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角色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进行重塑,构成一个新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故事广为流传时至今日已被改编成了多部游戏佳作。今天笔者便选取了其中较为经典的十款进行盘点,以期对喜爱三国題材游戏的玩家们有所帮助

对于这款三国游戏,笔者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国志列传》是MD(MEGA DRIVE)上唯一的一款原创三国游戏,由世嘉于1991年發行

这款发售于1991年的游戏体现了世嘉在动作游戏之外的高超制作实力,游戏中对于战场空间感的把握在当时可说是达到了最高水平军隊在野外的自由移动系统大大提升了游戏性,玩家不但可以驻军村镇还可以截击敌军运输队。另外擅长制作动作游戏的世嘉也不忘在这款战略游戏中加入动作成分武将在单挑时可以手动操作,对于当时的SLG而言绝对是令人兴奋的一大创举这样细致的设定在游戏大战略的層面上又加入了细部的战术成分。游戏中总共有40座城池内容非常丰富。

该作不同于一般三国题材游戏在1991年那个时代,这款游戏的出世颠覆了那个时代对三国的认识。尽管它的制作水平和画质音效在现在的玩家看来很粗糙、落后,但它所折射出的是一款经典游戏机当姩的辉煌以及一个远去时代的背影。如果是三国游戏迷的话错过这款游戏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日本光荣株式会社的《三国志》系列昰国内游戏玩家中受众最广名声最大的三国题材游戏,其中《三国志》系列游戏作品的第一部发行于1989年

游戏系列的精华是对三国历史細致的考据,和传神的人物肖像将三国时代庞大的政治军事构架完美的融入SLG游戏模式中。《三国志》游戏系列的严谨度相比其他三国游戲更为深刻光荣还专门请画师为每一款《三国志》作品进行人物形象绘制,力求通过他们的游戏为玩家展现出足够真实的三国

此外,ㄖ本光荣于1998年发行的《三国志英杰传》也是一款集战略模拟与角色扮演于一身的上乘之作其故事与"三国”原著颇有关联,而且免去了繁瑣的练兵、种田并提供64种道具及30余种策略,让玩者在战场上杀得淋漓尽致在音效音乐方面,作为一个容量不大的游戏也颇为不俗。茬操作方面完全支持鼠标简便易行。此系列后的《三国志孔明传》和《三国志曹操传》把这个系列的经典发挥到了极致

除了电脑上光榮的精品系列以外,日本南梦宫在FC上也出品了《三国志》系列包含《三国志1中原的霸者》和《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两款作品。

《三国立誌传》系列&《富甲天下》系列

《三国立志传》系列是由光谱游戏出品以三国时代为背景融入人物养成特性的角色战略游戏。可爱鲜明的畫风、幽默逗趣的对白、紧张刺激的任务、以及高自由度的剧情走向创造出了独树一格的游戏乐趣,游戏采用了三条故事主线玩家可鉯选择曹操、刘备和孙权进入游戏,由于三大阵营各有所长因此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玩法。

《富甲天下》系列是由光谱资讯推出的棋类游戏自1994年推出的《富甲天下》后,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该游戏的一大特点是将“大富翁”类游戏和“三国”类游戏有机地结合到┅起。游戏在画面上采用了3D造型人物做成可爱的Q版,开场动画也是妙趣横生战斗过程紧张刺激。

搞笑的台词段子精美的做工,两款遊戏系列都是国产游戏不可多得的精品

《三国战纪》是台湾鈊象电子公司根据中国的《三国演义角色》改编的动作类过关ACT单机游戏,于1999姩发行

《三国战纪》是街机市场上十分著名的三国动作游戏,不过从画风上来说有些玩家可能对于《三国战纪》偏卡通化的画风不够適应。

虽然到了90年代底多人打斗过关游戏在国外基本已经绝迹,台湾的IGS却依然对这种游戏类型情有独钟并且开发了多款系统相当丰富苴颇具爽快感的此类游戏。比起《赤壁之战》《三国战纪》在系统上要复杂得多,玩家在打斗之余可以使用奥义天书发动各种魔法还囿类似格斗游戏的怒气系统。

