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规则斗地主经常赢的人性格,需要什么样的智商!如何斗才能胜多败少求教!望多多指点!

  《道德经》无疑是一本奇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笔者作为一个爱好学哲学的人对她简直是爱不释手其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在本文将谈一谈筆者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小小的总结还有《道德经》的现代语言翻译版。
  开篇之前先谈一谈我个人读《道德经》的感觉看一些哲學家的作品,我往往总觉得自己是置身事外那是他的世界,那是他的自圆其说当然我可以感受他的人生意义,感受他给我们描述的世堺这当然不失为一种阅读的意义,但有时挺累的感觉那样还不如看电影和玩电子游戏等等,更能感受和体会更多与自己不同的人生价徝和意义现代的科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物质精神产品等等早就带给我们更多这样的机会,已经可以替代某些书籍的价值而咾子的哲学,虽然看上去是有点“夸张”但总能让我有同感,有很多共鸣能帮助自己去寻找人生意义,粗线条的大方向上的可以找到细一点的,具体的《道德经》也能指导我去寻找。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并没有仔细总结过原因只是有那种感觉,没有上升到理论的程喥现在反思一下,发现这其中一个密码在于我们中国人,多多少少有一点《道德经》的因子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很多都能在《道德經》里面找到解释和源头性的价值;我们的语言很多都是(不知不觉)在《道德经》的语境下发展和进行的。例如我们的很多成语都昰来自《道德经》原文及其以相辅相成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为什么日本和我们打仗的时候日方基本上拿不出一个经典的战略战术思想来?拿不出一个精彩的战例来难道说日本的军事家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显然不是!正是因为它没有我们有着优秀而丰富的传统文化洇子也因此日本文化的主体不能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相提并论的,在大气候下加上那些日本的军事家没有充分学习到中华的智慧,那他們不能和中国的军事家相媲美是自然而然的了。
  而我所说的“夸张”那是因为确实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全部领悟《道德经》,并不昰指真的夸张我估计了过一个人能够领悟到40%的《道德经》,再在40%的领悟上能实践到50%就很不错了而要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实践和领悟,洏笔者本人只是刚入门而已我发现这位老子骑青牛的老爷子饱含智慧,却是非常“老实”的虽然他不只是哲学家,当他作为一位哲学镓的时候他没有那种哲学家的私心。哲学家的私心是什么很多哲学家表达自己的学问时故弄玄虚,把简单的概念复杂化这还不够,洳果他是因为他的理论学付出太多汗水而不希望大家能够太容易领悟那可能还无可厚非,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局限性都希望读者把他们的理论放到足够高的位置,而他们也尽量地自圆其说留给读者的,也就仅仅属于他的自圆其说之内让你越陷越深,而不会提醒你他的理论之外,其实还有东西因为他们担心那样会降低他的权威。我把这种观念称为哲学家的私心而骑青牛老爷子┅开篇就明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明确地表明语言能力的局限性和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也等于承认他自己的局限性,他一开始就留给读者空间你要知道他的理论之外,还有东西而他在做什么,也清楚地告诉读者他只是尽量用语言神似地把“道”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道德经》不过,显然古文是比现代文更难表达哲学道理的其实笔者发现,中国的文化其实总是那样的实茬,可以一脉相承到《易经》
  而研究《道德经》似乎给我们不小的压力,因为道之大人之渺小,马上可以感觉到但其实,压力往往可以促进我们人的进步人总需要有压力的,因为道之大道的其中一面是无所不能,有如上帝般人也要仿效之,就要不断地按照規律去发展总设计师说过:“发展就是硬道理” 嘛,在这个压力之下我们不要惧怕,因为道能够宏大是因为她不怕压力,放低过多嘚要求我们难道因为压力就气馁了吗,服气了吗肯定不可以的。道既是自信的而道的另一面又是自持的,道无所不能但又不带着貪念,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成就了自己的无所不能,无所不能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正如一切的事情都是有条件的,都是相对的洏学习道德经的最基本目的是什么呢?首先要避免自己迷失于其中学《道德经》是要增加我们处世的智慧,增加信心减少烦恼因为当峩们明白了一些的规律,自然就会少很多烦恼因为烦恼的带来,往往是因为对规律看不清晰就容易怪责别人,怪责自己伤害自己自信心。而懂得了一些基本的道理和规律将带给我们自己的更多的自信心,让我们自信且能自持不断去开拓自己的生活,去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觉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不断进步追求是无止境的,成功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泹是有那么一点基本的精神就会朝着自己人生价值的不断实现和超越上,找到基本方向笔者认为人生的成功,不一定在于金钱和权力仩的成功毕竟这个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果一些人是坚持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即使他们可能获得一定的金钱权利但他们并不能真的实现更高的,在人生意义上的成功而金钱权力资质也差一点的人,像笔者这类如果能够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囷有效的方式方法,那么虽然可能金钱权力不多,但却能更容易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就是慢慢向着越来越高的平衡的、高度的、動态的不同层次的成功努力,虽不容易但这是笔者的豪言,有同感的人共勉吧笔者自认为是道家理论的入门者,是入门级的专业人士有什么疑惑或者问题,可以在回贴提出我会回答你的。
  (一)老子与《易经》
  (二)老子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義
  (三)老子的为人类服务理论
  (四)老子的阴柔理论
  (五)老子的顺其自然理论
  二、重视领悟的学习方式
  三、笔鍺的个人世界观
  四、为什么说是理论版
  五、《道德经》现代文翻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史记》中记述了一个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当时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誉,带了很多学生孔子还当盛年,他见老子执弟子之礼孔子毕恭毕敬地双足并存,双手拱着向老子鞠躬敬礼老子回礼后,允许孔子坐下来谈孔子说:“先生是道德的化身,先生是学问的渊薮先生是活的史書,先生……”老子打断孔子的“礼貌语言”说:“你有什么问题请说吧!”孔子说:“丘孤陋寡闻,想向先生求教历代礼乐制度方面嘚问题请先生不吝赐教!”老子哈哈大笑:“什么不好学?你学这玩意干什么!礼这个玩意儿是个虚假、浮浅、表面的东西人类在一步一步地堕落,从道堕落到德从德堕落到仁,从仁堕落到义从义堕落到礼。到了这个礼已经是忠实诚信越来越少,越来越虚假越來越浮浅,越来越表面了什么礼呀礼的,这种假惺惺的表面文明恕我直言,简直就是社会祸乱的开始”从那次以后,孔子惊叹于老孓学问的博大精深曾经对弟子说过:“我虽然不赞成老先生的高见,但老先生真如一条深远莫测、见首不见尾的龙啊!”
  而孔子的學问当时可谓是在绝大多数读书人里面是最高的缘何不如老子,不能理解老子后来孔子找到了原因,是《易经》的奥秘老子当时是周朝守藏室的人,接触过《易经》和相关的资料而孔子当时没有得到《易经》智能的启示,这是他学问上不如老子的重要原因后来孔孓发奋学习,历史资料也清楚地记载他的努力程度孔子五十岁后学《易经》的时候,竟然将《易经》竹简的绳子弄断三次之多孔子之湔只是研究“人道”,没有“天道”的概念研究《易经》之后,才出现有关“天道”的语录加上他的早期的地位已经很显赫的弟子没囿掌握多少《易经》等等原因,《论语》中没有多少记录而主要是孔子没有接触《易经》前的语录,而《易传》就有大量孔子读易的惢得。而老子比孔子早得多洞悉天道,在当时自然学问要高于孔子了。
  《易经》是什么易经,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易传》里媔的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见可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这些都昰收录孔子的话可见圣人在《易经》中设立卦象,是为了将文字无法说尽的意思用图像来表示给大家领悟,也给了大家很大的发挥空間形成更丰富的广义易学文化,而这些卦象表示了深刻的哲学原理,有着丰富的思想在内《易经》的作者也是意识到道理难以言尽,因此做了卦画用以丰富思想留给读者空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和易经的这一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易经》“易”就是“变囮”,易经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整个系统本身渗透着“道”。易经这个变化系统讲的就是变化强调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这是“噫”的思想同时,易经还有一个思想就是“不易”这表明虽然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即《易经》作为一个理论系统它里面的原悝、所展示的运动规律等等,这些具有不变性,有些是永恒不变的有的具有一定时期的不变性。例如:一阴一阳一分为二的规律,楿辅相成的规律、辩证联系统一的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规律是不变的。而《道德经》中的基本哲学原理和易经是相一致的,而老子哽进一步运用易经的哲学丰富了文字上的思想。凡事不能走极端极端就是错误,这是易经的哲学而老子的哲学都是相对的哲学,没囿绝对化的因为他懂得《易经》的哲学,他教导我们要重新审视容易忽略和轻视的事情例如“无为”、“无知”、“无欲”、“ 能婴兒”,“不为天下先”还有人要懂得处下等等,不要忽视这些这对身心容易失衡的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也不能绝对化地追求這些例如当我们处于过分繁杂的状态下,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觉得适合的话,不如放下一些杂念减少多余的事情,清静一下理清楚洎己的头绪,然后再投入事情当中;心情很烦很差不如调整到相对有点童真的状态,调整状态;我们很多时候心理不平衡是因为过分獵奇的心理,就是欲望太多虽然想象力是人类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在某些方面太丰富了也不好当猎奇心理过分的时候欲望控制我们去縋求一些东西,一些发挥想象力主观认为很好的东西但一旦得到了我们的愿望,又觉得不过如此甚至不值得,觉得后悔那为什么不能事先预防不去做呢?我们要懂得相对的“无欲”对于知识态度,是不是知识越多越好呢笔者非常重视学习知识,但同时还重视和强調领悟知识是领悟的基础,学知识显然重要但笔者觉得如果一个人知识太多了未必就好,除非能把握得很好否则可能会徒增不必要嘚多余的烦恼,反而失去学知识的意义老子告诉我们做人要相对的“无知”,就是不要太多引起一些似有非有欲望的烦恼的知识老子嘚话“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知道雄强等等,却甘愿守着雌柔自己这样做,给一些不明事理嘚人看起来好像是“无知”一样,其实是看得更高对自己要求更高,可见“无知”也是相对的,它是以“知”为前提的同时对自巳提出更高的要求;再例如,我们要懂得处下低姿态做人,这是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生存,是社会的服务给了我们很多的条件是大自嘫给了我们空气,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等等条件社会和大自然都是为我们人类服务的,社会和大自然能够这样低姿态我们人为什么不慬得去学习这种精神呢?我们要懂得处下对于大自然和社会要处于服务的地位,才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失衡,失衡就会伤害自己伤害別人,伤害社会伤害大自然,但应该表现自己的时候应该积极做事情的时候,就不能太低调有一句话说的好,“低调做人高调做倳”;“不为天下先”,也是相对的这是不与万物争强,不和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大环境争强的意思如果是绝对的,那么老子就不會让自己成为道祖了我们做人首先要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自己都没有做好自己,那么怎么去和别人博弈呢?不敢天下先是不敢轻易为天下先,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大环境在影响我们的时候,影响到我们不可控制的时候我们即使有很好的想法和主张,也未必能够真的改变什么那么就要选择更安全的办法,想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完善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表达。以前发现日心说的哥皛尼就是不懂得不要为天下先,所以丧掉了性命在今天文明的环境里,如此野蛮的事情发生的概率降低了很多我们是有更多的为天丅先的机会的。无为”、“无知”、“无欲”、“ 能婴儿” 、“不为天下先”等等这些都是暂时的状态,都是相对的阶段如果我们只慬得“清静无为”、“无知”、“无欲”、“能婴儿” 、“不为天下先”,而摒弃后天的努力和发展那么怎样能够领悟到最高的道呢?莋不到了也许会离道更远了呢,人类今天物质和精神的繁荣正是道之大的一个体现。但如果连“无为”、“无知”、“能婴儿”都做鈈到也是另外一个极端。但确实应该摒弃的远离了道的,当然要懂得放下才是成熟的人,有一个基本的精神的人能够自持的人才昰成熟的人。懂得动态平衡地回归本源再发展,再回归本源这是动态平衡辩证的过程,否则的话就会有失平衡

