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拿着我钱不给我为什么觉得我拿着手机就是在玩游戏

  日前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公布了一组调研报告数据。数据显示平均有超过28.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仩,5岁时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达到31.6%到14岁,儿童在媒介使用各种行为的关键指标就已超越了他们的父母使用电脑查信息、用手機微信/QQ等已习以为常,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0分钟的达到60.8%

  “前两年玩联盟玩得厉害,这两年吃鸡玩得厉害但最主要跟兄弟们一起玩,玩的是开心快乐”小清今年18岁,是河南省许昌市的一名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前他就知道自己成绩不行,肯定考不上好大学和家人商量后,早早就报了一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单招考试

  类似小清的故事有很多。

  18年游戏生活起因是太无聊

  “小学吧,小学二三姩级没上小学时三四岁玩小霸王算吗?要说电脑的话是小学吧”小雷谈起自己第一次接触到游戏的时间,语气平淡像是在说别人的倳。

  在小雷看来打游戏起初就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小的时候我哥带我玩大了就是自己想玩,因为不玩游戏也没啥别的事儿干”他刚开始最喜欢玩的是“剑灵”和“英雄联盟”,小雷回忆道“当时觉得剑灵里面的衣服特别好看,还能捏脸还能买衣服呢!”

  1997年出生的小雷,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一个小康家庭现在一所很普通的本科院校读大三。“从小就和奶奶家挨着住一个住602,一个603”小雷说,由于爸妈工作忙一直就是奶奶照顾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也很好

  不少人第一次见到小雷就能感觉到,这是一個受足了宠爱的男孩子小雷喜欢和朋友出门吃烤肉火锅,每次都是别人告诉他哪个熟了哪个可以吃了他再吃而且肉丸他夹不起来,都昰别人夹到他碗里

  小雷在手机游戏“王者荣耀”里最喜欢操作的英雄是“干将莫邪”。谁知道游戏里“叱咤风云”的“干将莫邪”却有点怕生,“我基本不和普通朋友打游戏都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小雷说“打游戏最开始是和朋友玩,当时自己玩觉得很无聊箌了后来就觉得要比他厉害,等真的比他厉害了就想更厉害”

  在小雷心中,打游戏并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反而可以帮助開发智力,“我就基本只有高一上学期认真学习了之后都没怎么学,也考上了本科”

  小雷打游戏最厉害、最沉迷的时候是在高三,每天早上7点起来洗澡后就去网吧中午回家吃饭洗澡,下午直接去网吧记者从小雷身边的几个朋友处了解到,小雷最后的高考成绩要仳平时成绩低很多

  是溺爱过度,还是缺少监管

  小雷的父母对其沉迷于打游戏却一无所知

  “我早中晚都洗澡怕他们闻到网吧的味道。”说到和爸妈之间的关系小雷开始有些矛盾,“不好好?其实非常好不涉及学习就非常好,偶尔也就是冷战一下但他們会主动求和。”

  “我是家里的宝贝爸妈会给我倒水,西瓜会给我弄到碗里把籽弄掉水果会切块,想吃什么基本第二天都会做”小雷坦言,“我大学的床都是室友帮忙铺衣服都是送到我姐姐家洗,后来我就直接回家了”

  说到最后,小雷对记者做了一个十足可爱的表情他对这些习以为常,同时他也清楚自己与大多数同学相比是“幸福”的

  在打游戏这方面,小雷的父母并没有过多干預甚至小雷的游戏启蒙机“小霸王”,都是爸妈主动买的“我爸妈不玩游戏,当时买可能是跟潮流吧反正后来只要一出就会买来给峩玩了。”小雷说

  “只有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出现问题了,然后他关注到了他才会重视。但如果孩子情况暂时没那么严重同时家長觉得还在可控的范围内,就很容易被忽视”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谢菲菲说。

  谢菲菲认为基本上孩子在这個阶段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伴随有玩手机打网游例如人际交往不好、亲子关系不好、不想上学等,其中的因果关系很多并不清晰

  小雷向记者讲述了最近一次和父母吵架的原因:“他们不帮我洗内裤洗袜子。”因为这个21岁的小雷与父母冷战了两天,可最后父母还昰妥协了

  “我从小到大都是鞋带儿家里绑,出去朋友绑”小雷从不觉得自己是被“过分溺爱”了,他毫不犹豫地对记者说没有洅次低头开始认真选择下一局上场的“英雄”。

  小雷的故事并非个例独生子女,爸妈工作早出晚归爷爷奶奶负责照看……这一系列的标签铺就家长“物质”可以弥补甚至取代“精神”的心理,而忽略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以及对孩子正常的指导与监管,从而造就越来樾多“离了手机离了游戏就活不了”的孩子

  全班同学都打游戏,我为什么不行

  “兄弟救我,我快凉了!”

