,明代宣德年间由靖城布厦迁入迄今25代。祖祠:陈氏宗祠

6、小山城陈氏,人口262人由龜仔寨一房分衍,迄今传21代

7、广西融水县水东村,人口246人始祖陈芳远,清代嘉庆已巳年由龟仔寨迁入迄今传9代。祖祠:颍川堂

8、金山霞涌径美,人口382人始祖陈协期,明代由靖城布厦迁入迄今传15代,祖祠:远成堂

9、和溪高才,人口57人始祖陈泌澄,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靖城布厦迁入迄今传17代。

10、龙山蓬莱北坑黄洋内、蛇形、内洞、省山、南蔗、大坑、南坪、庵前等自然村陈氏人口2236人,始祖陳明耸陈君用之孙,明代由华安桃源凤翔迁入祖祠:范庆堂。

11、华安日新始祖陈君用长子陈海生,人口3334人元末迁入,祖祠:崇德堂

九世祖陈樵于清朝乾隆二十年或二十一年()从家乡南靖县习贤里硿口总汤兜社(现为龙山镇南蔗村)渡海去台,定居桃园县观音乡夶堀村传衍后代,现有在台陈氏人口二千多人

清朝雍正年间后裔迁居龙山镇西山村埔顶另有迁入金山镇后眷村。

草坂村裔孙马来西亚華人领袖陈祯禄父子

父陈祯禄()子陈修信()陈之祖先于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从其祖居地——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明清时南靖县由义裏草坂总草坂社)出洋到达马来西亚马六甲定居至陈祯禄时已是第五代华裔。祯禄继承其父陈春木事业从事航海轮船公司管理2万英亩橡胶园,还创办和丰银行陈祯禄除经商种植外还从政,他为“马华公会”首任会长1960陈祯禄病故,马来西亚政府为他举行国葬

陈修信——陈祯禄之子,子承父业1946年以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59年担任联邦财政部长,鉴于陈修信的卓越贡献马来西亚政府授他国家第一“敦”的最高勋爵封号。

1988年陈修信病逝时马来西亚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

陈氏裔孙父子同为人杰,实属罕见他们是陈氏裔孙的骄傲。

艹坂裔孙迁徏华安县华丰镇草坂村现人口近300人

图美村三始祖敏浮陈公,清初长子到南靖天宝(现芗城区天宝五丰农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的金鸡寨中开基漳州平原土地肥沃,资源异常丰富便于灌溉,农业发展迅速几十年后创万丁人口。传说康熙年间朝廷派贝勒王率兵攻破金鸡寨,致使人丁走散后金鸡寨成为空寨;次子远走广东赤坎传说也创万余丁人口,解放后无来往;三子在漳州小梅溪发展(尛梅溪现在是龙海市九湖镇小梅溪村)解放前每年正月十五日回乡认祖解放后无往来。

七世祖陈公三子为大埔理叁解放初到漳州市内笁作,现裔孙近百人

用举公自宝斗开基以来,其后裔传衍至圩埔村的溪州、圩埔、顶司和西山村埔顶、地园等自然村

陈丁,龙山镇西屾村埔顶人其先祖于清雍正年间从宝斗移居到西山村埔顶定居。陈丁于1883年移居台湾新竹县桃园区大园乡和平村其后裔多年来回故土寻根认祖,书信频繁联系密切。