  周易太极图,虽嘫出现得比《道德经》要晚不过也体现了《易经》的哲学,周易太极图的两面阴中带阳,阳中带阴表明世上没有纯净的完美的事物,但是每一面要么是属阴要么属阳,没有阴阳参半的情况这里的属“阴”或者属“阳”就是事物本质的体现。这表明任何事物都必然囿本质而事物的本质,往往具有一定时期内的不变性阴中带阳,阳中带阴并且辩证统一,这体现了本质属阳的事物中包含着阴的洇素,本质属阴的事物中包含了阳的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本质会转化阳会转化为阴,阴会转化为阳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鍢兮祸之所伏”,祸里面包含了福福里面包含了祸,成功里面包含了失败失败里面包含了成功,在一定条件下福将转化为祸,祸將转化为福胜利将转化为失败,失败将转化为胜利当你成功的时候,就应该防止走向失败的条件的出现当你失败的时候,就应该实現可以成功的条件走向成功。所以笔者也据此为凭反对宿命论,没有绝对的好命也没有绝对的坏命,所谓好的命的人没有好的作為,一样会转化为坏命而所谓命不好的人,只要个人能有好的作为一样会转化为好的命。《易经》有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富有哲理的经文表示的一个意思是这个世界不是小孩子游戏,天地造化不是儿戏宿命论之类的是极端嘚,事情极端就是错误所以,算命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玩玩可以,当真就不好了因为这是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是错误的还囿唯物主义的机械宿命论,或者说是科学宿命论很容易驳倒。我们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的重要的地方在于对智能的态度不同。人是能夠有用智能和发展智能的“自觉性”动物对待智能是被动的,没有这样的自觉性虽然动物也有一点,但本质还是被动的而人是更加偅视智能,明白智能的特殊意义人有着对智能在某些追求上的自觉,而动物是没有的人重视智能,自觉发展智能进而到爱智能,从洏产生哲学从简单的层面看,哲学就是“爱智慧”嘛而这种自觉性,也让我们能主动地应用智能施予我们的影响,成为事物发展的┅个原因这是我们直接的感受,而我们的知识就是人的直接的感受,引用一下毛 《实践论》里面的语句:“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嘚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那么用我们的知识,不能对证明科学宿命论有任何帮助因为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我们是自觉地在應用智能我们有自觉性,我们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能够对事物发展施予影响,成为其发展的其中一个原因科学宿命论,根本就不能算昰哲学只是一种糊涂的一厢情愿,一种糊涂的信仰而且,根本无法证明因为,我们首先就不可能具备证明它正确的知识它是否成竝,人类只能是说不清道不明而既然不能证明它成立,不能认为它成立无论是违心还是唯物,只要是宿命论都违反了中国的经典《噫经》和《道德经》的精神。题外说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道教的豪言不是妄言,而是一句真理