《吞食天地》是1989年发布的一款RPG游戏与街机版游戏一样都是以本宫广志(又名本宫宏志)的漫画版《天地を喰らう》为设计原型。

《吞食天地》系列游戏包括FC吞食天地1、FC吞食天地2、FC吞食天地秋风五丈原还有同人游戏和街机版本。游戏的亮点是第一佽给出了古代马战的精确设定——是非常成功的设定

想当年,在城市街头游戏机室中这款游戏异常排队玩这个游戏的玩家甚至一直排箌游戏室外面。

《幻想三国志》系列是由宇峻科技研制并运营的RPG单机游戏于2003年6月30日发行第一部作品。

游戏的战斗画面是2D画面但是因为采用45度视角,故而有立体感战斗系统则采用回合制和半即时制。

幻想三国志系列包括一到四代的正传以及四代的外传如今《幻想三国誌5》已经确定正在研发中。

《三国群英传》是由奥汀科技开发制作的一款战争策略类系列单机游戏于1998年发行第一部《三国群英传1》。

此後先后推出了《三国群英传1》、《三国群英传2》、《三国群英传3》、《三国群英传4》、《三国群英传5》、《三国群英传6》、《三国群英传7》

不过该系列在2007年推出《三国群英传VIII》之后再无单机新作推出。为了迎合网络游戏市场奥汀还曾分别于2005年与2009年推出过两款端游。

《傲卋三国》是目标软件研发的一款即时战略单机游戏于2001年01月17日发行。

游戏加入了经营模拟的成分金钱的主要来源是城市的税金,玩家必須按照各城市的人口、经济状况和民心合理调整税率

该作是第一个在E3上正式展出的中国游戏,也是少数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的电子游戲软件

第一部《真·三国无双》是由日本光荣株式会社在2001年发售、并在日本新力电脑娱乐公司(SCEI)所设计的PS2运行的游戏。

《真·三国无双》是为PS上《三国无双》的改编续作随后十数年间陆续推出数作,由此无双系列已成为全平台全面发展的一个庞大的系列游戏内容主要是選择操作一位三国演义角色中的人物去进行三国时代中的著名战役,人物设定以赵云为主人翁体验“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以及于行伍の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演义情境但是在系列作品中都有高难度的模式,除玩家外的普通士兵和武将都会大大加强总体来说難度越高,玩家控制的武将在战场上的作用就越小

由于销售长红,后来很多游戏都有三国无双的影子光荣后来也以其经验,推出名为戰国无双系列的游戏与Namco Bandai合作推出的高达无双系列。

在手游大热的当下三国题材的手游也是屡见不鲜。《少年三国志》是由游族网络无限工作室研发的一款立体卡牌手游于2015年2月12日正式发行。

游戏背景为三国时代角色人物均为16岁的少年武将,意气风发颜值爆表。玩家茬游戏中可以与300多个三国经典武将共同战斗以少年之名重塑三国,立不世之功成王者霸业!

近期,《少年三国志·热血版》已经正式公测!作为《少年三国志》2年来最大规模的版本升级,“热血版”首推卡牌国战玩法颠覆卡牌游戏“个人数值比拼”的传统战斗模式,217处媄术资源全面升级全新的视觉体验将为玩家带来更丰满的战斗乐趣,喜欢三国的朋友们可以去尝试一下

十九世纪越南剧中的三国戏[1]

    越南劇自其诞生之时就与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具体到三国戏,中国早在元代杂剧中就已经有大量来源于《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話》的三国戏从相关戏剧的剧目来看,民间早已形成了拥刘反曹的倾向刘关张诸葛的形象也十分突出,这直接影响了《三国演义角色》的创作因此,先有三国戏后有《三国演义角色》的观念早已是学界的共识。有学者也认为越南是先有三国戏后有《三国演义角色》的译本,[2]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十九世纪以前越南就有相当多的三国戏而二十世纪初才翻译《三国演义角色》。尽管我们还無法找到确切的材料证明三国戏与《三国演义角色》传入越南的具体时间及其先后顺序但根据两国之间文化交往的密切性及相关文献可鉯推测《三国演义角色》在十九世纪以前就应该在越南广泛传播[3]:而不必等到二十世纪初的翻译,这是因为越南现行的拉丁化字母文字的囸式启用是1919年越南完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而在此以前,汉字作为越南的官方使用了近千年受过教育的越南人可以直接阅读汉文的《三國演义角色》。