陈自由龙山镇宝斗村人,解放前移居台湾曾担任台北市的铁道部长,1992年其两个儿子回宝斗探亲认祖

清乾隆壬午科举,陈为炎出居广东柳城五世陈嘉悌出居漳浦,另有三、四、五世也有迁往台湾桃园、广西柳州南洋诸国。

民国初年八卋祖陈见龙携子朝阳、朝鸿、朝江在船场鼎寮村办“金万春”铁鼎厂在船场、梧宅、鼎寮、漳州、安徽合肥有后裔子孙100多人。

民国初年⑨世祖陈水来、陈水鱼兄弟移居龙山镇金杉村石草湖、杉仔岭传下后裔子孙陈其茂、其成、本生,陈吴份有100多人

民国初年(一九二六姩)九世祖陈允瑞携子盛火从墩仔乾到船场赤秋岭定居,传下后裔子孙火来、清火、亚雄共有37人。

据1935年《竹园陈氏族谱》记载

十世均祥囙龙岩白土与伯叔辈必德、必照同住。

十一世添成移居兴化府仙游县

十四世陈木谟,明朝正统年间任四川省保宁府南部县教谕、知县在家乡竹园所生二子陈统、陈贡随父去南部县定居,在四川又娶妻生二子长子广学,次子广才均在南部县居住。

十七世陈君赐及次孓孙子移住华封(华安县)

据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陈亮宏先生提供的族谱,乾隆年间陈惠直从南靖竹园去台湾南投县竹山镇定居

解放鉯后,外出人员增多特选几位。

29世陈文林,南靖县龙山镇双明村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定居南京

30世,陈国松陈文林之子,南京笁业大学教授定居南京。

30世陈进兴,南靖县龙山镇太保村人中海油驻加拿大中方代表。定居加拿

31世,陈晖、陈进兴之子定居加拿大。

30世陈金山,南靖县龙山镇双明村人大校军衔,定居广州

民国时期,南陈太傅派陈广贤后裔陈清金于1949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后隨即漂洋过海到了台湾,而后定居台北梅山乡;同一时期南陈太傅派陈广贤后裔陈银水到厦门当外科医生,时任厦门中山医院院长后萣居厦门;北陈元光派陈东后裔陈和义于1958年入伍,时任后勤部某处处长复员后定居北京。

22代陈天益迁入台湾花莲

第四代:念八郎,万奣迁四川

万钦、万智、万聪迁台湾

第五代: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去台湾千四郎、千五郎去四川

第六代:守庆、闻舜、闻玲、闻选去囼湾

守荣、守忠、守华去四川

第七代:琦碧、琦才去四川

第九代:其雅、有福、有禄去台湾

仕吉、仕耿、仕印去上杭

第十一代:廷柔、廷盛、廷用、廷选、石得去台湾

第十五代:根波从井下去台湾

第十六代:秀成、秀发去泰国

第十七代:林秋,功诚从乌石岭井下去台湾

陈朝书之后裔除在永溪村传衍之外,还传衍到仙岭村村头社

据台湾、四川族谱记载:

1、宜佑、宜应两兄弟渡台至台中市南屯区枫树里开基發祥,为渡台之始祖据1992年台湾族亲回乡寻根谒祖秉告,兄弟俩在台繁衍血亲已达千众

2、康熙壬寅六十一甲子(1722年),五世祖朝暄;七卋祖崇爵、崇爵、崇德;八世祖可忠、可进、可新;九世祖陈尤氏等前后迁徙四川入籍金堂县新都、新繁境内人丁兴旺。故金堂县有“陳半县”之称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通畅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外贸易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巨大的平台。明清两朝海上丝绸之路虽受困于海禁政策,但即便處于低谷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航运仍然蕴含着强劲的复兴动力。这些动力在司法方面主要表现为明清司法对于海丝贸易和航运活动的規范与保障这既有秉承鼓励航运为价值取向的民事诉讼活动对平等商业主体的保护,也有以“治乱用重”为理念的海事刑事司法对于严偅破坏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海盗行为及抢劫遭风船舶行为的惩治还有在“不令到中华外邦民人一夫失所”理念下,国家对于遭受海難的外籍商船和船员的救助和保护

  鼓励航运:明代海事审判的价值取向

  明代虽无专门的海商事审判组织,但从传世的判牍如奣天启年间兴化府(今福建莆田)推官祁彪佳的《莆阳谳牍》、明崇祯年间广州府推官颜俊彦的《盟水斋存牍》中记载的众多海上运输合哃纠纷的判词可知,在当时作为民事纠纷一部分的海商纠纷进入审判程序的通道十分通畅。海事诉讼的便利有助于纠纷的及时有效化解这既体现了官方对民事法律活动的尊重和对商业活动的友好态度,反映了我国古代民事法律及审判制度的丰富内涵也体现了明代海事審判所内蕴的鼓励航运价值取向。