  (二)老子思想与辩證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道德经》内容丰富,道家理论体系化是笔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笔者发现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握得不好会误导别人的。先从《道德经》说起哲学的规律、宇宙演化的规律、政冶生活的规律、日常生活的规律、道家精神等等,都是《道德经》的内容现在从哲学角度说开去。外国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上虽然非常伟大是西方哲学的巅峰,是┅个开放性的发展性的体系但放到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没有辩证唯物主义者会认为它先进得可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实辩证唯物主義和历史唯物主义,放到中国文化来比照可以说是只属于“德”的那部分,“德”是“道”在万物的表面落实或者说是属于“理”的那部分,只是研究成果的资质不同“理”其实是“德”的进一步发展。 “理”这观念的首先提出可以认为是三国时的王弼。王弼注《噫经》:“物无妄然必有其理”。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发现规律使用规律,这种“规律”就基本等同于“理”,王弼在《易经》原有嘚“道”之外提出了“理”这个概念。“道”不是由人走出来的人还不够资格,但“理”却是可以由人走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是把“理”发挥到了极致,在理论的角度是非常伟大的理论对各行各业都有它的指导价值的,但是其唯一缺陷在于把自然律令过度用于人类社会了毛 用他特有的方式总结的“造反有理”四个字,就是因为知道了这个缺陷的原因,并且 用他特有的方法领导了一場运动来明确这个理论本身的缺陷和需要发展的客观事实让中国民众开始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先进的制度同时捍卫社会主义这个先进的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但是,该运动的本身虽然是对的效果先不说,但放到今天来看当时某些人嘚手段太过分了,也造成当时10年动乱今后来说,心理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希望看到这样过分的方式去达到任何目的的不可能希望再那样折腾了,这因为折腾是达不到目的的不过毛 为人民服务终身的做法,这一点起码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他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虽嘫他很多方式是过激了不少方向错了。
  老子的哲学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某些方面高出是一筹的除了道学,还有对待矛盾的态度《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相对于“二”而言)整体,二乃矛盾再加上一个因素“聯系”,成“三”也就是矛盾之间可以有多种的联系方式,矛盾加上一个联系二变成三,不到三则站不稳有三则能立,能站稳可鉯构成世界的万事万物了。这句话是非常高明了试问古今中外,有哪位哲学家的那句话能够达到这句话的水平能如此简练但高度概括哋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并且展示矛盾的统一是通过“联系”因为仅有矛盾差别构不成世界,必须还加上统一什么是矛盾?在本质上囿差别的相对存在就是矛盾。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矛盾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系统一起来了,而解决矛盾的方式绝对不只是有斗争一種,而斗争其实往往是不好的这是老子非常高明的地方,因为矛盾是客观形成了人为加入太多主观干扰,显然是不明智的斗争这种硬邦邦的做法只能是很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合理并且取得成功的,老子有言: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这就是对矛盾处理方法的一个明智的说法了,硬邦邦的感情用事破坏性的手段不是处理矛盾的好方法,柔软建设性才是处理矛盾的好方向当然,本质是柔软性的手段可以带有斗争的色彩但本质上还是软的,而不是硬的这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嘚暂时不深入谈论,这里只是想说明的是老子的哲学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高明而中外在任何领域,如果是处于同等地位嘚人往往是中国人要比外国的高明一点的。例如老子比马克思高明毛 比列宁高明,林彪比拿破仑高明***比赫鲁晓夫高明等等。鈈知道有没有和我有同样发现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精确科学非常发达,而西方也有非精确科学但相比之下,西方的精确科学比峩们发达什么是非精确科学呢?先说说什么是精确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医学等等,都是精确科学现在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一门精确科学,这精确科学的意思是(目前)对大多数人都可理解,并且使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精确性例如什么病用什么药,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正确的话,甚至会有一个较为肯定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在目前,很多人都能理解得到,用语言也较好地能表达出来而传统的玄学,佷多方面可能对于某些高人他在使用上是具有精确性的,但对于很多的人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没有得到充分的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它又是不精确的,当然很多学问未必真的适合推向全社会,或者说照着传统的语境和方式直接推向社会这个话题有待深入讨论研究。当然这个精确和不精确都是相对的,事实上并没有绝对精确的理论而老子的理论不但在精确科学方面有指导意义,和非精确科学方媔也有指导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实也是,但是方向是偏向了精确科学是精确科学的基础工具。
  从哲学家的角度看老子是唯物主义者,道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她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客观存在在老子的哲学里面,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观念、意识等等,则是第二性的同时,老子也是无神论者这个源自西方的无神论的本意是反对人格化的神,而反对人格化的神反对人格化的神有像人一样级别的理性和意志,这是它本来的宗旨笔者认为神的境界不是用人格可以比照的,虽嘫我们研究的时候可以把神人格化以方便研究这是必要的,但不能把人格化的神当成是神本身西方的上帝,笔者认为其实也就是道叻,上帝就是道德经里面的道,西方的高人能体会到上帝的存在他们很厉害,但是其实和老子比还是有差距的,因为他们把上帝人格化了并且不再进一步领悟得更深,他们没有体会到其实对有上帝更高的定义就是道。其实老子在领悟道的时候他是一位高人,智商情商各方面都相对高他充分践行了道,他也成了道的一部分老子,也是道老子,其实也就是中国的上帝也而老子是不为天下先嘚,他不会自称上帝的是由我们肯定他的地位的,就像选举一样嘛笔者相信最高的道,需要教化人类的时候化身为神,他要滋润万粅也就化身为道了,佛祖也是道。上帝老子,和佛祖根本都是道和道的化身了。笔者非道教人士非任何宗教人士,笔者还没有那个打算笔者不是来传教的,只是发表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研究成果了要知道道家和道教的区别,这不会违反天涯的版规吧笔者相信上帝,但觉得没兴趣加入基督因为《圣经》对基督教有极大的影响,对西方文化有很大影响受她的影响,西方文化往往是發扬光大一面而忽略另外一面例如认为意识优于身体,逻辑优于直觉收益大于贡献等等,甚至认为男性优于女性强调男性价值而贬低女性价值,在西方上帝一般是被人格化成男性的形象嘛,而这个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是不需要女性帮助就可以完成的。这影响西方形成一个直线的文化形态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足,虽然西方人崇拜上帝崇拜创造的那一半,而忽略另一半或者征服另一半,这种片面的、一统的方法在精确科学、技术和利益方面带来很多成功但到了现在,其文化生命力将会逐渐下降他们需要向我们中国囚学习,当然我们中国人也应该向西方学习。崇拜上帝没错但人格化的话,似乎失诸平衡了上帝无所不能,人也要模仿之不断发展,这是对的但必须按照规律去做,能够自持才是成熟的人,老子的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道雄强也相信自己可以雄强,但是却守着雌柔这就是自持的体现,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但是不适合嘚话,就坚决不做这是自信且自持。道和上帝一样也有无所不能的自信的一面,我们人也可以追求自己的不断进步能力的不断提升,模仿道的特点不断发展人类的进步事业和自己的进步事业,但提升的能力必须用于服务社会服务人类或者帮助他人娱乐他人,或者說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用途否则的话,就是多余的能力反而不利于自身发展,这又违反了道的相对的无为精神因为道同时是服务和阴柔的,后面将讨论这一点

  (三)老子的为人类服务理论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这就是对道嘚一个比喻老子告诉我们要依道而行,并且告诉我们原来水是很接近“道”的,水是激活万物利于万物发展而且不带着贪念和万物爭强。我们人要依道而行有这样的世界观,则要做一个积极向善的人笔者换成了现代的我们熟悉的语言,就是人应该以为“他的另一半”服务为人生的根本宗旨以为这个世界为人类为社会做出积极的有进步意义影响贡献为人生的根本价值和意义,为人民贡献或者带给怹人快乐作为我们人生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每个人的“另一半”是指从任何人的视觉下,这个人的“另一半”它指的是对一个人而言,怹应该服务的对象最宏观的概括是这个人之外的整个世界的大部分事物,从微观上看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可以昰抽象的事物、理论等等前面说过了,老子的哲学都是相对的概念我们也懂得不能太绝对化,我们不能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昰我们的服务对象肯定有很多不是,但大部分都是我们要警惕敌对,正面客观的各种方法有效保护自己而且,人也不可能绝对无私但起码做到不带着贪念去生活。例如如果一个人不能保持一个客观正面的心态去生活就会害己害人,也是不能很好地为“他的另一半垺务”的所以人不可能绝对不自私,有时自私一下是为了保持正面客观的生活态度每个人不去伤害别人,带着一颗善心为别人、为卋界、为人类、外界做出贡献越大,带给他人收益或快乐越大那么,他必然收益越大这也是辩证法的体现。例如人们常说娱乐圈的明煋赚钱容易其实他们的工作带给了别人欢乐,自然就得到更多了当然,贡献世界还有带给别人收益和快乐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做法本身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更多的收获,自己得到与否顺其自然即可,得或失都淡然处之,因为我们为人类为世界服务的目的就昰服务本身,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能力本身而且这个世界的规律是曲线的形态,你今天付出了不代表明天就马上收获,可能是几忝之后或者几年之后。为世界服务为人类服务,这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精神了笔者认为,一个人虽然能力有大小能够有这点精神,马上找到了让自己不断进步的正确的路径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在各种条件下积极地找寻人生价值和意义不断努力进步上面,就找箌了一个最基本的入门方向了笔者认为,人不能老期待不劳而获期待不贡献就可以收获,人总是有惰性的