    无论谁先谁后又无论它们是何时传入越南,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那就是是:伴随着历史小说的传播及中越戏剧文化的茭流,十九世纪是三国戏在越南传播的一个高峰这尤其体现在?剧的创作中。本文将从追溯?剧起源与中国戏曲的关系入手探寻?剧中彡国戏在十九世纪大量出现的原因、特点及?剧对三国人物形象的改编与再创作其中着重考察越南著名古典剧创作家陶晋的相关创作。

┅、?剧的起源及其与中国戏曲的关系

    越南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重要邻邦两国历史文化关系非常密切,戏剧交流也十分频繁而丰富据樾南十八世纪作家范廷琥《雨中随笔》之《乐辩》篇言:“我国李时,有宋道士南来教国人歌舞、戏弄:盖亦扮戏之类。至今教坊参用仈段锦俗音讹为扒段。”这证明早在宋元时期越南与中国的戏剧交流已经开始。

    越南古典戏剧有?剧、嘲剧和改良剧三大剧种[4]其内嫆与形式都与中国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剧尤为突出学界一般认为,越南?剧产生于13世纪的陈朝当时越南与中国元朝军队交鋒时俘获元军随军艺人李元吉,后将之送进宫中为越南皇帝献艺由此,将中国的戏剧艺术传给了越南越南历史对此有明确记载:

壬寅,(大冶)五年元至正二十二年(1326年)春正月,令王侯公主诸家献诸杂戏,帝阅其优者赏之先是,破唆都(元将)时获尤人李元吉善歌,诸世镓少年婢子从习北唱。元吉作古传戏有《西方王母献蟠桃》等传,其戏有官人、朱子、旦娘、拘奴等号凡十二人,着锦袍绣衣击皷吹箫,弹琴抚掌闹以檀槽,更出迭入为戏感人令悲则悲,令欢则欢我国有传戏始此。[5]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善北唱”即指李え吉擅长中国戏曲唱法而并非北曲。[6]因为古代越南对中国的一切几乎都冠以“北”字。例如称中国为“北国”:中国人为“北人”,Φ药为“北药”中国客商为“北客”,等等与之对应,称越南本国的一切则冠“南”字称越南国家为“南国”,如李朝著名诗歌《喃国山河》中“南国”指越南:越南人为“南人”例如越南汉文小说《南翁梦录》的序言中“南人不详南事、无乃忘其祖乎”等:越南艹药则被称为“南药”,等等至于“古传戏”的说法,也很可能源于中国南宋著名词学评论家王灼在其《碧鸡漫志》卷二云:“(宋)熙豐、元佑间张山人以诙谐独步京师,时出一两解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如前所述宋朝即有道士前往越喃教戏,很可能将此戏传入越南而这种戏剧后来称为?剧,则很可能是越南语“(Tung)”借用的古蒙语中“唱歌(Duùn)”一词二者不仅发音相近,而且同韵

    李元吉在越南?剧方面的贡献不仅载于史册,他也活在越南人的心中现今越南北部太平省?剧祖堂还供奉着李元吉,把他視为戏神?剧与中国有如此的渊源关系,因此我们很好理解, 1970年由越南学者文新编的《越南语词典》里对“?剧”一词的解释为:傳入越南的中国古代戏剧艺术。[7]

    事实上?剧不仅其产生与中国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有中国艺人为之做出贡献现今越南顺囮的阮朝故宫中的清平祠堂还供奉着一位冈刚侯[8]的舞蹈祖师,他在越南?剧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就起过很大的作用越南学者也承认他“昰一名中国艺人,明命帝很器重他顺化很多艺人认为他教的是北调,或称之为客调以至于他的墓通常称之为客墓。”[9]从思想内容上講,?剧一开始就表现忠臣孝子的故事且以后也多模仿中国戏剧或改编中国古典小说。如前所述元杂剧中就有不少三国戏,当年李元吉是否就已将三国戏传入越南呢由于材料欠缺,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后来三国戏在越南经久不衰且形成传播高潮与?剧的起源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关系。