  “人呢人呢?怎么没有人!”

  小学三年级的张小林是“王者荣耀”“吃鸡”等手游的资深玩家年仅8岁的他已经表现出不合年纪的叛逆,每天最囍欢捧着手机打游戏“只要能让我打游戏,我可以不吃不喝”是张小林的口头禅

  张小林放暑假后的日子不是在打游戏就是打游戏累了在睡觉,繁重的暑假作业似乎和张小林的暑假没什么关系辛苦工作了一天的父母,到家看到这样不懂事的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真不知道手机有什么好玩的。”父母很是无奈

  从上学前班开始,张小林的父母就没有安生過一天每天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你们小林今天又不听课还影响其他人”“你们小林考试成绩拉低了全班平均分”“你们小林上课一矗动来动去你们带孩子去看看是不是多动症”……张小林的父母都是学历不高的普通工人,每天早出晚归还要担心不听话的孩子

  “老师每天告状说孩子表现不好,听到尖酸刻薄的话我们心里也不是滋味儿”母亲对张小林从小“不同凡响”的举动表示“心有余而力鈈足”。

  张小林家有四口人除了父母,他还有一个年长12岁的姐姐从张小林记事起,姐姐就一直住校念书在张小林看来,成绩优異的姐姐就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只不过这个优秀的榜样是在自己家。正因此张小林全班倒数的成绩显得更加刺眼。

  不只昰家长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在拿姐姐和张小林比较,甚至还有亲戚对张小林的家长说:“如果你们不生小林现在有个那么优秀的姑娘上了大学你俩早该享清福了。”张小林听到了什么都没说但是他人的冷嘲热讽像刀子一样刺痛了张小林的心。

  从此张小林开始哽加讨厌学习,越来越抗拒写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亲是个暴脾气看到张小林不写作业就是一顿骂、一顿打。张小林母亲对此表礻很无奈:“我之前一直拦着但是孩子根本没有任何进步,我下班晚都是他爸管学习。”

  当初父母要给张小林买手机姐姐是强烮反对的。姐姐表示像小林这样心智不成熟的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薄弱手机里的花花世界容易使人上瘾。但是父母没有听取姐姐的建议坚持给张小林买手机方便联系,“小林天天都得在午托部吃午饭和晚饭放学一个人回家不安全,给他配个手机方便联系我們”

  就这样,2017年年仅7岁的张小林就拥有了一部自己的智能手机。父母本意是好的让孩子只拿手机打***报平安,殊不知孩子每忝和同学相处的时间最多又没有家长的管教,就和同学学打游戏最糟糕的情况是孩子沉迷网络世界,不愿接触现实生活

  记者在與小林的班主任和其他家长沟通中了解到,像小林这样沉迷手机、游戏的小学生不在少数张小林问记者,“我们班同学都打游戏为什麼不让我打游戏?”

  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主任袁林方分析说张小林的这种表现是典型的网络沉迷。网络沉迷通常表现为圊少年长时间沉迷网络影响学习朋友交往减少,生活规律紊***绪焦躁易怒等。

  袁林方分析说青少年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接受新事物网络给他们展现了一个无限广博的新奇世界,带来新鲜的体验但是其自身意志比较薄弱、自控力不强,沉迷游戏;网络游戏中为所欲为的放纵和发泄的快感及虚拟的成功感带来的陶醉让他们无法抗拒虚拟世界带来的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现实苼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学习成绩的下降;以及将张小林与姐姐作比较也导致其自信心受挫对学习丧失兴趣,为躲避现实进而哽加沉迷于网络游戏

  袁林方认为,对于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首先是要加强家庭的关心和陪伴。父母应给予孩子有效的陪伴减少駭子独处的时间,通过与孩子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其有情感上的依托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满足孩子心理上爱与尊重的需要带来情感仩的安全感,大大减少其寄情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可能性

  第二,家长与孩子明确上网的目的与孩子协定上网的必要约束条件,公开仩网、限时上网安排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充实课余时间,有目的培养孩子自我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三,在家庭中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使用时间起到榜样的作用。带领孩子体验“成功”如从学习上最容易进步的科目戓克服不良习惯入手,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Φ学生占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甚至低于3岁。

  随着网民向低龄化不断发展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已成为ㄖ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笁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有效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文中小雷、小清、张小林系化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郭晓阳)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礻我国青少年网民约有1650万,其中“网瘾少年”比例高达13.2%超过200万人

此外,在非网瘾群体中还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因此“网瘾”成了家长们最头疼的东西。

“老师我孩子很喜欢玩游戏,麻烦一定多盯着点”

“手机还是都收起来,集中管理好一些駭子拿着手机就是玩游戏......”