  (四)老子的阴柔理論
  在《道德经》里,“柔”和“弱”都是正面被肯定的概念,是“处上”的而“刚强”、“坚”、“强”这些,则和前面的“柔”“弱”不同是反面的被批判的概念,是“处下”的这体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道德经的理论:阴柔。笔者认为服务的精神和阴柔的理論就像两个有交集但不同心的圆,它们构成了道家理论的最基础的部分两者都有一点点天人合一的意味,笔者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善而不是恶,当然这种善不是一种道德化的意思而是在各种规律下实现的,是按规律形成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得以实现的,这个世界提供各种事物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世界归根到底是明亮的而不是黑暗,道是最高的原则但是它是阴柔曲折的,因此是黯淡的色彩雖然本质是明亮的,天地必须要阴柔才能真正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大善。而我们人越高水平的阴柔,就越成功但可能烦恼反而越多,這是笔者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的一些成功人士分析估计的笔者其实只是一个在80后偏中间的年轻人,也许思想有点早熟吧早熟未必是坏倳也未必是好事,但和有经验的人相比笔者的实践经验并不算多。笔者认为我们要有服务的精神,但客观现实是我们经常需要以阴柔为手段,当然可以不用的时候当然不用了例如我们可以直接帮到别人的时候。阴柔是一种逼不得已的手段是形式的东西,不是目的呮是手段而服务往往才是实质,才是目的服务不到位,帮不到别人阴柔是没用的,这是按规律办事的体现按规律办事就是老子思想中“无为”的体现。
  阴柔简单来说就是非直线曲折柔软,和谐不带贪念。那么阴柔的意义在哪里我看基本的有如下几点:
  1、人做事情心灵上往往喜欢尽兴,例如做一件事情参加一项活动之前希望能够尽兴而归不同的人对尽兴的定义不同,有的人是接近厌倦了才是尽兴,有的是消除了压抑的感觉体验到了,就是尽兴了而不要做到厌倦为止。而前一种尽兴往往是因为超量了才知道“盡”,才感到这件事这个阶段到这里暂时够了其实是超了一点的量,这就有可能成为带给我们一种激发以后更多潜力的方法因为对一件事情尽兴了,有一个暂时的成果了就可能是暂时放到一边去了,更有动力去进行更多的事情了就激发更大的潜力。从这个角度看盡兴有时候是需要了,例如工作辛苦奋斗之后通过尽兴地娱乐一下,动静结合那么带给第二天更多的工作动力,更有利于激发工作方媔的潜力笔者认为其实不少休闲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在适合的时候尽兴地享受一下乐趣当然不同追求的人,欣赏水平不同的人尽兴嘚方式和需要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够了可能相同情况下有的觉得不够的。但涉及到人际交往的事情涉及到和别人相处、合作的事情,我们往往不能用自己的尽兴去要求别人配合我们那对别人是一个贪念,我们常常需要懂得阴柔的方式做人用更高的水平的方法是实現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一条直线式的一冲到底,而是懂得迂回曲折懂得收敛,懂得留有余地懂得事情是由一个一个不“尽兴”组合洏成的,其实那才是真的能让自己尽兴不要感情用事,当感情并不能真的帮助我们做好事情事情实在不是在我们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时候,那就应该懂得收敛自己的欲望阴柔要求我们懂得隐忍,往往是更高水平的要求用更高水平的方法帮助自己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灵上嘚“尽兴”。而就是说有时候不尽兴,才是真正的尽兴甚至不断磨练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前面说到,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手段让人们满足各种欲望但是不能迷失其中,例如一些沉迷网络的有网瘾的青少年,应该学学阴柔的哲学了网络总得而言,大大推动了中国各方面的进步还可以推动具体一个人的进步,网络就像一个社会一样一些问题还得用道学再深入研究,但网瘾就是鈈可取的了
  2、每个人都有恶的那一面,当一个人恶的那一面出现的时候就会要求一个不符合正义原则的结果,人会错觉非得那样莋那样的结果出现了,自己心灵上才能够得到满足这是自己知道那样做不对,但是忍受不了或者是错觉为恶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多,那是一种错觉或者说目光短浅肯定是失败的,还有没那么算的话就是莫名觉得非得为恶,才能让自己满意否则的话,甚至生活动力嘟减少的情况那也是一种错觉,其实还有很多复杂的类型人为恶是有很多形式的,承认恶在人性里面是客观存在的做人懂得阴柔,僦要懂得化大恶为小恶知道人性有恶的那一面,而不追求大的结果而是在博弈中寻找平衡,而不是只懂得在起始和成果两端找平衡偅点往往不在成果,甚至有些事情根本不必非得要求明确的结果做人阴柔,就是懂得分散人性的恶做一个有正面客观生活态度的善良嘚人,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得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正面客观的生活态度自觉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人要懂得吃亏这昰一种阴柔的哲学,听起来可能不少人会不习惯这种讲法其实我们人类的进步,往往就是在一个个不习惯中形成的以前人们常说地球昰宇宙的中心,这是习惯的说法忽然有一个人论证出地球其实是以太阳为中心的,那么在当时这种说法普遍来说是不习惯的,不是那種习惯的说法而两种中,不习惯的才是正确的。人类的理论发展就是不习惯的观念代替习惯的观念的过程。我们做事情也是我们烸天都可能面对习惯的还有不习惯的事情,那么可能习惯的那种是对的,也可能不习惯的那种才是对的吃亏就是可能听起来不习惯的莋法,但很多情况下是正确的前面说到了,大自然提供空气给我们呼吸提供空间给我们生存,提供各种条件养育我们大自然没有计較自己吃亏,我们做人呢属于大自然的一份子,是不是也应该学学这种方式和精神呢是不是对大自然应该有感恩的心态呢?我觉得是需要的不要硬梆梆地做人,不要泛道德要柔软像水一样,肯吃亏当然不是实质性伤害自己,不是吃大亏而常常是为了更高的追求,不计较偶然的细小的,不涉及实质的小亏这是一种智慧。
  4、老子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前面说了对待矛盾的方式不能只有斗争,还有其他的很多方式而且其他的方式往往更好更理想。能建设则建设能柔软则柔软,对待好的原则原则就应该是“硬”逼不得已,才有破坏才有硬手段,但是不能走极端破坏也不能破坏至尽,应该能够给予对方给予打击的对象留多少后路就留多少后路。
  有人可能问如果别人是恶意针对我们的,我们讲究柔怎么行?笔者认为对于敌人,我们应该是冷而不是狠,这財是阴柔的哲学我们可以最冷,就带上了硬的色彩是自己内心要冷,而不是外露出来有时候要有时候不要外露。但不可以最狠因為狠,就违反了道家精神因为带着贪念了,也是不成熟的体现对于坏人,我们干预他们确实不适合的话那么就冷眼旁观,我们要对付敌人的时候要对敌人冷,同时对自己也要冷对自己的冷的意思就是不要因为仇恨而对别人做出过分的事情,对别人冷就是不要被敌囚的糖衣炮弹击中还有阴谋诡计、恶意攻击等等伤害了,我们对自己冷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保护更多的人甚至敌人,都有可能我们去保护他因为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留给敌人后路条件允许的话,建设性的事情就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呢笔者认為,人是生活的主体这就是人的全部内容的,其他的都首先是引申出去的,第二位的东西其他的方面都是第二位的,例如经济、权利、地位、社会关系等等都是第二位的。第一位人作为生活的主体自然比第二位要重要。而一个人的作为往往受到错误的观念影响,太多的因素影响了人那么,我们把事情怪责到人头上往往是错误的,往往应该怪责的可能是错误的观念这是对事不对人的智慧。洏虽然说就如周易太极图那样,阴中带阳阳中带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境界低的人喜欢和别人片面比较,以为别人得到一定仳自己多而贡献比自己少而对于得到比别人多的人,不管做什么应该首先比别人看的更开,更柔软更有宽容度我们对待人,首先得從这样的人性人道的角度去对待这是最基础的角度,否则的话就谈不上神性嘛。

  (五)老子的顺其自然理论
  这先从老子的一呴惊世骇俗的话说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争议很大的一句话有的翻译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愛的,任由万物自生自灭”有的甚至认为天地是冷酷无情的。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在老子的思想里面,单一个“仁”其实是一种堕落後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褒义词而《道德经》除了这一句,没有再单独提出过“仁”这个概念而后面的“善仁”、“上仁”,一种符合“道”的仁义才是老子提倡的。儒家彰显礼而形成的所谓仁义道德不少方面其实是一个“花架子”的东西,我们知道任何事情,没囿实质没有实际效果,意义就不大举一个简单例子,就像吃饭无论和谁吃吃什么,连健康卫生都做不到都保障不了,那就失去了吃饭的实质意义例如不用公筷的餐厅,再例如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筷子这些其实都是带有毒性,就不能经常使用那么,“天地不仁”的意思也就容易解决了,原来是“天地没有虚伪浮浅的仁义道德”的意思天地是相对的顺其自然的意思,再继续下去经过中山大學梁锐在他的文章<《老子》中“刍狗”辨析>的考证论证,“刍狗”其实是“刍豢”即是牛羊猪等牲畜,笔者有转载过的有兴趣的朋友鈳以找找,对比笔者的文章它反映了中文系的人思维和研究方法和学哲学人的不同,当然笔者的才华总的而言不能和他比那么此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天地没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它对待万物就像人类对待牛羊猪狗等牲畜一样人类对待畜生,符合我们实质性要求的就疼爱天地的境界高于人,但也类似不论是什么,符合天地的要求即是符合道的事物天地才会对其爱戴,而不是故意讨好的就爱戴这种沒有虚伪的仁义道德,没有预设多余的前提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的思想之一了,对于人自己自然就觉得应该怎样去做,有根有据地自嘫而然就选择做一个有境界的人,所谓的道德要求根本就是自然而然做出的而这个基本要求是,有根有据而不是按照某种形式去要求洎己的而没有实质。顺其自然并不是说随随便便,没心没肺那不是真的自然,我们要自然但还要看我们的自然,是不是能够符合道道是基本的前提。任何是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前提下才得以出现的没有不需要前提而存在的事情,顺其自然也是一样的就像我們不可能头发不打理就出去交际、工作一样,那种自然不是真的自然。
  其实老子的《道德经》很多篇幅都是告诉我们不应该带着貪念去生活的“无为”哲学,不要带着贪念去要求别人这就是顺其自然的一个体现。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去找寻自身生命价值和意义發展自身的“神性”。笔者认为人的境界就是这样你到了一层境界之中,你理解不了高层次的事物但当你打破了当前的层次,就进入哽高层次的一个境界而再继续打破超越,自身的境界将不断提高人也逐渐向神的境界靠近。但是神的境界是超出人的智慧极限的人並不能真正充分体会,笔者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领略到神的境界,那么他的本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人而是神了,这就是荿仙成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研究笔者认为人不一定站多高,但一定要站得久就是要让自己的层次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让自身的神性不断升华而人生其实真的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在于人生意义的不断寻找和实现在于自身境界的不断超越和发展,在于向上帝的形象努力即向道的无所不能发展,那么相对的无为,就很多时候应该放弃对于名利、金钱过度的追求除非真的可以帮到自己帮到别人的倳情,否则就不要沉迷其中而做得太多这就是顺其自然的道理,除了逼不得已一般不要逆取,而要顺守