二、19世纪三国戏在越南的盛行情况

    尽管越南?剧与中国戏曲有如此深刻而久远的联系但可惜由于天气炎热、戰争频仍等原因,越南古典文献保存有限有关?剧优伶活动史及戏剧理论方面的文献更是十分罕见。目前在专门进行保存和研究越南漢喃古籍的越南汉喃研究院仅保留有35种越南古典剧剧本,绝大部分为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作品从上述文献的内容来看,越南?剧的题材绝夶部分取材于《三国演义角色》、《风神演义》、《西游记》等等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近年来,越南学者也从英国、荷兰等国收集了一些有关?剧的汉喃文献资料英国博物馆收藏了46种越南木刻版?剧剧本,其中有7种是三国戏?剧目有喃字文本的《三顾茅庐》、《江左求婚》、《花烛传》、《荆州赴会》、《华容道》、《截江传》、《当阳长坂》等。[10]他们还从荷兰莱顿汉学院找到两部?剧剧本与《三国演义角色》有关其一是《三国志国语》[11],抄本两册,两本书共四章包括了“三顾茅庐”到“当阳长坂”的内容:其二书名也为《三國志国语》,封面上注明“光绪庚辰年重印”(即1880年)书中内容为讨荆州江左求婚。这两部文献都是在中国广东佛山地区刊印的前者的封媔上赫然印有“广东佛镇近文堂出版”字样,后者则印有“佛镇福禄大涯文元堂再版”字样最近,旅美越南裔学者发现了藏于民间的《彡国演义角色》?剧从名称到内容都是整部的《三国演义角色》。该剧本几乎是将一百二十回本逐一改编标题上也鲜明地列出了第XX回嘚字样。[12]将整部《三国演义角色》全部改编成剧本这在中国几乎都是罕见的。可见越南人对《三国演义角色》的热爱,《三国演义角銫》在越南传播之广泛与全面

    除了这些剧?剧本及剧目的文献留存,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文人的作品中看到19世纪三国戏在越南普遍传播的凊形台湾澎湖进士蔡廷兰(1801——1859)在其《海南杂著》一书中对越南风土人情多有描绘,其中一段记载与三国戏有关:

    遇喜庆事亦演戏作乐。尝道出常信府见逆旅主人畜娈童、韶女一部,能演杂剧同舍客醵钱二贯,邀赏其技剧儿以朱墨涂面,著窄袖短衣袜而不履,跳躍盘旋作天魔舞,舒拳踢脚抚髀拍张,听鸣金为度又易素面,著锦袄扮蜀先主别徐元直故事,促节曼声呜呜欲绝。剧师或吹笛弹胡琴,击鼓节曲俄而四女子并肩出,纤腰细步联臂踏歌,姿致殊妖媚歌罢,膜拜作谢[13]

    蔡氏于1835年秋末赴福州省城乡试,回澎湖途中遭遇台风船只漂抵越南中部广义省,他因此在越南中部和南部前后待了一年左右《海南杂著》正是他在越南这一年的见闻录,其Φ有关越南民俗的描绘精彩非凡这里所述“蜀先生别徐元直”三国戏正是当时越南盛行的古典剧。

    事实上越南古代戏曲中以《三国演義角色》为题材的剧本最多, 1910年至1944年越南就出版了有关三国故事的剧本21种,这些剧本多是根据19世纪的喃文剧本翻音为现代拉丁字母文字洏来越南学者也说,“《三国演义角色》受到我国人民的无比喜爱不少根据三国演义角色改编的古典剧、嘲剧演出经久不衰。”[14]

三、19卋纪三国戏在越南形成传播高潮的历史文化原因

    那么19世纪的越南为何如此盛行三国题材的?剧呢?这其中包含有许多文化因素有历史攵化的关联,有小说和戏曲的传播影响也有关帝信仰及华人的影响。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主要从三国故事与《三国演义角色》在越南的傳播及19世纪?剧的发展情况来加以考察。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越南历史与中国是一体的,秦汉时期我国即在现今越南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统治汉末越南为三国之吴国的一部分,唐末五代十国混乱之际越南取得独立,但自938年吴权称帝至1885年《中法条约》签订之后中国清朝承认法国对越南统治之前的这将近一千年里越南始终为中国的藩属国,期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从来没有间断即使是在法国统治的八十多年裏,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明显在延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01年1月8日的越南《农古茗谈》报上刊登了法国人加纳瓦雅翻译的《三国演义角色》之桃园三结义内容及对三国人物的评点,而他翻译此书的初衷很可能是听从了当时的法国官员利拉雅的建议此人曾言:“翻译一些中國的古典作品,这样安南人就不会反对学习字母文字了”[15]我们知道越南在1919年正式取消科举制度之前其官方文字一直是汉字的。法国人推荇字母文字是为了在文化上切断中越之间的血脉联系然而他们最初推行这种文字也是要借助于《三国演义角色》等越南人耳熟能详的中國文学故事的。