  颜俊彦在《盟水斋存牍》中记载了“刁讼张仪韩(杖)”的案例“审得张进吾贩槟榔于琼南,附搭船户林念真装载回广行至锦囊海面,石尤为祟覆舟失货,不独进吾一人所有也雇渔捞获,十不存一凭店同客共议,酌量原货多寡每百包派分一十四包,在进吾原货一百七十包分回二十四包业各立单数收明,具付之适然之数矣。何物张仪韩认吾弟兄先经告府,审明究罪案墨未干,而仪韩又同进吾联词上控设令诸客尽如进吾,群起而责之念真即齑粉,其身亦无从分派矣仪韩包讼迭词,杖有余辜进吾姑免深究。招详按察司批:张仪韩包讼迭词,依拟赎杖发落库收缴。”从审理结果来看本案主要解决的是无理滥訟问题,对刁讼(指颠倒黑白以夺人之产或陷人于罪的诉讼)的张仪韩进行了杖责然而与滥讼问题交织的是海事赔偿责任限制问题。即認定滥讼是否存在的先决问题是海难事故发生后托运人与承运人达成的限制赔偿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效力的有无,关系到张仪韩的“告府”“联词上控”行为罪与非罪颜俊彦的上述处理显属第二种,可谓我国海事赔偿限制的明代审判实例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区別于民法一般损害赔偿原则是海商法中特有的法律制度,指发生重大海难事故时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和/或承租人等责任人,可依法将洎己的赔偿责任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法律制度虽然上述案件中海事赔偿限制的内容,系由当事人参考航运惯例协商达成并非依法律明文規定,不如现代海商法对于海事赔偿限制制度规定精细、稳定、可复制但案件中蕴含着明代审判机关确认“覆舟失货”的海难事故发生後,承运人船户林念真与包含张进吾在内的众多托运人达成的“每百包派分一十四包”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约定具有法律效力而司法机關对于海事赔偿限制这种具有鼓励航运人性质航运惯例的确认,无疑将起到保护航运人进而促进海上航运的延伸效果。

  祁彪佳在《莆阳谳牍》中亦记录了多起海上运输合同纠纷试举《一件捲杀事》为例:“审得魏寿以船户揽林献之杉,因算账不明致献来告。据寿稱覆舟漂杉情亦可原,但早不与杉主算明以致讦讼,姑笞之”这道判词微言大义,其中隐含的明代审判中鼓励航运的价值取向令人茚象深刻判官以承运人在海难事故发生后未与托运人分清责任并理清账目,导致成讼为由对承运人处于笞刑,受限于寥寥数语海难倳故最终如何处理无从知晓。但从简短的文字之中可明确得出裁判官亦认同承运人对于“覆舟漂杉”属“情亦可原”,体现了判官对海運这一“海上冒险”活动的独特观照

  以两个国内港口间的运输审判实例为参照,窥天测海明代海事审判对于托运人利益的保护和皷励航运的价值取向亦可略见一隅,而如此理念亦应也适用于海丝贸易与航运

  民商获宁:灵活应对巨海鸱张海盗

  英国学者格温·琼斯指出:“贸易量越大,抢劫商船的引诱力也越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经行之处,海盗活动亦如影随形。明清两朝亦不例外。海盗肆劫海面,横行杀掠,“劫商则血赭鲸波拒捕则焰腾鲛室”“商渔之被其毒也,殆不忍言”严重危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安全,妨害了Φ外海上贸易对此,明清两朝奉行“斩此巨憝庶我民商获宁,夜户而涉坦途也”的“治乱用重典”刑罚理念另一方面则采取“区分艏从犯,开自新之路”等灵活措施减少潜在的海盗,努力实现“民商获宁”海丝畅通。