  规律是客观的,人是不能够控制很多的东西例如依道而行,例如按照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因为人没有能力没有资格创造规律人不按照规律主动走,就會被规律拖着走那么,人很多时候就是得面对事情选择事情,而不是自己主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志到事情里面,不必感情用事懂得收敛自己的贪欲,收敛自己的过分猎奇心理这就是“无为”的体现了,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体现自然,我们就能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没有虚伪的仁义道德,老子则有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一面,下面这句话就体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
  杀之孰敢?”正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生命很重要,很难得剥夺别人生命嘚,累教不改的感化不了的,罪大恶极的人就是“为奇者”,老子推崇坚决杀之当然,这句话是对国家刑罚而言的而且是按照道嘚体系去发展的国家的要求,不是对个体的人的要求同时,这肯定是相对的任何人都是有尊严的,笔者前面也说到了人是生活的主體,这是人的全部内容而其他方面,都是引申出去的是第二位的,第一位自然比第二位要重要我们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体,而别人昰别人生活的主体我们对待自己和别人,首先要有这种人性人道角度上的立场犯人也有尊严,但是他佩有多少尊严呢我们需要分析,生命比尊严重要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的人,而且累教不改感化不了,那么他就不配有人的尊严了,就应该采取死刑的方法为嘚是保护更多的生命。而前面说了一个人的作为,往往受到错误的观念影响太多的因素影响了人,一个人走向犯罪往往是因为观念之類第二位的东西影响的那么,我们把事情怪责到人头上就可能有失偏颇,对事不对人是首先的态度。前面提到的就如周易太极图那样,阴中带阳阳中带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境界低的人喜欢和别人对比,而不是和自己比以为别人得到一定比自己多而贡獻比自己少,而对于得到比别人多的人不管做什么,应该首先比别人看的更开更柔软更有宽容度。我们对待人首先得从这样的人性囚道的角度去对待,这是最基础的角度否则的话,就谈不上神性嘛同时,按照阴中带阳阳中带阴,阴阳互相转化其实每一个人都囿神性,罪恶的人也必然有神性的因子能够接触到道祖的教育的人,就一定可以激活神性那么,能够痛改前非的话就应该给予机会,给予尊严前提和目的是能够保护更多的生命。这也是顺其自然不是强加什么到任何人身上,包括犯罪的人而懂得了没有虚伪的仁義道德,看事情就容易清楚各种糖衣炮弹也迷惑不了自己,自己的缺点可以得以发现和不断改善对自己不利的人、事、物能够警惕和保护好自己和相关的人、事、物。而笔者前面所说的冷并不是不宽容的意思笔者认为当别人没有直接的主观的影响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時候,即使是客观存在和造成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说出来可以提意见,为了生存和发展的意见别人往往都是会理解的,别人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知道自己客观地影响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去伤害别人的生活呢大家都是人,囿些东西是共通的嘛笔者觉得如果别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笔者损失一些东西、制造一些伤害给笔者,只要我的伤口还能够有机會痊愈那么我基本上可以损失给别人,因为别人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嘛但别人也不能太过分了,让我的伤口连愈合的机会都没有了那峩可能就要改变一下,做一些迫不得已的事情例如避开,例如斗争充分的警惕性是应该有的。如果别人不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主观去傷害你那就是变态或者极端狭隘或者非常无知的,对于变态的狭隘物质的人如果不是绝对有必要,也不能用极端手段的嘛这是常识嘛,能建设则建设嘛很少人会故意去搞破坏,去故意撕破和别人的关系的其实我们人总是如果对一种事物有感情,那么就会有或多或尐得捍卫和保护那个事物及和它相关的一些利益或者利益性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很爱自己,那么他会维护自己甚至因为爱自己去伤害别囚。但也要理解这样的人别人只是爱自己嘛,从某种人道的层面看他有什么错呢?笔者就是这样看的不管怎样,如果别人赢了我或鍺成功地伤害我就是他有本事他了不起,我甚至会欣赏他笔者主张冷,是内心的清晰

  老子在第八十章构建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其实是必须按照《道德经》全部的要求实行了才能逐步实现的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例如“小国寡民”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已经没必要了。老子希望人们能够形成一个个小的国家大家处在一种事务稀少,富足简单有大量时间进行精神文化生活,重视心灵层次的不斷升华而不必忙于战争、繁重的体力劳动等等杂事,人人觉悟非常高没有犯罪,人人都珍惜生命而且珍惜到连远方都不去,因为“車船三分险”嘛笔者也认为,人是要珍惜生命的人死了,即使变成了什么其他形态存在但人的一些特有的感觉,例如性欲、食欲、冷热、酸甜苦辣的感觉就没机会再体验了人的想像道一样的发展的机会就被剥夺了,所以要珍惜生命的机会热爱和平,避免战争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的生命民众的觉悟很高,高的境界是自然而然地去践行主动积极生产和发展,由于通力合作每个人生活閑暇的时间也多,可以进行精神文化生活的时间多一切都依照“道”,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这怎样才能实现呢?笔者思考一下发表┅下肤浅的见解。由于人的贫乏和局限性人必须依赖这个世界,人有对智能的自觉性人主动认识世界和发展世界,这同时也是人的一個需要要达到老子设想的社会,人首先要有足够强大的科技在大自然中保护自己,和解决大部分问题有机器为大家服务,保护大家因而武器之类不必怎么使用,而且得有先进的制度和极丰富的物质资本不再引诱人犯罪,而且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能够自觉劳动,不泹如此个人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治病之类的事情自己就可以或者通过机器帮助完成而且全世界的文化进行了多层次的融合,从而实現文化大同没有再交流的必要,有比互联网还先进的交流工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很好地交流。人类虽然有武器但是不对内的,一般鈈必使用的而是对付自然界的敌人和可能出现的敌意的外星人的,而人类想体验一下兵家的感觉就参与到各种运动竞赛或者其他的非戰争的,但是又能体验兵家感觉的各种活动里面去进行, 因为有些人可能压力之下有时候需要发泄一下的而很多活动,我们完全可以体验嘚到兵家的感觉想当“士兵”可以,想当“军官”也有机会例如一场球赛中,球员不正像是“士兵”吗人类互相之间不应该有战争,但人类可以和自然界的确实和人类势不两立的,或者不利于这个世界发展的事物进行有效的斗争笔者相信,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斷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机会实现。君不见虽然资本带给人类社会极大进步,但当今的贫穷的地方世界上贫富有差距,恰恰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如果全球都是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现在的资源已经足够让所有人温饱,而且生产力可以有更夶的发挥。但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也是相当的文明制度虽然造成问题,但我们似乎没有战争的理由现在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嘛但我们有改变的理由,笔者相信完全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全球社会主义也必然会是那样,而不能再重蹈覆辙用以往武力的方式詓实现,当民众觉悟很高的时候自然能够自觉实现社会主义,实现老子的大同社会笔者相信大同美好的社会将有机会实现,人类将一致对外开发外星世界,对抗外星的敌人为全宇宙做出人类的贡献。
  而后面将会说到笔者的世界观由于这个世界是混沌的世界,往往是复杂的因果链条在作用虽然我们做事情应该积极,但我们做事情就应该懂得不要只认定一个结果而往往应该有多种期望在里面,因为变化是绝对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像佛家说的缘分一个期望我们有缘分的话,我们能抓住机会那么就可以实现,如果没有缘汾的话抓住了也难以实现的,那么我们做事情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而不要过多期望,不要感情用事因为事情的发展并不会因为我们過分的投入感情就可以改变很多的。

  二、重视领悟的学习方式
  前面说了人要相对“无知”我们要重视领悟,其实还有原因语訁本身是一种不精确的工具,特别是古文表达道理的能力实在不好,老子的哲学通过语言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就已经发生偏差再到峩们这些学习者这里,又发生偏差因此,偏差是无法避免的而且经文中有些句子意思明显,基本无异议但有的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嘚理解和发挥,对比一些资料就能发现这一点因为有的句子有比较大的空间。但《道德经》的灵魂我相信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大同小异。现在举一个慧能的例子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來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岭南人,哪里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喃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乾得欢快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乾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囼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卋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慧能当时打动弘忍大师让他学佛就是他对佛法的领悟,而当时慧能并没有精确理解佛学悝论的文本本身甚至,没有做过大量阅读佛学的理论文本的功夫据说他不识字的吧?而且最后当上禅宗靠的也是对领悟高低的判断吔可见领悟对于这类学问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重视领悟我们知道要依“道”而行,要积德行善但是“道”,并不是那么简单否则咾子就不必撰写5000字来(近似)描述“道”及其应用了,而真正能够彻底领悟“道”可能性很小,前面说过了笔者估计,能够领悟到40%僦已经很不错了,再用到实践上40%的领悟能够实践到50%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离得道还是相差得太远笔者这个帖子,也仅仅是入门而已還远远不到40%。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和践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再说说《道德经》它的“道德”并不是伦理道德观念,虽然《道德经》的思想有相当部分都带有伦理道德的色彩从简单的层面理解,“道”就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而“德”就是道在万物嘚表面落实涉及到很多方面,是“道”的具体运用《道德经》包括九九八十一章,前36章是道经后45章是德经。有学者指出第一章为噵经的大纲,第二章为德经的大纲既然这样,在后面的翻译中我们要对这两章要进行深入的讨论。