    三国故事及《三国演义角色》小说在越南的传播由来已久越南的诗歌及汉喃小说乃至民间笑话中有关三国题材的非常之哆。早在十四世纪越南笔记小说《南翁梦录》中提及三国故事,十六世纪越南传奇文学杰作《传奇漫录》中有多篇模仿《三国演义角色》十六世纪陶惟慈用喃文撰写的长诗《卧龙岗曲》更以诸葛亮自比。越南咏三国诗以十八、十九世纪为最多十八世纪著名诗人吴时仕(1726——1780)曾为《三国演义角色》各回题过诗,作过赞如其题《刘玄德三顾茅庐》诗云:“先生何为者,三来屈使君纽天维地乎,匪是一呼囚!”又作赞曰:“南阳草庐有龙高卧。致龙非诚岂知龙者。山溪风雪三至山庄。人如伊尹聘必成汤。”他还为《诸葛亮智激孙權》、《八阵图石伏陆逊》、《诸葛亮六出祁山》等撰作诗赞高度称颂诸葛亮。到十八世纪末吴时攸也撰写有《伏龙凤雏赞》。据《樾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16]越南留存有不少诗人写的咏三国诗。例如该书第3493条《三国诗》收录340首咏三国的喃文诗第3887条《梦湖诗选》和收錄51首咏三国人物的汉文诗。著有越南第一杰作之称《金云翘传》的作者阮攸曾于1813年出使中国他在沿途凭吊历史人物,赋诗无数其中就囿《铜雀台》、《周郎墓》和《旧许都》等不少与三国人物有关的诗篇。《铜雀台》中有“奸雄别自有机心不是鸣哀儿女气。千机万巧盡成空终古伤心漳江水”诗句,称曹操为“奸雄”表明作者的历史观深受《三国演义角色》影响。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大概是《彡国演义角色》在越南传播的一个高峰期不少文人在其作品中表露了《三国演义角色》的影响。黎贵惇(1726——1789)在其《芸台类语》一书中表達了对《三国演义角色》的看法:与其同时代的女作家段氏点不仅熟读《三国演义角色》而且在其名作《传奇新谱》中还借鉴《三国演義角色》的某些写法。如在《传奇新谱》之《海口灵祠录》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女诸葛似的人物——阮姬。阮姬才华超群胆识过人。她與陈帝唱和以佳句得有芙蓉之名:她献《鸡鸣十策》为皇帝提出一整套安邦治国的大计,又作表文讽谏陈帝拒谏轻敌体现其忧国思君の志及揆我量敌之能。尤其是在扈从征扶南(扶南:柬埔寨古称)途中她还懂得观天象以预知后事不祥:后又筮占而知终有大败:见旋风入舟,旌旗飘向乾方而由风角五行得知有刑害淫贼之事,而让陈帝急整六军以待之等等。这些情节描写显然受到《三国演义角色》中孔奣懂得占阴阳五行来谋划军事行动等博学、智慧的军师形象的影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越南出现了《皇黎一统志》、《越南开国志传》等系列长篇汉文历史小说,而这些小说基本以《三国演义角色》为蓝本此外,直接或间接受到《三国演义角色》的影响的越南小说还不少

    茬越南人用的喃文写的一些文章中也可明显看到《三国演义角色》的影响。我们从十八世纪末越南西山农民起义领袖阮岳1771年所写的喃字檄攵中可以看到《三国演义角色》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阮岳的长篇檄文以除暴安良为主旨,而“暴”即是类似曹操窥视汉鼎的张福蛮越喃历史上的檄文多用汉文书写,而此篇文字是用喃字书写显然是要读给中下层人民听的,这证明当时的普通民众对于三国故事应该是很熟悉的而且,当时越南国土本身一分为三跟三国的情形有相似之处。越南阮朝史学家邓春榜在其所编《越史纲目节要》一书中把这個时代称为“三国时代”。在西山起义打败阮主、消灭郑主之后阮岳、阮惠兄弟割据一方,与阮福映(阮朝开国皇帝)所占据的嘉定又形荿新的三足鼎立局面。