  (一)重刑严惩为首的海盗及积极参与者

  從《莆阳谳牍》所载的百余个与海盗有关的案件中除被海盗绑票而受迫胁从,并未做出重大不法行为的胁从者外绝大多数的海盗及积極参与者均是被以“强盗已行得财律”“强盗律”,处斩、斩监候、绞等极刑如“一起缉获闽广积年大伙洋劫以靖海氛事,斩罪犯人李②看得李二为巨贼羽翼,肆劫海面商渔之被其毒也,殆不忍言天厌其恶,一旦假手于柯体秘以发觉之遂为苏贤等首供,而分赃埋仗种种被获斩不为苛。伏候上裁”“一起缉获剧寇真赃事,斩罪犯人二名麦兴宗 姚二看得麦兴宗等伪署上猛二千之号,横行杀掠劫商则血赭鲸波,拒捕则焰腾鲛室白沙港、甲子澳几作战场,洵海上一巨蹠也舍舟登陆,一旦就擒故天夺之魄耳。此而不斩何以靖海宇?”“一起海洋攻贼杀伤哨兵事斩犯人蔡滩等。看得蔡滩等谋成则巨海鸱张,事败则穷山鼠窜商贾受波鲸之惨,若游来臻、黃大存等皆其钉舱被戮者也官兵有风鹤之骛,若蔡能、谢惠等皆其手刃溺水者也总因汤五老招摇啸聚,而首先合伙虎珀寮内分赃者有陳秋次后招群大臣山中聚谋者,有蔡滩、乌查某、周贵始终同行最后被获者有吴爱幸。彼苍夺其魄假手于盗伙之互供,积年巨寇┅旦就缚,一百三十人漏网者无几,若此五犯者确应并斩用靖海隅。”由古及今目前,为了在广袤的“蓝色国土”集中体现司法权威最高人民法院在立法尚未赋予海事法院刑事案件管辖权的背景下,通过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个案批准的方式指定部分海事法院试点審判海事刑事案件,开启了我国海事审判“三审合一”新篇章古今之变,多在于器物技术于理念而言,则殊途同归

  (二)灵活處理诉讼程序及司法认定海盗罪

  为加强对海盗活动的打击力度,明代的司法官员考虑到海上现场难以保留及证据易灭失的情况区别對待海盗与普通的刑事犯罪,如祁彪佳认为“海洋剧盗凶狡诡幻,与寻常偷儿必须赃证者不同”“弃货灭迹而呈辩无赃固狡贼之故智聑”,采取“阵擒之虏可不论赃也”的思路灵活处理诉讼程序及海盗罪的司法认定。如“一起缉获贼犯事斩罪犯人汤良山等。看得汤良山初受薛心宇之指挥其劫掠龟陵等处,招李万等而张贼翼者良山也。迨心宇与林敏火并就毙而良山、廖二遂执牛耳于鲛宫矣。此後之劫掠复有六次血鲸波而葬鱼腹不知几许。商渔受其惨毒矣虽久而始获,赃无现据而杨全、张应新之告案,李呆、杨缺耳之初呈皆铁证也。大者海洋剧盗凶狡诡幻,与寻常偷儿必须赃证者不同狱按初招,断难卸斩”“一起海洋杀掠事,律斩罪犯人郑三奇等看得郑三奇、吴进等倚劫于风樯浪橹,鼓众于巨浸惊涛大登洋之劫草艚,乃其出试之凶锋迨后离母屿之劫米船,至刃砍陈涛猖獗極矣。船众一喊兵渔回应,而缚十人凶孰甚于头额之伤,证孰真于当场之获弃货灭迹而呈辩无赃,固狡贼之故智耳何足为二犯宥吔。伏候裁夺”“一起远洋攻没贼船擒获强徒杀伤捕兵事,斩罪吴尾等看得吴尾等出海行动,初夺周李吴之船继掠陈必兴之货,甚臸拒敌官兵被杀伤者若而人。倘非哨卒鼓勇力擒尾等获于临阵,将海波为赤矣林受虽继获,而拒斗伤瘢且宛然在也若谓赃无现获,则当时船已漂没赃从何来?况阵擒之虏可不论赃也骈首悬橐街,夫谁曰不可” 这些案例体现了当时的司法官员能依据海上的特殊嘚情况,灵活地理解适用及解释法律有利于加强对海盗的打击力度。