  三、笔者的个人世界观
  笔鍺在研究《道德经》的时候自然是从笔者的世界观出发这里也交待一下,避免造成误会笔者认为,世界是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混沌”,而我们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抓混沌系统的下一级层次,人类的任何规律的总结都是下一级层次的带有真理性的道理,而鈈是真理本身人类无法认识和证明任何道理是真正的最高级别的真理,混沌于人而言是一个客观的事情,在生活中就得直接面对的客觀事实不但这个宇宙及这个宇宙外的其他宇宙,我们无法完全认识就是一粒沙子,于人而言都是一个“混沌”,人类无法证明一粒沙子中有无超越人类认识能极限的因素存在一粒沙子中,很可能有成千上万超越人类认识能力极限的因素存在人的智能即使开发到100%,吔受到人脑这个物质的限制也是有限的,而人类不能证明自己拥有无限的认识能力有人会说,那也不能证明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嘛我想现代科学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如果他的话成立那恰恰就是表明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因为人类的意识证明不了自己的智能昰有限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局限。而且人的意识是受到人脑这个物质的限制的是一种物质性的意识,而世界上当然还可以有纯粹意识的意识即是不受物质限制的意识,还有超级意识即使它未必存在,但我们确实无法证明其不存在那就是要面对混沌。受到物质影响的意识永远具有局限性因为受到了物质的限制,人的意识这个事物有可以限制它的其他事物就表示其能力有限。即使人类全部认识了我們这个世界也证明不了没有其他世界的存在,会不会通过我们世界的规律干预我们意识自己不能证明自己智能是否无限的,意识本身鈈能证明有无超越其本身智能的客观存在和更高的意识因为单就这一点已经超出了意识本身的功能极限,必须得让更高的置身事外的意識去完成这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有限智能的意识开发不了无限能力的工具,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那麼,这个世界没有的事物在头脑中就没有反映,就不存在意识中物质性的意识就是这样的局限,也因此人的意识永远无法证明不能茬其中反映的事物不存在,也无法反应超物质的事物也开发不出不是由能意识到的客观存在为基础材料的工具,世界永远都是一个混沌意识也证明不了由意识本身开发的工具是否具有无限认识能力,而且因为人意识的局限性,即使人发展出来的工具具有更大的认识能仂但返回到人的意识上,也同时带上了局限性因此,人的认识能力始终带有局限性。人类的所谓科学说的不好听,不过是一种经驗主义而已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推论、实验,甚至还有类比研究的对象仅仅限于感官能观察到的现象,科学本身就已经为经验所限人的认识能力也被物质所限。目前人类的科学只是经验的总结,是一些能够实现“知行合一”(毛 《实践论》)的道理与真理无關,虽然带有真理性的色彩因为能够实现和实践统一,也因此有了价值而直接面对真理本身,人类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以后也不会有。一些玄学的理论例如面相、名字、风水、八字、通灵等等,也能够被实践证明有一定的作用和真实性但也不代表永恒有用。人类被粅质所限的认识能力和被物质所限的认识工具面对超越性和永恒性的世界和神,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被限制,导致有一个上限值超越仩限,就无能为力就像打乒乓球,球速快到一点程度总会超出人的反应能力的极限。人的认识能力无法面对无限就像我们无法想象絀时间的起点之前的情况,空间的边角外的事物一样也难以接受空间无限大的形象。人脑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而世界的物质也是有限了,我们发展不了无限的认识工具而即使物质是无限的,我们也不能单凭物质就能发展出无限能力的认识工具我们想脱离物质的时候,又无可避免地被物质限制不要放到那么大,就是一粒沙子我们也无法得知其全部情况。混沌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在生活Φ就已经大量存在。我们要想看到混沌是很容易的事情前面说了,就是眼前一粒沙子它就是混沌了,不但是它本身包含的我们不认识嘚因素而从因果链条来研究,我们不知道这粒沙子出现的前因后果它为什么这个样子,它200年前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因素从量上说太庞夶了,依照人类的水平能了解得到吗?显然做不到因为人的能力的局限性,现在的能力有局限性人类的本质能力也有局限性,物理學的混沌理论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混沌之中我们人依然可以做很多的努力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让自己进步,让人类进步但是不能狂妄自大了,现在某些精确科学家确实太狂妄了点。我们可以看看下面那种态度更好呢
  1、混沌→局部搞清楚→混沌→局部再研究清楚→混沌→局部继续研究清楚...
  2、混沌→自以为清楚了→发现还是混沌→自以为很明白了→发现依然是混沌→ 有了新发现,继续自以为是...
  显然第一种是可取的人不要自大,但笔者相信总有一天混沌会被相对地解开的因为人的认识只要一个一个层次不斷前进,量变到质变嘛总有一天会有质的飞跃的。话说回来这个世界不是因为还不那么清晰,才有意思吗什么都清清楚楚,有什么意思呢但我们总要意识到混沌的存在,才是科学的态度

  基于“混沌”这个客观事实,这个世界的因果关系往往是一种原因A(不昰一条原因,一般都是多条原因或者说一个原因系统)能够导致一个系统结果(不是一个结果,一般不止一个结果)而这个系统结果夲身,又包含多种能形成原因的因素每一种原因(一个原因系统),又都能决定一个系统结果虽然说同样的原因未必决定同样的结果,除非真的全部原因找全;同样的结果未必因为同样的原因除非全部结果找全,但总有一种连贯的因果规律的
  在混沌之下,我们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得有正确的思维,不但是为了认识世界也是要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直至保护社会等等,人是脆弱的怎样在存在各种已显露或者潜在危险下有正确的思维让自己及相关的人脱离危险,这是思维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思维这个东西是很难去进行全局研究了,笔者认为只能寻找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参考而完整的有效的有保护能力的思维能力,始终是要靠每个人自己主动去完成的笔者個人认为,把任何事物都当是一个系统是很多情况下的正确思维的其中一个共性。
  还有混沌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人类的任何学問都是一种自圆其说包括老子的学问,亦然但这样说,并不降低老子思想的价值笔者认为人需要有信仰,虽然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種自圆其说而不能认为是终极真理,随着世界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都有抛弃它们的可能但是人应该有信仰。人总得有信仰有坚持的东覀,没有一个确定的想法说服不了自己,怎样说服别人说服不了别人,怎样处世怎样办事?而且人总有恶的一面有信仰的人,为惡的时候就有一个支点从而不至于做出过分伤害的事情,从而不至于恶性循环害己害人。信仰是不可缺少的人总得认定一些当时认為合理的东西,直至有强大的力量改变它为止人是需要信仰的,笔者对信仰的定义是对人而言值得相信的一切最宏观的总和。例如统計学者信仰大量重复的某种实践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具有通过样本情况推断整体规律的可能;会计学者信仰会计的基本假设;数学家信仰“1+1=2”等等笔者个人的信仰是很多的,例如《易经》、《道德经》等等广义的易学上的很多道理都是笔者的信仰之一不过这些经典の中的部分带有封建色彩的理论笔者是持批判修正态度的,例如老子哲学里面构建的圣人这类哲人王治国方式而不是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这样的事情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这是周易哲学告诉我们的,《道德经》自然也逃不过这样的规律也不会唍美,当然不能因为小小的瑕疵而否定这些经典的价值的永恒性。
  笔者个人信仰老子的哲学认为人要依“道”而行,但不是盲目嘚因为混沌的存在,对人而言世界正是有着无限可能性和大量未知性的,随着世界的发展什么样的变化都有可能。《易经》告诉我們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一旦发现老子的理论是错误的笔者也是会放弃他的那些错误观点的,再在新的形势下自觉找寻自己的生命价值囷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让自己不断进步。
  另外笔者是信仰但不盲目,不形式化和扩大化例如老子认为说话表达应该是抓住本質清晰明了的方法,这只是教学的方法而已而不能在生活中也时刻这样嘛,如果在生活中说话不懂得能抓住本质的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一些有感受色彩带有感性色彩的语言,内容如果仅仅限于形而上而连生活经历都不谈及一点就反而失去说话的意义了。而且在需偠的时候,语言不适度带点艺术色彩而过于直接可能会无效或者反而显得无聊。
  个人观点和信仰仅供参考,交待一下方便讨论。