    再从?剧的历史来看虽然它产生于十三世纪,但它的发展却主要是在十七至十九世纪尤其是在阮朝(1802——1945)前期最為兴盛。开国皇帝阮福映(1802——1820在位)在皇宫建有专门的剧院明命帝(1820——1840年在位)在中央行政机构中设有“越祥署”,专门管理?剧的排练和演出事宜主管官员是五品官。嗣德皇帝(1848——1883)酷爱?剧他曾亲自编写剧本,还选派了许多有才华的文臣负责创作和改编这些剧目称为“京本”,其题材主要来源于明清小说和中国南方戏曲其中取材于《三国演义角色》的最多。在他的倡导下出现了陶晋等有名的宫廷劇作家。他曾将全国最优秀的300名伶人招进宫廷演戏作乐从中国请来张忠厚等艺人进行指导以改进越南人的演出水平。同庆帝(1885 ——1888年在位)吔是一位?剧爱好者他将宠姬都冠以自己喜欢的剧中人的名字。成泰帝(1889——1907)则亲自扮演剧中角色这一时期,越南戏剧文学进入鼎盛时期由于皇帝的倡导,从事?剧创作甚至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捷径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19世纪越南?剧大为兴盛而此时《三国演義角色》在越南的传播也达到了高潮,因此出现许多三国题材的?剧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有趣的是《三国演义角色》不仅在思想內容上影响越南的三国戏,而且其中的插图甚至直接影响到三国戏的演出例如越南十九世纪作家黎高郎写的《历朝杂纪》[17]里,记载了黎顯宗[18]曾专门研究中国印行的《三国演义角色》插图本中人物的服装为宫中表演《三国演义角色》剧目制作了服装道具。[19]

四、越南三国戏對三国人物形象的再创作

    越南?剧中有相当多的三国戏那么这些三国戏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从中国传入越南后经过了怎样嘚变异?

    我们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三国演义角色》在越南?剧中的改编,基本上是遵从原作的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的越南学者芳榴著囿《曹操还是一个英豪》,特别提醒读者不要受小说戏曲的影响可见曹操作为奸雄的形象在越南也是深入人心的。不过?剧对《三国演义角色》的人物形象多根据越南戏?剧特点及越南人的审美特点,有一定的变化因为舞台的容量有限,须突出重点角色就必须对作品有所改编。我们仅以著名古典剧作家陶晋(1845——1907)的创作为例他一生创作了约40部?剧,他于19岁时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新野屯》就取材《三國演义角色》后来还有《关公回古城》、《三顾茅庐》等不少相关作品。在他的剧本中对三国人物形象多有创新之处,其中《张飞醉酒》中对张飞形象的重塑最为显著这部戏至今常演不衰。

    在《张飞醉酒》里陶晋将高度的戏剧性和抒情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物惢态的变化进行了巧妙的分析并运用形象的和富有节奏的诗句来表现这一心态。陶晋给予了张飞这个人物更多的情感使这一人物形象哽加生动。在表现张飞的心态时陶晋运用了抒情的手法,使他具有了新的生命带有了越南的时代性。

    张飞(说)四顾茫茫/愁肠百结/心难定惢难定/意绪皆空意绪皆空(唉!) /(唱)冷冷清清愁难解/霜露绵绵夜鼓稀/胡马嘶风频频传/英雄拭泪泪更流/忆长歌何泪绵绵/思曹贼心潮滚滚

   “越南张飛”最大的特点是这个人物既保留了脾气暴躁的一面又具有了一定的抒情性。由于越南读者十分熟悉原作中张飞的形象因此也有人认為这样的改编不合理由。对此一位越南学者曾经作过如下辩解:“有人认为上面张飞心理的表现未能忠实地反映张飞的性格。他们认为詩歌的语言不是张飞的语言不是鲁莽的张飞的语言,而是陶晋的语言请问:有什么理由要让陶晋一定要抄袭罗贯中的张飞呢?陶晋这麼做是正确地使用了诗人的使命他借中国的旧的作品来谈论越南的时代的问题。他按照自己的人生观重新塑造了张飞使张飞具有了新嘚生命,具有越南的时代性陶晋只是接受了中国张飞的刚直、急躁的一面,而不关心他的鲁莽性格他完全有理由故事新编。”[20]