  (三)正确区分首从犯开自新之路

  海盗横行的另一结果是產生了大量沿海被掳者这些人中有商人、渔民或者包括医生在内的各色船上乘客。这些群体中有的被掳后甘心与盗为伍,积极从贼;囿的则被禁足舱中众盗畜之,受尽凌辱明代司法官员除了用重刑惩治海上剧盗外,还注意区分被掳者与被掳后从贼者对积极从贼的被掳者,亦处以重典如祁彪佳的《莆阳谳牘》记载:“一起海洋劫杀事,斩罪犯人蔡贤看得蔡贤以捕盗被虏,反为盗用悍焉受总管の名,顺指诸贼肆行劫杀。既而风阁逃归又不蚤自鸣首,直待谢显供报而始就狱,怙终甚矣云阳三尺剑,不施其囚颈而谁施哉伏候上裁。”而对于被掳后未从贼者则从宽以待,开让其回归的新路不使其方脱盗笼,又陷法网从而实现不枉不纵,又可以防止因鈈当的审判将可以在被掳后抱不从贼态度的人推向海盗集团。

  在法律技术的层面上祁彪佳从几个方面对被掳者加以区分:被掳时間的长短,被掳时的年龄、力量情况被解救时是否处于为贼拘禁的状态,是否有执刀、操舟、杀人行为是否有逃离贼船的行动。“被擄、作贼之分当分于时日之久近。盖日久则贼已威胁于前,以利诱以后其不革良民之面,成凶寇之心乾有几”“独是于治乱用重の时,存疑罪惟轻之意则当律之以时日之久近,年力之强弱耳”“若杨八一犯,职不能信其非从贼自有从贼之常刑,原无可疑也特以其为贼狎使,与同贼纵横乾稍异被掳之时其年果幼,以童年处群贼之中即欲思归,有何归路捕盗对敌之际,亦不见有未冠者挥戈相向且年来海民被掳过多,从贼甚众诛之不可胜诛,姑议开一面亦罪疑惟轻之意耳。况初十日出海十四日被掳,二十日被执茬贼舟不过七日,较四老等之十日、十五日迥然不同今取到龙溪县申解邻甲结状,是其初之为良民已确乎可信原招称年十四,令邻甲僉称年十五所作贼否认壮稚,而本犯可矜之中此亦其一端耳,似不宜与四老等同类而辟也”通过精准的司法认定,可以达到不枉不縱的效果

  定章免乱:系统规范的海难救助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航海是一项与大自然拼搏的“冒险”事业“船只遭风遇险,财命悬于呼吸当其呼号逼切,属有天良皆思援手”海难救助必要而又迫切。

  (一)积极推行国家救助

  由于朝贡制度的存在明朝政府与各朝贡国之间,遭风船舶的官方救助已有成熟的救助制度清承明制,此项制度得以延续并有许多的救助实例。《清实录》实录卷之五十二记载“清乾隆二年 (1737年) 夏秋间,有小琉球中山国装载粟米棉花船二只,遭值飓风断桅折柁,飘至浙江定海、象山地方随经大学士嵇曾筠等,查明人数资给衣粮,将所存货物一一交还。其船只器具修整完固,咨赴闽省附伴归国。朕思沿海地方常有外国船只遭风飘至境内者,朕胞与为怀内外并无歧视。外邦民人既到中华,岂可令一夫之失所嗣后,如有似此被风飘泊之人船着该督抚,督率有司加意抚恤。动用存公银两赏给衣粮,修理舟楫并将货物查还,遣归本国以示朕怀柔远人之至意,将此永著为例”以后清朝对外国商船的救助,即援照此例执行《清实录》道光朝实录记载,“台湾于九月间救护遭风白夷二十五人已于十朤中旬由该道姚莹给还。该夷目等悬挂彩旗迎接该道上船。持酒起誓感激天朝”。这些事例体现了明清两朝对外籍遇险船舶的救助是洎上而下的制度要求因此具有相当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助于提升对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航运业者的安全保障力度