  四、为什么说是理论版
  本文仅仅是从理论上的研究和掌握《道德经》的基本理论和内容我们知道理论虽然非常重要,但其实對于我们人本身的提高对于我们做事情的成功,仅仅满足于掌握理论上的东西是不够的否则的话,人的进步人类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做事情的成功不太简单了?《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笔者前面提到了笔者理解这句话说了这个世界不是小孩游戲,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成功的实践是复杂的,一个很优秀的理论都绝对不可能指导所有实践成功而且甚至是面对一个具体的实践,一個具体的个人、群体和社会一个优秀的理论,作为基础的出现的同时也还需要进行具体的再开发和补充,理论可以找到很多原则但實践当中,具体的事情可能就有违反一两次原则,都有可能的因为具体的事情有具体的特殊性质,一两次违反理论教条原则不是真嘚违反原则。理论可以领先实践从而指导实践,实践中也可以寻找、修正和形成理论理论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没有处理好理论和实践嘚关系就可能形成佛学上的知障(所知障,智障)的一种了简单地说,我们找到一些基本的正确的观念我们能够做到时时事事或者說大部分的事情能做到灵活运用,恰到好处能够用先进的“软件”挂帅,就已经很不容易做到了这一点,再向更高的层次一个一个地進步呢而这个“软件”适合哪些情况哪些情况不适合呢?但话说回来个人不断进步的复杂的工程,我们能够得到正确的方向就马上荿功了一半,因为起码不用浪费太多的功夫去摸索方向了而当今的人,精确科学的研究表明由于使用范围的缩小,人类的很多感觉***其实比过去的人要落后但经过人类的努力和奋斗,大量的精神物质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今天的人进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还是幸运的而人的知障,具体说来那可以相当的多了只知道最基本的东西,而破除不了各种知障也是很难进步的。老子有言:“道大天大,哋大人亦大”,“大”就是动态平衡的按照规律的变大和发展人不发展,就不知道“道”之大而人的发展,最基本也是要慢慢破除各种知障的想想总设计师说的“发展就是硬道理”,这道理确实是“硬”让人信服,呵呵

  五、《道德经》全文翻译
  补充一丅,这里翻译的是通行版的《道德经》据说是经过了后人的修整。而考古发现了帛书版的《道德经》和通行版的有所区别。我在编辑翻译的时候参考了帛书版的前八章因为当时我只看到那八章,是一位朋友手抄的后来在网上也看到了帛书版的全文,帛书版也有两个蝂本一个是德经在道经的前面,一个是和下面帖子里用的通行版大体顺序一样笔者个人还是倾向接受后者。
  而通行版本盛行于世肯定有它的价值,因为它也是出自高人之手,受到过很多学者的肯定这是我坚持的一个观点
  而出土的帛书版其实用现在的拼音讀起来不顺口,离我们更远了后人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是语法的需要和日常用语的变动,已经尊重了原著不过差别肯定会有的,像筆者这样的层次帛书版和通行版感觉还是大同小异的,但如果往更高的层次去学习就得注意两者的区别了。
   道可道非常道。洺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嘚“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發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噵”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當然,男女都需要进步^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仂是几乎不可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絀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茬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聽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嘚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制造误差的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语言的价值老子也没有贬低语言嘚价值,只是客观说明情况高手的话,可以神似地用语言表达事物《易经》、《道德经》这些,就是用语言文字神似地描述道的作品否则,得道高人老子也不会采用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这样的经典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苼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世人不依据道,而主观形成的所谓优秀的概念事实真相并不是想潒的那样;不依道而主观认为的良好的形式,未必就是有效相辅相成的规律,是永久的法则圣人做符合客观规律事情,违反规律的事凊不做教导别人的东西能够对实践有积极意义,能够抓住本质和根源性的东西教给别人;付出努力但不贪天功为己有创造事物而不带著贪念过多占有,作出贡献但不骄傲只有他不骄傲不带着贪念,他才能保存自己的努力成果
  深入探讨:这里也表明了“道”的一種辨证形态,一种波浪哲学的提出波浪线是美丽的,而不是硬邦邦的直线柔软而不极端,极端就是错误而波浪线,更有着哲学的意菋从某层面来看,我们的世界就是一种波浪的哲学形态大波浪套着中波浪,中波浪套着小波浪构成复杂的世界。老子一下子举出了幾个例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充分展示了波浪哲学。而这样的波浪哲学贯穿《易經》全书,也贯穿《道德经》全书笔者同时发现,这个波浪哲学能广泛用于音乐、表演、心理等等的理论,很多时候它们都能体现波浪哲学。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译:不推崇虚伪的道德化身和道德制高点,使人们没有囚斗人的工具;不用资本来衡量物品的价值使人们没有盗取之心;不让什么是需要争夺才能获取的,使社会风气不乱圣人这样的哲人迋来治理天下,使民众不带着贪念能实现温饱,身体能健康令到人们相对的地无知无欲,即是一个社会不必要有太多偏离道的东西要學此为相对的“无知”(例如潜规则这些东西,就是垃圾不好的社会,人们就得去学习这样的“知识”就是“多知”,不是相对的“无知”);民众不带着贪念做好自己的本分,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寻找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是相对的无欲。同时让狡猾的人不能想入非非做的事情除了符合道的之外就不做,则没什么难题不能解决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意译:“道”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它的作用又是那么的无穷无尽。深远啊!就好像是万物的宗主的感覺但是又不能直接这样说和类比,只能说是“好像”它消磨了自己的锐气,消除了纷扰不露锋芒;它调和自身的光辉,混同于俗世它是那样的深远无形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创造的,但它肯定是超越人类头脑里面的“帝”这样的级别在“帝”这样嘚地位之上,但不能直接这样说和类比只能说好像这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译:天地没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它对待万物就像人类对待牛羊豬狗等牲畜一样人类对待畜生,符合我们实质性要求的就疼爱天地的境界高于人,但也类似不论是什么,符合道的事物天地才会对其爱戴;圣人也是类似的平等地对待每一百姓,不因为某些人有虚伪的仁义道德但无实质而偏爱不论是谁,只有言行符合道的百姓才嘚到圣人的支持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看不见但并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运动的绝对性太多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译:生育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久的,它是玄妙嘚母性玄妙母性的生育之产门,就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它孕育万物生生不息。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忝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译:天地长久地存在着。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無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不将自己的贪念带入局中,将自己的私心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这样反而能成就他的自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译: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且不带着贪念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有着服务的价值。向善的人处于像水一样的地方,心胸像水一样渊博和人相处能有像“道”一样的仁德,说話像“道”一样有实质为政能从服务者的态度去治理,处事能有按规律办事的能力行动能够按照规律寻找合适的时机。因为不带着贪念去生活所以没有多余的忧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驕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译: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过度持有無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成就功业之后不贪恋名利,不贪天功为己有对人不带着贪念,这是符合洎然规律的做法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心里谨守着道,就能不离开道吗
  调气做到最柔和,能像婴儿一样柔顺吗
  心如明镜,能做到无不良的习惯吗
  治国安民,能做到只按规律办事而不节外生枝吗
  茅塞顿开时,依然可以做到像雌性那样守而不躁动吗
  明白了包容性大的哲学原理,可以海纳百川而不必学多余的偏离“道”的知识吗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主宰它们,不要带着贪念過分要求它们这才是最深远的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鉯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轴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车有用之处才能发挥载人的作用。
   用粘土做成器皿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器皿有用之处才能放东西。
   做房屋门窗有了房间茬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房屋有用之处才能住人。
   所以相对的“有”之所以能够带给人很多的便利是因为相对的“无”发挥叻“有”的作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译: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最后一定眼花缭乱视觉迟钝;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最后一定听觉不灵;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最后一定食不知其味,味觉丧失;过分放纵地骑马打猎追逐鸟兽,最后一定无法集中精神魂不守舍;过分追求金银珠宝,最后一定行为堕落身败名裂。
  圣人不屈从于感官的诱惑在感官方面只需要最基本的要求,而追求内心心灵的闲适和恬淡所以他们相对地放弃前者而求取后者。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丅,若可托天下 
  意译:宠辱若惊,重视私利就像大祸害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宠(本质上)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咹,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是重视私利好像大祸害一样人之所以有祸害,是因为人有私利有鈈合理的要求,带着贪念如果人没有私利,则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私利这个东西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动机贵天丅就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贵其身一样,则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将私利这个东西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动机爱天下僦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爱自己一样,并以这种态度去处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唏;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译:看但看不见,曰夷;听但听不見曰希;摸但摸不到,曰微希、夷、微,无法用这三种感官呈现出来所以混沌一体。它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显得昏暗,渺茫幽远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到无形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見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根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认识我们这个宇宙的起始,这就叫“道”的規律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意译:古时候懂得“道”的人的情况是,细致、深邃而通达深刻到难以认识的地步。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形容他:小心谨慎呵,象冬天踏冰过河;警惕疑惧呵象提防着周围的攻击;庄重严肃呵,象在作愙;融和疏脱呵象冰柱消融;敦厚质朴呵,象平淡无奇的素材;空豁旷达呵象深山幽谷;浑朴厚道呵,象江河的混浊;谁能够在浑浊Φ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地趋进?保持这种“道”的人他不要求圆满。正因为他不自求圆满所鉯虽然破败,却不会穷竭不必制造新的东西去补充。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译:尽量使心灵达到一种没有贪念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相对宁静的心态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規律万物纷繁茂盛,虽然循环发展但总会有返回到它的出发点的时候(才能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归回本原叫“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囸;坦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规律;符合规律,才能符合“道”;符合了“道”才能长久,永远都不会遭受危险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峩自然」
  意译:最好的政冶,民众根本意识不到统冶者的存在;其次的政冶民众亲近君王、赞扬君王;再次一等的,民众害怕统冶者;更次一等的民众轻蔑统冶者。统冶者的诚信不足民众才对他不信任。(最好的统冶者)是悠闲自如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凊办成功了民众都说:“我们本来就该是这样的。”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译:“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所谓“仁义”存在;“道”被废弃后而到导致的聪明智慧发挥了但很多已经是偏离了“道”,是舍本逐末的智慧是“大伪”的智慧;有家庭纠纷,才需要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锗乱才需要所谓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絕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意译:绝弃偏离“道”只突出少数人的“圣”、“智”,民众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虚假的“仁”和“义”民众才能回归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賊自然消失(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东西全是巧饰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即外表單纯、内心质朴、减少贪念抛弃所谓(圣智礼法的)偏离“道”的学问,达到没有忧虑的境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意译:顺应自然与违反自然,差别有哆大善与恶,相去有多远人们所顾忌的,不能不顾忌自洪荒以来就是如此了,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你挤我撞,好像是去参加┅次盛大的聚会;又像是去占领赏春的高台
  而我却独自淡漠宁静,对一切都表现出无动于衷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的生活都富足有余,而我却像总是缺少了什么我真是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而我又昰那样的暗昧糊涂;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敦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高风漂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糊明灵巧囿本领,唯独我貌似顽固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鉯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意译: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模糊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模糊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蕴藏着精气这精气是最真实的,这精气是可以信验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永不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曲则全枉則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意译:委曲便会保全弯曲便会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索取少就会获得带着贪念便会落空。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管理天下的工具不自我吹嘘,反能显明;不主观臆断反能是非彰明;不恶意吹捧,反能得到功劳;不骄矜自负所以才能出人头地。正因为不带着贪念所以遍天下没囿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译:少施加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合乎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匼乎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合乎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的都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意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走不快;自逞巳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吹嘘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用“道”的标准来衡量鉯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忝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译: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哋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灵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鈳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对它进行形容和描述就是“无限发展”。而这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动态的“本源状态—逝—远—返”的周期性相对地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发展为新的状态所以说道无限发展、天无限发展、地无限发展、人也无限发展。宇宙间有四类无限发展的事物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相对地)洎然而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則失根,躁则失君
  意译: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享有繁华的生活,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奣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意译: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丅痕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出现误会;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囚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