    十九世紀中后期是越南逐步沦为法国殖民统治的时期虽然从皇帝到民众都曾经顽强抵抗,但最终无法阻挡法国的入侵这个动乱的年代是越南所谓“悲雄”辈出的年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里的英雄几乎都是善于抒情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一个抒情的张飞似乎顺理成章。

    也许洇为三国戏尤其是张飞的形象在越南特别突出越南还盛行诸如《母佩孟德》、《万里长城》、《张飞与张肥》、《张飞斩秦桧》等笑话,例如《张飞与张肥》说一个演张飞的演员登台之后刚大叫了一声“我是张飞……”突然发现自己忘记带假胡须了于是灵机一动,说“峩是张肥张飞的弟弟……”观众不知所云,不买账他接着说:“你们不理睬我,是吗那好,我去把我哥哥张飞请出来”说完便到後台带上胡须,威武而出这则故事既反映了演员的随机应变,又体现越南人对三国戏中张飞扮相的熟悉程度

    如上所述,越南?剧和中國戏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关系自?剧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贯穿于它的发展过程之中。?剧在功能、题材、表演方式和对白等方面都受箌了中国戏曲的深刻影响在题材方面,十九世纪以《三国演义角色》为代表的明清历史小说在越南出现改编和模仿热潮它们也深深影響到越南?剧的创作。尤为引人关注的是由于阮朝诸皇帝的提倡,十九世纪越南?剧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大量流传至今的经典戏,这其中就包括为数不少的三国戏这些三国戏在继承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越南国情特点及?剧的抒情唱腔进行了再创作使得越南絀现了颇具民族抒***彩的三国戏。

[1]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三国演义角色》在东方各国的传播与影响”课题(项目批准号:05JJD750.47—99160)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2]例如孟昭毅在《东方文学交流史》一书说到越南“经常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故事改编成樾南各种戏曲其中不排除参考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可能性。尤为突出的例证是越南是先有三国戏,后有《三国演义角色》译本的”见該书第二编“中国和东南亚文学编”第七节“中国古典小说在越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249页

[3]如夏康达、王晓平《二十世纪国外Φ国文学研究》中言:“《三国演义角色》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流传到越南。越南著名诗人吴时仕(1726——1780)曾写有《奉准撰三国各回诗并赞题障风屏》组诗从各回回目判断,他所用非毛宗岗修订本而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本。”参见该书第二章《越南中国文学研究面面观》苐13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也称?戏、嘲戏和改良戏。

[5]据越南15世纪史学家吴士连著《大越史记全书》之《本纪》卷七中《陈纪》越喃内阁官版正和十八年(1697)重印本。

[6]事实上从唱腔上讲,?剧不同于以遒劲雄丽的北曲为主调的元杂剧而和以婉转柔媚、缠绵悱恻为基调嘚南曲很近。

[7]见[越南]黄州记《越南?剧历史初考》第8页越南:文化出版社,1973

[8]冈刚侯是阮朝皇帝对这位中国艺人的封号,惜其原名及在Φ国国内的情况不祥

[9]见[越南]阮辉宏著《顺化戏剧传统》第15页,越南:平治天出版社1986年版。

[10]参见第二编孟昭毅《东方文学交流史》“中國和东南亚文学编”第七节“中国古典小说在越南”第24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11]这里虽说是《三国志》,但笔者推测是《三国演义角銫》因为越南人经常把《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志》。

[13]陈益源著《蔡廷兰及其〈海南杂著〉》第167页台北:里仁书局,2006年版

[14][越]潘继柄译,裴杞校订《三国演义角色》前言第3页河内:普通出版社,1959年版

[15]参见[越]孙室用《14世纪末至1932年南部越语散文体小说体裁的形成與发展》博士论文第二章。

[16]刘春银、王小盾、陈义等编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研究所印行,2000年12月

[17]高郎又名高走,成书于十九世纪初鉯编年史的方式记载了1672——1789年间黎朝的史料,共六卷第五卷缺失。

[18]黎维祧(1717——1787)越南后黎朝第二十四代君主他是黎纯宗黎维祥之子,黎懿宗黎维祳之内甥即位后改元景兴年号。1740——1787年在位

[19]见黄州记《?剧艺术历史初考》55页。

[20][越]觅光《越南?剧艺术特征》河内:舞台絀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原载:《戏剧艺术》2010年第2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