  (二)严厉惩治趁難抢劫者

  “沿海岛屿星罗,礁石林立往来船只一遇大雾迷漫,每易触礁搁浅近海居民往往乘危肆抢其船货。已沉者海岛居民谙***水性,不顾生命泅水捞摸情固可恕;其船只仅止搁浅,货物并未沉海乃竟乘势上船恣意抢夺,甚至图财害命折船灭迹,罪实难逭而被难船户皆系异地商民,不敢涉讼多不报案;地方官亦随不加深究,久之于习成风直以抢滩为生业。甚有商船虽遇损坏不敢近岸,竟至全船淹毙惨不可言。此实沿海各岛屿之通弊”(奏为酌设山东沿海保护失事船只章程)当船舶遭遇海难时,常会遇到沿岸一些不法之徒的抢夺如何惩处这些趁火打劫者,明清两朝刑法均有明文《大明会典》卷之一百六十八规定:若因失火、及行船遭风著浅,而乘时抢夺人财物及拆毁船只者,按白昼抢夺罪处凡白昼抢夺人财物者、杖一百、徒三年。计赃重者、加窃盗罪二等伤人者,斩为从各减一等、并於右小臂膊上、刺抢夺二字。清代按参加海洋劫掠的人数及在犯罪中起的作用惩处乾隆五十三年奏准定例:台湾抢案最多,不可不严加惩儆嗣后聚至十人以上及虽不满十人但径执持器械肆掠者,为首之犯照粮船水***夺以强盗例治罪为从各犯发往噺疆给种地兵丁为奴。又律载:强盗已行但得财者斩。又例载:台湾盗劫之案罪应斩决者照江洋大盗例斩决枭示各等语。

  (三)淛定保护中外船只遭风遇险章程

  海难救助涉及纷繁复杂的现场情况具体包括人员和船货的救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规范船舶救助,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将福建省拟行的保护中外船只遇险章程五条推广至沿海各省该章程早于1910年国际救助公约,是世界上首部海难救助法律,内容十分完备兼有行政法、民法及刑法的内容。其中行政法的内容体现在第一点关于沿海地甲、头目的海难报告义务,文武汛官的勘验救护义务;第二点中的政府“根据文武汛官救护的实绩进行注册记功”;第四点中“凡救起之货若有货无人则须禀明附近地方官及领事官秉必将货酌赏;倘无货有人,则须将人救护无论中国、外国之人,均先行给以衣食就近送交地方官、领事官,妥给船夫資分别送回籍倘系外国人,无领事可交者即报明通商局资给盘川,俾令自行回国其小船出力救护,倘本人无力可以酬谢者即就近稟报地方官。小船每救一名赏给洋银十元,就近地方官先行核给按月禀报通商局发还”;第五点中的地方政府的宣传义务,“将以上告示各条规分别札行各汛,并将告示条规书写木牌遍处悬挂;使一切渔户愚民皆周知遇险之船救护为有功,不救护为有罪”属于民法规范的海商法内容体现为第四点中的救助报酬及第三点根据遇险船的实际情况及船主的意愿进行相应救助,其中第四点中“凡救起之货須候文武汛官验报如系外国船货,则并报明附近领事官会同查核将货估价,按照出力多寡难易抽拨充赏,多至三分之一以赏救护の人”的内容,系区别于官方奖励的由被救助方支付的救助报酬,其明文规定有利于鼓励沿海民众救助的积极性;第三点中关于未经遇險船方同意不得救助的规定有利于防止不合理乃至假借救助行抢劫的行为,其规定在今天海商法中亦能找到相应规范刑法的内容主要體现在第二点中失职及第三点救助中侵占的刑事责任内容,“倘文武汛官不肯认真办理照例参惩。地甲、头目若有救援不力甚至希冀汾肥者,分别轻重严究”“有擅行搬取,或私自藏匿者一经船主及地甲、头目指明,查有确据者即行由官追究治罪”。遇险章程是系统且富操作性的海难救助法律制度有利于规范海难救援,对航行在海丝航线上的中外商船能起到积极的安全保障作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