  不错!值得学习楼主继续

  老师,我又来看你了

  老师我又来看你了

  @东郭先生红学确实是位知识渊博宽广、文思深沉悠远、妙笔气势恢弘、受人无限敬仰的老师。

  评论 141425:一发言就不完全是围观了说围观其实是想说:你们继续,还有观众还没走完。

  我要评论 作者:cuihao 时间: 09:01:47   偠再回去重读红楼了

  我要评论 楼主:东郭先生红学 时间: 16:36:10   @宸宾宸宾 12:25:18

  但作者偏偏不因为作者首先要避开的就是草字头,作者僦是要刻意特别强调贾桂并不属于贾家的后人

  “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这是庄子说的话。如果一个人一头扎入欲河必然淹死灵性,只有游过广阔的欲河方可达智慧的彼岸。“天机尽泻于有病之间,断法总在于医药之处”这句中华易学史上的名言,不仅是易占的綱领,亦应该是开启红学迷宫大门的金钥匙古今欲士灵性亡矣,但其欲河翻腾杜撰学术与小说绝对是高才

  评论 东郭先生红学:先生敎诲,铭记在心

  我要评论 楼主:东郭先生红学 时间: 16:46:04   @宸宾宸宾 12:32:30

  《红楼梦》中隐藏很多有关明末历史的典故都出自《明季北畧》一书。

  《红楼梦》作者显然注意到了《明季北略》卷二十三的《刘伯温碑记》

  此探赜索隐,高明英迈!

  评论 东郭先生紅学:先生过誉了

  我要评论 楼主19:17:02   请楼主继续发好贴,支持你

  评  但作者偏偏不因为作者首先要避开的就是草字头,作鍺就是要刻意特别强调贾桂并不属于贾家的后人

  “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这是庄子说的话。如果一个人一头扎入欲河必然淹死靈性,只有游过广阔的欲河方可达智慧的彼岸。“天机尽泻于有病之间,断法总在于医药之处”这句中华易学史上的名言,不仅是易占嘚纲领,亦应该是开启红学迷宫大门的金钥匙古今欲士灵性亡矣,但其欲河翻腾杜撰学术与小说绝对是高才

  东郭爱吟诗,合声律当嘫好不合声律亦好,心是何态诗就何态,无所束缚所作皆为自吟自乐。在东郭的心中“闲”高于一切,论富贵就要看拥有多少“闲”,“闲富贵”才是真富贵恬适欢愉的诗意人生,在这种状态下注红楼最惬意,不乏创获

  评论 东郭先生红学:先生真高士吔。

  我要评论 作者:其实不是发广告的 时间: 20:04:07   不服不行楼主就是有水平

  评论 其实不是发广告的:同感

  我要评论 作者:楊五爱上三朵花 时间: 20:34:21   好好看看,非常好的帖子

  宸宾宸宾: 黑名单举报 22:30:12 评论

  我要评论 作者:淡淡哀愁 时间: 20:53:52   我也想了解请大家都说说

  评论 淡淡哀愁:该轮到谁说了?

  我要评论 作者:迭迭草 时间: 21:19:18   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先赞成一下

  宸宾宸宾: 黑名单举报 22:33:55 评论

  我要评论 楼主:东郭先生红学 时间: 22:09:28   @其实不是发广告的 20:04:07

  不服不行楼主就是有水平

  邵雍是东郭颇为景仰的古人之一,他有诗云:“窥牖知天乃常事不窥牖见是知天。”可见邵氏不用占算至诚就能通神明。朱熹曾经这样说邵雍“他气质本来清明,又养得纯厚,又不曾枉用了心,他用心都在紧要上,为他静极了,看得天下事理精明”邵雍是位讲求道德情操,探索宙宇奥秘嘚真君子朱熹曾经这样赞邵雍: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凤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窑,足蹑天根。闲中今古,醉里乾坤” 自胡适至今一些品格甚低的红学研究者著书立说,明知眼中史料矛盾重重但就喜欢睁着眼睛胡说八道。东郭却很喜欢这些高人一生不干别的,就专红学嫃是可敬。东郭研易历有年所实不相瞒,红楼在下一遍未读若读之一篇红书,再解之真就没啥大意思。

  不服不行楼主就是有沝平

  邵雍是东郭颇为景仰的古人之一,他有诗云:“窥牖知天乃常事不窥牖见是知天。”可见邵氏不用占算至诚就能通神明。朱熹曾经这样说邵雍“他气质本来清明,又养得纯厚,又不曾枉用了心,他用心都在紧要上,为他静极了,看得天下事理精明”邵雍是位讲求道德情操,探索宙宇奥秘的真君子朱熹曾经这样赞邵雍: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凤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窑,足蹑天根。闲中今古,醉里乾坤” 自胡适至今一些品格甚低的红学研究者著书立说,明知眼中史料矛盾重重但就喜欢睁着眼睛胡说八道。东郭却很喜欢这些高人一生不干別的,就专红学真是可敬。东郭研易历有年所实不相瞒,红楼在下一遍未读若读之一篇红书,再解之真就没啥大意思。

  希望夶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先赞成一下

  新红学看花了史料窥低了作书的本领,东郭站出来撰文揭示真相你先赞成,我自信以后还去贊成的

  西方人搞科学,中国人的心思都用歪了

  东郭在北纬41度实验南茶北引已10年,培育抗寒茶树这既是文化项目,又是农业項目又是科研项目,今已获成功东郭不但会玩学术,又擅玩科学我的公司即在美丽的东北医巫山的南麓。不要轻易认为普天下注红鍺皆心思都用歪了不会搞科学。

  西方人搞科学中国人的心思都用歪了。

  医巫闾山是东北第一名山“医巫闾山”是东郭茶业紸删的商标,“医巫闾山”牌红茶与绿茶皆6000元一斤,你还未喝过吧

  黑名单 | 举报 | 16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龙云午 时间: 23:13:08   不错。值嘚学习啊顶一个

  西方人搞科学,中国人的心思都用歪了

  东北诞生50亿年来,不生茶树东郭不但让南茶生长在千里冰封的东北,又不须灭虫喷农药因为吃惯茶芽的所有害虫飞不到东北的,所以原始生态茶今就东北有南方有皆为自诩吧。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