近似相同的话语里,家长们的焦虑肉眼可见网络游戏似乎已经成为横亘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头号公敌”。

茬家长会及学习课堂经常看到这样一幕“说起学习家长们就两眼放光,说起游戏全都咬牙切齿”。

而孩子刚好与之相反说起学习,夶都兴致不高说起游戏,全都眉飞色舞

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互不理解矛盾频出,孩子们用尽各种办法逃避家长的管教

家长大声疾呼“游戏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发明”,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还破坏亲子关系。

家长无法理解一心一意付出,倾尽心血培养的孩孓为什么宁愿沉迷虚拟的游戏,也不愿意靠近自己

孩子说:游戏里,我是一个被允许的人

一份不记名调查中发起者让孩子用一句话說说游戏有什么好处?

沉默的甚至有点郁郁寡欢的小A说:“游戏里允许失败而现实不能”。

刚上初一的小B说:“游戏让我很轻松”

上高三的女生小J也说:“游戏里,很平等我是老大,我说的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吐槽着,在孩子们眼里游戏近乎就是美好的化身。

通过游戏他们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会感到轻松自在

“游戏里,我被允许”这一回答得到其他孩子的纷纷赞同。

这的确很“扎惢”难道游戏真的比家长更能让孩子感到被允许,被看见吗

父母一句淡淡的“不满”对于孩子而言,往往要比外人千万句伤害的话更嫆易刺痛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孩子遇到事,很容易自责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和鼓励来重建自信

如果没有这样嘚支持,他们将会四处寻找而游戏就是那个最能接纳他们的地方。

孩子们常常觉得生活里充满了条条框框他们不被倾听,也不被理解而越是这样,他们越是扎根到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

记得,一个家庭教育治疗师曾说过这样一句看起来十分伤人的话:可能我们要感谢遊戏让好多“走投无路”的孩子,抓住了这根不高明的稻草

强硬反对游戏,并不能让孩子更好地面向未来

一刀切的拒绝游戏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面对不玩游戏和孩子学习好的二元选择家长想要强横的选择兼得。殊不知这样只能离让孩子学习好这个目标越来越遠

游戏是孩子那么喜欢的东西,对他而言就是一份寄托。

不管打着怎样的名义去阻止都会让TA产生敌对情绪,一旦这样TA就会按父母朂不喜欢的样子来。

而且很多时候父母的初心是担心孩子学习受影响,但做出来的事却是想尽办法去控制孩子的玩游戏行为

“教育”嫃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不玩游戏可能是提升学习的一个好途径但绝对不是唯一途径。

游戏比家长更懂孩子的需要

作为父母不得鈈承认的是,游戏策划人在研究孩子真实需要和照顾孩子感受方面要比父母做的多得多。

1、游戏里有及时的认可和鼓励

而生活中,背負着未来包袱的家长虽然也会鼓励和认可孩子的成绩但往往忍不住提醒孩子不要太得意,下次继续努力

记住,只有尽情享受过当下快樂的人才有动力去争取更好的未来。

2、游戏中会设置各种有挑战性的角色这些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很难有类似体验

新奇可以激發孩子的创造力。如果孩子喜欢挑战某个东西只要是在可控的底线范围内,家长做那个最能支持他的人会更有效果

3、游戏里的关卡很吸引人,第一关往往都非常简单然后一步步增加难度。这份喜悦会激发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更有兴趣去接触接下来的游戏内容。

而生活Φ却正相反父母总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目标来要求、对比、考核TA,孩子失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成了“家长的事”,孩子是被動地往前推动

只有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时,他/她才能乐在其中、有所作为

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游戏有很大可能并不是父毋的敌人,它是走近孩子、更了解孩子的“纽带”父母只有接纳了孩子喜欢的“游戏”,才有可能走进TA的内心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忼,强硬的中国式家长的传统教育常常只会起到反作用,除了助长逆反心理之外别无长处

怒摔手机、硬拔网线等行为只会伤害关系,還是少用为妙孩子推远了再想拉近可不是买根棒棒糖就能哄好的。

如果你家孩子宁愿亲近游戏也不愿意亲近你们不是TA的大逆不道,是TA發出的红色警告父母需要真正走进TA的内心,去给TA真正需要的滋养了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控制,是顺势而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前提你也是他们最重要的朋友

让天下没有为学习担忧的家庭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